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与赏析(精选10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归园田居·其三》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兴: 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 狭窄。
草木长:草木生长得茂盛。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 值得。
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违背。
《归园田居·其三》鉴赏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荒,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官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归园田居·其三》创作背景
师:田园是一个说出来让人觉得安静的词, 田园诗也是中国诗歌流派里面一个很大的派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其三) 。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品一品诗里的田园, 读一读田园里的诗人。请大家打开课本, 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 要结合注释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要求:第一遍, 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读得字正腔圆。第二遍, 读给同桌听, 要读通顺, 还要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生读)
师:好, 老师来检验一下同学们自读的成果, 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注意到有位同学读得特别有滋有味, 请你为大家读一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样? (明确:情感)
二、读诗
师:《毛诗序》说:“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诗, 是人情感的所在, 在心里是“志”, 发出来的成为优美语言的就是“诗”。
师:诗歌为什么而写? (明确:为情而写)
师:这首诗的诗情是哪一句? (明确:“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师:有了诗情了, 高鼎就写“草长莺飞二月天”来抒发春天的喜悦;刘禹锡就写“晴空一鹤排云上”来抒发一腔豪情;李白就写“杨花落尽子规啼”来抒发离别的悲愁。
师:诗人怎样把所思所感说出来、写出来?是直接喊出来吗? (明确:中国的诗人们像林语堂所说, 向自然去“借”:“和自然融为一体, 春则觉醒而欢悦, 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 秋则悲悼落叶, 冬则雪中寻诗。”春花、夏蝉、秋叶、冬雪, 分别只是一种风景吗?意象, 借大自然中的事物来抒情)
师:这首诗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远———南山、月;近———草盛、豆苗稀、荒秽、道狭、草木长、露)
师:你觉得哪个意象最美、最有味道?你来读一读这个意象所在的句子, 读出味道来。
师:诗歌里的意象不是单一存在的, 诗人是通过一幅幅画面来传递诗人的诗情的。意境———就是由诗情牵引的一个个意象组合成的画面 (空间) 。
师:你觉得这是一幅_____的画面。 (明确:宁静、美好)
师:同学们, 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读出宁静、美好的味道来。 (师读前三联, 生读最后一联)
读到这里, 我们读到了一幅美好的画面、一个宁静的空间。在这样一个月夜里, 向我们走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看看书上的图。这样一个略显狼狈的老者, 到底何许人也?到底他的“愿无违”指的是什么?请大家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的《五柳先生传》, 我们结合《五柳先生传》和诗歌内容, 一起再来读一读、画一画“田园里的人”。
三、读人
1. 农夫五柳
师用PPT展示《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性嗜 (shì) 酒, 家贫不能常得。”
师:结合“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一句, 通过《五柳先生传》的内容和诗文里的内容, 你觉得这位月下晚归的老者是什么人? (明确:贫穷的农民)
作为农民, 辛苦了那么长时间种豆, 却“草盛豆苗稀”, 为了锄杂草劳作了一整天, 他的“愿无违”是希望什么呢? (如果在田边的月下遇到作为农夫的陶渊明)
师: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生:在下“五柳”。
师:请问老丈, 您的“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是希望什么“愿”无违?
生:老夫希望“种豆南山下, 草稀豆苗盛”。
师:请男生作为希望“草稀豆苗盛”的农夫五柳, 来读《归园田居》 (其三) 。要求:要有农民质朴的味道。 (朴实———停顿短促, 声音粗糙) (男生读)
2. 诗人元亮
师用PPT展示《五柳先生传》:“好 (hào) 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结合“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通过《五柳先生传》的内容和诗文里的内容, 你觉得这位月下晚归的老者是什么人? (明确:读书人、诗人)
师:一个能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的诗人对田园风光必然是喜爱的、陶醉的。他的“愿无违”是希望什么呢? (如果在田边的月下遇到作为诗人的陶渊明)
师: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生:在下姓陶名渊明, 字元亮, 东晋浔阳柴桑人。
师:请问先生, 您的“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是希望什么“愿”无违?
