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构学校管理制度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机构学校管理制度(精选8篇)

教育机构学校管理制度 篇1

2、学校科研工作采用“校长、分管校长领导—教科室具体管理—课题组负责落实”的管理模式,其中教科室是管理科研的职能部门。学校、科(级)组、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要有五个基本环节:

(1)项目确立;(2)开题论证;(3)开展研究;(4)总结成果;(5)成果评价。

3、教育科研课题的负责人以及科研组长要根据学期进程周期性的特点做好管理常规工作。期初,主要对前一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以便结合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制订新课题或抓好结转课题,即诊断性管理。期中,主要以课题计划所规定的目标,检查实验研究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行过程性管理。期末,主要作好实验检测、结果统计写好实验报告、进行终结性管理。

4、学期中定期开展活动,确保活动的实效性。各课题组至少两周活动一次,活动时间为双周四晚上,采用点名制度,活动要有详细记载。各课题组负责人每月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一次,交流、汇报研究进展情况。

5、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新信息。要求教师利用继续学习的时间结合自己研究课题,主动地、有针对性进行理论学习,作好学习笔记,教科室定时检查。每学期检查继续教育记录本各一次。

6、明确每个课题组成员在本课题研究中的任务与角色。对于没有参加实质性研究的教师,课题组长有权提出更名。学校一经发现,并经查实,取消年度考核栏目的课题研究资格分数,以杜绝虚挂名现象发生。

7、科研与教研相结合,教师要把课题研究自觉地落实在平时的备课、上课、岗位练兵以及各种教育活动中,根据实验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合理、系统地操作实施。

8、注意原始材料的积累,分类归档。课题负责人和有关的实验教师要收集以下科研资料交到学校教科室存档,结题报告、证书交学校档案室(每学期期末收缴):

(1)计划性资料。包括总体实验设想、设计实验方案及开题报告。

(2)基础性资料。实验对象的基础情况。如学生居住地址、家庭成员、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实验班学生的基础状况;实验教师的情况,学历、教龄、教学水平、科研成果等,填写《尧塘中心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手册》。

(3)过程性资料。如实验课教案,典型实验课纪实,课后分析研究记录,课外活动的设计、实施及学生活动的情况。教师实验研究的观察记录、随笔,以及社会、家长、学校、学生的反映等。

(4)专题性资料。包括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专题研讨等研究资料。

(5)效果性资料。包括个案变化及群体变化的资料,如测试成绩的统计分析度量、答案、试卷及有价值的学生作业、制作、作品等成果。

(6)总结性资料。包括学期,学年或专题的研究总结、论文、报告。

实验资料在形成、积累、归档时,材料要真实、准确;完整、系统;建立课题档案要科学、适用。

9、教师要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每学期根据研究课题上好一节课题研究公开课,写好一篇论文或案例。第一学期缴交论文时间为:寒假后教师回校集中的第一天。第二学期缴交论文时间为:暑假回校日。

10、在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中,要避免“两端管理”(即年初写计划,年终写总结)行为,教科室要加强科研过程的监督检查与指导,内容包括:对已立项项目实施过程的定期检查、监督和项目承担者定期汇报等,以利于对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原方案或计划中的不妥之处及时调整,对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帮助解决。

11、校长要想方设法争取扩大科研经费来源,支持课题研究,合理分配科研经费。对教育科研所需要的资料、书刊、设备及必要的会议、差旅费等,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给予资助;对上级下达的科研项目费,要确保专款专用,并对使用情况加以监督检查。

