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课心得体会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研课心得体会(精选10篇)

研课心得体会 篇1

金渠中学 徐文侠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教研组在本阶段通过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实际上课,课后研讨,对研课磨课有了新的认识,现将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研课心得体会 篇2

一、经历实验过程, 体悟知识形成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他们获得真实的内心体验,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 在教学中, 我们通常强调一个实验怎么做, 如: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把圆柱体切拼成长方体……而忽略另一个问题: 学生想不想做这个实验? 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 老师为了让学生通过预设和情境创设, 产生一定的实验需求, 就提醒学生: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做的啊? 你有什么办法把这个数学问题转化成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问题呢? 想一想能不能把圆柱这样我们没有学习过的形体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形体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 可能有学生会想到用圆面积计算的办法, 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再去求出它的体积。 但是整个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没有活动呢?有没有学生的有效参与呢? 能不能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呢? 显然是不能的, 学生根本不清楚要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只是按着老师的要求机械地完成实验, 并没有主动参与实验。

从上述活动过程看, 很显然学生没有这样的需要, 也就不可能有实验的需求。 要让学生有需要, 还是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数学思维空间, 让学生在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中, 从内心出发形成需求。 可以组织学生对圆柱与圆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 让学生调用原有的数学活动经验,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之前可以对圆的面积进行简单复习, 并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活动经验, 迁移学生的经验, 将圆与圆柱的相似知识有机整合。 这样再让学生对圆柱的体积公式进行研究, 让他们探索自己的疑问———圆柱的体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圆柱的体积和长方体的体积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不是教师领着学生做实验, 而是学生自己想去做这个实验,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有了需求, 才有探索的欲望, 才能全身心投入实验,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学生的需求真正从实验中得到满足。

二、指导操作过程, 获取有效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经历数学过程、参与数学的活动、体验知识形成。 教师在学生数学活动的操作过程中, 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做指导者与参与者, 让学生在正确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 掌握数学知识, 发展数学技能。

三、丰富体验过程, 形成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要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 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果一味强调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与训练就只能让一部分学生在数学知识层面上得到发展而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就要让每一位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体验数学结果的发展过程, 最终为每一位学生形成数学思想而服务。

例如在教学《表面积的变化》这一课时, 我充分利用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与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1.尝试猜想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正方体表面积了, 你知道正方体有几个面吗?

生:有6个面。

师:那一个正方体有6个面, 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呢?

生1:12个面。

生2:不对, 应该是10个面。

师:为什么有的说10个面, 有的说12个面呢? 说一说你的理由, 并且你有什么方法证明你的想法呢?

2.经历操作

生2:因为一个正方体有6个面, 而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会少2个面, 所以是10个面。

学生操作:

师:你们看明白了吗? 为什么一个正方体是6个面, 而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就成了10个面呢?

生:因为两个正方体中间有两个面被盖住了, 所以只有10个面。

师:很好, 那么利用你已有的经验, 猜一猜3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是多少呢?

生思考了有近半分钟。

生:应该是14个面, 因为3个小正方体有18个面, 而它们拼成后有两处两个面被盖住了, 所以只有14个面。

学生演示:

师:你的想法很好, 那么4个呢?

语文研课磨课心得体会 篇3

首先:自己对阅读教学有了重新的认识。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的过程,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死板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写思维导图,构建文章的整体结构。

其次:能够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采用略读、精读、跳读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中。抓住文章的主旨,找关键词,猜测生词的词义等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欲望,从而对阅读教学有了重新的认识。

最后:我个人认为:Reading is writing.阅读即写作。每学习一篇文章,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意图,语言的应用。教育学生如果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该如何构思。大家可能都记得:在我们使用新目标之前,就遇到过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做家务的看法。要求阐明二种观点:支持做家务的观点,反对做家务的观点,最后阐明自己对在家务的看法。孩子们感觉无从下手。试想一下:让我们来写,可能也有同感。那么这篇文章就出现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就要学习语言的应用。

