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大学老师专访范文(共8篇)
专访华东师范大学MBA项目综合改革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并逐步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2010年10月,经单位申报、专家评审,全国有18所院校(上海地区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获批成为MBA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历经三年,2013年4月13日至14日,全国MBA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验收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据悉,华东师范大学MBA项目在本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一些创新做法引起业界关注,笔者就华东师范大学MBA综合改革举措对华东师范大学MBA综合改革负责人李学昌教授进行了采访。
MBA改革
重新思考培养体系
4月13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MBA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验收会议中,华东师范大学MBA项目的一些创新做法获得了评审专家和兄弟学校的高度关注,您能否总体性地介绍一下华东师范大学MBA项目在这轮改革中有特色的举措?
李学昌:我们理解教育部推行的本轮MBA综合改革更多的是着眼于专业学位整体性的改革与发展,其中特别强调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刚才讨论的“MBA有没有用”和“MBA好不好用”的问题,其关切的要害是:MBA是如何培养出来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通过对国内外著名高校和不同利益方的调研和考察,对MBA现行的培养体系进行重新思考与设计。
这种思考与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以培养学员的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特别强调各培养环节与提升职业胜任力之间的内在关联。我们把这个作为改革工作的逻辑起点,并围绕这个核心想法创设了很多改革举措,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把案例教学向培养环节渗透,逐步构建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导向的案例教学体系。
案例教学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
您刚才提到在综合改革过程中你们特别注重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案例教学体系建设,能否对这方面介绍一下?
李学昌:我们在办学之初就十分重视案例教学,特别是本土案例,因为解决中国管理问题还得从中国案例中悟出中国的管理理论。综合改革以来,我们以案例为抓手逐步探索向课程学习、实务训练、中期考核、学生活动等培养环节的全面渗透,力求将案例研究与教学嵌入对学员的培养环节中,通过开展不同层级的案例教学,训练学员的职业能力。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原创案例开发与研究、制度化案例教学、实战型综合案例课堂、品牌化案例大赛、全员撰写管理案例报告”为特色的MBA案例教学体系。
这几年我们在案例教学上埋头苦干,已经引起业界的一些关注,这种“重在应用”的案例教学受到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充分肯定,认为真正体现了MBA的特色。
案例教学是MBA培养的一大特色,要做好案例教学,教师的投入很重要。你们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措施?
李学昌:案例作为教学与研究的载体,其重要性与有效性在MBA人才培养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案例教学要往深处走,我们的老师就必须要下功夫进行案例研究,“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向老师提出一个口号叫“案例研究引领案例教学”,为了鼓励任课教师能更多地投入到案例开发与教学中,华东师大MBA成立案例中心、设立案例采集改编基金,制度化保障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研究与建设,我们通过设计案例研究和开发的整套工作机制,各个案例开发团队组织学员经过集中汇报、评议、讨论、修改等程序,以团队集束力量促成案例开发和研究水平的整体性提升。每年对优秀的改编或采编案例进行入库评http:///http:///http:///http:///
选,充实MBA教学案例库。自2010年开展“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评选以来,华东师范大学MBA共有7篇原创案例入选。在第三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评选中,华东师大荣获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发的“最佳组织奖”。
您刚才提到在案例教学中,你们采用了综合案例课堂,这和以往我们所说的案例讨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李学昌:综合案例课堂应该说是华东师大MBA案例教学的一大创新。MBA核心课程的设置由于受到学科割裂的影响,单门课程的案例教学可以搞得很红火,但是案例所蕴含的信息是复杂的,单课程的案例教学并不能解决学员面对的两个复杂性:即管理者所在岗位的“复杂性”和管理者所处市场环境的“复杂性”。
因此我们推出综合案例课堂,是为了改变原有依据单个课程内容设计案例讨论的传统教学方法,由多位教师同堂围绕同一案例或同一主题对学员进行整合型训练。针对企业面临的同一个问题,学员以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不再受到以往单一专业课程的限制,最大程度上模拟了真实企业复杂的管理实务,直接考察学员的分析与决策能力。
比如以“某公司库存问题”为案例的综合案例课堂,学员分为八个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企业角色,如董事长、企业独立董事、财务、营销团队等等,因为角色的分工,针对企业面临的同一个问题,必须按照规定角色来思考问题,解读案例。
在整个综合案例课堂的讨论中,从案例的设计到最后总结的点评,几位指导老师发挥着主导作用,把握讨论方向,启发与引导学员,使讨论始终围绕论题中心深入开展,同时也为学员提供足够的发挥空间,让他们展现出自己职业经历的优势,以此深化学员对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你们是如何做到覆盖全员的能力培养?有没有什么你们认为特别有效的训练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
李学昌:你的这个问题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就有所考虑,不管是我们的实务课程,还是综合案例课堂,涉及的企业案例总是有限的,但是我们的学员是来自于各个不同的企业,这是一个巨大的具有“真实性”和“丰富性”的案例来源。每个企业都存在或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提升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MBA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求每一
更多详情
敬请关注华东师范大学
MBA官方网站及微博
位学员除了在课程学习中体验案例教学外,在学期间都必须提供一份依托自身企业、分析管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管理案例报告,并列入中期考核的内容,没有管理案例报告,是不能进入到毕业论文写作阶段的,以此来检测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至于你说的特别有效的训练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我们认为案例大赛应该算一个,今年9月,全国首届管理案例精英赛(2013)总决赛将落户华东师范大学。
案例大赛
全员参与,实战训练
您提到案例大赛,我特别有兴趣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已经连续几年都举办案例大赛,我也知道有很多学校都在举办案例大赛,您刚刚还提到案例大赛是特别有效的训练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能否介绍一下华东师范大学MBA案例大赛的情况?
李学昌:案例大赛已经成为我们特别珍视的一个品牌,因为这几年我们在这上面花了挺多心血。
我们现在每年在案例大赛前发出动员令:“全员参与,实战训练”。为什么强调“全员参与”,这跟我们目标有关,案例大赛不仅仅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比赛而已,也不再像综合案例
课堂都是由老师引导学员来分析问题,而是培养学员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比赛中学员在封闭的环境里在规定时间内拿出解决企业问题的方案,这个真的很考验学生,所以叫实战训练。我们提出“年年赛案例,时时抓热点,处处讲参与,点点求新意”。每年的案例大赛瞄准社会经济热点前沿,让学员在企业管理的复杂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近几年,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华东师大MBA案例大赛的相关报道,很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选择的案例,很有时效性。你们是如何设计决赛案例的?
李学昌:首先很感谢你对我们华东师范大学案例大赛的关注。在案例比赛中,决赛案例一定要精心设计,因为这涉及到能力培养的目标指向,我们的思考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热点关联的企业问题,二是跨文化引发的跨国企业问题,三是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另外,我们很注重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和决策训练,因为这对每一个MBA学员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绝佳机会。
自2009年开展案例大赛以来,我们坚持每年举办一次“案例大赛”,2010年精心打造以“国美风云对决”为主题的案例大赛,直面鲜活企业问题,紧扣商场脉搏,预测对决前景。新意就在决赛的策划,9月18日案例大赛决赛,9月28日国美特别股东大会召开,抢在股东大会之前就是为了给学生充分想象空间,引导学生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分析案例,以达到“头脑风暴”的效果。
2011年,我们携手法国里昂商学院(亚洲校区)共同举办了“跨文化商业案例大赛”。大赛聚焦“家乐福的中国路”,中法学员组成混合团队,跨文化商业智慧交锋,探索跨国公司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制定企业发展战略,颇具现实意义。
到了2012年,我们再次对大赛模式进行了创新,采用“1+0角色模拟”,以“移动互联网发展未来”为决赛案例。
这次大赛从移动互联网未来战略竞争的视点出发,让学员分角色扮演谷歌、苹果、微软、三星、亚马逊、小米、360等移动互联网商业巨头,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它的未来趋势做出针对性的战略分析与角色对峙。比赛要求学生学会进入角色(1),善于体验角色、模拟角色,站在角色的立场做出针对性的战略分析与角色对峙。大赛后举行沙龙,角色归零(0),从本人视角出发,反思自己在案例大赛中屁股决定脑袋的言论和方案,这个特别有意思。学生说参加我们的案例大赛是会上瘾的。管理实践训练
一个理念,两种模式,三方参与,四方获益
对于MBA培养来说,除了课程学习以外,管理实践的训练也很重要。关键是怎样才能使实践训练能落到实处,真正有效。这是个难题,很多培养院校都在不断探索,能否介绍一下你们的做法?
