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小班游戏教案及反思(精选15篇)
手指游戏
目标:
认识自己的小手、锻炼手指肌肉灵活性。
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使幼儿学会用肢体动作配和游戏的玩法。
教学过程:
1、引入:一起边说儿歌边做手部运动:“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拍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合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转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
2、认识小手
教师:“刚刚我们是用身体的哪个部位帮助我们完成儿歌的啊?”(幼:“手。”)
教师:“我们的小手还很能干,能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呢,小朋友你知道我们的小手能帮助我们干什么吗?”(引导幼儿回答手的作用,如:吃饭、写字、干活等。)
教师:“我们的小手这么能干,你们了解我们的小手吗?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的小手。”
介绍各个手指的名称: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
3、讲述游戏
教师:“我们的手指每天都是一起帮助我们做事情的,它们像亲如一家的兄弟。在手指家庭里大拇指是它们的大哥哥我们叫他大哥哥,食指是老二我们叫他二哥,中指的个子最高的我们叫他高高的哥哥,无名指因为名字的关系兄弟们叫它无名哥哥,小指是这个家里最小的,其它兄弟叫它小弟弟。”
教师:“手指兄弟非常有礼貌,它们天天互相打招呼。今天它们来和小朋友打招呼来了?”(幼:好)
教师:“大哥大哥你在哪?(伸出大拇指左右晃动)我在这,我在这(伸出另一只手拇指晃动)
大哥大哥你好吗?(一手拇指做点头状)我很好,谢谢!(另一只手拇指做点头状)
再见!(拇指左右摆动,收回身后)再见!(另一只手拇指摆动,收回身后)”
其它手指依次打招呼。
4、教师与幼儿共同进行游戏。
教师:“我们也像手指兄弟那也一起来打个招呼吧。”
教师起身与幼儿共同做手指游戏,强调“无名哥哥最懒了,它不愿意出来,看看哪个小朋友的无名哥哥最乖,老师一叫就出来了。”
“小弟弟最听话,一叫他就跑出来了。”
5、结束活动
教师:“我们的小手有些累了,让我们一起放松一下吧。”
做捏拢放开游戏:“捏拢放开,捏拢放开,放开捏拢,放开捏拢。爬呀爬呀爬呀,爬到脸上(腿上、肚子上)了。”
最后我们的小手爬回家了。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一、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价值
关于儿童游戏的理论有很多。杜威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谈到, 儿童的游戏是自由的具有可塑性的, 旨在消除游戏和工作之间冰冷的界线, 认为它们只是在自由度和目的性上面有程度的差别;维果斯基认为游戏创造着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因为游戏是儿童主动发起的, 在游戏中“儿童总是会表现的超出他们的平均年龄水平, 而且超过他们日常的行为表现”;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敌意或报复冲动的宣泄, “自我”在游戏中得到发展, 儿童能够在游戏中寻求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的满足;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 游戏能够反映认知发展水平。不同理论流派都试图解释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所在, 强调到游戏对于儿童早期发展的价值。我国国内的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游戏就是工作, 工作就是游戏, 并且提出“教学游戏化”和“游戏性教育”的观点, 还提出要尊重儿童的游戏;张宗麟在他的生活教育中说幼儿的游戏即幼儿的生活, 幼儿的生活即幼儿的游戏, 游戏应该是幼儿生活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生活教育应该是富有游戏性的。可见, 早期幼教前辈对于儿童游戏都有深入的思考及实践, 下面笔者就此作深入探讨。
(一) 游戏与幼儿的发展和学习。
游戏和幼儿发展是不可分离的。游戏对于儿童的生活是必需的, 是不可或缺的, 就如同睡觉吃饭一样的平常。儿童需要游戏, 他们在游戏中能够发展自己, 获得经验, 助其成长。在游戏中, 儿童可以强健身心, 愉快心情, 发泄不满情绪, 加强与同伴的交流与沟通, 促进社会性交往, 这就涵盖了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 包括身体、情感、认知、社会性言语等多方面。所以说, 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全方位的、整合性的, 这种整合性使游戏与幼儿的特定学习能力、方式产生了一致。
受到我国传统的游戏观念的影响, 游戏经常被当做学习之后的放松和消遣, 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一种消磨时间和妨碍学习的活动。正如韩愈在《进学解》所言的“业精于勤荒于嬉”, 这种观念影响深远, 以至今天还有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游戏会让孩子荒废掉, 这是需要纠正的谬误。事实上, 游戏并不是与孩子的学习相对立的, 游戏与学习是密切相关的。正如建构主义提出的观点, 学习是一种活动、社会过程, 在其中儿童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他们自己的理解。Bredekamp和Copple (1997) 说道:“儿童需要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 并且解决他们, 通过社会互动, 操作物体和他们自己的思维过程———观察发生了什么, 考虑他们的发现, 提出问题且形成答案。”游戏活动为这种类型的活动和社会性学习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在这一进程中, 儿童的学习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使其经验得以扩展、丰富、改造与提升。“在游戏中, 儿童过去的经验得以再现, 当前的现实得以表征, 未来的可能得以萌发和预期……在游戏中, 儿童既有对客观知识与规律的探索与发现, 有对做人准则的道德规范的实践与演练, 也有对美的事物的崇尚和体验。”[1]游戏与学习由此是不可分离的。当然, 学习只有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时, 师生才会积极地投入, 忘我地卷入, 儿童也才会把自己的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变成一种游戏的过程。[2]
(二) 游戏与幼儿园课程。
儿童期是人生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对于儿童的发展有关键作用, 会影响儿童的一生。儿童期也是游戏的时期, 游戏是贯穿儿童生活纵向历程的通道。游戏让儿童最大限度地体验快乐和满足其发展的需求。但是还存在这样的问题, 即儿童缺乏意识及自觉, 还有各方面的能力, 使这种自我需要的满足和发展完全顺乎社会的要求, 不能确保其发展的整体性和有序性, 以及最大限度地优化统筹各个方面的经验, 所以在儿童的游戏与幼儿园的课程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在幼儿园中, 游戏和课程不应该是不贴合的“两张皮”, 而应该密不可分。幼儿园的游戏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那种完全自发的自然游戏。幼儿园游戏环境是经过精心布置的, 有着明确的意义和价值, 对儿童有潜在的教育影响。而且, “游戏在儿童教育领域中运用的历史表明, 游戏一旦进入儿童教育领域, 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活动, 它受到教育价值观的规范, 被打上了教育影响的烙印而成为教育活动”。从一定程度上讲, 系列化、规范化的游戏活动就是幼儿园的课程内容, 而不只是课程实施的“形式”。[3]游戏可以生成、整合课程内容, 课程本身也可以是游戏活动, 游戏与课程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简单来说, 游戏能够整合各门学科领域, 还能够将儿童零散的经验进行整合, 使之系统化。可见游戏对于幼儿园课程来说可是不可或缺的, 意义重大。正如虞永平教授在《学前教育的多视角透视》一书中提到的, 游戏蕴涵了丰富的学前课程价值。游戏是蓄积学前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形式。游戏是一种适宜于幼儿发展规律的活动形式且游戏本身就是课程的内容。没有游戏, 幼儿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也就无法实现学前课程价值。同时, 游戏并不是作为幼儿身心诸方面的发展途径才显示其重要性的, 游戏本身是幼儿所需要的, 幼儿的发展、幼儿的生活不能没有游戏。这样, 游戏作为内容和途径 (传统上是这么表述的) 的双重身份进入了学前课程之中。正因如此, 缺乏了游戏的学前课程是不完美的, 没有游戏的学前课程是不合理的。游戏与学前课程以这样的必然性联系缠联在一起。[4]
总之, 如论是从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来说, 还是从幼儿园课程的角度探讨, 游戏都体现出重要的价值。
二、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现状
