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法 (试行)(精选10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科普工作,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会科普教育资源,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向广大公众进行有效的科普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与管理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普教育基地主要是指依托教学、科研、生产、传媒和服务等资源载体,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机构。主要包括:
(一)科技场馆类科普教育基地,是指专门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科技、文化、教育类场馆,分为综合性科技馆和专业科技场馆。综合性科技馆包括科技馆、自然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专业科技馆包括天文馆、气象馆、地震馆等。
(二)公共场所类科普教育基地,是指具有科普展教功能的自然、历史、旅游、休憩等公共场所,如图书馆、动物园、植物园、生态旅游区、森林公园、海洋公园、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地质遗迹、自然遗产、文化保护地、旅游景点、人文景观等。
(三)教育科研类科普教育基地,是指依托各类教育和科研
机构,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特定科学传播与普及功能的场馆、设施或场所,如教育和科研机构中的博物馆、标本馆、陈列馆、天文台(馆、站)、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推广)中心(站)、野外站(台)等研究实验基地,医院等。
(四)生产设施类科普教育基地,是指企事业单位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场馆、设施或场所,如生产设施(或流程)、科技园区、科普展厅等。
(五)信息传媒类科普教育基地,是指以网络、电子、印刷品等为载体,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机构,如科普网站、科教电视频道、科普报刊等。
第三条
黑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由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省科协”)认定命名。省科协是科普教育基地的业务指导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第二章 认定标准
第四条
各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或受法人正式委托,能独立开展科普活动的单位,且所在单位领导重视,设有专门的科普工作机构。
(二)重视科普工作,具备开展科普工作的制度保障,有科普工作的规划和计划,将科普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及表彰奖励范围。
(三)具有专项科普经费,列入本单位财务预算,并实行专款专用,能确保科普教育工作正常运行。
(四)具备开展科普工作所需的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并有计划地开展科普工作人员业务培训。
(五)能够积极参加大型科普活动,并结合基地实际组织特色科普教育活动。
(六)建有基地科普教育网站或在主管单位网站设有科普栏目,并做到内容及时更新。
第五条
各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标准细则详见附件。
第三章 申报与认定
第六条 申报省级科普教育基地,需获得设区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与命名。对部分科普教育业绩突出,社会影响力大,且符合第二章认定标准的科普教育基地,可由省直相关部门、省级学会直接推荐申报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第七条 申报程序。
(一)申报材料。申报单位应提供以下材料,并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1.《黑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申报表》。
2.申请报告。内容包括单位的基本情况、申请理由和工作成效。此外,以附件形式提供:科普工作人员基本情况表、科普工作管理制度(包括经费制度)、本科普工作总结、下科普工作计划、以往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和从事科普工作的影像等相关材料。
3.申报单位认为需要补充的其他材料。
(二)申报受理和推荐。由省直相关部门、省级学会或设区市级科协受理本系统或本地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填写推荐意见后报省科协。
(三)组织评审和公示。省科协组织专家评审,评审结果面向社会公示。
第八条 认定命名。经专家评审、社会公示后,由省科协发文确认并颁发“黑龙江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牌匾。
第四章 管理与服务
第九条 省科协是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的日常管理部门。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推荐单位承担对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日常工作指导职责。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应自觉接受工作指导和考核。
第十条 省科协对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实行动态管理。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认定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有效期限为5年。到期后需重新申报,经认定后可被继续命名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第十一条
各推荐单位要加强省科普教育基地日常活动和相关工作的业务指导,重视和关心省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省科普教育基地每向推荐单位提交科普工作计划和总结。省科协每两年组织一次对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的考核检查,并支持考核优秀的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特色科普活动。
第十二条
省科协定期组织科普教育基地工作交流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第十三条
省科普教育基地是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 — 4 —
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是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规定享受国家给予的相关优惠政策。
第十四条
科普教育基地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黑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一)严重违法违纪行为;
(二)宣传邪教、封建迷信以及反科学、伪科学活动;
(三)损害公众利益行为;
(四)不能达到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标准或不能履行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义务;
(五)不接受省科协的业务指导和科普任务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解释权属省科协。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1.科技场馆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标准细则 2.公共场所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标准细则 3.教育科研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标准细则 4.生产设施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标准细则 5.信息传媒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标准细则
附件1
科技场馆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标准细则
科技场馆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场地设施
(一)有专用参观场所。综合性科技馆用于科普展教活动的室内展厅总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专业科技馆馆用于科普展教活动的室内展厅总面积不小于500平方米。
(二)有互动体验类展品。除常规科普展品外,综合性科技馆应有数量不少于总展品60%可供观众演示、体验、互动展品,专业科技馆应有数量不少于总展品20%可供观众演示、体验、互动展品,同时要根据科技前沿和社会热点定期更新、补充科普展品,展品总完好率保持90%以上。
(三)有场馆科普教育网站。科普教育网站内容应做到及时更新,每月更新不低于3-5篇文稿或图片。
二、开放接待
(一)常年对外开放,并向社会公布开放时间。年开放天数综合性科技馆不少于180天,专业科技馆不少于240天。年接待参观人数综合性科技馆和专业科技馆不少于5000人。
(二)全国科普日、科技周等全国性大型科普活动期间基地能对公众开放。
三、经费投入
每年科普经费能保障日常运行,并以不低于 5%的比例逐年递增。
四、科普队伍
(一)有专门的科技场馆领导机构,单位建立的科技场馆,其正职应由该单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担任。
(二)配备不少于5名的专职科技辅导员或讲解员,并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志愿者人数30人以上。
(三)有科普队伍继续教育制度,科普工作人员每年业务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
