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通用11篇)
教育是人类崇高的事业,师德是教育事业的灵魂。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习近平同志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明确指出:“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面对新时期的挑战,抓好我们教师的师德已成为重要工作之一。
一.建立激励机制,推动师德建设。
1、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师德教育的初级阶段。建章立制为教师树立了师德活动准则和处理问题的规范,学校的这种机制不但制约了我们教师的师德行为,也对我们教师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建立健全师德制约机制,完善师德建设考核制度。每年年初我们校长与我们签定责任状,做到层层包干,落实到人,形成全方位抓师德教育的局面年底针对考核情况进行奖励。学校设立了师德单项奖和综合奖,对师德考核成绩优秀的学年给予内外出学习考察一次的奖励。
学校师德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师德建设考核评定方案》《师德奖惩条例》建立了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并建有专人管理。对教师平时工作中师德方面的先进事迹及违纪行为做好记载,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真正起到了制约和激励的作用。
2、细划师德建设内容,加强群众监督力度。我校领导根据〈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结合平时的具体教学实际,将〈教师道德规范〉的要求进行细化。制定了“师德建设一月常规”开师德行为规范的训练养成活动,逐渐培养教师的自觉习惯,根据社会的发展及当前有的教师出现违反师德的现状和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教师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现象,出现了一些有悖于精神文明和职业道德的不正之风。如:向学生家长索要财务;搞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教育法〉〈教师法〉;也损害了教师的形象,更为严重的是败坏了社会风气,污染了育人环境,玷污了学生心灵;扭曲了纯洁的师生关系,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群众反映极为强烈。面对社会上这些存在于教师队伍中的不良风气,针对我校教师中存在一些问题的苗头,为防患于未然,我们学校又制定了“十做到”,“十不准”,并印发到每位教师手中,提高了教师对新时期师德的认识,帮助教师明辨是非,建立起新型的师德观念。我校还设立了家长举报电话,家长信箱,校长接待日,坚持开展每学期一次的家长评师德活动,了解教师在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立言立行,边整边改,促进了师德水平的显著提高。
3、坚持用正确的舆论激励教师不断进龋我们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形成正确舆论,在各项大型活动结束后,领导都及时总结好人好事,然后利用职工大会进行表扬。学校领导还充分利用每年元旦庆祝活动,将、每一个教师的名字及意念的一年的业绩用抒情散文或散文诗的形式汇集起来。作为一份新年礼物送给大家。让大家在笑声中回味过去一年的工作,在笑声中是思索新一年的目标。这项活动已经坚持了多年,形成了我们学校一道独特文化风景线。
二.加强师德修养,提高综合素质。
1.不断学习,提高教师思想素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支具有崇高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授队伍。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坚持学习。首先,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的能力与水平。在学习中实现对精神境界的高层次的追求。从而不断决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同时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我们学校的领导鼓励教师继续学习,提高学历层次,为其创立机会和时间,学校积极为教师订阅教育刊物。并连续几年来为每人订阅一份教育杂志。因为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要提高学习知识的自觉性。瞄准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时代,特别是信息技术时代。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陶行知说:“不懂科学的人便不能做老师了”,不求进取的教师将逐渐被淘汰。教师们一方面贡献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像海绵一样,从群众中,生活中和科学中汲取一切优良的有用知识,然后再把这些知识贡献给学生。所以教师应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时时不忘完善自己的能力。
2.自我完善。注重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道德情操是甘为人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保证。汉代著名学者董仲舒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此之谓圣化,吾敢之”。我校经常开展群众与个体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教改课大赛,组织公开课,骨干教师示范课等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还开展系统与时限相结合的活动。如:“塑形象,铸师魂的教育活动,“外出学习交流会”“每周教师师德导训会”等等,还经常利用学校及社会上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开展时限性教育活动。我校还开展树立榜样与宣传榜样相结合的活动。树立对学生负责的“道德境界”,如果教师对教育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出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一、良好的师德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前提
英国有句谚语: 一个好教师, 胜过万本书。可见教师作用之大, 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 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但是, 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就要教师应该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有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 无德无以为师。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的言行, 不仅能反映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水平, 而且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学生。教师道德修养不高, 不仅会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而且会使学生从心理上疏远教师, 使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贬值, 使师生之间出现不和谐现象。因此, 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 提高自身素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努力塑造自己的教师形象, 用崇高的人格和师德来感染学生, 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 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
二、良好的师德是为人师表的基础
优秀的师德是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体现, 是完成神圣使命的前提, 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具备。教师肩负着培养具有和谐发展人格的重任。自己必须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行, 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特殊的影响, 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不仅要自己做到, 而且应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 以自己的言行作为学生的表率, 作为人师比其他任何职业的人更需要严格要求自己, 使自己的思想水平更高, 行为习惯更加高尚。
