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规划

2024-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贵州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规划(精选8篇)

贵州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规划 篇1

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而推行的一项科技活动,是整个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全省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总体部署,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认真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黔战略,按照国家《社会发展科技纲要》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要求,结合贵州实际,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集中力量解决以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地方病防治、控制人口、环境保护与治理、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等为重点的一批社会发展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的。据初步统计,“十五”期间我省共安排社会发展科技项目359 项,实际投入资金3.09亿元,其中科技投入达5161.22万元,实现新增产值2.76亿元,利税1.70亿元。通过项目的实施,推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省的全面实施。

(一)资源与环境领域

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更为得力。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环保产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主要水域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废水基本得到处理。

1、生态环境方面。针对我省突出的喀斯特石漠化问题,参与编制了国家“西南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科技规划”,实施完成国家重大攻关“喀斯特(岩溶)高原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和“山区退耕还林(草)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开展了喀斯特山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的科技支撑与研究示范及生物多样性综合研究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50公里喀斯特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形成了“喀斯特石漠化高原峡谷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与技术体系,为我省喀斯特生态重建与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技术模式与示范。

2、环境保护方面。完成了“贵州东伟污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楚天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实施膜生物污水处理设备研究开发,喀斯特环境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维护、监测评价与„3S‟系统集成和中小城镇污水处理新技术的研究,提升了我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技能力。

3、资源开发利用方面。重点突出了优势特色资源的开发,注重资源的高效、深度开发利用,通过实施主要速生阔叶树种培育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主要经济林高产、优质、高效综合配套技术和人工速生丰产林木材材性及高效利用研究,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作出了示范。

4、减灾防灾方面。建立了气象现代化防灾减灾指挥平台,重点开展空中水资源开发、人工防雹、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和临近预警、地区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喀斯特地区滑坡灾害发生机理及其安全预警可视化系统研究、旱涝和低温等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等工作,为农业及公众气象信息服务、防灾减灾提供了技术支撑。开展以城镇防洪工程、病险水库治理为重点的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防灾减灾应用技术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气象、水文、重点大中型水库等检测预报系统。

(二)人口、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领域

人口与健康方面,我省已建立较完整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为完成全省人口控制提供了较好的技术保证,医学卫生科学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我省医学学科科研支撑条件明显改善,科研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围绕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地方病开展病因、诊断、防治技术的难题攻关,特别是加强对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地砷病等重大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学科优势进一步突出,科技进步,推动了我省诊断、治疗、预防、保健水平有较大提高。“十五”期间共安排医药卫生攻关项目61项,资助经费685万元,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研究人员,其中晋升高级职称的有28人,中级职称的有34人;博士10名、硕士60名。

(三)城镇化发展与交通建设领域

主要开展了贵州城镇化水平预测及中小城镇污水处理新技术研究,指导城镇建设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走循环经济之路。

“十五”以来,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社会发展科技经费严重不足,有突破性成果较少,技术支撑、储备能力不足,成果转化率较低;二是生态退化严重, 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三是科研开发平台建设跟不上,实验条件较差;四是高层次人才较缺乏,科技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时期,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人口与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防灾减灾、社会安全保障、人居环境建设、社会服务等领域,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突破,以解决我省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为目标(中药产业另有专题规划),把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集成和产业化作为工作重点,全面提高我省社会发展科技的整体水平。

二、“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的科技发展方针, 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提供科技支撑和试验示范,全面推进我省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研究解决全省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推动社会发展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带动社会发展科技能力及总体水平的提高,使我省在开展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和活动中处于西部省区中等水平。

1、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保证我省经济和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科学技术要努力为控制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和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技术支持,努力推动环保产业不断上规模、技术上水平。

??到2010年,全省主要水域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长江、珠江等主要江河湖水环境达到优于地面水三级标准,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控制。

??到2010年,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0%;重点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达标率80%以上;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达到4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

??到2010年,使我省主要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机动车辆排放有害气体总量基本保持在“十五”期末的水平。

为此,“十一五”期间重点研究开发一批关键技术、工艺及设备,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具体包括:污染控制、污水资源化和水资源保护技术。重点研究高浓度有机毒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及工艺,有机废水资源化、能源化的有关技术;高效、低耗城市污水处理和低成本回用技术,以及快速简便洁水、节能净水技术;饮用水源保护污染防治示范技术。

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广高效、低耗、无废、少废、节能、节水的新技术、新工艺;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将现有的生产末端治理为主逐步转变为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

烟气脱硫技术。重点研究适合我国国情、脱硫达到排放标准,单位脱硫处理费用适中的燃料及烟气脱硫技术。

固体废物和有害废物处理技术和资源化技术。重点研究城市垃圾的收集运输、集中处理和有效利用技术及其关键设备。

围绕重点污染河流、湖泊治理示范工程,研究开发河流截污、流控、充氧曝气技术以及大型水生物净化工艺。

2、生态治理

到2010年,基本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科技体系。为两江生态屏障建设提供配套技术,实现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得到基本治理,力争在岩溶水防治与利用技术方面有明显突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符全省情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体系与保障体系,为有效遏制生态和环境质量恶化提供科技支撑;建成较完整的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提出小康社会贵州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关系及对策。突破主要高能耗、高物耗和污染大的重点行业所需的先进清洁生产技术,为重点行业和典型城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及示范提供科技支撑。建成一批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示范区,基本具备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自主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

??科技在生态建设中取得明显突破,初步建立符合贵州省省情的脆弱生态防治研究的理论框架;基本建成适合本省省情的环境科技发展体系,保证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探索构建起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力争到2010年,建立起不同等级石漠化生态类型综合防治技术与模式,为初步建成“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提供科技支撑体系,治理区、示范区植被覆盖率提高25-30%,平均土地壤侵蚀模数下降50-60%,喀斯特石漠化面积下降15-20%,生态环境趋于良好。形成1-2个中度以上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

??水、土、能源、矿产、旅游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有新的提高,芭蕉芋燃料乙醇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开展水土流失防治、水质保护技术及应急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环境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自动连续动态监测、生物多样性、生态脆弱区保护和重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推进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

3、人口健康

到2010年,初步建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初步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带来的制约和压力,力争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力争在一些重要疾病的防治技术上有较大的突破,努力提高全省疾病防治技术水平,预防、诊断、治疗重大、多发病,促进人民身心健康,使一些重要疾病在客观层面得到有效控制,降低重点疾病发病率,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和生活质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计划生育新技术,不断提高我省计划生育科技水平,切实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为优生优育,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服务。

??加强对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心脑肺血管病、肿病、病毒性肝炎、糖尿病、艾滋病、遗传病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识别诊断和综合防治研究;重大传染病与气象条件的形成及机理研究。

??加强老年、妇女、儿童的疾病研究。开展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研究,老年健康保健措施;围产期各高危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防治技术研究;危害婴幼儿和儿童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研究;

??开展控制重大传染病,加强地方性氟(砷)中毒综合防治研究。寻求控制传染病、重点研究和解决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防治的关键技术;

??节育技术和新型避孕药物及技术研究。完善和改进现有避孕、节育技术,重点加强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开展可逆性男女性绝育术新技术研究。有选择地开展辅助生育技术研究;

??生殖健康的流行病学和优生优育研究。针对我省遗传性疾病发病状况,开展人类遗传资源调查和遗传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技术研究;研究常见染色体病的产前筛检、诊断方法与技术,减少出生缺陷。

4、城镇建设

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步伐,以推进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我省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及资源化、新型建筑结构、新型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应用、节能省地型建筑设计等相关技术的研发;加强城镇化科学规划,推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具体体现在:

??探索加快我省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合理向城镇流动和转化,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开展城镇建设布局的规划设计研究,开发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方向的城市建设适用技术,加强小城镇住宅建造技术与新型建材的创新研究;研究高效、低耗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城市综合环境治理技术。5.防灾减灾

基本建成符合防灾减灾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在综合气象观测、天气预报预警、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评估与开发利用、气候预测、气候变化预估与应对、石漠化与气候变化关系、气象服务、气象综合保障与应急服务等重点领域实现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适用技术的突破。

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根据我省社会发展的目标及需求,针对影响社会发展的科技瓶颈,在资源与环境、人口、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城镇化发展与交通建设、防灾减灾、循环经济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攻关,集成技术创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一)重点领域

1、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

2、民族药业;

3、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4、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

5、建筑与城镇化;

(二)主要任务

1、人口健康与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

针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性别失衡及老龄化带来的相关问题,开展生殖健康、出生缺陷等问题的高危因素进行干预技术和干预模式研究,建立和完善相应科技共享支撑平台。

针对我省主要传染病、地方病、职业危害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在预防控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基础、临床、防治等方面进行创新技术研究。

2、不同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类型综合防治技术模式

围绕综合治理与生态系统重建的科技问题,重点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石漠化综合防治、高效生态产业关键配套技术、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等方面形成核心技术。针对喀斯特不同生态类型区石漠化,加快建设和完善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知识体系与技术体系,形成产业化应用体系和综合监测评价体系,开展生态林经营管理技术和商品林培育技术的研究,推动以毕节试验区、清镇示范区等为代表的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经济区试验示范。

3、生物资源的保护、综合利用与开发

加强生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重点开展生物种质资源与生物资源量的监测与评价、生物质能资源的品种选育与高效丰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信息系统建设。

4、新能源开发与节能技术

促进常规能源更加合理高效的利用,开展煤炭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开发新能源,发展新的节能技术。重点研究:

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重点开展煤炭中有害元素(硫、汞、砷等)的赋存状态及脱除技术、煤系固体废弃物(粉煤灰、煤矸石等)资源化技术、煤层气勘探和抽采及高效利用技术等研究;加强煤气化羰基合成、煤液化等煤化工关键技术攻关,开发煤化工新产品。推动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及产业化。

生物质能源:对贵州生物质能源资源进行调查,掌握小油桐、芭蕉芋、油桐等生物质能源的分布、储量、适应性及主要经济性状;研究气候变化对生物质能源的影响;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新品种选育及栽培;综合集成实用配套的丰产栽培技术。重点开展小油桐提纯、转化和芭蕉芋酒精发酵的工艺及应用研究,研发生产废料综合利用技术。为生物质能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推广:围绕原材料生产、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开展相应的节能降耗技术的集成研发,降低单位GDP的能耗指标。

围绕农村小水电和农村能源开发,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沼气技术的开发利用,加强促进沼气建设。

5、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

针对我省气象、地质、旱涝、病虫等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重点是加强以洪涝与干旱灾害、地质灾害等为主的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技术研究,建立我省重大自然灾害预报、预警、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及快速响应机制,加强防灾减灾的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以满足社会公共安全的需求。

6、资源勘探与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重点开展优势资源的勘测技术及矿床定位预测技术研究;低品位矿采选冶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矿石伴生有用元素提取的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

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及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及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的研发,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重点开展磷石膏、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加强大气污染防控技术、主要库区、湖泊、河流及水源地环境污染物总量削减控制和环境质量监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废物的污染控制配套技术、水环境监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污水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技术,改善城镇的环境卫生质量,为创建文明卫生的人居环境提供科技支撑。

7、循环经济与清洁发展技术

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基地、工业园区、中心城市和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制药业等为重点,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逐步推进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8、提高城镇化发展和科技支撑力度

依托科技加强我省城乡一体化、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城镇管理信息化、城镇人居环境优美化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升我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9、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围绕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重点目标,重点建设资源环境、医药、计生等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共享机制,完善服务体系。10.农林水利业方面

水利方面:针对水利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重大措施,以解决我省工程性缺水为主要突破,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水利信息化、防汛抗旱、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大力推广农村节水灌溉、水土保持治理等应用技术,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

11、科技强警

“十一五”期间,根据维护稳定、打击犯罪、反恐防恐等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的重大需求,以提高我省执法部门的综合作战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最终目标,力争在三到五年时间里,构建公安信息指挥作战平台;建立毒品犯罪相关数据库,完善吸毒人员生物样本毒品检测标准方法和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在解决当前制约我省执法部门战斗力的一些重大与急迫的技术“瓶颈”问题方面取得突破。争取进入国家科技强警示范城市行列,通过综合示范,大幅度地提高我省执法部门维护国家安全、驾驭社会治安、处置突发事件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与协调,形成合力,推动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切实加强对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领导,要落实专门的机构和资金,加大对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制定各地方的社会发展科技计划,使其真正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行动,保障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要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联系与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发展。

(二)增加社会发展科技经费投入。目前,我省社会发展科技经费,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顺利开展。为了确保本规划的贯彻实施,“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应大幅度增加用于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投入,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同时吸引社会民间融资和引进外资的多元化社会发展科技投入保障体系。

(三)大力加强社会发展科技能力建设。目前我省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数量虽不少,但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高等院校也无社会发展相关学科的博士培养点,因此必须抓紧培养、引进高素质科技人才。其次,应在我省选定的社会发展科技重点领域中,再优化2-3个领域,重点建设医药产业、环境资源工程研究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相关科技产业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相关产业方面的项目,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推动产学研结合,加速成果的产业化;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通过建立和完善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基地等措施,促进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技术标准、专利、人才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力度,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中药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贵州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规划 篇2

资料来源:《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2006~2010年) 》。

资料来源:《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2006~2010年) 》。

按照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5个具有因果联系的一级指标的表现, 判断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变动情况。

1 科技进步环境评价

2010年与2006年监测相比较, 甘肃省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提高了3.95;“十一五”期间甘肃省科技进步环境指数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 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低2.2%。该指数在全国的排名2010年为第22位, 较2006年位次下降2位, 2010年该指数增幅排名全国第14位;2010年该指数在西部地区的位次是第8位, 与2006年持平。

2 科技活动投入评价

2010年与2006年监测相比较, 甘肃省科技活动投入指数提高了14.82;“十一五”期间甘肃省科技活动投入指数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87%, 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出4.99%。该指数在全国的排名2010年为第18位, 较2006年位次提升1位, 2010年该指数增幅排名全国第4位;2010年在西部地区的位次是第4位, 与2006年位次持平。

3 科技活动产出评价

2010年与2006年监测相比较, 甘肃省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提高了20.67;“十一五”期间甘肃省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14%, 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出10.38%。该指数在全国的排名2010年为第7位, 较2006年位次提升11位, 2010年该指数增幅排名全国第5位;2010年在西部地区的位次是第2位, 比2006年提高4位。

4 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

2010年与2006年监测相比较, 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提高了8.19;“十一五”期间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53%, 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出3.15%。该指数在全国的排名2010年为第28位, 较2006年位次下降5位, 2010年该指数增幅排名全国第19位;2010年在西部地区的位次是第10位, 比2006年下降2位。

5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评价

2010年与2006年监测相比较, 甘肃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提高了15.83;“十一五”期间甘肃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06%, 比全国同指数年平均增长速度高出2.18%。该指数在全国的排名2010年为第27位, 较2006年位次下降1位, 2010年该指数增幅排名跃居全国第1位;2010年在西部地区的位次是第9位, 比2006年下降1位。

“十一五”以来, 从这5个一级指标的发展速度来看, 甘肃省除科技进步环境这个指标的发展速度低于全国水平, 其余4个一级指标的发展速度均高于全国水平, 其中科技活动产出和科技投入水平发展较快, 如图1所示。

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篇3

三、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根据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坚持做大产业规模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举,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行业。国家重点组织实施9大专项,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尽快形成我国生物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

(一)生物医药

根据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需要,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械。

1.疫苗与诊断试剂。大力开发预防、诊断艾滋病、禽流感等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与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加快实现产业化,务求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推进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性疫苗研发。提高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麻腮风、肺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统疫苗的安全性和预防效果。积极推进疫苗生产企业战略性重组,形成疫苗产业良性发展的产业链条。迅速扩大我国疫苗与诊断试剂产业规模,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专栏1疫苗与诊断试剂专项

以提高重大传染病预防能力为目标,加快预防性疫苗研制和产业化发展,降低毒副反应,提高免疫效率,为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流行,防止局部或大范围爆发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撑;加快治疗性疫苗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形成一批临床治疗癌症及其他疾病的新药;开发20种新型病原体诊断试剂并实现产业化,替代部分进口,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2.创新药物。大力发展生物药物,力争在基因工程、抗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物。积极开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小分子药物,在手性合成、激素合成、抗生素半合成等领域取得突破,在具有独特疗效的溶栓药物、急救药物、心血管药物、代谢病药物、老年病药物等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大力推进缓释、控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制剂等各类新型制剂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药物制剂整体水平。积极推进生物药物的合同研究和委托加工。

专栏2创新药物专项

以提高我国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力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和小分子药物开发和产业化;加强新型药物制剂及给药系统研究,整体提升药物制剂水平。开发药物生产新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力争在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艾滋病等)的治疗和预防用药方面取得突破,争取有5—10个自主创新的重要新药品进入产业化生产,培育5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生物医药大企业。

3.现代中药。大力加强中医药研究条件和平台建设,完善中药技术标准和安全用药保障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药理清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可控、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中药新药快速发展。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中药资源种质库;选育优良中药材品种,加快濒危中药材和关键中药材的生物培养和拟生态条件的规模化生产;推进中药材GA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基地建设,加快中药材种植业和中药饮片发展。加强中药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创新,优先发展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病、艾滋病、抑郁症、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流感等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的中成药,加快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品牌、品种和企业。

专栏3现代中药专项

以保护濒危稀缺中药资源为重点,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种植基地,促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加强中药制药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完善技术标准和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建立现代中药工程技术体系;加强名医名方开发及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促进中药专业化生产,培育20个左右产值超过10亿元的中药大品种,形成3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中药龙头企业;推动中药国际化发展,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

4.生物医学工程。着眼于满足全民基本医疗保健的需求,加快开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创伤、突发性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急救、诊疗、康复技术和设备,力争在关键技术、关键元器件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开发新一代具有组织诱导性的涂层人工关节、牙种植体、经皮植入器件、植入性智能假肢、人造皮肤、人工骨等组织工程产品;积极发展新型人工心瓣膜和血管支架、人造血管;大力发展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易维护、易操作的超声影像设备,核磁共振、CT、数字化X射线机、生物分子核医学显像等设备;以亚健康状态调控为重点,开发低生理负荷的生理信号检测技术和装置。重点发展面向中小型医院的量大面广的产品,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水平,实现部分医疗器械自给并出口。

专栏4生物医学工程专项

加快发展生物医学材料、生物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设备,建设若干国家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加强自主创新,在一批关键技术或部件上实现重点突破,实现产业化。提升和稳定量大面广的生物医学工程产品质量,扩大产品出口,初步改变高端产品依靠进口的局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专利产品并进入国内外市场;形成5—10家年销售收入数十亿元的骨干企业。