五、科普活动
(一)经常性开展科学性、趣味性、体验性科普教育活动,保证活动频率和活动规模。
(二)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全国性大型科普活动,及当地科协、科技部门组织的重大科普活动。每年开展4次以上重大科普活动。
(三)针对社会热点和公众需求,结合本单位特色,每年开展6次以上有新意、特色明显、讲究实效、形式多样的专题品牌科普活动。
(四)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开展线上和线下科普教育活动。
(五)与所在地的社区、乡镇、学校、部队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固定联系和工作制度,经常开展科普活动进社区、进学
校、进乡村等社会化科普活动。
(六)基地拓宽创新科普宣传渠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每年市级以上媒体公开报道2次以上科普工作信息。
附件2
公共场所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标准细则
公共场所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场地设施
(一)科普教育基地有一定规模、固定用于科普教育展示及活动的室内外场所。其中科普展示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并备有开展科普活动所需的演示设施设备等。
(二)具有基地的科普教育网站(网页),其内容要做到及时更新,每月更新不低于3-5篇文稿或图片。
(三)有较为完善的基地说明牌、解说牌、导览牌等,科普内容科学准确,通俗易懂。
二、开放接待
(一)能常年向公众开放,年开放天数不少于180天,受气候等外在因素影响的基地可酌量减少。
(二)每年接待观众不少于2万人次。
三、经费投入
每年科普经费能保障日常运行,并以不低于 5%的比例逐年递增。
四、科普队伍
(一)由热爱科普教育工作、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中层以上干部担任负责人,并配有不少于4名的科普专职人员。
(二)建立长期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人数30人以上,定期或不定期为受众提供免费咨询或科普讲解服务。
(三)有科普队伍继续教育制度,科普工作人员每年业务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
五、科普活动
(一)经常性开展科学性、趣味性、体验性科普教育活动,保证活动频率和活动规模。
(二)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全国性大型科普活动,及当地科协、科技部门组织的重大科普活动。每年开展3次以上重大科普活动。
(三)针对社会热点和公众需求,结合本单位特色,每年开展4次以上有新意、特色明显、讲究实效、形式多样的专题品牌科普活动,如科普教育专题展、各类科普讲座或报告、夏(冬)令营、专题实践活动等。
(四)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开展线上和线下科普教育活动。
(五)积极促进科普与旅游的结合,扩大科普教育的影响面,并与所在地的社区、乡镇、学校、部队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建立 — 10 —
固定联系和工作制度,经常开展科普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等社会化科普活动。
(六)基地拓宽创新科普宣传渠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每年市级以上媒体公开报道2次以上科普工作信息。
附件3
教育科研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标准细则
教育科研类科普教育基地认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场地设施
(一)科研院所中的博物馆、标本馆、陈列馆、天文台(馆、站)、医院、中小学展教场所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野外站(台)等研究实验基地展教场所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
(二)建立面向公众的科普教育网站(网页),并及时更新内容。
二、开放接待
(一)科研院所中的博物馆、标本馆、陈列馆、天文台(馆、站)、医院、中小学科普设施全年开放在90天以上;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野外站(台)等研究实验基地全年开放在40天以上。
(二)年参观接待人数不少于3000人次。
三、经费投入
每年科普经费能保障日常运行,并以不低于 5%的比例逐年递增。— 12 —
四、科普队伍
有开展科普活动的科普工作机构,科普工作人员1人以上,并建立15人以上相对稳定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五、科普活动
(一)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全国性大型科普活动,及当地科协、科技部门组织的重大科普活动。每年开展2次以上重大科普活动。
(二)针对社会热点和公众需求,结合本单位特色,每年开展4次以上有新意、特色明显、讲究实效、形式多样的专题品牌科普活动,如科普教育专题展、各类科普讲座或报告、夏(冬)令营、专题实践活动等。
(三)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教育活动。
(四)基地与所在地的社区、乡镇、学校、部队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固定联系和工作制度,经常开展科普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等社会化科普活动。
(五)基地应拓宽创新科普宣传渠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每年市级以上媒体公开报道1次以上科普工作信息。
附件4
生产设施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标准
生产设施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场地设施
(一)基地具有可供公众参观学习的生产线、科普展示厅等参观活动场所。企业生产线(车间、生产场所)或科普展厅应不少于500延长米(平方米),能完整展示产品的生产全过程或部分重要过程,供公众参观学习相关科普知识。
(二)建立面向公众的基地科普教育网站(网页),其内容应做到及时更新。
二、开放接待
(一)企业具有经常接待公众参观的能力,企业生产线年开放日应不少于30天,企业室内科技展厅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180天。科技周、科普日期间开放,平时每周设开放日,接待有预约的团队参观。
(二)企业年接待公众参观人数应不少于2000人。
三、经费投入
每年科普经费能保障日常运行,并以不低于5%的比例逐年递增。— 14 —
四、科普队伍
(一)由热爱科普教育工作、有较强组织协调查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的中层以上干部担任负责人,并配有2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并配备规范的讲解词。
(三)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普志愿者队伍,人数不少于10人,能够满足企业开展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及参观接待的需要。
五、科普活动
(一)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全国性大型科普活动,及当地科协、科技部门组织的重大科普活动。每年开展2次以上重大科普活动。
(二)针对社会热点和公众需求,结合本单位特色,每年开展2次以上有新意、特色明显、讲究实效、形式多样的专题品牌科普活动,如科普教育专题展、各类科普讲座或报告、夏(冬)令营、专题实践活动等。
(三)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开展线上和线下科普教育活动。
(四)基地与所在地的社区、乡镇、学校、部队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固定联系和工作制度,经常开展科普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等社会化科普活动。
(五)基地应拓宽创新科普宣传渠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每年市级以上媒体公开报道1次以上科普工作信息。
附件5
信息传媒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标准细则
信息传媒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阵地设施
(一)有固定的栏目或版面从事科普宣传,做到内容及时更新;
(二)将科普信息传媒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日程,业务量不少于本单位业务工作的30%。
二、开放接待
面向公众积极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培养公众崇尚科学理念,并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全国性大型科普活动期间配套相关服务。
三、经费投入
每年科普经费能保障日常运行,并以不低于 5%的比例逐年递增。
四、科普队伍
(一)设有中层以上干部担任负责人。
(二)有专门从事科普内容策划、制作、编辑等职能的部门,有不少于5名的专职人员。
五、科普活动
(一)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全国性大型科普活动,及当地科协、科技部门组织的重大科普活动。每年开展2次以上重大科普活动。
(二)针对社会热点和公众需求,结合本单位特色,每年开展4次以上开展的有新意、特色明显的专题品牌科普活动。
七师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充分发挥各类科学技术普及场馆、设施的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功能,普及宣传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向社会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发展,特制定《七师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 科普教育基地,是指在七师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普固定场所和设施条件,向社会公众开放,能够承担科学技术普及、宣传、培训、服务功能的场馆、设施或场所。主要包括:
(一)科技、文化、教育类场馆(所),如科技馆(活动室)、文化馆(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
(二)具有科普展教功能的自然、历史、旅游等社会公共场所,如动植物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三)科研机构面向公众开放的实验室、陈列室或科研中心、天文台、气象台、野外观测站等。
(四)企业、农牧团(场)等面向公众开放的生产设施(或流程)、科技园区、展览馆等。
(五)其他向公众开放的具备科普展教功能的机构、场所或设施等。
第三条 科普教育基地享有开展科普活动的权利,享受国家、自治区、兵团给予公益性科普事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第二章
条
件
第四条 七师科普教育基地申报条件。
(一)领导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有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机构,将科普工作列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依托基地的科普资源优势,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教育传播活动,并将基地科普工作纳入单位工作目标考核、表彰、奖励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范围。
(二)建立科普工作协调领导机制。建有基地领导分管负责的科普工作管理协调机构,及时协调解决科普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围绕基地发展和社会化科普工作职责,制定有科普工作发展规划和计划;开展科普工作调查研究,督促检查职责任务落实情况。
(三)具有固定的科普展览场地和相对固定的科普活动场所,有主题明确的科普内容,并定期更新、补充展示内容。配备了满足科普活动需要的音像、演示、实践设备等经常性科普活动的条件与设施;能够提供公众阅读和索取的科普教育文字、图片资料;配备有负责讲解、接待、活动辅导并具备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专兼职工作人员。
基地科普活动内容广泛,设计科学。除普及专业学科的科技知识外,基地在培养公众科学探索兴趣、树立科学发展观、反映科技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等方面的展示内容,不少于总展示量的20%。
(四)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如基地和有关部门、学校的协调联络制度或共建制度、对外接待制度、对青少年减费或免费开放制度等。
(五)保证科普教育活动正常开展和基地建设发展的资金投入,将科普经费列入本单位经费预算并落实到位,科普活动正常开展,科普经费逐年增加。
(六)有计划地开展专、兼职科普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广泛利用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参与基地的科普工作。
第五条 一般情况下基地应常年向社会公众开放,并能开展日常科普教育活动。
(一)场、室、中心类基地和青少年活动场所类基地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100天;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和研究基地、高技术企业类科普教育基地,要根据公众科普需求和自身工作安排,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公众开放,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20天,每年接待观众不少于800人;各类基地对青少年实行优惠或免费开放(含法定节假日),自然保护区类基地在划定区域内向公众常年开放,注重利用保护区内的特有科普资源制作科普宣传品。
(二)每年组织2场以上有专业特色、讲究实效的科技活动;结合实际设立1-2个可供青少年参与的专门课题。广泛利用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参与基地的科普工作。
(三)日常科普工作能够坚持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能够坚持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和公益性的活动原则。
围绕科普宣传主题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需求,每年积极参加“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 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并在活动期间对公众实行免费或优惠开放。
(四)在基地显著位置设置专栏,公示基地开放制度。公示内容包括:开放时间、活动内容、优惠办法(对象、时间段、标准)、接待办法(联系人、联系电话、网址)等内容。
(五)主动与新闻媒体合作,加强对基地自身和科普活动的宣传工作。通过网站或网页宣传、展示基地科普活动内容和科普教育工作整体情况,并与相关网站链接。基地网站或网页宣传内容,随科普设施更新、内容变化、活动发展及时更新维护。
第三章 申报与认定
第六条 申报资格。凡符合上述条件的相关场馆或设施,且科普活动特色鲜明,科普工作成效显著,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均可自愿申请成为七师科普教育基地。
第七条 七师科普教育基地申报材料。
(一)《七师科普教育基地申报书》;
(二)申请报告。内容包括单位的基本情况、申请理由和工作成效。此外,以附件形式提供:科普工作人员基本情况表、科普工作管理制度(包括经费制度)、本科普工作计划、以往开展各类科普活动或从事科普工作的相关材料等。第八条 七师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程序。
(一)申报单位将申报材料一式三份报团科办(或相关单位),团科办(或相关单位)审阅并签署意见后报师科协。
(二)七师科协组织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审查书面申报材料,组织实地考察,提出评审意见。评审通过的命名为“七师科普教育基地”,并颁发证书、牌匾。
第四章 管 理
第九条 七师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
(一)七师科普教育基地经批准命名后,必须严格按发展规划和计划组织实施,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普工作,并在每年12月份向七师科协提交本科普工作总结和下工作计划。
(二)积极探索基地开展科普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开拓创新,吸引或组织公众到基地参加科普教育活动。组织科普工作经验交流和理论研讨活动,积极参加师内外科普教育基地之间的经验交流,对专、兼职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开展科普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三)七师科普教育基地接受七师科协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实行动态管理,对科普教育基地每3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经考核,对科普工作成效突出的,择优向兵团、中国科协等有关部门推荐申报上级科普教育基地,并对做出突出成绩的科普教育基地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撤消其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1)有违法乱纪行为的;
(2)有宣传邪教、封建迷信以及反科学、伪科学活动的;(3)有损害公众利益行为,经指出仍不整改的;
(4)不能满足七师科普教育基地申报条件,或不能履行科普教育基地义务,经七师科协综合评估认定为不合格的。
第五章 附 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和宣传,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规范申报和认定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浙委发„2017‟46号)、《浙江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申报和认定管理办法》(浙震发„2016‟46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以下简称科普教育基地)是传播防震减灾理念、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倡导防震减灾科学方法,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和能够发挥较大影响作用的场所。
第三条 湖州市地震局负责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各县区地震主管部门负责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的组织申报,并对本辖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进行业务指导;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由其所属机构具体负责,相关行业业务主管部门予以指导支持。
第二章 申 报
— 1 — 第四条 科普教育基地分为学校类、社区类、场馆类。学校类:当地教育局管辖的中、小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申报建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社区类:城市社区或乡镇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小区; 场馆类:相关具备防灾减灾及地震安全知识科普条件的公共场馆。
第五条 科普教育基地应具备以下建设标准:
(一)建立工作机制。学校应有固定的防震减灾科普教师、社区应有防震减灾助理员、场馆应有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员并报当地地震部门备案;每年工作要有计划安排和必要的经费保障。
(二)有科普宣传场所。设有宣传栏或宣传橱窗并定期更换;建有“地学书吧”和“微缩地理园”并挂牌,“地学书吧”应有地震自然科学和防震减灾科普书籍、法律法规等相关宣传资料,“微缩地理园”应有中国和浙江省立体地图,断层、火山等地质模型,有条件的还可以配上各类岩石标本等。
