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本科毕业论文

2025-0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筑工程本科毕业论文(推荐8篇)

建筑工程本科毕业论文 篇1

——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图预算的编制

一、毕业设计题目

(一)选题原则

1.毕业设计(论文)应按照教育要“三个面向”的要求,选题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能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当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选题要尽量选取既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又能联系生产和科研实际的题目,提倡“真题真做”。选题也可模拟实际工程。

3.选择课题的份量和难度要适中,使学生能在规定时间经努力可以完成为宜。

4.鼓励一人一题,若多人同做一个课题,每人除完成基本内容外,其它设计内容应各有侧重。

(二)选题范围

某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工程可选如下:

写字楼、中小型宾馆、办公楼、中小学、幼儿园、俱乐部等、单层工业厂房等施工组织设计;建筑面积不得低于1000㎡;大型深基础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高层滑模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等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

二、毕业设计的目的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项学习任务,是在完成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并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有关课程设计之后拥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模拟活动。它是对学生所学各科知识的一次综合考核,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的进一步培养与锻炼。

施工图预算是目前我国确定工程招标标底及施工企业进行投标报价的主要依据,因此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涉及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定额原理与概预算、招标投标、企业管理等多门类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进行方尺该项工作不公能够巩固所学的各种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1.了解施工图预算编制的两种方法,即单价法和实物法,并运用单价法编制 1

单位工程(一般土建工程)施工图预算。同时在编制过程中了解实物法和单价法的区别。

2.收集并熟悉施工图预算编制的各类依据,特别是《陕西省建筑工程综合预算定额》及费用定额。

3.充分熟悉工程图纸,了解工程概况,明确主要工序施工的技术要求,并根据工程特点,结合现场实习,拟订主要分部分项目工程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为编制施工图预算打下技术基础。在确定施工方案时,要求参加毕业设计的同学提供若干种施工方案,并各自依据不同的施工方案编制施工图预算,以比较不同方案的经济效果。

4.针对所提供的设计图纸,根据《建筑工程综合预算定额》分项目工程项目划分,正确列出计算项目,并依据工程量计算规则准确计算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要求在计算工程量的过程中严格遵循工程量计算规则,并自觉运用统筹法计算工程量的方法和思想,合理安排计算顺序,减少重复计算,提高效率。

5.熟悉单位估价表套用的几种情况,并根据各分项工程的具体工作内容,及其工程量,正确套用相应的定额项目及其单价,并汇总得出定额直接费,同时进行工料分析。

6.熟悉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构成,并按照《陕西省建筑工程安装工程、仿古园林工程及装饰工程费用定额》正确计算该单位工程的施工图预算费用,同时计算技术经济指标。

7.在施工图预算编制完成后,运用全面审查法及分解对比审查法对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进行审核,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出现的差错进行纠正,保证施工图预算编制的准确、合理。

8.在依据一定的施工方案编制施工图预算的基础上,进行基础报价的盈亏分析,并充分考虑工程及施工方案的特点,运用有效的竞争手段和投标策略,针对有关企业参与该工程竞标的投标报价提出分析与建议。

9了解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及应用预算软件编制施工图预算的方法。了解我国在工程造价管理软件方面发展的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

四、施工方案的确定

在实际工程中,虽然投标报价阶段制定的施工方案不同于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但是为了巩固已学知识,达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毕业设计要求各位同学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要求来完成这部分工作。

1.熟悉施工图纸,到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并收集有关资料。

2.计算工程量,注意必须按分部分项和分层分段分别计算。

3.拟定施工方案,要对所选的施工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保证其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4.编制施工进度计划,选择最优进度。

5.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和实际条件编制下列计划。

(1)预制构件、门窗的需用量计划;

(2)施工机械及机具设备需用量计划;

(3 劳动力及各专业劳动力需用量计划;

1.计算施工及生活用临时建筑的数量及面积。

2.计算施工临时用水、供电、供气的用量,选择管径及管线布置,选用变压器、加压泵等的规格和型号。

3.拟订材料运输方案和制定供应计划。

4.布置施工平面图,并要进行多方案比较,择优选择。

5.拟定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和确保施工安全等的措施。

由于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和施工组织设计都需要计算工程量,所以毕业设计过程中工程量的计算要兼顾两个方面的需要。进行工程量的计算时,要根据施工的总体部署,既考虑编制施工图预算时工程量的合计,又要根据施工组织分层分段的要求将工程量进行分解计算。

五、工程量的计算

工程量的计算是保证施工图预算编制质量的关键一环,它一方面表现为工作量大而繁琐,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规律,需要在进行计算时讲求方法和技巧。因此,毕业设计过程中既要进一步掌握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同时更要熟悉和了解工程量计算的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及计算过程中的技巧和规律,提高工程量计算效率。

工程量计算的方法主要有一般常规算法、统筹计算法和电算法等。由于本次毕业设计采用的是手工计算,所以要求同学们自觉运用工程量统筹计算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按照本工程的特点及各工程量之间的客观联系,合理安排计算顺序,先将底层建筑面积、建筑面积、门窗、钢筋混凝土构件等工程量算出,在计算室内回填土、砖石砌筑、楼地面及天棚装饰等工程量时可加以应用。

另外,在进行工程量计算时还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例如为了方便校核,要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列出计算式,并辅以各适当的说明或标志,也可以设计一些适用的计算表格。

六、单位估价表的套用

套用单位估价表是将实物工程量转变为价格的关键一套。套用单位估价表的情况一般有三种。即直接套用、换算套用和编制补充定额。在套用预算定额时,要注意设计及施工方案所要求的工作内容是否与定额规定的一致,如果不一致,则一方面要看能否从其他定额项目换算,另一方面还要看定额是否允许进行换算额。

在进行单价换算时采用的是换入换出法,即将原有预算定额中与设计或施工方案不同的人工、材料或机械按一定的数量及其单价从原单价中换出,将符合设计或施工方案要求的人工、材料或机械按一定的数量及单价换人。其中的数量一般采用原定额项目中规定的数量或预算定额说明中规定的数量,单价采用预算定额附录中的预算价格。

在套用定额的过程中,要注意数字计算及书写的正确性,以保证定额直接费的准确。

另外,在套用定额的过程中,还要根据计算主材价差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需要进行主要材料的用量分析和用工量的汇总。

七、费用计取

毕业设计中,施工图预算费用的计取按照“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进行。在取费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工程类别的确定;其次,结合合同条件或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此工程的费用内容,特别是对费用定额新规定的取费内容要加强理解,要紧密结合费用定额的使用说明,注意各项费用的计算基础。

八、毕业设计的成果

毕业设计的成果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任务书

2.工程概况

3.施工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

4.单位工程(土建)施工图预算文件

5.施工图预算的审查说明

九、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造价与计价实物全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2

2.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用书,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3.《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5

4.《建筑安装工程概预算与投标报价》黑龙江科学出版社,1998.5

5.《国际工程估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9

6.《建筑施工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

57.《工程项目施工组织》,陕西科技出版社,1997

8.《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案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十、有关毕业设计的几点说明

1.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进度及内容进行调整。

2.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各位同学必须严格按要求独立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在设计过程中,要锻炼综合运用所学各科知识的能力,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附.施工组织设计初步大纲

一、施工组织设计说明

一、施工组织设计的文字说明

二、分项工程进度率计划(斜率图)