李学昌:实践教育对于MBA培养的重要性已经在各培养院校中达成普遍共识,近年来我们学校采用的是项目实践、岗位实习、实务课程等形式来推进学员的实践训练。但是,一些传统形式的实践项目,在做法上已经越来越突显出瓶颈,在效果上也很难有所突破。比如原先采用的企业参访形式往往比较容易变成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很难真正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管理问题,也就很难达到真正的训练效果。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学校逐渐确立了“一个理念,两种模式,三方参与,四方获益”的“五段制管理实践训练”项目,按照阶段性课程知识的可运用性、学员行业背景的针对性和企业问题的多向性等原则严格选择目标企业,让学员到企业第一线去提升管理实战能力。MBA学员往往会有一种遗憾,他们的管理实践经验很大程度上受到本行业或所在岗位的制约比较大。因此,我们的管理实践训练项目更希望是把学员放在CEO的角度去全面思考企业的问题,要求他们的思考必须体现出整体性、宏观性和系统性,所以我们特别提出“以
问题为导向”这一核心理念,坚持“围绕一个企业多问题训练,围绕一个问题多企业训练”两种模式。
在我们学校的“五段制管理实践训练”中,所谓的五段,指的是企业现场调研、企业问题诊断、形成解决方案、企业检验方案和形成企业案例等五个阶段。
每一个参加项目的成员都必须严格履行这五个阶段的训练要求(第一段:企业调研,体验现场;第二段:头脑风暴,问题诊断;第三段:团队合作,形成方案;第四段:回馈企业,实践检验;第五段:总结提升,形成案例),由多位指导教师带队实施这一项目,力求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层层推进和不断深化,最后由企业来检验解决方案和训练结果。
进行这样的设置,是通过激发“MBA学员、指导教师、代表性企业”三方的积极参与,从而获得“学员提升管理素养、教师获取企业感知、企业获取外脑咨询、学校打造实践品牌”的四个良好效果。
这个项目还有一个特别的益处,就是可以系统地激活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因为在项目进程中和项目总结时,我们的指导老师的角色是作为教练,点拨学员回忆和使用与某个具体问题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学习过程。
学员通过“五段制管理实践训练”,学会如何分析企业管理问题,如何撰写企业管理实践报告,这就为中期考核必须提交的管理实践报告打下了基础;而中期考核提交的管理实践报告,作为论文的“预演”,又为论文的开题和撰写打下基础,由此构筑起逐步深入的层级报告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学员的知识和能力训练经历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环往复的过程,以达到循序渐进、深化认识的良好效果。
实务课程
理论与实践的强力对接
您刚才还提到你们的实践教育有一种形式是实务课程,据我所知,MBA的课程教学已经有一套比较规范的做法,你们在实务课程教学是如何兼顾职业能力培养的?
李学昌:中国的MBA已经有20多年的办学历史,不仅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核心课程体系,而且十分重视案例教学。学员们通过课程知识学习及案例讨论训练虽然收获很大,但是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企业管理中得以运用并通过知识的运用来提升关联能力仍然是办学单位需要不断解决的主要问题。在综合改革以前,我们通过邀请企业高管讲授实务课程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企业高管往往依托自己的经验强项进行讲授,很难做到系统化和针对性。缘于此,我们决定对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旨在强化理论课程与实务课程的对接度。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在备课之初就将实务课程设计纳入授课计划,通过一系列严格的质量管控机制和步骤,由授课教师与企业高管充分讨论、共同备课、同堂授课,寻求理论课程与实务课程的有效衔接,实现核心课程知识内涵的职场实务延伸。其中,最难也是最关键的是实务专家必须要将授课内容系统化、体系化,力求具有普遍性的示范意义。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开设了多期实务课程,基本覆盖了MBA的核心课程,颇受学员的好评。
关于这轮综合改革,您的最大心得和收获是什么?
自制教具的魅力有哪些?
魅力之一:灵活性
教具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由于需要考虑成本、工艺等因素,其实用性难免受到制约,教师在使用中自由裁量的余地也比较小。而自制教具是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求而构思和制作的,师生在使用过程中,既可随便观察、触摸、实验,又可根据教学需求拆卸、组装或更改;有些自制教具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教学需求变换规则,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张海燕老师和学生使用的化学牌为例,化学牌上标注了各种化学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游戏是围绕物质间的反应关系而展开的,即出与化学牌上标的物质能够反应的化学牌。与扑克牌打法基本相似,先出完牌者为胜。教师可根据不同教学时期及学生对物质关系的掌握情况对化学牌上的物质进行选择、重组,以帮助学生轻松、快捷地掌握化学反应规律;还可以像玩扑克牌一样,不断变换玩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可以说自制教具不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它还承载着一种灵活的教学方法。
魅力之二:针对性
教具也是针对教学内容需求而设计的,而且因其制作复杂或材料稀缺等原因,个人通常没有能力制作,因此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因为教具是工厂流水线上大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位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方式,更无法顾及每个班级甚至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教育教学实际需求不得不让位于教具的既有功能。而教师自制的教具,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心理特点以及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制作的,并充分考虑了教师个人的教学方法,将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融为一体,使教学效果轻松达到。
如,张海燕老师反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在讲到酸碱盐知识时,基础较好的学生掌握起来都有一些困难,更不用说之前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了。尤其是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学生难以掌握众多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学起来非常吃力。正是基于这个教学难点,张海燕老师萌发了使用化学牌的想法。据张老师介绍,使用化学牌后,学生在玩牌的过程中将各个物质间的关系理得非常清晰,甚至在头脑里形成了完整的知识构架。
魅力之三:趣味性
反复使用成套仪器进行教学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课堂也变得枯燥无味。而自制教具的原材料通常来源于日常生活,在课堂上使用会让学生眼前一亮,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会随之提高。教具应用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应用中达到这个境界的教具才能称得上是好教具。
魅力之四:易得性
教具作为学校资产,一般都处于严格管理之中,除上课时教师给学生作集体演示外,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难以接触到。教具做得再好,但是如果因为价格昂贵或易损坏等原因而将其束之高阁,那教具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自制教具通常利用废旧物品或廉价物品制作而成,经济实用,学生随用随取,能充分发挥教具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为什么自制教具能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省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碰到较为抽象难懂的教学重难点,在向学生讲授的过程中,绞尽脑汁,设计各种教学方案,但是最终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而如果针对这些教学重难点设计制作教具,并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地运用,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扎实、透彻,为教学创造了一个愉悦、和谐的氛围。在这个氛围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更加省力,达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师生负担的目的。
以前,每当讲到酸碱盐这部分知识时,张海燕老师就要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讲解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还要设计大量练习题课上课下进行练习,批阅一张张试卷;而学生也要一道道地做练习题,一遍遍地书写繁冗的化学方程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做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身心俱疲,但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而依托化学牌,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熟悉化学语言。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化学中的各种符号和众多方程式就像是化学语言,后续的化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好化学语言的基础之上,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对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玩化学牌时,各种游戏规则完全以化学知识体现,众多化学物质及其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反应方程式不断地充斥于耳目、闪现于大脑并逐渐内化,化学语言逐渐成为他们化学思维的载体。第二阶段: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学生要打好牌,必须明确每种物质与其他所有物质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他们充分利用、挖掘所学知识,并深度把握、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学时脑子里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被串联起来,原有的知识脉络被打通,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化学知识体系。第三阶段:扩充化学知识体系。在玩牌过程中,学生会不断遇到知识难点、盲点或是发现新问题,为了赢牌,他们不得不向教师、同学请教,或是自己去查阅书本和各种资料,使得原有知识体系不断得到扩充。
化学牌让化学教师和学生从枯燥的课堂上解放出来,教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其他环节,建立良性循环机制;而学生也能将有限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提高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上,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制教具不光是师生教与学的得力助手,对社会适用人才的培养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自制教具的设计、制作到使用,都将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和素养,如创新能力、科学探究素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下面以化学牌自制教具为例,分析它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人才品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首先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各个岗位上的人才,面临的不完全是有解决预案的程序性问题,更多的是要靠自己去发现进而解决的问题。自制教具通常是教师和学生一同就教学中的重难点而设计和制作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在使用中不断发现自制教具的缺点和不足并加以完善、改进。如在张海燕老师和学生使用化学牌时,最初是将物质名称写在牌的中央,但后来发现,当抓了一大把牌拿在手里后,下面一张牌上的物质名称会被上面的那张牌遮住。大家商量后,将物质名称写在牌的角上,这样就解决了名称被挡住的问题。但是新问题又出现了:如果将物质名称写到角上,化学牌中央就出现一片空白区,这既不美观又浪费。为了充分利用化学牌,最后商定在牌中央空白处设置一些化学小问题、小提示或是相关化学实验装置图。这样,学生在玩牌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又复习了化学知识。而这一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发现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今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
其次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制教具制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潜移默化中,教师就将探究和创新的种子播散在学生心间,经过悉心培育,就会在学生内心慢慢发芽、成长。在张海燕老师教过的部分学生中,在他们初中毕业升入高中后,仍然很喜欢玩化学牌,不仅如此,还结合高中化学知识,创制了三国杀版的化学牌。能独立创制出三国杀版的化学牌,说明学生对整个化学体系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已经站在了一个足够高的化学制高点上;而且说明创新的种子已经在学生心底茁壮成长,而这种创新型人才正是未来我们国家建设和发展所急需的拔尖人才!
再次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自制教具的制作和使用过程往往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协作、沟通交流,在某种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尤其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自制教具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使他们由之前同教师、同学的被动社交向主动社交转变,并慢慢开始敢于在师生面前表达自己看法和意愿。张海燕老师发现班上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在和同学一起玩牌过程中逐渐放开自我、敞开心扉,和小组成员建立了很好的友谊。
还有就是能增强学生自信心。
制作和使用自制教具,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这一点,化学牌自制教具表现得非常突出,尤其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太好的学生作用更大。在玩化学牌时,不光要求学生掌握大量化学知识,还要求其有一定的打牌技巧。在多年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追随教师指引的路子走,所以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他们的思维向不同维度发展、延伸,从某种角度说,他们的思维还保持着自我独立性。在玩化学牌的过程中,他们的打法往往更加灵活,表现出较高的牌技。而学习较好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往往更专注于化学知识本身。所以会出现化学成绩不是很出色的学生赢了化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的情况。这会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从内心发出这样一种呼喊:原来我也行!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而学习较好的学生则会向他们学习灵活的打牌技法,活跃和拓展了思维,这无疑营造了学生间相互学习的良好局面。
最后就是学生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自制教具的制作原则是“少花钱,多办事”,初步统计,在1 000余种中小学教学仪器、模型、标本、挂图中,能自制的就有430多种。如果这些能自制的教具都采用人工自制的方式,全国30多万所中小学校节省下来的原材料和教学经费将会多么可观!在教具制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留心收集身边的废旧材料,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节约资金,降低教育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自制教具虽“魅力四射”,但在使用时也要悠着点
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和多媒体一样,自制教具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把握好“度”。如果在教学中适时、适度使用,将使教育教学如虎添翼;但是如果过分依赖自制教具,盲目崇尚和滥用,必将作茧自缚、徒增负担,最终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张海燕老师特别强调了使用化学牌时需要着重注意的3个问题:
1.紧密结合教学需求
自制教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能弥补教师教学方法上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应该从分析教材入手,筛选出适合使用自制教具的教学内容,明确制作目的。
2.教师必须予以指导
化学牌教学法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必须在源头上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奋其力,自求得之。尤其是刚开始玩化学牌时,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正误性还把握不准,教师必须监督、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化学知识去打牌,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否则会误导学生,对后续的化学学习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3.必须有所节制
当学生在玩牌的过程中对化学知识运用自如的时候,化学牌的使命就基本完成了。但这时往往也是学生玩得最起劲的阶段,他们的牌技和化学知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渐入“佳境”,一些学生会在放学后还在教室里玩化学牌。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必须进行正确引导,既不能强行禁止,也不能任其发展。
制作自制教具能对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产生哪些积极作用?
