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市场调研
实践证明,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面对发展与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解决各种矛盾使经济健康发展,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动力。经济发展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要根本解决还要靠统筹改进制度,靠改革开放。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发展观是振兴中华的延伸。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伟大民族,历史上,汉唐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曾影响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只是到了近代,中华民族才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的腐朽统治而落后。自1840年以来,探寻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整个20世纪,中国人民都在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正反经验,以民为本创新,找到了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这就是改革开放,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迅速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31年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发展到GDP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初步小康,变化之大,举世瞩目。实践证明,实施市场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以中共十四大正式决定搞市场经济作为标志。随着经济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不断引入,和非国有经济蓬勃发展,人们对经济体制全面市场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一个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不是简单地放开价格,给予人们更多的经济自由就可以了。在实行经济自由化的同时, 建立完善市场体系势在必行。一个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包括自由竞争、市场价格调节体系、宏观调控系统、现代企业制度体系、税制(收入分配)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法规和法治体系、反垄断(反不公平竞争)体系,开放的劳动和金融要素市场体系等。
有些老师的批改实在不敢恭维。他们花相当的精力投入到阅读教学, 重课文分析而轻作文教学。有些教师由于责任心差, 作文批改已演变成只看卷面勾个分。几十篇的作文批改, 没有眉批和总批, 更不用说面批了, 花不了几十分钟就大功告成了。对学生作文里的字、词、句、章方面的问题视而不见。学生经历了多年的作文训练, 文章里的落款格式、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等仍然随处可见。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指正, 有的已经是积重难返了。
急功近利的应试教学, 也缩小了学生的生活圈子, 闭门造车式的文章, 除了空话、套话, 就是谎话、假话。少数学生对母语学习, 对作文训练持有偏见, 认为“语文是主科中的副科”而不予重视。许多学生有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愿望, 但是心有余力不足, 功课太多, 负担太重, 活动空间有限, 生活内容相对单调, 封闭式的管理更是把他们限制在学校的小天地内, 学生写作没有活水, 哪来灵感哪有激情?狭小的生活圈子、高效的应试机制, 使学生对母语、对作文敬而远之, 这种以邻为壑的态度导致他们不是把写作当作母语学习的一部分, 而是把它当作苦差使, 然后表现为一蹴而就, 敷衍了事。
一些获奖作文和中、高考满分作文以及有老师指导而完成的发表文章, 缺少有效的点评分析, 误导了读者。那些名目繁多的作文选, 所谓创新作文, 打着“新概念”的旗号在形式上做花样, 哗众取宠, 给一些投机取巧的学生提供了抄袭的蓝本, 使原本需要艰苦劳动的作文, 在他们的眼里, 却变成了一堆文字游戏。因此, 他们的文章缺少真情实感。那些为了渲染爱和真情, 竟不惜放倒他们的父母和一大片老师的考场作文, 就是明证。
因此, 我认为加强作文评析, 改进作文评改, 不断提高语文教师评改作文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自主修改的能力, 在当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
“作文评析”的基础是作文批改。就是语文教师在批改时, 运用“实事求是”和“启发式”的原则在学生的作文上耕耘, 在眉批或总批处加评语, 这是“作文评改”。否则, 光有分数和日期, 那叫什么呢?由“评改”再进一步发展到评论分析, 即在批改中运用文艺批评的武器, 加评语褒扬或指出其存在问题, 还要求学生思考并自行修改, 从而让学生领悟出写作的要旨, 让学生学会“自能作文”, 这样的评论分析, 我们称之为“作文评析”。
“作文评析”对提升语文教师作文评改能力, 让学生在阅读评注中领悟该这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可以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吕叔湘先生在八十年代在讲到作文评析时, 曾讲过这样一段话:“ (文章) 多数是写得比较好, 但是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需要修改。每一篇文章后边都有有经验的老师评改的意见, 仔细阅读这些评改意见就可以领会文章该怎么写和不该怎么写。”他还认为, “这样的书对语文教师也有用, 他可以从各篇的评改中学习怎样发现学生习作中的缺点, 怎样评, 怎样改”。重温吕老的话, 多么的亲切啊!
教育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作文批改的要求。“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也应该包括作文的评析, 通过评析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作文评析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教育学生走上自我修改之路的过程。我认为采用“评析法”, 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方面。它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 一语破的, 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这是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习作中逐步养成自觉评点、修改的习惯, 在自主精神的支配下向写作王国进军, 从而进入写作的自由王国, 这样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目的。
教师运用启发式对学生作文点评, 引导学生去自主修改, 这体现了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对学生作文的评析, 是一个精批细改的过程, 也是对语文教师工作的有效制约。在手把手地教学生作文的过程中, 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榜样示范, 也可以节省出作文批改时间, 解放教师的劳动, 使作文教学在评改这一环节上事半功倍, 从而为获得作文教学的双赢奠定基础, 何乐而不为呢?
