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推荐8篇)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篇1

(教高司[1998]33号)

一、总则

1.为实现高等学校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保障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要点。

2.教学工作的地位。高等学校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3.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基本建设的管理。

4.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5.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从事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要以唯物辩证法等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注意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必要的经济管理手段等,避免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要注意现代管理方法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努力推动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6.教学管理的支持保障系统。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支持保障系统包括图书情报系统,后勤服务系统,卫生保健系统等。高等学校各个部门都要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是合格人才为中西心,协调配合,认真落实“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7.教学投入与教学条件。学校要保证教学经费在全校中占有合理的比例。要用好有限的教育经费,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要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并随着收集制度的改革,逐步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

8.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着眼于更好地调动各种类型的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发展志趣和特长提供机会,从而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教学计划管理

9.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是在国家教委宏观指导下,由各校组织专家自主制定的,它既要符合教学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得进行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

10.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必须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依据国家教委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综合学校实际,体现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要求、体现不同层次、不同学校的培养特色。

11.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原则,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原则,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整体优化的原则。

12.教学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一)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与专业方向;

(二)修业年限;

(三)课程设置(含课程性质、类型、学时或学分分配、教学方式、开课时间、实践环节安排等);

(四)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五)必要的说明(含各类课程比例、必修选修安排、学分制或学年制等);

13.制定教学计划的一般程序是:广泛调查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论证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学习、理解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及规定;教务处提出本校制定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及要求;由系(院)主持制定教学计划方案,经系(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讨论审议,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主管副校长审核签字后下发执行。教学计划要保持相对稳定,并根据需要,隔若干年进行一次全面修订。

14.教学计划的实施安排:

(一)由教务处或系(院)编制分学年、分学期的教学进程计划,或称教学计划(学期)运行表,落实每学期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教室和场所安排、考核方式等;

(二)由教师和有关职能部门编制单项教学环节组织计划,如实验教学安排计划、实习计划、军训计划、社会实践计划等;

(三)审定后的教学计划所列各门课程、环节的名称、学时、开课学期、考核方式(考试或考查)、开课单位和任课教师等不得随意改动、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

三、教学运行管理

15.在教学管理中,教学运行管理是按教学计划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它包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以校、系(院)教学管理部门为主体进行的教学行政管理。其基本点是全校协同,上下协调,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和各项制度,保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保证教学质量。

16.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大纲可参照国家教委提出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依据学校制(修)定教学大纲的原则规定,组织有关教师编写,经系(院)、校相继认定,批准施行;也可参照使用国家教委组织制定或推荐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要努力贯彻正确的指导思想,体现改革精神,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服从课程结构及教学安排的整体需要,防止单纯追求局部体系的完善。

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包括本课程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时分配及必要的说明等部分。

每门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当严格执行教学大纲。

17.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课堂讲授是教学的基本形式,系(院)与基层教学组织的任务是:

(一)选聘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被选聘的新开课或开新课教师必须经过所开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严格训练,建立岗前培训制度;

(二)组织任课教师认真研究讨论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或选用与大纲相适应的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编制教学日历和教案,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建立听课和自检、自评教学质量的制度;

(三)组织任课教师研究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积极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技术,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益。

18.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都要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严格考核。实验教学必要时可以单独设课,或组成实验课群,也可在相关课程内统一安排。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要符合教学要求并尽可能结合教学实际任务进行,要保证足够的时间。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应尽可能建立保证完成各类实习和社会实践任务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也可让学生有选择地自行安排。

19.科学研究训练的组织和管理。课外科技活动,要纳入校、系(院)、基层教学组织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计划,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工作,把课内和课外、集中和分散安排结合起来,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费,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20.日常教学管理。要制订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或学期的运行表、课表、考表,保证全校教学秩序稳定。对这三项重要表格文件的执行情况要有管理制度和检查办法,执行结果要记录在案。在实施过程中,要经常了解教学信息,严格控制对教学进度和课表变更的审批,及时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事故。

21.学籍管理。学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资格的检查、考核与管理。学校应制定本校的学籍管理办法,并建立学籍档案。在日常学籍管理中应重点管好成绩大卡和学籍卡,做到完整、准确、规范、及时。

22.教师工作管理。要根据学校教学工作总量和规定的师生比要求,确定学校教材编制。要分别制定必修课和选修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环节等不同性质、不同类别课程的工作量管理办法。要作好每学年(或每学期)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工作,考核内容包括:

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教学态度、教学质量及效果、教书育人、教学改革与研究和其他教学兼职(如导师、班主任)的完成情况。

23.教学资源管理。要搞好教室、实验室、场馆等教学设施的合理配置和规划建设,充分加以利用,保证教学需要,提高资源效益。注意根据需要与可能,改进教室的功能,建设必要的多功能教室。

24.教学档案管理。学校应建立必要的机构和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各类人员职责,确定各类教学档案内容、保存范围和时限。

教学档案内容一般包括:教学文件、教务档案、教学业务档案、学生学习档案。教务处及系(院)级教学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档案工作,每年进行档案的分类归档。

四、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25.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要通过不断改善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教师、学生、条件、管理等)和外部因素(方针、政策、体制等),通过科学的评价,分析教学质量,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从而营造并维护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6.提高质量意识,树立正确全面的质量观,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要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观点,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发展的观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观点。

27.搞好全过程质量管理:

(一)招生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把好新生质量关,搞好招生宣传、招生录取、入学新生会面复审等工作;

(二)计划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分布实施;

(三)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把好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关;

(四)教学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提供充足的、最新的图书资料,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化教育、仪器设备、体育场多功能教室的水平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

(五)实行科学化考试管理,主要是建立科学的考试工作程序和制度,严格考试过程管理,进行必要的试题及试卷分析,做好考试及授课工作总结。

28.进行教学质量检查。要经常了解教学情况,加强教学信息反馈过程的管理。各教学环节的经常性检查,可以通过抽查学生作业、分析平时测验及期中考试成绩和试卷、召开座谈会、检查性听课等方式进行。定期的教学检查,一般可安排开学前教学准备工作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等。

29.教学工作评价是宏观调控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学校教学工作评价一般包括:校、系(院)总体教学工作评价,要明确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抓好基础,突出重点;要坚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

30.教学工作评价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完成。校、系(院)可成立教学工作评价领导小组,也可赋予教学工作委员会等组织以相应的职责。

