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李白古诗词鉴赏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渡荆门送别》李白古诗词鉴赏(精选9篇)

《渡荆门送别》李白古诗词鉴赏 篇1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译文: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李白《渡荆门送别》习题及答案 篇2

《渡荆门送别》

作者:[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译文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渡荆门送别》课后习题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渡荆门送别》习题答案

1.记叙 地点、目的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 篇3

渡远2荆门外,来从楚国3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4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5。

仍怜故乡水6,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

2、渡远,乘船远行。

3、楚国,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

4、大荒,此指广阔的原野。

5、海楼,即海市蜃楼。

6、怜,爱。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作者把四川当作故乡,长江自蜀东流,故称。

赏析:

《渡荆门送别》李白古诗词鉴赏 篇4

原文翻译赏析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如今浓浓的思乡之情。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⑼万里:喻行程之远。【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二:

出蜀过三峡远渡到荆门山外,来到古时楚国故地纵情漫游。

山岭随着平原铺展渐渐消失,江水在辽阔的原野滔滔奔流。水中月影像天上飞来的明镜,云霞变幻奇景结成海市蜃楼。我始终怜爱来自故乡的江水,它不舍万里地送我乘舟漂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两句描写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美妙景色——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雄伟壮观,想象瑰丽,意境高远,景象美妙。

【评点】

本诗是诗人出蜀东下所写的告别故乡的抒怀诗。开元十四年(726年),诗人满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情怀离开蜀地东下。本诗就是在旅途中写的。从诗的内容上看,本诗应该是诗人在船里吟诵的,他与送行的人应该是同舟共发。本诗描写了诗人路过荆门时所见的两岸的瑰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诗题中的荆门是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在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相对。

首联两句说明了诗人远游的目的地——楚国。诗人从水路走,乘船过巴渝,经三峡,一路奔向荆门之外。他主要是想去楚国故地的湖北、湖南游历。当时,诗人坐在船上,一路上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大江两岸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

颔联写随着船的前行,诗人眼中景色的变化。当船行驶到荆门一带的时候,两岸的崇山峻岭突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马平川的旷野平原。诗人一眼望去,江水奔涌,天地辽阔,诗人的视域顿时由狭窄变得开阔起来,心情也随之变得更加畅快。“江入大荒流”中的“入”字用得既贴切又极有分量。随着滚滚奔腾的江水,看着溅起的朵朵浪花,听着“哗哗”的流水声,诗人顿时焕发了青春的朝气。这两句的笔力可以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相比,甚至可以看成是李白泛舟游历,杜甫停船细观。接着,诗人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不再写山势与流水了,而写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夜晚,江面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可以从中看到月亮的影子。白天,云彩瑰丽、变幻无穷,生成海市蜃楼一样的奇异景色。诗人用云彩结成的海市蜃楼反衬天空的辽远、江堤的广阔,用水中的月亮衬托水面的平静,对比效果突出。

尾联写乡情。面对荆门附近的风光和流过家乡的江水,诗人突然开始思念家乡。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是用“故乡水流经万里为他送行”的别致写法,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全诗结构层次分明,波澜起伏;意象瑰丽,风格宏伟,意境高远。尤其是第二联两句诗,更是写得大气非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历来为人称颂。【赏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渡荆门送别》教案 篇5

地点:135 时间:2014年12月11日星期四第二节

教者:胡梦连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本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及对“送别”的理解。【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诗人简介及背景介绍

三、教学新课

1、听录音,明确节奏并正音,然后全班齐读。随之欣赏歌曲《渡荆门送别》。

2、字词释义(师解),然后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生答)。

(1)渡远:乘船远行;从:跟从,随从;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尽:消失;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天镜:比喻明月;云生:云彩兴起;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仍:依旧,照旧;怜:爱。(2)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3、叙事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答: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4、描景

(1)a、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对偶;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颔联画面的壮美。)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用的很好,试分析揣摩其艺术效果。

答: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用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2)颈联里展现了几幅图?分别是何时的图?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两幅图所展现的画面。

答:两幅图(水中映月圆、天边云霞图);晚上,白天;

5、抒情

(1)“故乡水”如何理解?(师解)

诗人从小开始,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都一向在蜀地生活,而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它为“故乡水”。

(2)此时的“送”是友人送别我或者是我送别友人,还是江水送别我?请说出理由。(生答师总结)

答:从“渡”字打头看全篇主线——水;

随、尽、入、流——为写故乡水张目;

月下、云生——低头见天镜,抬头于水天相接处见海楼; 仍——前面所写之景皆与“故乡水”有关

所以,此时并非诗人送别友人或友人送别诗人,而是饱含深情的江水,不远万里的从故乡一直把我送到遥远的楚地来。(3)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答)答:拟人