三、良好的师德是提高师能的先决条件
教师要进行教育工作必须有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就必须透彻地学习各科的专业知识, 而自己所教的专业更要学好学精, 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除了具有精深的现代化科学知识, 学习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 心理学和语言学等方面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 要有指导学生的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方法、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手段先进, 要不断学习、学习、再学习。要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 也就是精通学科内容, 深入掌握而且能够深入浅出地指导学生学习。
四、良好的师德体现在教师的自尊自爱上
爱是教育的桥梁, 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 面对21 世纪教育观念的转变, 最终还是离不开情感教育这一关键环节, 未来的教师应该是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爱国家。只有爱, 才能赢得爱。列夫.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 “把爱每一个孩子, 对每一个孩子负责, 教好每一个学生, 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对每一个家庭负责, 这是教师的宗旨, 也是对社会的郑重承诺, 对学生的全面关心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所谓去爱去关心, 既关心学生的学习、身体、道德等方面的健康成长, 让每一个学生心智健康成长, 促进整体素质全面发展, 全面关心也包括对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负责, 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为他们终身自主地学习, 自主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的爱体现在对学生每次循循善诱的启发, 每一次语重心长的教导上, 在学生的心灵播下爱的种子, 把宽容慈爱奉献给学生, 培养出心智健康发展的优秀的人才。
五、良好的师德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合作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 模仿占有重要位置, 学校教育中, 教师的言行举止, 行为方式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 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 努力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师生合作是学生从事合作活动的开始, 它体现为师生双方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实行合作, 共同以各自的身份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上, 教师应经常进行心理换位, 从学生角度考虑教学进度、教学知识的深浅, 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都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在整个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另外, 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 教师应尽量利用一切机会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与之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经过不断的鼓励增强自信、冲破爱面子、怕出错等心理误区。鼓起勇气参与群体合作。
农村教师教师专业素质均衡发展现在,农村教育确实到了必须大力发展的时候了,各级政府应该把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来思考,让更多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教育专家扎根农村,全力打造优质农村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快速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做大做强中国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后备人才,进一步促进国家繁荣昌盛,雄踞世界东方。由此,农村学校应抓住提高教师素质这个核心,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从管理的创新入手,在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和搞好校本培训的同时,积极进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健康型教师队伍
师德师风是广大教师的思想灵魂,是教师群体精神风貌的再现。当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广大农村教师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坚守高尚道德情操,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抓师德师风建设,关键是要大树特树正面榜样,大力宣扬他们依法执教、尽职尽责、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通过优秀教师典型事迹来感染教师,使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师之本在于师德”,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两袖清风,永葆教师本色。让广大教师怀仁爱之心,修师德之道,守为师之规,惜师誉之名,尽师智之能,从而具有敬业报国、为人师表,诚实守信、严谨笃学、教育创新的崇高政治素养。
二、注重学习培训,打造学习型团体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本着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宗旨,应强化校本培训,努力造就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
1.倡导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
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读书活动,图书室、阅览室等教学资源,定期向教师、学生开放。图书室继续添置一批图书,学校明确教师及行政领导的必读书目,要求教师一学期读书不少于3本,其中至少有一本是教育专业书,所作读书笔记不少于一万字。尝试开展教师读书俱乐部活动,提高教师读书的兴趣和实效,结合“新教育实验”,努力营造和谐的“书香校园”。
2.开展校本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学校创设条件、提供平台,组织、引导教师自觉学习,充实底蕴。
(1)组织教师参加校本培训
学校利用教研组等活动阵地,组织教师开展校本培训。为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开展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现代信息技术培训。
(2)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学习
加强对教师参加学历进修的管理,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继续教育,组织新教师参加上岗培训、骨干教师参加提高培训,以培训促提高,以提高促成长。
3.抓好三支队伍,形成教学龙头
三支队伍是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必须做到知识、业务、管理三过硬,能团结和领导全组成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学科带头人为专业学科水平最优秀人才,在备课、讲课、辅导诸方面应成为年级学科教学的核心与代表,并负有培养和提携后进的责任;骨干教师为中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者,能在学科教学中独挡一面,承担重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这支教师龙头队伍的形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在学校教研教改中显示出勃勃生机,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三、创新校本教研,缔造敬业型集体
