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实验_小学生三年级作文

2025-03-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趣的实验_小学生三年级作文(精选11篇)

有趣的实验_小学生三年级作文 篇1

老师先拿来了一杯水、一个杯子和许多回形针、八枚一圆硬币,准备开始做实验。老师为了让我们看清楚,把一张椅子架在了讲台上。然后在一个杯子里放满水,接着,满面春风地告诉我们:“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比如:水也有张力。今天,我们就要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说完,老师就把装满水的杯子放在了椅子上,然后向水里放了颗回形针,我们都以为水会溢出来,可是,水并没有漫出来。然后老师一口气向水里放入了十颗、十十颗回形针,还让我们上去放,一直放到五十五颗,水还没有溢出来。这时,我们惊讶不已,并且发现水面已经不像刚才那样平了,而变得有些凹凸不平了。我们都争先恐后地问老师,老师却卖起了关子,故意不回答。只见,老师又向里面放了一枚一元硬币,顿时,水面变成一个弧形,水像要溢出来似的。但是奇迹再次出现了:老师接连向水中放了七枚硬币,水却还是没有溢出来。只是,水中间一块凸得更起了。

我们都不明白,有的抓耳挠腮,不知所措,有的苦思冥想,有的一个劲地去问老师。这时,大家心中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最后,老师终于开出金口了:“水中有许多小气体,当有小面积的物体投入水中时,小气体就会将它团团围住,使水膨涨,但不会溢出来!”

有趣的实验_小学生三年级作文 篇2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有一条是:对写话有兴趣, 留心周围事物,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也就是说, 一、二年级, 我们要开始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适当渗透观察的方法。比如, 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图画, 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 如实物、图片、影片等, 并渗透观察的方法:从远到近, 从整体到局部等。同时,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以观察小动物、植物或“找不同”之类的游戏,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锻炼学生的观察细致能力。

到了三年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习作目标有了一条:观察周围世界,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阶段, 至此, “观察周围的世界”以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被正式提出, 因此, 观察方法的授予, 观察习惯的养成也成为习作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下面, 我就以三年级的习作课为例, 谈谈自己对三年级学生习作观察能力培养的一些思考。

一、有序观察, 分层习作, 言之有物

曾经给三年级的学生上过一节习作课《捏不碎的鸡蛋》, 课堂教学流程大致如下:准备一个鸡蛋, 布置任务:将蛋放在手心中, 用一只手握住, 努力将它握碎, 然后让学生上来进行体验, 最后揭晓谜底。过程很简单, 为了避免学生玩起来开开心心, 写起来愁眉苦脸, 我就分了三个层次进行观察的指导。首先, 是在出示任务之后, 给学生设置悬念, 说这个鸡蛋是老师上过“保险”的, 一会儿你用手来用力捏, 肯定捏不碎, 学生自然很是好奇。这时, 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个鸡蛋, 但不能触摸, 猜测一下“为什么捏不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学生看得格外仔细。教师则故作神秘, 不允许学生接近鸡蛋。然后, 再奖励一个学生上来触摸鸡蛋, 并让其说说触摸的感觉。这一步, 教师向学生渗透了观察一样事物的方法:可以远观, 可以触摸, 从远到近, 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接着, 当学生上来体验捏鸡蛋时, 提醒其他学生关注他的表情、动作和自己的心理活动, 当自己上来捏鸡蛋时又是怎样的心情等, 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这一步, 渗透给学生的是, 观察可以从多角度进行, 可以是动态的, 也可以是静态的, 可以是有意的观察, 也可能是无意的感受。最后, 谜底揭晓, 再一次让学生结合心理活动、课堂内的气氛进行表达。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经过这样的逐步分层的观察、写作, 学生的习作构段方式整齐了, 也就是写得有章法了, 一板一眼, 语言显得规范了, 多多少少能用上阅读教学中提炼的技法。尤其是习作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感到有话可说, 有法可依了。但由于指导过细, 学生又善于模仿, 只顾跟着老师指导的观察方向走, 这样许多原生态的鲜活素材和语言就被拘束或忽略了。这样的结果是, 学生语言表达的同质化。因此, 我们应该在关注学生有序观察、规范表达的基础上, 让学生能在观察中收获与众不同的东西来彰显个性。