(三)开展科普活动。充分利用“5·12”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科技活动周、国际减灾日等载体,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开展学生和群众喜闻乐见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四)设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利用学校操场、社区广场、场馆周边空地等开阔地带设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并挂牌;学校教学区、学生宿舍、社区及场馆公共场所应有应急疏散指示标志;定期排查建筑物安全隐患。
(五)做好物资储备工作。建有物资储备库,储备有铁锹、胶鞋、应急灯、雨衣、帐篷、药品、食物、水等防震救灾必需应急物资。
(六)开展地震避险演习演练。科普教育基地应有应急避震、紧急疏散预案,并当地地震部门备案;组建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根据预案开展培训和演练,每年联合民政、消防、卫生等部门组织地震应急演练。
(七)鼓励探索其他有实效的防震减灾做法。
第六条 申报科普教育基地的单位,应具备以下开放和接待条件:
(一)有专(兼)职的讲解员(可由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师、场馆讲解员、社区防震减灾助理员担任)。讲解员受过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培训,具备科学规范讲解地震知识的能力。
(二)在场所显著位置布设专门提示设施,公布开放时间、活动内容、接待办法、联系方式等信息,具有科普活动、参观接待等台帐。
(三)科普教育场馆每年向社会开放天数不少于180天。第七条 申报科普教育基地的单位,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报表(见附件)。
(二)一年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总结及工作规划。
(三)主要管理制度名录及汇编。第八条 申报程序。
(一)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向所在地的县区地震主管部门
— 3 — 提出申请。
(二)县区地震工作管理部门开展实地考察,对申报条件进行初步审核,对符合条件的申报单位在申报书上填写推荐意见并加盖公章后向市地震局提交申报材料。
(三)市地震局对申报单位的材料进行最终审核。第九条 在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的,取消其申报资格。
第三章 认 定
第十条 市地震局组织相关领域人员组成评审组,对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材料进行评审。
第十一条 评审组通过审阅申报材料后给出评审结果。对申报材料存在异议的,通过书面质询或实地考察核实。
第十二条 市地震局根据评审组的评审结果,确定拟认定的单位名单,并通过市科技局(地震局)门户网站予以公示。公示期间,对拟认定单位持有异议的,可以提交书面质询意见。市地震局应对质询意见进行调查核实并予以答复。
第十三条 公示期满后,市地震局对通过认定的单位命名为“湖州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并发文公布。
第四章 管理监督
第十四条 各级地震工作管理部门应对科普教育基地进行日常业务指导。
第十五条 科普教育基地应有工作计划,能根据工作需 — 4 — 要及时更新防震减灾有关科普内容,每年向县区地震工作管理部门报送工作总结和计划。
第十六条 对认定的科普教育基地,各级地震、教育、民政等主管部门应根据浙委发„2017‟46号文件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教育的要求,协调落实必要的经费保障工作。
第十七条
科普教育基地未按照本办法基本要求运行的,由湖州市地震局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取消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资格,收回前款经费支持,并予进行通报。
第五章 附 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深圳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规范重点物流项目的认定工作,确保有限的土地资源和优惠政策发挥最大效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深圳市重点物流项目的认定工作。
第三条重点物流项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第一类项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1.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全球100强物流企业)或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全球500强)在我市设立的物流项目,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
2.国内知名物流企业或深圳重点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的物流项目,投资额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上述项目所依托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水平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属于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或物流信息投资项目,其投资额评定标准可适当调整。
(二)第二类项目(符合以下条件)
1.属于政府鼓励发展的远洋运输、航空货运、国际中转、多式联运、船代、货代、集装箱拼装拆箱、仓储分拨、批发市场、配送中心、采购中心、零担快运、综合物流、第三方物流、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等物流项目;
2.对深圳发展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市域配送物流,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含物流园区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3.项目有明确的市场需求,所依托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水平达到当前国内先进水平。
第四条认定工作由申请人自愿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深圳市认定重点物流项目申请书》;
(二)项目投资主体的工商执照或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许可文件;
(三)项目可行性报告;
(四)项目协议及其它补充材料。
第五条认定程序
(一)第一类项目
1.申请人领取并填报《深圳市认定重点物流项目申请书》;
2.申请人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物流办)提交申请材料,市物流办复核并准备相关材料后,上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二)第二类项目
1.申请人领取并填报《深圳市认定重点物流项目申请书》;
2.申请人向市物流办提交申请材料(进入物流园区的项目,先由园区物流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申报项目提出初审意见)。市物流办复核后,组织“深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咨询委员会”的相关咨询委员依照本办法进行评审认定;
3.通过咨询委员会评审的项目,市物流办上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第六条对最终通过认定的重点物流项目,颁发《深圳市重点物流项目证书》并下发核准通知文件,报送市政府和抄送市政府有关部门。
第七条对重点物流项目实行以下优惠政策:
(一)物流园区内的重点物流项目
1.土地政策按市政府规定的优惠政策执行;
2.用电电价按工业用电标准收取;
3.在办理立项、建设等相关手续过程中,市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对重点物流项目设立“绿色审批通道”,实行快速审批;
4.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审批环节、实行快速审批后仍需提速的,申请人可提请召开审批联席会议;
5.享有《关于加快发展深圳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和市政府规定的其它优惠政策。
(二)物流园区外的重点物流项目
物流园区外的重点物流项目,在办理立项、建设等相关手续过程中,纳入市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设立的“绿色审批通道”,实行快速审批,并享有市政府规定的其它优惠政策。
第八条市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市物流办的核准文件和《深圳市重点物流项目证书》,提供政府规定的重点物流项目应享受的优惠政策服务。
第九条重点物流项目有效期为两年,市物流办每年对重点物流项目进行考核。重点物流项目有效期满后可根据需要申请延期,申请延期的程序同第五条。
第十条本办法由市物流办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院字[2009]63号
关于印发《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系(部)、处、室:
《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试行)》经院教学管理委员会研究同意试行,现予印发,请各部门组织好学习、落实。
附:
1、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试行);
2、教学事故分类与级别;
3、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意见表
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二OO九年十月二十二 日
主题词:教育 教学事故 处理办法
发:各系(部)、处、室 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办公室 2009年10月22日印发
共印20份
