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镇)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镇)(精选11篇)

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镇) 篇1

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作用发挥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着党在农村广大群众中的形象,关系着农村社会改革,发展和全面进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经营形式的多样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员队伍的管理,充分发挥农村党员队伍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农村各项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已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新方法,我镇按照区委组织部有关调研课题的要求,对我镇农村党员队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原因进行了调查摸底。

一、当前我镇党员队伍现状

**镇共5.1万人,辖24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现有党员1462人。党员队伍现状主要呈现“四个不平衡”的特点:一是男女党员比例不平衡,妇女党员偏少。男性党员1090人,占 %;女性党员372人,仅占 %。二是年龄结构不平衡,文化程度普遍较低。35岁以下199人,占 %;36-45岁的349人,占 %;46-54岁的477人;55-59岁的206人,60岁以上的231人,占 %。党员年龄偏高,老龄化严重。三是文化程度不平衡。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87人,占 %;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84人,占 %;初中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791人,占 %。四是作用发挥不平衡,干部党员和无职

党员作用发挥差距明显。全镇干部党员(包括镇机关干部及村组干部)350人,占 %,无职党员1112人,占 %。由于受文化程度、岗位职责等因素影响,有职党员作用发挥较好,双带作用发挥突出,大部分农民党员受文化素质、年龄、生产技能等因素制约,缺乏致富能力,更谈不上带领群众致富。

(一)对党建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党员党性观念淡薄。虽然近年来党的建设已得到明显的加强,但仍然不能排除从党员领导干部到一般党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党员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高。一些基层党组织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做了一些工作,但仍存在着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形式单

一、内容枯燥、缺乏针对性,搞形式走过场的情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些基层党组织片面强调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忙,疏于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着一忙就忘,一挤就让,被动适从,随意性较大的现象;还有部分党员党性观念淡薄,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存在老党员忙家务、年轻党员自顾自的现象。

(二)党员老龄化、流动党员管理问题突出,活动开展难。传统的党员管理方法与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党员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三难现象。一是流动党员管理难。据初步统计,近年来党员队伍的流动性不断增大,每年都有大量党员外出从商或者离乡打工,有的外出期间无法参加组织生活,无法参加党性实践活动,有的甚至几年都见不到面。对其的管理、教育出现真空。分析来看,流动党员存在着低龄化、高素质化的特点。

二是老龄党员管理难。农村党员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低等问题突出。这些老龄党员,有的由于身体原因,无法正常参加支部组织活动,有的不愿参加组织生活。加之农村贫困老党员生活来源无着落,其参加组织活动的积极性较为低下,或者只参加一些发放误工费的党支部会议和活动,影响了党员的整体形象。三是活动开展难。由于流动党员的不断增多、老龄党员参加活动积极性不高,农村党组织在开展活动时往往面临着无党员参与的尴尬境地。由此引发了一些有选举任务的会议上,党组织不得不采取发放误工费或补贴的形式来吸引党员参加会议的不良风气。

(三)少数党员理想信念动摇,甚至存在有信教问题。一方面,有的党员对社会主义最终必然战胜资本主义产生怀疑,特别是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引发一些党员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发生动摇,对共产主义的前途命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足,因此放松理论学习,缺乏起码的政治鉴别力,分不清大是大非,信网上传说,对政治教育有抵触情况,跟着错误思潮跑。近年来,农村党员,特别是一些老年党员的信教情况逐步发生。另一方面,有的党员思想僵化,教条主义严重,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对改革开放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理解甚至怀疑,由此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失去信心。

(四)部分党员宗旨意识弱化,自我保护现象严重。一是在市场经济下,部分党员的宗旨意识出现了思想上淡漠、行为上背离的现象。有的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的认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带头致富”“带领

群众共同致富”是一对矛盾;有的党员在践行党的宗旨时搞叶公好龙,嘴上经常说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却不愿意为人民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利用共产党员的身份谋私利,捞“好处”。二是一些党员过分自我保护,缺乏责任意识、监督意识,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对党内一些不正常现象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一些党员只满足于洁身自好,自己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就行了,对形形色色的不良现象看不惯,但不斗争、不抵制;少数党员不能严于律己,迎合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邪气,最终蜕化变质,堕入犯罪的泥潭。

(五)入党积极性不高,基层组织发展党员工作不均衡。这一现象在一些农村基层组织中比较明显,有的农村支部多年不发展一名党员,党员平均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结构不合理。根据与乡镇的同志座谈了解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这几年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一些农村青年一心只想发家致富,暂时不想入党。一怕入党受束缚,二怕入了党要在各方面如计划生育、交粮完差等工作中带头,对自己没啥好处,他们认为不如不入党自由自在;二是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在农村有所抬头,个别党员干部拉山头,搞派性,一些黑恶势力干扰村、组工作,甚至操纵选举、左右重大工作决策。一些党员干部对此不敢管不敢问,削弱了党员、党组织在农村青年心目中的影响力;三是一些党支部书记怕新入党的人与自己竞争,怕自己会在以后的组织选举中落选,不愿不敢吸收他们入党。加之一些村支部发展党员只搞近亲繁殖,挫伤了群众的入党积极性;四是我国农产

品价格近年来一直在低价位徘徊,相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较高,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其相对负担却是年年有增无减。与乡村党员干部一接触就是催粮收款,对农民很少有什么服务,农民心中有怨气,行为上有抵触,引起干群关系紧张,矛盾激化,导致一些农民不想入党。

(六)基层党组织经济基础薄弱,难以正常开展工作。在村级组织中,经济发展滞后,经费比较紧张,村集体没有积累,组织活动经费没处解决。有的基层党组织也想开展一些活动,但是却苦于没有经费,如救济贫困党员、帮助党员发展经济、设立党员活动室等;一些党员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党务工作者没有精力、财力、时间,与他们联系。以至出现了这些党员与组织两不找的现象,党员不过组织生活,生活、工作中有困难无人过问,村里或单位有事党员也不闻不问、不关心,这一现象在困难企业及后进村存在。

