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精选8篇)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1

一、前言

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许多年,社会整体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有关教师的心理素质方面的研究资料却很少。偶尔能找到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但也只是做一些粗略地统计,没有太多进一步地调查与研究[1]。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教师的心理素质状况对学生素质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2][3],因此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与教师心理素质有关的因素,并研究相关的影响条件,试图为帮助我们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同时,本研究还希望通过对教师心理素质这一研究领域的细微探讨,能够引起同行们对这一应用领域更多的关注。

二、方法

(一)问卷编制参阅文献,设计一些与心理素质有关的因素,比如创造性、自信心、情绪调节、人际关系、责任心等,再参照国内外有关心理方面的量表[3][4],经过选择、修订与补充设计出一套有48道题的问卷。将此问卷在一个随机选取的小样本(140人)中进行初测。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删除量表中共同度低的测题,获得的正式问卷由28道题组成,共有四个因子,分别是创新精神、自信心、人际关系和情绪调适。检验其结构效度为0.63,分半信度为0.75。

(二)对象

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有效回收率78.8%。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教育学院接受脱产或短期培训的学员,他们是来自广西各个市、县、乡的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其中男性127人,女性70人,大多数来自于中学,2/3的人年龄在20~35岁之间,大专文化程度占50%,普通教师约占3/5,其中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占1/3。

(三)数据分析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创新精神、自信心、人际关系及情绪调适等方面有影响的变量

以创新精神、自信心、人际关系、情绪调适各因子以及量表总积分为自变量,以学员的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单位、班主任、年级组长、校长或教导主任及学历等为因变量进行逐步选择法多元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α<0.05。结果见表 1。表1中只列出了对教师心理素质有显著性影响的变量。

表1 对各因子有影响的变量的分析指数

附图

表1显示,对创新精神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学历;对自信心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性别;对人际关系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班主任;对情绪调适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校长或教导主任;对四因子总积分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校长或教导主任。

(二)学历与各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

对学历中的中专组、大专组及本科组进行各因子及总积分的平均数进行多重比较,因为高中组人数太少,这里没有对它进行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中专组(n=49)、大专组(n=106)和本科组(n=39)的显著性检验

因子组别 平均数 标准差 比较结果

创新精神 中专组 29.6122 4.030 中专<大专*

大专组 30.8868 3.533 中专<本科**

本科组 31.7436 3.076

自信心 中专组 17.6735 2.657

大专组 17.5943 2.654 无差异

本科组 18.3590 2.170

人际关系 中专组 23.2245 3.596

大专组 22.2264 4.095 无差异

本科组 23.2821 3.252

情绪调适 中专组 32.5510 5.752

大专组 33.6604 5.031 无差异

本科组 34.4615 5.572

四因子总积分 中专组 103.0612 11.285 中专<本科*

大专组 104.3679 9.482 大专<本科*

本科组 107.8462 7.979

(*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以下同)

表2显示,大专组与本科组只在总积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中专组与大专组及本科组在创新精神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中专组与本科组在总积分方面也存在差异,在自信心、人际关系、情绪调适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3 男性(n=127)与女性(n=70)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因子组别 平均数 标准差 T值 P值

创新精神 男性 31.1339 3.488 1.99 0.048*

女性 30.0714 3.762

自信心 男性 18.1024 2.481 2.11 0.036*

女性 17.2857 2.814

人际关系 男性 22.7323 3.864 0.43 0.667

女性 22.4857 3.810

情绪调适 男性 34.1497 4.975 2.36 0.019*

女性 32.2857 5.859

四因子总积分 男性 106.1181 9.015 2.79 0.006**

女性 102.1286 10.579

(三)性别与各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

对性别中的男性与女性进行各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3。

表3显示,男性与女性在创新精神、自信心、情绪调适以及总积分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人际关系方面差异不显著。

(四)班主任与各

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

对班主任中“是班主任”与“不是班主任”进行各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4。

表4显示,“是班主任”与“不是班主任”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

(五)校长或教导主任与各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

对“是校长或教导主任”与“不是校长或教导主任”进行各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5。

表4 是班主任(n=70)与不是班主任(n=127)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因子 组别 平均数 标准差 T值 p值

