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四步教学法模式的实践与形成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教育]四步教学法模式的实践与形成(精选9篇)

[中学教育]四步教学法模式的实践与形成 篇1

三门峡市七中 孙琳

2008.3

“四步教学法”模式的实践与形成

三门峡市七中 孙琳

“四步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教师按课前预习、课堂展示交流、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分层训练四步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学生活动学习的一种方法。在“四步教学法”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成长,从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侧重与实践。

一、学讲提纲的设计研究与形成。“四步教学法”的书面体现是学讲提纲的设计与形成。在经过几轮的研讨与修改之后,以引导学生从学习预习入手,以“四步教学法”为模式,形成了定稿: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课前预习题、课堂交流展示、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分层训练与拓展以及学后记。教师在提纲上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以提纲形式给出本课在听、说、读、写方面需要掌握的知识框架,给学生留出思考、补充、查阅的思维及书写空间。在课堂交流展示方面,给出学生需要在课堂上交流展示的内容及任务,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方向,为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点拨方面,给出本课需要突破的难点,引起学生对重难点的重视,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自己难于解决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在此环节跟上老师的思路做好适当的补充。对分层训练部分,设计了两到

三个层次的练习,要求全部学生完成A类部分的基础题,强化落实双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要求三分之二的学生完成B类部分的知识运用题,以落实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三分之一的学生完成C类部分的拔高拓展题,以随堂进行优生的培养与训练。最后设计的学后记,师生可以把当天学习的感想、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备注在此,以便下堂课进行改进与提高。

二、指导学生预习。每天下午我们每科都安排有半节预习课,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照预习提纲,做好预习双色笔记。笔记内容包括①生词的学习,即认读、拼写、词义理解、运用,要求能够听写。②重点句型的理解与运用。③语法的理解与运用。④重点短语的总结与运用等并要求朗读新课文,在课文上标注短语、句型和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预习的要求及指导,学生先熟悉了要学习的内容并能通过自学掌握部分双基知识。循序渐进地走向自学之路。

三、指导交流展示。此环节是“四步教学法”的灵魂。对展示的内容及形式,我们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步步培养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羞涩到积极、从听别人讲到自己讲、从本子上到爬黑板、从用粉笔到改进用白板笔书写,我们从方方面面鼓励学生大面积参与课堂交流活动。活动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有单词默写、分A组B组的短语听写、课文对话的朗读比赛、英汉互译、对话分角色表演、课文的讲解、习题的轮流讲解等。在展示活动中引导小组长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导才能,小组长负责检查、评价、反馈、汇总、报告等任务。其中对练习题、课文的讲解与评讲是在不断摸索中进行了多次的改进,现在形成由组长领头,分配任务,尽量让所有同学参与交流,并且最近又指导学生把讲解变为提问式、探究式、讨论式的评讲,从而避免只对答案的不良现象。

四、精讲点拨的适当运用。老师要在课堂上真正起到导演的作用,就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赏识学生。既要要敢于放手又要敢于压任务,3

所以精讲的量要有的放矢,恰到好处。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或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要讲,但一定不能有头无尾,开讲就不收。要转变观念,放心大胆地把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另外,学生在分组交流时,老师的任务是监控课堂,既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活动自由,也要掌控课堂秩序,做到和谐交流,活而不乱。

五、课堂分层训练题的设计与指导。为达到人人过关,堂堂清的目标,训练检测是最好的形式。我们悉心钻研教材,精心筛选试题,并把检测题分为ABC三类,让所有的学生能通过A类基础题,让三分之二的学生能通过B类运用题,让三分之一的学生通过C类的拔高拓展题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对试题的检测与评讲,也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讲评,老师只点拨易错题、难题,以培养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完成堂清目标。最后,根据完成情况还要对学生做出评价。

六、“堂清”、“日清”、“周清”严把质量关。所谓的“堂清”,就是要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交流展示活动中,真正理解学会运用,最后通过当堂检测达到掌握的目标,不把问题遗留到课后。所谓的“日清”,就是要求“今日事今日毕”,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当天的任务,包括课堂作业、家庭作业的完成及对当天所学知识的掌握。“周清”就是实行周六考试验收制度,是对学生一周以来所学知识的检测和补救。我们对周测的评价注重双基知识的落实,目的也是期望大多数学生能过关或通过补测过关。“三清”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一个体系。“堂清”是基础,“日清”是保障,“周清”是落实。如今,“三清”已成为我校的一种学习习惯,能“清”的学生越来越多。对“三清”的评价,我们每周一都会准时出一期光荣榜,从精神上鼓励表扬那些优秀、进步的学生。

经过近两个学期的研究实践,目前,“四步教学法”在课堂上的体现已经形成“模式”。从老师们的角度上讲,老师们已能够熟练运用四步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老师们从思想上转变了观念,以关注学生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从教师中心转向以为学生发展中心,改变了课堂过 4

[中学教育]四步教学法模式的实践与形成 篇2

一、“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具体内涵

“五环”指的是“能力发展动员、基础能力诊断、能力教学训练、能力发展鉴定、能力教学反思”。“四步”指的是“能力发展训练”按“明确任务、小组行动、展示成果、多元评价”的步骤次第展开。“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model还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实际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 因为计划往往显得太具体, 太具操作性, 从而失去了理论色彩。二人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理论中, 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 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

“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必须有分组教学的环节;二是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多于三分之一, 学生活动的时间必须多于三分之二;三是学前必须要诊断基础能力, 学后必须进行发展水平鉴定。

二、“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能力本位教育和尚上教育思想。

1、能力本位教育的内涵。

“本位”就是一定时期里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文化理念。“能力”是人的内在综合素质在实践活动中的外在表现, 是受道德引导而正确驾驭活动的本领, 它包括作为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专业技能、实践创新能力、为社会而创造财富的综合能力等[1]。“能力本位”源于世界职教领域的改革。所谓“能力本位”, 指的是人的一切活动、一切关系和一切追求都要围绕如何充分正确发挥人的能力旋转;这样来理解能力本位, 其精神实质是与集体主义相一致的, 是最大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2]。

二战时期, 美国为了对技术工人进行再培训, 使之掌握枪弹制造等技能, 推行了一种“能力本位教育”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简称CBE) ) [3]。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以培养“能力人”为目标, 并根据这个目标来开发课程、设计教学、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4]。

2、尚上教育的内涵。

“尚”,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我们取“尊崇”“重视”“仰慕”等义, 引申为“追求”。“上”,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我们取“由低处到高处”“到;去 (某个地方) ”“向前进”等义, 引申为“上进”。“尚上”, 即“追求上进”。“尚上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期望受教育者‘追求上进’的活动”。[5]