研课心得体会 篇4

魏庄中学 王献华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研课标说教材”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受益匪浅,它加深了我对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理解,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通过本次学习,我意识到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课本对照新课标仔细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知识树,然后写教材分析。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用知识树的形式展示出来的,每个人的演讲也都是使用这种形式进行的,通过知识树使整个研说过程系统、条理、清晰。让我更好地学习了课程标准和把握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体系。

当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大势所趋,本次学习让我认识到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就是把握教材。不管是哪个学段的老师,都要反复阅读教材对有关的知识进行整合,这才完成了知识建构,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做到:

1、进一步细化解读教材,领会其精神实质,转变新的教材观。认真把握教材体系,挖掘教材的精髓,打好基础,稳扎稳打,抓好自然常态下的每堂课。让知识树进入到我们的日常备课中、教学中。

2、虚心学习,借鉴经验,提高专业修养。

虚心学习研究教学方法及策略,努力使自己的每一个活动都达到“高效”。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要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细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

3、要善于抓住每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

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使自己进步更快。

研课磨课研修日志 篇5

永富中学 左国保

回首这次磨课、研课经历,我收获了很多。总的来说,我经历和老师们合作学习,共同研讨的过程,在研讨中,老师们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进行交流和相互的碰撞,从而使我们在这种交流和碰撞中激发了灵感,剧烈的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推行大阅读的思想认识有了巨大的提高。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有人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想是很有道理的。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在心中试讲过,每次上过之后,都会自己反思一下: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需不需要问题引领,而是这一节课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吧!怎么才能做到少问少将少干扰?语言是不是简洁?等等,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地加以分析,进一步完善。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心中要有谱,也就是要明确课堂上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然后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读书能力。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磨课我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种因素。如此往复下去,何愁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得不到提升呢?

二、学会精益求精

磨课是一个艰苦的反复修正的过程。在磨课中,先通过自己的学习,吸取精华,加以改造,灵活运用于该课教学及教研之中。对自己的说课、讲课认真回忆、思考,向大家简析自己该课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对某些重要问题作简要说明,提出某些问题请大家讨论,并虚心听取参与教师的评议,对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作必要的解释,要作好记录,发现失误,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研课心得体会 篇6

高职高专为社会的生产发展提供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他们既要具备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方面的知识与技术, 还要能够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 能够接受生产需要的新技术。笔者在高职高专授课的过程中发现, 许多学生无法掌握与理解高等数学中的基础知识, 学习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煎熬, 而教师在教学中, 把完成教学任务当成主要事情。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现归结如下:

1. 教学课堂空洞

高等数学是一门抽象、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 它的教学过程是建立于一条枯燥的逻辑主线之上。教育者若是毫无改变地按照其原有的面目展现在学生面前, 对于本就基础薄弱的学生更是一场艰苦的学习历程。

2. 教师备课“敷衍了事”

数学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每一节课的准备工作都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 要让学生易于接受与掌握。然而在现实中, 教育者往往面临着教学任务、课题任务等压力, 而无精力去探讨与研究教学这一在其工作中并无硬性要求的任务。

3. 学生基础薄弱, 知识断层

当下高等院校扩大招生, 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大学,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水平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高职高专的课堂中, 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的质量与速度十分缓慢, 再加上学生们知识水平差距较大, 部分学生出现知识断层现象。

二、研课的基本内容

研课发源于日本, 指教师为了制定更加有效的授课形式而自行组织授课进行对比、探讨、研究。研课并不是教师之间的相互模仿与借鉴, 而是以此为基础对课堂内容进行试讲、反思、重构、再分析、再反思这样一种循环往复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课堂质量的教学形式。

( 一) 研课的对象

1. 对教材的研究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媒介, 教师通过这一媒介以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于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当深刻的领悟教材, 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解读授课内容, 形成个人对教材独到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融进个人的教学风格对授课内容进行反思、重构形成自己的课堂授课框架。在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 这时就需要组织教师展开探讨、研究, 集思广益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2. 对学生状况的研究

