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课程整体设计(通用8篇)
欢迎您光临河套学院艺术系《油画》精品课程。下面我将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过程与思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教学效果、课程特色与创新等七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本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油画是一门西方传统艺术,油画课程体系的沿革,初始起源于作坊,是师徒式的教学。至十七世纪中叶以教授绘画为目的的美术学院诞生。至十九世纪发展为学科体系完整的学院派,并具有相对完善的学术体系。油画传入中国仅一百多年历史。建国后,中国油画教学主要受前苏联影响,苏式油画模式作为主流油画教学模式。
《油画》由于其丰富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在造型艺术领域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已是我国美术界最主要的画种之一,也是各美术院校所开设的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我院油画课开始设立,是2002年首届招收美术教育专业,把这门课程作为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核心课程。前导课程色彩、素描、速写、解剖、中外美史等专业基础课,此课程在第四、五学期开设,共348学时。在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剖析和人才培养方案,《油画》课程制订了完整的课程建设规划,以对本课程教学研究进行指导。教研活动的制度化为油画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舞台。教师教案的规范化,学生成绩的集体评分制都为油画发展和深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定位
通过对本课程系统、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训练习,学生能从“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教学中获得一定的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所必需的基本绘画能力、造型能力、研究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美术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人文素养,从而使我们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成为可 1 能。可见《油画》课程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程设计过程与思路
美术教育专业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明确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此进行了课程结构的分析和调整,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美术教育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以及在美术专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及设计公司从事美术创作和研究、美术宣传、服务、管理、设计、制作等工作。
学情分析:
美术教育专业录取的通常是在美术院校录取后专业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其教学起点低。随着扩招的继续,招到的学生中,还有不少是因文化分达不到其他专业录取分,然后“临时抱佛脚”学习了一两个月绘画基础考进来的,所以学生专业基础差,且参差不齐。入学后经过一年半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绘画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
油画课程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学习特点,以中小学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合作进行该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的要求,突出师范性,立足于强调素质教育,提高审美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油画的工具材料、油画的技法及油画写生,并能进行创作表现。
能力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塑造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绘画创作的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美术教学工作能力。
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审美水平,并具有教师人文素养。
三、课程教学内容
1、课程标准的制定 课程标准是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和基础。涉及到课程知识体系、课程教学的详细内容、学习目标层次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和学时分配等多个方面。油画课程组经过多次修订制定了适合我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油画》课程标准。
2、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以系统性、实用性为原则,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进行,同时融合绘画审美知识、油画技能和艺术创作表现的需求。(1)课程教学内容
油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油画静物写生、风景写生、肖像写生、半身像写生,本课程主要是以造型艺术为基础,以写实油画和抽象表现性油画运用,正确表达出自己的艺术修养与观念为目的,培养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小学美术教师,以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美术人才。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立足地方文化,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由于地理位置限制,我国分为南北两大文化阵营,在各自的地理位置上,都存在过辉煌的历史与文化,每个民族都存在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多考虑地方文化元素,在油画静物,油画人物,油画风景,油画创作课程的时候,融入地方文化元素,从静物的选择,人物的服饰,建筑的样式,创作的综合性因素全面渗透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懂得在绘画的过程中,除了掌握油画基本的技术以外,发扬地方文化,根据每个地方特色的服饰,建筑,文化,进行本质的探索,从而寻找到适合表现的方式。(2)教学过程设计
油画专业课程教学是专业性很强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之外,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素 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培养。
本课程有合理的教学体系,拥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及相关教材,在开课前,必须严格按教学计划认真填写教学方案,做到教学内容与教 学方案一致,课堂理论讲授与技能技法、示范、辅导相结合,教学中要准确体现课程特点,教学目的明确,方法得当,组织得法,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训练学生由浅入深的视觉造型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兼顾有一定美术基础和没有美术基础的同学,力争做到因材施教,使他们在上完本课程后都有所收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力求做到互动,变灌输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进而养成自我学习,自我塑造的独立意识。
3、课程实践教学过程
实践课的比例重是油画教学的一大特点,油画课要通70%-80% 的课时量的训练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实践性的形式方法要做到:观念强,形式丰富,单元要求明确,避免教学内容单一的弊病。因此,对教学大纲的执行要彻底,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性,杜绝教学中的随意性。
油画课实践性教学形式以课堂写生实践和外出下乡写生实践为主,辅以观摩和考察;在教学中贯穿创作思想和理念;并结合理论讲解、学术交流、课堂答辩等形式手段。
主要两种实践方式:一种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的课堂练习,通过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课堂练习,如从写生到创作的一般造型规律和法则、熟悉各种不同构图和色彩的艺术效果及其创作思维的一般方式及其表达;包括形式美法则的运用练习,画面的分割与积聚练习,审美意识及构图位置的安排练习等,通过这些练习,进一步理解基本原理,检验造型、色彩构图效果,充分发挥形式美的作用。第二种方式为课外实践,组织学生对社会生活进行考察和收集创作素材,它包括:对大自然风景的采风写生;对美术的当代状况及问题调查;对不同层次的学校美术教学状况调查;对民俗美术调查等范围;并参加各级各类美术创作竞赛活动。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主 4 动地、创造性地表现社会生活,表现人类的情感和心灵,表现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
经过美术教育专业创办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设计的可操作性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成果丰硕。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油画技法理论学习和油画写生、创作实践,逐步掌握西方传统油画表现语言,培养出扎实的造型能力和较强的观察、认识、表现、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多方面知识结构的艺术人才,成为即有较强的科研创作能力又能胜任中小学校美术教学工作的综合人才。
4、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的重点:重点在于学生油画色彩基本功的训练,在于如何用技法理论知识指导实际的技法实践,使学生掌握油画从写生到创作的一般造型规律和法则,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熟悉各种不同构图和色彩的艺术效果及其创作思维的一般方式及其表达。
解决的办法:根据合理的课程设置,从易至难,技法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练习相结合,油画写生课程与油画创作写生课程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绘画理论知识学习和技法实践能力的同步推进,以达到油画色彩教学培养目标的需要。
课程的难点:如何在教学中贯穿创作思想和理念,以技术材料带动拓展油画语言,进而进行精神主题的表达。也就是创造性语言表达方式在物质中的个性转换。
解决办法:是科学规划课程模块,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必要时进行一对一辅导,另外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和分析大量的示范作品,启发学生拓展创作思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模式
本课程改变以基础技能训练为主的油画教学方式,确立巩固基础和培养个性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目标,以发掘学生创造表现能力为教学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
2、教学方法
在油画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我们以“如何教”与“如何学”为重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时,以引导、启发学习为主,可以先讲后导,即以讲课为开始,以技法实训、小组研讨活动、作业讲评为结束;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围绕艺术专业的特点,在把握共通性的同时,也要兼顾个性和独创性的发展。油画教学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形成如下主要教学方法:
(1)引入“图例分析教学法”。我们触类旁通,活学活用,在“教法”上,采用图例分析教学导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理论讲解强调知识理论的系统性,绘画示范强调直观性、实践性,多媒体、幻灯教学和网络教学则侧重于信息量的扩充以及对信息的系统归纳。
