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痕作文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千年之痕作文(通用9篇)

千年之痕作文 篇1

仰望星空,会有种很崇敬的感觉。如果一颗星星就是每过一年刻下的痕迹,那这片星空作文 作文人网 你也可以投稿,应该可以算是长寿的老人了吧。不知星空是否有生命,在任何人的眼中,它都是那样纯真无瑕,不曾有任何诋毁的语言。明亮的灵魂,令世人向往,拼命追寻,可又总是感受到它的遥不可及。或许是个幻想,美妙的幻想,从来不曾出现过,只是给自己的一种安慰。

赞叹生命的人太多太多,只是分为庸俗与高雅。留下了痕迹,只为让它经历千年的洗刷,命运该如何,该是任凭时光摆弄了。

我不知道生命是何意义,你我都一样,没有资格去诠释,也没有能力去对人民宣布。就是这样复杂,也就是这样简单,只看是谁征服谁,谁会成为被诠释的.对象。世间是充满生命的然而正因为这样才让人感觉不到生命的存在。因为被忽略,所以祈求超凡脱俗。嘲弄地笑,他们不知道这样只会更俗。当他们重新出现,自发地披上完美的面纱。有人会不顾一切地捧,如此这般地望着他们的表面赞叹不已,更有人俗不可耐地尖叫,试图吸引更多的目光。也许有一天面纱会被揭起,能不能看到生命的瑕疵就只能拭目以待了。也许直到死,虚伪也不能被揭穿,把那些痕迹永远地留在世上,想,会觉醒的,只不过太迟,又给自己多增添了一份悔恨和罪恶。

无情,残酷,有人这样形容生命。默哀,这或许是对生命最为透彻的释义。无处不在,令人窒息......一个生命的存活会牺牲太多的生命,那本来就是一种竞争。人自以为是地球上最高等的生命,可能否发现,自己的存货是建立在多少有声无声的哀鸣中?那是对生的渴望与挣扎吧。命运套牢了这根链,无法改变,只能默默哀悼那些因我而去的生命。也许在灵魂中,它们的痕迹依然存在。

是个千年依旧,探讨不尽的话题。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也许作为一个生命,不可能会真正了解生命的真谛,永远不可能......只能默默改变自己的价值吧。

悄悄地仰望这片星空,像窥视生命一样崇敬......

千年之痕作文 篇2

多读多写,利弊自明。传统的作文训练,很重视多读多写。有人问苏轼“:学文如何?”他回答说“:前辈但看多做多而已。”欧阳修也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看来多读多写虽是“笨”方法,却是行之有效的。

古人又认为“,读”不能代替“写”,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常写。清代唐彪说“:盖常作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作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他认为“:人之不乐多作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不知艰难费力者,由于手笔不熟也。”总之,要手笔熟,唯有多写,这才符合从写作实践中培养写作能力的规律。

文字频改,功夫自出。古人有“文不厌改“”日锻月炼”之语,勤写还需与多改配合。多改,目的在于深入揣摩,一方面可以达到更牢固地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同时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习惯。诗人贾岛“推敲”的传说,欧阳修改定《醉翁亭记》第一句的故事,都是脍炙人口的轶闻美谈。

多改,并不是依赖老师给改,而是要求学生自己修改,不是只指个别词句的润饰,而是指通篇文章的检点。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武叔卿的话,说“: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

有些人不但要求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还提倡看别人怎样修改文章,从中体会写作方法,汲取有益的经验。

模仿先哲,精妙自来。古人认为,儿童作文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沟通读与写的桥梁。唐代的刘知几说“: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又说“:若不仰范前哲,何以贻厥后来?”许多有成就的作家在他们学习写作之初,都经过模仿练习这一阶段,就是在他们有了很高的写作水平的时候,为了学习某种新的表现手法,也需要模仿。白居易的诗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就是由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脱化而来的。

模仿什么,怎样模仿?古人的一些主张是值得重视的。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条是模仿名家名篇。宋代朱熹说“:大率古文章皆是行正路,后来杜撰的,皆是行狭隘邪路去了。而今只是依正的路脉做将去,少间文章,自会高人。”研究历史上大作家成“家”的过程,可以看出,他们总是学了前世名家的文章,汲取其所长。另一条是不袭古人诗文,明代文学家王守溪说:“所为文必师古,使人读之不知所师,善师古者也。韩师孟,今读韩文,不见其为孟也;欧学韩,今读欧文,不觉其为韩也。若拘以模仿,如邯郸之学步,里人之效颦矣,所谓师其神,不师其貌,此最为文之真诀。”模仿古人,不袭古人,这是学习古人的正确路子。因为古人写的是彼时彼地的人和事,而学生写的是此时此地的人和事。应借鉴古人的写作方法来表达今天的内容。

先放后收,路子自通。古人一向主张训练学生作文要经过“先放后收”。首先鼓动学生大胆地写,等到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要求精练严谨。学生练习作文,必须经过一个由放到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章逐步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奇到平,作文水平也就逐步提高了。这是符合学习作文的一般规律的。初学者由于不会作文,不免有畏惧情绪,如果鼓动他们大胆地写,尽情地写,发挥其想象,扩展其胸臆,会打消他们的畏惧情绪。文章的形式虽然粗糙,但内容都比较丰富,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提炼,就会逐步提高。

