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商标翻译
目的论将翻译看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认为翻译过程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商标的翻译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因此目的论时商标的`翻译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翻译的目的论,浅谈了目的论体现的三原则在商标翻译中的体现,并列举了几种商标翻译的方法,即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以及混合法.
作 者:秦俊 QIN Jun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刊 名: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LI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30(6)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目的论 商标 翻译
传统的中西翻译理论的核心目标就是“信”或“忠实”。在中国,从严复的“信、达、雅”到鲁迅的“宁信而不美”;从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到刘重德的“信、达、切”,无不强调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反观西方也是如此。Nida (1993)曾指出“译语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应大致相等”。可见奈达的翻译观追求等效,强调两种语言的接受者的感受大致相同。虽然学者所用的说法或术语有所不同,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不仅要忠于原文的美感和意境,还要忠于它的不足;译者如果擅自地增加或删减,就是对原作的不忠。
可是事实上,任何翻译都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都要受到“权力—话语”、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和操控,一旦进入实际的翻译,译者就会强烈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有些时候“忠实”于原文的“等效”根本无法达到翻译目的。谭载喜(2000)认为,“实际的翻译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有着不同目的和要求、不同读者对象的翻译,翻译者如果死守一个‘信、达、雅’的原则和标准,显然有些过于盲从与教条”。因此,翻译的标准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即不同的翻译目的、译文使用的不同场合、不同的读者对象,翻译的标准和方法是不同的。
2. 关于目的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主要提出的学者有卡塔琳娜·赖斯、汉斯·弗米尔和贾斯塔·赫尔兹—曼塔里。首先,赖斯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仍然坚持等值理论,但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从而形成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雏形。她发现在某些实际情况下,等值的实现是不实际的,译者应该首先考虑译文的功能能否实现,再考虑是不是符合对等原则。此后,赖斯和她的学生弗米尔在1984年合著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认为译者应该根据委托人的具体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接受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翻译要在译语文本的预期目的的调控下进行。不同的社会风俗、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决定了翻译并非是在一元原则下的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在弗米尔的“目的论”的基础上,贾斯塔·赫尔兹—曼塔里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她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张美芳,2005:79)。在所有这些理论中,弗米尔所提出的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第一准则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
3. 目的论关照下商标翻译的失“信”
商标,作为企业形象的代言者和宣传者,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好的商标宣传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开发市场潜力和促进商品销售。许多国际知名的商标都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已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
在不同的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下,消费者,即商标的译文接受者有无意愿购买该商品,已成为判断商标翻译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商标翻译不能一味地坚守“对等”,而应允许有意识的语言变动。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特色,又不能破坏源语的理念和意境,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成功的商标翻译。
关于商标翻译的不“信”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我国一家企业曾出口了一批“白象牌”电池,商标翻译为“White Elephant”。产品质量过硬,销量却很差,原因就出在商标的翻译上。在汉语里,“白象”是吉祥的象征,可“White Elephant”却是一个英语成语,意思是“昂贵却派不上用场的物体”或“物主不需要但又无法处置的东西”。“White Elephant”可以称之为是“白象”最忠实的翻译了,可是却没有达到商标翻译的实际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商标的翻译就应首先考虑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不得不失“信”。所以,商标翻译应结合中西文化差异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直译、音译和意译等翻译技巧。
3.1 直译
如果翻译既能忠实于原文,又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就可以采取直译这种翻译技巧。例如,“蜂花牌”护发素翻译成“Beeflower”,指使用该产品后将留下鲜花般的芳香,能让消费者产生一种美妙的联想;“王朝”葡萄酒,直译成“Dynasty”,既体现了产品的档次和品位,也意寓着品尝此酒就像是享受到中国帝王般的待遇。“英雄”牌墨水和钢笔直译成“Hero”;“凤凰牌”自行车,取“Phoenix”为其英文商标;“Time”翻译为《时代杂志》,表现出新闻时事类杂志与时俱进、包罗时代万象信息的特点;“Apple”(电脑)直译为“苹果”,因为苹果是一种大众的水果,人见人爱,把电脑的品牌翻译成苹果,意寓着该品牌电脑会像苹果一样人人需要,人人喜爱。这些译名都较好地忠实地反映了原商标名,达到和原文同样的促销目的。
3.2 音译
音译法也是商标翻译的常用方法之一,这种翻译方法是寻找与源语相近的发音,并引导消费者产生美好的联想,从而对商品产生好感。例如,把饮料“Coca-Cola”音译成为“可口可乐”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此翻译不仅保留了与英文相近的音,还增添了一份开心愉悦的感觉。“Nike”原意为“奈基”,是胜利女神的名字,而用音译“耐克”,则更能体现产品经久耐用、坚固耐穿的特性,迎合消费者对运动产品的消费心理。洗发水“Pantene”音译为“潘婷”,这样的翻译既保留了原商标的发音,又让消费者联想到使用后长发飘逸、亭亭玉立的感觉。