创新精神 是 31.1714 3.208 1.20 0.232

不是 30.5276 3.813

自信心 是 17.7000 2.866 -0.44 0.657

不是 17.8740 2.494

人际关系 是 21.5857 3.903 -2.93 0.004**

不是 23.2283 3.687

情绪调适 是 32.9143 5.912 -1.11 0.267

不是 33.8031 5.036

四因子总 是 103.3714 9.807 -1.42 0.157

积分 不是 105.4331 9.698

表5 对校长或教导主任“是”(n=89)与“不是”(n=108)的显著性检验

因子 组别 M SD tp值

创新精神 是 31.3820 3.591 2.23 0.027*

不是 30.2407 3.576

自信心 是 18.0562 2.451 1.18 0.238

不是 17.6111 2.758

人际关系 是 22.8876 3.915 0.81 0.421

不是 22.4444 3.777

情绪调适 是 35.4607 4.343 4.96 0.000**

不是 31.8611 5.596

四因子总 是 107.7865 8.510 4.19 0.000**

积分 不是 102.1574 10.028

表5显示,“是校长或教导主任”与“不是校长或教导主任”在创新精神、情绪调适、总积分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自信心与人际关系方面差异不显著。

四、讨论

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6]。本研究通过对学校的教师和校长进行调查,从创新精神、自信心、人际关系、情绪调适等方面,研究学校教师和校长们的心理素质状况。

研究结果显示,创新精神方面与教师们的学历有关。中专组与大专组存在显著性差异,中专组与本科组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而大专组与本科组差异不显著。这也验证了前人的研究[7]:创新性高的人大凡都有高智商,而大凡能读大学的人一般都有中等偏上的智商水平。因此,选择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人从事中小学的教学工作或许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更有帮助。

对教师性别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创新精神、自信心、情绪调适等方面存在着男女性别的显著性差异。男性在上述因素的得分普遍高于女性。这一结果有待进一步地分析。

在人际关系方面,达到显著性的变量是“班主任”。调查数据显示,“是”与“不是”班主任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而且“是班主任”在得分上低于“不是班主任”的,难道班主任反而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情况更不如其他人吗?这一结果有待做进一步的研究。

在情绪调适方面,达到显著性的变量是“校长或教导主任”。对“是”与“不是”校长或教导主任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校长们还在创新精神方面与普通教师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本研究抽取的校长被试主要是男性,因此这是否也影响了各因子在性别检验上的差异,导致在性别检验中出现男性得分普遍高于女性。

在所有因子的总积分上,“是”与“不是”校长或教导主任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而且校长们的积分普遍高于普通教师。这一结果提示我们,校长们具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在创新精神、自信心、人际关系以及情绪调适等方面处于更良好的状态。

上述的研究结果启示我们,校长们具有更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进一步研究校长们的心理素质并加以完善,设计一些有效的心理素质培训计划及方法,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是我们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五、结论

(一)创新精神方面,大专组、本科组与中专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前面两组比后一组有更高的得分。

(二)对教师的性别调查显示,男性在各因素上的得分普遍高于女性,并在创新精神、自信心、情绪调适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人际关系方面,班主任比不是班主任的得分更低,并呈显著性。

(四)校长或教导主任与普通教师相比,在情绪调适与创新精神方面具有显著性,并在各因子及总积分上普遍高于普通教师。

【参考文献】

[1] 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 沃建中.教师素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5).

[3] 查有梁.判定教师素质的三种检验方法[J].中小学管理.,(9).

[4] 李凌,缪晓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公众观的调查和分析[J].心理科学.2000,(5).

[5] 邓智海.素质教育在西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6] 张大均,郭成.探索教学心理规律,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6).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2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结果

近来, 我们对某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比较好, 但也不容乐观。我们使用了SCL-90症状自评量表作为测量工具, 以该市中小学专任教师为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涉及了城市中学 (初、高中) 、城市小学、农村中学 (初、高中) 、农村小学、职业学校的教师等, 共取得有效问卷115份。

SCL-90量表共有10个因子90个项目 (这里只统计前9个因子) , 包含有比较丰富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 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习惯等, 能全面反映被试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全貌。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法。无症状反映的评1分, 轻度评2分, 3分为中度, 4分为症状相当严重, 5分为症状严重。其统计指标包括总分和因子分, 如果总分超过160分、阳性项目数超过43个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 可考虑筛选阳性, 需进一步检查。其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结果。

结果一教师组的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因常模相比, 在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比全国常模高, 并且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全国普通人群差些。

结果二按照SCL-90三种筛选阳性的标准, 在115名被调查教师中, 总分超过160分的共有37人, 占32.17%;阳性项目数超过43个的共有50人, 占43.48%;单项因子分超过2分的共有70人, 占60.87%。

结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全国普通人群要差, 有一半多的教师需要进一步心理诊断和测验。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较多的躯体不适感, 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等系统的不适, 以及头疼、背痛、肌肉酸痛等;另有超过半数的教师存在着饮食和睡眠等方面的障碍。