(二)生物农业

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加速生物农业技术的研发及广泛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1.农业良种。重点推进超级稻、优质高产小麦、杂交玉米、转基因棉花等我国具有优势的农业良种产业化。加强转基因抗病虫水稻、油菜、玉米、大豆等品种的选育。促进野生稻、野生大豆等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加快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作物开发和产业化。加速牛、猪、羊、鱼等畜牧、水产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扩繁率,促进产业化发展,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培育一批禽类新品种,扩大父母代种鸡饲养规模和孵化能力。

专栏5生物育种专项

围绕提高农产品品质、效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选育并大面积推广应用100—150个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新品种;推广应用30—50个抗虫、抗旱、抗逆能力强的防护林、经济林、能源林、速生工业用材林等新品系;培育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业(种畜、种禽、种苗、花卉、竹藤)企业(集团),使我国动植物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显著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效益。

2.林业新品种。推进优良林木、竹藤等产业化,加大抗逆、抗虫、高产和优质基因工程林木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加强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推进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技术开发,加快建设一批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基地,不断扩大野生种群,为野生动植物产品生产奠定基础。

3.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以实现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加快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及林木危险性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开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绿色农用产品应用的示范试点和宣传普及;推进全降解农膜的应用。推动资源优势整合,加快培育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型兽(鱼)用动物疫苗和诊断试剂、动物用生物技术药物和中兽药、生物饲料添加剂等领域的龙头企业。

专栏6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专项

开发并推广应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饲料添加剂等重要农用生物制品15个左右,开发并推广应用畜禽新型疫苗等动物用生物制品和制剂40-50种;增加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微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的使用比例;培育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大型企业集团10家,大幅度提高我国绿色农业生物制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效缓解农业面源污染。

4.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发掘和筛选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水养殖新技术,选育一批海水养殖新品种,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加速产业化,推动海水养殖业发展;加快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取、纯化技术研究,支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酶等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海洋生物企业。

(三)生物能源

突出区域特色、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加快培育我国生物能源产业。

1.能源植物。充分利用荒草地、盐碱地等,以提高单产和淀粉含量、降低原料成本为目标,培育木薯、甘薯、甜高粱、菊芋等能源专用作物新品种。以黄连木、麻疯树、油桐、文冠果、光皮树、乌桕等主要木本燃料油植物为对象,选育一批新品种,促进良种化进程;积极培育与选育高热值、高产、速生的乔木和灌木树种,以及高含油率、高产的油脂植物新品种(系),建立原料林基地;改进沙柳、柠条等沙生灌木资源培育建设模式,提高灌木资源利用率,建立沙生灌木资源培育示范区。积极研制一批基因工程油用植物新品种。

专栏7生物能源专项

重点选育培育一批速生高产、高含油和高热值能源植物品种,实现规模化、基地化种植;开展以甜高粱、木薯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10万吨级燃料乙醇示范工程,建设年产万吨级植物纤维燃料乙醇示范线;利用多种农林油料等建设10万吨级连续化生物柴油示范生产线;以秸秆、木屑等农林业废弃物以及沙生灌木为原料,建立年处理10万吨级以上生物质的气化固化示范发电厂;实施若干工业沼气产业化示范工程。

2.燃料乙醇。支持以甜高梁、木薯和菊芋等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加快以农作物秸秆和木质素为原料生产乙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实现原料供应的多元化;优化燃料乙醇生产工艺,降低水耗、能耗和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逐步扩大燃料乙醇生产规模和乙醇汽油推广范围。

3.生物柴油。支持以农林油料植物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加强清洁生产工艺开发,提高转化效率,建立示范企业,提高产业化规模。开发餐饮业油脂等废油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制订生物柴油技术标准。加速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化进程。

4.生物质发电和供热。加快研制大型高效生物质连续气化装置,开发生物质燃气高效净化技术,积极开展秸秆、木屑等农林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示范工程,大力支持以灌木林和柳树等燃值高的速生能源植物为原料的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示范;加大规模化沼气技术开发力度,大力发展集约化专业养殖场沼气工程、利用有机废弃物的大型工业沼气工程,建设一批高技术、高水平的沼气发电供热供气示范工程。加强户用沼气池、特别是秸秆为原料的沼气池的技术开发,大力普及农村沼气。

5.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积极发展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技术,鼓励利用农作物秸秆、林木剩余物,加工致密成型燃料,为农村、林区提供使用方便、清洁环保、燃烧效率高的能源,减少农村燃料消耗对林木等植被的破坏。

(四)生物制造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基产品,实现对化石原料的部分替代。加快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减少工业生产能耗与污染物排放。

1.生物基材料。支持以农林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大力发展聚乳酸、生物乙烯、聚羟基脂肪酸酯、纤维素衍生物等生物材料和1,3-丙二醇、1,4-丁二醇、糠醛等单体原料;提高生物基化学品如赖氨酸、谷氨酸、苹果酸、木糖醇、柠檬酸、维生素、各种糖工程等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扩大其在人类健康、畜牧养殖业等方面的应用;支持生物可降解溶剂、润滑剂和各种高效安全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的产业化,支持以松脂、木本油脂和木质纤维素等为原料的绿色表面活性剂、环氧树脂固化剂、聚酯(醚)多元醇等绿色精细化学品的高效合成产业化技术开发,减少对石油等一次性矿物资源的消耗和有害有机化学制品的应用。同时,发展一批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塑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木基复合材料、陶瓷化竹木纤维新材料以及新型炭质吸附和其他功能材料。

专栏8生物基材料专项

以替代石油化工产品、降低成本为重点,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示范,加快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糖工程产品和新型炭质吸附材料规模化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到2010年,淀粉基可生物降解塑料达到年产20万吨级规模,其他可生物降解功能高分子材料达到年产10万吨级规模;糖工程产品和炭质吸附材料达到年产万吨级规模;木基工程材料达到年产10万吨级规模,形成若干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的大型生物基材料企业集团。

2.微生物制造。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水平,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剂对传统化学制造过程的改造,显著降低医药、化工、食品、饲料、纺织、造纸等工业的能耗和污染水平。提高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的技术水平和产量,在造纸、纺织等工业中进行示范应用;开发新型酶制剂,发展生物漂白、生物制浆、生物制革和生物脱硫等绿色生产工艺,加快推广应用。

专栏9微生物制造专项

以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新型生物反应过程为核心,加快微生物制造在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过程中应用。“十一五”期间,建立一批微生物制造示范企业,提高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酶活水平和产量等,大幅度提高生物色素、生物香料等食品与饲料添加剂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水平,有效降低造纸、纺织等工业领域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五)生物环保

以水污染治理、有机垃圾治理、荒漠化和石漠化等退化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为重点,大力开发环保生物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产业化步伐。重点发展高性能的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等生物技术产品,开发新型好氧、厌氧和复合的高效反应器、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加快先进、成熟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有机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水平。选育并推广一批适应干旱盐碱与荒漠地等的优质高抗造林植物新品种,加快生物技术对盐碱地、荒漠化、石漠化、干热河谷等退化生态系统改良步伐。开展抗重金属污染、超富集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和规模化繁育,开发提高植物富集重金属能力的多功能添加剂制造技术、超富集植物收获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促进对重金属污染水土的修复与改良。

(六)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开展生物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摸清我国生物资源情况。实施全国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开展生物物种资源就地、迁地保护和离体设施的建设。抢救性收集宝贵生物资源,加强物种种质资源库(圃)及保护场(区)、原生境保护点、试验基地和信息与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国家生物资源流失查验技术平台,加大鉴定评价特异生物资源的工作力度,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宣传,支撑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筛选关键优异资源和突破性新种质,促进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一批具有资源特色的优势生物产业。

(七)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加快制定生物安全法。贯彻执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根据《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原则,加快建立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安全性评价、检测技术等技术标准体系、生物测量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生物参考测量标准物质库。加强国家生物安全检测技术、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设施建设,建立危险外来入侵生物、转基因生物和重大疫病疫情的检验鉴定、监测、评价、预警及应急反应体系,建立健全生物物种资源对外输出、出入境审批与查验制度,建立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建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监测与评价体系,建立我国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国家生物产业认证认可体系。

四、保障措施

我国生物产业尚处于全面发展的初期,实现本规划的目标和任务,需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政策和市场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

国家建立生物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协调机制,加强生物产业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技术研究开发、生物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设立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就生物产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依法组建中国生物产业协会和国家生物产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开展市场调查、信息交流、标准制修订、行业自律、政策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促进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强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

大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建立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有效实施机制。通过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生物技术成果转化,改造或新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提高科研成果的工程化与系统集成能力。

加强生物科技创新条件平台建设。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技术公共实验室、中试基地以及融资平台、人才培训平台等产业化能力建设。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开发设施建设,形成若干具有较大规模、多学科融合、创新能力强、开放运行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鼓励和支持国外机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加强生物信息中心、科技成果评估机构、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生物领域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完善生物资源和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落实对知识产权创造者的奖励政策,加强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力度。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步骤、有重点地建设若干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引导生物产业特色化、集聚化发展。

