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共10篇)
“稳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邓小平曾一再强调指出:“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1]“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 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 什么事也干不成。稳定压倒一切。”[2“稳定”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战略发展目标、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我国的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地位。“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摆脱落后状态, 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建设……我们坚定不移的原则是要有稳定的政治局面, 以保证有秩序地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3]安定团结的国内政治局面对于国家长期的战略发展目标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党确定了“在本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然后在下个世纪用30到50年的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样一个阶段性战略目标。这两个阶段性战略发展目标能否实现, 对于我国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有着至关紧要、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实现这两个阶段的目标, 需要两个条件, 一个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 另一个是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使我们能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4]否则, 不安定、政治动乱, 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得不到全面贯彻实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难以全面顺利地进行, 我国的跨世纪战略发展目标就会落空。
邓小平理论中的“稳定”思想有着鲜明的目的性, 即以稳定创造环境, 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铺设道路。“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发展才是硬道理”[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6]但同时,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环境为之保驾护航才能够持久的保持下去。以“稳定”的政策压倒一切, 将国家各项事务都让位于建设发展的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上, 是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点, 也是对邓小平理论中“稳定”的深层次定义。
二、科学发展观中的“稳定”与“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里面, “稳定”就是和谐。社会的稳定就是“和谐社会”的直接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针对现实社会中还有许多不和谐的因素提出来的, 更加准确地说, 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获得很大发展, 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不平衡又突显出来, 阻碍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样一种矛盾状况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其实只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7]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就是“科学”, 即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模式代替过去的“唯发展论”, 用科学的操作方式、综合性的兼顾考虑和远大的战略思想, 使得国家发展以良好的形式稳步推进。“……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 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 也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搞得不好, 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 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在这个重要阶段, 一定要处理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 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 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8]由此可见, 在科学发展观中, “稳定”是“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只有科学的发展, 才能够避免由于过度重视经济发展建设而引发的社会动荡, 才能够带来真正的繁荣与稳定。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的发展不但要有速度, 更要符合科学的规划, 让经济运转始终呈现良性的势态, 最终达到彻底的“稳定”, 它不仅要表现在经济上的持续发展, 也要求政治上的稳固、社会各方关系的融洽、文化生活的“和而不同”乃至对外关系的友好合作局面。可以说, 只有依靠科学的发展观念才能够最终促使着一切的产生, 也只有这种健康稳定的局面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
三、“发展”与“稳定”在两种理论之间的关系
(一) “发展”在邓小平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中的异同
在邓小平理论中, “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在科学发展观中, “发展”则是“第一要义”。这说明, 无论是邓小平理论还是科学发展观, “发展”都是核心内容, 只是对于其中的某些侧重点有一定的区别。在邓小平理论里面, “发展”的评价标准相对宽松, 对某种建设发展方式是好是坏的衡量标准更多的是参照其对生产力的提升程度, “……判断的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9]而在科学发展观里面, “发展”的评价标准相对严格, 虽然速度和数量依然很重要, 但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论已经成熟, “多”与“快”已经不是衡量发展方式优劣的唯一标准———诸如资源的利用率、建设方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性等方面都已经有了明确的规范, 并且战略眼光长远, 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当代经济指数的高低, 而是提前规划了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前景, 使得国家发展能够顺利的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阶段。
(二) “稳定”在邓小平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中的异同
“稳定”在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中都有着指导性的理论地位。在邓小平理论里面, “稳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国的问题, 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 什么都搞不成, 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0]而在科学发展观之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国家发展的目的, 只有真正稳定、和谐、牢固的社会关系状态才是各种方针政策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最终理论归宿。两种理论的“稳定”都包含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稳定、文化的稳定以及对外关系的稳定。但是, 邓小平理论中的“稳定”并非一种自然的、真正意义上的“稳定”, 因为它更多的是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改革要成功, 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 就是乱哄哄, 各行其是, 怎么行呢?……中央制定了措施, 各地各部门就要坚决执行, 不但要迅速, 而且要有力, 否则就治理不下来”[11]“……加强控制是为了稳定, 是为了更好地改革开放, 进行现代化建设。”[12而在科学发展观中, “稳定”则是一种自然的、具有丰富含义的稳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3]邓小平理论中的“稳定”比较强调国家的行政干预, 即利用国家强制力量从而创造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而科学发展观中的“稳定”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即依靠科学的发展方式克服其发展历程中的各方矛盾, 从而最终营造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三) “稳定”与“发展”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涵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正确结合
2002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面对中专招生仍处低谷,学校经费紧张、校容校貌落后,大部分教室空置,多数教师无课可带的前所未有的困难,校党政领导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以“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多技能”为学生培养目标,并制定了“创国家重点、升职业学院、塑三晋名师、育中华英才”的发展方向,并为此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
——狠抓干部队伍建设,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平台。首先抓干部队伍的自身素质建设,提出干部队伍的“塑形工程”:塑造团结、统一、廉洁自律的公朴形象;塑造公而忘私、带头示范的榜样形象。其次,以“三德”教育、素质教育、创建学习型学校和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积极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举办了学生班团干部培训班,学生业余党校、法制教育讲座等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有效地弘扬了正气,凝聚了人心,鼓舞了斗志。现在雁北煤校领导班子团结协调、廉洁正派、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形成了教职工人人努力工作,学生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良好氛围。
——强技能、重实训,努力形成办学特色。在教学过程中,雁北煤校始终贯彻“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能力培养”三者并重的原则,迎合企业需求,实现了“学历+技能”的培养模式。此外,为了优化实训手段,2004年,学校投资10余万元采购旧机床5台,成立了含车、铣等功能的机加工车间,新建会计模拟实训室一座;同时采购了电工实训设备和电焊工耗材,从而保证了学生实践性教学的有利开展。近3年来,学校先后和广东、深圳、上海等人才市场建立了固定的联系渠道,毕业生安置率达到了90%以上。
——抓教改、促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在内部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量化考核、择优劣汰、竞争上岗等激励手段,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在教学上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实验学习手段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如减小课堂教学时数,扩充实验课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还十分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全员动员,全面出击”的培训手段。目前,全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此外,学校还组织教师赴太原、北京等地参观学习;邀请全省优秀教师来校示范讲课,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2004年,有5名教师参与了全煤采矿专业高职教材的编写,有7名教师参与了教育部国家统编中职教材的编写,在大同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科研课题讲座中,该校邵海等4名教师的教改论文获"一等奖"。