学校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践行新课程理念,努力探索、改革校本教研形式,在实践中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学群体。
1.构建平台,活动锻炼教师
(1)名师引路,引领课堂教学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学校创造条件聘请专家名师来校献课,作课改报告,引领教师高瞻远瞩。通过专家们多形式的引领,努力让教师逐渐实现视域的拓宽、理念的刷新和行为的改变。
(2)骨干示范,指导课堂教学
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典型引路、榜样示范作用,每学期都要组织所有骨干教师上公开课、观摩课。骨干教师都要开展师徒结对活动,指导青年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3)达标考核,研讨课堂教学
对青年教师实行课堂教学达标考核制,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评优课、新上岗教师汇报课等多种形式营造学校课堂教学研讨氛围,以活动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4)教学沙龙,推动课堂教学
以教研组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教学沙龙”活动,或探讨教学热点、难点问题,或共商教学对策,或交流课改经验、展示成果……有效加快了学校课堂进程。通过活动以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2.评价激励,分层培养教师
依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认真修正并不断完善学校的评价考核体系,以评价激发教师的原动力。根据学校教师的实情,落实分层要求,进行分类培养。
(1)组织新教师达标
学校对新教师分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能力、班主任管理等方面加以考标。
(2)评选校级骨干教师
(3)培养区(县)级骨干教师
对获得校级骨干的教师,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跨校的师徒结对,鼓励、扶持他们参评区(县)教坛新秀和教学能手。
(4)培育省(市)级名教师
对已获得省(市)教学能手称号的教师,将通过压担子、搭梯子、指路子等方式,提升其层次。从而形成教师结构梯次,达到专业素质的有效提高。
3.群体优化与培养青年教师兼顾
农村学校往往师资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学科发展也不平衡,在教师业绩评价方面容易只重终端,不重过程,出现管理真空地带。为此,学校应设立评教信箱,及时将学生意见反馈给教师,每学期进行一次全体学生参加的评教活动,看满意度怎样,对不满意的要帮其找原因,定措施。学校还可实行竞争上岗机制,中者上,能者上,庸者下,对优秀教师在待遇上实行倾斜。
对于教育来讲,抓好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未来。抓青年教师的培养:一是组织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实行一帮一定点帮扶,落实带教措施,使青年教师尽快地成长成才。二是为青年教师“搭台子”,鼓励他们“当才子”。鼓励他们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上优质课,过教学质量关,使青年教师人人争当“才子”,个个施展才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三是为青年教师“指路子”,鼓励他们“挑担子”。为青年教师创造条件参加教育教学观摩和学术交流活动博采众长,寻找科学与艺术的最佳结合点。经常组织青年教师上好汇报课,促使青年教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优势,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校领导要大胆放手,积极扶持青年教师勇挑重担,担任年级组长,备课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等,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励他们不断提高工作能力。让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跻身于教改之潮,立足于教学前沿,成为教育教学的排头兵。
四、开展课题研究,建设研究型群体
学校以课题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以管理为保障,既围绕立项课题扎根课堂进行研究,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探究,努力实现“在教学中研究,为教学而研究,在研究中教学”。
1.课题引领,确立科研意识
学校坚持以科研为先导,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确立“科研出质量、科研出效益”的观念。学校要确立专人负责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以课题引领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讨,实验班围绕课题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和月观摩活动。每位教师每月上传随笔或案例不少于2篇,上交论文不少于1篇。这样,教师的科研意识逐步形成,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就会出现喜人的新局面。
2.扎实研究,推广科研成果
不断完善教研科研管理机制,建立学校、教研组和个人三级科研网络,由专人负责学校课题的研究工作。围绕课题,开展扎实的探究。同时要将课题的研究成果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引导教师科研与教研工作结合起来,鼓励教师带着科研项目进课堂,极大地调动广大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自觉性与责任性。
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是我们对师德建设的目标。在办学的过程中,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将高尚的师德视为承载高水平办学的坚强基石,将师德建设作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力抓手,并将这项工作融合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一、深入研讨,达成共识,明确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在区教育党工委的统一部署下,确立师德建设主题,并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守则》等文件精神,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优秀师德群体”、“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标准的讨论和学习活动。通过学习、讨论,达成了以下四点共识:
1、师德建设是建设现代化特色高中的需要。现代化特色高中是我校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二期规划的新三年目标。建设现代化特色高中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才能全面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水平,进而实现办学目标。
2、师德建设是进一步深化二期课改的需要。我校是二期课改实验基地,已经进行了多年的课改实验工作。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我们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了高尚的师德,教师才能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3、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我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批业务精良、师德高尚师资队伍。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教育对象的变化,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不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
4、师德建设是新时期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随着我国文化服务性行业的逐步开放,这既为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有益的科学文化成果提供了方便,也必然会使教师的价值观念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而,师德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加强师德建设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明确要求,深刻理解,形成与学校相适应的师德规范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比常人更高的行为规范标准和要求。今天的教师要达到“爱岗敬业精神高尚、教书育人水平高超、为人师表品行高洁”的“三高”境界。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我们初步形成了符合我校办学理念 1的六条师德规范。
