十四次党代会工作报告(2011年)(共6篇)
努力打造城关镇“一城三区”新格局
——在中国共产党城关镇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1月2日
刘 甲 华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城关镇第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是在我镇圆满完成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始新一轮跨越式大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是一次承前启后、共谋发展的大会,这是一次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的大会,这是一次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的大会。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全面回顾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科学规划今后五年城关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圆满完成中国共产党城关镇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各项议程。
现在,我代表中共城关镇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提出修改、批评意见、建议。
一、回顾历程,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过去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城关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发展思路,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县情、镇情实际,先后提出了“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大重点,明确三个定位,促进四个集中,实现五个翻番”、“打造工业强镇,培育商贸重镇,服务水电开发,构建和谐县城”、“服务大开发、培植大产业、建设大城关”等发展思路,尤其是近年来,城关镇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竹房城镇带建设机遇,服务全县大局,培植优势产业,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通过全镇党员干群不懈地努力,城关镇各项经济指标均按预期目标超额完成,全镇生产总值由3.5亿元增长到19.6亿元,年均增长41%;财政收入由1004万元增长到3421万元,年均增长27.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48元增长到4518元,年均增长13.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5789元增长到8261元,年均增长7.4%。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城关镇发展战略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明晰,工作举措得力,顺利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胜利开启了“十二五”发展的新征程。全镇上下呈现出城乡经济较快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坚持以夯实党建为抓手,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近年来,城关镇党委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党建是第一保障”的要求,以“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以奋力实现“三争创”为目标,以“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基层党建“活力工程”为抓手,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创新党建工作模式,落实管党责任,为城关镇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坚持不懈地抓好镇党委班子自身建设,以争创“五好”乡镇党委、“五好”村党支部、“五强”机关党支部为目标,深入扎实地开展“三级联创”活动,镇党委班子自身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二是坚持不懈地抓好政府自身建设,以加强学习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干部的依法行政水平和政府执政能力,推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了政府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三是扎实推进“创先争优”,在党委班子、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不同层面开展比学习看创新、比能力看业绩、比服务看效能、比奉献看作风、比形象看廉政的“五比五看”活动,通过与其他乡镇比、与兄弟单位
比、与自身实际比,找出差距,激发动力,积极整改,公开承诺,在全镇上下有效形成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雷厉风行、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四是稳步推进基层党建“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基本组织,强化了服务功能,带好了基本队伍,激发了党员活力,健全了基本制度,发扬了基层民主,开展了基本活动,发挥了党员作用,落实了基本保障,创优了工作环境,同时不断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服务体系、教育体系、民主自治体系、和谐稳定体系、保障体系、考评体系等体系,扎实筑牢了基层党建根基。五是不断加强廉政建设,狠抓源头治腐工程,强化干部廉洁自律,坚决查处党员干部中的违纪违法问题,确保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六是坚持推行党务、村(居)务公开制度,不断完善村级财务“双代管”制度,确保中央减负政策和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群众手中,有效维护了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
(二)坚持树立大局观念,全力配合服务县域重点项目建设。话发展,看城关,由于城关镇地域独特,项目多,任务重,为此,我们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把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重大工程建设与城关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发展为动力抓服务,以服务为抓手促发展。按照领导包保、专班推进的方式,我镇先后配合完成了堵河二桥、建设大道、城区外环线、纵横大道、县体育中心、污水处理厂、宏发路停车场、上庸路、千福上庸城、后街商业区、西关大市场、明清工业园等30多个重点工程建设。目前,我们正积极配合相关部门顺利推进国际绿松石城、谷竹高速公路、莲花新型工业园、龙山盛景、民族风情一条街、千福上庸城、南山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三)坚持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发展步伐。一是积极搭建工业发展平台,完成了桥东医药化工园、明清农产品加工园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引进湖北巴山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湖
北强生园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古牛泉酒业有限公司等规模企业进入园区投产运营。二是围绕全县总体布局,突出新型建材、医药化工、特色加工、矿石开采、农副产品加工等地方优势产业,通过以节招商、能人招商、亲情招商等方式,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近年来,我们累计成功引进并签约500万元以上招商项目9个,协议引进资金5.968亿元。三是积极强化行政效能,转变服务观念,通过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式服务,提高了服务效率,扶持了一批重点工业企业健康发展。目前,全镇规模企业总数达到6家,销售收入100-500万元各类中小型企业26家,民营企业总数达到5000余家。
(四)坚持培植特色产业,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一是发挥地理区位优势,在南门、桥东、虎山、迎丰等城郊村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露地蔬菜;二是围绕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建设,在桥儿沟村大力发展杏李产业,完善配套饮水、沼气、道路等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鸡-沼-果”生态发展模式;三是以刘家山、高家庄、二道坊等村为主,发展巩固有机茶基地,初步形成霍河流域生态有机茶叶基地走廊和霍河生态有机茶品牌;四是不断促进畜禽养殖规范化生产经营,基本形成以南门、桥儿沟、二道坊等村为主的规范化养殖小区。通过努力,城关镇目前已基本形成以设施蔬菜、绿色果品、生态绿茶、畜禽养殖为主导的农业特色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加。
(五)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营造宜居生态环境。一是积极寻求政策、项目、资金支持,通过“三改一建”、“穿衣戴帽”、危房改造、扶贫开发等政策,极大改善了百姓居住、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改善生态环境。通过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开展环境卫生综合连片整治等途径,结合城镇带建设,全力推进霍河流域、霍山坡等区域改造工程,极大改善了农村面貌。
(六)坚持共驻共建共享,全面提高社区整体创建水平。近年来,城关镇社区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阶段,创建力度不断增强,创建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县直单位、相关部门、社区干部和社区居民共驻共建共享新局面。一是加大社区投入,先后投资200余万元,改善了西关社区、大街社区和东门社区办公条件,健全了社区工作机制,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社区管理。二是不断充实社区管理服务人员,先后把20多名镇干部、50多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充实到社区从事管理、服务等工作,使社区“网格化”管理横到边,纵到底。三是积极探索社区工作新路子,通过“在职党员进社区和志愿服务做奉献”等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共驻共建和谐社区的良好局面。四是积极开展文明和谐社区创建,提高居民文明卫生意识。通过开展“十星级居民户”评选、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创建等活动,极大强化了广大市民的文明卫生意识。
(七)坚持常抓综治维稳,切实维护稳定社会大局。城关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常规工作,常抓不懈。一是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全面落实基层信访维稳责任制。二是规范完善镇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化解消除各种矛盾纠纷。三是创新机制,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定期排查上报制度、领导接访日制度、领导包案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有效推进了综治维稳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四是深入基层,倾听民声,通过开展“四访促和谐”和“三万”活动,正确掌握群众所求,及时解决百姓难题,有效促进了城关地区和谐发展。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团结拼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全镇广大人民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向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城关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
各界人士、全体党员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城关镇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规章制度不能持之以恒的抓落实,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忽视了自身的建设,对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少数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够强,党员年龄整体偏大、青黄不接,少数党员干部思想跟不上形势,发展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三是经济结构还不够优化,主导产业还不够突出,产业特色还不够明显;四是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仍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不够宽裕;五是阵地建设有待加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六是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相对滞后,村风、民风有待进一步改善。对于上述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改进。
二、总揽全局,科学谋划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
