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人才系列政策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引进人才系列政策(通用10篇)

引进人才系列政策 篇1

外地人员调入苏州主要指:

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

2.具有中级职称或本科学历,且年龄男性40周岁以下、女性35周岁以下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3.在国外、境外取得学位的留学人员;

4.因家庭实际困难需要照顾父母、配偶而调动的在职干部及符合随迁条件的配偶和未成年或待业未婚子女。

《苏州市户籍准入登记暂行办法(修订)》苏府[2007]124号文件规定的允许其配偶及未成年或待业未婚子女随迁。

办理程序:

1.调入单位填写《人事代理承办单》和《苏州高新区外地人才引进申请表》,向苏州高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心提出申请。

2.调入单位将拟调人员全部材料报苏州高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心会审。

3.审定通过后,开出调令,办理调动手续。调动人员进行人事关系、户口、养老保险等转移。

注意:调入单位必须提供调动人员的身份证号码、调出和调入详细地址及辖区派出所全称。户口迁移时,调动人员必须先持《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到辖区公安局或行政服务中心签发《准予迁入证明》,然后凭《准迁证》迁出地派出所办理户籍迁出。

呈报材料:

1.拟调人员的人事档案。

2.《拟调干部呈批表》一式三份(正反面打印)。(要求接收单位如实填写表格,调出单位、调出主管部门盖章;如已在苏州高新区工作一年以上,档案已办理人事代理,则由接收单位提供工作期间的《劳动合同》原件和复印件,同时段缴纳社保证明的原件和公积金证明的原件及复印件)。

如在国外、境外取得学位的留学人员,填写《苏州市留学回国人员落户登记表》一份。

3.《户籍证明》原件。(由调出地派出所出具)

如在国外、境外取得学位的留学人员还需提供出国护照原件和复印件。

4.《学历证书》、《职称证书》原件和复印件。(经本中心审核后原件退还)

5.《学历查询报告》原件和复印件。(由国家权威机构认证的普通高校学历查询报告)

如在国外、境外取得学位的留学人员需提供留学所在国大使馆教育处提供的“留学人员证明”及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6.《政审报告》原件且盖有接收单位及主管部门公章。(由接收单位考核出具,必须确认引进人员在政治、刑事及经济方面无不良情况,报告必须包括以下主要内容:有无参加国家禁止的非法组织行为、有无违法犯罪记录、有无重大经济纠纷等问题)

7.个人婚育证明材料(《婚姻状况》证明由民政部门出具,《生育状况》证明由计划生育部门出具):

1)未婚人员须提供户口所在地民政部门的未婚证明;

2)已婚或离异人员提供民政部门法定证件的原件及复印件;

3)已婚已育人员需提供独生子女证及孩子出生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4)已婚未育人员需提供《全国流动人员婚育证明》或《苏州市非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卡》的原件和复印件;

允许配偶及未成年或待业未婚子女随迁,还需要补充以下材料:

1)配偶随迁提供配偶的《户籍证明》和失业证明(户籍地)。配偶不随迁的,提供不随迁声明,其工作单位盖章核实。

2)未成年子女提供家庭关系证明及子女《户籍证明》。

3)待业未婚子女的待业证明。

8.拟调人员提供苏州市居住地派出所证明或苏州市区房屋产权证、土地证、产权共有权证原件及复印件。苏州接收单位有集体户口,则提供集体户口登记卡片并加盖所在地派出所公章。

9.属夫妻分居调动的,还需提供:

1)《结婚证书》原件;

2)配偶的《苏州市居民户口簿》原件和复印件,集体户口则提供集体户口登记卡片并加 盖所在地派出所公章;

3)配偶所在苏州工作单位的证明。

10.属父母身边无子女照顾引进的,还需提供:

1)父母亲《苏州市居民户口簿》原件和复印件;

2)户口所在地派出所、街道、居委会和父母工作单位提供的证明。

单位必须确保以上材料的真实性,同时按要求备齐后一并呈报苏州高新区人力资源中心受理,所有复印件均需加盖单位公章。

受理部门:苏州高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心 人事代理窗口

受理时间:每月15日之前受理材料,次月10日之前回复。

引进人才系列政策 篇2

为吸引高科技人才, 云南省抛出的政策“诱饵”非常有诱惑力, 比如个人所得税、购房契税的减免, 解决配偶就业和子女就学等。看得出, 云南省的这一举措, 既体现出求才若渴, 尊重知识、崇尚人才的理念, 也凸显出强烈的发展意识, 值得赞赏。

然而, 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聚集了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不仅需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还要有先进的理念、制度、行为准则作保障。倘若忽视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条件, 把引进人才作为惟一的途径, 一味地拿政策作诱饵, 就会失去引进人才的作用和意义。

惟有根据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宏观政策要求, 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条件, 因地制宜, 把握好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确定好产业布局和发展目标, 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引进各类人才,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应该看到, 高科技人才并非是多多益善, 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作用, 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 还要利用和发挥好地方现有人才的作用, 不能只盯着引进, 忽视了当地人才的开发和利用。