——抓特色教育,果硕花繁。学校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素质为主、艺术见长、以美载德、德体促智、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设立了校园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开办了外语特长班、计算机培训班、书画班、新闻写作班、电视、广播主持人培训班等各种课余培训班,成立了业余党校、团校、乐队、舞蹈队、声乐队、书画社等10多个学生社团组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于煤炭工业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
煤炭是我国的主导能源,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然而,当前煤炭工业存在的资源浪费大、安全事故多、环境影响严重、产业集中度低、国有企业活力差等一系列非常突出的.问题,极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因此,只有尽快解决煤炭工业面临的诸多问题,才能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 者:唐元 Tang Yuan 作者单位: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 刊 名:煤炭企业管理 英文刊名:COAL ENTERPRISE MANAGEMENT 年,卷(期): “”(3) 分类号:F4 关键词:煤炭工业的安全健康发展,必须实施“整顿关闭、整合技改、管理强矿”三步走战略,依法关闭非法矿,查处违法矿,整顿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结构、布局不合理的矿,并通过整治整合,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改变煤矿过多、过乱、过散的状况。
实施整顿关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湖南煤矿多规
模小、灾害重、安全基础差,百万吨死亡率是全国平均值的3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整顿关闭要求,坚决关闭淘汰一批,整合重组一批,改造提高一批,减少煤矿数量,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矿井本质安全水平。
按照湖南省政府提出“落实国家政策,结合湖南实际;考虑国计民生,立足长治久安,加大整顿力度,加快产业升级”的煤矿整顿关闭工作原则,和“一揽子”解决全省煤矿整顿关闭问题的总体方案,拟将“十一五”后三年关闭的煤矿提前到2007年底全部关闭,使煤矿总数在1120处以内。要重点关闭5类煤矿:不执行煤矿监管监察指令,擅自违法组织生产造成较大及以上事故的;年生产能力在3万吨以下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年生产能力3万吨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也要列入重点关闭对象);严重威胁国有和相邻煤矿生产安全、严重超深越界开采或超深越界开采屡禁不止拒不退界的;矿区范围内煤炭资源枯竭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决定关闭的。
搞好整合技改,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
要充分发挥国有大矿管理、技术、人才、信誉优势,鼓励国有大矿整合煤矿,并以整合技改促进煤矿企业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
要搞好系统改造。保留下来的矿井,其开拓、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和供电系统,必须按照煤矿设计规范和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进行改造。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优化矿井开拓、提升、排水系统;必须配备同等能力的备用风机和电机;开采深度50米以上的矿井必须有人车,以改善作业环境,减轻工人劳动强度。
要抓好瓦斯治理。所有突出矿井必须建立健全矿井安全监控系统,按“分级管理、分级响应’的要求,实现企业内部或县域联网;必须建立和完善瓦斯抽放系统,坚持“先抽后采”,并逐步变“抽放”为“抽采”;必须建立完善可靠的通风系统;必须采用能形成负压通风的正规采煤方法;严禁采用巷道式和前进式开采。不达以上要求的坚决关闭。
要抓好支护改革。2006年,湖南煤矿顶板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数的45%。必须严格加强顶板管理,要改革支护和采煤方法,逐步实现采掘工作面支护材料金属化、锚喷化;淘汰巷道式、高落式等落后的非正规采煤方法和工艺。要掌握矿压和顶板活动规律,严禁空顶作业。
推进管理强矿,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要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机制,层层落实煤矿安全责任。要强化监管监察,促进煤矿企业抓好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各级煤炭行业管理、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煤矿生产中的违法、违规和非法生产行为,并积极培育和发展面向煤矿的技术服务体系,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要深入开展标准化建设,夯实安全生产基础。要坚决淘汰非正规开采方法、强制推行壁式开采;积极推广采煤工作面金属液压支护,2008年底前淘汰木支护,推广井巷锚喷支护。
要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各类煤要按规定提取的10元安全费用,全部用于瓦斯集中整治和安全投入;吨煤提取10.5元的煤矿维简费、省属煤矿政策性补贴资金的30%用于安全专项投入。对国家支持的煤矿安全改造项目,地方财政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专项列支,同时到位。
传播技术经济创新成果服务中国煤炭工业发展
煤炭开发利用是人类一项古老的社会经济活动,地下乌金燃出了人类的希望,创造了文明之光.当世纪之交,下一个千年来临之际,人类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希望多一片蓝天,多一块绿地,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中国煤炭工业面临着产业调整、结构重组、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的艰巨任务,社会迫切要求煤炭实施清洁开采和洁净利用,不断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实现这一切的唯一途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包容面很广的<中国煤炭>选择了“以科技为主导、技术经济相结合;以国内为主体,国内国际相结合,办成一个高水平、高层次、高信息量的综合性刊物”作为办刊宗旨.由<世界煤炭技术>更名为<中国煤炭>四年来,全体同仁努力实践着一宗旨,为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尽到了微薄之力.
作 者:李金柱 Li Jinzhu 作者单位:煤炭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中国煤炭杂志社社长 刊 名:中国煤炭 PKU英文刊名:CHINA COAL 年,卷(期):1999 25(1) 分类号:F4 关键词:由于煤炭工业的特殊经济地位和它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提高煤炭经济运行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结合广西实际情况探索广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 广西煤炭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1.1 煤炭资源储量及分布
广西煤炭资源缺乏,主要分布在百色、合山、环江、罗城、宜州、钦州等矿区(煤田),全区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约24亿吨,保有煤炭资源量约21.5亿吨。广西煤炭煤质差、煤层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煤种主要为中高硫、高灰分、低热值的褐煤、贫煤和瘦煤等,烟煤主要集中在桂中和桂南;无烟煤的大部分储量集中在桂西、桂西北;褐煤主要集中在百色煤田和南宁煤田。
1.2 煤炭生产消费情况
截至2015年底,全区保留的煤矿共80对,产能1700万吨/年。煤炭生产企业主要有百色百矿集团公司、右江矿务局有限公司、广西合山煤业有限公司。“十二五”以来,全区煤炭工业以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为重点,突出抓好淘汰落后产能、优势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各大煤矿企业以推进煤矿机械化改造为突破口,全力打造“机械化、信息化、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安全型煤矿。目前,全区年生产能力6万吨及以下的矿井全部关闭退出。近年来,广西煤炭年产量在700吨左右,其中2011年783万吨,2012年754万吨,2013年720万吨,2014年615万吨。煤炭年消费量保持在7000万吨左右,其中2011年7032万吨,2012年6654万吨,2013年6992万吨,2014年6796万吨。
广西煤炭自产能力有限,对外依存度高,缺口主要通过国内调入和进口解决。国内调入重点来自贵州,约3000万吨/年,云南、湖南等也有少部分调入,其余北方煤主要通过海运,近几年北方海上来煤增幅较大。此外,进口煤炭是保障供应的重要途径,年进口煤炭约1500万吨。
2 广西煤炭工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 可开发资源有限,自产能力不足
广西煤炭资源总量少,且煤质差,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自产煤炭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部分煤矿企业后备资源不足,走出去参与区外、境外煤炭资源开发受当地政策、环境、地质条件等因素制约,发展空间有限。
2.2 发展方式粗放,安全生产基础薄弱
矿井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低,安全生产投入不足。部分煤矿企业生产工艺仍以炮采炮掘为主,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仍不高。正在进行技改的个别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仍较薄弱,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2.3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够完善,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大,人才流失严重。煤矿企业对员工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员工业务素质不高、风险辨识能力差。“十二五”期间,广西煤矿企业没有发生重大以上安全事故,但“零敲碎打”事故仍时有发生。2013年、2014年广西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分别为2.88、2.44,与全国2014年平均0.25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4 保障煤炭供应难度加大
一是煤炭运输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运力紧张。铁路方面,线路通过能力不足;海运方面,码头相对较少,码头装卸能力相对较弱,吞吐能力低。各主要港口尚未引入铁路装卸线,主要依靠汽车集疏运,未能形成铁、公、水联运模式,尚不具备大规模运输能力;二是北方来煤运距远,价格高,保障能力弱;三是煤炭供应对外依存度较高,受产煤大省煤炭政策影响大。
3 广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
一是推进煤矿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有实力的煤炭企业收购、控股和托管乡镇小煤矿,二是优化产业技术结构,发挥大型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推广使用新技术和工业,提高小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和机械化水平;三是支持煤炭企业多元化发展,拓展电、铝、有色金属及其下游产品的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产业联营,形成生态循环产业经济;四是进一步深化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煤炭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大型煤炭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3.2 严格控制产能,规范开发秩序
加快落后小煤矿关闭退出步伐,完善小煤矿退出机制,依法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推进南宁、崇左、百色、河池市境内煤炭资源整合工作,进一步规范煤矿开采秩序,提高煤矿准入门槛。深入开展煤矿“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坚决打击超层越界开采、超能力、超强度生产等违法违规行为。
3.3 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和隐患治理排查工作力度,完善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提高煤矿安全水平和事故防范能力。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实施煤矿安全改造。加强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提高矿山应急救援装备水平,增强矿山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劳动保护设施建设,改善井下作业环境,提高劳动保护用品质量和标准。
3.4 加强煤炭科技创新工作
推进煤矿企业信息化发展,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矿井各生产系统进行全面数字化集成管理。鼓励煤矿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自动化水平,进行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无人工采煤研究试验,在软岩地区实施无煤柱开采、急倾斜煤层推广使用柔性支护等。