第一,教师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每构思一个框架,每制作一个部件,每完成一件教具,都需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都需要具有极大的耐力和韧性,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意志上的磨炼。
第二,在教具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必然涉及很多相关的科学知识、实践经验和生产操作技能,可能有很多知识超越了教师现有的知识水平,因此必须不断去学习,这将为教师拓展自身知识面提供契机。
第三,在与学生一起制作和使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教师将有机会深入研究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学习心理,进而在后续教学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施教才会入耳入心。张海燕老师在化学课堂上引入化学牌自制教具后,发现了学生身上的很多微细特点,这是她之前没有注意到的,这促使她重读了大学时期学过的《教育心理学》,并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
采访心悟
通过对张海燕老师的采访,我们看到了“神奇化学牌”对改进化学教学方法、丰富化学教学手段、培养师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自制教具在教学中应用的广阔天地。在新课程改革和新课标实施的当下,广大教师应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生活,用发现的眼睛和思考的大脑去面对周围的事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断研制出适合教育教学的新教具,给教学实际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效,给师生带来合作探究的乐趣,让教师和学生都能从自制教具的制作和使用中收获成功与快乐。
一个科研项目的成果少不了团队和搭档,张惠云的专业经历、实验认知与乔明琦恰到好处形成互补,而乔明琦书呆子的性格少不了需要张惠云挺身而出为其协调团队、共同面对医学界、科研界也不可避免的“潜规则”,在基础理论研究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数年来的合作,乔明琦、张惠云这一对性格迥异、内心一样坚硬的搭档有多少磕磕碰碰,悲悲喜喜,却又打不散,拖不烂。
血脉与创新
《齐鲁周刊》:您的父亲张珍玉先生是中国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对传统中医的贡献已经列入史册,但乔院长作为张先生的学生却在一定层面上是反传统的,对此您如何看待?
张惠云:我跟乔老师合作30多年,他其实是一个创新型的人才,传统中医几千年的描述,一定要经过实验室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阐述,才有说服力。描述到阐述,中间要经过大量的实验室工作,才能完成和证实。
乔老师现在的观点,是对于传统中医的颠覆。第一, 把两千多年的七情学说变革成现代的中医情志学,不仅创建起这一新的理论,而且建成一个新的学科,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重点培育学科”。另外,经过大量实验,把中医传统的五志伤五脏演变成“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假说,中医的肝是由中枢、下丘脑引起的,部位都找得非常准确,他对中医的颠覆,从原理上把线捋顺了。原来西医或者非中医的人都讲中医没有理论,实际上中医是有整套理论的,只不过是“整体直观水平上的现象描述性理论”。乔老师把中医“现象描述”的理论推进到“本质阐明”,不仅是理论的提升,对临床治疗的精准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是非常有意义的。
《齐鲁周刊》:当年张先生对乔院长的观点怎么评价?
张惠云:说实在的,一开始我父亲对他的观点是不接受,架不住他几乎天天到家里去,去了就谈论他的课题,乔老师对临床很重视,开的方子都给我父亲看。他现在的方子和原来比真是要好得多,原来大方子都二三十味,现在基本上很少了,说明他的理论越好,他的方子味位越少,辨证的越到位。我父亲在西医这块儿也很明白,他觉得做实验是很必要的,加上他也一直很爱护乔老师,每一次开会包括张伯礼院士来的时候,他都要去亲自为乔老师坐镇,时间长了他也接纳一些乔老师的观点。
《齐鲁周刊》: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体系,传统中医讲望闻问切,如果完全通过量化实验的东西进行认证,会不会离中医精髓的东西越来越远?
张惠云:传统的东西,也应该是科学的东西。所谓科学的东西,是谁都推不翻、可以拿来印证的。实际上乔老师在指导临床时是中医的辨证与现代西医的监测手段来结合,这样更能提高疗效。他看病的时候也要试脉,要看你的舌头,要试试你的两个手心,这是他很习惯的,但他能接纳新鲜的东西。不像传统的中医,有的年纪大了,眼睛一闭,手一放,闭着眼,也不看你。你觉得才信,觉得他纯粹是经验。有的真是哄人的。
《齐鲁周刊》:好多传统都是伪传统,不一定传统。
张惠云:对,所以人们这么多年延续过来的一种观念,他一下提出新的思想,别人就觉得是所谓的“反叛”。我就跟他讲,《中医情志学》这本书所搭建的理论构架提出来,你可要有个思想准备,会被炮轰得千疮百孔。我们一块做实验出去答辩,对乔老师的观点,人家直接开炮。大部分人还是接纳传统的东西,但现代科技这么发达,不能还是用描述来说几千年的传统,所以必须得用现代实验室的技术和方法来阐述,有实验室的数据来支撑。如果做不到的话,别人根本就不会理解他能提出这样的想法,比如十五攻关的时候,我们提出来肝气郁和肝气逆,好多专家不认可,我们用事实说话,做出来实验,动物模型全都分组,现在包括北京、上海、南京、广州这些大同行都认可。
《齐鲁周刊》:这么多年在实验室的工作还是主要依靠您,而且在团队建设上您好多时候起到一个润滑、缓解的作用。
张惠云:我们两个这三十多年都是打出来的,真的太不容易了。我们的学生就说,在外面看你们两个这么协调,进到这个团队里面,才知道原来你们也是好多的分歧,整天打,摔电话那是经常的。
“情商”之殇
《齐鲁周刊》:一个团队的建设需要认同感,乔院长研究课题,大年三十都曾一宿不睡觉。但在与团队沟通的问题上,大家都反映他“情商低”?
张惠云:乔老师就是创新型人才,他需要我们对什么事情都要有激情,都要问几个为什么。一般传统学医的不在实验室里面待,乔老师这样的真是不多。实际上乔老师有好多的优点,就是因为他极端,造成好多人不接纳他。这个人情商很低,认准了一个方向就不回头,他不找你讨论问题的时候,你的观点他很难听进去。
我给你举个例子,去年报最高奖,校长和我一块去参加他的答辩后,说各个部门的领导过去一块看看PPT,我就告诉他,校长已经过问,乔院你就别管了,对人家也是信任。他从头到尾全都跟着,而且教导人家这个那个,对人家绝对的不放心。第二件事,所有上领导那去,我每一次都告诉他,进去以后直接切入正题,你不要扯闲篇子,他不听,天南海北的扯一圈,扯到正题的时候,人家已经没有兴趣了。所以很难打到点子上。从这些事上,我就觉得他的情商低。
情商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能有的,了解彼此之间是什么性格,但他没有时间。比如我们申报课题,大家都按照自己的专业来分任务,基本上都成型了,他可能又改变了,那我们全都再推翻。对他的学生,他觉得我不需要给你解释那么多,我告诉你我思想体系是怎样的,你执行就行了。一般人受不了,年轻人理解不了他的观点,也经常炮轰他,每一次研究生毕业典礼他都让我过去坐镇,我过去一坐,学生也就不好意思炮轰他。
nlc202309091237
《齐鲁周刊》:乔院长有没有非常认真的考虑过,在这个团队里面,思想统一和精神认可是最重要的,他应该花时间与跟他学术思想有不同的人去沟通。
张惠云:学生也整天讲,乔老师要是能和我们坐在一块聊聊就好了。这句话是对的,但乔老师真的不沟通。我也跟他说,你不要觉得你是老师,他们是学生,实际上他们现在都独当一面,都带自己的硕士生了,你要尊重人家。但乔老师觉得他命都不要了,搭建这个平台,这些年轻人完全可以踩在我的肩膀上,在这个平台上少走好多弯路,别人都很羡慕。年轻人不一定这样认为,他们说我们不需要,也不需要看到老师这么累。这些年轻的老师要面对很现实的生活,就这点工资,交房贷,还有老的小的,真的很不容易。
我们团队原来有个学生,对乔老师的思想理解的非常好,也非常优秀,最早我们国家科技奖有她,最早提的副教授,国家基金课题现在也已经两个了。但她就受不了,她要顾家。现在退出团队了,这是乔老师最伤心的。
体制之困
《齐鲁周刊》:在中国,基础理论研究必须有一个好的循环,从国家到社会,认识到基础理论研究的价值。
张惠云:为这个事情,有跟国家局的领导交流,像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实际上就是国家命题作文,但这个体制下,不是看你的实力,讲人脉,讲政治,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心灰意冷,真的很伤心。
乔老师自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两个,疾病动物模型专项一个,这在中医业内数之可数。第一次申请973,国家命题是肝脏象基础研究,山东是全国的中医局重点学科,也是国家教育部的重点学科。乔老师作为重点学科带头人,承担那么多的课题,都是围绕肝脏象研究的课题,众所周知这支团队是能胜任的,但是我们申请失败了,那次乔老师的血压一直到了220,现在血压也高,就从那时候开始的。我有时候也劝乔老师,还非要弄973吗?弄上973多难,经费一分钱都得写上,今天我要买这一瓶硫酸是1.5块,五年以后这瓶硫酸可能涨价到2块,你得写个证明解释为什么涨钱了。财务给我们把关,先把你定有罪,你再做无罪辩解,一分钱都是非常紧张的。
第二次继续报973,我们比第一次准备更充足,觉得真是非常有把握,谁知道当时的学校校长暗地里又报了一个。为这个,我当时在北京973办公室当着国家局李振吉局长就说,你们下来的规定是一个单位只有一个,形式审查为什么有两个?你们就怕得罪人。最后两个都没上去,这就是打不着牛不让牛吃草,来搅合的。所以这一次更惨痛了。我们在汇报的时候就说乔老师这种精神,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太伤人了。尽管如此,乔明琦百折不挠历尽艰辛,终于把“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这一中医现代化急需的现代中医理论创建出来,迎接他的将是新的考验:理论质疑与应用检验。中医情志学新理论与新学科,经受住了考验;相信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亦将经受住这一考验。
相关链接
基础学科研究在中国:我们还有多少个屠呦呦
2012年,83岁的“三无”科学家屠呦呦成为国内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获得者。屠呦呦获诺奖打破了几个中国纪录:中国大陆第一个未获院士、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的科学家。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她曾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她是在三流条件下创造世界领先的一流成果。
这投射出中国科技界及人才评价体系的不足:当下,科研项目申请程序过于复杂繁琐、评估考核过于频繁,在考评机制上过分看重论文数量,包括院士评选亦难逃这些窠臼。同时,屠呦呦的获奖引发国人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好奇。何为基础科学?基础科学研究有何意义?
