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班政治经济学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研究生班政治经济学(共8篇)

研究生班政治经济学 篇1

1.引言

在学习了政治经济学后,我对经济学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它是一门开放的、发展的科学,要随着时代和实际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创新。

2.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经济活动。而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从理论上系统概括与阐明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奴隶主阶级把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的各种经济问题都纳入家庭管理的范围内,后来,法国重商主义某一代表人物出版了以“政治经济学”为书名的书,为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超出家庭管理经济范围,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以后“政治经济学”被广泛使用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凸显,为工人阶级提供理论支持背景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但它是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其中许多是科学的、正确的、突破的。

3.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次从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和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关系;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第一次阐明了劳动二重性原理,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首次发现剩余价值范畴,创立了剩余价值论,指出了利润、地租、利息的真正的来源;在剩余价值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历史过渡性。就这些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非常伟大的。而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更好地理解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路线等有极大的帮助。

4.政治经济学与微观、宏观经济学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学内在的本质,将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经济活动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层次的阐述。而微观经济学是停留在研究一些经济活动表层的规律,宏观在微观的基础下,研究整个的经济社会如何运作,并找出办法,让经济社会运行得更加稳定、发展得更快。相比之下,现代西方经济学属于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范畴。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是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因而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学习政治经济学要先从本质开始理解,可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5.结语

研究生班政治经济学 篇2

关键词:碳交易,政治经济学,中国

一、国际碳金融的市场发展现状

在2005年至2008年, 全球碳金融市场的交易出现爆炸式高速增长态势。2005年全球交易的碳信用为8亿吨二氧化碳量, 交易额为9.40亿欧元;2006年即已超过100%的增速达到了16亿吨二氧化碳量, 由于价格上涨, 交易额更是猛增到22.46亿欧元;之后这种高速增长态势一直持续到2008年。当今全球共有近50亿吨二氧化碳的碳信用交易达成, 以平均每吨二氧化碳19欧元的价格, 达到了62.65亿欧元的国际碳交易市场规模。从2006年到2008年, 每年碳信用交易额增长近100%。由此可见, 碳交易市场的潜力正在慢慢地被开发出来, 它逐渐在市场中扎稳脚步。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元素, 它的各种潜力在资本的驱动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

由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 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得到了相当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当这一货币在一个地方作为存款沉淀下来时, 它在另一个地方就会立即再作为贷款发放出去。资本总是在马不停蹄地为资本赚取资本。因此, 在碳交易的一级市场中, 已经不能满足金融家们对利益的追逐。其各种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

应收碳排放权的货币化, 即投资者或贷款人为了能够周转资金, 将其未来可能获得的减排单位进行证券化, 然后进行兜售已获得资本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碳排放权交付保证。由于清洁发展机制交易中, 清洁能源项目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这使得投资人或者借款人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会承担一些风险。而国际金融公司抓住这一点, 通过项目评级对其进行担保。这不仅有助于提高项目开发者的收益, 同时也降低了投资者或贷款人的风险。

套利交易工具。如上文所述, 目前的碳交易市场上存在多种交易工具。而这些不同的交易工具, 由于所涉及的减排量相等, 认证标准相同且同属一个配额管制体系的减排单位 (如EUAs、CERs和ERUs) 之间的价差及其变化, 无疑会产生一定的套利的空间。因此, 套利交易工具有了较快的发展, 包括:CERs和EUAs之间, 以及CERs与ERUs之间的互换交易;基于CERs和EUAs价差的价差期权, 等等。

保险/担保。由于项目交易中存在许多风险, 例如价格波动、不能按时交付项目或者未能得到监管部门的认证, 都会导致投资者或者贷款人的损失。因此, 这就需要保险或者担保机构的介入, 分担分险, 减少损失。

与碳排放权挂钩的证券。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近几年开始发行与减排单位价格挂钩的结构性投资产品, 其支付规模随减排单位价格波动而变化。

这些金融工具加速了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碳金融市场中的联系更为紧密。由于发展中国家起步晚, 经济相对落后, 因此发展中国家具有低成本的减排机会。但是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以及资本有限, 没有能力利用这个机会来带动经济的高速发展。他们往往只重视眼前利益, 对于本国的稀缺能源也希望能够尽快地转换成资本。所以, 国际组织提供给他们的低成本减排机会, 他们也愿意与发达国家进行交易。这就使得发达国家大量的碳金融流动到发展中国家。

二、碳金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

就目前的碳金融市场而言, 可以分为碳金融一级市场和碳金融二级市场。其中一级市场主要是指各国在CDM和JI机制下进行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开发等直接交易活动。二级市场, 亦指流通市场, 是已发行的金融产品进行买卖交易的场所。其主要功能在于:有效地集中和分配资金, 促进短期闲散资金转化为长期建设资金;调节资金供求, 引导资金流向, 沟通储蓄与投资的融通渠道;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经济情况, 有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碳金融二级市场是指由大量碳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引发的, 在法定的一级市场之外建立的规模庞大的不受国际法约束的碳金融市场。

为此, 全球气候协议必须建立起一个有效有用公平的碳金融框架。根据Dr.Cameron Hepburn的研究, 他认为应该在国际碳金融机制中设置三个问题。第一, 发达国家应该为气体减排支付多少, 金融流动的标准是什么。第二, 筹措资金应该引用何种机制。第三, 资金应该如何配置。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可以分为供给者、最终使用者和中介等三大类, 涉及受排放约束的企业或国家、减排项目的开发者、咨询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减排任务上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位置且《京都协议书》并没有明文规定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量, 国际碳金融工具在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而且在工业化程度高的发达国家, 早已经进行了重污染工业的国际转移。因此, 从国际范围内看,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碳交易市场中一般采用的是CERs机制, 即向发展中国家购买核证减排单位, 之后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污染物的排放。然而马克思认为, 如果借贷资本存在的形式, 只是现实货币即金或银的形式, 只是以自己的物质充当价值尺度的商品的形式, 那么这个货币资本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也必然只是虚拟的, 也就是说, 完全像价值符号一样, 只是价值的权利证书。无论是纸币或者减排单位证书, 都是以信用作为支撑体系来进行交易或者兑换。而建立起的信用体系背后也是同黄金储备量进行挂钩。在货币之后的各类金融衍生品等级越低, 其信用度也就越低, 承担的风险也必然越大。由于汇率的不稳定性以及美元的贬值, 无疑是发达国家在用空头支票攫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及能耗。而所谓的碳排放凭证也不过是一张信用证明, 其背后承担的风险并无强制性的法律约束。而且这种形式的减排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环境问题改善, 只不过是将一个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到另一个地区而已。

