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高考教学管理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新高考教学管理(精选8篇)

关于新高考教学管理 篇1

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教育厅发布了《广西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两个文件确立了我区新的高校考试制度基本框架。如何抓住这一改革发展的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进而形成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是当前每位校长、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改革措施各具特点,但基本处在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实施阶段,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将高中课改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同时,也为高中学校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应主要围绕以下六大问题展开:

一是对学校课程改革价值功能的重新审视。真正实现从分数唯一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意味着对考试文化的根本性突破。二是在行政班基础上,推进必修课程全面而实质性的走班制。三是新高考方案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考试选择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规划人生;同时对教学实施和学生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是考试内容和考试重点的转变,要求学科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结构的重组将带来教师专业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五是新高考方案中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学生的依据和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招生录取依据,考试的区分度降低,如何实施真实有效公正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必须研究的重要议题。

六是在进一步加大学校自主排课权的情况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何建构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推进模式和方式,从而进一步形成个性化的办学特色。

另外,学校教学的具体安排也面临诸多新问题。如有些学校没有看到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将其窄化为排课表等教务工作,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产生纠结;学校为应对学生选定的高考科目,在课程设计上出现偏科,在教学上甚至重新回到唯分数论的老路上,实施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我校也面临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问题出现等。

以上问题都是我校改革前进中的问题,分析和把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围绕主题、聚焦问题、交流研讨、才会取得共识。

二、应统筹设计与实施课程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学校课程体系的统筹设计与实施是推进新高考方案落到实处的关键,当务之急是围绕主题,聚焦问题,研究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下五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和认真解决的。1.把握新高考方案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实施新高考方案,实现学校课程统筹,实质在于形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在这方面,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立足学生发展,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2)坚持现代课程观,正确处理课程综合整体设计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重点突破的关系、学生夯实基础与发展个性特长的关系。(3)体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特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形成新思路、新举措。

2.建立和完善学校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

新高考方案出台后,学校面临在学科方向分类与水平分层(按学生发展水平分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增加参照考试科目的分类分层。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实施起来困难大,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针对改革,学校对立体课程体系的建构基本思路。多样性的课程可以适应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基础和兴趣特长,进行选择性学习。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等高考学科课程,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和高考政策,分为学业水平层和高考水平层两个层级,以适应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和参加高考的需求。

3.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主动发展

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是新高考方案的一个重要特色,然而,我们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中生普遍缺乏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主动发展呢?我认为,目前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有:(1)在对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发展需求及高考选考学科选择意向的调查。(2)构建由“人生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高中三年学业规划”三个层次组成的结构系统。其中,“人生生涯规划”即人生发展规划,包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主要解决学生的价值观问题,让学生学会做人;“职业生涯规划”即专业方向规划,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生存;“高中三年学业规划”,解决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3)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建立开放的生涯教育体系,包括生涯课程、生涯实践基地、生涯讲坛、咨询指导、学科渗透以及项目研究等。4.完善学校课程建设的制度与管理

关于新高考教学管理 篇2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前几年重庆高考试题 (物理部分) 和新高考作了一个详细的分析比对, 发现今年物理试题发生不少明显的变化, 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指导意义。为此, 笔者就新高考的变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对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引导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 即改变教师在课堂中采取的传授式教学, 而应多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会学习。新高考物理试题部分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这一核心理念, 其中试题选材有伽利略斜面实验的多角度分析 (第4题) 、我国科学家在实验上观察到的反常霍尔效应的量子化 (第5题) 、舰载机着陆时阻拦索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第6-1题) 、电热毯故障检测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第6-2题) 、测量磁感应强度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第7题) 、关于“子母球”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第9题) 等等, 这些探究式题材在今年高考试题中频繁出现, 应引起教师们高度重视, 而这些探究式题材在教材中完全能够找到相对应的探究实验,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不少的老师采用结论式教学, 对过程分析少之又少, 更有甚者, 对教材中出现的实验老师基本不演示, 更不说让学生深入探究了, 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太少, 不利于方法的形成, 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新高考相比较以往的高考试题, 与探究相关的试题比例大大提高, 在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的同时, 了解物理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恰当地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的运用好教材中的探究部分内容, 物理课堂中要尽力做好每一个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挖掘教材,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每个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理解物理学科的发展过程, 从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