1、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教师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敬业精神为基础,努力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并对学生施以教育。
2、尊重学生,平等交流。教师要爱护、尊重学生,热爱、关心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经常激发学生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永远不堵塞学生争取好成绩的道路。
3、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教师不仅要有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4、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教师要遵守教育法规,倡导优良教风、学风,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严谨治学。教师既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又要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杜绝剽窃等弄虚作假行为。
5、业务精良,适合学生。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结合力,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减负增效,成绩显著。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不增加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教师不仅要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还要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要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在耕耘中不断提高教学艺术。
三、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探求切合实际的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我们将师德建设与加强教师队伍的其他各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内容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师德建设。
1、建立监督机制。在校党总支的领导下,师资处、学生处、工会等部门负责师德的调查研究和检查评估。各部门负责人深入第一线,了解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将师德问题同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我们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在校园网上建立“师德论坛”,鼓励学生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督促教师更新思想观念,完善道德修养,并把相关信息及时向教师反馈。
2、建立宣传机制。学校把师德建设的宣传工作作为经常性地宣传教育活动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精心设计版面,宣传教师的先进事迹;召开“进一步推
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会”,弘扬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组织“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的学生征文活动和“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事迹交流会,通过学生征文和学生演讲的形式挖掘发生在师生之间感人的故事;大力倡导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学生补课,尤其宣传外语组的教师们利用晨会和课间义务为学生补课的事迹。
3、探索培养机制。学校始终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培养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形成了师德建设的多种培养机制。通过教工大会和分工会小组政治学习制度,组织全校教职工深入进行理论学习;通过班主任论坛、教育论坛、青年教师自培以及教工党章学习小组等制度,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的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通过设立年级党员协理和团总支书,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各类学科周的活动,使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师德水平;通过文明组室的创建活动,对照《教师手册》要求,制定文明公约,规范言行,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各种培养机制的建立,让教师成为真正“学习者”、“反思者”和“研究者”,从而使“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一办学理念得到进一步落实,师德建设也得到进一步落实。
4、完善评价机制。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在各类评先评优中,在同等条件下,对师德优秀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进行人员的流动制度;设立“北城奖”,对师德高尚、业绩显著的教职工予以表彰,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示范作用。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在校园网上,每学期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打分,教师之间相互打分,教师给职工打分,给予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奖励、聘任、晋升、晋级、流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为进一步强化实验室内部的技术管理,培养造就素质人才,调度室主任吕长旭、刘殿清来化验室,以“加强班组建设,提高职工素质”为主题,对化验室班组的全体职工进行培训学习。
一、改变观念
要对班组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上的定位,不仅仅是单纯的完成任务,还要敢于挑战自我,不断创新。在工作中赋予班组建设,以新的内容和时代特征,促进其进入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二、管理创新
怎样开展好班组建设工作,需要有管理上的创新。由负责人到班长、班组员工,要统一认识,通力协作,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法制培训,学习、做好本职工作,使其增强责任感,加强技术攻关,岗位练兵,并进行机制评价考核。
三、工作扎实求真
对于班组建设,要从专业的工作实际出发,要求每个班组(分析组、磨样组、检测组)依据自身特点来开展工作,你能做到的必须要做到最好;班组之间评比、检查、督导,要实事求是的对待,并配合公司做到降本增效,不要有丝毫的浪费。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以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切实做到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充分组织好班组建设工作。
总的来说,加强班组建设,提高职工素质,是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赵立华
执法能力建设,就是政法部门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本领。
一、近年来执法工作取得的成绩