倘若是不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盲目引进高科技人才, 不仅发挥不出人才的优势, 也是对高科技人才的浪费。

引进人才系列政策 篇3

引进人才的管理

引进人才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的职责。香港的做法是独立的专家机构负责评估、审定,有关入境和安置环节由政府职能部门分工负责。

“输入优秀人才及专才咨询委员会”负责对申请人才进行评估、审定。该委员会成员由港府行政长官直接任命,其成员包括政府职能部门(劳工福利局、保安局和劳工处)的3名成员和有关行业的17名专家委员,任期4年,现任委员会主席由杨敏德出任,任期从2010年7月1日起至2012年6月30日止。该委员会主席组织其成员每3个月开会一次,分4个功能组审定所有引进人才的申请资料,并向出入境事务处提出名额分配计划的建议。

引进人才的人境和安置定居,分别由港府出入境事务处和民政事务局负责。出入境事务处根据“输入优秀人才及专才咨询委员会”提供的建议,为申请人办理入境签证、居留证件等具体事项。香港政府民政事务局下设“新来港定居人士服务统筹委员会”及“新来港定居人士服务政策督导委员会”两个专门机构,负责统筹、监察和评估对新移民服务的相关工作,为新来港人士提供一系列服务,帮助新移民尽快融入香港社会。

引进人才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估乃至整个香港人口的发展政策,则由行政长官委托一个临时成立的“人口政策专责小组”(成员包括政务司司长、有关决策局官员和相关部门首长)负责。该小组经过认真调研评估之后,起草出《人口政策专责小组报告书》,交由政府向立法会报告,每2至3年报告一次。香港目前正在执行的“专才计划”、“优才计划”以及“投资移民计划”等,均出自港府于2003年初发布的《人口政策专责小组报告书》。

这样的一个管理体系,使政府部门之间合理分工、分权,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输入优秀人才及专才咨询委员会”的17位行业精英和3位政府职能部门人员共同行使审批权,显然优先体现行业专家的意见。出入境事务处和民政事务局,更多的是提供一种入境与融人社会的服务。评估和规划人才引进工作,则由多个政府部门组成的‘‘人口政策专责小组”实施。这种“按管理环节分工”的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政府部门职能交叉和行政权力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问题,相对于“按条、块分工自行负责”引进人才管理模式,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此外,香港政府依托出入境事务处统计引进人才的类别和人数,有关数据每月更新,完全公开;对引进人才的数量、类别可精确到个位数,并做到对有关行业重点人才的跟踪统计,这一点尤其值得内地借鉴。而且有关部门重视舆论导向,如针对引进人才与港人争夺工作职位的质疑,出入境事务处及时发布有关跟踪数据,证明每引进一名专才平均为港人创造2.7个工作岗位,当年人均为香港带来收益30.8万元,第二、第三年更会增加到231万元。

引进标准:“香港发展需要”

“香港发展需要”是港府引进人才操作最重要的考量标准。

无论是面向全球的“优才计划”还是面向内地的“专才计划”,最终获得批准的都是香港急需和紧缺的人才。其中九成是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用人才,主要集中在金融会计、科技、电信、教育和商业贸易等行业。而循“一般就业政策”由雇主聘用引进的海外人才,也大致与上述情况相当。2009年的签证数据显示,“一般就业政策”引进人员占当年总引进人数的87%,其中管理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占57%,运动员及演员占20%,教师、教授占10%。上述引进人才比较集中的行业,也正是香港经济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或新兴产业。

“输入优秀人才及专才咨询委员会”的一个否决案例更能说明问题:一名来自内地的石油勘探专业的博士,在申请资料评估得高分的情况下被咨询委员会否决。委员会认为,香港是金融和航运中心,没有石油可开采。这位博士不能向委员会证明自己将来在香港会有发展。委员会主席范鸿龄指出,在讨论优才申请是否录取时,原则上不会考虑申请者的分数高低,而是更注重申请人的教育背景、事业成就、专业训练、国际视野、未来在香港的计划等,还要考虑香港社会现况与长远的社会经济需求。

操作灵活

从操作上看,香港的人才政策强调社会需求和实用性,适时调整人才标准,严格按需求引进。

1994年3月推出“输入中国专业人才实验计划”后,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香港在操作环节上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以尽最大可能提供社会急需和紧缺的人才。如该计划最初限定的引进对象是内地36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后来感觉明显不能满足需求,就调整扩展为2003年7月的“引进专才计划”,全方位引进各类急需人才。

2006年6月面向全球推出的“优才引进计划”,年限额是1000人,但实行一年半之后,仅引进322人来港。港府检讨和调整修改有关操作标准,解除了对申请者50岁的年龄上限;将原来至少有5年工作经验才可以获得分数降为2年;将原来要求申请人具备中文及英文的书写及口语能力放宽为具备其中一种语言能力即可。当时的“输入优秀人才及专才咨询委员会”主席范鸿龄曾解释说,目前世界各地都在激烈地争夺人才,希望通过放宽限制,吸引内地和海外更多人才来港发展。

