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补充材料(推荐7篇)
收集所涉及的学校教师名单进行统一调度,确保本镇所有散材料全部收齐。成教中心的由初中负责,村小和幼儿园的由中小负责。
2、个别教师由于工作调动不在原单位的,由现单位负责补充档案
材料。工资材料由工资关系所在单位负责。
3、考核表中的工作单位要以当年工作所在单位为准,并盖当
年工作单位章。
4、2008年及以前的材料不能盖临港区章。
5、干部履历表在临港一中办公楼二楼东侧保密室领取。
6、统一填写档案材料转递登记表,一式两份,同时报送电子版。
7、各学校同时将本校所有教师名单及信息的电子版一并报送。
一、充实背景, 厚积理解的层层基石
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有一定的深度与高度, 这与语言文字为学生提供的有效信息量有必然的关联。拓展阅读就是要从海量的课外阅读中巧妙抽取有效信息, 形成一个有意义的可以直接感受的整体背景, 为学生理解文本层层铺垫基石。
1. 关键词组段, 贯通时空背景
教材中有一些文本内容有着特定的时空背景, 要深刻理解文本表达的深意, 进行拓展阅读必不可少。如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著名诗篇《七律·长征》, 多数教师往往选择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们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读一读长征的故事, 了解历史背景。这样的拓展, 内容繁杂, 阅读量大, 耗时长, 不能及时有效地为课内文本阅读提供服务。此时教师要学会“浓缩”, 将需要拓展的内容高度浓缩为几个“关键词”, 用这几个关键词去引领学生寻求合适的拓展内容。《七律·长征》一诗中有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 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我们不妨就以“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翻岷山”这五个词为拓展点, 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读读这几个方面的长征故事, 在课堂学习中进行交流。这样的拓展更贴近文本, 学生读来有重点、有方向, 快速有效, 一“读”中的, 直接读到了关键处。在学习之后, 这几个关键词也成了快捷的链接纽带, 学生用这几个关键词就可以调动脑中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
2. 人物故事连线, 丰满思想意蕴
语文教材中不少文本有着抽象的思想立意, 要让这些思想意蕴变得直观可感, 需要将之附着于一个个具体直接的人或物。而要对思想意蕴会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 这就需要进行适当适量的补充阅读。通过拓展阅读, 可以搜寻更多的故事材料, 让学生有全面、多方位的理解。阅读之前,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的阅读目光;其次, 为了达成服务课内文本的短期效益目标, 教师还要避免学生“兴之所至”式的过于随意性的阅读方式。在阅读中, 我们需要引领学生从细节化阅读中跳出来, 以直接整体感受包囊细节杂感。用带有细节化的故事名指导阅读, 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 文中用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验证“滴水穿石”精神的可贵, 我们不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给学生一个拓展要目:“王羲之临池学书———染黑池中水”、“愚公移山———子子孙孙不言放弃”、“曹雪芹写红楼———批阅十载, 增删五次”……拓展有了明确的方向, 阅读之后, 提起人物故事名既可以即时唤起学生对一些故事细节的快速印象, 又可以重点直击文本的精神要髓。
3. 纲目式汇篇, 融汇多层感悟
《林冲棒打洪教头》文后的“名著便览”让学生去读读名著《水浒传》, 这作为课外阅读必不可少, 但是要深度解读“林冲”这个人, 我们需要做一些目的性明确的快捷的拓展阅读, 那么不妨抛开这部长篇巨著的大背景, 单独抽取有关“林冲”的部分: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雪夜上梁山、梁山泊林冲落草、林冲水寨大并火……将“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林冲置于较为完整的人生背景中, 学生才能够较为确切地解读林冲性格中的“忍”。
二、深化主题, 饱和关键点的价值意义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其实都有一个最关键的“点”, 这个“点”有的是一种感情与情绪, 有的是一种精神与品质, 也有的是一种道理与哲理, 或者是一种景或物的美……每一篇文本的学习, 我们都不可能也不必面面俱到, 而应抓住这个最关键的“点”进行细品味、深思量、广阅读, 让这一“点”由小变大, 由暗到明, 逐步明朗化、扩大化。在课内挖掘的基础上, 围绕一“点’, 通过拓展阅读实现深度挖掘, 饱和文本所要传达的价值意义。
1.以“情”读“情”, 由一点情到情点点, 让情共鸣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学习文本, 获得情感体验, 此时这种情感是单薄的, 这种单薄的情感体悟要向纵深处发展, 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由读一篇文到读多篇文进行拓展。学生在拓展阅读中以潜意识中已有的感情体验为出发点, 去观照文本中的人、事、物, 并由新阅读中的人、事、物加深对已有情感的认知体悟。这个双向阅读过程因为有了情感的触发点而变得直接迅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肖邦对祖国强烈的“爱”就是拓展阅读的“点”, 读一读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不必去逐词逐句细思, 只要将那份爱国情读出来即可。在课堂上, 让中国诗人的爱国情与肖邦的爱国情形成共鸣, 跨越时空, 奏响在学生心田。
2.以“人”寻“人”, 由一个人到一类人, 让人聚神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 我们认识教材中的某个人不是最终目的, 我们只是从一个个“这样的人”身上获得对美好人性的感受。所以, “这一个人”有必要走向“一类人”, 以群体形象体现精神实质。以“一个人”的形象类聚, 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可以有重点地观照, 并可以迅速回归课内文本, 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青海高原一株柳》、《做一片美的叶子》等课文由物及人, 赞美了像高原柳、叶子一样的人, 那么通过拓展阅读去寻找如高原柳一样顽强不屈、像绿叶一般默默奉献的人群, 必将让高原柳、绿叶的精神由抽象变成具象。学生是以一种规定了的精神本质展开拓展阅读, 选择文本、阅读文本都有一种潜在的意识观照, 这样能使课内所感一次一次、一层一层得到验证与深华。
3.以“美”照“美”, 由一种美到万象美, 让美沁心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感受美、欣赏美的文本。可以说, 这一类课文是一个“美”字贯穿始终, 我们有理由让这份美通过拓展阅读达到一定的宽度和广度。让学生带着寻找美的期待, 用美的眼光打开拓展阅读文本, 那么, 学生就可以很快发现美的踪迹, 进而享受美融于心的快乐。
《安塞腰鼓》中那壮阔、豪放、火烈的鼓声体现了一种特有的震撼人心的民族魅力, 借由课内阅读之时的余音缭绕读一读乔良的《高原, 我的中国色》, 将具体化、对象化的美的感受再回归于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
三、总结规律, 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课文是例子, 学而得法, 此“法”由课内文本阅读认知, 还要借由拓展阅读体悟, 再由多篇文本的解读理解习得, 在此基础上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从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1. 片段式阅读, 深悟特殊表达的精妙
语文知识的习得需要从所遇到的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为了让学生能在更为广阔的文本中获取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有重点地关注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片段式的拓展阅读。比如马朝虎所写《水》一文以反衬的特殊手法描写人们洗澡时的“痛痛快快”, 舒服得“大呼小叫”, 来衬托水的珍贵, 表达缺水的苦涩。怎样让学生认识到“反衬”的精妙?教师可安排学生读《圆明园的毁灭》中描写圆明园辉煌盛况的部分, 阅读之后再出示文题《圆明园的毁灭》, 学生一定会对“反衬”留下更强烈的感受。
2. 主题文本阅读, 凸显运用方法的独到
一篇课内文本学习之后, 拓展到其他同主题的文本阅读, 学生会在阅读中比对文本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从而对言语表达、修辞运用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在学习《三亚落日》一文时, 不少教师会让学生拓展阅读巴金的《海上日出》, 读过之后, 教师要做简单的引导:落日像, 活泼任性;日出像, 稳重尽责。从而体会到同样的拟人、比喻手法运用得恰当巧妙。再从词语入手, 让学生分别找出两篇文章中的优美词语, 学生就能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三亚落日》一文词汇的丰富。
四、设置牵绊, 引领环环相扣的阅读欲望
从解读文本的角度来看, 语文阅读永远是正在进行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的理解感悟会随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阅读, 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将会起着很大的正能量的作用, 我们有必要让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 走在不断前进的路上。留一点牵绊给学生, 学生会在思考中继续读下去。
1.留一点“疑惑”, 在解惑中读下去
言有不尽处, 在课内阅读中遇到解读不明的地方不妨就当作后续阅读的“引子”, 让学生自己带着疑惑读下去, 读出自己的见解。比如读完《林冲棒打洪教头》, 并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解读了“林冲”这个人, 教师不妨再给林冲打个问号, 林冲的性格中我们认为是值得赞扬的部分却也有人持不同看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歧义?他们是从什么角度来看林冲的呢?以此引导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丰富对文本中林冲形象的理性认识。
2.留一点“作业”, 在交流中读下去
对于拓展阅读, 教师也可以设计开放性的作业, 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课内阅读的认识。当然, 这种作业重视的是学生阅读的过程而非结果。如在学习《鞋匠的儿子》一文中, 学生为林肯那诚恳却令人折服的语言所感染。让学生继续在拓展阅读中感受交流林肯绝妙的语言, 完成“林肯演讲语言”模仿秀, 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项趣味性阅读任务, 这样文本中的林肯形象必将深入人心。
3.留一点“趣味”, 在兴致中读下去
古人说得好:“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拓展阅读的趣味性可以说是学生主动研读的原始动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才能使他们主动阅读, 将课内阅读不断延伸、扩展。学完《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教师结语说:“故事中的狐狸真是狡猾啊, 在《伊索寓言》中还有不少这样的狐狸呢, 它们的诡计有没有得逞呢?同学们可以去读一读《伊索寓言》中有关狐狸的故事”。学生在阅读狐狸故事的同时一定也会对《伊索寓言》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1.先讲后批