二、对策建议

(一)党员教育上突出实效性。以远程教育为载体,把农村党员熟练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最新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作为农村党员教育的重点,解决好农村党员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观念等问题,以及根据农村党员队伍素质的千差万别,做到区分层次,分类指导,有的放矢。对那些思想守旧,无开拓创新精神的农民党员要作为主要工作目标,采用集中培训、实地参观、现场示范等形式,用身边的人和事,用新技术带来的可观效益促其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对那些科技素质低,缺乏致富本领的农民党员有计划地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使党员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增强致富能力;对那些头脑灵活,率先致富的青年党员,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加远程教育培训,逐步、有意识地使他们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二)党员管理工作上突出灵活性。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和从业特点,决定了党员管理工作的多样性。一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走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二是适应形势,分类管理。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党员队伍的流动性,外出党员增多,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实行外出登记制度;对老年党员可采取划分党小组的办法,指派支委专人负责其教育管理,使老党员老有所学,老有所管,老有所为。三是合理设臵,分层管理。可打破地域限制,按行业相近、兴趣相同、年龄相仿等标准调协一些党小组,由不同的支委联系,提高学习兴趣,提升交流的效果。

(三)党员发展问题上突出严肃性。改善党员队伍结构,体现党员的先进性是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主攻方向。发展党员上要摆脱束缚,放宽视野,重点从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率先富起来的致富能人,骨干力量,从复退军人和村干部中发展党员,从源头上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不断严格责任追究制度,把好培养关、考察关、发展关和审批关,注重质量,不求数量,做到发现一个,培养一个,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同时,要以从严治党为根本,畅通党员出口,对于那些长期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不发挥党员作用,不执行党的政策,经过民主评议定为不合格的党员,经过党组织反复教育仍不悔改的,要严格进行组织处理,绝不姑息迁就,从而保证农村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党员组织活动上突出多样性。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农村党员队伍的实际,增强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一是以党员远程教育为主,对于有条件上网的党员,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网上的学习与交流,激发党员学习兴趣,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二是从集中活动向小组活动转变,按照党员特点和行业分布,划分若干个党小组,平时以党小组活动为主,支部按季活动一次,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三是以党性实践活动为主,引导党员促其发挥作用,体现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五)壮大集体经济上突出必要性。壮大集体经济,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没钱不行,从根本上说,减轻农民负担,密切党群关系,还靠发展农村经济,集体有钱了,各项工作也就好做了。因此,选好配强领导班子,积极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解决有钱办事。这样才能给农民更多的实惠,为职工谋求更多的福利,各类公益事业才好发展,干群关系才能得到缓和,各种矛盾才易于化解。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以创先争优为平台,加强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引导党员结合自身岗位特点和所学专长,自觉为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大局服务,为党员群众开展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宣传;为需要帮助的群体提

供科技、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引导党员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发现和培养各类党员人才,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

(二)以党内关怀为抓手,提高农村党员的社会进位。一是扎实做好党员政治生日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建立党员政治生日档案,为当月入党的党员发短信庆祝政治生日,为老党员送去政治生日贺卡;二是为身体条件许可,有就业、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党员提供信息和推介服务;三是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合理利用党内关怀资金,帮助解决实际难题;四是拓展关怀资金的帮扶领域,为困难教师、困难儿童、外出务工家庭的留守儿童献爱心、送温暖;五是定期为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发放生活补贴。

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镇) 篇2

一、新惠镇基本现状

1. 新惠镇在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情况

共有专业技术人员49人, 其中副高职称5人, 占10.2%, 实际聘用5人;中级职称21人, 占42.9%, 实际聘用16人;助理职称16人, 占32.7%。实际聘用16人;技术工人7人, 占14.3%;2006年乡镇改革后无编技术人员33人, 除离岗内退的, 还有在职的13人。具体到农业站共有专业技术人员8人, 其中副高1人, 中级6人 (其中因受聘用职数限制未被聘用1人, 3人被抽调到其他岗位工作) , 助理1人。

2. 农业站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情况

2013年参加市级培训1人次, 参加旗局级培训6人次;2014年参加市级培训1人次, 参加旗局级培训6人次;2015年参加市级培训2人次。

3. 农业站经费情况:除了工资和人员办公经费外无推广经费。

4. 新惠镇耕地30.1万亩, 水浇地5.3万亩, 农业人口5.3万人。农业站承担任务:测土配方施肥25万亩, 高产玉米创建2.5万亩;脱毒马铃薯3.5万亩;蔬菜1000亩;地膜覆盖12.5万亩 (其中全膜覆盖1.5万亩) ;惠农项目18万亩 (其中落实粮食补贴12万亩, 农业保险6万亩) 。由于承担的任务重, 工作经费不足, 除项目经费无其他经济来源, 工作量与福利待遇失衡, 挫伤了农技人员争取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农技人员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

1. 知识更新相对滞后, 服务内容跟不上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

乡镇农技人员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 外出参观学习机会少, 与外界沟通不多, 信息闭塞, 对新技术、新成果知之甚少, 知识老化, 现有的知识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需要。由于对专业知识掌握、了解相对滞后, 技术水平停留在一般性试验、示范, 常规性、一般性技术推广, 创新性、突破性、效益性技术推广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旗局从2013年开始对所有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但在短时间内有较大提高难度大。

2. 经费问题

近年来乡镇没有农技推广经费。2006年以前乡镇农技人员工资都无法保障。目前, 除了人员工资和有限的办公经费外, 旗镇两级财政无力争取资金投入农技推广项目之中, 农业科技项目投入来源主要靠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由于经费紧张, 加上农技人员除了工资外无其他福利待遇, 农技推广出现了“让我推广”而不是“我要推广”的尴尬境地。同时, 由于工作经费不足, 除了工资和有限的办公经费外, 没有资金建立专门用的试验示范基地, 而我们的百姓向来都是眼见为实, 光靠我们嘴上说是没用的。

3. 由于职称评聘职数的限定, 使得部分具备评审条件的同志无法进行评审, 已经取得资格的同志无法聘用, 从而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提高业务能力的积极性。

三、充分发挥农技人员作用的几点建议

1. 稳定农技推广队伍, 不断强化农技人员知识更新, 提高农技人员的素质。

一是农技专业推广人员规范培训制度。2013年开始旗局已开始对所有农技人员进行培训, 使每个专业技术人员完成每年规定的继续教育学习, 成为一支“学习型”队伍。二是加大培训力度。乡镇应根据农技人员的学历结构、职称、所学专业、个人特长等合理搭配和组装, 制定中长期的培训和再教育计划,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 加大对农技人员轮流培训、外出参观学习或鼓励参加各种考试等形式的学习, 提高农技人员的整体素质, 不断改善和优化技术结构的合理配置, 为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技推广面对的是农民,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的增长越来越靠科技的进步和农民的素质的提高。为提高农民的素质, 应对种植、养殖大户进行重点培养, 他们学好技术后自己直接应用于生产, 从而起到辐射带头作用。三是鼓励机关技术人员到生产第一线, 创办实体, 带领农民致富。四是做好技术人员职称评聘, 为农技人员职称评聘创造有利条件。将职称评聘和他们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作用结合起来, 从而激励他们主动学习专业知识, 努力提高业务能力, 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技术服务, 不断丰富推广经验和推广技能。同时, 旗委政府应结合实际, 适当提高中高级职称聘用职数, 增加聘用比例,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 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 切实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 不断提高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每年财政应安排一定的农业推广资金, 以及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经费, 确保推进各项农技适用技术落到实处, 从而增强农业科技含量, 增加农业产出, 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同时应投入一定经费解决乡镇试验示范点的创办。