3.3 意译
意译区别于直译,旨在用一种另辟蹊径的手法把原文商标名的意境、内涵翻译出来,而不拘泥于原商标名的字面意思。例如,宝洁公司的一款洗发水“Rejoice”原义为“欣喜,高兴,喜悦”,若直译过来则太过平淡,吸引不了消费者,广告和促销功能就会大打折扣;而意译成“飘柔”,虽然与原商标的字面意义不符,却能使消费者联想到飘逸柔顺的秀发,大大增加了此产品的美感。“Crest”本意是“顶峰、鸟冠”,意译为“佳洁士”,此译名非常典雅,并符合口腔保健产品的形象。目前,该品牌已成为其领域里享誉美全世界的著名品牌。这些译名突破了原文字面意义和发音的束缚,自然又蕴含深意。
4. 结语
以上的例子证明,“信”在商标翻译中并不是唯一的标准。译者可采取多种方法,只要在原文的基础上,译出品牌的特征,使消费者在自己的文化语境中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营销目的,就是成功的商标翻译。陈福康(2000:445)认为“翻译有很多很多方法,哪种最好要视乎当前需要而定,所谓改写、编译、节译、译写、改编———也是堂堂正正的翻译方法,跟‘逐段逐句译出来’的方法同样名正言顺,在多数情形下,这些才是最适宜的、甚至唯一可行的翻译方法”。所以,商标翻译应考虑文化特征、社会背景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灵活运用直译、音译和意译等方法,使翻译符合译语接受者的期待,真正达到商标的促销目的。
摘要:“信”或“忠实”一直是传统翻译理论所追求的目标, 奈达的翻译观也强调翻译要追求等效。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却强调翻译必须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 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和为实现商标译文的预期目的出发, 旨在说明在商标翻译过程中, “信”并不是唯一最高的翻译标准, 译者应灵活采用各种翻译方法。
关键词:目的论,商标翻译,失“信”
参考文献
[1]Nida, 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谭载喜.中西翻译传统的社会文化烙印[J].中国翻译, 2000, (2) .
【关键词】关联理论 语境效果 商标翻译
一、关联翻译观的阐释
关联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在语言哲学领域兴起的关于语言交际的解释理论,它包含两个基本原则:认知原则,指各类认知倾向于同最大限度的关联性相吻合;交际原则,指每种明显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种交际行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关联性是个相对的概念,它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推导努力与语境效果。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好,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就小,关联性就强;语境效果差,推理所付出的努力就大,关联性就弱。可用公式表示为:关联性=语境效果\处理努力。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交际双方的“互明”;最佳的认知模式,即关联性。Wilson的学生Gutt把关联理论与翻译结合起来,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看成是一个对源语(语内或语际)进行阐释的明示一推理过程,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为了交际成功或取得一定的交际效果,译者就要根据交际者的意图和受体的期待进行合理的取舍,译文的质量取决于相关因素的趋同度。趋同度越大,翻译越成功。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
二、商标翻译
商标翻译是一种特殊翻译.其复杂性是由商标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相对其它文本而言。商标词的构成极为简洁。其译介受句子,段落,篇章等较深语言层次的影响较少,因而译者需要考虑更多的应是语音,语义和语用层面的交际线索。作为一种竞争型语言符号,商标命名的目的不只是执行语言符号的指谓功能。更重要的是诱导潜在消费者对命名符号所指商品的兴趣和购买欲。因此.商标翻译不是由原语到译语的单项文本材料的替换.而是在明确原语商标命名符号指代关系的前提下.结合译语的语言特点和命名的语境因素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译者的这种二度创作需遵从最佳关联的原则:根据商品推广意图,努力使潜在消费者以最小的认知处理获取足够的产品信息并唤起购买欲望。促成商家、译者和消费者三者问的交际。译者在考虑原商标符号语境因素的同时,还应研究目的市场潜在消费者的认知环境,根据原商标符号意欲体现的商品内涵,结合译入语的语言特征,民情习俗,审美心态,消费理念,价值取向等因素对原商标符号进行“入乡随俗”的改造,做到既体现商品推广理念又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期待。
三、商标译名的关联形态
1.语音关联。语音既是商标名的物质外壳.也是连接原语商标与其译名的纽带。为了取得品牌在国际营销和广告活动中的统一形象.不少译者从语音层面着手,通过相同或相似的声响效果使消费者从语音物质外壳认知原商标符号及其产品相关信息。由于人们听觉特征和发音方法的相似性,某些音素或音组在人们的长期使用中形成了与某种特定意义较为固定的联想关系.商标命名者常常通过音组的物质表现引发人们在商标名与某种事物之间的联想。如:Yahoo雅虎(网站)模拟人们浏览网页找到信息时发出的惊喜赞叹之声 “哟呵”。Kodak柯达(相机)从听觉特征上与按动相机快门的咔哒声近似,娃哈哈Wahaha (矿泉水)让人联想到消费者饮用该产品后舒爽、惬意,愉悦的笑声。
2.语义关联。
(1)单一型语义关联。商标名翻译中的单一型语义关联.是指译者根据原语商标符号的语义内涵寻找译入语中含同等语义信息的语言符号进行替换。这类商标译名与原语商标名没有音的关联.但在语义上与原语商标符号几乎对等,译名从语义角度维持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统一形象,并利用语言符号的联想意义指示产品的某方面特质。
(2)兼容型音义关联。兼容型音译关联指商标翻译中译者兼顾语音的相关性和语义的联想性,在保留原语商标语言符号语音物理特征的同时,注重从语义上焕发消费者的兴趣和共鸣。译者常选取与原语商标符号发音相同或相近文字,利用文字所蕴含的积极意义信息诱导译语受众作出正面联想,译名在原语语音形式的基础上达到意义上的超越。力求在语义中体现产品能效、企业文化并迎合潜在消费者的民族习俗,审美心态和需求期待。这种音义合璧的方式以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关联性形成认知语境,提高认知效果。例如:Reebok。这个单词的本义是指南部非洲一种羚羊,它体态轻盈,擅长奔跑。Reebok公司希望消费者在穿上Reebok运动鞋后。能像Reebok羚羊一样,在广阔的天地间纵横驰奔.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
商标翻译不是从一种语码到另一种语码的简单转换,而是带有明确商业意图的跨语言、跨文化的特殊交际活动。在认知语用学关联理论框架下,人类的交际行为都会产生一个最佳相关性的期待,即在认知过程中力图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这要求翻译中译者充分考虑原语与译语不同认知语境的不同层次的关联性。在商标翻译中.译者应兼顾商家推广意图与潜在消费者认知语境的语言特征,民情习俗,审美心态,消费理念等诸多因素,根据这些因素,译者可以选择语音关联,单一型语义关联或兼容型音义关联等商标翻译策略,以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的关联性增强认知效果,促进商品信息传通,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的交际成功。
参考文献:
[1]贺川生.商标英语[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2.
