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教育方针
新员工教育(公司级)
2012年 6月30日
单位:姓名:成绩:
一、填空(30分,每空2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自(2002)年11月1日起实施。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自2009年5月1日起实施。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3、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4、集团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
5、集团公司全面推行HSE管理体系,追求最大限度的不发生事故、(不损害人身健康)、不破坏环境,创国际一流的HSE业绩。
6、消防安全管理上要求职工要做到“四懂四会”,“四懂”是指懂火灾危险性、(懂预防措施)、(懂扑救方法)、懂防污染措施,“四会”是指(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救初期火灾、会实施落水救护。
7、灭火的基本方法有窒息灭火法、(冷却灭火法)、隔离灭火法、负催化抑制灭火法四种,其中(冷却灭火法)是最常用的灭火方法。
二、简答题:(30分)
1、“三基”工作是指?(6分)
答:基础工作、基层建设、基本功训练
2、“四全监督管理原则”是指?(6分)
答: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和监督
3、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具体是什么?(6分)
答: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4、集团公司颁布的“安全禁令(规定)”有哪几项?(6分)
答:人身安全十大禁令,防火防爆十大禁令,车辆安全十大禁令,防止储罐跑油(料)十条规定,防止中毒窒息十条规定,防止静电危害十条规定
5、简述安全管理“七想七不干”的主要内容?(6 分)
答:想安全禁令,不遵守不干;想安全风险,不清楚不干;想安全措施,不完善不干;想安全环境,不合格不干;想安全技能,不具备不干;想安全用品,不配齐不干;想安全确认,不落实不干。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共20分,每小题2分)
1、当上级违章指挥作业时,职工无权停止作业。(×)
2、油品的标号越高,其质量越好。(×)
3、加油站发生火灾事故后,首先应迅速将站内无关人员集中疏散至安全地带,以免人员伤亡。(×)
4、车辆装运易燃易爆品时必须由专人押运,不得搭乘其他人员。(√)
5、油罐槽车的后面拖着一条长长的拖地线,特麻烦,可以把它去掉。(×)
6、爱护公物人人有责,所以灭火器材都要紧紧锁在固定位臵,以防丢
失。(×)
7、事故的发生是完全没有规律性的偶然事件。(×)
8、员工在加油站严禁使用手机,外来加油的客户可以用手机接听电话(×)
9、加油站内发生火灾事故站内任何人员都可以作为现场指挥,进行现场灭火。(×)
10、加油站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站内人员了解即可,不需要到任何单位备案。(×)
四、案例分析(从事故类型、原因、责任及教训等方面简明扼要的分析)(20分)
1、1999年6月19日下午6时15分,聊城高唐石油公司一农村网点(实为一小型加油站),负责人从有库进了一车90号汽油,到站后接上卸油管就进行卸油。当时天气正热,卸油期间司机和加油站全部人员到站房内吃西瓜,罐车内的油没卸完,油品即从油罐内溢出,发现油品溢出后,加油站负责人连忙叫站内员工用铁桶、塑料盆进行回收,在回收过程中发生爆炸着火事故。致使回收油品的员工当场被炸死,加油站负责人和其爱人,以及他们带入现场玩耍的两个不足5岁的儿童被烧成重伤,后经治疗无效,被烧人员相继在一个月内死亡。(20分)
俞国良, 1963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市。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年修订) 》修订组组长。主要学术兼职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心理学科评审组成员,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理事, 教育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组核心成员等。
记者 (以下简称记) :此次修订是对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完善, 《纲要》修订之前您和修订组的专家们对《纲要》的实施作了大量调研工作, 通过调研, 您对《纲要》实施10年的情况如何评价?
俞国良教授 (以下简称俞) :通过对十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文件的分析, 以及对北京、上海、河北、河南、福建、浙江等省市的多次调研, 经过全国心理健康领域知名专家的咨询和研讨, 大家一致认为, 2002年《纲要》的颁布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使大家有章可循。十年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 发生了很大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再完全是德育教师等其他学科教师担任, 学生也觉得要求心理辅导老师帮助是很正常的现象。学校中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心理健康工作很重要, 校长也重视, 家长也认为这项工作功德无量。可以说, 2002年《纲要》为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功不可没。
由于当时的《纲要》过于宏观, 对具体工作的要求不够明确, 致使各地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标准, 缺乏依据, 一些具体工作缺少落实, 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 2002年的《纲要》虽要求“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 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 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但到底由谁来做, 谁主要负责?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如果责任不明, 责任分散, 就会出现出工不出力, 无人问责的情况。因此2002年的《纲要》急需完善和补充。大家对教育部及时进行《纲要》的修订工作表示赞成和拥护, 认为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及时雨”, 必将全面推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记: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哪些?请您结合这些问题谈谈对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行修订的背景和依据, 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俞:自2002年教育部颁布《纲要》以来, 许多地区和学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进行了大胆探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巨大成就, 各地普及或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初具条件。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 新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着许多新形势和新情况, 特别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四化”倾向, 即医学化倾向、片面化倾向、形式化倾向和孤立化倾向, 以及“四不”现象, 即无人做现象、不愿做现象、不会做现象和不真做现象, 值得我们重视。
这些问题和现状, 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以科学的方法与理论为指导, 充分遵循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以务实求真的态度加以对待;同时也充分说明新时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需要有一个高屋建瓴的纲领性、指导性政策文件进行统领, 真正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对修订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 这是十年来社会飞速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 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现代生理学家和脑科学家一致认为, 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 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心理健康为基本条件。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社会的急剧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 中小学生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 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仅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程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 这时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和支持。只有不断深化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所面临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 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既治标又治本的独特作用, 促进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 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 这是十年来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
心理素质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良好的心理素质, 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长期以来, 我国学校教育实践中, 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培养, 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 特别是忽视情感、意志、动机、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这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十年来, 党和政府在各种教育政策文件中, 反复强调学校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认为, 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 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第三, 这是新时期深化中小学德育改革的重要抓手。
心理健康教育赋予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 传统的德育存在着内容陈旧、工作层面浅的现象, 而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 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 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 传统德育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以“说教、灌输”为主, 其方法缺乏灵活性和有效性, 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疏导为主, 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 与学生平等沟通、交流, 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最后,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 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 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德育, 使学校德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第四, 这是新时期全面落实“德育为先, 能力为重, 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倡心理健康与心理和谐是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为: (1) 没有健康的心理, 很难形成良好的德性; (2) 对于智力发展和学习来说, 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中小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 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而意志薄弱、厌学、自卑、动机缺乏等心理行为问题, 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 (3)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 (4)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 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可见, 修订《纲要》是一项势在必行的紧迫任务。更进一步分析, 这种紧迫性突出表现在我们正面临的国际国内教育态势方面。