31.坚持教学工作评价经常化和制度化。要把教学工作评价的目标与内容作为日常教学建设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实现教学工作评价与日常教学管理相结合,不搞形式主义。

32.教学工作评价要和学校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通过评价调动教师和干部的积极性,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凝聚力。

33.重视教学信息的采集、统计和管理。教学信息主要内容包括:新生入学基本情况、学生学习和考试情况、毕业生质量调查等,主要教学信息应定期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要发挥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和学生教学信息员在教学工作评价中的作用。

五、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34.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风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它们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应以学校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为依据,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地坚持下去。在每项基本建设中要不断提出改革措施,创造稳定、良好的教学环境。

35.学科和专业建设。要科学规划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体系。要拓宽本科专业口径、扩大专业基础,主干学科和主要学科基础相同的专业应尽可能合并,增强学生适应性。要稳定和提高基础学科水平,形成基础与应用学科的互补;重视发展应用学科和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更新传统学科及专业,适度发展新兴学科、交叉边缘学科及专业;发挥本校优势,办出特色。要注意根据学科与社会发展,适时进行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专业设置要根据国家教委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上报审批。

36.课程建设。课程建设要进行理论研究,明确总体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要制定教学规划,进行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系统建设;要以建设优秀课程为中心,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要重视系列课程的建设,改革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要把重点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评选作为一项整体工作,坚持评建结合,以建为主。

37.教材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加强文字教材、实物教材和视听教材建设的规划工作。采用推荐教材或自编教材及其它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时,要注重质量。要鼓励选用国家优秀教材,并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建设,依据教学大纲抓好讲义或自编教材。要做好教学质量评估和优秀教材评奖,不断提高教材质量。

做好教材的预订、发行管理工作,要制订预订工作的原则和规范要求,开拓教材发行渠道,改革供应办法,方便学生、教师购书,防止教材的积压、浪费。

38.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坚持校内外结合,做好全面规划。实验室建设一定要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匹配,防止分散配置、分散管理、局部使用、低水平重复的低效益建设方式,注意集中力量与条件建设好公共的基础性实验室;做好实验室的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经费管理,改进分配和设备投资办法,提高投资效益,提高设备利用率;组织实验室建设的检查验收。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要突破仅限于感性认识、技能训练的旧模式,使之成为可模拟工业、社会等环境,进行综合教育训练的课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要改善实习条件,健全实习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努力把实习与承担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做到互利互惠,以取得校外实习单位的支持。

39.学风建设。学风包括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逐步形成好的传统。要坚持重在教育,建管结合,以建为主的原则,坚持“校、系(院)共同抓,教师人人管”的作法,把学风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要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充分利用选修课、第二课堂等形式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要特别重视考风建设,通过严肃的教育和严格的管理,坚决制止作弊等错误行为,纠正不良风气。

40.教学队伍建设。通过体制改革,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梯队,校、系、教研室均要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层层负责,抓好落实。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职与脱产培训结合,以在职为主;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注意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发挥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充实教学第一线。

41.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制定并完备教学基本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程表、学期教学总结等。要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包括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排课与调课、教学档案保管等制度以及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度;学生守则、课堂守则、课外活动规则等学生管理制度。

六、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42.健全教学工作的校级领导体制。学校教学工作,要由校长全面负责,分管教学的校长主持经常工作,并通过职能部门的作用,统一调动学校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统一管理教学工作进程及反馈信息,实现各项教学管理目标。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校务会议统一决定,有关教学及管理的指导思想、政策、规划、重大改革举措等。要建立教学工作会议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的制度,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

学校教学工作要形成整体一致的目标系统,遵循学校建设总体目标,编制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确定学习各级教学管理目标。

43.建立校、系(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和懂得教学工作、有管理专长的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研究和决定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44.健全校、系(院)教学管理机构。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机构一般包括校、系(院)两级:

(一)校级教学管理职能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等部门在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职能作用,明确各职能处及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协调好各种工作关系。建立必要的业务指导机构,如教材建设、外语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等委员会,加强各项教学工作的咨询和指导。

教务处是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教务处的工作状态反映一个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状态。学校应健全教务处的科室机构,配备较强的管理干部队伍,明确组织教学改革和建设的责任,保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二)在系(院)级教学管理机构中,由系主任(院长)全面负责系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等工作,分管教学的系副主任(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系(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是系(院)教学管理工作的研究、咨询机构,要定期研究并向系(院)务会议提出有关建议。系(院)务会议讨论决定本系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有关问题。

系(院)可设教学秘书和教务员,在教学系主任(院长)领导下,处理日常教学行政工作并从事教学状态、质量信息的经常性调查了解工作。

45.重视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教研室(学科组)是按学科、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研究组织。作为教学基层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及其他环节的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组织学术活动;组织师资的培养提高及提出补充、调整的建议,分配教师的工作任务;加强相关实验室、资料室的基本建设等。教研室(学科组)要重视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质量和学术水平。

46.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要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干部队伍。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学管理干部的岗位培训和在职学习,掌握教学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提高管理素质和水平。要结合工作实际,有组织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与试验。要创造条件,开展国内外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相互考察、交流和研修,以便适应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

七、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47.搞好教学管理,必须以教学管理研究和教育研究为基础。开展教学管理及教育研究,是所有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研究人员及教师的共同任务。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要从中国国情、从教育科学的规律与特征出发,紧密结合教育及教学管理的实际,不断改进研究方法。

48.教育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开展教学管理及教育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强的工作,要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应做到:

(一)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二)做好长远和近期的计划;

(三)制订阶段实施计划;

(四)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立项研究;

(五)组织校内外、国内外的广泛交流,提高研究水平;

(六)发动广大教师和管理干部,结合本职工作进行教育研究,研究队伍实行专职和兼职相结合。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篇2

1 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不足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 虽然许多的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应用了信息化管理技术, 但是所用的档案管理软件还相当落后, 通常只能用于对文件的保存、修改等, 并不能实现对档案中信息的检索、全文件检索等功能。学院的档案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 不仅需要树立科学的管理观念, 还需要有一套科学、严谨的现代化管理体制以及档案管理运行机制。但是目前很多中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并没有达到上述要求, 档案管理的质量难以保证。