(2)认真落实“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主要根据学生高中时不同的知识、能力起点和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设计多层的教学目标,运用因人而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例如在油画静物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摆两组不同难度的静物进行练习。
(3)构建和实施“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首先,以教学为核心,实现“教”与“学”的师生互动,通过“课堂研讨、案例解析、专题讲授、实训体验”等互动环节完成教学,使学生彼此分享各人的意见和独到的见解。其次,以“赛”为依托,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成果互动,指导学生将课程相应主题的参赛、参展作为教学训练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实现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补充,充分挖掘学生的艺术才能,培养探索与独创精神。最后,以活动为补充,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应用性互动,通过“作品展览”、“专业见习”等方式加强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消解知识,拓展视野,增强适应能力 与竞争力。
3、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我们充分学习、运用、调动现代技术,恰当的地、灵活地使用这些现代手段,激励学生学习油画的热情、增强兴趣、驱动作画情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改变原来的挂图示范为图形图像示范,通过投影仪、幻灯制作放映图像等等进行教学。
制作多媒体课件,积极收索国内外最新的油画图片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代表性、学术性、前瞻性的数字图片,深入得了解油画大师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油画的主动性。
4、注重学习过程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监控,建立了知识掌握与技能运 用、课业考核与行为习惯、作品创作与综合能力等多维化考核体系。将课程教学的状况、效果及遗留的问题直观地展现在师生面前,促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总结成绩、分析问题、交换认识、寻求改进,实现对课程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状况的客观、真实的评价。
首先,是对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评价,包括课堂纪律、思考发言情况,作业态度和质量情况等进行考查,由任课教师评定学生的成绩。其次,对平时作业进行评分,进行阶段教学集体观摩评分,相加构成平时成绩。第三是期末组织集体观摩考试,评委由专业任课教师组成,以学生的作品及学生对作品创作过程的阐释为依据,无计名集体评分,构成期末成绩。学期末教师再根据学生学习习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等进行综合评定,即(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40%+学习态度10%+考勤10%)。努力实现评价手段和方法的全面性、综合性、经常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课程资源
1、教学团队
油画课程组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占14%;副教授2人,占29%;讲师3人,占43%;助教1人,占14%。年龄结构:60-45岁1人,占14%;45-35岁3人,占43%;35岁以下3人,占43%; 教师梯队结构合理,教师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老中青结合以老带新,7位教师全部是双师素质教师,教学队伍稳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广泛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主动更新和拓展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适应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改革、科学研究能力,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油画课程组的教师在认真教学的同时进行创作科研活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教育厅立项课题《巴彦淖尔市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正在进行中;作品多人多次入选区级、国家级美展,并获奖,且部分作品为各类博物馆收藏;经常在各种刊物发表作品及论文;是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队伍。
本课程在致力于教学、创作与科研的同时,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参与区内外的文化交流和校际合作,校内展览、讲座不断,学术活动频繁,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学识修养,扩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活 跃了校园学术气氛。集实践、创作研究与教学研究为一体,形成良好 的互补互促关系,提高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使之系列化与可持续化。
油画课程带头人:张建国教授,油画艺术家,现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政协副主席,内蒙古河套大学教授,副校长,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美国树华教育基金会中国委托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1989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美术十杰”称号;多年来张建国教授创作油画作品一百多幅。大部分作品入选国内外举办的大型美展并发表和出版在各种画册、杂志、报刊上,其中有部分作品获国内外奖;还有一些精品被美、日、澳、新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个人或美术馆收藏。2010年出版个人画册《“感恩生活”——张建国油画作品集》。在教学中主要承担色彩、油画、油画创作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教材使用与建设:
根据《油画》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特点,该课程选择文字图片教材作为主要媒体,录像教材、IP课件、期刊辅导、网上教学资源等作为辅助媒体。
本课程的主要文字教材为《油画》(修订版),钱锋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详细讲解了油画制作的要求和规律,重点难点突出,便于学生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材料丰富,图文结合,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本课程根据21世纪美术教育的发展走向及就业趋势、课程设置等实际需要,我院重视专业图书资料的建设。学院图书馆和资料室现有美术专业相关图书资料两百多册(含高档画册),电子图书1千多册,每年征订专业期刊30种以上,让学生能够通过学校图书馆和本专业资料室查阅大量资料,使他们了解该课程的科学前沿,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实践教学环境
为满足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油画》课程教学需要,学院建有专门的画室、资料室和展厅。学院设有专业油画教室8间,具有适合油画写生的天光采光良好的专用教室,配备专业的画架,画板、静物台等设备。青年教师工作室1间。野外油画风景写生基地五处,有中旗呼鲁斯太、前旗乌粱素海、五原塔尔湖、乌拉山原生态森林区、乌拉特草原等。配置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还配备有幻灯机、投影机,使得油画鉴赏和课堂讲解可以取得更加直观的效果,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手段,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网络性教学相互进行,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先进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单一理论讲述和学生训练课的模式,真正做到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学院资料室主要的设备有各种衬布、静物(花瓶、器皿、陶艺、瓷器、蜡质水果等)及各类石膏像、聚光灯、静物台等,以满足学生各项基础实训需要。
4、网络教学环境: 我校网络教学条件良好。学校设有网络中心,有完备的网络教学 环境,通过校园宽带网,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收集图形图像资料和设 计素材图片,能检索国内外各种文献资料。老师可以通过网络积极收索国内外最新的油画图片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代表性、学术性的数字图片,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油画的主动性。为本课程的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六、教学效果
油画是美术教育专业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受到内蒙古各院校美术同仁的普遍关注。课程组通过对油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体系、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机的优化组合,在油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考试方法以及在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和建设,积累了较可取经验,受到校内督导组和校外专家以及学生的好评。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油画教学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课程授课质量总体有较大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较前有明显提高,各年级油画课程考试成绩均呈正态分布,学生对油画课程教学满意度高,教学效果良好。学院现已建立学生作品收藏档案、教学课件,多次举办学生作品汇报展览,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充分的展示,提高了其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部分学生的作品已被学院收藏,近几年学生参加各地油画展均取得较好奖项,特别是2002级美术教育班的学生刘颖的油画作品获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美术类二等奖,2006级美术教育班学生巴特尔的油画作品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美术类二等奖。
七、课程特色与创新
1、教学形式的创新,表现在采用课堂内的理论和练习相结合与 课堂外的社会体验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课内教学,画室现场授课、多媒体、辅导示范三位一体,融会贯通;实训走出画室,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2、课程内容设置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突出民族特点,传承河套文化。
3、重视创作实践,以科研促进教学。形成以创作带动技术发展的教学特色。在重视教师创作实践同时,也对学生的创作能力积极培养,启发并彼此借鉴,相互竞争,在教学上具有浓郁的学术气氛,和良性的学术传承。通过创作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增强了所学专业的自豪感。
4、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和鼓励学生的艺术创新的思想贯穿于指导油画专业课程教学的始终;油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作业是由个人完成的,每位学生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素质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不过分强调传统单纯的造型能力,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地发展以及创造性的油画语言体验和探索。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全方位地审视油画教学,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5、教学评价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监控,建立多维化考核体系。
以上是我对《油画》课程的整体设计介绍,恳请各位专家、老师 批评指正!
