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状况

2025-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生产状况(推荐8篇)

农业生产状况 篇1

一、岳阳农业生产的条件、现状以及特点

1、条件

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北部,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洞庭湖东部;岳阳北部与湖北隔长江相望,东部与江西接壤。其位于洞庭湖平原,海拔绝大部分在50 米以下,平原土质肥沃,水利条件较好,适宜发展种植业。且其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光资源充裕,具有发展名优和特色大米的基础。

2、现状与特点

岳阳主要的农业生产产品为优质稻。2004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为99.18万亩,2008年127.54万亩,2010年达到142.9万亩。水稻生产复种指数由2005年1.85提高到2010年的1.97。今年全县共落实水稻计划种植面积145.9万亩,比上年增加

2.4万亩。其中早稻65.9万亩,晚稻计划78万亩,一季稻仅2万亩,双季稻生产达98.6%,基本实现双季稻化,保证了粮食播种面积。目前,早稻生长较平衡,长势好于往年,预计单产比去年有所增加。高档优质稻订单生产面积达到18万亩。粮食总产将达到70万吨,商品率达到60%以上。岳阳把工作的突破口选择在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上,主攻单产,增加总产。通过加速良种的推广步伐,增加高产粮食作物面积。每年坚持建设1—2万亩标准粮田,增加5000亩旱涝保收面积。开展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提升有机质等措施,水稻单产从2005年起每年稳中有升。水稻总产实现连续七年增长,2004年总产47.41万吨,2008年55.71万吨,2010年达到65万吨,今年接近70万吨。

岳阳政府利用粮食丰富的优势,发展产业化经营,打造地方经济强势产业。在搞好粮食生产、促进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的同时,把发展粮食产业化作为提高粮食整体效益、拉动全县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把粮食产业作为全县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骨干项目来做,因而粮食加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已有粮食加工企业40多家,其中铭泰米业有限公司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福香米业成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粮食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粮农签订粮食定单30多万亩,收购粮食15万多吨,全县30%以上的商品粮实现未产先销,粮食产业年加工产值超过12亿元,仅此一项为农民人平增收100元。并且,加强粮食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结合华容粮食种植传统开展区域化布局,将东山、三封寺、万庾等8个主产粮食乡镇规划为中高档优质稻产区。其它乡镇规划为普通优质稻产区;二是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开展专业化生产,推动粮食生产向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提高优质率。铭泰优质稻米专业合作社每年订单种植优质稻超过10万亩。全县每年水稻良种补贴资金超过1000万元,涌现出了万庾镇塌西湖村、三封寺镇复兴村、护城乡万圣村等大批优质稻专业村。

二、汨罗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劳力不足,制约了农民扩大种粮面积的能力。近年来,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大背景下,我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这些外出务工的人员中,大部分都是5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在家的基本是老年人、妇女和小孩。也就是说,全县

50岁以下劳动力16.9万人中有13.6万人在外务工,80%的农村5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资源都流出了农村,如果按农村从业人员来计算的话,这个比例还要高。东山镇黄合村劳动力不到700人,外出务工达500多人,留在家大多是文化程度偏低,种田水平不高的“半”劳力。由于缺少劳力,该村双季稻推广困难重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支部书记何云全今年将缺劳力的380多亩稻田全部承包种上双季稻。由于当前粮食生产的现代化程度还不高,种田仍然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体力活,光靠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小孩来承担,必将会影响农民扩大种植面积的能力,这也是我县今年将水稻生产“压单扩双控直播”作为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来抓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效益偏低,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方面农资涨幅过快,吞噬了粮食

涨价带给农民的利益。这几年粮食等农作物的价格涨幅较大,但种粮所必须的化肥、农药、雇工等价格的涨幅更猛、更刚性,农民从物价上涨潮中获得不多,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受到农资价格上涨的压制。据调查,普通水稻的价格2009年平均92元/50公斤,2011年平均为112元/50公斤,涨幅只有21.7%。而农资、人工价格远远超过了普通水稻的涨幅,如尿素价格2011年为107元/50公斤,比2009年同期涨25.4%;碳铵价格为40元/公斤,比上年同期涨38%;康宽牌农药为9元/包,涨幅高达28.5%;农村雇工价格为100元/天,涨幅达42.8%。农资、人工的涨幅远远超过了普通水稻的涨幅,吞噬了粮食涨价带给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水稻种植比较效益低。据调查,2009年以来,稻谷涨价在25%左右,但籽棉涨价幅度达136%,比较效益显而易见。东山镇红烈村农户黎文灿算了一笔账,种一亩早稻要种子21元(常规稻),化肥107元,农药20元,农地膜7元,抗旱排渍15元,育秧软盘19元,机耕机收140元,物化成本达329元。收益按保护价每百斤102元,产量按800斤计算,总收益为816元,收支相抵每亩纯收入487元(包括自己投工)。如果一个家庭种6亩早稻,纯收入也就2922元。正是因为这样,现在农民普遍存在一种“种粮管吃饭,赚钱靠打工”的思想。因此,没有一技之长或年老力衰只能在家务农的农民在种植意向上往往倾向于种植一季稻或经济作物,种植双季水稻的意愿不强;而只要有点手艺的,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外出打工。

3、生产分散,种粮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当前的粮食生产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为基础的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这种分散的经营方式的优点是农民有了最大的生产自主权,其缺点是生产缺乏统一管理,生产要素不能形成合力,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这也是目前种植粮食的效益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推进粮食的规模化种植,实现连片的机械化生产,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几千年来从未拥有自己的土地的农民,骨子里都有一种对土地的渴望和占有欲,都认为土地是自己的“命根子”。一部分农民情愿让自己名下的承包地季节性抛荒甚至全年抛荒,也不愿意交给别人经营。在缺乏一个合适机制的情况下,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困难重重。调查三封、胜峰、万庾、东山、护城、终南、南山、鲇鱼须等7个主要种粮区乡镇,2011年调查区内农村土地流转涉及农户数为6650户,占总农户数5%左右,流动总面积为39678亩,占6%,但没有出现有1个流转土地种粮500亩以上的大户。

4、政策变味,刺激农民种粮的作用减弱。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这几年国家出

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给农民发放种粮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实行粮食收购保护价等等。这些政策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生产、保护

粮农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实际操作,其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这些政策刺激农民种粮的作用正在弱化。一是有些补贴资金的实际发放对象不合理。比如种粮补贴,中央的目的是作为生产性补贴给种粮户的,而实际操作上却是补贴给了稻田的承包户,种粮户不一定拿到补贴,有的甚至种一季稻的也可拿双季稻的补贴,种棉花的也可拿水稻补贴。生产性补贴实际已经变成了人头福利。变味的种粮补贴在持续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功能上肯定会大打折扣。现实也正是如此,在2004年和2005年种粮补贴实施之初两年,农民种粮积极性非常高,全县稻谷播种面积增长非常快。而近两年,虽然国家的补贴力度在不断加大,农民种粮积极性却并没有同步提高,从2006年和2007年一季稻实际播种面积逐渐增多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就像东山镇党委书记黄建明所说的:粮食生产抓与不抓不一样,但补与不补一个样;二是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并没有给种粮农民带来同等的、实在的利益。一个典型的情况就是:每当国家出台支持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时,农资价格就大幅上涨。对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农民只是一个 “中转站”,把好政策中转给农资生产企业和流通领域。农民只得其名,不得其实,空欢喜一场。最终的结果就是,政策刺激农民种粮的作用减弱;三是某些政策存在滞后性,不能给农民带来实际利益。如: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2011年国家确定水稻收购保护价为102-107元/百斤,而市场上目前稻谷早已达到130元/百斤,这种保护价对农民来说没多大的吸引力。