3.5 加强矿区生态文明建设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矿区的要求,加大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加强煤矸石、矿井水的综合利用,进一步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土地复垦、植被恢复和棚户区改造等工作。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3.6 加强煤炭储运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煤炭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南宁至昆明、贵阳至柳州等铁路扩能改造;新建和打通一批大能力船闸,建设主要内河港口码头和转运设施。利用北部湾和西江水运优势,在沿海沿江地区、沿主要交通干线和煤炭消费集中地,加快布局建设煤炭储配接转基地。
3.7 加强区内外合作
加强与贵州省等周边传统煤炭调入省的合作,巩固煤炭供应既有渠道。加强与煤炭输出大省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省区沟通交流,努力拓宽煤源。按照市场化原则,巩固和发展与越南、印尼、澳大利亚等主要煤炭资源国的贸易关系,拓展煤炭进口渠道,保障进口煤源稳定可靠。鼓励有实力的煤炭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云南、贵州等煤炭资源丰富的省份的煤炭资源开发。
摘要:本文阐述了广西煤炭工业发展的现状,指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为促进广西煤炭工业健康持续发展,应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加快推进煤矿企业资源整合,实施煤炭企业“走出去”战略,走集团化发展之路,坚持多元化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走绿色发展之路等对策。
关键词:煤炭工业,持续发展,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广西能源支撑体系对策研究[R].2012.
一、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取得积极成效
《若干意见》发布后,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学习,把握文件精神,落实相关工作;各级地方政府根据《若干意见》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及时下发了贯彻落实意见;煤炭企事业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学习活动,制定实施方案,把各项工作向纵深推进,坚持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以说,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行业管理机构得到加强
国务院充实完善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和煤矿安监局职能,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煤炭行业管理机制更趋协调。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使煤矿瓦斯防治工作取得新的进展。2006年,煤矿瓦斯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1%和39%。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陕西等省建立健全了煤炭行业管理机构,管理职能逐步理顺,管理力量进一步增强。部分省区市还充实了地、县级煤炭管理机构。
(二)资源开发监管力度加大
划定和公告了45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加强了矿区管理。煤炭行业和矿产资源管理部门相互配合,完善资源管理与生产开发管理制度,规范了煤炭规划与矿业权设置程序。中央和地方启动了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开展了矿产普查和必要的详查。制定和实施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规范煤炭建设项目管理,促进煤炭、煤层气资源合理开发。在山西等8省区开展了深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促进了产煤地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同时,还开展全国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遏制了部分地区破坏、浪费煤炭资源的势头。
(三)煤炭供应体系更加完善
编制和实施了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有序建设现代化煤矿,大中型煤矿产量比重提升,一批稳定的煤炭供应基地快速形成。2006年,全国原煤产量和商品煤销量都突破了23亿吨。内蒙古、河南、陕西、云南等省区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电力、交通运输企业联合、重组,煤炭供应格局发生新变化,产需衔接更加协调。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区域性煤炭交易中心升级为国家级煤炭交易中心,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
(四)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增强
各地方、各部门层层落实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纳入政绩考核范围,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了煤矿企业,明确到了班队,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强化。中央、地方和企业加大煤矿安全改造投入,2006年共安排煤矿安全改造项目536个,总投资135亿元,原中央财政82个国有重点煤矿提取安全生产费用169亿元,煤矿安全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高。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瓦斯治理7项措施和煤层气抽采利用政策,国家支持了10个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示范工程和8个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瓦斯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建立了煤矿安全费用提取、安全风险抵押、农民工技能培训等制度,煤矿安全生产状况逐步改善。2006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减少1192人,百万吨死亡率同比下降27.4%。
(五)循环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正在逐渐成为煤炭行业的共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洁净煤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矿区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加大。
(六)体制机制建设步伐加快
矿产资源的市场化、煤炭成本的完全化等改革稳步推进,煤炭价格的形成机制更趋完善。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工作不断推进,北京、辽宁、山东、安徽、内蒙古、江西等省区市采取多项措施,接管企业承担的学校、医院、公安等职能,煤炭企业负担逐步减轻。各省区政府相继制定了工伤保险管理办法,各类煤矿积极参加。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等省部分煤矿已开始试行四班六小时工作制,矿工劳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煤炭企业接续发展和资源枯竭矿区经济转型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矿区环境和矿工生活得到改善。《煤炭法》修订工作已列入国务院2006年立法工作计划,目前进展顺利。
两年来的实践,为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积累了一些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是“六个必须坚持”。第一,必须坚持按煤炭工业发展规律办事。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正确处理煤炭工业与其他行业、煤炭工业与区域经济、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第二,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以组建大集团为重点,提高产业集中度;以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社会职能为内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必须坚持科教兴煤。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煤炭工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第四,必须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打破单一产业、单一经营的格局,积极发展与煤炭关联度较强的产业;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鼓励大型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经营,推进小型煤矿联合改造,推动产业升级。第五,必须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完善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第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提高职工生活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要在扎实推进上下功夫
“十一五”期间是加快建设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意义重大,时不我待。一是我国经济正在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二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促进煤炭工业科技水平提高;三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促进煤炭工业整体素质的增强。
在煤炭工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还面临诸多困难,存在需要认真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部分单位重视不够,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有关政策措施没有落到实处,有效的规章制度在少数地方落实不力,特别是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三是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较计划进度仍有差距,亟待加快推进。四是部门协作的潜力仍没得到充分挖掘。五是煤炭企业税费制度尚待完善,分离企业办社会难度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针对新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努力做到整体推进、务求实效。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结合起来,全面认识煤炭工业在我国能源和环境安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继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统一思想认识,积极营造建设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上下配合、齐心协力抓落实的格局。
(二)求真务实,创新思路
只有把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引领发展的实际能力,才能解决好建设新型煤炭工业体系中的实际问题,也才能通过科技进步、调整结构、加强管理,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要联系实际,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明确落实《若干意见》的指导思想、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提出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新途径、新举措。
(三)突出重点、强化安全
安全生产是关系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社会安定和谐的大事。保障煤矿职工生命安全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安全生产是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安全有利于发展,发展必须安全。要继续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全方位开展职工安全培训和教育,加大煤矿安全投入,重点做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促进煤炭产业和安全生产的协调发展。
(四)抓住契机,整体推进
当前,节能减排是全国工作重点,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到“十一五”末,单位GDP能耗要比2005年下降20%,原煤入洗率由2005年的32%上升到50%,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43%上升到70%,矿井水利用率由44%上升到70%。这些都是硬指标,必须完成。各地要按照煤炭工业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明确责任,把各项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要以节能减排为契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大基地、大集团建设,防止产能过剩,促进煤炭产业稳定发展。
