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优势读书笔记(共8篇)
波特认为,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产业吸引力”。企业在拟定竞争战略时,必须要深入了解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法则。竞争法则可以用五种竞争力来具体分析,包括:新加入者的威胁、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供货商的议价能力及既有竞争者。这五种竞争力会影响产品的价格、成本、与必要的投资,也决定了产业结构。企业如果要想拥有长期的获利能力,就必须塑造对企业有利的产业结构。
在与五种竞争力量的激烈抗争中,只有灵活运用竞争战略才能胜出。波特提出三种思路:
“总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高效、规模化的生产设施,全力以赴地降低成本,严格控制成本、管理费用及研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企业需要在管理方面对成本给予高度的重视。
“差异化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如设计名牌形象,保持技术、性能特点、顾客服务、商业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等。但这一战略与提高市场份额的目标不可兼顾,在建立公司的差异化战略的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很高的成本代价。
“专一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低成本与差异化战略都是要在全产业范围内实现其目标,专一化战略的前提思想是:公司业务的专一化能够以较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较广阔范围内的竞争对手。公司或者通过满足特殊对象的需要而实现了差异化,或者在为这一对象服务时实现了低成本,或者二者兼得。这样的公司可以使其赢利的潜力超过产业的平均水平。
波特认为,这三种战略是所有战略的核心,每一个公司必须做出选择,必须决定希望在哪个范畴取得优势。全面出击的想法既无战略特色,也会导致低于水准的表现,它意味着企业毫无竞争优势可言。波特的竞争战略研究开创了企业经营战略的新领域,对全球企业发展和管理理论研究的进步,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价值链布局:将竞争战略转变为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竞争性市场中企业绩效的核心。然而,经过几千年蓬勃的扩张和繁荣,很多企业在追求疯狂的增长和多角化经营的过程中,将竞争优势抛于脑后。在竞争战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波特于1985年出版了《竞争优势》。
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内部的产品设计、生产、营销、销售、运输、支援等多项独立的活动。这些活动对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都有贡献,同时也是构成差异化的基础。因此,分析竞争优势的来源时,必须要有一套系统化的方法,来检视企业内部的所有活动、及活动间的相互关系。
价值链就是一套分析优势来源的基本工具。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行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也存在着价值链联结。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
笔者曾经对所在学校中高年级的一百名学生就读书笔记问题做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不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学生有67人,无所谓的有26人,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只有7人(笔者所在学校的读书笔记分为三大部分:阅读的内容的基本情况、摘抄、感想)。
学生不喜欢读书笔记有这样一些理由:
“老师规定了字数,我们在写的时候手都写麻了。”“一天一页读书笔记,很是烦人。”“写完之后,我又不会去看它。”“整天都是写文字,烦死了,一点趣都没有。”……
老师为什么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的那些规定项目有什么样的根据?
很多老师是这样回答的:“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因为要有一个手段来督促学生读书,而且当学生在做读书摘抄的时候,也能够积累一些好的词句,以便在写作文的时候用得上(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没有用上读书摘抄下来的好词句)。写感想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感受,进而受到教育。”
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和摘抄的依据是什么,很多老师都说没有思考过。只是说凭自己的感觉要这样做,或者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了,所以也这样做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很多老师还是认同这样的事情:读书笔记我也知道学生不喜欢,而且学生写了读书笔记之后阅读能力也没有多么大的提高。但是不这样做就不能够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课外书。
由此看来,读书笔记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的东西。但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应付老师对于阅读的检查督促,双方都在承受着煎熬。
读书笔记似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读书笔记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留下来?如果留下来,怎么样留下来?
理性审视之,写读书笔记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增强记忆,便于查阅,容易梳理故事情节……因此,提出让读书笔记走开的想法是不对的。完全从成人的角度来写读书笔记,而且在写作的时候随意为之,不去考虑所作的项目是不是符合逻辑, 是否有理论依据, 这样的读书笔记学生是不欢迎的。因此,读书笔记的记录还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设计,并且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所作的记录项目要符合逻辑。鉴于此,我尝试用读书日记来代替读书笔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用一本24开、24页的笔记本来做读书记录。每天记录一页,每页的第一行写上日期,第二行写上书名、作者、如果有小标题写上小标题,没有小标题就直接写上从第几页到第几页。第三行开始写书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人写一行。然后隔一行写上地点、时间。剩余的地方,要求学生在旁边画上自己所感兴趣的和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幅画。每周五利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自己的阅读日记,或者交换阅读其他同学的阅读日记。
从一开始记录读书日记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我们是在写一本书,这是我们读完别人的书之后所写的书。这就让学生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样做还有一种隐喻在里面:那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历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既然这是一部精神发育的历史,就应该留下他的足迹。其次,对于每天记录的日期,是让学生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当然更是“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的隐喻所在。同时也是一种任务驱动的做法,以便于教师的检查和督促。
记录人物、地点、时间的做法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记录读书笔记的时候,学生往往都是在读完整本书后就忙着写感想,学生所感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局部,或者是泛泛而谈的一些适合所有文章的万金油式的话语。而学生在做读书日记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把讲述中所出现的人物都写出来。按照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写日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回忆的过程。学生对于人物关系的梳理过程就是学生对于所阅读内容的整理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一段重新温习的过程。
当学生整理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后,随后要求对于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线段来表示。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回忆思考阅读内容的过程。学生在整理这些人物关系的时候也就是学生探究文本关系的过程。
所谓文本的意义就是文本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物和物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总概括。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阅读内容中的众多关系的联系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过程。
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读完之后画出这样的图示,是基于人的遗忘规律来考虑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 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 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由此看来,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要能够在一天之内进行复习,要求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图就是一种方法。
之所以让学生画画,是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像力的源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
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画画是非常感兴趣的。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对我说:“我发现我们现在所阅读的内容不光可以说出来和写出来,还可以画出来。”是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让学生撰写阅读日记之后,我发现这样做有一些好处:
阅读日记给阅读交流提供意义支撑点。
以往,在组织学生讨论所阅读的书籍的时候,学生只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去寻找所阅读的内容,但是那毕竟是没有支撑点的,而且在这个时候,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往往是比较概括性的。而往常,学生虽然写读书笔记,他们所写的往往只是在读完书后的一个局部的感受,或者是一个整体的万金油式的感想。只不过是学生在阅读之后的一种被动地说话而已。
阅读日记虽然记录的是一些简单的要点,但是这些要点能够让学生回忆起与之有关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大脑里的库存信息,达到阅读内容的重现。它能够为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提供发言的支撑点。
阅读日记激发学生的二次阅读欲望。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要学会对于所阅读的书籍进行再次阅读。“旧书不厌百回读”说出了再次阅读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都知道,真正能够对自己发生影响的书籍是在再次阅读之后,只有通过二次或者三次甚至多次地阅读同一本书,我们才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所在。而学生通过每周五翻阅自己的阅读日记,往往会为自己所记载的内容感到惊奇,进而能够产生再次阅读的欲望。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通过读阅读日记来再次阅读同一本书的学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这一比例远远大于写读书笔记的学生。
阅读日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往常的阅读中,我们往往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但是学生只是进行了一次性阅读,阅读之后往往就会忘记,甚至连书中的故事梗概都忘记了。时间一长,学生甚至连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怎么样的阅读帮助?但是通过阅读日记,所记录的是一些简要的内容,它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的成就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够写出一本书,这样的做法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的。
阅读日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笔者曾经对所在学校中高年级的一百名学生就读书笔记问题做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不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学生有67人,无所谓的有26人,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只有7人(笔者所在学校的读书笔记分为三大部分:阅读的内容的基本情况、摘抄、感想)。
学生不喜欢读书笔记有这样一些理由:
“老师规定了字数,我们在写的时候手都写麻了。”“一天一页读书笔记,很是烦人。”“写完之后,我又不会去看它。”“整天都是写文字,烦死了,一点趣都没有。”……
老师为什么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的那些规定项目有什么样的根据?
很多老师是这样回答的:“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因为要有一个手段来督促学生读书,而且当学生在做读书摘抄的时候,也能够积累一些好的词句,以便在写作文的时候用得上(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没有用上读书摘抄下来的好词句)。写感想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感受,进而受到教育。”
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和摘抄的依据是什么,很多老师都说没有思考过。只是说凭自己的感觉要这样做,或者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了,所以也这样做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很多老师还是认同这样的事情:读书笔记我也知道学生不喜欢,而且学生写了读书笔记之后阅读能力也没有多么大的提高。但是不这样做就不能够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课外书。
由此看来,读书笔记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的东西。但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应付老师对于阅读的检查督促,双方都在承受着煎熬。
读书笔记似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读书笔记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留下来?如果留下来,怎么样留下来?