三、工程管理曲线

四、施工总平面布置

五、主要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框图

七、施工总体计划表

二、对项目重点、难点工程的理解

三、质量目标、工期目标(包括总工期、节点工期)、安全目标

四、保证措施

1、质量体系与保证措施

2、工期保证措施

3、人员安排与保证措施

4、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建筑工程本科毕业论文 篇2

一、毕业设计目的与要求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本科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毕业设计的目的应该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例如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扩展所学专业的知识面, 加强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等。隧道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有:

1.通过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基础如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力学等和专业知识有机的融会贯通, 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 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 弥补自身的不足, 巩固所学知识;

2.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完成的综合性作业, 它能够让学生重温本科阶段的各科内容, 对隧道工程及相关专业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为毕业后的工作和深造提供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3.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 可以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 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独立完成文献的查阅和资料的搜集培养学生亲力亲为、敢为人先的精神;

4.隧道工程的实际工程中, 仍然有很多需要创新的地方, 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 勇于创新的精神;

5.检验学校在本科四年的教学成果, 从中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土木工程涉及广泛、内容庞大, 毕业设计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大综合大贯通, 毕业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学生本身专业素养的好坏。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对于提高高校的教学品质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 毕业实习方面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时通过动手去亲自体验和实践本专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但如今很多高校的毕业实习已经背离了这个基本思想。以隧道工程为例, 我们可以指出的有:首先, 出于安全、经费等多种因素的考虑, 大部分高校的隧道工程系不让学生亲自参与, 而仅仅局限于现场参观, 他们毕业实习基本上都是在已经建好的隧道中进行参观, 指导教师现场讲解, 对于正在施工的部分基本上是不会允许学生进去的。这样对学生来说没有现场见过隧道的施工就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就不能根据现场所见的到各种施工情况联系书本上的相关知识, 从而提出自己的疑问, 显然这不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其次, 很多学生本身没有意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即将进入工作岗位, 以后有的是时间去实践。而把毕业实习更多的看成去完成学校交给的一个任务。同时在这段时间很多学生忙于找工作而忽视了毕业实习。最后, 学校在毕业实习的投入不足。由于经费投入到教学科研方面的投入产出相对较高, 很多高校把经费投入到教学科研中而忽视了毕业实习的投入, 导致学生的实习地点不具代表性, 没有经验丰富的工程人员现场指导甚至没有动手的机会, 这也无形中使学生认为学校也不重视毕业实习, 学生本身就会更加怠慢。

(二) 指导教师方面

指导教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很多高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更加倾向于后者, 甚至学校会给老师下达任务, 如必须发多少篇论文, 必须争取到多少科研经费, 必须获得多少奖项等, 这就导致了很多老师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自己的科研项目上, 而很少投入精力去检查学生的毕业质量。 (2) 隧道工程中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工程项目, 所以他们一般都把时间精力放到自己的项目中去了, 甚至根本无暇顾及学生毕业设计。 (3) 部分老师没有实际工程经验, 有部分隧道工程老师甚至没有参与过隧道的设计和修建等, 另外部分老师缺乏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 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显得力不从心, 导致部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不高。三是许多老师把往届毕业设计的题目稍加修改甚至不改就给本届学生, 这就使得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即使做不出来也可以去会抄往届的设计, 而不会独立的去思考和解决毕业设计中的问题。

(三) 学生方面

学生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前期准备工作不足。 (2) 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很多毕业设计几乎都是一个套路, 很少有创新的地方。 (3) 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往往会忽视相互交流的重要性。由于每个人的题目都有部分差别, 因此大部分都是自己埋头苦干而忽视了同学间相互交流的作用。 (4) 缺乏把知识相互串联起来的能力。 (5) 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都存在抄袭问题。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 完成毕业设计有困难, 就在其他学生做完毕业设计后抄袭别人的。 (6) 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清楚。很多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是能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的前提, 他们是为了拿证而去被动地完成毕业设计, 认为只要设计合格了就可以毕业了。而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好坏不关心, 仅仅只是能过通过答辩就行。

三、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与思路

(一)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用于创新的学习态度

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来完成设计。在毕业设计遇到问题时, 老师不应该有问必答, 而是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去寻找答案。指导老师应该避免高高在上德高望重的思想, 积极和学生探讨所遇到的问题, 适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浮躁错误的态度及时进行批评并督促学生改正。

(二) 提高指导教师素质, 改善指导方法

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应对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进行提前培训, 讲授怎样定题怎样辅导等问题。各老师也可以分享往年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供其余老师扬长避短。同时应进行岗前的思想培训, 提高老师对设计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 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来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应不断总结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问题, 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为后续指导提供经验指导。另外还应注意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通病, 指导过程中着重强调该类问题。对待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尝试不同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 例如,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定期进行隧道设计讲座、可以让学生自由组队对同一工程进行多方案的设计, 来多方面探索最适合本届学生的指导思想。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重在引导而不是直接告知。直接的告诉答案会让学生形成一种依赖心理, 这不利于培养他们自己寻找资料和答案的能力。老师可以在大方向上为学生导航, 而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提高毕业设计的管理能力

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指导老师和学生的事情, 也是学院乃至学校的事情。学院和学校的教学管理部分应该加大对毕业设计的管理, 制定科学的管理模式。例如, 在毕业设计时, 应该随时抽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必要时可以邀请除指导老师以外的隧道工程系老师进行提问抽查。管理部门同时应该认真听取老师、专家和学生的意见, 不断完善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毕业答辩是检验学生设计好坏和老师指导好坏情况的最终体现, 院校应该切实深入实际, 把握答辩这个最后的关卡, 在最后这道线上做好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答辩之前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答辩评判标准供老师和学生参考, 答辩时一旦发现某个设计达不到要求的标准, 应该认真彻查找出问题并认真修改设计, 直到达到能够通过答辩的水准。

(四) 多带学生去现场

实践出真知, 隧道工程的学生应该对隧道的设计、评审、施工、验收等一整套流程有总体把握, 且对每个细节都应该有丰富的认识。毕业设计不是闭门造车, 而是多去现场了解情况反馈给他们自己做的毕业设计, 这样既能够丰富现场经验, 也能够提高学生对隧道的认识, 从而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时间的末期和踏入社会的前期, 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期。毕业设计的开展也伴随着学生和老师各种心理和思想的交织, 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也显得尤为重要。总结如上段落有以下结论: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丰富、内容庞杂, 为做好毕业设计, 学生应该提前综合各科知识做好设计的知识储备和资料文献的收集整理。指导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毕业设计, 改正态度, 老师认真负责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学生应该独立思考完成设计内容。加强对土木工程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 把实习任务认真落实到实处, 必要时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可去现场观看相关设计施工过程。院校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应以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 不断探索和提升管理水平。

摘要:毕业论文是本科生毕业前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涉及知识面广而且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本文以土木工程中隧道工程专业为例, 通过分析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来探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 并给出一些建议。只有切实抓好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 只有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才能有效地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李丽, 李元垒等.浅谈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J].科技信息, 2007, (18) :172-173.