怒江水电开发的决策过程
怒江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设想源自1958年新中国第二次水能资源普查;并在1988年全国第三次水能资源普查时,由能源部水电规划总院下属的昆明水电设计院提出了(一库六级)资源利用初步规划(见公开出版发行的能源部1991年《中国水力资源图集》)。
而怒江水电开发的动议,则首先来自云南省人大少数民族代表的多批次多人次提议和全国人大第七、第八届代表的议案。
1994年、1996年的人大代表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民主党派人士、昆明水电设计院教授级高工、今年已88岁的青长庚综合自己在怒江沿线和当地群众座谈调研的意见,分别起草了《将怒江流域水电开发规划补列入“八五”计划》议案和《请将怒江水能开发规划工作列入“九五”计划的建议》议案。这些议案受到云南省历届政府和国务院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遂责成水电规划总院、昆明水电设计院等单位进行前期专业调研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1999年原国家计委根据全国人大代表议案办理意见,安排水利水电规划总院牵头正式开展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规划编制工作,并由国务院所属电力、水利、农业、林业、环保总局等部门,多家规划设计和科研单位人员组成联合考察团深入怒江大峡谷进行现场调研考察,仅在2001年就有原水利部副部长何璟、原规划总院院长罗西北带队的联合考察团两次考察怒江,从而开始了怒江水电开发规划的实质性进程。
怒江水电开发规划在水能资源普查过程中,已经就开发条件、当地政府和群众意见等进行了初步调研;并依据1984年水电部组织编制的《河流水电规划编制规范(初稿)》(简称《规范》)进行。此前的一些有关文件和这本《规范》,均在总结建国后河流开发规划和实施方面的各种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河流规划编制的内容篇目、原则规定、注意事项和具体要求,对各个时期的河流规划工作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水力发电作为一种利用水力推动发电机发电的现代能源,是不可多得的集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为一体的优质可再生能源,也是被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能源种类之一。
国家电力部于1995年7月正式颁布《河流水电规划编制规范》;水利部于1997年6月正式颁布《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并实施执行至今。
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的河流开发利用规划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政府(或政府授权)主导,而不是社会团体或企业行为。因为根据国家《宪法》,(领土范围内)所有自然资源都是“全体人民所有”,是国家的。国家授权国务院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按照分级管理权限管理各类自然资源。江河河流作为水电资源的载体,其开发利用规划工作当然应该由政府部门来组织进行。
在环境保护和移民方面,中国水电行业也是做得最早的行业之一。早在1981年,水利部即已颁发《关于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若干规定》;1985年,水电部颁发了《水电工程淹没处理设计规范》;1988年编制了《大中型水电工程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并且从1981年起开始实行从全国水电站发电量中每度电提取一厘钱作为库区扶助维护基金;在“环保人士”津津乐道、奉为至宝的“规划环评”方面,其实水利部、能源部也早在 1992年就发布了《江河流域规划环境评价规范》;比提出和增加“规划环评”内容的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法》整整提前了10年。
国家电力部水利水电规划总院在牵头开展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规划编制工作过程中,按照上述一系列法规和规范要求,从2000年至2003年,组织各部门各专业的一百多位专家和科技人员进行了大量考察、调研、勘测和实地踏勘活动,查阅了大量地方人文、历史、地理、民族、文化文献和方志,走访和听取了地方政府、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头人后裔、地方知名人士关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意见,对《规范》规定的各重要专题(如地震、水生物等)委托权威科研院所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专题报告,至2003年7月完成《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规划报告》,同年8月按法定程序报国家发改委组织审查。
优先发展水电势在必行
继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之后,怒江干流中下游水电开发今年极有可能再次被列入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是什么原因使得怒江水电开发在几经阻击、反对声浪从未停歇的情况下,一再被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提上议事日程、上升为国家意志?
要说清楚国家为什么一定要进行怒江水电开发,就必须先要给“水力发电”正名。
水电作为一种利用水力推动发电机发电的现代能源,是不可多得的集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为一体的优质可再生能源,也是被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能源种类之一。“一不小心”成为了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的云南省昆明市郊区的石龙坝水电站,就是在大清王朝时期(1910年)建设投产并点亮昆明市第一盏电灯的“文物电站”,至今仍在正常发电运行。
煤炭石油铀矿石等化石能源,挖一吨就少一吨,迟早有挖完的那一天。我们这一代人总不能把地球资源都吃干榨净,总还得给子孙后代留一点吧?!水电其实并不消耗水,它只是利用了水的势能(即落差),发电过程也没有任何污染物排放,由于江湖河流永远流淌,水电理论上是可永续利用的能源。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恶果之一就是环境污染,北京的雾霾越来越严重,其实主要是烧煤烧油闹的。由于中国化石燃料消费居高不下,碳排放总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峰会上,中国遭到了很多国家的攻击,受到巨大的国际压力。后来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个减排压力是极大的!