事实上从历史上看,整个人类技术文明的发展所历经的几次大的革命从来离不开基础科学的影子,人类历史上的三次重大技术革命都强烈地依赖于科学理论、基础研究的突破:第一次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这同近代力学、热力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20 世纪,相对论、量子力学、DNA模型的建立,形成了人类崭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国内还有一大批默默无闻的“屠呦呦”长期奉献在世人所不熟悉的领域,科技部部长万钢就科技改革与发展答记者问时称,“中国基础科学蛮拼的。”
例如北京大学的邓宏魁团队发现了Gipsc诱导体细胞,为再生医学治疗重大疾病开辟了全新的途径。清华大学施一公团队,取得了分辨率最高的剪接体的三维结构,破解了生物学的最大难题之一。中科院物理所的赵忠贤团队,发现了转变温度40K以上的铁基超导体以及系列的50K以上的铁基超导体。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中首次确认了反应堆中微子振荡的第三种形式。
2014年,山东省完善提升泰山学者工程,确定从2015年到2020年,重点支持约500名科研一线从事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共性技术研究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带动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乔明琦作为首批泰山学者入选二期建设工程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岗位特聘教授,他的团队当选山东省首批十大优秀创新团队“情志病证研究优秀创新团队”。这,支撑他为中医现代化急需的现代中医理论创建做出更大贡献。
。如果打开速度慢,可以尝试快速版;如果想保存快照,可以添加到搜藏。(百度和网页http://page.renren.com/600002835/note/437416070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百度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
相册
分享
日志
状态
应用列表
公共主页
人人桌面
人人论坛
同名同姓
人人中学
人人影评
手机人人网 注册
登录
帮助
给我们提建议
更多
《女友??LOOK》 加为好友2010年5期《女友LOOK》已发行,欢迎广大读者阅读,提出宝贵意见!2010-04-07 公共主页 资料 相册 日志 上一篇 下一篇 共32篇 【LOOK专访】史上最牛老师-----新东方艳舞英语老师 周思成 2009年12月25日 11:27:29 他是一票高学历MM花痴的对象,皮肤白嫩打扮抢眼名牌不离身,博客里猛晒浴照十分过瘾;他穿小马甲、系花领带、配乞丐裤、鞋子左脚明蓝右脚亮紫;他跳艳舞,唱王菲周杰伦的歌„„其实这些统统OK,但问题是他的表演场合——英语课堂上!没错,他就是近段时间网上大热视频《80后男老师课桌上跳艳舞》里在课堂上大跳艳舞,让无数80、90后摇旗呐喊的最牛英文教师周思成。他20岁开始给研究生上课,被蔡依林狂赞拉风有型,在《快乐大本营》将谢娜PK到目瞪口呆无言以对。崇拜他的粉丝遍布世界各地,拍砖谩骂的网友口水也积了好几潭,但他睬都不睬一眼,露出个招牌式笑容淡定道:叫我芙蓉姐姐也无所谓!
“大家看到我就要想到‘自恋的’Narcissism,记不住的先按拼音读一遍:那是思思啦。” 他步履轻盈身姿曼妙地走上讲台,大家顿时感觉眼睛被强光晃到了:这个人头发纹丝不乱,皮肤洁白无暇,男女有待考察。他先是吹嘘了一下身上穿的迪奥,脚下踩的普拉达,手里拿的LV,才缓缓地拿起麦克像在舞台上一样说起动人的英语:“我的英文名叫Romeo,就是那个无人不知谁人不晓的罗密欧,代号FS——forever seventeen(永远17岁)。你们可以叫我周老师、思思老师,或者直接叫我周思成,但不要叫我罗老师,请不要以为我的英文名叫罗密欧我就是罗老师,这样不好„„”
周思成,长沙新东方英语学校明星老师,25岁的扮嫩达人,文“舞”双全,学生们评价:“思思他啊,永远17岁呗!”许多年了,他每天拎着不同的LV、GUCCI,穿着不同的DIOR、BURBERRY在教室里艳光四射,感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复杂眼神在自己的全身飞扬。他这样解释英文“自恋”——“大家看到我就要想到“自恋的”Narcissism,记不住的先按拼音读一遍:‘那是思思啦’。”
周思成上课时,屋内有学生偷偷录像,屋外有MM目不转睛地旁听;下课后,大家纷纷扬起精致的本子找他签名;博客里,有学生明晃晃的留言:“我暗恋你,我好不低调呀„„”他被许多年轻人称为“史上最牛80后英文教师”,人气爆红若大明星。明星却没有他桃李满天下,且他的学生个个都是硕士、博士,考过了雅思的学生遍布全球各个角落。但他有时又如同孩子,最爱用“周氏腔调”装嫩:
“我奶奶好厉害哦,生的孩子比葫芦娃还多(11个),并且在45岁的时候生下了我爸。”“哇,同学你喝的这个水很贵吧,好像是7块钱一瓶,我们农村都喝这种水„„” “有人会这样说我:你这个奢侈浪费的死男人!请注意,我还是男孩!”
大家顿时无语,做他的学生,不仅英语要超强,抗“雷”能力也得非比寻常。
这么拉风的人物,自然不会逃出长沙本土娱乐节目拳头产品——《快乐大本营》的法眼,周思成上过两次《快乐大本营》,第一次穿了两只颜色不同的鞋子,第二次选了艳粉到曝的颜色,每次没等何炅介绍他,台下沸腾的呼声已经压不住。思思开口讲话,以绕口令的速度中英文互侃,台上一票主持人都笑趴下了。何炅无限感慨地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回去多准备点教英语的好玩节目,以后就用你给我们节目提升提升档次!
第二次上《快乐大本营》时,他临时被告知要和蔡依林同台上节目,于是在家狂练劈叉、芭蕾,六七年没玩了,有人抱着他的头有人拽他胳膊,三天里愣是把劈叉踢腿给练了出来。他看上去星范儿十足,潮人一枚,吃起苦来却不是盖的,令以工作拼命著称的蔡依林也自叹不如。
没错,周思成的确是一名英文教师,但现在连CCTV都要来采访这个英文老师了!
“同学,把眼睛睁开。你知道痛苦这个词怎么说吗?misery(眯„„),所以当你眯着眼睛的时候,你是痛苦的。”
在很多学生眼里,要一丝不苟、学富五车,或者严谨、端庄、不食人间烟火,一脸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清高才算是老师。但自从认识了周思成,并被光荣的一“雷”再“雷”之后,这个评判标准开始动摇了。这个老师满口英语溜得好像是原装的外国人,不仅是个帅哥,而且衣着光鲜,绝不重复。这里要提一句,周思成每次上完课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当天上课穿的衣服记下来,以后上课时决不再穿。他坚持认为,穿同样的衣服给学生上课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但如果说只穿五位数的衣服就是他的special,可就有些小看他了,他的“怪招儿”层出不穷,总是让人出乎意料。
他在同学桌子上跳辣到爆的艳舞,跳完之后好几秒种不转身或者抬头,在保持一个劲酷姿势的同时理一下微微翘起来的头发;他唱通俗唱美声,让大家写小纸条随便点,有时候唱着唱着卡壳了,为了挽回面子,坚决要求再唱一个;他拿着香水瓶对着空气不畅的教室猛喷;他冲着打盹的同学说:小葵,你来唱唱曾轶可的《狮子座》吧;他对学生亲昵地喊:亲爱的,每天睁开眼四十五度望天泪流满面没意义,不如用来背单词。
他fashion到让学生颤抖,可是,不要以为他只会玩玩闹闹,他讲英语的激情比跳舞还高涨,完全把上课当成一种艺术来享受。也不要以为他的课程轻松自在,他其实严厉得很,课上睡觉、打哈欠、手机响,甚至眯眼睛都是禁忌。一次他看到有同学眯着眼,走过去不客气地说:“同学,把眼睛睁开。你知道痛苦这个词怎么说吗?misery(眯„„),所以当你眯着眼睛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之后他用高八度的声音吼道:“做正事儿的时候就不要想其他的!什么困了就睡,累了就休息,那样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容易困容易累!疲倦的时候要给自己激情,让自己变得vividly,不要太放纵自己!”他带大家读“雄心”这个词,拿着话筒用夸张到似乎想要震撼到学生心里的声音。大家突然觉得,这个努力生活的人是那么真诚。
熟悉周思成之后你也会知道,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小时候家里非常穷,在24平方米的屋子里挤了16年,从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他正在用自己的奋斗史告诉大家:只要努力,生活也会72变滴。
新东方的所有老师中,他的人气当仁不让扶摇直上,学生成绩一溜小跑往前窜,粉丝更是越来越多。湖南媒体称周思成为“长沙最帅男教师”,但他的学生悄悄议论:我看,应该算是当代中国最优秀,最年轻,最有能力的吧„„
“呃,同学,我的舞蹈吓哭你了吗?” “请问你介意别人评价你异端吗?” “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定位为普通人?”