(4)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生答师总结)答:表达依恋、思念之情。

四、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五、作业

渡荆门送别相关资料 篇6

一.作者介绍 1.人物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碎叶(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5岁-25岁在四川生活,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怀有深厚的感情。25岁第一次出蜀远游。42岁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到了长安,才华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后遭人嫉妒,获罪,遭贬谪,途中遇赦。762年,李白病重,与世长辞,终年61岁。

2.人物评价

李白性格高傲,藐视权贵,曾流传着“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御手调羹”的故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都体现了他反权贵的思想。

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是现实主义诗人。)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3.诗词评价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4.作品介绍

有《李太白全集》传世,诗歌上千首,著名的有很多,如:《静夜思》、《赠汪伦》、《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月下独酌》、《关山月》、《子夜吴歌》等等。

5.诗词风格

浪漫主义: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二.知识拓展

诗中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三幅图景,请画出简笔画并给三幅图画分别取一个富有诗意的标题。

三.课外作业 1.查找乡情之诗,读一读,背一背。1)岑参《逢入京使》 2)李白《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 3)杜甫《月夜忆舍弟》 4)王维《杂诗》 5)宋之问《渡汉江》 6)贺知章《回乡偶书》 7)王安石《泊船瓜洲》 8)张继《枫桥夜泊》

9)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余光中《乡愁》

2.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必做)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3.朗读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就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等方面与《渡荆门送别》进行对比,写一段赏析对比的文字。(学会上网查找资料,选做)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渡荆门送别扩写 篇7

李白一人驾着一叶扁舟,沿着长江水顺流而下,驶出荆门,离开儿时欢愉的地方,去那令自己令自己夜里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楚地一睹异地风光。两岸的风景不断变化着,高耸的山被好似被李白的愁绪一点点磨平,直至消失,化为一望无际的原野;奔腾的江水似乎也被李白感染了,再注入平原之后,陷入了沉思,没有了原来的豪迈。

李白孑然一人,无所依靠,独自欣赏着:夜色中那江水里皎洁的月光,变化成一轮明镜,映着月,和同样孤独的李白;夕阳下那天边最美的云彩,千变万化,如海市蜃楼般令人浮想联翩。只是无处倾诉这美丽,只得一人吟诗对着那水天一色的世界。

《渡荆门送别》知识点总结 篇8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3.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仍怜故乡水,万 里送行舟。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 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2分)1.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2.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3.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5.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6.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7.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合适。8.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

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

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

10.赏析颈联“月下飞天镜”句中“飞”字的妙处。

“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生动形象。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1、记叙。地点、目的

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古诗词鉴赏 篇9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

课型:讲读 课时:两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文学常识及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2、背诵诗歌,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理解每首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学习重点:

1、背诵诗歌,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诗歌,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字形。

荒秽(huì)荷(hè)锄 道狭(xiá)沾(zhān)沾湿 愿无违(wéi)

2、反复诵读诗歌。

3、文学常识积累:

要求:查找有关资料,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如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1)、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2)、背景:这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二、检查导入:

1、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2、听写字词。

3、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4、检查诗歌朗读情况。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一读诗歌。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二读诗歌,读懂诗意。要求:细读诗歌,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诗歌。(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句。(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的问题,老师注重指导。

译文: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现在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为了这长得稀疏的豆子,诗人还要在草木丛生的狭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间的露水打湿了衣裳。

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特别挂心的,衣服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

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

(1)、荒秽(huì):杂草丛生。(2)、带月:顶着月亮。(3)、荷(hè)锄:扛着锄头。(4)、道狭(xiá):道窄。(5)、草木长:草木丛生。(6)、沾(zhān):沾湿。(7)、但使:只要让。

(8)、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4、三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

(1)、《归园田居》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归园田居》通过作者弃官回家后垦荒耕种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2)、《使至塞上》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5、学生试背诗歌,最好当堂背会。

(二)、精读诗歌,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答案: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3、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答案: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4、你是如何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个名句的?(名句)答案: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5、《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答案: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

(三)、品读诗歌,赏析语言:

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语言精练,一字传神,真挚自然。请从文中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诗句,从用字遣词、修辞手法、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1)、示例:“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2)、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可能会找到以下句子。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案: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四、迁移提高,拓展阅读

(一)、《归园田居》《使至塞上》训练点:情景交融的写法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A)A.清新自然 B.壮阔雄奇 C.含蓄蕴藉 D.慷慨悲凉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_。

3、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___对比__,突出了__早春郊野景色的美丽迷人__。

五、反馈检测:

一、为下列字注音

秽(huì)豚(tún)荆(jīng)燕然(yān)