另外,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 缺乏相应的人本意识, 没有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使得管理工作的作用无法切实发挥, 只是对各种信息资源的盲目接收, 不能对其进行整理和分类, 不仅增加了档案管理的工作量, 而且严重影响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 以人为本背景下加强中职学校档案管理的对策

2.1 全面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无论是利用什么新型的技术、设施、软件等进行中职学校档案的管理, 都需要人为的操作和运用, 所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加强中职学校档案管理的根本所在, 这也是以人为本观念的基本体现。提升学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转变管理人员的观念, 努力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精神、创新精神等。 (2)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只有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的技能, 才能保证其管理质量。这里的专业技能包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操作的专业技能, 还包括管理的能力。 (3) 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 涉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熟悉学校各项管理的内容、方法与流程。 (4) 学校档案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质, 这就需要培养档案管理人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 做好保密工作。

2.2 树立人本理念, 拓展档案信息来源

一方面, 要积极做好档案的鉴定和分类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对收集到的档案信息进行整理和鉴定, 做好分类管理工作, 将具有丰富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档案收藏在学校的档案室中, 而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档案放置在相关部门中, 便于随时更新和利用, 对于那些无用的信息资料, 则可以向相关部门申报销毁, 减少档案工作的工作量。

另一方面, 要拓展档案收集的渠道。对于中职院校的档案信息资源而言, 信息收集的方法主要包括主动收集、跟踪收集以及协作收集, 不同的收集方法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主动收集, 要安排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 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 对档案信息进行采集, 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跟踪收集, 主要是针对学校由于各种因素无法及时收集或者存在部分遗漏的档案资料进行收集和处理, 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典型事件等;协作收集, 主要是设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委员会, 定期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总结,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3 利用信息化技术, 加强中职学校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 中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也要紧跟时代潮流, 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 加强学校的档案管理, 提升档案管理的质量。这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引进新的信息化技术, 加强学校档案管理硬件、软件设施建设; (2) 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机构, 做好学校档案电子文件建设, 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3) 完善档案安全管理制度, 落实相关的责任, 定期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总结、考核; (4) 加强中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建设, 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新的管理理念, 紧跟时代发展。

2.4 做好档案需求分析及预测

首先, 要结合实际情况, 对档案的利用需求进行预测。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 必须结合中职院校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 了解学校发展的重点, 切实做好的档案利用需求的分析和预测, 确保档案管理的有效性。

然后, 要做好科研成果的整理工作。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各种新的科研成果可以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展示, 也使得科研档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 对于中职院校的档案管理人员而言, 要充分了解当前科研市场的发展动向, 并切实做好对市场需求的预测, 结合预测结果, 对科研成果进行整理, 选择适当的时机, 将学校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促进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3 总结

以人为本是我国发展中重要的原则之一, 并指导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为学校发展提供真实的依据, 是一项服务于学校发展的综合性工作。这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加强档案管理创新, 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引进新技术、新理念, 全面提高中职学校档案管理的水平,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发展。

摘要:中职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是我国人才培育基地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职学校管理中, 档案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就是对学校各项工作、活动等进行真实的记录, 为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提供真实的依据。以人为本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观念, 加强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本文对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加强中职学校档案管理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以人为本,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要点

参考文献

[1]王华琳.新时期中职学校档案管理的要点分析[J].高校管理.2012, 27 (10) :148-149

[2]峻岭.以人为本背景下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探究[J].理论研究.2013, 29 (21) :256-257

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要点研究 篇3

关键词:学校;后勤管理;教学;现状;实际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63-01

做好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意义是非常重大的,首先其对顺利办学来说是物质基础,涉及到校舍、物资供应等,只有在后勤工作保障和完善的前提下学校的教学工作才能够正常的开展和进行。其次好的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在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完备、科学、先进的教学设备在提供给学生良好教学环境的基础上还让学生彻底的摆脱了后顾之忧。第三,好的学校后勤管理还为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最后好的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还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当前学校后勤管理工作问题

(一)社会化程度低。从当前学校后勤管理的形式来看,虽然已经形成了后勤实体,不在依附于学校本身,但是后勤管理的思想人就比较保守和落后,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不足,尤其是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仍旧是比较传统的,绩效评价方面的制度完善程度也不够。从学校后勤管理的融资能力来看,学校对后勤管理持续的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就使得其社会化的意识严重的被弱化,无法实现自我融资。

(二)对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认识不到位。当前很多教职工对学校的后勤管理低偿服務有很大的不理解,并且觉得学校后勤管理收费是不应该的,这种思想是很多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瓶颈。已经对其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所以要想更好的进行学校的后勤管理打破原有的管理理念则变得非常重要。对于后勤管理人员来说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来武装自己也意义重大,但是当前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多不思进取,工作当中创新意识不强,抱着“铁饭碗”的思想从事工作,工作效率低下、服务质量没有办法保证。再有学校后勤人员的人才选拔、评比、职称评定等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比较落后的,并且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这些都和后勤管理理念落后有着一定的关系。

二、学校后勤管理要点分析

(一)“四化”管理理念的确认。笔者对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目标总结为“四化”,分别是制度化、标准化、精细化、责任化,“四化”的具体内容如下:

1.制度化: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之下制度化是后勤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利保障,学校的后勤管理应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起相关的制度,用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实现制度化的生产资料分配以及资产利用。制度化的后勤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学校现代化管理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于后勤管理作用的发挥意义重大,是保证后勤管理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当前的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应该逐渐的走向制度化发展的道路。

2.标准化: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要想更加的科学则必须以标准化作为理论的基础,利用标准化的要求来建立起和后勤管理工作相匹配的制度,保证资产、物资、职责等的分配有序进行,同时标准化的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的效率,保证服务的质量。

3.精细化:精细化是确保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施行方式的方向性,在科学、精细化的分工下,是实现后勤管理工作由内到外效果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保证了后勤管理当中的各项工作向着更加科学、统一的方式发展。

(二)后勤管理机制的健全。对于学校来说,后勤管理工作要想发挥出更好的效用,则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在不断完善有关制度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有关人员的管理,不断的健全管理机制。第一,要不断的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内部机构设置进行优化,精简管理人员,并将各项管理工作责任到人,有效的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第二,采用考核的方式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可采取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让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和其服务挂钩,提高其工作效率及质量。

(三)处理好承包和监督管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的后勤管理当中学生宿舍、食堂、超市等都属于基础性的设备,那么针对这些基础设备所开展的后勤管理工作则属于基础性的管理工作。很多学校这些后勤服务采取的都是承包的方式,但是由于监督管理的不到位,食品安全、校园安全等问题频发,在排除学生自身原因之后,承包方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些甚至还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故学校后勤管理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对于承包方的监督以及管理的责任,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其为师生创造出更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总结:

表面上学校后勤管理和学校的发展关系并不大,但实际上其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到了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等是否能够顺利的进行。当前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社会化程度低、对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认识不到位、后勤管理机制灵活程度不够几个问题,要想使得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与时俱进,需要在确定“四化”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不断的健全后勤管理机制,并有效的处理好承包和监督管理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有效破解当前学校后勤管理滞后的有效措施,也是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当中的要点。

参考文献:

[1]刘强.重庆高校社会化中发挥育人功能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6月.