同志们,未来五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时期,是城关地区加快发展的转折时期,是城关人民开创新事业、建设新生活的关键时期。我们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能否跟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这是时代和城关人民对我们的再次检阅和考验,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我们既要胸怀大局、突出重点,又要立足现实、统筹兼顾;既要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又要审时度势,循序渐进;既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又要善于巧借东风过河,借助外力发展,主动融入县域经济发展的洪流巨浪,从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城关特色的富民强镇之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勇敢地肩负起加快城关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城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历史使命。
未来五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
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县政府“加快五化步伐、实施五县共建”战略,紧紧围绕“服务大开发、培植大产业、建设大城关”的总体思路,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百公里竹房城镇带建设机遇,以建设十堰市南部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切入点,牢牢把握服务全县大局、培植经济亮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目标,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动新一轮经济大发展,努力打造城关“一城三区”新格局(十堰市南部中心县城、竹房城镇带核心区、先进产业聚集区、和谐社会示范区)。
今后五年要实现的工作目标是:
(1)力争经济社会总产值在2016年达到35.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5%以上;
(2)力争财政收入在2016年达到5500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
(3)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6年达到7500元,年均增长10.6%以上;
(4)力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2016年达到13800元,年均增长10.4%以上;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打造坚实基础。
1、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实现班子效能建设新突破。坚持完善党委中心学习组学习制度,积极开展武当数字选学城网络学习,针对自身不足,大力开展业余学习活动,以卓有成效的学习成果来提升班子的政治理论素质。积极开拓创新,增强驾驭全局、敢啃硬骨头、善打硬仗、能出成绩的工作能力,把班子建设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全镇人民共建文明和谐社会的坚强领导
集体。
2、不断增强纪律意识,开创党风政风建设新局面。全面落实反腐倡廉各项制度,认真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规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奉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处事准则,筑牢思想防线,从自身做起,廉洁自律,以新时期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为人民谋福利。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活动,积极倡导勤俭办事,大力压缩非必要性开支,全面推行治庸问责机制,着力解决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努力以优质的服务,保障各项重点建设顺利推进,切实维护党员干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3、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基层组织建设新思路。一是继续完善领导、干部包村驻点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重心下移,将工作重点下移到社区、村,完善社区、村干部分工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干部的个体能力和整体功能。二是有针对性的组织社区、村干部学习,学以致用,把干部学习纳入考核;因材施用,充分激发干部个人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抓好农村青壮年党员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带动群众致富。三是以“村务、居务、党务”公开为抓手,在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组织“五个基本”和“七个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基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效办法和措施,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时落实惠民政策,让群众参与决策、参与管理、民主自治,进一步推动党群、干群关系,形成共谋发展的大合力。
(二)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为镇域经济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区域中心县城。围绕把竹山县城打造成十堰南部山区区域性中心县城的目标,全力服务重点项目建设,优化环境,完善功能,突显特色,提升品位,增强辐射带动力,加快城镇带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把城关镇建成
全县经济活跃区、产业聚集区、文明卫生区、最佳创业区、秦巴山区最佳宜居城市。一是加快推进莲花工业园、四星级国际大酒店、国际绿松石城、莲花小区项目建设;二是稳步推进南门山体、水体公园建设、鲍竹路生态旅游带建设步伐;三是继续推进明清村龙山盛景、民族风情一条街、谷竹高速等项目建设顺利完工;四是全力配合打通城关南门至鱼岭桥隧工程、郭家山至悬鼓洲大桥,大力实施城区周边山地整理项目,拓展城区发展空间;五是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城区信息化建设步伐。
2、完善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先进产业聚集区。围绕谷竹高速公路发展“道口”经济,在服务国际绿松石城、明清农产品加工园、桥东医药化工园三大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基础上,积极配合申报、实施山地整理项目,积极配合完成莲花新型工业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园区聚集、辐射带动能力,做大做强特色矿业、绿色食品、医药化工、新型建材四大特色工业。力争到2016年,四大工业集中区规模企业达到50家以上,总产值达到4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争取新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全镇规模工业增加值25%以上,为打造竹房城镇带核心区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充分利用县域中心城镇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着力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中介服务及市场分析、理财、生活规划等新型服务业,逐步构筑起产业层次高、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3、科学规划布局,着力打造城镇经济辐射圈。一是坚持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依托城区市场,围绕城区居民“果盘子”、“菜篮子”、“茶杯子”、“肉案子”等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林特、蔬菜、茶叶、畜牧、花生、油菜等特色产业。依
托杏李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以杏李为主的林特产业,打响“桥儿沟”杏李品牌,确保到2016年全镇林特产业总面积达到5500亩以上;以霍河流域为重点,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打响“刘家山”和“润兰春”茶叶品牌,力争到2016年茶叶基地面积达到5500亩以上,构建霍河茶叶走廊,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依托虎山、迎丰等城郊村,大力发展露地蔬菜,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通村入院路建设,确保到2016年全镇通村入院路硬化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加强人饮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到2016年全镇居民安全饮水率达80%以上。三是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合理规划布局,体现地域特色,深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加快推进“秦巴庸派”民居新建和改造,着力打造女娲天池风景区生态景观带和霍河口至田家隧道“V”型“秦巴庸派十里长廊”。四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积极争取将霍河水库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积极发展水上垂钓、茶园观光、农家乐等多种生态旅游模式,着力把霍河流域建成竹房城镇带的重要示范工程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精品旅游风景区。
(三)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为社会民生不断进步创造内生力量。
1、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社区创建水平。按照“共驻共建共享”的思路,服务全县发展大局、城区重点工程建设,形成创建合力,着力打造和谐社会示范区。一是规范社区管理,通过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完善便民、利民服务体系。二是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物业管理模式,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创造整洁、安全、文明的居住环境。三是完成背街小巷道路硬化、公厕建设、环卫设施配套建设,巩固提升文明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四是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完善社区文化体育设施,丰富居民精神文化
生活。五是建成覆盖城乡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好人口工作相关优生优育奖扶政策。
2、关注社情民意,全力营造繁荣稳定氛围。一是切实畅通渠道,时刻关注和广泛收集群众呼声,真正做到重心下移,干部下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倾听群众心声,了解掌握社情民意,排查摸清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二是正视矛盾纠纷,下重手清理信访积案,对集中排查出来的重大矛盾纠纷处理,做到不回避、不推诿,责任到人,专班推进,包保到底;三是健全信访维稳网络体系,完善信访维稳工作长效机制,坚持领导接访日制度、领导包案责任制、个案责任倒查追究制度、非正常上访和重大矛盾纠纷责任追究制度等,使信访维稳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四是注重实效,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道路交通、饮水安全、公共设施、产业发展等问题,做到优先发展、优先建设、优先落实,着力把城关镇打造成繁荣稳定的平安区。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勤劳、智慧的城关人民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未来五年,城关镇“一城三区”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重担在肩、责无旁贷,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以全省“治庸问责”行动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团结一心,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切实承担起新的使命,为实现城关镇跨越式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围绕“实现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德州”这一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团结拼搏、创新实干,圆满完成了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950亿元,是2006年的1.9倍;工业总资产达到2581.5亿元,年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1.6倍和3.3倍。境内财政总收入167.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5.06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48倍和2.7倍。