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我心中作文(精选12篇)
我不喜欢冬天,因为冬天“北风利如剑”。我不喜欢夏天,因为“夏夜依然午热同”。我也不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无边落木萧萧下”,让人伤感。而春天,“无边光景一时新”,我喜欢春天!
而春天在哪里呢?我去寻找。在公园里,我看到柳树梳理着自己又长又密的辫子,我想:“这就是春天吧。”在山脚下,我看到花儿绽开了她美丽的笑脸,我想:“这也是春吧?”在竹林,我看到竹笋从地里探出了嫩嫩的头,我又想:“这一定也是春!”……我发现,春天在每一个角落,春天无处不在!
我想:“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春天呢?是谁造她出来的呢?”对,一定是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把春天造出来!她让柳树长出绿芽,她让风儿为柳树梳妆,她让花儿绽开笑脸,她让雨丝滋养竹笋,她让一切充满生机……
那春天到底是什么呢?看到春风拂过,为柳树梳头,我想:“这温柔的风就是春天吧?”看到春雨滋养万物,我又想:“这慈爱的雨就是春天吧?”暖暖的阳光从空中洒下,像一个金色的大网,让万物融在光明中,我又想:“这温暖的阳光就是春天吧!”……
那春天又是怎么样的呢?我继续寻找。一群群鸟儿,叽叽喳喳从我头顶飞过,我想:“春天一定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一缕缕花香,从远处飘进我的鼻孔,我想:“春天一定像花儿一样沁人心脾。”一阵阵虫鸣,从竹林深处传进我的耳际,我想:“春天一定像这音乐一样美妙动人。”……
在语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我们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 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写作教学内容,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作文教学中。特别是要注重情感态度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关注学生自身实际的体验和感悟, 指导和引领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下面以《祖国在我心中》这篇演讲稿的教学为例, 具体谈谈在作文课堂上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做法。
一、价值观:向人心喊话———范文聚焦正能量
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启蒙阶段, 模仿是他们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模仿能产生表象, 因而从任何外部动作中分离出来, 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内部轮廓, 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作文中的仿写教学, 是历来最为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 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作文教学手段, 它不仅能为学生纯熟运用语言打基础, 还能让孩子们在学习别人佳作的同时得到思想上的提升和感悟, 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 在文章立意上有所拔节。
《祖国在我心中》这节课要求学生写演讲稿, 对于刚上六年级的孩子来说, 无论是题材还是体裁, 都是很大的挑战。怎么办?只有借助范文, 让孩子们在学习范文中慢慢了解“祖国”这个题目该如何选材, 同时学习该如何写演讲稿。
1. 悟———精心的取材穿透价值观
取材是习作中第一环节, 它决定文章立意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学习范文的取材, 恰如给了他们一根拐杖, 可以帮助其拓宽思路, 多角度思考。
在《祖国在我心中》的教学中, 教师呈现两篇范文, 第一篇是《我是演说家》冠军得主梁植的演讲稿节选。他以《回家》为题, 以土尔扈特东归历史为引, 表达了“回家不需要理由, 不回家才需要理由”的博大情怀, 情动两岸。让孩子们了解到梁植心系祖国统一, 就是把祖国放在了心中。这篇范文本身就翻开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篇章, 没有说教, 就是通过从自己民族的故事说起, 说到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谈到台湾问题, 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事例用演讲的形式传达给孩子们, 让他们了解演讲稿不仅要结合具体事例表达观点, 还被演讲者梁植那真挚而深沉的爱国热情所打动, 产生对于“爱国”和以往不一样的想法。第二篇以孩子的口吻写自己读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立志读书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这篇演讲稿的选材还可以写从我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也是把祖国放在了心中。因为有范文做参考, 孩子们的思路慢慢被打开了。很多学生选材的角度相当的独特, 他们一方面是在模仿范文, 一方面又加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此简要摘录两篇:
“我爱读中国的古典诗词。小时候跟着妈妈念: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上小学时我沉浸在‘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美好意境中……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就是把祖国放在心中。”
“天空不再湛蓝, 空气中充满雾霾, 保护我们的环境, 让我们同在蓝天下, 拥有纯净天空。”
2. 学——巧妙的构思承载价值观
文章的整个框架, 一般孩子都很难在落笔前明确的构思好。两篇演讲稿范文, 都有结合具体材料表达观点。学生听梁植的演讲视频, 总结出“回家”是他的观点, 土尔扈特东归, 香港、澳门回归是他表达观点的具体材料。他就是这样结合具体材料表达观点的, 孩子们顿时清晰了解到写演讲稿的窍门所在。第二篇范文的教学, 改变了视频播放的形式, 直指文字表达, 出示演讲稿全文配以朗读, 孩子们在听的同时, 更关注演讲稿的结构和表达, 再次强化演讲稿“结合具体材料表达观点”这一要义。这么一来二去, 孩子们对于之前很陌生的演讲稿的写法特点, 就有了比较深刻的把握。
3. 仿——恰当的表达诠释价值观
很多学生可能有很好的构思, 取材内容也相当精彩, 可内容写出来干瘪乏味, 不够生动。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好表达技巧。语汇的积累和灵活的组合运用都是靠平时的多读, 而读后有意识的模仿能够让他们掌握技巧, 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比如梁植的《回家》在写法上, 处理材料详略得当, 详述土尔扈特部落东归, 简要介绍香港、澳门回归的事例作为补充。“在那高高的山岗上, 一片浓雾白茫茫”梁植一开头就引用土尔扈特部落的民歌吸引观众。第二篇演讲稿不仅引用了名言“立志宜思真品格, 读书须尽苦功夫。”还运用了排比列举数据的方法:老师说, 今年, 我们12岁;6年后, 2021年——建党100周年, 我们18岁;34年后———2049年, 建国100周年, 我们46岁……我们的成长和祖国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使演讲稿颇具气势, 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借鉴范文进行仿写训练, 让他们掌握演讲稿的一些基本技巧技法, 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以读促写, 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价值观:向信仰膜拜———思辨凝聚正能量