[2]焦岩,田书义.强化后勤管理行为,重在全员教育[J].高校后勤研究,2007年第 4 期.

[3]李凤祥.浅谈中小学后勤工作中蕴含的育人功能[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年第 11期.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篇4

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完善学校安全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运行机制,切实落实学校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管理和监督,深化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安全教育和应急预案演练,妥善处置校园突发公共事件,确保安全稳定,为我校安全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切实抓好制度建设,完善安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

1.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责任落实。要切实落实好安全工作主体责任,明确各岗位安全工作职责,落实“一岗双责”,进一步完善安全工作责任体系。

2.完善制度及预案,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完善学校消防、食品、交通、治安防范等各类应急预案。每期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以完善和演练应急预案为抓手,以防范各类安全事故为重点,不断强化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二、切实抓好教育培训,提高师生安全防范能力

3.扎实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要结合实际,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重点加强交通、餐饮、防震、防洪、防火、防触电、防中毒、防传染病、防意外伤害及大型集体活动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预见安全风险及防范事故发生的能力。

4.大力开展安全培训。要通过培训、学习等形式,对班主任、保安等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和管理技能培训,着力提高超前研判、积极防范、科学管理和事故处置能力。特别是班主任和保安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安全知识和工作标准。

三、着力抓好措施落实,强化校园安全常规管理

5.继续强化安保工作。要加强保安队伍的业务培训和考核。

6.切实加强校舍设施安全管理。定期对校舍、围墙、厕所、场地及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和检验,确保符合有关安全质量标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无力解决或无法排除的重大安全隐患,要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

7.切实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明确消防重点部位及防火要求,保证重点部位和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设施设备完好有效。

8.切实加强住校生安全管理。学校相关部门要确保疏散通道、应急照明和床位等符合安全标准。健全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宿舍电路及设备设施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严防火灾事故发生。

9.切实加强楼道安全管理。各年级在课间、集中放学、大规模集体活动时间及紧急疏散时安排专人值守,落实相关人员责任,及时有效地疏散学生。

10.切实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相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强化承包方对食品采购、贮存、加工、销售和清洁、消毒过程中容易疏忽或发生问题环节的管理,要进一步优化和细化食品安全操作规程,严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11.继续抓好防溺水工作。各年级要结合典型溺水事故案例,教育学生做到“六不”,通过家长会或短信提醒监护人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四、着力抓好隐患整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12.全面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牢固树立“隐患即事故”的思想,严格执行日查、月查工作制,严格落实检查责任,查出问题,录入台账,及时整改,及时销号。

13.继续做好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篇5

(供参考)

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评估工作中,专家组可通过抽选任课教师进行说课活动,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进行考察评价。

一、教师说课的类型

说课,是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向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阐述一门课程或某一课题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并研讨改进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

高等职业教育的说课活动因其目的、要求不同,可以划分为教研型说课、示范型说课、竞赛型说课、主题型说课、评估型说课等主要类型。

1、教研型说课:在高职院校常规的教学研究活动中,以教研室或课程组为单位,对某门课程整体及课程各单元而组织的说课活动。教师轮流主讲,大家评议交流,进而修改完善;可以分为课前预测性说课和课后反思性说课。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提倡的高职教育校内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

2、示范型说课:一般是由优秀教师如课程开发主持人、教学设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等向听课教师做示范说课,还可进行现场示范教学,然后组织教师或教研人员评议。听课教师从“听说课、看上课、参评课”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近年举办的全国示范建设展示会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类研讨会议上组织的说课活动就是这种类型。

3、竞赛型说课:说课可以作为教师教学能力评比的内容或业务评比的一个项目,对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课程设计或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做出客观评判的活动方式。这既是选拔专业、课程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方式之一,也是带动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同理,说课活动也可以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项目。

4、主题型说课:是以课程改革和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为主题,教师在进行实践探索及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用说课的方式向其他教师、教研人员、领导阐释其研究成果的活动。任课教师主讲课程的第一课,对学生系统地讲解本课程整体设计的思路及教学要求也属主题型说课。

5、评估型说课:在高职教育的院校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工作中,为了实现考察评估目的,按照评估要求组织的说课活动。现场考察评估应根据教学考察需要,专家组提出教师说课的具体要求。院校评估和专业评估主要采用“整门课+单元课”的说课模式;国家精品课程的网上评审,要求申报课程网上资源有课程的整体设计介绍录像(不超过40分钟)和课程教学录像(不超过15分钟)。

二、高职教育教学评估中教师说课活动的目的

因活动举办的出发点不同,说课类型不同,教师说课活动的目的必然有所区别,但最终都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在评估中,专家考察说课环节,既要对学校课程改革与建设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更要通过说课这一互相研讨和交流的平台,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师运用先进教育理论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开发课程的能力;激发高职教育教师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估中,通过说课活动可以了解以下情况。

1、教师对任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及课程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理解。

2、教师从事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的阅历,取得职业资格和掌握专业技术技能情况。

3、教师对学生学习基础和智能特点认识、理解的程度。

4、教师的专业基础理论功底和知识结构,教学基本功和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

5、教师了解本专业的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和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情况。

6、教师学习运用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情况。

7、教师参与开发课程及在本课程中进行教学改革的具体情况。

8、教师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的研究制订、教学资源(含教材)建设等情况。

9、教师“一专多能”情况,即教师能够同时承担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多变性、多样性特点情况;教师掌握文理渗透知识、双语教学的能力。

10、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情况及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情况。