3. 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考评奖励机制, 将农技人员的工作任务、年终目标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级奖励挂钩, 由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农技人员进行考评, 对业绩突出的人员进行奖励, 不断提高专业人员自身素质和服务理念。二是鼓励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 实实在在服务农民, 并在职称评聘上尽量增加高级职称岗位职数, 对已经取得资格的农技人员尽量想办法聘用, 从而激励广大农技人员钻研技术, 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三是针对有突出贡献的基层农技人员破格评聘, 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把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从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四是应用好用活优惠政策, 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技人员领办农业发展项目、参加农业服务组织、专业协会等, 参与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去, 让技术参与分配, 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推动农业发展, 提升农技服务产业的水平和效益。

4. 加大农资市场管理力度 (乡镇基层站没有执法权) 防止假种子、农药、化肥出现。严惩假冒产品的经销商。

5. 积极鼓励和扶持土地流转, 把土地承包给种植能手和大户, 提高单产和产值, 有利于机械化管理, 更有利于农技推广。

摘要:针对敖汉旗农技人员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 提出充分发挥农技人员作用的几点建议。

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镇) 篇3

关键词:新形势;发展党员;五严;队伍建设;规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要扩大发展党员工作中的民主作用,严格工作程序和纪律,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是对发展党员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充分认识当前发展党员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2014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新《细则》提出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新《细则》的印发为新时期党员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和全国组织部长会议,都对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作出了安排部署。

二、当前发展党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党员质量不高。少数同志没有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忽视党性修养和锻炼。个别基层党组织很少深入细致地考察他们的实际思想和入党动机,影响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发展党员程序不规范。个别基层党组织对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未及时建立12371党建信息平台的“电子档案”;发展对象的教育考察不够细致;发展党员程序执行不够严格。

(三)党籍材料填写不全。《入党志愿书》填写不及时不规范,材料表述不准确,材料要素不齐全。

三、问题原因分析

(一)从责任落实情况来看,个别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责任不明确,管理不严格。

(二)从队伍建设情况来看,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存在“青黄”不接、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他们对新形势下加强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党内的法规制度和党员发展程序不熟悉。同时很少有机会参加系统的学习培训。

(三)从党组织工作力度来看,个别基层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致使发展党员质量不高,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基础较为薄弱的党支部,对《入党志愿书》、政审材料、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等有关资料保管不力,该存入本人档案的没有存入,该上报审查的没有上报。

四、对当前发展党员工作的措施建议

(一)深化思想认识。基层党委和基层党支部两级党组织责任人要充分认识发展党员工作是落实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提高对发展党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贯彻实施《细则》的具体措施,把《细则》新规定新要求不折不扣的落实。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健全机制、务求实效,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加强队伍建设。首先是重点加强基层组工人员、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者的党建知识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现场观摩推进等方式加强对党务队伍的培训,帮助基层党务干部吃透《细则》精神实质和操作程序,提高党务干部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其次是强化主业意识。在坚持基层党建工作主业的基础上,将发展党员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年制定计划、过程跟踪考察、年底考核奖惩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主业意识,确保发展党员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突出“五严”内容。

一是严格标准。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特别是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从历史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发展对象的综合素质、一贯表现,着重看发展对象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行,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是否符合入党条件,动机是否端正,在各项工作中是否能起模范带头作用。防止降低标准或曲解标准,片面地以工作业绩、能人标准或工龄资历代替党员标准。

二是严控总量。要正确处理党员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是当前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基层党组织对每年的党员发展计划应结合本单位党员结构进行制定,不简单地分指标、卡比例,着力解决发展女党员、35岁以下党员、党员年龄偏大和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偏低等问题。

三是严把源头。切实把思想教育贯穿发展党员工作全过程,坚持理论学习与集中学习、自我教育与组织培养、教育引导与实践锻炼的有机统一,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和形势任务的教育,引导他们加深对党的了解,增进对党的感情,提高思想觉悟。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动态调整机制,每年进行一次综合分析,根据考察情况,对不符合标准条件的要及时调整。

四是严格程序。发展党员工作程序是党章和《细则》明确规定的,在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推荐确定、培养教育、政治审查,预备党员的接收审批、教育和考察、转正等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程序、严格把关。可以通过“四全程”制度保证程序规范。即:全程公开是对每个发展程序、每个环节、每个步骤的工作过程及结果,向党员群众公开,接受监督;全程审核是基层党委对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各个环节都要派组织员全程参加,并对发展党员全过程的相关材料严格审核把关;全程纪实是对发展党员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每个内容都要由相关责任人逐项记录并签字确认,做到事实清、情况明、有据可查;全程问责是按照“谁培养谁负责,谁考察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强化责任追究,切实维护发展党员工作的严肃性。

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镇) 篇4

重庆大足

胡明才

XX镇小企业创业基地是我区“1+2+7”产业发展平台之一,于2008年9月被市中小企业局认定为“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2009年5月,因无用地指标被国家土地督察成都局责令拆除复垦,2010年12月,市国土房管局批准XX镇建设用地指标185.6亩;目前,该基地建设工作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发展压力。一是小企业创业基地对外连接道路系龙三路和南珠路,均为县道,路窄弯急,路况较差;二是目前小企业创业园区的供排水问题还没有妥善解决,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2.历史遗留。2008年在区有关部门支持下,采取“以租代征”方式建立园区40亩,入驻企业9户;2009年5月,因无用地指标被国家土地督察成都局责令拆除复垦(实际只是覆盖泥土并未退还村民),拆除9家企业的搬迁费和补偿给农民的租金(含搬迁中死亡1人赔偿金)共计耗资480万元未销账,目前每年仍需支付土地租金等费用15万元。