三、“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实践之收获

我参与了“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课改中心组实践,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 有了一些收获。

1、公共文化课适用的模式有十八式。

仔细对比“五环四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八十八式。公共文化课无论是单节课还是两节课或以上的连堂 (间续) 课, 就适用于在普通教室上。单节课来说, 在实际进行时, 一般要舍弃基础能力诊断和能力发展鉴定环节, 即是说常见的操作范围为两种组织形式:集中动员—分组训练—集中反思;集中动员—分组训练—分组反思。单节课的八式变成了二式, 再加上两节课或以上的连堂 (间续) 课的各八式, 故而公共文化课是十八式。

2、“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反馈出来的亮点。

(1) 发挥了群体力量,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 抵上一个诸葛亮”, 体现的是群策群力。学生基础大部分都薄弱, 学习习惯大部分都差, 现在能共同完成。还能杜绝上课睡觉、玩手机等。

(2) 小“五环”完整, 显得课堂井然有序。老师善于抓住时间, 把问题细小化, 任务明确化。

(3) “四步”步步为营。让任务得以执行, 并且彻底。说了要做, 并且要做好。行动中采用了互相出题, 交叉做题, 轮换评题等方式, 因为有展示, 就是透明的, 不能藏不能掖。“做得好不好, 自己说了不算, 还得他人认可。”所以有了评价。主要是小组综评、互评, 老师补充评价, 这样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前面不太懂的, 后面在评价中, 得以再复习巩固。

(4) 学生合作能力增强, 集体观念剧增。学生探索动脑的机会多了, 教师上课轻松愉快了。前有诊断, 后有鉴定新知识, 究竟本 (章) 节学到何种程度, 教师也有了明确的情况了解。

(5) 引进了小组评比。学生学习竞争意识更强;充分挖掘人性的弱点之一:不服输;充分调动起课堂气氛。

(6) 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 这有助于教师成长。

3、“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 在每组中要均匀分配, 才能让教学继续下去, 中途发现问题可及时调整。

(2) 能力教学反思, 让学生总结, 全方位的最好:知识点, 纪律不好的地方, 配合方面。作业起巩固作用, 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 其作业可仿例题出题自己做出来, 体现了能者多劳多获。

(3) 在教学中的例题, 靠学生探索, 较担搁时间, 并且每小组必须有一个成绩稍好的带头人, 否则, 那小组在此处就显得无所事从。前面的准备重要, 教师要巡视, 稍加提示, 可提示涉及知识点的页码、行数等, 用鼓励性语言激发人人思考、个个参与。

总之, “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还在初期实践中已经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体现的是“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做学合一”的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无不紧跟新课改理念下的主题: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 共同发展。“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已经在川渝和福州等地进行成功交流。

参考文献

[1]新疆经济.能力本位观念的形成.新疆天山网.2006年09月14日, 10:30:00.

[2]周毅.“能力本位”与可持续发展.文明与宣传.1997 (12) .

[3]刘创.能力本位:内涵不断拓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广西社会科学.2004 (02) .

[4]和震.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的结构分析.教育与职业.2003 (11) .

[中学教育]四步教学法模式的实践与形成 篇3

[关键词]教学模式“三导四步”有效课堂主导作用罗斯福新政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001

当今开展教学模式研究的学校及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多,这些研究以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以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以实现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比如山东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自学·交流”学习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模式、江苏洋思中学的“洋思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有些地方甚至创造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奇迹。它们有各自的个性,但其共性是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这些模式很快被推广到许多学校,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其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和表现是多方面的,但都是过多强调、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课堂从表面上看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从实际效果看不能称为有效课堂。怎样才能打造有效课堂?必须深刻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立足于本校学生实际,依据学科特点,有机整合先进教学模式的优点,并将其有效地融合进我们的课堂,尤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面就介绍一下我校历史学科“三导四步”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思考,供专家、同仁指正。

一、关于“三导四步”教学模式的介绍

1.“三导四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质疑的需求和可能。而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让学生有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之目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怎样实现教学的价值?必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要找到那些他们自己不能独立解决,却能在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提升了学生的学科能力,那就意味着教学促进了学生发展。

基于以上理论,我们研究的“三导四步”教学模式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纠正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片面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倾向,重塑教师主导地位,回归教学本原,打造有效课堂,真正践行新课程理念。

2.“三导四步”教学模式的涵义

“三导”即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分解为指导、诱导、引导三个方面。它具体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点拨方法规律;诱导学生质疑发问,激励其求知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启发其探索创新。“四步”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四个组成部分:自主学习,指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主完成作业、自主纠错等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规定的学习任务。合作探究,指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方式,探究、解决课堂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和个人观点。拓展巩固,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通过特定的情景设计,以习题、问题等为载体,引导学生拓展历史知识,当堂巩固学习内容。点拨提升,指教师根据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规律,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三导”和“四步”是有机地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四步”的先后顺序也不是绝对的,可以是浑然一体的。

二、关于“三导四步”模式的教学实践

为了具体说明这一教学模式,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的教学为例进行介绍。

课题:罗斯福新政

〔片段一〕导入新课: 出示胡佛和罗斯福的照片和竞选总统的部分演说稿,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1.他们提出的施政方针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假如你是当时的美国选民,你选择谁?为什么?

[课题项目]此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2013年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历史‘三导四步教学模式的深化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D/2013/02/223。“‘三导四步教学模式”获江苏省2013年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二等奖。

[作者简介]卢春建,男,1967年生,江苏省特级教师,泰州市名教师,“泰兴市高中历史卢春建工作室”领衔人,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命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并茂的情境设计,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神入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三导”中的引导意图。

〔片段二〕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在视频上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2)分析罗斯福新政的作用。(3)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4)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情境描述:学生专注观看视频并迅速将要点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首先,以学习目标而不是以教学目标为标题,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是教学民主思想的体现。其次,目标确定是以课标和考试说明要求为依据,且体现了识记、理解、分析、归纳等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再次,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意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片段三〕指导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第85页的内容,结合下列材料归纳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作用。

材料1:罗斯福就职第三天,宣布全国银行休假一天,1933年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5万美元以下存款,由政府保证其安全。国会还通过《证券交易法》,使政府对证券发行和交易实行管理。3月10日,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增强了美元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材料2:1933年5月颁布《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规定其主要职责。

材料3:1933年6月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材料4:1933年通过《紧急救济法令》,1935年通过《社会保险法》等,为老人、残疾人、儿童和失业者提供了救济金和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材料5:

领域时间通过法令管理部门

金融1933年紧急银行法联邦储备银行

农业1933年农业调整法农业调整署

工业1933年全国工业复兴法全国工业复兴署

救济1933年紧急救济法令联邦紧急救济署

劳工福利1935年全国劳工关系法劳工关系委员会

700多个法令几十个部门

要求:(1)10分钟内完成(先完成的学生举手示意)。(2)10分钟后小组成员交流。(3)小组代表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情境描述:学生迅速阅读教材,思考、整理相关问题,不少学生提前完成,举手示意。小组成员交流答案,一个小组代表展示答案,其他小组没有异议。)

设计意图: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建立在为其提供充分的、翔实的史料基础之上,而教材提供的关于新政的内容和作用的材料相对简约。同时,自主学习与自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有一定联系,但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学。有人将自主学习的特点概括为“自为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异步性”等,核心都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的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把自己置于主人地位上的学习,是学习态度上一次质的飞跃。它是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过程及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调控、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自主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过程管理的方法上是这样考虑的:一是补充相关史料,与教材内容相融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载体,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科意识和学习方法。二是学习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依靠个体力量能够完成,能够实现“自为性”“独立性”。三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鼓励学生提前完成,体现了“异步性”,也发挥了诱导作用中的激励功能。四是小组成员交流,小组代表展示反映了让学生“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体现了“能动性”。五是通过这一阶段学习任务的完成,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片段四〕引导探究提升:探究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问题一: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

罗斯福以“新政”赢得大选,并带领美国摆脱危机困境。那么,新政之“新”在何处?

生:“新”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师: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生:和之前的胡佛自由主义政策相比。

师:看来,我们比较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必须找一个参照物。

生:对!

师:那么,这个参照物该怎样寻找呢?

生:找以往的历史现象或人物?

师:以往的历史现象和人物太多了,找谁呢?

生:性质相似的。

师:找到后该怎样比较呢?

生:……

师:我们通常从哪些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生:背景、内容、性质、结果、影响等。

师:作为一项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胡佛政策相比,除了内容(表现)外,我们还可以找出哪些特点?

生:实践了新的理论。

生:开创了新的模式。

师:对!那么,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比较历史事物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生:找到性质相似的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

师:对!关于历史事件的比较还有问题吗?

生:……

生:老师,性质不同的事物能比较吗?

师:问得很好!比如,我们能不能将罗斯福新政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进行比较?能不能找到它们的相似之处?

生:从背景看,都遇到了困难;从内容看,都借鉴了对方的经验;从结果看,都摆脱了困境。

师:看来,性质相似和性质不同的历史事物都可以比较,关键是从什么角度。

设计意图:关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教材上讲得很清楚,但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尤其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在此基础上点拨方法规律,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尤其重要的是教师能否诱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预设,并预设可能生成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政策很相似,但现象背后的实质是什么呢?这就为下一问题作了铺垫。

问题二: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罗斯福答记者问:“总统先生,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哪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道:“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为什么罗斯福会被认为是共产党或社会主义者?你认为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情境描述:教师将两个六人合作小组分为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然后由各组的正方和反方陈述各自的观点。正方的主要理由:一是新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措施。二是新政的一些措施触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三是新政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与社会主义国家相似。反方的主要理由:一是新政采取的一些措施虽然有利于下层人民并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但其出发点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渡过经济危机。二是新政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仅仅是借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而不是采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三是新政的根本目的恰恰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四是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教师点拨:要分清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现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本质正好相反。本质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具体到这一事件中,我们要善于把握它的根本目的、根本意图,这样就能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了。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举出了两个现象: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宣传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而他们是真正想维护孔子或反对孔子吗?学生回答:不是,他们分别是为了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和推翻封建制度的理论基础。

设计意图: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搞不清现象和本质的区别,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不仅让学生理解罗斯福新政的本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找到历史现象的本质,再通过学生熟知的两个历史现象让他们去分析其实质,能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另外,通过创设课堂辩论这一特殊的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为教师的引导、诱导工作提供条件。

问题三:如何认识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

师:请阅读教材并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

生:使美国经济走出低谷;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师:但罗斯福新政当初推行得并不顺利,有不少反对党人、垄断集团、大资本家攻击他是独裁者,谩骂他浅薄、无能、狡猾,甚至最高法院以《工业复兴法》违宪为由,宣布予以废除,使新政一度陷入困境。为什么当初对新政褒贬不一?

生:因为它是一场改革,必然会影响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所以难免有人要反对。

生:新政从资本主义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有时会触犯少数资本家的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政策呢?

生:主要看他在历史进程中是否对国家、民族及人类作出了贡献。

师:很好!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关键是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为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并且是否经得起历史考验。

设计意图:教材对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阐述得很清楚,但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笔者采用“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一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传授了知识,也实现了方法的引导,更加深了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的理解。

问题四:罗斯福给我们的启迪。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罗斯福新政》一课,从罗斯福身上我们能得到哪些启迪?

生:敢于担当的勇气。

生:身残志坚的品格。

生:心系百姓的情操。

生:不屈不挠的意志。

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

师:是的。罗斯福在国家面临艰难的时刻勇敢地站出来,用非凡的勇气和智慧,面对种种质疑和反对,采取“前无古人”的创新措施引领美国走出困境,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并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设了一个新模式。或许你会说,这些对于我们来说过于遥远,我当不了总统,我遇不到那个特殊的时代,但我要说,我们能不能立志发奋,从点滴做起?为我们的民族、国家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罗斯福带领美国人民实现了“美国梦”,我想,我们也可以以我们的智慧、勤奋和创新精神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设计意图: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健康的个性发展。” 一线历史教师葛家梅老师认为:“好的历史课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每节历史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或多或少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1]特级教师齐键也曾说:“如果要问历史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或者说,历史教育改革与前进的终极目标在哪里?我认为,答案就是一句话,即历史教育应当以陶冶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的课堂不能仅仅传授历史知识,我们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情”,这是我们的义务;“教给学生有生命的东西”,这是我们的责任。

三、关于“三导四步”教学模式的反思

“三导四步”教学模式与目前流行的一些教学模式相比有哪些特色与亮点?笔者以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彰显主导作用

研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动机可能有很多,但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追求“好课”。“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传统教学背景下重视教师的演绎水平和演绎技巧,新课程推行初期看重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合作深度,但目前渐渐趋于理性和现实,那就是追求有效。而有效课堂的特征又是什么?著名历史特级教师李明海说:“所谓‘有效,是与时间和目的连在一起的,否则无法判断。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针对真实的历史材料,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发现了相关的历史问题并解决了这些历史问题;或超出了教师的预期,在发现预期问题的过程中,相应的发现了更多其他有价值的历史问题,等等。这都说明我们的历史教学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2]但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尤其是发现“超出了教师预期”的问题?笔者认为单靠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还是拥有的学习资源都不足以支撑其达到以上目标。这就需要教师站出来,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资源、引领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达到甚至超出教师的预期,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