(五)加强协调,促进落实
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建设新型煤炭工业体系,涉及众多部门和单位,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明确责任义务,改进方式方法,整合各方力量,提高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实效性。《若干意见》分解的40项任务中,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要抓紧贯彻,务必早见实效;尚未完成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快进度,争取按时保质完成。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搞好配合,尽快使《若干意见》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实践中发挥作用。
论与时俱进的哲学涵义
与时俱进是关于理论、思想和方法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发掘、提炼和强化.与时俱进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作 者:和蔚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公共与政治学院级在职研究生刊 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6)分类号:B0-0关键词: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 哲学
2021 —5 2025 年 某 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0 3850 字文
“十四五”时期(2021—2025 年)是 XXX 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 “十四五”发展规划,事关全局、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为确保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任务顺利完成,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发〔2018〕44号)精神,按照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总体部署,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编制任务、程序和时间安排
自治区“十四五”规划体系,是以自治区发展规划即《XXX 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以自治区空间规划为基础,以自治区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各级发展规划共同组成的“三级四类”统一规划体系。各类规划编制程序包括前期研究、文本起草、征求意见、衔接协调、规划论证、审批发布等环节。编制工作至 2021 年初完成。具体安排如下:
(一)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是自治区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在规划期内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区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居于规划体系最上位,是编制自治区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盟市、旗县(市、区)发展规划的总遵循。具体编制工作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自治区相关部门负责,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研究阶段(编制工作启动至 2020 年初)。主要是在开展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十四五”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2.纲要起草阶段(2020 年初至自治区党委“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出台前)。组织开展规划纲要框架重大专题研究,起草形成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框架,测算“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确定重点战略任务,提出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开放举措、重大工程和项目。
3.纲要草案编制阶段(自治区党委“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通过后至 2021 年初)。根据自治区党委规划建议起草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广泛征求各盟市、各部门、自治区人大和政协有
关专门委员会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等各方面意见,组织专家深入论证,并与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进行衔接,于2020 年底报自治区党委、政府审定。2021 年初,自治区人民政府将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提请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在批准后公开发布。
(二)自治区空间规划。自治区空间规划是对全区区域范围内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安排部署,是自治区发展规划在空间领域的细化安排,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依据。自治区空间规划在规划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聚焦空间开发强度管控和主要控制线落地,为自治区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对自治区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提出的基础设施、城镇建设、资源能源、生态环保等开发保护活动具有空间性指导和约束作用。具体编制工作由自治区自然资源部门牵头负责。
(三)自治区专项规划。自治区专项规划是自治区发展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安排,原则上限定于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且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市场失灵领域,主要包括重大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以及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的落实。自治区专项规划在规划体系中发挥支撑性作用,是指导特定领域发展、审批或核准重大项目、安排财政支出
预算、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具体编制工作由自治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
(四)自治区区域规划。自治区区域规划以自治区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地区、跨行政区且经济社会活动联系紧密的连片区域以及承担重大战略任务的特定区域为对象,贯彻实施重大区域战略,指导特定区域协调协同发展。自治区区域规划在规划体系中发挥支撑性作用,侧重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具体编制工作由自治区相关职能部门牵头,会同区域涉及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五)盟市、旗县(市、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盟市、旗县(市、区)与自治区同步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和空间规划,其他规划可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编制。各地区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按照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要求、工作安排,制定本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深入研究本地区发展思路、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突出地区特色,因地制宜指导发展。其中,盟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报送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审核后,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发布时要同时报送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备案。
二、编制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是在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对未来五年发展的系统谋划。各盟市、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贯彻总书记对 XXX 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安排,认真做好规划编制各项工作,描绘 XXX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
(二)深化前期研究,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各盟市、各部门要拓展规划前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前瞻性、关键性、深层次重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要在摸清底数和未来需求的基础上,统筹平衡劳动力、资金、土地、能源、财政等重要资源要素支撑,以及资源环境约束和重大风险防控需求,科学设置目标指标,合理确定重大任务举措。同时,要充分发挥专业研究力量,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确保规划内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和总体发展趋势。
(三)加强规划衔接,增强规划体系的协调性。要强化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形成规划合力。要做好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与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衔接,既要细化落实国家“十四五”
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又要争取将自治区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要进一步加强自治区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衔接,强化规划目标特别是约束性指标、发展方向、总体布局、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风险防控等的衔接。自治区各相关部门要于 2020 年 9 月前完成规划初稿,报送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进行衔接,必要时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会同编制单位开展审查论证。
(四)规范编制程序,扩大规划编制的民主参与。规划编制要坚持规范化、民主化,确保起草、衔接、论证、审批、发布等程序制度化,明确编制进度安排。要坚持开门编规划,最大限度集中全社会智慧,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汇聚民智、协调利益、形成共识的过程。要充分借助外脑,发挥好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科研院所、智库的作用,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要扩大民主参与,借助现代信息平台充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重视向企业、基层一线学习经验、听取意见,从实践中寻找破解发展难题的务实举措。
(五)统筹规划管理,完善规划编制目录清单和备案制度。为解决以往规划数量过多、质量不高、交叉重叠等突出问题,自治区“十四五”时期的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将严格限定在《XXX 自治区“十四五”规划编制目录清单》内,并实行备案管理制度,与自
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同步研究、同步编制、同步实施,依托国家规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统一管理、同步监测评估。