在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问题上, 大部分人在理论上可能是非常认同游戏的价值, 但是在实践上, 往往还是具有重视教学轻视游戏的倾向。即使认识到游戏的重要作用, 部分老师在操作实践上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课程包括教学, 主要是指专门设计的集体或分组教学活动, 而游戏则更多地作为课程结束后的放松与娱乐, 即使游戏与课程有相互交叉与融合的倾向, 仅仅把游戏当做课程或教学的途径, 即教师更多的是利用游戏这一形式, 激儿童的直接兴趣, 引发儿童的注意, 高效率地传授教学内容, 使儿童掌握知识和规范服务, 使得教学披上了游戏的糖衣。游戏和课程并没有真正地融合。
首先是在游戏教学的理念上, 不少教师在观念上仍有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 认为游戏活动不足以有效地使儿童获得技能和知识。有的教师嫌玩游戏麻烦, 平时不玩游戏, 或者把在上学前、吃饭前后的零散时间用作儿童的游戏时间。或者只是在有人参观检查时才让幼儿游戏, 因而游戏无法得到正常开展。或者是, 有的教师把游戏等同于自由活动, 儿童游戏的时候就是老师的休息时间, 把玩具一撒, 便不闻不问, 让幼儿随意地玩。殊不知, 没有教师参与, 没有教师指导, 游戏就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
其次是在游戏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即教师对于游戏价值虽然持肯定意见, 但是把“玩”和“教”分离开来, 其实“通过游戏来教”应该成为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理念, 并且被运用到实践中。对于“玩”和“教”哪个对幼儿更有用, 大部分教师认为“教”更有用, 教师和家长认为只有“教”才能让幼儿学到东西, 能看到即时的效果, 而“玩”能否让幼儿学到东西很难确定, 评估也存在困难。有这样的思想, 不难想象, 当问到“你对游戏和教学哪一个更用心”时, 大部分教师回答对教学更用心, 理由是教学容易把握, 而对游戏则很难做到既不过度干预又不放任自流, 而这正是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的。也就是说, 教师对游戏的价值认同程度与对游戏的实际重视程度是不一致的, 也就是对于游戏教学理念和课堂实践不一致。这说明教师们对于游戏价值认识不够深刻, 同时在实践能力上有所欠缺, 容易造成我们所见的外部披着游戏糖衣, 实际上是老一套的教学, 不注重游戏对儿童所具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师难以理解“游戏”和“教学”怎样整合, 身陷困境。其实教师的矛盾可以理解, 我们往往认为游戏是儿童自发的, 内在的, 相对而言, 教学是外在于儿童的, 是教师强加于儿童的。这种观念是普遍存在的, 导致教师对游戏教学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或者放任自流或者减少游戏。这种情况下,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对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实践的反思
(一) 教师要改变观念, 了解自己在游戏中的作用。
教师要正确认识游戏对于学前儿童的价值及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价值。在幼儿游戏中, 教师要积极为儿童创造游戏的环境。并且对于儿童游戏要积极反应。在儿童游戏过程中, 教师应当敏感地觉察儿童的需要, 并能相应地作出反应, 以拓展儿童的思维与行动的范围与能力。教师还要为儿童扩展游戏所需的经验, 只有为儿童游戏提供真实世界的经历, 扩展其生活经验, 游戏才会更充实, 更富创造性。教师要明确界定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 不能对儿童游戏放任自流或者强加安排, 让儿童跟着自己的想法走。在游戏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和游戏水平的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游戏干预, 引导儿童游戏向纵深层次发展。当然, 这个干预是有限度的, 只有在儿童需要帮助时才提供。
此外, 老师的观察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时候, 人们无法理解游戏究竟为幼儿带来了什么?其实只有细心观察, 就能很好地利用游戏来评价儿童的发展。而这可能是现在很多幼儿园老师所欠缺的能力。教师具有对幼儿发展进行日常观察与评价的能力, 也就是说, 教师必须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 看懂幼儿游戏行为所蕴含的发展水平, 并预测在当前活动中幼儿可能获得的发展, 即善于在游戏中发现幼儿正在进行的无意性学习, 并给予及时支持, 或者善于从游戏中捕捉与课程目标相关且与幼儿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内容, 设计出游戏之后的教学, 从而使幼儿在游戏与教学的相互融合中获得自主发展。
(二) 创造有利于游戏的环境。
游戏的环境与儿童游戏质量有着重大关系。游戏活动为幼儿各方面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但这种可能性能否实现, 不仅取决于教师对待幼儿游戏的态度, 还取决于教师为他们创造的游戏环境的丰富性和有益性。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是一个渗透着教育者意图、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活动空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空间, 而是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良、材料丰富、儿童可以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为了创造这样的游戏环境, 教师需要根据特定的课程目标与具体内容创设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物质环境并营造适宜的心理氛围。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 可以自主选择, 自由、充分地活动, 从而获得发展的关键经验。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游戏材料的投放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对游戏环境预先设计, 选择引发幼儿与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 以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教师要为儿童游戏提空合理的空间, 充足的时间和丰富的材料。
如我们在上文提到的, 在目前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中, 集体教学活动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组织儿童上课、示范、演示、讲解仍然是主要的课程教学方法。而游戏时间的增加通常意味着传统集体教学活动时间的减少, 意味着儿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自主活动的机会, 这是对传统课程的挑战。游戏时间和儿童游戏质量是密切相关的, 充足的游戏时间有利于高水平游戏的产生和发展。
此外, 要提供充足、多样化的游戏材料“游戏材料是一种信息, 是各种符号的综合, 是一种信息的被发出和被接受……游戏材料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并不自我显示, 它只是一种隐蔽的潜能, 只有当儿童使用物体时才能发挥它的全部意义。”[5]
(三) 将游戏精神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除了保证幼儿的正常的游戏活动以外,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游戏活动的要素渗入其他活动, 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游戏性体验。并不是借用游戏的糖衣, 而是发掘游戏的实质, 使儿童学习活动主体化, 让幼儿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地学习, 真正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游戏是儿童自由的、自主的、愉悦的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中, 儿童既可以产生自由的、自主的、愉悦的游戏情绪体验, 从而增进身心健康, 更加乐意上幼儿园, 又可以酝酿产生新的游戏冲动和游戏行为。老师和幼儿园管理者要具有这种游戏的精神, 让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过得既轻松愉快, 又在老师有计划的布置和引导中获得经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海东.游戏:给予儿童有灵性的生活.教育导刊 (幼儿教育) , 2004 (2-3) .
[2]王春燕.以游戏精神实现教学与游戏的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 (12) .
[3]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97, 28.
[4]虞永平.学前课程的多角度透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43.
