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色花教学实录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色花教学实录(通用11篇)

七色花教学实录 篇1

——《七色花》教学实录

执教: 李竹平

师:假如你拥有一根魔法棒,假如你拥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

生:我会做好事。

师:是个好孩子。你会做什么好事?

生:假如我拥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会画许多钱给穷人。

师:你真善良。不过,千万不要把穷人变成了懒人。

(生笑)

生:我会为人民服务。

师:人民都会感谢你。可是,为人民服务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可以做,你不告诉你的魔法棒或神笔具体做什么,会把它们急死的,说不定它们一急就失灵了呢。

(生笑,但不知道怎么说了。)

师:有一个叫做珍妮的小姑娘曾经拥有过一朵神奇的七色花,想知道她用这朵七色花做了哪些事情吗?

生:想。

师: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这是一朵什么样的七色花?

生:珍妮是怎样得到七色花的?

生:珍妮用七色花做了哪些事情?

师: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故事中找到答案。请大家轻轻地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好的童话故事吧。

(教师和学生一起静静地阅读课文。)

师:第一个问题,这是一朵什么样的七色花?

生:这是一朵神奇的七色花。

师:到底怎样神奇呢?

生:它有七朵花瓣,每片花瓣的颜色都不一样。

生:只要撕下它的一片花瓣,把它扔出去,唱个歌谣,你要它做什么它就做什么。

师:第二个问题,小姑娘珍妮是怎样得到这朵神奇的七色花的?

生:可以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吗?

师:可以。

生:(读课文一、二、三自然段)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回答?

生:小姑娘去买面包圈,回来的路上,她东张西望,一只小狗把面包圈偷吃了。她追赶小狗,迷路了。这时,来了个老婆婆,把她领到一座花园里,送给她这朵神奇的七色花。

师:看来,能得到这朵神奇的七色花,还得谢谢那只好吃而机灵的小狗。

(生笑)

生:说不定那只小狗就是老婆婆养的。

师:你真会联想。对,这就是童话,总是这么出人意料,这么吸引人。现在,神奇的七色花就在珍妮的手上,她用这朵七色花做了哪些事情?这是第三个问题。先来回答,做了几件事?

生:七件。

生:有七朵不同颜色的花瓣,每片花瓣帮她实现了一个愿望。

师:第一件事是什么?

生:她撕下一片黄花瓣,唱道:“小花瓣儿飞哟飞,飞到西来飞到东,飞到南来飞到北,绕一个圈儿转回来,让我带着面包圈回家去。”一眨眼工夫,珍妮回到家了,手里拿着一串面包圈。

师:说得很具体。谁能说得简洁些?

生:她撕下一片黄花瓣,唱了歌谣,一眨眼工夫,她就回到家了,手里拿着一串面包圈。

师:是简洁些了。还有更简洁的吗?

生:她回到了家,手里拿着面包圈。

师:再简洁些!有大奖。

生:带着面包圈回家。

师:大奖归你。把这七个字写到黑板上。

(生板书:带着面包圈回家)

师:接着说,第二件事——

生:让妈妈的花瓶完完整整。

师:写上。

师:第三件事——

生:到北极去。

师:写上。

师:第四件事——

生:从北极回来。

师:也写上。

师:第五件事——

生:让世界上的玩具都归她。

师:写上。

师:第六件——

生:让玩具都回去。

师:写上。

师:最后一件——

生:让维佳健康起来。

师:写上。

师:七件事都写在了黑板上,这一件那一件的,到底先做哪件后做哪件呢?回顾一下,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按珍妮做的顺序编上序号。

(生板书序号)

师:真不错。看来,请你把这个有趣的童话讲给别人听都没问题了。

师:珍妮用这多神奇的七色花一个接一个地实现了七个愿望。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眼光,能评价评价珍妮做的这七件事吗?

生:我想评价一下她做的最后一件事。我觉得她用七色花帮助了别人,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师:帮助了谁?怎样帮助的?

生:帮助了维佳。维佳的腿跛了,她让维佳的腿好起来了,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了。

师:这的确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珍妮真善良。

生:我想评价她做的第二件事。她把妈妈最心爱的花瓶打碎了,连忙让花瓶完完整整。我觉得她当时很紧张,也很爱妈妈。

师:肯定很紧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爱妈妈?

生:她想把神奇的七色花插在一个最好的花瓶里。她觉得妈妈最心爱的花瓶就是最好的花瓶。

生:还有,珍妮连忙撕下一片红花瓣。连忙就是马上,说明她担心妈妈看见花瓶碎了会伤心。

师:阅读故事就贵在用心、细心。

生:我来评价她做的第一件事。从第一件事也可以看出她懂事。我觉得她是为全家人买面包圈,所以她要带着面包圈回家。

师:你进行了合理的推想,也会读书。

生:我说说去北极的事。我认为她根本就不应该去北极。师:她为什么要去北极呢?

生:因为男孩子不让她参加“到北极去”的游戏。

师:如果是他们不让你参加游戏,而你手上正好有一朵神奇的七色花,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也会让七色花帮我真的到北极去。

师:看来,珍妮的做法我们都能理解,毕竟是天真的小姑娘嘛。只是我们读到她在北极的遭遇,才觉得她的决定欠——

生:考虑。

生:如果认真考虑了,就可以省下两片花瓣。

师:是啊,不过我们也是知道了她的遭遇才懂得做决定是需要考虑的,我们都应该感谢珍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长的机会。

(生会意地笑。)

生:她让世界上的玩具都归自己,也是没有考虑。

师:结果呢?