3.规划滞后。目前该基地建设思路不够清晰,没有科学把握创业基地建设的内涵,缺乏正确的规划和引导,造成基地在土地等方面缺乏后劲,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制约了基地发展。4.产能较低。据调查95%的小企业主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下文化,90%的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缺乏先进的管理方法和产业发展意识,对于产品创新开发投入少,不重视申报商标、专利。

5.人才缺乏。科技研发人才、技术熟练的高级技工以及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制约了企业快速成长。

二、几点建议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议全面整修拓宽龙三路、南珠路,达到4车道以上标准;修建基地到大邮路(城南)的直线连接道。加速供排水管网建设,融入XX镇城市建设整体供排水系统统一考虑布局。

2.化解遗留问题。着手帮助镇政府消化480万元资金遗留问题,给予小企业发展的正面支持,快速激活基地发展活力,将土地“包袱”变为“聚宝盆”。

3.超前规划布局。区委、区政府统筹全区产业发展,出台指导全区“1+2+7”平台发展的刚性政策,指导基地做好短期、中期、长期发展计划,明确产业发展功能分区,布局若干个符合基地发展形势的企业到基地,带动基地发展。

4.增强科技实力。建议协调区职教中心、科委等部门加强对全区小型企业的企业发展、管理、用工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培训,增强全区小、微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5

所有开工地铁项目无一会遭遇四大障碍:拆迁难、资金难、行政审批程序难和改变观念难。

建议一:坚持依靠政府, 强化协调统一

地铁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碰到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有政策层面的问题、技术方面问题以及各相关部门和市民的利益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依靠政府, 强调大局意识, 尽可能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争取得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为搞好在建地铁工程, 应由政府设立一个权威的统一协调的专门工作机构, 此机构应是独立且专职的机构。其机构的成员由相关部门及产权单位派出人员组成, 这些派出人员负责与本系统进行沟通和协调, 同时建立责任制, 实行领导责任追究制度。

(1)对于征地问题, 应研究征地特别是农村集体

用地的征用政策, 在不违背中央有关土地政策的大框架下, 切实解决地铁工程建设用地的问题。应结合北京地区的实际, 对失地农民给予经济补偿以及安置,研究出多赢的解决办法, 不要一事一议, 要制定政策,全面统筹兼顾, 妥善解决。

(2)对于拆迁问题, 应放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去操作, 尽可能做到合法又合理。在拆迁的大政策之下, 针对拆迁的具体对象, 制定个案的特殊措施, 以人为本, 适当放宽。而对于个别提出无理要求的被拆迁对象, 除了做细致工作说服之外, 要果断出手, 不能久拖不决。

(3)对于地铁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管线拆、改、移, 宜在法制的层面上, 制定相应的管线拆、改、移管理办法。对各种管线拆、改、移的工作程序、实施方案、施工组织、费用预算及工后费用审计等进行严格规定, 特别是工后费用审计的措施, 在执行的可操作性上必须做足做够。管线拆、改、移的费用, 必须专款专用, 应经得起审计, 对挪用、占用或用于其他情况的单位或个人给予法律制裁。

建议二:强化建设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 要强化地铁工程建设管理, 并坚持以合同内容为强化管理的依据。坚决要求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必须按招标文件和中标所签合同约定, 组建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组织机构, 配齐承诺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同时还必须坚持采取有效措施将技术和管理人员锁住和稳定下来, 严禁骨干人员流失。

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6

目前村医以及村卫生室在健康脱贫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签约服务、健康体检等。从健康脱贫和签约服务上看,要求为贫困人口和签约对象进行上门服务,村医承担着很大工作量。而且山区人口分散,交通不便,抽调县、镇医疗力量,无形中增加了工作成本,也只有当地村医最适合,在没有村医的村,贫困人口就很难享受到很好的医疗服务。贫困户因病致贫人员中有近70%为慢性病患者,村医可以及时掌握患病人员患病现状,及时给于健康指导,避免延误病情。同时村医通过健康知识宣传,积极引导老百姓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提高防病抗病知识知晓率,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但是,关于乡村医生的队伍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农村医疗服务水平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1.乡村医生没有编制

乡村医生的身份是农民,处于半医半农,平时在开展广大农村地区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工作的同时,辅以务农或零工维持生活。即医改后,乡村医生还是游离于卫生体制之外,没有工资、编制和养老保险,没能做到像乡村教师一样,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

2.乡村医生技术水平普遍低下

乡村医生学历总体偏低,虽然大多数村医持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但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或护师的比例偏少,直接制约着乡村医生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抵御医疗风险能力的提高。

3.整体年龄偏大,后备力量不足

由于条件差、待遇低,人员补充困难,特别是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到乡村行医,造成村医队伍年龄老化,缺乏年轻人,目前在岗村医年龄普遍偏大,导致很多村的村卫生室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不利于医学知识的更新和现代医疗技术的实施推广。

4.知识更新慢,工作能力不强

现在医药卫生知识更新较快,而乡村医生普遍缺乏系统的业务学习与知识更新,基础理论薄弱,工作方法老化、单一,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广大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新需求。尤其体现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乡村医生对农村常见慢性病的治疗缺乏应有的知识和方法,工作显得被动,缺乏发实际效果。

二、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实现乡村医生职业化

建议有关部门参照民办教师转制的成功经验,整合农村基层卫生资源,将乡村医生列入编制,实现乡村医生职业化。可先实行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政府制定政策,将个人综合考核及取得临床医职业资格证书定向培养的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享受事业单位人员待遇,再逐步将乡村医生纳入编制内。

2.建立激励高水平医生下基层的长效机制

一是医学从业者在升职称时明确要求至少有几年的基层医疗经验;二是对于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村医将在晋升、身份和工资待遇等多方面给与关爱;三是定向招录培养,参照大学生村官的做法,每年确定一定比例的乡镇卫生院聘用编制,面向医学毕业生进行公开招录,作为乡镇卫生院驻村医生。

3.培养新一批人才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7

一、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社区文化既是城市文化的发展基础, 又是代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区文化建设是党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群众工作、文化工作的重要领域,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广义文化传播的基本载体和基本阵地。既对人民安居乐业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 也是社区行政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表现。从城市社区管理的角度来说, 社区需要文化, 它不但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素质, 增强社区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而且社区文化还能以多种形式直接物化到社区经济、社区服务中去, 社区文化通过对社区居民的教育、陶冶、塑造来发挥它对社区发展中各要素的支配力和影响力。

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 没有群众的参与社区文化工作是搞不好的, 也不可能有所创新, 因此, 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只有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才能涌现好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 社区文化活动才能越办越有生机和活力。

