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老人是道德问题(精选3篇)
谢谢主席,谢谢对方辩友。我方承认法律是有一定的作用和解决办法,但却说是由法律所引起的这件事情,我想未免有点牵强。在阐释我方观点之前,我必须指出对方辩友的几点偏颇之处。第一、混淆概念。对方辩友一直讨论的是法律的制定作用和功能,似乎将重点转向了怎样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的重点是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而不是解决靠什么,所以请对方辩友正视这个问题。
第二、错把理想当做现实。对方辩友一直在强调用法律的手段来约束和规范道德,认为法律的一致性和公平性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殊不知法律上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仅从阶级和统治就可以看出法律具有强烈的针对性,那些所谓的公平也只不过是可望而不可求得目标罢了。
第三、越俎代庖,强法所难。对方辩友似乎觉得只要将这类问题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就可以更好的规范人们的行为。如果一产生类似的道德问题,我们都可以上升到法律层面,那不就是法律取代道德?那我们还要道德做什么呢?毛泽东说的好啊,人民内部矛盾由人们自己解决。而社会上的问题和矛盾当然是由产生于社会中的道德来解决。
下面,我将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道德的调整对象比法律更广。道德源自于生活,生活本身就像一条奔涌向前的大河,所有人都沉浸其中。而法律只是约束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已。一个老人倒下了,我们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也不必担心,因为我们并没有违反法律,但是不违法的难道就是合理的吗?在法律无能为力的时候,只有道德在坚持捍卫着我们的世界。
第二,法律只能看做最低限度的道德。镰刀因除草而生,法律因除恶而生。与此同时,道德的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引正确的道路。法律的作用是威慑以致不做坏事,对方过分强调不做坏事的重要性,却没有注意到做正确事可能更为重要。俗话说,要辨认出假币,只要知道什么事真币就可以了。只有当今社会中的每个人都知道正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才能做出“扶起老人“的善举。
第三,健全道德才是最根本的行为。用法律的强制性来捆绑道德,这绝对是站不住脚的。社会福利制度和保障体系不完善确实是其施行“讹人”的一个好借口,但是法律永远不可能完美,永远都会有一定的漏洞,但是去钻这些漏洞,恰恰是人的人性。克雷洛夫曾说过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会去偷窃,可是,即使将百万元钱给了一个盗贼,也没法指望他从此不偷盗。同样的,一个自身道德有问题的人,即使有法律保障她的权益,就可以使他做出“扶起老人“的善举了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摔倒了,当然要把他扶起来,这既是公民的基本道德,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标志。但是,近年来,因为南京彭宇案,因为各地陆续爆出的扶起老人却被诬陷的案例,使得该不该扶起跌倒老人成了考验公众道德的一道难题。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即是,帮人者被诬陷,因为近期爆出的几个案例,都围绕着“扶起老人却被诬肇事”“扶起老人却垫付医药费”展开的,也就是说,被扶起的老人,在利用公众的良心,伤害社会道德,这样的行为是可耻的,倘若人人这样,那谁还敢伸手援助。
近日,有关部门发出了一个通知,指示公众在扶起老人时要注意方式,要找到证人,要注意保护自己,然后再去施救。这样的方法,有可取之处。但是,连扶起老人这样举手之劳的事情,都要出台措施,明文规定,这分明是社会的悲哀。
扶起老人,关爱老人是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本不应作为一个恼人的话题拿来讨论,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冷酷的现实,眼看着传统美德被肢解的支离破碎。
刘禅系刘备之子,在刘备去世后,他继位称帝,在他即位的初期,由于有诸葛亮、赵子龙、马超等文臣武将的忠心辅佐,蜀国的国力并不亚于东吴和北方的魏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马超率先病死,随后赵子龙亦死,公元234年,待到刘禅身边最后一位曾经辅佐过先帝刘备的一代名臣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的国力迅速走向了衰落。公元263年,魏国大将司马昭举兵伐蜀,在邓艾率一支偏师突入蜀境,蜀汉主力军队基本完整的情况下,刘禅轻而易举就投降了,这是刘禅被后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袁松也就此事评论道:“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钟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故功业如此之难也。”
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为了蜀汉地区民心的稳定,司马昭并没有急忙将刘禅处死,而是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尽管如此,司马昭对刘禅还是不太放心,毕竟从先前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到现在的亡国之奴,是任何一个存有良知的帝王所无法容忍的。为了试探刘禅的真实想法,司马昭特意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还特地在宴会期间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在看到这些歌舞之后,顿时想起了自身的处境,于是很多大臣都伤心地掉下了眼泪。
司马昭原本以为刘禅也会像众多的蜀国大臣一样伤心,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哭出声来的,按照原来的设想,如果刘禅在见到蜀地的歌舞之后表露出了伤心的神情,就足以证明他还心存蜀地,还可能会引来蜀国军民的叛乱,最终给魏国的统治带来巨大的威胁。但是令司马昭不解的是,刘禅不仅没有像其他大臣一样表露出伤心的神情,反而拍手随声附和,看得喜笑颜开,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司马昭认真观察刘禅的神情之后,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再除去刘禅了,因为此时刘禅的表现足以表明,他已彻底失去了心肝,不会再对魏国带来潜在的威胁。这也是后世人称刘禅为“扶不起的阿斗”又一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对于刘禅究竟是否是一个平庸无能的帝王,后世一直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刘禅虽然不是一个聪明有为的君主,但也绝不是一个完全懦弱无能的人,他起码拥有中等的智慧,那一顶“扶不起来的阿斗”的帽子,实在应该给他摘掉。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还给出了几个理由,其中,最为主要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刘禅从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称帝在位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如果刘禅真是一位平庸无能之辈,在当时那种战乱的年代是不可能执政如此之久的。尽管在刘禅即位的初期有诸葛亮的辅佐,但是诸葛亮于公元234年便已去世,而刘禅至公元263年方才退位,这说明在诸葛亮死后29年,刘禅完全是凭借一己之力来应付当时那种混乱的局面的;其二是,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给刘禅的遗诏中写道:“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其大体意思是说,射君来到刘备的身边,将诸葛亮赞叹刘禅之智慧的话语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该遗诏中的“射君”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连一向知人善任、绝不阿谀奉承的诸葛亮都赞叹刘禅之智慧,由此可见,刘禅并非无能之辈。
但是,一些认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的学者并不赞同以上观点,在它们看来,刘禅若非平庸之辈,绝对不会在蜀汉主力军队基本完整的情况下轻易投降,他宁愿当亡国之君也不愿举全国之兵力与魏国做拼死一搏,这不是无能是什么?其实,在当时那种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即便蜀国举全国之兵力与魏国相抗争,也无异是以鸡蛋碰石头。刘禅为了使蜀国的军民免遭战火的摧残而向魏国投降,亦并非是不明智之举。
【扶不起的老人是道德问题】推荐阅读:
扶不扶老人道德10-19
道德的作文400字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07-26
空巢老人养老问题11-14
爸爸是圣诞老人作文09-16
老人脚麻木是什么原因12-12
圣诞老人是爸爸的作文09-10
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01-23
每个人都是圣诞老人09-13
每个人都是圣诞老人阅读题答案01-26
读《道德是石》有感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