教育机构学校管理制度 篇2

一、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制度环境的约束问题

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是建立高等学校的主体, 高等学校建立的所有活动均是基于政府行为来开展的, 如学校的经费来源、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教师分配、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毕业分配、经费来源等, 这些活动均是按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设置的相关指令来进行, 而基于政府行为而建立的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但是这种以政府行为为主导的教育管理制度也形成较大的约束性, 约束了教育管理制度下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马克思主义主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而一切制度安排由生产关系来决定。但是以行政行为为主导的教育管理制度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原理, 且不符合制度建设的规律, 使得高等院校管理制度的层次单一, 无法有效地激发制度下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在此基础上, 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下的教师和学生自由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受到抑制, 学生也无法培养和发挥主动创造的能力, 给高校的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形成了较大的阻碍, 不利于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

2.教师管理制度抑制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高等学校教学活动中, 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 而教师管理制度的最终目的是有效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但是, 目前高等院校实行的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方式和教师职称的评定标准无法有效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方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利益, 高等学校都是通过每周教授的课时数与每学年的周数乘积来计算课时总量, 但是学年周数越长, 教师的课时任务量就越多, 一旦学校要压缩课程, 就降低了教师的收入, 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且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也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 但是部分高校对教学方面的要求较低, 而重视科研方面, 导致教师将精力集中在科研方面而忽视教学, 最终影响了教学质量。

高等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主题。但是目前高等学校实行的学籍管理制度和教学制度严重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等学校主要按照既定的专业来进行教师资源的分配, 大部分院系均会对学生转专业的行为进行限制, 且学校按专业来设置校区后, 学生转专业后必须到其他校区参与学习活动, 严重限制了学生转专业的行为。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 然而, 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并不感兴趣, 但是转专业的难度较大, 使得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显著降低, 从而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3.教学设施管理无法为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高等学校主要应用全权负责或部分负责的方式对物资设备、教室管理、图书资料管理等教学设施进行管理, 且教学设施管理活动均是按照高等学校制定的管理制度来开展。但是学校制定的各项设施管理制度的重点放在基础建设方面, 没有有效考虑这些教学设施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例如, 教室课桌椅固定的方式不利于课堂讨论活动的进行, 无法为学生的自由讨论创造良好的条件, 进而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部分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等地方实行硬性时间制度, 开发的时间较短, 限制了学生进入图书室、实验室学习的活动, 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部分高校的教学设施管理制度没有全面地考虑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的需求, 只是按照教学活动需要的材料进行购买, 没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相关设备。

二、高校教育管理制度问题的解决方法

1.构建新的政府管理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 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不再局限于政府, 且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模式逐渐应用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 并逐渐完善激励机制, 以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知, 高等院校必须打破原有的以行政行为为主导的管理制度, 建立创新型的管理机制, 并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力度。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明确学校与地方行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等多个部门的关系, 而政府部门需要实时地转变管理模式, 以各项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的方式对高等学校进行管理, 区分社会管理职能和高等学校教育自我资产管理职能, 进而使高校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性, 突破限制性的制度管理模式, 继而为高校教师的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 政府可应用财务制度和相关政策来调控高等学校的教育。政府可根据社会经济基本发展规律, 创建新型的借贷机制, 让高校在衡量自身的经济效益、办学规模、偿还能力的基础上, 通过市场化方法来融资, 并应用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进行各项事务的管理。政府可调整国家财政的投资比例, 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改变公共教育支出结构, 并建立责任分明的财务制度, 让透明的财务制度运行在高校当中。除此之外, 政府应尽快完善与高等学校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高等学校的运行提供法律保证, 进而推动高等学校尽快向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2.树立以培养人才为主的办学理念