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作业的卷面整洁度,采用学生先练,教师讲解后再批,甚至先讲解再练习,再批改,除了部分好学生,大部分学生在惰性的驱使下,逐渐形成了对教师讲解的依赖心理,导致学生不动脑筋。作业整洁了,语文能力未见提高多少。
2.批改滞后
教师批改不及时,或未采取面批,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学生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就不能采取恰当的点拨。作业中的错误在学生脑海里“滞留”过长,不利于以后的纠正。
3.放置课后
教师课堂讲读时间多,学生做《补充习题》时间少了,只能在课间完成,甚至留到回家再做。学生或多或少还是有贪玩的本性,就有部分学生草率完成或抄袭了事,严重影响了作业促思考、提能力的作用,形成了作业马虎、抄袭的不良习惯。
在我校高年级语文教师开展自学指导实践过程中,较好地运用了《补充习题》来优化指导自学,促进学生预习,课堂引导,放手自学,直至课后拓展自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利用补充习题,提高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
叶圣陶说:“在指导之前,得先令学生预习,预习原很通行,但是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 预习好的课堂效率高。我们常见的预习是疏通字词,质疑、提问,把握课文内容。尤其重要的是学生读准字音,掌握字词。但是因为缺乏有效的预习检查,学生往往朗读不到位,马虎了事。而在《补充习题》中,就有许多关于生词、词义、读音的题目,非常好,有的课文易错字多,就会出改错别字;有的读音易错,就出读音选择;有的成语多、有特色的词多就出这方面的题。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为例,易错字改、组词辨别共有6课次,读音选择共7课次,看拼音写汉字20课次,词语解释8课次,填合适词、特色词共13课次。这些题目比较简单,与其放在课后练习,不如用来检查预习,或预习时完成,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他们还能仿照补充习题出题,改错字,选读音,写解释,填词语等,进行小组内学生间的预习检查,成为自主预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明确补充习题编写意图,辅助学生自主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于课文的关键处、含蓄处,苟能作适当之指点,不为详尽之讲说,而唯启迪其思考,与学生最有实益。”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根据文章重难点,设计导学。这是对老师的一个考验,能力不足的老师,就拼命关注参考、网上查询等,结果不尽如人意。其实,课文中的重难点、学法、写作手法等方面在《补充习题》中已经以题目的形式展现,提醒师生。它们是编写教材的专家们精心编制的,完全符合课程目标。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23课《学与问》补充习题中第三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介绍了中外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
事例一: 。事例二: 。作者要表明的观点是: 。
很明显题目提示学生说明事理的文章最大的写作特点——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观点。课堂上,教师的主体指导作用,就是等学生完成本题后搭设台阶,点拨体会事例的典型性。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补充习题》中很多题目突出重点,揭示主要写法,值得老师课前好好备课,把握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自主阅读。
三、借鉴补充习题,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任务是用贴切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教师在自己可省的时候,不妨省一点讲解的辛劳,腾出功夫来给学生指导、讨论。”教材中有的课文比较简单,没有必要去啰唆,《补充习题》设计了合理的题目,教师与其自己设计不如借用补充习题,放手学生自主学习,解放自己,利在学生。如苏教版语文第11册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补充习题的四、五两题,第四题,批注阅读柳树的坚韧性特点,第五题则侧重了灞河的柳与高原柳的对比,突出高原柳顽强的生命力。教师完全可以放手学生大胆自主阅读。这里就涉及两个重要写法——正面描写突出高原柳特点;侧面描写,用对比的手法突出特点。学生一做,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很容易明白文章的重要写法,比课堂上费时费力分散的朗读感悟来得简单高效。
像这些相对简单的课文,教师应设计一些导学表格,放手让学生阅读。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还能自己设计题目、设计表格、提出问题来一起组内自主合作学习那更好。由此看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课就是读读、议议、讲讲,教师们何必去挖深课文,即使复杂高深,那也是学生聆听你教师自己的文本解读,与他们无多大益处。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叶圣陶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中学高级教师。
报送材料的补充通知
各区县司法局、市直各律师事务所:
申请律师执业人员实习期满后申请考核鉴定工作,自2011年5月以来,已进行了四批。期间暴露出诸如部分律师事务所重视程度不够、个别指导律师指导不到位、报送材料质量整体不高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实习考核鉴定工作,促使各所更加重视实习人员培养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请实习考核条件
实习人员应在实习期满,完成点睛网络学院实习培训章程,参加省、市律师协会集中培训并领取合格证,律师事务所研究确定实习合格有效后,通过律师事务所逐级向市律师协会提出申请。
已通过省律师协会集中培训,只是《结业证书》未下发,其他条件均符合,视为具备申请实习考核条件。
各区县律协工作站、市直律师事务所认为申请人符合申报条件,经初审认为申报材料合格的,向市律师协会秘书处提交。
二、需按顺序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1、考核材料目录;
2、《实习人员登记表》;
3、律师事务所出具的《实习鉴定书》;
4、实习指导律师出具的考评意见;
5、省、市律师协会颁发的《实习人员集中培训结业证书》; 6、10份(含)以上实务训练项目的证明材料;
每份实务训练项目证明材料附《实务训练项目表》,后附具体证明材料。指导律师认真填写相应栏目并逐份签字。各证明材料应能反映实习人员真实工作情况,体现修改过程。如指导律师 1
在实习人员起草文书上直接修改,在文稿作修改标记,或提供原起草件、修改稿、定稿等。对于案情比较复杂或有特殊情况的,可以附主要证据或相关法律文书。
材料中当事人姓名、通讯方式等信息,应以“张××”、“××村”、“甲商贸有限公司”等形式代替,保护委托人隐私和商业资料。不要直接复印卷宗材料。
不得提交过于简单、不能体现律师存在价值的法律文书、记录。
7、申请律师执业人员实习证复印件;
8、属区县司法局管理的,区县律协工作站应提交初审意见。
9、上级律师协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三、注意事项
1、律师事务所对实习人员培养工作不尽责,指导律师指导严重不力的,报实习考核委员会研究,取销该所、该律师接受实习资格。
2、申请人员自行整理申报材料,律所、指导律师未细致审查的,多份材料“训练心得”、“点评意见”雷同的,以及出现假签名情况的,确定实习考核不合格。
3、实习一开始,实习人员即应在指导律师指导下,准备实务训练项目。
4、有条件的律师事务所应组织有责任心、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律师成立专门机构,统筹组织本所年青律师、实习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确保实习培养效果。
附:实务训练项目表
淄博市律师协会
一、国内时事
(一)习近平的七次重要讲话内容
1.2012年11月15日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指出,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
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那时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指出,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习近平指出,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党的责任。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2.2012年11月16日关于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的讲话
习近平指出,党章是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制定和完善党章。党的一大制定了党纲,党的二大制定了我们党的第一部党章。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总是认真总结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及时把党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体现到党章中,从而使党章在推进党的事业、加强党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在党章中完整表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内容写入党章,并对党员义务、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的干部的要求作了充实。通过这次修改,党章这个党的总章程更加完善,必将在推进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中更好发挥根本性规范和指导作用。
3.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习近平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学得更加深入、领会得更加透彻、贯彻得更加自觉。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这是因为,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才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习近平强调,应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
(2)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3)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强调总任务,是因为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4)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是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深刻总结6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是最本质的东西,是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
(5)深刻领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4.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