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稳定教学秩序,规范教师教学与考核工作,努力防范和最大限度减少我校教学工作中各种教学差错和教学事故的发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教学事故是指由于任课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人员在所承担的教学、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工作中,出现并导致直接或间接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教学进程和教学质量,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的过失及过错。
第三条 依据教学与管理等不同环节,教学事故分为教学(A)、考试与成绩管理(B)、教学管理(C)、教学保障(D)四类。根据事故性质和所造成的后果程度分为三个级别:Ⅰ级为重大教学事故;Ⅱ级为严重教学事故;Ⅲ级为一般教学事故(详见附表).。
第四条 学校成立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委员会,负责调查、认定和处理各类教学事故。
第五条 教学事故发生后,事故责任人或发现人、知情人应及时将事故情况报告相关系(部)和教务处。系(部)和教务处查实后由责任人所在系(部)、部门填写教学事故认定表;并依据本办法对事故的种类、级别提出初步认定和处理意见,报教务处汇总后,定期提交给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委员会,由该委员会确认是否构成教学事故,以及事故的种类和级别。
第六条 教学事故一经核定,应视事故级别和情节给予处理:Ⅰ级给予记过直至辞退;Ⅱ级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Ⅲ 级视情节及影响程度在部门内或全校通报批评;Ⅰ、Ⅱ级事故的责任人或同一责任 人在一学期内连续发生Ⅲ 级事故给予100—500元经济处罚。
第七条 Ⅰ、Ⅱ级教学事故的处理,由责任人所在系(部)和部门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教务处、人事部门审核,按责任处理权限作出处理决定。Ⅲ级教学事故一般由系(部)和部门作出处理决定,报教务处、督导室、人事部门备案;如因情节及影响程度须进行全校通报批评时,由责任人所在单位与教务处、督导室、人事部门会商处理,并由学校行文通报。教学事故的行政处分按学校行政纪律处分的程序办理。
第八条 故意隐瞒本部门教学事故者或发现教学事故拖延不报者,按同类教学事故的责任人对待。
第一条 为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意见》(市政发[2015]24号)。结合我市众创空间发展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众创空间是指在我市范围内由企事业单位独立运营,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团队和创客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发展空间和综合服务的创业创新载体或服务平台。
第三条 鼓励各区县、开发区、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投资机构、行业龙头企业与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和社会组织机构利用自身条件创办不同类型的众创空间。
第四条 众创空间实行分类管理与服务,并提供相关政策、项目与资金支持。按其聚集创业创新要素资源情况,分为创业空间、创客空间和众创服务空间等三种类型。
第五条 市科技局对全市众创空间进行综合管理、服务和业务指导,认定市级众创空间。各区县、开发区(产业基地)科技主管部门对本辖区众创空间进行具体服务和指导。
第六条 市级众创空间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设立宗旨是服务创新创业。可为入驻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团队和创客提供低成本的办公场所、投融资、商务及其它配套服务,有固定办公场所,并由专业管理服务团队运营。
(二)有健全的运营管理制度和创业服务体系。建立了服务对象遴选入驻、日常管理与服务、毕业退出等工作机制。能为为创业者提供代办工商注册、代理财务纳税、研发设计、科技中介、金融服务、认证检测等线上线下服务。有专兼职创业导师队伍,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培训等服务。经常举办日常性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创业培训活动。
(三)入驻服务对象,应是从事科技类或创意设计类及其相关产业的中小微企业、创业团队和创客,经营项目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要求,以实现商业化开发为目标。创业企业要求成立在一年以内,主要研发、办公场所须在本众创空间场地内;创业团队入驻期间50%以上的研发时间应在本众创空间场地内,并承诺项目孵化成功后在西安产业化。
第七条 市级创业空间、创客空间和众创服务空间还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创业空间:
1、建筑面积原则上应在1000平方米以上,属租赁场地的,租期应在5年以上。其中,办公与服务场地面积不低于总面积的90%,并提供开放共享式公共办公场地、宽带接入、互联网资源等设施。
2、可提供单个面积不少于10平米的创业工位50个,每年新增入驻科技型小微企业不少于20家。
3、设立不少于300万元的种子基金(或聚集天使投资人、创投机构或其他融资服务机构不少于10家),每年为不少于10家创业企业、创业团队或创客,通过提供借款、收购初创成果和天使投资等方式,实现融资超过500万元。
4、基于网络的创业空间,无物理空间要求,但应具有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及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
(二)创客空间
1、建筑面积原则上应在200平方米以上,属租赁场地的,租期应在5年以上。入驻的活跃创客和团队不少于100人,每年新注册企业不少于10家。
2、提供免费、便捷的公共办公场地和宽带接入、互联网资源等配套设施,单位内部的重点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等研发资源应向创客空间免费开放共享。由高校创办的创客空间,应免费向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两年以内的大学生开放。
3、与不少于5家天使投资人、创投机构或其他融资服务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每年为创客(创业团队、创业企业)融资不少于100万元。
(三)众创服务空间
1、建筑面积原则上应在200平方米以上,属租赁场地的,租期应在5年以上,并提供开放共享式创业创新交流空间。
2、与不少于10家天使投资人、创投机构或其他融资服务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每年组织不少于5次融资对接活动,参与创业企业、创业团队或创客不少于100家次,参与投融资机构不少于50家次,实现融资不少于1000万元。
3、利用微博、微信等交互式网络新媒体开展众创服务的,无物理空间要求,但应具有活跃的网络社交空间。
第八条 众创空间的认定:
(一)市科技局委托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开展众创空间评审及绩效考核工作,各众创空间运营主体向受托中介服务机构提出书面申请。
(二)受托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开展专家评审,对通过评审的众创空间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无异议的经市科技局审核,认定为市级众创空间。
第九条 众创空间的管理:
(一)经认定的众创空间及其运营管理机构,应自觉接受科技、财政、工商、税务、人社等相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二)建立众创空间绩效评价体系和退出机制,组织开展众创空间绩效考评,对绩效考评优秀的给予表彰;对绩效考评不达标的给予帮扶指导;对连续两年绩效考评均不达标的,取消其市级众创空间资格。
(三)各众创空间应规范内部管理,加强创业创新服务,积极推广企业商务秘书制度,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日常服务,建立入驻企业基本信息档案管理,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商业运营模式。
第十条
对于提供虚假材料、骗取财政资金支持,及未按规定使用财政资金的,市有关部门有权取消其相关资格、收回财政资金,并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责任主体进行处理。
第十一条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药物临床试验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以下简称“资格认定”)是指资格认定管理部门依照法定要求对申请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所具备的药物临床试验条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组织管理、研究人员、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标准操作规程等进行系统评价,作出其是否具有承担药物临床试验资格决定的过程。
第三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生部共同制定和修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
第四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国资格认定管理工作。卫生部在其职责范围内负责资格认定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厅(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资格认定的初审和形式审查及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资格认定的申请
第六条 申请资格认定的医疗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已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
(二)申请资格认定的专业应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诊疗科目一致;
(三)具有与药物临床试验相适应的设备设施;