二、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不少领导同志缺乏对社区文化网络建设的整体意识和战略发展眼光, 认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只是为了休闲、健身、娱乐及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因而把社区文化建设看作是点缀、是花架子。没有从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社区文化建设, 不能在社区文化建设的品质上、内涵上下功夫, 社区文化建设只局限在初级和低水平状态。

二是政策法规不健全。目前各社区的文化活动经费和人员编制多是临时性的, 无法可依, 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 工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是群众参与范围较小。目前,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主要以退休老年群众为主, 特别是以女性为主。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在职的年轻的社区群众没有时间参加活动;男性老年群众因思想上或身体等原因也很少参加, 群众参与范围小就限制了部分文化活动的开展。

四是活动内容不丰富。当前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内容不丰富, 吸引力不强, 特别是对年轻社区群众没有吸引力。如何创新社区群众文化活动, 提高对社区群众的吸引力, 是今后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五是投入不足。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少, 文化基础设施甚至被挪做它用。经费投入困难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远远不能满足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要求。

六是发展不平衡。经济条件好的社区, 设施建设好, 活动开展也好;经济条件差的社区, 发展比较慢。城市建设中新区与旧区的发展不平衡, 有的注意了新区和新建小区的设施建设, 忽略了旧城区中文化设施的改造和提高, 从而加大了旧区与新区在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

三、发展城市社区文化的几点建议

1、坚持文化创新的主旋律。

文化创新不仅关系到文化的自身发展, 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关系到我们民族和未来,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也要坚持创新, 在创新中坚持“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统一, 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统一,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作家、艺术家、文化工作者以及广大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才能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2、辩证认识社区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和意义。

首先, 先进社区文化能够极大地促进人的思想道德和科技素质的提高, 人的素质的提高必然有力地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整体水平。其次, 先进社区文化可以优化社区环境, 提高社区品味, 增强社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为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 先进社区文化必须具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特性, 不断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

3、社区文化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创新社区文化要注意以人为本, 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健康素质, 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区文化尤其要在全面提高人的发展上下功夫, 人越全面发展, 社会文明程度越高, 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就多, 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丰富;而为社会创造的财富越多, 做出的贡献越大, 又进一步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

4、采取多体制、多渠道的融资方式。

基层文化工作面对千家万户, 直接涉及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 需求与供给存在很大的矛盾, 仅靠国家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形成多渠道投入、多形式发展的良性格局, 以解决社区文化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5、根据本区现有的人文资源和文化设施, 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

要坚持不懈, 经常深入地搞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的活动, 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导向性的、有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 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 带动群众文化活动整体水平的提高。

6、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与透视作用, 与社区文化互为补充。

一手抓企业建设, 一手抓社区文化建设, 既能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 又活跃了社区文化活动。如有的企业能过资助球队、赞助比赛等方式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 既促进了企业的生产经营, 又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涵, 使社区文化得到了补充和延伸。

7、大力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基层文化队伍存在着人员数量少、年龄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和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基层文化工作缺乏基本的工作条件和手段, 人员待遇低, 条件艰苦, 人才流失非常严重。当前一些地方在机构改革中, 出现了因文化站被撤销、编制缩减、人员下岗而无人理事等问题, 这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并得到解决。

摘要:重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对加强城市建设, 提高居民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但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如重视不够, 人员缺少, 经费紧张, 政策法规不健全等, 为此, 必须正确认识社区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多渠道解决经费不足,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等, 以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发展和日益繁荣。

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镇) 篇8

关键词:农田水利 工程建设 存在问题 建议

1、农田水利的特点

1.1地位和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2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

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2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由私人垄断。

2、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工程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如灌溉涵管漏水,多年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漏水问题,致使枯水季节缺水灌溉,丰水期水泛成害。

2.2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工程纠纷多,造成了规划无序、施工无质、管理无度、科技含量低,存在很多工程隐患。

2.3管理粗放,建设标准低。前几年部分地区由于资金短缺,导致部分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建成后管理粗放,造成过早地失去其使用价值;同时也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如部分农业开发项目建成后,没有落实到部门单位管理,建成不到1年时间,引水渠道淤堵,泵站毁坏严重。

2.4工程建设缓慢,老工程年久失修。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过程建设中的纠纷问题,导致建设进度缓慢甚至长期拖延,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建议

3.1全面加强对在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

要做到工程建设规划合理、施工有质、管理有度,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同时组建一个完整的质量监督体系,自上而下,齐抓共管,才能保证工程建设过程透明,质量过硬,经得起考验。

3.2建立管理机制,完善建设程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内容广泛,實行统一管理,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建设程序,根据先申请规划审批,再建设施工,后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进行,广泛宣传,科学管理,使各地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往规范有序方面发展。

3.2.1 建立管理机制,完善建设程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内容广泛,实行统一管理,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建设程序,根据先申请规划审批,再建设施工,后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进行,广泛宣传,科学管理,使各地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往规范有序方向发展。

3.2.2 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批制度

规划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是搞好工程建设、合理利用资源、发挥工程更大效益的基础依据。

3.2.3 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和工程招投标制度。

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依据审批工程的规模,建立健全资质认证制度,确保聘请具有一定设计资质、从事相应水利工程的设计单位设计,所有审批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必须经行政主管部门招标办招标。

3.3全面加强现有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

3.3.1 安全管理

加强《水法》的宣传,在防止水利工程受到洪水等自然灾害侵袭的同时,也要防止人为破坏;工程建设工程没有主次,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特别是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质量一定要保证。

3.3.2 内业资料管理

关于工程管理的标准、规定、法律等资料必须齐全;设计图纸及文件、施工记录、检测结果、竣工验收报告等应立项建档;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以及工程管理的各项检查记录资料也应当妥善保存。

3.3.3 工程设施管理

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等级造册,绘制工程分布图分类进行排列,对重点工程实施挂牌,设专人重点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已有工程项目特别是重大型项目的设施管理安全。

3.3.4 工经费管理

制定合理的工程维修养护费标准,根据受益面积和各地的具体情况,向受益者和收益单位征收一定的费用,用于工程维护;利用水利发展基金等形式对工程进行维修和养护;推行义务工制,接受受益人或者单位的义务工。

3.3.5 工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

水利工程建设是效益期长的工程,因此建设规划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地方水利部门可以采取派出去,请进来,实行短期培训等方法,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要抓好工程建设中的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让农田水利建设与日益发展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相适应,使已有的、在建的和规划中的水利项目都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效益,服务于民。