他开始正儿八经的像明星一样答记者问、上通告、上杂志、上电视,自从上综艺节目认识了大大小小的明星后,他发现自己“嫩”得还远远不够,给自己立了“没有最嫩只有更嫩”的新目标。他开始在孩子们面前喊:人家也是90后啦!他精心打扮完总是忍不住炫耀:我今天把衣服全换了,袜子、内裤也换了!你们不觉得我今天像王子吗?
他的课堂超级人性化,上课吃东西是允许的,因为学生早起晚睡,为了不迟到饿着肚子来听课。在300人的大教室里,他能一眼察觉到同学脸色的不对劲,关切的询问要不要休息。但他从不纵容姑息,曾有一对情侣在他的课上打Kiss,起初他打算给点自由,但他们休息了会儿后继续热吻。他于是忍无可忍,走到他们面前极礼貌地说:“请问,我可以加入你们吗?” 三年前,有学生得知他学过跳舞,好奇地问:那你能不能跳段给我们看?他于是小露了两手,台下居然有个同学哭了。他心虚地问:“呃,同学,我的舞蹈吓哭你了吗?”没想到那女生抬起头说:“老师一天上13个小时的课,暑假班连续三四十天,还这么用心地给我们跳舞看,我有什么理由背单词五六个小时就觉得非常困乏?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去把非常想做的事情做好?”女生的真诚打动了周思成,他开始试着在学生累的时候唱歌跳舞,像备课一样精心准备,将幽默点像知识点一样细心标注。无论外界怎么评论,他都觉得:It’s OK!
他出色的课堂回馈引来了效仿,连跳艳舞也成了流行趋势,新东方为此甚至下了“限舞令”。于是他在上完课同学累的时候放一段从前跳舞的视频,或者自己去《快乐大本营》的片子。他不愿按部就班,更重要的是,他觉得学生来学英语已经很辛苦,他们需要休息,需要精神支撑。而跳舞,不过是无心插柳。
他也爱给大家讲自己的故事:出身农村,爸爸从小教导他:要做个特别的人。他学舞蹈、美声、小提琴,但考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因为身高败下阵来,他给自己鼓劲儿,在中学的一次晚会上,一人排了八个节目,超大的工作强度声嘶力竭的排练使他得了严重的声带炎。为了能继续唱歌,他整整四年没有说话,然而四年后去医院检查,病情依然没有好转。他咬着牙,转而狂拼英语,天不亮就起来扯着嗓子喊,却以一名之差失去了全国比赛的资格。他不服气,偏要和命运较劲,每天背单词十个小时到废寝忘食,因为心肌炎住进了医院„„他大一就高分通过了四六级考试,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第二年凭着精心准备的四万字简历征服了新东方校长,开始教比自己还大的学生。
他的经历感动和激励了许多怀抱梦想的年轻人,结课时,曾有学生为他表演节目,那个想做导演的临床医学系女生改编了海子的诗,朗诵给他听: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唱歌、跳舞、背诵单词 从明天起,整理思绪和笔记 这儿有一间教室 面朝医院,充满冷气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好友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老师
那智慧的老师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张桌,每一张椅 起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想考研的考上研 想过级的拿高分
想展翅的像大鹏一样飞
我只愿,面朝思思,道声感激。
女生深深地鞠了一躬。在无数的掌声里,网上陌生人的质疑、谩骂似乎都变得模糊。那些说他“雷”、说他“娘”,甚至说他“芙蓉姐姐”的声音都飘渺无边,光鲜靓丽的思思眼角微微湿润:因为有这样珍惜自己的学生,所有都值得了。
当然,其实„„他不是这样说的。面对谩骂,思思说的是:人家牛如杰伦、刘翔,都有那么多反对的声音,我17阿哥算什么?怕什么?
阅读(19102)| 评论(60)| 分享(725)刘子郡 2009年12月25日 11:44:27 举报
看过他的节目 超级搞笑的哦~~~~ 杨姮.mp3 2009年12月25日 11:46:10 举报
偶滴神啊~~他是教什么的。。
秦菲 2009年12月25日 12:01:22 举报
他相当可爱哦 我喜欢
陶佳 Louisa 2009年12月25日 13:00:21 举报
看过他的专访,不错,有特色··
??杨姗姗?? 2009年12月25日 13:38:32 举报
上过他的课,真的很精彩,能学到比英语多的东西,很有个性的人
黄慕云 2009年12月25日 13:48:33 举报
唉、、、他可以和刘子真在一起上班,真好
吴铮 2009年12月25日 14:21:26 举报 相当值得崇拜的人„
冯冰??莹莹 2009年12月25日 16:46:20 举报
这么面粉的~ 袁泉 2009年12月25日 18:12:10 举报
回复黄慕云:谁是刘子真?
杨也 2009年12月25日 20:06:53 举报
看他跳过舞 很厉害 非常崇拜的说
杨欣 2009年12月26日 17:07:48 举报
真的很不错的一个人让我为之感动
刘思远 2009年12月28日 13:45:09 举报
朗诵那首诗的课,我在现场~很喜欢的说
刘梦薇 2009年12月30日 13:23:34 举报
看过他的表现,真的很耀眼
郭丽娟 2009年12月30日 14:50:35 举报
牛人。喜欢 自恋的 Narcissism。吼吼~~~~ 单浪 2009年12月31日 12:17:14 举报
崇拜啦
杨欧 2009年12月31日 12:35:19 举报
搞笑 一个老师在这哗众取宠做什么
屠心瑶sammi 2009年12月31日 12:53:12 举报
他开的什么班吖?
黄雅婷 2009年12月31日 14:50:23 举报
恩在快乐大本营里了解了他,一个多言多才的才子
丁新 2009年12月31日 16:04:07 举报
新东方老师都不是常人
易旻 2009年12月31日 16:09:42 举报
我爱思思老师···········
姚羽宸 2009年12月31日 17:08:42 举报
恩,就是喜欢他
谈佳慧Micole 2009年12月31日 17:59:12 举报
爱思思没道理!
卢文婷 2009年12月31日 21:40:08 举报
真的挺雷的,相信他课堂上的激情、真诚,如艺术般演绎一种外国语言。
胡小茹 2010年01月01日 00:04:31 举报
我在新东方上了1年的学
都不认识他丫?????难道不是北京的???????????????????????????????????????????????????????????
李瑶 2010年01月01日 13:19:25 举报
回复胡小茹:长沙新东方
王春萌 2010年01月01日 13:48:07 举报
很奇怪,家境不好,怎么又钱学那么多东西?什么时候学的呢?
刘佳佳 2010年01月01日 15:03:17 举报
凤凰男 终于苦尽甘来了 如果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然没理由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 冯丹 2010年01月01日 20:03:37 举报
挺喜欢这个老师的。。
裴悦 2010年01月01日 20:24:14 举报
看过他节目,是挺雷人的,不过也很特别,算是招人待见的那一类
王雪梅 2010年01月01日 21:24:03 举报
虽然很雷人,单确实是有实力的!
仝淼 2010年01月01日 22:06:48 举报
看过他,很牛,巨佩服,比师洋厉害n多!张洁*~*毛毛 2010年01月02日 12:16:42 举报
回复胡小茹:他是在长沙新东方上课的撒~ 吴丽丽/曼丽 2010年01月02日 15:46:12 举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他在不愁对英语课不敢兴趣~~~~ 看来中国的教学工作开始多元化啦„„ 多出几个“那是思思啦”吧!
孙丹 2010年01月02日 22:36:57 举报
原来是他啊,其实那样挺好的啊,王迎龙 2010年01月02日 22:53:32 举报
恩 人若他象他那么疯狂 那么有激情 那么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成功就是可能的林阳 2010年01月03日 10:14:23 举报
加油,思思老师。
张燕 2010年01月03日 17:05:31 举报
强人一枚
崔潇 2010年01月03日 19:22:52 举报
佩服他...林桑 2010年01月04日 09:29:54 举报
小自恋的老师,挺好玩的。。
严茜 2010年01月04日 10:52:41 举报
新东方里这样的老师还很多...王莹orange 2010年01月04日 14:56:48 举报
对啊,那是思思啦~~ 张倩倩 2010年01月04日 20:04:38 举报
回复王春萌:专业课花费不少的
亢淼 2010年01月05日 11:51:28 举报
喜欢~有机会要去长沙新东方~!就是好远诶~ 李乐媛 2010年01月05日 13:35:05 举报
额滴神啊~~~~~ 扬扬 2010年01月05日 14:50:22 举报
有个性啊,喜欢这样不照理出牌的小朋友
李冲亚 2010年01月05日 17:45:24 举报
很喜欢他,很厉害,有自己的特点,希望他工作顺利········天天开心
姜庆刚 2010年01月05日 17:55:03 举报
有个性啊
谭丽鑫 2010年01月06日 01:13:58 举报
灰常佩服„
张潇予??嶶笑 2010年01月08日 13:43:45 举报 知道的!嘿嘿。好佩服的喔„„
冯玉强 2010年01月08日 23:01:55 举报
思思超级媚呀。哈哈
孙殿超 2010年01月17日 00:23:15 举报,男女有待考察。
马楠 2010年01月18日 22:15:05 举报
确实很有才 但是有点接受不了
李念 2010年01月26日 16:17:02 举报
基础英语老师给放放过那期快乐大本营,乐死我了,不过很佩服他啊,能把课堂搞得那么活跃,呵呵,支持!