在参观过程中,习近平表示,《复兴之路》这个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近平强调,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习近平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5.2012年12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习近平说,中国是个负责任国家,我们要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同时也要处理好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既争取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努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外国专家们功不可没。“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国与国友好的基础是否扎实,关键在于人民友谊是否深厚。包括外国专家在内的国际友人,对促进中外交流合作发挥着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
习近平说,我们的事业是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习近平指出,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我赢你输的发展,对他国、对世界决不是挑战和威胁。中国决不会称霸、决不搞扩张。中国越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就越有利。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合作共赢的切实践行者。中国扎实推进同各国的务实合作,坚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6.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指出,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习近平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习近平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二是要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三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四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扎扎实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7.在广东考察工作,强调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来到深圳、珠海、佛山、广州,深入农村、企业、社区、部队和科研院所进行调研。习近平表示,这次调研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8日上午9时许,习近平来到莲花山公园,向伫立在山顶的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习近平感慨地说,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莲花山上,人流如织。习近平下车后,与市民一起步行,边走边与沿途的群众握手、交流。“不封路、不清场、不扰民”,总书记带头严格执行《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轻车简从,悄然而至。
在广东考察过程中,习近平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指出,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深化改革开放,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考察结束时,习近平听取了广东省委和省政府的工作汇报。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提高推动科学发展能力,切实改进作风,脚踏实地创造新的更大的业绩。
(二)习近平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罗阳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
2012年11月25日,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疾病逝世。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6日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指出,罗阳同志不幸因公殉职,我谨致以沉痛的哀悼,并向他的家人表示深切的慰问。罗阳同志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英年早逝是党和国家的一个重大损失。要很好地总结和宣传罗阳同志的先进事迹,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罗阳同志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习近平还要求有关方面妥善照顾罗阳同志的家人。
罗阳是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他投身祖国航空事业30年来,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坚持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兢兢业业,攻坚克难,长年超负荷工作,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了多个重点型号研制,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决定授予罗阳“航空报国英模”称号,并在全集团深入开展向罗阳学习活动。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2年12月4日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分析研究2013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要下大决心改进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会议一致同意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规定要求,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要规范出访活动。要改进警卫工作,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要改进新闻报道。要严格文稿发表。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
会议强调,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
二、国际时事
1.联合国气候大会多哈会议达成一揽子决议
在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大会及《京都议定书》第8次缔约方大会在延期24小时后,于2012年12月8日晚间举行闭幕会。大会通过了包括《京都议定书》(《议定书》)修正案、长期气候资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长期合作工作组成果、德班平台以及损失损害补偿机制等方面的一揽子决议。多哈气候大会最终从法律上确定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达成了为推进公约实施的长期合作行动全面成果,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维护了公约和议定书的基本制度框架,这是多哈会议最重要的成果。
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哈会议完全达到了肖秀荣《2013 命题人形势与政策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核心预测》补充材料 中国代表团的预期,中国对结果感到满意。解振华说,会议就《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做出了决定,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要继续大幅度减排。会议同时决定,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要在快速启动资金之后继续增加出资,到2020年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的规模,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会议还就德班平台谈判做出了安排。解振华表示,中国代表团对结果“也有遗憾”。比如,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的减排力度明显不够,2020年之前的出资规模和公共资金提供情况也不令人满意。他希望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发达国家继续加大减排力度,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确保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要求和全世界人民的愿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解振华说,中国为会议达成一揽子协议做出了积极的、建设性的贡献。他强调,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中国将继续坚持公约确定的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走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全球气候环境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京都议定书》是首个规定发达国家减排义务的国际协议,其第一承诺期于今年年底到期。俄罗斯、日本、加拿大、新西兰拒绝加入第二承诺期。
2.安理会谴责朝鲜发射卫星
2012年12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媒体声明,谴责朝鲜发射卫星,认为此举显然违反了联合国安理会第1718号和第1874号决议。据朝中社12日报道,朝鲜当天使用“银河3号”运载火箭从平安北道铁山郡的西海卫星发射场成功发射了第二颗“光明星3号”卫星,卫星已经进入预定轨道。联合国安理会于2006年和2009年分别通过第1718号和第1874号决议,要求朝鲜不再进行任何核试验或使用弹道导弹技术的发射活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回答关于朝鲜发射卫星的问题时说,中方注意到关于朝鲜发射卫星的有关报道,也注意到有关各方的反应。我们对朝鲜在国际社会普遍表明关切的情况下实施发射表示遗憾。
3.巴勒斯坦获得联合国观察员国地位
联合国大会2012年11月29日经投票表决,以138票赞成、美以等9国反对通过决议,给予巴勒斯坦观察员国地位。.中海油成功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
当地时间2012年12月7日,加拿大政府宣布,决定批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申请。这是中海油乃至中国企业完成迄今在海外最大宗收购案。消息一经发布,国际传媒立即对此进行详细报道。
5.中国对美国会参院“2013财年国防授权法”修正案涉钓鱼岛问题表示严重关切和坚决反对