立意的思辨色彩是高年级作文一个关注点, 也是中小衔接的关键, 要想孩子在中学有思辨能力, 写出具思辨色彩, 强调理性思维的文章, 小学高年级的作文课堂就应该对孩子们进行思辨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不行, 要想写出好作文也很难。
什么是思辩?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研究事物、认识问题时注意事物之间的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等等关系。思辩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刚钻, 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是人立身处世和迎接社会挑战的必备武器, 掌握和运用它, 会使人终生受益。笔者认为, 有思辩作前提, 在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就会多一些体验而少一些说教。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渗透其中, 实为一举多得。
许多作文题, 都暗含了哲理思考的因素, 只要我们跳出题目, 反观命题的意图, 都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思辨性因素。《祖国在我心中》就是一篇极具思辨色彩的作文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多让学生思考事物间“大与小”“远与近”“正与反”的关系。
谈到“祖国”, 学生一般就会谈到祖国幅员辽阔、大好河山、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等令人骄傲自豪的层面, 写出来的演讲稿就会如出一辙, 都是高大上的赞歌, 离学生生活很远, 大多是大话空话甚至假话。其实, 祖国, 可以从环境保护带来的重大意义来谈;可以从社会存在的文明层面来谈;也可以从学习传统文化来谈。为了把“祖国”这个大的题材拉近到学生身边来, 教师告诉学生说:“祖国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从未离开。梁植心系的是国家大事, 但是, 不同的人在谈这个话题时, 角度不同, 请看一段新闻采访。”教师在课堂上播放CCTV在国庆节对市民关于爱国问题的采访片段, 片段中一个游客说爱国就是帮一个没有带钱买门票的老人垫付;一个菜农说爱国就是卖放心蔬菜……于是, 爱国在孩子们心中变成具体的行为, 大的话题立刻化成了身边的小事。
一般来说, 当激发了孩子们对于爱国的“骄傲与自豪”的感情后, 当孩子们的思路已经从名人、名胜和国家大事转移到身边的人和事上来, 就可以动笔了。但是笔者在教学到此处时, 宕开一笔, 抛开“骄傲与自豪”不谈, 借网络青年作家周小平的视频《你好, 我是中国》让孩子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那里有清澈的河水也有被污染的河水;有湛蓝的天空也有雾霾漫天;有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也有在贫困山区生活的孩子;有扶盲人过马路的文明中国人也有在海滩随地乱丢垃圾的中国人。视频最后的一句“她老旧凋敝她也焕发新生;她让人揪心也让人安心”———引发孩子们思考。在讨论中, 孩子们的思想逐渐走向深沉, 有的孩子甚至思考改变农村让更多的孩子有书读, 有的则想到文明就该从身边做起, 做文明的游客, 做环保卫士就是把祖国放在心中。这就是思辨的力量。显然, 这样的立意细化得多, 深刻得多, 思辨性强得多。
当天刚蒙蒙亮时,勤劳的环卫工人手持笤帚、撮子,来到空无一人的街上,卖力地扫起街道来。她们把街道的每一个地方都打扫的干干净净,从不放过一处角落,从不落下一丝灰尘。在红叶似火的金秋世界,环卫工人带着收获的喜悦,带着灿烂的笑容,满怀信心地挥动着笤帚,把原本肮脏不堪的大街收拾的井井有条。一天,我骑着自行车在街上闲逛,一位环卫工人的瘦小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突然,从迎面过来了一辆黑色的出租汽车。就在汽车经过这位环卫工人身旁的那一刹那,车窗开了,随即,一个讨厌的人从车窗里扔出一包垃圾。望着一尘不染的街上突然躺着一包令人做呕的垃圾,仿佛洁白可爱的天使身边的一个肮脏、丑陋的魔鬼。我心中不由得“咯噔”一下。也许是出于对环卫工人的怜惜。这时,只见那个带着白帽子、白口罩,胳膊上带着橘黄色套袖的瘦小的环卫工人抄起大笤帚和撮子大步走到那包可恶的垃圾旁边,用力地把垃圾收进撮子,倒进了路旁的垃圾车上。
这位环卫工人的举动,赢得了大家对她的好感,大家都在心里为这个可敬的人竖起了大拇指。前不久,我和妈妈在去商店的路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募:一位环卫工人正在认真地清扫街道。这时,从对面的饭店中冲出一群大约二十多岁的青年。在过马路时,其中的一个人看到了对面的垃圾箱,便夸口说道:“我能把一个易拉罐从这面扔到对面的垃圾箱里去!”其他人都摇摇头,表示不相信。那人一瞧,急了,随手抄起一个瓶子就朝对面砸去,差点碰到那个正在扫街的环卫工人身上。环卫工人见了,什么也没说。只是弯下腰来把那个瓶子拾了起来,仍到了垃圾桶里。这时,她抬起头,目光和那个胆大妄为的年轻人的目光相遇了。从年轻人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对他刚才所作所为的懊恼和伤心。
不过,在他心里,已经为那个勤劳伟大的环卫工人竖起了大拇指。写到这里,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一家餐厅的服务员提着满满两大包垃圾从餐厅里走出来。从她的表情中可以猜测到,她一定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以至于在倒垃圾时把大部分垃圾都倒在了外面。
蜂拥而出的垃圾随风飞舞着,像一只只快活的蝴蝶。它们那庸懒的姿态,与勤劳伟大的环卫工人的高大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朋友们,当你在不经意间随地扔下了垃圾时,请想想那些默默无闻、甘愿奉献的勤劳、伟大的环卫工人吧!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
祖国的美让我陶醉。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如醉如痴。有奇山张家界,有清凉无比的漓江,有盘旋在八达岭的东方巨龙——长城,有风景如画的颐和园,有皇家园林——圆明园……
说起圆明园,我就怒气冲天。可恶的八国联军放肆的把圆明园的奇珍异宝一掠而空。他们还用火烧,一夜之间金碧辉煌,无与伦比的的圆明园化成了一变成了一片灰烬。这段历史做为一个中国人要刻骨铭心的记着,要勿忘国耻,振新中华呀!
遨游太空一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梦。20xx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了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20xx年10月1日6点59分57秒,带有五星红旗的“嫦娥二号”直奔月球。
我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小溪里有许多小鱼,小虾和小螃蟹,我和许许多多的小朋友们天天都会到那条小溪里捉它们。我们不会拿来吃,而是养在瓶子里玩,我们有时候还会在那条小溪里游泳,那是多么快乐!