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探讨了广告语言的特征,广告翻译的原则,以及目的性理论(skopos theories)和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对广告翻译的指导.
作 者:黄仕会 HUANG Shi-hui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江苏,210095 刊 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8 23(1)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目的论 广告翻译 功能对等关键词:药膳名称,翻译,亳州
中国药膳历史悠久, 内容博大精深, 功效独特, 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亳州是中华药都,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 有着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和一百多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依靠此便利, 亳州药膳品种丰富, 味道独特。当前国内外日益关注养生保健, 药膳愈来愈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准确英译亳州药膳名称对促进亳州药膳旅游业的发展, 宣扬亳州药膳文化, 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1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20 世纪70 年代之后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学派, 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一支劝旅, 也是当今世界颇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学派之一。[1]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以卡特琳娜.赖斯的理论为发端, 以汉斯.J. 维米尔的理论作为奠基, 经过霍尔兹-曼塔利的发展, 由克里斯蒂安.诺德的论理集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中的目的指的是“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 该目的决定“翻译行为”的过程, 根据翻译行为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维米尔所说的“目的”有以下三种解释:1. 译者的目的;2. 译文的交际目的;3. 使用某种特殊手段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2]翻译并不是由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那么简单, 重要的是通过翻译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亳州药膳名称英译这一行为是为了向译语受众有效地传递亳州药膳信息, 诸如药膳主料、烹饪方法、功效、味道等, 最大限度地引起译语受众的食欲和养生保健的愿望, 对于承载着亳州文化内涵的药膳名称给予适当地解释, 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从而弘扬亳州药膳文化
2 亳州药膳名称结构分析
药膳是由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理论、营养学理论和烹饪实践结合而成的美食。药膳不是药材和食材的简单相加, 而是由药材、食材和调料经过精心调制而成的既有药物功效又能满足味蕾, 既能防病、治病又能强身健体的特殊食品。因此药膳的结构通常比较简单, 主要包括药材和食材两部分。[3]但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 某些药膳的名称中出现了历史人物的名字、姓氏, 如“曹操鸡”、“华祖焖鸭”、“操氏鱼头”等, 现将亳州药膳名称结构大致总结如下:
“药材+主料”:如“灵芝兔”、“药膳鱼头”等。
“药材+烹饪方法+主料”:如“药桂焖甲鱼”、“红枣炒杏仁”、“百合炖芦笋”、“川贝枣炖排骨”等;
“药材+主料+菜肴外形”:如“灵芝鸡浮煲”、“当归羊肉羹”、“人参乌鸡汤”等。
“功效+主料+菜肴外形”:如“健身羊肉汤”、等。
“功效+主料”:“养生猪腱肉”等。
“功效+药材+主料”:如“健脾参归羊肚”、“补血菊杞草鱼”、“补气枸杞肉丝”等。
“功效+药材+主料+菜肴外形”:如“健脑枸杞鲈鱼汤”等。
“历史人物名字/性氏+主料”:如“曹操鸡”、“华祖焖鸭”、“操氏鱼头”等。
3 药膳译名处理中的原则与方法
许多中药材名很难在英语译语中找到与其完全一一对应的英文名称, 这就给药膳名称的英译带来了很大难度。除此之外, 由于译语受众和原语受众相应的文化意象相差甚远, 如果药膳名称中出现过多陌生的中药材名称, 译语受众不明其义, 这些生疏的药材名称必然影响他们对药膳的选择, 最终达不到向译语受众传递药膳信息、引起译语受众食欲和养生保健的愿望, 更无从提起宣扬药膳文化了。 因此, 在药膳名称的英译中, 应尽量使用如herbs或healthy等概括性的词汇, 或如preserved等模糊性的词语来代替具体药膳中的药材名。[2]
1) 忠实原则:
译语受众食用药膳最关注的是吃的是什么, 如何做的, 味道如何以及其养生保健的功效。因此, 药膳名称的英译应直奔主题, 开门见山地译出药膳的主料和烹饪方法等。但如果是充满中国文化内涵的药膳名称, 直译会让译语受众费解, 在此种情况下, 我们就要遵循忠实原则, 不得不损失某些文化含义, 或者在药膳名称后加注释进行解释。
2) 简洁连贯原则:
在真实准确地英译药膳名称的前提下, 亦要做到简洁连贯, 符合译语受众的语言习惯。如果把药膳的主料、配料、制作方式、养生保健的功效及深刻的文化内涵等一一罗列出来, 未免显得过于复杂冗长, 仅阅读药膳名称就要花费译语受众大量时间。所以, 药膳名称英译要力求简洁连贯, 在不影响译语受众选择药膳菜肴的前提下, 英译时可省去。如“人参乌鸡汤”可译为“Chicken Soup with Ginseng”, “药膳鱼头汤”可译为“Fish Head Soup with Herbs”
3) 有效原则:
保证药膳名称准确、简洁连贯译为目的语的同时, 亦需保证译名的有效性, 务必避免译名的模糊不清。药膳名称英译与一般菜肴名称英译最大的不同之一是, 在英译药膳名称时, 最好在译名中或译名后告知译语受众食用该药膳菜肴的益处, 以引起他们养生保健的愿望, 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如“养身羊肉汤”译为“Nourishing Mutton Soup”, 该译名中没有出现任何药材名称, 但不影响译语受众对该药膳菜肴的选择, 因为nourishing一词满足了他们对营养的需求。[3]对于含有人名、地名、典故的药膳名称, 为了保证译名的有效性, 可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 如“曹操鸡”可译为“Cao Cao Chicken — Cao Cao (strategist, statesman and poet in Chinese Eastern Han Dynasty, whose cook cooked the dish to cure his headache) 。
4) “忌讳词”的处理
西方人的动植物保护意识很强, 在他们的饮食文化中, 是不随意食用家养和野生动物的。如药膳名称中出现动物的名称, 英译时需谨慎。亳州人爱吃狗肉、喝狗肉汤, “养身狗肉汤”英译时需强调是肉狗, 专门饲养用以食用的, 而非家养的狗。此外, “吃什么补什么”的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 亳州人也不例外, 喜欢吃“狗鞭”、“牛鞭”等, 如果直接英译为whips, 必然造成译语受众心理上的抵触, 不利于亳州药膳文化的传播。目前较为通用的译法是采用陈家基的译法, “狗鞭”译为dog-tail, “牛鞭”译为ox-tail。[3]为了在翻译亳州药膳名称时达到引起译语受众食欲、满足译语受众养生保健的愿望以及宣传亳州药膳文化的目的, 碰到诸如此类问题, 需要译者在翻译时仔细推敲、切勿因词害义。[3]
4 亳州药膳名称的结构模式及英译方法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亳州药膳名称翻译方法取决于弘扬亳州药膳文化的目的, 亦要注意中西文化差异, 考虑到译语受众的接受心理。以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依据, 亳州药膳名称的八种结构可采取以下英译方法。
“药材+主料”结构采用“主料+with+药材名称”, 如Rabbit (fed to be eaten) with Lingzhi (灵芝兔) 。
“药材+烹饪方法+主料”、“功效+药材+主料”结构采用“烹饪方式+主料+with+药材名称+功效说明”, 如Braised Soft Shelled Turtle with Longan Pulp and Yam Chips (Tonifying spleen, enriching blood, nourishing yin, kidneys and liver and calming nerves) ( 药桂焖甲鱼) ;Stir- fried Shredded Meat with Chinese Wolfberry Fruits (Nourishing the vitality) (补气枸杞肉丝) 。
“药材+主料+菜肴外形”结构采用“主料+菜肴外形+with+药材名称+功效说明”, 如Chicken Soup with Ginseng (Nourishing vitality and enriching blood) (人参乌鸡汤) 。
“功效+主料+菜肴外形”结构采用“功效说明+主料+菜肴外形”, 如Nourishing Mutton Soup (健身羊肉汤) 。
“功效+主料”结构采用“功效说明+烹饪方法+主料”, 如Nourishing Stewed Pork Tendon (养生猪腱肉) 。
“功效+药材+主料+菜肴外形”结构采用“主料+菜肴外形+with+药材名称+功效说明”, 如Perch Soup with Chinese Wolfberry Fruits (Nourishing the brain) (健脑枸杞鲈鱼汤) 。
“历史人物名字/性氏+主料”结构采用“历史人物名字/性氏+主料+注释”, 如Cao Cao Chicken — Cao Cao (strategist, statesman and poet in Chinese Eastern Han Dynasty, whose cook cooked the dish to cure his headache) (曹操鸡) 。
目前, 英译的亳州药膳名称甚少, 为了促进亳州药膳旅游业的发展, 宣扬亳州药膳文化, 亳州药膳名称英译应引起学者的重视。本文中总结的亳州药膳名称的八种结构可能还不全面, 所以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2]陈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式菜名英译[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 2010:10.
