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高中生的阅读心得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菲的世界高中生的阅读心得(通用12篇)

苏菲的世界高中生的阅读心得 篇1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面前。而我是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来,端详宇宙这位”魔法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这里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的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这思萦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问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天地展现在它的面前。事实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一千年,六七百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苏菲的世界高中生的阅读心得 篇2

1作为小说的《苏菲的世界》

主人公苏菲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 自我意识正在不断地走向成熟, 艾伯特从“你是谁?”开始追问, 引导她对宇宙、社会和人生进行独立思考, 这与弗洛姆在《逃避自由》里引述的那个女孩艾密丽十分相似, 只不过前者是经过启发的, 而后者是自发的。心理学告诉我们, 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 但真正把抽象思维运用到哲学思考上还是需要引导的, 同时, 这样一个典型的塑造很容易使年轻人产生共鸣, 苏菲就是自己。一般来讲, 年轻人有好奇心, 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却不如成年人, 成年人有成熟的抽象思维, 但又缺乏好奇心, 面对这样一个悖论, 作者自愿为年轻人写作, 因为哲学最需要的是好奇心, 而为年轻人写作, 历史地看, 也是为成年人的。

《苏菲的世界》是梦里梦一样地美妙, 书中有一个场景:“这次他们走过所有关于超自然现象的书, 停在书店最里面一个看起来不甚牢固的架子前, 架子的上方挂着一块很小的牌子, 上面写着:哲学类。艾伯特指着架上的一本书, 苏菲看到书名时, 不禁吓了一跳, 上面写着:苏菲的世界。”如此非逻辑的虚构不发生在童话中是不可理解的。我们知道, 哲学的世界是无色无声无味的, 这使人感到它的枯燥乏味, 而文学则用形象说话, 充满了感性的力量, 《苏菲的世界》是生动的, 它以讲故事的技巧, 多处设悬, 引人入胜。当得知主人公的命运是掌握在少校手中的时候, 这足以使人陷入终极关怀的反思之中, 我们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进而达到内在启蒙的目的。最后艾伯特与苏菲解脱了, 他们永远活在波普尔的世界之中。由此我们又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黑格尔认为, 哲学的本质原是一种审美活动, 哲人必须和诗人具有同等的审美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美感, 他做什么事情都是无精打采的。

应该说, 《苏菲的世界》成全了乔斯坦·贾德, 使他一时声名鹊起。由于《苏菲的世界》的影响, 乔斯坦·贾德的品牌打造出来了, 读者由此而喜欢乔斯坦·贾德, 于是也自然会喜欢乔斯坦·贾德的下一部, 事实上, 他又接着出版了《纸牌的秘密》、《永恒的灵性》等, 仍颇受欢迎。爱屋及乌, 这就使《苏菲的世界》有了附加值。书当如此, 而哲学教学又何尝不是呢?

2作为讲义的《苏菲的世界》

这是少校送给自己女儿席德的礼物—一本关于哲学史的讲义, 但妙趣横生, 它表明:

讲义应该常新。如果它总是处在形而上学之中, 这本身就是不哲学的。个性化的《苏菲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范例, 就是从它添加的新概念上也反映了当下的特点。比如:镭射、《联合国哲学小册》、原始汤等等。相反, 远离当下, 几年过去了, 如果讲义还是一以贯之, 学生不能满足, 这样, 乏味就从讲义开始了。

教法要有创意。在作为讲义的《苏菲的世界》里可以举出多种教法, 讲解、谈话、直观、暗示等等, 这对于我们也并不难, 但难得的是对教法进行创造性的发挥, 使学生感兴趣。试举二例:在函授阶段, 本来, 通信是极平常的, 但艾伯特却能让前一封造成对下一封的期待;在面授阶段, 当讲到中世纪时, 艾伯特设计了午夜约会的情境, 以强化对千年黑暗的亲证, 这不知运用了多少想象。

倚重哲学史。这主要是针对其他哲学课而言的。因为哲学史是丰富生动的, 既有本质、一般和必然, 又有现象、个别和偶然。可以说, 对哲学的兴趣, 有很多是通过它建立起来的。因而, 要能善于对往事进行钩沉。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具体地说, 即是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它能将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等结合起来表达客观事物, 非常直观, 易于接受。当然包括传统的幻灯片、录像之类。苏菲就是通过一卷录像带了解雅典的, 也正是在雅典第一次见到艾伯特的。通过营造趣味性, 使哲学通俗化, 争取读者或听众, 这就是乔斯坦·贾德的小说《苏菲的世界》给我们哲学教学提供的借鉴。