马克思认为, 资本之所以属于生产要素的一种, 是因为资本能够通过购买劳动力从而产生剩余价值。然而随着货币经营业、银行、国债和纸币的产生, 股票投机和有价证券投机, 各种物品的投机倒把等现象的出现以及整个货币制度的发展, 资本有很大一部分丧失了它原来带有的那种自然性质。这种自然性质就是它可以驱动劳动力产生价值。而当今的各类金融衍生品在本质上是不会产生任何价值的, 但是它却在稀释着劳动力所生产出的价值。

因此, 碳金融市场的兴起无疑是对全球财富的一次新的分配。如果能够率先掌握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动态, 就能够拥有制定碳交易规则的优先权。从主权货币的演进路径来看, 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权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在低碳排放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边界约定时, 碳相关资产成为全球最大宗商品势不可挡, 而碳交易标的的标价货币绑定权, 以及衍生的货币职能将对国际货币格局产生影响。

从国内角度来看, 由于碳排放量的限制, 一些高能耗企业面临转型的抉择。排放权的卖方由于超量减排而剩余排放权, 出售剩余排放权所获得的经济回报实质上是市场对于利于环境的外部经济性的补偿。另一方面, 无法按照政府规定进行减排的企业购买其必须减排的排放权, 其支出费用实质上是为其外部不经济性而付出的代价。然而这种代价最后会转嫁到普通消费者身上。虽然厉以宁等学者认为, 制定环境经济政策要将“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与“谁受益谁分摊”的原则相结合。但是, 在现实情况中, 这个原则很难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其中很大一部分应放在治理环境上的资金被各类金融机构所吸纳, 导致原本应该由污染企业或者新能源企业进行改制的环境费用分摊到了普通消费者身上。就比如说, 中国的风能发电费用大概在4角到6角, 但是当碳金融介入到风能项目中后, 核证减排单位会使风能发电每度成本增加5分至1角。小幅度的提升虽然影响不到社会上层人们的生活, 但是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而言, 这无疑加剧了他们生活的负担。

因此, 无论就国际范围内的碳交易还是国内市场中的碳交易, 必须要有一个更为合理的监管机制对其进行制约。否则, 这些金融机构的金融衍生品的信用凭证只会成为一纸空文, 大肆地稀释有劳动力所创造出的财富。

三、中国碳金融的发展路径

在中共十八大召开会议中, 首次提出中国社会发展的五位一体, 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五位一体和谐发展。在这次报告中, 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体现出我国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建设低碳社会, 发展生态文明的坚定决心。胡锦涛同志提出,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除此之外, 胡锦涛同志在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提出要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由此可见, 中国的碳金融发展势在必行, 碳交易会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逐步展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剧, 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越来越多。而在全球碳金融的盛行下, 中国作为世界碳排放量的主体, 加入全球碳交易市场会成为大的趋势。目前, 中国在碳减排和碳市场开发方面的现状有四个特点:

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年减排量世界第一, 市场空间巨大;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融资存在困难, 碳交易需求不足;国内没有健全的碳交易体系, 制度设计欠缺;碳金融市场参与程度不高, 无定价权。

这些问题无疑会制约中国的碳金融市场的建立以及运行, 使其在世界碳交易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针对上述问题, 中国应该积极制定政策, 引导碳金融市场的开发。

首先, 应该在制度层面上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强制减排机制, 尤其是对那些高能耗的产业进行规制, 强制要求减排或者进行低能耗创新, 并且在创新的基础上给予激励。真正做到谁污染谁治理, 谁开发谁保护和切实可行等原则。虽然, 在国际上并没有强制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实行减排政策。但是对于一个排放量巨大的国家而言, 中国有必要树立减排意识, 作为将来实行减排政策的过渡方案。

其次, 完善市场机制, 良好的市场机制可以引导企业自主进行技术创新, 实现积极主动减排。同时, 要培育中介服务机构进行认证。目前, 我国尚未有比较权威的碳排放认证机构, 这使得国内企业碳排放资格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要完善对碳排放指标的检测、认证体系, 确保碳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的科学性, 为企业以及投资人建立一个明晰的绿色投资通道。在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中, 合理开发碳金融衍生品,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规避风险, 推动碳金融交易的发展。

最后,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作为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后起之秀, 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到国际碳交易中。这样才有利于同发到国家建立起一个相对平等公开的对话机制与价格机制。除此之外, 要积极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的规则制定, 为将来中国的碳金融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同时积极参与国际CDM二级市场并推动CDM市场的人民币计价和结算, 逐步提高人民币在碳交易中的地位。

金融衍生产品对于实际金融资产有较大的放大作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衍生品过度交易导致的放大作用造成了巨大危害, 活生生的教训告诫各国金融体系中的金融机构要重视资产泡沫的危害。虽然金融衍生品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经济的发展, 但是它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否则, 碳金融的泡沫经济也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因此胡锦涛同志提出, 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 推进金融创新, 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 维护金融稳定。

研究生班政治经济学 篇3

在本文中,我争辩说,20世纪的电影,是从一个整体的社会与其主体的组织中出现的。从一种系统的角度来看,电影是从人对于自身价值的热情需求中出现的;在肉体局限之外的和日常劳动时间之外是一个对于普通的价值利润提取的发明。它把资本的发展趋向推展到日常工作中,同时发展到工厂的生产线上,市场的衍生(商业广告),同时建设媒体的感受通道(形成正常化的感受通道),以及重新确定主观世界等。电影还可以被理解为电视、电脑、电子通讯和网络等全新技术的前驱/先锋,从而电影可以被视为渐显的塞博世界/或虚拟复杂世界的一个部分,这样,从一个新兴的全球化的劳动力立场来看,起到了对于全球的劳动力革命的社会觉醒和潜力的再把握和重新定位的作用。