一是国际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
国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步较早, 不仅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辅导、保障体系, 而且将维护学生健康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美国中小学校近年来还设计了心理健康、心理社会问题等一系列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预防、早期干预和治疗, 其具体做法是开设《健康与幸福》课程。欧洲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强调按照预定方向改变学生的个人行为, 但更重视在实践活动和体验调适中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我国港台中小学校都有专门负责心理辅导的工作部门和专职教师, 并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着力加大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援助。我们应该跟上国际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步伐。
二是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调查表明, 我国17岁以下中小学生中, 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且这一数字呈上升趋势。其中, 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近年来, 我国已有许多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尽管研究工具、测查内容、研究对象有所不同, 但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小学生有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在10%~18%, 这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幸福生活的一大隐患。心理健康状况不良, 不仅表现出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 而且会显著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业成就。
三是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2002年《纲要》颁布以来, 对广大中小学校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全国各地做了大量工作,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和孤立化倾向, 以及无人做、不愿做、不会做、不真做等现象, 急需新《纲要》在政策上、理论上和具体措施上, 为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育途径和方法、充实教育内容和模式等方面提供依据、支持。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精神的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
记:对《纲要》修订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过程, 这一规划设计和具体修订工作分别是按照怎样的原则来进行的?
俞:修订《纲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定位进行正确分析、理解。在新时期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顶层设计时, 我们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四条:
第一, 发展性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在设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 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 选择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教育内容和形式, 有助于解决中小学生的“发展性”问题, 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预防”的目标和功能。
第二, 全面性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 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情绪调适和社会适应等不同发展领域, 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的片面化倾向, 把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看待和理解。
第三, 差异性原则。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存在着个体差异, 也存在着年级差异。因此, 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目标时应遵循差异性原则,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做到由易到难, 呈现出一定的梯级性, 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特点。同时, 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进行分类指导或个别辅导, 因材施教, 这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取得预期效果的基本前提。
第四, 活动性原则。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 在确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教育内容时, 应体现活动性的特点, 使其渗透到灵活多样而又富有情趣的各种活动之中, 如心理剧、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让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充分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性特点和各地各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修订过程坚持了以下几条具体的工作原则。
1.专业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 而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和规范性较强的德育工作。除了保证心理健康概念、术语和内容的准确性外, 还必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和实施的可行性、实效性, 使修订后的《纲要》具有科学性、权威性。
2.针对性。关注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有重要和持续影响作用的心理行为特征;选择对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以及其他领域发展有重要促进或阻碍作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重视个别差异和因势利导, 强调要提供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3.现实性。从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际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现状出发, 以明确问题与解决问题为导向, 立足于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的实际需求, 坚持与广大师生密切关注的心理健康热点问题相结合, 力求运用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4.操作性。充分考虑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以及各地发展的不平衡, 尤其是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现实差距, 在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体现实施过程中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点。
记:新《纲要》与前版相比, 更加科学规范、更具有前瞻性、更注重专业性和可操作性, 您能谈谈新《纲要》的修订过程以及采取的方法手段吗?
俞:为了使修订后的《纲要》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可行, 符合教育部提出的中观层面的、有明确内容规定的、责权清晰易于操作的工作目标, 我们集中国内心理健康及相关研究领域诸多专家学者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 并在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浙江和福建等省市实地组织了八次调查研究, 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具体修订流程如下。
第一步, 文献阅读。
组织《纲要》修订组全体成员广泛研读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资料;查阅和分析各省、市、自治区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政策文献, 建立修订的理论框架。
从文献资料中我们发现, 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纲要或实施意见中, 均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 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途径与方法、组织实施等部分。有的省、市、自治区和地区甚至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心理健康专兼职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和工作职责等专门性的政策文件。
第二步, 专家咨询。
召开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林崇德教授为首的专家学者咨询会, 广泛听取广大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厘清修订的基本思路。
大家一致认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是关键。大多数专家学者倡导从积极心理和自主自助的角度来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此外, 大家一致认为, 修订后的《纲要》要注重科学性、专业性;增强指导性与前瞻性。同时更要保证可行性、操作性, 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感到解渴、实际工作中有用有效。总之,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更大范畴的提高、普及, 向更高更专业化的方向去发展。
第三步, 问卷调查和教育咨询。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委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的课题研究基础上, 我们进行了针对性更强的问卷调查和教育咨询, 重点听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研员和专职教师对《纲要》修订的看法, 旨在确定《纲要》修订的内容框架。
第四步, 焦点团体访谈。
在调查研究和教育咨询后, 我们又在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浙江和福建等六省市分别召开了《纲要》修订座谈会, 邀请该地区教育局领导、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校长和专兼职教师参加, 采取焦点话题群体访谈的方法, 重点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作为《纲要》修订的实践依据。
第五步, 分篇修订。
在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 以党和国家与基础教育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原《纲要》为依据, 对原《纲要》的五个部分, 修订组的各个成员对每个部分分别进行修改、论证。其中, 每个部分至少有三个修订组成员独立完成, 目的是相互印证和补充完善。
第六步, 整合和审定。
组长对各修订组成员提交的《纲要》修订稿进行初步整理, 列出异同点以及具有较大争议的部分, 再经反馈、讨论和调整, 最终完成初稿修订工作, 并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审议、把关。
记:与原《纲要》相比, 修订后的新《纲要》在哪些方面有变化?请您结合实例介绍一下变化的重点内容有哪些。
俞:这里仅结合《纲要》修订的实际情况, 简明扼要地介绍重点修订和有所创新的内容。
第一, 明确以“立德树人, 育人为本, 心理和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指导思想, 立足教育与发展, 重在应急预防和危机干预, 并强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二, 《纲要》修订中明确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全面阐述了“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等四条基本原则, 以及“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原则。