而哲学通俗化之所以现实的根据有两个:其一, 内在启蒙的需要。这在哲学界业已达成共识, 那种试图构造与人无关的哲学体系和理论教条, 宣布预设本质, 而不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思维方式是不能推进启蒙的, 进而也是不能确立符合现代要求的主体性的。这样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理论教条也是外塑式的, 往往板着理性的面孔去教训人, 结果是灌输的失效。同时启蒙不只是每一个人的启蒙, 它关联到所有的人, 诚如有论者所言, 倡导向生活世界回归, 就是给哲学重新定位, 以一种文化批判的方式内化于人的各个存在领域之中, 达到自我教化的目的。惟此, 才能真正推进启蒙这样一项未竟的事业。其二, 市场机制的调节。应该说, 哲学的价值仍然是在交往中实现的。一般来讲, 人需要哲学, 哲学也满足人, 这种供求关系是从哲学诞生后就一直存在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便出思想的。即使是思想英雄, 也不能不关心追随者的多少,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交往越是扩大, 追随者的价值取向就越是客观、公正与合理。

一种哲学只要不想把自己束之高阁或垄断为少数人的独享品, 它就不能游离于供求关系的调节之外, 就是说, 争取市场也成为哲学的课题之一, 可以说, 乔斯坦·贾德是十分重视这一点的。在《苏菲的世界》里, 他就提到了哲学市场的概念, 这显然与黑格尔的庙神之喻相去甚远了, 它本身就成了一个非神圣化的符号。而为了满足内在启蒙的需要, 促进哲学市场的繁荣, 实现读者或听众的最大化, 需要的是易懂, 此时, 通俗化尤显重要, 因为通俗与易懂是联系在一起的。

摘要:《苏菲的世界》是挪威哲学教师乔斯坦.贾德以童话的形式写的哲学史。自1996年出版以后风靡了全世界, 受到各国文学爱好者的追捧, 在此书中, 哲学不再是深奥难懂的哲理, 而被通俗化和趣味化, 使非哲学专业的人群能轻易的读懂其中的趣味。针对《苏菲的世界》中哲学的通俗化和趣味化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苏菲的世界》,哲学观,通俗化,趣味化

参考文献

[1]穆霖.用科普的手法宣传马克思主义——读《苏菲的世界》想到的[J].石油政工研究, 2002, (6) .

[2]魏果.从《苏菲的世界》看哲学教学的趣味性——兼论哲学通俗化的二重根[J].韶关学院学报, 2002, (10) .

[3]刘盛平.浅议哲学的通俗化——《苏菲的世界》的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1) .

《苏菲的世界》等 篇3

让一个孩子能够在成长中加深思想,就应该读几本哲学书。哲学书大都是讲述思辩的,它们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家长可以帮孩子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读本,比如《苏菲的世界》,就很适合中学生阅读。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老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讲述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故事以这样的方式开头: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谜一样的问题即刻吸引了苏菲,让她迫切地想知道答案。

我给儿子买过这本书,他读完以后,又传给了别的孩子。一个崭新的哲学世界激发了两个少年的心灵,每天放学后,他们俩便一只手推着自行车,另一只手互相搭着肩,在马路上边走边谈。那以后他写了一些很有思想的文章,《在神与道德之后》、《人类的新问题》等。读哲学书一般不会即时生效,但它对于人生肯定会有长远的作用,就像小时候那些受到芭蕾舞训练的女孩,她们走路和站立的姿势都跟其他的女孩不再一样。

《读者》

我订这本杂志有好多年了,我有时也会成为这本杂志的作者,为它写几篇小文章。

这本杂志里面经常有一些特别打动人的生活故事。刚刚,我在里面读到一篇《高山上的母亲涕泪滂沱》。一位山村里的母亲从来也没有出过远门,她甚至连村后面的山头也没有上去过。她只知道辛苦地劳作、抚养孩子。有一天,她成年了的儿子,把她背到了后山的山头上,让母亲看看远景。这位母亲站在高高的山头上问:

“咱家在哪里?”儿子指给她看那缩小到了蚂蚁般大小的草房子。“那咱家门前种的菜呢?”母亲着急地问。“山太高了,菜太小了,在这里看不见的。”儿子说。

母亲沉默了下来,眼泪从她昏花的眼睛里涌流出来。这是她从来也没有过的生活概念,但她没有能力表达她内心的这种感受。儿子也沉默下来,他想母亲有多可怜,她从来也没有走出过自己生活的小村子;她怎么能够知道更多的事情,眼光远大起来呢!自己一定不要再像母亲这样,要努力地去了解生存的广阔世界。

苏菲的世界高中生的阅读心得 篇4

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运用理智去分析,每件事都有它的必然性。对生活不仅是美感的体验,如祁克果所说,要进入到道德阶段,坚持按正确的去做。但不想进入宗教阶段。诚然,有时天人合一的感觉就像是宗教。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她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同时达·芬奇的绘画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包括其中。

这本《苏菲的世界》可谓是现代版的《爱丽丝漫游奇境》,它引领我在一个新奇而古老的世界里漫游……其实在大千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漫游者,而哲学正是我们探路的一支火炬。它不示意你走向某一特定的方向,而是让你用心灵的眼睛去寻觅;它不限定你思考某一固有的现象,而是让你用自己思想的脚步去探察……

苏菲的世界高中生的阅读心得 篇5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问题就是那些对哲学有兴趣的人所要探讨的,乃是自地球有人类以来,人们就辩论不休的问题。不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琐碎小事,这些像是宇宙、地球与生命是如何产生的之类的问题,这是每一个文化人都关心的问题。虽然看起来它好想和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关系,你也无法在百科全书上找到像是“上帝是否存在”这类的问题,但是当每一个人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满足了,还有一些东西是每个人都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们是谁,为何会在这里。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这也是为什么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有一颗赤子之心,一颗尚未被世界磨平的心。两千多年前,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有好奇心,人们多于为什么会活着这件事非常惊讶,因此这些哲学问题产生了。

关于书中提到的魔术师从帽子中变出小兔子的小把戏,可以借此打个比方,这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他帽子里拉出来的那只白兔,只是这只白兔体积极大,因此这个过程要持续好长时间。所有的生物都生于兔子毛的顶端,他们开始时会对这场戏法感到不可思议,但随着年纪渐长,他们会愈深入兔子毛皮的深处。毕竟比起脆弱的兔毛顶端,他们更喜欢安逸的毛皮深处。但只有哲学家例外,他们会踏上这危险的旅途,虽然中途有人掉了下来,但从那遥远的古希腊到现在,仍有不少人努力往上爬。

从我们被母亲生下的那刻起,我们渐渐长大,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左顾右盼,好奇地想触摸每一样东西。所以如果是一个小孩子和大人看到石头浮在空中后,吃惊的一定是那个大人。孩子们会对一样东西表现出几百次的好奇,直到逐渐习惯,变得像那些大人一样。这真是一件极其悲哀的事,在他们未具有哲学性思想前,他们就丧失了最重要的要素——好奇心。习惯真是件可怕的事情,想到人们对于日常小事斤斤计较,而对这类更重要的问题视而不见,就不免想到未来到底会怎样。

如果你去问一个人(尤其是大人)“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他们一定会用奇怪的眼神打量你,然后也不会认真回答他。只是因为这种问题似乎没意义,大家都认为世界的存在不是理所当然么。这样一说好像很严重,可这就是眼下的事实。

苏菲的世界心得体会 篇6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这样评价本书的:“《苏菲的世界》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带领我们走过了几千年来的哲学的发展史。从最初的自然派哲学家,到理性主义,到古典派哲学家,到繁荣蓬勃的希腊文化,印欧文化、闪族文化,黑暗的中世纪时期文化,再到豁然开朗的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以及现代的笛卡尔,经验主义,浪漫主义,唯物主义,存在主义……丰富的内容带我们走过沧桑,让我们得到一种哲学的洗礼与升华。毕竟,从古至今如此多的哲人有着如此多的理论,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对于世界、生命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创新着。而受过现代教育的我们看着哲学的发展历程,看着古代哲学家们一些关于世界的荒谬的解释,或者看着一些哲学家们的全新的认识世界的角度,看着这些突如其来、迎面涌来的思想,自己原有的一些观念的确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自己也对这个世界开始了一些全新的思考。