5、水利设施老化,增加了农民种粮的难度和成本。我县属典型湖区,低湖田

多,但同时东北部丘陵区高岸田也比较多,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对搞好粮食生产尤为重要。但是,我县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基本上是修建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有的甚至是50年代。经过近几十年来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加上90年代以来,村集体和农户投在水利建设上的资金很少,对水利等基础设施维护做很不够,农业税取消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现在干渠渗水、支渠淤塞甚至中断等现象比比皆是,据调查,全县共有水库59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

(一)型水库5座,小

(二)型水库51座。全县电力排灌机埠1433处1668台74306千瓦。其中,中型机埠14处100台21220千瓦,主排灌渠长690.4公里。目前这些设施中只有不到50%的还能勉强正常发挥设计灌溉效益。同时在家庭联产承包前按大面积灌溉思路设计的支渠系统,已经不适应一家一户的小面积灌溉了。水利设施的老化、功能的退化,大大削弱了其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加大了农民种田的难度,增加了农民种田的成本。丘陵区如果遭遇严重旱情时,农民用于水稻抗旱的成本非常高,平均每亩超过100元。湖区遭遇中等程度渍涝,每亩排渍费用不下于80元。调查南山乡南竹村,耕地面积1757亩,全村有大小塘坝39处,塘坝总面积234亩,分布在9个村民小组,以塘、机、渠相连自成水系。近两年年双抢期间干旱少雨,东湖水位低,村里组织五台机组抽水,多级提水上山灌田,最高抽水费用达每亩180元。渠道由于修建年代长,又缺乏经常性养护,现已是百孔千疮,渗漏严重。70千瓦固定电力机埠抽水灌渠需要5个多小时,到田水量不足30%,抽一小时的水只能灌2亩多田,耗费70元。而渠道渗漏严重地段野水渍田。2009年秋季抗旱,开机抽水三天三夜,才缓解180亩晚稻旱情。南竹全村共建固定电力提灌机埠8个,10千瓦以上机组9台,总容量173千瓦。分别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其中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居多,共5处6台,由于在建年代长,机电设备自然老化,功率小,耗电高,出水量低,运转不正常。双季稻区农业用水时间更为集中,需水量进一步增大,更加加剧了农业用水的供需矛盾,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已无法满足和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发展滞后的局面展露无疑。

6、技术落后,加大了农民种粮的风险。一方面由于农村大部分文化程度相对

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在家种田的大都是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相对偏低人。他们一是缺乏改进种植技术的主动性,二是缺乏接受新的种植技术的能力,致使新技术难以推广;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年来,基层农技服务单位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一级农技推广体系已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推广和服务功能,很多工作人员都离岗离职,据调查,全县乡镇农技站定编91人,实际从事技术推广的不到50%,大部分乡镇目前从事公益服务的技术人员只有1-2人,且待遇明显低于乡镇公务员或其他站所人员,公益性服务工作难于开展。新技术不能推广,农民还是靠传统的方式和经验种田,一旦遇上新的问题,就无法解决,这无形中就加大了农民种粮的风险。现在市场上种子、农药品种繁多,农民购买时普遍感到无所适从,对很多技术也是一知半解。

三、本地农业发对策

1、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建议县委、县政府将粮食生产列入对乡镇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分值要大幅度提高,由农业部门牵头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建议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组织实施“万千百”粮食高产示范片建设(即县建万亩,乡镇建千亩,村建百亩粮食高产示范片),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农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等推广,提高粮食单产,增加总产。

2、保护耕地,培肥地力。耕地是进行粮食生产最基本的要素。保护好耕地,是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保护耕地主要包括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集约使用耕地三个方面。对基本农田挂牌保护,强化耕地质量意识,把耕地保育纳入“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严格保护耕地质量。开展土壤改良与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农田污染预防与修复工程,保育生态农田工程等。集约使用耕地就是提高耕地使用效率的一个根本途径。一是要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引导农民多种双季稻,减少双改单现象;二是要努力控制农村土地抛荒。建议由农办牵头研究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减少农村土地抛荒,尤其是要坚决杜绝连片的大面积抛荒。

3、加快土地流转,培养种粮大户。为了解决当前粮食生产过于分散、无法形

成规模效益这一现状,必须尽快建立一个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把耕地的经营权集中起来,让一些种粮能手和经济实体去发展规模化种植、实行机械化生产。实现粮食生产由分散型向规模型的转变。一是要县委、县政府尽快出台与国家法律法规配套的符合华容实际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性文件,让土地流转有法可依;二是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的信息平台,帮助农民了解土地流转供需状况;三是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的协调机制,帮助处理流转双方利益关系,规范土地流转操作;四是要对土地流入的种粮大户进行政策扶持。

4、强化农资市场管理。农资涨幅过快,加上粮食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吞噬了

粮农的利益,也吞噬了国家的部分支农政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一定要强化对农资和粮食市场的管理,以保护粮农的利益,提高他们种粮食的积极性。一是要切实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探索实行农资供应及经销商资格认证制度、定点制度。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防止坑农害农事件发生,维护农民的利益;二是要采取

有效措施,强化对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严厉打击粮食收购中的压价压质行为,确保粮农的应得利益不受侵害。

5、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支农政策。这几年,国家的支农政策对发展粮食生产起

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政策对农民种粮的激励功能并没有随着“含金量”的逐年提高而同步加强。因此,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支持农政策已经迫在眉前。一是要严格执行政策不走样。对国家用于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各项补贴,要严格按照“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把资金发到实际种粮人的手中。坚决纠正按承包户、把生产性补贴变成人头福利的简单操作办法。二是要坚决落实政策不缩水。建议政府组织力量对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截留、克扣、挪用等任何贪污政策的行为,要进行严肃处理。

6、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降低农民种粮的成本,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这既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需要,也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一是要切实增加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农田水利投入体系。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有效的投入增长机制,确保每年投入比例稳步增长。要整合相关部门的涉水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率。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水利设施投工投劳,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兴建小型机埠、水库、小山塘等水利工程项目。二是要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提高已建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寿命。要抓好病险水库和骨干塘的除险加固、渠系清淤防漏,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施的作用。三是要扩大有效灌溉面积。一方面要延伸现有支渠系统,改大田灌溉为小田灌溉;另一方面要抓好干旱死角的整治工作,改善其灌溉状况。

7、完善农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农技推广服务是一项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非常重要且富有成效的公益事业。它是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一是要增加对农技推广和服务工作的资金投入,建立农技推广事业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和稳定增长机制,从事公益性服务的农技推广人员的经费要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待遇不低于乡镇公务员标准,加强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同时要鼓励农村群众性科技组织,开展农技服务活动,实行农技服务政府和民间两条腿走路的格局,为农技推广和服务工作提供机构保障。二是要加强对农技推广和服务队伍的管理,提高农技推广和服务人员的素质,强化农技推广和服务人员的责任。三是要大力推广粮食种植新技术。重点是推广优质高成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免耕栽培、科学田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节本增产技术,提高农民种粮食水平,降低农民种粮风险。