报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自治区空间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由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会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制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报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自治区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后制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根据形势变化需要报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但未列入编制目录清单的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应请示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后,增补列入编制目录清单。属于部门内部管理需要及任务实施期限少于 3 年的规划,或者主要由市场调节的行业领域规划,原则上不再编制;对确有必要编制的规划,必须在启动编制前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备案,由行业主管部门编制印发并组织实施。除自治区党委、政府有明确要求外,未列入目录清单或未备案的规划,原则上不编制、不批准实施。
报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自治区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经与国家主管部门衔接后,由规划编制单位于 2021 年初形成送审稿,连同专家论证报告、分管主席签批意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篇章),一同报送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审核后,联合报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部门自行编制审批的专项规划,于 2021 年 6 月底前印发实施后,由规划编制部门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备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根据规划属性强化统筹协调,并认真做好相关涉密管理工作。
(二)组建编制队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牵头组建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专班,负责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和纲要草案的具体起草工作。
(三)落实经费保障。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和自治区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经费在各部门预算经费中统筹解决。各地区编制规划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0 2020 年 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0 8750 字文)
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和工业原料,长期以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2016 年以来,在国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指导下,主要产煤省区政府和大型煤炭企业主动作为,经过 5 年的不懈努力,煤炭行业整体面貌发生了显
著变化,过剩产能得到了有效化解,煤炭生产结构优化,市场供需实现了基本平衡,行业效益回升,转型升级取得实质进展,煤炭行业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引导煤炭企业深化改革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利用,构建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导煤炭企业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煤炭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实现了煤炭市场由严重供大于求向供需基本平衡的转变,全国煤矿数量大幅减少,大型现代化煤矿产能比重大幅提高,以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为引领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行业效益回升,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继续稳定好转。展望“十四五”,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世界经济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受中美摩擦升级、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以及我国碳减排约束强化等因素的影响,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更为复杂严峻。“十四五”时期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思想的关键时期,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继续下降,倒逼煤炭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煤炭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三五”期间,煤炭行业围绕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市场化改革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和一系列成果。
一是煤炭开发布局持续优化。煤炭产能进一步向资源禀赋好、开采条件优、生产成本低的区域集中。煤炭生产集中度不断提升,中西部产煤区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越发凸显,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已经超过 70%。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煤炭行业生产结构持续优化,企业产业形态更加多元,主要耗煤行业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成效明显,并逐步实现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全国煤矿数量大幅减少,大型现代化煤矿已成为全国煤炭生产主体。
三是煤炭科技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取得一系列新进展,两化融合成果丰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创新体系逐步形成。装备制造水平位于国际前列,引领世界煤炭智能化开采发展方向。
四是煤炭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煤炭市场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交易市场建设持续深化,价格指数体系不断完善。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为煤炭行业平稳运行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五是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全行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原煤入洗
率、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处理率及井下瓦斯抽采利用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煤矸石及低热值煤综合利用发电装机持续增加。土地复垦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促进了矿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六是煤矿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断完善,煤矿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安全投入长效机制不断健全,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实现了明显好转。2019 年全国煤矿平均百万吨死亡率为 0.083,比 2015 年下降 47.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煤炭行业自身改革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方向分析,还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矿区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尽管我国已建成了一大批现代化煤矿,发展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煤炭企业,但受煤炭资源赋存条件、企业特点和区域性差异的影响,煤炭资源开采条件差、开采历史长的老矿区和资源枯竭型企业,经济效益差、人才流失严重、转型发展困难。
二是全国煤炭产能总体宽松与结构性供应紧张并存。传统的东北、京津冀、华东、中南、西南等主要产煤地区,产量大幅下降,全国煤炭生产越来越向晋陕蒙地区集中,全国煤炭产能总体宽松与区域性、品种性和时段性供应紧张的问题并存。
三是去产能煤矿资产、债务处置与职工安置难度大。2016 年以来,全国累计退出煤炭产能近9 亿吨,淘汰关闭了大批煤矿,关闭煤矿资产债务处置缺乏可操作的政策依据,资产债务处置难、企业融资难;老矿区职工安置任务重、难度大。
四是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亟待政策支持。煤炭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等绿色开采,以及煤炭高效洗选、煤炭高效燃烧与清洁转化技术,是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但相关支持性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不明晰、落实难。
五是促进煤炭行业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仍面临体制机制的制约。我国煤炭消费增速放缓并逐渐进入峰值平台期,行业发展模式必须由依靠规模扩张、总量增加向提高质量、增加服务转变。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在探索煤矿专业化服务模式,但相关法律法规依然存在障碍,亟待研究推动煤炭行业由生产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的法律法规体系和配套体制机制。
(三)“ 十四五” 发展趋势。综合分析我国经济社会、能源工业、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十四五”期间,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和挑战更多,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我国能源工业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传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向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煤炭行业即将迈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需求侧变革、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煤炭行业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
态、新模式、新产品创新发展的转型时期。煤炭科技发展将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统领,以大数据化、智能化、绿色化、信息化为发展方向,以 5G、区块链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重点,进入加速腾飞、日新月异的创新发展时期。在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将改变传统的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治理模式,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加深刻地影响黄河流域大型煤炭基地的开发利用模式。
综合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将进一步调整优化,能源技术革命加速演进,非化石能源替代步伐加快,生态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煤炭行业加快向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化、产业分工专业化、煤炭利用洁净化转变,煤炭行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
一是煤炭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压舱石作用不会改变。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增幅回落,总量还将增加,综合考虑我国油气资源进口与国际经济、地缘政治等复杂关系,煤炭在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中的兜底保障作用不会改变。
二是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还将下降。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成本大幅下降,市场竞争力提高,对煤炭的替代能力增强。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与新能源
替代的双重因素,推动煤炭消费增速继续回落。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国煤炭消费年均增速回落到 1%左右。