我喜欢那里的花园,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时我会和一群小朋友来到花园里捉迷藏,有时我们会在那里睡觉,那里还有许许多多的野菌,我有时会拿一个小蓝子到那里摘野菌。
我爱那里,那里是我原来出生的地方,阳光充足。夏天到了的时候,把门打开还有凉爽的微风吹进来,真的太舒服了。
感情元素
艺术重感情, 电视纪实同样需要感情的融入, 使观众能够产生心理和感情上的共鸣是一部纪实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家在我心中》的话, 笔者认为应该是“亲情”。整部片子从头到尾都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 父母对于孩子的舐犊情深体现在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里面。细节的主要特点就是能以小见大。比如:妈妈跟女儿到饭店吃饭, 自己却是光看不吃, 有病也舍不得花钱去看;而在日本打工的父亲初到日本时, 靠吃打工饭店客人的剩饭生活, 还有他珍藏了八年的日记中有女儿的成绩单, 竟然连女儿为什么会丢分都记得清清楚楚等。这些细节无不令人感受到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虽然形式可能不同, 但本质是相同的。
戏剧张力
观看过这部片子的观众, 无不被其中真实的生活、感人的故事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所吸引。留过学的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感慨良多;没留过学的人则能发现一种陌生或新奇的生活。它虽然不是电视剧, 但是却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戏剧的张力。究其原因, 其实很简单, 因为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
整体而言, 《家在我心中》里面的戏剧性, 非但没有削弱它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反而构成了电视纪录片吸引观众饶有兴趣看下去的重要艺术魅力之所在。在这里, 笔者主要想谈谈真实的语言和情节的戏剧性。比如:当记者问老丁的妻子, 老丁不在家, 想不想他回来时, 妻子只说了一句“习惯了”。虽然只是短短的三个字, 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句话背后所隐含的千言万语。这些真实的语言和情节所展示的戏剧张力是显而易见的。
艺术表现
电视纪实作品的审美特质, 不在于对什么事、什么人做出什么样的评价, 而在于如何真实地、形象地叙述故事内容、那个人, 让观众对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做出自己的评价和结论。艺术创作中的一些手法在纪实作品中同样可以运用。
第一, 叙事的技巧。
平行叙事。一个故事讲得好不好, 结构是基础。《家在我心中》对上海和东京两个时空进行平行剪辑, 使观众观看时感觉脉络清晰, 对丁尚彪一家的情况有了一个横向的了解。同时, 片中又运用了插叙的方式, 使观众能够在50分钟的时间里, 对丁尚彪一家8年来乃至更长时间的生活有一个纵向的了解。在体现人物过往的经历时, 由于拍不到当时的画面, 于是编导就巧妙地运用了照片和图片, 比如, 丁尚彪初到日本时的北海道大逃亡、丁尚彪在日本8年的生活、女儿的成长等, 对于这些不可能拍到的内容, 照片和图片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补上了时空的断层。
对比手法。《家在我心中》这个片子当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相当成功, 很有借鉴意义。一方面该片的平行叙事结构为对比手法的运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女儿出国前, 母女俩在上海, 老丁一个人在东京, 老丁显得孤单;女儿离开中国到日本后, 父女相见, 与母亲在上海的寥落身影又形成对比。另一方面, 一段情节之中也充满了对比。如果把母女在上海吃饭与父女在东京吃饭的情节放在一起来看, 不难发现, 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爸爸、妈妈都没吃什么, 只是看着女儿在吃, 女儿和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彰显出了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 令人看后印象深刻。
适当的留白。《家在我心中》并没有像一些作品那样, 解说、同期声或是音乐等从头灌到尾, 而是适时运用了“空白”——无声。比如, 前面提到的丁尚彪的妻子谈起丈夫不在时, 说的那句“习惯了”, 之后就是一小段空白。虽然之后她又解释说自己锻炼出来了, 可是观众的思绪还是很难从那一小段空白里解脱出来, 这段空白可能比妻子讲出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的艰辛更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第二, 音乐的魅力。
音乐是一种传统的艺术门类, 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视节目当中, 纪录片也不例外。纪录片中的音乐可分为客观性音乐和主观性音乐。客观性音乐又叫有声源音乐、画内音乐, 即片中出现的音乐是画面中的声源所提供的。如正唱歌的人、演奏的乐器或开着的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主观性音乐, 又叫无声源音乐、画外音乐, 即片中的音乐并非来自画面所提供的现实世界, 而是创作者对画面这一客观世界的感受, 是后期制作时加工的。
《家在我心中》这部纪录片里使用音乐的地方并不多, 但都用得非常到位。在这里笔者主要就两处音乐的运用加以分析。其一, 丁尚彪的女儿和妈妈一起播放、倾听爸爸点给她的歌《牵手》, 此处的音乐应该算是客观音乐。在播放音乐的同时, 编导把爸爸、女儿、妈妈, 一家三口人的镜头剪接到一起, 使得画面的意义得以深化。让人感受到了一家人虽然相隔万里, 但是心意相通, 要手牵手共同克服困难, 走过人生漫漫长路的决心和相互之间的浓浓深情。其二, 就是该片的高潮部分。父女在短短相聚了十几个小时之后就要分别了。这个地方之所以会令人印象深刻, 音乐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父女分别, 女儿在车上低泣, 爸爸在车窗外垂泪。此时车门关上, 车开了, 情节发展到高潮, 舒缓、低婉的主观音乐介入。我们不得不佩服编导运用音乐的功力, 因为这里的音乐不但使人真切感受到了主人公的伤心, 同时还起到了情感催化剂的作用, 使观众紧绷的情感得以释放。如果说画面、语言是让观众有意识地明白主题, 那么音乐则是让观众无意识地对主题进行深化、认同。音乐使人产生与其进程相应的联想和想象, 激起人们强烈的情感波澜与心灵共鸣, 观众对主题的理解与接受也会更感性、彻底。
第三, 镜头的美学。