高等学校办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因此, 高等学校应将精力集中在培养人才方面, 并以此作为学校应当完成的基本任务。高等学校应将培养人才作为首要职能, 如果只将培养人才作为次要职能, 那么该机构就不能称为高等学校。例如, 目前多个企业设置了博士后流动站, 有效地培养了高级人才, 但是企业的首要职能是获取经济效益, 因此, 该机构不可称为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应树立以培养人才为主的办学理念, 并将该理念传递至学校的各个部门。例如, 高等学院应组织全体教职工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展开人才培养目标的讨论活动, 积极探讨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人才。在此基础上, 高等学校应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理念宣传活动, 制定系统化的管理制度, 推行人才培养计划, 进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基本组织制度是学校的基本管理制度, 高等学校在制定与人才培养有关的管理制度时, 首先应完善基本组织制度, 包括学校机构的设置、领导制度、管理权限的设置等。高等学校可改变多头领导的管理制度, 每个领导层级应设置主要领导人员, 并设置责任制度, 而该管理层的管理者直接承担相关事务责任, 进而激发管理者管理的积极性, 解决管理层效率低下的问题。

高等学校确定人才培养的理念后, 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应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达到统一。高等学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同时要注重思想的教育, 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行, 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与此同时, 高等学校应在开设各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 应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 防止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与社会脱节。例如, 高等学校应积极邀请社会知名专家和企业的管理人员来校开展知识研讨会, 与学校的学生进行讨论,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能够吸收社会的最新知识。与此同时, 学校可加强与社会相关企业的联系, 做好协调工作, 争取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进而保证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

3.加强各管理部门的协同运作

高等学校的管理重心主要有教师、学生、教学设施以及课程安排等方面, 这些方面构成了完整的教育管理体系, 该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设施管理。教育管理系统由各个分部管理系统组成, 但是这种模式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 且单纯地完善各个分部管理系统并不能完全解决教育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只有各个分部管理系统协同合作才能有效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因此, 高等学校应建立协同运作机制, 并加强各个管理部门的沟通与交流, 充分发挥各个管理系统对整体教育管理的积极作用。例如, 高等学校可将培养合格人才作为所有管理部门的共同目标, 并将人才培养各项任务分配给各个管理部门, 让各个管理部门承担部分人才培养责任。同时建立适宜各个管理部门协同运作的机制, 建立规范制度, 强化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

三、结束语

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制度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抑制了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因此, 高等学校应合理处理与相关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 树立培养合格人才的办学理念, 并积极建立学校各管理部门协同运作机制, 进而加强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 使各个管理部门相辅相成, 形成合力, 从而使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任增元.制度理论视野中的大学行政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2.

[2]张冠鹏.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3]赵海丰.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D].辽宁大学, 2014.

[4]彭建军, 柯勇.新中国体育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变革[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 13 (01) :3-7.

德育教育与学校管理 篇3

一、 德育教育与学校管理的关系

首先,德育教育是一种人文关怀教育。它是学校管理者在贯彻自己的治学理念中所运用的一个基本手段和标准。它体现了教育工作中的真、善、美、信等道德价值的取向,是一个学校人文关系、风俗人情形成并传承的基础。“真”体现在对学校管理规律的认知和把握上,通过人文关怀特有的方式,强化人们对客观规律、客观真理的尊重和遵循;“善”体现在引导人们追求道德、实践道德、完善道德,使人们在道德上合乎规范,不断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创造出属于人的特有的价值和尊严;“美”主要体现在人的心灵之美;“信”主要体现在诚恳待人、踏实做事、恪守信用。人文关怀是手段是标准,它体现了管理者的智慧与水平,即通俗的管理者对下属的爱与关心。因此,人文关怀是做好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前提和基础。

其次,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普遍目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所有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的职责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德”放在了第一位。所谓“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语)。杜威认为,教育上合乎需要的一切目的和价值,它们自身就是合乎道德的。李长春同志在2009年11月召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强调,要“着力建立健全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着力营造全党全社会关心与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着力净化社会环境,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着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 德育教育中的几点落差

1.学校教育与社会行为之间的落差

学校德育中着力点是教育孩子从社会的个人的等方面遵守国家的法律,践行社会公德,教育学生自觉地运用道德的标准调节个人的行为,即教育孩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随着社会上人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一些有悖于学校德育教育的现象在社会上大行其道,即所谓的“道德失范”问题。这让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感到困惑不解与不适应,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出现了在校五天不如在社会两天的“五小于二”现象。