第三, 《纲要》修订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 建议列为专项督导内容, 提高各级各部门的重视程度, 把这项工作具体落实好。同时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第四, 《纲要》修订中强调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置和培训的有关事项, 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全体教师的编制和培训中, 规定了编制要求与培训内容, 便于各地科学规范化管理。同时, 也专门强调了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五, 《纲要》修订中明确规定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 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特别是每两周一课时的最低标准, 如果完全由学校来解决, 因校本课程数量有限, 落实起来确有一定难度, 因而再次明确这些课时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从地方课程中统一解决。
第六, 《纲要》修订在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师编制和职评系列外, 对职称评聘的专业性和标准等具体措施有所规定;并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保证专业化、稳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第七, 《纲要》修订中重点对中小学各学段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进行了全面调整, 重新安排和设置了更科学、更规范、更具针对性的分阶段教育内容;对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和初中、高中阶段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内容标准和具体规定。
第八, 鉴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 《纲要》修订中明确提出了对校长、班主任、教研员和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和原则, 并强调要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 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
第九, 《纲要》修订中强调学校要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建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进一步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相结合,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拓展工作方式, 增强工作的灵活性, 提高吸引力。
第十, 《纲要》修订中提出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充分利用各种校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积极配合社会各部门, 如团组织、文明办、街道社区和其他社会团体等, 积极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共同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记:新《纲要》是各地区、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政策文件, 您对区域、学校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何建议?
俞:作为《纲要》修订的具体工作者, 同时也作为一个多年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者, 为有效贯彻落实新《纲要》的精神和基本要求, 提出如下几条实践建议, 供大家参考。
一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 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目前, 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较少, 兼职人员较多, 这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与深化将会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 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将以兼职教师为主转变为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模式。第二,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技能, 必须通过培训并逐步形成持证上岗制度;同时, 还要注意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 使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结合起来。第三, 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 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 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 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第四, 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二是充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
如前所述,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发展性的, 因此,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发展性问题上, 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 对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 同时还要兼顾极少数有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 初中可以以活动和体验为主, 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和体验主线, 突出活动性和实效性。同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从生活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并重, 注重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 还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主体, 即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体, 家长也是主体, 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构建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是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例如, 提高各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并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中, 保证课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 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 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困惑。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如组织心理剧、社会实践活动等, 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通过亲身体验来提高心理素质。利用班主任工作、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 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 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 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
四是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保证,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可以使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便捷、及时, 增加了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 同时, 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超时空的对话与交流, 建立网上心理咨询站、辅导站, 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网络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益的补充, 最终使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有效教育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 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契机夯实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指学校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其进程, 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等方面。我们认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推向深入, 重要的抓手和主渠道是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等同于一般学科课程, 它不仅仅是一门课程, 它更需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环境相结合, 其宗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扰,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六是顺应国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
我们认为, 国际心理健康教育有可能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延伸:一是综合化和整合化, 二是专业化和精细化。实际上,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向的延伸。
首先是综合化和整合化。不同心理健康机构的合作对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比如, 药物滥用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青少年司法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等。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计划提出, 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不仅仅是扩展咨询服务或者建立更多的有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学校, 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机构, 使得学校真正成为一个能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的地方, 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和健康达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另一方面,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也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整合。
关键词:欧姆定律;减轻负担;提高兴趣
G633.7
一、引言:
在本学期,有兄弟学校老师来我校教研交流,针对《串、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这一知识到底应不应该补充的问题再次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把这个问题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用课改教材教学已经过去几个年头了,时至今日,还有学校教师对这个问题存在如此大的疑惑,让我不得不想在此说明一下了!
二、教材删除掉的内容
由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义务教育物理课程》课本中,删除了《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的内容,即在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公式R=R1+R2+R3+....Rn 。在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倒数之和,公式1/R=(1/R1)+(1/R2)+…+(1/Rn)。
三、教师的质疑
这部分内容的取消无疑是对几十年来用欧姆定律解题习惯的一种背叛,一开始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串串大大的问号,没有了电阻公式,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好好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应用欧姆定律的公式呢?对于串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我们应不应该再补充给学生呢?如果没有补充,考试中出现,甚至中考中出现,学生应该如何应对呢?教育专家对教材内容做这样的改革到底意在何处?想达到怎样的教育目的?