纪录片的镜头直接呈现的是生活本身和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的人, 是对人类生存状态、变迁、发展的一种真切关注。纪录片的镜头记录的内容是客观的, 但是怎么记录就充满了主观色彩, 是充满了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工作。《家在我心中》的镜头拍摄非常到位, 其中一些象征性境头和长镜头的运用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隐喻、象征性镜头的运用。象征性镜头是一种让人看过以后, 会情不自禁产生一些联想, 是一种有着象征意味并能深化主题的镜头。《家在我心中》很好地运用了这种镜头, 比如:在记者到丁尚彪家采访一年后, 加了一组日本东京春天的镜头, 有以美丽的樱花为前景的风景画, 有在河边垂钓的人, 还有在枝头欢唱的小鸟。这组镜头之后解说词说丁晽收到了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前面的镜头预示着有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老丁一家人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在片尾处, 观众看到丁晽开始了在另一片土地上的新生活, 而一组汽车前行的镜头使人不禁联想到生活就像这辆汽车一样, 是不断向前的, 从而使人对丁尚彪一家的生活充满了期望和祝福。
长镜头的运用。长镜头是指在每一个统一的时空里, 用推拉摇移等方法多层次、多景别、不间断地展现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或事件进展的镜头。20世纪50年代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提出了著名的长镜头理论, 认为应按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原则构思拍摄影片, 主张用长镜头代替蒙太奇分切。虽然经过实践的检验, 他的结论似乎有些偏颇,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长镜头的确是增强记录的真实性、现场感的有效手段。
在《家在我心中》里面, 编导成功地运用了长镜头。比如:在高潮部分:成田分手的一段, 从老丁下车前开始, 一直到地铁快开走, 这里只用了一个长镜头进行拍摄, 虽然镜头有些摇晃, 但是增强了真实感和可信性。更可贵的是, 其中有个镜头——老丁下车后站在站台上, 摄像记者把他和车上的女儿拍摄到一个画面当中, 父亲强忍热泪和女儿哭泣的脸组织到一起, 使观众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 身临其境之感油然而生。
总之, 《家在我心中》是一部很成功的纪实作品。它的成功之处, 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一段真实的生活, 更为重要的是它运用了许多手段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 散发出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朱羽君:《现代电视纪实》,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您在我心中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您在我心中作文1教师节已经来临,无数位老师的音容笑貌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这时,一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话语却突然打断了我的思维。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是我上学期数学老师祝老师的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头禅。祝老师年龄较高,一头乌黑的头发中不时露出几丝白发,慈祥的面容又不失一分庄严,一对三角尺总与他形影不离,这副面貌总让人看了立刻对他肃然起敬。祝老师人虽上了年纪,却神采奕奕,可谓宝刀未老。他高超的教学水平和幽默的风格总使我们叹为观止,他拥有在教室中顶天立地、叱诧风云的魅力,深受我们爱戴。事无大小都是为我们大家着想,“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们没有因为年龄的差距存在代沟。
祝老师年事已高,却坚持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我们理解和吸收更多的知识。每天放学后,他总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那对三角尺仍然跟随在他的手上,每当看到全班33名同学无一缺席,全都自愿留下,祝老师便露出那亲切和蔼的笑容,接下来,绘声绘色的讲课声又回荡在整个教室,欢声笑语又传出整个走廊……祝老师总是牺牲自己,写下一个个师恩的篇章。
在平日的生活学习中,祝老师也是加倍努力,争取把每个人都教成数学的主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问祝老师什么有关学习的问题,他总会耐心地为我们解答,亲切地告诉我们知识,带我们走进数学的殿堂。祝老师就这样为我们一个个插上梦想的.翅膀,飞向数学的蓝天……
现在,祝老师已随着时光的推移,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之中,啊!祝老师,无论您是在天涯还是海角,请容我一句衷心的祝福:“教师节快乐!”
您在我心中作文2我是一个沉默、自卑的孩子,因为我是新居民的孩子,在这里的孩子眼中,我就是他们口中的“外地人”。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没有朋友没有乐趣。可因为有了您,因为有了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切都改变了。
三月的阳光总是很温暖,可那天数学试卷发下来,上面一个个醒目的红叉叉使我的心冷到了极点。到了吃中饭的时候,我依然一点食欲都没有,当最后一个人打完饭,您用柔柔的声音说:“谁还没有打饭赶快上来打。”同学喊着:“小奇没打!”“赶快吃饭,不吃饭营养跟不上!”“老师,我实在不想吃!”“不行,赶快拿出餐盒打饭!”在您威严的目光注视下,我只能服从命令打饭吃饭。
走廊上光影点点,我慢慢地走进办公室,您温柔地问我不想吃饭的原因,我支支吾吾地说:“因为……因为数学没考好,我心里难受,同学们也会笑话我。”您耐心地听我讲完,温柔一笑:“一个学生经历的考试多了,自然也会经历许许多多的失败,化失败为动力,成功才会在不远处。不吃饭是最无能的一种表现,这才会让同学瞧不起你……”从老师的办公室走出来,我忽然觉得一丝温暖从心底流过,原来这三月的阳光也属于我。
沈老师,因为有了您,我融入了这个环境;因为有了您,我也有了自信;因为有了您,我的世界多彩而美丽。谢谢您,沈老师,您在我心中永远最美!
您在我心中作文3有这么一个国家,她曾经历尽了百年奋战,受尽了侮辱,在她这片土地上的炎黄子孙也曾被赋予过“东亚病夫”的头衔,她不甘心,不情愿被欺辱、被诋毁,最终她用无数鲜血抵抗出了外来侵略者,铺出了一条血路。这一个经历无数沧桑的国家就是她——中国!
一个让我们引以为傲的祖国,回顾她的历史:从虎门销烟一次打击英国侵略者,我们的民族气节同她的坚强一样,可是战争、签定不平等条约、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犯等等,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一个懦弱的国家被无耻的分割,她没有半点回天之力,没有一丝的力量来保护她的这片土地,一次次的衰败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她的终结。中国人真就这样颓废?
那长江,那长城,那黄山,那黄河,一山一水都有着祖国mǔ亲的无限感概,那水的气壮山河,那山的气势磅礴就像每一个中华儿女不倒的意志,因为我们有一个摧不倒,打不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个伟大的民族源自于一个伟大的祖国,她的坚强,她的不屈,她的毅力怎么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面对自己,面对人民,面对国家,面对世界,中国人高昂回应:“中国一定会更加强大!我们的祖国一定不再落后!”