生:结果玩具从四面八方向珍妮飞来,堆满了院子、街道,城里交通都堵塞了,有些玩具还跟着珍妮来到阳台,爬上楼顶。

生:所以她不得不赶快又撕下一片花瓣,让玩具都回商店去。

师:“又”字用得好。瞧,因为太天真,又浪费了两朵花瓣。当然,如果是我们,一定也还会这么天真一次。现在,让我们来瞧瞧手中的七色花——

生:只剩一片花瓣了。

生:可不能再随便用了。

师:珍妮此时才认识到,以前的花瓣都是随便用掉了。现在,她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她会想,最后一片花瓣要想好了才用,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生:她可能会想,要是一开始没有随便用就好了,就可以用七色花做更多好事。

师:看来后悔是来不及了,还是珍惜这最后的一片花瓣吧。生:所以她用最后一片花瓣使维佳健康起来了。

师:我们回顾一下,珍妮每次实现一个愿望,首先要——

生:撕下一片花瓣。

师:珍妮七次撕下花瓣,你觉得动作都是一样的吗?

生:我觉得前几次都一样,最后一次不同。前几次是随便地撕,最后一次是认真地撕。

生:她撕的时候还会想,我一定要用这片花瓣治好维佳的腿,让他能蹦能跳。

师:那么,她撕最后一片花瓣时的表情、动作会是怎样的呢?现在我来读故事,大家就是珍妮,正在撕下最后一片七色花的花瓣。

(师朗读相关段落,生表演动作。)

师:撕下了这最后一片花瓣,看到了维佳的腿马上好了,珍妮的心情怎么样?

生:开心。

师:是啊,珍妮好开心。我们也一样开心,瞧,珍妮懂得珍惜了。

生:就像不愿长大的小姑娘一样,珍妮长大了。

师:说得真好,珍妮长大了。长大不是突然一下的事情,长大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就像不愿长大的小姑娘,就像珍妮,她们都是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才慢慢长大,慢慢懂得珍惜的。阅读了《七色花》这篇美丽的童话,我们也经历了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学会了珍惜。不过,我们用一节课时间就明白了珍惜的意义,应当感谢谁呢?

生:感谢珍妮。

生:感谢《七色花》。

师:对,我们应该感谢珍妮,感谢《七色花》,感谢作者,感谢美丽的童话。阅读童话永远是童年生活中有意义的一件事。阅读这篇童话之前,我问过大家,如果你拥有一根魔法棒,拥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会做些什么事情。现在,我还是要问大家这个问题,假如你拥有一朵七色花,你想实现什么愿望?

生:我会让她帮我背会每一篇课文。

生:我会让她帮我,使我的字写得漂漂亮亮。

生:我会让我们学校二年级那个耳聋的小朋友健康起来。

生:我会帮助四年级的那个哥哥长高点。

生:我会让乱丢垃圾的同学都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生:我会让它变出无数朵神奇的七色花,去做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情。

„„

七色花教学实录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中, 只有使学生处于“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才能使学生自主地钻研文本, 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七色花》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小姑娘珍妮迷路时, 得到了一朵神奇的七色花, 并且用七色花做了七件事, 教育学生要懂得做有意义的事。这是一篇童话, 为了把这节课上到学生的心坎上, 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自然而然地进入奇妙的童话世界, 身临其境地感受童话中美好的意境。笔者决定采用“音乐创境、渗透心灵、激活想象”的方法。

一、音乐美贯穿整个课堂

在课伊始, 笔者适时地运用音乐, 创造了童话般的情境,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片段一:

1.播放背景音乐班德瑞的《童年》。

师:同学们, 奇妙的童话世界令人遐想无边、无限向往。今天, 就让我们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 一起插上想象的翅膀, 飞向那神奇的童话王国, 继续去领略那朵七色花的美丽与神奇。

2.配合背景音乐的旋律, 教师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自由读书, 寻找答案。

3.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阅读, 找出正确答案。

4.教师赞扬找到答案的学生, 为学生增添自信心, 同时激励其他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笔者配乐班德瑞的《童年》, 营造了美妙的氛围, 再通过语言创境, 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故事。在美妙的音乐中, 学生专注地阅读, 在紧接其后的交流中, 学生思维活跃, 表现积极, 回答问题的语言也随着音乐的旋律而变得富有情趣和节奏。在课堂上, 笔者又适时地运用音乐, 使学生沉醉于童话的意境, 真正地动了情、入了境, 达到情动而辞发的效果。

二、结合音乐, 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

教师适时播放班德瑞《童年》, 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美妙的音乐, 学生的表情很放松, 好像完全进入了美妙的童话世界, 音乐激起了学生无限的想象。

教学片段二:

1.教师描述七色花的神奇, 得到学生想要拥有七色花的肯定。

2.继续播放班德瑞《童年》, 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 将自己最想实现的愿望写在卡片上。

3.音乐依旧播放, 教师展示学生的心愿卡, 将心愿卡组成小诗。师生在美妙的音乐中读诗, 那动情的、发自内心的语言回荡在教室。

在心愿卡上, 学生妙笔生花, 美好的心愿在笔尖流动。在交流中, 笔者用相机展示学生的心愿卡, 组成小诗进行配乐朗诵, 于是美妙的音乐、纯真的语言、动情的朗读交织在一起, 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案例反思: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 要它漾起涟漪, 泛起微波, 就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水上轻轻一点, 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 那它就平静不下来。”如何让学生的情感“漾起涟漪, 泛起微波”, “音乐创境, 渗透心灵, 激活想象”的方法就是笔者这节课的尝试。

拥有七色花 篇3

首先,我需要有足够的财富,能够让我不用担心因钱而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其次,我需要拥有一份不变的爱情。最后,我还想让自己和家人能够永远快乐,不再有任何烦恼……

许下这么多的愿望,即使真能全部实现,我就真的拥有幸福了吗?细想一下,再多的财富都会有用完的一天,即便是用不完,可是整日守着钱就真能幸福吗?还有爱情,不变的爱情是需要双方共同维护,不是你想怎样就会怎样。再就是快乐,快乐的指数是以什么为定义,怎样才算是快乐,怎样又算不快乐,一时间我难以说清。