四、总结

岳阳---这片我生与死长于斯的土地,我深深的爱着它,不管斗转星移。这片土

农业生产状况 篇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 截至2008年12月31日, 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量为22542万人。如此大规模的转移给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带来巨大影响, 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其中学术界关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对农业生产发展影响的研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这一现象陆续出现, 学者们主要从劳动力的角度 (侯风云, 2004;蔡 波、陈昭玖、翁贞林, 2008) 、土地资源的角度 (衣保中、张凤龙、邱长生、张成君、刘定祥, 2008) 、农业投入的角度 (彭迈, 2007;王华峰, 2008) 进行研究, 但学术界更多地注重于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发展的积极意义, 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者带来巨大效益, 但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 转移劳动力已不再仅仅是相对生产力水平而言的剩余劳动力, 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农业生产发展的负面效应也逐渐体现, 而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转出地农业生产发展的负面效应及潜在威胁专题研究不多见。本文着重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区—西南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为今后在引导劳动力转移和促进农业生产间寻求更好的平衡点。

二、数据来源

2008年7~8月, 课题组成员对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四个省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为考察不同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业生产发展造成的影响, 课题组选取了上述四个省中12个行政县的36个村作为样本地区。本次调研共发出问卷126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226份, 其中, 四川314份, 云南296份, 贵州315份, 重庆301份。

三、西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及比较分析

1.转移家庭留守劳动力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

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06年农村外出转移劳动力中, 40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占82.1%, 其中, 30岁以下劳动力为52.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数量多, 以青壮年为主的特点。本次调查反映, 农村外出转移劳动力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占85.6%, 其中, 30岁以下的劳动力占52.8%, 均高于平均水平, 说明西南地区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的特点比全国整体水平更显著, 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将更明显。

调查显示, 劳动力转移家庭多数由老龄父母从事农业生产, 不到30%年轻的转移劳动力会在农忙时节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只有不到5%的转移家庭将少量土地转租出去, 可以看出转移前后转移家庭土地耕作面积变化不大, 但转移后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却大幅度减少。因此农村留守劳动力不得不承担更繁重的农业生产任务, 对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投入明显不足。

通过对西南地区外出转移家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的调查, 发现外出转移家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老龄化趋势比较明显, 其中50岁以上劳动力占34%以上,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西部地区, 特别是四川重庆属于农村劳动力较早进行转移的地区, 受其父辈的影响, 很多年轻人把外出转移做为成年后人生规划的主要选择。二是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比较成熟, 政府和中介劳务输出机构作了大量工作, 给许多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年轻人提供了较好的外出转移机会。

2.农业新技术推广受阻

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发展占据重要地位, 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 是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农村大规模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障碍:一方面, 文化水平高的劳动力大量转移出去, 而留守劳动力多数文化水平低, 其中文盲比例也不小, 这部分留守劳动力学习农业新技术的能力有限, 严重影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效果;另一方面, 留守劳动力受到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影响, 其学习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表1充分反映出转移家庭中转移劳动力和留守劳动力学历水平相关较大, 一方面, 转移劳动力初中文化以上比例近65%, 而留守劳动力中只有不到50%具有初中以上学历, 主要由于转移劳动力“年轻化”, 其多数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 具有初中学历水平, 甚至有部分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另一方面, 留守劳动力中文盲所占比例达10%以上转移劳动力文盲比例较低。

图1反映出留守劳动力对学习农业新技术积极性不高, 调查表明超过30%的留守劳动力不想学习农业新技术。留守劳动力不想学习农业新技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 农业尚未形成产业化, 农产品价格波动很大, 再加上近几年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和自然灾害频发, 从事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不高, 甚至出现亏本的情况, 农业生产的低效益严重影响农民学习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留守劳动力中有一定数量是由于家人需要照顾、生病等客观原因不得不留守从事农业生产, 属于“被动”留守情况, 在转移时机成熟的时候会随时选择进行转移。这部分人对从事农业生产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愿意对农业进行更多投入, 对农业新技术采取排斥的态度。

3.土地粗放化经营

经过对转移前后耕地资源的调查, 总体来看, 家庭耕地资源总量、人均占有耕地和自己家耕种面积变化不大, 只有极小部分家庭对缩减了耕作面积, 主要表现在出租给别人、免费转让他人经营、退耕还林这几方面, 而对耕地进行完全抛荒所占比例小。

通过对劳动力转移前后家庭土地变化情况的调查, 四个省转移前后土地经营面积变化不大, 变化比例均在5%以下。劳动力转移前四个省均没有将土地免费赠与他人耕种和抛荒的情况, 转移后出现上述两类现象的比例都较小。许多学者研究中提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了大量农村土地撂荒的现象, 在此次调查中并不显著。

从图2可以看出劳动力转移前后土地经营情况的变化, 土地经营更好占22.5%, 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土地经营没有发生变化, 近20%转移家庭觉得土地经营情况在劳动力转移后变差。从四个省比较来看, 四川土地经营变差比例近40%, 云南最低不到6%, 这与两个省在留守劳动力年龄结构有密切关系, 云南留守劳动力中青壮年比例高于四川, 因此导致其土地经营情况在转移后变差比例比四川少。四川土地经营变差的比例高于平均水平, 贵州、重庆和云南均低于平均水平。从调查中了解到由于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家庭土耕种面积在转移前后变化不大, 因此土地粗放经营情况比较严重, 这不利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 同时由于减少了对土地的管理, 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业生产发展负面效应的计量分析

1.生产模型的建立

对C-D函数Y=ALαKβμ进行变动, 为了测量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引入一个务工虚拟变量, 同时也将种植业播种面积、种植业生产性支出、投入劳动力数量作为解释变量, 构建的模型如下:

1nY=α+β11nX1+β21nX2+β31nX3+β41nX4+μ

种植业产值Y做被解释变量, 其余是解释变量。其中, x1表示劳动力转移的变化, 转移前为0, 转移后为1, x2是种植业的实际耕作面积, x3表示种植业生产性支出, x4代表劳动力数量, μ表示随机扰动项。

2.模型结果的估计

(1) 数据的处理。

由于种植业产值和种植业生产性支出受价格因素的影响, 以2003年作为基期, 将数据作处理。劳动力转移变量x1, 转移前赋值为0, 转移后赋值1。

(2) 模型估计。

由于变量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运用SPSS对数据逐步回归, 由于x4无法通过t检验, 被自动剔除, 模型估计得到以下结果:

1nY=6.133-0.411nX1+0.6401nX2+0.1431nX3

(35.408) (-12.647) (16.842) (5.316)