古人云‘百事孝为先’,可见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推行、重视孝道了。一个孝字,道出了多少历史的辛酸与沧桑,古代的贤德明君就推行以‘仁孝’治天下,由此可知,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大。自古以来,不孝之人必遭千古骂名。孝,乃一种人伦、道德之孝。看一个人是否孝顺父母,就大致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本性善恶如何。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可以不顾,那跟动物有何分别?不管是出于什么方面的原因,父母毕竟是给我们生命的恩人,我们有责任义不容辞地照顾他们。如果不尽人情地去孝顺父母,那么我想还是那句话,这跟禽畜有什么区别呢?中国道路之发展,人类之诞生,历史之变迁。承接着层层血脉关系,谱写着人类点点滴滴的人性美,正是在这样进步和发展中,使人类认识到了,血脉亲情,血浓于水的关系孝义是不可抛的。
今天,我们是站在21世纪文明的脚下,我们以为不忠不义的事情也已经消失殆尽了,文明的观念,使得‘孝’这个文明传统已经倍加深入人心。可是我却要说‘NO,NO,NO。’其实,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少部分不孝之人。父母辛辛苦苦把他们养大成人,可却落了个无人送终的下场。他们不顾亲情血脉,人情道义,不孝顺父母,不赡养父母,不关心父母,不给父母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这种人相对于孝顺的人而言,显得薄情寡义,是个泯灭人性的动物。‘孝’不管任何时候,任何缘由,都要抱以宽恕、理解的态度,因为作为子女,百事孝为先吗?相反,一个孝顺父母的人,他就会从心底上去用心回报父母对他的爱,懂得知恩图报,会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会给予父母精神上的物质财富,使得父母舒心、快乐。同时,作为一个孝顺的人,我认为他还应该懂得去克制自己,不去做违法违规的事,就是不让父母为他操心过度。今天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我也要提出自己一些看法,来对‘孝’这个字以透彻的理解。
自从人类有了亲情开始,孝道便与我们好像永远脱不了关系了。小时候,我们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我们的父母就要为我们操劳了,他们日夜不停,无时无刻地守护着我们,生怕我们生出一点毛病来。给我们喂奶,换尿布,一直呵护我们不停。有时候是夜以继日地操劳着,连个安稳觉都不能睡好。平时不管工作有多忙,有多苦,他们只是‘哑巴吃黄连’,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连个怨言也没有。到了我们渐渐长大的年龄了,我们也许都应该学会懂事了。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父母要为我们更加担心了,他们担心我们的学习,健康成长,为我们将来的出路而感到无比担忧。他们‘费尽心机’一切只为我们打算,为了让我们有更好的生活与未来,而奔波劳累。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父母呀。他们的双鬓已经斑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心去关心、爱护,孝顺我们的父母吧。
父母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他们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是为了让子女的将来能过得好一点,那样他们就心满意足了。虽然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奉献,但是我们也要像甘露一样,奉献出那清澈甜美的可贵的那一面。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一面,但是我们也要尽心尽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散文,题目是《和时间赛跑》(板书,引导学生注意“赛”字的写法),作者:林清玄(板书),林中小溪的“林”,清清浅浅的“清”,有点玄的“玄”。有人说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林中小溪一样“清清浅浅”,表面上一读就懂,但是细细品读,却又有点儿玄妙。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品一品林清玄的散文《和时间赛跑》。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预习,将难读的句子或重要段落多读几遍;在特别有感悟或者想不明白的地方做个记号。之后,教师检查预习,通读课文,书写难写的生字。紧接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师:好,谁来提问?时间有限,我们只限提8个问题,大家要提有价值、有质量的真问题哦。
生:我想问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说不出的滋味”是什么意思?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在这句话边上打个问号。这位同学在班级里的学号是——?
生:34号。
师:好,请大家就在问号边上注上“34”,表示34号同学提出的问题。还有谁想提问?
(以下环节,学生先后提出了如下问题)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成功”?
我想问,“使我的小心眼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我赢过了太阳“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为什么“或许明天飞过这段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呢?
为什么说“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我”受到了什么益?
“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为什么“永远不是今天了”?
师:刚才大家提了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回过头来,按照课文的顺序梳理一下。(教师按课文顺序再次梳理问题,并确认是哪个同学提的,请大家在边上注上该同学的号次)
第二板块释疑解“谜”细品课文
师:同学们提的好多问题啊,就集中在一个字上,什么字?(生答:“谜”。师板书:谜)如果把这个“谜”解开了,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你认为文章哪一段读懂了,这个“谜”就解开了?
生:第四自然段。
师:好,请你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话,“爸爸”说了几句?你认为哪一句话就是“我”所指的那个“谜”。(生读,师课件出示课文第八自然段)
师:”爸爸”一共说了几句话?
生(齐答):4句。
师:认真地再想一想,哪句话是你认为“爸爸”对“我”说的那个“谜”?不要忙着举手。
(学生说第一、二、三、四句的都有)
师(把四位同学请上台):现在台上站着四位同学,分别代表四句话。如果让你从这四位同学中选出一个领导,你认为应该选谁?认真研究课文,你就知道了。
生:我选第一位同学为领导。
师:为什么?
生:因为“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总起句,其他几句都是“爸爸”对这句话所作出的说明。
师:谁有补充或者反对?
生:我也认为是第一句。这是一个总起句,后面的话都是“爸爸”对第一句话的阐述以及说明。
师:你的用词非常贴切,“阐述、说明”,哪一句话是“爸爸”说的“谜”,现在懂了吗?
生(齐答):第一句。
(教师请其他三位学生回座位,说第一句的学生暂留在台上)
师:请你把这个“谜”再读一遍。(生读)
师:既然是“谜”,我们就来猜猜看,“爸爸”这句话到底想要告诉林清玄什么?
生(依次回答):告诉林清玄不要浪费时间;我觉得“爸爸”要告诉林清玄,时间过去了就永远不能再回来了;只要是过去了的时间,就永远成为了过去,就不会再重复一遍,这是谁都改变不了的规律。
师:好!带着这样的初步理解,读这一段话。
(生齐读)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再去猜的话,也许大家理解得会更深入。回到屏幕上来,“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也就是说时间把很多事物都带走了。(板书:带走)
师:时间分别带走了什么呢?请大家一起来研究“爸爸”说的话,可以轻轻地读出来。(生轻声读)
生(依次回答):时间带走了昨天;带走了爸爸的童年;带走了外祖母的生命。(教师依次板书:昨天、童年、生命)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手指向板书,用手势画圈演示)
生:我发现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昨天”比“童年”更小,“童年”比“生命”更小。
师:那么,“爸爸”为什么先说带走了昨天,再说带走了童年,最后说带走了生命?我能否把“爸爸”说话的顺序给调一调,先说带走了外祖母的生命,再说带走了爸爸的童年,最后说带走了昨天。这样说行不行?
生:我认为不行,因为昨天比童年的时间还要短,一个人的童年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生:我觉得昨天是所有时间里的事物稍微短暂一点的,童年是比昨天稍长一点的时间里的事物,而生命是比童年更漫长的,所以“爸爸”要这样说。
生:我认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昨天的时间很短,童年的时间也许会稍长一些,一生比童年的时间更长。
师:是啊,你们的理解真深刻!童年、生命都是由一个又一个昨天组成的。时间带走了很多个昨天(教师在“昨天”两字外画圈);很多个昨天过去了,一个童年也过去了(板画圈,圈住“昨天、童年”);长长的生命也就过去了(板画圈,圈住“昨天、童年、生命”)。时间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把人的一天带走,把人的童年带走,把人的生命带走了。相信再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一定会有别样的感触。
(指名读,语速缓慢,有点深沉)
师:你已经通过朗读走进了“爸爸”的心。我们一起读这一部分话,读出“爸爸”想要表达的意思。
(教师深情地引读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学生接读)
师:读得真好!老师也很想把这一番话说给你们听,好吗?
(师配乐深情范读第四自然段“爸爸”说的话,读毕师生鼓掌)
师:我在读这一番话的时候,你听出我把哪些词语读得特别慢、特别轻?
生:我听到老师把“永远”读得很慢。
师:这里的“永远”出现了几次?
生:3次。
师:我还把哪一个词语读得特别轻、特别慢?
生:“再也”。
师:“再也”出现了几次?
生:两次。
师:两次。同学们,不要小看这看起来平平常常的“永远、再也”,它能表达很微妙的感情。另外,这段话里还有一个字,反反复复地出现了六次,你找到了吗?
