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通用9篇)
越是纯粹的教育,管理的色彩越淡。“
当我读到这里时,不由得想,自己和孩子之间是管理还是交流。
老师不是警察,也不是法官,所以作为一个合格、聪明的教师只有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这样或许你也就是鲁迅笔下“三味书屋”里的那位先生。就是拿着教鞭从不往下落的先生。虽然现在的教育增进了很多关于管理的理念,但是如果老师能够很好把握好度,即做好管理又充分和学生会交流的老师或许是目前不被时代所淘汰的了。
因为我们知道教育不能只面对现实,更多的是要面对未来。所谓的百年树人,如果只是管理,那么何止百年,一个公司的老板在面试的时候或许只要几分钟、几十分钟就能很快让一个陌生的员工遵守制度,成为一个合格的工作者,而老师不行。
我们知道,在现在的教学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那我们和孩子之间该怎么做好教育和被教育的问题,就是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了。比如:对于学生上课看课外书,到底该怎么办?收?怎么个收法?收多长时间?发还给他,他能否下节课不看了?如果再看那又该怎么办?等等问题并不是几个字能回答的。当然如果是针对员工,答案或许只有一个,而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正在学习社会,接受社会,融入社会的学生。所以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需要思考的也很多,那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王晓春老师编著的教育书籍《做个聪明的教师》。或许看过本书后,我们不会马上变聪明,但是,我们会审视自己的言行,对以后和学生的交流中会帮助一二。
《老子》56章里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说,聪明的人不随便说话,随便说话的人是不聪明的。而教师是依靠嘴巴生活的,莫非教师注定就是愚蠢的?这让我不由想起了那位埃及教育家说过的一句话:“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贡献将是让在课堂上喋喋不休的教师闭上他们的嘴。”很显然,想做一名聪明的教师,首先要保证不轻易说话。
当然,教师完全不说话是不可能的,能够不说话的尽量不说话,确实需要说话也要讲究什么时候说话、该说怎样的话?
教师为什么要尽量不说话呢?理由有二:首先是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思考、表达的时空应该让给学生,教师的话多了,就有越俎代庖的嫌疑。学生的能力是在他们自己不断的思索感悟表达的过程中获得的,而不是从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中听来的。讲得再精彩,都是老师的,学生可以听取记忆,但是无法转化为能力。能力的获得必须通过自身的思索锤炼。听来的永远只能是知识,而不是能力。
另一个原因是学生的思考与表述里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从学生的表述里,你可以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利用学生互相去解答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学生既是问题资源,也是能力资源。我们的教师总习惯在没有弄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开展教学,没有弄清楚学生的思想问题就进行教育,教学没有针对性,教育无的放矢。为什么教育教学低效,为什么学生面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反应迟缓,原因就在这里。如果学生先学了、先思考了、先说了,那么你就知道学生的问题在哪里了。就是这个时候,聪明的教师也不急着讲,而是把问题又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人形象地比喻说,让问题的球在学生间互相传递。
问题由学生提出,又由学生自己去解决,那么教师的作用在哪呢?很显然,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组织与引导。而如果学生讨论,问题也无法解决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得教师讲了。就像孔子在《论语·述而》里讲的那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亦即学生不冥思苦想,我不去启迪;学生不郁积难言,我不去开导。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起作用了。在问题的症结处,在学生能力不能企及处,教师就可以讲了,而且需要讲清、讲透,不能有丝毫含糊。聪明的教师不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去诠释问题,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讨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某个角度讲,教师的功夫不在于展示知识,而在于把知识转化为供学生思考的问题。展示知识需要讲授,提出问题则需要引导。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上社会课时,如果我们问学生“地球为什么围着太阳转?”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因为地球有引力。”其实这还是知识问题,不是思维训练。教师的功夫不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进入思考。这使我想起了柏拉图的那个二难推理:a向b借了一件武器,可b后来疯了,a还有没有必要归还武器?这个问题够学生搜肠刮肚的。如果我们的问题不是简单可以用知识去回答,那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训练。我们的学生基本上被我们训练得越来越简单,大多是简单的单向思考,不会把问题复杂化。人的缺乏创意、简单盲从就是从我们的学校教育开始的。
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教师的倾听和诱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出了思想问题,教师第一要务就是诱导学生倾诉,先把实情说出来。只有让学生说,你才能掌握问题的原因所在,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候把实情说出来了,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因为学生在述说时是会反思自己的,教师也可以相机加以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都蕴含在问题之中。但是实际工作中,我们总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不等学生讲清实情,总认为学生是在为自己辩解,缺乏耐心倾听,武断地打断学生,急于作出判断,急于做思想工作,急于把自己的观念灌输给学生。其实,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我们发现一些优秀的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往往话都不多,但是只要开口,就会击中要害,彻底解决问题。他们的秘诀就是在倾听学生的诉说中寻找破绽,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他们总能有的放矢,手到擒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聪明的教师,功夫不在讲授,而在倾听与诱导。
手捧着厚厚的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心比书沉。当了近20年的老师却从来没有思考过怎样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看了书才知道: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有良好的思维的方式。
“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这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我们就不曾多费心思想过怎样把这颗“老鼠屎”变得不是“老鼠屎”,让这锅汤任然保持它的鲜美。我们常常听专家讲报告,说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就听信专家的,从不批评孩子,常常把表扬的话挂在嘴边,可效果却不尽人意。于是又在心里就告诉自己,还是老人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棍棒下出人才。结果棒出个炸弹,孩子和你对着干。学习了王晓春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后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包含多种可能性,要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刨根问底的思考;假设多种可能性,在思考中反驳自己。
下面我就以一个案例和大家共同探讨:
干部小张一向把发豆奶的事做得不让我操一点心。这天,当我正准备上课时,同学们发出了叫喊声:“牟老师,还差一杯!”我把视线转移到小张身上,一会儿,她拿着一杯豆奶走到讲台,轻轻地说:“不差了,这杯是您的。”她刚走到座位上,同位就向我报告:“她自己没有。”我说:“来,你把这杯拿去喝。”她懒洋洋地说:“我不喝。”一脸的不高兴。我还是忍着叫她来拿,可这次她却没有一点反应,我一下子来气了,那还得了呀,才一年级就给老师使性子,还是干部,我不治治你,这个班我怎么带得下去呢?