吴姣姣 2010年02月01日 12:44:20 举报
看过他的节目,挺搞笑的,很多才多艺,很有个性的一个人,佩服!
魏同萌 2010年02月02日 11:52:42 举报
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吴宗涛 2010年02月10日 21:35:19 举报
范儿
张竹琴 2010年02月21日 11:22:40 举报
喜欢长沙的思思老师。。。
刘亚萍 2010年02月25日 13:22:31 举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王远见 2010年02月28日 17:41:31 举报
思思老师,一直保留着你给我的签名呢:流水不腐!谢谢
邱婧蓉。2010年04月21日 22:08:58 举报
很喜欢他呢。感觉很可爱。更重要的是很努力,超拼命。
更多《女友??LOOK》的日志
【LOOK碎碎念】 麻辣婆婆俏皮媳
【LOOK文字娱】 寂寞让钟楚红如此美丽
【LOOK文字娱】陈建州与范玮琪的“镜头”爱情
【LOOK话题】 杜拉拉是一种病!
【LOOK专访】 不一般的张璐 她给总理当“高翻” 更多
——记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赴新疆支教学生
陈小娜
广袤无垠的沙漠,片片肥沃的绿洲,光怪陆离的戈壁滩涂,神秘莫测的异域奇观,甘美爽口的水果以及热情朴素的人民、可爱的孩子,这是她对新疆的印象。她就是我们今天采访的主人公——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赴新疆支教学生陈小娜。
陈小娜是此次赴疆支教人员中的一名,初次见面可能会觉得她怎么可能是大三的学生呢?小小的个子,瘦瘦的身段,一张初中生那样稚嫩的脸庞。眼前就是那个成绩优秀、能力突出,把“活在当下”作为人生信条的那朵“高山雪莲”?我有些诧异。听着她把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我开始慢慢惊讶于这个娇小的身躯、稚嫩的面孔下所蕴藏着的那颗强大的心灵。我默默思考着是怎样的一颗心可以让她散发出这样的气度风范,有着这样坚定的眼神,让她就那样义无反顾地奔向了新疆。我在随后的访谈中找到了答案。
初到喀什心情澎湃,领略别样风土人情
本次前往新疆喀什地区支教的有30名同学,我院共去7人,分别被分往8所学校。陈小娜在校主修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所以被分往疏勒镇的八盘水磨小学担任语文老师。随着火车的行驶,沿路风景由草木丰茂渐变为荒漠戈壁,新疆的神秘感也逐渐增强。她很好奇新疆到底是怎样一片土地,甚至在脑海中想象维吾尔族小孩的模
样。初到喀什,陈小娜与另外两名支教同学随带队老师前往八盘水磨小学。她们到学校宿舍后,孩子们都趴在宿舍外的窗户上好奇地向里面张望。陈小娜与另外两名支教同学赶忙打开门,孩子们争相上前拥抱她们。不难发现,这个微小的细节反射出陈小娜对新疆的第一印象——新疆人很热情。在海滨城市青岛长大的陈小娜,想换一种生活,不止是环境上的改变,更重要是换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
悉心耕耘不辱使命,积极新创教育方法
正式上课前,陈小娜只听了一天的课,了解了大概情况后,立即就走马上任。第一天讲课难免有些紧张,但是对于这个先前自己创办过辅导班的陈小娜来说,会从容些。她在四个月的教学时间内,还充当了一回“发明家”,在积极备课写教案的同时不忘观察小学生们上课时的神情反应和课堂知识接受程度。小孩子生性比较活泼好动,加上大多都是村里的孩子,对汉语接触不多,难免会有难教管的时候。陈小娜专门想出了一套教化他们的方法。譬如在读生词时,为了不让孩子们走神,陈小娜发明了拍手读词的方法,这方法赢到了老师们的赞赏和推广。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她在前往喀什之前,特意准备了孩子们喜欢的小红花印章和贴纸。因为大多数孩子的汉语水平不高,讲解起来比较困难,有时候她会把客观事物画在黑板上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理解词语的意思。一波又一波的挑战,她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她的身上担负着一份老师的责任。“由于孩子们要汉语通考,放学后我会把班里汉语水平较弱的学生留下,给他们补习。”原本一周7节课,硬是被她加到28节。学生们的进步陈小娜看在眼里,放在心里,她总会因为某个孩子细微的进步而感到高兴。她用尽心思,费尽心力的当好一名老师,注重每一个教学细节,只为了能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把更大的世界展示给他们。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她对孩子的那份责任心,完全彰显在细节之中!有句古话总是用来形容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看到不仅是一个老师辛勤的付出,而是千千万万个老师身上折射出的奉献精神。
结交四方任劳任怨,苦中作乐无怨无悔
由于她所在的学校维族老师较多,部分老师有很多汉字不会写,所以她在完成自己的教案工作后,还要去帮助别的老师补写教案,一周剩余的空闲时间并不多。到了周末,陈小娜会和其他朋友去县城里的大巴扎(维吾尔族聚集的集市)买菜回来,一起做饭。说起做饭,她脸上露出了微笑。原本不会做饭的她被迫要天天做饭,竟渐渐成为了宿舍里的“大厨”。她还兴致勃勃地说起生炉子的经历。她谈到,“我们最早点不着炉子,试过各种办法,甚至拿菜籽油浇到草上火着了再点。多亏了那里的孩子们,他们知道我们不会生炉子,会自己主动去帮我们劈柴、生炉子。”到了假期,陈小娜便会约上几个朋友一起去周边转转,尝尝新疆的水果,看看名族的特色的表演,有时也会去维吾尔族人家里做客,维吾尔族朋友热情招待她们,让她们品尝新
疆美食,闲暇的日子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度过,陈小娜至今也会想念在喀什的日子。
忆起往昔拳拳在念,用爱撑起教育蓝天
时间如流水,四个月的支教生活转瞬即逝。她略有伤感地说,“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坚强,从没想过我走的时候会哭”。很多时候,人总是难以割舍短暂拥有过,并且独特的事情。陈小娜打开手机翻出相册,给我们看在喀什与学生的照片。她激动地给我们讲着每个学生的故事,有的很可爱,有的很顽皮。当看到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男孩的照片时,她说:“这个孩子叫艾米热江,我非常喜欢他。我当时是特别想抱抱他,可是找不到理由,于是我想了个办法。上课时,我让他来照着拼音写汉字。我故意把拼音写的很高,他够不到,我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抱抱他了。之后下边所有的孩子都要我抱!”她脸上露出了孩童般的微笑。这些珍贵的回忆,陈小娜想永久保留,珍藏在内心的最深处。
“我走的时候,班里的孩子给我写了信。虽然他们的文字很稚嫩,还有很多错别字,甚至有的连我的名字都写不对的。但是,我仍然很开心。”小孩的内心是单纯简单的,如此普通的信件,平实的文字,却包含了学生对她的片片真情,给她留下一段不舍的记忆。汽车开走的时候,她心里十分难受,学生们都在追着车跑,陈小娜手中拿着学生送的绢花,终于忍不住流出了晶莹的泪水。说到这里,陈小娜沉默
了一阵„„谁也不愿意打破这沉默的气氛,因为每个人心中都会有所触动,为这一份纯真的爱。
凯旋而归灿然一新,执笔书写后续佳话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都不愿意去喀什支教,环境的艰难不说,还要忍受孤独寂寞的生活。但是,我们身边却有一群怀着一腔热血奔赴新疆播撒知识的种子的人。陈小娜便是其中一员。
谈到陈小娜未来的打算,她说想考研究生。“如果以后找不到工作,就去新疆喀什,回到那些孩子身边,和他们一起生活。”她眼睛里流露出对学生的爱。我想这朵雪莲即使不在高山上,也定会绽放出灿烂的人生!回来的路上,我与她畅谈一路,看着她离开的背影,我心里默默地说了一句:“谢谢你们!”