引才优势:低赋税与经济自由

香港地域狭窄,缺乏自然资源,很难靠自然条件吸引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努力,创业环境和发展机会是香港吸引全球人才的最大资本。

香港的税收制度和全港“自由港”政策,领先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更令发展中国家望尘莫及。香港不征收增值税、销售税或资本增值税,只有在香港赚取的收入才需课税,税率属全球最低之列。香港对居民实行基本免费的医疗保障,包括临时工作的非永久居民,对居民子女实行九年免费教育,香港教育和专业证书与国际接轨,而且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持有人可享受141个国家和地区给予的免签证或落地签证入境待遇。

武汉人才引进(干部调动)政策 篇4

1、应往届毕业生档案挂靠、落户武汉;

a、毕业两年内统招毕业生;

b、武汉生源的自考成教类;

c、外地生源的本科有学位的当年毕业的;

2、通过人才引进、干部调动,户籍迁入武汉;具备条件:

A、全日制统招本科有学位证 或专科有中级职称.B、统招统分学历(非成教、自考、网络类学历)

C、学历必须真实有效网上可查。

3、毕业后需要协助回原籍落户;

4、其他人事代理项目

1)党团关系挂靠2)人事外包 3)员工办理社保4)计划生育类

5)户口证明类6)职称评审7)档案迁出类8)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9)湖北省人才10)其他

注:通过本网协助办理就业派遣、人才引进的客户,户档都落在武汉市内的各个人才市场,性质为常住集体户可以在市内自由异常动。

如果您需要什么帮助请直接联系,我们将在一个工作日内为您解答。期待着与您做进一步的沟通!

祝: 商祺!

您的朋友:刘老师

引进人才系列政策 篇5

***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而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当前,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归跟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要跑出中国创新的“加速度”,人才是核心关键。我市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2011年出台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年底出台“人才新政21条”等人才政策,都着力推进我市人才工作发展。

而近年来

**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突破性的人才优惠政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增添了不竭活力。根据调查2018年,**常住人口总量增加49.83万人,再次位居全国主要城市之首,相当于2018年珠三角9市人口增量的约有三分之一集中在**。并且,**人口增量中含金量极高,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应届大学生和各类人才落户达28.5万,占比近六成。其中,应届毕业生10.8万人,同比增长7%,连续5年创新高;新引进留学人员2.1万人,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已累计超12万人。高层次人才方面,2018年**新增2547人,目前已拥有全职院士41人,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12480人。分析**市人才政策,有三个方面的重要经验对于我市今后做好人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借鉴意义。

一是市区联动。在**市不断出台人才系列优惠政策的背景下,各个区也纷纷推出引才大招,在市一级引进人才补贴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色、发展定位、实际并大胆地制定出台了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如:南山区60亿支持人才双创,福田区推“大礼包”吸引人才,宝安区杰出人才可获得1200万元奖励,龙岗区出台“深龙英才计划”,龙华区人才分类资助,盐田区三大梧桐工程打造人才高地,坪山区出台“聚龙计划”,光明区实施人才工作“鸿鹄计划”,大鹏区生命健康产业汇聚人才,罗湖区高层次产业人才“菁英计划”。纵观**市及全市各区的人才政策,都形成了覆盖人才引进、培养、流动、评价、激励、服务及保障的一整套闭合链条,从优厚的引才策略、良好的服务环境、科学的评估机制构成了完备的政策体系,达到了引人、用人、留人的最终目的。

二是加大投入。与人才政策的创新突破相适应,**市财政在人才方面的投入力度也是突破性的,重拳出击,持续发力。为引进人才出台相应的优惠奖励政策,根据引进人才的学历资质划分补贴层次、对同意落户的对象自身及配偶子女提供相应的补贴福利等,这将大大有利于吸引国内外人才到**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创业氛围。如2015年**市级财政的人才预算是21亿元,2016年市级财政收入预算44亿元,比2015年新增23亿元。2017年、2018年市级财政预算均为60亿元,可见投入力度之大。

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概况 篇6

引进形式:

1、以技术入股或投资的形式在本市创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领先、成果产业化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经济实体。

2、用先进科学技术、设备和资金等条件,与本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类企业等进行合作研究或建立合作研究开发基地。

3、在本市企业和市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金融机构、专业服务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单位,受聘担任科研带头人或高级管理职务。

工作平台: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商业金融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将海外高层次人才吸纳到能够充分发挥其专业和特长的岗位,为他们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

1、引进人才领衔市重大科技项目的,可聘其担任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管理、人事安排、经费支配等方面享有相对自主权,也可根据需要为其组建专门的研究机构。

2、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引进的人才,可聘其担任重点学科首席教授或研发机构首席研究员,在团队建设、重大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3、引进人才可担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中级(中层)以上的领导职务(外籍人士担任法定代表人的除外),可担任本市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高级管理或技术职务。