谢谢!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主要研究国际货物买卖的有关理论和实际业务, 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际经贸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具有涉外性、实践性强的特征。该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开展国际货物买卖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备在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和企业经营意图, 符合法律规则和国际贸易惯例的前提下, 结合国家和企业发展实际, 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达成交易, 完成进出口合同约定的本领。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综合性、应用型的核心专业课之一, 配备较强的师资队伍。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基础英语》;后续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外贸制单》、《进出口报关实训》、《国际经济合作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等。在整个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课程描述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法律惯例与业务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以国际货物买卖为对象, 以交易条件和合同条款为重点, 以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规则为依据, 并联系我国外贸实际, 介绍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具体内容以及合同订立和履行的基本环节与一般做法。课程的教学以教学大纲内容和要求为基础, 以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课堂教授以基础知识、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主, 组织学生自行阅读有关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参考资料, 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检查;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 适当组织学生课内外讨论、课外练习、模拟谈判和操作练习、实地教学和实习等, 以扩大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积极创造条件, 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将课堂讲授与演示等方法相结合, 使教学更形象化、逼真化、生动化,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本课程课堂讲授以中文教学方式为主, 部分教学内容与考试题型使用英文, 以提高学生在业务操作中使用英语的能力, 从而适应我国对外贸易业务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以基础知识讲授和案例应用分析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课后布置练习题和案例分析题, 以促进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提高解决具体业务问题的实践能力。
3课程内容设计
(一) 课程内容重组
按照国际贸易研究对象把国际贸易课程分成四个模块, 根据此模块展开教学和研究, 一是研究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阶段, 特别是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性。二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三是研究对外贸易政策。四是研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二) 突出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连续性
《国际贸易》既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 也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西方经济学理论主要研究封闭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行为, 而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探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行为。本课程特别强调学生掌握理论的连续性, 在熟悉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些工具结合国际贸易模型分析国际贸易的成因、影响及结果, 将封闭经济条件下的理论训练延续到开放经济条件下来进行, 使学生熟练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基础理论。通过理论训练, 强化学生运用经济学工具分析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 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三) 以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 以专业建设带动学科发展
结合本专业的课程特点, 将课程放在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建设, 利用学科建设成果, 形成课程体系的连续性。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形成了自己完整且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 并将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作为我们课程组的研究的课题方向, 不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 以高质量的教材建设为龙头, 带动形成了诸多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在科研上取得了良好成绩。使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实现了同步发展。
(四) 突出地域特征及区位优势, 服务地方经济
青岛市具备得天独厚的海港条件, 其独特的地域优势为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背景。近年来, 在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日渐深入的背景下, 我们结合课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等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熟悉东盟、南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熟练掌握面向东南亚开展国际经贸工作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与青岛实际联系起来, 为青岛市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加快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结合相关内容让学生熟悉本省改革开放实际, 锻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本地区的实际问题。
(五) 校企合作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1) 在国际贸易实务理论课程教学中, 企业专家承担技能性较强部分的授课内容--出口报价、信用证审核与修改、进出口合同履行。企业专家运用企业的实际出口报价单, 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的EXCEL表格练习报价, 讲练结合, 做中学。企业专家选用业务中的信用证以及实际进出口业务等资料来到课堂给学生介绍企业的实际操作, 学生纷纷表示很喜欢这种上课方式, 课堂学习和企业实际紧密结合, 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训教材, 共同指导学生校内实训
以企业实际业务资料为原形适当加工整理作为实训教材, 不断更新和补充, 聘请企业专家共同指导, 使实训紧随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 缩短以致消除学校学习和企业岗位需要的差距。
(3) 将课堂搬到企业, 现场学习贸易流程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进出口合同履行部分学习中, 既可以把企业专家请进课堂教授, 也可以带学生去企业, 由企业专家在现场讲授, 效果也很好。这种将课堂搬到企业的学习方式很受学生欢迎。
总之, 该课程有以下优势和特点: (1) 教学条件优厚。课程使用的教材先进。由于其既有理论, 又有法律惯例, 还有实例, 成为相关老师的必备工具。 (2) 教学团队实力雄厚、结构合理。该课程带头人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多年来,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积极探索, 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效, 受到校内外同行专家、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广发好评。 (3)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程教学中,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授课, 并突出其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特色, 在第一课堂授课之外, 突出"第二课堂"的课外实践效果;特别是, 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提供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成效尤为突出。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商务专业群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国际贸易专业能力的培养。如果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目的仅在于传授理论知识的传统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课程组负责人带领课程组的核心成员与外聘专家对课程任务、培养能力与教学内容归纳与分析能力与知识点的, 构建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切入点的教学整体设计方案框架, 形成各项目和模块的能力培养目标及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内容。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一一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85-86.
[2]吕丹.对高职高专《国际金融实务》教学方法的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 (11) .
[3]赵扬.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浅探[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1 (9) .
[4]陈建.衡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西方经济学》中的运用[J].今日财富, 2009 (12) .
关键词:设计素描;课程建设;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
设计素描是设计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基础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美术功底、艺术素养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等。从课程建设设计中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几方面优化与创新,可减少设计理论、观念以及方式上的问题,为今后课程学习打下牢固根基。设计素描课程建设重点在于课程定位与教学内容上,注重课程的整体设计,打造更加专业、综合素质更高的师资队伍,下面就相关问题具体探究。
1 设计素描课程定位
首先,通过设计素描课程设计可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心灵受到启发,培养反应能力与思考力;其次,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转变定式思维模式,学生大脑接受信息、记忆信息、分析、理解、转化信息的能力均得到增强;另外,可使学生大脑、手、视觉与听觉同时接收信息、处理信息,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1]要想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血神各项思维得到训练就要加强对设计素描课程的准确理解,明确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的差异。传统素描重点在于绘画,侧重锻炼学生绘画功底,培养艺术创作力,可独立为一种艺术形式,还可以与雕塑、油画等并列存在;设计素描重点在于草图或者产品的结构、方案图,侧重实用性与效果。[2]由此,在设计素描课程教学设计时,需要将现代美学思想与审美作为导向,建立立体-平面-空间等专业领域设计平台,增强专业课程的广泛性与基础性,将美学素养应用到教学中,掌握企业、市场真正的设计需要。