2012年12月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当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就美国国会参院近日通过“2013财年国防授权法”修正案表示,中方对美国会参院“2013财年国防授权法”修正案涉钓鱼岛问题表示严重关切和坚决反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美日安保条约》是冷战时期的产物,不应超出双边范畴,不应损害第三方利益。洪磊指出,美方曾多次表示在中日领土争端问题上不会选边站队,希望美方从本地区和平稳定大局出发,言行一致,不要发出自相矛盾的错误信号,多做有利于本地区和平稳定的事情。
据报道,美国会参院近日通过“2013财年国防授权法”修正案。该案称美对钓鱼岛最终主权不持立场,但承认日方对该岛屿的行政管辖权,任何第三方单方面行为均不会影响美上述立场。6.以色列发达“防务之柱”大规模军事行动
以色列国防军2012年11月14日宣布对加沙地带武装发起代号为“防务之柱”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同时对加沙地带哈马斯目标实施了一系列空中打击,“定点清除”了哈马斯下属“卡桑旅”领导人艾哈迈德·贾巴里,由此揭开了对加沙地带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序幕。11月21日,巴以达成停火协议。7.第七届东亚峰会
第七届东亚峰会于2012年11月20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东亚峰会其他成员国领导人共同出席。各国领导人围绕东亚峰会合作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主题及有关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温家宝在发言中就促进各国团结与合作提出四点倡议:第一,要为合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二,要抓住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新机遇。第三,要营造对话、协商、共赢的合作氛围。第四,要努力办好各国自己的事情。
会议通过了《东亚峰会金边发展宣言》等文件。会后,温家宝和东盟国家及其他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伙伴国领导人共同出席“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启动仪式。20日中午,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这是温家宝与奥巴马第五次会面,也是中共十八大及美国大选之后,中美两国领导人首次正式会晤。8.第15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
2012年11月19日,第15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金边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东盟十国领导人出席。温家宝与柬埔寨首相洪森共同主持会议。9.奥巴马出访泰缅柬三国
一、介绍式
介绍式的补充阅读往往包括背景介绍、人物介绍、情节补充介绍及知识介绍。
由于许多文本内容与学生有着较远的时间与空间隔膜, 这时引用一些背景介绍, 使学生在视野与情感上融入相关时空, 更易体会作者内蕴在文字中的思想及内心情感。
而人物介绍往往包括作者或文中主人公的介绍。介绍方式有阅读文本前介绍, 也有课末介绍, 还有随文补充介绍。如教学《给家乡孩子们的一封信》, 课堂中学生自读自悟, 体会巴金爷爷的高尚情操。随着学生的感悟, 教师相应出示巴金一生出版的各类代表作, 一生为社会无私捐献等许多真实事例, 使学生对人物特点理解更深刻。
情节补充介绍是指文本中一些情节对人物理解至关重要, 可作者在描写中往往只是稍作介绍, 甚至是一笔带过, 使学生未能真正深切地体会其中的人物感受, 这时教师可相应对其情节进行补充介绍。如《詹天佑》一课, 体会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 面临着重重困难, 如设备差、环境恶劣等。在此基础上, 相应补充介绍当时银行的刁难、皇室贵族的闹事、亲友的遇难等, 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决心与毅力。
二、类比式
类比式补充阅读则往往有主题类比、表达方式类比及结构类比。主题类比指在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基础上, 取同类主题的文章进行赏析比较, 从而进一步升华主题。如蒋军晶老师在教学《母熊已死》一课中, 在理解母熊那定格式的母爱姿势基础上, 补充阅读《老狼护崽》一文, 感受另一种母爱的姿势, 由此着手, 感受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学生在交流母爱姿势的真实情景, 写下自己的想象片段时, 无语凝噎, 整堂课的主题情感尽在学生心灵间流荡。
有些课文的表达方式具有代表性, 在教学时则选取表达方式相似的文章, 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式阅读, 或选择表达方式不同的同题文章进行比较性阅读。
有的课文段落结构明显, 教师也可相应地取其结构相似的文章, 进行类比阅读,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文章结构特点, 在写作中能有效运用此结构方式。
三、丰满式
丰满式的补充阅读包括对人物的丰满及对故事的丰满。人物的丰满指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后, 对作者或文中的主人公的某一方面已然有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基础上, 教师相应补充作者的其他代表作, 或文中主人公其他的典型故事, 使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不再是单一片面的, 而是多面立体的。如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后, 学生已然了解了苏格拉底是富有教育智慧的哲学家, 教师紧接着出示补充阅读《苏格拉底的殉难》一文, 使学生感受到苏格拉底的伟大还在于他一生探索真理, 舍生而取义, 视死如归。对故事的丰满指一些文本常取之于某个故事的片段, 教师则相应出示原作全文, 使学生对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
四、提升式
提升式补充阅读指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主旨后, 教师将主旨进一步强调与升华, 出示一些更富煽情性与感染力的补充阅读, 使学生从理解到情感上相鸣相应, 在心灵上产生共震。如教师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 紧扣住文章的一字一句, 从细节处体会文中父母平平淡淡却又真真切切的相亲相爱。课末, 教师出示一首自己编写的小诗, 在音乐中与学生共赏:“爱/爱是热腾腾的饺子/爱是美丽的谎言/爱是急切的脚步/ 爱是病中的挂念。爱是亲密的牵手/爱是细心的呵护/爱是恬静的微笑/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爱就一个字/ 却是人世间最美丽的语言。”这首小诗是对课文的凝练、提升, 在音乐中, 爱的茉莉清香弥漫于学生心头。
五、延展式
课堂结束后, 适当针对文本的某一价值点, 如故事的后续、作者的另一本代表作、主人公的传记等, 对学生进行一些推荐导读, 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课堂阅读延展至课外阅读, 真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历年真题:
1、(2003).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尔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万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馍。
请用用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答案要点:
(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分析:这道分析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其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该题是一咱新的类型题,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论述题,也区别于完整的材料题,既有原理论述,又有事实分析,因此考生回答此类型的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该题所要求的标准答案中,其理论部分涉及到认识论的几个原理,而这几个原理又似乎是不太系统和规范的。尤其是科学思维方法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又是不太引起注意的这就为考生回答此题更增加了难度。大部分考生会陷入感觉不难,但又不知从何答起,怎样分析才能全面、才能到位这样一种为难状态。这就使得有些考生由于原理说不完全,分析不够深刻,不够全面而失分。该题的命制,再一次证明全面复习、灵活运用,即在应试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2、(2004)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①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②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2、答案
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4分)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用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5分)
注:如考生回答第1个问题时谈到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可给1分;如考生回答第2个问题时指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是片面的可给2分;如考生按自己的理解,较好地谈了理性和非理性对科学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第2个问题可给4分。
3、(2005)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3、答案要点: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3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4.(2006)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6分)4.答案要点:
(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4分)
(2)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的思维定式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3分)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实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3分)(注:如果考生从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言之有理并举例得当,可酌情给分,不超过4分。)5.(2007)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 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 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5答案要点:(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他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他从已有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他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他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4分)