(三)建设高素质生物产业人才队伍

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以及生物安全、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生物产业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养生物技术原始性创新人才、工程化开发人才、高级经营管理者、高级技术工人等各类高技能人才,扩大生物类硕士和博士的招生规模。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等方式,吸引和支持出国留学人员、海外华人华侨回国和来华创办生物企业、从事教学和研究。加强生物技术人才的国际培训合作和国际学术交流。完善生物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国家生物科研机构的技术负责人逐步实行海内外公开招聘。加大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和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四)多渠道增加对生物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整合政府科技计划(基金)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等资金,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对生物产业的支持力度。

支持生物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融资。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并增加对生物企业的投资。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生物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生物企业要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支持企业以专利技术为担保向银行贷款。国家政策性银行在各自经营范围内积极为生物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重点支持具有自主专利技术、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生物企业的发展。

(五)实施有利于现代生物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配套税收政策,鼓励生物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现代生物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等特点,结合国家税收改革方向,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现代生物产业发展。

(六)建立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培育生物产品市场,扩大需求。通过逐步扩大医疗保险、计划免疫等覆盖范围,加大对农民提供良种补贴、技术培训的支持力度,以及加大对生物能源发展的扶持等措施,积极扩大生物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大政府采购对国内生物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普及教育,正确引导消费;建立有利于生物医药发展的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物流体系。

完善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准入政策。在保障生物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转基因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的限制。逐步推进药品的委托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药品上市后,按国家有关规定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加强生物产品市场监管。完善对生物技术企业、研究机构及其制品的管理制度。健全生物技术的实验程序,以及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商品化生产和进出口等环节的安全控制措施,加大对生物技术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安全措施的监督力度。

加强生物产业国际合作。推动有竞争力的生物企业在境外投资设厂,支持行业中介组织设立境外生物医药产品注册和营销指导中心。以医带药,扩大中药在国际市场的份额。积极推进种业、疫苗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走出去”,带动整个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积极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建立生物产品出口商品技术指南,完善进出口环节管理。

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篇4

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县加快发展,实现“工业立县、开放兴县、特色强县”三大战略、构建“和谐龙游”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龙游县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对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提升龙游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根据国家、省和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龙游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06~2010年。

一、科技发展现状

(一)“十五”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县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1、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效果明显。到目前止,全县共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民营科技企业培植突飞猛进。全县共有100家企业被认定为民营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已逐渐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现“零”的突破。“十五”期间,建立了12家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心,[有文章需求,请到*好范文 wenmi114.com站留言板,12小时内解决您的问题!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被省认定的研发中心有5家(浙江光华有限公司、001集团公司、龙游五强混凝土外加剂有限责任公司、浙江龙游绿得农药化工有限公司、浙江腾龙竹业有限公司),001职校为国家级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

2、专利意识逐步增强,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专利工作。为了全面实施“工业立县”战略,鼓励技术创新,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了有关专利资助政策,决定设立专利专项基金,每年30万元,滚动使用。申报与授权的专利总[您阅读的文章来源ˇ好范文 wenmi114.com-◇好范文 wenmi114.com互联网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量列衢州市各县区首位。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申请专利达393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实用型专利200项,外观设计专利157项。专利产业化初见成效。通过努力,一大批专利项目已形成产业化,新增产值7亿元。为了促进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创办出台了“科技企业孵化园”。

3、科技服务不断增强。与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得到加强,取得良好的效果。组织了“首届全国特种纸科技与产业发展论坛”,有27位国家著名造纸专家、教授及市内外50多家特种纸企业人员200多人参加。科工会活动,网上技术市场喜得丰收。连续几年获省网上技术市场管理先进单位和市“科工会”组织考核一等奖。积极申报科技项目。“十五”期间共争取上级支持项目32项资金1000多万元,而且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了工业110的重要作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到2005年,全县培育3家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扶持30家信息化应用试点企业。“十五”期末,亿元企业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产品覆盖面达到100,企业主要生产装备的智能控制率达到50,连续工艺过程实行计算机网络化控制的覆盖面达到50。全县80以上企业建立网站或通过中介网络开展信息交流,30成为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会员单位。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

4、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显现。科技进步贡献率达19.5,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著。造纸、竹板材、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建材等优势产业逐渐形成特色。农业经济稳步提高,以笋竹、畜牧、水产三大高效生态产业为抓手,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社会事业科技进步获得较大进展,在人口卫生、资源环境、公共安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科学普及工作进一步加强,公众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二)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龙游的科技发展中,主要还存在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我县科技实力弱,科技进步水平低,分别居全省65位、36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不大,居全省43位,科技经费投入不多,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居全省78位。二是科技创新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有效合作机制有待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有待提高。三是科技服务业还不能适应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的要求;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还很缺乏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一五”期间切实加以解决,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发挥科技在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县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篇5

民政工作由社会保障、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行政管理三大部份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政工作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任务越来越重。做好民政工作,对完善社会组织结构、调整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实施社会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回顾“十五”,展望“十一五”,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民政发展,为构建

和谐社会、富民强县作出民政部门积极的贡献。

一、“十五”期间我县民政事业发展情况

“十五”时期,我县民政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积极进取,关注民生,为民解困,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整体推进,完善制度,社会救助体系有了新的发展。

救灾工作,四年多来战胜了全县大大小小的洪涝、冰雹、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抓好了灾区倒房户的重建工作,累计下拨救灾款609万元,下发棉被4315床、棉衣4600件、蚊帐3250床。2004年还下拨60万元支援农村无房户建房200栋,发放特困户救助证8502个,救助410户1653户,发放救助金70万元。

城市低保工作,低保工作稳步推进,坚持分类施保,属地管理和动态管理原则,2001—2004年累计保障X户、X人次,共发放低保金X万元。

五保供养工作,全县五保对象X人(集中供养841人,分散供养12804人,幼保640人),敬老院X所(乡镇敬老院X所,县光荣院X所)。费改税后,经争取上级支持,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五保经费实行封闭运行,出台了一部五保供养规范性文件——《XX县五保供养暂行办法》,进一步基本解决了五保老人的生活问题。

优抚安置工作,我县各类优抚对象X人,常年参军约X人,需安置的退役军人、转业士官约X余人。县建立健全了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了创建双拥模范县活动,春节、“八一”期间拥军优属活动蓬勃开展。义务兵家属、在乡复员军人、伤残军人优待工作依规落实,全县各类固定补助优抚经费按国家政策足额及时发放到位,重点优抚对象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2001—2004年共接收退伍军人、转业士官2073人,应安置的526名对象已有522人得到了妥善安置。

(二)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加强。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推进社区建设,是巩固基层政权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2002年,全县顺利完成了第五次村委会换届选举,目前,第三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已全面铺开,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基层落实,村级财务全面清理、审计和公开,村委会班子建设得到加强。社区建设有新的发展。2004年3月我县撤消原来的X个居委会,新成立X个社区居委会,并进行了首届选举,形成新一届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

(三)社会行政事务管理进一步规范。

一是婚姻、收养登记依法依规。2001—2003年10月全县婚姻登记坚持了乡镇民政所长负责制的集中登记,共办理结婚登记23561对,离婚登记977对,收养登记11例,合格率99.98;2003年10月1日起全县婚姻登记集中在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办理,共办理婚姻登记17254对,合格率100,2004年获省婚姻登记先进单位。

二是殡改力度加大。逐年一至两次全县范围大规模殡改宣传,摧毁了易俗河镇花果山10余处棺材生产销售点,查处20多处非法土葬,2001—2004年共火化遗体1110具,科学文明的殡葬习俗开始形成。

三是行政区划、地名管理卓见成效。于2003年初结束了历时五年的县界勘定;出版了XX县政区图,结束了有县无图的历史;县城区街道、广场命名方案已审定,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县地名委员会公布。

(四)面临机遇,需求多样,民政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是民政经费短缺。由于财政困难,民政经费没有按每年5的比例递增,县“217”科目抗灾救灾备用金每年20万元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复员军人医疗补助费、退伍军人、转业士官待安置期间的生活费、城镇义务兵优待金等诸多按政策、法规应拨到位的资金未到位。财政累积欠拨民政经费多达600多万元,致使社会救助体系难以健全和完善,保障范围小、标准低。

二是五保供养标准偏低,分散供养的五保口粮难以到位。费改税以及取消农业税后,五保户口粮无税可抵,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的口粮难以到位。

三是退伍安置更难,企业无安置载体,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饱和,年需安置人员有增无减,加上自谋职业观念淡薄,经济补偿安置缺资金,退伍安置工作面临很大压力。

四是低保工作任务艰巨。水泥厂、瓷厂、航运公司和粮食单位等一批企业单位改制滞后,据初步调查有近3000户1万余名贫困职工

和居民急待给予低保保障,按国家政策应保尽保,所需资金数额巨大,无疑给县财政新增困难。

五是按国家政策设立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迫在眉睫,苦于无办公场所、办公经费而没有启动。

六是基层民政干部人员配备少,年龄大,文化低,兼职多,异动频繁,制约了民政事业的长足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我县民政事业发

展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城乡民政发展,认真践行维护民权,解决民生的民政工作理念,依法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进民政事业社会化,为我县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具体目标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好范文

(1)全面贯彻执行《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兴建集救助站、募办、低保局于一体的民政综合大楼,改变现在救助站无办公用房、办公设施、办公经费的困窘局面。

(2)健全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坚持动态管理、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实行低保申报、审核、审批“三公开”和低保年审制度,认真落实“应保尽保”,确保低保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3)加快敬老院建设步伐,将分水乡、白石乡、排头乡、中路铺镇、云湖桥镇和梅林桥镇等11所敬老院改扩建成高wenmi.net标准敬老院,每个老人一套间,购置统一的床被、桌椅等生活用品,完善院内设施、强化内部管理,大力发展院办经济,提高供养水平。敬老院改扩建后,全县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100人以上。