二、落实过手, 提升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新课程改革模式下的教学特别提倡学生参与课堂, 但并不是摆花样, 走形式, 而应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的过程中, 通过体验“过程与方法”来提升“知识与能力”。纵观2013年重庆理综试卷物理部分, 以现实生活的情景为背景, 强调基础, 注重能力考查的试题比例较以往高考大大提升, 如第1、4、6、7、11题, 试题中的情景创设、文字表述等方面注重贴近中学物理教学实际, 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 涉及的物理过程和背景材料大多是典型、常见并为学生所熟悉的。呈现方式和设问情景均有一定的新意, 题目看似常规, 却隐含了对考生能力高低的鉴别, 充分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与实际相联系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能力。其中第5题知识点的考察虽然比较复杂, 但包括电流的形成、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电流的微观表达式等知识学生还是了解的, 但要正确解答本题还是要求考生必须具备全面而又扎实的知识功底, 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的能力。第9题关于“子母球”碰撞的问题, 其基本物理模型来自于高中物理选修3-3教材中的气垫导轨探究实验, 作为本次高考物理的压轴题, 命题组巧妙的把碰撞问题设置在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所组成的物理情景中, 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其实所有高三物理教师都明白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是高考的重要命题方向, 考前也进行了大量的针对性训练, 力求让学生在考试中有所突破, 但从阅卷后的数据统计来看, 本题得分依然偏低。结合以上两个试题案例,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这些似曾相识的物理试题能难住诸多考生, 究其原因还是缺乏知识的转化和运用能力, 缺乏把实际的生活情景转化为物理模型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具备,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教学过程中要跳出题海战术, 不惜时间多让学生参与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探究, 真正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和学科内各个知识板块之间的紧密联系, 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教学理念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核心理念之“知识与能力”。

三、长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高考带来课堂教学的转变 篇3

关键词:新高考;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转变

陆续有不少省份宣布了新高考政策的实行时间表,做到了“三年早知道”,甚至部分省份已经试点,在学生应对新高考政策之前,首先是教师对新高考的领会与准备。新高考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更灵活运用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的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由讲授知识型教师转变为探究能力型的教师,培养学生能力提升,才能适应当今新形势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新高考。本文就新高考背景带来课堂教学的几个转变,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执行者理念的转变: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做好角色的转换

我们现在所指的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和我们以前所指的“课程”即“教材”有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有课程意识。具体一点讲,课程现不能再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上。“课程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课程的实施过程不再是教师复现文本的过程,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教师必须依照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与身心特点,合理地进行课程改造。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应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基本要求,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这一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学生的向导和顾问。老师和学生一样,有时是静态者(倾听、接受),有时是动态者(发言、活动)。角色也在不断变化,有时是导演,有时是观众,有时是裁判,有时是主持。但无论何种角色,无论何种变化,都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转换,并创设师生民主,自由,和平的环境,使自己贴近学生,把自己变换成课堂活动的成员,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真正起到教师的作用。事实上,面对未来尚不知晓的世界,已不可能完全由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学生自身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只有在知识面前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商讨,和学生做一个探索中的伙伴,才能使得师生在教学相长中共同得到提高,才能使得师生在这种探究学习得氛围中发挥最大的创造潜能。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转变: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长期以来,教材有什么,老师就教什么,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加上多年来对课程研究的缺乏,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意识强烈而课程意识淡漠,教材作为帮助学生学习并学会学习的主要工具,作为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人类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主要媒介,直到现在依然不可缺少,仍然是我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伴随着时代对人才的高素质要求,教材将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唯一的课程资源,它只不过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若干媒体之一。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而应该对此大胆地质疑,并有所创新。因为作为一定知识载体的教材,“只不过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的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所以,基础教育新高考要求教师只能“用教材”,而不能“教教材”。

三、课堂教学目的的转变:从以“学习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毫无疑问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教什么课都不要忘记是在教“人”,且是要把人教“活”,而不是把人教“死“。新的课程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目的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学习为本。因为不论多么丰富的学习活动也不过是一种教育手段而已,它的最终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只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具体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达到教学目的,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将学习强加于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在教学过程中“重现成结论,轻过程方法”。让学生原盘接受有关学科的知识体系,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从源头上剥离知识和智力的内在联系,压缩学生对新知識的学习思维过程,忽略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样的课堂教学,很难体现以人为本的“能动 、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