2 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
2.1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目标为:立足于传统素描教学,借鉴吸收国外教学与设计行业经验,打造出与行业或者自身创意相符的教学课程,即,将素描作为基础,将现代艺术与思想作为主线,对设计发展未来与可能无限延伸。结合当前实训内容,将设计素描教学目标归纳为:观察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形态、结构、机理以及质感、光彩等,应用素描方法传递出图像的信息,进而表现出物品潜在功能与关系,获取自然界原有物质形态与表象,[3]从中洞察出尊重自我、崇尚艺术觉悟,即,透过物质看表象,明确抽象与具象间规律与运动法则。
2.2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从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可看到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创造力与观察力培养是课程目标,造型能力与造型语言规律则是课程核心。设计素描课程将“课题”贯穿在课程教学内容当中,将课程分为物态表象研究、物态解析、造型语言几个设计内容。其中,“物态表象研究模块”是从物态空间变换、结构、质感、造型几方面训练,对设计素描的创意与构思较为看重。“物态解析变形”则是以物态结构关系、画面构成关系为切入点,侧重对形式语言规律的表达。“造型语言表现研究”侧重素描语言研究与表现,立足于当代思想。
2.3 课程教学方式的设计
设计素描课程有着丰富的教学手段,课内环节主要以PPT多媒体授课、课堂讨论、作品鉴赏、课程训练、现场评比、课堂总结等方式为主。课外环节以教学工作室设置多见,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素描本领的同时,在课外开展各种实验室、定期举行的小型研讨会、作品展等,将教研、科研成果汇聚其中,充分收集资料,打造自由、开放、多元的学术活动。通过课内外联动式教学增强了学生对素描的认识与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学习,提升了艺术情操。
2.4 课程实践环节设计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设计专业学生艺术表现手法的培养下往往忽视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市场经济中,各企业品牌活动或者产品设计说明都需要有设计师的口头描述与讲解,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必不可少。在课程中可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或者课堂讨论,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描述自己的创意,借机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另外,学生作业除了素描训练外,还可以让学生记录一段写生或者创造过程心得,在课堂上大声向所有同学分享交流,也是学生间、师生间互动方式。
教师介入与干预设计。在设计素描各个环节,教师干预介入法可使学生个性发展不被遏制,还能及时改正不良学习习惯。需要教师遵循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营造更充足的自我思考与创造的空间,同时,不能过分放任与松懈,对错误的思想与看法及时纠正,并不是打断学生思路、不尊重学生想法的行为,而是引导学生向更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通过委婉、正确的方法及时纠正学习错误,营造良好师生关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作业讲评设计。将作业讲评分为个体与集体讲评两方面。前者是对单个学生进行的重点讲评,比如,学习吃力、理解有困难的学生,重点在于对作业优缺点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的建议。而后者则是面向全体学生,对整个班级全体学生进行评价,在阶段性学习后将作业内容呈现至幻灯片中集中讲评,可使讲评效果提高。
教师示范设计。教师示范在课程设计中也同样重要,学生初次接触素描课程,会遇到很多入门难题,此时,教师在技法上的示范可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示范方法有很多,比如,从不同角度观察物品,帮助学生辨识各种物体形态特征等,示范不是完全的告知与生硬的灌输,而是通过适当点播让学生自己总结深层次的规律,掌握特殊、异常形象的分辨能力,进而增强学生对造型形式与原理的掌握,灵活运用各种造型方法与技法。还可以与学生一起鉴赏名家艺术手法与风格,对名家应用的素描技法现场示范,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而是营造一种现场学习的氛围,感知艺术魅力与神奇,对学生感性与个性化觉悟的发掘很重要,倡导并鼓励形式与风格奇异的创作手法,遵循学生个性与想法,可以随意选择应用适合的工具与绘制方法。启发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总之,教师示范与鉴赏名家作品都是在为学生入门打基础,是提升学生艺术见解、了解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一种方法,可尽快让学生养成艺术性与创造性思维。
3 设计素描课程建设整体教学设计方法
本次以“装饰设计与表现”课程为例,对象为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对设计素描课程建设整体教学设计方法进行探究。
3.1 课程信息与目标设计
课程名称:“装饰设计与表现”课程类型:艺术设计专业必修课;授课时间:大一第二学期;学分:10分;先修课程为素描;后续课程为室内设计实训。课程总体设计目标:本课程为装饰专业主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室内家装的设计与安排,具备较强的绘制与设计能力;掌握透室对室内空间绘制方法,能够快速用制图工具完成室内空间润色与点缀等。学生可对教师提供的室内设计作品进行临摹与分析,应用彩铅、针管笔、马克笔等工具,结合透视(两点或一点)制图法。快速表现出室内陈设、空间效果图。将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作为素质目标。
3.2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与要求
将能力训练分为基础练习(7学时)、家具与陈列表现(32学时)、素描工具使用技法(35学时)以及三维空间综合实训(57学时)几个方面。在训练期间开展一些师生活动,讲练结合,活学活用,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素描技巧。课程基本要求为:要求所有本专业学生均学习此门课程,从普通造型过渡到现代化设计思维,对物体结构与空间结构有正确认识,熟悉应用各个设计工具与软件,可独立创作出完整的作品或者临摹出大师的经典作品,感受艺术魅力,学习并领会创作时的理念,学习到各种创造与表现手法、形式等,最终提高素描表现力与创造力。课程单元实施课程教学总体方案的最小单位,本部分将其分为2学时,每个学时50分钟,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是按照教师教学活动为基础的工作方案,也可以当成教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模板,每一节课都要组织授课教师对总体教学方案有效把握,充分认识到教学内涵与作用,以团队方式学习与讲课,实现不同单元的精细化设计。单元教学方案需要将单元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出来,将行为作为导向,体现教学设计的自身特色与人本化设计理念。
3.3 考核方案
本专业设计素描课程考核方案内容见下表1所示。
通过以上素描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可以从各个方面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评分,将素描基础课程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用更多学时开展实训,讲练结合,突出实训的重要性,也表现了该专业课程设计侧重实用性,以迎合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展现了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的本质区别。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除了重视课程设计中学生艺术情操与素描技巧的培养与锻炼外,教师的艺术素养培养以及艺术远见也很重要,对学生以及课程设计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艺术素养体现在审美意识、理论水平以及实践经验、教学能力上。随着我国高等院校逐年扩招,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类教师培养成为紧迫工作,我国各院校艺术类教师经验与素质落后于西方国家,为此,需要加强培训与学习,有条件可组织到国外深造,领略不同国家艺术魅力,将其应用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提升艺术审美。最后,加强教学评价与考核,对学生与教师学习以及教学态度、方式、质量综合考核,建立师生间、生生间互评机制,增强考核透明性与公平性。
5 结语
本文主要对设计素描课程建设整体教学设计的定位、教学体系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设计、设计方法、教师素质提升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与探究,表现了设计素描是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艺术创造技巧。
参考文献:
[1]马海元.“设计素描”课程在平面设计专业中的结构设计[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10):330.
[2]郑浩.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设计[J].开封大学学报,2015,29(2):73-76.
一.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特点
成本会计课程是广播电视大学财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它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大专层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服务的。
成本会计课程开出在基础会计等课程之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两个方面的目的:其一是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其二是为后续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原理等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本会计课程的课内学时72,4学分,一学期开设。
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是:
(一)成本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决策提供成本信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
(二)成本会计主要是定期反映企业一定时期产品成本和经营管理水平及其构成情况的。
(三)成本会计要受统一的会计规范(企业会计准则和统一会计制度)的约束。
(四)成本会计有一套比较科学的、统一的、定型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
(五)成本会计课程注重实际操作,是一门操作技能性很强的课程。
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多为在职的成年人,他们边工作边学习。对于他们而言:
(1)理解力强,但记忆力较差;
(2)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但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学习注意力不易集中;
(3)以个体学习为主,与教师及其他学生的交流的及时性较差,存在着由于教与学分离所造成的及时的信息双向交流和双向反馈的困难。
由于学生多为在职成年人,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靠自学完成学业。他们需要:
(1)能够满足的教学需求的、针对性强的文字教材。
(2)能提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及起到助学作用的辅导教材、资料。
(3)能起到强化知识作用的音像教材,使学生加深对重、难点、疑点的理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能提供及时交流与沟通的直播课、网上辅导等。
(5)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如作业的批改和讲评、阶段性练习、测验等)。
三.网上教学整体设计的目的与原则
1.根据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教学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以学生为中心”,多方面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用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为学生创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作为网上教学资源作为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的补充,应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并方便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成本会计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使网上教学具有远距离开放教育的特点,力争在教学形式上取得突破。增强多媒体教材的趣味性、启发性和交互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正确使用多种媒体教材,使学生在远离教师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准确、深刻地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使其具备运用会计理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根据课程多媒体一体化的设计方案,按照课程网上教学需要,对网上各种动态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合理分工,相互配合,使其做到最佳组合。