三是煤矿智能化和煤炭智慧物流将成为行业发展亮点。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煤矿生产智能化是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深化行业改革的重要抓手。推动煤炭智慧物流发展是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新时期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布局调整和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的需要。
四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都必将在“十四五”时期得到强化和落实。煤炭发展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必须走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利用的发展道路。
五是传统能源、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互为支撑,共同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还将进一步提高,随着储能技术发展,将逐步形成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互为补充、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格局,这将是我国能源结构由煤炭为主向多元发展变革的必经之路。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主要目标
(四)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产业技术升级、产品升级、质量升级、管理升级,促进煤炭上下游产业协同、煤炭与多能源品种协同发展,培育新模式、发展新业态、提升新动能,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大型能源企业,推动矿区的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改善,矿区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高,建设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促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能源保障。
(五)发展原则
1。优化布局与保障供应相结合。根据我国能源消费需求和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对 14 个大型煤炭基地功能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推动晋陕蒙建设大型智能化煤矿,增加优质煤炭外运保障能力;改造提升一批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煤矿,提
高服务年限;科学规划新疆煤炭生产基地,实现煤炭梯级开发梯级利用;推动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高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能力。
2。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煤炭生产、产品和组织结构,推动建立煤炭上下游协同发展机制;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发展质量。
3。产业升级与老矿区转型相结合。以煤矿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组织专业化、上下游协同大数据化为引领,着力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以煤炭生产型向生产服务转变为抓手,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材料、新产品,促进老矿区转型发展,维护煤炭经济平稳运行,建设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绿色开发与清洁利用相结合。推动绿色开采,增强矿区生态功能;统筹煤与非煤能源,促进煤与清洁能源优势互补;推动清洁利用,拓展煤炭消费空间;统筹煤炭生产、加工与消费全过程,促进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立足国内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优化煤炭进出口结构,鼓励优质煤炭进口,扩大煤机装备出口。重点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全方位推进资源、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国际合作。
6。以人为本与矿区文化相结合。构建行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加强煤炭行业精神文明、物质文化、安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建设煤矿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各类煤炭文化工程,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企业自豪感;构建以人为本的行为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煤矿安全文化。
(六)主要目标 到“十四五”末,国内煤炭产量控制在 41 亿吨左右,全国煤炭消费量控制在 42 亿吨左右。
全国煤矿数量控制在 4000 处左右。建成智能化生产煤矿数量 1000 处以上;建成千万吨级矿井(露天)数量 65 处、产能近10 亿吨/年。培育 3~5 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煤炭企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组建 10 家亿吨级煤炭企业。
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 90%,掘进机械化程度 75%以上;原煤入选(洗)率 85%以上;煤矸石、矿井水利用与达标排放率 100%。煤炭行业工程技术人员比重显著提升,其中具有技术职称(含技师、技工系列)的员工占比达到 40%以上。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煤矿职工人均年收入比“十三五”末提高 20 个百分点。
三、重点任务
(七)提高矿区地质保障程度。加大大型整装煤田地
质勘探与评价工作力度,为资源枯竭矿区产能转移和矿井接续提供基础。加大生产煤矿深部区勘探力度,为矿井水平延伸、提高矿井服务年限提供支持。为适应煤矿智能化开采和大型现代化煤矿安全生产需要,加大煤矿采区综合地质与精细化勘探力度,应用三维地震、瞬变电磁、地质雷达等先进煤田地质勘探技术,重点探明采区隐伏构造、小断层和主要含水构造,为煤矿智能化开采和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八)优化煤炭资源开发布局。根据我国煤矿区开发历史、资源潜力、区域经济特征,结合 14 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建设实际,科学评
价 14 个大型煤炭基地的资源禀赋、先进产能建设、环境容量等,合理分类确定大基地功能,研究提出大基地产能建设规模,优化开发布局,提高保障能力。内蒙古东部(东北)、云贵基地:稳定规模、安全生产,区域保障。煤炭产量分别稳定在 5 亿吨/年、2.5 亿吨/年左右,提高区域煤炭稳定供应保障能力。
冀中、鲁西、河南、两淮基地:控制规模,提升水平,基本保障。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及周边省市是我国主要煤炭消费区,煤炭需求主要依靠外部调入。基地内煤炭产量分别稳定在 0.6 亿吨/年、1.2 亿吨/年、1.2 亿吨/年、1.3 亿吨/年左右。
晋北、晋中、晋东、神东、陕北、黄陇基地:控制节奏,高产高效,兜底保障。控制煤炭总产能,建设一批大型智能化煤矿,提高基地长期稳定供应能力。山西、陕西、蒙西地区是我国主要煤炭生产地区,也是我国主要的煤炭调出地区,担负着全国煤炭供应保障的责任。晋北、晋中、晋东基地煤炭产量控制在 9 亿吨/年左右,神东基地控制在 9 亿吨/年左右,陕北和黄陇基地控制在 6 亿吨/年左右。
新疆基地:科学规划,把握节奏,梯级利用。超前做好矿区总体规划,合理把握开发节奏和建设时序,就地转化与外运结合,实现煤炭梯级开发、梯级利用。“十四五”期间煤炭产量稳定在 3 亿吨/年左右。宁东基地:稳定规模,就地转化,区内平衡。煤炭产量稳定在 0.8 亿吨/年左右。
(九)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煤矿,进一步优化煤炭生产结构;以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为抓手,建设和改造一大批智能化煤矿,提高煤炭生产集约化水平。全国煤矿数量由 5300 处左右减少到 4000 处左右,建成智能化煤矿 1000 处以上。促进煤炭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产销协同,促进煤炭定制化生产。推动煤炭组织结构调整,促进以煤炭品种、区域和产业链为主导,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完善上下游协同发展机制,提升煤炭产业链协同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发展方式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十)推动煤炭科技创新发展。加强对煤炭绿色智能开采、煤矿重大灾害防控、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等基础理论研究,强化煤炭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以煤炭安全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为主攻方向,以技术升级示范为主线,以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为重点,深入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推动智能化成套装备与关键零部件、工业软件研发;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用体制机制;推进煤炭行业两化深度融合,促进行业向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
(十一)促进煤炭市场 平稳运行。推动煤炭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煤炭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和消费信息共享机制。促进煤炭生产与消费市场主体的战略合作,发挥“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的压舱石作用。推动建立完善煤炭市场化价格发
现机制与监管机制,健全煤炭主产地、主要中转地、主要消费地有机衔接、系统完善的中国煤炭价格指数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建立煤炭产供需企业社会诚信发布制度。推动煤炭产融结合,提高金融服务煤炭经济能力。加强全国煤炭市场交易机制建设,推动煤炭中长期战略合作与现货交易相结合。
(十二)着力推动老矿区转型发展。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开发的采煤沉陷区治理模式,实现总体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的无缝对接和高效实施。充分发挥老矿区土地、厂房、资源等优势,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推动老矿区及企业转型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矿区组建专业化煤炭生产服务型队伍,参与主要产煤省区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和生产运营,促进煤炭生产方式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建立老矿区振兴发展基金,支持煤炭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稳妥解决老矿区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
(十三)推动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因地制宜推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井下洗选等绿色开采技术,鼓励原煤全部入选(洗)。做好黄河流域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和矿区规划,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建设、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实施,提高矿区生态功能,建设绿色矿山。统筹考虑煤炭矿区建设历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生态功能区范围设计,对生态功能区与
煤炭矿区重叠区域的保护性开发与关闭退出进行科学评价,实现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十四)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商品煤质量标准,严格控制限制硫分、灰分、有害元素等指标,严格限制劣质煤销售和使用。健全商品煤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完善煤炭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质量跟踪监测和管理机制。支持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价值。根据经济性、技术可行性和生态环境容量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发挥煤炭的工业原料功能,有效替代油气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持富油煤资源勘查和评价,研究富油煤矿区资源科学开发、综合利用规划,打通煤油气、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链,拓展煤炭全产业链发展空间。