3月12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展会现场接受了腾讯网出国频道专访。 以下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方代表的专访全文: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问: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咱们学校的基本情况吗?有什么特色学科之类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我们这次到北京参展,主要是招到一些优秀的高中生。 问:以招收高中生为主?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这次推出的项目是哥伦比亚大学TC的国际预科项目,这个项目是开办了十年了,从开始对社会公开。项目的目的,就是希望帮助优秀的学生进入到美国顶尖的院校。这个课程的学制是一年,这一年都完全在美国学习的,他是总托福、SAT、综合素质训练,包括大学申请,一个系列程序化的课程,在这个课程里面学生是不需要找中介的。学生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通过在各大学习阶段教师帮助的事情进入到美国院校。 问:那您今年预计在中国招收多少学生?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50。 问:是非常严格的,需要学生具备那些语言条件基础呢?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首先是重点中学的学生吧,我们考核学生,一个是学习能力要非常好。第二,心理健康。第三,有进入美国顶尖院校的愿望。第四,生活自理能够很强。 问:对于英语(论坛)水平的资格有没有确定分数的规定?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我们第一个提高的学习能力,他的学习能力很强,如果他进我们这个课程的时候,英语水平并不是非常高,这不是一个问题。我们历届的学生,包括在第一届的学生,他们是没有接触过托福和SAT的,他们经过了一年的学习达到了美国常青藤大学的分数要求。 问:您招收的对象以高二、高三的为主吗?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以高一和高二的学生为主,因为在申请顶尖院校的时候有一个申请截止事情,是很靠前的,所以我们希望学生提前做准备。 问: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贵校奖学金的情况吗?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你问的是大一的大学期间? 问:就是上这个课程有没有奖学金?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上这个课程是有奖学金的,有10%的学生可以拿到全额奖学金,就在我们PCP课程里面,当然这个奖学金的评估也是很严格的。不但你的学生成绩要非常好,其他方面考虑的因素占60%,学习成绩只占40%。你的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等等,就是这一些方面是看得很重的。 问:考察这个是咱们学校自己有面试吗?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一个综合性的考虑,因为你在这儿学习的阶段,我们进来之后才能够决定是否给你奖学金。而不是你在申请的时候就有,因为这是一个奖励。而不是你没有到这个学校,还不了解情况之下,仅仅凭你的分数多少就能给你奖学金,不是这样的。 问:最后请给申请贵校的学生提点建议?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希望他们能够深入地了解这样一个课程,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常青藤的教育,用常青藤这个老师的话去讲,能够利用纽约、哥大这样的平台来锻炼自己的学生,在全世界都是少数。希望学生不要把目标盯在提前多长时间能够拿到大学毕业证上。而是要考虑到,我的学习过程当中给我带来的收获是什么。
任瑞娟:任何绝对意义的大数据都是唬人的, 难以在实际中应用, 数据新闻领域更是如此。因此我们说, 数据新闻的选题一旦确定, 就要围绕选题进行数据收集与获取, 这是明显的小数据视野, 然而对数据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或说是多种类的, 不仅要有政府的官方数据, 可能的数据来源还有:来自国际视野的同主题数据或是同类相关主题的对比数据;商业数据;众筹数据等。
数据新闻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能够使“媒体的本质——局部放大器”有所改善, 变成“某主题或问题的相关信息集中呈现平台”, 只是对新闻价值明显的信息点的客观呈现, 不太需要妙笔生花地写评论或阐述, 更多的是客观呈现。
《中国传媒科技》:有专家认为, 一财和阿里数据合作的方向是对的, 对传统媒体转型而言符合数据沉淀共享的原则。但阿里对于消费者交易等数据的处置权是有问题的。其专供一财使用的“用户隐私保护”理由虚伪荒唐, 这种垄断地位和BAT等传媒寡头如出现对公众而言是危险的。请问, 您是如何评价阿里和一财的合作以及对数据的运用?
任瑞娟:一财与阿里的拥抱与阿里和苏宁的拥抱有异曲同工之处。方兴东认为:这种土豪式抱团反应的问题, 远不是巨额资金的浪费, 而是更严重的整个社会创新价值观的蜕化, 以及我们包括竞争政策在内的公共政策的严重缺位。我认为这里是说创新保护法律体系的缺失与反垄断法的缺失或形同虚设, 企业的创新乏力。我个人认为方先生所言创新力不足只是个表象, 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财经与金融领域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控制——垄断。
提到传媒寡头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称之为信息寡头更合适, 两年前我曾与《中国科学日报》原副主编李占军讨论过, 他我对我当时提出的“信息寡头”危险性的担忧表示认同:这种信息寡头一旦形成, 便会肆无忌惮地扩张, 这是资本的逐利本质使然。信息社会, 信息这种资源的扩张与聚拢比传统工业社会中传统资源, 如石油、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要快速得多, 这是由信息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这种危险存在很大的不安全因素, 应该要引起重视。
《中国传媒科技》:每个人都是一个大数据单元。线上大数据研究方兴未艾, 线下个人大数据的挖掘才刚刚起步。从需求角度出发的应用研究会很有意义, 也会兼具商业价值。请问, 对于线下数据收集有什么策略和想法?
任瑞娟:对于数据商来说, 数据收集的思路或策略可能有很多方面或视角, 我们暂不去论, 单说作为记者与编辑等新闻从业人员的线下数据收集策略, 像“手机空气质量监测软件”“青岛爆炸案”中网民提交的手机附图 (损失、救援、现状) 等均是不错的案例。
其实, 本质上, 数据新闻在这个方面有其独特优势, 在数据新闻制作环节就要根据需求去进行场景化设计、个性化设计, 为新闻的数据属性 (信息属性) 加上按纽或开关。
《中国传媒科技》:数据新闻团队的构成一般是怎样的?如何分工?
任瑞娟:哥伦比亚大学的Jonathon对数据新闻所需能力表述为:传统报道能力、数学及统计、数据分析编程、网站编程、平面设计、互动设计、写作。
我认为, 数据新闻团队一般分为三个方面能力的人员:
新闻能力:记者编辑;
数据能力:采集获取、清洗过滤、分析挖掘、数据关联属性设计;
传达能力:视觉呈现能力、可视化叙事能力、故事化讲述能力等与主题传达相关的能力。
三个方面能力的人要能通力合作, 分工与协作并重才能做出好的数据新闻产品。
《中国传媒科技》:传统的图文影音编辑如何练就对数据的敏锐、对可视化的创新、对工具的运用自如?他们能通过哪些途径自学提升?
任瑞娟:对于图文影音编辑来说, 传达能力与新闻能力的培养可以自主学习或常用工具培训等提升;数据能力也可以学习但不是一促而就的, 需要长期探索, 特别是数据敏感性, 这种素养需慢慢培养。
《中国传媒科技》:一个可视化新闻作品的具体制作流程通常是怎样的?
任瑞娟:数据新闻的生产, 其核心就是在纷繁复杂的数据环境中用敏锐的新闻视角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特定主题, 并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数据的抓取、清洗与过滤、分析与挖掘、交互性设计、可视化呈现、故事化讲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 数据新闻的核心是特定主题新闻价值的发现、相关数据的处理、交互化场景化个性化等设计与可视化呈现。
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可被视为从一定的新闻事件出发, 通过运用大数据把新闻做宽 (广度) 做深 (深度) 做厚 (时间) , 或是在大数据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主题, 然后经过一系列的抓、洗、析、挖等程序, 获取并不断提炼相关新闻信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原始数据转换成有意义的信息, 以数据新闻的形式把复杂的事实信息组织成条理清晰、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故事, 并注重与受众的交互, 这样受众就可以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 从而才愿意获取并自愿接纳新闻内容所呈现的观点。同时, 可视化呈现更利于新闻内容的传播。
数据新闻的实践及研究表明:在信息技术支撑下, 场景化、交互化、个性化设计为数据新闻吸引受众带来很多便利;同时数据新闻比传统新闻更容易实现新闻时间与空间维度的扩展, 因此, 业界与学界应更关注并强调数据新闻对新闻内容的动态报道或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
《中国传媒科技》:是否已有数据新闻相关课程?就相关师资、课程建设、学生实践等方面, 请谈谈您的想法。
任瑞娟:河北大学目前已在新闻学硕士、传播学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中开《数据新闻研究》课程, 讲授数据新闻制作实务与新闻理论方面的内容。本科生也设计了相关课程。
我个人关于数据新闻教学方面撰写了几篇文章:《中英美三国数据新闻教学研究》在“全国新闻传播教学会议” (上海大学.5月9日) 与2015新媒体传播年会 (重庆大学, 5月16日) 有宣读, 反应还可以。
《中国传媒科技》:什么样的新闻适合数据可视化呈现?有无具体标准?
任瑞娟:从目前可以看到的数据新闻案例, 数据新闻形式有许多, 还没有看到哪个主题的作品或产品不能用数据新闻的下述形式表现。
文字报道
静态可视化作品 (信息图)
视频作品
互动可视化作品
新闻应用程序
动新闻…..
以前有人质疑数据新闻的时效性, 可是《伦敦骚乱案》《青岛爆炸案》等均是典型的突发事件, 而这两个案例分别是国际及国内的获奖数据新闻案例。
《中国传媒科技》:大数据这么热, 我们需要怎样的冷静?
任瑞娟:正如您所言, 大数据这么热, 我们该怎样冷静?2013年被中国传媒行业认为是大数据元年, 其实, 在其他学科, “大数据”早就不是新鲜名词了。国际科学学术信息权威平台WOS中关于“大数据”的讨论始于2007年。国内计算机、人工智能与图情档等学科早在2009年就开始讨论大数据了, 只是这两年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不仅仅是学术与产业界了, 还有公众与媒体, 所以显得很热。
从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 (2014) 看出, 大数据已从高峰沉落。其实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趋势都是相似的, 先上升到炒作峰值期、再下沉到沉淀期, 再回升, 直到社会稳定应用期。 大数据以及大数据衍生的相关技术, 也必然遵循这样的生态规律。
所以, 了解了技术发展的整体趋势规律, 自然也能理性看待作为技术个体的大数据。
《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和《史记一》,吕世浩教授目前开设的两门课程全部获得5星好评,除了Coursera平台,许多学员还义务地把他的课程上传分享到了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和网络云盘上,学习人数难以统计。为什么他的课程如此受人追捧呢?记者根据广大学员的笔记做了简要归纳。
首先,吕世浩教授上课别具一格。在许多学员的笔记中都提到,吕世浩教授的课程不是填鸭式的教学,而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课程中有很多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找答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其次,课程内容能够给学生带来启发,引用的典故既能传达史实,又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在学习工作中受益。
再次,教学方法引人入胜,注重情感交流,尽管是网上授课,但却让学生如身临其境。
“他讲述的历史事件联系古今,说出了它现实的、并将永恒传承的意义,让我们觉得不是在死记硬背一些干瘪的材料,而是在其中注入灵魂精神的东西”,“粉碎性的历史讲法很有开创性,能把历史横向纵向的十字联系到分解,十分受用”,“单就老师讲课抑扬顿挫的激情表现,真想去现场听!真希望老师能从秦始皇讲到鸦片战争”……这些话都是学员们的心声,代表了广大学员对吕世浩教授MOOC课程的热爱,也是对他新课程的期待。
对话名师
MOOC能改变现在的教育,是一件对的事情
记者: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可能在计算机操作等技术方面您并不具备优势,为什么愿意选择MOOC这种教学形式?