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镇) 篇9

■于法稳李萍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侧重于美丽乡村的概念及内涵、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及难点。本文基于对不同区域30个县(市、区)的实地调研,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在政策和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剖析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层面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方面

从理论上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但通过基层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视基础设施、泥草房及危房改造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的建设,而对如何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各个部门都积极响应,但调查发现,围绕着美丽乡村建设,不同部门都在推行本部门的行动计划,造成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名称混乱,如政府部门的“文明村”、环保部门的“生态村”、宣传部门的“生态文明村”、建设部门的“美丽村庄”、林业部门的“美丽林场”等。而且,这些部门都在建设自己的示范村,有的与美丽乡村示范村一致,有的则不一致。当然,这些部门推行的行动计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与美丽乡村是相通的。2014年第9期

为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基层部门都确定了牵头或管理部门,但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牵头或管理部门也不统一,有的地方是由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农业工作办公室或农委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宣传部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国家下发文件的渠道不顺畅,监督检查的执行不力等。这可能也是造成不同部门推行各种行动计划,建立各自部门示范村的一个原因。

(二)生产方面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8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农村改革的重点及方向,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但调研发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由于生产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了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重点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

1. 农村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一方面,农业机械越来越多,马力越来越大,对田间道路、桥涵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日常管护,田间道路、桥涵损毁日益严重。在2006年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村村通要求完成3.5米宽的通村路。由于当时要求基层资金配套,很多地方由于经济实力不足,都没有配套,同时又要按照项目要求对通村路里程进行验收,结果导致通村路质量下降。农村收入提高之后,农村机动车数量激增,同时,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农机具越来越多,农村道路已经远不能适应农业机械发展的需要。

农田水利设施欠账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同时,很多地方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重视灌溉设施的配套,而对排灌设施重视不够,一旦遇到强降雨,就会发生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如,黑龙江省的农田水利设施远远不足,种粮农民因灾致贫的现象非常普遍。此外,在一些粮食主产省,缺乏大型粮食晾晒场地或烘干设备,收获之后,一旦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粮食会发生一定的霉变,影响粮食品质,导致农民收入下降。2.农业生产组织建设不规范,没有发挥作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有关部门要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但在调研中发现,存在两种现象。一是部分合作社的成立是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在农业生产中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想方设法伪造财政项目资金要求的条件,得到财政资金后不从事相应的工作。这种现象不是个别,而是普遍存在。二是国家鼓励成立的千万元农机合作社,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由于农户认为大型机械会带来种植成本的增加,一旦遇到灾害还是不能保证经济收入;其二是个别地方规定,大型机械不能跨区到农场作业,一些种粮大户购置了大型农业机械,却没有作业农田,不但造成大型机械的闲置,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3.粮食种植风险的共担机制缺失。众所周知,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灾害,特别是旱涝、冰雹灾害。在粮食主产区调研发现,农民种植粮食的风险越来越大。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农民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大,必须依靠越来越多的贷款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物资、支付土地租金,付出大量利息。一旦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颗粒无收,农民将受到致命的打击。每公顷的阳关保险补偿还不足以支付土地租金,农民就没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从而无法再贷款用于农业生产。可以说,农民一夜之间从温饱走向贫困,几年都难以脱贫。由于缺乏粮食种植风险的共担机制,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受到一定挫伤,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愿再种粮,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国家的粮食供应。4.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步履维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实际上,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难以推行,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农民不愿意。一些地方在第二轮承包土地时,水田、旱地的划分不是按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24 江西社会科学2014.9 照面积,而是根据土地生产率的高低按照一定系数折算的。但抵押土地经营权时,金融部门按照土地承包证上的土地面积计算,农民实际耕作的土地面积与承包土地面积之间差距很大。其二,农户家庭成员不愿意。由于国家政策明文规定,土地承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在实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时,没有土地的家庭成员不同意,从而导致家庭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区的和谐。

(三)生活方面

1.美丽乡村建设的工程体系不完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投资的主要对象是地面工程建设,如村内道路、文化广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电、村里路灯等硬件设施以及农民的泥草房、危房的改造工程,而对地下工程,如污水设施建设关注不够。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体系不完善,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

2.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立地”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落实政策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基层实施过程中矛盾频出。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在推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只提出一些建设项目,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政策,但对下级部门则按照一定的进度进行考核、验收,由此给地方政府造成巨大债务,特别是经济实力相对比较弱的县市。此外,有的地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其结果是许多基础条件比较好的村顾虑重重,担心工作完成后不能得到奖补资金,而不愿意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而基础较差的村则渴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贷款等方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未能得到奖补资金,一方面增加了村级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又导致了村干部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3.政策执行时引发的基层矛盾比较突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基层执行政策时,出现了一些矛盾,特别是由于泥草房、危房改造申报数量与下拨资金数量不匹配,给相关部门、乡镇的工作造成极大的被动。如一个村上报了10户,结果只拨付8户的补贴资金。如果当地政府为了平息矛盾,采取均分8户补贴的处理方式,一方面会导致8户农户不满意,另一方面则会面临上级部门的纪检、监察部门的审查。如果不采取这种方式,没有得到补贴的2户农户则会上访。

4.基础设施的管护机制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分散经营替代了原有的集体统一经营,农村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的体制和机制,过去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如何管理和使用,国家、集体和受益农户三者之间的责任和权利如何划分等,都没有新的明确的具体规定,导致基础设施的建、管、用相脱节,管理维护主体缺位等诸多问题。同样,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中,也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环保部门推行的集中连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运输车、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备,但由于乡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呈现出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的情况,损毁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国家投资的浪费。5.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已形同虚设。“一事一议”是指在农村税费改革的系统工程中,原先由“乡统筹”和“村提留”中开支的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有关的土地治理项目,以及村民认为需要兴办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其他公益事业项目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改用“一事一议”的筹集办法。“一事一议”制度起初执行较好,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调研发现,目前,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形同虚设。许多村民存在“自扫门前雪”的心态,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要求村“两委”解决,而对自己没有利的事情则坚决反对,从而造成事难议、钱难筹、工难派,这一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即使议成了筹措资金的难度也较大,很难完成较大项目工程建设,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6.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缺失。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部门,但彼此之间缺乏协调,每个部门都选择自己的示范村,从各自的业务出发实施相关项目,可能这些项目并不是这些村最需要的。这种方式导致国家投资的分散,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效。