于是,我高声喊道:“你站起来!”不容她分辨,就叫她站到教室外,可她却一动不动。我气到极点了,走到她的座位前,拉起她就往教室外走,边走还边唠叨:“得了呀,你这样的学生我教不了了,你走吧!”她也提起书包,顺从地跟着我往外走。这下却让我犯难了,我的本意只是想吓吓她,她却不给我台阶下,我就给自己台阶下了:“你先回座位上,不要耽误了同学们上课。”一节课下来,她没发一次言,课后也没有来找我。直到中午,送走了所有的学生,刚坐到办公桌前,一个可爱的小男生跑到我跟前说:“牟老师,你好爱发脾气哟。”我把头转向他。“其实今天早上小张是心疼你,而且她今天还有些不舒服,她不高兴不是对你发脾气,你问都不问就批评她,她说她不喜欢你了。”
天哪!为了迷信“师严”却伤了一个幼小的心灵。后来的一个星期里,我几次找她谈话,才化解了我们之间的那一道沟。
我在处理这件事上,不仅有些过急,而且在处理整个事情中,几乎完全没有科学研究,缺乏人文关怀。
发现她使性子时,应该问一问,她为什么这样,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做的。这是最起码的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可我没问,就批评,就拉她出教室,想用权力来压服她。
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开心的时候,何况她还是一年级的学生,怪不得学生说我爱发脾气,不喜欢我。今天想想,我可真有些后怕。
幸亏她还是一年级的学生,还不敢当面顶撞我,要是高年级的学生,不仅仅是当事人反抗,有可能是全班来反抗了,那我在班里还有威信吗?在工作中肯定会碰到钉子的。也幸亏有一个可爱的男生来“多事”,要不然还真会酿成大祸,“豆奶”事件会成为一桩“冤案”。
一、思考在前, 确立问题意识
为了提高观摩的效果, 观摩前的心理准备非常重要, 要让问题成为观摩的前奏。观摩前教师应对观摩的要求和活动的内容心中有数, 明确观摩活动的目的。教师要明确每次教研活动主要针对的问题, 如数学公开课活动就是要解决平时幼儿园数学活动目标的具体化、内容的生活化、操作材料的层次性等问题。另外, 教师还要结合自己工作中经常碰到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制定观摩教学活动的重点。有时, 还需要学习一些相关理论, 寻找评价和分析的依据, 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二、知己知彼, 了解观摩对象
了解观摩对象, 才能知其长处, 学其精髓。为此, 教师要了解执教者的专业特长、教学风格等。另外, 还要了解所观摩幼儿园的办园方针、教研特色等, 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有困惑的问题, 并将其作为观摩了解的重点, 这样便会有特别的收获。
三、品悟理念, 领会教学技巧
在观摩教学时, 教师一定要以发掘、品悟和欣赏的心态整体地把握执教者的教学思路和教育理念;要学会发现“朴实的真课”“成功的差课”“失败的好课”“磨出来的假课”;对于不同教师不同学科的课要善于从目标设定、内容展开、环节安排、师幼互动、教学效果等方面领略其基本的教学思路和课堂架构, 通过分析、比较、归纳, 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经验。
此外, 还要注意品悟执教者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一看执教者是如何对教材进行重组与优化或再度开发的;二看执教者的具体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重点是否突出;三看执教者的教学语言是否精当, 富有情感;四看执教者是用什么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 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五看执教者如何应对一些随机的、生成性问题;六看执教者如何巧妙地运用教学技巧和组织策略去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等等。
四、扩大视野, 捕捉多元信息
一个聪明的观摩者, 应该把观摩过程当作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幼儿园工作实践进行整合学习的过程。观摩既有重点, 又要全面;不但要关注幼儿园的物质环境, 更要关注它的精神环境;不但要关注教师, 更要关注幼儿;不但要关注教师精心准备的那节教学活动, 更要关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不但要关注当天的活动情况, 更要关注活动的生成过程及它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如:有心的观摩者会从执教者班级门口张贴的“一周逐日活动计划表”里比较出执教者的教育活动计划表与自己制定的计划表的优劣, 从而吸取其中有益的部分。
五、适当记录, 加强研讨交流
在观摩时观摩者要有针对性地记下自己思想的火花, 既要先想后记, 又要边记边想。因为思想的火花稍纵即逝, 若不及时记下, 很难补救。记录时最好分类记录, 如一日生活中富有创意的材料或活动记一类;幼儿有意思的语言或行为记一类;自己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或产生的联想记一类。
在观摩中观摩者应不断转换角色,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使头脑中的信息能加工成更多的“产品”。有时, 观摩者需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 在与幼儿的互动中了解更真实的情况;有时, 观摩者需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这位老师, 遇到××情况, 会怎样做呢?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我要和家属谈一谈。”当医生神色凝重地看着灯箱上的颅脑和胸部胶片,对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凌志军明白了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
那一天是2007年2月12日。医生在凌志军的颅内发现两处病灶,疑为“脑瘤”,两天后又在他的左肺发现肿瘤,由此诊断“肺癌、脑转移”的概率为98%,也可以说是“肺癌晚期”。院方说,已经活不过3个月了。
可5年过后,凌志军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很健康。在他记述自己抗癌经历的《重生手记》中,他说,“做一个聪明的病人,远比做一个听话的病人更重要。”
别让医生吓死你
“为什么是我?老天爷为何要下如此狠手?为什么我没有好好享受人生?”像每一个被医生判了“死刑”的病人一样,起初的凌志军,脑中也曾闪过这些怨天尤人的想法。
鲜花从起居室一直到床边,他感到了亲朋们的哀痛和忧伤。
癌症圈子里有句话:治,是找死;不治,是等死。凌志军和他的家人首先面对的问题是,要不要听从医生的建议,立即做开颅手术?