2.德育成果与评价标准之间的落差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对学生的评价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公正。但是,德育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它不象学习成绩一样具体实在,基层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操作时,面临着几方面的困惑:一是传统观念的束缚,尤其是家长方面的不认可,家长仍习惯于用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学习成长的唯一标准;二是老师在操作时的不确定性。由于德育的评价不是标准答案,老师在具体操作时不好掌握,与真实的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的要求有差距;三是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由于高考目前仍以成绩为主,这样就导致了学校教育中一方面高喊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却又在想方设法提高文化课的成绩,使德育教育陷入了“务虚”的尴尬。

3.德育标准与道德规范之间的落差

道德规范是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为维护社会的合理秩序、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而共同遵守的一种价值取向。德育的核心应该就是道德规范的标准。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经常存在的现象是拥有教育权的教师或学校管理者将自己的所认为的道德规范作为唯一正确的标准来评判、评价学生,并以此评论、指责学生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我们知道,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敢说自己的标准就是最完美的标准。所以在很多情况下,问题并不在于学生不遵守道德规范或不够道德,而在于评判者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标准是否存有问题,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不在平等的地位上。这种作为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使德育脱离人,脱离道德源起的最初目标。这就是当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学生难管”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德育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1.学校德育教育要有明确的目标

学校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有用的好人”,教育的作用是培养人的品质和人格,是要将人性中的真善美进行发掘和提升,将学生塑造成为有高尚品格的人,让学生拥有广博知识的同时还拥有更高尚的人格,使学校教育取得“为学”和“育人”的最佳平衡。

2.德育教育中要有适当的惩戒

俗语说“玉不琢,不成器”。惩戒是通过外来的力量对学生不良行为、思想、习惯进行抑制的过程。教师的惩戒权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依据一定的规范对学生的失范行为施以否定性制裁,以促进其改正并使该行为不再发生的一种教育权利。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面对一群个性差异等等不一的学生,既需要老师的谆谆教导,又需要纪律的严格约束,对那些不愿学习经常违犯校规校纪,影响他人正常學习的个别学生,教师就必须使用惩戒权,对学生的失范行为予以纠正。马卡连柯指出“凡是需要惩戒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种义务”。

3.要特别注重师德的建设

德育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学高为师,行为是范”、“为人师表”等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用自己的道德表率作用,在与学生的交住中,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感化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和楷模。通过以教师师德行为的感染促进学生实现道德内化,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国德育》王洪明《论杜威的学校道德教育目的观》;

[2]李戬《中小学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合理性探析》;

[3]龙迪辉《学校德育“三要”》;

[4]王佳佳《道德教育的前提性反思》

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制度 篇4

1、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项战略任务,要从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切实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2、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提高艺术素养,增强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造能力,全面提高素质。

3、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学校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方针,遵循普及与提高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原则。

4、深化改革、坚持创新,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学校艺术教育要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转变艺术教育观念,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坚持艺术教育创新,促进艺术教育发展。

5、要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网络建设。加强领导,完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6、学校应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在艺术活动中的作用。学校设立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制度。

7、学校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

8、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艺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使艺术教育的知识积累向能力转化。注重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学习过程,培育民族精神,加深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9、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发社会艺术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网上艺术教学,制作和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和思维空间。

10、建立科学的艺术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从知识积累、审美能力、艺术实践、艺术素养等方面和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艺术学习给予综合测定与评价。高等学校的艺术课程学习,应计入学分。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给予评估。

11、加强对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和协调。立足普及,不断提高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水平。

12、学校要普遍成立各种艺术活动小组和社团,每个学生至少要参加一项艺术活动。大力组建以“三团一队”(合唱团、舞蹈团、戏剧文学美术社团和乐队)为主的校级艺术团队。积极争创市级项目。