在几年来的司法实践中,认真总结政法综治工作经验,积极探索创新政法工作新途径,在政法队伍执法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保先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政法干警的业务素质;“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提高了我县政法机关的执法水平;坚持每月二次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维护了群众的切实利益,密切了干群关系;多层次开展平安建设及综治工作,增强了治安防控能力;打击经济犯罪,进一步维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批涉法涉诉案件的处理,遏制了信访大幅上升的势头等。县委政法委通过这些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使我县连续四年获得市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连续两年获得了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李纪红为代表的“五十佳”干警先进个人。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保国同志说,取得这些成绩的秘诀,关键是遂平有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高素质的政法干警队伍和有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服务能力的政法部门。
二、加强执法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县政法队伍执法能力总的来说是比较强的,但也存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斗志弱化,信仰缺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缺乏执法公正、一心为民的执法理念,参与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不强,特别是在刚结束的“双推双考”工作中,表现尤为突出。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弱化了政法部门的执法能力,降低了政法队伍的整体素质。针对这种消极现象,县委政法委积极应对,果断决策,从2006年开展在全县政法系统中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政法队伍学习年”活动,建设学习型政法队伍,进一步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政法队伍整体素质。
三、增强干警队伍能力建设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必须始终抓牢政法队伍建设这个根本,注重提高政法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当前和今后政法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迫切需要一支高水平、有修养的干警队伍与之相适应。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法律调整的领域、层面不断拓展,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大量矛盾和社会问题以案件形式进入司法领域,法律手段已成调节社会关系的主要方式。疑难复杂案件和群体性纠纷居高不下,人民群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与司法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愈加突出。因此,执法机关面临压力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干警与时俱进,积极应对,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结合我县实际,积极开展好政法队伍学习年活动。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大张旗鼓地在全县政法系统动员学习、宣传发动、鼓励学习、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建设学习型政法队伍,提高政法干警的政策、法律水平,加强理论修养,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切实履行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神圣使命。
(二)强化干警组织纪律、服从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大局。管理约束是干警能力正常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立健全干部组织纪律约束机制,才能及时纠正干警工作中的偏差,使之不断成长、成熟。一要在抓干部履行职责上下功夫。岗位职责表明了工作方向,要求和规律,加强督促检查,抓好责任制落实,使干警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明确努力的方向,自觉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要把干警履行职责情况作为衡量其能力的重要标准,作为提拔重用、评先评优的依据。二要在抓好对干警的警示教育上下功夫。要重视以任长霞式的好干部引导干警,用反面典型警示教育干警,警钟长鸣,切实筑牢干警的思想道德防线,为能力的发展端正努力的方向。三要在严肃工作纪律上下功夫。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四条禁令”和市委政法委“六条禁令”的有关规定。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做到令行禁止。四要根据岗位职责和政治性、专业性较强的行业特点,切实增强司法民事行政能力,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服务全县工作大局,确保县委“两个突破”、“两个领先”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提高政治敏感性,善于把握新动向,发现新问题,切实保持创新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捷的思维。创新是政法工作的不竭动力。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创新型社会,这对政法队伍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要鼓励干警执法创新,营造竞争氛围。要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不怕失败,不拘陈规的创新精神,用奖惩机制,用人机制等鼓励干警多干工作,干好工作,努力营造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工作氛围。同时,爱警惜警、宽容对创新中的失误和失败。要运用正确的用人导向,对那些勇于开拓,成绩突出的干警予以奖励,重用、提拔;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要构建和谐机关、充分发挥每一个干警的特长,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爱护每一位干警,重视调动每一位干警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形成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工作团队,充分整合警力资源,形成合力,增强政法部门的创造力。
四、加强业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干警业务素质 政法部门的业务专业性特点,决定了从事政法工作不仅要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在具体工作中必须运用大量的法律条文,依法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法律条文的庞杂,时有变更,这就要求干警不仅要熟练掌握、运用法律规则,而且要具备相当的法律素养。在司法实践中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素质强警能力建设,具体要做到三个结合。第一,要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政法队伍主要由党员组成,要结合开展保先教育活动取得的成果,稳步推进业务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第二,要与“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相结合。通过发现问题,查摆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提高政法队伍的业务能力,相互促进,相互推进,形成队伍素质得到强化和专项整改活动取得实效的良性循环。第三,要与“开门大接访”活动相结合。积极稳妥的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使当前政法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大接访活动为锻炼干警,提高素质,增长处理问题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政法部门树立良好形象,取信于民奠定了基础。
五、认真开展学习年活动,丰富干警知识结构 目前,我县正在开展的政法队伍学习年活动,指导思想就是构建学习型政法队伍,树立终生学习理念,通过不断学习,丰富和完善干警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储备,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政法工作的需要。只有不断学习,经常给大脑“充电”,才能有效化解构建和谐社会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持学习,才能思想解放,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名利观,作风观。只有深入学习,才能保持司法活动的前瞻性和先进性,确立强烈的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才能担负起政法部门维护稳定的神圣使命,塑造新时期政法干警的良好形象。
