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疯人观后感1000字作文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飞越疯人观后感1000字作文(精选7篇)

飞越疯人观后感1000字作文 篇1

拉奇德护士长简直就是一个教条化的魔鬼,她古板的表情和冷漠的眼神,所折射出她麻木不仁的心灵,这和麦克墨菲丰富的人物表情和有些疯狂的心态构成了一个十分强烈的比较。护士长就是这个人群的统治者,就是这个工业社会的代表。如果动摇她的地位,或者违反了她所规定的体制,就要受到严格的惩罚。被打,被电激。在这种暴力的统治下,使病人不敢有丝毫的反抗,不敢提任何反对意见。电影中有一个经典的镜头,当麦克墨菲提出以民主投票的方式来决定是否收看一场重要的橄榄球赛时,被护士长断然拒绝。麦克墨菲发起投票,当后一票产生的时候,护士长却以投票时间结束为理由拒绝了他们的提议,这使得麦克墨菲极为气愤,就像是民主被专制扼杀了一样。可是麦克墨菲并没有气馁,他用唐吉-珂德的精神胜利法,对着毫无影像的电视机发出疯狂的呼喊,并现场解说起了球赛,这让其他的病人都振奋了,都在疯狂的呐喊着。这是精神民主的胜利。

麦克墨菲已经成了一个废人,他的小脑已经被医生破坏,彻底成了废人,所以眼前的麦克墨菲只是一个没有思想的躯体而已。酋长用颤动的双手把麦克墨菲活活捂死,而后搬动了水箱砸开了铁窗,跑到了属于自由的大地中去。麦克墨菲的死,其实并不让人悲痛,一具没有任何思想肉体死亡,代表了灵魂的解脱,酋长的逃跑,实际上已经把麦克墨菲的思想民主和自由主义所带走,传播到远方去。当一个病人被巨大的声音所吵醒,看到酋长的逃跑,从心底发出了真正的呐喊和尖叫,那种叫声就像威廉·华莱士在就义的时刻所发出的呼唤——为自由而战!从这个结尾当中,我们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恐怖社会的最终一丝光明。

麦克墨菲最终死了。他的死在当时这个社会是必然的命运。我在看电影时,对影片前半部分感觉十分压抑,直到最终结尾的高潮,突然豁然开朗,找到了全剧的意义所在。影片借酋长之手宣告了独裁、暴政的末日,宣扬了自由、民主的重生。正是酋长砸碎了禁锢的窗户,才使整个疯人院里受到痛苦折磨的人们重新寻求自由的价值。也唯有如此,麦克墨菲才不会白白死去。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2

有这么一个流行笑话里讲到:三个正常人被冤枉抓进疯人院。三人都想证明自己是个正常人,各个采取办法。甲说:医生,我是很博学的,不是疯子。然后甲天天卖弄自己的知识,拒绝治疗。乙说:医生,我是很聪明的,不是疯子。然后乙天天做很难的数学题,拒绝治疗。丙什么都不说,天天听医生的话,乖乖吃药,不说一句话。半年后,甲乙都在疯人院里发疯了,丙出来了,一点也没事情。

是什么改变了三人的命运?甲、乙、丙又何尝不是《飞越疯人院》里那些“疯子们”的影射!

那么,究竟是逃避还是接受?是融于环境还是反抗制度?想要极力证明自己不疯是这么的难,更何况在一个混乱、制度压抑的环境中表现自我,追求个性的奔放在这二者之间,印第安人酋长是明智的,他与麦克默菲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麦克默菲要求看棒球比赛的电视转播,挑战了医院的管理制度;麦克默菲带领病人出海捕鱼,振奋了他们的精神,却让院方头疼不已;在这一切发生的时候,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有条不紊地开始了自己的计划:飞越疯人院。有时候,改变是无声的。环境犹如一名恶棍,不时地扰乱我们的生活,造成一系列的不顺心,改变抑或是接受。是的,寻求希望是一剂良药。但绝不是随性地、“有声”地追求自由就是可取的,配对好方法才是上上策。好比酋长种在心底里的希望,慢慢等待她的生长,径自去探索到一片阳光。

另外,在剧中,麦克默菲有个镜头描述到:他押了十美金,搓了搓手,使劲抱住那个水台子,没搬起来,再一次用力,还是搬不动。他只好退下。突然,他大声叫起来,说到:“去他妈的,我总算试过了,起码我试过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何尝不是一座疯人院,被教条制度制约着手脚思想,面对想做的事情踌躇不前,羞于袒露真爱。慢慢的开始习惯、安定下来,觉得一切还过得去。偶尔遇到一个“麦克默菲”,甚至还嘲笑他的弱小,但至少他试过了,可我们呢?没准下一个麦克默菲就能砸破窗户奔向生活的远方呢!