1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校园的广播、黑板报、讲座、演出、展示、环境布置等整体设计应有利于营造健康高雅的文化艺术氛围。

1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措施,加强艺术教育师资和干部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进修本专业进修,学校为教师进修创造条件。

15、学校要有艺术教育的经费项目。设置教学需要的音乐、美术专用教室、艺术活动场地,配置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器材。注重建设,形成学校艺术教育长效保障机制。

学校安全教育制度 篇5

一、学校安全教育要以学生为主,同时对教职员工开展教育。

二、学校安全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交通安全教育;

2、消防安全教育;

3、饮食卫生安全教育;

4、用电安全教育;

5、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教育;

6、校内及户外运动安全教育;

7、防地震及它自然灾害的安全教育;

8、网络安全教育;

9、防中暑、防煤气中毒的安全教育;

10、紧急情况下撤离、疏散、逃生等安全防护教育;

11、心理健康教育;

12、突发疾病救治常识教育。

三、在每学期初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各种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

四、明确安全教育目标:使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自觉维护公共安全,懂得运用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掌握紧急状态下自救自护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抵御暴力侵害能力。

五、根据有关法规和学校的布局状况,并在公安、消防等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师生进行应急撤离、疏散、逃生演习。

六、根据地域、环境特点,把放假前、开学初、冬夏季来临前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时段,重点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饮食卫生、校内外活动安全和防中暑、溺水、煤气中毒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并传授发生意外事故的自救、自护知识和基本技能。

七、利用每年的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全国“安全生产月”等活动,针对安全教育的薄弱环节,根据教育主题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八、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取得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障碍的疏导工作。

九、积极发挥校外法制副校长的作用,每学期都要对全体师生进行法制安全讲座和考试。

学校安全教育制度 篇6

1、加强领导。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由副校长、班主任为成员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校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工作。

2、教育学生饮水饮食要注意卫生,预防食物中毒。

3、教育学生右侧通行,走人行道,路上不抢道,不玩耍打闹,注意交通安全。

4、各班主任要教育学生课间活动不追逐打闹,不违反规定在楼梯处乱跑,不在楼上扒窗外望。不玩有危害他人的玩具,不准在校园内燃放鞭炮。

5、安全教育的时间可确定在校、班会、晨会中,可在集体组织的活动之前,也可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6、财产管理确定专人负责,财务档案由主管会计负责,现金由出纳员负责。各个办公室的资料、物品、设备均由各个教研组长或办公室主要负责人负责。教室一切物品、设备由班主任负责。

7、后勤处设有校舍、设备检查记录,每月检查一次,若发现有危险应及时停用或维修,特别是夏季汛期,要提前做好防洪、防涝工作,确保师生安全。

8、放学时各班要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不提前和托后放学,且以班级为单位站队放学,由值日者组织,一律通过学校正门。

9、严禁学生学骑自行车或摩托车上路。

10、值日教师要认真负责,非学校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学校。非本校及本校人员的机动车辆未经允许不得进入或穿行学校。经许可进入学校的车辆要按规定路线行驶,不得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11、不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学校周围从事有毒、有害和污染(包括噪声)环境的生产经营活动。

12、不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依傍学校围墙或房墙构筑建筑物。不允许在学校门前和两旁设置停车场、摆摊设点、堆放杂物。

学校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1、学校党政一把手必须时刻绷紧“安全重于泰山”这根弦,认真贯彻关于“安全防范”的有关文件精神。部署落实有关工作,每学期开学初制订好有关工作计划,排好行事历,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2、对在校师生员工每学期集中培训两次,使安全防范工作在全校人人清楚要点,个个明白职责。

3、安全保卫领导小组成员,每月培训一次,以作报告、看图片录像、外出参观、实际操作演练、请专家开讲座等形式,使所有成员既是安全工作战斗员又是技术员。

4、各班利用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安全校本课程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知识灌输。