资金扶持:

1、对来枣庄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且其项目具 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国际领先、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并具有较高科技含量、良好市场潜力和产业化条件的,给予50万元—2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对符合国家“千人计划”和省“万人计划”第一层次人才条件的,给予100—3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引进人才以其专利、专有技术出资入股的,科技成果作价经认定验资后最高可占注册资本的70%。

2、从事符合本市重点发展领域的科技开发项目,由高层次人才控股或拥有不低于20%股权的企业,经论证和审核,根据其项目的投资需求,可由政府提供50—200万元的科研启动资金,并引导风险投资公司给予最高可达500万元的股权投资,股权投资比例最多不超过项目实际投资总额的30%。

3、对具有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生产过程中流动资金不足向银行申请项目贷款的,给予两年期内200万元贷款额度以内的贷款贴息补助。

4、枣庄英才集聚工程给予人才的各项资金补助为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和有关科技专项资金,对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国际大奖获得者、“两院”(含外籍院士)等顶尖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的,直接给予100万元经费资助。

生活保障:不断完善配套政策,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努力做到待遇招人、事业留人、情谊感人、服务到人,使他们能够全力以赴地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用人单位可参照引进人才回国(来华)前的收入水平,一并考虑为其支付住房(租房)补贴、子女教育补贴、配偶生活补贴等,协商确定引进人才的合理薪酬。对企业引进人才,可实行年薪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可实施期权、股权等中长期激励方式。到事业单位工作的,不受现行编制、工资总额和岗位职数限制,可实行绩效工资;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可按照贡献大小给予本人工资2—5倍的特聘岗位津贴。在枣庄工作期间,引进人才在境内工资收入中的住房补贴、安家(搬迁)费、探亲费、子女教育费等,可按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税前扣除。进境合理数量的生活自用物品和少量科研、教学物品,可免征进口税收。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印发《关于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的

意见》的通知

枣办发〔2014〕28号

各区(市)党委、人民政府,枣庄高新区,市直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各大企业,枣庄军分区:

《关于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的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枣庄市委办公室 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12月1日 关于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的意见

为抢抓省委、省政府关于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更好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就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

当前,枣庄正处于城市转型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继续深入推进城市转型战略,促进经济快速隆起发展,关键在于破除人才瓶颈制约,集聚一批能够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坚持政策引领、服务大局,坚持聚焦高端、引育结合,能够有效吸引高层次人才向枣庄聚集,更好地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城市转型、建设“幸福新枣庄”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从2014年起,力争用五年时间,在重点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面向海内外引进培养1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产业和新兴学科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使我市高层次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逐步形成枣庄人才竞争优势。

二、工程体系

枣庄英才集聚工程,重点支持产业创新类、科技创业类和学术研究类人才。其中产业创新类、科技创业类侧重支持产业人才,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通过人才链整合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形成高端人才引领优质项目、优质项目 聚集高端人才的良好格局。学术研究类侧重支持各类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引进培养的学科(学术)带头人,着力提升基础研究、学术创新和共性技术研究能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一)产业创新类。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等我市转型发展重点领域,计划支持50名左右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领军人才,形成50个左右的创新团队。

(二)科技创业类。计划支持40名左右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我市创办科技企业的领军人才,形成40个左右的创业团队,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人才企业。

(三)学术研究类。计划支持10名左右主持重大课题任务、领导重点学科建设、研究成果有重大创新和影响的学科(学术)带头人。

三、标准条件和支持政策

(一)产业创新类

标准条件:领军人才产业创新业绩显著或有较大创新潜力,主持重大产业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或领衔高层次产业创新团队,或领导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团队结构合理,合作紧密,其技术研发方向处于国内产业发展前沿,研发成果处于省内外同行业领先或先进水平,成果产业化有明确的技术路线图,是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或能填补市内技术空白领域、较大程度推动我市相关产业技术创新,能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入选的每名产业创新人才及团队,给予50万元—200万元的经费资助。包括:(1)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启动支持经费50万元;成果落地转化成功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2)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支计划”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后,再给予一次性补助100万元。

(二)科技创业类

标准条件:创业人才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海内外创业经验或知名企业中、高级职位管理经验,是创业企业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团队结构合理,合作紧密,符合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战略,能够填补省内空白或引领市内相关产业发展,技术成熟并已进入开发阶段,有明确的产品线和市场目标,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对入选的每名科技创业人才及团队,给予50万元—300万元的经费资助。包括:(1)创业人才创办企业的实际到位资金达到500万元以上的,或省外“千人计划”、“特支计划”专家来我市创办企业的,给予创业启动资金100万元;其他创业人才,给予创业启动资金50万元。(2)获得创业投资机构以货币形式投资的,按创业投资机构实际投资额的20%给予投资支持,最高金额为100万元。(3)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支计划”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后,再给予一次性补助100万元。上述政策可叠加享受。