(2)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非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2分)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2分)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2分)6.(2008)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
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忽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我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
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当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脑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
著名医学家袁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术后没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亡与手术并无关系,当时,袁法祖的老师轻轻说了句,“她是4个孩子的妈妈”,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袁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医生的责任有多重大: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
(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6、(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关系。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材料中医生和患者构成了一对矛盾,他们之间不仅仅存在着对立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存在着同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二者的身份不同,同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有着共同的 目标,就是与疾病作斗争。以往的观念更多的只注意到二者的对立,而忽视了二者的同一关系。通过这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使医生认识到了二者的同一性,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患者的需求和感受,加强了“尊重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同时,这次活动也起到了缓和医患矛盾,解决医疗纠纷的作用,促进了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2)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人固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使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
“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这讲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更要看到生病的人”,这说的是人的社会属性。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患者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体的人,只需要物理上的治疗,同时还是社会的人,需要人格上的尊重。医患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此,作为一名医生,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同时还需要有爱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患者的利益作为医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还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同时他还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处理不好矛盾双方的关系,容易使矛盾激化。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时,我们应该妥善解决,注重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创造一切条件,使矛盾向好的一面转化,防止矛盾激化。
7、(2009)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含蕴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6分)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4分)
7、(1)①材料体现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即现象与本质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的对立表现在:现象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本质必须借助人的思维才能认识。二者的同一表现在他们互相依存,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在本题中,两个病患的症状表现的基本相似为现象,但是病因不同才是事物的本质,华佗对症下药正是透过了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②材料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在本题中华佗看到了病症和病因的联系,成功地寻找到治疗的最佳方法。
③材料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中虽然二人症状相同但根本病因是不同的,华佗正确认识到了病原的根本并做到了对症下药。正是正确的认识到了问题。华佗为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药正是具体分析了他们的不同问题,充分运用了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材料体现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本题中,州官倪寻因为饮食过多引起头疼发烧,州官李延因为受凉感冒引起头疼发烧,而华佗正是因为两者的不同病因,所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③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要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研究这些特点,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
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矛盾。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在运动中把握事物,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综上,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只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步骤,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阅读下列材料
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 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 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 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 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 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1)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如实正确的反映,而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虚假错误的反映,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又相互转化。真理和谬 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和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 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②认识的发展在过程上表现为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 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 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人的认识难免是有限的的。但认识的发展又是 无限的,是由低级到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2)真理和谬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谬误中所隐藏的真理成分或萌芽是向真理转化的可能性,梅兰芳成功地把本来可能会成为舞台事故的错误巧妙的转 变成经典的舞台之作,正是体现了这一点。由于客观方面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往往受客观条件的制约,难以把握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和范围;是有限的,而客观事物 又是无限发展的,这又决定人的认识是无限的。一开始,梅兰芳先生将发生的“错误”看成是不可避免的事故,随着表演的进行,梅兰芳先生结合自身所具备的丰富 的舞台表演经验,将这一偶然性的事故,发展成经典的舞台表演内容,说明梅兰芳先生随着实践的发展也在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认识。
(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 映。因此,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时,我们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首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 创造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把握认识,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9、(201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焚烧,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转移到空中,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