关键词 幼儿角色游戏 社会行为 缘起及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127-02
一、缘起
在区教研室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加强了“角色游戏”的指导,围绕着“家庭小管家”“合作小伙伴”这样的游戏理念,我们在有限的教室里巧妙利用教室的空间,合理布局,创设出了以“小社会”为主题的角色游戏。目的在于通过幼儿自主参与具体、形象、生动的实践活动,引导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使其道德水平能真实提高并积极变化,做一名有着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小公民。
二、案例描述
(一)“建筑工地”中本能的合作与自我中心
今天是第一次玩角色游戏,“建筑工地”建构区提供的材料是彩色泡沫积木,形状矩正,颜色鲜艳,但是比较轻巧,稳固性差。王子瑞、张扬、谢羽杰参加了建构区,三个孩子第一次玩这种积木,特别兴奋,把积木拿起来直扔,根本不知道这是可以进行建构的。在老师进行了干预示范后,三个人很快找到了兴趣,张扬是单独一个人玩,而王子瑞与谢羽杰很自然地进行了合作游戏,合作的两个人很快就把大部分的积木搭到了自己的建构中,而独自一人玩的张扬能拿到的积木越来越少,但是他依然在投入地搭着。很快所有积木都被他们三个人搭完了,王子瑞走到张扬这边,先是看了几眼,然后提起右脚一踢,张扬的建构全倒了。
(二)“娃娃家”中的不会收归现象
崔熙萌和田镕祯来到“娃娃家”卧室,他们的角色分别是爸爸和妈妈。明确分工后,两人开始了游戏,妈妈在照顾宝宝,爸爸在冲牛奶。可过了一会儿,当我再次来到“娃娃家”时,宝宝被扔在了地上,妈妈却代替了宝宝睡在了小床上。爸爸则在一边拿着毛绒玩具自顾自地玩。不一会,韩廷浩也加入了“娃娃家”,这时两个男孩子彼此就像找到知己了一样,开始拿着“娃娃家”里的毛绒玩具乱抛。到游戏结束时,“娃娃家”的玩具被扔得一地,娃娃横七竖八地躺在床上,也没有人收拾。
(三)“美食屋”中的分享行为
左雨婷特别喜欢“美食屋”厨房里的厨师工作,这次她是拉着好朋友茗茗一起来的,两个人戴上厨师帽后,立刻像模像样地工作了起来。左雨婷拿来了一次性的饭盒,把切开的水果一片一片摆在了饭盒里,一会儿,所有的饭盒里都摆满了水果。这时,她拿了其中一个装着西瓜的饭盒走到正在炉子上煮水饺的茗茗旁边说“茗茗,我请你吃西瓜吧。”茗茗回头看了一眼,对着雨婷手里的饭盒假裝“啊呜、啊呜”地吃了两口,又继续煮水饺了。看到我正在一边看着她,小姑娘立刻走到我这边,请我吃西瓜,我吃了两口后,立刻竖起大拇指“雨婷切的西瓜真甜,愿意去送给更多的好朋友分享吗?”左雨婷开心地点着头,拿着一盆西瓜又请“涂丫丫”动手区里的朋友品尝了。
(四)游戏讲评中的互帮互助
一次游戏接近尾声的时候,在黄黄家,爸爸楠楠突然说“娃娃生病了!娃娃生病了!”抱着娃娃坐在小床上嘀咕,旁边的小朋友没有听到,没人理睬他,而他一直很苦恼的皱着眉头。就这样他得一个创意就这样停止了,在游戏结束后,把这现象和小朋友一起讨论了一下,“娃娃生病了,爸爸该做什么呢?”“去医院!”小朋友们都大声这样说,“可是我们没有医院呀!”妍妍轻声的冒出这样一句话,“那可怎么办呢,宝宝会越来越严重的。”“那就买点药给宝宝吃。”平时能言善道的婷婷说,“去哪买药呢?”“医院”小朋友齐声这样回答,问题又回到了医院上,“除了医院能买到要,还有哪里也可以买到药呢?”……想了很久,小朋友们都说不出来,正当老师想要说的时候,突然小杰大声喊“药店”,“我们也没有药店呀!”老师继续提出疑问,“超市里!”“我们的超市有药卖么?”“没有!”“那怎么办?”“从家里带来!” “小朋友们可以把平时的药瓶子、盒子带来幼儿园放在超市里卖,开设一个药品专柜。”于是教师提出这样的建议,然后继续提出问题,“你们生病的时候,爸爸除了要带宝宝去医院看病,买药,在家里要怎么照顾你们呢?”“叫我多多喝水!”“头上放毛巾。”“小朋友们真棒,帮助楠楠把问题解决了。”
三、简析
案例(一)中王子瑞是个聪明但也很调皮的孩子。在和小朋友的游戏中,本能的与同伴产生了合作的关系,玩得比较投入并且从中感受到了这个积木的乐趣,但是他也喜欢耍点小聪明,在发现自己的积木不够了的时候,非常蛮横地推了别人的积木来求得自己的目的。小班幼儿自制力差,易冲动,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加上家庭教育的因素,在行为上都比较自私,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中心行为。
案例(二)说明小班幼儿还缺乏角色意识,他们的兴趣还停留在玩的过程中,只满足自己摆弄道具,自言自语地独自玩耍。而不知道娃娃家的角色应担负的职责,缺少一定的游戏经验。特别对小班孩子来说,对于物品的正确使用、归类摆放是有一定困难的。这种游戏规则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
案例(三)说明当幼儿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老师应及时采取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愉快、自尊、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
四、反思与措施
通过上述案例描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小班的幼儿正处在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对结交朋友、参加群体活动有明显倾向的阶段,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幼儿的现代公民意识和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至关重要并意义深远的。那么,该如何更好地在角色游戏中的挖掘培养小公民意识的教育价值呢?
(一)合理布局,创设游戏,满足交往与实践
小班幼儿刚入园,对集体生活比较陌生表现出自私、不守规则,而角色游戏是幼儿适应环境的最好方法。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以及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我们在教室里创设了的“娃娃家”“糖果屋”“建筑工地”“游乐园”“小书吧”等一系列以“小社会”为主题游戏。通过游戏让幼儿从最初的自顾自游戏到分角色游戏,再到能协商角色分工这样的不同游戏阶段慢慢学会考虑同伴的感受,维系与同伴的关系,缓解与同伴间的矛盾冲突,满足幼儿交往与实践的需求。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二)通过游戏评价分享经验,转化外在行为
游戏的讲评是指导中重要的一环。通过讲评,可以使幼儿对自己和他人的游戏情况有一个客观准确的把握。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帮助幼儿整理、提升游戏经验,并不断更新游戏主题,增加游戏中的材料,产生新的规则,激发幼儿进一步开展游戏的愿望。《纲要》的教育评价部分指出:“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他们愉快、成功的经历成了老师可以利用的评价资源,同时将这些好办法进行迁移。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游戏中出现的各种正面和负面的行为,融入到游戏评价中,如灵活地抓住游戏中有意义的、孩子之间关爱、分享的小事,及时地加以肯定。而每一次的矛盾冲突以及正确处理的方法又使幼儿积累了交往的经验,从而外化到自己的行为中。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在各种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循序渐进和日积月累的感受中形成的。
参考文献:
[1]戴雪芳.角色游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例谈[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06.
活动目标:
1.通过对物体进行属性分类,培养幼儿的辨别能力和归类能力。
2.使幼儿初步理解集合概念,能够按照物体的种类属性进行正确分类,并能够正确表述。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归类整理的好习惯。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思维学具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播放律动音乐,幼儿有序取思维学具入座。
二、游戏导入
听觉接受信息训练:教师一次说两个卡片,让幼儿快速找出来,放在桌子上,按排排列。如“第一组:黄瓜、苹果,预备,开始!”幼儿拿出后,再分别进行第二组“茄子、菠萝”,第三组“葡萄、西瓜”。
三、操作探索
游戏一:感知物体的属性
教师依次问幼儿“黄瓜是水果还是蔬菜?”“苹果是水果还是蔬菜?”……让幼儿感知思维卡片上物体的属性。
游戏二:学习按属性分类(分组员)
教师:“植物王国要举行一次比赛,植物宝宝们要分成蔬菜和水果两组参赛。小朋友,我们快来帮它们分分组吧。”(请幼儿在桌子上将同类的卡片摆成一排)
请举手的幼儿说一说:“你把哪些卡片分到了一组,为什么?”
引导幼儿说出把黄瓜和茄子分到了一组,因为他们都是蔬菜;把苹果、菠萝、葡萄、西瓜分到了一组,因为他们都是水果。
游戏三:补队员
教师:“蔬菜组和水果组的队员一样多吗?”
幼儿:“不一样多。”
教师:“哪组队员少?哪组队员多?”