(三)学术研究类

标准条件:在自然科学及文化、教育等社会科学领域内取得重要成就、作出突出贡献,且具有优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潜能,具备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支计划”、“泰山学者” 潜力,课题研究方向有重要创新前景的学科(学术)带头人。

对入选的每名学科(学术)带头人,给予科研补助资金30万元,分3年拨付,重点用于课题研究、科研设备购置、学术交流合作等用途。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支计划”、“泰山学者”后,再一次性发放补助100万元。人选所在单位应予适当配套资金支持,具备条件的可遴选配备若干名年龄、知识技能结构合理的人选组成团队。

枣庄英才集聚工程给予人才的各项资金补助为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和有关科技专项资金。对全市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具有重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领军人才及团队,经认定,可实行特事特办、一事一议,给予特别支持。对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国际大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含外籍院士)等顶尖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的,直接给予100万元经费资助。支持政策与市委、市政府《关于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人才的暂行规定》(枣委〔2010〕83号)和《枣庄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办法》(枣办发〔2010〕19号)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四、管理评估

(一)实行绩效评估。工程入选者统一作为“枣庄英才”纳入高层次人才库管理服务,管理期为3年。工程人选入选后,与用人单位(园区)签订工作合同,约定产业化时限和效益目标。市主管部门组织评估,据此拨付次年经费;管理期满后,进行期满评估,对评估优秀的,报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提供后续支持,评估不合格的取消相关称号,按规定收回所拨经费。

(二)实行动态管理。工程人选公布后超过3个月未正 常开展工作、本人表示不再担任、经评估认定为不合格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资助扶持的,取消人才称号,停止其相关待遇,按规定收回所拨经费并追究用人单位责任。对在人才团队管理服务中出现重大问题、配套措施落实不到位的用人单位,要限期整改,整改期间停拨经费,问题严重的取消申报枣庄英才集聚工程资格。

(三)强化日常监督。建立项目跟踪监督制度,市主管部门要及时掌握人选工作情况,并向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人选工作情况进行抽查监督和动态监测。

(四)加强资金监管。用人单位作为项目申报主体,要落实资金使用管理责任,强化审计监管,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市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经费拨付和使用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专款专用。

五、配套服务

(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对枣庄英才给予优先支持,在项目立项、政府采购、科技项目、专项培训、分配激励、居留落户、子女入学、家属安置、医疗保健等方面,按市委、市政府《关于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人才的暂行规定》(枣委〔2010〕83号)予以落实保障。

(二)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各类平台载体建设力度,优先支持枣庄英才所在企业申报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按照市政府《关于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枣政发〔2013〕10号)有关规定给予专项补助。

(三)各级各部门要大力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度,对落户本区域的枣庄英才及所创办企业,给予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办公场地、创业辅导、创业培训等方面的配套支持,降低创业成本。

(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投融资服务,引导投资机构对枣庄英才项目跟进投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给予重点倾斜,注重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给予枣庄英才及所创办企业相应支持。

(五)各企业、园区等用人单位要发挥引才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引进符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要大胆创新用人制度,允许枣庄英才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兼职流动,支持枣庄英才在科研立项、团队组建、经费使用、薪酬分配、评估激励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

六、组织实施

枣庄英才集聚工程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以及部署申报、制定评审规则、监督检查等工作,并会同市有关部门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市财政局负责资金预算监督等工作。市有关部门根据分工负责受理申报、组织评审、考察复评、日常管理、绩效评估等工作。产业创新类和学术研究类,由市科技局负责组织实施,有关领域主管部门配合。科技创业类,由市人社局负责组织实施,市科技局配合。需另外开辟新的项目计划的,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确定。枣庄英才集聚工程的申报、遴选、管理、评估等工作所需经费,由市各主管部门编制预算,市财政予以统筹安排。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关于支持企业引进培育人才的若干规定

枣办发[2015]27号

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实施,有效破解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人才要素制约,鼓励企业加快引进和培养各类优秀人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制定本规定。

1、支持企业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鼓励企业与市外、海外科技领军人才联合创办企业,或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对企业实施的创业创新项目,经评审优先纳入枣庄英才集聚工程,分别给予50—30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

2、鼓励企业引进使用海外人才智力。对企业自行聘请的外国专家项目,报人社部门备案认定后,由同级财政给予5000元的经费补助。对经批准认定的省级以上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市财政给予5万元建设补助,分五年发放。

3、支持企业引进急需紧缺基础人才。对企业全职引进的急需紧缺专业(以发布的专业目录为准)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一批大学毕业生(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在职在岗、在我市缴纳社会养老保险、承诺服务3年以上),由同级财政按照每月2000元、1000元、500元的标准发放人才津贴,年底一次性发放,连续发放三年。

4、支持企业培养开发技能人才。对企业技能人才取得国家职业证书三级(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由同级财政补贴50%的评审鉴定费。