大力实施项目兴德工程,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58.4亿元,超过前十年的总和;新上投资过亿元项目134个,东北商贸物流城、汉能光伏产业园、黄河生态旅游文化大观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以及京沪高铁、德龙烟铁路、德滨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把调优农业、调强工业、调大服务业作为主攻方向,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4.1:56.3:29.6调整为10.8:55.6:33.6。粮食总产实现九连增,成为全国第一个“亩均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被命名为中国太阳城、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被列入全省五大物流核心区域城市、六大物流节点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17.4%提高到20.5%。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在海河流域7个省市考核、全国9大流域33个代表城市考核中获得双第一。节能减排任务圆满完成,荣获低碳中国突出贡献城市、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等称号。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坚持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全市城镇化率比2006年提高7.0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建设速度加快,老城改造效果明显,新城形象初步显现,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功能不断提升,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人文宜居品牌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县城驻地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两区同建扎实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日益凸现。企事业单位、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医药卫生体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市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展开,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发展环境日趋优化。“南融北接、东进西联”战略深入实施,与济南市、青岛市、天津滨海新区等城市或地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济德一体化步伐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全面推进。对接央企成果丰硕。企业上市实现突破。开发区建设提档升级。外经贸工作力度加大。成功举办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两届太博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坚持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50元,分别是2006年的1.9倍和2.0倍;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增长12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由2006年的7581元提高到15946元。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办成了一批惠民利民的实事好事,各级财政用于民生事业的支出比前五年增长3.52倍。城乡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及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明显提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整合资源,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农村文化大院、“四德工程”建设成为全国典型。市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市博物馆等一批民生项目建成使用或即将运营,德州大剧院开工建设。广电、体育、防震减灾、气象、老龄、计生、妇女儿童、慈善等事业全面发展。援川工作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坚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做好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信息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信访工作形势持续平稳向好。我市创出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信访大厅建在县委大院的做法,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控管教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对治安状况的满意率逐年提升。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组织网络,社会管理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内容进一步拓展、机制进一步健全。强化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生产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民主政治建设深入推进,人大、政协和爱国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工作取得新进展。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管武装工作、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绩,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坚持加强党的建设,执政能力不断提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解放思想大讨论等活动,更加自觉地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扎实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各级干部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圆满完成县乡两级换届任务。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不断扩大。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了农村党员干部星级化管理长效机制,机关、街道、国有企业、学校以及城乡社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实现新突破。深入实施廉政效能管理工程,连年开展优化发展环境、机关效能建设等主题活动,严格落实机关作风八条禁令,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形成了干事创业、跨越赶超的浓厚氛围。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主六大”总体要求,大力弘扬德州精神,全力实施产业强市、文化立市、生态美市、惠民安市战略,坚持改革促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实干推动,全面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科学发展,励志创新图强,共同谱写幸福德州建设新篇章。
未来五年要在确保完成“十二五”各项任务、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四大目标:
一是建设综合实力领先的区域中心。实施跨越进位行动,保持高于全省、高于周边的发展速度,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人均指标大幅前移,在优势领域争当单打冠军、薄弱环节攻坚突破,开创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实力地位形象全面提升的新局面。
二是建设特色突出的产业名城。着力打造环渤海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生物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培植若干技术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形成三次产业深度融合、支柱产业高端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建设优势明显的区域文化高地。“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德州精神成为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彰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互动并进的新优势。
四是建设共享幸福的美好家园。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倍增,城乡宜居、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社会和谐,让群众享受优质的教育、方便的医疗、充分的就业、完善的社会保障、满意的公共服务,满足广大群众过上更有尊严更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
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实施产业升级行动计划,以建立和完善“10+3”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重点实施“四项工程”:一是新兴产业倍增工程,着力发展高端产业,重点打造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二是传统产业升级工程,着力培育装备制造、化学工业、食品加工和纺织服装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三是服务业壮大工程,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餐饮、城市综合体和文体旅游产业,打造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商贸名城和休闲旅游目的地;积极发展现代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新型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四是现代农业提升工程,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代经营推进农业、现代知识培训农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社会化服务四大体系,培育壮大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京津济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抓好中心城区、县市驻地、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准确把握城镇化演进规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引领城镇化建设,以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技术创新园区支撑城镇化建设,以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城郊村改造推动城镇化建设,努力把德州建设成为外地人羡慕、投资者向往、德州人自豪的幸福家园。
不断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建成创新型城市和人才强市。一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组织动员各类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围绕扩能、产业升级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工程,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引进一批拥有关键技术的战略合作者,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二是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十家骨干企业、十个重点项目、十个研发机构、十个服务平台“四个十”科技创新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形成一批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基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与创业支持。三是汇聚国际国内人才。强化柔性引才理念,加快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积极构建大规模引进、提升、对接、聚集四大人才板块,突出抓好811人才引进、双万人才提升、双千对接合作、1313人才聚集四项人才计划。推进重点人才工程落实,充分发挥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引进载体平台的作用,积极引进领军人才和急需人才。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人才激励选拔机制,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把各类人才集聚到建设幸福德州的宏伟事业中来。