二、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使至塞上: 出使 2.腊酒浑:浑浊 3.闲乘月: 趁着 4.逢候骑:遇到

三、文学常识填空

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__陶渊明______,___晋_____代诗人。本诗共____五____首,作于诗人辞官归隐的第二年。2.《使至塞上》的作者是___王维_____,___唐_____朝诗人。本诗选自《__王右丞集笺_____》。

四、按要求用原文回答

1.《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_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___”

2.《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最后“王孙”句:《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言山居特别恬适,隐者自可久留。王孙,此指王维。

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内容。答案:描写了秋山雨后的月夜。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答案: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景,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景观:明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发出淙淙的清音。3.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从侧面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诗歌,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字形。

2、反复诵读诗歌。

3、文学常识积累:

要求:查找有关资料,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如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1)、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

定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2)、背景:《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二、检查导入:

1、导入:由简介本诗的背景引出课题。

2、听写字词。

3、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4、检查诗歌朗读情况。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一读诗歌。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二读诗歌,读懂文意。要求:细读诗歌,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诗歌。(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句。(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的问题,老师注重指导。

答案:译文: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似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常常蕴涵着希望。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衣着简朴,吹萧击鼓,结队而行,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动力。

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

4、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本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通过叙事,写景,抒情结合的方法, 表现了作者久居异地之人的思乡之情。

《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写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展示了农村特有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但不是决意归隐。

5、学生试背课文,最好当堂背会。

(二)、精读诗歌,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答案: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3、两首诗都写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答案: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诗情。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流露了诗人孤寂的心绪,《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流露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游山西村》思考题

(1)诗题《游山西村》,八句却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请结合诗句对此作一番分析。(2)诗歌三、四句,有人认为是回忆来村的经历,有人认为是入村后徐行山村周围所看到的景致,你觉得哪种看法更切合语境?(3)诗人为什么结尾写道“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是什么使诗人如此留恋?(4)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诗一、二句写山西村民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了农家的热情、朴实;

三、四句写村庄周围的景致;

五、六句写村中淳朴的民风,古老的民俗,社日将近,村民吹箫击鼓,热闹非凡;

七、八句写诗人有点恋恋不舍,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门的。全诗写了游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虽无一“游”字,却处处切“游”。(2)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3)诗人笔下的山西村透出浓浓的诗意,诗人陶醉在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人情美表现在农家待客的热情和朴实中。风物美表现在村落的景致描写中;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那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啊,简直无法用言语来描述。诗人正在观赏美景,咚咚腊鼓之声,萧笙悠悠之韵,从村庄里传送出来,哦,原来是一年一度的春社近了,难怪村民循俗准备,以传统的衣着、礼数忙于迎接这个欢乐的节日,多么古朴可爱的民风啊!难怪诗人如此留恋。

(4)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情感。

(三)、品读诗歌,赏析语言:

本文语言精练,含义深刻。请从文中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从用字遣词、修辞手法、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1、、示例: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2)、学生合作交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又”把移步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描绘得宛然在目。当我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单欣赏了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更领悟到它蕴含的哲理思想——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只要有梦在,希望就在

四、迁移提高,拓展阅读

训练点: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诗的特点

从思想内容、情感抒发、风格等几方面比较《归园田居》《游山西村》异同。

明确:两首诗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都选择了“一天”中农村生活的剪影,都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不同之处在于:《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写了田园的劳作之乐,平淡而又富于情趣,朴素的语言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表现了诗人意诀官场、热爱田园、回归田园的意愿。风格质朴醇美。《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写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展示了农村特有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但不是决意归隐。因为诗人虽赋闲在家,但仍有志报效国家,所以仅有重游之念,而无归隐之意。诗风自然闲适。

五、反馈检测:

1、《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_____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___”;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____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游山西村》选自《___剑南诗稿_____》,作者是_____陆游___,字务观,自号____放翁____,______南宋__朝著名诗人,现存诗__近万______首

3、下列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A.晨兴理荒秽(野草)B.长河落日圆(长江)

C.江入大荒流(广阔无际的原野)D.拄杖无时夜叩门(随时)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5、阅读下诗,回答诗后问题

渡荆门山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_游;流;楼;舟__。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1)渡远荆门外(A)

A.通过 B.载运过河 C.渡口 D.渡船(2)山随平野尽(B)

A.全 B.完 C.死 D.用力完成(3)仍怜故乡水(C)

A.怜悯 B.怜惜 C.怜爱 D.怜恤 3.解释下列诗句画横线的词语。

(1)江入大荒流:莽莽平原(2)月下飞天镜:月亮(3)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4)仍怜故乡水:始终 4.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D)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下一篇:小班角色意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