幼儿:“蔬菜组队员少,水果组队员多。”
教师:“蔬菜组和水果组要进行拔河比赛。请你再拿出一些思维卡片给蔬菜组补队员,使两组队员变得一样多。”
引导幼儿再拿出两张蔬菜卡片,放在蔬菜组后面。
教师巡回检查幼儿做得是否正确。
经验提升:
1.教师说分类标准,请幼儿将思维学具进行分类,如:“请把思维学具分为软软的和硬硬的两类(幼儿将思维绳归为一类,思维体和思维盒归为一类)”。分类标准还可以是:纸做的与不是纸做的(纸做的有思维卡片、课本,不是纸做的有思维体、思维绳、思维盒)、带孔的和不带孔的(带孔的有思维体、思维板,不带孔的有思维盒、思维绳、思维卡片)等。
2.练习《课堂用书》P4。
延伸训练:
1.教师指出教室里的某种物品(如玩具、教具等),让幼儿找同类物品。
2.练习《家庭辅导用书》P4。
教学反思:
这些图形是幼儿平时经常接触的图形,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要求幼儿通过比较分辨出每组图形的不同之处并进行分类,总的来说,孩子的表现还是比较不错的,幼儿对分类没有困难,只有稍部分幼儿还不能自行做好图形标记。活动后,我们都觉得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难度,让孩子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2、培养幼儿合作交往的能力。
3、指导幼儿根据歌曲的节拍、内容做动作。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鼓励幼儿和老师、同伴一起参加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难点:
能大胆地找同伴做朋友,学会用握手、敬礼等动作来表现歌曲内容。
活动准备:
《找朋友》音乐磁带
小兔子、小猴子、小猪、小狗的毛绒玩具各一个。
活动过程:
1、出示小兔子和小猴子毛绒玩具,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1)教师先出示一只小兔子,看,谁来了,请幼儿与小兔子打招呼,小兔子一个人玩真没劲,它想找一个朋友一起玩,教师操作玩具,边唱边去找朋友,找到小猴子,它们成为好朋友,在一起玩的可高兴啦。
(2)小兔子的好朋友是小猴子,我也有很多好朋友,我的朋友是***,你有好朋友吗?引导幼儿说一说好朋友是谁,好朋友见了面怎样打找呼,好朋友在一起可以干什么?
(刚开始,我根据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的特点,利用毛绒玩具小狗找小猴子做朋友这样一个故事情节,来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切人主题,而且很自然地过滤到小朋友们找朋友。)
2、教师示范表演歌曲《找朋友》
(1)我也想和小朋友们交朋友,谁愿意做我的朋友?
(2)教师清唱歌曲,到小朋友中间去找朋友,找完后提问:我是怎么去找朋友的?找到朋友是怎样做的?
(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幼儿发现老师是怎么样找到朋友的,找到朋友又是怎么样做的,让幼儿熟悉了歌曲内容,同时学会了找朋友的方法,还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
3、请小朋友们自由找朋友。
(1)教师唱歌,请小朋友相互找朋友。
(2)放音乐,让幼儿随着音乐去找朋友,提醒幼儿注意“找朋友”时要按节拍拍手、走步,并能用敬礼、握手等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3)让幼儿想一想,好朋友见了面除了握手、敬礼还可以怎样做(拍手、点头、拉拉手、抱一抱…)教育幼儿好朋友之间要有礼貌,请幼儿再去找朋友,可自由加上一些动作。
(小班幼儿年龄小,掌握新知识可能慢一些,所以第一遍音乐由教师来清唱,速度放慢一些,让幼儿随着歌声去找朋友,熟悉一遍后,再随着音乐去找朋友,最后还让幼儿自由加上一些动作,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尽情表现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愉快心情。)
4、让幼儿去找更多的小朋友做朋友。
(1)教师继续操作毛绒玩具,小兔子和小猴子一起又去找朋友,他们找到了小猪,三人成为好朋友,后来又找到了小狗,他们四个人一起做游戏,手拉手成为好朋友。让幼儿知道好朋友不仅可以是一个,还可以是两个、三个……,好朋友可以是许多个。
(2)让幼儿随着音乐去找更多的朋友,可以三个、四个人在一起握握手,表示大家是好朋友。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形象的小动物毛绒玩具继续去找朋友,不仅把刚开始的故事情节继续编下去,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很巧妙地渗透了有关数的概念,同时,让幼儿知道了大家要一起玩,大家都是好朋友)
活动延伸:
带幼儿到户外和其他班小朋友继续玩“找朋友”游戏。
教学反思:
活动刚开始利用孩子们喜欢的毛绒玩具来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由小动物找朋友自然地过滤到老师、小朋友找朋友。在这个找朋友的过程中,教师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孩子们兴趣浓厚,表现力也很强,体验到与好朋友一起游戏的乐趣,活动目标得到体现,重点也得到落实。通过引导他们找自己的好朋友,用动作来表达对好朋友之间的情感,使教学难点得到突破。在活动中又再次借助毛绒玩具继续展开故事情节,很巧妙地渗透了数的概念,让孩子们逐渐融入到集体中,学会了交朋友的一些技能,交往能力得到发展。
活动目标:
1.学习与同伴手拉手,按照儿歌的节奏向圆心和圆外走。
2.借助标记、周围同伴的位置等为参照物,快速站圆圈。
3.在游戏中体验吹泡泡、追泡泡、拍泡泡的乐趣。
4.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5.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吹泡泡用的肥皂水和泡泡枪、一块有圆圈的场地。
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吹泡泡、追泡泡。
(1)教师出示肥皂水和泡泡枪,引起幼儿兴趣。
(2)交代游戏要求,提醒小朋友追泡泡的时候要当心,不能撞在一起。告诉幼儿老师会在这里吹泡泡,也会在那里吹泡泡,小朋友要到不同的地方追泡泡。
(3)教师吹泡泡,幼儿玩追泡泡的游戏。
二、游戏“吹泡泡”
(1)教师:今天,我们班级也有很多调皮的泡泡,它们还会连在一起变成大泡泡呢!这些大泡泡,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很好玩,你们想不想试试?
(2)交代幼儿名称以及玩法:你们都是我吹出的泡泡,现在你们这些泡泡要连在一起变成一个大泡泡。我们一起念儿歌,让泡泡变大、变小。当听到老师说:“皮球回来了!”小朋友找圆圈,然后快速站到圆圈上。
(3)引导幼儿玩游戏,边用语言提示幼儿: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个大泡泡……提示,变成大泡泡的时候,泡泡不能破,不能漏气,要是漏气了,这个大的泡泡就没有了,吹小泡泡的时候不能挤在一起……游戏进行1--2次。
(4)表扬快速回到圆圈上的幼儿,并提问: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能够快速回到圆圈上呢?开展游戏1--2次。鼓励小朋友和教师一起念吹泡泡的儿歌。
三、放松活动:小孩,小孩真爱玩。
活动前,老师提醒小朋友:老师请小朋友摸什么,小朋友只能摸以下就快快跑回来。活动结束后,表扬快速回来,而且不撞到别人的小朋友。
教学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做了简单的吹泡泡的安全提示,让幼儿注意几个不安全的因素,然后引导请幼儿猜测吹出来的泡泡像什么?从而丰富孩子的想象力。我让孩子们带上泡泡水来到护外玩吹泡泡,启发幼儿观察吹出的泡泡在阳光下是什么样子的。在吹的过程中,孩子们总是跑来告诉我泡泡飞到天上去了。在游戏中,孩子们能够通过亲身体验中去学习、探索和发现。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进而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和愿望。在体验活动中孩子们获得了活泼、大方,乐意交往,善于合作等终身受益的个性品质。他们尽情地运用多种感官充分体验,获得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等终身有益的学习品质。他们不断体验快乐和成就,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保持着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获得了对生活、对学习、对社会的积极的情感态度,构建完美人格。
关键词:小班,幼儿,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一种创造性游戏, 是幼儿按照童话、故事、儿歌、歌曲等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 通过感知、理解、想象, 用语言、表情、动作进行创造性表演的一种游戏。孩子们喜欢表演游戏, 它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并努力去营造一种氛围, 与同伴交往并愉快的游戏。然而在组织小班表演游戏的过程中, 我却发现表演游戏的开展和想象中的并不一致。小班的孩子刚刚离开家庭走向集体, 一切都是陌生的, 他们的游戏只是个人的自言自语, 让他们去表演也是自顾自地喃喃自语, 而不会合作、大方愉快地进行游戏。表演游戏的“表演性”要求孩子以自身为媒介, 运用语气、语调、表情、动作姿势等手段来再现特定的情节, 这种再现的过程本身对孩子来说是多种能力的学习和锻炼的过程, 也是孩子获得各种有益的学习经验的过程。小班孩子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语言的表现及对角色、情节的理解等等, 都需要老师的适当介入, 在介入的过程中提高孩子的表演能力, 从而使孩子愉快地进行表演游戏。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把小班的孩子们吸引到表演游戏的舞台中呢?