5、支持企业建设人才平台载体。对当年新认定的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院士工作站、科技孵化器、技师工作室(站)等人才载体及创新研发平台,由同级财政按照国家级50万元、省级20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6、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共建平台、人才培养等产学研合作并取得实际成效的,支持申报“山东省科学院—枣庄”产业技术研发联合基金项目,经评审,择优给予项目扶持。

7、开展“人才工作先进企业”评选表彰。对重视人才工作、人才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各类人才作用发挥较好的企业,由市委、市政府授予“人才工作先进企业”,并给予10万元奖励。

本规定支持的企业范围为在枣庄市境内注册的各类企业(不含中央和省属驻枣企业)。符合多项支持政策的人才,其补助资金按照就高原则,不重复享受。

引进人才系列政策 篇7

关键词:高层次创业人才,人才引进培育,文献综述

当今社会,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高层次创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各个地区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围绕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保障方面竞相出台了许多人才政策, 从而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政策”。积极完善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体系, 吸引更多高层次创业人才从事创业活动, 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层次创业人才的内涵

(一) 人才。

人才这一个词汇, 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中, 诗曰:“菁菁者莪, 乐育材也, 君子能长育人才, 则天下喜乐之矣!”此后, 探究其概念定义的人还有很多。中国人才学的专家王通讯认为, 人才是指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进行创造性劳动, 在社会的某个领域、某个行业, 或者某个工作上作出较大贡献的人[1]。俗话说, 德才兼备者, 则为人才。那么, 从人才的本质来说, 内在素质的优越性、劳动成果的创造性和贡献的超常性皆为人才的本质属性。

(二) 高层次人才。

有学者认为, 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就是高层次人才, 也有学者认为高层次人才是指在某一行业或者某一领域中具备较高的成就和较高的威望的领军型人才。叶忠海 (2005) 提出高层次人才的认知有二, 即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其中, 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对某领域某方面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并处于领先地位, 正在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的高级科技人才群体。相应的高层次人才评价标准, 主要是从内在素质特征、创造实践及成果的特征、人才成长过程的特点等方面加以解析。[2]

(三) 高层次创业人才。

一般认为, 高层次创业人才是指具备专业知识、掌握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具备较强技术研发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曹丽娟 (2010) 提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指的是掌握关键技术的具有高层次研发能力, 或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有突出的管理业绩、通晓国际先进管理知识、善于运作资本的创新型人才。[3]

二、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的文献归纳

高层次创业人才政策是指国家机关、政党以及其他政治团体针对高层次创业人才活动所作出的行为规范准则, 包括政策任务目标、政策实施对象、政策实施范围和优惠政策等。近年来, 各地围绕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 先后制定和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 有效推进了高层次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重视。

(一) 从人才政策分类的角度看。

陈莎莉 (2009) 和李铭禄 (2009) 提出人才政策分为福利性政策和发展性政策的观点。福利性政策目的是满足人才的基本生活需要, 为人才构建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涉及生活和工作两方面的基本待遇保障。发展性政策目的是对人才进行其智力和潜能的开发, 激励人才更好地在工作中表现自己, 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实现其人生价值。[4]杨兆雄 (2011) 提出人才政策可分为安顿性政策和工资待遇政策的观点。[5]

(二) 从人才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的角度看。

Peter Holland (2007) 提出人才政策最初的出发点是满足人才各个方面的需求, 人才政策能否吸引人才, 关键是看政策能否满足人才的需求, 能否激励人才的观点。[6]高子平 (2010) 提出了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地区人才政策的制定必须适应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的观点。[7]

(三) 从人才政策比较的角度看。

伍梅 (2009) 通过对广西、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区人才政策的比较, 发现广西省应进一步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制定更加优惠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政策;创新引才引智模式, 利用多种方式吸引人才;加大政策资金投入;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8]刘媛和吴凤兵 (2012) 通过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的比较, 发现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存在地区差异较大、操作性不强、重复性内容较多、培育政策缺乏等问题。[9]李俊佳 (2013) 通过对苏州市相城区、工业园区和昆山市人才政策的比较, 发现3个地区分别形成了“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和“有机发展”的三种人才政策模型。[10]李国君和韦伟光 (2013) 通过对江苏、吉林、海南、福建、宁夏、广西人才政策的比较, 发现各个地区在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中存在突出的趋同性, 存在政策共性明显、时效性不强、缺乏绩效评估、缺乏区域特色、影响力不够大等问题。[11]祝瑞 (2013) 通过对杭州、上海、北京、广州四个城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的比较, 发现这些地区人才政策存在海外高层次人才界定不合理、地区缺乏必要的特设机构、缺乏地区经济特色等问题。地方政府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时应设立专门的高层次人才服务机构;加大配套设施投入;掌握政策适当性;扩展人才引进渠道。[12]

(四) 从人才政策成效的角度看。

陈莎莉 (2009) 指出各个地区在对人才的发展性政策的供给方面还不够完善是政策的共性。欧水木和伍梅 (2009) 指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的落实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实施方法单一、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13]李从欣 (2011) 指出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的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个问题的存在不是因为地区缺乏政策, 而是因为政策本身缺乏特色而导致竞争力的不足。所以, 必须要破除体制性的障碍, 寻找阻碍人才流动的原因, 才能保证各个地区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提高。[14]