六、整合警力资源,深化政法队伍集体智慧能力建设 各部门的和谐构成全社会的和谐,“一花盛开不成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各个政法部门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切实履行政法部门调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财产生命安全的法定职责,还要在政法队伍内部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积极进取的人文环境。家和万事兴。只有这样,才能整合警力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职能作用。只有政法干警内部相互关系协调,才能协调日益复杂的各种社会关系,得心应手的调解一个个社会矛盾纠纷,才能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提供坚实的人力保证和社会示范作用。整合人力资源,一要建立相互学习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每一个干警的长处和集体讨论的作用,鼓励干警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提意见,想办法。通过充分交流,相互学习,使工作研究成果更加客观实际,体现客观规律。二要加强工作总结,分享集体成果。要不断思考成败得失,总结教训。通过思想碰撞,反复交流,使每一个人都能克己之短,学人之长,推动每个人共同进步。三要发扬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老同志要发扬经验丰富的优势,做好传帮带工作,帮助年轻人成长。年轻同志要发扬思想活跃优势,在学习中创新,增强机关活力。
七、强化政法队伍自律能力建设
近年来, 我院办学规模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 特别是近两年来, 青年教师的数量迅速增加, 约占教师总数的95%。青年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关系着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大事, 也是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的关键所在。因此,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这项工作。
1 加强教育, 严格管理, 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首先,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学院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使青年教师深刻地认识到新时代教师的素质要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起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决心, 增强工作责任感。
其次, 加强师德教育, 培养敬业精神。青年教师不仅是先进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 而且他们的言行举止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精神取向, 并通过人格的塑造来培养学生持久的思维、情感、及行为方式。俗话说:“蓬生麻中, 不扶自立。”因此, 培养青年教师的教育信念;培养他们的敬业意识, 搞好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 改好每一次作业, 成为我院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
再次, 为保障招聘高素质青年教师, 学院实行试讲制。由于大部分青年教师毕业与非师范类院校。因此, 依据《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的要求, 他们必须参加《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普通话测试》等课程的培训学习, 考试合格, 获得教师资格证后, 由学院教务处安排试讲, 试讲合格, 才获得正式上课的资格。这样, 使得青年教师初登讲台, 就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
2 为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和知识更新创造条件
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必须树立终生教育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 不管你曾经受过何种程度的教育, 都存在着拓宽知识面和更新知识的问题。因此, 学院为青年教师创造有利条件, 提供培养进修的机会, 要求各系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具体计划, 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就读在职硕士研究生班。通过有计划的安排, 使青年教师通过学习, 提高了学历层次, 不断更新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 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备足后劲。
同时, 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 实行导师制。青年教师能够顺利的走上教学岗位, 并不代表他们胜任了教学工作。因此, 由教研室主任选派一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态度严谨的老、中年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指导刚刚开始任课的青年教师备课, 书写教案, 制定授课计划等, 并传授课堂教学的基本技巧以及开展教学工作的具体工作方法等, 让他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体验中不断进步, 尽快的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青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能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青年教师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进取心, 内心深处总希望通过展露自己的才华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同行的肯定。在青年教师的成长道路上, 内外力一个也不能少。因此, 创造一个青年教师竞相成长的环境,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激发他们的内动力, 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他们提供实现自我追求和人生价值观的机会, 让他们脱颖而出。
3 引进竞争激励机制, 发挥青年教师的主动能动性
我院根据“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实行全员聘任制, 引入竞争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改革分配制度, 实行岗位津贴制度, 根据不同岗位的业务技术要求, 工作强度和承担责任的大小来确定岗位津贴系数, 建立起一整套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制度, 促进人人努力工作, 力争上游, 营造一个吸引青年教师从事教育和参与科研的氛围。每年年终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 获得年度考核优秀者, 可以获得晋升工资, 奖金等物质奖励, 并计入档案, 颁发证书给予精神奖励。
竞争激励机制, 促使青年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 不断更新知识, 拓宽知识面。使他们在工作之余, 克服自身惰性, 利用闲暇时间“充电”, 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更好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4 营造良好的环境, 促进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良好的环境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出发, 首先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政治环境, 开展“讲好一堂课”的活动来发现青年教师中的优秀者, 从每个系评出授课突出的青年教师, 再在全院范围内听这些优秀青年教师讲一堂课, 然后由专家组教授评价, 最后评选出“十佳青年教师”, 让他们成为广大青年教师的榜样, 这样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优秀青年教师的业绩, 宣传了他们的先进事迹, 树立典型, 起到表彰先进、提升思想的作用, 另一方面, 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 让青年教师生活在平等和友善之中, 消除精神紧张, 得到激励, 更加集中精力的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 取得更高的工作效率。