泪之痕作文900字 篇3

鱼说:“你看不见我的泪,因为我在水里。”

水说:我看得见你的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题记

泪水,是深邃的天空滑过的一颗流星;泪水,是青春的面庞上掠过的一丝神秘的微笑;泪水,是平静的碧波上荡起的一层美丽的涟漪。

父亲泪

“都说了两周才放一次假,好不容易回家一次,就知道让我学习。“爸不是想马上就要中考了吗?应该抓紧时间学习了。”学、学、学,就知道让我学,一个大男人家家的成天唠叨你烦不烦啊!看我以后学成个傻子怎么办,要我学习干嘛?不就是希望我有份好工作赚很多的钱吗?既然你这么爱钱,干嘛还养我干脆让我去陪我妈妈得了。你养我花钱的地方不更多么,把我花的钱记下来,以后我成倍还给你。“我愤怒的一口气喊了很多,或许是青春期,又或许是讨厌他这个样子吧!“爸没这个意思,既然你感觉累那就放松放松吧!”父亲解释道。我一边打着手里的游戏一边没好气的说着:“用不着你假惺惺的。”父亲没有多说只是默默地走开了。

我小心翼翼的走到父亲的门前,轻轻地推开门。咦?他怎么没在家,去了哪里?当我准备离开时,突然瞥见了床头上的一个本子。哦?那是什么?好奇心的驱使已使我走到了床前。我就看一眼。

“3月1日,女儿开学,我得为她准备好充足的东西。可是我是一个男人总会粗心的,我得尽量让自己学会细心。”

“3月5日,今天女儿回家,我真开心,放学我要快点把她接回家”

“3月6日,女儿在家与我发生了争执,我竟然打了她一巴掌,她母亲走得早我却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唉!”

翻着,翻着,我的.眼睛湿润了。

“6月10日,我刚刚和女儿起了冲突,这次是我和女儿这个月吵的第16次。我是个不称职的父亲,我没能力去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家。”日记上有许多地方的字迹已经模糊了,上面被泪水已经润湿,本子上还有为干涸的泪水。

曾经固执的以为你不再爱我,到头来才发现我是那样的深深的伤害了你。曾经以为你不会落泪,可却忘记了你是一个父亲,你也有脆弱的一面,你也会为自己的孩子落泪。

流逝的日子像一片片凋零的枯叶与花瓣,渐去渐远的是岁月的年轮。那些不如意的曾经,就让它伴着泪水霪灭在回忆中吧!

初三:小尘埃123

千年老作文 篇4

国内短跨项目总被刘翔压制,30岁“高龄”带着一身伤病站上了伦敦的赛场,坚持造就英雄。

成绩:亚运会、亚锦赛、全运会、钻石联赛田径110米栏银牌

拉格斯・切赫

匈牙利游泳名将从小有哮喘病,肺活量小于常人,但靠不屑努力曾创造过五项短池游泳纪录。世界大赛上多次惜败菲尔普斯。

成绩:北京奥运会200米蝶泳、200米混合泳、400米混合泳银牌

谭宗亮

这位41岁的射击名将今年在伦敦奥运10米气资格赛中早早出局一个快被遗忘的年作文500字15篇一个快被遗忘的年作文500字15篇。自1993年进入国家队后,多次在该项目上获银牌,

成绩:七运会银牌、北京奥运会银牌

黄珊汕

中国女子蹦床队领军人物,雅典奥运会上为中国队夺得“零的突破”,却始终与金牌失之交臂。

成绩:雅典奥运会铜牌、世锦赛银牌、伦敦奥运会银牌

中国女子射箭队

由于韩国在射箭项目几乎垄断的地位,中国女子射箭几乎每次世界大赛都抱憾而归。

梦回千年作文 篇5

开封的传统技艺令人叹服,汴绣就是其中之一。它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还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里。古人对汴绣有着很高的评价,在《画笺》一书中这样称赞道:“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漏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织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荣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汴绣绣出的花,山水,人物等等都栩栩如生,可见开封手艺之高,和刺绣发展的程度。

开封的传统建筑也丝毫不逊色,龙亭可是有着很高的地位。龙亭曾经是皇帝的宫殿,坐北朝南,有七十二级台阶。登上平台,你可以看见潘、杨两湖,景色颇为美丽,它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曾修复过十几次。传说在龙亭一次坍塌后的一个雨夜,一条青龙从正北方腾空而起,没入云端。这为龙亭这座古迹添抹了一丝神秘的色彩。除了龙亭,铁塔也是一绝,它以卓绝的建筑艺术和宏伟秀丽的身姿而驰名中外,素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称。九百多年来,历经战火、水灾、地震等,但至今仍巍然屹立,我们不得不为古人有这么高的智慧和技术而折服。