二、有趣观察, 突破难点, 张扬个性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作文内容是写写我自己, 我让学生抄好观察表:

指导学生通过镜子观察, 采访家长、同学等方式认真填写表格, 让学生采集的第一手素材尽量接近真实的自己。

课堂教学中, 我请学生逐条汇报自己的作文观察表。在交流“外貌特征”一栏时, 我有些担心,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 外貌描写是一个难点, 通常是胡子眉毛一样不落, 也会很随意地把积累的“樱桃小嘴、浓眉大眼”对号入座, 习作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相似面孔”。于是, 我让学生在自己观察的基础上, 再加一个步骤:同桌互相观察。不过有个要求, 把观察到的同桌外貌以漫画的形式画在纸上, 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对方外貌上的特点。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领会到观察时要突出重点, 要有主次之分。实践证明, 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觉得观察是件特有趣的事, 还能帮助每个学生认识一个“特点鲜明”的自己。

接着, 请学生上台来交流。小王同学说自己最大的特点是塌鼻梁。选择的典型事例:奶奶说一家三塌鼻, 这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首先, 我表扬了他对自己的观察很真实, 并肯定了他所选的典型事例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于是提醒大家进行联想: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可以说是祖传的, 是他的一个记号, 那么再次联想, 怎么说才能更有趣呢?学生说, 这是防伪记号。这是交流的一个转折点, 学生利用联想, 找到了一个写外貌特征的有趣的说法。我进一步提醒:你有防伪记号吗?可以是天生的, 也可以是后天的, 如疤痕等, 写得好的话, 一个疤痕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呢。学生觉得很有趣, 于是更加细致地互相观察对方的外貌, 恨不能从每一根汗毛上联想出一个故事来。经过这样有趣的细致观察, 丰富联想, 学生表达出来的语言自然是妙趣横生, 个性鲜明, 之前担心的“相似面孔”消失了。

有趣的实验_小学生三年级作文 篇3

一、关于课文教学

(一)总体评价

本年级选编的课文更加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体裁丰富,语言活泼、生动、有趣,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爱学,教师爱教。

(二)问题及建议

1,建议教材在每个单元末,增设一个小结性的栏目,类似高年级的“交流平台”。

2,建议课后题适当安排一些谣言形式的训练题,如字、词、句、段方面的,以加强教材的工具价值。

4,师生普遍感到课文文质兼美,但篇幅长、难度大。有些精读课文需教三课时,有些略读课文需教两课时,教学总时数比较多。

5,课后题要求背诵的,大多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这给检测带来了困难。

6,部分略读课文可以看成例文,为单元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服务。

7,建议在课文后,安排指向新课标“必读书目”及“推荐书目”的课外阅读提示,类似高段的“课外书屋”。

(三)少数课文难学难教

三年级上册有较多来自国外或描写国外生活的文章,师生反映难学难教。一是因为学生不太熟悉国外生活,缺乏相关经验。理解起来吃力;二是因为不习惯也不喜欢译文的表达方式。该册二单元课文多反映领袖、名人优秀品质,由于学生对主人公比较陌生,因此不能很好体会。尤其是《奇怪的大石头》一课,加上文中有很多科学术语。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三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主题为“国际理解”,主题离学生较远,理解难度大。从全年级看,学生最难理解的是该册的《和时间赛跑》一文。

(四)少数课文值得质疑

1,文图不符。

①三年级上册选读课文第五课《神笔马良》,文中说白胡子老爷爷已送给马良一支神笔。但145页插图的笔筒里却出现那么多支笔。没有必要,建议删去。②三年级上册第十课《风筝》中说“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而38页插图上的风筝却很像蝴蝶。③三年级下册第十九课《七颗钻石》第二节中的“水罐也掉在了地下”一句,应改为“水罐也掉在了地上”。另外,文中第三节末尾说“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但插图里没有“钻石”。④三年级下册第五课《翠鸟》,18页插图中翠鸟羽毛的颜色和文中描述的不一致。⑤三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可贵的沉默》两幅插图中靠窗第二排的女孩衣服颜色不一致。⑥三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她是我的朋友》第十节写到“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但插图中却睁着眼睛。另外,本课77页“泡泡”中的“联系”的“系”字是错字。⑦三年级下册第三十一课《女娲补天》中的插图与文本内容不一致。按文中描述,插图中的女娲应手举装着用五彩石炼成的稠液的大盆,而不是五彩石。