妻子晓东收集了大量的类似病例,显示:走上手术、化疗、放疗这条路的大多数病人,在经过短暂的好转之后就会迅速恶化,然后悲惨地死去。而根据凌志军的观察,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疗法能像化疗一样声名狼藉,却又如此广泛地应用于病人身上。
无论仪器检查还是他自己的感觉,都没有证据表明脑袋里的肿瘤在继续恶化。“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匆匆忙忙地切开脑袋?”和家人商议之后,他决定暂时搁置医生的“立即实施颅内肿瘤切除手术”的建议,继续观察至少3周。
凌志军有30多年记者工作经历,职业的本能促使他去探查中国的癌症治疗现状,结果,他获得的一系列数据让他大吃一惊:全国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大约200万,有80%的癌症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着超过疾病治疗需要的“过度治疗”;90%以上的癌症患者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方案,符合规范用药者仅为20%;美国癌症病人5年存活率达81%,而我国癌症病人5年存活率仅10%~30%。
也是在他最绝望的日子里,一些他认识的美国朋友不约而同地告诉他,癌症不是绝症,只是一种慢性病。他们说,在美国,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来看待癌症的。
凌志军据此猜想:国内的癌症治疗体系有可能存在致命的弊端,而国人对癌症的认识存在致命的偏差。
他看到的另一个数据说,在所有死亡的癌症患者中,1/3是被吓死的,1/3是治死的,只有1/3是真正因病而死。癌症患者中有很多人并不是死于自己的疾病,而是死于自己的恐惧和错误的治疗。也就是说,很多人让医生的话“吓死了”。
难熬的等待期过后,凌志军又去做了一次检查,结果令医生大吃一惊:颅内肿瘤不仅没有长大,反而还变小了。妻子在那天的日记里写道,这是她那个时期最轻松愉快的一天,不是因为排除了肿瘤的可能性,而是改变了对癌症的看法:他们有信心和它和平共处。
凌志军决定继续为自己寻找康复之路。
“我知道该相信谁”
为了治疗和康复,5年来凌志军走了8000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西藏两个来回。期间,像每一个中国的普通病人一样,经历了难以言说的艰辛与辛酸。
他不仅拜访了多位京沪大医院的医疗专家,也听取过民间中医奇人的建议。有一位被外界称作“刘太医”的中医,曾从外地专程赶来为凌志军治病。一番观察交流之后,“刘太医”为他开出了药方:“喝我的牛筋汤和开胃汤,先喝3个月。”
超市里卖的牛筋并不符合这个药方要求,凌志军的朋友驱车直接赶到了郊区的屠牛场,从屠夫手里买来臊臭的牛筋,还混合着牛粪、腐肉和污水的混合味道。凌志军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场景:“我恭恭敬敬地把这堆臭烘烘的口袋迎进家门,就像迎接拯救生命的奇珍异宝。妻子晓东把它精心分成小包藏在冰柜中,念叨着:‘全靠它啦。’”
接下来将近1年的日子里,凌志军的家里一直弥漫着屠宰场的臊臭味道。
他读到写“苹果之父”乔布斯的一篇传记,说他在身患癌症之后,甚至曾经吃马粪治疗。让凌志军有了更多的理解:“人到了那时候,只要他相信有用,别说马粪,就是人粪,也能吃下去。”
当凌志军暂时逃过了医生设定的“鬼门槛”,很多癌症患者问,是不是“刘太医”的这两种汤真的有奇效?凌志军的回答是,这种疗法的效果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至于疗效,就不能凭直觉下断言。“我不能确定,如果当初我没有喝这两味汤就命归西天,所以也无从证明它们是否有起死回生之效。”
但“刘太医”的一些理念确实影响了他。比如“三分治,七分养”,比如“与癌细胞和平共处,而不是你死我活。”凌志军甚至有个直觉:在癌症治疗领域,所谓“科学”和“瞎蒙”之间的界限,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清楚。
凌志军在中医西医之间并没有倾向,“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中医西医能治了病就是好医。”
在《重生手记》中,他总结了“少犯错误的10条原则”“导致治疗失败的8个思维模式”等,在书中,他还写道:不是越新奇、越昂贵的药就越好;对那些名气虽大却过于自信的医生,切不可盲目追随。
这并不是意味着就一概排斥医生的建议。事实上,在查出颅内病发并且肺部病变之后的1年多后,凌志军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做了胸外科手术。切除肺部病变的部分后发现,是恶性肿瘤。因为手术及时,凌志军又逃过了一劫。
他说:“我不懂医,但我懂人。我知道该相信谁。”
重新打量生活
凌志军5年的抗癌经历,简单说来就是:在一次手术中切除了左肺的恶性肿瘤,但是一直没有接受手术切除脑瘤的治疗方案。他拒绝了一些“抗癌特效药”,也拒绝了化疗和放疗。术后出院时,凌志军甚至连一片药也没带回家。
因为康复情况稳定,他已经从起初的3个月检查一次,减少到目前的每年一次。
他愿意将自己的抗癌经历跟大家分享,但他也担心别人会盲目效仿。“同样一种方法,在不同人身上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千万不要盲目仿效我的方法,就像我从来不会盲目仿效任何一个成功者一样。” 他说,“我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病人,我的感受并未经过科学验证。”
作家毕淑敏在听完他病况的叙述后,说:“这是你自己的身体以一种最强烈的方式发出警告,必须有一个彻底的改变。”而医学界对癌症原因的分析,也不外乎以下几种:遗传、环境污染、包括饮食在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精神压力。
这些,都促使他用批判的眼光打量自己的之前“每天12小时,每周7天”的工作节奏。
他重拾了之前手工磨咖啡的习惯。他不喜欢速溶包装,不喜欢咖啡馆,不喜欢电动磨具磨出来的咖啡粉,他觉得只有手工研磨才能达到咖啡的最高境界。每天起床后,穿衣洗漱只要5分钟,随后却用20分钟来烹制这杯咖啡。而这种闲情逸致,是在凌志军生病之前不可能拥有的。
凌志军喜欢独处,不喜欢呼朋唤友;喜欢清静,不喜欢喧嚣。过去几十年,他习惯于忙碌;而现在,他发现自己习惯了无所事事,学会了静静地迎接日出日落,云聚云散。
为了呼吸到更好的空气,他搬了家。从闹市区搬到了北五环附近一个坐拥湖水山色的小区。“越搬越远,感觉就是没办法,因为城里的空气闻都能闻得出来那个味儿不对。”
在最绝望的时候,他曾写下“最想做的10件事”,现在看来再平淡不过了:“吃一次清蒸鲥鱼”“在大海里游一次泳”“从雪山顶峰速滑下山”等等。几年后,奇迹般活下来的凌志军,终于和妻子回到了雪山。当晚回到营地,难以抑制自己兴奋的凌志军,给那些关心他的朋友发了一条短信——“号外:凌志军重返滑雪场。”(资料来源:《重生手记》《南都周刊》)
一、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济宁市育才分校的“四维互动阳光大课堂”的教学理念,同时参考金乡县教研室2008年 “自主、互动、高效课堂”的要求,尽量体现羊山中学政史地教研组“双情、双动、双创”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由“链条式”转向“模块式”,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课堂展示和情感升华,构建平等、民主的课堂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课堂背景: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初步具有依法维权意识,但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对于消费者自身享有的合法权利以及怎样维权还有许多模糊认识。