综合性视觉,以及后来出现的声音,色彩等使得工业资本发展到一种新型的把身体化的、视觉的、复杂的工业体制即电影业,也同时建立了一个整体的革命(或反革命的)塞博现实/虚拟现实。这种以资本的合作利用而持续发展地进行大规模组织的能力,使得对于人的身体劳动的开发利用也不断持续进行。这样,作为一个依据新的、社会的生产劳动,即前面所讲的“观注”劳动的持续发展的工业,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社会逻辑复杂体,揭开了新的生产次序,以新字眼命名的社会组织与主导关系。电影就是一种新的社会逻辑。电影院是冰上的建筑,或头顶上的针刺。其中奥秘就是电影影像急需一种新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来进行分析研究。目前,生产已经进入了视觉领域和现实。劳动和资本的交换已经通过影像来实行与实现。

最近以来,“影像”一词,十分时髦,在过去十多年中,似乎人人都十分关注自己的影像/形象。这个词,现在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形容”,不如说是一个缩语。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影像”是一种特殊的无意识的母体,其意味着另外的什么事,即难以有明确的意义。那么,这个特殊的缩语,究竟是什么呢?它可以被视为有现实的神经意识的产物与综合形;现在,从心理学来说,此形则追求它的永久形态,以求作为对于梦、梦境、梦的事物等有关事物进行衡量和评价的尺度标准。我丝毫没有反对意识有其不同的形态,意识来源于外在影响等弗洛伊德的概念;只不过强调,它是在资本主义极权下,作为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形态表现。我试图,在渐显的媒体环境中的强调语言作用和主观形式的变化;来追溯在他者的语言中,以图像/形象来替代语言的发展途径。吴尔德·高兹其(Wlad Godzich)在其《预言语言,图像/形象,和后现代主义苦境》(“language, Images and the Postmodern Predicament”)一书中指出当前形象取代语言的情境时说:“过去,我们以语言来论述世界的地方,人类面对客观世界并试图探其究竟时,摄影出现了就简单地描绘出事物的外形,于是就开始歪曲了世界……现在,更有甚者,影像/形象,在人类语言之前,就已经显示出世界的自身,从而形成了矛盾。”[1]高兹其的语言已被图像/影像所替代的说法:“我们对于目前的影像/图像搅混了语言作用,应该给予乐观的、积极的态度来看待人类想象(imaginary)在起作用的境地。”[2]持续不断出现的大量的影像/形象,可以说明人类意识发展的现状,影像/形象的独立性、分离性以及它们不断地替换语言的能力,已经削减了人类的自由的识别作用能力,而使得人类从整体来讲,以及已经被分裂之外了(cut away from all ground)。

影像技术的兴起,语言能力的降低,以及对于现实运动的减弱等联系在一起,就显示出当前语言的退化和主观意识的削弱;也可以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划化的结构的急剧变化发展;它已经逐渐地形成了主流。马克思所论述的,工薪劳动的四个基本原则(即从客体,自我,他者和特殊者等),现在成为话语权(the power of speech)的表述。这种影像—意识(image-consciousness),或更甚,就是影像即为意识(image/consciousness),就是指在其中观赏者/观者(spectacle)的一种事后感(afterthought),特别是在观者的观赏已被固定化、模式化之后,即理论上的“伪装”“伪影像”(simulacrum)所迷惑。这时从技术上讲,所有的真实存在都被以技术化的假象所遮盖。从整体估计来看,目前客观世界已经被某种符号化的价值观念所掩盖;同时也被某种符号标准的无际发展所压倒、征服。目前,语言“现实”已被激怒到歇斯底里的地步,于是,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成为其他的什么东西的表征和症状。这正如同鲍德里尔德所言:“传播的亢奋期”;简言之,作用于语言符号的价值降低,实际是人类意识的错位,是一种不安全感,不负责任感,或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堕落与多边不定性。这就使得人类的主观意识下降到无意识或非意识层次。对于观者来说,当意识不再为自己所把握之后,他就会把思想变得漫无边际,去屈服于,或符合于,乃至阿谀奉承伪影像。尽管,如今所谓的对于大世界的批评都已经规划在“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大旗之下。但我认为,解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都不过是一种对于当前变化的、新的历史辩证法的提法。它只不过把真理效应具体价值化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解构主义持续发展,自我推敲的结果仅仅是一个历史现象;问题是我们应该明确它究竟说出了什么?仅从电影理论来说,解构主义没有作为一种文化历史研究来讨论所有的电影历史的发展过程,哪怕是某阶段的历史也好;若作为一种哲学——语言学批评,它也没有达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水平。而我所提出的电影的生产模式地的变迁,则会引起电影批评的新转变。这个理论把社会变革同电影生产焊接在一起,从而建立新的观察视野与角度;它是一种新型的视觉经济学(visual economy),它试图去解析目前的人类如何把劳动转化为某种流动的影像的过程和原因。解构主义的危机,在于它对于语言符号的重新整合、编码与调和。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用分析符号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方法来重新分析,调和、整合传统的符号与结构。这样,就会发现,历史进展的变化作为条件对于符号体系地的结构化的影响;就会看出其理论意义。解构主义的语言符号的解构作用,说明了语言并不能替代人类的理想,感情或欲念等的视觉化或视象化;解构主义目前所作的不过是蛇吞象的无功的努力;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你(you)”成为不了“人/活生生的人(to be)”的原因。[3]

二、 不仅是全新技术,而是视觉革命新媒体开辟了赚钱的新途径

当今,几乎所有的电影人都知晓,光靠电影院的票房收入是赚不了钱的。那么,为什么目前好莱坞的新型的大制片厂无法从电影院中赚钱呢,一言以蔽之,很简单,目前电影院缺乏吸引观众的魅力和策略等。比如,在2007年,好莱坞的六大电影公司,一共花费了3.59亿美元用于电影广告宣传(包括电影广告招贴的印刷费用)上,但总票房收入不过是2.9亿美元。有人说,即使是免费让观众观看每部电影,好莱坞大公司,每部电影的制作还是要赔到大约每部930万美元。那么,为什么经营一家多银幕的电影院的花销甚大呢?有人认为是目前电影院内放映的电影很混乱,除了传统的情节剧、儿童片、科幻片、动画片等,还混杂有成人片、血腥的恐怖片和警匪片等等,使得观众的传统的观赏习惯和心理受到了干扰打搅等。