(4)兴建老年公寓。在县光荣院内利用现有场地,兴建一栋老年公寓,向社会公开,有偿服务,可入住100位老人。

(5)成立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设学习室、娱乐室、健身房、医务室、心理咨询室等,让老年人有自己的活动空间,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2、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管理和服务相结合的社会行政管理体制

(1)加强婚姻登记管理,建设程序化办公、自动化验证的婚姻登记网络体系。第一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投资100万,购置微机、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系统软件,婚姻档案输入和扫描入电脑,并与全国联网,系统自动审查婚姻的合法性,如是否到达法定年龄、是否重婚等。婚姻档案微机管理,查阅方便,管理安全。第二,扩大办公场所,设立婚姻登记大厅、协议离婚室、婚姻调解室、照相室、微机室和档案室,实现一条龙服务,方便快捷。

(2)加大殡改力度。启动XX县XX陵园建设,在XX镇金桥村建立火葬场1个、公墓区1个,规划用地1200亩,总投资6000万元。建立一支殡葬管理执法队伍,建立和完善殡改领导机构和信息网络,搞好舆论导向,不断提高火化率。

(3)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将综治工作融汇到民政工作每个细项之中,将综治目标管理责任制与民政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民政办事公开制度、办事纪律结合起来,落实到各股室局院办所和乡镇民政所,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并积极主动参加县委、政府组织的“双走”、“双联”等工作。健全局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严格依法行政。

3、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社区居委会服务水平

依据《居委会组织法》搞好社区居委会的选举工作,大力完善社区居委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十一五”期间,规划投入资金1.8亿元,着重从XX镇X个社区着手,每个社区建办公楼1栋、社区办公综合大楼1栋,大力兴办社区服务业,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行业结构与服务门类齐全、服务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

(三)保障机制

1、加强领导,局成立“十一五”规划领导小组,由局行政一把手任组长,加强对“十一五”期间民政工作的指导和督促。

2、加强民政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注重培养一批能干、肯干、业务水平高、自身素质好的民政干部,用好民政经费,管好民政工作,做好民政事业。

“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篇6

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一)我区体育事业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我区体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人口逐年递增,2004年体育人口达到62%,人民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区、镇、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场地建设及健身设施有了明显改善;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竞技体育成绩保持京郊前列,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业训工作形成梯队结构,举重、柔道、田径等优势项目,成绩显著;体育产业发展较快,趋于区域化、规模化,2004年体育产业生产总值达到3.2亿元,已经成为我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增强国民身体素质,振奋地区精神,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必须看到,我区体育事业的规模还不大,总体水平还不高,与城八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不足,高水平尖子人才较少,优势体育项目偏少,弱势项目亟待提高;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农村体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体育设施尤其是群众健身设施还比较落后;体育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有形及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不够理想;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正在建立并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适应。

(二)我区体育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06年至2010年,我区体育事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我区处于北京市整体规划中的东部发展带,我区将成为“十一五”时期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卫星城,其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无疑将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今后五年,我区将全面推进并实现“同心全面建小康,打造绿色国际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我区经济将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将刺激体育需求的增长,体育消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将逐年增加。

“十一五”时期,我区将全面推进新城总体规划,必将加快我区重大体育设施的建设步伐,大大提升我区体育基础设施的总体水平,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创造更为优越的条件和环境。

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我区赢得了北京奥运会水上项目比赛承办权,使我区体育进入以筹办奥运会比赛项目为主要内容和特色的发展机遇期,为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为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和激励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

但是,机遇总是与挑战派生并存的,机遇的来临预示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和责任历史地赋予了我们。我们要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紧紧抓住和利用好这一发展机遇,确立科学的发展观,以超常的胆略和付出,加快我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我区成功地承办奥运会比赛项目,为造福人民群众做出不懈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二、指导方针与基本思路

(一)指导方针

“十一五”时期我区区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推动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努力开创我区区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我区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立脚点,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我区区人民健康素质作为我区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努力探索群众体育的发展规律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全面提高我区体育的整体水平。

&

nbsp;——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积极推进我区区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转变,塑造服务型政府。积极培育体育社团,加速推进体育的社会化、主业化、产业化进程。

——坚持我区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体育与我区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协调发展,体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保障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地运行。

——坚持科技兴体、人才为本的方针,加大体育科技投入和科研力度,提高体育工作者科技素质,提升我区区体育工作的科技含量。

(二)基本思路

“十一五”时期我区区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深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创建一个平台,发展三条主线,开拓五个层面。

深化体制改革与创新: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加快我区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建服务型政府。培育以我区区体育总会为核心的体育社团管理体系,推进体育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

创建一个平台: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充分发挥体育局的政府职能作用,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整合各方面资源,搭建体育事业发展的有机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吸引各方力量投资,、开发、经营,形成良好的互惠互利、有机发展的协作关系,并使发展平台由小到大健康发展。

发展三条主线:一条是以奥运会的筹办为主线,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我区竞技体育发展基础,推进我区竞技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健全面向大众的“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推动我区全民健身运动向深层次发展。三是以我区构建“产业富区”,促进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战略为主线,以体育健身娱乐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业为主导产业,以发展我区特色体育旅游产业为目标,构建符合现代产业发展及现代体育发展规律的,特征门类齐全、结构与布局合理、设施完备、服务周到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促进我区体育产业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开拓五个层面:一是以打造我区体育品牌、创建体育健身娱乐精品区为核心的体育产业发展面。二是以构建奥运会场馆为最高层次,综合性体育中心为中间层次,城镇社区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为基础层次的相互协调、网状幅射延伸的体育场馆结构为目标的体育场馆设施发展面。三是以推进四条渠道的业余训练网络建设为基础,为北京市和国家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构建我区竞技体育发展面。四是以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完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为重点,构建我区群众体育发展面。五是以调整体育人才结构,加大人才培养为主线,采取资源整合、内引外联、强强联手措施,形成体育人才供需链,构筑体育人才培养和体育科技发展面。

三、“十一五”时期我区区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群众体育

(一)奋斗目标

全社会体育意识普遍增强,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健康向上的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活动成为全区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体育参有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到2010年全区体育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6%以上。全区人民的体质明显改善,成年人体质测定合格率超过80%,青少年体质明显增强。群众体育社会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社会体育组织网络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二)任务和措施

群众体育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是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后五年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努力构建“政府管理、协会组织、社会兴办、全民参与、市民自治”的多元化、规范化、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管理、服务、监测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群众体育的普及化、科学化、生活化。

1、健全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建立完善的区、镇(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居委会)三级社会化群体网络和管理体系。区、镇(办事处)、村委会(居委会)全部建立体育组织。杨镇、北小营、李桥三个镇申报全国体育先进乡镇成功,实现我区50%的镇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乡镇。继胜利街道办事处之后,光明街道办事处达到北京市体育先进社区标准。

——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组成的社会团体管理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团作用,开展好相应人群的群体活动。区工会组织的每四年一届的职工运动会,反响很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健身热情,共青团、妇联也要创新思路、开展独具特色、形成传统的健身活动。

——加强区体育总会和各个协会组成的体育社团管理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和各级各类体育协会在群众体育活动中的桥梁、纽带和组织作用,逐步实现由现实体育局主办赛事过渡到体育局监管下的各协会自行组织赛事,有步骤地推进各级单项体育协会的实体化进程,形成社会办体育的格局。

——鼓励和支持乡村、社区、公园、广场等地群众自发形成的晨晚练健身站,并纳入社会管理范围。要积极引导在全民健身晨晚练辅导站的基础上创建一批社区群众体育俱乐部,胜利、光明街道办事处先行试点,市体育局将给予政策扶持。

2、加快群众健身场地建设,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

——加快镇、村体育中心和文体活动站建设。2010年,80%的镇建有体育中心,85%的行政村建有文体活动站。镇级体育中心要达到2500平方米以上,村级文体活动站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

——加快“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积极争取

北京市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的“全民健身工程”的数量,增加区、镇、村三级投入,科学地进行安排,2010年实现100%的乡镇、行政村、街道和社区委员会建有全民健身工程。

——精心设计和建设一批风格多样、布局合理的群众健身场地和设施,推进体育设施建设与社区建设、环境建设、园林建设相融合。“十一五”时期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北京市政府有关体育设施建设的规定,落实健身场地,保证人均0.3平方米,其场地工程与居住区工程同时规划、同步建设、同期交付使用。“十五”期间居住区体育设施未完成上述标准的,要在“十一五”时期完成建设指标。乡镇、行政村新建广场、公园,要配套建设健身场地设施。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及工业开发区,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满足职工健身需求,创建良好的健身场所。

——逐步改造和不断完善全区中学、小学、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成为北京市教育系统体育设施整体水平一流的典范。加强我区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在确保群众健身安全的情况下,寒暑假、公休日对外开放,使学校设施资源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3、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深入地向前发展。

——坚持开展我区区每年一次“全民健身宣传周”、两年一次“全民健身体育节”活动。坚持改革创新,突出我区特色,内容丰富多彩,体现参与性。精心组织,年年翻新,成为我区有影响的大型活动之一。