5.通过网上教学的实施,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缩短学习跨度,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利用课程的教学媒体,体现课程媒体的完整性。
四.多种媒体的教学资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根据成本会计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特点,该课程选择文字教材作为主要媒体,录像教材、直播课堂、期刊辅导、网上教学资源等作为辅助媒体。
(一)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用书,是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本课程的文字教材是宋常编著的《成本会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本教材将成本会计方面的内容划分为十六章,章与章之间既关联又独立,有机构成成本会计的内容体系。
成本会计课程文字教材采用分立型模式,力求在书中综合体现远距离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努力使其成为适应学生需要的、深受学生喜爱的高水平的远距离教材。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刻体会到学习这些知识对于他们的工作和以后的继续学习确实有用。方便自学,通过文字教材就可以使学生较完整地掌握课程基本知识。
(二)录像教材
录像教材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力求充分有效地利用录像媒体丰富的表现力和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水平和应用能力等。
录像教材针对成本会计的课程特点并考虑到资源的合理使用,不进行系统讲授,而是按照课程内容,划分模块,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以讲解重点、难点为主,指导学生学习,加深学生对文字教材内容的领会。根据本课程的内容需要,录制9+3课时。
(三)直播课堂
为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核算与分析方法,提高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本课程安排2次直播课堂以配合教学进度,其内容包括各章节重、难点解答、学习方法及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及解题思路的提示、期末复习要求。
(四)CAI课件
成本会计导学CAI课件运用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融教育学、教学设计和软件设计为一体,实现了良好的人——机交互式教学功能,充分体现了电大成人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课件的教学设计对成本会计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归纳、整理,它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使教学设计可以从局部到全局充分地反映每一教学内容的相关过程。从而对所学内容的相互联系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更深入的认识。
成本会计导学CAI课件设计有六个模块,即:生产费用的核算方法、产品成本核算的方法、产品成本报表与分析、练习题、模拟实习、知识点汇集。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课程主要内容的掌握,又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查询。
(五)网上学习资源
成本会计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网页编制网上学习资源,内容包括课程说明、教师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方案、课程辅导、直播课堂、IP课件,同时推出网上教与学讨论、电子邮件答疑等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各种媒体相互之间的关系:
1.文字教材为主,其他媒体为辅,文字教材是灵魂,力争做到一册文字教材在手就可以完整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其他媒体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开拓视野,把对课程的学习引入更高一层次;
2.录像教材与文字教材相对应,既不重复,又不脱节。录像教材针对课程特点并考虑到资源的合理使用,不进行系统讲授,而是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学习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做学生学习的得力向导和补充;CAI课件供各地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学习中使用,指导学生有效自学、练习以及应用和提高。
五.网上教学内容及表现形式的设计
面对迅速发展的网络教育和众多的网络求学者,我们的教学观念必须从封闭式的“校园化”教育向开放式的“个性化”教育转变,基于此宗旨,该课程的网上动态教学资源栏目主要有:课程说明、教师介绍、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方案、教学辅导、IP课件及直播课堂等。具体内容为:
1.课程简介。包括课程说明、教师简介、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方案以及媒体进度提供给学生,以使其能够对本课程有一个明确的、全面的了解。
2.直播课堂。共安排2节课,共2讲。主要是针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讲授。
第一讲:串讲第一章到第八章的内容。第二讲:串讲第九章到第十六章的内容。这些内容在直播课后会及时以文本的形式挂在网上。
3.网上辅导与答疑。在学期中不定期的安排实时的网上教学活动;以及每周(共18周)的经常性地、随时地非实时网上答疑。从学习初期介绍学习方法开始,做到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与学习中遇到各类问题,并解答学习终期考试应掌握的相关问题。
4.练习与自测。通过各种题型的练习,使学生可以自行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5.作业讲评。安排在学期末,主要讲评重点章所布置的难度较大的习题,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6.信箱与在线讨论。随时回复、回答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与学习中的所有问题,以帮助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
六、网上教学实施进度表
学期网上教学实施进度表
课程名称:成本会计时间段:2006年9月――2007年1月 辅导发布时间
文本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 √
IP课件
作业与自测
√
√
网上实时讨论 文本讨论
√
视频讨论
网上联席教学
网上教师研讨
√
√ √ √ √ √ √ √ √ √ √ √ √ √ √ √
七、特别说明
一、电影背景介绍:
《隐形的翅膀》是2007年九月七日由华夏电影公司出品的一部青春励志影片,由冯振志执导,雷庆瑶主演。
《隐形的翅膀》是导演冯振志自编自导的第一部故事片。最初是为双臂残疾女学生自强不息的真实事迹所感动,而引发创作的冲动。导演及其夫人赵慧利女士用两年的心血编写剧本,并倾尽家里所有积蓄拍摄本片,他们的执着感动了残联的领导和朋友王萌和安珍等。在大家的热心帮助下,该片终于完成。影片展现的是断臂姑娘在难以忍受的磨难面前并没有退缩,而是以远超常人毅力和坚强的意志获得了成功,该片表现出人类挑战自身生命极限的主题,讴歌人类顽强而美丽的人性,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雷庆瑶3岁时失去双臂,16岁时因为主演励志电影《隐形的翅膀》,被誉为“折翼天使”并获奖,2008年,进入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2010年走上创业路,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被称为“东方维纳斯”、“断臂天使”。
《隐形的翅膀》的获奖情况:
• 第2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提名)• 第2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优秀故事片
• 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儿女演员奖(雷庆瑶)
二、内容情节:
故事发生在壮美的内蒙古草原上。15岁的花季少女志华考上了高中,她和同学们高兴地去放风筝,不幸被高压电击中。经医院奋力抢救,保住了性命,却失去了双臂。志华的母亲经受不住这惨剧的打击,患上了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失去双手的志华不能自理,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志华想回到学校上学,可是无法写字做作业,学校没法接收她。面对失学和生活无法自理的艰难处境,志华非常痛苦,想自杀了结一切,是爸爸妈妈的爱唤醒了她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
为了重返校园,她在家刻苦练习,脚趾磨烂了,结出厚厚的血痂。终于,她学会了用脚流利地写字,争取到了重新上学的机会。学校离家太远,为避免迟到,隐形的翅膀 最好的办法是住校。她必须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才符合住校的条件。为此,她白天黑夜地苦练脚上功夫。终于用脚学会了洗脸、漱口、穿衣、做饭、打电脑、练书法,甚至学会了穿针引线、缝缝补补等,一切用手才能做的事她用脚基本做到了。
她妈妈的间歇性精神分裂症越来越重。一次意外刺激后,被幻觉误导,走进一个水泡子里,差一点被水淹死。志华及时发现了妈妈,但是她没有手,又不会游泳,只能拼命地跳进水里,呼喊救命。就在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一辆拖拉机开过来,才把奄奄一息的志华和她妈妈救了上来。所以当市残联的教练来学校挑选运动员时,志华担心妈妈再次掉到水泡子里发生意外,就选择了游泳项目。她向妈妈保证一定考上大学,不再让妈妈着急。
志华参加了高考,虽然她的考分过了线,但因为没有双手又报的是医学专业,她没有被录取。想学医为妈妈治病的愿望破灭了。就在她迎战全国残运会刻苦训练的时候,她妈妈无意中知道了志华没有被录取的消息,经受不住打击,精神分裂症发作,一下子走失,再也没有回来。
志华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了好成绩,取得了进军残奥会的资格。但是她的妈妈已不在人世。为了纪念妈妈,志华和爸爸去放风筝,那是一个妈妈为她亲手做的希望她拥有双手的龙风筝。
该片表现出人类挑战自身生命极限的主题,讴歌人类顽强而美丽的人性,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三、文本原生价值:
1、影片运用喜剧手法,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传递给观众,以诙谐的基调,催人扬鞭奋进;而不是以低沉的调子,只让人掬一把同情的泪水。在志华的男同学教她学骑自行车时,影片就用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动作。男同学解下裤带绑在车把上,扶着车后座教她学车时,裤子总是接二连三地掉下来,令人捧腹大笑,就连心怀嫉妒的另一位女同学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是喜剧常用的手法。它透露出这样一些信息:男同学的善良和执着,值得笑着赞叹;当不幸来临时,我们仍然可以笑着面对。如果,能让志华回头看到男同学的狼狈相而发出会心的笑,效果就更加强烈了。
2、多次以电影常用的蒙太奇手法,表现人物心理活动,诠释人物行为的动机,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在情节结构上造成悬念。比如,母亲在寻找失去双膀的志华时,奔跑到电线杆旁那种剧烈恐惧的表情,造成悬念,然后又闪出志华因去够高压电上的风筝而触电的镜头,解释志华失去双臂的原因,表现了母亲内心剧烈痛苦的感情,又为后面的疯埋下伏笔。又如,志华在刚刚失去双臂,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而轻生时,影片很快将镜头闪回到一家人放风筝的欢乐情景,她用手去田野采花的特写镜头,突出有手的珍贵和美好,这一方面运用对比手法,渲染人物痛苦、绝望的心情,解释了人物行为的动机,同时,也让观众感到,我们拥有一双健全的手是多么幸运,要以加倍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
3、张弛有度,也是影片的艺术特色。古人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说的就是紧张和轻松要结合好。每当志华遇到挫折,让观众为她感到揪心时,就会有一段舒缓的抒情的画面出现,或一望无际的美丽田野,或万马奔腾的场面„„这既缓解了观众的紧张情绪,又为人物进入到回忆之中作了自然的过渡。
4、自然环境渲染,悲喜映衬,是影片的又一个特色。家里的风筝被暴雨淋湿后,志华艰难地用嘴用脚去收风筝,痛苦地哭喊,而疯了的母亲却笑着在雨中放着她的风筝,嘴里说着,风筝飞了!风筝飞了!这狂风暴雨里,一悲一喜,实际上都是表现悲。志华悲的是父亲夜以继日糊出来的风筝全泡汤了,而这些风筝好不容易才被订购了的,是用来换学费的。所以志华哭了,内心是悲痛的。母亲喜的是父亲糊的和高压线上一样的风筝终于毁掉了,女儿的危险终于消除了,女儿从此就可以长出手来了!所以母亲笑了,内心是欢喜的。这种悲喜映衬造成巨大的力量,震憾着观众的心灵。
5、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影片的另一特色。疯母亲的反常愿望——让志华长出手来,表面看似痴心妄想,实则是母亲的一种深深的爱,这种爱正是志华向前向上的坚强后盾之一。影片结尾,糊满白手的龙风筝越飞越高,寓意志华的秃臂上长出了隐形的翅膀,也就是实现了母亲的愿望,长出了手!但手是不能飞的,而翅膀是能飞的。志华的所作所为,高出母亲的期望,母亲希望她长出手来,是能够应付穿衣吃饭这样的小事,而志华却一举夺得了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冠军的金牌,实现了大志!