2.普遍存在轻度的强迫症状。即明知不必要, 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等表现, 如反复思考一件无意义的小事, 做事必须反复检查, 不能集中注意力等。

3.存在多种不良情绪。显得自卑、懊丧, 并经常性地处于抑郁苦闷、焦虑不安、厌烦敌对、恐怖惊惧等不良情绪中;感到别人不理解, 感到孤独, 容易紧张, 容易烦恼和激动, 在人多的地方感到不自在等。

4.在思维上比常人偏执, 感到大多数人不可信任, 责怪别人制造麻烦, 认为别人对自己的成绩没有作出恰当的评价。有个别被调查对象可能还存在幻听、妄想、被控制感等精神分裂样症状。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

(一) 教育体制改革挑战教师的心理承受力

研究表明, 压力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近年来,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逐渐加大, 如教师职聘分离、素质考试、末位淘汰、新课程改革等, 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有的能适应形势需要, 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但也有一些心理本身比较脆弱的教师则往往因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危机。

(二) 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师的心理常常超负荷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大概再也没有哪种职业比教师有更大的荣耀, 但伴随着这种荣耀的却是教师的自卑和压抑。为人师表, 就不能轻易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必须对每位同事、学生笑脸相迎;教书育人, 就必须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还要有极好的课堂魅力。但教师首先也是一个普通人啊!有专家认为, 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创造性、长期性、紧张的精神劳动。教学活动往往是个体劳动, 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因此他们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

(三) 传统观念和现实挑战

自古以来, 教师就应当是春蚕, 是蜡烛, 吃进去的是草, 挤出来的是奶。但教师也要面对来自个人家庭方面的问题:住房、工资收入、子女教育等。这些基本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 而一味讲师德和奉献, 只会造成教师们更多的心理困扰, 进而导致孤独、无助、焦虑、自卑乃至绝望!近年来, 虽然教师工资有一定的提高, 但这是在社会物价普遍上涨背景下的提高, 而且相对于其他各市、其他各行各业也存在一些差距。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博士王成全说:“教师这一职业普遍存在待遇偏低、工作繁重、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等, 都是造成教师心理问题多的主要原因。”

三、增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群体, 就不会有心理健康的“祖国未来”, 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们除了自己要做好心理保健, 努力调整心态外, 教育行政机构及学校管理者也应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为教师的健康心理保驾护航。

(一) 教师要不断加强对自身不健康心理的调整

1. 正确对待自己和同事

和其他职业一样, 教师职业本身和教师的健康精神生活都需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只有那种由共同的观点、信念和相互帮助所联合起来的、摆脱了嫉妒心和个人追求, 学生爱戴的集体, 才能进行教育。”不难想象, 如果教师之间相互轻视嫉妒, 相互提防, 有意拆台, 搞“窝里斗”, 在这种紧张的人际关系中, 相互都是痛苦的。那么, 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从个人角度看, 教师要严于律己, 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要正确对待自己, 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舍己为人。所谓谦虚谨慎, 并不是提倡人人成为谨小慎微的谦谦君子, 而是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认识自己, 正确地对待他人, 做到尊重同事、友好相处。尊重他人的人格, 不损伤他人的自尊心, 相互切磋, 求同存异。正确看待同事的成绩, 真诚支持对方的工作, 对同行在工作中出现的差错要主动补台而不是蓄意拆台, 随时防止嫉妒心理产生。

2. 广泛吸取知识

教师不但要读业务方面的书, 还要广泛吸取各方面的知识, 通过看书、看报、看电视, 走出家门, 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 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只有如此, 才能丰富心灵、开阔心胸, 产生更深沉的思考。否则, 只注意自己业务范围内的那点东西, 时间一长就会变得孤陋寡闻、视野狭窄。

3. 掌握科学的方法应对挫折

教师要积极采取正确的态度, 使用合理的方法, 正确对待挫折, 将消极、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学会心理求助, 多与同事、朋友联系, 将自己难言的苦衷坦白说出来, 借助外力帮助自己解除心理困扰。正确对待挫折, 积极地适应挫折, 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也是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所必须的重要手段。

(二) 教育行政机构及学校管理者应成为教师健康心理的护航舰

1. 优化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

不可否认, 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一直都想推行素质教育, 但实际上他们迫于种种原因不得不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频繁的统练、竞赛、逐级排名, 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对教师的各类检查进行逐级查材料而不是实地调研, 从而导致学校逼着教师造假, 久而久之教师心理倦怠;优质课、职称评定等不能真正公正、公平和公开, 而是人为因素干扰客观因素, 往往导致教师心理失衡。所以, 学校要努力做到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 如有些学校实行硬性考勤管理, 容易导致教师心理压抑。民主、友好、和谐和工作作风既有利于教育工作的推进, 也有利于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暗示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让教师的心态逐渐变得积极、稳定和平和。