在我的理解里,哲学就是关心、探索我们这个世界。这其实是我们每个活在这世上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而我们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生命观的过程,也可以是看做对于哲学的思考。比如在书的开头作者就提出了两个哲学性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类问题也反映了哲学家们的任务,也就是去思考、去探索关于生命、世界等本质的问题的答案。从古至今,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然而还没有出现能够说服全人类的一种理论,因此也需要无数的后继者给出自己的答案。而相反于观念里的高深莫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研究哲学。也许我们并不能人人都成为哲学家,但是我们都可以成为哲学的思考者,去寻找自己的生存的意义。

其实每一位、每一种在各个时代叱诧风云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家都是由“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世上是否有上帝和灵魂?”等等看似无法解答的问题展开的。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呢?,书中提供了一些线索:“只需用自己的常识”“要站在兔毛的顶端”“用儿童的眼光来探究世界,也就是不要被世事所麻痹,仔细地观察周边的世界,有勇气发表自己的思想。那我们如何不能结合自己在书中所学与生活中所见所闻来创造“自己的哲学呢”?

虽然人们对历史上各种哲学流派褒贬不一,但那些哲学家确实应当受人尊敬,他们是如此勇敢而执着地探寻着真理与实践的奥秘。哲学的世界亦梦亦幻,它像一个个不可思议的神话却又源于我们身边一切普通的事物。

然而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知道风霜雨雪的成因,我们还知道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火箭为什么能飞上月球。这一切,都要感谢那些没有丢弃好奇心、或再次点燃好奇心的人。这些人仿佛不认识这个世界,不相信这个世界,不承认这个世界。他们怀疑,他们思考,他们改造。于是有了孔孟的仁义,老庄的逍遥;于是有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哥白尼的日心说;于是有了浪漫主义的反讽,于是有了经验主义的体验;于是有了笛卡尔的二元论,于是有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自古以来多少先人尝试了无数方法想爬到兔毛顶端,又有多少今人依然作着不懈努力。而我们,这些习惯了安逸,习惯了一位接受事实的人们,难道不该为自己的麻木和怠惰感到羞愧吗?难道不该幡然醒悟,奋起直追吗?

知识可以积累,技艺可以传承,但人生的经历,理性的感悟却只能从零开始慢慢体会。上地对待古今的哲学家是公平的,都给了他们一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这也许就是哲学发展了几千年却依然连最初的问题也没有答案的原因吧。所以我们不必怀着对哲学敬而远之的态度,只要好奇,只要思考,就离真理更近了一步。哲学家们知道的并不比我们多,但他们好奇的东西比我们多,他们思考的东西比我们多,所以他们看穿了事物的表面而抓住了其内在联系。这好奇的能力,这思考的能力,上帝也曾给了我们啊。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体会 篇7

故事的开始从苏菲收到神秘信件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看似很普通却让人深思的两个简短而奇怪的问题开始,然后通过一系列奇怪的事情发生,艾伯特诺克斯逐步带领着苏菲走进哲学的世界,从公元前3开始,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引人入胜。让我这个对哲学并无多深入了解的人都觉得挺有意思,并推翻了我之前认为的哲学是枯燥无味的看法。从这本书里我认识到生活之中哲学似乎无处不在。而我内心中模糊不定的哲学的定义一下子也变得清晰起来。在我的理解里,哲学就是关心、探索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这其实是我们每个活在这世上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

我们人类之所以与其他动物有所区别恰恰在于我们具有思考的能力,哲学并非什么深奥的学科,更不是具有极高专业知识或哲学家才可以去思考哲学问题,相反,它是每个人都可以且必须去思考的。就像书中的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这个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当然这只兔子极其庞大。我们每个人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大家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并且努力地想把兔子看个完全。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顺着兔毛慢慢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尽情享乐。

当大人们的心灵逐渐习惯了世界上的一切的规则,当他们不再有想孩子一样看到什么都觉得好奇,觉得所有的东西都那么不可思议而又理所当然,当他们过惯了喧嚣吵闹、灯红酒绿的生活,他们便不再去追求那与他们似乎毫不相干的哲学,便不愿离开温暖舒适的兔毛深处,不愿像哲学家一样尽力去爬上脆弱的兔毛一看究竟。就是这样子,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们都不会再去思考像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了。