变革课程教学管理应对新高考 篇4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浙江省和上海市被列为试点地区。学生一旦选择一门科目,学校必须为他提供的课程包括:必修(分层)课程、以学科为轴心的选修课程、学考指导、高考指导。既满足课程管理、学生选课、物品维护、走班考勤、资料查询、过程管理、质量评价等一系列走班选课管理,又能在平台轻松查阅课程建设、选课走班以及教学评价等情况。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浙江省和上海市被列为试点地区。如何基于新高考选择考试科目的要求对课程进行规划和设计,如何建立与选课走班相适应的科学的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浙江省杭州市源清中学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浙江省深化课程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选择性教育”。要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目标,实现人人成才的育人目标,变“过度选拔”、“课堂教人”、“一考定终身”为“差异选择”、“课程育人”、“关注综合成长”。高考改革后增加了新变量:不分文理科、8门科目的选择修习和两次学业水平考试机会、统一高考以及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性评价结合的“三位一体”选拔方式、学生选课引发教师专业结构变化、学习课程资源开发等。这为学校的课程及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学校必须依据自己的办学条件,进行多因素的分析,找到最适合学校自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以应对新高考的挑战。

课程设置:培养追求智慧生活的经世之才

今年的中秋节,正赶上新学期开学后第一个双休日,杭州市源清中学的千名学生收到的佳节好礼是236门选修课的“菜单”,学生在家中与家长一起研究讨论、自主选课、网络抢课。这份沉甸甸的礼物是学校全体老师在历年开设过的近300门选修课的基础上,又忙碌了一个暑假,送给学生的最珍贵的校本开发课程。

杭州市源清中学创办于1998年,学校办学历史短,还处于不断追赶的成长期,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质量得以迅速提升,课改使学校充满活力,获得后发竞争优势。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基于新高考选择考试科目的要求,基于学校办学实际情况,我们对课程进行了特色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夯实必学必考的必修课程教学,为学生奠定共同基础;做好选修选考的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分层递进和深化设计,满足学生选择性;打造特色鲜明的校本自主性选修课程,作为必修选修课程的拓展延伸,课程方案力求定位准确、特色突出、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按共同修习、差异化修习和选择修习三个逻辑进行编排,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考要求的学习需求。

学校自主开发了四类选修课程,包括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从培养经世之德、之才、之能出发进行课程建设方案顶层设计,分基础、拓展、研究三个层级建立课程群,并逐层级扩大信息技术应用类、商业文化类、创意设计类校本特色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

选课走班:使学生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新班级如何组建?如何管理?源清中学经过中考招收的初中毕业生一般处于班级10至15名左右,这类学生仅凭兴趣学习的情况普遍存在。进入高中后,学生分化严重,高考成绩差异显著,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以前按照学业考试成绩简单分快慢班的形式遭到很多家长学生的反对,教学效果也不好。现在,按照学科成绩分层走班,解决了这个难题,学生感觉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更有兴趣;家长的心理负担轻了,接受程度高。在选课走班的教学管理方试变革中,我们采取了小步紧走不停步的策略。

首先,高一的语文、数学、英语和高二的语文、英语、生物、政治等必修课按学科成绩分层走班。为避免学生好高骛远或单凭对老师的喜好进行选择,造成适合的教育资源流失,在分层授课之前进行大量细致的工作:学生学科重大考试成绩大数据统计分析,学习心理测试结果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家长和学科教师意见征询等,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家长沟通,赢得他们对分层分班授课的理解和支持。

其次,从本届新高一年级开始,学生按照新高考招生方案将有更大的学科选择权。按照“7选3”理论上的排列组合类型和学生实际情况,高考选考的结果必然是五花八门的组合,对教学组织管理提出挑战。我们拟按照以下三个逻辑思考安排课程:第一,将课程分成三个序列进行设置,其中语、数、外高考统考科目必修课周课时减少,拉长学习战线,为其他选学选考科目教学腾出时间;理、化、生、政、史、地、信息技术序列探索一学年两学期四学段或多学程,尝试采用长短课、大小课结合等方式安排课程课时,既避免并开科目过多、赶进度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可以让学生先获得课程体验再进行选科,避免盲目性;校本选修课和音、体、美序列在保证学时总量的前提下,课程课时安排更为灵活。第二,核心时间节点作为课程安排的关键点。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在每年4月和10月,高考安排在6月。为保证各学科教学质量和高考成绩,拟按照学生从高二年级10月份开始参加学考,高三年级4月份结束学业水平考试的时间逻辑设计课程,适当延迟选考科目参加学考的时间,非选考科目学考靠前,错峰避谷,以免高三只开设语数外三门科目。第三,组团形式学习保持课程的系列化安排。学生一旦选择一门科目,学校必须为他提供的课程包括:必修(分层)课程、以学科为轴心的选修课程、学考指导、高考指导。鉴于大学招生要求和学校开设课程实际可能,学校采取“归并同类项”的方式形成主体教学班,个别特殊选择学生个别安排。