2. 协助解决物质上的困难

物质生活不仅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而且对教师的工作情绪有着重大影响。许多调查表明, 教师的心理冲突与情绪困扰, 常与他们因物质生活水平不高而不安心工作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师的福利和待遇作为头等大事考虑, 对生活困难的教师可以设立困难教师基金, 其资金来源应是多渠道的, 除了增加财政投入外, 教育行政部门要想方设法利用好社会和企业的力量。

3. 给教师减负

现在不仅学生负担重, 教师的负担也很重。调查发现, 现在的教师有“四多”:工作量多, 正常教学已经占去了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教师在课余还要大量备课、改作业、改试卷、辅导学生等;考试多, 各种资格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外语水平等级考试和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 还有不时增加的多种考试;检查多, 学校年终有教研组考核检查, 每位教师必须写多少个教案、多少听课记录都是有规定的, 这使很多教师疲于应付, 还有种种校级的、市级的、省级的检查, 数不胜数;会议多, 学校每周例会、每周的教学研讨会、市级的复习研讨会, 还有各种文件学习会议、师德学习会议、经验总结会议, 等等。当然, 以上所说的有些是必需的, 但仔细罗列一下, 我们就会发现还有很多是纯形式主义的。因此有必要减少这些不必要的负担, 把课余时间还给教师, 让他们喘口气。

4. 为教师提供心理援助

如开通面向广大教师的心理咨询热线, 设立教师心理咨询中心, 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这些都能帮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 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问题, 加强他们的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保健能力。

5.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多的平台

让教师们最郁闷、最自卑的莫过于事业上的挫败感。因此, 要减轻教师因事业上的挫败而带来的心理健康危机, 必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平台, 使他们有机会发展自己、成就自己。方法是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 保证职称评定及各类评比的公开、公平、公正等, 这些都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

6. 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娱乐休闲机会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3

一、国内外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现状

高校教师是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推动者,这一群体的社会角色要求其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特质,这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更直接影响着高等教学的质量。教师的言行举止、意志品质、思想观点、心理特征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因此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远远超越知识本身。

近年来根据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在科研和教学的双重压力下,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目前高校的教育体制正在改革,这给高校教师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一些教师由此产生一系列困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涌现。

1.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国内研究动态

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国内其他人群,且相比于高校的其他职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也略低,约有54.44%的高校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70%的高校教师健康状况为亚健康,其中有33.3%处于重度亚健康,在高校教师中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大多表现为人际敏感、焦虑、强迫、抑郁、躯体化、心理压力过大、反应能力减退等。

2.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国外研究动态

研究表明,美国有6%-8%的高校教师存在不等层次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已被国外列入教师健康研究的一部分,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也已成为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工作的不容忽视部分,可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发了国外的高度重视。相比之下,国内关于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国内目前还并未完全摆脱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主体研究对象的现状,也未完全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做独立的研究。

二、国内外高校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职称密切相关,职称高的教师心理问题相较于低职称的老师要多;学位越高精神健康状况越差,这在博士学位教师中表现尤其突出。此外,理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略差于文科教师,男性教师的高危状况略低于女性教师。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年龄也有一定关系,个别青中年教师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讲师和教授职称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者相对比例比较大。调查群体中约13.42%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合格,即存在某种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这之中25%的高校教师已有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1.当前国内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

(1)一般心理问题

部分青年高校教师踏上职业道路后,面临结婚买房、职称评选、结婚生子、赡养父母、教育子女等现实问题,不能讲精力合理的分配到教学工作中,因而用消极的心态对待各种问题。中年教师要面临养育老人、子女结婚一方面经济问题,另一方面面临自身退休生活,更面临中年时期的更年期问题这一”生命中的危险期“,这些问极易带来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問题严重时则会导致躯体症状和疾病。

一般心理问题主要有三个特点:偶发、暂态、心理状态无病理性变化。当前教育体制转型期高校教师的一般心理问题主要为压抑、自卑、消沉、急躁、心理疲劳、失控等。实际上不少高校教师均存在些许心理问题,有的能够及时得到调整、有的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则可能长时间影响教师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2)职业型心理问题

高校教师由于长期面临较大工作压力,如教学成果评价、职称评选、科研工作等,加之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关怀,职业型心理问题多表现为低成就感、职业倦怠、缺乏激情。

此外,由于近年来高校学生的扩招和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教师除教学任务外,还要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