这不由得又让我回到了原地,想了这么多,却始终都是一个空。因为,即便是拥有七色花和许愿草,都无法排解我内心中的那份无奈和空虚。人生需要的不是太多的财富,也不是一份注定不会更改的感情,而是需要身处其中的我们去争取去感知,去思考在这尘世上能留下些什么。

我也曾问过身边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像童话里所讲的那样,许下一个愿望便可以实现的话,会不会觉得幸福?多数的人,起先和我一样,想着要这要那。只是,愿望许到了最后,心里却觉得是那样的不踏实。

最后,她们都说如果真能拥有七色花,她们最想要的不是财富,不是爱情,也不是快乐,而是一颗平静的心。是啊,身处尘世间的我们,心,的确是太浮躁了。宁静的心,也只能靠我们自己去维持。

七色花的结尾是那个小女孩虽然实现了几个愿望,可是,最后一个愿望却让她感到了快乐。那就是她做了一件好事,这件好事,让她的内心充满了幸福感。并且也告诉人们,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帮助别人才能使自己快乐。

《七色花》教学反思 篇4

今天上《七色花》这篇课文,也是开学到现在我上得最乐,学生学得最开心、最自主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篇幅虽长,但浅显易懂。

通过听录音、自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悉课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三大段,我把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念出来,改变了以往直接抄写在黑板上的习惯,最主要是想看看有多少学生在认真听,培养他们倾听的习惯。最初一遍,没几个同学听进,回答上的寥寥无几。一共念了三遍,最后一遍提高音量,对学生说:“快把你的耳朵打开,老师最后说一遍了,等会想听都没有喽。”学生个个坐直了身子,眼睛盯着我,呵呵,还满有效果,这一遍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听进了。再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去分段,很多学生都分正确了。

接下来检查了课前布置的作业,小女孩用了哪种颜色实现哪个愿望,哪一个愿望最有意义,为什么?大部份学生都找到了与七种颜色相对应的七个愿望,知道了第七个愿望是最有意义。最后“假如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想实现什么愿望”(让失学生的同学都能回到课堂上、让全世界都和平……)大部份学生都能理解帮助了他人是最有意义的。这些都理解了,也没必要再深入课文理解了。

七色花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知道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有感情朗读全文,体会珍妮哪朵花用的最有意义,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3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明白该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怎样更好的为人们做贡献,帮助别人。

重点关键: 1朗读全文体会文章中心。

2引导学生理解中哪一朵用得最有价值。

课时划分:一课时

预习作业:读懂课文,找找珍妮得各是怎么用掉得?如果你也有一朵你会怎么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吗?

生;没有

2你们猜猜在你得印象中会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3大家都想知道是什么样子,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看看珍妮手中的是怎样的,它又为珍妮带来了什么/

4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由读课文,在读懂的地方做批注,在不懂的地方记号。

1生自由大声读课文,师巡视。

2检查预习中生字词,出示部分字词,指名读,及时纠正读音。

3着重指导以下生字。

招牌,舔,陌生,合拢,羡慕,小心翼翼。

4指名分段朗读,知道文中讲了的什么事?

5找找看珍妮用实现了哪些心愿?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6生自由讨论完成,畅所欲言。

生自由发言。

7大家都说得真好,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说;把你认为珍妮做得不对的或者你十分欣赏珍妮的地方都拿来说一说,并讨论一下如果你有一朵你会怎么做?

8同桌讨论,交流。

9指名发言,说说如果你有你会怎么做?

10说的真棒,那你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想象拓展

1、要是你有一朵七色花,你会怎么用?

2、把你的想象写下来,注意写完后读一读,把语句写通顺。总结

大班七色花教学反思 篇6

我没有忽略他的发言,想本次活动的主旨和重点不完全在于理解故事的层面上,而是在今后能留给幼儿什么东西?带给孩子们什么影响?那么究竟在孩子的心中哪一片花瓣是用的最有意义的呢?虽然故事中是这样设计最后一片帮助小男孩的花瓣是最有意义的。我想听听孩子们的心声,于是我将计就计问道:“那么我请问在坐的小朋友,你们觉得是哪一片花瓣用的最有意义呢?”

谈到哪一瓣花用得最有意义的时候。孩子们发言都非常活跃,说了很多种,有的说第一片花瓣最有意义,没有这一片,她根本回不了家,后面的事也就不存在了。有的说倒数第二片有意义,玩具太多了,交通堵塞了,这片花瓣让全城的人看到了最多的玩具。还有的说第二片花瓣最有意义,如果不把花瓶变回原来的样子,妈妈就会生气……我逐个引导分析,最后让孩子们得出统一的结论,最后一片花瓣最有意义,确实这也是编者的意图。我看出不少孩子并不服气,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不得不认为最后一片花瓣最有意义,但是在内心,他们不一定接受。有人说,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是一方面,但是不引导,任其随便瞎说也不管是不可行的。我觉得是的,尊重是一方面,价值引导又是一方面,不能为了盲目尊重失去我们应有的价值引导。但是这一课从孩子们的角度看,孩子们对其他几瓣花用法的看法也不无道理,就说到北极去吧,这一难忘的经历对她来说就能说没有意义吗?关心他人确实是美德,是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但是我们不能

过度强调语文的教化作用,把我们的体验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失去了自己的见解!

★ 《七色花》 之三

★ 《七色花》教案

★ 七色花读后感

★ 《七色花》读后感

★ 幼儿园教案:《七色花》

★ 七色花五年级作文

★ 《七色花》课件设计

★ 大班综合活动《美丽的蓝印花布》教案设计

★ 东方七色花五年级观后感

七色花教学实录 篇7

一、以直观促理解, 秉承歌谣的直观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无意注意占主导, 年级越低表现得越明显。因此, 在小学英语中, 直观性教学原则应成为教学的主要思想方法, 是科学、有效、生动地学习英语不可或缺的部分。直观性教学的含义包括食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语言直观。英语歌谣是语言直观的一种。学生通过反复吟诵英语歌谣, 在大量的直观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中, 直接获得语音、语意、语言情感色彩、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感受, 从而逐渐形成语感。

例如: Be Song

“Am, are, is”are not the same.