四、分析课改的教材,寻找课改的依据
1.分析课改教材
案例分析一:
新教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四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中的例题1,如图1所示,电阻R1为10Ω,电源两端电压为6V。开关S闭合后,求:(1)滑动变阻器R2接入的电路的电阻为50Ω时,通过电阻R1的电流为I (2)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R3为20Ω时,通过电阻R1的电流为I′。
从以上两道例题可看出,并没有利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来解题,而是充分利用了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以及欧姆定律来解题
2.寻找课改的依据
在讲《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前,我对教材大纲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析,并再次认真阅读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廖伯琴、陈峰、黄恕伯等教育专家所编写的有关《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依据、原则、与实施建议》、《新修订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变化与贯彻与落实》、《义务教育物理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解决了哪些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等文章,其中由江西省南昌市三中特级教师黄恕伯编写的《义务教育物理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解决了哪些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修订后的《标准》要求‘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这一知识。而教学实践中可能不少老师会凭着自己的经验把这一要求延伸到‘电阻,‘评价建议特别指出,该条目没有对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提出明确要求,因此,在考试评价中,不应该把串、并联电路的电阻规律作为统一的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疏导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克服评价目标的随意性”。而由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陈峰老师编写的《新修订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变化与贯彻与落实》一文中,也有这样的表述:“在实施过程中,老师应认真学习、对比新旧课程标准的变化,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要求,控制好教学的容量和难度,防止随意拔高教学要求,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五、结论
通过以上例题分析以及专家说明足以告诉大家,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不应盲目去补充大纲删除掉的内容,而应该仔细研读大纲要领,多了解新课标改革方案与要求,仔细拿捏教材内容,对教学内容能够把握到恰到好处,才能更好的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伯琴著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依据、原则、与实施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中医药报
2007-1-12 9:26:10
为规范医疗广告市场秩序,遏制虚假违法医疗广告的滋生和蔓延,国家工商总局与卫生部重新修订了
《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于2006年11月10日以第26号部(局)长令形式公布,今年2007年1月1日起实施。
《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的修订和公布,是继去年8月1日国家广电总局和工商总局对电视和广播发出五类电视购物节目禁播令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从2006年11月1日起,禁止报刊发布包含尖锐湿疣、梅毒、淋病、软下疳等性病、牛皮癣(银屑病)、艾滋病、癌症(恶性肿瘤)、癫痫、乙型肝炎、白癫风、红斑狼疮等疾病治疗广告和无痛人工流产广告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对医疗广告行为进行规范的又一举措,这意味着国家执法部门已开始对公信力日渐降低的医疗广告重拳出击了。据悉,由11个部委参与的广告专项整治部际联席会议正在讨论和制定《违法广告公告制度》,近日也将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新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的实施和随之开始的清理整顿违法医疗广告集中行动,此前混乱的医疗广告市场将会得到净化。
综观新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与1993年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对比,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关注。
一是新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发布医疗广告前必须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或中医药管理部门的《医疗广告审查证明》,而且医疗机构不得以内部科室名义发布医疗广告。非医疗机构也不得发布医疗广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办法强调了对医疗广告成品样件的审查,这就意味着医疗广告创意也列入了监管,从法规的制定上消除了违法的空间。而在此之前,卫生部门仅仅是事前的出证审查,医疗机构和广告运营商有着很大的事后创意空间,而且创意后的成品广告不必再送卫生部门审查,这就为虚假医疗广告逃避审查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间。新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同时还规定,医疗机构发布医疗广告时应当标其第一名称和《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
二是新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授权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医疗广告的审查,并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管理。而在此之前,卫生部门仅负责医疗广告审批,对医疗广告的发布没有执法权。这一新的授权使得卫生部门可根据自身的职能权限对违法广告的发布单位进行处罚,以此解决此前卫生和工商部门执法衔接不好的问题。按照新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对违反规定发布医疗广告的医疗机构可以责令其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停业整顿、吊销有关诊疗科目,直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三是新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明确了医疗广告内容仅限于医疗机构第一名称、医疗机构地址、所有制形式、医疗机构类别、诊疗科目、床位数、接诊时间、联系电话等八项内容。上述主要内容还必须与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其副本载明的内容一致。新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还取消了原办法中医疗广告可以发布有关从业医师姓名、技术职称、服务商标、诊疗方法等的内容。
四是新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禁止医疗机构利用新闻形式、医疗资讯服务类专题节(栏)目发布或变相发布医疗广告。有关医疗机构的人物专访、专题报道等宣传内容,可以出现医疗机构名称,但不得出现有关医疗机构的地址、联系方式等医疗广告内容,不得在同一媒介的同一时间段或者版面发布该医疗机构的广告。
五是新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强调,医疗广告的表现形式不得含有以下八种情形:涉及医疗技术、诊疗方法、疾病名称、药物的;保证治愈或者隐含保证治愈的;宣传治愈率、有效率等诊疗效果的;淫秽、迷信、荒诞的;贬低他人的;利用患者、卫生技术人员、医学教育科研机构及人员以及其他社会社团、组织的名义、形象作证明的;使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名义的;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其中涉及医疗技术、诊疗方法、疾病名称、药物的以及使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名义的情形是新增的禁止事项。
2015年4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新闻发布会,通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修订草案)》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自9月1日起正式施行。
此次《广告法》修改是在现行法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一是加大对虚假广告的打击力度。这次修法,总结了实践经验,以定义加列举的形式对虚假广告的具体情形进行了界定,同时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加大惩处力度。