高校教师在高校改革期若不能顺利应对持续的工作压力则易产生消极的态度、行为、情感,不能及时的得到帮助和解决则会在教师队伍中落伍,长此以往则会愈加丧失工作热情,甚至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2.有效解决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体魄能够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和工作效率,日常生活中高校教师尤其要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和合理工作,让自己的精力得到高效的利用。

(2)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必须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能够增进人际理解。只有做到互相尊重和理解,高校教师才能以谦和的心态对待他人的优点与长处,才能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在教学与科研中获得进步。

(3)提高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心里压力一旦产生,必将会使高度的紧张情绪反馈到认得日常生活中,因此,正确调整情绪十分必要。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认真的自我分析、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良情绪,采取合理的情感宣泄形式,如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转移注意力等途径正确调整情绪。

(4)加强高校激励体制的建立健全

高校要积极为教师创造独立、自由的教学研究空间,让高校教师自主的从事教学和研究,学校可以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师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使教师相互交流、相互进步、增进沟通,最终达到学术交流、取长补短的目的,共同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5)建立专门的教师心理辅导机构

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人员,能使高校教师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使教师处理好当前的各种困惑,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高校教师个人的认知水平,找到正确对待自己的方法,增强自信,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真正达到学校“育人”、“树人”的目的。

(6)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高高校教师社会地位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4

学校:------------------------任教年级:--------------教龄:----------性别:-----------

1、在你任教的年级中,你觉得让学生产生烦恼和困惑的事情有哪些?(请尽可能列得全面一些)

2、如果开设心理健康课,你觉得应该给你所教年级学生讲授哪些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5

现将调查数据汇总如下

性别:年龄:没有很轻中度偏重

1.头痛(30﹪)(40﹪)(20﹪)(10﹪)

2.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20﹪)(50﹪)(20﹪)(10﹪)

3.头晕或晕倒(60﹪)(30﹪)(10﹪)(0)

4.对旁人责备求全(10﹪)(80﹪)(10﹪)(0)

5.责怪别人制造麻烦(70﹪)(10﹪)(10﹪)(0)

6.忘性大(30﹪)(30﹪)(30﹪)(10﹪)

7.容易烦恼和激动(10﹪)(10﹪)(60﹪)(20﹪)

8.胸痛(70﹪)(10﹪)(10﹪)(0)

9.害怕空旷的场所或街道(60﹪)(20﹪)(10﹪)(0)

10.感到自己的精力下降,活动减慢(30﹪)(30﹪)(20﹪)(20﹪)

11.发抖(90﹪)(10﹪)(0)(0)

12.感到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80﹪)(20﹪)(0)(0)

13.胃口不好(50﹪)(30﹪)(10﹪)(10﹪)

14.容易哭泣(50﹪)(20﹪)(20﹪)(10﹪)

15.自己不能控制的大发脾气(30﹪)(50﹪)(10﹪)(10﹪)

16.经常责怪自己(40﹪)(30﹪)(20﹪)(10﹪)

17.腰痛(20﹪)(30﹪)(30﹪)(20﹪)

18.感到难以完成任务(30﹪)(40﹪)(30﹪)(0)

19.感到孤独、苦闷(60﹪)(20﹪)(10﹪)(10﹪)

20.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60﹪)(20﹪)(10﹪)(10﹪)

21.做事必须做得很慢以保证做得正确(50﹪)(20﹪)(20﹪)(10﹪)

22.心跳得很厉害(70﹪)(30﹪)(0)(0)

23.恶心或胃部不舒服(70﹪)(20﹪)(10﹪)(0)

24.感到比不上别人(40﹪)(20﹪)(30﹪)(10﹪)

25.肌肉酸痛(60﹪)(20﹪)(20﹪)(10﹪)

26.感到有人在监视您谈论您(50﹪)(20﹪)(20﹪)(10﹪)

27.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40﹪)(20﹪)(30﹪)(10﹪)

28.做事必须反复检查(30﹪)(30﹪)(30﹪)(10﹪)

29.难以做出决定(30﹪)(30﹪)(30﹪)(10﹪)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6

目的`评定军校独生子女学员心理健康状况,为军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用SCL-90量表对军队高校学员12616人(其中独生子女2051人)进行测试.结果军校独生子女学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高校独生子女.军校独生子女学员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男性的这种差异更明显.在军校独生子女学员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恐怖倾向;农村生比城镇生更容易出现强迫、人际敏感和精神病性倾向,男生的这种倾向更明显;农村女生比城镇女生更容易出现躯体化倾向.影响军校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学员任务导致的心理压力、家庭教育、性别角色社会化和城乡环境.结论军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必须考虑到不同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作 者:韩向前 汤家彦 解亚宁 王益荣 作者单位:韩向前,汤家彦,王益荣(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基础部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3)