学生是授课的对象, 教师所准备的一切皆是为他们服务, 因此, 教师需要对他们的接受能力、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一些心理学资料、课堂实际考察、听取其他老师的建议等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对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了解, 再“对症下药”。

3. 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课堂教学要依靠一定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来实现, 教师不可随感而发盲目的实施教学活动, 因此, 对教学方法的选取也需经过熟思之后方能定夺。如何选取一种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让学生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量, 并且能够熟练掌握显得十分重要。在高职高专中许多学生自身学习能力较差、理解能力较低、课堂配合教师较少, 因此如何选取教学方法应当是每个教师深思熟虑的问题。

( 二) 研课形式

研课对于当下高职高专的高等数学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怎样去开展研课? 笔者现给出四种研课的方式:

1. 对学生进行微分研究

所谓微分研课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一个教室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在经过相同的课堂教育之后对他们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之中是否存在差异, 然后针对不同群体制定解决方案。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中基础知识的分布状况分组, 一般分成3 ~4组, 还可以根据性别将学生分成两组。微分研课能够使得教师更加深刻了解学生的状况, 然后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制定相对应的教学方法。

2. 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点研究

一节课蕴含许多成分, 比如教材组织的合理性、教学情境设计的合理性、教学知识表述的准确性、课堂提问准备问题的严密性、学生配合教师的有效性。这些环节的各个部分若是由一组或者一个教师去完成显得十分的繁重。这就需要将教师分成若干组, 然后每一组针对一个固定的教学环节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课堂的分点研究, 能够更深入、更细微地研究教学中所遇到的各个问题。高职高专教学中对于课堂研究的文献太过贫乏, 并且类似于课堂研究的活动也十分少见, 在高职高专中引进分点课堂研究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3. 对比式课堂研究

对比式研课有两种模式: 同课异构和同课再构。同课异构是指几位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独自组织教学, 课后再对比研究这些教师之间教学形式的异同。同课再构是指一位教师针对某一教学内容组织授课, 课后教师们对其研究并提供教学意见, 然后, 这一教师在修改教学内容之后再次组织授课。对比式课堂研究利用对比的方法, 展示一个教师的教学格特点, 在比较中, 能够使得教师的教学认识增加、教学思路开阔、教学水平提高。

4. 利用网络信息进行研课

网络能够给教师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教师们可以相互展示各自的教学视频、教学经验以及教学灵感, 然后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沟通相互解惑释疑。利用网络进行研课, 教师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群, 选取更多的参照对象, 最终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当下高职高专课堂研究水平十分落后, 有太多的内容需要借鉴, 因此网络研课的推广显得格外迫切。

三、数学研课在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育中的引进方法

数学研课是依据课堂经验与课堂现象在数学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制定出更加有益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案, 同时能够提升教学经验与发展教学专业。数学研课建立于实践的基础之上, 教育者依据研究教学现象、理论探讨、具体实施研究这样一个循环发展的过程逐渐提供教学质量与经验。数学研课并不是肤浅地解决“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关于认知方面的问题, 而是要求教育者解决“为什么要这样”、“除此之外还可以怎样”、“怎样做会更好”这些具有探索性、实践性的问题。

( 一) 研课实施逻辑路线

研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来自于课堂受教育者的接受现状与教育者的经验与反思, 研究的内容可分为: 教学现状、教学经验、教师知识结构状态、教师的教学技能以及课堂教学形式的改进对策。研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教学经验的增加。

依据以上理论, 教师可以依据图1 -1所示的逻辑路线来展开研课活动。

( 二) 研课启发性问题

在研课实施中, 教师应当多问一些“为什么”, 并且要深入的挖掘研课中所遇到的问题。现列出以下问题, 教师在研课中应当提出与解决:

课堂上注意到哪些现象? 是否还有什么? 具体是什么现象?

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是否存在问题? 具体是什么?

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和自身经验是否吻合? 我可以怎样解释? 我的观点、态度是什么?

这样解释合理吗? 能否用专业理论来解释? 需要哪些专业理论? 这对我有什么感想? 我有何结论?