建筑工程本科毕业论文 篇3

【关键词】本科生 毕业设计 成绩评定机制 校外盲审 弹性末位淘汰

中国矿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2014YB52;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55。

引言

本科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是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评定机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因此,如何确保成绩评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为例,目前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环节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如部分指导教师对自己的学生盲目打高分,评分团队的评分比重不合理等都可能会使成绩评定缺少客观公正性。研究本科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机制改革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成绩评定机制,对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本科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合理性进行研究的比较多。如许天昊、王宇等[1]针对本科毕业设计审阅成绩和评阅成绩普遍高于答辩成绩的问题,提出了调整系数法,并给出了调整系数公式,有效地控制了各项成绩之间的偏差;李瑞兰[2]针对各评分团队不合理的评分比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部分的成绩比例,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的随意性、片面性等缺点;于英华[3]通过模糊数学理论进行毕业设计成绩综合评定,确定最终成绩,减少了传统成绩评定的不公平性。但是毕业设计全面系统的成绩评定机制研究相对较少。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机制的调查研究

1.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对比

各大高校都有几乎不同的本科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通过选择与本科教学质量较好的高校进行标准对比,有利于从管理规定上改善成绩评定方案。表1即为部分高校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对比情况。通过表1可以看出,高校的评分团队都是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组成,但是其评分比重略有不同,各学院视情况自定,其中武汉大学明确限制答辩小组的评分比重不低于30%。成绩等级分为11级(A+ ~ F)和 5级(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以及采用百分制的高校分别为两所,还有一所高校不限制,由各学院定。

2.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问卷的主要对象是有本科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有毕业设计经历的本科毕业生,其次是本科在校生。反馈的有效问卷共计110份,其中教师占16.36%,本科毕业生占66.36%,在校生占17.27%,如图1所示。对于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如图2所示,61.11%的教师认为指导教师给自己学生评分偏高,不够客观。由此可知,本科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机制的改革是具有广泛意义的。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改革措施

1.百分制与五级制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成绩综合评定

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由表1对比可知,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采用百分制,吉林大学、中山大学采用五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成绩,调查问卷发现,54.55%的人认为应该采用5个或以下的等级,29.09%的人认为应该采用百分制,如图3所示。

百分制和五级制各有利弊,唐炳聚[4]通过调研发现百分制过于精确的评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并认为五级制有意模糊了同一等级之间的差距,这在多项成绩综合汇总的时候,误差比较大,具有一定的不公平性。考虑到百分制与五级制的不足可以相互弥补,成绩评定可以实行百分制与五级制相结合的方法。评阅教师、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在初步评审毕业设计的时候,以百分制的形式给定成绩,再结合相应的权重计算最终成绩,最后在成绩汇总和录入的过程中,通过相应的系统或工具将最终的百分制成绩转换成五级制成绩。百分制与五级制相结合的方法较好地避免了成绩过于精确带来的负效应,也保证了同一级别的误差最小化。

综合以上研究和安全工程专业实际情况,毕业设计成绩由中期答辩评分、评阅教师评分、指导教师评分和答辩委员会评分等四部分组成,相应的权重分别为10%、20%、30%和40%,并科学合理地设计了具体的评分细则,如表2所示。

2.实行弹性末位淘汰制

所谓弹性末位淘汰制,就是在末位淘汰制的基础上,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加人文关怀而设定的有效机制,使末位淘汰制具有一定的“弹性”,达到最好的效果。

调查问卷显示,60%的人认为如果毕业设计通过率为100%,那么下一届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会降低,如图4所示;77.27%的人认为毕业设计的不通过率可以设置为1%-5%,如图5所示。由此可见,实行末位淘汰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末位淘汰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本科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但许多学者认为末位淘汰制体现出的“强制行为”不适合教育管理,毕竟当下的高等教育属于大众教育,不同于体育竞技比赛。为避免末位淘汰制的缺点,保留其优点,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机制改革中实行弹性末位淘汰制。

弹性末位淘汰制主要体现在保证成绩评定的公平性和严肃性的前提下增加质量较高毕业设计的通过率,如二次答辩中不通过的学生如果对最终成绩有异议,可以向教授委员会申请再次评定,如果教授委员会评审,认为达到毕业要求,则可以通过。教授委员会的设立,旨在从毕业设计的质量上决定在二次答辩中不通过的学生是否延期毕业。教授委员会是弹性末位淘汰制最终的直接决策机构。弹性末位淘汰制能够大大降低质量较好的毕业设计因确定的淘汰比例而被淘汰的可能性。

结合高校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对比情况和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从成绩评定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的角度出发,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本科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机制改革后的流程如图6所示。毕业设计在评审之前,按随机抽取5%进行校外盲审,没有被抽中的毕业设计执行校内评审。校内评审遵循先评阅教师后指导教师的原则进行评分(若指导教师与评阅教师评分差值大于15分,则指导教师需提交书面说明),评阅教师和指导教师评审都通过的所有毕业设计都要参加一次答辩,一次答辩的不通过率至少为专业总人数的5%。一次答辩通过的学生顺利毕业,未通过的学生与评审未通过的学生一起参加二次答辩,二次答辩的不合格率为参加二次答辩总人数的20%。二次答辩通过的学生可以顺利毕业,二次答辩不通过的学生拥有申请教授委员会讨论的权利,一旦教授委员会讨论通过,学生仍然可以顺利毕业,否则延期毕业。

结论

1.成绩考核实行百分制与五级制相结合的方法,较好地避免了成绩过于精确带来的负效应,也保证了同一级别的误差最小化,并科学合理设计了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成绩组成部分及相应的权重,制定了可操作性的评分细则。

2.弹性末位淘汰制是在末位淘汰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制定相应的成绩评定机制,可以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并降低成绩评定中的误判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许天昊、王宇、姚婷珍等:《毕业设计成绩评定问题及解决方法》,《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5期,第10-11页。

[2]李瑞兰:《层次分析法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中的应用》,《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2期,第156-158页。

[3]于英华:《毕业设计成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327-329页。

[4]唐炳聚:《“五分制”与“百分制”的思考》,《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155-158页。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论文 篇4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一: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措施

摘要:文章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着重就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管理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质量管理;施工管理;措施

1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1.1工程定位及标高控制

(1)施工单位要严格复测建设单位提供的测量基准线和标高的控制点,并将复核的结果上报给监理工程师,经审核通过后,施工单位才能以此为依据进行工程的测量放线,并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网,同时做好基桩的保护工作。

(2)测量控制网复测。

在土木工程总平面图上,一般都是采用施工坐标系统来表示各种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平面位置。

同时要根据测量控制点来测定平面控制网的初始坐标,待建筑物的长向主轴线测定好以后,应将它作为平面控制网的初始方向,以避免在建筑物定位时使用控制点来定向,从而避免建筑发生位移及偏转现象。

在测量控制网复测时,需要对建筑控制高程的水准网点及桩位进行抽检。

1.2把好材料构配件采购关

(1)施工单位在原材料、半成品或构配件采购前,应经过监理工程师的批准。

在工程重要的材料采购中,要求供应商提交材料样品的鉴定证明和材料理化试验单,经过监理工程师审查合格后才能进行订购。

(2)在半成品或构配件采购前,施工单位应按照审批后的设计图纸要求进行订购,确保其质量符合相关规范标准要求,交货时要满足施工质量要求和进度计划的需要。

供应商作为半成品、构配件制造的主体,我们需要对供应商进行选择,优选出合格的供应商,以确保半成品或构配件的质量。

同时,在施工器材和材料采购时,应采用招标标采购方式。

(3)在半成品和构配件订购中,应满足相关质量要求和标准,同时要求厂家出具合格证或产品说明书以及权威性的质量认证等。

1.3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

在施工机械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考虑到施工机械的工作性能、效率和质量,以及维修方便性、能源消耗量,同时还要考虑到施工安全性。

另外,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应充分考虑到施工机械的数量配置。

例如,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我们要配备足够的运输设备和搅拌机等;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了防止施工机械的噪声,应采用静压桩等。