生:在下希望每天都能欣赏“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这样的美景;或这样的美景能长长久久, 就像这一轮明月永远照耀大地;或这么美的田园生活能一直下去。
师:请女生作为欣赏田间美景的诗人元亮, 再来读《归园田居》 (其三) 。要求:要有诗人沉醉田园美景的味道。 (陶醉———语速稍慢, 声音抑扬顿挫) (女生读)
3. 隐士陶潜
师用PPT展示《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 不慕名利。忘怀得失, 以此自终。”
师:通过《五柳先生传》的内容及诗文下的赏析, 你觉得这位月下晚归的老者是什么人?再给大家一点线索———陶渊明晚年更名“潜”。“南山”是中国道教圣地, 大量隐士在此归隐。 (明确:远离官场, 归隐的人, 隐士)
师补充:陶渊明先后有五次仕宦经历, 分别是江州祭酒、主簿、属吏、参军、彭泽县令。孝武帝太元十八年 (393年) 任江州祭酒。他辞职回家后, 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 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 (400年) , 他到荆州, 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隆安五年冬天, 他因丧母辞职回家。元兴三年 (404年) , 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 , 紧接着就辞职隐居。同年秋, 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 不为五斗米折腰, 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 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师:潜到哪里去? (明确:归园田)
师:你们觉得田园是怎样的? (明确:辛苦、安静、自由、自然)
师:什么是“居”? (明确:是房子, 是“家”)
师:你们想象一下, 田园里的家会有些什么? (明确:牛、羊、猪这些家畜;劳作的农夫、打闹的孩童、做饭的妇人;稻田、打谷场……)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师:田园的家给人的感觉是? (明确:平淡、贫苦、忙碌、温暖、朴素、恬静)
师:中国文人历来崇尚“隐逸文化”, 那些不得志的文人们大多隐到山林中去了。可为什么作为一个隐士, 陶渊明不是归隐山林, 而是归隐田园? (明确:因为这里有贫穷、平淡、温暖、踏实的家。我们热爱陶渊明, 因为他逃避浑浊的官场, 但不逃避真实的生活。他的归隐不是作秀, 他的归隐只是“回家”而已。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隐”、真正的“潜”)
(如果在田边的月下遇到作为隐士的陶渊明)
师: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生:在下陶潜。
师:请问居士, 您的“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是希望什么“愿”无违?
生:吾别无所求, 唯愿“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这样平凡、温暖的日子能一直下去。
师:品读到这里, 我们应该能明白赏析中说的“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 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对于劳动、对于田园来说, 本来就是平凡的、平淡的, 无须再有多余的修饰, 陶渊明做到了用自然的语言呈现最自然的画面、最美的田园。
师:同学们, 我们一起作为劳作了一天月夜晚归的隐士陶潜, 再来读《归园田居》 (其三) 。要求:要读出享受平凡生活的味道。 (自然———语速平稳缓慢, 声音轻柔、自由) (师生读)
师:这位月下晚归的老者是谁, 他是农夫五柳, 是诗人元亮, 是隐士陶潜, 是归园田的陶渊明。读人是为了更好地读懂诗, 读诗是为了更好地亲近诗人。
四、初步了解田园诗
师:那么, 田园只属于陶渊明吗?它也属于“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的杨万里吧;它也属于“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的辛弃疾吧;它也属于“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范成大吧。其实, 你们早就读过田园诗, 亲近过田园诗人。田园属于我们所有人, 只要你______, 你就拥有一片属于你的心灵的田园。 (明确: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知足常乐、享受平凡)
师:这样的人就是田园诗人, 这样的诗就是田园诗。
师:今天我们就和陶渊明以及那些甘于平淡、享受生活、热爱自然的人一起, 再读《归园田居》 (其三) 。 (师生读)
师:“但使愿无违, 但使愿无违!”