聚散依依:新班级建设实行分层有序走班

在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情况下,我们尝试借鉴耗散结构理论来探讨教学组识管理从混沌无序向有序转化。本学期我们将德育管理中已有实践基础的个体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的机制用于教学组织管理,展开了“师师合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小组管理模式,优化了学习和管理协作体,突破了统一学习科目、统一学习要求、统一学习进度的传统模式。目前多样化的项目合作小组——职业体验小组、学科互助小组、生涯规划小组、创意课程小组、理财研究会、学生服务中心、走班巡听课组等形式替代了整齐划一的行政管理方式,以多样的包容性容纳了个性的选择性,以灵活的组织满足了分类、分层走班、走校的教学管理,还从学段制、工作量“潮汐”制、选修授课合作制等方面服务“7选3”的小组教学实施。学校还成立了由科研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为主的课改研究攻关组,定期研讨大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小到选考走班后学生作业本的收发批改等问题,希望发现新班级教学组织管理的规律,提高学考走班教学的实效性。

智慧校园:助力高中新型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变革

适应新高考改革,满足每位学生的选择需求,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大数据处理,助力高中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变革,是摆在学校面前的大挑战。作为首批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校,清源中学日常校务管理实现了智能精细化。

开放平台——三大板块整合个性课程管理。根据选修走班管理需求,除了卡卡通系统、智慧书包柜、智能门禁考勤系统和智能电教设备授权管理系统为走班教学信息化管理提供便捷外,学校还自主创新研发了智慧教育业务空间,整合了生涯规划指导、选课教学管理和师生个人业务空间三大板块功能,为新形势下全面实施个性化教育、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实践智慧教育提供保障。教学业务管理平台包括生涯规划指导管理、课程管理、选课管理、日常教务和监控评价五大模块,教师业务空间包括信息空间、教学空间、资料空间、生涯指导四大功能,学生学业空间包括信息空间、学习空间、资料空间、生涯规划四大功能。既满足课程管理、学生选课、物品维护、走班考勤、资料查询、过程管理、质量评价等一系列走班选课管理,又能在平台轻松查阅课程建设、选课走班以及教学评价等情况。

智能选课——一人一表指导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在选课前,学生结合校本选课平台里的职业倾向测试分析结果、生涯导师指导意见、家长意见和个人意愿,在选课任务里预选合适的课程进入“我的选课”,体现了选课平台的导向性和预选性;在具体选课时,为了让学生选择的四类课程结构类型合理,平台预设相关比例并自动告知学生所选课程是否合理分布,如不合理,则选课结果不能成功提交;在选课后,导师能清晰把脉学生修习的课程领域与其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选择的吻合度,掌握修习情况和学习业绩,合理指导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学校会根据课程的点击率来计划下一学期开发和开设思路,体现了选课平台的生涯助推性;同时,选修课表生成后自动与必修课表合成一生一表,并保存在个人信息空间里。

现在,一个学期结束,学生拿到手的不再是几个枯燥的分数,而是一份包含了历次测验分数走势、所处分数段、文字分析、综合实践评价以及下一步改进建议的诊断报告,诊断的目的是给学生修正的机会。比如,一个学段之后,学生可以对自己选择的课程层次进行调整。

数据分析——智能管理分班、考勤、评价等。必修课、选修课分层走班对教学组织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校研发的选课平台帮助解决了很多问题。学校根据必修课课程套餐选择数据结果,按选科相同或相近、教学时间设置相同进行教学分班,并结合职业倾向测试分析结果、生涯导师指导意见、家长和个人意见选择合适的课程层级以适应新高考。在师生个人业务空间里,所有走班上课的学生通过门禁刷卡自动考勤,前后不到两分钟,便轻松完成后台点名,教师只要进入管理空间一浏览便知晓出勤情况;学生的上课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情况、教师教学资料包等都能在选课平台里保存记录;学生在课后还能登录云电脑,对课堂满意度进行评价,对错题进行归类,对学业曲线图进行分析,轻松下载教师上课的课件和预留的作业。学校管理者也能通过其中的大数据分析诊断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更科学便捷地进行管理与决策。

关于新高考教学管理 篇5

----《高中新课程语文高考试题命制趋势研究》学习心得

沙城中学杨娜娜

《高中新课程语文高考试题命制趋势研究》讲座的专家慧眼看高考,确实是真知灼见。专家全面分析了各地使用的试卷,对其共同的核心内容做了分析、推测,对语文测试的各个大部分的内容和能力点做了细致的分析,这期间要付出多少劳动和心血,在此,不胜感激。专家引进考试测量的基本概念,来做试题分析和预测,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专家的讲座使我们了解了高考测试的主要内容和试题与能力点的对应关系,看清了高考测试的发展趋势,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改进教学。通过学习,获益匪浅,对高三语文教学工作启发颇丰,现总结如下:

一、语言文字应用

专家提示:

1、病句、词语、衔接等内容的复习要和作文修改联系起来,既要会判断正误,还要会修改。

2、语用部分的复习要考虑表达得体的要求,对内容的概括要和阅读训练结合。

补充:2012年河北省用卷病句、词语、衔接三个题与近年来新课标卷类同。启发我们高三语文教学:语言运用部分的复习病句、词语、衔接三类非常稳定,每年必考,必须常抓,狠抓。但是,表达题是高考试验田,必须全面复习每一个知识点,必须与社会生活新热点结合,必须和作文、阅读结合,注重综合性语用题,精选有价值的题目训练,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文言文阅读

专家提示:文言文阅读题比较稳定,文言文测试考查实词、虚词、翻译句子等题型和信息的筛选、确认,但是,有些课标卷新的变化需要我们重视,那就是对文言文内容和写法的赏析、评价和阐发、感悟。

补充:2012年河北省用卷文言文阅读题与近年来新课标卷类同,基本没变化。

启发我们高三语文教学:

1、文言文的复习首先要让考生能从语境中推断词义,基本读懂文句,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再训练信息的确认、信息的分析和概括。最后训练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赏析、评价、延伸发散。

2、重视文言文的复习,因为古今传承,文言文扎实,可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水平,提高语文全卷的分数,使语文复习事半功倍。

三、古诗词赏析

专家提示:古诗词赏析在以考查写法赏析为主的前提下有向评析探究发展的趋势,即要考查考生评价作品写法和内容的能力。这个趋势是和国际阅读测试接轨的表现。

补充:2012年河北省用卷古诗词赏析题与近年来新课标卷类同。

启发我们高三语文教学:

1、古诗词赏析要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为基础,不理解内容就答不好赏析题,复习时必须反复强调。

2、要训练考生把题目、注释、小序、诗文结合起来突破阅读障碍。

3、要让考生学会调动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诗词内容做恰当的填充。

4、时刻强调古诗词的重要,充分调动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做诗词爱好者。

四、现代文阅读

专家提示:现代文阅读分“小阅读”和“大阅读”。“小阅读”是每份试卷必考的,其文体是议论文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小阅读”的测试点主要是信息的筛选确认、信息的解释、信息的推断、信息的分析概括。

“大阅读”采取文学文本、实用性文本自选做一个的形式。小说测试的内容是围绕人物、情节、环境、关键语句、小说主旨特色这几个方面来命制试题的。实用类文本以纪传为主,测试内容主要有:人物的思想、性格、行为、成就的理解与分析,刻画描写人物的语句的赏析(用什么方法,起什么作用),与人物有关的细节的作用,陪衬人物的分析;文本涉及的有关知识的理解;文本的主旨;对文本人物或某一方面内容的评价感悟。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在能力层级上的要求完全一致,所以试题命制者力图要将文学作品与实用文测试的能力点对应

起来,但由于文体特点影响,具体测试内容自然不尽相同。文学类文本大多是散文、小说,具有更多的文学欣赏价值;实用类文本大多是新闻、传记等,具有更丰富的实用价值。

补充:2012年河北省用卷大阅读选做题与近年来新课标卷类同,但是,小阅读内容偏向自然科学。

启发我们高三语文教学应注意:

1、阅读训练要全面,以不变应万变,小阅读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类型的都要训练。选做题必须对小说、散文、传记、新闻、访谈等各类文体都要训练。不规定学生只做某一类文体。

2、复习时首先要抓住文本的理解,文本类型不同,考查的试题内容会有区别,但从理解的角度,信息的筛选确认、信息的解释、信息的推断、信息的分析概括是相通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赏析写法和内容。阅读中的评价、发散延伸要和作文训练结合。

五、作文

专家提示:作文方面从题型的发展趋势看,话题作文已式微,渐渐淡出。材料作文与上个世纪末的旧材料作文相比,在给予的材料上是有所区别的,即材料的开放性大了。从写作内容看,命题的导向一是日益重视让考生面对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写体验、体悟。二是重视考生思辨能力与对哲理现象的体验、体悟。这样有利于引导师生树立写作是为了交流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助于改变考生片面追求文笔,“学生腔”“文艺腔”严重的倾向。也有利于改变宿构的现象。

补充:2012年河北省用卷作文题与近年来新课标卷类同。

启发我们高三语文教学应注意:

1、要多关注社会生活现象,养成对生活现象体验、思考、认识的好习惯。

2、要多做审题和写作思路的训练,拿到一个作文题,要能从几个角度来构思。

3、要把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中材料的积累、观点的启示、情感的熏陶结合起来。

4、作文训练要从发展等级开始,要求学生努力实现“丰富、深刻、有文采、有创新”。

关于新高考教学管理 篇6

高中思想政治课目标分层教学的探索

[摘要]:2008年开始江苏省实行高考制度改革,普通高考模式定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作为教师,理应对新的高考模式下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以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改变,明确发展目标,提高成才目标的准确性。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2008年江苏省出台新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方案,到2009年又对新高考方案作了必要的补充与修改,江苏新高考模式基本成型,即语文、数学、外语为3门统考科目,高考招生按3门总分划线,而选修科目必须至少达到C级。2008高考方案为江苏基础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也为高中阶段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那么我们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该如何来适应这种新的高考模式呢?

长期以来,我们的高考一直强调以各门高考科目的总分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这样,对于高考考生而言,只要各门学科都不是很差,或者有一门比较差而其他几门都有一定实力的考生,很有希望以比较好看的分数考到自己理想的院校,选择到自己心仪的专业,不管其原有基础是否能胜任该专业的学习。而对于一些专门性人才(有偏科现象的学生,即只有

一、两门学科非常突出而其他学科比较糟糕)而言,竞争力就明显减弱。譬如,某一考生,虽然政治特别拔尖,而历史等其他学科却相对实力不济,这直接影响了他的高考总分,也直接影响了他在院校和专业上的选择。

社会的发展,不光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更需要专门性的人才,新高考方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的高考风险,对三门基础性学科(语、数、英)以总分进行选拔,更多地体现了公平、公正,而对于选修,以A、B、C、D四个等级进行考核并选拔,让录取院校有更多的空间能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及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取专门性的人才。因此,作为选修科目之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应该及时适应这样一种新的人才选拔制度。实行分层教学,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拓展发展空间,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找到更为合理的途径。下面,就本人在08、09年中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实践经验谈谈个人看法,希望各位专家、同仁给以批评、指正。

一、了解方向差异,实施目标分层

万物莫不相异,对某一门学科不感兴趣,并不等于他不是人才,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施目标分层教学,让学生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规划人生奋斗的目标,如有的学生在艺术、体育方面有特别的兴趣和才能,他们的人生规划也是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对于这一类学生,应该注重基础方面的目标要求,使他们在保证专业(是指体育、艺术方面的专业)合格的同时也可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而有的学生语文、数学、英语总体成绩优秀,人生目标是综合性本科大学,对于这样的学生,应对他们在政治选修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能保证3+2的匹配,不让这类学生在政治选修上留下遗憾。这种分层目标教学,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也更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多方面、专门性的人才。2010年教育改革规划纲要中也多次提到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除高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的择优录取外,还有自主、推荐、定向和破格录取等多种方式,这些录取方式将为今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供大的方向。因此,根据新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发展远景,有针对性地实行目标分层应该是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新时期发展专门性人才以切实适应社会各方面需要的必由之路。

二、分析个体差异,实施目标分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针对学生学习层次上的差别,实施目标分层教学,对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学习达成目标,可以更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化,即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指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目标的指定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到“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桃子”。因此,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优等生的要求是“锐意进取,创新思维”,对中等生的要求是“巩固成果,敢于挑战”,对学困生要求是:“积极思考,踏实学习”。

优等生学习基础好,悟性高,自主性强,学习上能举一反三,对于他们,要求确保达A,甚至A+。中等生,一般来说是班级中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的对象,也是班级学生中的主体部分,他们在学习上有上进心、有自觉性,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还存在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上的困惑,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对他们,要求确保达B,甚至冲刺A。对于学困生,一方面学习基础差,另一方面,可能还存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他们,需要我们政治教师调动一些非智力因素,深入剖析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耐心指导他们,帮助他们端正态度或转变观念,提高他们对政治教师的信赖度以及对政治学科的愉悦接受程度,使他们至少达C,甚至通过努力还能够达B。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他们的目标要求也不能太急功近利,应该循序渐进,起点要低,先强调踏实地学习,对教材基础的知识能够把握,再进而逐步提高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三、运用各种方式,实施目标分层

按照上面的分层目标要求,对教师而言,就应该运用各种手段来实施目标分层的要求,具体要做到课前讲学稿有分层要求、课堂中问题有分层设问、课后练习有分层设置以及练习讲评有分层评价和辅导。