另外,还要考虑到施工机械设备的数量。

如在基础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应配备足够的振捣设备和搅拌机,以防止机械发生故障时,不会停止混凝土浇注作业,减少断桩问题的发生。

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2.1做好施工单位自检工作

施工单位的自检工作主要包括:当施工作业结束后,施工人员需要对各个施工工序进行交接检查;施工单位专职质检员的专检。

为了满足以上的自检要求,施工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自检制度及工作流程,同时要配备一些检测仪器和试验设备,以及一定数量的试验检测人员和质检人员。

2.2加强级配管理

(1)拌和材料控制。

拌和材料质量不仅要满足相关规范要求,而且其材料级配也需要满足相关规定。

例如,粗、细骨料的粒径级配曲线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配合比控制。

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单位要按照相关理论进行材料配合比设计,待材料试配试验后,确保2~3个配合比满足理论配合比要求,满足要求后要将它提交给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查。

并附有材料的质量证明、现场试块抗压强度报告等资料。

(3)现场作业控制。

在土木工程现场施工作业中,其控制措施如下:拌和设备状态和料计量装置的检查;施工材料的现场检查,包括水泥、外加剂、粉煤灰、粗骨料等;现场作业时,其材料配合比是否与理论配合比一致;当作业条件出现变化时,是否能够及时得到调整。

例如,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由于是雨后生产的混凝土,其砂的含水率很容易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及时调整砂的水灰比,以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2.3质量记录资料的控制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资料是施工单位实施质量控制活动的记录。

它能够记录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全过程。

所以,它的存在有利于工程质量的控制,同时还能够在工程竣工以后,方便人们查询和了解工程建设的质量情况。

另外,还可为工程维修工作提供一此有用的参考依据。

因此,我们需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质量记录和保管工作。

例如,在施工资料记录时,应按照工程进度进行填写,不得随意更改和补填数据。

按合同要求格式进行质量记录工作,项目经理也可以自己制定记录表,其内容要反映施工过程的重要记录。

对于技术档案,我们要派专人进行管理,同时确保收集资料和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并制订出完善的管理制度,如收集、整理、归档、使用等制度。

3施工后期的质量控制

(1)土木工程质量控制绐终贯穿于整个后期施工全过程。

后期施工具有交叉作业多,质量管理范围广,控制难度大等特点。

因此,施工单位需要在每幢工程配备一名技术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协调和控制,施工单位要制定统一的控制标准,如不能将标高、轴线混为一起,水电安装的定位尺寸需要以建筑结构尺寸为主,以减少安装中的误差。

同时,要建立工程隐蔽验收制度。

在工序交接时,要按照相关验收制度进行。

例如,在外墙粉刷前,我们首先要检查门窗边框的缝隙和混凝土墙洞是否存在渗漏水。

在隐蔽屋面防水层前,要做好闭水试验的检查工作。

(2)为了确保后期施工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在土木工程后期施工过程中,难免要进行立体交叉作业,所以施工单位要做好交叉施工的安全防护工作。

例如,施工单位应派专人严格检查施工电梯、塔吊、脚手架等设施,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在后期施工前,施工班组需要对施工工具、用具等设施进行严格检查,如脚手架、吊栏等,以防止发生不必的安全事故,确保工程的正常进行。

(3)做好文明施工,避免在后期施工中施工人员出现松懈的现象。

合理地使用资源,降低污水排放、及时清理垃圾,要有组织、有控制进行施工,避免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

4结束语

总之,土木工程质量管理作为建筑施工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

因不同的建筑施工项目,其质量问题也有所差异,为此,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加强土木工程质量管理,制定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工程质量管理中常见问题,以提升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效率,满足工程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韦喜梅.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9):124-125.

[2]惠子键.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9):61-63.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二:土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思考

摘要:土木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施工企业还是业主单位,土木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都十分重要。

本文针对土木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优化土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原则;措施

一、土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1、成本最优原则

土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最优原则就是指在进行土木工程成本控制时,要把握好成本控制的度。

土木工程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工程,因此土木工程对建筑工程等后续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土木工程成本控制的最优化原则就是说我们在有效的控制土木工程项目的成本过程中,还要兼顾好土木工程的质量。

建筑学本科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篇5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城市建设学院 建筑学

日 期: 二零一一年六月

First Chapter:Development of the city of Tehran

Ali Madanipour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Tehran :the making of a metropolis,First Chapter:Development of the city of Tehran,Ali Madanipour,ISBN:0471957798,Press: New York John Wiley,1998,page five to page eleven。

第一章:德黑兰市的发展

阿里.马丹妮普尔

德黑兰:一个大都市的建造,第一章:德黑兰市的发展,阿里.马丹妮普尔,书号:0471957798,纽约John Wiley出版社,1998,第五页到第十一页。

德黑兰市的发展

全市已长成了一定的规模性和复杂性,以这样的程度,空间管理需要另外的手段来处理城市组织和不断发展的复杂性,并为城市总体规划做准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盟军占领国家的期间,有一个时期的民主化,在冷战时开始的政治紧张局势之后,它们互相斗争对石油的控制权。这个时期已经结束于1953年,结果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是由政变产生了伊朗王,那个后来担任了25年的行政君主的人。随着高出生率和农村向城市迁移,德黑兰和其他大城市增长加剧甚至比以前更快地。到1956年,德黑兰的人口上升到150万,到了1966至300万,1976至450万,其规模也从1934年46平方公里到1976年的250平方公里。

从石油行业的收入增长创造的盈余资源,需要流通和经济的吸收。50年代中期,特别是在工业化的驱动下德黑兰许多大城市有了新工作。20世纪60年代的土地改革释放了大量来自农业的农村人口,这是不能吸收的指数人口增长。这种新的劳动力被吸引到城市:到新的产业,到似乎始终蓬勃发展建筑界,去服务不断增长公共部门和官僚机构。德黑兰的角色是国家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它坚定而巩固地通往外面的世界。德黑兰战后的城市扩张,是在管制、私营部门的推动,投机性的发展下进行的。房屋一直供不应求,并有大量可用的富余劳动力和资本,因此在德黑兰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土地和财产的价格不断上涨。这个城市成长为一个在某种意义上道路对外脱节的,城镇和乡村一体化的,郊区不断增长的新的定居点。这加强了社会的孤立性,破坏了郊区的花园和绿地,并使城市管理者的感到无能为力。1962年一位副市长在德黑兰表示:“建筑物和居民点已经满足人们所想要的无论何处何种样子”,创造了一个“事实上城镇相互连接的方式不当”的城市(Nafisi, 1964,第426页)。有许多事情迫切需要做,但市政府并没有法律上或经济上有能力处理这进程。