田园到底在哪儿呢?田园不是世外桃源, 不是远离生活的仙境, 它是让我们能够感到温暖的归属。田园甚至不是一个地方, 它只是一种状态、一段心情。
其三》微课
一、导入新课:(幻灯1)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这位诗人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我们以前学过陶渊明的哪篇文章呢?(学生回答《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歌《归园田居 其三》。
二、出示标题(幻灯2)
三、明确目标(我们先明确一下学习目标)(幻灯3)师:我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那么大家对陶渊明的生平经历还记得吗?
四、作者简及背景
1、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幻灯4)
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渊明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政治腐败、争权夺利、结党营私等恶浊世风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欠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有“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的美誉。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背景:(幻灯5)
五、朗读诗文:了解了陶渊明的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 其三》,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大家听一遍配乐朗诵,听的时候注意字音和节奏。(幻灯6)这几个字是怎么读的?对——好,大家随音频跟读一遍吧。
自己再读一遍。
六、赏析诗歌:
一)第一环节,感受诗意美
1、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容易理解。我们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吧。(幻灯7)
我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野草茂盛豆苗稀少。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野草,一直到晚上伴着明月才扛着锄头回家。走在长满野草的狭窄小道上,夕露沾湿了衣衫,解脱了身心束缚,所以我不以为苦,希望不违背自己的意愿而深深地享受其中的乐趣就好。
2、(幻灯8)刚才通过听读、跟读、自由读和画面描绘,我们感受了诗意美,现在我们来搜寻信息,再感受诗意美。
(1.)从第一句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从“草盛豆苗稀”可见诗人不善管理田地,耕作技术不高。
(2).第二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品质?——仅从时间上看,就足以见出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劳动劲头之高。真是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啊。“带月荷锄归”一句,让我们看到诗人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多么像是一个凯旋的士兵。
(3.)第三、四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但使愿无违”,只希望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好。可见,“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
二)第二环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幻灯9)
陶诗淳朴自然、恬静淡远、宁静闲适,“带月荷锄归”一句为后世诗评家称道,你觉得此句妙在何处?
诗人把明月当作自己的亲密伙伴,在劳动结束后带着一同回家。既写出了诗人劳动的愉悦心情,又描绘出了一幅乡村月光如纱静谧美丽的夜景图画。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月夜归耕图啊!
平淡的口语与醇美的诗意和谐的统一起来,看似质朴而实是绮丽,凸显了陶诗的艺术特点。
三)第三环节,品析诗歌的情感美
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诗文中哪个诗句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情感?(幻灯10)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是一个 洁身自好、安贫乐道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的人。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最能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愿”指的是什么?