自由,本意就是没有束缚。看到这部电影,不禁让人想起了《肖甚克的救赎》,想起老布从监狱释放获得自由后自杀的种种思考。老布追求自由,但他只流离于叶公好龙式的追求,同样地,麦克默菲的自由感染了起初选择逃避现实的酋长,在他挪动洗手台柱,逃出疯人院时,在麦克默菲的灵魂和酋长的肉体上更高层面的解放。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3

在影片最后那个叫做比利的男孩自杀了,看到这一幕,我得到了答案。比利,他是一个说话结巴的youngman,感觉他不是真正的疯,他只是被恐惧吞噬了,他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

医院里的护士对他的死应该承担直接责任,我对她印象最深的是她总说的一句话“为了更好的治疗。”再用麦克墨菲对她评价的一句话“她总是在撒谎。”他真的是在帮助病人治疗吗?在她的管理下,医院非常的安静一切都是我们正常人眼中的正常。但是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揭伤疤,就在比利死前,我印象非常深刻。

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4

酋长在麦克墨菲来到这个疯人院前,甚至在麦克墨菲知道之前,他一直都装作聋哑人,其他人也都认为他听不见也不会说话,没有人理他,没有人和他交流。他只是一个人在那儿默默的生活,几乎不参加任何活动,规规矩矩做一个疯人,按时间安排表做事,没事时拖地、发呆等。其实,很多人肯定都觉得他很没趣,更加不正常,但我认为,在疯人院装聋装哑却很好地保护自己,不会和他人起冲突,也不会受惩罚,如果他还比较正常的话,这未免不是一个好方法。

当麦克墨菲来了之后,他试图改变这里的一切,相信酋长可以明白他的意思,帮助他,也以为他俩可以一起逃脱出去。所以,对于他们两人来说,对方都是疯人院里特别的人,特别的朋友。对于酋长,麦克墨菲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他不服输于环境,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很耐心、好心的教他带篮球,酋长有一丝感动,也在尽力帮助麦克,生活瞬间充满光明,脸上渐渐有了笑容--这是前后的巨大改变。

当比利受侮辱自杀后,麦克和护士长厮打被切除了脑白质,变成了白痴。当麦克终于回到普通病房时,酋长已像一座大山,充满力量,准备好逃出去,但当他看到麦克已变成这样,非常痛苦,大家还有我可能都以为他会带着麦克一起逃出去,却没想到他用枕头闷死了麦克,用之前麦克原来设想的方法“带着他”砸破窗户,逃离了疯人院。是麦克带给这个印第安人突破束缚的勇气和力量,最后他撼动并举起沉重无比的石台,这是麦克之前的想法并没有实际做到的,酋长完成了他的梦想,确是以死这种方式。让麦克灵魂解脱、让他灵魂自由,也许是西方人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也算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酋长原本是疯人院里病得最严重的一个,在最后找到真正的自己,一个摆脱墨菲的自己。

可以说,是麦克给大家带来乐趣和生机,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权力,他改变了大家的观念,变得想要离开疯人院,即使要受到惩罚,即使明知这个不可为却愿意为之,这是麦克的勇气和执着,并感染到疯人院里的每一个人。但正如酋长其中某天晚上说的那样,他的父亲很粗壮,随心所欲,所以每个人都利用他,因喝酒太多变得谁都不认识他;酋长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父亲的经历影响到他,不想和他父亲一样,因此尽管高大粗壮却装聋作哑,以防别人利用他。但是一直到最后,大家除了比利自杀外其他人可能都逃脱出去,而只有麦克变成白痴,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麦克在一开始表现的很不同,会为不公抱不平,在大家的眼中高大无比,不得不说大家对他有利用的成分,想要通过他,获得趣味、开怀甚至逃脱疯人院。

疯人院里的大部分人都是自愿来的而不是受逼迫,他们没有精神失常,只是厌倦了现实生活,来此逃避,逃避工作,逃避压力,逃避感情,逃避自己的内心。在疯人院里,每天重复着无聊受人管制的生活,时间久了,他们没有克服自己,也不想回到正常的生活,但又无法改变疯人院的时间表,没有像麦克一样反抗,只是逆来顺受。比利在割腕收到护士长刺激之前,他很开心,可以说在麦克的鼓励下,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却因为护士长的侮辱割腕自杀。

飞越疯人院 篇5

看完《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我感触很深,也想打了很多,课后我又搜集了一些该影片的资料,对该影片的背景、内容作了进一步了解。所以,现在对该片谈一些自己的看法。《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是由米洛斯.福尔曼指导拍摄,获得第四十届奥斯卡影片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奖项,不难看出,该影片有多么的优秀。《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七十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表作,影片中所描绘的那所精神病院是美国在那一段时期病态、压抑的社会缩影。这群疯子都是典型的代表,他们自愿来到这个疯人院,为的是逃避真实社会,但他们又希望反抗这个缩影的社会,可是每每到关键时刻,他们又自卑懦弱、逃避和害怕,又继续在昏暗的病房里玩着扑克拒绝一切的变革。但是,当他们能战胜自己的弱点,勇于抗击官僚主义时,他们是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生存的、他们能够出海钓鱼,能在当业畅饮,能举办晚会,他们甚至能在球赛中战胜护工。他们渴望自由和权力,他们有能力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但是社会体制不允许,菁英阶层不允许,于是他们就无奈的打上了疯子的烙印,无奈的接受这个即将崩塌的、苟延残喘的社会体制,无奈的磨灭一切人性。