1966年市政法第一次规定了城规最高委员会的法律体制和土地利用规划公司的综合计划。还有他一系列法律,以支持德黑兰市的新的法律和体制安排,使住房和其他管理工作在城市中发展起来。最重要的一步是策划的德黑兰综合计划于1968年被批准。它是由一个伊朗规划师Fereydun Ghaffari领导下的美国的Victor Gruen和伊朗的Aziz Farmanfarmaian所共同产生的(Ardalan,1986)。该计划确定的城市的问题是:城市密度过高特别是城市中心、主要道路沿线商业活动的膨胀、污染、不完善的基础设施,贫困地区广泛的失业和低收入群体不断地迁移到德黑兰。解决的办法是城市自然社会和经济结构的转型。(Farmanfarmaian and Gruen, 1968).不过该提案大多主张形态上的变化,试图强调一个现代化的理念,强加这个复杂的都市的秩序。设想这个城市的未来可向西形成一个线性多中心的形式,减少密度和市中心的挤塞情况。全市将形成10个地区,其他各区由绿化带隔开,每个地区约50万居民,并设置拥有高楼的商业及工业中心。各个地区(mantagheh)将分为若干区域(nahyeh)和社区(mahalleh)。每个区域人口约1.5到3万,有一所中学和商业中心以及其他必要设施。每个社区有大约5000居民,有一所小学和一个当地的商业中心。这些地区和区域将有相连的交通运输网络,包括高速公路,捷运路线及巴士路线。过境路线的站点会迅速发展为活动度高居住密度高的节点。重建及改善计划中将有60万人离开中心地区(Farmanfarmaian and Gruen, 1968).。

几乎所有这些措施可以追溯到那个拥有时尚规划理念的时代,这主要是受英国新城镇的影响。在Victor Gruen的《我们城市的心脏》(1965)书中,曾设想未来的中心大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都市会由10个城市包围,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中心。这很像Ebenezer Howard’s(1960年,第142页)提到的,那个四周被园林城市群包围着的中心城市:“社会的城市”。在德黑兰的规划中,这一概念的直译版被使用。另一个在英国新城镇被使用的概念,比如Redditch和 Runcorn,是把公共交通路线作为城市的骨架的重要性,其停车点是它的重点服务中心。使用邻里中心和小学来限制邻里单元人口,这被广泛应用于这些新市镇,这是一个曾在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发展的想法(Mumford, 1954)。这些思想依然存在,但是,主要是在纸面上。该计划已执行,已在美国城市规划中有根深蒂固的想法,包括了用高速公路网的不断延伸去连接城市的脱节部分;在不同地区的社会管理和物理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区划;引进容积率的控制发展的密度。

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其他主要规划工作包括Shahrak Gharb的局部发展新城镇,以及Shahestan依照英国顾问Llewelyn–Davies提出的规划新的城市行政中心,虽然这被当做正在上升的革命浪潮后来从未实施过。

革命和后革命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革命(1979-1988年),重建(1989-1996年)和改革(1997-2004),每个都展示了德黑兰城市规划中不同的做法。

德黑兰和其他城市经过两年大量实证,1979年有代表性的是一个革命的到来推翻了伊朗君主,由议会共和制和神父统治的不稳定结合所取代。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在国王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许多冲突,现代与传统,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全球市场力量和地方资产阶级力量,外国势力和民族主义,腐败和自满中坚分子与不满的群众。像1906年的革命一样,许多隐藏意见的累积使1979的革命成为可能。在第一次革命,维新已占了上风,而在第二次,传统主义者赢得了领导。然而,无论革命的态度还是他们掌握政权之后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包括城市发展都显示出现代化的偏好。从这个意义上讲,该国的这两个爆炸革命事件可以被看作是在动荡中逐步转型所作的努力(Madanipour,1998,2003)。革命是在与伊拉克长期战争(1980-1988)之后,其间停止了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发展方面的投资减少,而农村地区和省城受到革命政府的青睐,同时遏制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并与大城市公平对待。在此期间主要规划干预是对白天城市中心的私家车活动的限制。同时,战争和新政府的免费或低费用的设施,吸引了更多的人承诺向首都城市移民,到1986年人口达600万。从20世纪50年代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已开始减慢,而直到80年代中期首都的增长都更快,但是它的增长率也开始下降(Khatam, 1993)。在革命和战争后,正常化和重建时期开始了,其中大部分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这期间见证了德黑兰城市规划的若干努力。但是没有一个有效的框架来管理剧烈的城市发展。综合计划在革命后遭到攻击,因为它被认为无法适应变化。1998年,市长批评它主要是形态上的发展规划、植根于前政权的政治框架、并没有足够重视实际操作问题(Dehaghani,1995)。

综合计划的25年寿命在1991年结束。一个伊朗顾问公司(A-Tech)受委托于1985年筹备1986-1996期间的规划。经过多次延迟,在1993年,该计划最终被城市规划高级理事会批准。该计划还注重增长的管理和线性空间战略,利用了城市区域,次区域,地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区,小区和邻里尺度。它促进保护、权力下放、多中心发展,有五个卫星新市镇,并发展住宅增加城市密度。该协会建议,城市在5个亚区中被划分成22个区,每个区都拥有自己的服务中心(Shahrdari-e Tehran, 2004)。

1993年的计划不受市政当局欢迎,不同意它的估价和优先次序,认为它不现实、昂贵、无法实施。1996-2001年期间市政当局自己做了一个战略规划,它被认为是德黑兰市政的第一个规划或是德黑兰80。它强调对一个城市提出战略和政策来实现他们的第一个规划,而不是以介绍土地利用规划为目标。它把城市的主要问题确定为能提供服务的资源短缺、城市发展模式和速度、环境污染、缺乏有效的公共交通工具、效率低下和官僚主义。然后市政府对城市的未来远景概述了六个主要特征:一个清洁的城市,建设便于运动的城市公园和绿化带,新的文化和体育设施,改革发展的城市组织,以及对城市空间的改善,包括土地利用和保护的全面和详细的计划的编制规划(Shahrdari-e Tehran, 1996)。

全市实施了1968年的计划中提出的一部分建议,诸如增加南方的绿色开放空间,或是兴建高速公路网;开放城市的大部分地区使之得到新的发展以缓解全城的运作。继承1993年计划的意见,市政府放宽容积率限制,并允许热闹地带有更高的密度。然而,这并非基于规划的考虑,主要是为了使市政当局的财政独立。这在发展产业区广受欢迎,但受到公民的争议。开发者可以通过向市政府缴纳罚款建立更高的建筑物,而不必考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个政策俗称“密度销售”。该城市的面貌,特别是在其北部地区,是在短期内改变的,其中包括中通过宽阔的街道和高速公路连接高楼大厦。在较贫穷的南部,一个大型的重建项目Navab穿过密集而破旧的建筑物建造高速公路,建立庞大的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这个城市的行政边界扩大了两次,一次向外,一次向西,涵盖了700平方公里的22个区市。