飘散千年的香气 篇6

“红袖添香伴读书”,很多人都熟悉这句话,但可能较少有人真正了解它。此语出自清代女诗人席佩兰《长真阁集》中的《寿简斋先生》,诗句为:“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一种很美的意象。倘若我们要作一幅画来实现这意象,有些重要的细节便须落实,譬如:这位红袖佳人是怎么样“添香”?往哪儿添?添什么样的香?换个思路再追问下去,佳人伴才子便罢了,为何还需“添香”?这故事说起来就长了,我们慢慢道来。

红袖是怎样添香的

“红袖”们添的香绝非我们今天常见的线香那么简单,倘若叫“红袖插香”也不会有那样的美感。在古代生活中,焚香所用的香大多是依据“香方”,择沉香、青木、苏合、鸡舌、兰、蕙、芷、蒿等原态香药经过炮制、研磨、熏蒸等方法,合成的更为精致的香丸、香饼、香膏等,这个工艺过程便是“合香”。相传宋人陈敬所著的《陈氏香谱》中有记载说,“杏花香”方炼制成的香丸“如弹子大”,“开元帏中衙香”是“丸如大豆”,“雪中春信”方是“炼蜜和饼如棋子大,或脱花样”。棋子大小的香饼还要脱出花样,的确精致,耐人把玩。

那么佳人的纤纤素手又该怎么样捻着这精致的香丸、香饼来“添香”呢?个中情形也绝非像今天这般借个火把它点燃那么简单,所以亦不如叫“红袖烧香”。所谓“焚香取味,不在取烟”。严格说来,不是焚香,而是熏香。即:借助炭火之力让香丸、香饼散发香味。明人高濂《遵生八笺》中列举了“焚香七要”,是为:香炉、香盒、炉灰、香炭墼、隔火砂片、灵灰、匙箸。其中最要紧的细节是“香炭墼”和“隔火砂片”。“炭墼”是用炭末捣制成的块状燃料,先把它烧透,放在香炉中,再用特制的细香灰把炭墼掩盖起来,并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可以接触空气而持续燃烧。然后,在香灰上放瓷、云母、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片”,“红袖”们的小手便是将那香丸“添”在这隔火片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熏烤,慢慢将香味散发出来,达到“味幽香馥,可久不散”的效果。

其实,古代中国人用香,最初并不都是用香丸、香饼等“合香”的香品。在先秦两汉时期,人们还不大懂得研究香方来“合香”,主要是直接选用香草、香木片、香木块等,但熏香的道理相似,都是用木炭等燃料熏焚。从考古文物得知,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制作精良的熏炉。到魏晋隋唐时,合香才盛行,这时,熏香的风气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加上文人士大夫们的推动,使得合香、品香成为相当优雅的生活方式。稍加留意,您会在这个时期的大量诗词文章中见到知识分子们借香咏怀的情思。“红袖添香”这一诱人的场景大概也是这一时期在文人的现实与梦想中成形并深入人心的,而且流传愈久愈迷人。

到宋朝以后,独立燃烧的合香开始流行,比如印香、塔香,不过即使是这样的香品也是要平展在特制的香灰上燃烧,才见品味。这个时期也出现了线香。需要说明的是,您万不可把宋代的线香跟今天的线香等而同之。宋人使用的可燃烧的香品,包括线香,俱是来自依香方用香草、香药精心炮制成的香膏、香泥,是纯天然的自然香芬,与今天化学工业的合成产品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来摹写那千百年前的香炉里漫出的香芬呢?先来大致了解一下含香的香药:兰、蕙、芷、蒿等香草是中原人最早采用的芳香植物,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后,原产自非洲和西域地区的各种香药进入中国,生长于边陲的香药也顺便来到中原。诸如龙脑香、青木香、乳香、降真香这些香药的异域芬芳大不同于中原地区人们常用的香草,它们征服了中国人的心,古代中国人的香芬生活也愈加丰富。今天迷恋时尚生活的人大概在茶座喝茶时都曾品尝过迷迭香的滋味,你可知道这原产于地中海一带的浪漫香草“rosemary”(拉丁名意为“海洋之露”)早在汉代就已经来到中国?千百年前,它已经被中国古代的青春少年、风雅之士装入香囊佩戴在身上,或者作为香方的配料被制成美妙的香品在庭间散出芬芳。有首古乐府歌词这样写道:“行胡从何方?列国持何来?氍毹、毾㲪、五木香、迷迭、艾药及都梁。”氍毹等是织毯,五木香等便都是香药。

这些香药最上乘的莫过“沉香”,在中国人的香谱中,它是“香中阁老”、香之极品。因内含树脂,质地密实,入水能沉,所以得名“沉水香”,古代人也曾将它称为“木蜜”——听其名闻其香。它还有个美好的名字叫“女儿香”。据说在盛产沉香的广东东莞地区,沉香的洗晒由姑娘们负责,她们常将最好的香块偷藏胸中,以换取脂粉,香中极品“女儿香”便由此得名。天然沉香相当稀有,它的形成有很多偶然性,没有哪种香树必定会结香。常常是香树根干处因虫蛀或外伤等原因有真菌侵入寄生,才会引起树体内的一系列变化,使树胶、树脂等成分逐渐沉积,形成“香结”,时间愈长,品质就愈好。而天然香树一般要到十年或数十年以上才有发达的树脂腺,才有可能形成“香结”,“香结”也还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真正成熟。有的香树寿命长达数百年,倒伏后留存的沉香往往也有数百岁以上的年龄,所以古人称沉香是“集千百年天地之灵气”。这沉香之名贵可想而知。