三、高职教育教学评估教师说课的内容要求

(一)课程整体设计说课的内容

课程整体设计说课陈述的内容主要是实施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取得预期效果的保障。通过课程整体设计的研讨,引导教师立足学校所服务区域,站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全局上,突破学科性的课程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在所服务专业的职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对课程进行整体性设计,创设课程实施的条件,实施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

1、课程的定位与目标。结合学校办学定位、课程所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发展岗位,说明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课程性质与作用、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系统介绍课程目标。专业核心课程的目标必有工作任务目标。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课程设计理念是课程开发建设遵循的指导思想观念;课程设计思路是指课程实施蓝图和路径的描述,包括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课程内容选取和内容组织安排的依据和思路、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设计的总体思路等。

3、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分析。说明学生的智能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知识、技能及经验,包括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及先修课程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等;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已有经验,分析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原因;说明针对学情和课程特点,学生适宜的学习模式和方法,关注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4、课程内容的选取和教学组织安排。应介绍课程各个教学单元所选取的教学内容(例如,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具体项目)以及学习要求;说明课程具体内容排序的情况。

5、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手段。结合课程各教学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说明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以及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教学方法应简要介绍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和实施预期效果;介绍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等改革措施。

6、课程对教学条件(师资、设施、环境及教材等教学资源)的要求及现实情况。课程对任课专任教师行业企业工作经历、职业资格、学历、教学能力等要求;对兼职教师的职业工作年限、职业资格、教学能力的要求;同时说明师资队伍现状。

课程对校内实训条件要求(生产性或仿真的实训基地职业氛围要求、主要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及软件要求);对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同时说明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能够支持和保障教学模式改革的程度。

课程对课程学习资源的要求(教材、参考资料、网络资源等)。同时,要说明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辅助教学资料和网络教学资源情况。

(二)教学单元说课的内容

课程整体设计说课的内容反映了课程组集体研究和探索的成果,教学单元说课能够体现任课教师对课程整体设计理念和思路的理解和运用;单元说课应说明本单元教学能够实现课程目标中哪些要求(重点是可观察、可测量的能力),应结合本单元具体教学内容介绍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和要求,讲清如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以及如何进行学习考核评价。

单元说课由评估专家书面提出要求,明确指定或准许教师自选单元;选取课程相对完整的某一“项目(情境)”或“章、节”、“课时”等教学单元。例如,选说课程的某一“项目”,要介绍项目的教学内容(具体工作任务)、学习要求以及在项目教学模式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高职教育教学评估中,教师说课活动的组织

河北省高职教育教学评估中教师说课活动,建议采取的步骤和要求如下:

1、说课的教师和课程由专家组根据课表研究抽选,其中部分课程应是根据专家所提出的专业、课程、师资等要求,在学校推荐的精品课程或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中选定。要兼顾学校各大类专业(工农医经管等)、课程类型(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训课等)、说课教师的职称、年龄、学历结构的覆盖面。专业剖析组主要选听所剖析专业的各类课程,重点是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议2位专家(含秘书)组成一个听说课小组,每组听说课2人(门)。

2、专家组提前0.5~1天将确定的说课教师及课程和说课要求书面通知学校;可以根据考察需要,对教师说课提出“整门课+单元课”或课程中“某项目(情境)”、“某章节”、“某课时”说课的明确要求。教师应在现场为评估专家提供说案、单元的讲稿(或教案)、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学生用教材或学习过程主要参考资料等。必要时,说课教师可以准备学生自主学习的素材和课程网站资源,供研讨时展示介绍。

3、评估说课时间要求:每门课程说课教师陈述20分钟;研讨30分钟,根据需要时间可延长。一般采取“整门课+单元课”说课模式,在20分钟陈述中,用10~15分钟时间介绍课程的整体设计,其余时间说明教学单元设计及实施。通过“整门课+单元课”的说课,对课程组集体设计成果和说课教师的单元教学设计及实施都进行考察。

这样控制时间的依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要求课程整体设计介绍不超过40分钟,单元教学录像不超过15分钟;而评估说课是面对面介绍,说课教师只要掌握好说课技巧,充分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发挥多媒体课件效率高、信息量大的特点,应该有能力在20分钟限定时间内把所任课程说清、说准、说“活”。

4、学校确定3名以上同行教师与评估专家一起参与说课活动。任课教师说课后,学校同行教师评议或质询问题,说课教师简要回答,主要研讨课程及教学的设计问题;然后专家与参与说课活动的教师共同研讨课程的改革和建设问题。

5、学校根据课程的性质及说课需要,安排说课地点和环境条件。其他教师旁听说课活动由学校安排。说课后,专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听课,或要求教师对所说课程单元主要部分试讲,看一看教师说课设计思路在授课过程中的体现。

6、专家听说课应填写教师说课记录表。在听说课过程中,对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助学助教多媒体课件等进行审查,审查情况在说课记录表中要有所反映。通过说课活动获取的信息及对教师说课的评价应在专家组会议上汇报。专家组秘书填写听说课结果汇总表。

五、高职教育教学评估教师说课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认识说课与备课、授课的关系。

说课与备课、授课都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都要根据课程标准选取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备课和说课都是为了提高授课质量,所备、所说的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手段等,都会在授课时得到充分体现。其不同点在于:备课是教师独立进行教学设计,为授课准备可操作性强、条理清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的课前准备过程;授课是任课教师在限定的时间、场合,直接面对学生组织的教学活动,是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实践活动来体现教学设计的,无需叙述备课思维过程;而说课不仅要说出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还要从理论角度系统进行阐述,是教师集体共同开展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说课是授课的基础,通过说课,为教师授课梳理出比较系统、科学、合理的授课基本思路。但是这些教育理论和授课方法手段运用是否得当,还需要在授课中加以检验,这样才会促进说课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备好课是说课的前提,而说课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备课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解释。教案(讲稿)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而说案(说课稿)虽然也包括教案中的精要部分,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授课者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

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在直接面对学生的授课中才能真实体现,评估也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选听某些主干课程来考察专业的教学改革,随后与教师进行深入研讨。

2、处理好说课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

高职课程标准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实施以及考核评价建议,体现该课程期望学生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它是课程教材选编、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教师说课的主要依据应该是课程标准,而不能主要依据教材。不要过分强调教材的作用。