I’m Mike and you are Kate.

He is Tom and she is Lucy.

“Am, are, is”are not the same.

This is an egg and that is a cake.

These are hills and those are rivers.

本歌谣对be动词 “am, are, is”加以了清晰区分。 对不同人称代词I, you, he, she和不同指示代词this, that, these, those与 “am, are, is” 的搭配, 通过歌谣的形式直观呈现, 学生反复吟唱, 逐步会明白 “am, are, is”的不同用法。

二、以趣味激兴趣, 植根歌谣的趣味性原则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指出, 教材不仅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 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等学习需求。为此, 教材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设计生动活泼、互动性较强的语言学习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小学生好奇心强, 活泼好动, 求知欲旺盛, 但注意力的维持时间短, 自控能力有限, 主要凭兴趣的力量来参与学习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兴趣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 要想学生高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英语歌谣的内容就必须有趣味性。 例如: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E-I-E-I-O.

And on his farm he had some cows, E-I-E-I-O.

With a “moo -moo” here and a“moo-moo” there.

Here a“moo”, there a“moo”.

Everywhere a“moo-moo”.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E-I-E-I-O.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 E -I-E-I-O.

And on his farm he had some pigs, E-I-E-I-O.

With an oink, oink here, and an oink, oink there.

Here an oink, there a oink, everywhere an oink, oink.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E-I-E-I-O.

这首歌谣充满了童趣, 渗透了动物叫声的单词发音, 特别是在模仿猪的叫声时,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和谐相处。 学生通过模仿不同动物反复吟唱这首歌谣, 能较好地理解和熟练运用“On his farm he had some...”这个句型, 并获得愉快的角色体验。

三、以生活诱学趣, 秉持歌谣的生活性原则

英语教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必须和生活有机整合才能发挥作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 (2011 年版) 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 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并且使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 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 提高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 源于生活, 又运用于生活。 离开了生活实践, 脱离了学生的认知经验, 语言就失去了活力和创造性。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形象思维较强, 小学英语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 并注意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

In spring it is warm. The flowers smell good.

I love spring. I love walking in the wood.

In summer it is hot. The sun is in the sky.

I love summer. The temperature is high.

In autumn it is windy. Sometimes there’s a breeze.

I love autumn. The leaves fall off the trees.

In winter it is cold. And there is snow.

I love winter. The temperature is low.

这首关于四季的英语歌谣内容富有生活气息。 歌谣中的相关词组,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都能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 本首歌谣积累了学生的语言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以多种方式增交流, 活用歌谣的互动性原则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课堂互动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互动行为在教学中的意义已经被更多的教师所重视, 互动行为愈发多样化。因为真实语言运用应当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 特定情境中的人际关系必然建立在多样化的互动行为基础上。在当前很多课堂上, 教师为学生运用语言创设了更加真实的语境。 课堂上生生、师生互动形式丰富, 大大增多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互动行为在日常教学中的多样化趋势是课程标准核心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传播的必然结果。所以, 要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英语歌谣应避免机械单调的结构重复。 教师可以选择或创作问答式、谜语式的英语儿歌, 调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促进交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例如:

A: He writes stories. What does he do?

B: He’s a writer.

A: She teaches English. What does she do?

B: She’s a teacher.

A: They help sick people. What do they do?

B: They’re nurses and doctors.

A: You study at school. What do you do?

B: We’re students.

通过这种问答式的对话形式, 学生掌握了不同职业的单词和如何询问职业的疑问句以及如何应答的方式。 在歌谣最后一个问答时, 由他人的职业过渡到学生自己的职业, 增强了歌谣的互动性。

五、以活动提能力, 活化歌谣的启发性原则

启发式是一种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努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给学生指示学习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收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效果, 并带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性。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英语歌谣教学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新授的歌谣进行改编。 这样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增强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应变能力, 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敏捷性。 例如:

Cake. Cake. Would you like a cake?_____.______. Would you like_______ _______?

Yes.Yes.Yes, please.Yes.Yes.Yes, please.

Egg. Egg. Would you like an egg?______._____. Would you like_____ _____?

No. No. No, thank you. No. No.No, thank you.

让学生改编歌谣, 启迪了学生的智慧,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率, 更好地操练了本课新授单词和重点句型 “Would you like...? Yes, please. No, thank you.”

六、以语言渗情感, 提升歌谣的情感性原则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还要关注每个学生, 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 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灵品格。情感教育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 寓情感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以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在教授英语歌谣的同时, 渗透情感教育。例如:

Amy went to the park yesterday.

She didn’t take the flowers away.

She didn’t take the leaves away.

She only took her painting away.

本歌谣不仅操练了take away这个词组,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良好道德品质。

七、以动作促理解, 运用歌谣的说做结合原则

学生一边吟唱英语歌谣, 一边做动作。 这种集眼、耳、口、手和脑等为一体的活动,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也促进身体的整体协调发展。 例如:

Head and shoulder knees and toes, knees and toes, knees and toes.

Head and shoulder knees and toes, eyes ears mouth nose.

Head and shoulder knees and toes, knees and toes, knees and toes.

Head and shoulder knees and toes, eyes ears mouth nose.

Head and shoulder knees and toes, knees and toes, knees and toes.

Head and shoulder knees and toes, eyes ears mouth nose.