2,内容不当。

①三年级上册第二十八课《狮子和鹿》课题不当,应改为《鹿角和鹿腿》。②据查,赵州桥已过了1400岁的生日。而三年级上册第十九课《赵州桥》却仍然写着“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③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卖木雕的少年》第六节中讲到“我”因为想到象墩子“沉甸甸”,怕行李超重,而没有买。但第十一节中讲少年送“我”一个木雕小象墩,也用了“沉甸甸”,不妥。一是前后重复使用同一词语;二是前后两个象墩大小相差较大,同用“沉甸甸”,与事理不符,显得前后矛盾。④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中的《南辕北辙》中有一句:“你上哪里去呀!”(35页)联系上下文看,此处应为问句,建议将感叹号改为问号。⑤三年级下册第十五课《争吵》第十节中的提示语在中间,“说”后面不该用冒号,应改为逗号。⑥三年级下册第六课《燕子专列》第三节中有“料峭的春寒”一句。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料峭”形容微寒。但联系上下文看,文中描述的天气却是“严寒”。⑦“殊”已作为生字在三年级下册第六课中出现,但在第二十四课中又作为带读字注音,不恰当。⑧三年级下册第二十八课《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其中116页第三行已出现“废墟”一词,但带读字注音却注在了第五行的“废墟”上,不恰当。⑨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卖木雕的少年》第三节(112页),“各式各样”后不应点逗号,而应用句号。因为此句讲木雕,而下旬讲的是“我”。⑩三年级下册第二十六课《一面五星红旗》存在两处不合理。第六节说,老板看见“我”脖子上的五星红旗。“突然”“眼里闪出亮光”,不太合乎常理,“亮”得很奇怪。第八节说,老板告诉“我”可以用国旗换面包。这个决定不太可信:如果老板知道这是中国的国旗,那么明显他是要用“换”来测试“我”,这个举动似乎不符合老板的人物个性。因为,从上文看,文中的“老板”是个典型的“商人”形象。如果老板不知道这是中国的国旗。那么他这样做,更是不可思议。

3,改编不佳。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燕子》对原作作了比较大的改动,感觉韵味削弱了不少。比如第二节中的“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句,就比原作中的“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一句,少了韵味。类似的例子在本课还有一些,建议改编原作要慎重。

(五)其他问题

①课本与课本不一致。三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课题叫《东方之珠》,而在其他版本却叫《香港,璀璨的明珠》。

②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190页第一行中的“第六自然段”应改为“第五自然段”,而“第七自然段”应改为“第六自然段”。

二、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教师普遍反映,经过一、二年级的教学,识字写字教学的难点已经过去。相对第一学段,教学显得比较轻松。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能注意和一、二年级区别开来,逐步放手,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另外,教师普遍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中感受到“大量识字、认写分开”的效益已经出现。主要问题有二:

1,相近字混淆现象比较严重

经过一、二年级的大量识字,学生认识的字较多。但由于巩固没有跟上,导致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混淆现象比较严重。习作中,音同形异和形同音异的错误尤其多。识记生字不再成为孩子的难点,难点是区别、运用这些生字。

2,写字教学效果落后于识字

有趣的实验_小学生三年级作文 篇4

同学们纷纷议论了起来,有同学建议:“摇摇鸡蛋,有声音的是生的,没有声音就是熟的。”。于是我们都上前拿起鸡蛋摇了摇,锁定了目标,但怀疑是生的鸡蛋上有道缝隙,而且没有蛋液流出来,所以心里还是不太确定。

“转鸡蛋!”又有同学大声建议道。我们试着转动鸡蛋,发现还真的不一样。熟的鸡蛋可以转动也可以立起来,生的鸡蛋就转的超慢,像一个老爷爷走路一样。这时候我们心里都有数了。

“可以用光照!”有同学又发现了新的方法,我们决定再试一下。先把可能生的鸡蛋放在手电筒上,关上教室的灯,然后打开手电筒。我们看到的鸡蛋全身通红,非常好看,灯光下小孔都清晰可见。老师说,这些小孔是鸡蛋呼吸的地方。这种情况下看鸡蛋就像看龙蛋似的,缝隙更像岩浆,真是太神奇了!