汇集了中原的、边陲的、域外的香草、香药,古代的中国人就会变着方子炮制香味。《陈氏香谱》中有此一方:“沉香一两,苏合香。右以香投油,封浸百日。爇之。入蔷薇水更佳。”其中“苏合香”产自土耳其、埃及、印度等地,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异域香药之一。它是一种香树脂,为半透明状的浓稠膏油。方子的意思是将沉香投放到苏合香油中浸泡,密封一百天,然后将泡过的香料取出,直接作为香品熏。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合香”,让香油的气息浸入沉香,把两种名贵香药的香芬融合在一起,获得新的香型。而方中最后所说“入蔷薇水更佳”,这“蔷薇水”就是阿拉伯玫瑰香水。将沉香浸泡在香水中,真是典型的“中西合璧”,方中言效果“更佳”,想来会合成一种相当美妙的香型。

阿拉伯香水是在晚唐、五代时期传入中国的,它的神奇花香迅速取代了进口芳香油苏合香的地位,成为中国贵族阶层的奢侈消费品。只不过它太奢侈了,进口数量有限,价格昂贵,想大量使用就不那么方便。于是,古代中国人开始仿制“香水”。不知当时朝廷有没有科技进步奖一类的玩意儿,从古代香谱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人的尝试是大量的,可惜最终结果是令人遗憾的,他们始终没有彻底掌握蒸馏香精油的办法,制不成香水。

不过,中国式的熏香可能更契合士大夫们的审美习惯,他们更喜欢微妙、自然、清淡、绵长隽永的香气,香水那样直截了当、鲜明的味感不太适合中国人吧。制不出香水没关系,一点也不妨碍中国的香文化在它悠久的历史中发展、完善。

闻香不止识女人

美国有部电影叫《闻香识女人》,说的是香水的香;而在古代中国,熏香的气氛更深更广,闻之,也远不止“识女人”。

生在古代中国,不论你是否刻意追求雅致,你的生活似乎都离不开香。先秦时,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无论男女,都有随身佩戴香物的风气。“容臭”,即香囊,佩于身边,既可美自身,又可敬他人。《离骚》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是说身上披带江离和白芷,又以兰草作佩饰。《礼记》说:“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是指先秦时少年拜见长辈先要漱口、洗手,整理发髻和衣襟,还要系挂香囊,避免身上的气味冒犯长辈。《诗经》和《楚辞》中也多有对香木香草的歌咏:“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萧”“艾”都是菊科蒿属植物,是古代较常用的香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的生活,听上去岂不很美?

古代人没有现在这么多急功近利的事迫着去做,生活节奏也比较缓慢,有闲情的人就会借助身边美好的香花香草享受一下生活。而且古代许多事都是围绕着一个“礼”字来的一中国人这个“礼”的文化可不简单,“香”也跟它息息相关。燔香祭祀是礼(这是香在中国最早的应用,可以上溯到黄帝时期),亲友相敬是礼,朝堂行止更是礼。你知道吗,嘴里嚼块口香糖在古代也曾是礼。

东汉桓帝时,有一位侍中名叫刁存,年纪挺大了,有口臭。一天,汉桓帝赐给刁存一个状如钉子的东西,命他含到嘴里。刁存不知何物,惶恐中只好遵命,入口后又觉味辛刺口,便以为是皇帝赐死的毒药(估计此时他会回想起自己向皇帝汇报工作时皇帝忍无可忍的表情)。他没敢立即咽下,下班后便急忙回家与家人诀别。此时,恰好有同事来访,感觉此事有些奇怪,便让刁存把“毒药”吐出来看看。刁存吐出后,却闻到一股浓郁的香气。朋友察看后,认出这不是什么毒药,而是一枚上等的鸡舌香,是皇上的特别恩赐。虚惊一场,遂成笑谈。“鸡舌香”形如钉子,又名丁子香。这可不是我国北方的丁香,在东汉时可是名贵的进口香药,含之能避口臭,令口气芬芳——这该是今天口香糖的老祖宗。有关这名贵的鸡舌香,还有个出自《三曹集》中《魏武帝文集》的故事。说东汉以后的三国时期,一代枭雄曹操有一次将鸡舌香精心包装起来,并修书一封写道“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即刻遣使者把香送到千里之外的孔明军中。——何意?是讥讽孔明先生口臭吗?曹操也玩这小儿科的把戏?