解亚宁(第一军医大学心理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3)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7

高校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群体, 其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发了全球的关注, 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均表明,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并影响到其工作绩效、生活满意度、总体幸福感等。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高校教师心理资本状况的分析, 探究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为了解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可能的线索。

二、研究过程

(一) 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化抽样原则, 对河南城建学院、郑州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安阳工学院等高校的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195份, 回收率86.4%, 其中有效问卷188份, 有效率, 91.7%, 有效问卷中, 男性102人, 女性96人。

(二) 研究工具

教师心理资本量表:采用河南大学李永鑫2010年编制的《高校教师心理资本问卷》, 该问卷及其子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7、0.878、0.724, 效度系数符合心理测量的要求。两个维度的标准分数相加即得到心理资本的测量值。

教师心理健康量表:采用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2011年编制的《教师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该量表共8 6道测题, 分为四个维度:生活、工作、自我、社会, 其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3、0.95、0.91、0.92。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适应性标准和发展性标准, 适应性标准包括生活与工作部分, 发展性标准包括自我与社会部分。各维度分数相加即为心理健康分数, 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三、研究结果

(一) 心理资本状况

为了解高校教师的心理资本总体及分维度的情况, 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后发现, 高校教师心理资本总分及工作导向维度、人际导向维度均分均处于较高水平 (平均分2.5) 。

(二) 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1. 相关分析结果

将高校教师在心理资本量表上的得分与心理健康量表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全部成正相关 (p<0.001) , 即心理资本得分越高, 其在心理健康上的得分也越高。

2. 分层回归分析结果

以往的研究表明,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心理健康有影响。因此, 为了检验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是否具有单独的影响, 以心理健康作为因变量, 以性别、专业、学历、职称、教龄、工作内容和心理资本两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其中, 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第一层进入, 心理资本及其子维度第二层进入。

表1:人口学变量、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的层次回归分析结果。 (见附表)

在控制了高校教师的性别、专业、学历、教龄、职称等人口学变量之后, 高校教师的心理资本 (β=0.21, P<0.0 1) 、人际导向 (β=0.2 8 2, P<0.0 1) 、工作导向 (β=0.3 4 5, P<0.01) 等维度均对其心理健康测量指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心理健康测量指标高分代表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所以心理资本、人际导向、工作导向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

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教师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这已得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实证研究支持。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影响到个体环境适应、压力应对、情感态度、工作效率, 并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数据结果显示, 心理资本的预测力不是很强 (2.4%) , 这说明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影响机制可能还存在其他一些中介或调节变量, 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但从总体上来看, 提升教师群体的心理资本水平, 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也提示我们应该多重视教师的人际交往和工作态度, 为教师创设更为优良的人际互动环境和工作环境, 进而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而言之,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高校教师心理资本总体状况良好, 高校教师心理资本在性别、学历上无显著性差异, 在职称、工作性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摘要:为探讨高校教师心理资本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笔者采用教师心理资本量表、教师心理健康量表对200名高校教师进行测查, 调研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心理资本处于较高水平, 心理资本水平对心理健康健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资本,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8

关键词: 金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

1、前言

在20世纪初,英国出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没有疾病和营养不良以及虚弱状态”我国在1989年出版的《辞海》中对健康的概念诠释为:“人体各器官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制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1948,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成立时的“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一种个体在躯体商、精神商、神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到了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又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从健康内涵的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使人们清醒的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在健康的四大惟独中,心理健康尤为重要,躯体健康仅是健康的外在基础和前提,而心理健康则是健康的内在帮正和动力。

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又直接或间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一个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预期的教育的教学目标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引路人的体育教师,其心理健康也应该引起重视。为此,对金华市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品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找出了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科学管理都有较现实的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金华市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其中男教师60名,女教师25名。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20-35岁之间。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剔除无效问卷15份实际获得有效问卷85份。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1、调查问卷。选用国内外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调查测试问卷,该量表含有9个因子和90个项目!内容涉及躯体症状、人际关系、情绪状态、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方面。问卷的每个题目均以5级评分制记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该量表经国内有关方面的修订与使用,被公认为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全面,能较准确地刻画自觉症状等优点,量表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评定结果具有较高信度[3]。

2.2.2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统计描述方法和统计推断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2.3访谈法

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教授进行访谈。获得关于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资料。

2.2.3文献资料法

系统查阅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多种期刊发表的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论文,并通过互联网获取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信息。