生:“了”字。
师:对!“了”,不要小看它啊!同学们,林清玄散文的玄妙就藏在这“永远、再也、了”看起来很平凡的词语中。不信,我们来对比着读读,试试。
师:找一个同学和张老师合作朗读,我读左边的,你读相应句子的右边部分,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觉?听了同学的朗读,你又有什么感觉?
师:谁来说一说,我的朗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同学的朗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把“永远、再也”去掉之后,老师的朗读显得很冷静,一点也不惋惜时间的流逝。
生:我觉得同学的朗读,带给我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无助。
生:我感觉把“永远、再也、了”去掉,没有父亲对孩子说话的深情了。
生:老师的朗读,没有了句子中蕴含着的那种悲伤。
师:“爸爸”的话里蕴含着的仅仅是悲伤吗?
生:我觉得父亲语重心长地想安慰林清玄,让孩子懂得时间流逝的无情后,才能忘记哀伤。
师:说得真好,安慰在里边了,伤感在里边了,语重心长也在里边了,无奈无助也在里边了。用上“了””再也”“永远”这些词语,传递的情感不同了。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清清浅浅,有点玄。这么好的文字,我们应该把它读好、记住。
(教师利用总分结构的段式特点,帮助学生记忆。五分钟后,全部学生会背了)
师:不到5分钟时间,整段话全部背下来了,真能干!所以背书是有窍门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理解了这段话,把握了这段话的结构,品味了它们的妙处,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师:同学们,时间带走了每个人的昨天,时间也带走了每一个人的童年,时间也必将带走所有人的生命。时间把一切都带走了。
(教师依次擦掉板书中的“昨天、童年、生命”,在大圆圈中板书:一切。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34号同学,现在请你起立,你说一说,为什么听了“爸爸”的话,小林清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滋味里边到底包含着什么?
生:我认为这滋味里边包含了他对外祖母的思念和心里的忧伤。
师:嗯,这种种滋味,他说不出。其他同学认为“说不出的滋味”还有哪些?这滋味是——
生:我觉得这里面还有对时间的畏惧。
师:对时间的畏惧,敬畏。说得真好!你说。
生:他当时也明白了“爸爸”说的道理,要珍惜时间。
师:他已经默默地在心里想,一定要珍惜时间,这种种感觉确实“说不出”。但是他朦朦胧胧地明白了,在他眼里,以前平平常常的事物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继续往下读。(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他看到鸟儿,又感悟到鸟儿也不再是昨天的鸟儿了,读——(生齐读第七自然段)
(教师先后请6号同学和9号同学自己解答第七段中所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的那些很平凡的事物中,今天是这样的,明天却不再是这样的,你能发现吗?请仿照课文第六、七段的写法写几句。
(学生在淡淡的音乐背景中先齐读:“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接着动笔开始写,教师巡视指导。不一会儿,全班交流)
生:我看见老鹰飞上蓝天。它们飞得很快呀!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许永远不是今天了。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鹰,而是小鹰了。
生: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看着皱纹渐渐地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就知道时间把母亲的青春带走了。母亲,永远不再年轻了。(掌声)
师:是啊!时间,把母亲的青春带走了。
生:我看到蜘蛛在织网,它们可真是不屈不挠啊。可是到了明天,这一蜘蛛和这一张网也永远不是今天的了。或许明天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只新的蜘蛛和一张新的网了。(掌声)
生:我看到叶子从枝头冒出,闪耀着翠绿的颜色,也许明天也会有许多新叶冒出,但永远不是今天的了。或许有一天,冒出这个枝头的是另一批新叶,而上一批已经默默地掉落了。
师:真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啊!
生:今天,张老师给我们上课,明天可能也会有其他老师上,但这次是这一个老师,下次可能不会是同样的老师了。(台下老师掌声、笑声一片)
师(沉吟一会儿):我希望,我还能够给大家上课。(掌声热烈)我明白了这位同学这句话中包含的意思:即便你站在同样的舞台上,上同样的课,也永远不会是今天的课了。今天的课是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同学们,时间,就这样带走了一切一切,所以小小的林清玄当时心里要——要怎么样啊?回到课文中,思考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为什么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现在说说看,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认为,“我的小心眼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因为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时间将带走生命。生命是严肃的,在我的生命日历里,也许时间会是永远永远地消失。(掌声)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无论是昨天、童年还是生命,无论是落下去升起来的太阳,无论是在天空飞来飞去的小鸟,都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
生齐读: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所以,林清玄要和时间——
师生齐:赛跑。
第三板块深究拓展升华认识
师:快速默读文章最后三段,想一想,你从什么地方读懂了林清玄“一直和时间赛跑”?注意“一直”这个词语。快速浏览,找重点句,圈关键词,一会儿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回答。
(生浏览,跳读,师生对话,理解作者用“和太阳赛跑、和西北风赛跑、和作业赛跑”的事例,写出“一直和时间赛跑”。教学过程从略)
师:上面我们所说的,都是具体用事例来说明“和时间赛跑”。其实还有一些语句暗含在文章里面,谁读出来了吗?
生:我觉得“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也说明了林清玄一直在和时间赛跑。
师:记得这个问题是3号同学提出来的。3号同学,你能从这句话中读出他一直和时间赛跑了吗?
生:他因此“受益无穷”,我从这个“无穷”看出他经常和时间赛跑。
师:说得好,你现在已经明白了一点点,待会儿,你看了老师提供的资料后,一定会感悟更深。你先站一会儿吧。
师:还有吗?你从哪里也读出了林清玄确实一直和时间赛跑?
生: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生:我从“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读懂了林清玄一直在和时间赛跑。
师:好,让我们一起去见证林清玄是怎么和时间赛跑的,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出示:一直和时间赛跑的林清玄。林清玄,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师配乐介绍)
10岁,立志做一名作家;
17岁,发表第一篇作品;
30岁,获遍台湾重要文学奖;
57岁,写出了100多本著作。生命在继续,写作在继续。
紧接着,屏幕上依次呈现林清玄的作品封面:(在云上》……《林泉》《清欢》《玄想》,画面最后定格在这三部作品的封面上,封面上方依次出现“林、清、玄“三个字……
师:现在你来回答(指刚才还站着的学生),为什么说”此后,一直让我受益无穷”?
生:因为林清玄和时间赛跑,经常赢过时间,所以他——
师:写出了——
生:100多本书。
师:写出了那么多的书,取得了那么大的成绩,所以说“受益无穷”,是吧!(生点头)
师:刚才那位同学,你说,为什么“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就能成功”?你能结合林清玄的生平告诉大家吗?