三、学习目标
1、知识:知道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掌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
2、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善于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3、能力:培养初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消费者权益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教学难点
明明白白消费
五、教学准备
深度研读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分四大模块
(一)情景感悟
播放“疯狂的烧鸡”视频,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谈感悟,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二)结合情景感悟的材料,新知初探
1、猜问题
让学生猜想,要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一般要解决哪两个大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因为会自学的孩子才是天才。
2、出问题
老师出示新知初探的学习问题和任务。
3、分问题
老师把问题分到各小组(权利组、生产组、销售组、国家管理组、消费组)重点解决,每组发一个小黑板作为学习的平台,指明小组长分别负责书写和搜集信息、监督。也可自告奋勇。
4、研问题
老师提出学习方法和要求,开始研讨学习。强调加强小组内的自主、合作学习和各小组间的竞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老师做好监督指导。
5、展问题
由各组同学选一名代表展示学习研讨的成果。
6、评问题
学生展示完后由老师做总结和拓展。
(三)纵深探究
1、我会选择:解决《同步学习》中的几个重点选择题。
2、探索发现:除了解决现成的问题,还要让学生通过《家有儿女》的材料,结合本课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3、讲述自我:回归自我,讲述一个自己消费受伤害的故事,让课堂贴近学生,指导生活。
4、真情呼唤:老师通过真情朗诵、倾情歌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结束探究。
(四)我的进步
1、我的收获,我以后的打算
2、课后拓展,解决《同步学习》中的几个题。
3、评出最佳小组
4、结束语
七、知识网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观察和发现商品价格的差异和变化,尝试了解造成差异、变化的原因,并在购物中,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会选择价格比较合适的商品;了解选择商品的有关常识,会看包装袋的有关信息。能够根据这些信息识别商品的真伪、优劣。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识别商品的真伪、优劣的技能;分析和概括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不乱花钱,节约的品质。
重点难点
1.能够观察和发现商品价格的差异和变化,尝试了解造成差异、变化的原因,并在购物中,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会选择价格比较合适的商品。
2.了解选择商品的有关常识,会看包装袋的有关信息。能够根据这些信息识别商品的真伪、优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新学期开始了,老师问学生准备了哪些学习用品?如果学生说到的是铅笔盒,问问学生它的价格是多少?
老师出示自己准备的文具盒,让学生猜猜它的价格。(准备的文具盒与学生的价格差异明显)
师:同样都是铅笔盒,价格差异这么大,其他商品也存在同样的情况。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变化来选择价格既合适,质量又合格的商品呢?就让我们在《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一课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活动过程 1.会变的价格
同样的商品会以不同的价格来出售,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呢?课前老师布置给同学们一项小调查。
课件:出示59页的表格。
我们分别从文具、水果蔬菜、服装、家电和其它类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进行了调查,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当学生汇报到水果蔬菜类时,老师补充自己的调查情况:老师重点调查了水果价格变化的情况,为学生带来了一种台湾水果——太阳果,让学生猜猜它多少钱一斤(28元一斤,这一个就14元),我们也期盼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环抱,到那时我们亲身体验一下水果之乡的魅力,把台湾的水果尝个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总结出价格变化的原因有:季节性变化、品牌与非品牌、购物场所不同、时间变化。
以大家喜欢吃的水果为例,影响水果价格变化的原因都有哪些?
看来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单是一种。那么我们如何利用价格变化的规律来选购商品呢?(师生交流购物的小窍门)
2.包装袋上学问多
平时老师喜欢逛商场、超市,昨天我还去了一趟家乐福超市,你们看看老师买了什么?(老师出示:福满多干脆面,学生来说)
问:你怎么知道是福满多干脆面的?
师:看来,这小小的包装袋不单给商品穿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让大家认识了它,它身上还有很多的信息,这其中可有不少的学问呀!
学生课前搜集商品的外包装,问:从商品的外包装上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
出示商品外包装上的标志,让学生来猜它的含义,它们也能让我们知道商品质量的情况。①质量安全标志;②纯羊毛标志;③中国安全强制认证标志;④绿色食品标志。师:了解到这些商品外包装上的信息就是为了让我们在购物时学会选择,学会比较,这样才能吃得放心,用的安心。
3.四个小组,合作研究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福娃,每个福娃有问题要考考学生。
①有两袋奶生产日期不同,但都没有过保质期,你会选择购买哪一袋?