二是针对实践中比较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作出规范。针对保健食品广告中的突出问题,增加关于保健食品准则的规定,保健食品禁止代言,禁止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针对实践中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变相发布广告的问题,明确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发布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广告”,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并加重了变相发布广告的法律责任;针对当前突出的问题,增加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音像出版单位、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药品、医疗器械、医疗、保健食品广告,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针对实践中垃圾信息泛滥的情形,增加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住宅、交通工具发送广告,也不得以电子信息方式向其发送广告,并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是强化公众参与,加强社会监督。发挥社会公众在查处违法广告中的作用,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有权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投诉、举报违反本法的行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开受理投诉、举报的电话、信箱或者电子邮件地址,接到投诉、举报的部门应当自收到投诉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予以处理并告知投诉、举报人。同时,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规定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对发布虚假广告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进行社会监督。
修订后的新《广告法》主要有十大亮点:
一是充实和细化广告内容准则。修订完善或新增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医疗器械、教育培训、招商投资、房地产、农作物种子等广告的准则。
二是明确虚假广告的定义和典型形态。新《广告法》坚持问题导向,立足解决我国广告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虚假违法广告治理问题,明确规定广告内容虚假及内容引人误解均属于虚假广告,同时列明构成虚假广告的具体情形,加大对虚假违法广告的惩治力度。
三是新增广告代言人的法律义务和责任的规定,明确规定广告代言人不得为虚假广告代言,不得为未使用过的商品服务代言。
四是严控烟草广告发布。禁止烟草广告有利于遏制烟草消费,维护人民身体健康,根据我国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需要,此次修法进一步规定禁止在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户外发布,同时明确禁止利用其它商品广告变相发布烟草广告。
五是新增关于未成年人广告管理的规定。新《广告法》中新增规定,如不得利用十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开展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生和幼儿的教材、教辅材料等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广告;在针对未成年人的大众传播媒介上不得发布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酒类、美容广告,以及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广告。
六是新增关于互联网广告的规定。为了规范互联网广告的发布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新法明确规定互联网广告活动也必须遵守广告法的各项规定。针对广告扰民问题,新法规定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请求,不得向其住宅,交通工具发送广告,也不得以电子信息方式发送广告。弹出广告应当确保一键关闭。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对利用其平台发布违法广告的,应当予以制止。
七是强化了对大众传播媒介广告发布行为的监管力度。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是广告发布的重要渠道,新法对其广告发布活动进一步加强了管理,如新增规定电台、电视台发布广告应当遵守有关时长、方式的规定。大众传播媒介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药类广告。广播、电视、报刊发布违法广告的,该媒体的主管人员与直接责任人员将受到处分。
八是增加公益广告,扩大广告法调整范围。原《广告法》仅规范商业广告没有涉及公益广告。但在现阶段,与商业广告相比,我国公益广告的管理、激励措施不健全、公益广告的选题质量、制作水平不高,广告主与广告媒体发布公益广告的意识有待提升,这些突出问题制约了公益广告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新《广告法》增加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开展公益广告宣传活动,大众传播媒介有义务发布公益广告。
九是明确和强化工商机关及有关部门对广告市场监管的职责职权,明确以工商机关为主、各部门分工配合的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这是很多人读到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后的第一感受。从4部分、18条、3600余字到8条、281字,《准则》为何在修订后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修订后的《准则》将起到怎样的作用?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在内容上做“减法”,在对象上做“加法”
据介绍,目前我们党内共有两部准则:一部是1980年颁布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另一部是1997年制定、2010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准则”,从字面意思来解释,它是依道德之理所遵循的标准或原则。它是党内法规中仅次于党章的高位阶制度类型,其地位高于条例、规则、规定。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这次对准则的修订“动作很大”,无论法规的名称还是内容都有较大变化,形成了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的党内廉洁自律规范,也向全体党员发出了道德宣示,对全国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
树起立德向善的正面规范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解读 “从‘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到‘中国共产党’,从‘廉洁从政’到‘廉洁自律’,《准则》名称的改变体现了‘全面’二字。”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指出,新准则将适用范围扩大到全体党员;其中,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自律规范,不再限于“廉洁从政”,而是扩展到“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等方面。
“此次修订删繁就简,提纲挈领,在对象上做‘加法’,实现了对全体党员的全覆盖,在内容上做‘减法’,突出廉洁主题,给出了立德向善的正面清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新的纪律观、廉洁观,体现了管党治党全面从严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党的建设、纪律建设和党规建设走向成熟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高波认为。
分类指导、分别要求,体现“治国先治党,治党先治上”原则
修订后《准则》的另一大特点是,不再仅仅针对党员领导干部,而是面向全体党员,但同时又突出“关键少数”,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全体党员,围绕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公与私”“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的关系,提出“四个坚持”;针对党员领导干部,准则围绕“廉洁”二字,从公仆本色、行使权力、品行操守、良好家风等四个方面,提出“四个自觉”。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认为,分类指导、分别要求,表明了加强纪律建设的务实态度和科学精神,体现了“治国先治党,治党先治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可以说是十八大之后“精准反腐”理念的自然延伸。同时,这样做还充分体现了职位越高要求越高、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党内监督观,对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高波认为,《准则》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第一部面向全体党员的廉洁自律“正面清单”,坚持党章导向、立德导向,充分体现了从严治党、以党章为遵循的原则:一是将现行党章“总纲”“党员”“党的干部”等部分的相关重要内容,具象化为“四个必须、四个坚持、四个自觉”的具体要求,同时分为普通党员和领导干部加以差异化、细分化规范;二是把党章中关于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等原则要求,实体化为普通党员如何处理“公与私、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的关系,领导干部如何处理从政、用权、修身、齐家的问题,纲举目张、微言大义,有助于唤醒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彰显和维护党章权威。树立党章党规的权威,把党规党纪刻印在全体党员心上
读完新修订的《准则》,有人提出疑问:《准则》中的内容都是比较原则性的要求,如何保证在实践中将这些要求落到实处?