1、目前,在探索教与学这对矛盾如何得到有效解决的方法上,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做法,而我们主要采用了讲学稿的形式使教与学得到有效结合。在讲学稿编制上,要保证有梯度,给学生充分的预习空间,最好要有具体能级方面的要求,让每一位学生个体都能够尽量多地从讲学稿的预习中获得信息,并达到相应的预习目标,譬如,全班在这份讲学稿上首先要达到A标记的要求,然后有80%学生必须达到B标记要求,20%——30%可专研一下C标记的要求。

2、课堂提问时问题的设置要既照顾到群体,又要照顾到个别差异,特别要给中等生以及学困生有更多的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这通常是我们老师容易忽视的,在这个过程中切忌走过场,遇到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或回答不全面的问题,千万不要越俎代庖,教师一讲了之,要给学生以足够的耐心,让学生可通过班级内其它同学的小声提示来找到解答思路(这种方式的使用有时比教师的提示更有效果)。

3、课后练习要明确各层次学生要完成的任务,使优等生有个性思维拓展的要求,中等生有巩固课堂教学并有能力提高的要求,学困生有巩固课堂基础知识的要求。

4、在练习的讲评上,首先应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采取鼓励表扬为主,适当寻找不足的原则。对于绝大数学生已经掌握而有极少部分仍然有问题的学生,采用课间个别指导或通过其它学生帮教来解决,对绝大数学生都存在困难的题目,可组织课堂讨论,集体解决。

当然,这种分层是阶段性的、相对的、动态变化的。是某一个学生在某一阶段内所要达到的层次,随着学情的变化,各层次成员的目标也会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前进方向的变化,变化的结果应该是学困生成员不断的减少,中等程度学生和优秀学生队伍不断壮大。教师要以动态的观点来观察学生所处的位置。根据阶段性的评估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表现情况重新认识,并重新对个别学生的目标作适当调整。教师应该把这种调整作为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也让学生把这种调整作为一面镜子来了解自我,看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并能够围绕目标调整个人的学习行为。

关于新高考教学管理 篇7

一、物理学科地位的提高

在传统文理分科的高考形式下,学生会根据将来就业的大致方向选择文理,高考前并不会对以后从事的专业有深入了解,仅仅是为了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学习,高校录取方式以总成绩由高到低依次录取。文科生在高二会考后就结束了物理的学习,而物理作为理综的一部分,理科考生经常抱怨:“物理太难,努力程度与学习成绩并不成正比,不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相对容易的科目上,这样总成绩也未必会低。”在这种心理下,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新高考改革要求不分文理,高校按照专业需求制定选考科目进行招生,学生按照“专业+学校”的方式进行专业平行投档,使学生在步入高中之前就要考虑好未来的专业和学校,尽早定下三个选考科目,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受高校选考科目要求的影响将远大于受兴趣爱好的影响。清华大学曾针对高校选考科目,在2014年4月面向京津地区21所高校552个本科招生专业进行调研:理科类专业的选考科目设置比例约为物理42%化学40%生物12%;工科类专业选考科目设置比例分别约为物理73%化学18%生物8%。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显示:选考物理学科可报考近九成专业,甚至一些文科专业对物理学科提出选考要求。由上述调研可知,未来各专业对物理科目的要求最多,这将使考生对物理科目的需求远大于对化学和生物的需求,对物理教师的需求远大于对化学教师和生物教师的课时要求。

二、学科内容的调整

浙江省作为首先试点的省份之一,其教育改革经验较为丰富,分析《浙江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与2012版进行对比可知,在2014版中有些发展要求变成了基本要求或者进行了适当增减和整合。例如,牛顿第二定律中会用正交分解法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发展要求变为基本要求;牛顿第三定律中区分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一发展要求被删掉;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部分的基本要求由掌握变为知道,降低了难度;补充了选修3-2中交变电流的内容等。

教师应提早掌握本省颁布的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明确新旧意见中微小差别并细化到每个知识点;紧跟高考改革的步伐,拟定适合的教学计划、调整课时安排来迎接挑战;学校方面可通过开设一些物理学科联系现实生活的校本课程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式的改变

改革后,同一行政班中有些学生会将物理这门学科作为选考科目,有的则会将其作为学考科目,这打破了以固定班级成员为单位的原有授课形式。同样,选考或学考物理的学生将组成新的教学班,走班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实施既响应了高考改革中选考这一个性化教育,又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实行走班制后,由于选课的自由化导致班级成员流动性较大、集体观念淡化等问题的出现,使得班级管理困难,教学班的任课教师就要担负起班主任的责任,制定教学班管理制度,好的班级环境将有助于教学的有效进行。上海市的一些高中在改革方案公布之后就迅速做出了反应,推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育才中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和未来规划在学校的网上选课系统中进行选课,并按照自己的课程表去固定教室上课,任课教师在固定教室挂牌授课,同时保持原行政班不变。