三、有关启示

(一) 重视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的分类研究。

人才政策的制定, 不仅要重点突出, 也要顾及全局, 必须要树立全局意识。地方政府在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培育政策的制定中, 必须考虑公寓住房、购房补贴等福利性政策的制定, 也要关注风险投资、股权投资、贷款贴息、担保融资贷款、启动资金、研发办公用房、科技经费贷款、科技保险补贴等发展性政策的制定。只有确保政策覆盖面的提高, 才能保证人才政策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二) 重视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人才政策的制定是基于地区人才发展的实际情况, 只有加强对地区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培育政策的调查研究, 才能保证政策的系统完善。地方政府要基于在实际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针对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中的薄弱环节, 出台相应的政策, 进一步完善其政策的系统性, 充分发挥人才政策的引导作用, 提高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 重视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的成效研究。

引进人才系列政策 篇8

为深入实施创新强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全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落户工作,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保障,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引进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市委【2015】2号,以下简称《意见》),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高层次人才范围

本细则所称高层次人才是指在我市用人单位(不含省、部属在杭单位)工作,忠于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符合《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并经认定的,具有中国国籍的国内外顶尖人才(A类)、国家级领军人才(B类)、省级领军人才(C类)、市级领军人才(D类)及高级人才(E类)。

二、高层次人才认定机制

符合《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规定的A、B、C、D、E类条件的人员,可以通过所在用人单位,申请我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按隶属关系分别由相应的部、委、办、局负责受理。区、县(市)属用人单位(含非公单位)按属地原则由所在区、县(市)人力社保局负责受理。

市委人才办会同市人力社保局负责核准A、B、C、D类人才和市属用人单位E类人才认定结果;区、县(市)委人才办会同同级人力社保部门负责核准所属用人单位E类人才认定结果。

三、高层次人才引进落户政策

(一)A、B、C类高层次人才落户,不受年龄和市域范围工作地的限制,允许随迁配偶、未成年子女。市区(不含富阳,下同)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应当在其合法固定住所登记户口;本人市区无合法固定住所的,可以经单位同意申请迁入市区单位集体户口或迁往同意被投靠、有家庭户口的亲友处;单位在市区无集体户的,可申请迁入“高层次人才专户”(由市委人才办委托市人才中心设立,地址:东新路155号)。

(二)A、B、C类高层次人才本人已在杭落户的,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不受婚龄及住房条件限制,可申请投靠迁入,随高层次人才本人在杭落户。

(三)A、B、C类高层次人才在市区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其父母可申请迁至合法固定住所内登记户口,不受年龄和外地身边无子女的限制;来杭后身边无子女的,其未婚成年子女允许随迁。

(四)D、E类高层次人才,符合年龄在65周岁以下,且在市区落实工作单位并办理养老保险条件的,可在市区落户,并允许随迁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在市区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应当在其合法固定住所登记户口;无合法固定住所的,可以经单位同意申请迁入单位集体户或迁往同意被投靠、有家庭户口的亲友处。

四、高层次人才审批权限和流程

(一)审批权限。高层次人才引进落户由落户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直接负责受理审批,其中落户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风景名胜区的,由杭州市公安局户籍办证中心受理审批;落户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杭州经济开发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及四县(市)的,由各所属区、县(市)公安机关负责受理审批。高层次人才家属随迁和投靠也按此权限办理。其中,属于华侨身份的,提请相应侨务部门按华侨回国定居程序办理,出具异地落户确认单。

(二)审批流程。高层次人才办理落户的,可实行“单位(企业)代办制”,由本人或用人单位将申请人的相关材料,根据审批权限分别送相应公安机关户籍管理部门审批。公安机关户籍管理部门根据《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结果》确定的人才类别(可登录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申报管理系统核对,网址:http://),对照相应政策条件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作出批准决定的,同时签发《户口准迁证》并通知申请人领取户口准迁证明。

五、高层次人才落户申报材料

(一)A、B、C类人才落户所需材料:

1、用人单位审核盖章的《人员进杭落户审批表》(可在市局门户网站下载使用,下同);

2、《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结果》;

3、申请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属集体户的提供集体户口簿首页和申请人的《常住户口登记卡》或提供户籍证明);

4、申请迁入合法固定住所的,提供房屋产权证明;

5、申请迁入单位集体户的,需提供无房证明及单位同意落户证明及其户口簿首页;迁入亲友家挂靠的,提供亲友同意落户证明、户口簿及房产证;

6、申请迁入人才专户的,需提供人才专户同意入户证明、无房证明等相关证明材料。

(二)D、E类人才落户所需材料:

1、用人单位审核盖章的《人员进杭落户审批表》;

2、《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结果》;

3、申请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属集体户的提供集体户口簿首页和申请人的《常住户口登记卡》,或提供户籍证明);