本文拟围绕《新法》的变革思路展开, 探究乡镇在《新法》视角下开展具有综合性、针对性、普适性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新思路。
1 环境污染预防工作新思路
1.1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环境保护理念匮乏、污染防治意识不足是乡镇政府在环保工作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也是造成严重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性问题。解决群众思想上的不足和克服群众认知上的缺陷, 是进一步开展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的有力保障。乡镇采取的宣传方式可以有很多种:
1.1.1 媒体宣传
对乡镇来说, 现代媒体的普及率不能达到城市水平, 但传统媒体依旧存在, 确实也弥补了现代媒体的缺憾。所以乡镇的媒体宣传要做到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充分结合。充分利用各类互联网资源, 拓宽到电脑、平板、手机等媒介, 借助公众宣传号、官方微博、官方博客、云空间、地区论坛等平台, 向社会传播环境保护理念、知识、法律法规、部门动态、环保事件等, 让所有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媒体的乡镇群众随时随地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借助村内广播平台, 定时定点播放环境保护理念内容, 让平时驻村务农、经营的群众劳作之余广泛获取环保知识;同时将乡镇环保信息、环保动态写成报道、咨询、文章进行针对性投稿, 促进基层乡镇群众获得即时信息。
1.1.2 活动宣传
公益性活动对乡镇群众有很大的影响力, 一方面拓宽了群众的生活乐趣, 同时也增加了乡镇群众茶余饭后的热点论题, 让环保更深入人心, 宣传更为实效。
借助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 如世界湿地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针对不同的节日内容制定有效的宣传措施, 如现场采访、现场宣讲、话剧演出、资料发放等。还可以引导乡镇环保团体、群众代表进行现场环保行动, 以带动群众的环保积极性, 如举行环保专题“农村大舞台”汇演、村广场环保现场交流答疑会等。
1.1.3 教学宣传
从环保教育、法制教育着手, 更能为今后的生态环保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清洁生产、绿色能源、分类回收等思想在各种教学中渗透, 可以避免学生、企业经营者造成进一步的环境危害。同时也能从一个侧面去宣传环保, 影响学生的家长、经营者的企业单位, 有利于全社会推进环保理念, 建立环保意识。
学生教育, 在基础文化课程中讲述环境保护概念, 横向上, 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程主要是化学和地理, 覆盖文理科, 具备很好的环境保护宣传基础;同时纵向上, 环保与小学的自然课程又有关联, 能够从学生小学到高中毕业全面的介绍环境保护理念。
社会教育, 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类小型经营者是排放污染物的主体, 对该类人群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法制教育是对去染污控制最为有效的, 一方面应当以宣传环保理念、引导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 同时还应当进行普法宣传教育, 明确其自身的法律责任, 让经营以法律为准绳, 不去触碰环保“高压线”。
1.2 强化环境保护监测与应急预案
乡镇采取环境监测的手段是及时获取相关污染区域、企业事业排污单位等多种环境敏感区域的污染物排放量化指标, 以确定污染现状和设立预警机制, 为区域内重点污染源的监督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环境预案是利用环境监测指标预测区域内生态环境可能发生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预警机制。
1.2.1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一系列工作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作为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费征收、环境执法、目标责任考核等环境管理的依据。环境监测手段往往在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使用较为广泛, 乡镇使用不是很充分, 但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为了更好的预防生态的进一步破坏, 环境监测手段则成为乡镇环保工作的新需求。
(1) 设置常规监测, 乡镇近些年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不少乡镇已经发展为小城镇、重点镇、中心镇, 每年招引的刺激区域经济综合发展的企业也相当多, 针对其中具备环境污染隐患的企业向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请, 设立常规监测点, 并入市、县监测网。及时获取收集各区域的即时数据, 对临近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污染控制标准的排污单位亮“黄牌”, 乡镇环保部门先行介入, 责令限期控制排放;对超标排放的企业事业单位亮“红牌”, 及时向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联系, 请环境监察部门介入, 协调管理排污单位, 使其合法减排; (2) 特定点监测[1], 对临时性存在排污的项目、小型排污单位、突发事件后一定时段内的保障性区域等进行特定监测, 如被举报有噪声、扬尘污染的施工场地;被举报偷排漏排的畜禽养殖场、饭店、屠宰场等; (3) 将相关监测点的位置和数据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 特别是排污大型重点企业的常规监测数据、突发事件保障性监测结果, 并结合区域排污总量和污染物控制标准进行公开分析, 让监测职能社会化, 使排污单位接受公众监督。
1.2.2 应急预案及风险评估
近几年环境污染事故频发, 产生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乡镇环境保护部门也依据上级要求制定和编制相关的应急预案, 不过依旧有很多污染领域都是空白。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各有特色, 环境保护部门应当结合本区域的产业分布和居民集聚情况来确定地区环境污染隐患, 以重点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污染源的分布状况为主要参照制定应急预案, 乡镇机关的应急预案应当统筹兼顾所有部门和驻镇单位, 以及各街道、各村, 针对不同污染形式制定相应的污染应急预案;重点污染物排放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针对自身重点污染物制定由乡镇环境保护部门认可的污染应急预案, 并划定时间段实施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演习, 防患于未然。
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有两个特点: (1) 具有累积性, 污染不是可以明确捕捉到的, 都是长期的污染累积到一定程度而集中爆发, 一般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都比较大; (2) 修复长期性, 污染事故对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造成的难度一般较大, 很难一蹴而就, 甚至对污染区域还具有长期隐患。
及时对污染事故进行风险评估是重建区域环境极为有效的指导性措施。 (1) 对重点污染物排放单位应当要求其进行环境风险评估、“三同时”竣工验收, 并应当承担环境保护责任, 设置专人专岗对单位实行环保管理, 结合风险评估定期排查污染隐患, 将排查结果和台帐及时报送至环境保护部门, 形成统一档案; (2) 针对环评审批通过, 已正常从事生产加工的重点污染物排放单位, 及时查漏补缺, 若存在不符合环评报批的污染现象或产能结构调整, 应当引导其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 以明确单位环境管理工作的重点。
1.3 环保基础设施进一步投入
基础设施投入始终是乡镇发展的重心, 也是人民群众最能切身感受到的政府带来的实惠。“十一五”期间, 我国环保基础设施投资达11319.6亿元, 约是“十五”期间的3倍[2], 但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量远远达不到环境污染物的产出量, 所以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仍需加大;同时, 乡镇的财政收入来源较单一, 财政风险控制相对严格, 很难有大笔资金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1) 乡镇政府机关采用新型的融资渠道进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污水管网、泵站、污水处理厂等均是造价高昂的基础设施, 在法律法规引导下, 采用PPP等项目融资模式, 将基础设施投资商业化, 转变政府角色, 缓解财政压力, 让基层政府进一步强化监管职能; (2) 引导排污单位生产经营区域自行建设污染治理基础设施, 通过初步治理达到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排放, 以达到污染减排效果。
2 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新思路