在所有能源种类中,水电是温室气体排放最小的清洁能源。判断某种能源排放大小,不能只看它的发电过程有无排放或者排放多少,还要看它的“全生命周期”内的排放情况,例如风电,它的发电过程的确没有排放,但是从它的“全生命周期”考虑,在生产风电设备过程中它是会产生排放的,制造叶片的主要材料是化工原料,化工原料生产过程排放是很严重的。当然水电设备生产、大坝施工、水泥等原材料生产也存在同样问题,所以也不是“零排放”。再加上风电设备有效寿命较短,一般小于20年,而水电是大于80年;风电单机功率较小,目前主力机型1.5万千瓦,最大5.0万千瓦,而水电已投产最大机型为800万千瓦。综合比较,风电的“单位电能排放系数”要比水电大很多;太阳能发电“单位电能排放系数”比风电更大,其他种类的能源就更不能与水电相比了。
此外,水电的能源收获率(获得电量与开发过程中所消耗的电量之比)也是所有能源种类中最高的。由于并不消耗任何燃料,所以发电成本最低,还有其他很多附加价值,确实是目前唯一可以大规模工业化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所以优先发展水电势在必行。
搞水电就要建大坝、修水库,目的就是把水蓄积起来形成落差,它虽然有淹没,有损失,但实际上也形成了另外一种重要的资源——水资源。中国地大物“薄”,水非常宝贵,我们的人均水资源只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27%,并且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夏秋水多、冬春水少。如果做不到“呼风唤雨”,那就只能修水库了,夏秋水多的时候蓄一点,留在冬春水少的时候用。“南水北调”就是将蓄积的南方的水向北方调。
怒江水电开发将创造巨大的环保效益
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面积10.5万平方公里,干流全长约1050公里,地跨弗吉尼亚、密西西比、田纳西和肯塔基等7个州。
在1920年代和30年代,该流域地区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只有少量采掘工业和农业加工业;田纳西河谷由于此前森林的破坏而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洪水泛滥成灾,交通闭塞、水运不通,自然环境恶化,疾病流行,文化落后,1933年,该流域人均收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45%),62%的农业人口生活尤其贫困,是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1935年,美国国会立法成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缩称TVA),开始了规模宏大的田纳西流域水电综合开发工程;TVA提出多目标梯级开发方案,在田纳西河干流上规划建设了9座梯级水电站,支流上规划了30多座中小电站;在水电开发过程中通过治理水土流失、植树造林等措施,改善了生态环境;流域内动植物品种数量增加,水域中有125种淡水贝类、96种蜗牛以及319种鱼类,是北美地区生物多样化最丰富的河流之一。由于控制了洪水,扩大了灌溉面积,改善了航道及流域内交通,进而加速了工业的发展。工业发展又为当地居民直接间接提供了10余万个就业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正是从水电工程建设开始,带动了田纳西流域农业、林业、渔业、煤矿开采、旅游业全面发展,田纳西流域的自然资源得到了综合和合理的开发,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修复和提升,经济得以振兴,到1977年,全流域平均国民收入比1933年增加了34倍,把一个以农为生的贫穷的田纳西,建成了以工业为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田纳西,彻底改变了这一地区贫困落后、环境恶劣的面貌,创造了举世赞誉的田纳西奇迹。
怒江流域的现状与开发前的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怒江州98%以上的土地为高山峡谷,生存条件的恶劣超出了一般人想像,少数民族比重达92.2%,至今还保留着刀耕火种、人背马驮等原始生产方式。全州49万人中有22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有12.7万贫困人群需要通过易地安置搬出不宜生存地区。
怒江干流中下游至今未建任何水电站,但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十分严峻。怒江河谷两岸由于过去砍伐森林、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等落后生产方式导致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急剧下降,生物多样性和以森林为主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两岸原始植被早已毁害殆尽,更没有什么原始森林,怒江群众迫于生计至今仍然不时在60多度的陡坡上刀耕火种,滑坡、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及旱灾也日趋频繁。
尽早开始怒江水电开发对于当地老百姓脱贫解困来说是“雪中送炭”,对修复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而言也是“当务之急”。
怒江水电开发作为一个生产电能的项目,它的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负荷也应该予以客观评价,并与其它生产电能的方式(或项目)相比较,最后得到环境评价结论。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年发布了一项研究报告《中国发电行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及成本分析》。报告对发电行业的各种发电方式,特别是新能源如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天然气发电等,按全生命周期法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及成本进行了详尽分析,结果表明,水力发电全生命周期法温室气体排放系数最低,为20~25克CO2e/kwh ,单位减排成本为-104.3~-104.8 元/tCO2e。即水力发电每减排一吨当量二氧化碳,就能得到约104元人民币的环保效益。怒江水电如果全部开发,按年发电量900亿千瓦时计,在40年内发电减排当量二氧化碳可达36亿吨,即怒江水电如果全部开发,其环保效益可达约3614亿元人民币!如按水电工程正常寿命80年计,更可高达7228亿元!
怒江水电开发的环保减排效益是实实在在,是客观存在的!
《京都议定书》建立起的联合国碳交易清洁发展机制得到国际公认。在国际市场(主要是欧盟市场)上,2010年每吨二氧化碳的市场价格是8到10欧元!随着联合国碳排放规定的刚性越来越大,现代工业减排的难度越来越大,未来的碳交易价格还会逐渐上升!