我们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创设的“三导四步”教学模式,就是要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指导自主学习,引导合作探究,诱导质疑发问,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提升历史学科能力,打造有效课堂。

2.细化主导功能

该模式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细化为指导、引导、诱导策略,并有机地、灵活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其一,指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是学生是否具备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自能性,它不仅指学习能力,也包括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所以在“三导四步”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教师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品质和能力:一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将培养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细化分解到课堂教学的目标要素之中,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培养学习习惯、教会学习方法、指导科学思维的过程。

其二,引导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学习具有实践性、问题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它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发现问题,搜集处理信息并进行交流探索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该模式下,教师的引导策略主要有:一是营造探究氛围。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上,教师用自己饱满的情绪或真挚热烈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二是创设探究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如果对某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在大脑中就会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各种感官就会处于最活跃状态。教师为学生提供新鲜、生动、有趣、动态的学习素材,会触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其思维。三是设计优质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问题,并注意问题提出的时机和确定问题探究的对象,毕竟合作探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和探究精神。

其三,诱导质疑发问。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引导课堂生成问题不仅是一种教学技巧,也是一种教学智慧,更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学方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探索反射,这种反射又会刺激思维的产生,而思维的火花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可见,能否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判断学生思维是否活跃的重要依据。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诱导学生质疑发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这个层面讲,它已不仅是教学方法、教学技巧问题了,而是教学原则、教育观念问题。在“三导四步”教学模式下,我们通过营造气氛、示范启发、积极评价等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刺激学生的探究心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注释]

[1]葛家梅.有效教学观下一节历史好课的实践智慧[J].历史教学,2014(4).

[2]李明海.“读·议·拟·论”教学模式概说[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4).

[中学教育]四步教学法模式的实践与形成 篇4

摘要: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改革也呼声日高。如何改革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已成为每一位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传统的英语教学只重视语言知识的单纯传授,忽视了知识获得和运用的过程和方法,因而学生缺乏再学习的能力,缺乏鲜明的个性,更缺乏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什么样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即实行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任务型”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但“任务型”学习缺乏一定的操作模式,因此,我们提出了“构建‘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中学教育]四步教学法模式的实践与形成 篇5

摘要:远程开放教育的开展,使许多因种种原因不能进入普通高校读书的人实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成为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们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远程开放教育试点的过程中,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依据“

研究性”学习理论,结合远程开放教育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及《英语教学法》课程特点,对“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作了基本概括。“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切合实际、与当前英语课程标准改革相适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开放教学与学习模式。

关键词: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学习方式

一、英语专业(教育方向)培养目标与《英语课程标准》

远程开放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远程开放学习模式的特点,这就是学生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制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在学校和教师指导下,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利用学校提供的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自主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主要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里自主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与教学模式中最突出的特征。学生首先必须学会学习,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完成开放教育的学习过程。

英语专业(教育方向)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具有现代英语教学理论、现代英语教学策略,能够适应课程教学改革,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并能致力于“教学创新”实践研究的新型教师。《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和素质教育观,其目标设计方式打破了以往按学段划分目标的体系,体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英语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这样既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关于课程实施和学生学习的观念和认识,更新关于教师角色的认识,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又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知识技能、教学实践等进行反思,对学校和地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需要、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进行分析,对任务型活动与教学环境的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展开研究……总之,要求教师成为理性的实践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二、对“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的思索与设计

目前国际上对研究性学习有两种解释:其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和教育方法。其二,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无论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方法来看待,还是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待,实质这都是强调学生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强调学生通过个人探索和个人研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研究、探索的需要得到满足,使学生学会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问题的解决。对于课程教学来说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并在此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而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是研究性教学方案的设计。《英语教学法》是英语专业(教育方向)第三学年教师职业培训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教学的最新理论和主要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习者能够了解最基本的教学理论,为其自身的发展打下应有的理论基础,并提供应有的相关专业知识。教材在适当介绍理论的同时,将侧重点放在语言及语言知识的实际课堂教学上,同时不受某一家理论的限制,但求实用有效。该课程教材的另一特点就是自主性很强,教材设计了大量的“tasks”,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这些“tasks”的完成,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更加灵活地运用教学理论从事课堂教学。

为了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中贯彻自主学习的主体思路,满足学生适应当前新课程实施的需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对01春和01秋两届英语本科学生进行了“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根据“教学法”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基于任务”的特点,首先,对教学法课程进行了总体设计。

1.课时安排及教学设计

《英语教学法》(上、下)分11个单元分别介绍了有关语言学习的理论、教学法简史、教学法的发展、课程和大纲理论;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及各类教学的操作。要求的学习总课时为110-120学时。由于该课程是省开(统服)课,学期末要进行闭卷笔试考试,内容包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因此,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1)理论部分——以集中面授辅导和网上、E-Mail讨论为主。(2)教学操作部分——让学生自由选择操作课题,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以网上非实时、E-Mail或

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引导,培养学生搜寻相关信息、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利用教学理论和原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操作过程设计

面授课全部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堂教学以介绍各种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对教学理论的具体操作讨论为主,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在教学中,采用课程实施方案中建议的反思性合作

教学模式(ReflectiveoperativeAroach),操作步骤如下:

(1)先行组织

先行组织指在课堂教学之前,由学生首先自学教材,可做如下要求:(a)学生首先概括所阅读章节的理论要点;(b)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自己对理论的理解;(c)阐述自己的不同见解;(d)按照要求设计自己的教案,如一篇阅读材料的阅读教学活动,一篇对话的口语交际活动,一个假设问题的处理方式等等。

(2)脑激励(Braitorming)

脑激励(Braitorming)讨论的目的主要是信息共享以及丰富知识,观点交流以达成共识,从而促进学习者对理论的理解,完善其知识系统。

脑激励(Braitorming)讨论主要操作如下:(a)自我陈述:由学生面向全班同学陈述所学章节主要内容;(b)问题展示:学生展示自己难以理解或有争议之处;(c)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3-4人小组,合作解决所提出问题;(d)信息反馈: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解答;(e)归纳总结:教师结合学生的陈述与讨论对所学章节内容进行概括归纳,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3)小组讨论汇报

小组讨论汇报的方式可以丰富学生的教学理论知识,弥补教材的不足,适合问题的解决:(a)小组信息共享与讨论: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与所学章节相关的材料(各显神通补充教材信息量),然后在小组内共享自己收集的材料,概括归纳;或在小组范围内介绍自己对课前教师布置的自学tasks的完成情况(如自己对一段阅读材料所设计的读前活动)等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一种大家公认为最好的操作方式;(b)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共享材料,其它小组在第一小组汇报的基础上增补;或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操作方式,然后班内讨论,分析每一小组操作方式所反映的教学思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等,选出比较好的操作方式;(c)综合归纳:教师将学生汇报材料总结归纳,并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关链接,适当增加信息内容。