我们确定了哪个是生的鸡蛋,哪个是熟的鸡蛋,老师肯定了我们的选择。

有趣的实验_小学生三年级作文 篇5

“今天,我们做一个实验,要让硬币浮在水面上!”老师一说完,班级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说:“怎么可能?”有的说:“老师是在骗我们呢!”还有的说:“老师说的肯定有道理,试一下就知道了。”

在老师的安排下,王超第一个走上讲台,只见他拿起硬币小心翼翼地从杯子边缘慢慢放下去,班级里鸦雀无声,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一清二楚,只见硬币缓缓沉下了杯底。“我说嘛!硬币怎么能浮在水上。”有的同学小声嘟嚷起来,王超不放弃,又放进一枚硬币,结果仍然让人失望。又有几个同学上台试了几次,都接二连三的失败了。

有趣的实验_小学生三年级作文 篇6

于是我们打开了百度上网搜了一下,看见了一个小实验:用颜料水作为养料,几天后就可以变色了。我立刻被这个实验吸引了,在那个网站上浏览了半天。左看右看后对妈妈说:“妈妈,我们做这个实验验证下是不是这样吧!”好期待!

开始,先把我的马克笔涂在纸上,再浸在水里,做了一份简单的色素水。又把花放了进去,满怀期待地等了几天,第二天,花还是淡粉色,好像失败了。唉!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我便换了一个深一点的颜色,应该可以的。结果第二天早上的花还是那可爱的粉红色。好扫兴啊!

“究竟哪里不对了?哪儿出了差错?原料有问题,还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原因呢?”这一大堆完全能够堆成一座巨大的山,那么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不得不向妈妈求助。她十分耐心地说:“让我想想,对了!我们家不是有墨吗?你可以试一下呀!“哇,妈妈真聪明!

一次实验又开始了。这一次我可得小心行事,不能大意了。于是我倒了些墨汁,又掺和了点水,又把花放了进去。等待的几日仿佛十分漫长,一天早上我惊喜的看见了一朵墨蓝的小花,成功了,耶!妈妈说她就知道我会成功的!

小学三年级作文:一次有趣的实验 篇7

今天,终于有空了,我想妈妈要了两个熟鸡蛋,开始了竖立鸡蛋的实验。我先想为什么哥伦布要磕破鸡蛋的尖头,他这不是多此一举吗?于是,我先用没有任何破损的“鸡蛋一号”做实验。我找到了它角圆的一端,直接把它放在桌子上,没想到它稳稳地立在桌子上。我刚想去告诉妈妈这个好消息,并证明哥伦布的行为是多此一举的,可是就在我一转身时,“啪”的一声,“鸡蛋一号”英勇牺牲了,从桌子上摔下来,摔了个粉身碎骨。

“鸡蛋一号”牺牲了,“后援队”里的“鸡蛋二号”可得替补上。我想:“难道磕破鸡蛋的尖头是不可少的吗?我小心翼翼地磕破了一点鸡蛋的尖头,鸡蛋稳稳地竖立在桌子上,果然,“鸡蛋二号”竖立成功了。哥伦布的方法真灵验,我不由得敬佩他。

我又想:既然哥伦布能想出竖立鸡蛋的方法,我为什么不行呢?我的小脑袋”骨碌碌“转了起来,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拿了一个小碗,抓了一把米放进了碗里,我又把“鸡蛋二号”放在碗里,它稳稳地立住了,它像大树一样笔直地竖立在泥土中。连“鸡蛋一号”站进去,也像一棵歪脖子树。

有趣的实验-三年级作文 篇8

大家都不相信,怎么可能拉不开呢?老师见我们不相信,笑了笑,对我们说:“现在你们可以试试看,看看到底拉不拉得开。”说干就干,我和同桌陈安琪各拿一本语文书,从最后一页开始,将每页都小心地重合在一起。终于将每一页都重合在一起了,我们长呼了一口气,接着,我们俩各拿一边,开始拉。可是书怎么也拉不开来,我们使足了吃奶的劲,还是拉不下来。

我觉得这两本书像是粘在了一起,准确点说,是长在了一起,怎么拉也拉不下来。我和同桌坚持不懈,鼓励自己:别以为你们重叠在了一起,就难倒了我们,我们一定会把你们分开的!我们拿着书本使劲地 甩,它们无动于衷,我们一急,拿着两本书发疯似的甩,书经受 不住我们的摧残,终于投降了。要想让书本分开真不容易啊!