(四)具有与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相适应的诊疗技术能力;
(五)具有与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相适应的床位数和受试者人数;
(六)具有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的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
(七)具有能够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的研究人员并经过药物临床试验技术与法规的培训;
(八)具有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
(九)具有防范和处理药物临床试验中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和措施。
第七条 申请资格认定的医疗机构应根据所具备的药物临床试验的技术要求及设施条件和专业特长,申请相应的药物临床试验专业资格认定。
第八条 申请资格认定的医疗机构,应填写《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申请表》(附件1),并向所在地省级卫生厅(局)报送资格认定申请的书面资料及电子软盘。
第三章 资格认定的受理
第九条 资格认定的申报资料须经所在地省级卫生厅(局)进行初审。
省级卫生厅(局)应对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医疗机构概况、专业科室和卫生技术人员及其他相关技术能力与设施情况、医疗中受试者受到损害事件的防范和处理预案等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对初审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将其资格认定申报资料移交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初审工作时限为15个工作日。
第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同级卫生厅(局)移交的资格认定的申报资料进行形式审查。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对医疗机构概况、药物临床试验组织管理机构设置与负责人情况、申请资格认定的专业科室及人员情况、申请资格认定的专业科室年平均门诊诊疗人次和入出院人次、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情况、研究人员参加药物临床试验技术和相关法规的培训情况、实施药物临床试验的情况(近3年内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要仪器设备情况等进行形式审查。对审查符合要求的资格认定申报资料,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形式审查工作时限为15个工作日。
第十一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申报资料进行受理审查,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机构及其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厅(局)。工作时限为5个工作日。
对申报资料受理审查符合要求的,组织对申请机构进行现场检查。
第四章 资格认定的现场检查
第十二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卫生部组成检查组实施现场检查。工作时限为30个工作日。
第十三条 检查组由3-5名监督管理人员和专家组成。
第十四条 实施现场检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书面通知被检查机构和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厅(局),告知现场检查时间、检查内容和日程安排。
第十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厅(局)可各选派1名监督管理人员参加本行政区域内资格认定的现场检查。
第十六条 在现场检查过程中,被检查机构应配合检查组工作,保证所提供的资料真实,并指派1名人员协助检查组工作。
第十七条 现场检查开始时应由检查组确定检查程序和范围,落实检查的进度安排,宣布检查纪律和注意事项。
第十八条 检查人员应严格按照现场检查程序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标准》(附件2)进行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实记录,必要时应予取证。
第十九条 现场检查结束时,检查组应进行评定汇总,作出现场检查综合评定意见。评定汇总期间,被检查机构人员应回避。
第二十条 现场检查综合评定意见须有检查组全体成员和被检查机构负责人签名,并附每位检查人员的检查记录和相关资料。
第二十一条 检查组应向被检查机构宣读现场检查综合评定意见,被检查机构可安排有关人员参加,并可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评定意见提出不同意见、作出解释和说明。
第二十二条 检查组完成现场检查后,应将被检查机构提供检查的所有资料退还被检查机构,必要时,可保留一份复印件存档。
第二十三条 现场检查时间一般为2至4天,根据现场检查工作的需要可适当延长检查时间。
第二十四条 被检查机构对现场检查人员、检查方式、检查程序、现场检查综合评定意见等存有异议时,可直接向检查组提出或在10日内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诉。
第五章 资格认定的审核与公告
第二十五条 现场检查结束后,检查组将检查结果录入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数据库,对现场检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定,提出资格认定的检查意见,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时限为20个工作日。
第二十六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卫生部对资格认定的检查意见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书面通知被检查机构及其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厅(局)。工作时限为25个工作日。
第二十七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通过资格认定的医疗机构,予以公告并颁发证书。工作时限为10个工作日。
第二十八条 未通过资格认定的医疗机构,如其再次申请资格认定,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年。
第二十九条 对资格认定检查确定需要整改的医疗机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的医疗机构,可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整改报告,整改符合要求的,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卫生部组织检查组再次进行现场检查。限期整改的时限为6个月。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获得资格认定的医疗机构须于每年3月31日前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报送上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的情况。
第三十一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应根据各自职责对通过资格认定的医疗机构进行随机检查、有因检查以及专项检查,并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相互通报。
第三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厅(局)应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本行政区域内获得资格认定的医疗机构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情况应分别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
第三十三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监督检查中发现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未按规定实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等对其进行处理。对严重违反《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通告卫生部并取消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同时予以公告。自公告之日起,3年内不受理其资格认定的申请。
第三十四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卫生部对已取得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的医疗机构每3年进行一次资格认定复核检查。对复核检查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取消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资格并予以公告。
第三十五条 对取消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的医疗机构或专业,自公告之日起,停止该医疗机构或专业所承担的所有临床试验。
第七章 资格认定检查人员管理
第三十六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卫生部负责对资格认定检查人员的遴选、资格确认、培训与管理。
第三十七条 资格认定检查人员从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和从事药物临床试验相关工作的专家中遴选。遴选专家的标准参照《国家药品审评专家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十八条 资格认定检查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法规和现场检查纪律,不得从事与资格认定相关的有偿咨询活动,遵守保密制度。