2.1 环境整治进一步深化
《新法》要求乡镇提高环保服务水平, 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随着我国乡镇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乡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显著的提高, 同时对环境综合整治的压力也进一步加大。突出的环境问题使得污染无处不在, 严重影响到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不利于粗放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向城镇化的要求转变, 为了促进乡镇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环境整治亟需深化[3]。
(1) 借助基础设施实现环境整治, 在辖区内充分建设环境整治基础设施, 如小区街道采用垃圾分类回收箱, 引导居民垃圾分类;建设乡镇综合垃圾压缩转运站, 集中收集和转运乡镇垃圾;景观水域的水下集中曝气设施, 解决局部水体不流通或流动过缓造成的缺氧现象等; (2) 新型环保科技产品的使用, 现阶段, 环境科技产品的大量发明和投产使环境整治手段更为丰富, 如配置成套的道路清扫车和洒水车, 解决较高车流量区域的道路扬尘;建设地下型垃圾转运站, 减少大气中散发出的臭气;小河道和沟塘以生物方法整治水环境, 引入生物酶、人工湿地等新技术综合整治河道污染等; (3) 强化综合环境执法, 如全面整治污水、废水、毒水直排河道、深井排放地下的行为;关停、取缔小型燃煤锅炉, 敦促使用清洁能源;严格检查环保设备运行工况, 协助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罚违法排放单位等。
2.2 环境治理手段落实
《新法》包含“多元共治”的治污理念, 将政府机关在环境保护中的综合职能进行分化, 将环境治理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 统筹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治污, 体现乡镇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2.1 水污染治理
乡镇水体污染主要是三个方面: (1) 生活污水, 许多农村居民的房屋临河而建, 下水管道无污水管网接入, 直排河道, 造成水体氮磷硫超标, 造成富营养化, 甚至有时还携带大量病原体、细菌。 (2) 工业污水, 工业污水难降解、毒性大、成分复杂, 即便不排入水体, 也依旧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泄漏隐患, 该类污水一旦直排进小河流, 不及时扩散易破坏局部性生态系统, 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丧失。 (3) 农业污水, 主要是农药、化肥的雨水淋溶作用, 间接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 形成无机盐的富集和水体富营养化。
乡镇辖区内水体污染以阻截排污、水体自净为主, 长期持续性地辅以基础配套设施和环境工程技术。在加大管网建设投入基础上, 严格排查各条河流、沟塘的“暗口”, 配合县级环保主管部门进行查处, 依据《新法》标准处罚。在重点流域、水体设置水体监测点, 针对特定污染物进行局部流域水体整治, 污染严重、难以降解的流域由政府采购配套的“第三方”水处理技术服务。进一步推广标准化畜禽养殖, 粪便集中堆肥还田, 推进地区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建设, 大面积减少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4]。
2.2.2 大气污染治理
大气污染治理是相对困难的, 一方面全球大气层连通, 污染物会伴随气候、温度、天气状况等条件的差异而转移到不同的区域, 另一方面, 针对有组织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可以通过集尘器、脱硫脱销技术实现污染物减排, 但无组织排放则不容易从技术层面去控制, 还有许多乡镇在城镇化过程中经济飞速发展, 但群众的综合素养未达到城镇化的要求, 不少粗放型的生产生活方式, 造成了大量的空气污染。这些问题需依靠《新法》提供的思路做进一步整治。
(1) 产生废气的单位要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依据《新法》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大气十条”) 的新要求, 对单位内部的生产工艺、设备及配套生产流程进行提标改造, 严格监控区域内废气的源头治理状况, 确保净化除尘设施、脱硫脱销设备均正常开启;进一步整治辖区内的小型燃煤锅炉的使用、监督餐饮企业油烟收集系统的实施情况; (2) 乡镇要加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研究和投入, 形成配套的秸秆回收机制, 使乡镇的农作物秸秆禁烧和回收利用形成良好的对接。乡镇政府一方面加大秸秆禁抛禁烧的宣传和督查工作;同时, 加大对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过腹还田等大面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 重点扶持规模化加工秸秆饲料、燃料和原料的示范基地建设[5]; (3) 农村居民生活用土灶、煤炉的比例依旧较高, 应当进一步推广液化气、天然气的使用, 辖区内主镇区规模化居住区应当加快燃气管道的接入, 村庄区域暂时无法接入燃气管道的区域加快“煤改气”的推广, 减少烟气不完全燃烧造成的污染。
2.2.3 其他污染物治理
在做好主镇区垃圾集中压缩转运的基础上, 逐步扩大服务范围, 延伸到各街道、各村, 接受县级环境卫生部门的统一调度, 加强固体废物的运输保护, 采用新技术手段隔绝垃圾臭气。特殊固体废物 (医疗废物、畜禽尸体血水等) 加强收集过程的卫生管理、消毒和密封清运, 同时做好应急处理预案, 以备不时之需。
噪声控制要严格控制夜间施工和夜间运输行为, 不允许施工单位和大型运输车辆夜间影响居民正常休息;在高速公路、铁路、码头等附近有居民集中居住的区域设置隔声挡板等基础设施。乡镇的放射性污染源主要是医院、卫生院的放射科, 加强设备检修维护监督, 同时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监督和培训。
3 环境综合管理工作新思路
3.1 环境信访调查与应对
《新法》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 更明确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举报污染行为。可以预见, 今后的环境信访工作压力将会越来越重。由于环境范畴的庞大和环境纠纷类型的多样, 使得环境信访数量庞大、来源各异、诉求多样、种类繁杂, 处理方式和结果也大相径庭[6]。
(1) 乡镇机关在面对环境信访问题要建立统筹联合机制, 环境保护涉及面极广, 所以不能所有污染均“一刀切”, 全划给环保部门独立解决, 容易造成环保部门力不从心, 要在找出污染源和信访矛盾点后, 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处理信访问题; (2) 乡镇应当建立环境信访回访机制, 环境信访是有效的解决单位和个人偷排漏排现象的有力手段, 但要保证环境违法查处的长效性, 光靠一次信访查处是不够的, 依然会存在少部分不法企业在检查“风声”过后继续污染环境, 所以建立环境信访回访机制可以有效遏制违法行为的持续性, 更全面的做好公众参与。 (3) 要进一步推进信访信息台长档案机制, 针对不同环境污染类别, 分门别类进行信访信息整合, 形成台账管理, 有利于对同类环境问题追本溯源, 同时更便于系统总结出同类环境污染违法现象的基础性经验。
3.2 建立环境抽查制度
环境污染具有长期潜伏性, 也跟排污单位和个人的常规生产生活习惯相关。乡镇环保工作光靠群众信访举报来筛选检查对象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及时抽查排污单位和个人的环保状况。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人民群众对环保有进一步的要求, 也进一步关注, 但不少环境污染现象光靠肉眼初步观察是不可靠的, 采用适当的抽查手段将环境污染及时扼制是有效的防治手段之一。
环保抽查制度建立一方面可以及时追踪污染物排放情况和制止环境违法行为, 同时还可以让排污单位和个人减少触碰环境违法行为红线的侥幸心理。
3.3 建立防污治污奖励机制
针对环境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的权利均被赋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但单一的处罚方式对排污单位和个人来说是及其被动性的, 控制污染的同时也会造成被处罚者的逆反心理, 不容易使被处罚者形成主动环保的思想, 而乡镇作为社会公务服务的第一线, 长此以往容易对乡镇环保工作埋下隐性的困境。
乡镇机关虽不具备处罚和强制的权限, 但可以形成配套的鼓励和奖励机制来正面削减环境污染总量, 强化环境保护成果, 化被动环保为主动环保, 形成良性的生态社会循环。
4 结语
本文围绕《新法》提出的相关制度和机制, 联系乡镇实际状况, 结合污染预防、污染治理和综合管理三个方向对乡镇机关环保机构提出针对性的工作思路, 以期能够为建设“生态乡镇”、“美丽乡村”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
摘要:本文围绕新修订环境保护法提出的相关制度和机制, 联系乡镇实际状况, 结合污染预防、污染治理和综合管理三个方向对乡镇机关环保机构提出针对性的工作思路, 以期能够为建设“生态乡镇”、“美丽乡村”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环境保护法,乡镇,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奚旦立, 孙裕生, 刘秀英.环境监测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3.