学生在吟唱英语歌谣时用手指着身体的不同部位, 加深学生对所学单词的理解和记忆。

八、以音律强能力, 深化歌谣的韵律性原则

英语歌谣本身会有节奏和旋律上的要求, 而节奏和旋律有助于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经常使用英语歌谣辅助英语教学, 不仅培养学生朗读的节奏感, 也为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奠定基础。好的歌谣可以提高学生对声音高、低、强、弱、长、短、快、慢的感知和辨别能力。 例如:

High, high in the sky.

I can see a butterfly.

High, high in the sky.

I wish I could fly.

七色花的美丽歌唱 篇8

此次阅读李少白的系列作品,很快就为他文字里那种清新自然的格调、丰润鲜活的想象、明晰深邃的蕴含所吸引。李少白这次推出的作品有七本之多,涉及了童谣、儿童诗、童话三种体裁。每一门类的创作都蕴涵丰厚、佳作频仍。鉴于个人的偏好,我主要选择了李少白的童话作品进行评析,并粗浅地归纳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童话题材上的多元形态

李少白的童话类型丰富,题材多样,既显示了作家优异的童话创作才能,也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童话文体内涵与形式的丰富样貌。比如,在作家收入“童梦中国”的一百多篇童话中,有格调清新、意味隽永的《一朵小白云》《两朵蒲公英》;有联想生动、旨趣悠远的《山大王 海大王》《啄木鸟的天堂》;有情节生动、氛围温馨的《小桥老了》《七彩船》;有想象奇妙、趣味洋溢的《睡眠储蓄》《跨国球场》;有针砭现实、构思新异的《金箍棒失灵记》《录梦机风波》;还有创生素材,反转故事的《三个和尚外传》《智叟治山》;有立足知识,激发兴趣的《浪迹天外的种子》《吃石头的学问》;还有《夜空透视宝镜》《机器人三办“出生证》等等。上述作品,如果按照题材类型、内容主题来划分,或可命意为诗性童话、抒情童话、哲理童话、热闹童话、幽默童话、民间童话、知识童话、科幻童话,等等。也就是说,但凡童话体裁统摄下的诸多文体形态,在李少白笔下都有表达和呈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少白的童话创作不仅是当代中国童话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题材内容也为丰富中国儿童文学的艺术表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童话情节上的本位意识

这里所说的“本位意识”包含了“童年本位”和“童话本位”两层含义。“童年本位”指的是,李少白的童话童心洋溢、童趣盎然,有异常鲜明的“为儿童写作”的“面向性”和“适合性”;“童话本位”则是指收入“童梦中国”系列中的童话作品大都通过拟人化场景或虚拟性情节比照、映射、启迪、针砭生活,具有浓郁的想象性和现实感。比如,在《小熊飞上了天》中,小熊为了实现自己的“飞天梦”想出了各种办法,他把芭蕉叶绑在手上,使劲扇,最后感动了风娃娃前来帮忙,它们手拉手儿,将小熊抬起来,让小熊如愿升上了天空……这样的情节写出了儿童异想天开、勇于探索、活泼好动、急于求成的真实生命情态,很容易引起小读者的阅读共鸣。还比如,在《咪咪星球儿童节》中,国王接受大臣的建议,在儿童节这一天,让孩子当一天国王。结果,短短的一天里,蜜蜜国王和甜甜国王用玩具熊、游戏枪、“剪刀、石头、布”轻而易举就化解了两个国家之间旷日持久的纠葛、争斗……这样的情节安排看似荒诞、离奇,实则真实、深刻,其背后所蕴蓄的社会生活蕴含,让人在哑然失笑的同时,也品味到其中丰富的讽刺、揶揄意味。

三、童话主题上的教育情怀

儿童文学与教育具有先天的亲缘联系。中国儿童文学自发轫期开始,就一直活跃着“教育”的身影。从二十年代“儿童本位”审美教育到三十年代“民族本位”课程教育;从四十年代“国家本位”爱国教育到五十年代“传统本位”思想教育……教育性、教育情怀在中国儿童文学的流脉中可谓薪火相传、源远流长。李少白作为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浸淫于这样的观念背景和文化语境中,其儿童文学创作受到教育意识的影响、教育情怀的统摄在所难免。这一点,在“童梦中国”系列童话中深有体现。比如,《称呼》中,猩猩妈妈要去逛森林,小猩猩也要跟着去。猩猩妈妈就教育他,见到熟人要打招呼,要有礼貌。后来,小猩猩在遇到大象、豪猪时说了错话,妈妈又教他打招呼的正确方法……还比如在《伟伟的奇遇》中,伟伟好高骛远,总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看不起清理桌子、叠被子这样的生活小事。后来,他被一阵风吹到天上,遇到风神、雷神。二神告诫他,世上没有容易的事,一切都需要努力。于是,他顿悟了,一进家门,就开始清理桌子、叠被子……这样具有明显“训教意识”的作品在李少白的童话中为数不少。用童话教做人,以故事讲道理。这样的童话创作固然有其价值,但艺术性上却存在遗憾。这涉及到了教育性在儿童文学中的功能定位、艺术表达及其与文学性的关系。在我看来,以审美为旨趣的儿童文学(包括童话)并不排斥教育性,而是须将“教育性”纳入文学轨道,以故事、情节、形象、语言、结构等文学要素和想象、联想、比喻、拟人、夸张、象征、荒诞等艺术手法涵容并呈现教育意涵。此时教育性化入文学要素和艺术表达之中,就如同盐融入水中,只觉咸味不见盐。《称呼》之类作品的“教育性”较为显豁,这无形中制约了童话形象的艺术表达。

四、童话构思上的原创精神

长久以来,在我们的意识中,所谓“原创儿童文学”就是指由当代作家创作并立足于当下现实生活和文学背景的儿童文学作品序列。这样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但是,就广义而言,这显然是将“原创”定义狭隘化了。其实,广义的“原创”必然是和民族文化有着生生不息的联系,是立足于民族文化和民族思维方式而诞生的文学作品,是“生于斯,养于斯,长于斯”,深深打上民族文化烙印的本土文学文本。