第三十九条 资格认定检查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知识更新,并按照要求参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相关培训,了解和掌握国内外药物临床研究的进展,不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政策水平。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对不具有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的医疗机构或专业,在遇到突发性疾病、特殊病种等确需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的,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要参加预防性药物临床试验的,均须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一次性资格认定的申请。
第四十一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负责军队所属医疗机构资格认定的初审及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对初审符合要求的资格认定申报资料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四十二条 申请资格认定的医疗机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格认定费用。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2013年】
关于《印发襄阳市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和登记注册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县(市)区工商局、农业局、经管局(办)、水产局、畜牧局:
为积极培育发展家庭农场,进一步明确家庭农场登记要求和操作规程,市工商局、市农委联合制定了《襄阳市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和登记注册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会商同级农业、经管、畜牧、水产部门及时总结推广各类家庭农场的典型经验,共同研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全市家庭农场快速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013年5月3日
襄阳市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和登记注册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发[2013]1号文件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精神,积极培育发展家庭农场,进一步明确家庭农场的登记要求和操作规程,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三条根据农业部农办经[2013]6号文件精神,重点鼓励引导符合以下条件的家庭农场办理注册登记:
(一)家庭农场经营者应具有农村户籍(即非城镇居民)。
(二)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即:无常年雇工或常年雇工数量不超过家庭务农人员数量。
(三)以农业收入为主。即:农业净收入占家庭农场总收益的80%以上。
(四)经营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并相对稳定。即:从事粮食种植的,租期或承包期在5年以上的土地经营面积达到100亩以上;从事蔬菜种植的,租期或承包期在5年以上的土地经营面积达到50亩以上;从事水产养殖的,养殖面积达到50亩以上;从事畜牧养殖的,养猪年出栏达到500头以上;养牛年出栏100头以上;养羊年出栏300只以上;肉禽年出栏50000只以上;蛋禽年存栏5000只以上;从事特色种植(养殖)业的,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五)家庭农场经营者应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
(六)家庭农场经营活动有比较完整的财务收支记录。
(七)对其他农户开展农业生产有示范带动作用。
第四条家庭农场类型。申请人根据生产规模和经营需要可以选择申请设立为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
第五条家庭农场名称登记。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名称为“行政区划+字号+家庭农场”。
第六条家庭农场的经营场所可以为家庭住址,也可以为主要生产经营场所(种植地址、养殖地址),凭村民委员会(社区)出具的产权证明直接作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租赁场所的需提交租赁协议)。
第七条家庭农场注册资金(本)。鼓励投资人以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股权等多种出资形式投资农场企业。
以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形式注册家庭农场的,资金数额由申请人(合伙人)自主确定。
第八条家庭农场经营范围。不涉及登记前置许可的经营项目,申请人可以申请农业(种、养殖业)产品相关的生产、销售、加工,销售同类生产经营者的产品,农产品运输贮藏,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培训、交流和信息咨询服务等。
家庭农场附带经营农家餐饮、家庭旅馆等涉及前置许可审批的,家庭农场名称预先核准后,需要先到食品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申请并取得许可证,再申领工商营业执照。
第九条家庭农场登记提交申请材料。家庭农场申请登记所需材料除本办法规定外,根据不同类型,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提交材料规范执行。申请人申请家庭农场登记注册时,属承包土地的,应出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原件和留存复印件;属流转土地的,应出示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原件和留存复印件。
第十条家庭农场申请人在取得营业执照后30日内,向登记注册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经管)备案。建立同级工商部门与农业部门协作机制,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定期互通信息。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共青田县委、青田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青委[2009]60号)和《青田县扶助残疾人实施办法》(青政令[2014]1号)文件精神,为推动我县残疾人扶贫工作,规范县级残疾人扶贫基地的申报和认定,加强对残疾人扶贫基地的管理和扶持,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申报认定
第二条 县级残疾人扶贫基地的标准
1、本办法所指的县级残疾人扶贫基地,是指青田县范围内,以从事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或来料加工业等,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经济效益较好,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经济实体(不含福利企业)。
2、资产规模在20万元以上。
3、法人代表是残疾人的基地直接安置残疾人3人以上或法人代表是健全人的基地直接安置残疾人5人以上。基地同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工资报酬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季节性用工,不少于3个月。同时带动辐射残疾人5户以上,被扶持的残疾人家庭实现明显增收。
4、扶贫基地应该具有技术培训、良种提供、产品代销等相应的服务能力。第三条 申报
1、县级残疾人扶贫基地由基地负责人提出书面申报,先经乡镇(街道)残联审核同意,再报县残联审批。
2、申报时间为每年5月底前。
3、申报材料
(1)《青田县级残疾人扶贫基地申报表》;(2)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3)安置就业、辐射带动残疾人花名册;(4)安置残疾人就业劳动合同、工资表;(5)与残疾人签订的扶持协议;(6)申请报告。第四条 认定
根据申报情况,经县残联审核认定。县级扶贫基地每两年验审一次,验审合格持续保留,不合格的取消县级残疾人扶贫基地名称。
第三章 扶持办法
第五条 扶持办法
1、政策扶持。县级扶贫基地依照规定优先享受省、市、县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
2、资金扶持。对审核认定的每个扶贫基地一次性给予3万元以下的扶持资金。第二年起,验审合格的基地,5年内可给予以下扶持: 对残疾人用工进行工资补贴,每人每年补助工资总额的50%,但不超过5000元;
为残疾职工缴纳职工养老保险的,每名参保残疾职工年补助2000元;
当年增加投资5万元以上,给予5000元以上补助;
由于遭遇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带来较大损失的,给予5000元以上补助。
3、信息和技术扶持。积极开展省、市、县间扶贫信息交流,聘请业内专家开展培训,进行技术辅导,提高基地业主把握市场与技术的能力。加强与发达地区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的项目合作,争取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实现嫁接,以强带弱,做好借力发展文章。
第四章 附则
第六条 本办法由青田县残疾人联合会负责解释。
第七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原《青田县县级残疾人扶贫基地扶持办法(试行)》(青残〔2012〕58号)同时废止。
(此件公开发布)
抄送:市残联,市财政局,县府办。
青田县残疾人联合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对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教学基地是指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供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场所。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研产结合,是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重要途径。