但是,进入新世纪而来,每年都还有少数影片获得高额的票房收益的,比如《蝙蝠侠》《哈利 波特》《加勒比海盗》《指环王》等;这些影片所赚的钱是巨大的,达到足以维持一家公司运营的地步;有趣的是这些影片还持续不断地拍摄制作续集,而成为了系列影片,还持续不断地赚钱。比如索尼公司的影片《蜘蛛侠3》一片在全球出售版权的收入就达到了2.1亿美元;此外尚不算其他如出售玩具、DVD 等收入;而该片的广告费用是8800万美元,这样该公司大赚了一笔。2010年,卡梅隆的3D 巨片《阿凡达》一片,截至到目前预计可获得80多亿美元的收入,无怪卡梅隆得意洋洋地说,我可以休息5年来准备我的下一部巨片了。新的高新科技特别是数码技术给好莱坞的经济带来了根本的变化。

如果,您以为当代好莱坞不喜欢新的事物,特别是新媒体等,那就大错了特错了。其实,从历史来讲,沃尔特·迪斯尼是第一个利用新生事物开辟赚钱途径的。1937年,由他策划制作的《白雪公主》就是一个好例子。在一开始,老迪斯尼把该片列入专门为儿童观看的“民间故事片”。但是该片公映之后,到电影院观看的不仅仅是儿童还有他们的父母。此后,《白雪公主》每7年就在圣诞节日期间公映一次,持续不断达20多年。该片也是美国电影史上,最盈利的作品之一,直到如今,该片的公映收益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迪斯尼公司是美国好莱坞之中的最早进入数码时代的公司之一。同时。迪斯尼公司还积极地把高新技术引入到自己的电影创作之中,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从1992年开始,每年迪斯尼公司都会有一部影片获得巨额的利润。迪斯尼公司的几位老板也首先认为,“新媒体技术”特别是数码技术,不仅是全新技术,而是一次“视觉革命”(Visual revolution)。新媒体技术为传统的电影艺术,开拓了新的赚钱途径。

2010年秋和2011年初,迪斯尼公司召开了两次秘密决策会议,重新制定了迪斯尼公司在未来8年(2011-2018)的发展计划,其中第一个决策就是进一步开发数码高新技术,加强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实际应用等。此次,迪斯尼公司还提出同索尼娱乐集团和梦工厂等公司的合作;并提出了要使美国好莱坞电影继续保持全球电影业和电影市场的龙头地位——关键就是要不断地提供新型的视觉文化产品等。

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的多媒体的视觉文化产品,将广播、电影电视、新闻、游戏以及其他娱乐形式融合为一体,按照中国流行的语言,就是“一起打包”!并且以最新的传播渠道包括电脑网络等作为传播通道,再加以巧妙的、令人目眩口呆的视觉包装,这就是当前美国好莱坞电影业的最新的文化—经济发展策略。

迪斯尼公司的最新决策还包括对于国际文化市场的进一步的开拓,和合作开发。

美国国内的一些学者指出,从经济学理论来讲,美国式的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全球化之上的巨型的、高级化的垄断资本主义。为了实现在全球的范围内对于资本、市场、商品销售、利润分配等获得最大的控制,美国需要在“全球化”的口号下,以“公平竞争”的形式来实现自己的垄断。美国的领导阶层是“聪明而阴险”的。他们知道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最为有利和最有成效的做法就是“以夷制夷”——因为光靠美国人是很难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美国自己的全球化策略的。他们必须在科学技术上面保持领先的地位,其次,就是要培养一批“迷信崇拜美国”的所谓精英阶层;这样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一批具有美国头脑”的精英阶层,从而就能较为顺利达到对于整个世界的控制和掌握。依靠在全球范围内的巨额投资以及高新科技的诱惑,精英层次的科学化的服务和管理,特别是依靠美国国外的低廉劳力等,这种高级的全球化的技术性垄断资本主义就会保持住美国绝对的“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

没有结尾的开始与再次开始

按照美国学者爱德华·杰·爱泼斯坦(Edward Jay Epstein)的观点:

从政治经济学理论角度来观察分析,好莱坞的全球化的终极目的就是从全世界范围内攫取最高的利润及最大化赚钱。目前来讲,美国好莱坞的所谓大片从全世界电影市场所赚取的利润远远地超过了其在国内的票房收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保障好莱坞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最大的收益,在美国联邦政府的直接参与下,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政策。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所谓的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法规。按照好莱坞的版权法规定,世界各国要上映好莱坞的电影,首先必须获得好莱坞的首肯,然后必须缴纳一定的费用才能够获得放映权。好莱坞影片在美国国外放映时,只有两条通道:第一,各国自己的国营或私营的电影院,第二,是美国好莱坞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已经建立起来的放映院线。

但是无论何种通道,好莱坞的巨头们所关注的就是一句话:保证获得最大的、最高的盈利,这也许就是美国好莱坞经济学的总结罢!

参考文献:

[1]Wlad Godzich.Language,Images and the Postmodern Predicament[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367-369.

[2]Raul Ruiz.Poetics of Cinema[M].London:Verso,1998.

研究生班政治经济学 篇4

第一,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首先是社会生产方式,特别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在当代,这种生产方式就是商品生产方式、企业生产方式、以应用现代科技为特征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的综合,这种综合生产方式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来讲都是共同的。

第二,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方式不仅仅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而且是以它为主体,多种生产方式并存的一种生产方式结构。处于次要地位的生产方式,也是社会综合生产力的实现形式之一,也是社会生产方式结构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

第三,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另一组成部分是与社会生产方式结构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关系)结构。这种生产关系结构也是一个以一种生产关系为主体,多种生产关系并存的结构体系。

第四,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以上述综合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方式、企业生产方式、以应用现代科技为特征的生产方式的综合)为主体、多种生产方式并存的生产方式结构和与它相适应的特定的生产关系结构,也即是以雇佣劳动、私有制生产关系为主体、多种生产关系并存的生产关系结构。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上述以综合生产方式为主体、多种生产方式并存的生产方式结构和与它相适应的特定的生产关系结构,也即是以公有制生产关系为主体、多种生产关系并存的生产关系结构。