一、引导孩子“畅所欲言”, 鼓励孩子大方地说
表演游戏是一种来源于生活, 反应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性活动, 如何让孩子在这一艺术舞台上展现自我呢?小班孩子刚入园的时候亲子分离的焦虑使得他们不爱动口, 有的孩子是不大会说话, 所以, 在小班开展表演游戏的最大困惑是孩子不开口。为了让孩子会讲、敢讲, 我在生活经验讲述表演上下功夫, 让孩子们表演“我上幼儿园”, “我的家”等生活中孩子所面临的事情, 让孩子自己做妈妈, 自己做孩子, 来模仿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事情, 开始孩子只会说几个字、一句话, 老师要及时捕捉孩子表演说话的灵感, 对孩子的说话表演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与热情, 及时地鼓励与表扬, 激发孩子们说的意愿。在活动中为了激发孩子对作品的理解, 我们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进行下载图片, 制作可爱形象的flash动画引起孩子模仿的兴趣, 让孩子随着画面去做动作, 去讲故事。孙悟空、天线宝宝、花园宝宝的角色激发了孩子们扮演的欲望, 在这些角色的驱使下, 孩子们声音宏亮、讲话的语气生动、表情也丰富了。这为开展表演游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童话世界”, 激发幼儿表演兴趣
孩子们对于故事内容熟悉之后如何去进行表演游戏呢?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 他们还不能够大胆的进行表演, 老师如何去激发孩子的兴趣呢?首先, 惟妙惟肖的讲述故事, 将孩子们融入到故事的氛围当中, 同时请幼儿来帮忙, 如:故事《拔萝卜》中, 说到“谁来帮我拔萝卜?”时, 孩子们会情不自禁的说:“我、我。”我们要及时抓住孩子的积极性, 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就让幼儿扮演角色进行简单的表演, 让他们学习故事中角色的正确对话, 为以后的正式表演游戏做铺垫。孩子们对于老师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参与的简单表演会觉得意犹未尽, 在我们有计划的将表演游戏推出后, 孩子们的表演欲望得到了满足, 在兴趣的驱使下, 整个表演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很投入。其次, 与孩子们一起创设表演游戏环境。表演游戏中的场景布置、角色造型、服饰和道具非常重要。它们不仅能激起孩子的参与的兴趣, 还能直接影响孩子表演的效果。所以在引导小班的孩子们进行表演时, 我们可以适时地引导孩子想象故事里角色的造型和故事的场景。如:在表演故事《小兔乖乖》活动前, 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商量给故事里的角色最突出的特征做怎样的装饰, 然后孩子按角色挑选相应的头饰, 老师在孩子选择的服饰进行简单的装饰和点缀, 为兔妈妈腰上围上一条围裙, 在大灰狼的屁股上安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 和孩子们一起用大型积木拼搭一座小兔的家。虽然造型、服饰和场景都很简单, 但是孩子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表演起来兴致更高。
三、放手让孩子自由结伴, 快乐游戏
在指导游戏时, 教师所提的规则和要求不要太多, 以免让孩子在游戏前就觉得有很多压力, 背着包袱进行游戏孩子肯定会放不开的。我们还可以让孩子自己找朋友分配好角色, 学会轮流表演。但这要求对于小班的孩子近乎苛刻, 孩子们不会轮流, 找朋友也是一个、两个。那么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在旁边适当的引导, 帮孩子分组, 教师起的作用是提醒, 不是包办, 例如:孩子们《拔萝卜》的游戏中还缺少一个萝卜的角色, 老师可以提醒:“你们还需要一个演萝卜的小朋友吗?”孩子们听了肯定会发现自己的游戏伙伴还不够, 此时老师推荐的小伙伴他们都会很乐意接受, 很开心他的加入使得他们的游戏能顺利开展, 如果老师看到他们缺少了一个扮演萝卜的角色, 直接带一个小朋友过去说:XX小朋友和你们一起表演, 他扮演萝卜。孩子们面对老师硬性强加给的小伙伴, 接受起来就没有那么乐意了。老师适当的介入能让孩子们的表演游戏更顺利的进行下去。小班的孩子好奇、爱动、喜欢模仿, 他们对表演动作比对表演的对话更感兴趣, 所以在表演中老师尽量充当一名欣赏者, 让孩子尽情尽兴的表演, 让他们自己去想象, 去合作。当看到孩子们的表演太简单粗糙时, 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扮演来引导孩子, 让他们发现老师是如何表演更像。在孩子能顺利的进行表演时, 老师可以扮演好观察者, 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观察他们游戏的亮点, 利用相机等记录孩子游戏的一些片段, 为讲评环节做准备。
四、师幼一起讲评, 分享成功的喜悦
在讲评活动中应该鼓励幼儿大胆的起来讲述自己游戏的情况, 幼儿的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好, 所以, 此时之前拍摄的片段能更好的引导孩子讲述。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 互相分享成功的乐趣。觉得自己真的像个小演员。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也要让孩子知道, 可以利用镜头的特写让孩子发现问题的存在, 在情景的再现中孩子对于不足之处的印象更深刻。
【关键词】区域游戏 命名 环境 规则 内容选择 指导
区域游戏可以促使小班幼儿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与同伴、老师产生交流。因此,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就班级区域游戏的开展从区域游戏的命名、环境的创设、规则的建立以及区域游戏教师的指导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 区域游戏活动的命名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幼儿园更加注重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作为老师会从幼儿最感兴趣的点来思考问题。在区域游戏活动中也是如此,区域游戏的命名更加儿童化,还会引导幼儿参与到区域游戏名称的商议中,充分考虑幼儿的意愿,幼儿在商议的过程中了解了各区域的主要功能和特点,师幼共同给各区域取名。“巧手乐园”“聪明屋”“建筑小工地”“奇幻世界”“魔力宝宝秀”等等,这些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名称是在孩子们和老师的共同商议下完成的。命名结束以后,我们还会给这些名称配上卡通的图标、规则标志等,在区域周围入口处张贴,位置都非常醒目,让幼儿一看就对各游戏活动区域内容设置一目了然。当然区域游戏名称在每个区域内不仅仅只是一个标志,更重要的是将所蕴含的意义赋予其中。比如巧手乐园,注重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的培养,希望通过在区域内的锻炼让每一位幼儿都拥有一双小巧手;魔力宝宝秀是昆山电视台的一个综艺电视的名字,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宝宝能让大家看到自己的才艺。区域游戏的名称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游戏;这些名称同时也折射出游戏的魅力,让每一个幼儿都受到感染。
二、 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
区域游戏环境是指为幼儿提供区域游戏活动的条件,包括物质和心理两个方面。物质环境更多注重环境的趣味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动态性,且与幼儿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区域游戏的空间设置、游戏材料(半成品和废旧材料)的提供和游戏的常规要求等都应有利于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进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区域环境之间积极互动。
(一) 区域环境情境化
良好的区域环境既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对幼儿个性的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还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到区域活动来。所以在布置区域游戏环境时,我们有意识地将环境情境化,这样就能更加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徜徉在玩中学、学中玩情境中,最终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小班《春天真美丽》这一主题活动中,有一个主要目标是:知道春姐姐来了,花儿开放了,柳树发芽了,小草变绿了,小蝌蚪游来了,天气暖和了,喜欢观察周围花草树木,有爱护它们的情感。因此我们在美工区环境中营造了一个春天的氛围。花园内孩子们把折好的小花、迎春花放进去,路的两旁,孩子们卷的柳树发芽了,小池塘里,孩子们点画的小蝌蚪栩栩如生。在孩子们每天的努力下,春天慢慢走近了美工区。孩子们不但与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了互动,同时与美工区的环境进行了互动,在春天的情境中,更好地认识了春天的花、柳树、蝴蝶、蝌蚪,进一步感受到春天这个烂漫季节的快乐。
(二) 区域环境趣味化
区域环境的趣味化既能激发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更能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愿望,所以我们在设计区域环境时更加不能忘记体现区域环境的趣味化。这样,才能让幼儿园的区域游戏成为孩子们体验生活的最佳场所,成为孩子们自由畅想的展示舞台,进而让我们的区域游戏更能体现游戏化,使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不是来学习,而是来玩的,真正体现“玩中学,玩中求进步”的精髓。比如在益智区游戏环境创设时,我们既要兼顾启智性,更要注重趣味性:每一种材料的投放,要看一看,它是否能够引起幼儿操作、摆弄的兴趣,孩子们是否愿意反复使用,而不是玩一次就不想再玩下去。再比如设置阅读区环境时,我们需要精心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可操作的材料,让阅读不再枯燥。一些小木偶、指偶、头饰、图书主人公的服饰会让阅读更加游戏化,尤其是小班幼儿,色彩鲜艳、活动的环境让他们阅读时注意时间延长,更感兴趣,口语表达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三、 区域游戏规则的建立