R2=58.3% F=695.717

从估计结果来看, R2=58.3%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度, F=695.717 (P=0.000<1%) 说明模型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变量X1、X2和X3的t值分别为-12.647 (P=0.031<5%) 、16.842 (P=0.028<5%) 、5.316 (P=0.061<10%) 表明变量分别在5%、5%和10%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 X1的系数符号为负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被解释变量成负相关关系, X2、X3成正相关关系。X1为劳动力转移变量, 它与被解释变量 (种植业产值) 呈现负相关关系, 即随着目前劳动力转移数量增加, 带来农村劳动力不足, 农业技术推广受阻, 土地粗放化经营等因素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产值, 导致种植业产值呈现下降趋势。学术界普遍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各种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配置, 对农业生产发展有积极效应。但通过对西南地区的实证研究, 发现劳动力转移变量与农业产值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说明目前西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已不仅仅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一部分“非剩余劳动力”也参与了转移, 严重制约了当前农业生产发展。一方面, 农业生产受自然和市场双重因素的影响大, 农业生产劳动环境差、工作量大、体力消耗大, 另一方面, 劳动力转移收益较稳定, 与农业生产相比纯收益高, 加上转移后工作强度比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小, 工作环境大多在室内, 劳动力多数转移到较发达的地区, 生活、交通较农村便捷。农村劳动力将两者对比, 导致其理性选择更偏向于转移, 从而农业从业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大幅度下降。目前生产水平下的“非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降低了农业生产率, 已慢慢偏离为提高农业生产率, 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的初衷。可以说目前盲目的鼓励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 这样的转移忽略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将不断增加, 这部分劳动力转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现代农业的实现同时也需要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 任何一种极端都是不利于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 所以在转移与农业生产发展两者之间如何平衡, 就显得尤为重要。种植业耕作面积、生产性投入作为种植业生产的生产要素, 与种植业的产值有正相关的关系, 符合经济意义。

五、政策建议

过以上分析, 西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为了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结合上述分析和西南地区实际情况, 提出以下建议。

1.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农村留守劳动力综合素质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 大量优质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流向城市, 导致农村原本并不充裕的人力资本变得更加薄弱。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通过增加对农村留守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农村留守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使得转移出去的那部分劳动力成为相对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真正的剩余劳动力, 对农业生产不会造成负面影响。大部分留守劳动力呈现老龄、文化水平不高的特点, 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接受和运用能力有限, 因此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就显得尤为重要。

2.加大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

2009年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实行四项补贴:一是粮食补贴;二是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三是粮种补贴;四是农机具购置补贴。一方面, 应当进一步加大补贴政策的支持力度, 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 使农业生产数量和质量均得到保障;另一方面, 为确保农业大省的经济落后地区农业生产发展不会因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受到严重负面影响, 应该对其进行重点支持, 支农惠农政策向其倾斜。

3.引导土地集约化经营

关于团场农业环境状况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农业;环境;污染;对策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163-01

团场的环境状况,是关系到广大职工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要素,团场环境污染严重,对今后的农业、畜牧业的发展都带来一定的影响,严重制约着人们的生活。由于团场工业化生产短缺,牧业产业很难大规模的发展起来,农业在团场也就无节制的进行了对土地的开发和使用。为了增加农业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无计划的地下水开采,无休眠的长期使用土地等等,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损坏。就这些问题,笔者于2008年5月对个别团场进行了农业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

1团场基本概况

团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温带干旱半荒漠气候。春季天气多变、多大风,气温回升快,冷暖波动大;夏季热而短促、空气干燥、蒸发量大;秋季降温迅速,冷空气活动频繁;冬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降水量363.8mm,年平均蒸发量1544.7 mm,年蒸发量为年降水量的4.3倍,年平均积雪38 cm,年平均日照时数2405.6 h,日照百分率57%,年平均相对湿度61%,

年平均风速2.7 m/s。

2土地污染状况

化肥、农药、地膜等现代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对它们的过度或不当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2.1化肥的使用对土壤的污染

(1)引起土壤酸度变化。过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等都属生物酸性肥料,即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土壤中氢离子增多,易造成土壤酸化,使得营养成分流失每年达12.5%,造成土壤贫瘠化,影响作物的生长。

(2)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化肥使用过多,使土壤结构被破坏,导致土壤板结。化肥的长期大量和不合理使用会导致土壤理化性变劣,造成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破坏土壤,造成土地的板结,土壤结构变化,土壤污染严重毒害农作物。尤其是尿素和二铵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土地每年以15.5%的地亩在板结。已经造成了不可争议的事实。我们在浇水的时候发现,80年代初期,第一遍水,土地吃水深度在70 cm~80 cm,20世纪90年代后期,浇第一遍水的时候,土地的松软程度就有些下降,土地吃水深度只能达45 cm~50 cm,进入2000年以后,第一遍水浇之后,土地的吃水深度约20 cm~35 cm,土地板结程度,已经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大量施用化肥,用地不养地,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不仅破坏了土壤肥力结构,破坏了土壤环境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2.2农药使用对环境影响

农药使用不当、任意加大药量,损害土壤的生产功能、调节功能、自净能力和载体功能。

植物化学保护所使用的农药,有的直接施于土壤里防治病、虫、草害的同时直接接触土壤微生物,就是直接喷布于植物地上部的农药也大部分掉在地上残留在土壤里,土壤里这些农药都会直接或间接与土壤微生物产生相互作用。一方面农药对微生物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这关系着土壤肥力、植物发育和病、虫、草害的发展;另一方面土壤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代谢也起作用,这关系到农药的残效和残留。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各种药剂作用不同,不同土壤条件、施药时间、浓度等都对作用产生影响。每年农作物生长期时,空气中含农药成分1 km2高达1.25 ml,严重影响了环境。

3地膜的使用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对土壤的“白色污染”问题

3.1地膜对土地的影响

大面积的使用地膜,使土地松软程度造成破坏,土地的肥性减退。加之地膜很不容易拾捡干净,种子播入地中,造成大量的种子落在地膜上,种子不能正常发芽生长,从而严重影响了产量,破坏了土地,影响了环境。据调查,目前团场使用地膜的土地达50%以上,尤其是经济作物使用地膜量达100%。

3.2地膜对动物的影响

废地膜被牛、羊等牲畜误食后,易造成胃、肠疾病。据当地兽医部门反映,由此引起的牛、羊发病率日趋增多,每100头牛羊发病中就有1头是误食地膜引起的,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4针对以上问题采取的基本对策

4.1政府加大宣传力度

要保护好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就要制定出长期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加大宣传力度,为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甚至是强制执行国家有关保护环境的政策。

4.2减少农业辅助性资料的使用

对于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要有节制,合理的使用,而不是大规模的使用,有的0.067 km2地用化肥量100 kg,我们可以减少使用,农药最好使用无公害绿色农药。减少地膜的使用量,地膜拾捡干净,可提高土地的肥性。

4.3有计划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减少盲目性

采用三维模型模拟地下水运动,即将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土壤水视为一个统一整体,在三维空间上进行水分运动模拟,较二维模拟更加精确。

总之,农业发展一定要考虑到和环境相结合,减少污染,为了我们的长远打算,保护生态是首要问题。

The Report of Agriculture Entironment Status in the Farm

Liu Suhua

Abstract:Agriculture is the origin of basis matter of the being.Protecting agriculture entironment is very important . This text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entironment as a result of agriculture pollution as the chemical fertilizer, pesticide, velamen. It is danger not only to agriculture production, but also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农业状况分析 暑假社会实践 篇4

**学院管理系 会计**

摘要:简单调查了鲁豫交界地梁堤头镇农业发展状况,浅显地综合了实习单位的资料,并跟企业的部分员工进行交流,找出在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状况粗略的分析了家乡农业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家乡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农业科技

“实践出真知”,暑假的实习给了我们每一个同学锻炼的机会,从2010-7-22到8-22我在商丘高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在实习期间了解许多关于的农业的具体知识,曾经一起去农田参加测土取土样工作,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梁堤头镇农业区位优势。

梁堤头地处山东省曹县南部与河南省接壤地区,属于黄河慢水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建国后累年平均气温大于0℃活动积温为5200度,日照时数2640小时,无霜期212天,降水量708毫米,北纬36度,光照充足;辖区面积广,下辖36个行政村,78个自然村,人口