公共课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选取既要针对职业岗位(群)要求,又要适应社会人可持续发展需要,需要结合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使用学科课程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和排序的依据不能是学科教材,应是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过程;核心课程设计项目(或学习情境)和学习性工作任务是关键,既要满足学习要求,又要具有可行性;目前往往难于选到适用的一体化核心课程教材。

在说课程内容的选取和教学组织安排时,必然涉及到所选用教材的适用性问题。要说明教材是否适应培养目标及学生认知能力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应如何运用教材和教学 5

参考资料;对教材的不足,在教学中应如何弥补?如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否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文献或信息资料。

3、改革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

人所具有的知识和能力,与其予以掌握的途径和方式是紧密相关的。高职专业课程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学模式就是至关重要的。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规模、学生特点及教学条件,设计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不应是教师恩赐的,学生主体是理所应当。在高职专业教学中,学生真正“做中学”,就会激发其探求知识的欲望!那么学生做什么?学什么?是“做”项目,而不仅指动作技能、智力技能;是“学”工作,而不仅学知识和技能;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要适应高职学生的智能特点,先形象思维,学会“怎么做”“怎样做得更好”,进而逻辑思维,知道“为什么”,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在围绕项目展开的情境活动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公共知识与个人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动态的、有机的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身内化的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

说明所运用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调查研究法、实训作业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的目的、实施过程及效果(切忌盲目罗列教学方法名词、生硬搬用文件性语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介绍如何灵活组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何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如何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发挥作用。目前在许多课程教学中,精巧构思和准确授课仍是十分重要的。

4、说课要详略得当,突出课程特色,展示课改成果。

在备课和说课准备过程中,教师对在教学改革中以新的教育课程理念为指导制订的课程标准要深入理解,对教材、参考资料、网络课程资源等进行分析和处理,形成教学设计,并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审视教学设计。撰写一篇好的说案是说好课的重要前提,要设计、利用好多媒体课件,精心设置必要的图表,说明文字和表述语言要准确精练,全面展示说课教师对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的理解,展示教学过程;说课时要掌握好技巧,讲解表述要详略得当,不必面面俱到、照本宣科地读说案,而是应重点说明现代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将课程的改革成果与创新之处介绍清楚。

例如,在各类课程的说课中,关于“课程的定位与目标”的PPT课件中都必然要有本课程所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以及就业岗位、发展岗位的系统展示,但不必原原本本地逐句宣读,而课程目标则需要重点表述。又如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不宜详讲课程内容中业务和技术的细节,重点讲清内容选取和排序的思路和理由。

说课要讲究艺术,语言流畅,清新生动,言简意赅。说课与讲课一样要充满激情。

5、重视说课研讨。

不论何种类型说课,评议和研讨都是活动的重要环节;只有把说课与评议研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说课活动教学研究的成效。然而,要对说课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却是较为困难的,教育教学评价与评价者自身的教育理念直接相关,在目前高职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对不同服务面向、众多门类、各具特点的高职专业课程,是很难评价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优劣的。因此,说课者与评议者应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共同根据说课类型和说课活动的目的指向,有重点地分析和探讨问题。

评估型说课与教研型说课不同,说课研讨不宜过细研判课程内容的技术细节问题,应重点研讨课程整体设计思路和教学单元设计思路以及课程理念的落实。从学校同行教师与说课教师关于课程设计有关问题的研讨中,评估专家可以进一步考察教师对高职教育理念的认识,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理论和实践问题切磋研讨,避免浮于表层的空泛评议,要体现评估型说课的评价与引导相结合,注重引导,着眼长效的原则。

说课研讨要引导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新的知识观使课程目标突破固有知识技能的取向,使课程关注工作需要,重视内化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潜能和创新活力的发掘;新的学生观使课程教学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新的课程观使专业课程回归职业,跳出学科站在职业人才培养体系上看课程;新的教学观使课程是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

说课研讨要引导教师突破先基础后应用、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学科知识逻辑体系的束缚,使专业课程回归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的职业工作情境,使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互为基础、互为工具,让学生经过理论实践一体化、多学科知识一体化的高职课程体系学习,实现职业能力发展。

对于专业课程,要注意引导:以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为保障,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建立职业岗位工作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构建适应高技能专门人才成长规律的高职课程体系,重点开发一批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必要开设的学科性公共、基础课程,坚持课程对职业人和社会人全面发展的工具性作用、能力培养作用和文化素质养成作用;大胆探索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课程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案例教学、问题引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改革;部分内容可以分解到专业课程去进行一体化教学;都要努力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工作要点 篇6

一、提升党建成效,进一步增强党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性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抓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思想理论素养、政治政策水平、攻坚克难能力。

落实党的主体责任,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全面贯彻落实中组部《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办法(试行)》、《全省高校党支部建设“两化一创”强基引领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全面加强系党组织和师生党支部建设,推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委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制定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大德育骨干管理人员、思政课专任教师培训力度,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政课程。

创新党员活动形式,以促进党员“坚定信仰、真抓实干、争创一流”为出发点,加强党员教育,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落实党支部日常监督和党员民主监督。

(责任单位:组织部、宣传部、各系党总支、各直属支部)

二、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切实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坚持“思想不松、体制不变、队伍不散”的方针,按照“防输入、防反弹、防突发、防松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四级网格化防疫体系,时刻保持应战状态,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疫情彻底解除前,坚持校园封闭管理,严格控制校园人员进出,严禁无关人员进出校园。做好日常消毒、健康监测、人员管控和教育引导,坚决避免新型冠状病毒在在校园内传播。

(责任单位: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三、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争实现新突破

进一步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围绕校企共建专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实施教学管理等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使企业真正参与教学全过程,践行校企“双主体”育人原则。以电子、信息、汽车、机电类专业为重点方向,与国内先骨干大型企业共建企业学院、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有效地整合企业和学校资源,实现专业与岗位、教室与车间、学生毕业与就业的互融互通,形成集上课、实训、毕业实习实践、就业一体化的育人新模式,力争在本学年内具备部分学生不出校门即可进行顶岗实习的条件。以“牛大师工作室”为范本,鼓励各系部推荐选拔所合作企业的名工匠、名专家和优秀高技能人才,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建立工作室,开展实训、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

(责任单位:校企合作办公室、教务处、各系)

四、稳基础、抓教改,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以高水平就业为导向,稳定教学秩序,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质量。