(十五)推动煤炭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发挥 5G、大数据、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优势,加快发展煤炭现代物流和智慧物流,推动现代化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设。加快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在煤炭物流领域的应用,推动煤炭物流标准化建设,提高煤炭物流专业化管理和服务能力。推动煤炭行业大数据体系建设,促进煤炭产供储销体系与行业大数据融合,构建全国煤炭产供需与主要产煤省区、主要中转地、大型企业有机结合的煤炭智慧物流网络系统。研究适合煤炭产品标准化、规格化、参数化的运输方式和数据化管理模式,提高煤炭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创新煤炭封闭运输方式,发展煤炭绿色物流。
(十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遵循多元合作、互利共赢原则,鼓励煤炭企业走出去,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煤炭跨国公司。建立国际贸 易及技术信息交流平台与机制,积极开展煤炭加工制造等先进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进口优质煤炭,严格控制低热值煤、高硫煤等劣质煤进口。支持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多渠道开展国际业务。鼓励煤炭生产、煤机制造、煤矿建设企业,发挥优势参与境外煤矿建设、技术服务以及运营管理,带动先进工艺技术和大型成套装备出口,提升我国煤炭工业国际竞争力。
(十七)强化煤矿安全与职业健康。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装备、培训并重,建立责任全覆盖、管理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的煤矿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体系,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煤矿职业安全与健康监管机制建设;加强对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灾害防治,全面提高灾害预防和综合治理水平。围绕尘肺病等职业危害防治,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建立完善煤矿职业病防治机制和信息化监管平台,健全完善煤矿职业病防治支撑体系。
(十八)促进煤炭文化繁荣发展。发挥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推动具有鲜明特色的煤炭文化品牌建设,充分利用传统媒体资源,发挥新型媒体优势,扩大煤炭文化社会影响力,创新发展文化载体,把煤炭文化融入煤炭生产和矿区生活之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丰富煤炭文化内涵,传承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树立新时代煤 矿工人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新形象,展示煤炭行业的集体精神价值,为煤炭工业深化改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提供精神力量。
(十九)建设八大示范工程。按照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建设引领作用大、技术含量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八大示范工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在煤炭行业的广泛应用。
1.智能化煤矿建设示范工程 2.煤矿智能化成套装备制造示范工程 3.煤矿智能化工业软件开发示范工程 4.煤炭分质分级高效利用示范工程 5.矿井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6.矿区生态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 7.大数据平台建设示范工程 8.煤炭文化建设示范工程 四、保障措施(二十)做好规划研究与实施管理。煤炭企业要从企业自身发展实际出发,结合国家、区域、基地等相关规划要求,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明确规划目标和实施重点。强化规划引领和指导作用,制定企业实施计划,建立动态评估调整机制,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完成。
(二十一)加强企业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发挥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征信机构等作用,推进煤炭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业氛围。企业在煤矿安全生产、产品质量、诚信经
营、信守合同等方面,建立信用记录,定期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接受社会监督。煤炭行业建立企业社会诚信体系评价机制,对列入失信黑名单的企业,实施联合惩戒。
(二十二)加强行业人力资源建设。建立企业人才选拔、培育、使用和激励长效机制,探索实施“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才并重战略”,着力加强煤炭行业科学家、企业家和工匠大师三支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大“知识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利用行业特色学校、专业优势,培养煤炭行业应用新技术的专业技能人才,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关键词:术语翻译 言语行为理论 准确性 一致性
一、引言
术语是专业语言的核心和灵魂,术语的标准化对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术语翻译的具体标准跟所有翻译一样,第一个要考虑的也是准确性”(姜望琪 2005:80)。语言学术语的译名亟待规范,语言学术语的翻译问题也值得专门探讨(罗天华 2012)。王宗炎(1987)提出术语译名的六条原则:通用、准确、明白、简洁、有系统性、有区别性。赵世开(1992)把语言学术语的译名简化为三条:准确、好懂、照顾系统。从上述对术语翻译的论述可见,“准确”是术语翻译中需要遵循的第一原则。语言学术语的翻译存在不一致和不规范的现象,表现为两个方面:同一个术语有不同的中文译名,且各个中文译名的意思相差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术语的准确性;不同理论中的术语又有相同的中文译名,造成了混淆,失去了区别性。这些现象影响到对语言学的理解和学术交流。作为现代语用学最重要的理论来源的“言语行为理论”[1],其译名以及相关术语的中文翻译也存在着译名不一致、和原文所表达的意思不同甚至错误的问题,同时这一理论又和其它语言学理论的中文译名相混淆,缺少区别性,而这一问题得到的关注却很少。系统地梳理和甄别这一理论的概念体系,根据原文探讨各个相关术语的确切涵义和所指,区分该理论和其它理论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方面的不同,有助于找出恰当、贴切的中文译名。
二、文献综述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二战后英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奥斯汀(1962~2002)首先提出的。奥斯汀属于日常语言学派,研究非理想化的语言和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在他之前,大多数人都没有关于“言语行为”(speech act)的概念,他们把语句看作在实际上与陈述相同的东西,并且用研究语句的方法来研究陈述。由于奥斯汀、维特根斯坦和其他所有哲学家的工作,人们开始认识到,语言学习中所涉及的东西并不仅仅是抽象的语句形式,而是使用这些语句实施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正是通过说出这些语句完成的。这种认识为研究语言哲学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将语言研究变为人类意向行为的一种形式,由此产生了“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在语言哲学中,整个“言语行为理论”是对传统的语言研究狭隘性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突破。
奥斯汀打开了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他研究的具体问题是人们如何以言行事。他之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仅关心命题的真伪问题,但奥斯汀发现,很多情况下,人们说一句话并不是要表达一个命题,而是要做一件事情,例如宣布开会或给一个婴儿命教名(christen),这就是以言行事(陈国华 2007:F24)。
国内对于奥斯汀的介绍和引进始自1979年许国璋(1991)对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如何以言行事》)的摘译和介绍。近四十年来对奥斯汀及其理论的研究从未中断,一类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学领域,侧重于对“言语行为理论”的阐释和发展。一类研究致力于探究奥斯汀理论的哲学渊源和哲学意义。第三类研究属于应用研究,主要是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到不同研究领域。除了传统的领域如运用该理论研究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反讽(曲家丹 2006)、英语教学、翻译、广告、跨文化交际等等之外,有些研究也结合了较新的领域。陈海庆、张绍杰(2004)将之应用于分析语篇连贯性的问题。刘风光、张绍杰(2007)运用该理论中的以言行事分析诗歌语篇问题。付习涛(2004)认为“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为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尽管上述研究涵盖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很多方面,但是都未关注一个问题:“言语行为理论”这一中文译名是否确切,是否准确反映了原本的意义。特别是speech act theory,其最普遍的译名是“言语行为理论”,但是这一译名和另一常用的语言学术语“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完全相同,使人无法区别二者的异同。另一方面,“言语行为理论”是奥斯汀自创的体系,概念是新的,术语也是自撰的,他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种:locutionary act,illocutionary act 和 perlocutionary act,初学者很难理解其中的前缀il-,per-,将它们翻译确切则更为困难。
最早关注这一问题的是陈国华(1984:35)。他将speech act这一术语译为“言语动作”而不是沿用已有的“言语行为”。他认为有两个原因:1) 将act译为“行为”,其汉语意义与behaviour(行为),无法区别,而verbal behavior(言语行为)又是语言学的一个常用术语;2)acts是可数名词,“动作”也是可数名词,(如two directive acts指两个指使动作),而“行为”前面的量词只能是“种”,不能用来翻译单位意义上的acts。尽管这一探讨很有意义,但是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固有的译名仍然被沿用下去。
王宗炎(1987)讨论了翻译中术语译名的问题,认为有如下的原因会导致译名的错误:1.误解原文,如对乔姆斯基的术语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误解而译为“语言习得方法”,而乔姆斯基实际上讲的是人类大脑中的一种机制(mechanism);2.原文意思清楚,译名意思含混;3.原文一名一义,译文一名两义;4.两个原名意义各异,译名的界限不大分明。他也分析了“言语行为理论”的涵义以及它所包含的三种行为:locutionary act,illocutionary act 和 perlocutionary act在理解上的困难以及给翻译所造成的困难,但是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译名。本研究在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涵义以及相关的译名进行仔细分析梳理后,发现其译名的翻译所存在的问题和王宗炎的归纳基本吻合。
三、“言语行为理论”以及相关术语的译名辨析
通常speech act theory被译为“言语行为理论”,《现代语言学词典》也使用了这一译名,但是该译名和语言学中常用的另一个由斯金纳首创的理论verbal behavior完全相同,因此,这一译名存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和原文的意思有偏差;原名名字意义各异,译名界限不清,一个译名对应了两个原名,失去了术语该有的区别性。speech act theory和斯金纳的verbal behavior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上都完全不同。verbal behavior 和speech act都是各自研究领域里重要的术语,作者选择某个单词自有其意图和含义,而汉语却用完全相同的字眼表示,未免会引起混淆和误解。Verbal Behavior是斯金纳的代表作,属于行为主义语言学说,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哲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斯金纳认为人类的语言行为不只是简单的刺激和反应,他研究可观察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有这种行为,该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属于行为学的一种。其研究对象是可见的,能说出因果关系的,可控制的。behavior一词被翻译成“行为”由来已久,如behaviorism被翻译成“行为主义”。
查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verbal:1a:of,relating to,or consisting of words b:of,relating to,or involving of words rather than meaning or substance
behavior:1a:the manner of conducting oneself b:anything that an organism does involving action and response to stimulation c:the response of an individual,group,or species to its environment.