5、每学期组织全校师生员工进行一次安全防范模拟演练。

6、认真总结经验,写好自己的工作总结或心得体会一份上交。

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探索 篇7

一出现的问题

刚住校学生的卫生习惯养成差, 生活自理能力差, 性格怪僻, 相互之间不信任, 尤其是视障部的学生。高年级听障学生感到无聊, 无所事事, 内心空虚。

二原因分析

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三个方面, 部分学生品德行为、学习、卫生习惯较差,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1. 与家庭教育相关

残疾人不仅因身上的残疾而特殊, 而且生活环境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来说, 交往的圈子比较小, 周围社会环境与普通人不同, 就形成了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征。对残疾儿童的态度有些家长没耐心、没信心,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急躁的情绪, 不能很好地体谅孩子的真实困难, 导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不耐烦。认为孩子将来很难有出息,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时常动摇正确的教育信念;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家有残疾儿童无脸见人, 于是让孩子待在家里, 不与外界接触, 将自己所有不顺之事都归因于孩子的残疾;另有家长对残疾孩子因强烈的内疚、负罪感而不能理智地关爱残疾孩子, 便溺爱、百般迁就, 甚至是放任。

2. 与教师教育观念有关

学生自我主动学习意识薄弱。究其原因, 既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关, 还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转变有关。在深入的了解中, 教师都认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决定了社会的效益, 又由于教育对象的数量少、影响面小、社会覆盖率低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特殊教育工作者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也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很难造就出出类拔萃的人才, 不能够像普通学校的教师那样拥有“桃李满天下”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另外, 特教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和普通学校没有区别, 培训进修的机会又极少, 致使大部分教师放松了对学生和自己的要求。

然而特校中又有另一些消极的因素。部分老师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教学能力上进步不明显, 自觉在教学能力上已不如普通学校教师, 缺乏自信心。又认为在特教学校无升学、成绩压力, 只要看着学生不出事就算万事大吉, 这实际上是在缺乏危机感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惰性, 是缺乏进取心的表现。它与热爱特教事业、专业思想牢固是相悖的。

3. 与学校常规教育相关

特殊儿童的教育和普通学校有极大的差别, 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教育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疏导, 光靠说教是起不到效果的。长此以往, 导致学生说话不诚实, 自我约束能力差。如果能有效地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习惯, 对提高教育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应对措施

根据学校实际,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并着重从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良好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做探索和实践。

1. 个体的管理

对学生个体的管理表现在卫生、礼仪、就餐、着装发型等。卫生包括自身、生活区、教学区等;礼仪包括站、立、行的姿势和语言文明;就餐指吃饭文明、节约;着装发型要求不穿奇装异服, 不留离奇古怪的发型。在这几方面建立一套标准和制度, 每位学生都有一套每天的记录簿, 每周总结一次, 每月总结一次, 家长会上通报家长一个月来学生在学校的个人情况。

2. 生活区管理

生活区的管理也是学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区域, 是学生休息放松的地方, 更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 离开了教师的视线, 学生的天性就会暴露无遗, 为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 学校有专门的值班教师和学生会干部按照学校自行规定的《宿舍管理制度》《文明宿舍评比制度》《宿舍卫生评比制度》进行督查。

3.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把适合各类残疾学生的娱乐活动开全。比如, 听障部的刺绣、刻瓷、绘画、缝纫、篮球、竞走、舞蹈、手语歌、下棋等, 视障部的二胡、葫芦丝、笛子、扬琴、演讲等。此外, 组织各类比赛,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到养老院为孤寡老人按摩、洗衣扫地等, 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回报社会”。

4. 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寄宿制学校比起走读制学校工作量要大得多, 因为多出的一部分工作全在此。学生一个月不光学习, 吃、穿、住全在学校, 而且活动时间长, 许多临时发生的事处理起来牵扯很大精力, 因此必须提倡奉献精神。当教师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他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服从后者;意味着当国家、集体、他人发生困难时, 教师要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