生:我觉得在每走一步的时候,稍微提前干以后需要干的事情的话,到后来,你会发现,一直这样下去,很多事情会快好几步的。
师:是啊,就在不知不觉之间,做出了不起的成就。就像林清玄一样,虽然时间带走了一切,包括带走了他脑袋上原本茂盛的头发(笑),但是,他一直和时间赛跑,通过写作留住了美好的一切。(板书:写作,留住)所以,林清玄要和时间赛跑,他深有感触地说——
生齐读: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快一步,如果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师:如果将来,我有什么可以告诉我的孩子,我一定会说——
生齐读: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师:时间在不断地流逝着,这篇文章,林清玄写于30岁。到了40岁,林清玄对时间的认识又变了。40岁的时候,他写了一篇散文,题目是《和太阳赛跑》。老师把有关的精彩句子摘录到屏幕上了,老师读黑色的字,你们读蓝色的字,我们合作来朗读。
(师生合作读林清玄《和太阳赛跑》中的精彩片段)
师:这是林清玄在40岁时候对时间的感悟,你们感悟到了吗?(很多学生点头)
师:恭喜你们,你们已经提前成熟了!(台下老师笑)同学们,老师今年40岁了,但在时间面前,我依然困惑。因为困惑,我去读了一本关于时间的小说。当我读完了这本小说,我更困惑了。(台下笑)
我爱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因为他给了我一个洁白的教室,使我可以在这个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写作业,读书。我爱共产党,因为他给我一个快乐而且幸福的家,给我和爸爸妈妈在这充满快乐而且清新的空气中生活。我爱中国共产党,因为他给了我一个清澈的池塘,使我可以在这个池塘中养鱼放鸭。我爱中国共产党,因为他给了我一个美丽的家乡。
对于我来说有了共产党就有了好日子好生活,因为共产党给我们一块块土地,让那些农民伯伯在这一块块土地里耕种粮食农作物,让工人叔叔在这一块块土地上修桥筑路建房子建设令我们的世界日新月异。我们在属于自己的家园里安定的生活着,因为共产党在保护着我们的家园,才让我们更加放心更加幸福美满。
成立90周年来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美丽的新中国,我会永远铭记这一时刻。
一年春节,我和妈妈一起到乡下探望外公。本以为可以享受一下,可是住惯城市的我已经无法适应乡下的生活。那里鸡鹅到处乱跑,我看着就觉得可怕。“饭菜太难吃了!”我埋怨着乡下的饭菜,“我不吃了!我出去走走!”说完,我就丢下饭碗往外走。
我看着周围的农田,空气弥漫着一股难闻的味道,我一边捂着鼻子一边走。突然从远方传来一阵撕裂的哭声,一个小女孩正坐在马路中间哭,她的母亲走到她的身旁,细声安抚着小女孩。“又一个被公牛吓到的女孩!”村民议论着。
我听到一阵强烈的牛叫声,我看到一只公牛正快速地向我跑来。周围的孩子都被吓跑了,牛主人大声地叫着“快走开!”而我被眼前的景象吓坏了,呆呆地站在那里。忽然,一个温暖的怀抱,向我扑来,她抱着我,躲开了公牛。公牛一只箭似的撞向了树桩。我睁开眼睛发现原来是母亲,是母亲抱着我躲过那可怕的公牛。母亲带我回家。把她煮好的饭菜,放在我手上说:“你刚刚一定没吃过什么,现在我又重新煮了点给你。都冷了,我给你重新热热。”我摇了摇头,我捧着手中这碗冷冰冰的饭,心中感到无比的温暖。我顿时泪如泉涌,我吃着手中这碗白饭,即使它没有任何佐料,可是我依然觉得它是那么无比的香甜。
燕地寒, 花朝节后, 余寒犹厉。
燕地, 指现在的北京和河北省北部, 古代属燕国。旧俗以阴历二月十五为百花生日, 称为花朝节。一种说法是二月十二日, 也有的说是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要到野外去玩赏春光。可是, 这一年过了花朝节, 百花还没有消息, 余寒仍然很厉害, 可见北方天气寒冷, 春天来迟了。
冻风时作, 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 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 未百步辄返。
这几句承上文“余寒犹厉”, 着重写风沙的厉害。风是“冻风”, 有起冻结冰之感;而且“时作”, 就是经常刮;一刮风, 就沙砾飞扬, 简直没法出门。一出门, 冒风快走, 不到百来步就挡不住要回头。这是写渴望出游与不能出游的矛盾。作者是一位喜游爱动的人, 如今花朝节已经过了, 也不知花事如何, 因而探春出游之意早已按捺不住, 但却被寒风沙砾所阻, 不得不“局促一室之内”, 其懊丧和郁闷可想而知。
廿二日天稍和, 偕数友出东直, 至满井。高柳夹堤, 土膏微润, 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
“天稍和”, 这个“和”字, 既写天气的和暖, 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于是立即同几位朋友出东直门, 到满井去。“高柳夹堤, 土膏微润”, 是出郊所见;一个“局促室内, 欲出不得”的人, 忽然来到野外, 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 闻到滋润的泥土芳香, 心头不禁漾出一股春天的喜悦。他四望郊原, 一片空阔, 快活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一样, 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若脱笼之鹄”, 鹄就是天鹅, 这是着力描写从局促困居的境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 这一比喻真是再真切生动不过了。
于时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 鳞浪层层, 清澈见底,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这几句写春水之美。“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 用对偶的句式, 点出余寒已退, 薄冰初消, 春水开始呈现出澄明的色泽。“始”“乍”二字扣紧早春景象, 十分贴切。“鳞浪层层, 清澈见底,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是写微风吹过水面, 漾起鱼鳞般的波纹, 清澈的流水闪闪发光, 好像清晨刚打开镜匣, 反射出镜子的清光一样。“镜之新开”, “冷光乍出”的“新开”“乍出”, 与“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的“始解”“乍明”, 一是形容一天的起点, 一是形容一年的起点, 相互呼应, 同一机杼, 很有节候感, 足见作者观察的细致和刻画的工巧。另外, 用新开匣的明镜来比喻明亮的春水, 也显得优美熨帖;同时还可以使人联想到晨妆对镜的美人, 从而具有表里相关的两层意蕴。
山峦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如倩女之瞯聩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这里是写春山之美。山峦的积雪被晴日所融化, 青葱的山色如同经过洗拭一般, 显得格外鲜妍明媚, 好像刚洗过脸的美人正在梳掠她的发髻。瞯聩, 当洗脸讲。倩女, 就是美女。“始掠”的“始”字, 表明美人晨妆刚罢。这个比喻, 与上面开匣明镜的春水的比喻, 虽然分别指山水, 却一气相通, 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 这就把春山春水融成一体, 给人以相互生发的和谐美感。