再看看周围的其它同学,一个个脸涨得通红,咬牙切齿,可书纹丝不动,有的同学用力过猛,竟然把书都撕破了,有的同学实在是没招儿了,只好将书本摊开,将书一页页地分开来。。。。。。

实验结束后,大家纷纷跑去问老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老师笑着说:“当书本重叠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摩擦力,导致书本怎么也拉不开,至于更多的道理,还要你们自己去挖掘。”

有趣的实验三年级作文 篇9

大家跟着老师来到了操场。只见操场上骄阳似火,一片片树叶躺在地上,舒舒服服地晒着太阳。这个时候,老师突然神秘地拿出了一个放大镜,对我们说:“同学们,下面我们做的实验就是用放大镜烧树叶。”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全都议论了起来:“放大镜怎么烧树叶?”“难道放大镜不光能放大东西,还能当打火机?”老师听见了我们的议论,说:“做完实验,你们就知道了。”

只见沈老师蹲在地上,细心地找起了树叶,看那片,摇摇头,摸摸这片,又摇了摇头。过了好一会儿,老师终于找到了树叶,对我们说:“大家快过来,实验开始了!”只见老师一只手拿着树叶,另一只手把放大镜举到了树叶上空,顿时,树叶上出现了一个闪亮的光点,圆圆的,小小的。我心想:“这是什么啊?”老师似乎好知道我们在想什么,还没等我们发问,便说:“这个光点是放大镜的焦点,放大镜把太阳的光和热聚集在这个点上,便出现了这个光点。”这时,焦点下的树叶变成了焦黑色,树叶上也冒出了一阵淡淡的青烟。我们的双眼全都紧紧盯着这个焦点,生怕漏掉了什么神奇的事情。这时,树叶上似乎冒出了火花。老师连忙移开放大镜,举起树叶。只见树叶的中间多出了一个小圆洞,洞的周围一片焦黑,一看就是被烧的。我们看了,全都惊讶地喊了声“哇”。

一次有趣的实验三年级作文 篇10

实验正式开始了。我找来家中的碗,先倒入半碗水,水清澈透明。接下来轮到食用油登场了,我把少许食用油倒进装了清水的碗里,只见被倒进水底的油马上吐着气泡往上冒,不一会儿就都漂浮在水面上了,一个个光滑的金黄的油珠慢慢地聚拢在一起,形成了一大片被水托着的金黄色的小船,和清水泾渭分明。

我查了一下资料,原来油的密度比水小,所以油和水碰撞到一起,油才总是漂浮在水面上。哦,爸爸煮汤的时候,总是有一层漂亮的油花浮在汤上面,原来是这个原因啊!

一次有趣的实验三年级作文 篇11

今天放学回家好开心呀、因为我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我回到家妈妈已经把做实验的物品都准备好了……有吸管、盐、清水、鸡蛋、盆。

实验开始了,爸爸让我把清水倒在盆里,再把鸡蛋放进去。妈妈把盐倒进清水里用吸管搅拌均匀。哇!鸡蛋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立刻漂浮到水面上了。爸爸说:“鸡蛋在清水里不能浮起来,而在盐水中却可以浮起来,你知道是为什么吗?”爸爸说:“盐不仅仅是做菜的调料,而且也具有一种很强的张力和一种特殊的浮力,一旦盐水中密度变的十分浓密的时候,便可以使部分物体漂浮起来。”我恍然大悟,真是不学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这次实验让我体验到了科学实验的乐趣,真是一次有趣又快乐的发现之旅!

上一篇:新教师化学教学心得下一篇:物控系统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