四、文本教育价值:
1、这部影片抓住了残疾人在逆境当中奋发图强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但对残疾人有意义,对所有的健康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应该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成为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
2、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享受着富裕和安宁的同时,应该怎样面对人生的逆境和挫折。看看志华,想想自己,怎样才能做到逆境中不消极沉沦,顺境中更清醒顽强?怎样才能拥有一颗健全的心灵,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独生子女应怎样以知恩图报的心态学好本领,心存感恩,回报父母和社会?这些问题都值得学生深思和反思。
3、有一种力量叫做坚强,有一种感动叫做坚强。电影《隐形的翅膀》正是诠释了这种精神——坚持不懈、永不言败。这不正是现代的学生身上所欠缺的吗?我们应该沉静下来凝想生命的真谛。逆境中的成长,在逆境中积累生命的光华,这边是生命的潜质之所在。我们应该在更深层次上去敬畏生命,去珍视生命。我们要像志华一样,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从不言败,让生命在珍视和坚持中升华。
五、和语文教材的勾连点:
1、《触摸春天》选自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组。本组以“热爱生命”为主题。选有四篇美文,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命。本文文笔细腻,语言丰富、优美,描写了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以一个邻家的盲女孩安静为形象,以代表春天的蝴蝶为意象,娓娓道出一个蕴涵很深的哲学话题:触摸生命的春天。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安静虽然是个盲人,但她的内心是五彩缤纷的,她的拥有的世界也是五彩缤纷的。电影《隐形的翅膀》中的志华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黑暗中缔造出属于自己的光明,拥有多彩的人生。
2、《检阅》选自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组。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理解残疾的博莱克的自强、自尊、自信是教学的又一难点,我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描写主人公在检阅式上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我动情地说道:“一个残疾人能够走得和正常人一样,他该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然后引入《隐形的翅膀》中的一小片段关于主人公刻苦练习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走到文字的背后去理解感悟,把学生领进了课文,学生自可理解博莱克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代价。
六、问题与作业设计:
1、微写作:我们该如何对待身边的残疾人?
2、思考:生命是什么?我将怎样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3、制作手抄报,主题:生命或关爱残疾人
七、拓展链接:
1、欣赏歌曲《隐形的翅膀》、《蜗牛》,欣赏舞蹈《千手观音》。
2、阅读链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贝多芬》等
3、欣赏电影《隐形的翅膀》、《听见天堂》 《我的左脚》、《阿甘正传》、《我的马拉松》、《海洋天堂》等
杭州大关中学附属小学
近日,北京市18个区县及燕山地区教育委员会的中小学主管主任、中小教科科长、教科研部门负责人及部分中小学校长、教师共250余人,参加了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干部培训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增强学校课程领导力,整体推进三级课程建设。”
此次研修活动围绕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进行,基于区县和学校的实践探索精心设计,现场营造多重学习氛围,受到与会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现场互动的近100条短信反馈了大家对此次会议的共同感受:培训带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但让大家享受到丰富而又精彩的课程大餐,还带给与会者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与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诸多思考,内容鲜活有效,呈现环节多样精彩,是一次高质量的研修活动。
■案例研修
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
《媒介素养教育》彰显课程文化建设魅力
本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引导孩子透过传媒的表象,即刻板印象来认识现实的多样性,设计巧妙。“这个课程很好,抓住了人文素养的核心,在广博中,学习正确判断、正确选择。学校必须提供接近真实世界的课程,从而触动学生身心,真正获得教育价值,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在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干部培训研讨会上,与会者争相对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室合作的《媒介素养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课展示——《逃出刻板印象的五指山》,给予高度评价。
作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从2008年9月到2011年9月,为期3年,分为4个阶段。截至目前,实验已顺利完成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各项内容和目标,第三阶段的实验也进展过半。由中国传媒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室的张洁博士带领的团队已在学校连续实验教学共计43周,参加实验的学生共计310人,听课教师已由最初的教学干部、数学任课教师,逐步扩展到语文、音乐、信息技术等各学科、各年级共计25名教师。
据了解,实验成果目前初步显现。形成教案、多媒体课件成果集两册,课程录像一套15讲,发表中文和英文学术论文共计10篇,面向国内、国际同行和专家、学者进行课程展示12次,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3次。在“中国第二届媒介素养国际研讨会”上,来自日本东北大学的关本英太郎教授说:“黑芝麻胡同小学的课程是本届会议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关本英太郎教授回国后还打来电话表示,要把《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成果集》翻译成日文,介绍到日本,在日本推广。
自双方合作探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尝试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验以来,学校积极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争取获得同行、上级,以及专家、学者的合理化建议。即使这样,学校仍不满足于课程引进和通过整合体现出来的特色。
“为了使课程改革走得更健康、更稳健,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加强课程管理的研究,建立从组成专家团到课程申报、到课程评估,再到课程实验、监控、评价和物化推广等一整套机制,彰显课程文化建设的魅力。”学校校长杜军说:“让每一个学生在课程文化熏陶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感念教育,获得幸福人生,实现生命价值效益的最大化。”
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委员会
跨校选修 突出共享强调共建
在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干部培训研讨会上,首轮参与跨校选修项目的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校长王建宗,领衔的跨校选修课程《社会准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中学生班委发展方向指导及组织能力培训》作为研修案例,引起与会者的充分关注与交流。
研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跨校选修如何形成合力,区县教委如何实现统筹和协调;二是校长亲自领衔开发校本课程和上课的意义。对此,宣武区教委中教科科长董培和王建宗校长分别进行了回应。
据介绍,跨校选修项目自2008年开始实行,首轮以北京市第十四中学、第十五中学、第六十六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育才学校、北京市回民学校为主体,联合参与校开发了宣南文化、数学建模、平面设计与制作、生命伦理学、综合艺术修养和民族传统体育6门课程。
2009年,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跨校选修课程发展到二十余门,倡导校际间开展高中新课程非指定选修模块的跨校选修,突出共享也更强调共建。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遵循“行政搭台、业务支撑、校际实施”三条原则。即行政部门策划,成立课程室,作为业务支撑,所有课程经过审核后,在校际之间实施。
校内校外结合、多学科结合、职高与普高结合、示范校和普通校结合、教师培训机构和学校结合、干部和教师结合、特级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合、国内国际结合,这是目前课程开发突出的特点。”董培说:“这样规划和实施选修课程,就是力图打破地域、学科、学段、领域的界限,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名师作用,体现地方特色,关注现代科技,关注社会人文。作为主管部门,就要调动各方力量,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保证课程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鼓励学校间自主探索联合开发课程的同时,跨校选修项目强化学校自主,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将职业生涯规划开到宣武区第四十三中学,宣武区第二职业学校与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联合开发平面设计与制作等十余门课程,形成了联合开发课程、送课到校、师资共享、师资委托培训等一系列课程共建、共享新模式。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和北京育才学校两所示范高中校的校长不仅指导参与课程开发,还亲自走上讲台授课。
校长真正的作用是引导一个课程。你要告诉学生不是学一门课而是学一个课程,不是学一个课程而是学一种素养和本领。”王建宗说:“在校长办学中,发力点始终要在课堂。所以,我们要深入课堂,身在课堂,体验课堂。这样,校长在课堂领导力上就不一样。■集中研修
构建体现学校教育精神的课程文化
刘长铭(北京四中校长)
我觉得,校长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统一思想、认识现状、明确目标、确定重点、总结和推广案例。
每所学校的起点都不一样,进入课程改革和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也不一样。这些不一样不仅仅体现在校本课程的特色上,实现路径、实施方案都会有差异。所以,校长要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制订一个发展规划,然后按照这个规划去推动、总结、反馈、调整,这样一个循环接一个循环往前推进。
经过探索,学校目前已经形成“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系,多样化的学科课程体系,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科学化的学生管理体系。”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个体系的特征,就是“构建一种体现学校教育精神的课程文化”。
从教学出发 关切课程资源
张廷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
教学的基本要素有三个,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学科,也就是教学内容。首先,从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基础和需要,去寻求课程资源,以有效地支撑教学过程。教师需要研究同样处于教学任务中的学生。这种发展折射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中,既有即时的知识获取、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等,也有长远的潜能开发、情感价值观养成等。教学既要完成指定的任务,又要关照学生的长远发展。
其次,从教学的客体——学科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去寻求课程资源,以有效地支撑教学过程。资源成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围绕教学任务追求课程资源的利用。
最后,从教学的控制者——教师的优势和特长出发,去寻求课程资源,以有效支撑教学过程。■官方声音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水平与质量并重
李奕(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处长)
从北京市的角度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特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我们的核心词是两个:一个是水平,一个是质量。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校长、教师,包括学生,都要建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和环境观。
2010年,我们更看重的是校长、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领导力和管理能力。我们在培训中进行了有效探索,希望这种模式和探索也成为区县和学校的探索。像王建宗校长、刘长铭校长,都是基层当中最鲜活的一部分人,特别是校长亲自任课。在课程改革中,校长应该如何参与其中,如何体现自己的作用,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分组论坛
任维兵(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学处副主任):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学校所处地域特点等多元需求,北京市许多高中学校都形成了较成体系的、多样化的课程结构,这种课程结构的研发和实施,不仅满足了学生多元的需求,也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建了平台。
王京兰(北京市石景山区六一小学校长):校本课程统筹兼顾要注意“四个结合”,即与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相结合;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需求和学情相结合;与学校周边地域资源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域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
马福贵(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副院长):校本课程绝不是越多越好,也绝不是越杂越好。实际上,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发展方向、社会需求,才能使校本课程的价值和意义真正得到彰显,真正成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力补充。
■互动交流
万福(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特级教师):
第一,用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引领学校发展。校本课程建设是支持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论述校本课程与学校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应成为校本课程建设论述的重点。
第二,开展首都特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学校发展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取向。应充分研究北京市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以此作为学校课程体系论述的依据。
第三,研究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学校要从增加开发门类转向研究开设特色课程。课程开发要从知识取向转向培养综合能力和实践意义的价值取向。
■活动反馈
最深印象:“在本次研讨会中,给您留下较深印象的活动是什么?”95%的与会者明确表示是两节研讨课。“本次活动以来自一线成功实践作为培训资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次活动首次采用手机短信互动方式,很有新意!”