区域游戏场地一般都不是很大,幼儿身在其中往往会有冲突、碰撞,那我们如何来避免这些负面影响,让区域环境充满合作、协商,成为孩子们乐于交往的环境呢?区域游戏规则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规则可以是自发产生的,也可以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可以随着区域游戏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规则要得到幼儿的认可,孩子们认可以后,那么他们会对游戏规则心悦诚服,提高他们的规则意识;同时对规则的认可可以促进幼儿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扩大幼儿在游戏中的思维空间。比如收拾游戏材料往往是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起冲突的过程,所以我们尝试以自编儿歌的方式引导幼儿按儿歌的要求来收拾整理游戏材料;在游戏中我们往往看到操作材料掉到地上以后,孩子们互相推诿说不是自己的责任,我们就采用小故事的形式,帮助幼儿来制定游戏规则,懂得玩具宝宝在地上也会不开心的道理,让幼儿要及时捡起来。在游戏中,我们还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小班的规则要定得具体,易于孩子们理解,这样才能促使幼儿好习惯的养成。
四、 区域游戏内容的选择
1. 挖掘幼儿的兴趣点,始终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有的放矢地选择区域游戏内容。《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们的区域游戏也不例外。我们不能认为我们的孩子年龄还小,生活经验不丰富,所以一些复杂的区域游戏就让年龄大一点的大班孩子来玩,小班的孩子就不能参与,其实这些都是误区。区域游戏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才能满足孩子们的成长需要,才能拓展孩子们的视野。比如以前水彩颜料的使用,在小班往往觉得孩子们会把身上弄脏就不用了,其实不然,小班的孩子已经有了玩色的愿望,我们只要正确对待,与孩子一起制定好玩色的规则,正确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你会得到孩子们非常有创意的玩色作品。
2. 区域游戏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规划幼儿自主生成的区域游戏内容。我们提供的区域游戏内容,往往在孩子们的操作过程中,发生些许变化。所以作为一个老师,我们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学会调整,重新规划游戏内容。比如阅读区的孩子们在阅读的时候,会跑到茶馆去泡了一壶茶带到阅读区喝,你会发现就会有孩子跑来告状:“老师,茶是不能带到图书吧的。”我看到了孩子们的需要,在茶馆的一角开辟了阅读区,让孩子们有一个休闲看书的好去处,茶馆的生意一下子就好起来了,看书的小朋友也更加安静了。用心观察,通过逆转思维,孩子们在游戏中有了更多的新鲜感,也更加贴近了孩子们的生活。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我是***,坐上火车快快跑”的句式进行表述。
2、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讲话。
3、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火车头饰,各种动物的头饰。
活动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出示课件(火车): 听!什么声音?开来了一列小火车,火车上有许多小动物,你们猜!会是谁呢?
二、示范讲解,学说句式
1、利用课件学习短句。
猜一猜,谁坐在火车上?小朋友自由猜想后,出现小动物。
演示介绍第一列车厢:
听一听,小青蛙说什么?(我是青蛙呱呱叫,坐上火车快快跑)小青蛙是怎么说的?
幼儿集体、个别练习。
2.同样的方式联系第二列车厢小羊的话。
3.幼儿交流讨论:第三、四列车厢中小狗、小鸡的表述。
三、利用“小动物开火车”游戏,巩固句式。
1、交代游戏名称,介绍游戏场景。
2、幼儿自选角色(小猫、小羊、小鸭等等),老师扮火车头。
3、明确游戏规则:坐上火车前要说一句好听的话。
4、师生共同游戏。
5、交换头饰,再次游戏。
教学反思:
课堂环节紧凑,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下享受,由于在游戏过程中,我讲游戏规则不到位,导致幼儿在游戏过程有的捣乱,气氛太过度的活跃,导致我控制不住场面。今后我要加强本班的游戏规则的培养,是幼儿愉快、友好的分享游戏乐趣。
游戏目标
1、让小朋友初步了解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并认识几种常用的医疗器械:听诊器、体温表、输液器、注射器。
2、能积极的参于到活动中和同伴一起游戏,并能有礼貌的交往。
3、教育小朋友要讲卫生,预防疾病。
4、教会幼儿做个胆大的孩子。
5、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游戏准备
1、准备好类似医院的场地。
2、为幼儿普及医院以及医生的知识经验。
3、几种常用的医疗器械:听诊器、体温表、输液器、注射器。医院标志,白大褂。
游戏过程
1、课前谈话,引起幼儿对医院的兴趣,并提出游戏的要求。
(1)人生病了怎么办?到哪儿去看病治病?
(2)谁看病?谁护理病人?
(3)认识医院标志,认清大夫听诊器、体温表,并看清使用方法。
2、请3~5名幼儿游戏,按自己的意愿协商分配角色(医生、护士、病人)。
3、医生、护士戴上帽子,等待病人进来,请几名幼儿去看病,鼓励小朋友勇敢地与医生密切配合。
4、游戏指导。教师重点指导医生按一定的程序给病人“看病”。
(1)先给病人挂号、排队。
(2)医生热情地询问病人哪里不舒服。,仔细地用听诊器等为病人诊治。
(3)护士护理病人,教育幼儿不把打针看成可怕的事,了解护士的辛苦。
5、换角色,游戏继续进行,其他幼儿进行观摩,并轮流进医院游戏。
6、游戏结束时,教师对服务好的医生、护士给予表扬。
游戏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初步了解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情况,认识了一些医疗器械,个别小朋友对医院的恐惧感逐渐消除。在活动中,个别幼儿会一直忘记自己手中的仪器是干什么的,教师适当的给予提醒。还有部分幼儿说到打针就怕即使是假的,通过这次活动,部分幼儿觉得打针也不是很恐怖。幼儿通过这次活动也加深了预防疾病的意识。
【关键词】绘画活动;游戏环境;小班幼儿
创造性表现的需要时幼儿内部心理因素的一种愿望。涂涂抹抹是每个儿童都喜欢的,他们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寻找一些可以涂画的工具和材料,在墙上地上进行创作。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他们的感知能力和调控能力都比较差,绘画技能也很一般。采用游戏化的手段和运用游戏化的语言,让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感受到绘画是一种愉快的游戏,对他们的绘画技能的发展和绘画兴趣的提高都会有很大帮助。因此,我们就充分贴近幼儿的年龄特点,把幼儿的绘画与游戏进行融合,让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绘画。
一、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绘画内容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爱好、知识经验和技能各不相同,他们生活经历比较简单,生活经验积累较少,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产生绘画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美术教学内容时,应该多选择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他们比较熟悉的材料。有了幼儿感兴趣的教材,才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幼儿绘画能力。例如:“可爱的小白兔”、“好吃的糖葫芦”、“美丽的小伞”、“气球飞起来啦”等绘画主题,就是我们教学中经常选用的教学内容。教学中,从幼儿生活入手,他们的兴趣很容易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表达往往有很多创新的成分。
二、提供丰富的绘画材料,让幼儿享受到绘画是在游戏
由于小班幼儿对自己活动的控制盒小肌肉发展还不够完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重复单一的绘画材料不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让他们在自由的选择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的表达,在自由的表达中享受游戏的快乐。并进而对绘画产生兴趣,让幼儿觉得绘画是在游戏。例如:提供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各色颜料,让幼儿进行蘸画;提供毛线进行拖画及让幼儿惊醒粘贴画;提供碎布和各色手工纸进行拼贴画,在拼贴画过程中让幼儿大胆想象、大胆拼贴,孩子们兴趣很高,露出喜悦成功的笑容,幼儿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材料来表现作品,让幼儿觉得绘画就是在“玩”游戏,同时感受绘画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运用游戏性语言,创设游戏氛围
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他们把绘画当做一种游戏对待来实践。幼儿们在绘画游戏中感到无拘无束,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把自己内心所想象的尽情发挥。在活动中,我们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引题,激发幼儿兴趣。比如:“在绘画活动中,皮球的一家”的开始部分,我先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玩球吗?皮球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再给幼儿边画皮球,边讲故事:“春天来啦!天气真好,皮球宝宝们一起出来做游戏,他们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真漂亮。皮球宝宝们真淘气,有的在跳舞、有的在捉迷藏滚到草丛里,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个幼儿,引起了幼儿对画皮球的兴趣。画出了各种颜色、形状的皮球。