非也。我们还是从那位刁存说起,也许正是老刁的口臭提醒了众位朝臣,尤其是需近前面对皇帝奏事的官员,最好口含鸡舌香面圣。蔡质(东汉文学家蔡邕之叔)编写的《汉官仪》,便记录了当时一项风雅的宫廷礼仪规定,尚书郎要“含鸡舌香伏奏事”。这说明,口含鸡舌香已经成为一项宫廷礼仪制度,后来便衍变成了在朝为官、面君议政的一种象征。例如唐代刘禹锡《朗州窦员外见示与澧州元郎中郡斋赠答长句二篇因而继和》写道:“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当时,刘禹锡刚被贬为朗州司马。诗的大意说,皇帝现在派我们来治理这种蛮荒之地,而昨天我们还曾经一同在朝堂之上共事。唐代诗人和凝也有诗云:“明庭转制浑无事,朝下空馀鸡舌香。”那么曹操向诸葛亮送鸡舌香,就可以理解为一种暗示:我曹操希望能和你诸葛亮一起口含鸡舌香,同朝为官。是向诸葛亮示好,以表招贤纳士之意。可能是这鸡舌香的政治功用太过温柔,所以偏好撰写奇谋秘计的《三国演义》没有采用这则故事。

熟悉三国的人不会不知道“荀或”,此人乃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被曹操比作辅佐刘邦之张良,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过重大贡献,曾官拜尚书令,人称“荀令”。这位汉魏重臣注重仪容,风度翩翩,有美男子之称。后世还常以“荀令香”或“令君香”来形容大臣的风度神采,乃因为荀先生好熏香。据称他身上香气,百步可闻;所坐之处,香气三日不散(《襄阳记》载“苟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成为世人的美谈和效仿的对象。不过,香的精神与人的气质要糅合在一起才好,来不得模仿与作态。据说当时有个叫刘季和的人亦有此好,上完厕所也要熏香。惹得朋友批评:人家都说你是俗人,果然不假。他只得分辩:我用香远不及荀或,为何要责备我呢?

这位老兄也许真是有点冤,或者该怪他早生了几年。我们在后世的诗词以及香谱中得知,六朝及唐代时,上层社会熏衣、熏被褥已成习俗,不仅女人的衣裙要熏香,士大夫的衣袍也要过这么一道工序,唐朝皇帝每年腊日(腊月初八)都会赏赐大臣美容化妆品,有时也会赏衣香。“衣香”是另一种让衣服生香的办法,就是收存衣服时将特制的香药放在衣服中间,让衣服自然熏沾香气。有点像今天常用的薰衣草。白居易的《早夏晓兴赠梦得》有云:“开箱衣带隔年香”,便是这隔年的衣香芬漫出箱外。由此我们真可以想到当年满朝站立着香喷喷的大臣,这一场面在影视剧中是闻不到的。

的确,不只文臣懂得熏香,还有武将。唐人章孝标的《少年行》道:“平明小猎出中军,异国名香满袖薰。画榼倒悬鹦鹉嘴,花衫对舞凤凰文。手抬白马嘶春雪,臂竦青骹入暮云。落日胡姬楼上饮,风吹箫管满楼闻。”这是一名唐代青年军人,一大早外出打猎,衣袍上的异国名香与人儿一起飞出军营,四散播撒,再加上锦袍飞舞、白马矫健,臂上猎鹰英武,真是一代骄子,招人羡爱。这样带着衣香的俊俏军人在唐诗中并不罕见,他们一再出现于花繁柳青的春天郊外,扑人心怀,撩拨少女的芳心。“弱柳好花尽拆,晴陌,陌上少年郎。满身兰麝扑人香,狂摩狂,狂摩狂。”(顾夐《荷叶杯》)诗人笔下,香芬已成青年男女天然的情谊之媒。

以香为媒的事在现实之中早就有。说西晋权臣贾充有一女名贾午,聪明伶俐,贾充十分喜爱。贾充会客时,贾午常在一侧偷窥。窥了几次不要紧,看上了贾充的幕僚,潇洒俊美的韩寿。于是背着家人与韩寿互通音信,私定终身。贾充家中有御赐的西域奇香,一日贾午偷出一丸送给韩寿佩于身上。谁知这香气一旦染身,多日不散,韩寿身上这奇异的香气,引起旁人惊异,也引起了贾充猜疑。联想到种种可疑之处,贾充便开始调查此事,韩寿也只好以实相告,说出了他与贾午的恋情。故事的结局很圆满,贾充也很欣赏韩寿,遂让两人成婚,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韩寿偷香”从此成了典故。

写到这,我们会感觉到“香”已经渐渐飘出朝堂礼制,很有些个人化的色彩了。这要拜文人相助。魏晋南北朝以后,文人阶层渐趋独立,脱离一味的治政论理,越发关注自身的灵性修行,香的性灵之本便被挖掘出来。

在文人的笔下,香这玩意儿越来越诗意。苏东坡有首《翻香令》后来成为这个词牌的代表作:“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馀薰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这位豪放派大词人的婉丽词作也是情思绵长,一个“翻香”,便将惜香、怜香的爱意翻转出来。其实无须情思暗含,早有南朝文人谢惠连作《雪赋》道:“携佳人兮披重幄,援绮衾兮坐芳褥。燎薰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好一幅雪夜暖帐、佳人熏香的场景。虽不似“红袖添香伴读书”之雅,却也着实罗曼蒂克:男子、佳人与撩人的香氛,足以构成一道浪漫风景。