吕世浩:我之所以参与MOOC教学,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本校校方的支持和叶丙成执行长的热情邀请。叶丙成执行长是一个非常有理想的人,他希望能 够改变现在的教育,因此努力在台大推动MOOC教学,他也愿意给予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机会。据我所知,台大很多教师参与MOOC,都是因为被他的热情和理想所打动。
第二,因为MOOC教育是一件对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人才,却因为家庭或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是不公平的。现在 MOOC可以用较为低廉的成本,让他们看见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他们有机会获得一流大学的课程与知识,这是一件对的事情。我觉得既然是对的事情,就应该去做,这也是MOOC教育最打动我的一点。
第三,大学教育已经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现代教育是为弥补工业革命以后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力缺乏所设计的教育,它的核心精神就是要训练“工匠”。可是人文学的目的并非如此,人文学是为了培养“全人”,探索“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所以,我一直想针对大学学生开设一门历史的入门课,打破原本用背诵来学习历史的方式,引进中国古代精英学习历史的方法,也就是用思辨来学习历史,让学生们真正了解学习历史的乐趣和价值到底在哪里。
我参与MOOC教学,就是希望通过MOOC的方式来试验我的想法是否能被大家接受。很幸运,两门课程都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前来选修和点阅,这是让我衷心感谢的地方。
记者:您的MOOC课程至今有多少学员?这些学员主要来自哪些地区和国家?
吕世浩:根据Coursera平台的统计,《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的修课人数超过45,000人,《史记一》的修课人数超过38,000人。今年3月11日,Coursera根据学生IP统计了全世界最受大陆学生欢迎、注册最多的网络中文课程,统计结果显 示,《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排第一,《史记一》排第四,当时,《史记一》开课仅一周。
这两门课程的学员,大约65%来自大陆,25%来自台湾,还有10%来自世界各地,五大洲都有。我甚至在开课的第一周就接到乌克兰学生写来的信,让我十分惊喜。从讨论区和信件来看,台湾地区的同学既有来自社会的,又有来自校园的,基本上所有同学都能从第一周开课坚持到最后一周。
MOOC学习需要有毅力
记者:相比传统课堂,MOOC具备哪些优势?
吕世浩:我认为MOOC课程适合所有人学习。和传统实体课程相比,MOOC特别适合以下三种学生:第一,因为种种限制无法进入大学就读,却有心向学的学生;第二,不满足于目前的学习,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有兴趣的学生;第三,希望善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的学生。
MOOC课程的灵活性就在于不管你是哪一种人,只要你能上网,就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学习,并且可以自由分配学习时间。传统课堂授课,人一定要到现场,一定要在固定的时间里学习。MOOC却不必,有时间,你可以一口气学一两个小时,没有时间,就学十分钟也没问题。
但相对于实体课程,学生也需要有更大的毅力,因为没有人会在后面监督你的学习。以Coursera为例,虽然有结业证书,但这个证书现阶段来看对学员求学或求职的帮助还不明显。如果学生没有毅力的话,往往无法坚持到最后。
记者:哪些课程不适合采用MOOC的形式授课?
吕世浩:网络课程的优势在于,它的传播力比过去传统的面对面教育更强,对学生本身经济实力或社会地位的要求也相对更少。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让更多人受到良好的教育。过去一个没钱的本地学生要听哈佛的课,可以说是千难万难,但今天通过网络却是再容易不过。
另一方面,实体课程和网络课程各有优点,最好的教育永远是针对学生量身订做的。传统教育能够实际看到学生的人、实际跟学生进行讨论、不断进行切磋, 然后根据这个人的条件不断进行细微调整。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成本太高,传播力就相对低了许多。因此,任何需要针对少数人进行量身订做的课程,都不太适合采 用MOOC形式。
优秀的MOOC课程有趣和有用并重
记者:您近期是否有新的课程上线?您认为一门受学生追捧的课程要具备哪些要素?
吕世浩: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接下来会开设《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汉武帝到王莽》与《史记二》,这是我原来计划的一部分。
作为第一门MOOC中文文史课程的建设者,或许我的一些经验可以提供参考。在MOOC课程里,学生没有义务一定要学你的课,所以如果他不喜欢,立刻 就会回头走掉。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课程一定要引起大多数学习者的兴趣。我使用的方法是问题导向,每个礼拜都探讨一个主题,每一小段都会穿插各式各样的 问题。我把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丢出去,藉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刺激他们不断去思考。
因为现在的信息发达,人们都更有眼光,胃口也养刁了。一门课程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任何活泼的内容,学生觉得没意思,他会很快走掉;如果只是哗众 取宠,没有任何实质的内容,学生觉得没有用,也会很快走掉。一门课不仅要“有趣”,更重要的还要“有用”,这样才能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MOOC 课程必须要更重视教学的互动性和启发性。
记者:在您看来,如何解决辍学率高并提高学习质量?
吕世浩:目前辍学率往往是从作业的缴交情况来统计,但我认为应该用另一个方式,就是有多少学生坚持上到最后一周的课程。
要提高学习质量,就必须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除了问题导向式的授课外,我还设计了一些特别的作业方式。例如,在《中国古代历 史与人物——秦始皇》中,我要求学生找出某件他最感兴趣的历史事件,用现代新闻报导的口吻,制作一张报纸的头版;而在《史记一》中,我要求学生在《史记》 这本书里找出一位他最感兴趣的人物,为他制作一个社群网站的首页。这样的作业公布后,许多同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主动去翻阅过去除了应付考试外从不看 的古书,甚至不眠不休地精心设计自己的作业。也有许多同学在作业做好后,立刻把自己的成果主动发布在网上,让同学们都来围观。
让学生主动学习,是提高学习质量的第一步。
课程能打动并有助于学生是最大的欣慰
记者:不管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许多教师都开始加入MOOC这股浪潮,您对这些即将开课的同行有什么建议?
吕世浩:请做好心理准备,首先,开设好的MOOC课程很辛苦、很辛苦、很辛苦。其次,这完全是额外的工作,目前没有任何制度内的保障。再次,你上课的任何评价,不管是好的或坏的,都会被放大一百倍。第四,这是一件对的事情,对的事情就应该去做。
记者:采用MOOC形式授课以来,有没有让您特别感动的事情?
吕世浩:我的两门课程开设之后,大陆有许多同学在博客、果壳网或其他网络平台上给予热烈的支持,有人把他们的笔记一页一页拍好上传,有人不断表示,这门课如何为他带来正面的影响、改变他对历史学习的认识。对一位老师来说,这就足够了。
额外的收获是,我们让学生们认识了台湾大学的课程。网上有一位大陆同学上课后说“台大出品,必属精品”,这句评语让叶丙成执行长和我们整个团队都觉得辛苦付出是值得的,对我自己而言更是莫大的鼓励。
记者:相比喜悦,是否也有苦涩?
吕世浩:第一,制作课程所需消耗的时间非常惊人。过程中我有一个这样的想法——这是世界各地的学生第一次在 MOOC平台上接触到台湾大学的中文课程,我务必要尽最大努力做好,给大家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势必要不断琢磨。事前,花很多时间准备, 过程中要不断重录和剪辑,尽自己所能在每个环节都做到最好。事后,花很多时间去经营同学的讨论区。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不够好的地方,但是确实已经花了难 以想象的精力在做。我曾作过计算,每一周制作一个半小时的课程,包括事前准备与事后经营需要两个工作日的时间。
第二,我们现在做的MOOC课程,并不被现行制度视为份内工作,而是额外的任务。再加上消耗非常多的时间,导致老师的负担加重,特别是对年轻老师而言。
第三,Coursera平台是个网络环境,参与的人数相当庞大,网络环境里的评价不论好与坏都会被放大,上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也会被挑出来检视。在 这种情况下,你必须努力地把每门课做好。要做到这点,授课教师就必须付出无数的心血和精力。当然,如果只是将上课录像直接播放,就不用花这么多时间。但如 果真的这么做,在网络上就可能会被骂得很惨,因为世界都在进步,势必会把你比下去。
记者:这些付出是否值得?
吕世浩:去年我在北京参加果壳网聚会时,当场就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在他人生最痛苦的时候,是这门课给他带来了正面的鼓励,帮助他找到新的方向。
我常觉得对人文课而言,所谓的教学成功,不是同学上课后能考一百分,而是在他人生最需要指引的时候,你的课真的能对他有所帮助。你的课真的能够打动并且帮助学生,这是作为一名老师最欣慰的事情。
MOOC与实体课程会相辅相成
记者:您对MOOC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思考或建议?
吕世浩:MOOC教育是大势所趋,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我希望在未来,MOOC能一直保持免费的特色,而通过政府补助或广告的方式来获得足以支持营运的经费,这才能保持它的初衷——帮助更多有心向学的人。
记者:您认为MOOC在未来教育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吕世浩:MOOC教育将会大大刺激和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因为开放和竞争永远是造成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但有人预言MOOC课程将会取代实体课程,我觉得并非如此。MOOC课程的传播力强,实体课程可以进行细致的调整,两者将来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局面。
有一位大陆的朋友杨晓哲,在他的博客上为我的课程写了一篇长文——《为什么MOOC上的那个历史课能那么火》,最后他的结论让我深感赞同:教育最伟大的变革必然涉及教育内涵本身,而技术只不过让伟大扑面而来,不可阻挡。
(转载自《中国远程教育》201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