于是,人们进一步追问:还有没有比填埋、焚烧更好的出路?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但变废为“宝”前提是垃圾的有效投放-别把垃圾放错了地方,何谓放错?到处乱扔是放错,不同的垃圾搅混在一起也是放错,不同的垃圾只有不同的地方放,才能实现资源的价值,投放避免不了要填埋,焚烧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得把他们分出来。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换出绿色,好处多多不言而喻,但如何让人们乐而为久,今年5月起,上海开始普遍推广新的垃圾分类理念,开展以“提升更绿色的上海”为主题的“绿色账户活动”何为“绿色账户”?这是居民对垃圾分类回收,积分换取环保小礼品:再生纸笔记本,绿色小植物,环保手电筒。。。上海推出“绿色账户”实现模式,办法是可以想出来的,关键是愿不愿意琢磨,中国的垃圾问题不比哪个国家小,我们只呢“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5分)
(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5分)9、1.(1)人改造自然以实践为基础和前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基础和前提。实践决定认识。在本材料中,有人认为垃圾应该全部回收利用,是实践主体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错误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一合理说法的提出充分证明了认识和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是正确的。
(3)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需要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提出正是人们认识水平提高的结果。
(4)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具有相对性。我们要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2.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在本题中,体现了如下矛盾分析方法。
(1)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和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方法论。在材料中,针对垃圾处理问题,不能再采用粗放型处理方法,要变废为宝,没有退路就必须多想出路,充分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
(2)坚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这是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两分法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既看事物的这一面,又看事物的那一面。既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对立,又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统一。在本题中,对于旧的垃圾处理方法向新的方法转变,正是应用了这一方法论。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这是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针对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把握重点,抓住主要矛盾,针对主要矛盾的性质进行处理和解决。
(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采用的解决方法也不同,新的绿色垃圾处理方法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矛盾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切忌一刀切。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垃圾问题是人类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产物,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定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规律,尊重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0、(201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日)材料2
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伯特·怀斯学习。她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时,第一个镜头中的声音竟然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局:主人公驾驶汽车逐渐远去,镜头随之切换到达的目的地场景,而这时依旧可以听见第一个镜头中的汽车声!罗伯特·怀斯非常生气,他把这段影片往艾伦面前一扔说:“把你所犯的错误剪掉!”艾伦沮丧极了,正在她准备剪去自己所犯的那个“错误”时,她忽然看见窗台上的一个小盆景,那是一株地莓,她曾经生长在艾伦家的园子里。只是别的地莓都能长出又甜又红的果实,唯独这株地莓不会结果,可它虽然不会结果,却能开出特别鲜红的花朵!所以艾伦把它移植到了这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如果说不会结果是一种“错误”,但就在这种错误中,它却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想到这里,艾伦怦然心动,她开始重新审视起那段影片,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按照传统的技法,在镜头切换的同时声音也随之戛然而止,艾伦却把声音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而这不仅能巧妙糅合由镜头切换而产生的断裂感,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节奏!艾伦由此想到,有些时候,把第二个镜头中的声音提前一点出现在第一个镜头的结尾处,也是一种能巧妙显示电影节奏的手法。于是,她把这种“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悄悄开始了!当86岁高龄的艾伦病逝后,人们对艾伦的人生态度和对电影的贡献作了这样的总结:“她深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即便是一株无法结出果实的地莓,也不要轻易扔掉,因为它可能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摘编自 《扬子晚报》(2011年6月27日)
(1)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
10、【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认识的目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展规律,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利用这种规律认识指导实践,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材料正是从打碎花瓶的实践中产生了“碎花瓶理论”,并且用此理论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从而实现对不知原貌的事物的认识。(也可从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2)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而谬误是歪曲的反映事物的本质。真理和谬误是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又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材料中艾伦把传统的技法转化为错位剪辑,把按照传统技法的错误成功的转化为一种新的错位剪辑方法,正确的说明了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也可从真理的具体性角度进行分析)
(3)上述材料中体现了我们要正确的对待错误和失败,不要害怕错误和失败,要勇于创新,大胆探索,敢于尝试,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创造一定的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使失败转化为成功。我们在认识过程中既有理性因素又有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在创新中我们在重视理性因素作用的基础上,不能忽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其起着动力、诱导、激发的作用。我们在创新中要辩证的看待事物,运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要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看待事物。
11、(201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小学老师雷夫.爱斯基斯在其所著的热门教育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获得一个宝贵的签名球,上面有美国著名棒球队——红袜队1967年全体队员的签名,这些球员都是他的偶像,对这样一个签名球,这位教师别提有多珍爱了。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他理所当然地警告儿子: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时,他觉得儿子还太小,对球和球员一无所知,说多了儿子也不会明白,于是,他没有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
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要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满不在乎说:我已经把问题解决了,爸爸问怎么回事,儿子说:我把球上所有的字都擦掉了。老爸气的想痛打儿子,但他转念一想,觉得儿子根本没有做错事。因为自己并没有告诉儿子上面的字有什么意义。从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这颗球提醒他,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
不论家长还是教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用成人的保准要求孩子。岂不知,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儿童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3月16日)材料2 某大学一研究生凭借着设计“醒目药瓶”,摘得了素有“设计界奥斯卡”美誉的2011“国际红点奖”概念设计类奖。
在他提供的设计图上,常见的塑料瓶盖的顶上一圈变身为一块圆圆的玻璃。“这是一面凹凸镜,有放大的功能”。他解释说,有了这个药瓶盖,老年人不需要带上老花镜来区别药的类别、服用量等。他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对中老年人群体的关注。有一天,有位老人要吃药,可是药瓶上的字太小了,原本挂在脖子上的老花镜却不见了,急的这位老人团团转。就这样,该同学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老人世界中。突然有一天灵感迸发,想到“醒目药瓶”这个点子。