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继续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为发展增添活力。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着力破解融资难题,在引进金融机构、推进企业上市、建立产业基金上下功夫;着力破解土地制约难题,在促进增减挂钩、提高利用效率上见实效;着力破解城市扩张难题,在盘活土地资源及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上出实招;着力破解城乡统筹难题,在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上用气力。牢固树立开放即发展、招商即发展的观念,把招商引资作为转型跨越的重大举措,坚持外资、外经、外贸、外智“四外”联动,产业链、基地化、精细化招商并举,大力承接产业组团式转移,着力引进创新技术好特别是能够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高新型项目。推动骨干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努力在合作竞争中实现更大发展。继续深化“南融北接、东进西联”战略,抢抓高铁开通的机遇,最大限度地放大“同城效应”和“拉动效应”。高起点推进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用足用活政策,突破乐陵、庆云,提升整体水平。加速融入蓝色经济区和省会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经济圈,在更大范围内承接转移、更高水平上借势发展。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完善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以政务信用为关键、以商务信用为重点、以社会信用为基础,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德州”品牌。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深入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工程”。坚持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抓手,深化文明县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创建活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着力弘扬新时期德州精神,进一步凝聚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功能完善的重大文化设施,把市博物馆、大剧院、体育中心打造成为德州文化发展的标志性建筑;高水平规划建设市图书馆、艺术馆、美术馆、科技馆,加快市县两级工人、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推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晋档升级。建立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财政向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力争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社区)文化大院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集成与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机关、社区、企业、村镇、校园文化,形成文化大发展的生动局面。
大力繁荣地域文化精品创作。围绕运河文化、董子文化、大禹文化、汉唐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和太阳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推出一批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建设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组织广大艺术工作者走上改革发展第一线,从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中汲取营养,推出展示发展成果、反映群众心声的精品力作,打造新时期德州文化品牌。认真落实各级扶持文艺创作的政策措施,对文艺工作者要充分信任、热情支持、真诚关怀,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良好条件和广阔空间。
努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加快培植一批高端、高质、高效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兴办文化企业,力争五年内发展10家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的文化产业集团。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在重点发展主城区文化产业的同时,文化资源丰富的县、乡、村要规划布局一批特色文化产业,每个县市区至少规划建设1个文化产业园区。着力放大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旅游等支柱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演艺娱乐、体育健身、艺术品交易等优势文化产业,努力培育文博会展、信息服务、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打造区域演艺文化名城、旅游文化名城、体育文化名城、鉴赏文化名城。
加快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坚持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不断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坚持增加投入、转换机制、改善服务,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坚持创新体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在推进方法上,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职工的承受程度统一起来,通过改革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共建共享令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着力提高群众收入。把加速膨胀社会财富、提高群众收入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统筹提高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促进群众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积极倡导创业富民。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落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力争群众收入五年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全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提高统筹层次,增强保障能力,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福利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切实维护职工、青少年、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积极实施危旧房改造,力争到“十二五”末近半数农户住上新房。
积极发展普惠均衡的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投入、优质发展,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步伐。发展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同等同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大力提升高等教育,德州学院尽快升格为德州大学,高职院校力争建成省级示范院校,构筑鲁冀边界教育高地。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快城乡体育设施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健康。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牢固树立以群众工作统揽社会管理的理念,在管理服务中加强群众工作,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牢固树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理念,从政府“包办”向运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转变;牢固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实现由“事中处置、事后维稳”向“事前预防、事要解决”转变;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从单一的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转变。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抓好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信息网络服务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实行城乡社区扁平化、网格化管理。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让各种意见和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便民服务体系,充分发挥12345市民热线和政务服务平台的作用,全面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加强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深入推进“平安德州”建设。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努力建设全国最安全城市。抓好依法行政,坚持廉洁公正高效司法,争创全省首批法治城市。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建成一批绿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积极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构筑森林公园、绿色走廊、风景林地、林荫通道、防护绿带于一体的城乡绿地系统;做好中心城区水的文章,形成独具特色的水城一体风貌;抓好大气、水和固废辐射污染防治,让德州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鲜。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道德文化知识,开展生态教育,树立低碳理念,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凝聚干事创业、开拓奋进的精神力量。坚持理论武装与强化理想信念相结合,抓好党员干部信仰、信念、信心教育,注重强化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坚持理论武装与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相结合,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坚持理论武装与解放思想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上与时俱进,行动上锐意进取,工作上创新发展。坚持理论武装与大规模培训干部相结合,培养造就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理论武装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相结合,着力构建促进工作落实的科学机制,努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加强组织建设,打造德才兼备、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把领导班子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全市各级领导班子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格外关注那些心系群众、会做群众工作的干部,格外关注那些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干部,格外关注那些长期在基层和艰苦环境中工作并创出实绩的干部,树立起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的导向。全面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搞好干部竞争选拔,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保持县市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加大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完善落实县乡党委书记党建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丰富活动内容,健全长效机制,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的浓厚氛围。