4.8万,耕地4.6万亩,总面积68平方公里;水资源丰富,地上水多年平均供需基本平衡,地下水质好,开采利用较少,尚有较大潜力,黄河故道、洋河贯穿东西。梁堤头镇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现在仍然没有改变农业的主导地位,只是在新农村的建设潮流中农业品种多样化,向深加工方向发展。

二、梁堤头镇近两年农业发展数据统计。

耕地4.6万亩,总面积68平方公里小麦年产量为1500万公斤,玉米年产量为1200万公斤。香椿大棚260个,年产量6000多公斤种植面积80多亩,现已育木瓜苗50多万棵

粮食生产:种植面积近两年稳定在四万亩,粮食产量比去年上升3%,今年小麦年产量为1500万公斤,玉米平均年产量为1200万公斤。

其他作物:香椿占地300多亩,预计2011年再扩展150亩,现有冬季香椿大棚260个,年销售5000公斤;木瓜现有80亩,幼苗50万棵。

三、梁堤头镇农业发展特点分析。

1、粮食生产仍然是全镇经济的支柱,但产业重心向高效优质产业转移。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型的乡镇,粮食生产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于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山药种植起初只是几户人家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多,面积不断扩大。同时发展特色产业,冬季香椿芽产业近年蓬勃发展,有香椿大棚260个,销往4省30多个县市,该产品无污染营养丰富同时可以抗癌,市场需求旺盛。本镇同时有特色木瓜种植,种植面积80多亩,现在育有木瓜苗50多万棵。木瓜集观赏、食用、药用于一身,市场价格高达每公斤8元,一颗5年龄木瓜树市场价一万多元。

2、农民对土地投入增多。1999年平均每亩化肥年用量180斤,而现在则是280斤,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对农业科技的重视同时农民土地收入也不断增多,另一方面是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加大了对土地的补贴。13、紧密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临商公路、京九铁路贯穿全境,镇内建有客货两用站,距离陇海线铁路与京九铁路的交汇处商丘15公里,南临洛连告诉公路,东靠德商高速公路。同时本地区是东西部的结合处,市场可辐射全国大范围地区,并且本地是黄淮海平原的南端地势较高不宜发生洪涝。

四、家乡农业存在的问题。

1、粗放型农业占主导。农民片面地追求产量和省工省事,进行一次性施肥和打药,化肥农药约占总成本的60-70%。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致使农业效益低过量地施用化肥农药,也改变了农产品的品质。不仅失出了原有的口感和色香味,而且大量的残留危害身体健康,同时市场价值也变低。

2、个别干部为了政绩,频繁的开发征地,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没有实际价值。浪费了土地资源。

3、土地盐碱化严重。全镇约有1/4盐碱地,再加上施肥的不合理以及单一的作物种植结构,和农民缺乏对盐碱地的改良知识,传统的灌溉模式无一例外的加重了土地的盐碱化。

4、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是50-60年代修建的,由于以后一段时间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大部分年久失修,设施老化,渠系灌溉配套不全,60%排灌工程设施需要维修,许多河道淤积,行洪排洪能力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下降。

五、关于家乡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使得产业优势和规模优势日益显现。实现全镇农业产业结构由单一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协调发展转变,由产量、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转变。培植起粮油、蔬菜、畜牧三大支柱产业,形成特色产业区域。对黄河故道地区重点发展林木业,同时鼓励家庭畜牧业可以为农民增加额外收入。

2、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正确利用国家补贴,针对盐碱低产地政府做好改良宣传工作,鼓励多施硫酸钾型肥料以减少盐碱。正确引导农民合理开采地下水,改变传统的大水漫灌的错误浇灌方式,修建滴灌喷灌管道,稀释盐碱。

3、增加农作物品种,鼓励多样化种植。近年来虽然作物多样,但同时普遍存在大田作物单一,为病虫害的大量传播提供了途径,再次,由于经济作物棉花的种植面积急剧萎缩,盐碱地块单一玉米种植加剧了盐碱化。

4、深化产品加工,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细化工作步骤,对于经济作物深加工提高市场价值,及时跟进需求,做好信息统筹工作,造福与人民增加农民收入。5、提高农民素质。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一要加大对全镇农民培训的力度。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充分利用省级师范职业学校梁堤头镇职业学校的教育优势对农民的培训由临时突击培训变为中长期正规培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免费对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进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二要积极发展村村新经济组织。大力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各类农村新经济组织。积极帮助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经济组织的政策扶持,尤其是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它们开展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活动。三要鼓励各类人才从事家乡农业。要加大支持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充分发挥他们带动周围

农民增强科技意识、商品意识的作用。

6、继续扩大和鼓励特色产业种植,比如冬季香椿和木瓜,首先要做好宣传联系大的企业进行合作深加工,其次逐步推进计划形成大的规模,搞好科技研发,延长产业链。

7、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改良土壤,加强农田防护林的建设,树木采取科学合理的采伐。

总之,通过在本地区农业开发公司的实习学到了许多经验,同时结合在家乡的实际生活考察得出在地区发展是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转换思路,要注重因地制宜,坚持科学发展观,确定发展重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积极探索多种符合当地实际的实现形式。

参考文献:

[1]山东曹县政府.曹县概况。

农业科技公司发展状况调研思考 篇5

一、公司基本情况

****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苍山西镇花椒园村的大浪坝,该

企业是在2006年初,由县农业局、苍山西镇引进,在大浪坝种植生态乌龙茶,属中台合资企业,由北京**,占49%股份和台湾**占51%股份合资组建。项目负责人为台商林跃麟先生。当时注册资金860万元,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到目前投入项目资金1400万元,其中承租土地3000亩,种植优良茶叶品种2000亩,其中可采摘加工的400亩,厂房、办公、住宿区占地84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目前厂房、办公、住宿区建设工程基本完工,围墙、大门正在修建,加工机械设备从台湾进口已到位,计划今年6月初开始采摘加工。另外,今年三月我们引进了上海一户客户已投资10万元,在茶园内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主要以洋芋、箩卜为主。目前已种洋芋50亩,养殖主要以家禽、生猪为主。该公司月雇用当地民工60人多人。

二、目前主要存在的困难

通过调研座谈,影响该企业发展的困难有:一是该企业于今年的6月份开始加工茶叶,但生产用电问题还没有解决。二是茶叶种植周期长,前期投入大,效益回报缓慢。三是要求相关部门协助办理有机食品许可证。

三、下步工作打算

农业生产状况 篇6

典型农业区域土壤有机污染状况监测研究

采用GC,HPLC和GC-MS等方法对河南省6种典型农业区域土壤有机污染状况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以六六六和滴滴涕为主的有机氯农药浓度总体远低于GB15618-1995二级限值.污染水平总体上处于安全状态;多环芳烃普遍检出,检出率为100%.含量均值在50.6×10-7%~96.4×10-7%之间,远低于欧洲土壤质量标准,但苯并(a)芘的.检出率为46%~100%,含量均值在1.24×10-7%~4.97×10-7%之间,已超出俄罗斯土壤质量标准,有潜在危害性.污水灌溉区土壤中的多环芳烃总量和苯并(a)芘平均含量在6种区域中为最高,显示污水灌溉是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的主要原因.