——继续办好已经形成传统、形成品牌的标志性活动。如后沙峪杯春季环城赛、健身双球比赛、地税杯桥牌比赛、空港杯全国门球邀请赛、四年一届的职工运动会和两年一届的残疾人运动会等。

——发挥工、青、妇、社会团体及行业体协、各单项协会等体育社团的作用,组织举办具有各自特点,项目多样,适宜相对人群的体育健身活动,并形成传统赛事。

——乡、镇、局(公司)、街道办事处、行政村、社区(居委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经常开展喜闻乐见、突出健身实效、简便易行、生动活泼的健身活动。要积极举办各种社区间、家庭间的兼健身与竞技为一体的体育联谊、联赛活动,使“体育之家”、“体育社区”活动成为实质性、代表性的活动。

——征集、收纳、创编趣味体育项目,策划时代感强、形式多样的趣味运动会,以易于参与、趣味性浓和观赏价值高的赛事组织形式进入社区、乡镇、街道,打造具有我区特色的品牌赛事和项目。

——挖掘、整理、推广民族体育和民俗民间体育项目。如太极(剑、拳、扇)、秧歌、腰鼓、霸王鞭、高跷、旱船、舞幡、踢毽、风筝、抖空竹、舞龙舞狮等。加强对民族、民间体育的推广与研发,使其融于时代,更具生命力,更易于在大众中推广。以国际奥林匹克日或北京申奥成功纪念日为契机,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民族体育、民间民俗体育展示和表演活动,创造我区体育精品。

4、进一步明确并坚持“农村体育的重点在乡镇,青少年体育的重点在学校”。

——我区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没有农民的健康,就难以实现全区的小康。农村体育工作要以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为目的,以丰富农村体育内容为重点,乡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努力探索乡镇“特色体育”的发展途径。2007年和2008年将分别举行北京市农民运动会和全国农民运动会,这是检验和展示我区农村体育成果的大舞台,我们要全力以赴,精心组团,保证训练和比赛经费,实现市农运会“保二争一”的目标,实现我区农民运动员在2008年全国农运会上为北京市代表团夺取“三金”的目标。

——我区中、小、幼在校(园)人数为13万,将近全区人口的四分之一。学校体育是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关系到未来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全面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保证全区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5、建立健全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系统。

——加强体质测试中心、站、点的建设。到2010年60%的乡镇、50%的社区、60%的局(公司)建立三级体质测试站。积极倡导中、小、幼建立体质监测站、点,2010年区重点中学及体育传统校全部建有体质测试站点。

——积极开展测试,逐步扩大受测面。采取集中、分散、巡回等形式,方便群众测试,逐步扩大群众受测面。2010年,城区测试人数达到辖区成年人人数的5%,农村达到2%。

——加强检测队伍建设,提高检测人员的测试、评价及体质研究能力,为群众提供因人而异的科学健身方案,使体质测试工作成为加快全民健身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步骤。

6、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重点培养锻炼指导型、技能传授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到2010年,体育指导员达到3000人,全区100%的健身中心、晨晚练点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强群众体育工作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定期举办培训辅导班,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技能传授能力,使他们成为开展文明社区建设的骨干力量,科学健身的辅导员和推广健身项目的生力军。2010年每个辅导站健身项目达到10个以上。

竞技体育

(一)奋斗目标

以2008年

奥运会和北京市第十二届、第十三届运动会为契机,加快竞技体育发展,全面提升我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竞技水平,努力实现2006年北京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有新的突破,2008年奥运会首获奖牌,2010年北京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的“三级跳”的目标,确立与我区创建现代化国际城市相适应的我区竞技体育发展地位。

具体目标是:竞技体育业训水平和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超额完成市体育局下达的优秀运动员输送人数指标任务;2006年在北京市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团体总分和金牌总数在全市排名保八争六,三个项目进入团体前三名,六个项目进入团体前六名;到2008年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获得金牌40枚以上,打破四项北京市少年纪录;我区区输送的运动员在全国运动会、亚洲运动会上获得金牌,2008年奥运会上力争获得奖牌;2010年北京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团体总体和金牌总数在全市排名保六争五,确立北京市体育强区地位。

(二)任务和措施

竞技体育是体育发展的重点,是体育事业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部分,是确立体育强区地位的重要因素,其核心是要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今后五年,体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发挥我区人才培养和业训工作的优势,全力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创造有史以来最优异的成绩,为我区人民争得荣誉。

1、坚持体教结合,合理规划体育传统校布局,促进体育人才培养和业训工作梯队建设。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构建体教结合的良好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区体校龙头带动作用,调动全区35个体育传统校积极性,明确各自业训工作和人才培养、输送的责任和任务,形成以区体校为龙头,以我区一中、牛栏山一中、杨镇一中为重点,以全区35所体育传统校为基础的塔型、网状业训工作和人才培养梯队建设。

2、调整运动项目结构和布局,实施金牌战略、精品工程,金牌总分并举。由于竞技体育受到人力资源的限制,在项目设施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扬长避短,集中力量发展符合我区实际的项目。

——继续巩固传统优势项目,打造我区体育精品工程。举重、柔道、皮划艇和田径中的子项中长跑、投掷、短跨为我区重点项目和优势项目。其中举重、柔道和皮划艇列入我区力争在全国十运会和2008年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精品工程。区体校担负着光荣而艰苦的任务,要充分利用北京市体育局已批准举重、柔道项目试办二级班的有利条件,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实现打造我区体育精品的既定目标,推动整个项目提高水平,不断扩大整体优势。

——努力提高潜优势项目竞技水平,扩大夺牌夺金的项目点。游泳、跆拳道、武术以及田径中的某些子项,从教练水平、训练条件、训练规模、人才储备以及以往在全国全市体育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已经具备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条件。要优化结构,有取有舍,力争在2010年北京市第十二届运动会上成为我区夺牌夺金的又一个亮点。

——抓好基础项目和弱势项目建设,提高我区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球类项目一直是我区的弱势体育项目,但球类项目以其影响大、竞争激烈、观赏性强、普及率高,备受人们的关注。我们要立足长远,加大基础项目和弱势项目的建设。现在全区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手球等球类传统校共计28所,其中小学占17所。我们要从现在起,扎扎实实抓好球类运动项目,经过五年的努力,2010年前后将显现我区最具影响的球类项目的优势。

3、加强业余训练,提高训练水平。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按照“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原则,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已形成的业余训练网络,逐步改善业余训练条件,扩大业余训练规模。广开招生渠道,利用开办二级班的条件,面向全国招收、吸纳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扩大在训人数,业余体校常年训练人数400人左右。加强对体育传统校业训工作的合作与指导,建立良好的后备人才选拔、测试、训练和输送的体系。切实抓好我区组团参加全国及市级比赛的运动队的组建和集训工作,适当扩大运动员编制和集训规模,坚持“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大运动量”的科学训练原则,提高集训质量,争取优异成绩。

4、实施人才战略,创建一支事业心强、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精通、乐于奉献的教练员队伍。进一步加强爱岗敬业教育,提高教练员素质。密切与国家柔道队和北京体育大学的合作,加强对现有教练员的培训,对优秀教练员和具有潜质的教练员送出去深造再学习,不断提高教练员科学训练水平。落实教练员学历教育、资格认证和岗位培训制度。合格上岗的教练达到100%,高级教练达到10%,中级教练达到40%,其余全部达到初级标准,100%的教练员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加大考核力度,推动聘任上岗。体校内部实行全员聘任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向社会招聘优秀教练员,不断充实教练员队伍。为强化优势项目或开辟有潜力的新项目,可适当聘请和引进市级、国家级高级教练。调整教练员的奖励制度,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练员的奖励,保证优秀教练员队伍的稳定。

5、加强体育专项医务队伍建设。体校、运动队和体育传统校都要成立体育专项医务站(室),保证运动员得到良好的科学运动量指导,并做好运动后体能的恢复工作,及时进行伤病的治疗和康复工作。

6、加强体育科研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运动技术水平。建立北京体育大学学习基地,强强联手共同进行科研和探索,科研重点是: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医务监督、少年儿童运动规律及成才因素。针对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优势项目在国家及市级大赛中实现“夺金”目标,成立专门的市场准入、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信贷税收、劳动用工等方面提供便利。设立我区区体育事业发展基金,通过投融资政策,推动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体育,鼓励社会团体及各界人士对体育事业的资助和捐赠,拓宽投资渠道。

4、加强体育科研,加速体育科技进步,走科技兴体之路。利用与国家柔道队、北京体育大学、北体大中专学校的合作关系,联手共建我区体育科研基地和实验、实习基地。加强对群众体育的科学健身方法,竞技体育的科学训练、尖子人才培养、夺金项目进行科技攻关,推动科研成果在实践中的运用。利用科研基地开设体育人才培训班,重点培养高水平教练员。加大人才引进,建立“绿色”通道,根据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引进高级教练员、专业管理人员、企划人员及商务、中介等专业人才。

5、加强体育法制建设,优化体育发展的环境。体育法制工作要以推进行政管理法制化为重点,加强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工作。要以贯彻执行体育法为重点,健全法制机构,增加机构人员编制,加大体育执法力度,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水平.要认真做好体育安全、体育服务业开业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公益性体育设施的保护等检查监督工作,规范体育健身服务标准,保障体育消费者的利益。