小班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有时画不完就不画了。因此,我们在绘画活动中,需要运用游戏化语言进行指导与鼓励幼儿。例如:“在漂亮的气球活动中,文文小朋友画了一个气球就不画了,就开始玩笔,我就说:“气球宝宝不高兴啦,它说:‘没有小伙伴跟它一起做游戏,文文小朋友请你帮它多画一些气球伙伴儿好吗?’”文文听了高兴的说:“好的!”说完。他马上拿起画笔画了起来,我赶紧说:“气球谢谢你。”文文高兴地说:“不用谢。”说完继续认真地画气球。通过教师游戏化语言的提示与鼓励,幼儿感觉绘画是在游戏,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四、调控游戏情节,提高幼儿绘画的技能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绘画知识及技能技巧贫乏,单纯进行教学技巧的讲授及训练,都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也容易让幼儿感觉枯燥,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绘画兴趣,所以尽可能地掌握技能,训练技巧。例如,单调的涂色不是小班幼儿所置一些有趣的游戏来进行绘画,如:“在进行好吃的糖葫芦”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观察糖葫芦的形状、大小及颜色。让幼儿在游戏中品尝糖葫芦的味道,练习画圆的技巧,并涂上漂亮的颜色。这样既能引导幼儿学习画圆的技能,又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绘画技能。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喜欢游戏,在游戏中进行绘画教学,既可以培养幼儿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既减少了幼儿的学习压力,又取得了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应注重幼儿的绘画能力,从绘画中享受游戏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肖友兴.艺术教育融入幼儿生活空间漫谈[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年21期
[2]陈瑞华.生活化的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个性发展[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受规则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是激发幼儿活动热情的最好切入点。而情景游戏对小班幼儿来说,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在新《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情景化的学习不仅有趣味性,还能让幼儿迅速进入游戏状态,游戏规则也在潜移默化中通过情景设计激发幼儿的潜意识,提升了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游戏在以故事的形式创造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的同时,要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到,玩游戏要一个一个轮流玩,讲秩序、懂礼貌。规则意识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们在体育游戏中能直观地感受到各种规则,让孩子可以迁移到生活中去,增进孩子的生活技能。
例如,在“垫上运动”的体育活动中,如果教师直白地说:“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爬垫子,看谁爬得快。”不难想象孩子在玩过几次后无精打采了吧!如果换个方式:“孩子们,我是兔妈妈,你们都是我的宝贝,今天兔妈妈想让孩子们自己去拔萝卜吃,你们愿意吗?”孩子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愿意!”接着说:“萝卜可不好拔,首先要走过独木桥,再爬过山坡(垫子),还要钻过山洞,才能拔到哦!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呀!”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跃跃欲试。在练习了几次之后,我又提高要求,让小兔子们分成两队进行比赛,看看哪一对的小兔子能先拔到萝卜。有了情景的导入,活动内容马上丰富,孩子们听得清楚,玩得带劲,我在不同的情景中也隐含了不同的游戏规则,激发了幼儿的活动热情,同时也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发地遵守游戏规则。
二、巧用儿歌,自发遵守规则
围棋中,讲究的是先角后边讲秩序,一步一个脚印,但并不是一味地去围堵,而是应该巧用技巧下围棋,这样孩子才会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高超的棋艺。在体育游戏中,小班的幼儿理解能力较低,在讲解活动规则和动作技术性规则的问题上,老师们总是无从下手,儿歌作为小班孩子喜爱又熟悉的学习技能,既朗朗上口,又便于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可以巧用儿歌,来帮助幼儿自发遵守规则。
例如,体育活动“木头人”,儿歌是这样念的: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具有趣味性的儿歌,幼儿易学、易玩,不受空间、人数限制,随时随地都能玩起来,在孩子无所事事时,增添了娱乐性。体育游戏“丢手绢”,为什么在我们小时候就开始玩的游戏,到现在还有这么多孩子能一下子爱上它,原因不言而喻,儿歌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喜欢。这样的集体游戏,老师又好管理、孩子又喜欢,让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边唱歌边组织游戏,很快孩子们就都掌握游戏玩法和规则。在老师的参与下,不仅能增进师幼关系,又给了每个孩子发挥的机会,调动了每个孩子的积极性,孩子们自然玩得开心。
通过以儿歌的方式来进行体育游戏后,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通过儿歌来自己理解游戏规则。如果有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马上可以说出来,给那孩子一个提示,让每个孩子都能遵守规则,不再用老师不断提醒。朗朗上口的儿歌可以让幼儿边说、边唱、边做,这样的形式,促使孩子学会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特别对于能力差的幼儿来说,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何尝不是件事半功倍的事?
三、关注评价,内化规则
在围棋中,收官后常常会再去看一看我下过的棋,跟对方讨论一下,哪一步应该怎样走,有一个反思的过程。俗话说:我们要学会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失败乃成功之母嘛!在体育游戏活动中也一样,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评价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这样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能在下一次的活动中有所提升。
(1)随时随地评价。体育游戏的活动评价不该单一的在活动结束后进行,随时随地都可以评价,有时孩子正在大胆尝试时,教师应该尽量不给予评价,以免打断孩子们的创新思路,可以用鼓励的言语去激发幼儿,给尝试的幼儿以鼓励与肯定,得到教师的支持,其他孩子也会模仿,接着教师就应该鼓励孩子不断地交流,合作能力也就能不断提升。教师还可以在孩子游戏过程中用言语来激励,如“小明你真棒,能遵守游戏规则,所以你参加的游戏都能玩到最后!”如果有孩子失败了,我会说:“不要紧,继续努力,看看哪里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让评价贯穿游戏,在游戏中成长。
(2)榜样示范评价。我们还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来进行示范评价。我们不难发现游戏中能力强的幼儿,玩游戏特别出色,例如,在“学做文明小主人”活动中,几次游戏后,我提出:谁来完整地玩玩这个游戏?孩子们都愿意来玩,并举手。最后我请了一位佼佼者来玩,请其他孩子说说他是不是文明小主人,为什么?在他完成后,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他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他知道人行道慢慢走”“我要像他学习”……接下来的游戏,孩子们明显有了提升。榜样示范作用真的很强大,不需要老师去一个个说教,孩子在观察中去探索、学习,真正学到的本领。榜样让规则意识也不知不觉地提高了。
(3)无声的评价。有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如同教师无声的评价。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红苹果,就会给孩子自信心。因为那眼神是充满鼓励的,那微笑是带着甜蜜的,那红苹果是代表进步的。培养体育游戏规则不是难事,但是一份讲方法的事,善于沟通不是仅仅靠嘴巴,无声的评价也能让幼儿有进步。
幼儿园小班游戏教案:
小雪花
主要领域:
游戏
活动目标:
联系听信号变换速度四散跑,体会冬季活动的乐趣,不拍寒冷
学习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主要形式:
集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30分钟
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游戏的快乐 难点:掌握游戏的玩法
活动准备:
一块平坦的场地,游戏前学会儿歌。
活动玩法:
请幼儿扮做“小雪花”,教师做东婆婆一起说儿歌,冬婆婆发出指令:“下大雪了!”小雪花在场地内四散快跑;冬婆婆发出指令“太阳公公出来了”小雪花在场地上慢跑;冬婆婆发出指令“太阳公公出来了”小雪花在原地蹲下。游戏随老师口令反复进行。
建议:
当幼儿熟悉儿歌后,教师可增加指令如:“雪花飘到滑梯上,飘到……”请幼儿练习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跑,还可以把“雪花”分成几组,“落”在不同的地方!