[3]熊欣.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国菜名英译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12.
【摘要】旅游文本翻译的目的是传递信息,吸引游客。根据目的论,翻译时可以根据需要对旅游文本进行适当的调整。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对都江堰景区旅游文本翻译进行分析,提出缩译、意译、加注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目的论 旅游文本 文化差异 翻译技巧
近来年,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世界了解中国,领略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并提高旅游文本翻译的质量,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出发,以都江堰景区旅游文本翻译为例,探讨适用于旅游文本的翻译技巧。
一、目的论概述
“目的论”把翻译看作是一种带有目的的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目的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源语言不再占据主导位置,而是为译者提供信息。谢天振教授说:“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必须始终牢记特定的翻译目的,但译者也有为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而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的自由。”
二、都江堰景点旅游文本翻译实例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努力使译文获得“篇内一致”和“篇际一致”,在进行旅游文本翻译时,译者应始终把握“传递信息,传播文化”这一翻译目的,用符合译文规范和文化标准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原文的意义。译者可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比如缩译、意译、加注等。
1.缩译法。缩译法是指去掉原语文本中无关紧要的信息,这一技巧可以减少原文本中冗余的不重要信息,可以使旅游译本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激发他们对都江堰景点的旅游兴趣。
例: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著名旅游胜地,尤其在成功地申报世界遗产后,更是蜚声中外,誉满全球,为世人瞩目。
译文是:Dujiangyan is both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famous tourist attraction in China,which gained a world reputation especially after being successfully declared as the world heritage.
上例中,“蜚声中外”等四字成语,在语义内容上重复,辞藻华丽,但外国读者来却不容易理解。而译文却巧妙地使用“gain a world reputation”来表达,通俗易懂。
2.意译法。意译法是指不拘泥于原文本字面意思,以译出原文含义为目标的翻译方法。在旅游文本翻译中,译者常采用意译法,选用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的译文传达原文内容。
例:青山依然在,绿水更长流,佳景处处是,靓丽美难收,成为让人流连忘返,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这就是现今都江堰的真实写照!
译文为:Reborn from ruins,as a place of interest,Dujiangyan now is much more beautiful than ever!
原句辞藻华丽,句式优美,符合中文读者的审美需求,但对于外国游客来说,这些词语却是难以读懂。译文中略去了优美的描写性文字,采用意译法,将原句信息清楚明了地传递给读者。
3.注释法。注释法是指当译者不清楚原文本表达内容所暗含的意思时,在译文中需要进行必要的注解和说明。注释法在都江堰旅游文本资料的翻译中有许多例子可供参考。
例如,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飞沙堰”的译文:
Feishayan (Sand-flying Spillway) is 240 meters wide and 2.15 meters high,the head of which is 710 meters away from the Fish Mouth and the end is 120 meters away from the Baopingkou (Bottle-neck Channel).
译文采用了音译加注的方法,保留了原语的文化特质,有利于外国游客将中国读音和文化内涵联系起来。
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著名的风景区,在中国享有盛名,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清晰、准确地展示都江堰悠久的水利历史,译者应以“传递信息,诱导行动”为原则,灵活地采用缩译、意译、加注等方法进行旅游文本翻译,为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提供优秀的译文,实现旅游文本资料的宣传目的。
参考文献:
[1]Nord C.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方梦之.英汉- 汉英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何明江.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
【关键词】目的论;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引言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强,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商务英语作为全球经济贸易往来的桥梁和纽带,其地位越来越重要。不同于其他文学材料的翻译,商务英语更加讲求精准,这样才能确保商务活动顺利进行。为了促进商务贸易顺利进行,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出发,分析了商务英语的特点和翻译原则,提出了适用于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一、目的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Hans Vermeer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作为功能翻译学派的主题理论,“目的论”把翻译看作是一种带有目的的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其理论包括三个法则:1),.目的法则,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整个过程;2).连贯法则,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准则;3).忠实法则,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其中目的法则是核心。根据这一准则,翻译行为取决于行为的目的。目的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源语言不再占据主导位置,而是为译者提供信息。它的主导地位让位于翻译目的,而译者则能够通过源语言找到有用的信息为翻译目的服务。谢天振教授认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必须始终牢记特定的翻译目的,但译者也有为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而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的自由。
二、商务英语特点及翻译方法
商务英语是一种特殊的实用文体,是一种专门用途英语,作为英语的一个功能性变体,商务英语在语言方面有其显著特色,主要表现为:用词明白易懂、正式规范、简短达意、语言平实;句子结果通常较为复杂,句式规范,文体正式;在陈述事物时往往具体、明确,绝不能含糊其辞、不着边际,应力戒笼统、抽象。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忠实于原文,把原文的语言信息准确忠实地表达出来,用符合译文规范和文化标准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原文的意义。从这一角度出发,译者可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比如增译、转译、重复翻译等方法。
1.增译法
增译法是指在翻译时按意义(或修辞)和句法的需要,增加一些词来更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增译法用于以下三种情况:语法上的需要;表达的清晰和自然或者为了沟通不同的文化。如下例:
例:Cotton is falling in price,and the buyers hold off.