对于教材中教学具体操作部分,则让学生自由选择操作课题,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具体过程如下:

(1)自由选择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水平,进行课题选择。学习课题可以是某一课堂活动的设计,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设计,或教学中某一问题的探讨等。完成形式可以是小组协作完成,也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

(2)自主研究过程。此过程主要是对所选课题进行信息搜索、分析、整合、论证并进行教学实践,信息反馈。辅导教师主要以网上非实时、E-Mail或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引导,必要时集中讨论,解决问题。

(3)完成论文或方案。

(4)课题成果展示交流。最后进行集中课题成果展示交流。在成果展示课上,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或小组的研究过程及成果,展现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参与对自己学习成就的评价。

(5)评价。评价形式为自评、互评和总评相结合。总评结果记入形考成绩。

三、“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学习过程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性人才,所以,不仅要有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更需要有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我们认为,要真正把电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能够不断提高自我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理论实践研究能力的人才,最理想的教学模式就是教会学生熟练、自主地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而又充分地利用和组织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将专业与职业相结合,进行探索研究型的远程学习。因此,在此教学模式实践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下特点:

1.现代信息技术与各类教学资源相结合(1)利用多媒体,精心组合各种信息资源。设计研究性教案,通过超级链接将动画、录像、课件、教案、网上教学论坛等各种信息资源精心组合。(2)建议并鼓励阅读相关的辅助材料,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外研社出版的成套的英语教学和研究类图书,很多国内外刊物,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充相关理论知识,也可以提供一些教学研究方法。(3)将学生的教学创新成果(包括制作的小课件,创新课堂活动设计,发表的论文等)分类存档,上网,组成新的、活的教学信息资源,展示给学生,形成良性循环。

2.学习过程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相促进

《英语教学法》这门课程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由于电大英语专业(教育方向)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中小学教师,大多都在教学第一线,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承担着新课标实施后的教学创新与教学改革任务,对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急需了解并付诸于实践,使教学理论的实施有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鉴于此,(1)鼓励要求学生将所掌握的教学理论活用于教学实践,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活动,寻找差距。(2)鼓励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与教学创新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完成教学观念的转变,将新的教育思想融于教学创新之中。

3.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新课标实施后,为教师提供了创造的空间,而如何利用这一机遇展示自己的才华,探索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也成为每一位学生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因此,鼓励学生将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教学行为研究纳入自己的学习日程。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去注意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然后根据所学教学理论设计合理的解决方式,既进行了课程学习,进行了教学创新和相关课题研究,又为集中实践性环节项目设计做好了准备。

四、对“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实践的评价

经过一年对两届学生教学的实践,总体来说,比较成功,颇有收获。在学期末的成果展示中,学生的成果丰富多彩,有这么几个特点:(1)学生成果类型丰富多样。有优质课程设计实际操作录像带、课堂设计的小课件、研究论文等多种形式,其中录像带2盘、课堂设计的小课件20个、研究论文3篇。(2)成果质量较高。有不少同学的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表彰或奖励。比例平均占到12.5。(3)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参与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很有成就感。认识到有付出就有收获。成果展示成为他们学习和研究的动力,因而对这种学习方式抱有极大的热情。(4)学生“教”与“学”相长。学生们反映说,这种学习方式优化了学习过程,促进了他们教学创新与改革,刺激他们探索更新更好的教学方式,寻找更好的理论支持。使自己的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由此可见,这种实践的模式是对的,既符合远程学习的要求,又在实践中优化了学习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

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能够让学生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分析,操作性强,容易产生创新实践结果的一些课程;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教师适时更新教学观念,兼收并蓄教学改革成果,要付出大大超过课程规定课时的劳动量,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王金发王国雄等,创建“开放式、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中国远程教育,2003,(15):25.2、中央电大《英语教学法》实施方案

3、钟启泉李其龙张可创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4、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5、左焕琪外语教学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中学教育]四步教学法模式的实践与形成 篇6

【摘要】 本文阐述了本校体育教研组在实施四步循环式教研活动(谋主题——谋教案——谋课堂——谋发展)方式上所作的一些有益的尝试。它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循环、提升、感悟、创新、总结、完善的过程来提升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让教师在反思中改进教学,在同伴互助下学会探究,在反思、重构中获得经验的积累,在互动中感悟教育的真谛。它为教师们提供了就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进行协商、交流的平台,唤醒了教师们的问题意识,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了教师综合素质。

【关键词】 新课程教研活动主题研究实践反思再实践

一.构建新型教研活动模式的源起

1.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以来,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新举措已经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教师们也在随着课程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教研组作为以学科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研讨组织在培养和发展教师学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我们体育教师,面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更需要教研组集体的力量来解决教师教学中的个人困境,提升教学质量。为了要改掉以前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状态,创建以“健康体育,快乐体育”为核心理念的新型体育课。我们教研组与教务处商量决定开始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在年级内打破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形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选项教学的模式。

2.引发的思考

在选项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过程中难以满足每位学生的需求,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而部分学生吃不下的情况;对基本技术的学习兴趣不高,如在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基本步伐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一心只想着多点时间学习瑜伽、街舞等新兴项目,忽视了基本技术的重要性;体育教师专业配备不全,课程资源不足。新兴体育项目越来越多的进入学校体育,作为学生们的课堂内容,然而学校体育教师中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等专业教师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课程的开设。体育课程内容的广博性、多样性和综合性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往任何课程改革都高。因此,实施课堂

教学时不管新老教师都觉得困难较大,甚至一下子难以适应新课程要求,尤其是一些年龄稍大一些教师,多年来形成的一套传统教学方法与所拥有的较单调且陈旧的专业技术,要改掉并且去适应新模式显得更难。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认为最直接有效且最容易操作的恐怕非教研活动莫属了,通过教研活动来培养和发展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3.学校“平实教研活动”的氛围影响

学校教科室为了培养新教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把“平实教研活动”作为培养教师的一个重要平台,当成学校的师训工程来抓,积极组织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提供指导教师,并以“三研”(研究学生、研究学习、研究课堂)博客群为载体,给教师提供一个进一步学习交流的平台。因此,对于我们体育教研组来讲,如何接受挑战、抓住这一难得的契机,积极为每位体育教师创设一个学习提升自我的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四步循环式主题教研活动模式的构建

以教研组长为领头羊,创设迫切且有意义的教研活动主题,进行“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是我们教研组活动的一种形式,它的基本模式是:谋主题→谋教案→谋课堂→谋发展→第二次谋教案→第二次课堂→„„