加强作风建设,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建立完善直接联系群众的机制,开展机关干部大走访活动。推广领导挂帅、一线工作、挂牌督导、现场办公、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工作方法。坚持典型示范、正面引导,深入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坚决防止和克服讲排场、比阔气、图享受的奢靡之风。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实施廉政效能管理工程,积极构建具有德州特色的惩防体系。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从政道德教育,扎实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严格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充分发挥监督的约束作用,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群众监督与专门机关监督相结合,重视新闻媒体和网络的监督作用,全面推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充分发挥惩治的震慑作用,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始终保持惩腐强劲势头,对腐败分子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共谋发展、共促跨越的强大合力。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不断改进领导方法和执政方式。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主要精力用在把方向、议大事、管全局上。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和行使权力,使监督、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支持政府依法行使职权,为政府集中精力抓发展创造条件,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市,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及侨务政策,密切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赋予更多资源和手段,支持群团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凝聚起建设幸福德州的强大力量。强化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抓好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美丽的德州
德州市拥有“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中央空调城”、“中国粮油食品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城市名片,被命名为“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德州是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
德州地处黄河故道。德州之“德”源于“德水”。德水为古黄河别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更河名曰“德水”,以为水德之瑞。汉置安德县,意在“以其德水安澜耳”。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安德”为“德州”。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北侧,东经115°45′—117°36′、北纬36°24′25″—38°0′32″之间。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沧州市为邻;西以卫运河为界,与河北省衡水市毗连;西南与聊城市接壤;南隔黄河与济南市相望;东临滨州市。距首都北京320公里。境内东西宽200公里,南北长175公里,总面积10356平方公里,占山东省总面积的7.55%。德州地处京沪、德石铁路交汇点,京沪(福)高速公路、青(岛)银(川)高速公路、德(州)石(家庄)高速公路和京杭运河穿越辖区,104、308、205国道本区过境,京沪高速铁路、德(州)烟(台)铁路以及德(州)商(丘)、德(州)滨(州)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区位交通优势突出。2006年德州被确定为全国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
德州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境内曾有两次黄河大迁徙,上千次决口,造就了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由于泛道与流速所致,加之风力堆积之因素,形成了平原之中起伏不平,岗、坡、洼相间分布等特点。全市地貌多象,大体可分三类:一是高地类,由河流、河床沉积而成,占土地总面积的34.3%;二是坡地类,由黄泛漫流沉积而成,占总土地面积的52.1%;三是洼地类,占13.6%。
全市跨省大河主要有黄河、卫运河、漳卫新河;跨市的骨干排涝河道有:徒骇河、德惠新河和马颊河。以上河流除黄河外,均系海河流域南系。除上述跨省、市大河外,市内有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较大支流两条:一是新赵牛河,位于禹城南部,齐河西部,属徒骇河流域;二是六五河,位于陈公堤两侧,属漳卫新河流域。300—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2条,其中徒骇河流域的有苇河、四新河、管氏河、老赵牛河和邓金河,全部位于徒骇河之南;马颊河流域的有笃马河、宋家河、宁津河、跃进河;德惠新河流域的禹临河、临商河、跃进河。除以上主要支流外,还有流域面积100—300平方公里的支流53条,30—100平方公里的114条,基本形成了干支相通,流域相连,能排能调的河流水利系统。但因近年来黄河水源短缺,而境内河流均属雨源型河流,其水量与上游地区及本市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雨季雨量剧增,水位上涨,出现洪峰,甚至漫延成灾,但到枯水期,多数河道先后断流、干枯。
德州市基本气候特点是季风影响显著,四季分明、冷热干湿界限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回暖快,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寒冷少雪多干燥,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光照资源丰富。日照时数长,光照强度大,且多集中在作物生长发育的前中期,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的进行,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2592小时,日照率为60%,太阳总辐射量为124.8千卡/平方厘米,均处全国、全省的较高值区。在时间分配上,尤以5、6月份最高,月光照时数280小时,日均9小时,光辐射量可达15千卡/平方厘米。全市年平均气温12.9℃。极端最高气温43.4℃(1955年7月23日德城区),极端最低气温-27℃(1958年1月15日德城区)。全市平均无霜期长达208天,一般为3月29日到10月24日,各县之间相差较大,武城县最长为225天,东西相差近月余。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547.5毫米,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降水量的时间分配以7月最多,全市平均降水量190毫米,1月最少只有3.5毫米。按季节分,春季占有12.8%,夏季高达67.7%,秋季占16.9%,冬季只占2.6%,且有明显的“春季雨少多干旱,秋季雨少多晴天,夏季雨多常有涝,冬季少雪多干燥”的季节分配特点。
2011年11月1日,中共宣恩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在县礼堂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我县处在打基础、攒后劲,推动发展提速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我们观看了中共宣恩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县委书记曾德权代表第十三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讲话实事求是,从大局出发,对宣恩县过去五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今后五年的打算做出了部署,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信心,对我们继往开来,实现宣恩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家欢欣鼓舞。
报告回顾了五年来主要做的事情: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加大投入,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坚持以县域带乡镇、协调发展,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强化班子、锤炼队伍,党的建设得到加强。通过过去一段时间的努力,过去的五年来的历程,步履坚实,令人鼓舞。五年的奋斗历程,是一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思发展、谋发展,自强不息、团结拼搏的创业史。这一时期是宣恩县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
回首过去,成绩有目共睹,差距也显而易见,在发展中前进,在发展中“落后”的状况还没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富民强县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经济总
量小、结构不优、速度不快、后劲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要实现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压力很大;二是基础条件差,城镇功能不完善,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等生产生活条件不优的问题没有完全改变,制约了生产要素的聚集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三是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就医、就学不方便等问题较为普遍,保障和改善民生任重道远;四是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我们的社会管理办法、手段和方式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五是少数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领导方式与现阶段的要求相差甚远等等。这些问题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需要我们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是我们夯实基础、蓄势待发的五年,是我们聚集要素、加快发展的五年,更是我们改善区位条件,为长远发展插上腾飞翅膀的五年。今后五年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目标“四个翻番、四个突破、四个提高”: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地方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在特色农业提档升级上有新突破,在资源型工业发展上有新突破,在生态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业培育壮大上有新突破,在城镇建设彰显特色上有新突破;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要切实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三
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四是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通过对曾德权书记工作报告的观看学习,使我坚定了宣恩县在今后的五年当中是大有作为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看到了宣恩县领导班子的精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致富,过上和谐生活的干劲,看到了宣恩县今后五年工作的发展方向,框架已经形成,目标任务非常明确,措施方法非常实际。只要我们团结在宣恩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周围,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取得既定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心得体会(5篇)
1.在浙江省委的领导下,一些有利民生举措的实施后,我省的容貌焕然一新,从“绿水青山”到“最多跑一次”,从环境到人文都有了多方面的提升,这是社会为我们带来的幸福。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也应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用自己的学识来回馈社会。
2.在学习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之际,作为一名党员我倍感振奋,党代会不仅是党的大事,更是属于每个百姓的大事。重任前当仁不让,关键时挺身而出,这是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始终坚守的责任与担当。在当下,弘扬“红船精神”也是属于我们青年的首要任务,身为党员的我们更要以身作则,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实践中,起到带头作用,大胆探索,勇当人先。
3.“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求真务实、苦干实干……。”车俊书记在讲话中提及了很多深入人心的词语,这些也与团学组织的工作戚戚相关。作为学生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更要起到带头作用,脚踏实地,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
4.“八八战略”是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也是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近五年,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文化建省的各项举措的实施也造就了具有浙江特色的人文优势。作为一名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我也感到了身上肩负的重任。今后,我们将从自身出发,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牢记校训校规,传承学院优良学风,不断充实自己,为学院的发展和社会人文环境的提升贡献青春力量。