师:买食品不仅要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而且要选择它的生产日期距离我们购买日期近的,这样的食品不但新鲜,而且口感好。
②不要乱花钱,合理消费。
选择价格昂贵的阿迪达斯运动鞋还是物美价廉的米奇牌运动鞋。
师:在购买东西的时候,应考虑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是不一样的,不要拿父母辛苦挣来的钱去做盲目的攀比,我们可以选择那些物美价廉的商品,这不但是爱父母的表现,同时也证明你是个聪明的消费者。
③④组选出不合格的商品。
三、结束全课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很多的购物方法,那就把你们的这些收获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吧,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聪明的消费者的。
《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的第四课。在本节课中,利用35分钟的时间完成了“会变的价格”“包装袋上学问多”“买到不合适的东西怎么办”的内容,时间安排合理,学生气氛活跃,能够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能够使品德教育回归到生活。具体做法如下:
一、紧扣目标 设计活动
教学活动中,能够紧扣目标设计问题进行教学。让孩子们通过课前调查,明白商品价格变化的原因,探究如何才能买到“价廉”的商品。接着通过“观察包装袋”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食品包装袋上的学问后,再进行辨别食品的伪劣。并明白当买到不合适的商品时,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环环相扣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变成聪明的消费者。
二、立足生活 进行教学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依据课程性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调查生活中商品的价格变化情况以及价格变化的原因,从中得到如何购物的启示。通过认识包装袋上的信息,学会辨别假冒伪劣商品,并知道在生活中如果买了不合适的商品怎么办?课堂中尽量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的帮助学生走入生活,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活动为主 活跃课堂
活动是品德课堂主要的教学形式。本节课中以活动为主线,采用多样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如:
1、展示调查记录的结果。
2、观察“包装袋”,了解信息。
3、火眼金睛辨真伪。
4、设计<<购物友情提醒卡>>送给亲朋好友。这些为学生创设了贴近生活适宜学生活动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乐于参与,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不足之处:
一、运用的课本上的图片(时间久了),与现在的情况不相符。比如西瓜的价格:冬天的时候一元一斤,夏天的时候一元能买五斤,现在的价格与它相差较远。
肾脏病尤其是慢性肾脏病是一种患病率很高的常见病、多发病,这是医学专家最近十几年才认识到的客观事实。据统计,我国慢性肾病人数大致为9000多万;流行病学调查的初步结果显示,北京地区40岁以上人群慢性肾病的患病率已经超过18%,这一结果令人震惊!很多人都知道,尿毒症患者的透析、肾移植等费用动辄要花几十万元,令普通人家无法承受……
但是,与上述背景相对应的现实却是,人们对肾脏疾病的重视程度仍然远远不够,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很好地保护自己的肾脏。
读懂肾脏的“心声”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新诊患者,一检查就被诊断为肾衰竭或尿毒症,有的必须马上透析。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发现呢?
原来,人体肾脏的储备能力非常强大,稍有一点损伤并不会引起不适症状。这时,没受损伤的肾单位仍会默默无闻地加倍努力工作,好比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尚能应付自如。但是,肾脏的“任劳任怨”不是无限的,如果肾单位破坏超过70%以上,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症状。
事实上,慢性肾病大都可以在早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如尿液泡沫增多、浮肿、夜尿多、食欲降低、感觉乏力、腰痛、高血压、贫血等。但是,多数人却没有读懂肾脏的语言,长期腰痛的人自以为是“坐久了”,眼皮浮肿是“没有睡好觉”“觉睡多了”“水喝多了”,对肾脏发出的这些警报不以为意,没有及时就医,以致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以下征象就可能是肾脏受损的早期信号:
尿液泡沫多不易消失,尿色异常:尿呈浓茶色、洗肉水样、酱油色或浑浊如淘米水。
有一过性的水肿(晨起出现眼皮或面部水肿,午后多消退,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有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或患有高血压,这可能是肾炎的表现。
夜间排尿次数增多(正常人在60岁以内,一般不应该有夜尿,如果年轻人夜尿增加,很可能是肾脏功能不良的早期表现),尿量过多或过少(正常人尿量平均为每天1500毫升,若超过2500毫升或小于400毫升即为多尿或少尿。在没有发热、大量出汗、大量饮水等时,小便量出现骤减或突然增多时,要到医院检查,看是否存在肾脏病变);常感觉疲乏无力,食欲减退,甚至厌食、恶心、呕吐,并伴有贫血,则已到肾功能不全或肾衰竭阶段了。
如何早期发现肾脏损害呢?