(一)第一步:谋主题——确定主题是方向

新课程下的体育课程在内容上注入了更多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方法上突出了实效性,并强调科学锻炼、终身体育。因此,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比以往的要求来得高。对于过去仅仅是单一专业(或田径或篮球或排球)的教师来说,难度确实很大。面对种种象乱麻一样的问题,应该先解决哪个问题、如何解决就成为关键所在。我们教研组组织全体教师进行集体讨论,抓重点、抓首要,从乱麻中抽出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每次的活动主题。有道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集中起来变成一个整体,其优势就发挥出来了,要找出关键所在自然不成问题啊。

例如本学期,根据教学现状与要求,确定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主题为: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度。并且先后确定过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活动的重点主题:课间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如何撰写体育类论文;第三套广播体操《放飞理想》的教学困难与解决方法;广播操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智

慧的求得----请老师们介绍一次扑捉教学智慧(灵感、意外)的过程;体育教学常规的讨论;体训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及开放周公开课的评价等等。

(二)第二步:谋教案——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是起点

体育课有其特殊性,因为涉及到不同的专项与教学内容,所以它必须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结合集体备课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因此我们每次在提出问题之后都是先进行个人思考与备课,结合自身所授专项内容寻求解决之道。并以“三研”博客群为平台,将自身所想以博文的形式发布在博客群上,而组内其他成员在博客群上发表个人意见与建议,备课教师就结合大家的意见完善所备的课,从而达到集体备课的效果。同时,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不断创新、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

(三)第三步:谋课堂——上课、听课是动力

迫使教师们不断上进的一个动力就是听课。只要有老师要参与听课,大多数的教师都会比平时准备得更充分些。因此,为了提高老师们的上课能力,也为了相互取经,每学期开学初我们教研组在安排计划时,就给教师们下达听课指标,要求多听课,尽量有空,就去听。当然听课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同事之间的互听(这种方式最值得提倡,因为灵活自由,效果好);有教研组每学期专门组织的听课活动,包括示范课、观摩课、汇报课、评比课、探索研究课等等;除了整个教研组组织的听课活动,更有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常规性的集体听课活动。但由于我们大部分体育教师的课务安排都比较集中,所以要经常性在上课的时间段去听课显得不切实践。为此除了学校、年级组集体安排的听课外,我们采取了另一种听课模式:就是在大家都比较空的时间段里面,由听课对象授课,其余教师既作为听课者又作为该教师的授课对象。这种形式的听课,既让我们能从听课者的角度去观察授课教师的优缺点,又能让我们以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与体会,更能发现问题所在。由金海卫老师执教的第三套广播操课;由傅建峰老师执教的篮球提高班课;由袁华杰老师执教的乒乓球课;还有韩红英老师执教的排球课,等等一系列的课我们都认真的上课、听课,感受到了每位教师的长处,也发现了许多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相互提高的效果。

(四)第四步:谋发展——研讨、反思是收获

四步循环式主题教研活动的第四个环节是“谋发展”,这一环节的工作是否落到实处是关系到这一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只是走走场,流于形式,或者夸夸其谈,没有实质性的问题解决,那么这样的教研活动还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形

式化活动,无法解决教师们的教学问题,更不能提高教师们的教学能力。为此,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能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各种研讨活动,能自觉地以自己或别人的实践过程(包括备课、上课、听课等)为思考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反思,并对其实践过程中作出的决策和具体行动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结果进行审视、分析、研讨,继而以此为基础作出进一步的策略和再实践。事实证明,我们在研讨反思中常常气氛热烈,争论剧烈,每个老师都会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模式,这就是反思带来的效果。例如我们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上课经验,就《放飞理想》这套操的教学,分四块内容进行研究讨论:《放飞理想》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放飞理想》的口令教学;《放飞理想》的重难点;《放飞理想》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等。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发言,气氛相当热烈,让前来指导的学校教科室领导刘理平老师也是感悟颇深,受益匪浅,并且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合理的教学方法。又如另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讨论了“如何管理体育特长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迟到、打架、吃饭等系列问题”。这个问题一直都被提及,却一直在被忽视,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每位教师有各自的做法,训练学生有各自的特点,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可以实质性的解决这些现象,致使班主任和管理领导意见颇大。经过讨论,结合每位教师训练中的做法,取长补短,形成了一套初步解决方案,使学生在训练中有了较为严密的纪律,得不到钻空子的机会。

在反思活动中,我们还要求老师们不但要在教学后反思,更要在教学前(上课前)、教学中(上课时)反思;不但要反思自己,也要反思别人;要课课反思,周周反思,月月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课前的预测和分析能力,课中的调控和应变能力,以便取长补短,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一学年来,我们组的教师通过这样的反思活动,不但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科研的能力。每次进行研讨反思后,我们都会将自己的所感所悟以博文的形式发表在学校的“三研”博客群中,每位组员之间也都会在每个组员的博文后发表自己看法,这样的深层反思让我们的能力提升的尤为快速。我们的教研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中,这样只会让我们固步自封,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也不感受不到新鲜的教学理念。而我们则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不断提升每位教师的业务能力。不仅仅是请别的学科的资深教师为我们讲解如何提高科研能力,也请别的学校的教师来校进行合作教研活动,提升各自的专业能力;不仅仅只在课堂中去发现问

题,也走到大自然中去挖掘科研的灵感。先后有十中、党弯初中等学校的体育老师来我校进行交流与研讨。为了点燃组员们的科研热情,我们组织了全体组员带着问题去鲍家坞的挖笋之行,让每位组员在挖笋的过程中感悟到了如何科研,发现了很多挖笋与写论文的异曲同工之处:“发现笋”与“提出问题”、挖笋的技巧与写论文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道理。

四步循环式主题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一种教研模式,它需要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多次循环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循环、提升、感悟、创新、总结、完善的过程来提升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从而让教师在反思中改进教学,在同伴互助下学会探究,在反思、重构中获得经验的积累,在互动中感悟教育的真谛。

三.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唤醒了年轻教师的问题意识。每次教研活动组内教师总会围绕主题充分准备,积极发言,会后在“三研”博客群上发表教研活动感想,改变了以往有主持人传达学校一些精神或工作布置的形式,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促使每个人都必须学会思考。平时每位教师都积极在“三研”博客群上发表自创博文,人均发表博文为3篇,居全校前列,多次受到校教科室领导的表扬。

2.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通过四步循环式教研活动,使年轻教师学到了不少知识,同时也积累了许多资料,今年每个年轻教师都开始动笔,撰写课题,其中有一项课题区级立项,多项课题校级立项,受到校领导的好评。