3.结果与分析

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通过对回收问卷的记分与统计,结果显示:在9项因子中,并列排在第一位的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其分数达到97.56%;其次是躯体化和敌对,其百分数为92.68%;再次是偏执和精神病性,其百分数为90.24%;最后为焦虑和恐怖,其百分数为87.80%和78.05%%(见表1)此处的百分比为阳性问题数的比率。

表1中学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因子 X ± SD 阳性问题数的比率(%) 位数

躯体化 1.438±0.33 92.67% 4

强迫症状 1.656±0.39 97.55% 1

人际关系敏感 1.619±0.35 97.58% 1

抑郁 1.539±0.34 97.57% 1

焦虑 1.483±0.28 87.82% 8

敌对 1.592±0.45 92.63% 4

恐怖 1.363±0.31 78.07% 9*

偏执 1.514±0.44 90.25% 6

精神病性 1.423±0.30 90.26% 6*

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对象各个因子方面的健康特征,将调查结果的各项因子均分与全国常模再进行逐项比较(见表2),结果表明,研究对象的9项因子分除“人际关系敏感”外,其余8项因子分均高于常模的相应因子分。其中在“恐怖”、“精神病性” 2项因子上,与全国常模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结果表明金华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常人的水平,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不大一致。这说明金华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由于受到“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其水平普遍较低。

表2中学体育教师SCL-90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X±SD)

因子 实验组(N)=85常模(N)=500 T值

躯体化1.45±0.331.37±0.481.2

强迫症状1.64±0.391.62±0.580.51

人际关系敏感1.63±0.351.65±0.510.75

抑郁1.54±0.341.50±0.950.58

焦虑1.54±0.341.39±0.431.67

敌对1.60±0.451.46±0.551.91

恐怖1.37±0.311.23±0.412.77*

偏执1.53±0.441.43±0.571.19

精神病性1.44±0.301.29±0.422.89*

注:*P<0.05**P<0.01

性别比较。通过男女教师之间的比较!见表(3)可以看出两者仅在“恐怖”因子上没有差异。其余因子都存在差异,且在“躯体化”、“抑郁“两个因子上达到显著性(P<0.01)表明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男教师

表3男女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较(X±SD)

因子 男(N=60)女(N=69) T值

躯体化1.35±0.511.72±0.553.45**

强迫症状1.46±0.261.79±0.582.91*

人际关系敏感1.34±0.461.65±0.532.90

抑郁1.27±0.371.660±.553.73**

焦虑1.26±0.371.54±0.502.80*

敌对1.34±0.471.59±0.512.30*

恐怖1.27±0.321.37±0.441.01

偏执1.32±0.441.53±0.482.30*

精神病性1.24±0.391.44±0.472.12*

注:*P<0.05**P<0.01

4讨论:产生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4. 1体育教师的专业特点.体育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既有一般教师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工作特点——室外体力活动多。每天要承受大量的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体质、体力都会逐渐下降。很多动作示范不能像以前那样灵活轻松的完成,身心疲劳易产生且难以恢复。另外,有些体育教师原先是从事竞技运动的,或多或少都有些伤病,也会影响他们的身体状况。

4.2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不够,缺乏激励机制。有研究显示,与体育教师的期望相比较,中学校长体育管理行为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中学校长体育管理行为的现实特点是忽视对体育教师的尊重、信赖和关心;工作中仍然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或多或少脱离全面发展教育的轨道 。从本研究调查的情况来看也反应了类似的问题:譬如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工作的关心、支持不够;学校没有同等对待体育教师和其他文化课教师,体育教师不能与其他文化课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势必引起体育教师思想上的困惑,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4.3繁重的工作压力.本次调查中,有70%以上的教师每周担任18节体育课,有些还承担了学校课外活动和训练队、班主任等工作,过重的工作负担给教师身心带来很大的压力,易使教师产生心理问题。

4.4课程改革的压力.体育课是集运动、健康、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的一门综合课,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向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有些教师由于长期不进修、原有知识结构的老化使得当客观要求如竞争上岗和改革教学创新等有所改变时,便显得措手不及,心理压力加大,由此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

4.5体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技能逐渐下降,躯体化症状加重,心理上容易产生失落感。进入成年期后,人体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指标维持一段较好时期之后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体育教师也不例外。加之体育教师多年从事风吹日晒的运动训练及体育教学工作,身体上会不同程度地留下一些“后遗症”,随着年龄的增长躯体化症状会逐渐增多,因而出现了随年龄增长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的趋势。