(四)生态方面

与过去相比,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源于单一的不当行为,而是逐渐演化为生活、生产、生态三种不当行为的叠加。在生产行为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任意排放规模化养殖的粪便、污水;任意堆放及焚烧农作物的秸秆等。在生活行为方面表现为农民任意堆放及排放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在生态行为方面则表现为污染企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造成广大农村地区饮用水质的污染以及废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1.化学投入品带来的污染日益严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农用化肥施用总量呈现出明显的增加态势,且施肥强度有增无减。

化肥施用量从2000年的4146.41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5838.85万吨,增加1692.44万吨,增长40.82%;其中农用氮肥施用量从2000年的2161.56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2399.89万吨,增加238.33万吨,增长11.03%;农用磷肥施用量的增加量为138.10万吨,增长20.00%;农业钾肥施用量的增加量为241.12万吨,增长64.07%;农用复合肥量增加1072.10万吨,增长116.80%。从2000年到2012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0.82%,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了4.55%。计算结果表明,施肥强度从2000年的265公斤/公顷,增加到2012年的357公斤/公顷,增长92公斤/公顷,增加34.69%。我国化肥的利用率较低,一般在35%左右,其余部分则进入土壤及水体,造成污染。同时,农药、除草剂、杀虫剂的投入强度也很大。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农药使用量至2011年已达178.7万吨,比2000年的127.95万吨增加50.75万吨,增长39.66%。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夏季作物生长季节无法除草,为此他们夏收之后大剂量喷洒除草剂,一直到秋收都不再需要除草。此外,农业生产中由于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投入的杀虫剂、农药剂量也日益增加,最终导致土壤、水体的污染以及农产品品质的下降。农用塑料薄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特别是在水资源十分短缺的西北地区,农用塑料薄膜对保水保墒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统计数据表明,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从2000年的134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229万吨,增加了95万吨,增长70.90%。

2.农药包装物污染危害越来越严重。农药包装物(特别是农药瓶)等污染日益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部分。目前,由于缺乏包装物回收制度,农民在使用之后往往丢弃在田间地头或水体之中,造成二次污染。一个农药使用量为2000吨的县,如果农药包装标准为1斤/瓶,则每年丢弃的农药瓶将达到400万个!如果包装标准降低为0.5斤/瓶,农药瓶个数将翻番为800万个!2011年,全国农药使用量为178.70万吨,按照1斤/瓶的标准,全国产生3.57亿个!

3.农村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防治措施严重缺失。近几年来,规模化养殖造成的污染明显呈递增态势。调查发现,养殖场主大都关注如何提高畜禽产量和质量以及如何增加效益,忽视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污水、粪便随意排放和堆放。一方面,养殖场周边的水生态环境、土壤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另一方面,周边空气环境也会受很大影响。在农村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方面,有关政策难以“立地”。例如,沼气池建设项目要求养殖场运行两年才能申报,同时要为周边80户农民供应沼气,这在广大平原地区还可以实施,但在如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山区,农民居住较为分散,根本就不具有可操作性。

4.农作物秸秆成为影响美丽乡村景观的重要因素。农作物秸秆由过去仅用作农村生活能源和牲畜饲料,逐渐拓展到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和燃料等用途。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各种农作物秸秆系数(K值)为:玉米2.

5、小麦和水稻1.

3、大豆2.

5、薯类0.25。每一个作物品种的秸秆系数与它的粮食产量之积等于它的秸秆量。由此计算得到,2012年我国农作物产生的秸秆量达到98837万吨。

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69%,有68197万吨秸秆得到利用,但仍有30639万吨秸秆没有得到利用。由于耕作方式、农业机械等方面的不匹配,农民对农作物秸秆还田的认可度不高。作为生活燃料的部分秸秆大多都堆放在地头、(村内)路边,其余的则在田间焚烧,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5.农村生态垃圾、生活污水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大难点。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日益严重,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与过去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相比,农村生活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包括厨房垃圾、塑料制品等,垃圾产生量也越来越大。农民在丢弃垃圾时往往有一个习惯,就是丢弃在房前屋后的河沟里,久而久之这些河沟就成了垃圾堆放点。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调研发现,很多农村已经陷于生活垃圾的包围之中,特别是遇到雨季,这些垃圾随水漂浮。同时,由于很多农民家庭都没有下水道,生活污水则是任意倾倒在院外的路上,或者与固体垃圾倾倒在一起。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呈加重态势,成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有些政策要求的建设模式缺乏科学性,如在黑龙江省推广沼气池建设,就不符合该区域气候特点。此外,在村内污水边沟建设,仅仅用水泥板衬砌,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污水照样入渗地下,造成国家投资的浪费。6.村庄绿化推行困难重重。

村庄绿化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国家只提供绿化苗木,但没有土地征用的补偿费用;二,绿化占用耕地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的冲突。

二、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性建议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

(一)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应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不是各个部门想搞什么就搞什么,而是看基层究竟需要什么,基层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否则基层矛盾会持续不断。同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设计不同的发展模式,不要全国一个模式。

(二)统一管理机构,规范名称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自上而下统一管理机构,便于推动开展工作;自上而下的各个部门推行的项目都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不要再设立一些其他名称。此外,各部门之间应建立协调机制,共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三)围绕农业生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特别是在东北等粮食主产省份,种植规模将日益扩大,大型机械的推广势在必行。因此,从国家层面,加大田间道路、通村道路、桥涵以及晾晒场地、烘干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四)建立粮食种植的风险共担机制 要尽快建立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承担的粮食安全风险机制,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首先,国家应尽快加大对种粮大省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其次,需要建立粮食安全风险共担机制,确保在灾害之年农民收入不减少,规避农民因种粮而致贫的风险。最后,建立预期收益贷款模式,设立阳关大厅,减少农民贷款的中间环节,节约贷款的额外费用支出。

(五)及时调整不适合基层实际的政策

美丽乡村建设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应及时解决,确保不给基层政府、村集体带来经济负担。应将泥草房、危房改造资金整合,对房子集中改造,不再把资金分配到户;同时,迁村并点应在泥草房改造之前,否则会造成国家投资的浪费。这需要民政部门、建设部门、新农村建设部门等相互协调。

(六)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的创新机制逐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模式的创新机制,克服重建轻管,确保“工程建一处、服务一方群众”的目标,明确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考虑到管护资金缺失,建议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对行政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专门划分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日常管护。此外,在一些特定区域进行项目建设时,应考虑增加部分投资,如黑龙江省,应考虑增加铲车或推土机,冬季用于道路铲雪;空闲时对外进行工程施工,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以弥补日常管护经费的不足。