1.健全教学规章制度,持续开展教和学过程“三认真“活动,稳定教学秩序。

2.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深化教学改革。一是组织转变职业教育思想观念学习讨论活动,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思想观念认知。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三是构建校内”学分银行“,使学生参与社会实线、创新创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在学生学业评价中得以真正体现。四是创造条件,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五是建立健全弹性学制学生教学管理制度,采用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教学组织,努力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3.加强专业建设,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一是依据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要求、专业建设水平、就业质量,建立专业设置及退出机制。二是以高水平就业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试点。三是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落实实践性教学原则上占总学时50%以上的要求。四是探索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模式。五是建立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机制,健全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机制。六是对接主流生产技术,吸收行业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教材;

探索编写科学严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

(责任单位:教务处、校企合作办公室、各系)

五、扎实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通过广泛调研、科学论证,周密制定2021年招生宣传改革实施方案,在保障招生宣传人员积极性的基础上,提高招生宣传效费比。以保证专科学生招生计划、控制中专学生规模为基本原则,以提高生源质量为方向,优化宣传方式。通过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介,举行招生咨询会、专题宣讲会等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学院美誉度、知名度,吸引考生踊跃报考。

(责任单位:招生办公室、宣传部)

六、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为发展目标,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在充分利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国培、省培项目的同时,广泛开展校内外交流、培训,努力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主要方向,强化政策激励,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落实五年一轮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通过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大师工作室”等,遴选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培养对象,以集中培训、挂职锻炼等形式,努力提升教师实践技能。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努力获取与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

(责任单位:人事处、教务处、各系部)

七、以提质增效为方向,加强内部治理

全面修订教职工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等分配方式,进一步彰显优绩优酬分配导向。

理顺校系两级管理权责关系,完善系部治理的权责、资源、制度、流程配置。建立健全各系部、处室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突出目标导向,强化绩效考核,加大竞争性奖励绩效分配比例,建立自我激励、奋力争先的工作机制。

持续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及评价标准,把区分优劣、奖优罚劣、激励担当、促进发展作为干部考核工作的基本任务,建立健全可量化、能定责、可追责的干部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干部业绩档案,完善正向激励体系和容错纠错机制。落实干部监督管理,健全谈话制度、请销假制度。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头雁”作用。

(责任单位:组织部、人事处)

八、不断提升教科研水平

按照“构建科学思维、完善科研政策、培育科研氛围、优化科研环境”的工作思路,努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规范和完善《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试行)》等科研管理文件。积极组建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科研团队,形成科研合力。在提升教师承担省、市教科研项目数量的同时,力争在申报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软科学项目上有新突破。以科研项目为依托,鼓励教师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积极争取横向课题项目,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九、加强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引导和奖惩相结合,增强学生纪律意识、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形成崇学、乐学、勤学、善学的学习风貌。着力推进以意识形态工作、思想道德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建设。坚持活动育人、实践育人、以文化人,组织开展“文明风采”、“警官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强化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法律意识、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责任单位:学工部、学生处、宣传部)

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新征地土地流转及建设工作。高标准做好学生食堂、公寓改造和教学楼设备更新工作,努力做好标准化食堂(公寓)验收工作。

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优化学校网络结构和布局,做好智慧化校园体系的建设工作,优化学校教务、oa办公、财务、门户网站等内部信息系统。

加大各类项目、基地、工程的申报及建设力度。做好高职项目库各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成立各个项目建设小组,明确责任人工,制定各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和详细的时间推进表。通过扎实推进高职项目库建设,使学校教学条件和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

(责任单位:后勤处、信息中心、高职项目库各相关单位)

十一、推进高水平建设,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

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精心筹划学院中长期发展。根据国家、省、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科学编制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专业发展规划、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促进学院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苹果树夏季管理要点技术要点 篇7

1 肥水管理

1.1 施肥原则

为了满足苹果在各物候期内对养分的需求, 根据树势及时追肥, 追肥次数取决于气候、土壤、树龄和结果状况。高温多雨的沙土地, 施肥量宜少量多次;反之, 可酌量减少。结果树、高产树追肥次数宜多, 一般每年2~3次。常用追肥期为花前期、花后期、果实膨大期、花芽分化期等, 夏天可在果实生长后期追肥。追肥量可采用地方果园的惯用施肥量:幼树每株每次施硫酸铵0.2~0.5kg, 盛果期树每株每次施硫酸铵1~1.5kg, 氮肥配合磷钾肥, 对高产优质和壮树有明显效果。结果树从花期开始, 直到秋季, 可结合喷药根外追微量元素2~5次。

1.2 施肥方法

土壤施肥有环状沟施、放射沟施、全园撒施。速效性肥料易于迅速被土壤吸收, 可以浅施, 以保证果树短期内需要。磷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小, 应深施到根系分布层。根外追肥效果快、用肥省;有时根外追肥与喷药结合, 能一举两得, 节省劳力。采收期可多次喷布氮磷肥可使果实膨大和增色, 促进花芽分化加速根系生长和树体营养的积累。

1.3 水分管理

苹果树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为5~6月新梢迅速生长期, 应在以下关键时期灌水:萌芽时期、花期、春稍生长期、果实膨大期和后期罐水。灌水方法树盘灌水、条沟灌水、滴灌、喷灌、穴灌等。

3 夏季修剪

3.1 疏花疏果

在花后1周开始到6月上中旬结束。疏花疏果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因树定产, 看枝疏花疏果。如富士一般生长枝和结果枝比为3~4:1, 壮树可适当多留; (2) 因树定产, 看副梢疏果。多量树 (既坐果花序数过多远远超过树体负担量的树) 1个副梢留单果, 强壮副梢留2果, 2个副梢留2果, 个别副梢留3果。中量树 (坐果花序基本上和树势可能负担量相适应的定为中量树) 1个副梢的留1果, 副梢细短留单果, 2个副梢的留2果, 无副梢一般不留果, 空间小枝条弱的一部分果台不留果。少量树 (坐果花序数少不能达到丰产要求的树) 没有副梢的不留果, 1个副梢的留单果, 1个壮梢留2果, 以恢复树势为主。