中文维基百科对行为的解释:行为是指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动作、行动方式,以及对环境与其他生物体或物体的反应。词性为中性。在人类或其他群居动物的社会里,有一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对动物而言,行为可以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可以是自愿也可以是非自愿的,而且受到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控制。综合上述释义可见,verbal behavior译为“言语行为”符合源语言的含义和用法。
和斯金纳一样,奥斯汀也创造了新术语,而这些术语对于理解奥斯汀的意图很关键,术语理解不准确,对其理论的理解也会有偏差。因此其理论中术语的中文译名不可忽视。奥斯汀主要关注说话的作用和说话者的意图,研究非理想化的语言和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他不研究言语如何起作用以及人的表现,他关注的是不同情况下说话者不同的目的,强调的是言语的交际及效果层面。
查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speech:1a:the communication or expression of thoughts in spoken words b:exchange of spoken words
act:a:the doing of a thing b:something done voluntarily
由上述释义可见,speech 侧重于交流,符合奥斯汀关注说话者意图的研究目的,而act侧重于某一具体动作,正是奥斯汀(Austin 1962/2002:94)所强调的“就通常意义而言,‘说某事的举动,如‘封……为爵士,就是以言行事,因此在这个层面就是研究言语,或者是整个言语的举动”[2]。克里斯托(Crystal 2008:446)认为,奥斯汀所谓的speech act并不是仅仅指 an act of speech(张嘴说话)这一动作,而且指a communicative activity(交际活动),并且交际活动是其术语的重心所在。其翻译不仅要表达出系统性,还要表达出区别性,因此,将speech act theory译为“言语行为理论”,既和已有定名的“verbal behavior”相冲突,也不完全符合奥斯汀的本意。“言语举动(speech act)”(陈国华2007:F24)这一译名既可以避免和verbal behaviour的译名相冲突,又强调了“说话”这一具体动作和交际目的,更为符合奥斯汀原意,同样,speech act theory可以译为“言语举动理论”。
而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三个acts: locutionary act,illocutionary act 和 perlocutionary act的中文译名情况更为复杂。最常用的是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其它相对应的译名分别还有:1.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2.言内力,言外力,言后力;4.说话行为,施事行为,取效行为;4.话语行为;5.话语施事行为,话语施效行为。这些译名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内涵,还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解读。
细读原文,先看奥斯汀如何阐述“locutionary act”。“言辞举动”大约等于说出某种感觉和指称,这还是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意义”[3]。(Austin 2002: 109)由原文可知,“言辞举动(locutionary act)”只是奥斯汀把言语举动抽象化后所分析出的其中的一个层面,并无内外之别;奥斯汀也阐述了关于“言辞举动(locutionary act)”和“以言行事举动(illocutionary act)”的关系,“我们可以说,通常而言,实施‘言辞举动本质上也是实施‘以言行事举动,这是我打算采用的术语。因此,在实施一个‘言辞举动时,我们也在做这样一个举动:问或回答一个问题,给出信息或确认或警告。”[4](同上:98)可见,“以言行事举动(illocutionary act)”是同一言语举动的另一个层面,查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in- or il- or im- or ir-意为in,within,toward,所以将其译为“言外行为”正好与原意相反。奥斯汀对另一个术语“言辞取效举动(perlocutionary act)”的表述是:再进一步讲,实施一个言辞举动的同时也在实施一个以言行事举动,同时也还在实施另一种举动。说某件事常常是,甚至通常是对听众,说话者或其他人的感情,思想产生某种效果…我们把实施这种举动称之为“言辞取效举动(perlocutionary act)”[5](同上:101)。
这段话更加清晰地阐明了所谓的三个acts并非把一个言语举动切分为三,事实上是做了一个言语举动就一定同时有这三个举动,奥斯汀原文一直用的是“sense”,即从不同的层面来剖析同一言语举动,也即在阐释奥斯汀理论的核心“说话就是做事”。“per-”在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中的释义是through,所以perlocutionary 表示透过locution完成的举动。姜望琪(2005)在分析了奥斯汀的理论和原文之后,也认为在实施一个locutionary act时,也是在实施下列行为,如提出或回答问题,提供信息、保证或警告,宣告一个决定或表达一种意图,认为奥斯汀在挑战传统的把说话和做事、言论和行为对立起来的观念。如果将locutionary act译为“言外行为”,就将其理解为游离于言说之外的行为,如此奥斯汀所谓的“说话也是一种行为”就成为毫无意义的命题。另一方面,将三种acts译为“言内力、言外力、言后力”则忽略了奥斯汀在阐述该理论时所强调的“言语是一种具体举动”,而且,“力”和acts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没有对应之处。因此,本文认为locutionary act,illocutionary act 和 perlocutionary act较为确切的译名分别为:1)言辞举动(locutionary act);2)以言行事举动(illocutionary act);3)言辞取效举动(perlocutionary act)(陈国华 2007:F24)。
四、结语
原则上一个术语指称一个概念,一名一译是理想的,但在实践中很难做到。准确地翻译术语需要研究其概念、所指对象、文体特色、语义区分度、语境以及术语产生的背景。术语译名的统一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过程,在一定时期内多个译名并存的局面常常存在,原有的译法可能会被新的译法取代。在遵循一定的术语翻译原则的基础上,逐渐地规范术语翻译,促进其标准化,不仅是语言学发展的要求,也是翻译学研究的要求。
注释:
[1]“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中文译名,但是和另一语言学理论“verbal behavior”的中文译名完全相同,本文将会详细对比二者的异同。
[2]英语原文:the act of‘saying somethingin this full normal sense I call,i.e.dub,the performance of a locutionary act,and the study of utterance thus far and in this respects the study of locutions,or of the full units of speech.
[3]英语原文:A locutionary act is roughly equivalent to uttering a certain sense and reference,which again is roughly equivalent to“meaning”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4]英语原文:To perform a locutionary act is in general, we may say,also and eo ipso to perform an illoctionary act,as I propose to call it.Thus in performing a locutionary act we shall also be performing such an act as:asking or answering a question,giving some information or an assurance or a warning.
[5]英语原文:There is a further sense(C)in which to perform a locutionary act,and therein an illocutionary act,may also be to perform an act of another kind.Saying something will often,or even normally,producing certain consequential effects upon the feelings,thoughts,or actions of the audience,or of the speakers,or of other persons.…we shall call the performance of an act of this kind the performance of a“perlocutionary”act.
参考文献:
[1]姜望琪.论术语翻译的标准[J].上海翻译(翻译学词典与翻译理论专辑),2005:80-84.
[2]罗天华.也谈语言学术语的翻译问题——以增译《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为例[J].当代语言学,2012,(1):73-79.
[3]王宗炎.关于译名的三个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4):38-43.
[4]赵世开.语言学术语译名中的新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2,(4):3-51.
[5]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62/2002).
[6]陈国华.导读[M].Fawcett,2007:24-26.
[7]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8]曲家丹.言语行为理论与《哈姆雷特》中的戏剧反讽[J].长沙大学学报,2006,(3):85-87.
[9]陈海庆,张绍杰.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6).
[10]刘风光,张绍杰.取效行为与诗歌语篇[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6-8.
[12]付习涛.论言语行为的性质[J].语言学研究,2005,(4):81-86.
[11]陈国华.称谓动作与英语祈使句的分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4,(3):35-39.
[12]沈家煊(译),克里斯特尔,戴维编.现代语言学词典(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3]Mish,F.C.,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10th edition).Springfield,Massachusetts:Merriam-Webster,Incorporated.2000.
[14]David Crystal,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Oxford:Blackwell.2008.
【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推荐阅读:
我省煤炭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06-25
煤炭行业发展趋势10-07
煤炭营销可持续发展论文09-12
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05-31
关于煤炭行业形势及发展心得体会07-08
论艺术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06-20
耐火材料工业的发展09-06
工业品营销发展的趋势06-20
关于开展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07-02
关于整合全市煤炭资源的思考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