中国这几年通过小水电和风电项目已经在联合国有关机构拿到了差不多20亿美元“CDM补贴”。
婚前检查是为双方领取健康“保证书”,是健康婚姻、优生优育的一道保护屏障,对将要步人婚姻殿堂的青年男女有益无害的必要手续,这既是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对配偶负责,也是对于孙后代负责,其意义非常重要。
通过婚前检查能及时发现不宜或暂缓结婚的疾病,如患有性病、肝病应在治愈后方可结婚,以免婚后病情加重。另外,通过婚前检查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影响性能力和生育的疾病,以便双方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婚前检查是优生的第一步,通过婚前家族史的咨询和调在,可以发现一些明显的遗传病和遗传缺陷。医生会针对具体情况提出是否结婚、生育的建议。
开场白:吴老师上节课对于基础教育的本性做了很全面的分析,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原因。
其实,我这个发言课件也是我在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献和书目的基础上,对一些学者们的观点,和反映出的基础教育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有些相关的东西是在吴老师讲述的有关基础教育几个本性内容基础上进行一个细节的展开阐述而已。回答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基础教育的内涵。(任何问题都应从了解它其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只有理解了基础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为什么进行改,这是起点。)
第二,基础教育的的重要性以及作用。(这个方面,我认为只要把握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作用,那么对于回答“为什么”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当下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要改革,当然是因为有问题才会改。所谓改革,就是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因此,了解当下如此重要的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也是迫切的。正是因为存在了这些问题,所以才要迫切地需要改革,我认为这是对于“为什么”改革,最直接正面的回答。也只有了解了问题所在,才能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对症下药”。)
综合起来,基础教育的地位这么重要,而其中又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则是必然。
一、理解基础教育的内涵
基础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这是我们办基础教育的人必须弄清楚而不能产生误解的一个问题。基础教育的“基础”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打下“成人”的基础。
杨启亮教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基础教育的“基础”作了如下描述:“首先它不张扬不显赫,呈现着平平常常踏踏实实的品格;其二它全面、深刻而且厚重,如高层建筑的基础就都像筑桥墩一样,深到百米以下与硬岩层相结合,它使用的钢筋粗壮、水泥质量优良,还必须真正夯实,而且它必定是能够全面支撑着建筑物,绝不会允许任何支柱如同虚设;其三它在表现形式上却往往不精致,甚至比较粗糙,无须精雕细刻。[1]杨启亮.基础教育改造中几个基础性问题的解释[J].当代教育科学,2003(7).“平实、全面、粗糙”是基础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和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基础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基本特点。
孙喜亭教授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这是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立足点。基础教育应奠定好儿童、少年的健康身体的基础、公民品德素养的基础、专门人才的基础、从事劳动的基础。”[2]孙喜亭,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
吴美燕《解读中国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通常是指中小学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少年。基础教育突出特点是它的基础性,全民性和普及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基础教育作过一个定义性的论证,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其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我的抱负和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基础教育可以说是人生之本、民族之本、国家之本,也是教育之本。
二、基础教育的地位及重要性
对于基础教育的地位,其重要性是绝对的毋庸置疑。这里就简略带过。
朱永新,夯实基础教育的基础——简论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理念[J],天津教育,2010(5)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三个阶段。“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有强调“: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不仅在《纲要》第二部分用三章专门的篇幅讨论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重点和难点,在“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部分,基础教育也是重中之重。基础教育在《纲要》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反映了基础教育在教育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三、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忽略其基础性的本性)
吴老师上节课对于基础教育的本性做了很全面的阐述,我觉得已经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原因。
其实,我这个发言也是我在阅读相关的一些文献和书目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整理的,在吴老师讲述的基础教育几个本性的内容基础上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存在地问题做一个简单概括,从阐述问题的角度回答为什么要改革。
所谓改革,就是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因此,要回答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那么就应该可以从了解分析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弊端、存在的问题这个角度,进一步理解。正如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任何一种发问都是一种寻求,任何寻求都有从它所寻求的东西方面而来的事先引导。所以,我这个课件就是对一些学者们的文献中所反映的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加之自己的有些现实的感受基础上来呈现的。
通过分析和整理文献,不难发现现有的研究反映出学者们对中国的基础教育问题一致的态度:我国的基础教育虽然高扬着素质教育的旗帜,但实际进行的却依然是扎扎实实的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
其表现可以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其基础性&认识性:教育目的