贵州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规划 篇7

在“十一五”科技规划已经结束、“十二五”规划实施之际, 对最近五年围绕我市十大经济支柱产业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引导社会总投资以及政府科技经费的导向性和带动性进行分析研究, 从理论上揭示政府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内在的联系机制、度量科技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和拉动作用, 对提高我市整体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 科技经费投入与社会总投入的关系度量

根据《2005—2009年度重庆市十大支柱产业科技经费投入及社会总投资情况表》, 对支柱产业科技经费投入与社会总投入的关系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图1—图10) 。

由图可看出, 科技经费政府投入对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有较大的牵动作用, 部分行业政府投入与社会总投入呈现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分析重庆市2006-2009年十大支柱产业政府投入对社会资金投入影响可得出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06年—2009年间, 重庆政府科技投入对社会总投入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呈现较为明显地的上行趋势。下图更加清晰地表现了这一趋势:

第二部分 其他国家和地区研究情况综述

对于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实证分析。Griliches (1986) 通过构建R&D对生产力增长的模型, 从公司、产业等层次测度了R&D对经济的影响, 得出R&D对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Aghion et al. (1992) 提出了基于R&D的内生增长模型, 发现R&D投入水平直接加快经济增长;Jaffe、Trajtenberg and Fogarty (2000) 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某一产业的R&D投入增加不仅可以提高该产业的技术进步, 还可以带来其他相关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进而可以提高整体产出水平。

就国内研究情况来说, 姚洋 (2001) 构建了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发现企业R&D支出对生产效率存在正效应;赵仓喜 (2003)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全国R&D区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评价;胡恩华 (2006) 利用1991-200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表明R&D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性;张顺 (2006) 运用VAR模型测算发现R&D投入增加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但经济增长却不能带动R&D投入的增加。其他研究方法也广泛被采用到这一领域, 如广义C-D生产函数、基于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方法、非参数统计学中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短截式Tobit回归模型等。因此, 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趋于成熟, 基本达成了R&D投入增加可以对经济增长带来正面促进作用的共识。

第三部分 重庆科技投入对全市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验证政府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报告拟采用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 但在传统回归分析时要求时间序列必须平稳, 以避免产生“伪回归”, 而协整理论可以有效地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

(一) 协整理论与方法

上世纪80年代, Granger提出的协整理论是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长期均衡关系的有效方法。其基本步骤为:首先, 应该明确所研究的对象 (时间序列数据) 是不是平稳时间序列, 如果不是, 那就不能用平稳时间序列的一系列理论进行分析;其次, 若所研究的对象是非平稳时间序列, 且单整阶数相同时, 更深一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 若二者协整, 那么即使二者不是平稳时间序列, 序列间仍然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最后, 若经过单位根及协整检验后, 给出误差修正模型, 接着对所研究经济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找出序列间的因果关系。

(二) 、变量和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历年统计年鉴中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 (X) 来反映政府科技投入R&D, 通过地区生产总值 (Y) 反映经济发展状况。样本长度为7, 年份范围为2004-2010年。

(三) 实证分析

首先对历年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 (X) 和地区生产总值 (Y) 进行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单位根检验前对数据进行了对数处理, 检验结果如下:

从单位根平稳性ADF检验表中可以看出LOG (Y) 和LOG (X) 是一阶单整的, 满足协整分析的基本条件。经Johansen检验后 (此不列出) LOG (Y) 和LOG (X) 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 因此得到长期均衡方程式。但在建立长期均衡的过程中发现LOG (Y) 存在自相关, 经观察残差序列, 认为建立AR (1) 时间序列模型较为合适, 因此建立回归和时间序列组合估计模型为:

从以上模型看出:在研究的样本期内, 发现科技投入和GDP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根据协整方程, 科技投入变动1%, 导致GDP变动0.71%, 科技投入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一、通过对重庆市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变量进行协整分析, 建立了二者之间的长期均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存在动态均衡关系, 科技投入变动1%, 导致GDP变动0.71%, 科技投入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为实现重庆经济的腾飞, 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伟大宏图, 必须进一步加强科技投入。

第二、从对政府科技投入和社会科技投入的关系研究结果来看, 政府投入对社会投入具有明显的“拉动”和“引导”作用, 这一作用可以称为政府科技投入的方法效应。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强度,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指引社会各层次投资全市的科技事业;用经济手段和政策杠杆引导财政和职能部门增加科技研发投入。

第三、从重庆市近几年十大支柱产业社会投入的具体情况来看, 下一步政府还应该在引导社会调整科技经费投入结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上做大量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子奈, 潘文卿.计量经济学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与建模:EVIEW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4]王振龙.时间序列分析 (第三版)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5]董翠玲.广东省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际测度[J].商业经济.2008.8

[6]叶阿忠等.福建省政府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经济研究导论.2009.28

[7]窦丽琛等.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6

贵州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规划 篇8

《规划》回顾了“十五”期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成就,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八大产业、三大区域发展重点、九大专项工程、五大保障措施。本刊分十六个专题介绍《规划》亮点。

自主发展能力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

按照“十五”规划,当时高技术产业首先是要“力求在总量规模方面上一个新台阶”。而根据“十一五”规划,当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是要使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十一五”规划还针对高技术产业自主发展能力提出了国内高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数量翻一番、自主发展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力争由35%左右提高到达到50%以上,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比重争取从12%提高到15%左右等具体数量指标。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官员介绍,这主要是针对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大而不强”,国际分工地位较低,加工装配比重过大的现状提出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规划》将自主创新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则,并部署了九大产业专项工程和五大政策措施来提高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九大产业专项工程包括: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专项工程、新一代移动通信专项工程、下一代互联网专项工程、数字音视频产业专项工程、先进计算专项工程、生物医药专项工程、民用飞机产业专项工程、卫星产业专项工程、新材料产业专项工程。

五大政策措施包括:建立健全投融资政策体系、加大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知识产权和人才政策、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加强宏观引导和协调。

国家确定未来重点发展的八大高技术产业

国家发展改革委遴选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强、技术集成度高、体现国家竞争力的八大高技术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其中包括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产业、海洋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在近日发布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予以重点部署。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要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总体趋势,着力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基础性核心产业,重点培育下一代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新兴产业群,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由速度规模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

生物产业的发展重点:要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优先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农业,积极发展生物能源,加快发展生物制造。

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重点:要按照远近结合、军民结合、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要求,扩大民机产业规模,提升航空产业配套能力,提高卫星研发制造水平,构建和完善通信广播电视、导航定位和遥感三大卫星应用体系。

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重点:要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重大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产业群。

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重点: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服务能力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关键领域和新型业态的发展。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电信服务能力,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发展,积极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培育技术服务业。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重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和氢能,提高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海洋产业的发展重点:培育海洋生物产业,加快发展深海资源产业,积极推进海水综合利用,推动海洋资源开发从浅海向深海延伸。

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点:要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强化高新技术在农业、节能降耗、环保等领域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产业信息化,加快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

高技术服务业将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目前,我国高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已达到1万亿元左右,网络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等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正不断改变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预计,到2010年我国高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将达到2.2万亿元。

高技术服务业“十一五”发展的总体思路:一是要进一步优化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环境,逐步放宽投资领域,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二是要积极促进高技术在传统服务业的应用,大力推动新型业态的发展。

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重点:一是要加强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二是要推动电信业发展向信息服务型转变,创新电信业务,增加服务价值,提高服务质量,实施电信普遍服务工程;三是要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着重解决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和可信问题,推广第三方交易与服务,整合电子政务网络资源,依法开放政务信息;四是要积极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教育、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数字内容产品,培育网络游戏、动漫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五是要培育技术服务业,鼓励和扶持技术扩散、成果转化和科技咨询等技术中介服务,实现技术服务业的有序快速发展。

据悉,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会同有关方面,组织开展高技术服务业的全面研究,包括建立高技术服务业统计体系,制定扶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等。

将着力打造全球一流的通信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通信制造业是我国开放较早的行业,也是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产业。TD-SCDMA产业链逐步完善,华为、中兴、大唐等通信制造企业的崛起,表明我国通信制造业的竞争力迅速提升。据有关部门预计,今年我国在全球手机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有望达到55%。

围绕打造全球一流的通信产品研发生产基地的目标,“十一五”通信制造业的发展思路是,要把握技术融合演进趋势,抓住国际通信产业调整机遇,加强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强化标准制定,使产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发展重点:一是发展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数字集群、宽带无线接入产品;二是积极推进智能光网络、超长距超高速光传输、宽带有线接入(xDSL)等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实现规模生产;三是加强下一代网络技术和关键产品的研究开发,形成高端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等新的产业增长点。

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根据率先做强通信产业的需要,组织实施新一代移动通信专项工程,重点是继续推动TD-SCDMA等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增强型技术产业化,构建系统设备、终端、核心芯片、关键元器件、软件、仪器仪表等产业配套体系,发展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软件和服务产业,目标是将我国建设成全球移动通信研发及生产基地,确立我国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领域的竞争优势。

将着力提升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

“十一五”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思路:一是要坚持对外开放的产业发展思路,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继续引进一批国际集成电路生产企业。二是要加强自主创新,着力完善产业链,较大幅度地提升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牵头研究制订新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近期将出台,这将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全面加速发展。