“尿液是健康的一面镜子”,到医院做小便常规检查,就可以初步筛查出是否患有肾脏病。如果检查出尿中有蛋白、红细胞、管型则是肾脏有病的重要指征;若再伴有血肌酐升高、贫血等,就更应该引起重视,一定要找专科医生看,争取及早诊断及治疗。
一般健康人:1年1次尿常规
健康人应每年做1次尿常规、肾功能、B超等检查。
高危人群:3~6个月体检1次
可能出现肾病的高危人群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痛风、高尿酸血症、高血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有尿路结石、尿路梗阻、慢性泌尿道感染者,以及肥胖、长期高蛋白饮食、吸烟、过度饮酒、65岁以上、长期用肾毒性药物者,应3~6个月检查1次尿微量白蛋白及尿常规、肾功能。
感冒之后,注意尿液变化
在患感冒、咽炎、扁桃体炎或感染性疾病之后的1~2周内,要注意观察尿液的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做尿常规及相关检查。咽喉部和扁桃腺等部位感染应立即根治。因为这些部位反复发生的链球菌感染,容易导致肾炎或加重肾病。此外,孕前须查肾功能、尿蛋白,排除肾病,确定可否妊娠。
生活中的护肾攻略
毛主席曾经说过,“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对于我们的肾脏而言,认清它的“敌人”和“朋友”,是保护肾脏、远离肾脏疾病的关键因素。
慢性肾病发病增多,主要与人们不良生活方式使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慢性肾病危险因素明显增加有关。而肾病又会加重这些危险因素的进程,它们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尿毒症或心血管疾病发生。
肾的“敌人”: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会伤肾
不爱喝水、少排尿。饮水不足可致有毒代谢产物排出减少,还易引起尿路结石、尿路感染等,成为肾病的诱发因素。
嗜饮啤酒。啤酒中含有大量的嘌呤,会使尿酸产生增多,1瓶啤酒即可使尿酸升高1倍。尿酸增高可引起肾结石、尿酸性肾病,甚至导致急性肾衰竭。
食盐太多,喜食酸辣剌激性、烟薰烤食物。高盐饮食会增加肾脏负担,且增加高血压发病率,而高血压本身也是肾病的促发因素。
进食蛋白质太多。经常应酬、暴饮暴食,高蛋白饮食后的氮质分解产物增加,经肾排出,加重肾脏负担,长期如此将促进肾小球硬化。
服用肾毒性药物。滥服止痛药、利尿剂、抗生素和含关木通、马兜铃、夏枯草、防己、龙胆草等成分较多的中药等(一次用木通达60克以上者可出现肾功能衰竭),可损害肾组织。
经常憋尿。憋尿易引起尿路感染,长期慢性感染会伤肾。
“化敌为友”: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保护肾脏
多饮水。要保护好自己的肾脏,首先要注意多饮水。提倡每日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左右,喝白开水;勿过度喝饮料,因饮料多碱性高,需肾脏长期调节体内酸碱度,增加肾脏损伤的几率;勿于饮酒后再喝浓茶,因茶碱有利尿作用,会使体内还没来得及分解的大量乙醛从肾排出,刺激肾脏而损伤肾功能。
注意经期、孕期、产褥期卫生,勤排尿、不憋尿,预防尿路感染,提倡健康性生活,预防性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或血尿、浮肿及腰痛,应及时就诊早期治疗。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减少盐的摄入,饮食清淡一些,多吃蔬菜水果;戒烟、戒酒,少吃酸辣剌激性及烟薰烧烤食物;勿暴饮暴食,避免过多进食高蛋白(如吃过多的肉类)及高钠(煮菜放盐多、常吃咸菜等)饮食,以减轻肾脏负担。
慎用药。绝大多数的药物代谢后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因此,不管是肾虚或肾脏病患者,都要谨慎用药,自认为肾虚者也要找专科医生,通过中医师望闻问切,处方调理。常见的抗生素,如氨基甙类抗生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大观霉素、阿司米星等)、解热镇痛药(吲哚美辛、氯灭酸、双氯芬酸钠、伊索昔康等)、含碘造影剂等不能任意使用。如遇感冒,不要立即就服抗生素,因为感冒绝大多数都由病毒引起,应多喝水、适当休息,或服用板蓝根、小柴胡冲剂。当然,中成药也须辨证,不可随意使用,一些中成药或中药也可伤肾。
气温降低要特别留心。高血压既是肾病的表现,同时又会加重肾脏负担和恶化肾功能。冬天气温低,血管收缩,血压较平时显著升高。肾病患者,尤其是肾衰病人冬天要特别关注血压、血肌酐的变化,积极控制高血压。冬天降压药物的种类与剂量均要作出调整。
>>小贴士
4款护肾“菜”
(1)黄芪粥:生黄芪30~60克,粳米60克,陈皮末10克。先将黄芪煎汤去渣,然后入粳米煮成粥,粥成时加入陈皮末即可。本方能改善肾脏功能,消除尿蛋白,增强体质。
(2)黄芪炖母鸡:炙黄芪120克,嫩母鸡1只(约1000克)。将鸡去毛及内脏,纳黄芪于鸡腹中,文火炖烂,放食盐少许,分数次食肉喝汤。用于利水消肿,治疗肾病综合征。
(3)鲫鱼冬瓜汤:鲫鱼120克,冬瓜皮60~120克。先将鲫鱼去鳞,剖去内脏,与冬瓜皮同煎,炖汤不放盐,喝汤吃鲫鱼。用于肾病各型水肿及蛋白尿。
(4)薏仁绿豆粥:生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绿豆60克。共煮粥食用,每日1次。用于脾虚兼湿热水肿的肾病综合征。
跳出肾病7大误区
由于肾病的复杂性,在治疗过程中,有相当多的患者对慢性肾病的治疗和调养存在着认识误区,以致延误或者加重了病情。以下谈谈慢性肾病患者最常见的7个误区。
误区1:肾虚就是肾炎或肾衰竭。
肾虚是中医术语,和西医所说的肾炎或肾衰竭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医讲肾虚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肾阴虚和肾阳虚。肾阴虚证: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口干咽燥, 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梦遗,阳痿,午后颧红,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肾阳虚证:腰膝酸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形寒怕冷,阳痿,带下清稀,宫寒不孕,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迟。
肾炎、肾衰是西医概念,是指特定的肾科疾病。肾病常见症状有:蛋白尿、血尿,尿色改变,尿液混浊,浮肿,多尿和少尿,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闭,腰痛等。肾炎肾病肾衰可以表现为肾虚,但也有不虚的,而肾虚不一定都是肾炎肾病或肾衰,其他科的病也可以出现肾虚症状,如哮喘、老慢支、慢性结肠炎,等等。
误区2:西药毒副作用大,中药安全,可任意服用。
多数人认为“西药副作用大,中药副作用少”。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觉:西药中的每一种药都会在说明书中写明其副作用,而中药很少说明副作用,但不说不代表没有毒副作用。
中草药的肾毒性目前已得到证实,目前所知有肾毒性的中药、中成药就有100多种!引起肾损害的中药最常见的是木通、防己及一些含马兜铃酸成分的中成药制剂。马兜铃酸对肾脏的损害主要表现为急性肾衰、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称为“马兜铃酸肾病”。服用中药导致肾功能损害的病例临床中常有发生,如防己、木通、泽泻、钩藤、丁香、草鱼胆等可致急性肾小管坏死,马兜铃、苦参、补骨脂、土牛膝、苦楝根可诱发氮质血症。所以认为中药可任意服用是非常错误的。
误区3:慢性肾病患者对进补、高蛋白饮食的错误认识。
有的肾病患者认为,尿中丢失的蛋白质过多,必须进食大量的蛋白质以补充身体内的损失;另有患者则认为进食大量蛋白会增加肾脏负荷,因而惧怕进食蛋白质,每餐只吃一些蔬菜,以为这样可以减少尿蛋白的漏出量。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片面的。