苏菲的世界高中读后感作文 篇8

——题记

在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苏格拉底式提问法,不过大部分的人喜欢将它叫做“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如当别人问你:“正义的行为到底好不好?”,你就要学会像苏格拉底一样,先反问他:“你觉得什么是正义?”,如果他说:“正义就是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及时还”,你就问他:“如果你管你的朋友借菜刀,用完还他的时候他神经病犯了,这个时候你还给他,就是正义吗?”

宗旨其实就是——就着别人的答案,不停地追问!不要停!可是大部分人就会想:这不就是抬杠吗?但是苏格拉底本人对自己这套提问法很满意,因为他认为他帮助你思考了,他管这个叫“精神的助产术”。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他认为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

英文“教育”一词的拉丁文原意是“引出”,苏格拉底不直接传授知识,而是采用对话、思辨,一步步启发对方的思想,引导出智慧。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

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

苏格拉底经常在街上找人们聊天,这个随处接生的助产婆喜欢跟车夫工人们聊天,一聊就是2、3个小时,经常使人误了工,而且他不停追问的方式让大家感觉到不厌其烦,哪怕是回嘴,也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有劲无处使。这样有意思的人物,却因为被政敌宣称“弘扬新神论”处死,也令人唏嘘不已。

苏格拉底说过:“雅典就像一匹驽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使它始终具有活力的牛蝇。”牛蝇被杀死了,而驽马也不出人意料的倒下了。

无论我活着,还是我死掉,

你我的世界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篇9

——我喜欢的一本书《苏菲的世界》

“你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挪威作家乔斯坦在他的那本著名的《苏菲的世界》里的最著名的一句话。也许是慵懒,也许是清高,在第一遍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自己不禁哑然失笑,但当我又一遍看到这朴素文字的时候,自己身上的毛孔不禁为之颤栗,全身犹如通电了一般。作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公认的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这本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书的《苏菲的世界》,我非常地喜欢。哲学相对于我们曾经系统学习过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显然有些让人感到“肤浅”的很,但事实上,我们中国人的“爱智”其实真的不是很高,而且也确实应该学一点朴素的哲学理论和懂一点哲学道理的。

《苏菲的世界》故事发生在挪威,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苏菲的小女孩,在一个陌生的哲学家的引导下,学习欧洲哲学,并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被某个作家创造出来的过程。它没有大起大落的转折,只是按照有关欧洲哲学的历史与文化而展开,叙事平淡,虽悬念重生却波澜不惊,让人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到故事之里,不知不觉依然喜欢上了这个虚幻的故事。

哲学,在大众的眼里向来是艰深而晦涩的。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

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却像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翻开这本书,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们彷佛在这本书里找到了梦幻与真实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内篇〃齐物论》)。哲学之于中国,就像周与蝴蝶,亦真亦幻,蹁跹起舞,翻飞了几千年。因为中国有了庄周,有了梦中的蝴蝶,有蝴蝶一样的人生,有梦幻般的《易经》和金木水火土的平衡与和谐,所以我们不必叹息自己的肤浅和无知,我们不必内疚人类的痛苦与罪恶,更不必羡慕别人的幸福与快乐,只要我们珍惜当下,珍惜过往,珍惜拥有,就会获得快乐与愉悦。

“白马非马”“拔苗助长”“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生活中无处不在朴素哲学。“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们需要的是要有一颗童心,有双发现世界的眼睛,有双触摸世界的双手,去拥抱那个神秘的世界。

一路奔波,斗转星移,春秋变换间,我们仰望苍穹:时间有没有开始?空间有没有尽头?宇宙由何而来?万物从何而生?

时光荏苒,世事纷纭,岁月沧桑中,我们审视社会:人的本质是恶还是善?真善美在哪里?社会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人类的前途在哪里?

逐梦人生,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后,我们考问人生: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活着?又为什么死去?快乐是什么?幸福在哪里?人生有何价值?生命有何意义?

我思故我在!