以此为标尺来审视李少白的童话创作,我们发现“童梦中国”系列中的诸多童话作品都是比较纯粹的原创儿童文学文本。这些作品都弥散着浓郁的本土气息和鲜明的中国气派,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比如说,无论是由民间故事、古代典籍转化而来的貌似荒诞离奇,实则合情合理的《三个和尚外传》《金箍棒失灵记》《金口玉言》,还是立足于情节虚拟、想象超拔、趣味横生的《一个中国字在国外》《地震节奇趣》《睡眠储蓄》;无论是《鱼和小鸟》《换胆》《小蜈蚣穿鞋》等依托的动物特性构织的趣味故事,还是《万能电子耳》《娃娃星上来了地球人》《夜空透视宝镜》等借助科学幻想展开的新异情节……都是儿童观统摄下中华文化和思维方式对于自然、社会、童年、人性的想象表达,其背后不仅沉潜并蕴蓄着丰富、深厚的文化意涵,也留有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基因,渗透着中华文化的固有传统与当代意识。这些显然和李少白对本土文学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分不开,是他童话创作原创性的集中体现。

五、童话功能上的隐性价值

隐性价值是和显性价值相对而言的。对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如果说训导教化、知识传授、娱乐游戏、心理补偿是其显性价值体现的话,那么,隐性价值就是指儿童文学作品借助现实想象之真、人伦道德之善、情感形象之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熏陶、感染、浸淫、影响小读者,最终发挥心灵塑型、精神启悟的特有功能。和儿童文学显性价值的直接性、预期性、结构性、专一性不同,以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非预期性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内涵的隐性价值具有潜在性、弥散性、持久性、复合性特质,它的完满实现既是儿童文学阅读效应的集中体现,也是小读者在儿童文学阅读层面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以此来审视李少白的童话创作,我们发现,“童梦中国”中的诸多童话作品其隐性价值内涵丰沛、空间广阔。《巧巧的菜园》中,小猩猩巧巧用一篮篮蔬菜让小动物们感受到了爱心和友情;《一朵小白云》里,炎炎烈日下,干渴的小树在头顶那一片阴凉和纷纷洒落的雨点下体味到了小白云的无私和执着;《去年的瓜去年的果》中,小猴救出掉进土坑的小熊,两个小动物相约再聚。可是,阴差阳错间,他们错过了相见的日子。但是,一年后,他们却在彼此的热忱中品味到了友情的珍贵和诚信的力量;《小桥老了》里,当联欢晚会的热闹和兴奋渐渐消散的时候,小狗熊、小松鼠们恍然发现,河马大伯默默蹲伏在滔滔河水中的黝黑身影才是它们那一夜看到的最美丽的舞台风景……类似这样的情节在李少白笔下还有不少。这样的故事无疑寄寓着作家的情感期盼与精神期许——将真与善的种子植入儿童心田,用美景、美心、美情、美质滋养、感染小读者。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李少白童话功能定位上隐性价值的集中体现。

六、童话风格上的民族特色

通读李少白的童话作品,笔者发现,其中无论形象命名、主题呈现,还是情节构思、叙述方式,都极富本土色彩。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而维特根斯坦则认为:“想象一种语言,就等于想象一种生活方式。”语言是民族文化之根,是人类生存状态的内在体现。中国人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和接受心理。“童梦中国”系列作品中,巧巧、哪吒、小泥人、懒嫂、三个和尚、辣椒娃、鸭梨老师、虎儿、满哥、点点等形象命名都是中国化的,带有中国文化的烟火气;而蒲公英、啄木鸟、七色花、吊脚楼、向日葵、手影儿猫、石狮子、狼毫笔、虎大王、笨笨熊、乖乖狐、葫芦烟火、布娃娃则紧密联系着中国人所特有的历史记忆、现实体验和文化想象,极富本土色彩;至于《彩云姑娘》《马王道歉》《森林的感谢》《小蜈蚣穿鞋》《偷看大王》《笑破肚皮的作文》《黄鼠狼选美》《燕子的后代》《满哥求医记》《胡子》等故事,无论素材来源、情节结构,都呈现出中国孩子极为熟悉的生活格调:“小蜈蚣要上学了,这真是顶大顶大的喜事儿,今天,妈妈带他上街买东西来了”(《小蜈蚣穿鞋》)“动物小学校正在举行考试,课堂上安安静静的。”(《偷看大王》)“小熊到南山坡玩,掉进一个土坑里。小猴递过去一条树藤,小熊抓住它爬出来了。”(《去年的瓜去年的果》“小老鼠溜溜在屋角发现一堆金黄金黄的谷子,它大口大口吃了起来。”(《老鼠的礼物》)……而从上述作品的叙述方式上,则可以看出简洁、明快的语言节奏;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气息;动作感、画面性的语言形象是其共同特点。这些无疑都与中国民间文学通俗、浅易、轻快、风趣的语言表达风格一脉相承,散发着浓郁的“中国味儿”。不仅如此,这些植根于中华民族本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作品在表达了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童年的特殊印记的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人类童年经验的共通性。这一点和当下一些中青年儿童文学作家笔下“洋风”劲吹的童话作品形成了鲜明比照。这无疑是李少白童话创作之于当下儿童文学的重要启示。

当然,说到民族性,需要说明的是,一方面,民族性固然是我们的文化之根、童话之本,我们不能失落民族的文化根性,但是,另一方面,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创造,童话创作就躺在“民族性”上固步自封、裹足不前。相反,我们应该采取的写作姿态是要以“民族性”为经,“世界性”为纬,共同编织、缔造中国儿童文学的艺术锦绣。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在写作中,牢牢把握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立足于民族性来寻求世界性,或者说,在世界性的统领下,达到民族性的高点。就如老一辈童话家洪汛涛先生所说:“吮吸两个母亲的乳汁。但是,要分清亲娘和奶娘,两者不可混淆。”在这个前提下,“民族化”是中国儿童文学屹立于世界儿童文学之林的不可或缺的标尺之一。在这一点上,获得安徒生奖的曹文轩教授已然为我们树立了高标,而前辈作家李李少白同样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当然,作为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李少白的童话创作因为受不同时代和文学观念的影响、制约,在艺术表达层面也并非尽善尽美,而是有可以完善的空间。具体说,是这么几点:

一是尽管作品内容题材很丰富,但童话品类、艺术风格却略显单调,不够均衡。教育性、知识性等“有意义”的作品较多,情感性、想象性等“有意味”的作品偏少,游戏性、幽默性等“有意思”的作品则弥足珍贵。

二是李少白的童话作品多为拟人体童话,超人体、常人体、复合体童话鲜见,这使得童话在想象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上显得单一了一些。

三是李少白的童话内在结构多为表层物象和内在意涵两个层面,介于两者之间的“意味”“韵味”层相对不足,这让一些《称呼》《偷看大王》《老鼠的礼物》等作品少了余音、余味。

四是“童梦中国”系列中的童话作品在“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上略有失衡,具体说,就是“民族性”大于“世界性”,这使得李少白的童话创作在艺术格局还有所不足。

但是,瑕不掩瑜,这些都无损于李少白童话创作的优异品质。

总体而言,李李少白“童梦中国”中的童话作品品类多样,题旨丰富,故事风趣,语言生动,是美形、美质、美情、美意的深度结合。这样的童话创作不独是湖南儿童文学苑囿里的瑰丽花朵,也代表着中国原创童话民族性文学实践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其独到的文学价值,以及对当代中国童话发展的贡献不可低估。

《七色花》的教学设计 篇9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做一个善良、助人为乐的人。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七色花这个故事。

3、学习课文一个片段,迁移写法。

4、仿写课文,完成《魔铃》的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珍妮善良、纯真的美好心灵。理解珍妮用掉第七片花瓣最有意义,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学习写作方法,学会片段练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出示:七色花。

3、指导朗读描写七色花的句子。

4、掲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填空提示。

3、这朵七色花怎么用呢?指导朗读相关句子。

4、快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写七色花神奇功能的句子。

5、用自己的话简要说出七色花的功能。

6、比较七色花七种用法的句子,寻找共同点。

三、聚焦片段,了解写法

1、同学们,在这七种用法中,你觉得那种用法最有意义?说说理由。

2、聚焦片段,了解写法。

3、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珍妮?指导朗读句子。

四、写法迁移,创作童话

1、传说这小狐仙有一个发着绿光的小魔铃,它能实现你的三个愿望。只要你轻轻地摇一摇魔铃,对它说:“小魔铃呀,小魔铃,我想——”它就能帮你实现愿望。现在,这个小狐仙把这个魔铃送给了你,你打算怎么用呢?拿出笔,学着课文中的写法,写一写你其中的一个愿望。

2、选取有个性的作文片段,进行展示活动。

3、进行及时评价,告诉学生,仿写也是习作的一条有效途径,加上合理的开头结尾就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故事。

五、小结

七色花教学实录 篇10

游戏适用范围:

这种游戏适用于阶段性复习和期中、期末复习。适用的内容为可以进行归类复习的,并能通过口头表述来检测。如: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进行分类;从本册所学的生字中找出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同偏旁、同结构的字,还可以给字扩词、用词语说一句话。这个游戏有易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积累。游戏的竞争性强,学生兴致高。

游戏准备:

教师用吹塑纸制作花芯,花芯上的内容可以随即更换,花芯能反复使用。每位学生用彩纸或吹塑纸准备若干片花瓣,也可以反复使用。

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游戏操作过程:

师:花园里,百花开,看看哪朵最漂亮。这个游戏可以全班进行,也可以以大组为单位进行。

①对于学生的答案需要老师来把握评判的内容,可全班进行,如:用词语说一句话。教师把写有词语的花芯贴在黑板上,请学生来造句。每组使用不同颜色的花瓣,学生说对一句就在花芯旁贴上一片代表自己小组颜色的花瓣;说错了,要摘下一片同颜色的花瓣。游戏结束比比哪大组贴的花瓣最多,即为获胜组。

②对于学生自己就能判断答案正确与否的内容可以以大组为单位进行游戏。如:区分前后鼻音、平翘舌音。教师把写有“前鼻音”、“后鼻音”的花芯交给组长,组员说对一个就贴一片花瓣;错一个要摘下一片。最后比比哪组的花开得最大、最漂亮。

教学反思:

1,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气色花是一朵神奇的花,并让这个问题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体会送花的老婆婆来得神奇,去得神秘(七色花的来历神奇);撕下一片花瓣,唱个歌谣,你要它做什么他就能做什么,七色花的作用神奇,在珍妮浪费了六片花瓣之后,才意识到要用最后一片花瓣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七色花设计的神奇)。在这一问题的统领下,着重引导学生学习珍妮实现第七个愿望的过程,通过的珍妮语言、神态的学习,感觉珍妮的善良。

2,文章采用,回环反复的写法,珍妮撕花瓣,唱歌谣,反复了七次,尤其是珍妮实现第二到第六个愿望,只是中间分别,插入实现不同愿望的内容,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珍妮浪费了六片花瓣,珍妮不知道珍惜,珍妮应该因这个这朵神奇的七色花,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是教育达到润物无细无声的效果。

3,最后,让学生开展想象的翅膀,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想实现什么愿望,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交流时间,然后与全班同学分享,学生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如我要很多钱,送给所有贫穷的人,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我要建很多学校,让孩子们都去上学,我希望所有的百姓病人都能健康起来,我要见很多漂亮的房子,让无家可归的人,都有房子住,我要送给爸爸一辆摩托车,因为他的车子坏了,教师应该尽量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还要特别照顾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课堂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只要留给学生思维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再加上老师的引导,鼓励,学生的灵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

《伤仲永》教学实录 篇11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世说新语>二则》,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海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1:(主动上台):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2: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小时候智对对子的故事……

师:是啊,刚才上台的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对,就是“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如果不再认真学习,以后会怎么样?