作 者:申进朝 王宣 多克辛  作者单位: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河南,郑州,450004 刊 名: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 24(4) 分类号:X833 关键词:土壤质量   有机污染   环境监测  

坦桑尼亚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篇7

农业一直是坦桑尼亚经济中的主要贡献者,在整个国民产出中也占有很大的份额。在1990年--2007年间农业对GDP总量的平均贡献率在48.5%左右(NBS 2007)。农业也是一个解决农村人口就业的主要途径。据估算,坦桑尼亚85%的人口居住在农村(NBS2007),农业也是经济中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57%。世界银行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战胜贫困,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农业上。

本文的主要论点是:坦桑尼亚在消除贫困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成败与否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农业的业绩表现,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农村的贫困水平是城镇的2倍;第二,坦桑尼亚有超过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虽然农业在坦桑尼亚的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农业的增长速度却不令人满意。事实上,农业并没有将大部分农村人口从他们现在的困境中解放出来。据2000年1月的家庭收支调查显示,那些全部依靠农业的家庭往往比那些至少有一个家庭成员在非农业部门或者在其他现代产业部门的家庭更贫困。这似乎并不令人意外,鉴于坦桑尼亚农村经济的性质及其对农产品出口的依赖,2006年,坦桑尼亚的人均购买力为5美元,在177个国家中排名第159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及其生产力的增长被认为是实现持续增长、消除贫困的关键。发展经济学家和农业经济学家都认为农业生产力的增长是关键,如果农业产量的增长得足够快,就可以解决贫困问题(Rao,Coelli and Aladdin,2004)。

二、坦桑尼亚农业的现状

从表1中可以看到,在2000年--2007年中,坦桑尼亚农业约以4.5%的平均水平增长,相比较,人口以3.0%的速度增长(2003年人口普查),这一数字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农业劳动生产力有小幅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表1表现了农业增长率的波动。例如,在1996年--2007年间,农业增长率在2005年达到了最高-6.7%,在1998年最低,仅为1.9%。在同一时期内,主要的六种粮食作物每年以4.5%的速度增长,而出口农作物则以5.2%的速度增长。其他产业如畜牧业、林业等则相对表现较差。为迎合国家消除贫困的目标,农业被视为主要产业,若要达成该目标,农产品必须大幅增长(lazaro and temu 2003)。

三、影响农业增长的因素

1. 农业生产的规模

在坦桑尼亚农业经济是由小农场主来主导的。最新的地区综合农业调查显示:大约有462万小农场主在经营农业,平均每个小农场主耕种1.78公顷土地。(URT 2001b)

在对农业现状的分析中,ASDS指出:小农场主使用了坦桑尼亚85%的可耕种土地,平均每户使用0.2公顷--2公顷。2000年/2001年的家庭收支调查显示: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评估显示52%的小农场主拥有不到2公顷的土地。

这些数据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坦桑尼亚有大量的未利用土地。据估计,在坦桑尼亚大约有4400万公顷的土地适宜发展农业,但为什么仅仅只有23%的土地被开发呢(URT2001a)?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在土地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为什么农民只耕种这么一点点?

如果通过减少对雨水过度依赖的农业,利用复种等方式,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是可以增加的。复种可以通过灌溉来实现。据估计,坦桑尼亚大约有100万公顷的土地适宜灌溉,而现在仅有15%的土地被灌溉(URT 1997)。若要通过复种完成如此密集的耕种必须要改进农业技术,加大对于农药和化肥的投入。

2. 农业技术水平

现在坦桑尼亚农业所使用的技术都是较为落后的。农民们使用简单的工具,在依赖雨水的农业系统中,大部分都依靠手、用锄头耕种。据估计,仅有0.2%的农场主有一台拖拉机。在坦桑尼亚,约70%的土地都是依靠手、用锄头来耕种的,20%依靠畜力耕种,10%依靠拖拉机耕种(URT 1997)。如此低的机械化水平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在那些依靠畜力耕种的地区,也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农业经营。然而畜力割草机的最大缺点就是价格昂贵,这也是对农业机械发展的最大的限制,也就导致了农民们对家庭劳动力的依赖。

3. 农业信贷

在过去的8年中,虽然商业银行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商业银行对农业生产的贷款量却减少了一半,从1996年占国内总贷款的近11%减少到2001年的6%(世界银行2001)。研究表明,由于受到资本的限制,小农场主无法购买或者租用先进的技术投入农业生产。据测算,坦桑尼亚每年仅有5%的农民可以获得非家庭来源的贷款。农业贷款最大的制约条件就是穷人无法偿还的风险。

4. 可投入的要素及其要素价格

研究表明制约农业集约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民们无法获得足够的农业投入(URT2002)。1998年--1999年的地区综合农业调查显示大约64%的农民不使用肥料(详见表2)。

括号中的数字表明使用该种肥料的农民占所有使用肥料的农民总数的百分比数据来源:URT 2001

同样,仅有约57%的农民会进行农作物害虫治理。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农作物害虫治理的农民中大约有34%都会使用诸如牛粪和树叶的非化学方法。然而,农民们避免大量使用化学要素投入的主要原因还是化学肥料价格高,他们现在能够从农产品交易中获得的低回报是很难去支持高额投入的。肥料的使用量下降一半不仅仅是因为取消了农业补贴,更重要的是因为农产品价格低。

在1991年--1997年间,投入补贴的减少实际上使得肥料的实际价格上升了2.5-3.9倍(世界银行2001)。这种增加,再加上较低的农产品价格,使得肥料的用量大量减少,尤其是像玉米这种粮食作物。农产品的低回报率是同该种产品的市场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将在下一节中讨论这些市场问题。

投入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及时的推广服务。在坦桑尼亚研发的主要问题在于研究者和农民之间的知识传承性差,推广机构的不稳定,以及由于当地政府对于推广服务的分权化管理而引发的制度性问题。

5. 农业生产的市场状况

农业生产的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市场正常运转,交易及贸易繁荣,会增加在农村地区流通中的现金流,从而使得农民获得更多脱离贫困的机会。阻碍农业部门增长的市场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农产品营销的信贷

(2)较低的产品价格

(3)缺乏竞争力的市场

(4)落后的交通网络(尤其在郊区)导致较高的运输成本

(5)市场信息不易获得

政府基于市场自由化的政策将市场问题寄希望于私有经济。但是由于私有经营者较少,且他们只从事自己有优势的领域,这就导致一些领域形成了垄断或少有竞争,同时也导致了农民收入不足。据估计,坦桑尼亚农村人均收入为14,134,而坦桑尼亚总体人均收入为17,928;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人均收入为40,767,而其他城镇地区人均收入为30,426(NBS2002)。

增加收入的惟一方法就是提高生产者的议价能力,并改善农村道路网络。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保证市场服务的广泛覆盖和市场信息的充足。

6. 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

农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同样依赖于出口收入。传统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有咖啡、茶叶和烟草。这些产品大部分都是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或者半成品出口,这就导致了产品价格较低,同时也限制了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较低的世界市场价格导致了农村人口的低收入。我建议政府应该鼓励对农村工业的投资。这些是可以通过实施相应的政策,并改善基础设施来实现的。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农业虽然重要,但是在过去的20年里,农业部门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农业生产的规模小,科学技术落后,农业信贷不足,可投入的要素不足及较高价格,农业生产的市场状况不佳,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较强。很多发展项目都聚焦在小农场主身上,而忽略了大中农场主(Temu and Phillip)。由于产业生产的规模较小,农业技术一直停留在使用手、用锄头上,这就使得农业一直是一个非常辛劳的苦力活,而无法成为经济的支柱。