“愿”指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黑暗的官场决裂,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幻灯10)主题:好的诗歌都能做到情景交融,景由情生。这首诗通过记叙归耕田园农事劳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闲适的田园情趣、憎恶黑暗官场的思想情感,反映了诗人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到这里,我们赏析了诗歌的诗意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下面我们做个拓展延伸。
七、拓展延伸(幻灯11)
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怎么看? 【幻灯片12】我们来看看专家的看法: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幻灯片13】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幻灯片14】 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八、【幻灯片15】结束语:(最后,我想用这样的话作结束语)
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是对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和逃避现实不一样。
作品简介《归园田居·其三》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是《归园田居五首》的第三首。作者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
作品原文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品注释
1、南山:指庐山。
2、稀:稀少。
3、兴:起床。
4、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5、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6、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7、狭:狭窄。
8、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9、足:值得。但:只.10、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1、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作品译文
我在南山的山坡上种了些豆子,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湿了不足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写作背景
《归园田居》为著名诗人陶渊明所作,一共5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
作品赏鉴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新的生活要从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耻辱开始.也许是官身束缚,体质有所下降的缘故,也许是久别田园,农艺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这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惭,自勉之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除去了杂草,心中也就宽慰了一些,见出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还是那个乐于为农,也能够为农的我.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很像一个凯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作者简介
一、说教材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归园田居 其三》选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三十课,这一单元主要是以吟咏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文,旨在让学生欣赏美景,陶冶性情,同时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会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作者的情感。
《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有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上讲,本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第二十二课《爱莲说》中出现了“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而陶渊明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归园田居 其一》《五柳先生传》等,加之陶渊明的诗风对后世影响甚大,特别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与陶诗风格一脉相承,而王孟二人的 诗歌作品在初中教材中也屡次出现,因此帮助学生读懂《归园田居其三》,教会他们赏析陶诗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归园田居 其三》这首诗本身来看,陶渊明诗风中的朴素自然、意境醇美在此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字句浅显而颇有情趣,可借此引发学生兴趣并借机作进一步拓展。
3、学情分析
在《桃花源记》中,学生已初步认识和了解了陶渊明以及他的社会理想,《爱莲说》中的“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更加深了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这些都为学生理解这首诗中陶渊明的田园乐趣打下基础。同时,这一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又已教会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因此,此诗的景由情生 、情景交融的手法,学生理解起来就不会费力了。
二、说教学设想
(一)、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
2、体味诗歌的内涵 。
3、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 。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公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情真意醇,学习这些诗,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味诗歌的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现诗歌意境画面,对于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处理通过色彩和字型的变化加深学生印象,加入符合诗歌意境的音乐使学生的朗诵更加富有情感。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说教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诵读,把握其节奏韵律,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炼,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诗歌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教学设计思想
第一首诗由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第二首诗由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第三首诗由学生完全自主感悟,由浅入深,最终使学生达到能独立赏析这一类诗的能力目标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如果说作品是世界的微缩、心灵摄影的话,朗读的使命是唤醒蚊子,复活语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读者学习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理解程度的最好方式。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归园田居其三》是一篇隽永精美的古诗,在反复诵读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的意境。
2.想象法:“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诗歌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说,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激情导入,活跃气氛(4分钟)
在我们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诗歌。今天,我们就将走进一位诗人的生活,去领略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去感受“种豆南山下”的喜悦,他就是陶渊明。(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的画像)
同学们能说说对陶渊明的了解吗?
(学生应该能答出陶渊明所处的年代,陶渊明是一个隐士,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知道了他对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在《爱莲说》里知道他喜爱菊花,由此可知他的人生志向等。学生答对后老师还可选择一些重要的文句让全班学生一起重复,旨在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要补充提醒学生注意他生活的社会环境,他隐居之前的出仕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为后面诗歌的了解奠定基础。)
教师介绍:《归田园居》组诗写于诗人辞官后的第二年,共五首,课本选了其三。(多媒体展示课题《归园田居 其三》)
二、初读诗歌,初步感知(约5分钟)
1、(多媒体展示诗歌内容)学生自读,全班齐读,教师正音,注意“秽”、“荷”等字,并作初步的语气和节奏指导。
2、学生再读,教师作评价。
(此时学生大都还不理解诗意,朗读语气可能仍欠佳,教师提醒学生在下面环节注意诗歌意境,为读好本诗作准备。)
三、再读诗歌,品味诗意(约10分钟)
1、解题:《归园田居》中的“归”指为何而归?