总之, 寄宿制学校需要不断地优化育人环境,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进行管理, 更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使学生的认识和实践齐头并进, 才能达到良好养成教育的目的,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众所周知, 特殊教育学校是相对于普通学校而言的。特殊教育学校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 生活设备的特殊, 教学方式方法的特殊, 以及教育教学管理的特殊等。本文就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制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应对措施等三个方面做简要探讨。

校长应重视学校心理教育管理 篇8

心理问题,防治心理异常,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学习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学校心理教育现状与困难

当初,学校选择心理教育为办学特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较为艰辛的历程。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时间比相关文件要求,提早了两年。当时属于探索阶段,学校教职工对开展心理教育持有不同意见者大有人在,他们普遍认为:不要搞这些形式花俏的东西,只要集中精力搞好学科教学,把学生的考试成绩抓好就行了。在心理教育开展的初期,这些教师思想上有抵触,行动上不支持。为此,学校不断地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开展心理教育的法规、文件,并结合学校实际,引导教职员工理解其意义,研究其价值,体验其成果,使师生接受,承认心理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校长的重视与决策成为了广州市第八十中学开展心理教育最关键的因素。

随着心理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已经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个性化的心理教育特色,许多成果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然而,要达到理想中的心理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例如,当前学校的现实是“应试教育”的结果需求使教师精神上承受着来自社会、家长、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压力;家长和教育行政部门习惯性地以数字来考评学校,使得学校疲于应付;心理教育本来是素质教育最基础的内容,然而由于心理教育的效果较为缓慢,人们还是习惯于用“挤和压”的传统教育方式代替心理教育;心理教育长期处在了“说起来

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心理课的课时有时难以保证。

二、校长的重视与参与决定着学校心理教育的有效程度

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形成共识。学校领导对心理教育的重视是决定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成败

的关键。实践证明,哪个学校的校长对心理教育的认识高,对心理教育的投入就到位,该项工作就开展得积极活跃。具体而言,就是必须首先建立一个以校长为首的心理教育的机构。校长的决策,如心理课课时的保证,心理教育活动经费的保障,教师心理教育理念的培训等,都将使这些被常规教学看作可有可无的内容成为有效心理教育的强有力支柱。

同时,广州市第八十中学的经验证明,校长对心理教育的高度重视,还可以使得学校形成积极有效的心理教育环境和氛围。

校长可以给予教师宽松的工作环境。学校的管理体制给教师过重压力,教师心理健康也受到伤害,反过来又将伤害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的苛刻,并非来自教师自己的愿望,而大都来自学校的管理体制。毫无疑问,应试教育的问题不是某个校长可以一个人来改变得了的,但是,校长却可以在自己管理的学校内,力所能及的给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人际环境,让教师轻松地教,学生高兴地学。

校长可以充分地信任教师。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感染——校长的感染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因此没有对教师信任的校长,就很难有对学生信任的教师。只有校长相信教师,教师才能相信学生。校长的确担负着义不容辞的管理责任,这里的“管理”需要被管理者——广大教师的配合和参与。只有把教师当伙伴、当朋友,和教师建立一种真诚信任、互相理解的平等民主的关系,校长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管理。多和教师商量,多听取教师的建议,善于和教师妥协,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并及时修正错误,让每一位教师都有一种被信任感。这样,校长快乐,教师温馨,学校必然和谐而充满勃勃生机。

当前学校的现实是“应试教育使教师精神上承受着来自社会、家长、校长、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压力,许多教师的身心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作为校长,必须理解教师,并善于观察和思考,认真地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尽可能地使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现实趋向更加完美的结合。这样将使自己的工作得到教职工的理解,使干群双方的聪明才智在宽松、愉悦、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的环境,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最有效的心理教育环境。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八十中学)

上一篇:统计局经济考核指标下一篇:咖啡厅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