合香高手苏东坡

从《诗经》《离骚》到魏晋咏赋,从唐诗宋词到《西厢记》《红楼梦》,文人们尽情地描绘了“香”的风雅,并将“弄香”推上文化的殿堂——我想不出还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有这么多的知识分子这么长久、几乎贯穿历史地关注着香品、香芬。他们把品香上升成了纯粹的审美活动,就像赏书画、玩戏曲一般,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艺术的美好境界。

比如那位给后人留下若干传奇佳话、颇具人格魅力的大文豪苏东坡,就是位品香、制香的大师。我们依据散落在史籍中的点滴片段,试着还原出千年前东坡先生品香与制香的情形,从中你会知道当身边有红袖为你添香时,你该怎样品赏它。

话说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春,人日(正月初七)。仍然沉浸在春节欢乐氛围中的杭州,下起了一场飘飘洒洒的小雪。这天,身为龙图阁大学士兼杭州太守的苏轼,早早起了床,用银钗拨开狻猊炉(獅子状的香炉)中即将燃尽的香炭,重新加上一枚香饼。打开房门,他惊喜地发现,目及之处,万物都披上一层淡淡的银装。特别是院中的梅花,在薄薄的银纱下,花姿姣丽,暗香涌动。他在梅花丛中凝神品赏良久,缓步回到书房,在亲手改制的玉琮熏炉中焙好香炭,取出得意门生黄庭坚不久前托人送来的一坛湿香,用竹刀割下一角香膏置于银叶中间,轻放炭火之上。炉盖尚未盖上,一缕馨香便飘然而出,香气透彻肌肤,清润脱俗。他整理了一下衣襟,微闭双目坐于炉前,让香气慢慢进入口鼻和汗毛孔窍——这不仅是品香,也是在品香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思想,滋养自己的心性。

卯时过后,也就是早上7点多钟,苏东坡慢慢睁开双目,起身走到案前,在一张用古藤特制的“东坡笺”上运墨陈色。顷刻之间,一幅冰肌玉骨的雪中红梅跃然纸上。他将画作悬于壁上欣赏片刻后,便匆匆走向他合香专用的香舍,去完成一件酝酿已久的重要作品——“雪中春信”印香。

“印香”又称“篆香”,一般是用篆字形模具框范、压印而成。东坡先生从年前入冬便开始炮制香药,准备合成这款“雪中春信”,今天这场春雪,仿佛是上天专送的。他命书童送来笔墨,重新调整了香方,又从博古架上取下一个精致锦匣,拿出一只白如羊脂的玉碗。轻轻擦拭后,唤来侍妾朝云和侍女嘱咐道:这是当年御赐之物,当应今日之用。你们用它去取来院中999朵梅花芯中之雪。此雪为纯阳至真之物,此碗盛之可使花气不散。取雪之时要摒弃杂念,存感念天地和爱梅之心,用毛笔轻轻扫下,不可伤及梅花,快去快回!

东坡先生取出一只长3尺6寸5分、宽1尺9寸、制作精美的降真木合香盘放于案几中央,让书童从香窖中取出炮制好的种种香药,按配方一一称出,分别放于合香盘四周。这时,朝云与侍女已采集完梅心雪回到书房。玉碗中的雪大部分已经融化,带有花粉的雪水闪着淡而晶莹的光泽,散发出幽幽梅香。苏东坡深吸了一口令人陶醉的梅蕊香气,向朝云和侍女投去赞许的目光。接着,他按顺序把配好的香药在合香盘铺撒一层,用鬃刷弹上一层玉碗中“梅魂雪魄”的花露,再铺一层香药,弹上一层花露,待到香药基本润透之后,开始合香。

这是人与香药用灵气交流的过程。看苏轼全神贯注,两只手不停地调和着香药,时疾时缓,有时轻若无物,有时如力拨千斤;一会儿如太极云手,一会儿又如轻抚瑶琴。令人感到好似一股气息在周围有节奏地运动,又似听到了“梅花三弄”优美的古韵。此时的苏轼不知是在寻觅那梅花的神韵还是在弹奏自己的心音。大约半炷香的时间,室内已充满了迷人的梅香。缓缓地,他收起双手,这时,室内是那样宁静,空气好像也因香味的浓郁而收缩了。

苏轼站起身来,把合好的香粉收入准备好的瓷罐之中,用几层宣纸把瓷罐密封起来,装入蒸锅,用杉木炭蒸了大约一个时辰后,再用一个绣锦的棉罐罩严密罩住它,待它慢慢冷却。

当巳时将尽,也就是快到中午11点的时候,香已冷。苏轼怀抱香罐回到书房,打开瓷罐的封纸,用银香匙取出一匙香粉,倒在官窑烧制的粉青香盘上,用印香模具“银篆盘”制出如缪篆写成的寿字香篆。此时我们只能闻到似有似无的淡淡香气,这便是香气内敛的名香所具有的效果。苏轼点燃了香篆,缥缈的香烟一会儿聚成一线扶摇直上,如玉柱擎天;一会儿又倾泻而下,如蛟龙探海。散开时一会儿似黄山云雾,一会儿又细如游丝。那氤氲的香气,真好似万株梅树同时喷香。苏轼自言道:百日窖藏后其香韵则会更加悠长。