3.2 夏截

幼树利用二次枝扩大树冠, 增加分枝级数, 在6月上中旬当幼树各级枝头生长到40~50cm时进行夏截, 剪去5~10cm, 并将剪口下1~3片叶摘除, 促发二次枝提早结果。对生长过旺的当年生内膛枝, 在5~8月间可连续夏剪2~3次控制生长, 促进增加短枝, 有利于形成花芽。

3.3 抹芽

6月份, 对过密的新梢, 去直立、留平斜, 去弱留壮。可以改善通风条件, 改善养分的分配, 充实后步的叶芽, 形成化芽。

3.4 摘心

在树冠有空间的地方, 可暂时保留培养枝组的徒长枝, 在新梢长出16~18片正常大小叶片 (梢长45~50cm) 时, 把新梢尖掐去5~10cm, 使新梢留下正常大小叶片15~16片。其作用是暂时削弱新梢的旺长, 有利于养分积累, 促使发生短枝, 有利于形成花芽。

3.5 环状剥皮

为了提高坐果率, 减少生理落果, 可在5月~6月上中旬, 对内膛较旺的枝或辅养枝进行环剥。剥皮宽度一般为3~5mm (即枝条直径的1/10) , 细者窄, 粗者宽。环剥过宽, 当年不能愈合, 枝条容易枯死, 过窄愈合快,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 综合防治病虫害

4.1 物理防治

在苹果树腐烂病迅速发展的4、5月巡徊检查刮治, 并以腐必清或843康复剂等连续涂刷病疤2~3次, 预防再犯。6月上旬雨后, 果园树冠地下667m2均匀撒施5%锌硫磷颗粒剂5~7.5kg与60kg细沙土混合的药土, 防治食心虫及金龟子;撒药后将地面锄一遍, 以使药土混匀, 提高防治效果。

4.2 药剂防治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管理工作;策略

每个学校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有赖善于管理好教学档案,自新课标改革以来,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将面临严重的挑战。所以,分析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强化档案管理,为当下中职学校势在必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1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在目前的部分中职学校中,均有存在档案管理凌乱与管理制度未能得到完善的局面。通常只重视教学方面的工作,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学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未能经常将其提到议事日程中,甚至有部分学校的专职人员根本没有配备,档案管理工作未能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缺少必要的检查监督和指导,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激励机制,管理体制显然而知有待健全与完善。

1.2 档案信息使用效率甚差。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档案管理方式仍然滞后,手工作业依然存在,如在文件立卷归档以后,档案管理人员仍要对其进行调整和编目等。此机械式的手工操作,不但劳动工作量特别大、速度缓慢,而且时间也相当之长,与此同时也使档案的处理速度极大地受到限制。存在如此落后的管理模式,毫无疑义使档案管理人员无暇顾及有效地开发利用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在查阅档案时也由于滞后的管理方式,频繁进行调动案卷,从而导致部分档案资料磨损相当严重,并且检索速度又不快,查找准确率与查全率普遍低下。

1.3 档案管理设备落后。因为学校领导人员不够重视,其所投入经费存在不足,学校档案室的现代化管理设备缺乏完善,在满足于档案管理的需求方面有所限制,毫无疑问难以跟得上新形势下档案管理的发展需要,同样道理也只能步于创建现代化学校的后尘。

1.4 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缺乏专业性。由于档案管理工作具有相当强的专业性,因此应尽量避免只凭个人经验就可完事。有部分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工作中总是漫不经心,流于形式,难以完全胜任本职的工作,从而造成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普遍不高;还有一些管理人员未能认识到档案工作重要性,工作上未能尽职尽责,由此造成开展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

2 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要点

2.1 创建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

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具备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至关重要。首先应按照国家教育部有关法律,与学校的具体情况与有关文件相互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此外,应当建立及细化档案岗位管理制度,在搜集档案、保存档案、利用档案等方面,需要有专业人员看管,对其分工与职责范围有所明确,充分做到责权分明与奖惩透明。在必要的时候,还需有其他与之对应的管理策略作为有利补充,积极加大宣传力度,一定要让广大教职工与学生们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获得充分认识,必须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切记管理工作是建立在追求科学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由此使档案管理人员始终如一自觉参加该项工作的意识,让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向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目标发展。

2.2 分类、收集与分析档案资料

首先,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认真鉴定与分类好档案资料,进行分类收编存在不同利用价值、收藏价值的资料,以有助于往后的管理和更新,及时清除部分已无使用价值的资料,从而能够有效减少工作的劳动量。

积极采用主动收集、跟踪收集等收集手段,使档案收集的效率得到提高,合理地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此外,中职学校需对档案资料的需求认真做好分析。与教学情况、科研情况等相互结合,合理地进行预测档案的归档、利用与发展等,切实做好长期的发展计划,使档案管理的实效性得到有效提高。与此同时,还应当做好有关教学成果、科技成果、管理成果等的整理任务,对学校内部管理与外部环境发生的新局面要及时获得了解,同学校实际相结合不断完善需求分析。

2.3 提高电子化管理的水准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日趋精湛,中职学校也应当与时俱进,积极采取电子化与信息化管理应用于档案工作中,不但可以使档案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让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益提升不少。作为中职学校应当以发展实际需求为中心,使档案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水准得到提高。而档案电子化管理为当前中职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同样道理也是将来档案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因此,作为现代的中职学校应当配备满足实际需求的电子化设备,让档案归档收集与处理使用的效率得以提高;除此之外,需加强学校网络的建设,以有利于档案资源信息化的使用,从而以最大限度达成信息共享,让数字档案信息的功能更趋便捷化与高效化。

2.4 积极培养管理型人才

档案管理若要求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优劣。在加强个人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应当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能够真正树立“爱档如宝,脚踏实地,维护历史”的新思想。强化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其一需重视管理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定期组织其参加相关的业务培训,认真学习档案专业新知识;其二要建立档案工作宽带或光纤网络,选挑一批年轻化、懂电脑操作以及热爱档案工作的管理型人才,让他们担当起专职档案管理的职位,采取现代化管理模式与先进设备技术,让档案管理工作跟得上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脚步,从而能够全面提升中职学校档案管理的水平。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在学校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工作该项任重而道远。由此我们应当从思想方面与行动方面采取积极心态去追求,不断创新。作为一名档案管理者,只要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所出现的问题,并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改进策略,相信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水平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孙永妍.关于加强学校档案工作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档案,2010,3.

上一篇:公司年终总结会员工代表发言稿下一篇:竖笛兴趣小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