根据以上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鼓励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学习先进技术,优化发展。这将促进农业的集约化,并促进农产品市场更加有竞争力的发展。同时也能加强农业同制造业间的联系。

第二,如果农业发展战略(ASDS)能够获得成功,今后的农业发展战略应注重大中型农场主。大中型农场主才是转变经济、促进农业集约化和商业化的关键。

第三,鼓励建立农民联盟。在自由的市场环境下,农民必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利,为自己的产品争取更高的价格。

第四,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投入。放宽政策,提高农民积极性。从而促进坦桑尼亚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摘要:坦桑尼亚是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然而由于对雨水的依赖性大,以及落后的交通和基础设施状况,再加上技术水平低,产生了持续的粮食安全问题。虽然坦桑尼亚政府已经将重心落在了农业发展项目(ASDP)上,农业的现代化也在很早前就被政府提上了日程,然而迄今为止,坦桑尼亚的农业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小农体系。目前,坦桑尼亚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保障粮食安全,出口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农产品。本文旨在考察造成坦桑尼亚农业不良表现的主要原因,分析影响农业增长的因素,最后提出建议,希望能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业,消除贫困,坦桑尼亚

参考文献

[1]Mangisoni Julius,(2006).Markets,Institutions and Agricultural Performance in Africa.African Technology Policy Studies Network(ATPS);Special Paper Series No.27.Nairobi,Kenya.

[2]URT,(2001),Tanzania Economic Survey2001.www.bot-tz.org.

[3]URT,(2007a).Tanzania Economic Survey2007,www.tanzania.go.tz

[4]URT(2007b).Agricultural Sector Achievements of the Third Phase Government1995.2005.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ood Security and Cooperatives.Retrieved from http://www.kilimo.go.tz

[5]Rao D.S.Prasada,Timothy J.Coelli and Mohammad Aladdin,(2004).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employment and pover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1970-2000..ILO,Employment Strategy Papers.Retrieved from.

[6]World Bank(2000):.Agriculture in Tanzania since1986:Follower or Leader of Growth.IFPRI,Washington

[7]http://www.ilo.org/public/english/employment/strat/download/esp9.pdf

农业生产状况 篇8

关键词 农业化学品;面源污染;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062.2;X1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3-0107-04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20

改革开放以来,集约化农业使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取得了很大进步,其中化肥和农药的投入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施用化肥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而且也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据估计,1978-2006年间化肥投入对中国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56.81%[1]。农药能够减少因病虫害和草害所引起的农作物的产量损失,施用量也在逐年增加。然而,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负外部性影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随化肥、农药投入的增加而不断加剧。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国GDP的0.5%-1%[2],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1 农业化学品投入数量及区域分布特征

1.1 投入总量与分布

由于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施用量逐年增加。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下同)从1980年的1 269.4万t上升到2007年的5 107.8万t,年均增长率5.1%。从区 域分布来看,华东和华中地区是施肥密集区,2007年施肥总量为2 595.8万t,占全国施肥总量的50.8%。其中,华东地区化肥施用总量为1 373.9万t,占全国26.9%;华中地区化肥施用总量为1 221.9万t,占全国23.9%。现代农业离不开农药的使用。据估计,在中国每使用1元钱的农药,农业生产可获益8-16元[3]。农药可以增加作物产量,也可以增加农业收入,这种狭隘的认知导致了中国农业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加。近10多年来,我国农药使用量(折纯量)增长迅速,从1995年的108.7万t上升到2004年的138.6万t。与化肥类似,华东 和华中地区农药使用量也一直远远高于其它地区。以2004年为例,华东和华中地区农药施用总量分别为45.4万t和39万t,占全国使用量的32.8%和28.1%;东北地区的农药施用量近年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西南、华北、华南和西北地区,2004年达11.8万t,紧随 华南地区。

1.2 主要省份分布

从各省、自治区的具体情况来看,施肥量最多的6个省分别是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和湖南,其中河南省2007年的化肥使用量达569.7万t。2001年,6省施肥总量为1 918万t,占全国总施肥量的45.1%。截止2007年底,6省总施肥量上升到2 237万t,占全国总施肥量的43.8%,6省施肥总量占全国总施肥量的比重基本稳定,维持在44%左右。从各省和自治区的具体情况来看,农药施用最多的6个省分别是山东、湖北、湖南、河南、江苏和安徽省。2001年,6省农药施用之和为60.4万t,占全国农业总施药量的47.4%;2004年,6省农药施用之和为65.4万t,占全国农业总施药量的47.2%,6省农药施用量所占全国农业施药量的比重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47%的水平。

2 农业化学品投入存在的问题

2.1 过量投入

1997年我国农田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306.1 kg,2007年上升至419.6 kg,增加了37.1%。从不同区域来看,2007年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的单位面积化肥投入量均已超过600 kg,分别为646.8 kg、636.2 kg和618.9 kg。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分析,目前世界上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约为120 kg。因此,我国化肥单位面积用量已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农业部门的调查,当前我国化肥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而发达国家为60%-70%[2]。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药施用国。我国农药施用量从1995年的8.36 kg/hm2上升至2004年的10.66 kg/hm2,10年间增加了27.5%。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分别达到21.11 kg/hm2、19.47 kg/hm2和17.93 kg/hm2。2004年单位面积施药水平最高的是福建省,达37.3 kg/hm2,紧随其后的是浙江、湖南和广东,单位面积施药水平分别为29.8 kg/hm2、27.3 kg/hm2和26 kg/hm2,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结果也表明,我国农药的过量使用在水稻生产中达40%,在棉花生产中超过50%[2]。

2.2 结构失衡

肥料投入结构不平衡,N、P、K养分比例不协调,有机肥料在施肥中的份额逐年下降。从表4可以看出,尽管N肥和P肥的使用比例在逐年缓慢减少,K肥和复混肥的使用比例在逐年缓慢增加,但施用结构仍存在很大的问题。据统计,1991年我国化肥施用N∶P2O5∶K2O比例为1∶0.45∶0.13,2001年为1∶0.52∶0.20[4],2004年为1∶0.47∶0.10[5]。很显然,N肥和P肥的投入过量,K肥的投入相应的过少。另外,有机肥的投入与无机化肥相比也显得不足,其作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我国肥料使用总量中,有机肥占总施用量的比例由1949年的99.9%下降到1990年的37.4%,近年来仍呈下降趋势。绿肥面积显著减少,大量作物秸秆被废弃或焚烧,畜禽粪便未被很好利用,各种营养元素配比不科学。

农药使用结构也很不合理,目前主要以杀虫剂为主,其中高毒农药品种仍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据统计,世界农药市场的品种结构为杀虫剂占28%,杀菌剂占48%,除草剂占18%,植物生长调节剂5%。中国使用的农药品种结构为:杀虫剂占54.6%,杀菌剂占25.3%,除草剂占19.3%,植物生长调节剂0.7%[4]。2000年中国有机磷杀虫剂占农药总用量的39.4%,占杀虫剂总用量的70.5%。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的高 毒品种用量占整个农药用量的37.4%,占杀虫剂总量的67.0%。这些毒性较大、对农产品与人畜危害风险较高的品 种长期以来一直是农药销售中最常见、最易购得的品种,成为农药使用的当家品种[5]。