(1)基础教育的“基础”目标被遗忘了。人们对基础教育的认识陷入了误区,大众所关注的似乎不是基础教育的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而是更多地关注基础之上、本质之外的东西。基础教育过多地承担了本身不该由它承担的任务,其中最大的误区就是把基础教育的办学目标理解成“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几十年来,这一认识误导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它使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将基础教育等同于考试选拔教育。为了应试,把初一的学生当初三教,高一的学生当高三教,设计再好的课程方案都被老师死死地绑在应考的“战车”上,在“教学一线”严重变形走调。高二就把高中所有课程内容学完,然后在高三整个一年里就是一遍遍地机械操练。“上小学是为了上好的初中,上好的初中是为了上好的高中,上好的高中是为了上名牌大学”,一级为了一级,一级选拔下一级,下一级的目标盯着上一级的需求,让人无可奈何的“择校风”就是这种趋势演变的结果。家长可以通过择校满足自己的需要,学校可以通过择校得到合理的利益分配。基础教育就这样“合理而有序”地展开着。)
(2)功利的高扬,误导教育目的
功利的高扬,是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现代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一开始就置于现代功利的关照之下。社会赋予教育以发展的使命,教育把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置于首位,湮没了教育内在的育人的功能,更多关注的是个体如何获得品德、知识、技能、体格,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放弃或者说遗忘了教育以谋求个体心灵的发展的内在目的。
尽管我国的教育大政方针清楚明白地写着:“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我国的公众看来,读书—出人头地,谋得更好的职业,直接跳出农门,生活可以改善等等的目的才是接受教育更为现实的一面,也是他们之所以会为了孩子的教育而不惜倾家荡产的动因所在。反思现代中国的基础教育,我们有此质疑:无论一校之校长,一班之教师,还是一生之家长,他们在为孩子呕心沥血的付出之时,有多少思考的是如何才能提供孩子本身更好发展而需要的条件?他们忧虑最多的恐怕仍然是孩子能不能在同伴的竞争中胜出,能不能在以后的社会中立足吧!那么,孩子哪里去了?人哪里去了?被丢弃了,从接受教育的那一刻起就被丢弃了。但教育除了功利性目的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目的,人接受教育也不是仅仅为了生存。“如果说人的第一天性是生存或活着的话,受教育则是人的拓展与升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扩充与丰富,是人在精神层面上的‘直立行走’或‘独立行走’。受教育的过程是真正的‘成人’、‘为人’过程。”可以说,使人为“人”才
是接受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二,片面性:教育内容&教育评估
(1)教育内容的片面性
由于以考试为选拔的主要手段,加上现行考试制度不完善,导致学校教育内容被分为考试内容和非考试内容。考试内容被大大强化和扭曲,学生学业过重,不仅德育、体育、劳动教育被削弱,智育也存在严重片面性。非考试科目的学习走过场,非考试能力,如书写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等这些在未来社会非常重要的基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被重视,造成学生素质的许多缺陷,影响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
特别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内容结构明显偏重于科学知识,并且,这些知识明显地越来越艰深,因为知识积累的多寡成为教育效果好坏的重要评价尺度,而科学知识的测查又是如此的客观与容易,因此,基础教育的内容便理所当然的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主流。特别是建国以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深入人心,教育更是把掌握科学知识看作是学生谋生的重要手段,而很少去考虑科学知识背后的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
但也正是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观念使我们的基础教育忽略了科学精神的引导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去领略用掌握的科学方法自主获得知识,用永远好奇的心去探索科学魅力的乐趣,而这才是科学教育的精髓所在。
(2)教育评估的有限性
随着大学的扩招,以及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下,在现行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所学校无不都是以考试结果作为教育效果,作为对教育工作者教育的评价。于是,出现了社会和政府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学校以升学率评价班级,班级以升学率评价老师,老师以升学率高低的全部标准——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学生也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自己是优是劣的标志性存在。按照人们惯常的认识标准,排名第二者较之于排名第一者,就是失败者。这一点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的低年级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
由于用来要求和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是分数,用来要求和评价老师的唯一尺度也是分数,就造成教育难以帮助每个学生在他自己的起点上前进。考试是一种教育的手段,本无可厚非,而应试教育模式以“应试”为目的,特别是以应试升学、招生考试为目的,这样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完全扭曲了基础教育的实质性内容。(例如,现在孩子们上的满天飞的各式各样的辅导班补习班。现在补课、参加课外培训,已经成为一种家长文化。在现存的以分数定成败的评价系统下,家长不甘落后地把孩子扔进这个或那个培训班中,其实这也是成人社会竞争压力的一种转嫁。孩子们在家长的“捆绑”中成长,最后,家长们收获的只有无奈:自己培养出的只是一个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贫民、幸福指数的乞丐、价值观上的糊涂虫。释放孩子的天性,关注孩子的心灵健康发展应该比单纯的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更被家长们重视。)
第三,公平性:教育机会&教育资源缺乏公平性
(1)教育机会和资源不公成为教育的一大伤痛。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是很普遍的,不仅存在与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教育机会不公平也是怵目惊心。最为突出的就是农民工子女异地就学、农村儿童就学问题。长期以来,教育投资重大城市轻小城市,重城市轻农村,重重点学校轻一般学校,人为导致不同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相差悬殊。有权有势家庭的孩子、城市中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上的重点学校,接受的是优质教育;没权没钱家庭的孩子、农村孩子、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上的是一般学校,接受的是劣质教育,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到城市上学更是难上加难。什么择校生、高价生、自费生等将弱势群体的子女统统拦在了优质教育资源之外,重点学校可以收取不菲的各种费用,再加上我们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也热衷于重点学校投资,无论是在政策导向上,还是土地的划拨上、师资的配备上无不向重点学校倾斜,而一般学校不仅收不到应收的学费、杂费,连政府的正常教育投资也难以保障,使得重点学校锦上添花,一般学校雪上加霜,更加剧了原有的差距,哪有教育机会公平?这就是择校热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之一。(例如:一些学校“因财施教”,所办的重点班、实验班、创新班”等等,莫不如此。)
(2)另外,“精英”教育的观念剥夺了多数学生的教育资源