理性审视之,写读书笔记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增强记忆,便于查阅,容易梳理故事情节……因此,提出让读书笔记走开的想法是不对的。完全从成人的角度来写读书笔记,而且在写作的时候随意为之,不去考虑所作的项目是不是符合逻辑,是否有理论依据,这样的读书笔记学生是不欢迎的。因此,读书笔记的记录还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设计,并且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所作的记录项目要符合逻辑。鉴于此,我尝试用读书日记来代替读书笔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用一本24开、24页的笔记本来做读书记录。每天记录一页,每页的第一行写上日期,第二行写上书名、作者、如果有小标题写上小标题,没有小标题就直接写上从第几页到第几页。第三行开始写书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人写一行。然后隔一行写上地点、时间。剩余的地方,要求学生在旁边画上自己所感兴趣的和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幅画。每周五利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自己的阅读日记,或者交换阅读其他同学的阅读日记。
从一开始记录读书日记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我们是在写一本书,这是我们读完别人的书之后所写的书。这就让学生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样做还有一种隐喻在里面:那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历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既然这是一部精神发育的历史,就应该留下他的足迹。其次,对于每天记录的日期,是让学生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当然更是“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的隐喻所在。同时也是一种任务驱动的做法,以便于教师的检查和督促。
记录人物、地点、时间的做法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记录读书笔记的时候,学生往往都是在读完整本书后就忙着写感想,学生所感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局部,或者是泛泛而谈的一些适合所有文章的万金油式的话语。而学生在做读书日记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把讲述中所出现的人物都写出来。按照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写日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回忆的过程。学生对于人物关系的梳理过程就是学生对于所阅读内容的整理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一段重新温习的过程。
当学生整理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后,随后要求对于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线段来表示。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回忆思考阅读内容的过程。学生在整理这些人物关系的时候也就是学生探究文本关系的过程。
所谓文本的意义就是文本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物和物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总概括。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阅读内容中的众多关系的联系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过程。
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读完之后画出这样的图示,是基于人的遗忘规律来考虑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由此看来,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要能够在一天之内进行复习,要求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图就是一种方法。
之所以让学生画画,是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像力的源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
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画画是非常感兴趣的。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对我说:“我发现我们现在所阅读的内容不光可以说出来和写出来,还可以画出来。”是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让学生撰写阅读日记之后,我发现这样做有一些好处:
阅读日记给阅读交流提供意义支撑点。
以往,在组织学生讨论所阅读的书籍的时候,学生只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去寻找所阅读的内容,但是那毕竟是没有支撑点的,而且在这个时候,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往往是比较概括性的。而往常,学生虽然写读书笔记,他们所写的往往只是在读完书后的一个局部的感受,或者是一个整体的万金油式的感想。只不过是学生在阅读之后的一种被动地说话而已。
阅读日记虽然记录的是一些简单的要点,但是这些要点能够让学生回忆起与之有关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大脑里的库存信息,达到阅读内容的重现。它能够为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提供发言的支撑点。
阅读日记激发学生的二次阅读欲望。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要学会对于所阅读的书籍进行再次阅读。“旧书不厌百回读”说出了再次阅读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都知道,真正能够对自己发生影响的书籍是在再次阅读之后,只有通过二次或者三次甚至多次地阅读同一本书,我们才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所在。而学生通过每周五翻阅自己的阅读日记,往往会为自己所记载的内容感到惊奇,进而能够产生再次阅读的欲望。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通过读阅读日记来再次阅读同一本书的学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这一比例远远大于写读书笔记的学生。
阅读日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往常的阅读中,我们往往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但是学生只是进行了一次性阅读,阅读之后往往就会忘记,甚至连书中的故事梗概都忘记了。时间一长,学生甚至连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怎么样的阅读帮助?但是通过阅读日记,所记录的是一些简要的内容。它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的成就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够写出一本书,这样的做法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的。
阅读日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每天的阅读,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日记中合理安排自己的阅读时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按照计划进行阅读,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章、学习为善学者提供领先对手的机会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企业如果不能摆脱昨天的束缚,就无法获得明天可以利用的资源。市场竞争瞬息万变,硅谷的一句名言是:你不要有片刻的休息,否则你将永远休息。学习让人不断改变,而变化为善学者提供领先对手的机会。
为什么犹太人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国家?
犹太人经过科学的测试,平均智商在115以上,远远高于其他民族,犹太人人口虽仅有1600万人左右,占全球人口的0.25%,但却获得了全球27%的诺贝尔奖,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
犹太人及其推崇学习,他们把学习当成每个家庭理所当然摆在第一位的事情,对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一种神圣的使命,他们一向认为肯学的人比知识丰富的人更伟大。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犹太人凭着自己拥有的知识,跻身于知识要求高,流动型强的各种行业。仅从传媒行业来讲,犹太人执掌着《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和美国三大电视网ABC、CBS、NBCd 帅印,时代华纳公司、米高梅公司、福克斯公司和派克公司都是有犹太人开创的。
以知识武装起来的犹太人,被称为世界第一商人。
学习使得犹太人这个民族在经历过三次大苦难,大迁徙的伤痛以后也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正是基于对学习的重视和推崇,使得犹太人不迷信权威,不断超越自己,处于各行业的顶端。
为什么狼在恶劣环境下能够生存下去?
在动物界,狼并不是上帝的宠儿,没有雄鹰的矫健,没有猎豹的敏捷和专横,在肉食动物中是那么的普通,但狼能够在弱肉强食的恶劣环境下能够得以生存,那就是狼的坚持,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狼只要一盯上一目标猎物,就算要跟踪几天几夜也一定要置其于死地,这就是狼的生存法则。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但一定是懂得变通学习的,狼在扑杀一直比自己体型大的多的犀牛的时候,可以跟踪上几天几夜,群狼们一开始就专注的观察犀牛的动向,进攻不下的时候,群狼们会一起研究学习新的思路,研究犀牛是弱点,通过不断学习新的技巧和思路,让这凶猛的犀牛成为自己的美餐,解决了连续几天的饥饿。
狼在弱肉强食的生物链中,跟老虎狮子竞争,跟更强大的生物周旋,它唯一要制胜的就是要研究对手的优缺点,然后不断的学习研究,找出对手的破绽,所以善于学习思考让狼在肉食生物链中得以生存了下来。