译文:棉花价格正在下跌,买家都持观望态度。
分析:在英译汉翻译时,为了体现出英语原文中动词的时态,需要增加词语。译文中加入“正在”,使中文读者很自然地融入英语语言时态中,马上明白事情发生的紧急程度。
2.转译法
词类转译法是商务英语中常见的翻译技巧,常见的有名词与动词,介词与动词的互相转译。
例:Before the payment of these tariffs,the imported goods will be in the custody of the customs.
译文:交关税前,进口货物由海关保管。
分析:由于语法限制,原文只能用名词payment,在翻译成中文时“payment”译作动词“交”。类似这种词类的转换,使得译文更贴切地表达原文译意。
3.重复翻译法
词或词组的重复,是英语和汉语中的有效表达手段。利用这种手段一般可达到三种目的:一、表达强调语势;二、表达生动活泼;三、表达明确。
例:Though Europe is wheezing under cascading sovereign-debt crises,it has so far avoided the worst-case scenarios—a collapse of the euro,a debt crisis that spills from small economies such as Greece and Ireland to much bigger ones like Italy and Spain,and bitter social unrest in those nations that are having to massage wages down while cutting public budgets.
译文:尽管欧洲一直在一重接一重的主权外债危机下苟延残喘,但是它到目前为止已经避免了最糟糕的状况-----欧元崩溃,欧元崩溃是一种债务危机,从希腊和爱尔兰这样小的经济体蔓延到意大利和西班牙这样大的经济体,并且加剧了一些国家的社会动荡,这些国家在缩减公共预算的同时不得不减少薪资。
分析:在这里采取重复翻译法,把原文的语言信息准确忠实地表达出来,同时也采用了符合译文规范和文化标准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原文的意义。为了明确某种思想,可以重复原文中省略的名词、动词及代词。这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尤其多见。
结语
国际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对译者商务英语翻译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商务英语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灵活采用增译、转化、重复翻译等多种翻译技巧,使得原文的信息最大程度传递到译文中。
【参考文献】
[1]陈苏东,陈建平.商务英语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14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被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使用,中国民族歌曲也越来越多的走上了世界舞台,一些水平较高的民族歌唱家也在大型的国际平台开办了个人演唱会,如维也纳金色大厅等。这些歌曲受到了各国友人的喜爱,在传播中国文化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对中国歌曲的歌词进行英译,特别是对中国民族歌曲的歌词进行英译,让其他国家的人们进一步了解其内涵,对实现文化渠道的传播和音乐领域的交流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国内较多的是对英文作品的中译研究,对于歌曲的英译探究大部分也倾向于对英文歌曲的汉译进行理论和策略的探索与研究。而对于中国优秀的本土民族歌曲,特别是对于一些有着文化内涵且脍炙人口的民歌的英译研究却寥寥可数。因此,本文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派的目的论为民族歌曲翻译研究的理论指导,从异化原则和归化原则的角度进行翻译策略的探究。将理论与中文歌曲的特点进行结合,主要是结合有代表性的,走上了国际舞台的民歌,对这些理论在中文歌曲英译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分析。目前对中文歌词的英译这一领域的探索研究在国内并不是非常普遍,而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相对系统地解析和归纳了中国民族歌曲的英译策略,并对个别歌曲的英译提供了作者初步的参考意见。
二、中文歌曲英译的相关理论应用
目的论中的目的指的就是译文的翻译目的,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必须要符合翻译的目的。汉斯·弗米尔曾指出: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受众即译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求,翻译是在目的语语境中为某个预期目的及目标受众而产生语篇的行为。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翻译应该遵循首要原则的是目的原则(Skopos rule),其次是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第三大法则是忠诚原则(Loyalty rule)。
目的原则强调的是决定译文的主要因素是翻译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从译入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来决定翻译的策略及方法。在中国民族歌曲歌词的英译中,最主要的译文目的是让读者或听众在享受音乐之美的同时,了解和感受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产生共鸣。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受众的文化背景、审美心理、语言习惯等多个因素,结合歌词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传达歌词的含义,满足英语听众和读者的心理需求。
而连贯原则要求译文能够让译入语读者理解,有交际意义。所以对于中国民歌歌词的英译应该保证基本的语法、句法等正确,保证译文的连贯通顺,让英语听众能够顺利的理解译文含义。
忠诚原则所强调的是译者要在对译文读者负责的同时,尊重原文作者,保证译文与原文的一致、译文对原文的忠实。中国民族歌曲英译时就要注意,除了对歌词字面意思的正确把握,更需要注意和更困难的部分是文化背景的体现。要忠实于原文就要求译者必须要正确深入的了解中国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同时也对于译入语文化有着同样的敏感度。这样译文才能符合译入语的规范要求,并同时充分传达原文信息。