对这个问题认识清楚了吗? 获得什么经验? 以后怎么对待这样的问题?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研课”的形式来改善这一局面。众所周知, 高职高专在基础课教学方面较为薄弱, 部分教师抱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并没有为改变这一局面而去寻找应对办法。笔者在从事高职高专教学中, 搜集大量资料对比国内外的教学方法, 认为“研课”的提出能够缓解当前高职高专高等数学的教学问题, 笔者给出了研课的执行路线, 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曾玖红.高校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和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2.

[2]张秋瑾, 朱怡权.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4, 17:118-120.

[3]栾兰.浅谈研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8) .

国培研课磨课反思2 篇7

研修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首这一个学期的紧张的研修经历,我感到我获得了很多很多的东西。我经历和老师们合作学习,共同研讨从而在认识上我明白团队的力量是我们进步和教学水平和能力提高的能源。在研讨中,我们老师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进行交流和相互的碰撞,从而使我们在这种交流和碰撞中激发了灵感,剧烈的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思想认识有了巨大的提高。经过研修,我们真正的认识到和体会到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的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能够学,而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主动去探究,学会主动学习。我想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而不是教授孩子课本上简单的知识。总的来说,我经历和老师们合作学习,共同研讨的过程,在研讨中,老师们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进行交流和相互的碰撞,从而使我们在这种交流和碰撞中激发了灵感,剧烈的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推行大阅读的思想认识有了巨大的提高。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有人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想是很有道理的。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在心中试讲过,每次上过之后,都会自己反思一下: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需不需要问题引领,而是这一节课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吧!怎么才能做到少问少将少干扰?语言是不是简洁?等等,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地加以分析,进一步完善。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心中要有谱,也就是要明确课堂上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然后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读书能力。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磨课我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种因素。如此往复下去,何愁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得不到提升呢?

二、学会精益求精

磨课是一个艰苦的反复修正的过程。在磨课中,先通过自己的学习,吸取精华,加以改造,灵活运用于该课教学及教研之中。对自己的说课、讲课认真回忆、思考,向大家简析自己该课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对某些重要问题作简要说明,提出某些问题请大家讨论,并虚心听取参与教师的评议,对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作必要的解释,要作好记录,发现失误,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通过研修我知道了如和突出历史课堂上的重点,通过研修我更是掌握和亲身经历了磨课过程,从而在整个磨课过程中我受益匪浅。

教师个人研课磨课总结反思 篇8

石华学校

贾军

今年的国培强调基于校本问题进行,于是我们设计了用磨课进行国培的方式。简而言之,磨课就是通过多次打磨一节课,提高教学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下面有几篇磨课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

这次磨课活动参与面广,人人都参与备课、上课、评课、议课、再上课的过程,对于老师们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遇。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能深入备课、深度反思、深刻总结,听课教师直言不讳、畅所欲言,讲课老师虚心接受意见、极力改进不足,使整个教研组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通过这次活动,老师们对学案的编写及有效使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编写学案一定要渗透学法指导,尤其是课前准备环节要有具体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课堂使用学案时要注意环节间的衔接、过渡,保持课堂的流畅。磨课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教研氛围,使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大家常为一个细节而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教研氛围异常热烈。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研读更深入、对学生学情了解更透彻,同时也使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学水平有质的飞跃,教学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实践性智慧得以发展。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磨出教师间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研组团队的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在教研组中我自己有了很多收获,对课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变化”的课堂,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具有许多不可预测因素的课堂,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考验着教师的反应和应对能力。“预设”与“生成”之间怎样调整,怎样达到平衡,这方面教师应给与更多的思考。磨课不仅仅只是追求完美的课堂,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历练,是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抓手,更是学校教师团体发展的主打平台。让我们在磨课中,“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学生主体求知的需求;“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也只有这样,磨课才会在美丽动人的瞬间邂逅一个个精彩的生命!