有些人为什么不能成功,因为学习力不够,或者是根本就没有学习的能力,学习力的公式是:L 意思是学习的速度跟不上环境的变化的速度就等于死亡。 法国的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写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一个人从出生下来就开始学说话,学习走路,学习做事,学习一切的生存本领,当人学会了走路和说话,学会了做事,这只是学会了基本的自理,低级的动物也会这种基本的自理,才能生存。作为高级灵性动物的人,要学会更高的生存本领,学到穿越他人的本领,学习达成卓越人生的本领,这种本领从何而来,就是有超越他人的学习力。 为什么中国企业的平均年龄只有3年? 目前中国注册的中小型企业约有4500万家,但平均寿命只有3年。相比欧美企业12.5年的平均生存年龄和日本企业平均30年的统计数据相比,中国的企业那就是一种悲催。 谈到对企业的培训学习,有些中小企业的老板很不屑的说:化那钱干什么,还不如增加员工的福利,殊不知就是这样对待学习的态度,成为了很多中小企业短寿的根源,越是低调的老板,越是业绩好的公司,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持续不断的对自己和企业员工的培训,更新了思维,跟上了时代,才让企业得以平稳健康的发展。 跟国内企业的短寿相比较,国外企业的长寿秘诀就是重视培训和学习,在世界上排名前500强企业中,有近70%的公司拥有了自己的企业大学,通用有自己的克劳顿学院,麦当劳有自己的汉堡包大学,我们国内的企业诸如海尔、春兰、联想、奥康、吉利、国美、阿里巴巴也纷纷设立了自己的大学,例如中式快餐业真功夫成立了米饭大学,计划投入3000万-4000万元,培养3000名管理者。 所以,没有培训计划的企业,不可能成为市场的佼佼者。相信只有建设学习型的组织,才可以使企业与时俱进,跟上潮流和步伐,企业才可以良性健康的发展,企业的寿命无限的延长,进而缩小与国外企业的差距。 第二章、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学习力的竞争 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学习力能够使企业运用新知识,采用新方法,激发新智慧,实现自我提升和超越,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胜利。因此说学习力是企业竞争力之源。当今世界千变万化,谁学的快,学的多,谁就能获得竞争优势,谁就能胜利。 竞争力源于创造力,创造力源于学习力 21世纪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的企业,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能力比你的对手学的更快。当今世界充满竞争,新技术的革命迅速淘汰传统的产业,不善于与时俱进,及时创新最终会被淘汰,企业要想时刻的走在行业的前端,就必须具备高度的创造力。 创造力意味着企业能够及时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满足客户新的需求,从而比对手更快的占领市场。 创新也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的,模仿只是创业初期的手段,后期创造才是根本,创新都是有个性的,没有个性的创新不叫创新。根据自己的个性,创造设计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线和方法。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就是这么一位学习力与创造力并存的高人。乔布斯生前亲自给关注苹果的网友回复电子邮件,他从网友的邮件里收到了成千上万条年轻人提出的改进苹果的疯狂的注意,而让他的研发团队付诸实施,这就是苹果处于创新领先的秘诀。 因此只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创新,并将自己的想法运用到工作中去,那当别人来效仿我们的时候,我们已经遥遥领先了。 不是比谁跑的快,而是看谁学的快 杰克·韦尔奇说:“你可以拒绝学习,但你的竞争对手不会!”。如果没有持续的学习。有专家断言,未来的竞争将逐渐从知识竞争转向学习能力的竞争,不学习便意味着后退,现代企业拼的就是学习力,学的快才能干的好,不能给对手任何超越的机会,进而在市场上拥有更大的竞争力。 美国职业专家,现在职业的半衰期越来越短,所有的高薪者若不学习,不出5年就会变成低薪者,记得当初1996年在东莞工作的时候,那个时候去会CAD平面的人很少,学会此绘图软件的人的工资在2000元左右,这在1996年的时候已经是很高的待遇了,但时间过了短短的2年后,几乎所有公司的工程人员应聘的时候,懂此软件的操作是必须的前提,单纯的CAD平面绘图员的工资迅速缩水到不到800元的工资。有些绘图人员为了保持更高的竞争优势,转而投资几千元钱去学习pROE绘图软件,学会了这个绘图软件,去应聘模具设计的时候,在2000年的时候的工资就有3000-4000元了。这足以说明了学习是保证自己竞争力的主要条件。 知识就是资本,学习创造财富 如今,人类正在脱离工业文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文明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推动社会生产发展最重要的力量是知识的力量。 比尔·盖茨个人资产在短时间内达到139亿美元的经济奇迹,就是由高智力开发软件知识产品创造出来的,知识的价值在于它本身就是财富,而且它还能创造财富。 而以学习获得知识,是个人发展进步的唯一途径,要知道企业对于员工的期望值是逐渐上升的,唯有透过不断的学西,增加你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增加企业对个人的期望值,而增加企业对个人的期望值,无疑就是对于个人来说最大的竞争力! 2008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全球专利申请公司(人)排名榜上,化为以1737件申请首次占据榜首,同时也结束了飞利浦连续10年的榜首地位。 专利是评估一家企业学习力和创新力的最为有利的证据,专利是通过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产生的,拥有了专利,就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就意味着拥有了核心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拥有了自己关键的核心技术,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大的胜算。 抓紧学习就等于抓住了未来 学习虽无法改变人生的长度,确能增加人生的厚度;学习虽无法改变人的出身,确能改变人的命运,抓紧学习就是抓住了未来。 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养成终身的习惯,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在企业中,鼓励建立学习型组织,鼓励员工自我学习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一方面,它能够促进员工的成长,有利于员工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提高团队学习力有利于提升整个团队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笔无形的资产。 第三章、学习力就是战斗力 通用电气前总裁韦尔奇说过,企业领导者应该同时作为教练、启蒙者以及问题解决者来为企业增加价值。他认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应该带领组织持续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企业的战斗力取决于企业成员个人的能力。而学习是提升企业成员个人能力的最好途径。一个优秀员工至少抵得上两名平庸的员工。谁抓住了学习,谁就抓住了战斗的主动权。 学习型团队成就了不起的企业 企业团队的学习力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一支学习能力差的团队在市场竞争中无法立足于不败之地,最终会被淘汰。 一个好的团队应该有“军队的执行力、学校的学习力、宗教的信仰力、家庭的亲和力”,这样的团队才无敌于天下。只有全员学习、团队学习、才能保证企业的每一个部门都能达到一致的目标,最终成就一个了不起的企业。 美国兰德公司曾经花费20年的时间跟踪调查了500家世界大公司,发现你百年不衰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始终坚持通过学习营造良好的企业学习文化。 学习促进团队相互协作配合,学习型组织团队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企业必须坚持全员参与,把“学会学习”的意识变成普遍的意识,把学习的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把学识变成共识。只有这样的企业才会充满凝聚力,在竞争中愈战愈强。 千里马是训练出来的,天才是学出来的每个人都想遇到一个赏识自己的伯乐,但在遇到伯乐之前,你首先自己先成为一匹千里马。不是随便一匹千里马都可以被称为千里马,千里马是学习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马匹,才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奔跑,才能够征战沙场,所向无敌。 千里马是训练出来的,天才是学出来的。要想成为一匹富有竞争力的千里马,成为职场中的天才型选手就必须时刻的学习。 比尔·盖茨从小就喜欢读书,就算是在事业有成后依然喜欢读书,在他的别墅里有一间大的图书馆,里面藏了14万册书籍。终身喜欢学习的习惯让比尔·盖茨能够始终跟紧科技和时代的发展,从而保证了微软公司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的地位。 学习力决定领导力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企业如同一辆战车,它能够安全顺利的前行依靠驾驶人强有力的掌控欲驾驭,而只有懂学习的领导才能够灵活驭人。作为一名领导要具有多方面的能力:策略制定的能力、创造一个有用吸引力的组织体系的能力、流程控制的能力、项目管理的能力、技术竞争的能力、市场开拓的能力、发展员工的能力等等。 海尔在管理上的成功,与张瑞敏的学习是分不开的。在他十几平方的小休息室里,书籍 占据了一半以上。领导力来源于学习力,领导力不是天生的,从张瑞敏接管海尔到后来的成功管理,在于他能够广泛的吸取知识和不断的向成功人士学习,向世界上顶尖的专家学习。 企业领导的领导风格跟随大环境也会发生变化,领导风格变化的过程就是否定、学习、改变的过程,而学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会学习就不会领导,会学习的领导在企业中才会有威慑力,不会学习的领导缺乏领导气度,根本无法称职的担当好领头羊的工作。好的领导不仅自己学习,还会督促其他管理人员进行学习,这些管理人员又会督促他的下属学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习型企业文化。 为什么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 乔布斯说:“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够顶两名平庸的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50名,我大约把四分之一的时间在招募人才。” 钱学森从美国准备回中国的时候,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通知司法部组织钱学森:“决不能放走钱学森,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 钱学森从美国回国后,在他的带动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1964年试验成功,说钱学森具有五个师的战斗力一点都不夸张。 在一个企业里,具有很强学习力的员工具有“以一带三”的效果。出色的员工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可以带动他人发展,在重要岗位上甚至可以引领公司未来的发展,在企业遇到问题的时候,这些员工会以学习到的远见卓识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度过难关。因此在企业的管理中,管理者要特别注重员工自身的学习能力。专业、学历、能力固然重要,但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与提高。 蓄电池理论 没有一次性充电即可受用终生的电池,一块电池的蓄电量是有限的,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不断的进行周期性充电,才能够不间断的、可持续性的获取和释放能量。 