柳条将舒未舒, 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杨柳是敏感的春天使者, 也是春色的象征。“柳条将舒未舒”, 写出柳芽刚吐, 枝头鹅黄嫩绿, 宛如朵朵蓓蕾, 欲开还闭, 别有一种风韵。“柔梢披风”, 则写出杨柳的动态美。轻柔的柳梢, 虽然还没有垂下万缕金丝, 却已经迎着和暖的春风低昂而舞了。用“柔”字、“披”字, 写早春杨柳的风姿, 很传神。这两句写杨柳, 回应前面“高柳夹堤”一句, 而作进一步的领略观赏。“麦田浅鬣寸许”, 则回应前面“土膏微润”一句, 视线由高而低:那一望无际的平畴上, 浅绿的麦苗已经从芳润的泥土中探出头来, 刚刚只有寸把长呢, 整齐得像短短的马鬃一样。鬣, 马鬃。作者以极其简练的文字, 把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审美感受鲜明地表现出来, 每一句都渗透着明朗而喜悦的感情色彩。
以上几小段, 作者从初到野外的第一印象写起, 进而逐层展示春水之美, 春山之美, 杨柳之美, 麦苗之美, 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令人目不暇接, 心旷神怡。这是描写早春风光的第一大层次。
接着写早春的游人:
游人虽未盛, 泉而茗者, 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余寒刚过, 盛春未到。游人也还不多。但是春天毕竟来了, 第一批郊游者也跟着来了。作者写了游人的几种情态:“泉而茗者”, 是饮泉水煮茶的人, 显得清雅而悠闲。“而歌者”, 是边喝酒边唱歌的人, 显得豪爽而痛快;, 酒杯。“红装而蹇者”, 写穿着艳丽服装的女子, 骑着毛驴缓缓而行, 显得从容而舒适;蹇, 这里指骑驴。“亦时时有”, 是说经常可以看到。这一句反接“游人虽未盛”一句, 说明游春者已颇有人在。作者对这些最早到郊外来寻春的游人, 显然是欣赏而怀有好感的。“风力虽尚劲,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这两句是抒写自己的感受, 尽管郊原的风还很有点劲道, 但徒步而游, 从背上沁出的汗水中, 却分明可以感到暖融融的春意了。
这一节从游人着笔, 写出各得其乐的种种情态, 无疑是一幅郊原春游图。他们既领略着最早的春光, 又给余寒初退, 大地回春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气和暖意。这一倒叙之笔, 成为描写早春风光的第二大层次。
凡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 悠然自得, 毛羽鳞鬣之间, 皆有喜气。
“曝沙之鸟”, 指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呷浪之鳞”, 指在水波中呼吸的鱼儿。曝沙, 描写鸟的安闲恬静;呷浪, 刻画鱼的自由天真。作者通过鱼鸟一动一静的情态, 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他甚至发现和感受到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 都洋溢着一股喜气。这真是体察入微, 化身为鱼鸟的代言人了。所谓“替山川写照, 为鱼鸟传神”, 作者以画工的手段, 诗人的敏感, 把早春景色写活了。这一节着眼于大自然的生物, 构成了春光描写的第三大层次。
通过以上三层描写, 得出一个审美结论:
始知郊田之外, 未始无春,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春在郊田之外, 而居住在城里的人还不知道。辜负春光, 岂不可惜!这几句与开头“局促一室之内, 欲出不得”对照, 可以感到作者由衷的欣慰之情。他在郊田之外, 呼吸领略到初春的气息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心头的郁闷荒寒到这时便为之一扫。另外这与前面的“冻风时作, 作则飞沙走砾”的景象, 也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始知郊田之外, 未始无春”, 这是作者郊游满井的结论。“始知”二字, 得之于目接神遇的深切感受, 也就是说;当他站立在郊田之外, 沐浴着大好春光的时候, 对于那些长期蛰居城内, 感受不到早春气息的人, 很有几分感慨。辛弃疾《鹧鸪天》词中说:“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袁中郎的感慨在这一点上颇有共同之处, 因而其寓意似乎也不局限在感知春色上, 而含有引人摆脱尘俗, 向往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夫能不以游堕事, 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惟此官也。
这几句是说:能够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山石草木之间, 而不至于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 只有这位官员啊。堕事, 即耽误公事。此官, 指作者自己。当时他正在作顺天府学教官, 是个闲职, 因而有时间纵情遨游, 不怕耽误公事。“惟此官也”的“惟”字, 颇有自傲和自慰之感, 他不因官小职冷而懊恼, 反而为此深自庆幸, 没有那种庸俗的封建官场习气, 流露出袁中郎独特的性情与个性。
而此地适与余近, 余之游将自此始, 恶能无记?———己亥之二月也。
“此地适与余近”, 字面上是说, 此地刚好与我的住处接近, 但这个“近”字, 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近, 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山水也有情性, 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这里就体现了物我交融, 相见如逢知己的感受。“余之游将自此始”, 表示这一次满井之游, 将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开端, 因而“恶能无记”, 怎么能不记下这美好的第一印象呢?把感受化为文字, 是为了巩固记忆, 时时回顾, 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眷眷珍惜之情。事实上, 作者在写这篇游记的前一年 (万历二十六年) 已经游过满井, 而且写了一首诗, 但他在这里却说“余之游将自此始”, 这大概是因为这一次的感受特别深刻, 所以把它作为一个美好的开端吧。
最后点明写这篇游记的时间是“己亥二月”, 也就是万历二十七年二月。篇末记时, 是古代游记的一种常见格式。
这篇游记描写北国早春气象, 既能传山川景物之神, 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同是写春景, 这一篇与《晚游六桥待月记》就各有特色。这一篇疏淡隽永, 前一篇明艳旖旎。这不仅由于江南燕北的春色有迟早浓淡之分, 更在于作者所感受的自然风物各有特点、以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各有专注不同。
本篇从城居不见春叙起, 接着写郊外探春, 并逐层写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诱人, 而最后归结到“始知郊田之外, 未始无春,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回应开头困居局促之状, 迥然有苦乐之异和天渊之别, 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 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通篇写景都渗透着这种洒脱而真挚的感情, 使文字具有一种清新恬静的田园节奏。而简练的白描和贴切的比喻, 更为行文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春在我心中作文】推荐阅读:
孝在我心中-作文10-11
理想在我心中作文06-28
...还在我心中荡漾作文07-05
在我心中的勇者作文10-31
英雄在我心中作文80005-30
法制在我心中的作文07-08
《你在我心中最美》满分作文11-22
祖国在我心中作文开头11-22
爱国作文党在我心中12-04
美在我心中800字作文范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