有了灵感后,从设计,带写英文翻译说明,再到制作动画,一共才三天时间。也许有人要问,这样的设计看上去很简单,为什么能拿“国际红点奖”呢?他坦然,设计很简单,关键在于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这一设计胜在实用。按照测算,不会给药品本身带来额外的成本,推广起来很容易,实用方便。“希望将来这款设计能推向市场,让更多人得到帮助。”
这位研究生说他没有想当名人的“野心”。只期望能从生活中的小处入手,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正如“红点”主席Peter Zec博士在颁奖晚会上说的那样:从同学们优秀的设计中,他高兴地看到的是他们所描绘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世界。
(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6分)
(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4分)
11、【答案要点】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强调矛盾的对立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本人”这两个实例中,都是换位思考,从对方去考虑问题,体现的正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转化的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认识反过来能够指导实践。认识世界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得来认识,然后再用认识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本人”,强调的是认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来。材料中的研究生之所以能够在三天时间内就完成设计,就是由于她对实际生活的观察。然后用观察中得来的认识去指导她的设计。
(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说明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体现的是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认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从而改变世界。
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随着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真正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我们能够不断调整自身的认识,从实际出发,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正是体现了认识过程中要注重实际,重视创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2、(201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
山东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秆种蘑菇
该地小麦种植面积为60万亩,按亩产500公斤秸秆计算,每年产生30万吨秸秆。虽然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
2009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料培育双孢菇,从当地收到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县市收集,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自蘑菇厂建起来后,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延长产业链
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的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
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于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猪户头痛的猪粪问题,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价格合理。而很受欢迎。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
三、“链接”到山林
秸秆经过种植蘑菇,变成了有机复合肥,最后拿到市场上销售,算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循环利用过程,然后,如果将有机复合肥集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再次推动一个新的生态产业发展,岂不是更好?
该地又动起脑筋,将秸秆利用产业与退耕还林工程对接,该地的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3,其中林荒山地有6万多亩,这些山地土壤贫瘠。含沙量大,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地从2011年开始,由市财政投入数亿元,实施为期5年的“自主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打算将这些山地改造成高产的大枣、大樱桃等经济果林,大力推进农林业转型。
而要发展高产高效的有机果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有机肥从何而来?这时,秸秆等有机肥料又成了人们惦记的宝贝。为了种植出优质林果,当地农民在山地种植果林时,都开始垫秸秆、放菌渣有机复合肥等。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2日)(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6分)
(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4分)
12、(1)“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体现的是唯物辩证法的同一斗争原理,同时也体现了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的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决定了世界时辩证存在的,只要巧加利用,就可以变废为宝,从困难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材料中关于秸秆循环利用的事例,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同时在其循环利用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在解决一个问题有困难时,通过其他处理方法可以使问题全盘解决。
(2)“困难和矛盾”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之中的,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从问题自身出发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时,应该从事物的对立面把握其统一,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对事物进行分析,以在动态循环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13、(201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总书记在致大会的贺词中指出,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李克强总理20日下午在杭州会见出席大会的中外代表并同他们座谈,他表示,互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来,已发展成为世界互联网大国,不仅培育起一个巨大市场,也促生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上千万就业岗位,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大学生因此实现了事业梦,人生梦。
目前,全世界网民数量达到了30亿人,普及率达40%,全球范围内实现了网络互联、信息互通。即使是世界上最偏僻的一角,只要接入互联网,就接入了人类这个大家庭。同住地球村的“居民”,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极大的拉近了距离,互联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合作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形成了世界网络大市场;一个短小的视频通过全世界网民的点击,可以一夜之间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宠儿;提供高速的移动通信和无线宽带服务,几乎已是各国旅游“设施”的标配。
当然,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犯罪等,甚至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形成了新的挑战。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这取决于“命运共同体”如何认真应对,谋求共治。从这样的视野来看,已走过20年岁月的中国互联网,站在了大有可为的新起点上。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1日)材料2 中国互联网从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实现了20年的高速发展,不仅在技术层面一再突破,而且带来了新的思维理念,有人把它概括为“互联网思维”。对何谓“互联网思维”目前还没有定论。然而,打破思维定势,主动革新自我是互联网思维不变的主题,意味着“便捷、互动、用户至上”等理念。这些理念让人们不断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与变革。
如果把沃尔玛等传统龙头企业比多大象,那么互联网上的小商户只能叫蚂蚁。数百万只蚂蚁聚合起来,吃掉大象并非没有可能。试想,如果没有互联网,任何一家传统商业企业要想把数百万个商家和近亿客户装进来是不可想象的。
既然去中心的互联网更有利于“蚂蚁”生存,“大象”要彻底摆脱危机,可能就要让自己某种程度上也变成“蚂蚁”,至少自身要具备“蚂蚁”的特性。道理很简单,在互联网环境下与灵活的“蚂蚁军团”作战,庞大的体量以及传统组织形式带来的大企业病,很可能让“大象”的优势转变为劣势。只有彻底改变基因,让 “大象”内部产生无数个热衷创业的“蚂蚁”,这仗才有的打,毕竟,和蚂蚁打仗,大象有力用不上,但更庞大、更强大的蚁群则成为最后的胜者。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5月26日等)
(1)联系自身实际,分析为什么“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取决于互联网的“命运共同体”?(5分)
(2)怎样以辩证的思维方式认识与处理“蚂蚁”与“大象”的关系?(5分)
13.【参考答案】(1)以上材料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种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对于材料中所提到的“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是指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互联网有利影响和负面影响。我们应该看到互联网有利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由于使用不当,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只有辩证的看待互联网所带来的影响,我们才能正确的对待和使用互联网。