第四章、学习力就是执行力 学习力为提高执行力提供方法、策略和智慧。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一个不善于学习的人就等于自我放弃了成长的机会。善于学习的人能够准确的领悟上层意图,协助同事和应变问题。善于学习能够使人获得新思维、创新方法,从而始终保持强大的执行力。 学习到位,执行才能到位 没有学习力就没有执行力,就不能很好的完成企业交给的任务。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但苏秦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成功,在鬼谷子那里学习以后,曾经先后去游说周王和秦王都没有成功。苏秦守了刺激后,发奋读书学习,认真钻研,使自己的学识大幅度提高,苦心钻研出了一套“合纵之道”,用于游说各国国君,获得了成功,以致身配六国帅印。这就是学习的力量。 一个团队或是一名员工,要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就必须具有强有力的执行力。执行能否到位于能力是分不开的。能力越强,执行力才能越到位。而能力的提高又必须通过学习得以实现。 超越平庸,接近完美,通过学习全方位的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必定能够实现个人在企业中的价值。 学习一致,行动才能一致 伊利集团发布实施《集团公司培训制度》,为员工不断提升个人知识和技能,进而获得终身职业竞争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2002年的时候,伊利集团又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合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和后备人员提供了为期一年的在职MBA培训,使管理人员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公司的发展需求实现了有机结合。 在当今社会,任何忽略学习和培训的企业,都无法执行任何一项工作任务。任何一个忽略在团队和组织中学习的个人,都是无法与企业和团队保持一致行动的。 学习新方法,事半却功倍 电脑化操作、机械化的应用,使得企业进入到一个以“脑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为辅”的新时代,如今的企业工作很少需要你进行反复的体力劳动,反而是对于通过使用创造性的思维完成上级指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的还是在执行的过程中进行脑力思考,要求员工在创造性思考中找到办法把工作漂亮的完成。 学习让人聪慧,思考成就执行 学习使人能够具备思考的能力,时刻保持头脑的聪慧。 人们人们所处的环境形态各异,并不是所有的逻辑都能够在自己身上应用,每个人在做事情之前,首先需要独立思考,对自己的情况作出全面的判断,然后才能实施操作。 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是文凭;90年代,重要的是经验;21世纪赋予学习和创新以至高无上的价值,最受欢迎的是有学习和创新潜质的员工。 不学习,纵使天赋过人、思维聪慧,时间一久脑袋也会生锈。对于一个事物和问题,如果不用全新的角度去观察它,思考它,对它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将会为最终解决问题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五章、五项修炼打造优秀团队 一个卓越的企业必然是以个学习型组织。为什么索尼能开放出随身听,为什么微软能开发出操作系统,实践证明,学习型组织能够使团队成员构筑共同的愿景,相互信任,缔结牢不可摧的伙伴关系,彼此竭力合作,形成强大合力,促使整个团队超越极限,从优秀到卓越。 自我超越:突破成长的上限 姚明除了2.26米的身高有优势外,实际上他的左耳丧失了大部分听力,姚明的臂长短于身高,而且他的跟腱短,脚型还是平板脚。姚明的这些条件,实际上不具备一名出色运动员的条件,但是姚明真的成了享誉世界的球星,而一些身高和姚明相似,天赋比姚明好的球员,却没有获得向姚明那样的成就。 姚明的成功在于他不断的超越自己,提前45分钟开始训练,训练结束后自己再加练45分钟,受伤的时候仍然在场外自己进行训练。 心智模式:拆掉思维的墙 生活中处处有墙有门,处处有锁,但为了安全而设的有形之锁并不可怕,最可怕是心中那把无形的锁。心锁是制约我们发展的障碍,打开心锁,大胆突破常规,换个方向思考,就可能取得四量拨千斤的效果。 自古都是先盖好房子再出售,霍英东逆向思维,创先推出了先卖房子再建房的模式,打破了香港房地产买卖的记录。 共同愿景:激发共同学习与奋斗的激情 愿景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一种期盼。共同愿景体现在企业中就是企业团队的一体感。个人愿景解决个人的学习动力,而共同愿景是解决团队的学习动力。企业一旦满足于现状,就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更无法产生创造性,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大家才会努力学习,主动追求卓越。 企业的共用愿景会改变员工与企业间的关系,使互不信任的人快乐的一起工作,从而实现共同的愿景。 共同的愿景可以唤起人们的一种希望,特别是内生的共同愿景。每次有新员工进公司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认同公司的价值观,对于公司而言,认同感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如果有不认同公司价值观的员工,不如让他尽早离开。 马云说:不要让你的同事为你干活,而让我们的同事为我们的目标和理想干活。 所以,通过企业使命,价值观来凝聚员工的心,比简单的带领员工去实现目标、利润要更有效。 团队学习:独学不如众学 大文豪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 团队学习具有个人学习所没有的优势。作为团队的一员,只有把自己完全融入在团队中,借助他人的经验和智慧,才能发挥更强大的力量,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没有人能仅靠自己就能获得成功,只有懂得多向别人学习,多寻求别人的帮助,与同事形成相互帮助的同盟,才能通过整合彼此的资源,取长补短,增强自己的优势。让事业的道路越走越开阔。 系统思考:见树又见林的艺术 解决任何问题,都要有系统的思维,否则的话。所有的努力不但不会对解决问题有任何帮助,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1、不要把问题的根源归结给别人 2、不要急于下结论 3、不要舍本求末 4、欲速则不达 5、不要把事情复杂化 第六章、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六项方案 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充分做好人的工作,打造学习型组织就是腰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给人才投资,鼓励学习,想方设法提高其能力。只有建立健全、长效的学习机制,才能使学习不断的深入和持久,不断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优秀的CLO能带着企业奔跑 现代的企业有了一个新的职务,叫做首席学习官,就的在组织学习发展过程中,具有充分的战略理解能力和组织学习资源的整合能力,通过建立和优化组织学习发展体系并领导组织学习活动,以实现组织不断适应变革与宏观战略的契合,驱动组织整体业务绩效的提升,打造持续竞争优势的高级管理人员。 首席学习官有两大任务: 一是设置企业的学习战略和计划,使之与企业业务相结合,同时将学习战略与员工的个人绩效相挂钩,从而更好的促进业务的提升。 二是主持、设计、开发课程,特别是协调公司总部学习战略与地区分部执行学习计划之间的关系。 CLO所具备的能力,第一就是何高层对话的能力。第二是能理解学习的实际内涵,第三是沟通和协调的能力。 给脑袋投资胜过给工厂投资 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马云说:“舍得在自己脑袋上投资,才能换得开阔的眼界和独到的见解。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是使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和源泉。 培训是一种资产性的建设,应该把它看做资产,而不是费用,这样才能促进员工素质的提高,才能留住人才。同时,培训还可以提高员工的绩效,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在20世纪90年代初,摩托罗拉公司每年在员工培训的花费上达到1.2亿美元,联邦快递每年花费2.25亿美元用于员工培训,这一费用占了公司总开支的3%。 马云说,员工是公司最好的财富,有共同的价值观何人企业文化的员工是最大的财富,今天银行的利息是2个百分点,如果这些钱投入到员工身上,那么员工所创造的财富远远不止2个百分点。 成功学大师克里曼·斯通说:“全世界所有员工最大的福利就是培训”。 员工培训被认为是企业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可增值投资,据美国教育机构统计,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一美元,便可有3美元的产出。员工的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和企业归属感,来增加企业的产出效益和组织凝聚力,并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培养后备的力量,使企业持续受益。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已经将员工培训发展为企业解决实际和潜在问题、提升竞争能力、拓展市场份额、制定发展战略的核心工具之一。 海尔集团的张瑞敏认为:没有培训过的管理队伍是负债,唯有培训过的管理队伍才是企业的资产。学习不是一种消费,而是一种高回报的投入。 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培养 一个企业缺少的往往不是人才,而是缺少培养人才,挖掘人才的方法和体制。如何培养人才,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使命。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我们所学知识的更新速度仅为9个月,在这样一种知识爆炸的现实面前,企业提供的培训与教育将会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每个员工都希望得到尊重,都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承认。企业对于员工的培养就是对员工价值的一种极大尊重和肯定。 1、领导者身体力行,成为学习的典范 2、每个人都有相应的培训计划 3、学习要和工作需求相统一 传、帮、带、企业的“1+1”工程 “1+1”工程就是各岗位负责人或资深员工每一位“领军者”要培养的一位接班人。 包治百病的药是不存在的,培训同样如此,不同岗位、不同级别、不同阶段的员工,需求的知识、技能和关注点也不尽相同。因此,1+1工程这样的培训模式是最有效的企业培训人才的模式。 言传身教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师长自身的模范作用比任何说教都管用。在企业里这种随时随地的教育被称为机会教育,是员工直接获得思想、知识和技能最有效的方法。 打造没有围墙的办公室,让思想与信息“无边界” “无边界”,就是拆除了传统的挡在经理与雇员、市场营销与产品制造、员工与消费者之间的墙,提倡员工之间、部门之间、地域之间广泛的相互学习,汲取新的思想,一个人如果从越多的人中获得智慧,那么他得到的智慧就越多,水准就被提升的越高。 这种“无边界”的推广,使得一家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在发现更好的方法和思想,促使公司发展不断升级,“无边界”成为通向学习型文化和自我实现的关键一步。 一家大型的企业因为管理层级过多,反应迟缓以至于效率低下,没有那些小公司灵活。