研课心得体会 篇9

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蔚蓝与美丽;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与绝望。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卖炭翁》,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加以解说。

首先是说教材,部编本新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立德树人、守正创新、语文素养。部编本新教材的主要特点及创新设计点,1.双线组织单元,创建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2.“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设计—强化阅读,3.注重选文的质量,加大选文的开发力度。《卖炭翁》选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传统 的名家名作。其中有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 生活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卖炭翁》是唐代诗人 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之一,这首诗描述了老人伐 薪烧炭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 情,对统治阶级及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二、说学情。由于时代不同,从小衣食无忧的学生们会很难理解古代劳动人民受压迫、剥削的苦难生活。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创设语境,展开学生与诗人,学生与老翁的心灵对话,使学生真正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文本,超越文本。并收获经典带来的心灵震撼,让文化的底蕴悄然浸入学生的心灵。初二年级的学生到目前 为止,总共学了13篇文言文,古诗接近50首,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文本和学生之间有一定距离。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经历距离 比较大。从小衣食无忧的学生们会很难理解古代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苦难生活,在理解主题方面,难度较大。

三、说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理解、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知识目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并能简述诗意,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品读法,鉴赏古诗。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品读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简述诗歌并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品读课文,感受经典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有了合理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的安排安排教学环节。

四、说教学模式:自主预习,合作学习,探究研习。使用五步教学流程以读贯穿始终。

五、教学方法。有了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有的放矢,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为此,我选定“以读为本、以思为核、以情为魂”的教学策略展开教学,用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升华认识情感。

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悬念法、情境再现法和圈点批注法。让学生养成“眼到、口到、心到”,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说教学设计,读是进行语言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与表达、意蕴的品味与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的。基于此,本课安排以下几个读的环节,并进行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

(一)、创设情景“启”读:

(三)、还原本源“细”读:

(四)、深化情感“美读”:

(五)、升华情感“对比读”:具体步骤:

(一)、创设情景“启”读:教师首先讲述对联谜语故事《缺衣少食》,接着出示诗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齐读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这时,故事的凝聚力和诗句蕴涵的巨大悲愤,会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产生许多疑问“为什么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那么痛苦?是他们不勤劳吗?他们的劳动果实哪儿去了?”等等。而这也正是揭示文本主旨的关键问题,学生的质疑直击中心,未成曲调先有情,课文的学习在最初就有了高度和深度。

(二)、自主释疑“导”读:这部分通过多种方式的初读和译读,广泛搭建解读文本的平台,能促使学生利用学法,自读自悟。并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诗意,为下一步的细读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三)、还原本源“细”读:细读文本要找准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本课有一个中心词“可怜”,教学时可以以它为点辐射及面:

教师质疑:你从哪些字词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指点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合作探究,创设情境体验读。学生自由展开联想补白以下情境:风雪中伐薪、月夜里烧炭、严寒中瑟瑟发抖这三个镜头。使学生对老人的同情越来越深。

接下来扣住两个描写心理活动的词“忧”和“愿”,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卖炭翁的祈祷,使学生深切体悟到这正是穷苦劳动人民字字血、句句泪的呼喊!

这部分设计以思来体悟情感,以读来表现情感,着力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动情,在语言文字中出“生”入“死”,以此调拨情感之弦——“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使课堂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洋溢人性之美。

(四)、深化情感“美读”: 在充分理解基础上的美读,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妙不可言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所谓美读,就是设身处地尽情发挥当时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一个委婉,与文中人物的心灵相通。”本诗的美读立足于和文本人物及诗人的对话,层层递进。

一读:导语:孩子们,孩子们!这样善良、勤劳的老爷爷啊,他长年累月,拼死拼活地干,一家人竟然吃不上一顿饱饭,穿不上一件棉衣……孩子们,让我们再来朗读全文,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呢?(预设:同情。)(齐读)

二读:补充完整原文,教师简介卖炭翁的遭遇。导语:多么黑暗的社会,它无情地扼杀了多少弱者的生命!(板书:弱者)让我们一起读出愤怒!(齐读)

三读:请学生试想卖炭翁一家人以后的生活。指导读出对封建社会和不合理制度的抗议。(齐读)