“精英”教育在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喊了这么些年以后依然坚如磐石。应试教育的主要表现之一也在于此。学生在那么苦,那么枯燥,那么沉重的学业压力下依然自我加压,依然孜孜不倦;家长在那么心疼子女的肩膀被压弯的情况下依然为孩子提供一个尽可能多学点儿的环境与机会。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必须成为精英。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层层的考试淘汰,才能不被现存的教育制度抛弃。一旦被淘汰,那就注定成为渣滓,成为陪衬;一旦被 抛弃,就要付出比升学艰辛几倍的努力才能获得一个等价的社会认同。尽管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最快的路却只有一条。目前,我国的一切教育资源如:教师的鼓励和期许,家长的赞扬和疼爱,学校的设备与表现的机会等等其实都是为精英而准备的。只有成为精英,才能享受这本该属于每个学生的资源,如果不是精英,得到的只有更多的挫折感与屈辱感和越来越少的关怀与机会。然而,我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这些脱颖而出的精英呢?他们大多是一个模式,一种思维。因为他们是先消解了自己,最快适应了统一的教育模式的积极牺牲者。当然,这里所说的牺牲,乃是指个性的泯灭和批判性、创造性的丧失。
《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现在教育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这样的新人不再只是一少部分精英,而是每一个有独特个性的,有发展潜力的人。
第四,教育本制的偏离
当下的基础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
(1)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优秀的学生,而是卓越的考生。
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在总结教育成果和办学成就时,都以八股文式的文字,罗列出育人的种种辉煌和卓越。但从教育本身来看,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都程度不等地存在着漠视人的存在、忽视人的发展、甚至是亵渎人的尊严的严重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围着知识转、学生围着分数转、家长围着考试转,这成了学校教育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常态形式。“一切为了考试、为了一切的考试、为了考试的一切”,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终极目标。“得分数者得天下”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高度一致的共识。
(2)教师的权威膨胀漠视了学生的人格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权威可以说是极高,不仅体现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时,而且己经成为对学生随意审判,执行“家法”的大族长。(举例:江西3名小学生相约跳楼:死了就不用写作业了。因为班主任如果发现她们没写完作业就会要她到教室外面罚站或者站在学校外面,直到老师让她进来为止。)
(3)规训化教育过程中的“带线木偶”
在功利主导的当代中国的应试教育中,无论是教育目标还是实现目标的过程、手段都与福柯的发现是不谋而合的。现代学校的教育以追求科学化与规范化为荣耀,规范化被人们视为衡量一所学校现代化水平高低的关键要素。在追求规范化的过程中,规则多如牛毛,训练触及肉体,规训无处不在,监控滴水不漏,教育过程充满强制、监督、训练和检查。规训以一种高雅的、人道的、隐蔽的方式嵌入到学校生活的各个细节。毫不夸张地说当下的校园就是一个典型的由规训组成、由规训维系、由规训控制的场域。通过规训而对受教育者进行控制,已是教育的不二法宝。服从、听话成为好学生的重要标准。
教育者直接操纵了学习者的一切,为什么学,学什么,什么时候学,以什么方式学,都已被事先决定好,学生所要做的就是使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自动按教育控制的秩序要求,得出那早已为学习者准备好的结论。教育通过身体、知识、学习的控制,无形中实现了对学生精神和灵魂的控制,教育培养出的是奴性十足的学生,学生灵魂深处的想象力、创造力丧失殆尽。从小学到大学,人各个阶段的成长已被教育预先规定的程序和价值所控制,似乎学生已接受了完整的教育,但却沾染上了喜欢依赖和被安排的“毒瘾”,进而彻底丧失了自我。控制教育所培养的只不过是一群带线的木偶,让你动你才能动,让你动左脚,你就不能动右脚,人被教育完全“遥控”,它把人当做一种手段,当做一种工具来“造就”,彻底实现了与个体的生命性生成和精神成长的疏离,失去了真正的人的情感、灵性与感悟人生的能力。
因此,在这种严重偏离教育主旨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人的存在,被完全的忽视和漠视了。
四、基础教育的深层危机分析 1.教育的价值被质疑
当政府在历史上第一次以“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时;当教育的功能被空前地关注时;当教师的地位一步一步提升时;当校舍越来越漂亮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越来越先进时;当科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红火的时候,学生也一天比一天厌恶学校,报纸也一版一版地披露教育问题,家长也一个接一个地都对学校教育究竟给孩子了什么发生了质疑。这种全社会范围的对教育价值的深刻怀疑是当前教育必须面对且要深刻反思的问题。那么,为什么当代中国的基础教育会使人们对教育的价值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呢?答案只有一个:当代教育被异化了!教育内在的精神性与精髓被剥离和抽空,外在的表象淹没了本质,结果变成了初始的目标;手段代替了目的,外部利益成为教育的内驱力。教育变成了它自身结果的奴隶,被彻底异化了。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本应关注人自身价值的弘扬,关注人性精神层面的构建,然而由于教育自身的媚俗和随波逐流,在现代大工业条件下,它日益成为经济的附庸,成为实利下贱的使女,成为追逐欲望的工具。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一种经济、社会需求,教育由此变成了一种适应性的教育,一种引导人片面追求利益(金钱、权力等),满足人的物质欲望解放的教育,教育自身日渐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潭,教育的实然追求只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实然的教育已经沦落成为单纯的谋生手段,从而忽略对人的整体精神培养,导致把其所直接指向的求教者看作一种达到社会经济利益目的的手段,人由此成为了计算和追逐欲望的工具,从而丧失了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和品行,丧失了人的尊严。人也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被割裂为日渐远离自身精神性的客观物的存在。人正如现代体制庞大机器上微不足道的齿轮和螺丝钉,只有在机器(社会)运转时,作为其上的一个零件才发挥功能和作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延伸和扩大自己器官的功能,以在追求利益中发挥最大的功效。
在当下的教育中,只看到功名利禄,竞争与倾轧,争夺与占有,而丝毫不见人和生命,至于“价值”、“意义”、“情感”与“幸福”更是荡然无存,甚至这样的字眼的出现就显得形单影只和不合时宜,说出来只会让汲汲名利的人们嗤笑!教育沦落得如此世俗化和沾满了铜臭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忽略人甚至湮没人只能使教育走向穷途末路,没有前景可言。
教育这样迫切的危机感使我们也不得不冷静地分析:教育的本真价值是什么?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他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品质?为什么人要受教育?什么样的教育对孩子是有益的?这一连串的发问把教育带入了一个深沉的思维空间中,而教育价值的神圣崇高与沉重的责任也同时从隐蔽的角落姗姗而出,暴露在人们严格审视的目光之下与不断追问的唇舌之中。
基于此,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发生转向,转向对教育本真价值的追求与拓展。
2.教育方向发生偏差
教育应使人得到完整而和谐的发展,无论是人的理性还是非理性,无论是理智还是情感,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能力精神都要得到和谐的发展。培养和谐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方向。但是,现在中国的基础教育却发生了方向上的偏差:过度重视人的理性而湮没了人的非理性,人格的完整性被割裂!