灵活性决定着企业的效率,因此,无论企业的规模有多大,都应该保持小企业的灵活性,“无边界”的思维大大提高企业的灵活性。 1、打破外部边界,跟客户或是供应商的相关工作人员一起工作交流,及时分享信息。 2、打破内部边界,内部人员信息随时共享 3、群策群力,让全员参与公司的运营和决策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知识型的组织已经不再担心谁为谁工作,而是关注谁需要和谁一起工作。如今是一个相互学习的社会,欧美企业效仿日本,日本企业效仿欧美和韩国企业,甚至从中国的古代兵法中学习。 奖不能逾时,罚不能滞后 学习有需要激励,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之努力学习,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激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需要与组织目标之间的联系,使之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 通过激励,可以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吸引更多的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不断学习,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尽管金钱的激励必不可少,但只知道用金钱激励员工的领导是无能的领导。卓越的领导者会设计学习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促进学习型企业的构造。可以将学习放到员工,特别是中层以上经理的考核指标中去。并根据表现,实施相应的激励措施。只有这样,大家才更有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将学习潜移默化成为一种文化。 1、以职业技能鉴定为载体,通过持证竞争上岗的途径,增加员工获取知识,提升技能的积极性和紧迫感。 2、提高层次培训作为一种待遇 3、开展各种竞技性活动 4、设立学习的奖励标准 第七章、正确引导团队提升学习力 提升学习力是一个过程,而追求组织的良性快速发展才是结果。企业就是一系列没有倒档勇往直前的动力火车,通过学习,能够使管理者及组织成员知道如何整合资源,寻找最正确的发展方向,找准业绩增长点,修正发展中的过失以及保持平稳的发展速度。 管理者不是119,卓越业绩五步走 很多管理者在企业里面充当这119发角色,就是救火队员,他们也像公司里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结果糊里糊涂的又忙又累,最终也没出什么业绩。 企业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人,管理是什么?说到底就是借力,你能把许多人的力量集中起来,这个企业就成功了。如果全体员工愿意把力量借给你一起完成同一个目标,这就是成功的管理。管理上借力就是把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学习力、创造性挖掘出来,形成合力。 管理者除了具备诚实、才智和成熟的心理三种特征以外,还必须具备五种素质: 1、旺盛的精力 2、能够激励他人,使他人释放出全部的潜力 3、敏锐深刻的洞察力 4、执行能力 5、激情 第一步:加“油料”,整合资源优势 公司老板的职责之一就是给员工下达任务,老板只要一个结果,但是老板必须提供一定的资源。公司的管理者在确定工作目标的时候,要确定目标与自己的资源是否匹配。 什么是目标和资源的匹配,就是在你确定了目标以后,为达到目标做出的预算,例如相关的经费,预防公司的费用,活动的举办费用,公关费用等等,这些都是目标的资源匹配。 管理者在接到老板的工作目标时,第一件事就要确定自己的目标和资源,目标确定了,资源也有了,接下来就是要考虑目标与资源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了。但有的时候老板给你匹配的资源不够,这就需要发挥管理者的作用了,老板就是需要经理人来应对资源缺乏的局面,而经理人的能力就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也能达成目标。 面对资源匮乏,优秀的经理人不是抱怨,而是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大化的整合,让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第二步:看“地图”,为团队导航 管理者经常遇到的困惑是:当你为目标在拼命的工作、着急上火,而你的员工确很休闲,该睡觉的睡觉,该偷懒的偷懒。 企业管理者要从自身的管理动作来进行调整,把自己想要的变成员工想要的,进而把公司的目标变成员工的心理需要。 很多公司很明确的制定了公司的整体目标,但往往没有有效的分解或者是不会分解,没有真正的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导致企业战略得不到聚焦,做不到全公司上下一条心。 把公司的任务变成团队所有人的目标,即双方达成共识的过程。达成共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企业的目标跟他们的需求联系起来,把公司想要达到的业绩目标分解并转换成他们的需要。无论是什么目标,一旦达成了他们的需要,那他们付出的努力和精力将是巨大的。 第三步:踩“油门”,聚焦业绩增长点 领导者对公司而言最重要的职责是什么?就是在关键的时候做出关键的决定!这就是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对公司最大之价值。 管理者应该对优秀的员工有所偏爱。对优秀员工的偏爱就是对员工最大的鼓励,而所谓的公平就是对优秀员工的不够公平,所以管理者一定将一切向优秀员工倾斜,更多的关心优秀员工,这样一来,公司的标准就变成以优秀为标准。所以瞄准优势目标,然后进行资源聚焦,让最优秀的员工得到最优秀的资源,让他们发挥到最大价值。 第四步:看“仪表”,修正行动方向 企业要结合市场的变化,迅速反应,及时调整。因此,对生产企业的要求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出适合需求的新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从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只有适合的修正才能提高我们的业绩和学习力。 管理者不仅要对现状进行分析,而且要找出背后的原因何在。他需要通过业绩报告,财务数据等来帮助解决问题。 1、要找出问题 2、要分析原因 3、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并付诸实施。 第五步:踩“刹车”,欲速则不达 一个企业长期持续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好的企业发展走的是一条脉冲线,高速增长到一定高度后,增长速度就会减慢,触底后又开始反弹加速发展。在中国,没有发现因为发展太慢而倒闭的企业,只有因为发展太快而垮掉的公司。 第八章、企业搭台唱戏,员工才是主角 员工是学习的主题,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力量。企业搭台唱戏,员工才是主角。企业的竞争力由员工的个人竞争力合成。提升了员工的核心竞争力就等于为企业插上飞翔的翅膀。因此,建立学习型组织必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愿意为学习付精力,找方法,愿意将学习心得付诸实践,这样才能打造和谐的学习型组织。 解放军的拉歌文化:建立愉快的学习氛围 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一方面可以使员工的能力获得提升,另一方面还能加强企业领导和员工以及员工相互之间的感情交流,协调人际关系。 企业学习的口号需要选择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具体口号,否则口号喊了半天一个也没有实现。 李开复的白板文化:有效沟通,发挥1+1>2的效应 白板文化代表着一种开放的精神,它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想法都可以大胆的说出来,写出来,而且允许犯错,它更意味着一种团队精神,每一个人都不是封闭的,你的思想可以建立在别人的灵感之上。 一个企业要高速运转,要让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有赖于下情能为上知,上意迅速下达,有赖于部门之间互通信息,同甘共苦,协同作战,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沟通是必须的。 领导公司成功的方法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通过充分交流共享,把个人学习成果凝聚成为集体智慧,发挥1+1>2的效应,使组织实现持续创新和升级。 张瑞敏的顾客文化:通过学习满足顾客全方位的需求 用户抱怨的内容正是工作改善的方向,如果能及时消除这些抱怨,就是真正的增加了企业的资产。如何消除抱怨,就在于企业从上到下都紧绷学习这根弦,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 马云的内部课文化:企业文化凝聚团队力量 单纯靠加薪、高薪挖来的人才,效果是短暂的,也是不理想的。而在一个注重企业文化的公司,员工很难挖走,这就像在一个干净的环境里生活习惯的人,突然把他放到一个污浊的环境里,工资再高,他过几天还是回来。 第八章、将学习视为责任,让成长加速 学习不是某一阶段的任务,而是一种收益终生的习惯;学习不是上级的要求,而是自我的使命。对学习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以学习为责任,以成长为动力,你也可以成为卓越的人。 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习力 工作中会不断的出现各种问题,它们就像是一只只拦路虎,如何对付这些拦路虎没有人可以请教,而自己以前的知识结构可能无法解决。那该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想方设法去解决。工作的过程就是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让梦想为我们的学习导航 有梦想,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这样才会努力学习,抓住每一个机会。当我们有成就某件事的梦想,执着追逐这个梦想时,慢慢的,梦想就变成了我们具体的目标,心中梦想的图像就会越来越清晰,目标就越来越明确,然后我们就知道怎样达到目标,怎样将梦想变成现实。 梦想能让我们产生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而热情能使我们充满活力和干劲,在这种状态下工作,又能产生新的梦想,可以激发出极大的信心,并引导自己走向成功。 每个人都能成为九段秘书 一段秘书发通知;二段秘书抓落实;三段秘书重检查;四段秘书勤准备;五段秘书系准备;六段秘书做记录;七段秘书发记录;八段秘书定责任;九段秘书做流程。 当秘书做到第九段的时候,离“总”的位置就不远了。九段秘书所做的这标准化的流程就可以形成一个不依赖个人的体系。 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管理者和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顾客买的不是发明和技术,而是解决问题的创新。企业发展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企业中管理者和员工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一家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智商再高,人际关系处理的再好,若没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也不会受到企业的青睐,企业要发展,需要的是那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者和员工。 解决问题是员工的责任,当问题的难度和重要性提高时,解决问题也就成为一种提升自己的机会。 