[2]郭伟, 王国栋.基于环保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分担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6:103-104.
[3]吴长剑.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村庄”环境整治研究——基于苏州农村环境问题的分析[D].苏州大学行政管理硕士, 2006.
[4]杨洋.宝应县乡镇河流水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J].污染防治技术.2014, 3 (27) :34-35+46.
[5]高翔.江苏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 (12) :130-133.
充实细化广告准则
现行《广告法》仅规定了7种商品的“广告准则”,内容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针对这一情况,新《广告法》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细化:
补充完善了重要商品和服务的广告准则,对事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且违法广告发生率较高的重要商品和服务的广告内容作出了具体规范要求,包括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医疗、农药、兽药、饲料、酒类、招商、教育培训等重要商品和服务。
为了进一步严管烟草广告,新《广告法》禁止在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户外发布烟草广告,禁止向未成年人发送任何形式的烟草广告。
针对现实中大量非药品、非医疗器械宣称预防疾病或者治疗功能的现象,新《广告法》规定:除药品、医疗器械、医疗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容易产生混淆的用语。
完善了对虚假广告的规范。现行《广告法》对虚假广告有原则性的规定,但没有明确虚假广告的构成和具体情形,成为制约工商部门执法办案的难点之一。新《广告法》专门增加一条,明确了虚假广告的定义,列举了构成虚假广告的四种情形,增强了查处虚假广告的可操作性。
增加了对母乳代用品广告的规定。新《广告法》明确禁止在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公共场所发布声称全部或部分替代母乳的婴幼儿乳制品、饮料或其他食品广告。
补充完善广告行为规范
明确规定对从事广告发布业务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出版单位进行广告发布登记。
增加了未成年人广告的规定。明确规定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开展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生、幼儿的教科书、练习册、校服等载体发布广告,进一步加大了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力度。
增加了对广告代言人的活动规范。明确规定广告代言人不得为其未使用过的商品或未接受过的服务作推荐、证明。代言虚假广告受到行政处罚的,三年之内不得再代言广告,并相应规定了广告代言人违法推荐或者证明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增加了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广告活动规范,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请求,不得以电子信息方式向其发送广告;利用互联网从事广告活动适用《广告法》的各项规定,互联网弹出广告应当确保一键关闭。
健全强化广告监督管理
增加了工商部门在履行广告监督管理职责过程中可以采取的行政强制措施;进一步增加并明确了工商部门的广告监管工作职责,包括:建立广告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将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的违法广告行为记入信用档案并依法公示,受理投诉举报并作出处理等;增加规定广告审查机关应当通过政府网站及时向社会公布批準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告审查机关审批行为的透明度;增加了工商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制定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电信网络、互联网等媒介和形式发布广告的行为规范。
规范完备法律责任
新《广告法》加大了对广告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增强了法律震慑力。
在罚款数额确定上设计了按比例处罚和定额处罚相结合的机制。对于广告费用能够确定的,新《广告法》规定按照广告费用的倍数进行处罚;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明显偏低的,实行定额处罚,定额处罚数额可以达到200万元以内。
区分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设定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对严重违法广告,如发布虚假广告、利用广告推销禁止生产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等,设定了较重的法律责任。
增加行政处罚种类,对情节严重的广告违法行为增加了吊销营业执照、吊销广告发布登记证件的处罚,增加了卫生部门可以对发布违法广告的医疗机构吊销诊疗科目、执业许可证的规定。增加了信用惩戒,规定有关广告违法行为记入信用档案并公示。增加了有关任职限制。
明确了新闻出版广电部门的管理责任,对负有责任的人员给予处分,可以暂停媒体的广告发布业务。
此外,为了促进广告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广告法》进一步扩大了调整范围,增加了有关公益广告条款,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开展公益广告宣传活动,大众传播媒介有义务发布公益广告。(以上内容摘自4月28日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工商系统电视电话会议张茅局长讲话)
【新修订的教育方针】推荐阅读:
小学英语新课标修订要点及修订教材教学要点10-23
新修订条例学习体会10-09
章程修订修订条款11-28
护理制度修订记录06-24
驾校应急预案修订09-15
831员工请假制度修订05-31
2000公司法修订10-14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修订10-10
经营性物业修订版09-26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修订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