(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通过建立种植业、养殖业相互协同的产业体系,发展循环型农业,一方面可以减少规模化养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根据循环型生态农业原理,在具有规模化养殖的区域,构建以农作物生产为基础的生态农业产业循环体系,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使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逐步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作物秸秆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实现区域内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产业之间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同时,也逐步减少化肥的投入,进而改善土壤,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八)建立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回收机制制定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回收奖励办法,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销售企业在农药瓶、肥料袋等包装物回收中的作用。以部分补贴的形式,鼓励农药经营单位负责回收,由企业集中处理,减少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

(九)加强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及技术的研究针对不同区域,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实际工作者研究适应于不同区域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与技术,以供不同区域选择。

(十)加强对农民的义务教育

近10多年来,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对农村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此过程中,农民权利意识得到强化,但农民的义务意识却呈下降趋势。国家对农民几乎没有任何约束机制,因此,有必要采取刚性政策,强化农民的义务教育。[参考文献] [1]和沁.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模式与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9).[2]胡静林.加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转型升级,推动美丽乡村建设[J].中国财政,2013,(13).[3]黄克亮,罗丽云.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 建设[J].探求,2013,(3).[4]黄杉.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J].华中建筑,2013,(5).[5]柳兰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J].理论月刊,2013,(9).[6]骆敏,李伟娟,沈琴.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7]马以.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J].农村工作通讯,2011,(1).[8]齐镭.国外现代乡村的建设理念与模式[N].中国旅游报,2013-05-01,(12).[9]唐柯.美丽乡村[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镇) 篇10

1、村支部书记及村干部对违法建设不重视,甚至未经园区批复私自同意村民自己建房行为。

2、群众规划法制意识淡薄,受经济利益驱动,无序开发建设现象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虽然作为一部法律,但它在少数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永远不及《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他们总认为《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拥有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可以剥夺人身自由,碰不得,触犯了就要被公安机关查处,甚至追究刑事责任。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只是部门单行法,即使不听从制止,规划执法人员也无权抓人,等闯过了这道关,到时也肯定能找到办法应付。

3、村委对违法建设不参与、推诿躲避等现象还存在。

4、村委不及时上报,一经发现乱搭乱建的苗头,如沙石堆放,应及时上报并制止。

工作建议:

1、加强宣传。村干部、村民的法律意识应加强学习。

2、加大违法建设的惩罚和奖励机制。

陕西苹果品牌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11

关键词:陕西;苹果产业;品牌建设;问题;建议

文章编号:1005-345X(2016)06-0025-02中图分类号:S661.1文献标识码:A

陕西地处西北内陆,海拔较高、光照充足、降雨适中、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具有发展苹果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系列中央惠农利农政策的实施,陕西苹果产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据统计,仅2011年陕西保有苹果面积62.3万hm2,年产量1 203万t。占到全国苹果总产的1/3和世界总产量的1/8,苹果产业已经成为陕西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在品牌建设方面,通过政府大力宣传推介,陕西苹果已经成为我国苹果产业著名的地域性品牌。其中洛川、白水、旬邑三地品牌知名度较高,成三足鼎立之势。其果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地。在国际市场上也有较好的知名度。在广东江南水果批发市场,陕西华圣集团的“华圣”苹果凭借良好的品质与包装,与甘肃“葫芦河”、山东“金创”“天赐福”等品牌一样,知名度较高,在消费者心目中有着很高的美誉度。随着市场化竞争加剧和苹果产业化飞速发展,如何提升陕西苹果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缩短与沿海苹果产业发达省份的差距,已经成为摆在当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1 陕西苹果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与沿海果业发达地区相比,陕西苹果品牌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品牌建设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

陕西苹果品牌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品牌定位不准确、发展方向不明确,品牌建设缺乏清晰、明确的战略发展规划。品牌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前期做好产地调研和市场分析,同时结合地区发展现状、地域特色,产品优势等,制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即明确战略目标、阶段任务、远景规划及组织领导、运作实施、方针策略等重大问题。

1.2 果农对品牌建设缺乏认识

品牌建设的成败取决于广大果农品牌观念的确立和品牌意识的强化。当前大多数果农只关注苹果产量的提高和价格的增减,忽视了苹果品牌的发掘创建,对品牌建设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于苹果品牌竞争缺乏足够的重视,只看重眼前利益、短期收益,而忽视长远、全局利益。随着苹果产业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最终必将损害广大果农的切身利益。

1.3 品牌营销不到位

品牌建设关键的一环就是品牌营销工作,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宣传推介,发掘品牌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建立区别于竞争对手的营销战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陕西各苹果产区较为重视果园管理和果品生产,但在后期的品牌营销上做得仍然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全面科学的营销战略和发展规划,政府和企业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二是缺乏一批经验丰富的营销专家和高素质的营销人才,果农坐等上门收购、果商随意哄抬价格的现象十分普遍。三是果农只关注果品销售和价格高低,忽视品牌的发掘和保护。

1.4 品牌创新力度不强

品牌的发掘以及塑造的过程,是突破常规、不断创新的过程,品牌要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深度创新、持续创新,创新体现在品牌的创建、形成、发展、扩大的全过程。当前陕西苹果品牌与山东、辽宁等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品牌创新力度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品牌数量少、影响力小、地域特色不明显。二是品牌自身优势不突出,定位不准确,功能不齐全。三是品牌建设创新型人才少,发展速度缓慢。

2 陕西苹果品牌建设发展建议

2.1 制定全面的品牌发展战略

陕西苹果产业发展到今天,一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另一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加快品牌建设步伐,实施地域品牌战略是陕西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区域整合力度,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品牌,如重点培育洛川、白水、旬邑苹果产区地域品牌,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形成统一商品标识、统一发展理念、统一品牌战略、统一实施运作。二是扶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创建企业品牌。如华圣苹果、海升果业、农夫果业合作社等,引导和培育有特色、有地域优势、有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加快陕西苹果品牌市场拓展步伐,提高陕西苹果品牌市场知名度、美誉度。

2.2 加快苹果产业化体系建设

加快苹果产业化体系建设,尤其是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果农和创建若干现代化高产优质苹果园,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品牌的影响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大力扶持种植大户或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引导广大果农走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机械化、专业化发展之路。二是提升果业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更新完善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大力推广一批简便实用、省力高效的果业新技术。三是大力培育一批现代化果品贮藏、加工企业,提高苹果后期商品化处理能力,提升果品商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2.3 重视品牌营销,加快培育营销队伍

上一篇:户外素质拓展策划下一篇:商业计划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