从题目上我们可知这首诗写的是陶渊明所选择的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明确弃官归隐,选择田园生活)
2、感知诗意:
学生自读诗歌,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象中的画面。
教师抓住学生表述中的关键词,将学生带入诗句的理解中。关键词如下:
“南山下”点明地点,
“盛”和“稀”写出野草与豆苗长势的对比,点出锄草的必要。
“晨兴”与“带月”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
“草木长”和“夕露”可以让我们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多媒体展示意境剪影)
3、理解情感:
好的诗歌都能做到情景交融,景由情生。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辛苦,他自己感觉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但使愿无违”的“愿”,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并从中感受到愉快和喜悦。)
4、小结:(多媒体展示小结)
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心满意足。
四、三读诗歌,感悟意境(约8分钟)
同学们现在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现在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同学们觉得读诗的时候应该表现怎样的情感呢?(愉悦、自然)
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教师作评点并指导,若第一遍读得不够理想,教师示范个别句子后再读。
同学们读好了这首诗后,再来感受一下这首诗的语言。
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初看此诗,能看懂吗?作者的思想在诗中表现得明显吗?陶渊明是一个大诗人,他的诗句深奥难懂吗?
2.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5.语言“自然、通俗”。
6.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7.D
8.“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生平。
2、掌握诗歌的节奏划分方法,背诵并默写古诗。
3、了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让学生能够了解并欣赏陶渊明“率性自然、不趋炎附势”的高洁作风。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内容大意,领悟诗歌的意境。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同学们听完这首歌会想到什么景象?那你们是喜欢生活在喧闹的城市呢?还是有青山绿水围绕的地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古诗,这个作者就独爱田园生活。我们这节课就来看看作者为什么喜欢田园生活,他的田园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二、走近作者:
我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桃花源记》么?课文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人人劳动、和睦相处、安宁幸福、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怡然自得的社会)这反映了陶渊明内心渴望这样的社会,那么陶渊明生活在怎么样的`一个社会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的生平,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三、整体感知
1、默读,找出拿不准的生字和多音字。
2、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3、自行朗读,划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4、解读文本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明确:(1)官场(2)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3)田园(4)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5、齐读,解读文字。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道狭:道窄。沾:沾湿。但使:只要让。愿违: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四、合作讨论
下面我们小组合作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咱们一起来挖掘蕴含在诗歌里的思想感情。
1、陶渊明会农活吗?你从哪看出他会或者不会的?
(不会。从“草盛豆苗稀”一句可以看出,据可靠记载,陶渊明确实不会。)
2、哪些地方反映了陶渊明的辛劳之情,你又是怎样看出来的?
(颔联和颈联。早出晚归理荒秽,耕作环境又不怎么好,加上自身不善农事,是多么的辛苦疲倦啊。)
3、作者做农活的心情怎样?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心情是乐意的,愉悦的,闲适的。我们似乎可以从“带月荷锄归”一句中看到月下的诗人,肩扛着一副锄头,穿行在及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月夜归耕图啊。)
这一句中,哪个词最能反映作者心境?
(带月。“带月”有点睛的作用,一个“带月”就似乎可以把所有的劳苦疲倦席卷而光了,我们甚至可以领会到他那时月下漫步归家的舒畅愉悦心情。)
4、那么为什么在这样的境况下作者还会有这样的心情呢?“但使愿无违”一句中,他不想违背自己的什么意愿呢?(请同学们联系之前老师给你们介绍的(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我虽然很辛苦,但只是身体疲劳,可我心灵得到了自由与快乐。表现诗人自然朴实风格。)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个性率真自然,喜欢安宁平静的生活,有着高尚人格和气节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田园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2、自选一角度(如语言、意象、意境等),赏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背诵和默写《归田园居》(其三),朗读《归田园居》组诗。
六、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⑵尘网: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官场。
⑶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⑷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⑸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⑹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可解释为固守自己愚拙的本性。
⑺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⑻荫:荫蔽。
⑼罗:罗列。
⑽暧暧:暗淡的样子。
⑾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
⑿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⒀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⒁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4]
在本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与赏析】推荐阅读:
归园田居其三翻译及赏析10-25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案与赏析10-11
归园田居其二翻译及赏析01-31
7.3归园田居教案07-04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10-28
归园田居其一翻译11-21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01-18
古诗改写:归园田居01-27
归园田居陶渊明翻译09-27
《归园田居》其一_教学设计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