学习贯彻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全面领会深刻把握
日前,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大会号召全省各党组织、广大党员要继承浙江精神,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大会上,浙江省委书记车俊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的报告。确保到2020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两个高水平’的优异成绩,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浙江的崭新篇章。这是今后五年浙江的奋斗目标。
坚持“翻篇归零,重新出发”思想,撸起袖子加油干。党员们要发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从红船精神中不断汲取精神力量,勇担重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党员、党员干部要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这一主题上来。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深刻领会“八八战略”思想核心,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思维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积极探索创新“八八战略”的实践载体。
公 告
(第三十一号)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已经2011年2月24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3月15日起施行。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1年2月25日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 《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
(2011年2月24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决定,对《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第八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举报计划生育违法行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对计划生育违法行为的举报应当组织调查,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
二、第二十条第一款第四项、第五项合并,作为第四项,修改为:“再婚夫妻,再婚前生育子女合计不超过两个的,但不适用于复婚夫妻;”
第八项改为第七项,修改为:“夫妻一方为一级至六级的残疾军人,一级至五级的因公(工)致残人员,只生育一个子女的;”
第二款修改为:“村民委员会成建制转为居民委员会,其居民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可以继续适用本条例中有关农民的规定;已经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三年内可以继续适用本条例中有关农民的规定;但国家工作人员除外。”
三、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修改为:“要求再生育子女的夫妻,应当向一方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并附送双方所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所在单位出具的证明。”
四、删去第二十四条第三项。
五、第二十七条第三款修改为:“不得假冒他人或者组织他人冒名顶替参加孕情检查、计划生育手术、病残儿鉴定、手术并发症鉴定,不得使用虚假计划生育证明。”
六、第三十七条第一款修改为:“政府免费向已婚育龄人员提供的避孕药具,由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的计划生育服务人员负责发放,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药具管理机构负责发放管理和服务工作。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倒卖、变卖政府免费提供的避孕药具。”
七、第四十一条修改为:“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可以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申请,免费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在子女满16周岁前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享受下列奖励和优待:
“
(一)从领证之月起,每月发给不低于20元独生子女保健费,至独生子女满16周岁止。所需经费,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职工的,由所在单位承担;其他人员由户籍所在地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承担。独生子女保健费的具体标准,由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并报省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备案;
“
(二)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退休时,提高5%的退休金;企业职工退休时,给予一次性补助,具体标准由所在地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所需经费,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职工的,由所在单位承担;其他人员由户籍所在地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承担。国有企业改制、破产的,其退休职工计划生育奖励资金的发放依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
(三)在调整承包地、自留地、自留山,分配集体收益时,以家庭人口数量作为基本分配补助单位的,增加一人份额;以家庭作为基本分配补助单位的,户均增加30%以上份额;
“
(四)分配土地补偿费、安臵补助费和安排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旧房改造时,予以照顾; “
(五)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奖励和优待。
“无子女的夫妻,依法只收养一个子女的,按照前款规定执行。”
八、第四十二条修改为:“农村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家庭,除享受本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的奖励和优待外,还享受下列优待:
“
(一)列为家庭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对象,在资金、技术、培训、信息、劳务输出等方面予以支持、优惠;
“
(二)组织劳务输出时优先照顾;
“
(三)对贫困家庭,在扶贫贷款、以工代赈、扶贫项目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
(四)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住院分娩制度时,政府给予补贴;
“
(五)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优待。
“农村生育两个女孩并已落实绝育措施的计划生育家庭,可以享受前款规定的优待。”
九、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三条:“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只有一个子女或者两个女孩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发给奖励扶助金。
“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对独生子女死亡或者伤残的计划生育家庭,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发给特别扶助金。”
十、第四十四条改为第四十五条,修改为:“终身无子女或者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子女死亡不再生育的职工,退休时按100%发给退休金或者给予一次性补助。一次性补助标准,由户籍所在地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所需经费,由户籍所在地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承担。”
十一、第四十七条改为第四十八条,第一款第四项和第二款删去,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修改为:“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的,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
“
(一)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征收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社会抚养费。但生育时已达到法定婚龄,并在被告知征收后3个月内补办结婚登记的,不予征收;
“
(二)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对夫妻双方分别按所在地县(市、区)上一年度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以下简称计征基数)的5倍征收社会抚养费;家庭年实际人均收入高于计征基数1倍以上的,对夫妻双方分别按家庭年实际人均收入的5倍征收社会抚养费。每再多生育1个子女的,依次递增5倍征收社会抚养费;”
十二、第五十条改为第五十一条,第一项修改为:“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职工,未依法取得夫妻关系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给予记过处分,3年内不得评为先进;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第二个以上子女的,给予开除处分;”
十三、删去第五十一条。
十四、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假冒他人或者组织他人冒名顶替参加孕情检查、计划生育手术、病残儿鉴定、手术并发症鉴定,使用假计划生育证明的,由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的罚款。”
此外,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2011年3月15日起施行。
《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2002年7月28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4年6月26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1年2月24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居住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公民和户籍在本省居住在省外的公民,以及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法人和其他组织,均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鼓励公民晚婚晚育、少生优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
第四条 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应当与增加妇女受教育和就业机会、增进妇女健康、提高妇女地位相结合。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计划生育工作和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人口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计划生育协会等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应当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六条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推行计划生育工作中应当严格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受法律保护。
第八条 对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应当给予奖励。
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举报计划生育违法行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对计划生育违法行为的举报应当组织调查,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
对举报计划生育违法行为的人员,应当予以保护和奖励。
第二章 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和上一级人民政府人口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编制本行政区域的人口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人口发展规划,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实施方案应当规定控制人口数量、加强母婴保健、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的措施。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的日常工作。第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设立计划生育办公室,选配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专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