3.制定了体育特长生管理办法。对体育特长生训练、管理起到较好的约束作用,改变了体育特长生在学校的不良形象。

4.形成了一套具有本校体育组特色的体育教学常规,严格教师言行,提升课堂品质。

(二)反思

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要让这种四步循环式主题教研活动模式真正发挥其作用,首先必须加强教研组成员的思想建设,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家知道,如果教研组内各成员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或彼此孤立,互不合作,那么这样的教研组将形同虚设,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甚至是正常的教研活动氛围,更不用说强化反思性实践了。实践证明,只有教师间结成“学习共同体”,并通过教研组群

体间的合作、交流、对话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当每一个教师把教研活动看作是有效促进自己专业成长、实现价值目标的载体时,则在教研活动中强化反思性实践也就水到渠成了。

体育教研组创设四步循环式主题教研活动模式为教师们提供了就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进行协商、交流的平台,唤醒了教师们的问题意识,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了教师综合素质。我们相信,随着四步循环式主题教研活动的逐渐发展,教研活动的形式也将更加丰富,主题更加明确,效果更加明显。我们期望通过教师的主动反思和实践,主动构建和相互交流,共同探索,借助集体的智慧解决更多的个人困境,使教研组活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中学教育]四步教学法模式的实践与形成 篇7

一、物理课有效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 中学生的思维基本特点及其发展水平。

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为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 在此发展阶段, 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 但是抽象思维还不太成熟, 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 才能使他们摆脱具体形象和直接经验的限制, 扩大知识面, 提升理论水平, 做到具体与抽象高度统一, 能运用理论指导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 能做到经验型向理论性顺利过渡。

(二) 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思维障碍。

在物理课的教学中, 学生学习的思维障碍是物理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的主要原因, 美国旧金山中学教师莫芬发现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学习的不同思维水平有明显的区别, 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用概念、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简化假设的能力;用数学分析物理现象的能力。这些差异的产生, 与学生学习障碍的不同有很大的联系, 这些障碍主要是:

1. 凝固性学习障碍。

学生以物理学习中存在的感性经验指导自己, 用凝固的、封闭的、经验的、自我为中心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和思维, 在接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中遇到一定的困难和不足, 这种被动的、消极的思维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2. 片面性思维障碍。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不能用全面的眼光分析、处理物理问题, 而停留在对知识的一知半解, 凭借对物理知识的一知半解就得出结论, 这也是有效教学要解决的问题。

3. 干扰性思维障碍。

学生在分析物理问题的时候, 往往不能准确地得到信息, 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受到客观和主观的干扰, 这种错觉的产生与我们在授课的时候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怎样避免这种障碍,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能排除外在的干扰, 准确地建立物理模型进行分析, 要求我们在教授物理知识的时候, 要多考虑事物的本质和解决的有效方法。

为了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多让学生自主创设物理情境, 认识物理过程的复杂, 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找到真实、具体的物理模型, 使学生提高获得信息的辨识能力。教师还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不轻易否定学生, 注重过程、淡化结论, 鼓励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思、一题多变。在设计例题或习题的时候教师要认真筛选、精心准备, 注意习题的新颖性、代表性、典型性、实用性。这不仅要求我们教师手中要有大量的习题教学资源, 还要借助互联网, 查阅名校的教学资源, 观察教育发展的每一细节, 注重实效、快速发展。

二、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

(一) 创设情景, 建立模型。

在分析物理问题上, 准确构建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这不但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基本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识记、理解、掌握、应用程度, 很大程度上还与习题课课堂教学的授课方法有关,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多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建模, 如:观察实验方法、思维方法、数学方法等。通过各种方法把该知识点涉及的大部分物理模型找出来, 并作简要分析, 要让学生具备见到此类问题的时候能根据情景迅速建立模型, 为准确、有效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案例分析, 规范解答。

在总结所建模型后, 教师要选择一道具有代表性有一定难度或者物理过程比较复杂的模型作为例题规范解答, 按照考试的要求板书, 做到说理要充分, 层次要清楚, 逻辑要严谨, 语言要规范, 文字要简洁。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只有这样, 才能从源头上改正学生解答问题不规范的习惯。只有学生的潜在能力被充分挖掘出来之后, 才能彻底扫清学生的学习障碍, 特别凝固性学习障碍和片面性思维障碍就可以轻松排除。对于过程复杂的习题, 教师要告诉学生利用临界点隔离成简单过程, 减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畏难情绪, 提高他们的解题速度。

(三) 编制例题, 拓展思维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不可能把所有代表性的习题都讲给学生, 为了让学生掌握所有题型而要求学生以题海战术训练。这种传统的方法不但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 而且由于效率低下占用时间过长不能操作。所以教师要利用手中教学资源, 把其中的典型题、中招题、创新题、难题找出来配上规范的解答、说明印发给学生, 让他们通过典型题巩固掌握教材;通过高考题熟悉高考的题型和难度;通过创新题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难题提高学生的认识层次。由于答案就在题目后面, 因此所用的时间大大减小, 出错的时候能及时反馈, 找出原因, 把疏忽、遗漏的知识点进一步掌握和巩固,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 强化训练, 巩固成果。

[中学教育]四步教学法模式的实践与形成 篇8

通过这一年来对模式教学的研讨学习,再结合我校提出的四步教学法,即情境创设、问题导引——自主探究、合作解疑——展示交流、精讲点拨——练习巩固、拓展提高来实践。现就我们低年级组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作法来说一说。

情境创设、问题导引,通过多媒体、实物、讲故事做游戏等等。把学生引导到学习中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探究、合作解疑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疑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坚持人本主义,强调主体发展,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它把一种 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抽象的教学观念紧密结合,使教学观念的转变有了具体的方法作依托。

自主探究,合作解疑存在的问题:如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

展示交流、精讲点拨,高效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能力得到彻底改善和提升,教学的

效益也必然产生质的飞跃。

高效课堂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而“精讲点拨”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手段。课堂点拨需要教师洞悉学生的思维,动态把握课堂资源,适时地加一把火,或生成拓展出新的知识,或解疑答难。所以说,它是一门教学艺术。

笫一,精讲点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课堂上教师要把握“点拨”的时机; 第三:把握“点拨”的技巧。

总之,通过精讲点拨,使学生从中学会思考的方法、学会明辨是非的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拓展,视野更开阔,能力得到提升。应该是有点石成金,让学生茅塞顿开的感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课堂练习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必要手段,课堂练习有预习性练习、探究性练习、巩固与拓展性练习等几种基本的练习类型。预习性练习是在学生进行预习的时候,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的问题,这样的练习题是初级的,是由旧导新的,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因此预习性练习的设计要突出铺垫性。探究性练习是新知探索阶段的练习,设计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更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通过练习受到启示,掌握方法或悟出规律。这一阶段的练习设计要突出启发性,要充分显示学生的