这个时期的重建争议随着民主的改革而产生,它重新启动了城市市议会的选举,这首先造成了市长和市政府关系的制度混乱。该会于2001年公布了自己的城市构想作为德黑兰宪章,这总结了大会上安理会成员、非政府组织和市政专家之间原则上同意的问题。该宪章主要采纳了可持续性和民主性原则,被用于开发自然和处理环境、交通、社会、文化、经济问题、城市管理战略、区域性城市,国家和国际角色。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of Tehran The city had grown in size and complexity to such an extent thatits spatial managementneeded additional tools, which resulted in the growing complexity of municipalorganization, and in the prepar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plan for the city.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during which the Allied forces occupied the country, there was a period of democratization, followed by political tensions of the start of the cold war,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and struggles over the control of oil.This period was ended in 1953 by a coup detat that returned the Shah to power, who then acted as an executive monarch for the next 25 years.With high birth rates and an intensification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Tehran— and other large cities—grew even faster than before.By 1956, Tehran’s population rose to 1.5 million, by 1966 to 3 million, and by 1976 to 4.5 million;its size grew from 46 km² in 1934 to 250 km² in 1976(Kariman, 1976;Vezarat-e Barnameh va Budgeh, 1987).Revenues from the oil industry rose, creating surplus resources that needed to be circulated and absorbed in the economy.An industrialization drive from the mid-1950s created many new jobs in big cities, particularly in Tehran.The land reforms of the 1960s released large numbers of rural population from agriculture, which was not able to absorb the exponential demographic growth.This new labour force was attracted to cities: to the new industries, to the construction sector which seemed to be always booming, to services and the constantly growing public sector bureaucracy.Tehran’s role as the administrative,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re of the country, and its gateway to the outside world, was firmly consolidated.Urban expansion in postwar Tehran was based on under-regulated, private-sector driven, speculative development.Demand for housing always exceeded supply, and a surplus of labor and capital was always available;hence the flourish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the rising prices of land and property in Tehran.The city grew in a disjointed manner in all directions along the outgoing roads, integrating the surrounding towns and villages, and growing new suburban settlements.This intensified social segregation, destroyed suburban gardens and green spaces, and left the city managers feeling powerless.A deputy mayor of the city in 1962 commented that in Tehran, ‘‘the buildings and settlements have been developed by whomever has wanted in whatever way and wherever they have wanted’’, creating a city that was ‘‘in fact a number of towns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in an inappropriate way’’(Nafisi, 1964, p.426).There was a feeling that something urgently needed to be done, but the municipality was not legally or financially capable of dealing with this process.The 1966 Municipality Act provided, for the first time, a legal framework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Urban Planning High Council an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land-use planning in the form of comprehensive plans.A series of other laws followed, underpinning new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or the Tehran municipality, allowing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others to work together in managing the growth of the city.The most important step taken in planning was the approval of the Tehran Comprehensive Plan in 1968.It was produced by a consortium of Aziz Farmanfarmaian Associates of Iran and Victor Gruen Associates of the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United States, under the direction of Fereydun Ghaffari, an Iranian city planner(Ardalan, 1986).The plan identified the city’s problems as high density, especially in the city centre;expansion of commercial activities along the main roads;pollution;inefficient infrastructure;widespread unemployment in the poorer areas, and the continuous migration of low-income groups to Tehran.The solution was to be found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y’s phys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fabric(Farmanfarmaian and Gruen, 1968).The proposals were, nevertheless, mostly advocating physical change, attempting, in a modernist spirit, to impose a new order onto this complex metropolis.The future of the city was envisaged to be growing westward in a linear polycentric form, reducing the density and congestion of the city centre.The city would be formed of 10 large urban districts,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by green belts,each with about 500,000 inhabitants, a commercial and an industrial centre with high-rise buildings.Each district(mantagheh)would be subdivided into a number of areas(nahyeh)and neighborhoods(mahalleh).An area, with a population of about 15–30,000, would have a high school and a commercial centre and other necessary facilities.A neighborhood, with its 5000 inhabitants, would have a primary school and a local commercial centre.These districts and areas would be linked by a transportation network, which included motorways, a rapid transit route and a bus route.The stops on the rapid transit route would be developed as the nodes for concentration of activities with a high residential density.A number of re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schemes in the existing urban areas would relocate 600,000 people out of the central areas(Farmanfarmaian and Gruen, 1968).Almost all these measures can be traced to the fashionable planning ideas of the time, which were largely influenced by the British New Towns.In his book, The Heart of Our Cities, Victor Gruen(1965)had envisaged the metropolis of tomorrow as a central city surrounded by 10 additional cities,each with its own centre.This resembled Ebenezer Howard’s(1960, p.142)‘‘social cities’’, in which a central city was surrounded by a cluster of garden cities.In Tehran’s plan, a linear version of this concept was used.Another linear concept, which was used in the British New Towns of the time such as Redditch and Runcorn, was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transport routes as the town’s spine, with its stopping points serving as its foci.The use of neighborhood units of limited population, focused on a neighborhood centre and a primary school, was widely used in these New Towns, an idea that had been developed in the 1920s in the United States(Mumford, 1954).These ideas remained, however, largely on paper.Some of the plan’s ideas that were implemented, which were rooted in American city planning, included a network of freeways to connect the disjointed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parts of the sprawling metropolis;zoning as the basis for managing the soci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 of different areas;and the introduction of Floor Area Ratios for controlling development densities.Other major planning exercises, undertaken in the 1970s, included the partial development of a New Town, Shahrak Gharb, and the planning of a new administrative centre for the city—Shahestan—by the British consultants Llewelyn–Davies, although there was never time to implement the latter, as the tides of revolution were rising.Planning through policy development: reconstruction after the revolution and war The revolutionary and post-revolutionary perio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revolution(1979–1988), reconstruction(1989–1996), and reform(1997–2004), each demonstrating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urban planning in Tehran.After two years of mass demonstrations in Tehran and other cities, the year 1979 was marked by the advent of a revolution that toppled the monarchy in Iran, to be replaced by a state which uneasily combined the rule of the clergy with parliamentary republicanism.Its causes can be traced in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Shah’s model of development, which led to clashes between modernization and traditions,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underdevelopment, between global market forces and local bourgeoisie, between foreign influence and nationalism, between a corrupt and complacent elite and discontented masses.Like the revolution of 1906, a coalition of many shades of opinion made the revolution of 1979 possible.In the first revolution, the modernizers had the upper hand, while in the second the traditionalists won the leadership.However, the attitudes of both revolutions—and the regimes that followed them—to a number of major issues, including urban development, show a preference for modernization.In this sense, both revolutions can be seen as explosive episodes in the country’s troubled efforts at progressive transformation(Madanipour, 1998, 2003).The revolution was followed by a long war(1980–1988)with Iraq, which halted economic development.Investment in urban development dwindled, while rural areas and provincial towns were favoured by the revolutionary government, both to curb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to strike a balance with large cities.The key planning intervention in this period was to impose daytime restrictions on the movement of private cars in the city centre.Meanwhile, the war and the promise of free or low-cost facilities by the new government attracted more migrants to the capital city, its population reaching 6 million by 1986.The rate of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city had started to slow down from the 1950s, while the metropolitan region was growing faster until the mid-1980s, when its growth rate also started to decline(Khatam, 1993).After the revolution and war, a period of normaliz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started, which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lasted for most of the 1990s.This period witnessed a number of efforts at urban planning in Tehran.Once again, urban development had intensified without an effective framework to manage it.The comprehensive plan came under attack after the revolution, as it was considered unable to cope with change.In 1998, the Mayor criticized it for being mainly a physical development plan, for being rooted in the political framework of the previous regime, and for not paying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implementation(Dehaghani, 1995).The comprehensive plan’s 25-year lifespan came to an end in 1991.A firm of Iranian consultants(A-Tech)was commissioned in 1985 to prepare a plan for the period of 1986–1996.After much delay, it was only in 1993 that the plan was finally approved by the Urban Planning High Council.This plan also focused on growth management and a linear spatial strategy, using the scales of urban region, subregion, district, area and neighbourhood.It promoted conservation, decentralization, polycentric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of five satellite new towns, and increasing residential densities in the city.It proposed that the city be divided into 22 districts within five sub-regions, each with its own service centre(Shahrdari-e Tehran, 2004).The 1993 plan was not welcomed by the municipality, which disagreed with its assessments and priorities, finding it unrealistic, expensive, and impossible to implement.The municipality produced its own strategic plan for the period 1996–2001, known as Tehran Municipalty’s First Plan, or Tehran 80.Rather than introducing a land-use plan as its goal, this was the first plan for the city that emphasized a set of strategies and propose d policies to achieve them.It identified the city’s main problems as shortage of resources to deliver its services;the pace and pattern of urban growth;environmental pollution;the absence of effective public transport, and inefficient bureaucracy.The municipality’s vision for the future of the city was then outlined to have six major characteristics: a clean city, ease of movement in the city, the creation of parks and green spac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ultural and sports facilities, reform of the municipal organization, and planni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space, including preparation of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plans for land use and conservation(Shahrdari-e Tehran, 1996).The municipality implemented part of the proposals, such as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green open spaces in the south, or constructing new parts of the motorway network, which was proposed by the 1968 plan;opening large parts of the city to new development, and easing movement across the city.Following the advice of the 1993 plan, the municipality relaxed FAR limits and allowed higher densities through bonus zoning.This, however, was not based on planning considerations, but was mainly to bring financial autonomy to the municipality.This proved to be popular with the development industry, but controversial with citizens.Developers could build taller buildings by paying fines to the municipality, in a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网络工程本科毕业生专业简历 篇6