研究生班政治经济学 篇5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21 世纪是网络的世纪。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逐渐渗透到人类的政治生活中,涉及到更多的权力和利益、权力和民主等范畴。在当代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是势不可挡的,它不仅改善了公民界定的政治参与的手段和渠道,而且为公民界定的广泛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新的生态环境。这是我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网络政治参与不仅对我国不确定的民主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社会民主化也具有直接和潜在的负面 作用。从网络自身的特点出发,阐述了网络政治的含义和特点,进一步阐明了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现状,着重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一些问题,探讨了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的良好有序发展措施,探讨了如何正确引导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网络政治参与;政治现代化

目录 一、绪论...........................................................................................................................................................................1(一)网络政治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1(二)网络政治的起源和发展...............................................................................................................................1(三)网络政治的特点...........................................................................................................................................1 1.虚拟性...........................................................................................................................................................1 2.直接性...........................................................................................................................................................1 3.开放性...........................................................................................................................................................2 4.平等性...........................................................................................................................................................2 5.便捷性...........................................................................................................................................................2(四)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及特征...........................................................................................................2(五)网络政治参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2(六)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3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3(一)我国当代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历程...............................................................................................................3(二)我国当代政治制度的确立及其特点...........................................................................................................3 三、网络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3(一)拓展网络新领域是思想政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3(二)互联网对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4(三)互联网发展将有助于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4(四)互联网对中国政治现代化运作具有推动作用。

.......................................................................................4 四、目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局限性...............................................................................................................................4(二)网络政治参与中“非理性”因素的影响........................................................................................................4(三)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5(四)网民政治素质仍有待于提高.......................................................................................................................5 五、网络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思考...............................................................................................................................5(一)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网上职能........................................................................................5(二)加快网络技术研究,保证网络信息安全...................................................................................................5(三)提高网民的政治素质,优化网络政治参与环境.......................................................................................5(四)实行必要的网络管制,保证网络健康发展...............................................................................................6(五)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建立网络法治秩序...................................................................................................6 六、结论...........................................................................................................................................................................6

一、绪论 进入 21 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特别是在本世纪,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界上任何角落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登录到同一个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上共享各种信息资源。这个虚拟计算机网络将不同肤色、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将人类带入互联网的一个新时代。

(一)网络政治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依据纳扎里·乔克里的理解,网络政治学主要是探讨虚拟空间中的政治问题,即“谁得到什么,何时得到和如何得到”他认为理解网络政治学的关键在于网络是何种意义”。

[1].本尼迪克特对网络的描述“是一种全球网络化,由计算机支持并进入而产生的一种多维度的、‘虚拟’的真实,它是由纯粹的数据或信息组成的。

[2]

互联网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最初应用于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但只是作为一个技术的交汇点,是流动和交流的平台。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和发展,网络的互联性和快速性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并逐渐渗透到人类的政治生活中,一个涉及国家权利和特定利益之间关系的政治现象。狭义上,是互联网上的客观存在,密切相关的政治现象。政治现象目前由三个层次组成:网络空间的政治现象、网络政治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动态响应和现实主体对网络的动态响应。治理起源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媒体中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现象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为传统政治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和独特的视角。

(二)网络政治的起源和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中国的网络政治开始兴起。随着中国互联网业务的广泛开放,互联网用户数量逐年增加,网络政治也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开始利用网络获取实时的政治信息,跟踪重大政治事件的发展,利用网络渠道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并与他人进行沟通。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中国网络政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网络媒体已经形成了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为优势,积极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功能的基本体系。党中央强调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党的建设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也都应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

[3]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广泛传播,每当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时,几乎都会在网络中引起强烈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论,甚至形成强大的舆论。在越来越多的事件中,网络舆论显示其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的网络舆论活动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三)网络政治的特点 由于网络政治是网络的载体,基于互联网的特点,使得网络政治与传统政治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1.虚拟性 虚拟网络空间决定了网络政治的虚拟性。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发表表达政治观点的文章,参与政治问题的讨论,向政府部门表达他们的要求。网络政治虽然在形式上是虚构的,但在功能效果上是真实的。它是对现实政治世界的一种反应,是人类政治感知和政治行为借助网络技术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政治也是一种现实,但它是以虚拟的方式存在的。

2.直接性 网络政治突破了传统政治的局限性、空间的局限性、传播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等诸多障碍,开辟了公

[1]

Choueri, Nazil.Introduction: cyber politics i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eienc Re-view[J].2001(3)

[2]

Benedikt.M,1994, Cyberspace: some proposals, in M.Benedict} Cyberspace First Steps[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p123

[3]

《光明日报》.2001 年 1 月 11 日

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的一种方式。互联网的便捷性为公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促进人们对政治活动的渴望和能力。

3.开放性 互联网具有无边界、无中心的分散结构,网络世界的互联性质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网络平台上所有信息的生成和传播。访问是开放和共享的,只要进入互联网的设备和条件,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公共决策。

4.平等性 虚拟世界中的平等比现实世界中的平等更容易实现。在互联网上,它隐藏了人们之间的差异,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任何人都可以超越身份、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实现人人机会平等。

5.便捷性 与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相比,在网络上,政治事件、政治观点和态度、政治决策以及一系列与政治有关的活动和内容在互联网上迅速蔓延,人们对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反应也更加迅速。人们只要点击鼠标,输入数据,就可以随时参与各种政治活动,节省时间,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政治参与繁文缛节。

(四)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政治现代化就是,一种从传统政治专制政治或粗糙的民主政治走向现代政治高度民主政治的社会变迁过程,是现代人类根据一定的目标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综合性目标自觉进行政治改革,推进政治发展的活动。

[4]

所谓政治现代化,是一个追求国家全面现代化的动态变化过程,它本质上是一个政治文化的变迁。政治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的重要体现。从历史的角度看,政治现代化是某些现代政权的发展过程,从进化的角度看,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是无止境的。

[5]

政治现代化的特征可以通过三个相对简单的过程来决定:(1)用单一的、非宗教的、国家的政治权威、宗法的政治权威和种族的政治权威取代传统和宗教的政治权威。(2)新的政治权威(包括法律、军事、管理和科学)必须由新的管理阶层组织来处理,新的组织结构的选择是以成就为基础,而不是以生活为基础。组织结构进一步下放,其他职能更加专业化,所有参与机构和组织更好地一体化。(3)社会团体参与全社会的政治意识不断增强,新制度的不断引进和发展,群众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范围不断扩大。网络化使信息技术产业逐步围绕着互联网组织起来知识的来源,生产力增长主要依赖于网络的发展和运用。成为整个经济新技术与管理专业。