2.3 技术落后

农民缺乏肥料使用的技术培训,往往根据自身经验确定施肥数量、施肥时间及施肥结构,不能根据作物产量水平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投入,而是尽可能地多投入化肥。农户为了节省时间,“重基肥轻追肥”的现象十分普遍,且过度依赖无机化肥,忽视传统农家肥和有机肥的投入。在施肥方式上,铵态氮肥表施、施肥后大量灌水、磷肥撒施等不合理的方式广泛存在,不仅造成养分的大量流失,也造成负面的环境影响。农药科学知识普及率低,农民科学用药的意识淡薄,片面追求防治效果和经济效果,认为农药施用的浓度越高,效果越好,特别是在蔬菜、水果、茶叶等作物上使用过量的农药,甚至是明文禁止使用的高毒农药。不少农民不能按照农作物品种、农药种类来选择不同的施药时间,只凭主观认知盲目选择。而且,施药装备比较落后,跑、冒、滴、漏问题突出,农药施用中造成严重的浪费,甚至有时引发人畜中毒事件。

3 化学品过量使用加剧农业面源污染

我国农业化学投入品的过量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正不断加剧。有关研究表明,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对污染总量的贡献率不断上升,从上世纪80年代的40%已经增加到现在的66%[6],并且这一趋势仍将持续,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化肥施用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水体污染、土地污染和大气污染。据估算,除N2外,每年我国大约有19.1%的被施用于农田的化肥氮以各种形态的氮素流失到环境中,并对环境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农田氮、磷流失已经成为我国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据估计,农田使用的氮肥约有5%会直接随地表径流,约有2%会渗透到地下水层[4]。2007年我国农田氮肥(纯氮)径流损失达114.9万t,渗透到地下水层的氮肥达45.9万t。这些氮加剧了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导致了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增加。中国2000年环境公报显示,太湖、巢湖氮、磷等营养物超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滇池总氮、总磷严重超标,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7]。农业面源污染对太湖、巢湖和滇池“三湖”全氮的贡献率分别为59%、33%和63%,对全磷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0%、41%和73%,已经超过了点源污染比例,上升为威胁地表水的主要污染源[8]。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含量将升高,从而导致部分地区地下水和饮用水硝酸盐污染。根据中国农科院在北方5省20个县集约化蔬菜种植区的调查,在800多个调查点中,45%的地下水NO3-N含量超过11.3mg/L,20%超过2 011.3mg/L,个别地点超过7 011.3mg/L[4]。化肥的过量或不合理施用也会影响土壤理 化性质和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造成土壤板结。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因化肥的过量施用,耕地质量退化现象十分严重。据估计,到2010年全国耕地氮素盈余量将达到2 240万t[4]。

农药特别是高毒农药的大量使用,也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许多农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农药污染,而农药直接施入土壤的地区造成的土壤污染最为严重。土壤不仅是农药 在环境中的“储存库”,也是农药在环境中的“集散地”。一般而言,农药在施用于农田之后,其中20%残留在作物上,50%-60%残留在土壤中,只有少量的农药作用于目标[4]。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直接向水体施药、地表残留的农药随雨水迁 移、空气中的农药雾滴或微粒沉降、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途径。日常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地表水体中含有数目可观的农药残留,主要包括杀虫剂和除草剂。在江苏、江西以及河北等地的地下水中就发现有六六六、阿特拉津、乙草胺、杀虫双等农药的残留;甚至在北京重要水源官厅水库,近年来污染也十分严重,检测结果显示水体中含有机氯农药等污染物10多种。

4 政策建议

对于农田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应采取源头控制策略:

(1)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政策框架和配套制度建设。包括:建立提升肥料产业水平和改进施肥管理水平的价格税收政策,对有机肥料、无公害农产品用肥实行补贴和税收政策,征收环境税抑制肥料过度施用;在技术上实行养分资源的综合监管,加强肥料投入品管理,实行无害化化肥准入制度;强化耕地养分质量监管,建立耕地质量预警预报系统;加快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无害化处理水平;调整肥料品种结构,向平衡、高浓度、专业化方向发展[4]。

(2) 推广成熟的化肥农药施用技术。提高化肥和农药的效率,是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因地制宜地推广成熟的化肥、农药施用技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改良施肥方法和施肥时间等措施减少化肥施用量;科学使用农药,提倡综合病虫害防治,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要鼓励有机肥、绿色农药替代无机化肥和高毒农药的使用。我国有机肥资源十分丰富,纯养分达7 000万t,含有大量的氮、磷、钾及作物所需 的微量元素,利用潜力十分巨大[5]。大力推广低毒、有效含量低、亩用量少、对病虫害防治效果好、防效长的新农药。

(3) 加强农业环保教育。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化肥有效利用率不高和不合理施肥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之一。农业面源污染使河流水库水质富营养化,硝酸盐污染超标导致饮用水质量下降,已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通过科普和大众媒体,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全民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认知和自觉参与防治污染的意识,引导和规范农业生产方式,鼓励农民采取环境友好技术以实现减少农药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编辑:李 琪)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祖力,肖海峰.化肥施用对粮食产量增长的作用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8,(8):65-68.[Wang Zuli, Xiao Haifeng. Analysis of Chemical Fertilizer on the Growth of Grain Output[J].Issues of Agriculture Economy, 2008,(8): 65-68.]

[2]课题组.我国农业污染的现状及应对建议[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10):17-21. [Ke Tizu. China’s Agricultural pollution’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J].International Technical and Economic Research, 2006,(10): 17-21.]

[3]王律先.我国农药工业概况及发展趋势[J].农药,1999,(10):1-8. [Wang Luxian. Overview of China’s Pesticide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Trend [J].Pesticide, 1999,(10): 1-8.]

[4]朱兆良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Zhu Zhaoliang et al. Policy for Reducing Non-point Pollution from Crop Production in China [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 Press, 2006.]

[5]Zhou and Jin.Chinese Vegetable Safety Administration Problems, Causes and Counter Measures[J]. China-USA Business Review, 2004,(3):25-31.

[6]OECD and China. Environment,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policies: Lessons from China and OECD Countries[R]. 2006.

[7]王金南等.中国水污染污染防治体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Wang Jinnan et al. Chinas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System and Policies [M].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 Press, 2003.]

[8]李贵宝等.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研究的概况与展望[J].农业环境保护,2001,(3):190-191. [Li Guibao et 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the Overview and Prospect Research [J].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1,(3):190-191.]

Agrichemicals Inputs and Its Impact on Environment CAI Rong

(China Academy of Rural Develop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7, China)

Abstract Intensified agriculture has promoted rural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which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played a pivota l role. However, the extensive use of agrichemicals also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ext ernality effects, especially 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This a rticle analyzed the agrichemical use and its regional distribution, the proble ms of agrichemical use and the results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Total fertilizerand pesticide use continued to increase. The main six province, Henan, Shandong, Jiangsu, Anhui, Hubei and Hunan nearly accounted for half of the countrys agrichemical use. Agrichemical inputs had several problems at present, includingexcessive use, structural imbalance and technological backwardness. Unreasonable agrichemical use also caused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problems . Contribution rate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to total pollution rised contin ually. Finally,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policy frame work and supporting institutions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 trol, promoting sophisticated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application techniques and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上一篇:最新年终总结报告下一篇:PICC置管维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