学习不能“等、靠、要”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习又次,困而不学者下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不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了。 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职业的半衰期越来越短,一个高薪者若不学习,用不了几年就成了底薪者,所以不能等到需要的时候才去学习。在风云变幻的职场中,脚步迟缓的人瞬间就会被甩到后面。 哈佛定律:W=X+Y+Z 只重视学校的学习,那就是人生失败的开始。在哈佛,大家公认的学习定律是: W=X+Y+Z(成功=勤奋学习+正确的方法+少说废话) 第十章、如何提高学习力——工作是最生动的课堂 学的干的前提,干是学的目的,在知识加快更新,竞争不断激烈的时代,只干不学,凭经验主义必然误事;学而不用,把科学的理论,方法束之高阁,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要把学习融入到工作中去,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学”、“习”不能两张皮 学习就是学到知识或是技能再去练习。学习分为两步走,第一步通过看书和实践获取知识,第二步则需要将学习引用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学到的东西是否有用。 其实“习”更大于“学”,有些大学生考试总得高分,学习成绩优异,但为什么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的困境,主要的问题是他们不能灵活的应用所学到的知识,经不起社会实践的检验。而且,也有些人喜欢读书学习,管理的书籍、励志的书籍读了一大堆,但是始终没有得到半点进步,为什么?就是没有去应用,或者是说不会应用。这就不得不说一个社会现象,为什么创业的人大多数是低学历的人,因为低学历的人从基层做起,实践性强,思维灵活不固守常规,所以那些几千万个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大多数是创业者多是低学历者,但是真正将企业做强做大的基本上是些儒商,例如,阿里巴巴的马云、海尔的张瑞敏、任正非、史玉柱等等,根据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曾经向媒体提供的一组数据,在中国一千名真正的企业家中,只有10%毕业于北大、清华等名校;80%均毕业于国内普通的高等院校;其余10%的青年企业家,学历从小学到高中不等。这些高学历的人为什么将企业做大做强,这就是他们区别于多数知识分子的地方是:不墨守常规,将所学的东西灵活运用,思维比普通人超前,有胆识和魄力,这就是知识分子做强做大的原因。然而多数的高学历的人是不具备这种思维的。 拥有高学历的人要有一颗谦虚的心,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就会拥有比低学历者更好的前途。 学习不能是两张皮,要“学”更要“习”,懂学习的人懂得在学习和实践之间打出一个通道,使两者真正的融汇贯通。优秀的工作者通过不断的将学习成果转化成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取得突出的成绩,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作者。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是很好的提高学习力的方法,就是要我们按照自己的工作性质、需求以及结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有选择的补充知识来提升自我,不管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更不管你是否喜欢这个行业,只要你从事了这份工作,肯钻研你的业务知识,能够坚持不懈的学习,你就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干就是学习 职场就是战场,很多员工认为工作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没有时间学习,这是对学习的理解存在误区。其实,工作是学习最丰富最生动的课堂。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最好的课堂,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的修正自己已经有的知识,提高技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的向他人学习,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 拿来主义胜过闭门造车 “拿来主义”是学习的一种途径,工作中遇到新事物或新的困难的时候,不妨先看看别人是怎样做的,这可能少走很多弯路,比自己闭门造车效果好的多。只要我们从别人的成败中学习经验,总能找到一条新的解决办法,先看看别人是怎样做的,不等于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抱着学习的心态从他山之石中吸取经验教训,为自己的创新规避风险,找到思路,最终的目标就是突破别人的做法,做的更好。 1、向师长学习 2、向同行学习 3、向后生学习 4、向社会各类有经验、长处的群众学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 古人留给我们后人无数的巨大财富,无论是修身之道,齐家之法,还是治国之术,都有其价值所在,也就是受巨人的影响,或者是说站在了无数巨人的肩头,我们才能取得一些成功。 学习是一个漫长而有趣的过程,是我们成功必备的素质之一。学习就是要理会和掌握前人创造的经验和知识。 会读有字之书,更要会读无字之书 有字之书指的是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课外看的阅读书籍网上浏览的资料,与朋友的书面交流等。而无字之书指的是社会经验、人文素养、现代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 从有字之书上得到的经验与自己亲自动手的感受、收获是大不相同的。通过读书学到的内容是二次经验的翻版,它要被我们吸收需要一段很长的过程,而且还不一定吸收。我们要善于读懂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尽可能的亲身实践,克服懒惰、依赖,通过主动的实践来学习。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无字书要善于向别人学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另外,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也是无字之书的一种。它可以让我们明了自己还有哪些不足,让我们更有目标的去学习。 第十一章、如何提高学习力2:请给我结果 没有结果的投入都是浪费。如果毫无成效,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联想集团有一个很有名的理念:“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学习并不看重你学到是什么。而是看你学会了什么。学习不能走过场,不能搞形式主义,要真学实干,干一行爱一行,要干出结果。 你在忙什么 一家企业未来是否有竞争力,不是看今天是否在忙,而是在于他们在忙什么。企业家应该更多的关注企业的未来,而不仅仅是现在。更重要的事情是学习,而不是工作。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要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远期目标是人生理想,中期目标是高于你现状一个层次,而且是具体可行的。短期目标是限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够快速付诸实施的计划。长期目标是一种信仰,中期目标让人觉得有奔头,短期目标让人知道眼下该怎么做。 忙不可瞎忙,制定计划就要按照计划来做。确立目标与制定计划是学习规划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无法坚持到最后,明确的目标可以创造奇迹,反之,目标的丧失也可能会毁掉一切可能出现的奇迹。 “学会什么”而不是“学了什么” 学习并不是看你学了什么,而是看你学会了什么。要学会学习,做到如下几点: 1、读书要联系实际,跟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2、学习要养成分析的习惯。 3、要学以致用,用知识来指导我们现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能力比学历重要 “股神”巴菲特在1950年曾被哈佛大学拒之门外,微软的比尔·盖茨也在哈佛辍学,马云靠杭州师范学院靠了三次才考上,但却创立了中国最大的B2B网站阿里巴巴。学历并不是个人的竞争力,能力才是真实的竞争力。 学历往往不高,却取得了成功,甚至成为了大企业家,这就是草根创业者,其成功的秘诀也一直是社会讨论的热点。有的人说他们有闯劲,有魄力,不像那些高学历的人易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们懂得学习力就是竞争力的道理,超强的学习力,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最终成功。 抓住老鼠才是好猫 有的企业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好坏的标准有时用“任劳任怨”、“刻苦努力”来作为标准,而很少去问这个人为企业创造了怎样的价值,能否把一个好的结果带给企业。有些学习的人,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看书而看书,为了完成看书任务,一天或两天读完一本书,在这种心态下,往往没有一点消化和学以致用,那有什么意义呢?还有句话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句话没有任何的意义,你不但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还浪费了公共的资源。 一个人是否优秀,是否会学习,关键要看他创造的结果。员工如果能够追求他们想要的结果,那么这一优秀的品质促使他们关注事业的过程,他们把过程当做达到结果的一种方法来看待,因而对于过程的作用和效益非常的敏感,从而避免了形式主义,追求的是一种达成目标的结果。 “结果证明一切”,如果你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就应当及时有效的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为企业盈利,为自己工作的企业创造结果。 清楚自己的缺点,并极力弥补 德国诗人歌德说;一个目光敏锐、见识深刻的人,倘若又能承认自己有局限性,那他就离完人不远了。 缺点是对于人的一种恩惠,如果我们是完美的,我们就没有了发展的空间。做人最大的乐趣在于通过学习和努力去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有缺点意味着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有匮乏之处意味着我们可以继续学习进步。 在学业上,如果智商平平,就用汗水去弥补,争取到好成绩;在市场竞争中,如果实力不足,就用诚意去感动客户;在待人接物时,如果不善言谈,就用行动去说明一切。总之,我们首先要认清自身的缺点,极力弥补缺点,做到这一切,成功也就不远了。 学一行,专一行 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书的人。据统计,一个人只要专注于某领域,学习于某领域,如果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以后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专家,五年后可以变成国家级专家,七年后可以变成世界级专家。 如果凡事都只是做到“差不多”或是“将就”的程度,那我们永远不会有突破。当企业赋予你一项重任时,一定要超越他人或是企业对你的期待,做到精益求精,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人物,成为企业发展中加薪升职的筹码。 