[6]

国内学者李斌教授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指网民及虚拟团体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的活动。” [7](五)网络政治参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第一,经济方面影响。经济活动是人类最早、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所有其他人类活动,包括政治生活方式,都源于经济生活的基础。任何政治活动都是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基础的。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为政治参与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从而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整体教育水平。提高人民参政能力。

第二,政治方面影响。政治制度本身的参与机制既是政治参与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只有在政治参与机制健全、参与渠道多样化的情况下,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特点决定了现代政治机制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政治发展,公平合理。有效的政治机制将鼓励更多的政治参与,促进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

第三,网络平台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参与必须依靠网络技术的发展,治理参与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基础。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快速实时信息更新,它必须依赖于快速、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技术。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民主进程的加快,必然需要更强大的网络功能,更安全可靠的网络平台环境作

[4]

包心鉴.政治现代化与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民主政治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1994(5).[5]

朱德米.网络政治学:虚拟和真实[J].国外社会科学,2002 年第 1 期

[6]

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第 11-12 页

[7]

李斌.网络政治参与的机理初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8).3 为支撑。

(六)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 具体来说,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子投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子身份认证相关法律的完善,“电子投票”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二,网上“电子公告板”,通过政治参与活动,将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一种新途径;第三,电子邮件使用直接电子邮件进行政治参与,有利于促进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增加行政工作的透明度,也有利于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第四,网络主页,随着全社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网络的普及,通过网络主页参与政治活动将成为网民参政的主流形式,网络主页也将成为政府了解社会形势和舆论的重要平台。

[8]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 (一)我国当代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根本要求。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有其独特的特点。它已经尝试了各种现代化模式,并正在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9]

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市场化和政治统治。政治改革的进步模式是通过非政治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的改革推动政治领域的改革,通过对非核心政治领域的改革促进核心政治领域的改革,从而实现民主政治的状态。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大成就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它取代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创造了社会主义新模式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造了新的辉煌的社会主义。第二个伟大成就是在民主政治中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从新的理论高度认识到法制建设,促进了法制的完善,而且在实践中把法制推进到国家治理的运行水平,逐步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新时期,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与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的民主政治。抓住振兴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二)我国当代政治制度的确立及其特点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政治领域的不确定成就不断向现代国家、现代社会和现代政党的方向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努力建立现代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我们党不断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从最初提出政企分开,到确定依法治国、实行法治的战略,再到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等,逐步实现了公共权力运行的合理化和制度化。

第一,国家的治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中国民主建设有了巨大的进步。政府与社会之间以及不同组织之间建立了有效的对话机制。第三,政党的执政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网络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 政治发展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政治领域的积极政治变革。这也是发展中国家政治体制由不完善、不稳定到完善稳定的过程。目前,网络政治的兴起对促进中国政治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拓展网络新领域是思想政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认识方向,勇于创新,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会弱化,反而会更有效。随着网络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将得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从而加快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进程。思想政治工作在新领域的现代化建设中必将得到加强和完善。

[8]

郭小安.网络政治参与:政治冲突的催化剂还是缓冲带[J].党政论坛,2008(4)

[9]

罗迪.当代青年:网络政治时代的主角困[N].中国青年报,2007.07-22(2).4(二)互联网对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民主作为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政治制度的可能性,使公民能够广泛参与公共事务。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参与方式,无疑在技术手段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公民可以利用互联网上未确定的在线论坛来表达他们对政治问题的看法。互联网在舆论表达和公民政治参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10]

(三)互联网发展将有助于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有利于各种政治文化的共享。它有助于我们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载体。通过网络传播,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了中国公民现代化所需的政治人格和能力。

[11]

(四)互联网对中国政治现代化运作具有推动作用。

随着网络的深入,政府加快了互联网的接入,促进了政府运行机制的完善。网络要求政府了解自己的职能和能力,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网络在政府职能转变中起着催化作用,使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政府利用网络机遇,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管理服务功能,为社会提供平等、公平的信息资源。它扩大了政府的不确定性服务职能,提高了政府的不确定性效率,促进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四、目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逐步加深,世界各国正在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文化之间发生了剧烈的碰撞。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思想观念在我国广泛地传播与渗透。网络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提高了政治参与的质量,促进了政治参与的发展,而且暴露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局限性 网络政治参与应该是全社会的所有人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而不应局限于那些有能力和机会使用网络的人。但在现实中,人们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平等的。互联网民主仅限于那些有能力使用网络的人。他们大多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熟练的计算机技术。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充分参与和影响政治,充分享受民主权利。如果没有网络设备,不能使用计算机的人将无法参与网络政治,无法享受网络民主的权利。“数字鸿沟”是指信息技术领域存在的差异,即在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信息方面的差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鸿沟的影响不容忽视,严重影响着网络政治参与者的政治参与水平和网络舆论的公平与公平。

(二)网络政治参与中“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随着传媒科技的飞速进步,使信息的交流拥有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扩散速度。但现在的许多报道都有失偏颇,有些只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更是过度关注负面新闻或是明星的私人生活,对于好人好事却不及时报道。报纸、广播、互联网等都属于大众传媒,它们以传播速度快、传播广和影响力大等特征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现在不用出门,在家中只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了解全世界的信息,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通过视频等技术就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虽然这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在给人们各方面都带来便捷性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负面新闻报道的初衷是为了揭露社会问题,警醒世人,但现在对负面新闻的过度报道,不仅不能准确的表达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力的批判社会负能量,还会使得一部分缺乏辨别能力和批判力的人在行为在选择上迷失方向,产生负面情绪。

[10]

王永生.网络时代公民政治参与的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11]