城市社区组织应当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第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依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和事务公开的内容,做好计划生育宣传、信息通报和计划生育奖励与优待落实的有关工作,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确定专门人员从事计划生育日常工作,其报酬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支付。
第十四条 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应当做好本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
实行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
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应当确定计划生育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具体承担本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
第十五条 计划生育协会应当组织群众开展计划生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活动,发挥会员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示范、宣传、服务和监督作用,协助政府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步提高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费应当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贫困地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予以重点扶持。
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人为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提供捐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克扣、挪用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
第十七条 人口和计划生育、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民政、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司法行政等部门应当组织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负有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公益性宣传的义务。
学校应当开展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国情教育,并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
第十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受其委托的企业事业组织、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可以与已婚育龄人员签订计划生育合同。
计划生育合同应当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可以设定违约金。
计划生育合同的格式由省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章 生育调节
第十九条 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夫妻,可以申请再生育:
(一)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只生育一个子女的;
(二)双方均为少数民族,只生育一个子女的;
(三)双方均为归国华侨,或者来本省定居不满6年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居民,只有一个子女在内地定居的;
(四)再婚夫妻,再婚前生育子女合计不超过两个的,但不适用于复婚夫妻;
(五)婚后不育,夫妻双方均满30周岁,依法收养一个子女的;
(六)第一个子女为残疾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医学上认为可以再生育的;
(七)夫妻一方为一级至六级的残疾军人,一级至五级的因公(工)致残人员,只生育一个子女的;
(八)矿工井下作业连续5年以上,并继续从事井下工作,只生育一个女孩的;
(九)农村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只生育一个子女的;
(十)男方到女方家落户且女方没有兄弟的农村夫妻,只生育一个子女的(仅适用女方姐妹中一人);
(十一)农村夫妻只生育一个女孩的;
(十二)大山区的乡,女方在农村,只生育一个女孩的。
村民委员会成建制转为居民委员会,其居民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可以继续适用本条例中有关农民的规定;已经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三年内可以继续适用本条例中有关农民的规定;但国家工作人员除外。
第二十一条 符合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再生育:
(一)妊娠14周以上,违反《安徽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规定》终止妊娠的;
(二)故意致婴儿死亡的;
(三)自报婴儿死亡但没有证据证明的。第二十二条 初次生育的夫妻,在孕期内应当到夫妻一方户籍所在地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办理妊娠登记,免费领取生殖保健服务证,并于生育后45日内办理生育登记。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将妊娠登记和生育登记情况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报告。
生殖保健服务证由省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免费发放。
第二十三条 要求再生育子女的夫妻,应当向一方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并附送双方所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所在单位出具的证明。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收到申请和证明材料之日起20日内(需要进行病残儿鉴定的除外)提出审核意见,并报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在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符合条件的,签发生育证;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其他基层组织应当及时将生育证发放情况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生育证由省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第二十四条 禁止下列生育行为:
(一)未依法取得夫妻关系生育子女的;
(二)不符合本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再生育的。
第二十五条 收养子女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等法律、法规。
禁止借收养、代养名义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子女。
禁止以送养、寄养方式违反本条例规定再生育子女。
第二十六条 实行以避孕为主的节育措施。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条件,保障公民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应当向育龄夫妻介绍常用避孕方法及其作用机理、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等,指导公民选择适合自身的避孕节育方法。
第二十七条 育龄夫妻应当自觉落实避孕节育措施,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和避孕节育情况检查。提倡已生育子女的夫妻选择长效避孕措施。
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妊娠的,应当及时终止妊娠。
不得假冒他人或者组织他人冒名顶替参加孕情检查、计划生育手术、病残儿鉴定、手术并发症鉴定,不得使用虚假计划生育证明。
第二十八条 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的育龄夫妻,其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需费用,由社会保险予以保障;未参加社会保险的,由财政承担。
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包括:发放避孕药具、孕情和环情监测、放臵和取出宫内节育器、绝育术、终止妊娠术及技术常规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诊治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基本项目。
第二十九条 禁止歧视、遗弃、虐待女婴。
禁止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和不育的妇女。
禁止歧视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的子女。
第四章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臵、综合利用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由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以下简称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组成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并将其纳入区域卫生规划,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改善技术服务设施和条件,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条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针对育龄人群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对已婚育龄妇女开展孕情检查、随访服务工作,承担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的咨询、指导和技术服务。
第三十二条 建立健全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制度,防止或者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婴儿健康水平。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卫生指导、卫生咨询、医学检查、母婴保健指导、孕妇产妇保健、胎儿保健和新生儿保健等婚前保健和孕产期保健服务。
第三十三条 避孕节育手术及恢复生育手术,须由具备国务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规定条件的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和人员,在具备手术条件的情况下,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规程施行,保证受术者的安全。
第三十四条 从事助产接生服务的机构或者人员,在提供助产接生服务时,发现产妇未领取生殖保健服务证或者生育证的,应当及时报告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为妊娠14周以上的妇女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应当遵守《安徽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规定》。
第三十五条 计划生育技术事故、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的申报、鉴定和处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接受绝育手术后,符合再生育条件,要求再生育的,依照本条例规定申请领取生育证后,凭生育证施行恢复生育手术。恢复生育手术的费用,由受术者所在单位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给予补助。
第三十七条 政府免费向已婚育龄人员提供的避孕药具,由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的计划生育服务人员负责发放,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药具管理机构负责发放管理和服务工作。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倒卖、变卖政府免费提供的避孕药具。
食品药品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对避孕药具经营活动实施检查和监督。
第三十八条 鼓励和支持计划生育新技术、新药具的研究、应用和推广。
第五章 奖励与社会保障
第三十九条 男25周岁、女23周岁登记结婚为晚婚。已婚妇女满24周岁初次生育为晚育。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应当给予晚婚、晚育的职工以下奖励:
(一)晚婚的初婚者,延长婚假20天;
(二)晚育的初产妇,延长产假30天;
(三)在产假期间申请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延长产假30天,男方享受10天护理假;夫妻异地生活的,护理假为20天。
职工在前款规定的婚假、产假、护理假期间,享受其在职在岗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