最大感受:“您对本次活动的总体感受是什么?”70%的与会者认为收获很大;59%的与会者认为培训指导实践的意义强,对工作有引领、有启发,利于反思;56%的与会者认为内容丰富、鲜活、精彩,实效突出。
最好建议:“您对做好干部培训活动的建议是什么?”26%的与会者认为要扩大培训面,尤其是多对校长进行课程培训;要多组织一些这样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实效性强的活动。
专家点评
一线成功经验是课改能力建设的重要资源
张铁道(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此次活动研修的主题,是当前基层各学校深化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主题,即“新时期中小学校长如何获得课程和教学领导力”。通过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和北京市第十四中学的两个案例,说明小学校长和中学校长在三级课程建设大背景下,如何针对学生发展需要开设、实施校本课程,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给全体学生提供一种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验,来丰富他们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他们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实践经验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
他们的实践经验表明,校长在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角色。北京市第十四中学王建宗校长自身拥有渊博学识和丰富教学管理经验,有能力依据社会发展对学生未来发展的素质及能力要求,去创造并提供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特色课程。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杜军校长善于利用高校专家资源及其专业团队来帮助学校开设新的特色课程。两所学校的校本课程案例迥然不同,但都带给我们十分丰富的关于校本课程的认识。
首先,他们身体力行地实践了一种新的学生观。他们都十分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参与及成就体验,这些都有效地唤起和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两所学校实践了新的课程资源观。他们不仅仅满足于通过课堂教学传递书本知识,同时还努力将社会生活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资源,用以唤起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他们的实践展现了一种新的教学互动观。以有价值的素材唤起学生的自主思考、积极参与和互动建构。
在教学现场,我们欣喜地看到,有意义的教学已经成为教学双方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开展共同学习与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在知识、方法、价值观等方面都获得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教师也由于学生的个性化参与,加深了自身对于教学主题、学习者以及教学过程的学习。
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存在方式要紧密结合学生成长需要,带给学生不同于系统学科教学的一种新的主题学习体验。这种主题学习体验,坚持下来就变成学生的特长和学校的特色。
在课程改革逐步走向专业化发展的今天,我们拿什么样的资源提供给区县领导、学校校长和学科教师,有效地帮助他们获得自身对于课程和教学的领导力?市、区两级专业机构怎样规划、设计和实施培训课程?通过此次的主题研修活动,我觉得,应该在北京市课程改革创新实践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建构有价值的校长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课程。
■文件解读
健全课程管理制度
解读《关于加强义务教育课程管理推进课程整体建设的意见》 杨德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整体推进三级课程建设,提升课程领导力”是这次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干部培训研讨会的核心。北京市颁布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义务教育课程管理推进课程整体建设的意见》的核心目标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三级课程是否完善;形成内涵式办学特色——课程建设核心特色;树立典型学校——三级课程建设示范基地学校;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全市课程建设。
问题:市、区县和学校三个层面,是不是可以各自负责某一级课程?
解答:市、区县和学校三个层面,对于课程整体性要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各自孤立地负责某一级课程。
整体推进三级课程建设,就是市、区县和学校三个层面都要系统考虑课程设计,也就是说区县考虑地方课程规划时,要考虑怎么和国家课程衔接,同时要给校本课程留有充分的空间,留有指导的余地。
在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中,特别要发挥学校的核心作用。学校是能够整体设置三级课程的核心部门和关键场所。学校整体设置三级课程包括:开足开齐国家课程;规范实施地方课程;特色发展校本课程:符合学校发展实际,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联合开发,资源共享,避免盲目开发。
问题:三级课程整体推进,究竟推进什么?
解答:三级课程整体推进就是三级课程要科学互补,相互协调。包括:(1)不存在地位高低问题。三类课程各有目标、功能,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课程建设总目标。(2)课程比例合适、课程结构合理。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要互补、协调。(3)课程门类相互协调、支撑。(4)整合重复交叉的内容。
问题:推进三级课程建设,如何形成特色发展?
解答:第一个层面是目标特色。即学校的课程发展目标与学校的特色办学宗旨协调一致。
第二个层面是内容特色。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分别形成各自特色,同时在总体上又能够形成一个协调、合理、整体的特色。
第三个层面是学校特色。逐步形成以课程为内涵的学校的特色发展。
第四个层面是学生特色。通过课程的特色,让学生的特点、性格,在课程中得到发展并展现出来。这是推进三级课程整体建设形成特色的核心目的。
第五个层面是教师特色。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变带来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认识的变化,形成专业发展的特色。
问题:区县在推进三级课程建设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近十年, 基因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生物安全、“克隆”、“转基因”等专业名词, 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非生物专业的民众所熟悉和接受。现代生物技术为人类解决粮食问题、药品和环境问题开辟了新的渠道, 且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药、林业、水产、畜牧、环保等不同的行业和领域, 但是随着基因改造产品的大量问世, 同时也引发了有关基因工程产品潜在人体健康风险、环境风险、伦理冲突风险等广泛的争论。这些新问题、新观点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事物, 需要教育工作者下大力气去研究、归纳和总结。《生物安全学》课程的开设正是社会发展在大学教育中的及时体现, 也是培养合格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基于上述情况, 2013年北京农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开设了《生物安全学》这门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 合作讨论交流的能力, 多层次不同角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以及讲演表达能力。方法:利用“学习金字塔”理论的不同学习方法, 将16个学时的《生物安全学》课程, 设计成8学时的教师课堂讲授、试听结合和示范, 以及8学时的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 包括分组讨论, 对学习内容的立即应用。为培养合格的生物技术人才奠定基础。本文就大学《生物安全学》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作一探讨。
一、教材选择及内容
生物工程专业选修课, 王伟主编的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物安全学》, 由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出版。全书共分十个章节, 分别为:绪论 (生物技术、生物安全的概念, 各国生物安全法规介绍)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转基因动物的安全性、转基因水生生物的安全性、动植物转基因微生物的安全性、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生物多样性的安全性、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恐怖的危害和防御等十个章节。
二、教学目标与任务
《生物安全学》在生物工程专业中定位为专业必修课, 它是培养学生有关生物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技术。
(一) 知识目标。
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掌握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 了解它与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密切关系, 掌握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及其评价, 熟悉各国关于生物安全的诸多管理措施, 明了实验室生物安全, 掌握“三废”处理。
(二) 技能目标。
通过对转基因产品优势及潜在风险热点问题的讨论, 以学生参与为主体, 培养学生们对热点问题的辨证思考能力, 多层次、不同角度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设计
总计16学时课程, 以教师为主体讲授课程占8学时, 以学生为主题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占8学时。教师讲授4个方面的内容 (见表1) , 主要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对热点问题的引入, 可适当选取相应的视频播放。在每一周课后需布置心得作业单, 需设置参与性强、增进其民族自豪感的题目, 如:“您赞不赞成在中国开放转基因作物?理由是?”以及“倘若您可以主导中国农业政策, 面对未来的极端气候, 您如何运用您的专业技术让中国面对挑战?”