当前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重点:一是优先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增强关键芯片自主开发能力,重点研制系统级芯片(SOC)。二是鼓励纳米级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努力提高半导体制造工艺技术水平,提升集成电路封装和测试能力。三是加快半导体专用设备、仪器及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到201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年销售收入将由2005年的1000亿元左右达到提高到37003000亿元以上,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国家将组织实施集成电路产业专项工程,加快推动形成以设计业为龙头、制造业为核心、设备制造和配套产业为基础、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该专项工程主要包括:建设国家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和工艺试验线,重点开发涉及国家安全和量大面广集成电路芯片,提升集成电路研发水平。组织90纳米及以下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专项,发展高密度封装技术。支持集成电路重大工程技术升级,建设90纳米、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加快发展集成电路光刻机、刻蚀机等关键设备和12英寸硅片材料、化合物光刻胶等关键材料。

2010年我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万亿元

据悉,近几年来,中国软件产业快速增长。2006年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800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7倍多,占电子行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10%,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份额从2004年的4.3%提高到7.1%。软件在国内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化,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创新能力不强、规模偏小、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十一五”我国软件产业,一方面要大力提高软件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各行业软件开发能力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扩大与国际软件企业的合作,积极承接软件国际外包业务。

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牵头研究完善新的软件产业发展政策,将于近期出台,加快壮大我国软件产业。

“十一五”期间,国家还将组织实施软件产业专项工程,继续建设一批软件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组建一批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立一批公共软件开发平台和行业软件测试平台,组织一批关键软件的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实施软件外包出口专项。

我国生物产业明确“十一五”发展重点

据悉,我国在生物产业方面拥有一些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这些优势如果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生物产业将成为我国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新的主导产业。目前我国生物产业增加值已达2000亿元,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已超过6100万亩,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75%,燃料乙醇生产能力已近140万吨,生物基材料产量已近10万吨。

“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要重点针对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等重大疫病防治等的需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化学合成药物、疫苗与诊断试剂、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现代中药等。

生物农业要广泛应用生物技术,重点发展超级杂交稻、优质高产小麦、杂交玉米和大豆、转基因棉花以及畜、禽、水产等育种业,积极培育抗逆、抗虫、优质基因工程林木新品种,推进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动物新型疫苗的规模化生产。

生物能源要重点建设年产10万吨级非粮原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年处理10万吨级以上生物质的发电示范工程等。初步形成我国生物能源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

生物制造要建设年产10万吨级聚乳酸、20万吨级完全降解生物材料生产等一批产业化示范工程,积极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生物基产品的工业化应用。

据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目前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生物产业政策,该项政策将从投融资、财税、市场等方面促进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相信该产业政策的出台对我国生物企业将是一个重要的利好消息。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生物产业增加值将达到5000亿元以上。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组织实施九大产业专项工程

“为加快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分工地位,国家将集中优势力量,组织实施九大产业专项工程,力争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群,大幅度提升高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九大产业专项工程分别是:集成电路和软件、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音视频、先进计算、生物医药、民用飞机、卫星、新材料等九大产业专项工程。

通过实施产业专项工程,促进产业发展,是世界主要国家的通行做法,如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极大地促进了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于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我国“十五”高技术产业规划确定的十二大重点工程和二十个重点专项,为“十五”期间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领域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官员介绍说,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各个方面还提出了很多产业专项工程,但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规划起草组从各方面提出的20多个产业专项工程中遴选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地位具有全局性影响,并且切合我国国情的九大产业专项工程,通过支持建设产业研发平台,组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组织产业化示范,建设产业基地等方式,大力提升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十一五”我国将建设居世界前列的商用下一代互联网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蓝图,到“十一五”末,我国将建成规模居世界前列、功能较为完善的商用下一代互联网。

有关资料显示,现行的基于IPv4协议的网络地址2009年将被用尽。与IPv4协议相比,IPv6协议在安全性、可管理性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方面及时部署,目前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已正式开通。

“十一五”期间我国还将继续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国的下一代互联网骨干网,建设300个面向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的驻地网,组建若干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或工程实验室,组织关键技术、业务应用、网络管理、安全监控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期间实施一系列应用推广示范。

“十一五”我国视听产业将基本完成模拟向数字化转变

为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数字化、网络化生活的乐趣,国家将组织数字音视频产业专项工程,着力培育数字化音视频产业。到“十一五”末,要基本完成视听产业由模拟向数字化的转变。

数字音视频产品主要包括人们常说的数字电视、激光视盘机、MP3、MP4等数字化视听娱乐产品。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视听娱乐产品市场,数字音视频产业发展面临广阔的空间,目前已成为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虽然在数字音视频领域具备了较强的产业基础,但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相关企业发展长期受制于人。随着我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AVS标准等的研究制订,以及国家数字化音视频产业专项工程的启动实施,我国数字音视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明显增强,将有越来越多的数字化音视频产品走向寻常百姓家。

数字音视频产业专项工程的重点:一是重点发展数字电视产业,建设基本覆盖全国的数字广播电视网,大力开发数字节目内容,推动发展数字音视频广播;二是加快开发新型家庭数字娱乐产品,推进数字家庭网络、下一代高清大容量光盘等产业化;三是进一步加强数字音视频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和推广应用。

2005年我国数字音视频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762亿元,据国家发展改革委预计,到“十一五”末,我国数字音视频产业年销售收入这一数字将达到6500亿元。

国家将着力扩大民用飞机产业规模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坚持自主研制与国际合作相结合,扩大民用飞机产业规模。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将民用航空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进行了专门部署,并将重点建设民用飞机产业专项工程。

根据规划要求,“十一五”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的重点:一是启动大型飞机研制,加快建设空客A320系列飞机组装生产线;二是加速研制ARJ21新支线飞机,促进新舟60的改造改型,推进国产支线飞机系列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提高中巴合作ERJ145支线飞机的国产化水平;三是统筹发展通用飞机、直升机、教练机等;四是着力发展航空发动机产业,扩大转包生产,初步建立我国航空产业配套体系。

“十一五”国家将构建三大卫星应用体系

21世纪是空间探索和开发应用蓬勃发展的新世纪,卫星产业对国际政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世界各经济强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加快我国卫星产业的发展,国家将构建和完善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三大卫星应用体系,打造空间、地面与终端产品制造、运营服务一体的卫星产业链。

国家发展卫星产业的总体思路:一是以应用为主导,大力提升通信卫星系统、气象与海洋卫星系统、陆地资源卫星系统、导航卫星系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系统和科学实验卫星系统等的研发能力;二是坚持天地统筹,建立卫星研制与地面系统同步规划、建设的协调机制,充分利用空间卫星资源,整合完善地面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着力发展卫星应用产业;三是加强资源共享,大力推动公益性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的统筹和共享,支撑国民经济各行业开展广泛应用。

国家将组织实施卫星产业专项工程:一是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及相关设备和元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健全卫星产业标准体系;二是集中建设我国陆地卫星地面系统,形成覆盖全国的卫星数据接收网络和空间数据综合处理与服务能力,推进卫星数据资源共享;三是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电视、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的产业化发展,广泛开展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农作物、森林、湿地、海洋、灾害监测和环境监测等遥感卫星公益性应用示范。

国家明确“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区域发展思路

根据规划的思路,国家将从三大优势区域、中心城市和产业集群三个层面上推动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式发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三大优势区域。按照规划的设想,这三大区域的重点是要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全球高技术产业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我国高技术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其中,长江三角洲要成为我国高技术研发和先进制造基地,珠江三角洲要成为高水平的全球高技术产品制造基地,环渤海地区要成为重要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武汉等中心城市已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在“十一五”期间,这些中心城市要在继续加快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的同时,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高技术产业重要的聚集区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基地,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各类产业园区已成为国家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高技术产业基地集中,不断提高各类产业园区的发展水平,使产业基地和园区在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家将进一步畅通高技术产业融资渠道

“十一五”期间,国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一步畅通高技术产业融资渠道:

一是加强金融机构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对高技术项目贷款给予重点倾斜,政府将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对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给予信贷支持,支持保险公司为高技术企业提供保险服务,支持高技术企业利用境外资本市场。

二是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拓宽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法律保障体系。日前,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启动了创业风险投资的试点工作,探索财政资金促进创业投资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三是建立包括创业板、中小企业板、证券公司股份代办转让系统、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公司债券等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有专家分析认为,如果这些政策措施得以落实,几乎所有融资渠道都将向高技术产业放开,将为高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国家将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财税支持力度

《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在财税政策支持方面具有以下创新点:第一,在企业所得税统一税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重点突出了对高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给予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技术产业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的优惠。第二,采用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等多种手段加大对高技术产品的扶植。如有针对性地提出对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提供税收优惠。除了税收政策外,还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从而支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第三,紧紧围绕高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特点,专门提出了针对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大政策措施保障高技术产业规划顺利实施

一是投融资方面,将加强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对高技术项目的金融保险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技术企业利用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加快拓宽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渠道,完善相关法律保障体系,建立包括创业板、中小企业板、证券公司股份代办转让系统、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公司债券等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二是财税政策方面,在企业所得税统一税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重点突出了对高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采用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等多种手段加大对高技术产品的扶植,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针对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特点实施税收优惠。

三是知识产权和人才方面,保护知识产权和防止滥用知识产权相结合,建立公共的专利信息查询和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的转让、抵押、处置制度,完善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健全高水平研发人才、高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育、引进、使用、激励机制。

四是国际合作方面,适当提高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大商业银行、进出口政策性银行、外汇管理部门对高技术产品贸易的支持力度,扩大高技术贸易,鼓励引导外商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引导支持国内高技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及战略性投资。

上一篇:学前班下学期期末试卷下一篇:网络知识竞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