首先,蛋白质是人体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必需营养素,不能不食;另一方面,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物要由肾脏排泄,进食多了肯定会增加肾脏负荷,当肾功能障碍时,这些产物排泄受阻,会给人体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同时蛋白质中的某些氨基酸,可以使肾脏内血流及压力发生改变,促进肾功能恶化。
所以对蛋白质,应该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食谱,每日进食蛋白质的多少,应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如肾病综合征患者,尿中丢失了大量蛋白质,如此时肾功能正常,主张进食高蛋白质饮食。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应根据尿中蛋白质丢失的多少来确定,每日1~2克/千克体重为适度,其每日供给总量应限制在50克左右。
相反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则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全日蛋白质(包括主食内的植物蛋白)0.6~0.8克/千克体重为宜。这样才能减轻肾脏的负担,利于肾脏的康复。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患者只要肾功能正常,就不能以素食为主,应摄入一些人体利用度较高而对肾脏排泄要求较低的蛋白质,如牛奶、鸡蛋、鱼、肉类等。
误区4:慢性肾病患者应当卧床休养,避免运动。
一般情况下,慢性肾病患者要尽量避免剧烈的运动,但也不需要卧床休养。只要血压正常、心脏功能良好,则鼓励其正常工作、生活。在国外,即使是透析的患者也可以正常上班。只有当存在肾病性高血压、心脏功能不好时才需适当休息;有严重水肿、血压很高、存在心衰者才需要卧床。
肾病患者的蛋白尿、镜下血尿,以及下肢浮肿都有可能因运动锻炼而暂时加重,因此肾病患者一定不能做重体力劳动,应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如走路、打太极拳。坚持走路锻炼能够激发身体的机能和活力,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新陈代谢都能得到增强,进而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病体康复。
对于慢性肾病患者来说,实行走路锻炼,也要注意适度。体质差的可缓行,时间短些;身体强的可快走,时间长些。应当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坚持适度的运动锻炼。
误区5:肾炎患者饮食都要低盐、忌盐,禁水。
民间传说肾病患者要忌盐百日、“吃盐越少越好”、“禁用食盐”等,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盐是机体组织代谢必不可少的元素,长期禁盐不仅起不到缓解病情的作用,反而会使很多脏器功能降低,轻者使病情恶化,重者危及生命。
如何掌握患者食盐的量?对于有尿少、水肿表现的慢性肾炎患者,应该“水盐双限”,即严格限制水和食盐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为3克。而如果肾炎患者没有出现水肿,尿量也正常,肾脏排钠功能正常,患者是完全可以正常饮食的,没有必要限盐。当然也不宜随意进盐,仍主张以饮食清淡为主,每日食盐摄入量为5克,不宜进食咸菜、腌制品等。
有些肾病患者误以为饮水会加重肾脏负荷,因而不愿多饮水。实际上,人体内每天的代谢产物都依附尿液带出体外,若饮水少则尿量不足,反而会造成体内的废物蓄积,加重肾脏的损害。因此,对于无水肿、肾功能正常者,应鼓励多饮水,促进体内毒素及废物的排出;尿毒症无尿者则需严格限盐及限水。
误区6:肾炎是不治之症。
事实上,肾炎不仅能治,而且绝大多数是可以治愈或完全控制的。
一些患者对肾病病程长期性(急性肾炎的病程长者可达到1年,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炎更长)、易复发性(因为感染、劳累及情绪诱因可以使已经稳定的病情出现反复)、疾病治疗的长期性(疗程多在1年以上,长者可达几年或十几年)认识不足,许多患者经治疗后症状缓解,误认为“肾病治好了”就停药,未能继续治疗(此时病情仍在继续进展)及坚持定期复查,当感觉不适再去就诊时,疾病的性质已发生本质的变化,同样失去了最好的治疗时机。
因此,肾脏病疗效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诊疗是否及时、合理,每一位肾病患者不管病情如何,都应定期到正规的专科医院复查,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坚持定期复查、治疗。对肾脏病的治疗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误区7:忽视高血压的治疗。
高血压是肾脏的大敌,但大多数高血压引起肾脏损伤的进程缓慢,通常在10~15年后才会逐渐引起肾脏的损伤。很多高血压患者认为自己在吃降压药,不会引起肾功能的损伤。事实上,高血压患者至少要把血压降到目标值(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才能起到保护靶器官(肾、心、脑)的作用。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中把血压控制到目标值者不到1/3,由于没有控制好血压,多年后很多患者因高血压引起的心脏病、肾病都发生了。
还有些患者认为血压控制后即可以停服降压药,这种想法更危险。慢性肾功能不全多合并肾性高血压,高血压反过来加速肾功能进行性进展。控制血压可延缓其进展,且血压“正常”也是在服药的情况下,一旦停药血压又会升高。所以降压治疗原则上应长期服用,血压正常后仍应坚持服药。
>>链接
吃肾补肾不靠谱
有人认为吃动物肾脏可以滋补肾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动物肾脏虽然蛋白质含量较高,但不宜食用。这是因为:首先,动物肾脏胆固醇含量高,嘌呤成分含量也很高,可引起血尿酸增高,易引起尿酸性肾病、结石和痛风,它们不但不起营养作用,反而加重肾脏的负担;其次,动物肾脏往往含有大量重金属(如镉、铝等),进食后对人体会产生毒性作用。乱吃动物肾脏,当心肾脏会越“补”越糟糕。
编后:综上所述,已患肾病者要纠正对肾病的错误认识,与肾病专科医生密切配合尽早做肾脏病理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治疗肾病,并充分认识到肾病的长期性、易复发性,一定要坚持定期复查、坚持服药到足够的疗程,坚持长期治疗。
福建龙岩二中虎岭文学社 汤谣谣
《上帝手里只有稻草》中把人分为3种:明眼盲人、一心求成的人和愚笨的聪明人。许三多说: “日子就是问题的叠加。”人在世上走一遭不容易,把所有事情看真切,结果不是钻牛角尖就是患得患失,这样反倒过得不顺利。
文章中第一个落水者看到了真真切切的稻草,也真实地感受到了这根稻草对于他来说根本就起不到任何作用,彻底绝望的他被海浪瞬间吞噬了。人生就是一片海,金钱的海,利益的海,权势的.海……你在里面摸爬滚打,起初只是呛一口水,后来就真的溺水了,你变得唯利是图,以你饱经世事的眼光看,这根稻草带不来丝毫利益,也救不了你。洞察了一切,也就放弃了一切,这种放弃就像水滴落进炙热的火炭,正如《红楼梦》中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不是说傻人有傻福吗?装傻装得好就叫大智若愚。
成功,是一个人永远的追求,是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坚持,是铁杵磨成针的日积月累。第二个落水者错将稻草看成了圆木,以为有了希望,便奋力朝它游去,没想到抓住的却是稻草,于是他在周遭的冰冷中坠入海底。上帝说: “幸运亦是不幸,你的成功揭开了我的谜面,一心求成之人,我也救不了你。”一味地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摆脱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成功自然就离你近了。
古人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成功不依赖于任何人,全靠自己。第三个落水者,也把稻草看成了圆木,他知道自己有救了,便不慌不忙地向它游去,但在海流的作用下,他向前, “圆木”也向前,总保持着一段距离,力气不断丧失的同时,希望也一直在眼前闪烁,就这样他游了十几海里,最后得救了。上帝说: “你的拙眼居然能把稻草看成圆木,你的静心最终保持了谜底,愚笨的聪明人,你让我不得不救了你。”成功貌似远在天边,又近在咫尺,只要你不惊骇,不匆忙,不拖延,不困惑,不沮丧,自己帮助自己,成功就在近处。