(2)“蚂蚁”和“大象”正是矛盾双方,它们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表现在: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互相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发展;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动,造成事物的量变;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材料中被比喻为“大象”的传统龙头企业以及互联网上的“小蚂蚁”企业,正是在其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补充材料: 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买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官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即让进退。孟母曰:“真可居吾子矣。”遂居之。乃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材料2
甲乙二人看到池塘里漂浮的树叶,两人正为树叶是否随着波浪走而争论不休。甲认为树叶是随着波浪走的,乙则认为,如果没有池水流动和风吹影响,树叶是不会随着波浪走的。物理老师讲:粗看起来,树叶好像跟着波浪走,实际上树叶还是停在原地,波浪只会使水面上的东西出现上下起伏。因为波浪传到的地方,水在发生振荡,这时水并不向波浪传播的地方移动,因而水面上的东西,包括树叶也不会跟着波浪走。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孟母三迁”包含的哲学原理。(3分)
(2)材料二中,甲认为树叶随着波浪走,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错误认识?(3分)
(3)结合材料二说明为什么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4分)
1.【参考答案】
(1)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孟母”正是看到了外因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才决定“三迁”的。(1分)
②一个人的成材,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一样,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即内因是关键。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1分)
③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1分)
(2)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分)甲对现象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并没有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他的认识是片面的。(1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1分)在内容上,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本质;(1分)在形式上,感性认识是人脑凭借感官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具体的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则是人脑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思维形式反映事物。(1分)但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1分)
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10年10月31日,历时半年的上海世博会已落下帷幕,累计参观人数达到7300万人次。世博园内园外,网络论坛、博客、微视频、无线终端加上新兴的微博客,使得这次盛会的公众参与程度空前。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当新媒体照进世博会,分享和互动中,普通观者依靠强大的网络,以个人视角传递信息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边走边“织围脖”,边看边在SNS社交网站上晒心情,用手机即时“推”送所见所感的世博观者并不鲜见,那一端,则是在粉丝、好友关系中通过评价、转帖不断叠加并扩大的群落。在世博信息传递上,第一来源可能不是官方,不是新闻,而是自己在网络上关注的某人的分享。某网站10月31日的世博微博专区中,有微博3万多条,有对正在进行的闭幕式的讨论,有对参观的满足,有对后世博的展望。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微博、SNS的参与,为世博信息的传递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平台和表达方式,如果事件营销等方式也能在官方大型活动中良好运用,将会产生更大的传播效果。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2
对于微博,某知名IT人士认为,微博打通了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限制,推动了媒体变革。无论是在电脑前还是手机上,似乎一夜之间全国人民都在用这种自媒体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微博的粉丝量只是说明,有如此多的人,在某个瞬间,愿意收听你所说的话,所传达的信息,但并非每一条信息都能准确传达到你的粉丝。这大概也是碎片化时代的无奈。有专家们在南非世界杯时候这样描述我们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孩子们养成了超文本链接的浏览习惯,很难按照一个逻辑推演过程完整地看一本书。岂止是读书,足球这样的消遣也变得“碎片化”了,少有人能耐心地看完90分钟的比赛。人们的生活已经被碎片化了,注意力很难持久,而微博,正是生活和信息碎片化的推手和标志之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运用唯物辩证法相关原理,分析新媒体在世博会中的应用。(5)
(2)结合材料1、2,运用唯物辩证法相关原理,分析微博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5)2.参考答案:
(1)物质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坚持创新,推动事物的发展。新媒体的运用,是信息传播途径的创新,我们要正确对待新事物,善于运用新事物促进事物的发展。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强化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平台和表达方式。我们要在新的条件下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推动事物的发展。(5分)
(2)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普遍存在,要求我们正确分析和对待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微博是新生事物,有其推动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进步作用,同时也有其导致生活和信息碎片化的弱点和缺陷。我们要正确看待微薄的优势和弱点,扬长避短,正确利用。
矛盾具有不平衡性,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微博作为新生事物,有其优点也有其缺陷,但从媒体的发展趋势看,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代表,大大推动了传媒世界的发展。这是微博的主要方面,因此总体上是有利的。(5分)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600多年前,明朝一位名叫万户的官员两手各持一只大风筝,将自己绑在椅子上,椅背上绑着49枚自制“火箭”,点燃后冲天而起,不久“飞鸟”翻滚摔在山脚下oooooo万户虽然被摔得粉身碎骨,但他却成就了开天辟地的壮举----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次“飞天”尝试。
材料2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奔月梦想终于实现。2007年10月24日下午6时,中国首个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奔向月球。
材料3
天宫一号(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2011年10月10日,天宫一号腾讯微博发出第一张自拍照。
材料4
太空垃圾给航天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隐患,它们成为人造卫星和轨道空间站的潜在杀手,使宇航员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要知道,太空垃圾是以宇宙速度运行的。一颗迎面而来的直径为0.5毫米的金属微粒,足以戳穿密封的飞行服;人们肉眼无法辨别的尘埃(如油漆细屑、涂料粉末)也能使宇航员殒命;一块仅有阿司匹林药片大的残骸可将人造卫星撞成“残废”,可将造价上亿美元的航天器送上绝路。在人类太空史上,太空垃圾造成的事故和灾难屡见不鲜。1983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与一块直径0.2毫米的涂料剥离物相撞,导致舷窗被损,只好停止飞行。前苏联的“礼炮-7”号轨道站也多次被此类“尘埃”损坏。1986年,“阿丽亚娜”号火箭进入轨道之后不久便爆炸,成为564块10 厘米大小的残骸和2300块小碎片,这枚火箭的残骸使两颗日本通信卫星“命赴黄泉”!1991年9月15日,美国发射的“发现者”号航天飞机差一点与前苏联的火箭残骸相撞,当时“发现者”号与这个“不速之客”仅仅相距2.74千米,幸亏地球上的指挥系统及时发来警告信号,它才免于丧生。据计算,目前太空轨道上每个飞行物发生灾难性碰撞事件的几率为3.7%,发生非灾难性撞击事件的可能性为20%。以此计算,今后将每5~10年可能发生一次太空垃圾与航天器相撞事件,到2020年将达到2年一次。
请回答:
(1)材料
1、材料
2、材料3共同说明了哪些哲学道理?(3分)
(2)依据材料
1、材料
2、材料3说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3分)
(3)结合上述材料,用矛盾的有关原理说明科学技术作用的两重性。(4分)3.[答案要点]
(1)材料
1、材料
2、材料3共同说明了:①人类有能力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1分)②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1分)③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进入太空的梦想。(1分)
(2)首先,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1分)。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1分)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1分)最后,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阅读补充材料】推荐阅读:
补充材料通知书09-21
实习考核材料补充通知10-30
关于申请提交资质补充材料的报告10-31
保健制度补充06-04
补充题库试题06-15
安装补充协议06-28
课外补充古诗10-03
补充租赁合同10-22
补充协议810-25
合同补充协议书范本_合同补充协议书标准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