三、目的论下的中文歌曲英译策略探究
3.1词
在民族歌曲歌词翻译的过程中,对于词语的选择应该有所考究,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例如,《北京欢迎你》的歌词:“我家种着万年青开放每段传奇”,官方翻译为:I grow green plant at home to show you all the legends in the past.在这一句里面“万年青”的翻译应该是evergreen,如果要实现词句的对称与流畅可以译作evergreen trees。如果翻译成green plants并不能与后句中show you all the legends in the past的意义进行呼应。所以这句翻译为I grow evergreen trees at home to show you all the legends in the past更为恰当。
英语中有不少同义词有词义的强弱之分,这在翻译选择时也应该注意。比如一首耳熟能详的民歌《我的祖国》多次走上国际舞台,在祖海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会中,这首歌的一句歌词“姑娘好像花儿一样”的英文翻译为:Damsels are like flowers.此处的“姑娘”没有翻译为girls或是women,而是用了“damsels”这个词。Damsel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释义为“姑娘,闺女,未婚少女”,该词为古语、诗歌用语,原指出生高贵、优雅的女子。所以此处在翻译的时候选择的词语是比较贴切和恰当的,符合目的论的原则。
汉英两种语言由于本身的规律不同,直译常会让人费解,故在汉译英时常需要增补一些原文没有的词语,以保证语法结构的完整或意思的明确。在翻译中,常进行增补词语有代词(或名词)、连词、介词和冠词。
例如在《我的祖国》中,“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一句在译文中就增加了代词,被处理为“We make the slimbering mountains.And change the rivers’course”。此处代词的增补主要是为了保证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原歌词中无主语,这在汉语中很常见,英语则不同。所以根据歌词含义,对于主语“we”进行增补是很有必要的。
另一首民歌《孟姜女》中,译者在“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和“孟姜女望长空”中都在“孟姜女”音译之前增译了poor这个形容词,即译为“poor Mengjiang”。这样进行形容词的增补可以有助于表现原歌词中孟姜女的形象,但是这里即使不进行增补也不会对于歌词的理解造成太大偏差,因为其他词句也传达了相应的语境。
同样是在《我的祖国》中,“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译为:Fragrant paddies grow on the banks,该句就是在翻译中进行了词的省略处理。此处省略了原句中的“宽“和”风吹”。将“波浪”处理为waves billow,后半句则直接用grow这个动词来连接,因为此处生搬硬套会造成句子的累赘和理解困难。但译者此处在后半句中使用的grow这个动词也可以换成sway,就更能表达出歌词中原本想要传达的动态形象,并和前半句呼应。
中英文语言的差异较大,有不同的特点。中文更加形象和具体,而英语则更重视语法和固定搭配,更加讲究逻辑。根据这些不同的特点,在汉译英过程中要注意词义的引申含义。例如《北京欢迎你》中的一句:北京欢迎你,在太阳下分享呼吸,在黄土地刷新成绩。如果将黄土地直译成yellow oil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这种时候就应该进行适当的引申,如译作this territory/this land等都是可以的。
3.2修辞与语气词
歌曲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一种语言的艺术,修辞的使用使语言文字更加多彩的一种重要方式。中文歌词,尤其是中国民族歌曲的歌词在这一点上体现的非常明显和深刻,词作者常常会使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等大量的修辞手法。尤其是排比句,使用的相当广泛。此外,对于形象和语气的处理也是我们在修辞方面需要重视的。故在这里也将就修辞的英译技巧作初步解析。
例如《青藏高原》中这一句:“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是谁渴望永久的梦幻”在维塔斯演唱的英文版本中译为:Who gazes at the blue sky day and night.Who thirsts for the eternal dream and life.该英文版本也采用了和中文呼应的排比格式,尽可能的贴近了源语的歌词结构,也具有音乐性。
在《摘石榴》这首民歌中有这样一句“妹妹挨打如割我心头肉”,这是使用了明喻的手法。而这首民族歌曲是男女对唱,在国际舞台上常采取选用外国男歌手来演唱男声部分的方式,所以对于歌词的翻译也是格外重要。在这一句中如果直译处理,译出“就像割我心头肉”这部分,并不利于读者理解。在国际舞台上演唱时,字幕翻译中译者是将其处理为:I can feel your pain and sorrow.采用了意译的方法,追求意境的相近。
修辞中对于形象和语气的处理在再现原文的风格方面来说也非常重要。所以译者必须要认真的体会原文的情感和语气,在译文中进行贴切的表现和传达。比如脍炙人口的陕北爱情民歌《三十里铺》中有这样一句:“叫一声凤英你不要哭,三哥哥走了回来哩”。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时,字幕翻译为:my love,please rest assured.I’ll return to you soon.此句中的“凤英”是中国的女性名,是此歌中的女主角的名字。此处如果直接音译不能很好地再现原文中爱人之间的情感,难以体现呼唤对方的名的亲昵。所以译文中将该形象处理成“my love”是不错的方式,有助于体现出歌曲中的语气和情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词义,也不会有直译的生硬感。
语气词也是民族歌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对于语气词的正确理解和翻译对于读者理解歌曲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摘石榴》中“呀儿哟,依得依得呀儿哟”就译为“come on”,前文为“要想谈心你随我上高楼,何必隔墙砸我一砖头哟”。所以这里译为come on是比较恰当的,可以表达出原歌词中的语气。该歌曲中的另一句“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哟”,译者处理为“Alas,what a good idea”,将语气词alas放在此处用来表示原句语气可能就不是那么恰当,因为根据《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alas主要是表难过或不幸的惊叹声,和此处歌曲中情境的语气不是完全相符,所以可以适当更换为有喜悦、欣喜含义的语气词,如aha/ah等。