梁彩香.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

5(三)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随着网络安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空间安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网络空间已成为国家间意识形态对抗的重要战场。中国作为一个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国家,从网络空间对网络政治的安全威胁的发展和特殊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网络的不安全也构成了网络政治发展的最大障碍。安全的网络环境是网络政治发展的关键。与此同时,网络政治的日益发展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四)网民政治素质仍有待于提高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但是也使得信息爆炸,并且有一定程度上的道德缺失。现在的人们都处于各自的手机或者电脑面前,仅仅依靠网络将大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条网络中的每个人都可以不使用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在缺乏有力的网络监督的情况下,使得道德的约束能力在互联网之中渐渐不复存在。甚至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在互联网之中的行为是虚拟的,并不是现实行为,可以不受到任何规则和任何人的管制,自己可以随意发表言论或者违背现实约束的事情,即使做了也没人知道我是谁,没办法让我承担任何责任,因此,我国网民的政治参与素质仍然有待提高。

五、网络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网上职能 随着网络社会化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对网络民主建设的引导。政府是各行各业最大的信息资源占用者。全球化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根据市场的规则去选择意识形态,而且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将会使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然后逐步淡化。虽然我国存在着若干的意识形态成分,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政府部门必须努力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重视政府门户网站的管理和维护,加强政府网站服务能力建设,真正建立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电子桥梁”。这不仅加强了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交流,而且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便于听取公众的意见和愿望,迅速作出反应,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使广大群众更好地参与和讨论政治。同时,它也可以引导舆论,有效地消除公共非理性民主和情感民主的负面影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12]

(二)加快网络技术研究,保证网络信息安全 在互联网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和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可控制的网络安全因素明显增多,破坏力也在不断扩大。网络时代要高度重视政治安全,树立网络时代的政治安全意识。我们不仅要主动思考,而且要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高国家信息安全的能力。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必须注意世界先进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发展安全高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品使我国在网络技术上取得了领先的成果,促进了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

[13]

(三)提高网民的政治素质,优化网络政治参与环境 要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国家应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持久而深入的教育,网络伦理思想深深植根于人们不确定的心灵,增强了个人的道德责任。提高全国网络的整体道德和道德标准。努力培养网络公民意识。由于网络活动的隐蔽性,一些受不良信息影响的网民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评论和行为缺乏责任感。通过宣传教育,要使每一个网民认识到参与网络活动的每一个网民都必须遵守网络社会的规则。每一个网民灌输网络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培养网民的合法理性的公众意识。

[14]

[12]

刘文.论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影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3]

赵春丽.网络政治参与:协商民主的新形式[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4).[14]

李春.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兴起:条件、形态与前景[D].复旦大学,2005.6(四)实行必要的网络管制,保证网络健康发展 大众传媒在对新闻进行报道时应该注意报道是否真实可靠,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要做出中立的描述和判断,不应带有任何情绪。现在有一些媒体为了增加关注度和传播影响不顾信息是否真实,只在意引起多大的影响力,帮助这些不实消息进行传播。因此,对于这一问题新闻媒体要加强自身的管理,相关部门也应该增加重视程度,避免这种不实信息的出现。大众传媒应该增加对积极事件的报道,减少负面新闻的报道,负面新闻是用来警醒人们的,但是过多的负面新闻则会引起相反的效果。

(五)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建立网络法治秩序 互联网经过多年的飞速发展,早已渗透到每个方面,一方面提升和改善了我们日常的习惯。但是在另一方面,网络也存在着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不文明、不诚信的现象随处可见,虚假信息随意传播,色情暴力信息比比皆是,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互联网建设的问题,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提别提出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抵制互联网的消极作用,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

为了规范网络政治参与渠道,规范网络秩序,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必须建立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实现网络法制建设。加快网络立法步伐,建立更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规范网络秩序,培养网络世界的自律精神,保障互联网的安全。保护人民-不明确的言论自由和其他权利-有利于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它可以为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建设性的网络民主平台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为促进民主政治的良好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六、结论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文明方式的诞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网络的互联性和快速性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政治生活中,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手段和渠道。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和深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生态环境。网络治理自中国兴起以来,给当代中国政治和政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当代中国政治和政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动力。

网络政治参与的广泛发展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网络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已经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舆论的放大器。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深刻地改变了政治生态环境。要主动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把网络政治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式,把网络政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光明日报》.2001 年 1 月 11 日.[2] 包心鉴.政治现代化与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民主政治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1994(5).[3]

Choueri, Nazil.Introduction: cyber politics i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eienc Re-view[J].2001(3)[4]

研究生班政治经济学 篇6

科目代码:412

科目名称: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说史

经济学说史部分(5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重商主义

2.戈森定律

二、论述题(30分):

1.试论马歇尔《均衡价格论》的产生及其意义。

政治经济学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

1,相对剩余价值2.资本价值构成3.垄断利润4.股份有限公司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劳动二重说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意义。

研究生班政治经济学 篇7

一、高中政治教师适应新课程的必然要素

1.观念更新。

观念更新是高中政治教师适应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必要前提。首先,教师应培养正确的学生观念,即学生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知识的主体,因此,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在尊重学生实际状况的前提下,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教师要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发现自身适应社会的各项能力,从而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主宰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最后,教师应准确认识教材改革的意义。教材在知识传播中担任的是信息传递角色,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摒弃以教材为教学研究对象的错误认识,使新教材科学灵活地发挥出原有价值。

2.素质提升。

素质提升是高中政治教师适应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必然选择。由于新课程在课程功能、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学习方法等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高中政治教师不能仅仅依靠原有的课堂教学经验,而是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不断提升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业素养,当然,高中政治教师对自身修养与素质的培养也十分关键。

二、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适应策略研究

根据高中政治教师思想政治新课程适应状况的研究,现提出以下四点提高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适应能力的具体策略。

1.转变教师角色,顺应新课程要求。

角色转变是高中政治教师适应思想政治新课程的一项重要途径,因此在角色方面,教师应该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引导者、合作者与参与者。当高中政治教师担任引导者角色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身心发展,创造新的教学手段及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 发散他们的思维。例如,以我国经济体制为课堂内容时,教师除了要讲解必要的教材知识,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社会相关企业进行考察感知,让他们更加深刻认识经济体制的相关内容;当高中政治教师担任合作者与参与者角色时,应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加强其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并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使学生积极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市场价值规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教学法的创建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热情与主动性,且教师的参与合作也能够显示出一定的亲和力,从而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