农民以及城市无用工单位的人员晚婚晚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十条 妇女妊娠、生育和哺乳期间,享受国家规定的特殊劳动保护。
第四十一条 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可以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申请,免费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在子女满16周岁前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享受下列奖励和优待:
(一)从领证之月起,每月发给不低于20元独生子女保健费,至独生子女满16周岁止。所需经费,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职工的,由所在单位承担;其他人员由户籍所在地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承担。独生子女保健费的具体标准,由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并报省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备案;
(二)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退休时,提高5%的退休金;企业职工退休时,给予一次性补助,具体标准由所在地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所需经费,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职工的,由所在单位承担;其他人员由户籍所在地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承担。国有企业改制、破产的,其退休职工计划生育奖励资金的发放依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三)在调整承包地、自留地、自留山,分配集体收益时,以家庭人口数量作为基本分配补助单位的,增加一人份额;以家庭作为基本分配补助单位的,户均增加30%以上份额;
(四)分配土地补偿费、安臵补助费和安排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旧房改造时,予以照顾;
(五)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奖励和优待。
无子女的夫妻,依法只收养一个子女的,按照前款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 农村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家庭,除享受本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的奖励和优待外,还享受下列优待:
(一)列为家庭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对象,在资金、技术、培训、信息、劳务输出等方面予以支持、优惠;
(二)组织劳务输出时优先照顾;
(三)对贫困家庭,在扶贫贷款、以工代赈、扶贫项目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四)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住院分娩制度时,政府给予补贴;
(五)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优待。
农村生育两个女孩并已落实绝育措施的计划生育家庭,可以享受前款规定的优待。
第四十三条 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只有一个子女或者两个女孩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发给奖励扶助金。
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对独生子女死亡或者伤残的计划生育家庭,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发给特别扶助金。
第四十四条 职工凭节育手术证明,按规定休假,休假期间享受其在职在岗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农民施行绝育手术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适当奖励。
节育手术并发症患者在治疗期间,职工享受其在职在岗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农民、无用工单位的城市居民因此导致生活困难的,或者治疗后仍不能正常从事劳动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补助。
第四十五条 终身无子女或者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子女死亡不再生育的职工,退休时按100%发给退休金或者给予一次性补助。一次性补助标准,由户籍所在地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所需经费,由户籍所在地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承担。
第四十六条 对符合本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可以申请再生育夫妻,自愿只生育一个子女,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除享受本条例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规定的待遇和奖励外,由所在单位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从计划生育经费中给予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一次性奖励。第四十七条 建立健全基本养老制度。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优先为农村生育两个女孩并采取绝育措施的夫妻和只生育一个女孩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办理养老保险。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的,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
(一)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征收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社会抚养费。但生育时已达到法定婚龄,并在被告知征收后3个月内补办结婚登记的,不予征收;
(二)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对夫妻双方分别按所在地县(市、区)上一年度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以下简称计征基数)的5倍征收社会抚养费;家庭年实际人均收入高于计征基数1倍以上的,对夫妻双方分别按家庭年实际人均收入的5倍征收社会抚养费。每再多生育1个子女的,依次递增5倍征收社会抚养费;
(三)符合本条例规定可以再生育,但未申领生育证生育的,征收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社会抚养费。
第四十九条 借收养、代养、送养、寄养名义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按违法生育处理。
第五十条 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按照国务院有关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的,除按照第四十八条第一款第一、二项的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外,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职工,未依法取得夫妻关系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给予记过处分,3年内不得评为先进;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第二个以上子女的,给予开除处分;
(二)农民、无用工单位的城市居民在社会抚养费缴纳后3年内不得录用为国家工作人员;
(三)产假期间停发奖金、福利,孕期检查、分娩、产褥期的医药费自理。
第五十二条 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有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情况,经申请被批准允许再生育的,收回其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停止享受独生子女保健费等各项待遇,追回其依照本条例规定享受的所有物质奖励。
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的,收回其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追回其依照本条例规定享受的所有物质奖励,并按本条例第四十八条、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处理。
第五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超过10000元的,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6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0000元的,处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法为他人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
(二)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为他人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
(三)实施假节育手术、进行假医学鉴定、出具假计划生育证明的。
第五十四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记大过以上的行政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
(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三)索取、收受贿赂的;
(四)截留、克扣、挪用、贪污计划生育经费或者社会抚养费的;
(五)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或者拒报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
第五十五条 未按规定发放生育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计划生育证明的,由其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在发放计划生育证明时,强行提供有偿服务,或者超范围、超标准收费的,由其主管部门责令退还多收的费用,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
第五十六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违章操作或者延误抢救、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 伪造、变卖、买卖计划生育证明,由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不正当手段取得计划生育证明的,由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取消其证明;出具证明的单位有过错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假冒他人或者组织他人冒名顶替参加孕情检查、计划生育手术、病残儿鉴定、手术并发症鉴定,使用假计划生育证明的,由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的罚款。第五十九条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以及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倒卖、变卖政府免费提供的避孕药具的,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条 拒绝、妨碍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并予以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履行计划生育管理责任,未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目标的,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当年参加综合性先进集体评选资格;取消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当年晋职资格;给予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履行协助计划生育管理义务的,由有关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并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的行政处分。
第六十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实施计划生育管理过程中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三条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依照国务院的规定执行。
第六十四条 本条例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省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十四次党代会工作报告(2011年)】推荐阅读:
市委九届十四次全体毛万春讲话10-17
09年职代会报告06-13
2024年职代会报告07-19
中心小学2013年教代会学校工作报告06-17
普洱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09-21
十四年班主任工作感悟用心灵耕耘心灵11-13
二十四气节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