3.3文化和地域特色
文化和地域的特色是中国民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地方民歌,歌词中有许多当地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内容,常会出现方言或地方习惯用语。而翻译中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也需要重视,这在文化的传达上至关重要。民歌的译入语受众对于中国文化肯定是有一定兴趣的,但是歌词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在播出时,字幕翻译需要一定程度的简洁,所以根据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在翻译时我们既要注意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又要注意译文的连贯通顺和简洁,在翻译时的恰当处理,用有限的字数传递出民歌的文化和地域特色。
例如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过的陕北民歌《三十里铺》中有这样一句“三哥哥当兵坡坡里下,四妹子崖畔上灰塌塌”。此句歌词中的“灰塌塌”为陕北方言,意为“灰扑扑,灰不溜秋”。此句形象生动的描述了情哥哥去当兵,姑娘在附近的坡上张望,寻找思念的人的身影,蹭的一身灰也不在意的情景。在国外演唱时,此句的翻译为:In the valley my love is working.On the cliff I am looking.该句的翻译处理的还是比较好的,和原句一样押韵。“灰塌塌”在这里没有进行具体的翻译,而是进行了意译的处理,将在崖边张望的意思表现了出来。这样的处理方法虽并未对原歌词中的方言进行直译,但是不会对译入语读者的理解造成很大影响,也避免了累赘。
而另一首陕北民歌《赶牲灵》中同样有一句包含极具地域特色的方言的歌词“白脖子的那个哈巴哟哦,朝南得那个咬”。此句中的“哈巴”在陕北方言里是“下巴”的意思,而此句在国际舞台上演唱的时候其翻译为:The whiteneck beast is heading to the south.译者对于此句中地域方言的理解有所偏差,也没有充分查找相关资料,“哈巴”在此处不是指的牲口,而是牲口的下巴。所以可以更改为“The white-neck beast’s jaw is heading to the south”。可见对地域方言及文化的了解对于翻译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造成译文的错误。
又例如《孟姜女》这首歌中有这样一句“九月里来九重阳,菊花煮酒空相望”,我们中国的重阳节是在农历九月九日,故有“九九重阳节”的说法。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与除夕、清明、中元节统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这也是这句话想的节日。在重阳节这一天要与亲人一起登高“避灾”,传统的庆祝方式包括遍插茱萸、饮菊花酒等。这就是后半句有“菊花煮酒”这样的表达的原因。这一句表达了在家人相聚的日子里孟姜女与丈夫不得相见的悲凉。这首歌在金色大厅演唱时字幕翻译为:September brings autumn.Nobody is here to share.此句译者采用了意译的方式,省略了对于重阳节和菊花煮酒等这些文化特色表达的翻译。这样的处理方式使译文较为简洁,但是对于文化意象就没有进行传达。所以这一句话也可以用别的方式进行处理,比如:September brings another family gathering festival.But no family is here to celebrate with.笔者认为这样的翻译也未尝不可,如果是非字幕翻译的文本,可以加上注释,更能进一步帮助理解。
比如戴乃迭翻译的《阿诗玛》就是很好的范例。《阿诗玛》是彝族民歌,在翻译时不仅保留了很多原歌曲中的比喻和意象,在翻译选词中也力争民间化。歌词中有这样一句“万丈青松不怕寒,勇敢的阿黑吃过虎胆”,戴乃迭译为“As if he’d supped on tiger’s blood,Ahei was lithe and bold.”,没有对“虎胆”进行直译,而是翻译成英语中象征个人精神力量强大的“tiger’s blood”,贴切地表现出了阿黑勇敢正直的形象。
可见,在中文歌曲的英译中,如何保留民族色彩的同时保证译入语读者的理解,并感受到中国的文化是需要译者去思考和探索的。这需要译者明确翻译目的,深入的了解源语中的文化内涵,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歌曲在英译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翻译策略和技巧,本文以目的论为视角,对民歌的词,修辞格和地域文化特色在英译中的表现做了初步的解析和总结。由研究可知,在民族歌曲歌词的英译中应该以目的论为指导原则,结合归化与异化,展现中国的民情风俗。本文大部分的例子都是通过个人收集分析得来,主要来自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这样的舞台演唱过的民族歌曲,没有过多涉及到歌词翻译中的韵律等问题,所以尚不够全面。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尚有限,本文针对民歌英译所进行的解析仅作抛砖引玉,希望对于中国民族歌曲歌词的英译会有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摘要:如今中国民族歌曲越来越多地走上世界舞台,故对民歌歌词的英译探究值得我们重视。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结合民族歌曲的特点,探讨了民族歌曲各方面的具体英译方法。目前,国内对民族歌曲歌词的英译的研究不多,本文较为系统地对其英译策略进行了解析和归纳,并对个别歌曲提供了作者的翻译参考意见。
关键词:目的论,中国民族歌曲,英译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77,29-126.
[2]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目的论视角下商标翻译】推荐阅读:
从目的论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06-29
毕业实习目的-大学生毕业实习目的及内容02-20
土木实习目的06-01
奖惩制度目的10-28
入团仪式目的11-05
驾驶实习目的11-20
社工实习目的01-11
行政秘书岗位目的06-01
红色目的及意义06-27
中国学生留学目的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