姓 名: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90年2月

工作经验: 应届毕业生

毕业年月: 6月

最高学历: 本科

毕业学院: 天津财经大学

所修专业: 网络工程

居 住 地: 天津市 市辖区 红桥区

籍 贯: 天津市 市辖区 红桥区

求职概况 / 求职意向

职位类型: 全职

期望月薪: 3000-4000元

期望地点: 天津市 市辖区 ,北京市 市辖区 ,

期望职位: 行政人事

意向概述: 从中学到大学一直有从事学校党团方面行政工作,因此对行政人事方面有着一定的经验和兴趣,希望以后能从事行政人事方向的工作。

教育经历

时间 院校 专业 学历

9月 - 206月 天津财经大学 网络工程 本科

工作经历/社会实践经历

时间 工作单位 职务

8月 - 209月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河西分公司 销售服务实习生

年1月 - 2011年2月 天津市儿童医院 实习生

7月 - 208月 天津一中心医院宁养院 临终关怀志愿者

201月 - 年2月 天津市红桥区教育中心 实习生

校内奖励

获得时间 获得奖项 学校

2009年5月 校级优秀共青团员 天津财经大学理工学院

2009年11月 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 天津财经大学理工学院

年11月 校级三等奖学金 天津财经大学理工学院

校内职务

担任时间 职务名称 学校

2010月 - 年6月 团支部书记 天津财经大学理工学院

2010年9月 - 2011年6月 院志愿者协会副会长 天津财经大学理工学院

自我评价

喜好唱歌游泳,爱看小说,热爱旅游。 能够熟练使用办公室软件。待人热情,做事认真,性格活泼,能很好的与人沟通,团队意识强,能够有耐心,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对工作投入全部精力与热情。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手 机:

建筑工程本科毕业论文 篇7

一、目前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1. 毕业设计经费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近年来, 随着全国高校不断扩招, 使得学校本来就不算宽裕的教育经费和教学资源变得更为紧张, 实验设备和设计工具不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些最基本的硬件设施和条件得不到保证, 最后只能是由指导教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验设备的问题, 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出题的范围, 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其次是师资力量相对不足。近年来由于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 短期内又难以引进大批教师, 因此在一段时间内表现为师资短缺, 结果一名教师指导很多名学生的毕业设计。教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以外, 还承担着较繁重的其他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 而教师的精力有限、知识积累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 要想保证毕业设计的进度、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就只能是空谈。

2. 监管不到位。

毕业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 但与日常性的课堂教学又有很大的不同, 这主要表现在: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具有更多更高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要求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更全面、更具体的指导, 其教学方法非常灵活、方式也多种多样, 倘若学生的进取心不高、教师的责任心不强, 就很容易使毕业设计流于形式;考核学生成绩不是统一命题阅卷, 而是采用答辩的形式, 这虽然提高了考核问题的针对性, 但也人为地增加了评判的随意性。在实际工作中,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特殊性使得毕业设计的监督、检查、考核与管理难以有效开展。

3.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进入大学以后, 完全摆脱了升学的压力, 学习方式相对灵活松散, 课余时间和社会活动明显增多, 一部分学生不能及时适应大学生活, 对自己放松了约束、降低了要求。进入高年级以后, 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天天复习准备考研, 旷课现象比较普遍, 既耽误了自己的专业课学习, 又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在毕业设计阶段, 大部分学生迫于强大的就业压力, 长时间外出寻找工作, 无暇顾及毕业设计。同时, 很多老师考虑到学生就业的艰辛, 放松了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 绝大部分同学都能马马虎虎通过毕业设计的评审。学生在毕业设计方面没有什么压力,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身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人才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4.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重形式、轻内容。

现在毕业设计过分强调格式, 对内容关注不够。这种不良倾向导致学生只注意做表面文章, 所作毕业设计给人的感觉是虚、飘, 外表华丽而空洞无物, 达不到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同时,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表格内容繁多, 在毕业论文答辩完成后, 老师们疲于填写各种表格, 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样使得老师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毕业设计的质量。因此, 针对目前高校毕业设计的现状, 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加以改革和调控, 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毕业设计是学生大学教育最后阶段的学习和锻炼, 通过这一环节, 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验方法和技能融会贯通, 培养学生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 缩短学生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毕业设计不仅反映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熟练程度, 更反映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 根据上述本科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对于进一步改革教学,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1. 加强实验室建设, 为毕业设计提供硬件保障。

近年来, 增加教育投入的呼声一直不断,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已经采取各种措施增加了投入, 但由于市场价格上涨、学校扩招等原因, 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 必须拓宽思路, 拓宽渠道,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开源节流, 为毕业设计提供基本的硬件保障。 (1) 加快学校实验设施建设, 购进或者租借一批急需的实验仪器设备, 满足学校教学和毕业设计的需要。 (2)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鼓励教师积极承担科研课题, 力争真题真做, 以科研带动和支撑毕业设计, 使学生辅助教师开展科研, 引导设计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3) 校企联合, 在校园创建企业实验室。学校可以想方设法, 吸引企业到学校创建其产品的实验室, 这样可以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首先, 解决了学校实验设备的问题;其次, 为企业培养了潜在的客户与人力资源;最后, 学生的实验环境与以后的工作环境一致, 学生能够积累一定的实际经验, 就业出路更多。 (4) 适当调整和合理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 使内容相同的实验相互错开、避免高峰期, 以提高实验设备仪器的利用率。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期间处于核心地位并起主导作用, 因此, 高水平高素质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影响学生, 并以高尚的道德修养、渊博的专业学识、扎实的理论功底感染学生, 成为学生的表率, 从而带领学生圆满完成毕业设计。目前, 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针对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 对现任在职的年轻教师, 进行外出进修或在岗培训, 尽快提高他们的基础理论水平, 施行“导师制”和“课题制”, 由老教师和水平较高的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 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共同指导毕业设计。 (2) 采取奖惩激励措施和政策导向,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监管和考核, 使优秀教师尽早脱颖而出, 使大批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从而造就一支素质高、业务硬的师资队伍, 为毕业设计提供人力保证。 (3) 校企联合, 充分吸纳企业和单位中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让学生到对口企业或用人单位从事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共同指导, 可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减免实习费用、缓解学校教学资源紧张的压力。

3.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除了在开始毕业设计之时, 对学生进行广泛地宣传、动员,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之外, 还必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练好学生的基本功。 (1) 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 深化教学改革, 即更新教育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 设立淘汰制。淘汰制应该是在每个阶段都存在的, 不仅仅是在毕业阶段存在。如果说竞聘上岗、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用人的法则, 那么及早引入淘汰制, 是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才成长最好的保护。