有时候,我们应该做个明白人,做个沉默的明白人,做个愚蠢的明白人,做个不把希望系于他人的明白人。
这是一篇关于教师读后感,教师读书有感《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的文章。看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各位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吧!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去年,我校兴起了一股读书热,我挑选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有空时翻了翻。不仅,新颖的前言阐述深深的吸引了我;同时书内的一个个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案例点评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平时,我也偶尔阅读过一些教学书籍,可从来没有如阅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样,给我深深的震憾。那里面许多精彩语句深深吸引我,许多的教学案例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从中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读后,我觉得自己完全不够一个聪明的教师,于是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历程。
第一,我对本书作者王晓春老师做一个简介: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http://转载请保留出处。
王晓春,男,1943年生,北京人,祖籍沈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北京老教师协会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
2003年至今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跟踪指导家庭教育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
已发表的专著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我们现在怎样做教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家庭教育难题会诊》、《家教参谋》、《家长的位置》、《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让我们一路同行》、《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等13部,200万字左右。常在报纸杂志发表文章,经常在电视台做节目,经常应邀给北京市及外地教师、家长做报告。堪称现代一位出色的教育学家。
第二,我摘录几句本书中的部分精彩语句与大家共享: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
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千万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我感觉习惯可以分成两类:初级习惯和高级习惯。一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属于初级习惯,这种东西,通过管理式的训练比较容易养成。高级习惯,比如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东西需要的内驱力特别大,它的活动主要在脑子里,用行为训练的方式就很难奏效了。你能强迫他做注意听讲状,却无法强迫他真正专心听你的课;你能强制学生摘抄,却无法保证他抄的时候真的在“阅读”,你更无法强迫他喜欢阅读。于是当你不强制的时候,它的本相就露出来了。好习惯不光是管出来的,它更是有好习惯的人带出来的。这就叫“熏陶”。熏陶比管理和训练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该当医生的时候,你别当警察;该当警察的时候,你别当医生。请注意不要同时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段时间重点抓好某个问题,初步解决好之后再抓下一个,这样效果较好。在重点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出现其它问题,只要影响不是太大,可以置之不论。
不要以为专家说的都是对的,要相信自己的思维。
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
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好和人家商量。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
第三,谈谈我的点滴感想: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反思我的工作:为什么我感觉那么累,效果却一般呢?是学校的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看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各位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吧!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所以看了这本书我也思考了,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提炼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观:
一、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我们天天念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常常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从制度上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可总不能如愿(举例:我班中的一些调皮生就是这样,在我面前表现还是不错的,可一离开我的视线,就不自觉了,这可能就是我平时太严所造成的吧)。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更多地去做一名温情的教育者,还是做一名严厉的管理者呢?
二、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在平时,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三、安全与德育,孰轻孰重。
书中,王老师在分析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时谈到了安全问题。他说,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校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学校一些做法:在校园内不准丝毫地跑跳打闹,不准投掷轻物,有时也会对部分学生狠狠的训斥一番,说不定还会移交给班主任处理,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德育工作的开展依赖于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的核心与载体。
【做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推荐阅读:
《聪明的小鸡》教案06-22
聪明的作文300字06-13
聪明的啄木鸟作文07-10
聪明的蚂蚁作文500字07-18
聪明的孩子要这样培养09-25
聪明的小狗三年级作文09-26
聪明的小鸟-聪聪作文09-27
聪明的小白兔教案09-30
《聪明的小乌龟》教案10-06
一个聪明的人小学作文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