象征着官僚主义和菁英人士的护士长,他们是彻头彻尾的理性主义和专制主义者,他们以原则之上,一丝不苟的做着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并以整顿和管理整个社会为己任。他们自持掌握了真理,拒绝深入和关怀一种完全陌生的生活状态,他们视一切与自己理想不同的人为异类,以内心深处希望除之而后快。一千伏电压是他们无情裁制的一种方式,每天一颗安眠药是他们统治的一种卑劣手段,每一天都一样的作息时间是他们束缚人命的牢笼。麦克是其中一名未完全束缚的疯子,尽管过程十分艰难,但他仍然为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不断奋斗,不断追逐,在毫无趣味的疯人院中寻找属于他的乐子。

影片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台词是“至少我试过了”。当麦克墨菲和同伴们打赌能搬动饮水机砸开窗子逃走,大家都说麦克搬不动,结果麦克真的没有那么大力气,没有搬动,但是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至少我试过了”。是的,这句话很简单,但却告诉我们一个普通的道理:不必在乎结果,女里常识的过程很重要。至少它可以让我们问心无愧,无怨无悔。尽管在疯人院里受尽了各种非人的折磨,丹麦克始终未放弃自己的目标:逃离疯人院。生活中,在给别人机会的同时,不妨给自己一个机会,在你犹豫时,不妨试一试。

飞越疯人院影评 篇6

在《飞越疯人院》中,由杰克.尼克尔森饰演的麦克墨菲在影片中的疯人院中也是不同的,他也不是个疯子。麦克墨菲是个有欲望有活力的人,把这样一个人置于疯人院中显然是有着天大的不同。

影片中的疯人院与主人公麦克墨菲是格格不入的,它死板,阴沉,压抑,压制人的欲望,抹杀人的个性。在这个疯人院中有严格的制度,还有执行制度的女护士长。在这样的环境下麦克墨菲必须是无法安然生存的,于是就有了他的追求,主张和反抗。但麦克墨菲的结局却是一个杯具,他被割去脑白变成了真正的白痴。但是,麦克墨菲能够算得上一个英雄,他给人们带来了期望。

总的说来,这是一部充满了讽刺和批判的电影,导演在电影细节的表现上也是下了大工夫的。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段能够说得上扭曲的音乐,这就像是对疯人院中播放的柔和音乐的一种嘲笑,让人感受深刻。

导演对镜头的运用也十分精湛,片中需要表现人物内心的细腻感情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对质,于是片中运用了超多的近镜,充分的用人物的表情动作刻画了其丰富的感情变化。而且,在麦克墨菲带领大家出去钓鱼的部分中,镜头又切换成远景,让人们看到船和大海,这样就把人们从压抑的近景中一下子释放出来,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自由。而且这一部分的画面也是由一段快乐的吉他乐引领的,更增加了那种脱离约束,自由自在的快乐,这种自由自在的远景画面在很多程度上也要归功于之前近景的超多运用,没有那些积累的压抑,我想那真切的自由的时段也会变得大打折扣了。

飞越疯人观后感1000字作文 篇7

化学学院

田晶晶 201011041056 主要人物的心理病理现象

《飞越疯人院》中的主要人物,其心理病理现象主要集中在思维障碍、注意障碍、意志行为障碍灯几个方面。

麦克墨菲:一个不经意闯入疯人院的“正常人”,对于自己的行为有清醒的认识,但却不能符合社会的行为规范,是一个生活在“本我”世界中的人,心理正常。

护士长拉齐德:代表疯人院的权威,呆板、固执,喜欢操控一切,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没有一点个人的想法,是一个“超我”层次的人,心理没有问题。

切斯维克:本剧中最配合治疗的病人,但又是一个敏感易怒的人。情感高涨。

比利:口吃,懦弱。它是恋母情结的牺牲者,自我被超我严重压制直至彻底毁灭,意志力薄弱。

印第安酋长:沉默不语,目光呆滞,是自由思想的体现者,渴望自由却又没有足够的勇气挣脱束缚面对现实。思维迟缓或贫乏,情感淡漠,意志和意向缺乏。他是一个弱小的自我,虽被强大的超我压制,但还未消失。

观后感

看完影片我触动很深,也想到很多,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句“至少我试过了”。当麦克莫菲和同伴们打赌能搬动饮水机砸开窗子逃走,大家都说麦克搬不动,结果,麦克真的就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没有搬动,但是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至少我试过了”。是的这句话很简单,但却告诉我们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不要在乎结果,努力尝试的过程很重要,至少它可以让我们问心无愧,让我们无怨无悔。

“至少我试过了”我认为是麦克最经典的台词,也是我从影片中最受启发的一句话。我由此感想到我们这批在温室中长大的九零后,这些所谓的新生代大学生、天之骄子在一点点的困难之前却大多都是退缩或还是依赖父母,那时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这句话“我试过了”,“至少我试过了”呢?

【飞越疯人观后感1000字作文】推荐阅读:

飞越疯人院分析02-18

飞越苦难作文1000字06-24

飞越老人院电影中小学生观后感11-0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崇尚程序正义教学设计下一篇:地税爱国演讲稿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