3:很危险(大家笑)。

师(笑着问):为什么?

3: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认真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同学鼓掌表示认同)。

师:如果他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

生(齐答):不会。

师:谁能用一句名人名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4:爱因斯坦说过: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师:回答得很好。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介绍作者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对于王安石,我们都有哪些了解?

1: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2:我们学过他写的《泊船瓜洲》。

师:你能背吗?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我还能背他写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

师:是小学时学过的吗?

3: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师:这很好,我们课后一定要多读多背。积累多了,语文的成绩自然就能提高了。对于王安石大家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4:好像有个王安石变法什么的。

师:你能讲讲吗?

4:王安石当了宰相,就去变法了,好像还和司马光有仇(大家笑)。

师(笑着问):有什么仇呢?

(该生摇头,其他学生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去查找资料,也可以去请教历史老师。下节课再来告诉我吧。

师(补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三、诵读练习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更应注重朗读。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把课文读一遍。

(一生朗读。)

师:你能给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吗?

生(笑):读得不错。

师:具体点。

生:声音比较大。

师:还有吗?

生:能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谁来评评?

1:我认为她读得很好。声音响亮,感情真挚。

2:我感觉她读最后一段时,感情把握得不够准确。

师:哦?详细点。

2:我认为最后一段应该读得慢一点,才能体现作者的惋惜之情。但是她读得声音很大,语速很快,显得作者有点高兴的样子。

师:你分析得很好。大家说说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持什么情感?

生(齐答):惋惜。

师:那就应该读得委婉一点,对吗?还有吗?

3:我认为她读得很好,但是有一个字读错了,“即书诗四句”的“即”应读jí音,她读成了jì音;还有一个地方她也读错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应该是“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她读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很好,你听得很认真。读文章除了要咬字准确外,还应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时还要注意朗读的节奏。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字词理解有困难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忙。

四、字词积累

师:你们在自读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或者有什么新的发现?提出来大家交流交流。

1:我们小组不知道“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为什么要译成“当宾客对待”。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有谁能给他们帮忙吗?

2:因为“宾客”后面带有名词,“宾客”在这句里作动词使用,表示认为谁是宾客、把谁当做宾客的意思。这和“不耻下问”的“耻”属同一种用法。

师(带头鼓掌):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学会积累,要学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按孔子的话来讲叫做——

生(齐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对。这篇课文还有很多类似的用法,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多又准。

(生讨论、查找。)

3:我们认为“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也都是属于这一种用法。

师:好。你们小组一口气就说出了三个,其他同学就没有机会了。同学们回去后把这些内容抄到积累本中,牢牢记住。还有问题吗?

4:我们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之”理解得不是很准确,想听听老师的看法。

师:(笑):你们把问题直接抛给了我,是对其他同学的不信任吧?其实我已经给同学们概括了“之”的四种基本用法,你能想出来吗?

(学生尴尬地摇头。)

师:有谁能帮助他们吗?

5:一种是代词;一种是助词,翻译成“的”;还有一种是动词,译成“到,往”;如果上面三种都不是,就不翻译。

师:“之”的用法很复杂,但这四种用法已经足够解决这篇文章遇到的问题。不信,你再看看。

4:老师,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词,代指书写工具……

师:对。读书就要善于动脑筋,要学会积累,学会分类记

忆。只要同学们能做学习的有心人,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五、复述故事,分析课文

师: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给复述一遍。谁来?

(一生上台复述,内容略。)

师:大家认为他复述得怎么样?

1:有自己的创造,比如说到方仲永写诗很快时,他用了“刷刷刷”,很形象生动。

2:还很有表情,讲少年方仲永写诗快的时候,他的脸上还露出一种得意的神情,看了让人想笑。

3:条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都讲得很清楚。

师:复述的同学复述得很好,同学们的点评也很到位。XX同学,你刚才讲到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那到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你能概括吗?其他同学也认真想想。

3:我认为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小时候具有写诗的天才。

师:如果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这一阶段的才能,你认为应该用哪一个呢?

3:“书”。

(其他同学反对:应该是“即”。)

师:为什么?

生(齐答):“即”说明他写得很快,连想都不要。

师:文中还有类似的表达,找出来。

生(齐答):“指物作诗立就”的“立”。

师:对。

3:第二个阶段是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师: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3:“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好。那第三个阶段呢?

3:第三个阶段是他20岁时,已经和平常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师:证据?

3:“泯然众人矣”。

师:“泯”是什么意思?

3:消失。

师:这里指什么消失?

3:才能消失。

师:方仲永少年时能“指物作诗立就”,长大后“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他成年时竟然“泯然众人矣”。造成这种悲剧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齐答):“不使学”。

师:为什么“不使学”?

生(齐答):“父利其然也”。

师:对。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会替他感到——

生(齐答):惋惜、哀伤师:下面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谁带一个头?

4: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为一个庸才。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没能5岁就写诗(众生笑),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5: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那样“不使学”(众生笑)。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能让他继续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成了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6: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师:同学们都谈得非常好。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写到练笔本上。

六、结束语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伤仲永》这篇文章,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而且很有创意,让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训,珍惜大好时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学都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收获。

[教后记]

上完了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样,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顺畅如流水。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近两个月不懈的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反映共性,又彰显个性。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与他们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教师在教学中,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诵读与知识点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单一反三。

4.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本节课“说”的训练即是。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茂华中学)

(摘自《福建教育》)

上一篇:晚会现场策划下一篇:充分发挥警示教育基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