明代文学家屠龙曾就苏轼先生合香和品香的境界作出总结,道:“和香者,和其性也;品香,品自性也。自性立则命安,性命和则慧生,智慧生则九衢尘里任逍遥。”如此不凡之境界,真是品香品到极致了。

像苏先生这样爱香,在宋代并非个案。我们熟悉的黄庭坚、陆游、范成大都是合香的好手。中国香文化萌发于先秦,经过秦汉、六朝、隋唐的发展,到宋代已至鼎盛。这一时期庞大的文人群体是香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爱香、弄香,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所谓“巷陌飘香”。有史料显示,南宋时期,香药的进出口额竟占到政府财政总额的四分之一。明清时期,香文化继续发展,但再也没有突破宋代的高度。

明人周嘉胄曾发感叹说:“香之为用,大矣。”怎么个“大”法?可以这么来理解:说它是芳香的,有椒兰芬芷,沉檀脑麝,衣需香熏,被需香暖;又是审美的,有“焚香伴月”“红袖添香”;它更是“究心”的,可通灵增慧,养性护心。中国古代读书人一向以道德修行为上,美好的芳香之物可通圣德。从哲人们眼中的修身养性,到文人笔下的万种风情,掀开厚重的历史帷幔,我们可以从那香炉里飘出的缕缕香芬中品出精妙、优雅的古典文化情调。

“红袖添香伴读书”,是很浪漫的情景,但绝不是一个浪漫故事的躯壳;中国式的熏香,是让人浸淫其中的文化,绝不只是喷喷CD香水那样的时尚。“闻香识女人”?不,品一品“红袖添香”的况味,您“识”的是中国千古读书人。

一梦千年作文 篇7

长风三千年,逶迤九万里。从烽火浸染的古长城到杏花微雨的西湖,千年来见证着一个伟大的梦、永恒的梦、不知尽头的梦。

回望盛唐。李太白绣口一吐,三分诗气化为月光,七分啸成剑气,辉映成一道不朽的光芒。

昔日,贵妃斟酒,力士脱靴,昭示的是一个文人的自信与不羁。

梦没有停止的时候,大唐却抛弃了它,留下的,只有太行山的积雪茫茫。太白挥手拔剑,只有迷茫。

梦想,何时是一个尽头。

转看大宋。苏东坡还在黄州携酒与鱼,还在凝听江流有声。几次挽那雕弓如满月,却又几次被一群佞臣小人无情的夺下。纵有满腔的.少年热血,纵有驰骋万里的宝马,纵有开山劈石的利箭,又到何处施展!梦想,就这样埋藏在朝廷的不屑与冷笑下,剩下的,只有在明月夜下的短松冈,伴着孤坟,轻数过去的春花秋月,抚摸碑头,才发觉梦想已经化作了自己的尘满面、鬓如霜。

但是梦想从未停止,即使是流放千里,即使只能独自踯躅于东坡,记录下不屈的泪千行。

梦想,终有一天重见天日。

转眼千年。鲁迅在一片浓黑中,以他的傲然开辟了一条乱石嶙峋的路。

这个世界,少了一些严峻,却宽容得近乎放纵。鲁迅坚持着,从学医到从文再到“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有民族之痛与社会之悲,其间夹杂着不可磨灭的梦想。犀利冰冷的笔锋和冷峻的面容刺痛了沉醉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人。那时的人们惊叹他的勇气,现在的人们惊叹他的伟大,可是有谁看见这伟大和勇气的背后,是一个充满着多少艰辛和痛苦的梦想。这梦想,曾遭到无数人的摧残,曾经遭到无数人的讥讽。这梦想,能一路走过来,已经是万幸了……

人生之最大惆怅,莫过于有经世之才而不得用,有传世之音而不得发。这就是中国文人数千年来的痛苦和悲哀,也是被架空的梦想唯一留下的、能供后人考证的微痕。

无论是李白杜甫或是苏轼,亦或者更久远的孔子韩非,他们都有一个不可磨灭的梦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已经无可挑剔,齐家,也已妻安子乐,于是梦想就落到了家国天下。

他们都曾目睹过动荡离愁,体会过路有冻死骨,他们见证过沙场新鬼烦怨旧鬼愁的惨然。

作为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大丈夫,他们站起来了,用他们的诗书作骨,忧患为肉,豪情为血,梦想着以笔为谏,去保家卫国,去平息动荡与不安,去描写歌舞升平。

中国的文人是伟大的,伟大到令帝王在历史中变得渺小,伟大到要用他们文弱的肩膀去承担历史,伟大到化成人们心目中的巍巍雄蜂。

梦想令他们隔绝了一切尘埃,因此可以在牢狱中安身自若,因此可以在功名泛滥中隐居田园,因此可以在难安自身时仍大呼“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中国的文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这个梦想,陪伴他们在风雨飘摇中,依然不倦,奋然前行。