4.6来自学校方面的压力.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学校对课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因为受场地器材和教学大纲等条件的束缚,很难在工作中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的教学理念,甚至出现了有些学生喜欢体育锻炼但又不喜欢上体育课这样不和谐的音符,无形之中也给教师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一些学校,体育学科不被重视,“评先进”、“评职称”轮不到体育教师,有些学校还存在着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体育教师职业的神圣感与实际地位之间的反差,不可避免地使教师产生内心的角色冲突,从而产生抑郁、自卑心理。

4.7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教师。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男女在社会化过程中角色培养的差异性;使她们在面对同样的社会要求时容易产生心理冲突;二是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三是女教师在工作与承担繁重家务劳动之间的矛盾。

5小结

(1)金华市部分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其中在恐怖、精神病性2项因子上达到显著差异,心理症状突出的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3个方面。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男教师。

(2)影响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态度和体育教师工作量、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和自身的运动技能水平等。

6.对策建议

6.1关注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学校领导要转变管理观念,发扬民主,关心教师,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千方百计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解除教师后顾之忧;配备心理保健工作者,定期举办心理

健康讲座,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6.2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教师要有心理保健的意识,要认识到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维护,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心理医生能做的也只是“助人”。因此,教师应善待自己,帮助自己,要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来维护心理健康。

第一,要正确地了解自己,确认自我价值,并接受自己。古人早有明训:“人贵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才必有用”。很多教师由于自我认知有偏差,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带来诸多心理问题,甚至形成心理疾病。因此,如果一个教师能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就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成熟度,并体现自身的价值。

第二,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在心理疾病中具有核心作用。积极的情绪对健康有增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不仅对健康有减力作用,且易导致人的心理障碍。而教师面对繁重的工作,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迅速变化的世界,难免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反应,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当教师心怀不良情绪时,可试一试情绪调节法,以保持心理平衡。如,采用“阿Q”式的精神自慰法;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等活动的合理宣泄法;转换思维方式,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认识调适法等。

第三,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在社会生活中也就愈成功。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人交往,善

于与人交往,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保证健康的心理。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教师应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四,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对待现实生活。在从事可能成功或可能失败的竞赛、竞争等活动中,同样的挫折情绪,对不同的教师所产生的心理压

力不尽相同,挫折忍受力低的人,几经挫折,其人格便失去统一性,甚至趋于分裂,有可能导致行为失常。但有的教师对挫折表现出了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良好的自控能力,而且能积极地面对所承受的挫折,进行恰当的直接地调整转变,从而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心理平衡。这也正是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6.3广大体育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具有一种宽广而奔放的、又适应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要求的体育文化胸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同时应多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学会自我的心理调节。遇到不良情绪的困扰时,要学会心理放松和及时的情绪转移,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充分的展示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6.4转变观念,达成“教师心理也需要保健”的共识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学校、教师本人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观念上的误区,所以,维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有必要首先从观念上澄清认识,达成共识。

观念之一:素质教育推行以来,人们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而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在这里,我们显然忽视了这么一个逻辑关系,教师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和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是培养不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的。因此,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前提。

观念之二:人们通常认为,只有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的青少年才会产生心理问题,各方面发展较成熟的成年人不会有心理问题,教师更不会有,也不应该有。这显然也是一种误解。人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不分年龄阶段的,就象生理疾病一样,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任何人身上。其次,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并不意味着角色的实际行为,不应该有不等于不会有,所以教师产生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教师心理也需要保健。

观念之三: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与其他各项职业素质相比,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主观性和非操作性。由于缺乏测验的客观标准,大多数教师并不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甚至主观地认为完全健康,因此心理素质无形中成为他们的“身外之物”,无法从“我”做起;其次,由于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等于神经病”的误解以及对“心理问题”的神秘化诠释,人们包括教师往往不愿展露自己的心理世界,用对待个人隐私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用看待生理疾病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心理世界的隐患。

观念之四:大部分中小学校对教师思想的关心,往往局限于政治学习、思想教育等形式,但思想政治工作不等于心理健康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许延礼,高峰强.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5):72-76.

[2] 王建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

[3] 林小群,殷恒婵,马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55-56

[4] 刘恩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1。(7)

[5] 郭继东.教师的工作压力及其疏导[J].现代教育科学,2004,(5):36-38.

[6] 徐富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195-196.

[7] 腾春燕,边玉芳。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及人格调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3):349

[8] 朱武卫.浅析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1)

[9] 徐长江.工作压力系统:机制、应付与管理[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69-73.

[10] 李建周.教师心理训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71-296

[11] 张桂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5(11):32-33.

上一篇:有关学护理专业自荐信下一篇:小学竞选纪律委员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