之前的调研结果显示:在高校选考科目的指引下,选考物理的学生将占较高比例,学校应及时调整课时安排、师资配备等教学资源,以适应教学需求。这种趋势将导致物理学科考试竞争压力较大,这就意味着要在高考中更具竞争力,物理成绩就要相对突出,而同一学科作为选考和学考的要求和难度差距较大,分为选考班和学考班,实行分层教学势在必行。浙江省温州中学以新高考“7选3”模式为基准,学生在决定好选考和学考科目之后,由于选考科目成绩将作为高考分数,对学科专业要求较高,而学考科目的成绩将分为A、B、C、D、E五个等级,为避免学生对分数的过分追求,将选择同一科目的学生分为选考班和学考班,之后不再分层。以政治为例,温州中学有9个政治选考班,7个政治学考班,进行分层教学。

总而言之,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将产生较大变化,教师应更新已有的教育观念,提升自我能力,借鉴以往的教学经验,来更好地顺应时代变革。

摘要:随着新高考政策的颁布,物理学科的地位明显提高,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最终落实者,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科指导意见拟定教学计划,调整课时安排,教学方式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化为更适合新高考方案的分层走班制教学;学校应开设物理联系生活的校本课程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时调整师资配置等教学资源以应对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新挑战。

关键词:高考改革,物理教学,走班制,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4-09-04).[2015-07-0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9065.htm.

[2]于世洁,徐宁汉,杨帆,等.新高考改革下高校选考科目的制定[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

关于新高考教学管理 篇8

[摘 要]新高考方案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新课改中,教师认真制订教学计划,就能够逐步提高教学效率。而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则是明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针对新高考方案下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高考方案 高中历史教学 教学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101

2014年,新高考方案出台。在这个方案中,考生的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成绩与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三个科目组成;纳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项目,应当按照考生报考要求与自身的特长,以历史、地理以及政治等科目为主。由此可见,历史成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项目,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一、分解课文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新高考方案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但教师如何开展教学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目前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且较为被动,主要是以高考为目的,鞭策学生以高考为目标奋斗,但此种教学思想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难题,影响教学效率。为了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就需要先确定教学目标。历史课标通常是由人文社会性质、内容表述以及多元评价等组成。其中,分解内容标准主要是将课文内容分解为几个层次,再呈现给学生,需要规定浏览知识与学习行为,检测学习效果,并由此建立起宏观目标,使课程内容与形式能够相互关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此外,教师应该转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态度,从心理上认识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考试而学,而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历史素质。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教师应当从教学目标出发,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日本帝国的野心与清政府的无能,充分感受历史的深刻内涵。

二、提炼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当精心提炼教学内容,为学生减轻负担。例如《新文化运动》一课,除了涉及新文化运动,还有历史人物以及历史概念等。教师可按照课程标准来提炼教学内容,从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动因出发,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原因与内容,从多个角度来评价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因此可制定如下目标:学生能够从教材中列出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知识,找出新文化运动的起因与关键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多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感受中国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教材中的知识点与结构就能够凸显出来,学生也能够更加了解历史,明确历史概念与理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功底与历史素养,这也是历史新课程的主要目标。无论是新课程的理念还是新的高考方案,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为历史教学做好铺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认清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按照学生的需求与认知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以此实现教学的全面性,在目标的引导下调整教学结构。

三、基于学情,使教学目标合理化

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够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而明确教学目标应当建立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应当分解教学任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与策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情况开展一些动脑或者动手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活力。目前学生对历史这一科目产生恐惧感的主要原因就是多数情况下历史呈现出来的都是枯燥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就应当展开积极的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实现。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商业》时就可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按照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分组,如“阅读构史”或者“读图导史”等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展开积极讨论,课堂氛围就能够逐渐活跃起来,学生也能够集中精力去学习。以“读图导史”为例,教师可先选取一些花木兰从军的图片,配合《木兰辞》中花木兰从军所买的东西,随后教师就可以问题为导向,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从图片与诗词中,还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等。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展开探究,了解历史中反映的问题:在花木兰所处的朝代,“市”已经存在,不同的商品都有固定的购买场所,一些商业受到政府的控制。在此种情况下,历史教学就会更有活力,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学目标也能够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新高考方案下,历史教学的优化不仅需要教师提前制定教学目标,还需要教师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优化教学方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育观念,以此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国学管理之道答案下一篇:教学常规管理月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