教学反思: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以“雪花”这一主题为线索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很自然的过渡到展开这一环节。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让幼儿欣赏雪景图,加深对雪的喜爱之情。然后引导幼儿在欣赏雪景图得基础上,导入主题——小雪花。重点定于:理解儿歌内容,激发对雪的喜爱,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在这个过程中,我利用幻灯片,让幼儿欣赏,活动的难点定于:通过学习作品,大胆的对儿歌进行创编,发挥幼儿想象力,在此过程中我先让幼儿通过观看雪景图的幻灯片加深对雪的喜爱,对欣赏了雪景得基础上回忆有关雪的记忆,对雪花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后,引导幼儿想象雪花飘落时的优美,它会飘落到哪儿?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并直接数词儿歌——小雪花。
◆目标:练习走、跑、跳的动作。
◆准备:◎场地上画一个大圆圈。
◆玩法:幼儿手拉手站在圆圈上。
游戏开始,幼儿边听教师说儿歌“刮大风、下大雨;小豆子、着了急;快快跑回家里去;哗啦啦啦--关窗子”,边做动作。
动作说明:
第一句:大家手拉手走向圆心,并将拉起的手举过头,再还原。
第二句:在原地左右摇摆松开的手,做着急的样子。
第三句:快速回转身跑向圆圈处站好。
第四句:原地向上跳跳跳,当说到“关窗子”时立即蹲下(或双手搭在胳膊上蹲下)。
规则:
说到“关窗子”时,幼儿才可以蹲下。
教学反思
班幼儿运动系统的发育及神经系统对运动系统的调节功能还不完善,只有加强幼儿基本动作的练习,才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发育和机能的完善。利用游戏的形式,既能孩子满足爱爬的欲望,又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从而使幼儿获得最基本的独立运动能力,增强身体素质。
小班游戏教案《小豆子》含反思这篇文章共1110字。
相关文章
《小班听说游戏教案《听指挥》》:小班听说游戏教案《听指挥》适用于小班的听说游戏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态度和习惯,在游戏中体验按指令活动的愉快,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听说游戏《听指挥》教案吧。
一、用行动形成积极的情感, 促进幼儿不良行为的改变
刚入园的孩子情绪波动大, 如果你放松就像野马一样到处乱跑, 如果你不遂他意, 那情绪就来了, 常常为小事而哭闹, 讲道理不行, 用有趣的事吸引容易激动, 越哭越厉害。只有用行动会使他安静。如:一个哭闹不止的孩子, 我把她带到娃娃家中, 拿毛巾给她擦擦脸, 倒点水给她喝, 我悄悄地跟她说, 妈妈上班了过一会儿就来, 想她就打电话。这像妈妈一样的爱抚动作, 孩子顿时感到温暖不再哭了, 形成积极的情感, 东看看、西瞧瞧, 拿起娃娃家中的假电话就打, 一边打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妈妈我想你了, 赶紧来接我;好的, 宝宝乖, 妈妈一会儿就来。当你问她妈妈怎么说的。她会告诉你:妈妈一会儿就来。积极情感的出现, 注意力有所转移投入到活动当中, 从而减少或改变对成人的依赖行为。
二、模仿成人、同伴影响不良行为的改变
1. 造就一个良好的环境吸引幼儿去模仿。
模仿是3~4岁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 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良好的行为习惯常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如:孩子在家喜欢当爸爸妈妈, 在幼儿园喜欢当老师, 医生家的孩子喜欢当医生, 这就是孩子在环境中模仿的作用。你创造的环境如果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班的娃娃家模拟现实中家的场景, 有淡粉的墙壁、粉红色的纱巾吊饰, 绿色的地毯, 娃娃家适用的家具一套, 彩色的小床、黄色柜子、粉红色的餐桌及白色实用的微波炉等, 很像现实中一个温馨的家。孩子见了就立刻钻进去玩一玩。大人见了也会立刻停下脚步欣赏一下。这些足够吸引孩子主动游戏, 在这里我们可以真实地做蛋糕、水果沙拉、炒瓜子, 练习扣纽扣、给娃娃穿衣服、喂饭等。幼儿在亲身实践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显现生活中模仿来的经验, 从而减少或改变对成人的依赖行为。活动结束时老师和孩子一起整理, 还能改变懒惰、丢三落四、物放无序等不良的行为。
2. 对模仿的良好的行为给予刺激和强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要参与游戏, 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 让孩子重复某类角色个别的典型动作, 这样他的动作就会变得有意识, 而不是先前的无意识状态。这样持之以恒, 日积月累给孩子造就一个良好的环境, 孩子会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对做出正确动作的行为给予鼓励, 如:奖励小面贴、棒棒糖、小花等, 正确的行为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会引起其他幼儿的欲望:原来这样做可以得到面贴、小花、糖果嘞!这样不良行为就会得以转化, 良好的行为动作就得到发展。小班幼儿处于学玩游戏阶段, 角色游戏直接靠模仿成人和同伴。与同伴游戏时, 采取能力强的影响能力弱的, 对能力强的幼儿行为, 加以夸大及时奖励刺激, 引起其他幼儿的注意。所以说对良好的行为动作及时鼓励、强化, 对小班幼儿很有效。因为小班幼儿对教师的行动很少有不认同的态度, 老师表扬某某小朋友坐得直, 其他小朋友也立即直起腰杆。
三、在角色游戏中运用玩具改变不良行为
1. 提供足够数量的玩具。
角色游戏中离不开游戏材料的辅助和支持, 这里我们统称为玩具。小班的孩子, 看别人有什么自己也要有什么, 在游戏中喜欢和别人担任同样的角色。所以在游戏中我们把同样角色的玩具制作多份, 各种角色的玩具分批投放, 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的数量, 满足幼儿的需求, 如:给娃娃穿衣, 孩子从家中带来了许多自己喜爱的布娃娃, 以及穿小的旧衣物若干,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操作的玩具, 边玩还像模像样学着妈妈给宝宝穿衣的样子, 精心地慢慢地穿。这样孩子就避免为了同一个玩具而发生争执, 减少暴力行为的出现, 同时练就了穿衣服的本领。
2. 利用玩具来假想。
想象是幼儿角色游戏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如:一支白板笔孩子可以把它想象成金箍棒, 只要师父一点说定到处乱窜乱蹦的宝宝就要立刻停止不动, 再说变到位子上时宝宝很乐意地到达自己的位子。孩子喜欢以想象中的形象自居, 这是幼儿想象的心理特点。幼儿很喜爱孙悟空的形象, 所以孙悟空的聪明机灵讲道理, 爱憎分明, 听从师父的教导等等, 都是幼儿乐意模仿学习的方面。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 没有游戏的幼儿园不是真正的幼儿园。我认为小班时期, 在玩角色游戏时做到以上这些方面, 才能更好地保证角色游戏作用的发挥, 帮助幼儿改掉不良的行为, 促进幼儿良好行为发展, 也就达到了教育的最终目的, 为幼儿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通过角色游戏改变不良行为, 不仅会轻松愉快地达到教育目的, 更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角色游戏的开展释放了幼儿的情感, 幼儿的不良行为才容易外露, 通过模仿学习良好的行为, 再对良好的行为进行强化练习形成习惯。
【幼儿小班游戏教案及反思】推荐阅读:
幼儿园小班游戏课教案《》及教学反思07-27
幼儿园小班游戏教案《捉鱼》及教学反思11-17
幼儿园小班游戏教案《开飞机》及教学反思11-15
幼儿园小班游戏优秀教案《跳圈》及教学反思11-04
幼儿园小班游戏优秀教案《嬉水》及教学反思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