第十二章、让学习指引我们的未来 朱熹曾经说过:“无一人不学,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未来的世界是给有学习能力的人准备的,只有不断学习的人才能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学习才是最好的铁饭碗 即使拥有优异的学历背景,或者拥有丰富的技术实力和实战经验,这些都不能保证你就可以安安稳稳的工作一辈子。如果你的知识库与时代不融合,你就会被踢出去。只有自己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才能保证自己跟时代同步,才不会被淘汰出局,所以,学习才是最好的铁饭碗。 比尔·盖茨说:“你可以离开学校,但你不可以离开学习”。的确如此,现在是社会是知识经济型社会,意味着“学力时代”已经取代了“学历时代”。 终身学习是能力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是我们在职场中永不落败的法宝。我们要把学习当成一种信仰,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你的学习生涯决定着你的职业生涯,为了未来的发展与成功,你必须不断的学习,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被激烈竞争的大潮所淹没。才能处于主动的地位,才能拥有一个铁饭碗。 新老员工互动,共同学习进步 老年人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锐,防止思想的僵化,就要注意接触青年人,同他们交朋友,认真的思考他们的见解,不轻易否定他们的观点,互相取长补短,人退休,学习不能退休。 持久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立足,人力资源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新鲜血液,新的人员,具有昂扬的创业精神和战斗力能给公司带来活力。 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如何,并不取决于他遇到的老板贤不贤明,也不在于公司的待遇是否慷慨,更不在于公司的经营理念,因为对自我发展负起责任的,是自己而不是老板。 现在很多人抱怨在公司没有什么发展,这样喜欢抱怨的人,他们把过多的时间用在考虑还没有得到的东西上,却没有认识到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就在日常工作中,在与其他同事配合工作的过程中。 我们如何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呢? 1、学会自己做决定,而不是依赖他人 2、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你生存的环境。 3、清楚的明白自己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学习的敌人是自满 毛泽东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想学到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人的一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增长见识的过程。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哪里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把握住时间就等于延长寿命。 关注行业的发展,洞察未来的趋势 我们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行业的发展。这样才能洞察未来的趋势,让自己更有方向的进行学习。 发展问题不管是针对企业还是针对个人,都是必须要首先考虑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口号,或者是想想就可以了。它需要我们跟着时代的步伐,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并且深化到每一个细节的行动中。这些都需要我们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业发展,洞察未来的趋势。 特地去书店买了这本书,在接触传媒行业后,一直视白岩松为自己的偶像,他身上有很多值得传媒人和个人学习的东西。他说:读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乍看,有些懵懂。但当你静下来,慢慢去思索和品味之后,那种顿悟和与作者的契合会让你热血沸腾。我眼里的白岩松理性而有温度。无论面对自己,还是社会上众说纷纭的社会现象,他从来不会简单地定义好与坏。而是用理性的眼光、客观地笔触来描绘。透过他的文字,你能让自己冷静下来和他一起思考,然后获得前行的力量。他的每一篇演讲稿,正如他对新闻从业者的要求“讲故事说道理”“没有细节就没有公信力”,避免了他批评的主持人大赛中“流畅的废话”的误区,他用自己的实际作为践行着柏拉图的名言: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他深知:公众总是喜欢用感性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理性的知识,因而每一次的演讲,他都根据受众的不同职业和地域,讲与内容相关的故事和细节,让人在细节中、在故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他的想法。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太纷乱,也太功利。很多时候会让人惶惑不安,缺乏安全感。而白岩松的文字犹如一剂安神药,让你瞬间沉静下来,并有了前行的希望和动力。因为他是真的有远见。他说:包容是阅读的另一种趣味。我喜欢并认同这样的观点。在这个时代里,认为受到委屈或不平待遇的人太多,所以人们心烦气躁,所以意乱情迷。对于此,只有先去理解和包容,才会获得情感的共鸣。待情绪归于平静,再细细研磨,然后终会明了:受到委屈或不公平的待遇,别着急,把它留给时间,不要总是当下见。读书笔记()当你以积极的情态去面对之后,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和收获。其实,人生的大道理,认认真真去做就好了,没必要去争。白岩松的语言和文字,给我的感觉就是在讲故事,用感性的方式传达理性。作为一个媒体人,他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播,传播理性,传递思考,传达一种精神和信仰。都说,如今的中国人最缺少信仰。不太认同。我觉得不是缺少,而是信仰得太肤浅和功利。但不管怎样,信仰是不应该缺的,因为有信仰才会有敬有畏。这本白岩松起名为《白说》的书籍,多多少少让我看到了作者的一种调侃,但更多的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走走停停,提醒我们为什么前行和怎样前行。他的文字中,一直有一个声音提醒我: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吗?这是一种思考,也是一种声音。他告诉我们,唯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才会更强大,更富有,我们也才会更幸福。“幸福”是当下我们谈论最多的字眼。但诚如白岩松说得那样,“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黄金,没有绝对的抵达,但是可以无限靠近。 在偌大的北京城中,有数以百计的胡同,在这些斑驳的胡同里珍藏着许多老北京的回忆,一位可爱的小姑娘把童年的欢乐与疑惑刻在了老北京的经纬线上。优美的文笔,真挚的情感都注入了《城南旧事》之中,她——就是林海音。 北京城的晴日依然像往常一样热闹,六岁的小英子和宋妈在买菜的途中与惠安馆的疯姑娘秀贞偶遇,在多次的接触和交流中,英子和秀贞成了好友,得知秀贞的悲惨遭遇后,英子帮秀贞寻找失散的女儿。相逢是短暂的,找到女儿的秀贞却不幸惨死在火车轮下。这样的结局让英子备受打击,为了忘记这悲伤的回忆,不久在家人的陪伴下英子迁往新帘子胡同开始新的生活。 在新生活的开始,荒园里那个厚嘴唇的年轻人闯进了英子的生活。为了供弟弟上学,这个厚嘴唇男人被迫以偷窃来维持生计,这让单纯善良的英子疑惑不解,对善与恶的理解有了新的思考和判断——善与恶在于心的感悟,情的包容。可这位年轻人最终被巡警带走,这又是生活带给英子的一场情感历练。 生活在充满快乐的同时也会穿插着悲伤,英子九岁那年,宋妈的丈夫带来了儿子溺水身亡,女儿被卖的噩耗。在英子感受到宋妈悲伤的同时,她更多的是疑惑: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不是人人渴求的吗?为何宋妈要抛弃家人出来做别人家的佣人?年幼的英子在经历了形形色色的喜与悲后告别了快乐中装满疑惑的童年。 《城南旧事》虽在写英子的童年,但在那温馨快乐的童年里隐藏的却是生活的辛酸和生存的逼迫。冬日里不远万里运煤的骆驼队,执著于寻找小桂子的秀贞,为供弟弟上学偷窃的年轻人,还有撇下家人、孩子出来做佣人的宋妈,他们向往着幸福的生活,却迫于社会的禁锢,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活着,幸福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奢望。天真无邪而又多愁善感的英子如何能懂得生活的艰辛,她用那双纯真的双眼在观察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正因为她的纯真和善良,让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恰如那冬日里的骆驼队,在人生的沙漠中努力行进,也许会迷失,但生命的轨迹却如烙印一般历历在目。 《论法的精神》研究指向的是什么问题, 或者说, 孟德斯鸠在该书中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这也是我写这篇读书笔记所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接下来, 我将对本书中的几个重要的观点加以阐述。 一、政体决定法律 在孟德斯鸠的思想中, 对法律影响最大的是政体。孟德斯鸠把国家政体分为两大要素:政体性质和政体原则。在政体的两大要素中, 对法律影响最大的是政体原则。 (一) 政体性质决定基本法律 在孟德斯鸠的语言中, 所谓“政体的性质是构成政体的东西”。因此,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政体性质就是指国家权力结构和行使的最基本现象, 或最本质因素。 孟德斯鸠将政体按照传统的方法划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体。共和政体的性质就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共和政体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民主政治—由全体人民握有最高权力;另一种是贵族政治—有一部分握有最高权力。君主政体的性质是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的政体。专职政体的性质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的政体。 (二) 政体原则决定法律 孟德斯鸠认为, 政体的原则不同于政体的性质。政体的性质是“政体本身的构造”;政体的原则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的感情”。同时, 孟德斯鸠强调, 所谓政体的原则, 不是说各种政体中已有的或现有的东西, 而是应有的东西, 即“应该要有这些原则, 否则政体就不完全。”总的看来, 孟德斯鸠所说的政体的原则主要是指处于某一政体中的人们的思想、品质、情感、观念之类的主观精神状态。简单的说, 孟德斯鸠所谓的“政体的原则”是一种政体中的主导性群体所应当具有的精神、观念、情感、意识等。 二、对安全的追求决定法律 (一) 为保障国家安全、防御外敌而采取的措施, 决定相应的法律 孟德斯鸠认为, “政治法都是从同一个原则出发, 就是:‘人民的安全就是最高的法律’。”对安全的追求, 是一个国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保障国家安全的办法。共和政体从本质上说, 并不安全、稳定。