千年明月写景作文 篇8

夏日西去的落日,收走大地的最后一缕余辉,沉沉睡去。清凉凉的夜风送来一轮如玉如银的皓月。清澈的月光如水,静静泻在小路上,密林中,与地上的街灯交相辉映,一切显得那样宁静,那样恬淡。熙熙攘攘的人群渐渐变的稀少,偶尔经过几对情侣,紧紧依偎,悄悄的私语,给宁静的月夜更增添了一片温馨。

我和同寝好友从校外办事回来,走在回寝室的小路上,看天空千里皓月,感受微凉的清风,心旷神怡。好友忽然“扑哧”一笑,打破了这夜的沉静,而后一本正经的对我说:“侠侠,我有一句悄悄话要对你说。”我又好奇又欣喜的问:“什么?”好友轻吟道:“今晚的月亮真圆啊!”说罢,两人一起大笑起来。爽朗的笑声惊了树上沉睡的栖鸦,惊碎了一地的月光。轻风也笑,树枝轻摇,似乎也在为两个女孩的青春纯真而欢笑。那夜的圆月也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至今不曾忘记。

也是一个晴朗的夜。那是还在高中时的一个初秋的夜晚,同寝的人都早已睡下了。我看完了书,关了灯,爬上床,正要躺下,却意外透过窗帘未拉严的一条缝隙看到了一轮明亮的月亮,心中不禁又惊又喜,忙伸手挑开窗帘一角,抬起头,静静欣赏这难得一见的月亮。

秋日的月,好圆好亮,将本是无边的黑夜照的一片明亮。天上所有的星星一时间全失去了颜色。秋日的月,也离我们好近好近,近的可以隐约看到月中朦胧的阴影。那是嫦娥姐姐居住的广寒宫吗?还有洁白的玉兔,高大的桂树,勤劳的吴刚。秋天到了,那桂花也该开放了吧?深深的吸一口从半开的窗外吹进来的清新空气,似乎里面还夹杂着丝丝桂花的`甜香,人都要醉倒了。月华如水,轻轻的从窗帘缝隙泻了进来,将我所在的小床照的一片明亮,墙上贴的几个墨字“笑傲江湖”清晰可见。而别处,全被笼罩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照着熟睡人儿甜美的脸庞。她们都在做一个美丽的梦吗?我也有些困倦了,放下窗帘,让我的小床上的月光也变的迷朦。躺在床上,合上眼,伴着这美好的月沉沉睡去。似乎在梦中,梦到了嫦娥,梦到了吴刚,还有可爱的小白兔。

这么多年了,曾经的一幕幕一直都不曾忘记。而随着毕业,工作,可以静下心来欣赏月亮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偶尔看见了,也只是惊鸿一瞥。瞬间。便不得不将视线移至他处,忙那永远并非所愿却又不得不忙的工作。

那日,夜里出门,有幸正逢十五,又见圆月高挂于深蓝的天空。光辉却被周围闪亮的霓虹灯和街灯消磨了颜色。长叹一声,出口吟出的却是“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是我淡淡的愁思染就了月的淡淡哀伤,也是所有饱受离别的人对偏向别时圆的明月添加了无限的感伤。却忘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们还可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桓古的月亮,流传至今,照出了多少人的悲欢离合。人在变,月却不变。不论是圆还是缺,她都无言。月本无心,为什么偏偏给她强加那份不属于她的忧伤色彩。月便是月,可以欣赏,可以吟颂,可以慨叹。她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普照大地,给夜行的路人送来一片光明,给离别的人带来一份慰寄。

误传千年的水浒绰号 篇9

“黑旋风”是一种威力火炮。“黑旋风”李逵是《水浒传》中的 重量级人物。时下,一些报章把“旋风”解释为“行动迅速,像旋风一样快”。其实, 《水浒传》的“旋风”指的是宋代时的一种火炮, 引信点着便可发炮,民间俗语曰: “神仙难躲一溜烟”,故将这种火炮命名为“旋风”。书中之所以称李逵为“黑旋风”,一是说他肤色黝黑,二是说他脾气暴躁,像火炮一样“沾火就着”。

“混江龙”是一种治河工具。“混江龙”李俊的名气很大,很多书中将“混江龙”解释为李俊的水下功夫了得,像龙在水中一样游刃自如。其实,宋代时的“混江龙”是一种刷荡沙泥的治河工具。史书载,该器具“木制,径一尺四寸, 长五六尺,四面安铁叶如卷发,重凡三四百斤,沉入水底,以刷荡沙泥”。

“船火儿”是使船人的首领。有些书中把“船火儿张横”解释为“船上的伙计”,类同于打鱼为业的渔民。更有资料居然把“船火儿”解释成“夜晚江黑,渔火闪烁,景致美极”的一幅《夜渔图》。这两种 解释都是 错误的。 “火”通 “伙”,是指相同职业者的小头目。“船火儿”,指的就是一群弄船人的头领。

“短命二郎”非排行。很多人对“短命二郎”阮小五这个绰号感到奇怪:明明排行老五 ,为何叫“二郎”?其实,这里的“二郎”指的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二郎神杨戬。用这个绰号主要是为了威慑对 手。

上一篇:初中历史学科建设总结下一篇:儿童个人大病医疗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