第二条 实践教学基地应为学生完成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勤工俭学和第二课堂活动等实践活动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必要的服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为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和规范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
第三条 实践教学基地分校外和校内两类
1、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由学校有关部门或学院与校外有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联合在校外建立,为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相关专业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1— 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场所。
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经学校批准在校内建立,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活动场所。
第四条 实践教学基地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有适合开展实践教学的科研、生产项目和技术装备,适度的生产经营规模及较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职工队伍,能满足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各项要求。
2、基地建设双方应坚持互惠互利、义务分担的原则。
3、就近设点,相对稳定,节约实践教学经费开支。
4、能满足学生食宿、学习、劳动保护和卫生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第五条 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的途径
1、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应由有关教学单位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科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具备相应实践教学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共同协商建立,原则上每个专业应保证有3个以上实习基地。
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依托学院建立,由学校审批,学院派专人负责其教学运行与日常管理。
第六条 学院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单位应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1、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学院在人才培训、委托培养、—2— 课程进修、咨询服务、信息交流、学生就业等方面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单位优先提供服务。
2、学院应主动取得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单位的协作,结合该单位实际和发展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推荐选聘兼职指导教师,共同组织、实施学生实践教学任务的落实,加强学院与本单位内部各有关部门的联络工作。
3、在教学期间,学院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单位应确保学生、指导教师及生产人员的安全,对相关人员进行纪律、安全教育。
第七条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的签订
1、在符合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基地共建双方有合作意向,经协商可由学院与基地所在单位签署明确双方有关合作内容、权益和职责的合作协议书。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合作年限根据双方需要协商确定,一般不少于3年,协议到期时,根据双方合作意向与成效,可办理协议续签手续。
第八条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挂牌
学院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挂“海南大学××学院××××基地”标牌,具体名称由学院与基地共建单位确定,并报教务处备案。
—3— 第三章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第九条 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校、院两级管理,以学院管理为主的原则。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务处及相关职能部门统筹管理,负责制订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协调有关事宜。学院依据学科及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大纲等要求,具体实施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第十条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规划,要纳入学校教育事业总体发展规划,实践教学基地的立项、建设、撤销等需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备案。
第十一条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应采取多种渠道筹集的办法,学校提供有一定比例经费用于基地的基本条件改善和保障工作。
第十二条 实践教学基地应实行科学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应建立工作日志制度,对教学工作、人员、经费、物资、环境等基本信息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及时准确填报各种报表。
第十三条 教务处会同有关部门和教学单位不定期到实践教学基地检查、评估教学情况,或给与必要的协助和指导。对基地建设管理、运行成绩突出的学院予以表彰;对建设成效不大、不能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基地,提出整改要求。
—4— 第四章 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人员
第十四条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可根据需要聘任管理人员,在学院领导下负责基地的具体工作。实践教学基地管理负责人待遇由学院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并报教务处备案。
第十五条 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1、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人员全面负责基地管理工作,坚持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工作宗旨。
2、负责编制基地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和检查执行情况。
3、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大纲内容,负责组织完成基地教学工作任务。
4、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场所和相关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力量,加强基地作为学生实习、生产试验和技术开发场所的重要作用。
5、贯彻实施基地管理有关规定,全面负责基地相关设施和物资的保管工作,保证各类设施完好及水、电的正常供应。负责基地清洁卫生、安全、环境等工作。
6、负责接待和安排参加实践教学的师生的住宿,解决好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事情。
7、按时完成基地各种信息数据的登记和上报工作。定期总结和向学院汇报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遇特殊情况应及时汇报。
—5—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六条 各学院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备案。
第十七条
【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法 (试行)】推荐阅读:
山东省事业单位考核试行办法07-24
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试行)06-03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10-28
山东省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办法06-02
山东省公路重点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06-02
山东省煤矿应急管理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05-24
山东省中小学校园园林绿化管理办法07-26
1.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05-31
《山东省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查管理办法》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