以学生为主体参与的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内容 (见表2) , 主要由学生围绕相关热点问题收集资料、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和排序, 并分别撰写研究报告, 并制作PPT, 以讲演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们为了更好地完成相关题目, 他们有必要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完成资料收集及问题讨论。这样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兴趣, 提升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发展他们的研究问题、交流问题的能力, 没有固定标准答案的热点问题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是非观。
四、学生学习特征分析
一是已经掌握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原理及相关实验操作步骤;二是对基因工程在农牧业 (农药) 、食品、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三是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已经对转基因产品的热点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四是学生们对转基因食品等涉及自己生活的身边的产品比较好奇, 渴望更多地了解这类产品的安全性知识。
五、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确定
第一, 讲授性知识的传授需要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如动画、图片剪辑、视频短片等, 经巧妙编排后已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第二, 研究性学习需要指导学生从资料收集、研究报告的撰写、参考资料的选择等诸多方面着手, 需注重思路方法的学习、实践和掌握。
第三, 教学重点就是要求学生们掌握《生物安全学》这门课的概念、定义等基础知识, 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包括资料收集及报告撰写;教会他们团队合作、交流方法;从社会公德的高度去关注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六、学习环境选择及学习资源设计
第一, 学习环境选择:学校具有互联网、多媒体教室。
第二, 选择自制的图片、动画、视频资料, 再现资料收集、研究型报告的撰写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研究报告的示范模版, 并细致解释过程及原理, 采用一播放一总结的媒体使用方式进行教学。
七、学习情景设计
情景1:通过播放资料短视频引出问题, 激发学生们主动求知探索的欲望。情景2:通过分组, 制定合作的同学, 共同完成收集资料、整理、讨论的过程。情景3:由学生自己动手撰写研究报告、制作PPT, 提升他们的动脑动手能力, 提升他们利用电脑软硬件的技术。情景4:讲演汇报、展示其研究成果, 以虚拟国家管理者的角度与视野来看待这些热点问题, 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体会所有问题的一体多面性, 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规则及方法。
八、学习活动的组织 (见表3)
九、自主学习过程细节设计
书面报告12号字, 标准宋体, 至少5, 000字需注明资料来源。讲演报告利用电子幻灯, 报告10~15张PPT片子, 报告时间10分钟。每组留10分钟让老师、同学提出问题、进行交流、打分。研究报告、PPT报告需提前一周让老师审阅并给予一定指导。各组工作分配需写在PPT第一页。
十、教学成效评价
教学过程全程录像, 教学完成后根据录像资料进行授课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以及学生评价。评价方法参考《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和方法探究》一文中的“课堂教学评价表”, 根据评价意见对课程的设计再进行必要的调整。
教学改革的初衷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动力, 在积累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包括收集、选取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 合作讨论交流的能力, 多层次不同角度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讲演表达能力等。为了达到上述要求, 就需要精心设计课程方案, 达到在愉快情绪下获取知识形成的快乐感, 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获取构建者。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生自己通过探究所“发现”和“创造”的知识, 可以记住90%, 所以, 这门课程以近一半的学时数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希望他们能在这样的课程设计里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刘谦, 朱鑫泉.生物安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2] .薛达元.转基因生物安全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3] .Wagner, Robert W.Edgar Dale:Professional[J].Theory into Practice, 1907
[4] .张伟.生物安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整体设计 实践育人
前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①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制观教育的主课场。探索具有高职特色思政《基础》课的实效性教学,寻求实践育人的新思路,构筑实践平台,融入于“开放性”教育思路,颠覆性的教学变革是精品课程整体设计与建设的初终。
一、《基础》精品课程设计的定位与理念
(一)设计定位
1.课程的性质。《基础》课程教育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主要进行思想道德法制观教育,提高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素质能力,解决高职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课程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②。《基础》课程必须围绕根本任务,突显教育的职业性,职业的道德性和职业发展的导向性,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塑造符合时代特征精神的“职业人”形象,实现会就业、能创业的合格职业人的目标。
(二)设计理念
1.“三向均衡合一”的课程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三位一体:运行课堂互动教育——校园体验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一致。
培养核心——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人生的核心基础。运行《基础》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诚实和职业奉献精神,解决未来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操守问题。
教育导向——就业创业:以就业为导向、开拓创业操守的准坐标,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社会协调全面发展。
2.“五元方略”的课程教育思路
教育导向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把开展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导向之中。
培养职业性。在满足职业岗位技能素养的同时,培育职业道德素养。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上会做人、会共事,成为有道德的人。
方式主体性。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课堂鲜活、校园多姿、社会多态的文化释放,把学习主动、自主探索融为一体。
途径实践性。通过学生的社会调研、网络体察、热点透视、革命传统教育、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结合,深化知识的理性认识。
适应开放性。通过课程网站资源,开展多空间的师生互动交流,展望共同人生的精彩世界;让学生进入全新的科技领域空间。
二、《基础》精品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途径
(一)教学内容革新
1、“一核多维”课程体系教学。“一核多维”是指以《基础》课程内容为核心,以“职业发展指导”“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综合素质教育”为课程延伸体系,构筑校园体验、社会实践教学平台的课程教学体系。
2、课程体系项目化教学。将《基础》课内容研究分解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二篇,并拆分为“思想观、道德观、法制观”三模块,设定为八个专题教学。实行核心课的思想观部分与“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综合素质教育”项目对接,道德法制观部分与“职业发展指导”“安全教育”项目对接形成多元情境空间的体验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二)、创新教学途径
1. 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课适应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的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直接服务于职业素质的形成,构建“课堂——校园——社会”动态趋进式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2.创立“三歩推进”教学方法。本课程在借鉴吸取国际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四步循环教学法的基础上②,构建“知理——体验——评价”三歩推进教学法,以适应动态趋进式的教学模式。
3.开创学生团队学习模式。职业人的核心是职业素养能力,其素养能力离不开团队的辅佐。建立每个自然班8-12人的学习团队。每队设召集人、策划人和主发言人等,课程实践以团队为基本单元组合进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4.实行量化与非量化的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由原来一卷定成绩的终局评价机制,创新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平时考核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占60%),对习作论文、课堂出勤、团队活动、实践表现、服务影响等五部分成绩构成。实行逐项量化计分和非量化相结合。
三. 教学手段革新
1、教师队伍及教学团队建设。本课程要建设不少于12人的教学队伍,形成“一核多维”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一支结构优化、专兼合理、教研并重相谐调,高职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
2、教学手段要素改革。在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育手段的基础上,改革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开展集体备课等,弥补教材和黑板的感性缺陷,突出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的实际,增强大学生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发揮教学信息、知识博览、安全沟通、权益维护、心理咨询、法律服务、就业设计、创业构思等即时性效果。
3、教学实践模式运行。充分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区域性的红色资源、司法资源等教育基地,开发现代公司企业、农业场所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实践平台,建立多种学生社团,组织校际合作、科技交流、校友联谊等教育自主活动,形成生动活泼、空间多维、鮮活有益的多功能的实践育人活动。
四、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
1、校内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设计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坛报告厅、多媒体教学中心、多媒体教室、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辩坛中心、爱囯主义教育广场、国防軍事教育训练基地、心理咨询中心、安全教育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心协”网站等育人基地。
2、校外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开发红色革命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法律援助中心为法制教育基地,建立社区、公司、敬老院等志愿服务基地,建立暑期“三下乡”活动机制,建立与企业集团共建的创业孵化基地,建立现代农村、农业的“示范生态园”基地。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Z].2010-9-13
【文学欣赏课程整体设计】推荐阅读:
英美文学作品欣赏06-03
文学翻译批评与欣赏10-16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标准10-15
《欣赏与设计》教案10-15
创意书籍装帧设计欣赏06-05
《欣赏是一种善良》教案设计06-11
音乐欣赏《快乐的童年》教学设计10-31
06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外国作家作品研究课程简介2007-20
音乐欣赏课《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