折射在今天教育中,就是过度的主智主义或者说是科学精神的教育,学校擅长用一大堆抽象的概念、命题、观念去填塞学生的头脑与心智,只注重记忆、比较、练习等等理智的训练;缺乏热情的活力与高涨的生命力,缺乏强有力的生命冲动,缺乏深深的感动和情感的撼动与宣泄。正因为忽略了人的非理性成分,所以精神和价值离人们远去。那么作为理性的精髓—科学精神也就逐渐地被人们从科学知识,科学技能中剥离出来,抛在了一边。一旦求真、求实,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被抽掉,那么所谓科学理性也就成了真正的“奇技淫巧”,丧失了科学之所以存在的根基。目前的学生普遍存在着的人格缺失的情况,其中一点就是学生的感受力下降,认知兴趣的泯灭和扭曲。科学精神的缺失使学生再也没有了对事物探究的好奇心和兴趣。
我们可以扣心自问:理性除了能告诉我们外部世界的知识以外,它要如何解释我们为什么在需要这些之外还会渴望爱与激情,为什么会笑、会哭、会忧伤、会感动?!这些与生命意义性命恢关的问题是数字理性所不可能回答的。即使“理性为自身立法”的伦理规范中,在理性把人抽象成体现理性法则的普遍必然性的对象性工具时,面对那些不受理性规则制约,灵魂深处涌现而出的生命激情,理性也无可奈何,望“情”而叹!那是理性无论如何也压制不了,介入不了的自成体系的世界!
老人为什么要进行骨密度检查
老人的健康离不开日常的保健。那么对于老年人来说,怎么进行骨密度检查方法呢?
有位老人腰部骨痛十多年,甚至咳嗽、大便时都疼痛。自行按骨质增生治疗,效果不好,反复发作。医生让她拍个片,结果发现是严重骨质疏松引起的腰椎压缩性骨折,椎体已经严重变形,状如蛋壳一样薄。骨痛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症状,它的病因复杂,其中骨质疏松、骨量减少是其常见原因。据专家介绍,这类误诊病例在门诊很常见。
一项研究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410例骨痛患者,结果发现超声骨密度检查异常者175例(42.68%),随年龄增大而递增。男性骨密度异常患病率为34.68%,女性为50.69%,男女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在40~70岁,同年龄组女性骨密度异常患病率及骨痛人数均高于同年龄组男性。女性骨密度异常多出现于绝经后,男性多出现于70岁后,服用激素、患结缔组织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强直性脊柱炎等)出现异常者高于其它人群。骨密度的测定对骨痛的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骨质疏松引起骨痛的原因为:(1)在骨转换过程中,骨吸收增加,骨小梁破坏,骨膜下皮质骨破坏;(2)非外力造成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变形;(3)骨质疏松病人活动时,腰背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造成腰背部肌肉疲劳、痉挛而疼痛。
在骨痛病人中,男性低于女性,可能原因为:(1)男性痛阈较高,男性所受教育、性格培养使之不愿意表达疼痛,以及对自身关心程度比女性低,导致因疼痛而就诊的比例较低。(2)男性本身患骨质疏松的比例较女性低。
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是通过声波在骨骼里的传播速度,来反映骨密度信息和骨的强度、弹性和脆性。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无放射性、检查费用低、易被病人接受等优点,是近年来提倡的骨密度检测方法,也是诊断骨质疏松的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对骨痛病人用超声检查骨密度,对骨质疏松、骨量减少的判断非常有帮助,从而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胡锦涛主席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过这么一句话:“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国务院温总理2009年1月4日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过:“对于教学改革,要减轻学生负担,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教是为了不教,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可见,“探索新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话题,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我们作为践行课堂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要接受这个新理念,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努力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呈现出来的弊端
我国教育模式虽然历经了不计其数的变革和更新,成绩斐然,但始终未能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对我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直接目的的教学模式,并形成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被忽略了。
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上,这种教育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记忆储存,而不注重发展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不利于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的需要。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绝对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主体性受到极大的抑制。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与“听众”即我们曾经常调侃的“厅级干部”,教师的“独脚戏”表演也屡见不鲜,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明明白白,结果是老师喉干舌苦、学生白纸一张。
对于学生发展来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主见得不到表达,实践得不到培养,情商得不到提高,致使学生缺少思想、缺少创见、情商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传统的教学观忽视了学生获得发展的过程,忽视了对教育目的的本身及教育本质的追问,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发生的教育意义的构建,使“教会学生学”只是成了一句“口号”。以下三个现象应该值得我们教育中人思考。
我国中学生参加世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每年都能拿到许多金牌,这从某种层面上说明我们的教育优势;但是一直以来,我国还没有独立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我们传统教育的不足。
在教育圈中有这样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平时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同学,走上社会后大多表现平平,而那些事业上大有作为的人,却往往学习成绩不怎么理想。无独有偶,更让人费解的是,让老师倾尽心血的优生,往往对老师不理不睬,倒是那些差生,对老师尊敬有加。有专家学者对这个现象进行了解释:用“智育”的眼光来衡量,这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的现象,让人觉得反常,与我们所预料的相去甚远,但从“情育”的视角来看,这样的结果,是合乎情理的。因为最新研究表明:“就大多数人而言,智商的确具有一定的意义,然而人生的成就至多只有20%归功于智商,80%则应归公于情商。也就是说智商不是人成才的唯一的决定因素,情商才是制胜的关键。”
教育是钱学森最后的心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最近两会期间,求解“钱学森之问”仍是两会代表、委员的热点话题,答案都指向了校园文化建设。