4. 高度重视、加强管理, 切实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毕业设计管理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贯穿于整个毕业设计的全过程, 包括教师的管理、学生的管理、文档资料以及学生成绩的管理等。管理出质量, 管理出效益。为了加强管理, 建议成立毕业设计工作领导 (指导) 小组, 具体负责毕业设计期间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审核评价、决策指导等各方面的工作, 并实行科学管理。 (1) 制度化管理。要做到令行禁止, 防止各行其是, 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考勤制度、审查制度、报告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同时, 还要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毕业设计教学文件、各种工作规范、答辩程序、评分标准和评审要求等。健全的管理制度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保证。 (2) 过程化管理。成立由校、院、系三级专家与管理人员组成的检查组, 负责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督与检查。检查分定期与不定期两种形式, 定期检查集中安排在毕业设计中期和结束以后, 而不定期检查则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当发现问题时, 要及时反馈意见, 要求当事人限期整改。

5. 成绩评定重点放在毕业设计质量上。

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设计成果的质量;二是毕业论文的质量。 (1) 设计成果的质量包括软件、硬件的功能、所采用的开发技术、人机界面等部分组成, 可通过现场演示和答辩来评分。抓好设计成果的质量, 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同时可以杜绝学生抄袭、从网络上下载成果等现象。 (2) 毕业论文的质量, 根据课题完成情况和答辩情况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分别按毕业设计评阅、评审评分标准采用“结构分”进行评定。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都应把评审重点放在学生作毕业设计的工作量、技术方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 (论文) 质量和创新等方面。

总而言之,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当前, 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受到了高校扩招、就业形势严峻和考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要做好这项工作, 根本在于要全面高度重视, 只有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加以重视, 做好各项制度保证, 提高学校的毕业设计管理水平, 才能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中工程类本科学生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从本科扩招以来, 毕业设计质量有下降趋势, 经费资源不足、缺乏监管、教学与就业的时间冲突以及成绩评定体系的单一是造成毕业设计指导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根据工科毕业设计实践性强的特点, 加强硬件投入,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深化教学体制改革, 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工科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工程类,毕业设计,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姜楠, 罗西锋, 朱望东.提高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J].高教论坛, 2008, (5) :120-122.

[2]刘幼立.抓好毕业设计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华北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4, 20 (2) :88-89.

建筑工程本科毕业论文 篇8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车辆工程;毕业设计;多元化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期间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增强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措施,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因此,对毕业设计(论文)执行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于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一、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改革背景

上海电机学院是一所市属普通本科院校,以“技术立校,应用为本”为办学定位。车辆工程专业是上海电机学院汽车学院的一个重点建设专业,以培养技术应用型的汽车专业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众所周知,汽车行业作为上海市的支柱产业,每年需要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尤其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为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校车辆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有必要对车辆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改革研究。

从学科特点看,车辆工程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较快,在常规教学环节所学习的内容与社会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着滞后现象,学生无法及时跟进和掌握新知识,而多元化毕业设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就业情况看,本校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即时参加工作的占大多数,而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周边地区,竞争非常激烈。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已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或正在联系接收单位,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都希望结合工程项目进行毕业设计,以利于双向选择。近两年,报考研究生的学生也逐渐增多,他们希望能进行一些研究型的毕业设计,真正参与科研工作,锻炼自己的研究能力,为以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另有部分学生自学能力较强,在校期间已经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或申请了专利,他们希望进行工程实践型的毕业设计。综上所述,当前具备的条件使毕业设计(论文)的多元化改革具备了切实的可行性。

二、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现存的问题

1.学生的综合水平有待提高。从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来看,学生的综合水平有待提高,设计工作不够严谨,在制图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2.实习与毕业设计矛盾。部分学生到企业实习或提前就业,占用了宝贵的毕业设计时间,甚至出现教师找不到学生的现象,导致设计质量的下降。

3.一些课题理论性偏强,缺乏应用背景。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较短,对理论性偏强的课题很难把握住,毕业设计容易出现内容空洞、没有深度的情况。

4.认识不足,工作量不够。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的工作中;个别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不够,而且很难达到毕业设计的目的。

5.存在一些学生抄袭毕业设计的现象。不加修改、没有创新的照搬不但暴露学生缺乏学术道德,而且没有达到毕业设计锻炼的目的;还有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题目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

总体上来讲,单一的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和评价标准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现状,难以符合差异化、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时间安排及指导教师等因素导致部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难以保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能充分体现出毕业设计(论文)作为本科教学重要内容和教学环节应起到的作用。

三、技术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改革原则

1.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改革,其本质是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但改革的结果要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在这个前提下,对现阶段所采取的传统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及形式进行优化和扩展。多元化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新以及实践能力,绝不是改变形式,变相降低考核标准。

2.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改革要做到以人为本,立足于技术应用型院校学生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自由选择的权利。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既要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又不降低人才培养水平,找到一个可行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毕业设计(论文)方式。

3.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及专业特点。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改革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根据专业特点,对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中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对培养学生能力有利的各种形式都可考虑纳入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改革的视野,尊重知识形式的多样性,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四、技术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改革内容与方法

1.毕业设计(论文)形式与内容上的多元化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在初期阶段将仍以传统形式的毕业设计(论文)为主。因为传统形式的毕业设计(论文)经过多年的实践,能使学生在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要求下,接受较为系统而严格的学术规范教育与学术训练,按时完成符合标准的毕业设计(论文),充分体现毕业设计(论文)在本科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作用。在传统型毕业设计(论文)的基础上,可以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多元化”的调整,一方面可以对传统型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形式上的优化;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一些非传统形式的毕业设计(论文)。

2.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评价标准的协调统一。传统形式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已经相对成熟和完善,有相对系统、稳定而通行的学术规范、操作程序、考核方法与评审标准等评价指标体系。与其相比,非传统形式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标准的建立还处于探索阶段。因为形式的多样,使评价标准难于量化统一,在程序、管理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还需要经调研、论证以及实践的检验。为保证非传统形式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要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指导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特点和实际,针对不同类型的非传统形式毕业设计(论文)制订科学可行的规范要求和评价标准,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评价标准要明确,给出量化指标,否则可能会导致学生感到困惑;标准既不能定的太高,让学生感到实现无望,也不能太低,降低水平要求,同时要尽量防止可能出现的弄虚作假现象。

3.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的质量监控。实行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要制订相应的管理文件,并严格按照文件对工作程序和质量进行监控,整个过程管理要做到及时、规范、科学。确定非传统形式毕业设计(论文)的申请、审核及答辩的时间,要保证审核未通过的学生来得及参加传统形式的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等工作。认真组织审核,严把质量关,鉴别学生作品的真实性和实效性等。

五、结论

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多元化改革初期,具有申请“非传统”形式毕业设计(论文)资格的学生肯定较少。二级学院应该就此项改革政策向学生进行解释与宣传,扩大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在学生中的影响,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并积极申请“非传统”形式的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改革可有效地解决高等教育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符合技术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前以就业为目的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同时也能较好地迎合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对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伍强,李玉忠.车辆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与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赵海军.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2(5).

[3]洪汉池,易际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29).

[4]叶臣,蒋亚南,林雪明.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改革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2012(5).

上一篇:2022教师个人年终总结下一篇:“安全伴我成长”的主题班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