读《苏菲的世界》摘记 篇10

《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著

萧宝森译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篇11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上善辩。”的确如此,哲学伦理的确给了我们太大的震撼与启示。哲学让我们懂得如何去更加理性的去思考社会中的一切事情。当发生的事情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时,我们更多的是要去找一种合理,能令人信服的方式去解释那些未知的事物。而不是一味的慌乱无措,碰见一点事就六神无主,人云亦云,随大流,没有一点自己的见解。哲学就是要我们学会思考。

《苏菲的世界》讲述了在一位哲学家的指引之下,苏菲对世界的探索思考的故事。《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好奇是成为一名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虽然不能强求每一个人都成为真正的哲学家,但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品质,使作为社会一员的我们能够更加悠然,更加明白的存活于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之中。如果浑浑噩噩以混的心态来虚度这经历了千万种磨难才诞生的生命是一种罪过,因为上帝既然给予了我们生存的机会,我们应当做的就是竭尽自己的全能,让自己走自后的世界比自己来自前要好一点。不求做出多么惊天骇俗的、震天动地的事,自求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对这世界多一份不同角度的理解,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最大的进步。始终抱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思索、探讨人生。

我们常常说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习惯会使我们失去基本的思考判断力,对世界的一切都习以为常;习惯会使我们沉迷堕落,每天面对同样周而复始的事,迷迷糊糊的过一天算一天;习惯会使我们忘掉最初的梦想,最终被时间无情的消灭,洗刷掉。《苏菲的世界》中这样写道“遗憾的是,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习惯了世上的一切。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正是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即为重要的能力”可见习惯是多麽可怕的力量。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也应多读史书,让我们的逻辑,思想更加的成熟稳重。

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在外界的领导之下也能开始思考世界、思考人生。作为一个当代的一个大学生,我们要做的绝非死读课本,看一些表面的现象。所有重大的成果不是光凭双眼就能看出个一二三,深入的研究、探索思考、细致的分析是成果得以出现的重要的保障。事实上黑暗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缺少光线的照射罢了。我们的世界也是如此,并不是真正的存在什么未解之谜,只是如今的我们还缺乏一种进行细致了解分析的依据。我不相信世界的不可知论,世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是尚未发现而已。哲学使人变得更加的聪慧,因为哲学就是一门智慧之学。《苏菲的世界》只是哲学的一小部分,就足以给我们巨大的冲击去思考,了解这个日益成长强壮的世界。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我们停止思考的借口。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12

教科书总是让人看着想打瞌睡的。《苏菲的世界》包含的哲学内容不亚于一本哲学入门教科书,但是就因为作者的别具匠心,每上完一段课程,我们都期待着下一段课程将是如何呈现。它的情节独特又丰富。开头像是童话:14岁的苏菲放学回家,在自家的邮箱里收到了写给她的信。于是苏菲躲在了树洞里,开始了她的哲学课程。授课的过程像是一场侦探剧。信件为什么会神不知鬼不觉的出现在邮箱里?小木屋里住着的少校是怎样的人物?席德是谁,和她到底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席德的父亲会把信件寄给她,让她转交给席德?又具有魔幻色彩,我怎么也想不到苏菲最后会从她的世界闯到现实的世界。

这本书包含了艾伯特给苏菲上的所有哲学课程。什么是哲学?在这本书找到的答案是,哲学貌似涵盖了所有。一切解释世界的东西都可以被认为是哲学。生物学如物种起源,天文学如宇宙大爆炸,数学,物理,化学,宗教,历史,心理学,这些大相径庭的学科存在的意义是相同的:解释万物存在的原因和意义。哲学基础很完整的被呈现出来。阅读时是那么亲切:原来我们在学校学习的一切知识,都是哲学的组成部分。

也因此,《苏菲的世界》在我看来更向一本导读书。你在阅读时很容易发现你喜欢上了上述所说的其中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知识,并想为之奋斗一生,未来的方向可能因此清晰,那也许也会成为你以后赖以生存的职业。存活于世本就可以成为一个奇迹,我们无法不为生存的哲学而着迷。

如果时间的长度是注定的,我们应该懂得拓展时间的宽度,将生命中美好的东西都涵盖在我的时间坐标里。人活着不应仅仅为免于脆弱的躯体收到伤害,还应探索所有的不明所以,以拥有饱满的灵魂。

上一篇:两型社会材料下一篇:央企领导人员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