二、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教师需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要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要认识到制定课程标准的重要性,用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不是沉迷于“教学大纲”,其必将导致新课程的实施失去人力基础,课改也只能流于空谈。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应变“传授知识”为“发展创新能力”变“教学生学会”为“教学生会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知识的“容器”,只能接受知识的客体,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不要用老一套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去教育学生,而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发展性、整体性和差异性,采用个性化、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这就是教师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作用。
教学观念的构建同教学实践同步并行,相辅相成。长期积极地参加教改实践并从中观察、感受、概括、检验,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观念清晰、完善,不脱离实践,不脱离现实,立足新课程改革,才是我们素质提高的基础。
三、近几年全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势
中小学教育面临为未来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重任。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大力开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全盘否定原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原来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符合新课标的做法保留,对不符合新课标的做法进行剔除,再有创新性的渗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做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前身是“指导——自主学习”法。“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启动于1995年,是《福建省中学数学“目标——掌握”10年跟踪教改实验》(1986年—1995年)的逻辑生长和发展,是福建省长期研究中小学教育的王永、余文森、张文质三位学者在个别成功的数学教学经验基础上提炼、升华出来的教改实验课题。1997年,“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当时,正式参加此课题实验的中小学有33所,与此课题建立密切联系的有50多所,主动邀请课题组负责人讲学与指导教改实验的各类学校近百所,全省自觉参与实验研究的中小学老师近千人。
2001年课题探索性实验研究成果通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的鉴定。新课程改革启动以后,许多学校把它作为了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2007年,余文森教授应广大课题实验学校的要求,组织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并获得批准。从此,此课题进入深化研究阶段,课题成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同时,此课题成果先后被江苏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河北衡水中学、河南永威学校、广州市七中、上海静教院附校、湖南许市中学等学校借鉴改造,且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仅几年的时间,已经发展到全国范围内的借鉴与学习,现在只要打开网页浏览,就会发现到处都是课改的呼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已成为了当前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势,今年来我县很多学校都开始投入到了课改之中。以前那种种重知识记忆而轻创新探究的旧教育模式,正面临着一种尴尬局面。这应该给我们从事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师带来思考:“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是否真的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我们是否要接受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启亮先生曾撰写题为《以自主学习为根本的教学改革》一文,高度评价“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法。时至今天,这种教育理念能被全国上下那么多学校借鉴运用,实践证明了它能存并且能发展,它以现代教学论为理论基础,它体现了学生主体、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循序渐进等原则,还能打破资源限制、城乡限制。所以,我们必须进行反思,取长补短,必须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取代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怎样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而“先学后教”正是符合这一理念下的做法,也是对传统课堂“先教后学”的一个历史性改革与突破。它使课堂教学重心前移,使学生的问题、疑难、矛盾得以提前暴露、展现。教师课堂教学更有目的性
和针对性,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对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能力无疑是有效的。
首先,要研究其理念原理,盲目效仿只会导致半途而废。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不能简单地模仿,否则往往效果不佳,会半途而废。单是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不在思想观念上改革是不行的。
其次,思想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永远不会进行到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应该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要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老师有时放不开,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是因为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所以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许多教师只所以喜欢满堂灌,是惟恐讲不细,学生听不明白。考试不及格,传统的观点总认为教师讲得少,就是教师不负责,希望老师多讲。这些不是方法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信不过。要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的大教育观。我们要懂得,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学校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场所,课堂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形式,书本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载体,教师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一个以“育人”为本的自主的、主动的、开放式的适应国际竞争的教学模式主宰着新时期教育领域。
第三,深入研究反复试验,探索适合本校实情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在全面实施前要结合校情在先学后教理念的指导下借鉴学习,并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反复研究、讨论和试验,把这种教学理念与学校的实
【为什么要进行市场调研】推荐阅读:
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绩效考核?12-14
进行国际市场营销调研09-26
为什么要刻苦学习09-20
为什么要发展核电09-30
你为什么要选择考研?05-30
为什么要有感恩之心06-12
为什么要学习国学经典09-26
为什么要提高创新能力10-03
为什么要加强企业安全11-18
为什么要增强党性修养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