[中学教育]四步教学法模式的实践与形成 篇9

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我校申报的“十一五”市级规划课题《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对策与研究 》从2007年3月开始准备,计划两年完成,至今日程已经过半,第一、二阶段研究工作已经结束,2008年3月到2008年12月将进行第三、四阶段研究。为更好地开展后期的研究工作,确保整个课题在2008年底顺利完成结题工作,我们对前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自我评估。

一、课题背景:

教育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是,在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目前全国第一批三十八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在实施课程改革中碰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方面,教育部下发给各实验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给出了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宽泛的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给课程实施和操作层面带来了重大困难;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本身特有的生成性也拒绝固定的统一教材,这对于习惯了以教科书和教参为教学原点的教师来说,一下子无所适从;第三,近年来,高中段的研究性学习蓬勃开展,已经有了一批成果,出了不少书,但是,以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储备来说,根本无法搬用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基于以上几点,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是困惑的很。因此,加强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要而迫切,而且,从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讲,每所学校必须在经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后才能获得课程实施的经验,才可能在新课程全面推行的时候不致于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可能按照别人探索出来的现成模式去套用,只能从同类型学校的经验中得到一定的借鉴。所以,不管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的积累还是对课程实施规律的探索,作为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非常有必要化力气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践。

二、研究准备 我们学校是从我区课改实验开始把实践活动纳入课程的探索,2006年底申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和研究。从2007年3月至今,学校为开展这项研究做了大量的准备和研究工作。

(一)师资准备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和研究,关键问题是师资培训。因为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国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又没有固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也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参考。从全国首批三十八个国家级实验区反映的情况看,最棘手的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感觉对课程实施无从下手,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课题实施之前从以下四方面做好师资培训工作:

第一、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举行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讲座,让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初步的认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该课程有个比较完整的理解;

第二,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到课改实验名校和一些兄弟单位考察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丰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感性体验;

第三,对全体教师进行一般的教科研方法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

第四,采取教师自愿报名与学校指定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学校课题指导教师队伍。

(二)内容准备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指定性学习领域,我们在课程内容上安排了两条线:一条是社区服务线,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安排了适合该年级段学生的社区服务实践项目,并规定了各年级段每个学生所必须完成的社区服务总时数,作为衡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绩的重要指标。主要目的是通过社会参与性的实践学习,“使学生通过一般性实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另一条是学校主题活动和学生自主研究活动线,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各年级安排了以教师为主导的主题实践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的班级统一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应用设计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分层次的不同程度的探究性学习、实际应用设计学习和社会考察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步使学生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活动的初步能力,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增加学生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对社会物资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三)组织准备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课外活动机构,建立了以学校和社区两大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制订了详细的课题实施方案。

(四)技术准备 对教师来说,要求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任务,最后落实到操作技术层面上。为此,我们为教师提供了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包,提供了主题实践活动列表,还提供了多种具体的操作用表,规定了各年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程序。在硬件技术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设立了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管理站。

三、实施策略

(一)宣传发动,调整观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它实施之初必然会与传统课程形态在时间和质量观上产生冲突。这种冲突表现为教师的思维惯性、思想惰性和家长的功利性,对课程实施产生很大阻碍。学校除了通过前述的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和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讲座外,还从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高度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作为工作重点提交到校委会上讨论,寻求共识,在大小会议上反复宣传,调整教师的观念;通过召开全校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课改和对家庭孩子的切身利益的关系等,寻求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二)以点带面,上好启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要做些什么,怎么做?通过培训和阅读学校提供的一系列材料,首先让教师心里清楚,最后要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上,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不能像高中的研究性学习那样给学生搞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讲座。我们在方式上借鉴科普活动上好综合实践活动启动课,通过生动活泼的节目表演形式,变枯燥为有趣,告诉学生每一次活动怎么做,要注意什么。要求学生遵循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知道如何选题,怎么调查访问,怎么做实验,怎么取得数据、积累资料、分析和整理资料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有通过活动的方式,才能让学生通过感性的认识获得理性的认知。启动课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下一阶段的活动效果。为保证启动课质量,我们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每个年级都由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上好启动课的示范课,然后组织年级教师讨论,修改方案,再在年级内正式实施启动课。我们对启动课示范课,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的成员一堂不漏,全程跟踪。

(三)规范实施,加强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更多的是在活动过程中的各种体验,而不是追求研究的结果。所以,对活动过程的管理就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学生的自主小课题研究,如果不加强过程管理,必然会导致在教科研中存在的开头一个方案,结束一份报告,中间根本没研究的现象在学生课题研究中重现,使综合实践活动失去意义。我们在实施中要求规范、科学,基本实践活动环节是:(1)设置问题情景,提出活动主题或研究问题;

(2)学生自愿组合成立活动或研究小组,选好组长,分好工;

(3)讨论活动方案或设计研究方案;

(4)班主任审批活动方案;

(5)按活动方案或研究方案做好准备:笔记本、笔、记录表格、访问提纲、录音机等工具等,如果要采访,还做好采访预约。

(6)开展活动,记录活动过程和采集到的资料。资料尽可能地全面,要来自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渠道,材料要真实,尽可能地用第一手资料。

(7)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写出自己在活动前后的心得体会。是集体项目的,必须要有集体成果。

(8)提出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完成一项针对主题活动的设计。(9)在班内展示活动成果和设计。(10)活动评价。

(四)同步培训,提高实效

要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指导,教师首先要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学生自主小课题研究的指导,要求教师具备课题研究的一般知识和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中,为了避免出现教师对工作的认识不足、对科研方法不重视等问题,学校采用同步培训的策略,在活动的每一个阶段都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如选题阶段,举办“给自己选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讲座;在开题前,举办“介绍你的研究方案”讲座;在课题研究阶段,举办“查阅文献资料”、“访问校外专家”、“学会实验法和调查法”等讲座;在结题阶段,举办“材料整理和成果表述”讲座。然后,教师再通过活动课的方式把这些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地教给学生,“现买现卖”,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五)及时总结,积累研究资料

我校课题组非常重视研究资料的积累,除了综合实践活动丰富的学生自主课题研究原始资料外,我们还注意收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实物、图片、音带等各种资料,以课题组为单位及时归档。每个阶段结束还及时进行工作总结。对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中各个重要环节,校课题组分别用照片、摄像进行记录。校课题组还在综合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结束后进行了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举行了以“体验.感悟.成长”为主题的“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成长”征文比赛。

四、效果评估

上一篇:家庭亲子游戏活动方案下一篇:校园广播站计划与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