2.创设课堂情景,强化自主研究。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思想与兴趣都十分广泛,且具有很强烈的参与意识, 善于深度挖掘知识的原由。基于该特点, 高中政治教师要善于巧妙地创设课堂情景,从而诱发学生掌握思想政治课堂学习任务以及积极思考的热情。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即通过以课堂教学内容为情景的主题,引导学生以主体的角色参与其中,不断强化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高中政治课堂情景的创设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有效方式,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情景教学的积极性,高中政治教师应该从情景创设的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考虑。首先,课堂情景的形式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创新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投身到自主研究学习当中。其次,情景创设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若内容过于脱离他们的实际生活,则不能引起共鸣, 从而间接影响高中政治课堂情景教学的效果。

3.应用先进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

科学技术与互联网信息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各领域也从中得到了很多福利。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应该也紧跟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充分应用先进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对于高中政治教师来说,信息技术能够帮助他们在网络上获得课程教学所需的多种宝贵资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是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模式,这些都是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具体表现,对有效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更新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知识结构。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知识更新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当前,高中政治新课程的学习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 其中很多内容都涉及新时代的社会要素,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实现时代化、多样化与个性化。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若想适应这一状况,需要在了解政治教学内容与任务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思想政治知识的结构,使自身的专业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

研究生班政治经济学 篇8

一、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政治稳定的积极影响

网络政治参与和社会政治稳定是相互影响、彼此推动的。一方面,动态而有效的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公民表情达意,便于政府科学决策,从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助于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发挥网络政治参与的优越性。反之,二者则会陷入无序化、混乱化的恶性循环,严重威胁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一)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民众的情感宣泄,实现互联网作为社会心理缓冲阀与心理调节器的作用

“由于交通条件和通讯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使每个公民都有条件去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这样推选代表去参与此类活动便成为合理之举。”代议制民主制的伟大作用是不容抹杀的,但它也带来了种种不良后果,比如公民政治冷漠心理的形成。参与型民主主义流派主张:“自由的平等权利和自我发展只能在参与性社会中才能实现。”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发挥了社会心理缓冲阀和心理调节器的作用。邵道生曾在《欢迎“互联网式的民主”的“社会实验论”》中说:“在互联网这一信息载体中,人们对于国家民生大事,尤其是当社会发生突发性事件时,可以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意志,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题材不受限制,网上就像开了锅似的,立即沸腾了起来,无组织、无人引导、具有较为彻底的自发性、独立性、平等性……”例如山西“黑砖窑”事件、河北“三鹿”奶粉事件一经暴露,就有大量的网民对整个过程进行跟帖、评论和监督,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督促事件的阳光化处理。

(二)公民网络表达便于政府了解社情民意,促进政府机制改革

工业化时代的权力结构是等级森严、自上而下、垂直控制的科层官僚等级制度,但这种科层官僚机制日益成为政府机制改革、影响政府效率的一大障碍。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削弱了旧权力系统的每一根支柱,最终改变着家庭、生活、商业、政治、民族国家以及全球权力本身的结构。”网络政治参与改善了政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暗箱操作等现状,形成了权力均态分布的扁平化的格局,便于政府上下沟通,明确自身责任,改革政府机制。同时政府纷纷开通“市长在线”,设立网络论坛、聊天室、电子邮件方便公民了解政府政策。

二、 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政治稳定的消极影响

作为新型政治参与方式的网络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给我国的社会政治稳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挑战,需要我们区别对待,趋利避害。

(一)有些不实信息混淆了人们的视听,影响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秩序

尼葛洛庞帝曾说:“因为正是这种分散式体系结构令互联网能像今天这样三头六臂。无论是通过法律还是炸弹,政官都没有办法控制这个网络。”尤其是网络共同体的“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并且“在网络和新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来的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化了”当一些虚假信息在网上被迅速点击、传播后,极易混淆人们的视听,导致网民陷入非理性状态,甚至会形成群体性事件,造成社会混乱。例如新疆7.5打砸抢烧事件就是利用互联网络而进行的暴力事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的政治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更有一些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利用互联网的可操作性,侵入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系统,窃取国家机密,或极力在网上传播攻击中国政府、攻击社会主义的言论,进行政治煽动,制造矛盾和事端,威胁到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民族和谐。

(二) 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易导致“无政府主义”倾向,非理性化的政治参与易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人们有理由担心,在政府难以发挥作用的电子荒野上,亿万个网民,亿万种声音,多数同意的民主原则被伤害后难以找到有效协调社会整体利益的手段,可能导致日益严重的无政府状态,甚至是国家的崩溃。”这就容易产生“无政府主义”。公民的非理性化参与还会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比如人肉搜索现象。近几年来,几起极具影响力的人肉搜索事件掀起了轩然大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一呼百应,造成让人瞠目结舌的社会后果。这种非理性化和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使我国的社会政治稳定存在潜在的危机,使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面对极大的挑战。

三、引导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对策

网络政治参与是政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前提,是公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体现,也是政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发挥网络政治参与的优势,引导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

(一)提高公民网络素质,建设“参与型”公民文化,倡导理性化的网络政治参与方式

“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斥着计算机盲、网络盲的国度里实现网络化,也很难想象让一支计算机盲、网络盲的干部队伍去管理、参与网络时代的政治。”因此为了缩小“数字鸿沟”,就必须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偏远地区实施倾斜政策,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和技术支持。提高公民的网络道德水平,同时也要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培养网络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的能力,加强网络应用和网络创造能力,积极建设电子政务,形成良好的网络政治参与氛围。

(二)加强信息管理和立法工作,构建有效的规范制衡机制,推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政府是最大的信息资源占有者,要加强对信息的管理,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的立法工作。我国自1996年以来,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政策,为我国网络的有序化、规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但是一些法律条文暴露出滞后性、层级低、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等缺陷,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环境。因此立法部门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制定实用性法律法规,更新立法内容、提高立法层级,规定网络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打击网络犯罪,为千变万化的网络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后盾和法律支持,在网络自由和法律规范之间寻得平衡,为保证社会的安定和谐增加砝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热情极度高涨,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成为人们实现政治参与的新选择。面对其双重影响,我们不能放任自流,对其不加约束,也不能简单的拒之门外,而是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完善参与客体的科学性,改善参与手段的单一性,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法制化、理性化、有序化发展,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的政治稳定。

上一篇:清华附中初一期末试卷下一篇:如何培养杰出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