四读:师生共同同情地、愤怒地、抗议地大声朗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入情入境的美读,会使学生的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中的人物和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思考在一次次的朗读声中深入提升。

(五)、升华情感 导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日历翻至今天,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人民还在重复昨天的悲剧码?不,劳动人民已成了主人,他们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法律援助、抗震抗洪、希望工程、春蕾女童和农民工政策等,都说明了和谐社会对弱者的关爱和扶持。同学们,结合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再来读《卖炭翁》。(齐读)

设疑:你读出了什么?(预设:幸福、珍惜……)

导语:孩子们,想,作者明确写出了自己的情感吗?没有!他只是向我们讲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通过描写卖炭翁沧桑的外貌、艰苦的劳动和矛盾的心理,就抒发了自己平静外表想如波涛怒吼的情感,就让读者品评出无尽的意味。瞧,今天,你读了《卖炭翁》,你读出了同情、读出了愤怒、读出了抗议、读出了幸福、读出了珍惜……语言文字在你的心里有了生命,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研课心得体会 篇10

东铁营二小 李维平

2011-5-2

通过几次的业研活动,多次的反复学习温儒敏教授的《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毛病》一文,受到了很多启示,特别是通过这次业研课的实验,更加使我感到专家的话确实很精辟。在以前的阅读教学中,我总认为时间不够,总怕哪儿没讲到,学生不会,把读课文的时间大量的放到了课前,家庭。这样做对于自觉学习的学生和家长比较负责的学生能做到,而对于不自觉和家长不负责任的学生,读课文只是应付差事,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教师的讲,对于这些学生来讲就像听故事,一听了之,没有记忆的痕迹,也就是说,没有自己亲自的朗读,课文中的情感不是自己体验出来的,而是别人强加给他的,可能或多或少会有些感觉,但和语文教学的要求相差太远。

有了这方面的理论认识,在这次课前,在保证识字教学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大量的阅读教学,如在课前预习要求每人读5遍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早自习六个组长每人带读一遍,这就是6遍。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情况(齐读,了解字词读音),在第一课时完了后,学生每人至少应该读10遍以上的课文。到了第二课时就进入了课文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无论进行哪一步,都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文本。比如这节业研课,首先让学生齐读课文,声音洪亮、读准字音。目的是整体熟悉课文。然后复习字词,为进一步读准课文做准备。通过读一读词句、猜一猜他们是谁,近一步熟悉文本的重点语句为有感情的朗读做铺垫。分段阅读,体会情感。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通过举例子的办法,让学生感悟教师在生气时语调、语速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动过小动物们找问题,又引到阅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个人阅读,通过提问讨论:小动物虽然找到了自己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小动物能解决吗?不能解决,如果队伍走不齐,是埋怨他们的走路姿势不规范,小动物会怎么想?让学生思考出心里感到委屈的情绪,让学生回到小组,集体再读课文,读出各种小动物的委屈情绪。让后小组展示,有感情的阅读课文的重点段落。接着通过提问又回到文本,老师了解到了小动物们走不齐的原因后,老师的态度会有什么变化?通过学生的总结、体验,感悟出老师的态度会变得温和了,语调比较平和、速度比较慢。然后让同学带着这种语调、语速读最后老师说的话。为了更加全面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整节课都是围绕读课文进行文本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让我真正理解温儒敏教授说的:语文课要想尽办法让学生多读,没有反复阅读,那情味就出不来,语感就出不来。本节课我没有分析任何东西,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变着花样朗读课文,课文学完后,这篇课文每个学生朗读不下20遍。课后每个学生基本上都能达到朗读成诵的程度,课文的内容也都理解了。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情味、语感水到渠成。那么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课堂上进行了阅读拓展练习,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由于补充的内容学生很新鲜,他就有欲望想了解,要了解就得从读课文开始,那么自然而然就在进行阅读的练习。这也正符合温儒敏教授的观点:小学一、二年级,阅读教学主要还是要求激发兴趣,让学生开始接触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多少能够做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一开始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天性,培养“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美好享受。

上一篇:重回母校六年级作文下一篇:2024年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