他认为, “一个共和国, 如果小的话, 则亡于外力;如果大的话, 则亡于内部的邪恶。”无论是民主制的共和国还是贵族制的共和国都不能避免这种弊端, 以至它们都容易被君主专制所取代。专制国家通常用荒废边境部分土地以便与外界隔离, 或者设置藩镇以便与外敌隔离的办法来保障本国的安全;君主国家通常用设置要塞、驻扎军队的办法保障自己的安全, 这些都分别表现为相应的法律规定。 (二) 为自卫而攻击、征服他国后所采取的统治被征服地居民的措施, 决定相应的法律 孟德斯鸠认为, 就像公民拥有自卫权一样, 国际法也规定国家有进行自卫战争的权利。孟德斯鸠甚至认为, 如果一个民族预见到他民族可能会发动旨在灭亡自己的攻击行动时, 就可以主动攻击该民族。不同政体的国家对被征服地会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这会决定被征服地的法律。一般来说, 征服国对待被征服国有下列四种统治方式:“ (一) 按照被征服国原有的法律继续治理其国家, 而征服国则仅仅行使政治及民事方面的统治权; (二) 在被征服国建立崭新的政治和民事的治理机构; (三) 毁灭这个社会而把它的成员分散到其他的社会里去; (四) 把它的公民全体灭绝。” 孟德斯鸠指出, 根据自然法, 万物莫不力求保存其种类, 可以推论出, 政府是为了取得, 包含着保存和使用, 而不能是破坏。传统上认为征服者在征服之后可以屠杀被征服者的权利是不存在的。同样, 有杀人权引申出的奴役权也是不存在的。如果一个民主共和国征服了其他国家, 应当将被征服国纳入民主范围;应当尽可能地以良好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来弥补征服统治的弊端。 (三) 对自由的追求, 决定了国家政体和相应的法律 孟德斯鸠认为, 自由是人们珍视和重视的东西。对政治自由的追求, 可以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的目的。围绕着实现政治自由这一目的, 对一个国家有关政体的法律和有关公民行为的法律都形成一些原则性要求。 孟德斯鸠首先着手阐明自由的含义。孟德斯鸠认为, 尽管不同的人对自由有不同的理解, 但确切的说, “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是从人人都认为它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 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 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三、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或影响法律 孟德斯鸠在人类思想史上率先从自然条件的角度看待法律问题。他认为, 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对法律的产生、发展有重大影响作用, 甚至可能有决定作用。 (一) 气候条件对法律的影响作用 孟德斯鸠认为, 法律在最初产生时, 受人们的精神气质、内心感情的影响相当大;而人们的这种精神气质、感情因素又受到气候条件影响和作用, 因此, 处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不同民族因情感、气质因素的不同而创造出的法律各不相同。炎热的气候条件下, 人们大多表现为懒惰、怯懦、心神不定, 这种气质适合于暴君统治, 而暴君统治又必然制定较严酷的法律;寒冷的气候条件下, 人们意志刚强、勇敢、自信、豪放, 这种气质的人们珍视并善于捍卫自由, 所以适合于建立共和国, 并产生出维护自由的法律。他认为, 亚洲多专制政体, 欧洲多共和政体, 主要是气候条件所决定的。 (二) 国家的地理条件对法律的影响和作用 孟德斯鸠认为, 一国的地理条件也对政体、法律有着重大影响。一般说来, 土壤肥沃、地势平坦, 国家不易防守、易被征服, 容易使人缺乏毅力、眷恋生命。于是, 在这种地理环境条件下适合于专制政体, 且法律简单、残暴。相反, 地貌多山、土壤贫瘠, 国家可以据险防守, 人们勇敢善战, 崇尚自由。于是, 在这样的地方容易建立共和制度, 且法律倾向自由。 一 文字是有生命的,它经过作家生命的孵化,发生了激烈的撞击,当它们在纸上出现的时候,创造了另一种生命。 文学不是寄生虫,依靠别人的施舍,跟随在别人的后面。 一个作家应该吸引不同的思想光电,在自己的天空放电,形成厚重的雷雨云。大量的思想光电,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亢奋地狂奔,纠缠不清,终于在一个夜晚,蕴积的雨云,产生了裂变,一声石破惊天的响雷,划开了天空,文字的雨,挟着情感的风,在纸的大地上降临。 文字像绘画的材料一样,各种字和词在作家的调度下,经过情感的酝酿,挥发出一种特殊的文字。 在纸的画布上,精神的笔蘸着文字的颜料,写下第一划的时候,作家的生命融化在上面。好的文字,不是形容词的堆积,名词和动词是骨胳,它准确、朴实、真诚,没有染上流行的色彩。文字是有道德感的,一个写作者不能丧失底线,要不断地发起“整风运动”,肃清一些行文中多余的东西,还文字的纯净性。 二 我要用纯粹的文字去表现自己,不会因为篇幅的长短,去虚假的充添。文字不是游贱,设计一个个惊险的程序,刺激人们的神经,在诱人的陷阱中,消耗精力和时间。文字的秘语,是需要生命的解读。 纯净和真诚,是一种弥漫在纸上的最基本色调,它决定作家创作的走向。今天的文字丢失太多本质的东西,更多的是受流行的污染。 每天成吨成吨的文字垃圾,在网上、报刊堆积,有几个真正的清洁工,挥动手中的精神铁锹,猛烈地铲出这些散毒的垃圾,把它们投进精神的炉火中。谩骂、抄袭在今天是最时髦的,窃取别人的文字,像是胸前佩戴红花的劳模,到处可以演讲、出书、发表作品。捧和杀是它们手中的狼牙棒,可以无羞耻地挥舞。 一个真正的作家,必须像堂吉诃德一样,手持长矛,向时代挑战。他不会屈服庸俗文化送给他的披风,宁可裸露膀子。 我越来越喜欢画家和诗人的文字,他们的文字充满了湿润的诗性和想象。对艺术的独特感受,有科学的准确、情感的丰富和宗教的虔诚,这是当代作家所缺少的。 三 我现在对书越来越挑剔,不会易地去翻阅一本书了。我对书的选择,是对精神背景的守护,防止污染最后一块圣地。我喜欢传记,真实的传记,而不是为了时髦,为了立碑建传所策划的商业的传记。在阅读中随大师们走过一生,学到很多的东西。一个大师在时代中的表现,每一处细节,每一句话都是那么充满魅力,他们对人,对事件,对自己的艺术追求是真实的,没一点矫揉造作。 阅读大师的书,不是看他们的成绩有多大,而是人生的态度,和独特的艺术个性。文学作品不是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把材料送进去,经过严格的、统一的工序,削磨棱角,变成模样一致的产品,贴上合格的标签。 一个作家要有忏悔之心,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要有道德的评价。这样良心才能保持高度的纯洁,作品变得辽阔、广大。一个写作者,不能只读一些文学作品,要拓宽阅读的视野,也读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绘画的书。通过知识的积累,把自己磨练得更加敏锐,对事物和人的看法不是形式的了,而是切入内核。 四 文字不仅仅是摹仿生活中的物与事,而更多的是要观察细腻的人的神情,和对事物的独特发现。每一个文字,饱涨写作者浓烈的情感。 每天思想最活跃的时候,是在上下班的路上。那时,我的想象如同一只鸟儿,在喧闹的街道上飞翔。我跟随着它,跑出很远的地方,我们一同沿着回忆的路,采摘很多花朵。 夜晚是阅读的时候,我讨厌一切书房外的活动。书房是孤独的岛屿,是壮美的山野。我不想让任何人打扰,只想坐在藤椅中,背略略斜在椅背上,借助黑暗中的一盏灯光,静静地读一本书。我在文字的森林中穿行,呼吸精神的空气,听大师们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年年地生活。 散文是心灵的敞开,让生命的情感奔流而出,而不是当下的散文对生活的模仿。一些小情调,小忧伤,缺少灵魂的躁动。一个贫血的写作者,只能写出水肿的美丽。 五 罗兰·巴特说:“实际上,只有童年才有故乡。”他的话没有多余的赘言,却撞开了我记忆的大门。敞开的窗子扑进一潮潮的热气,今年我很少打开空调,我在网上接收朋友从故乡发来的照片。那是一些山野之花,土豆花、地瓜花、野百合,还有清晨雾朦艨的小镇,一缕炊烟缓慢地缭绕。罗兰·巴特对故乡有自己的看法,我想说:“童年的故乡是一朵向日葵,漂泊的人儿是疾飞的蜜蜂,飞到那盘花蕊上采撷。” 作家离开了生活,写出的作品就像豆芽菜,长得漂亮,没有泥土的气味。作家一旦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大地,作品就变得水肿,更谈不上精神了。 一场细雨,淋湿了酷暑中灼热的线条,湿气一潮潮地卷了进来,撞击干燥的空气。我穿行在书中的巴黎,跟随毕加索进出酒馆、餐厅、画室和旧街上,那个时期毕加索在画布上刮起一阵蓝色的风暴。 读书不是为了数量,快餐似地吞吃。读书是用精神排出体内的浮躁、媚俗的毒素,滋养心灵。读书不是做面膜,保护脸面。 写作不是机器,流水线产出产品,然后以最快捷的方式,推向市场出售。创作是生命的爆发,一瞬间,倾泻出激情的活力,用尽全部的情感,去大哭,大唱,大笑,决不是像劣质的电视剧中的演员,在买弄技巧。 丧失了诗性的写作,远离了生活,在复制中写作,不断粘贴,一个人,一群人的作品似曾相识,没有了个性。许多作品靠俗气、起哄,贩卖身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一些作家在卖弄花拳绣腿,拉开虚张声势的架子,博得人们一赞。 六 在和蒋蓝的一次对话中,他说:“我们身边不是没有好书,而是人们没有深读的耐心,他们至多需要来一点‘心灵鸡汤’。一个人要像铁锚一样慢下来读书,‘比缓慢更缓慢’,似乎就有被时代之船抛弃的危险。”我喜欢这句话,朴实没有赘语,形象非常扎眼。他说出了一种道理,读书要有选择,选择一本书,一个作家的作品,不但影响创作,会影响人的一生。读什么书,这是极苛刻的。读书严谨的人,在写作上也会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不可能和别人一样。读书不是时装秀,跟风似的追求时代的潮流。读书需要心静,在一处僻静的地方,让情感缓慢,静下来。流成一条溪水,涸进文字中去,像蒋蓝的铁锚,紧紧地抓住精神的土地。阅读的目光,跋涉在古典的恬静中,寻找历史的真实和痕迹。浮躁和虚假被抛进记忆的垃圾箱中,运送到处理厂。我们不要随便丢失自己的精神和情感,让它们白白地耗费掉。读书是一场战斗,决不能有一点宽容。 七 当代的作家不是对自己的作品倾注大量的心血,多的是浮光掠影的写作。写作变成功利的机器,不断地开足马力生产。文学失去了丰富的创造力,而是机械地产出,一批批地贴上合格的标签,推向社会。这样的作品没有了生命的鲜活,情感的抚摩,文字中没有了饱满的躁动的激情,那么这个作品不可能是永远的,只能如云烟过眼。 一个作品的完成,就像画家作完一幅画,不要急于装进画框中,挂到墙上向人们炫耀。修改稿子,是一个艰苦的劳动,需要耐力和大量的时间。修改稿子是作家水平的真正体现。文章是润色出来的,一篇文章不经过千锤百练,不可能成为经典。文章的完成,只不过是框架的构成,修饰和装补,需要漫长的“修”和“润”,把充足的情感,注入到文字中,使它有了鲜活的能量。 八 立冬了,时间迈着笨重的步子,冲进了一年中最冷酷的时节。 冬天是让人产生友谊的季节,在寒冷中寻找温暖,一件棉衣,抵挡寒冷的侵袭,一间暖融融的房子,帮助人们度过冬天。从楼道里走出,一下子陷进寒冷的沼泽地,身上的热气,被风撕扯得七零八碎,吹向天边。风像一群饥饿的野兽,一次次地扑来,人是无法逃辟的。 在台灯下,我摊开一叠B5的打印纸,灯的光线充满了激情,在光滑的纸上举行一场盛大的舞会。旋转的舞步,无声的音乐,把舞会推向高潮。我拿出一支中性笔,一点点地描绘动人的情景。我选择了一双修长的腿,她在疯狂地舞动,我似乎听到带起的风,吹圆了美丽的裙子。我注决到一双手,在空中做出种造型。纤细的手指,像一只开屏的孔雀的头。我在B5的纸上,留下一行文字的线条。我的文字爬满了纸的空间。夜已经深了,揿动台灯的开关,收拢一缕缕光线。屋子顿时一片黑暗。 【竞争优势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企业文化与竞争优势11-14 淘宝服装店竞争优势分析07-12 培养形象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09-21 钟表行业竞争环境及竞争能力06-15 绝对优势教案05-26 优势评价方法06-16 多元评价优势10-09 竞聘自身优势10-20 芬兰留学预科优势06-12 思想品德学科优势07-03党员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之《白说》 篇5
竞争优势读书笔记 篇6
《论法的精神》之读书笔记 篇7
一苇庐读书笔记 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