4、劳动合同或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属于创业人员的,提供营业执照;

5、《杭州市社会保险参保证明(单位专用)(不缴纳社保的财政补助单位可以不提供);

6、申请迁入合法固定住所的,提供房屋产权证明;

7、迁入亲友家挂靠的,提供亲友同意落户证明、户口簿及房产证;

8、申请迁入单位集体户口的,需提供无房证明及单位同意落户证明及其户口簿首页。

(三)家属投靠或随迁所需材料:

1、投靠或随迁人员居民身份证(16周岁以下可不提供)、户口簿;

2、婚姻状况证明(已婚申请人);

3、父母与子女相互关系证明(户口簿不能直接反映该子女与父母双方亲子关系的):《出生医学证明》、独生子女证或原户籍登记机关出具的父母子女关系证明等;

4、随迁子女属收养的,以《收养登记证》代替《出生医学证明》;

5、子女抚养归属法律文书(申请人属离婚或再婚,随迁与前配偶所生未成年子女);

引进人才系列政策 篇9

人才引进政策相关说明

来源:信管网 2011年08月23日 【信管网:项目管理师专业网站】 所有评论

根据我们办理成功的引进案例,与大家分享一下。在办理过程上北京市人才引进具体条件包括以下几条:

“ 第一条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首都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进步,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研究开发机构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若干规定》和《关于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研究开发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

一、45周岁以下且身体健康者,可办理人才引进手续:

(一)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二)在国内外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

第一、申请单位的要求是北京市认可的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有些企业有区县认可的高新技术企业如: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

第二、“

(一)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一条理解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第一学历是本科,具有学士学位。专升本,成人本科,自考本科,均不在考虑之内,成人本科和自考本科没有派遣证没有干部指标不属于干部没有办法参与高级职称评审,因此不会具有高级职称。要求的本科学历+高级职称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要求的专业范围目前必须是《2006年北京市重点领域重点人才目录》里的专业。

3)、对很多通过国家软件考试取得《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网络规划设计师》,这一类的本科毕业的,要注意在北京市人事局认可为高级职称的标准是在转正定级之后工作满十年才能认可。

第三、“

(二)在国内外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于这一条理解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硕士学位包括工程硕士,很多网友都问过。2)、具体办理时要求硕士毕业,工作两年以上方可办理。

人才的引进机制 篇10

对于公司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群体——司机,公司已经建立了一套善的人才引进、选拔、培养和保留机制,通过这些机制的运作,不断引进优秀人才,提升司机队伍质量,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1、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

为了保证人员引进和招聘质量,公司建立了一套严格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首先搭建了具备丰富多样的人才引进渠道: a、传统的网络招聘和人才市场渠道;b、内部员工推荐渠道;c、已与外部机构(如佛山富生拖头车培训学校、广东环球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d、建立了内部了人员培养机制,公司建立人才梯队;e、在公司内部建立对了人员流动和选拔机制。其次制定了严格的招聘制度、流程和标准,在人员招聘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在保证人员的素质和质量的基础上,引进各类优秀人才。

2、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

公司重视各类人才,为新进人员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规划其职业发展方向,根 据其职业特点,量身制定培养计划和方案,安排专人负责和跟进培养计划,并安排导师帮助新员工尽快成长。例如:针对大学生,我们制定了大学生培养计划(包括实习阶段的文化培训和入职体验,入职阶段的职场知识培训和岗位历练,工作阶段的技能培训),针对普通员工培训培养计划(包括入职阶段的价值观、文化、制度培训,工作阶段技能提升培训),针对管理人员提升计划(包括管理知识和核心技能培训),通过不同类型的培训活动开展,培养各类人才,在公司内部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和韧带梯度建设机制,为公司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夯实人才基础。

3、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公司在人才的使用上,一直坚持做到用人所长、用人所愿、专才专用、偏才偏用、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在岗位的安排上,既考虑其专业技能,又考虑其兴趣和气质,尽可能的将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充分做到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用当其时、才尽其用,合理的使用各类人才。同时公司内部建立各种选拔机制和计划,如“浪花计划”、“海燕计划”、“海鹰计划”等,通过各种人才选拔机制计划,选拔各类优秀人才,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4、丰富多样的人才保留机制 人才是公司的第一资源,只有保留住各类人才,公司才能持续发展,为此公司制定了多种多样的人才保留政策和开展了丰富的人才保留活动。首先在公司内部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其次针对不同类别的人才,制定各种激励和保留政策(含薪酬和福利政策),例如:公司制定了三年、五年、七年和十年服务奖,奖励长期为公司贡献的员工,另外,针对优秀员工,公司免费提供学习生造的机会,鼓励员工继续深造;然后,开展多种多样的员工活动,如座谈会、员工旅游、员工活动日、生日活动、节日晚会等,让员工充分感受公司对员工的关怀,同时,公司成立了员工关爱基金,帮助家庭困难员工解决问题,增强员工归属感。

上一篇:爱看书的我作文300字下一篇:出纳员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