5 采取多种途径, 增强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由于我院的教学任务较重, 许多青年教师从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经考核后直接走上讲台, 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 影响教学效果;有些因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则直接影响教学环节。
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引导青年教师向“双师型”的方面发展, 我院采取了多种方式组织教师参加实践锻炼:
5.1 鼓励青年教师搞课题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通过有关行业、部门联系, 提供科研课题给青年教师, 并对科研成果进行质量评定与鼓励, 使他们的科研能力得以提高。
5.2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每个系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 找好定点实习基地,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得青年教师既能承担理论课的教学, 又能承担实践教学的任务。
5.3 通过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传、帮、带, 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加强青年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现代社会对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有了更高的标准, 因此我们要造就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的青年教师队伍, 让他们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新精神去培养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摘要:根据目前我国高校师资队伍中, 青年教师越来越多的现状, 采取何种措施能使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 这是摆在从事高校工作管理人员面前的一大挑战。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给学生一个特定的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校园文化有利于凝聚人心,增强学校管理工作的力度。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一切任务的完成,各项制度的落实,都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奋斗。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个健康向上、洁净宽松、富有诗情画意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有利于广大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达到“人心所向”的目的,便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力度。
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造能力,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在这样一个系统建设过程中,师生员工都是直接参与者,都是设计者和建设者,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激发和强化。同时,由于优美的环境、宽松的条件是自己劳动创造的,谁也舍不得破坏,久而久之便会养成人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各项规章制度由学校的强制要求而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在这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不断受到思想熏陶,使自己的道德水准不断提高,进而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这一切建设好,离开科学和民主管理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这就要求具备统一的规范部署和严格细致的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集体智慧,创造出民主与科学的管理环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它包括时间要素、空间要素、软件要素和人的要素。校园文化建设要在把握上述四个要素的基础上,从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校园文化建设要准确把握其内涵,不能把校园文化单纯理解为第二课堂或娱乐文化。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在学校教育、学习、工作、生活和管理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而形成的人文环境氛围。这种方式和结果以具有校园特色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外部表现,并影响制约着校园人的活动和发展。它揭示了校园文化的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校园人的发展,人的活动结果最终表现为人的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文化作为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学校领导与教师的主导下,与学生共同创造的具有本校特点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如合唱团、篮球队等社团活动。
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不单是知识的简单传授,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行为习惯和道德风貌, 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 以中小学生为主体, 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 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 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努力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 必将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 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良好的校园文化渗透在学生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体现在他们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沃土。如校园音乐文化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校可组织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并进行讨论,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正确引导,如让学生拿流行歌曲与艺术歌曲进行比较,让学生听到流淌在我们血脉源头的民族乐声。坚持良好的音乐文化导向,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能使他们具有分辨美丑良莠的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极为重要的。学生追求的是高品位的精神生活,他们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及年龄心理特征,都使他们向往高尚的文化生活,寻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形成高雅的文化生活氛围。一所学校,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校园文化活动妥善地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诸多学生,尽管智力爱好性格情趣有异,但共同的文化活动,往往能产生极大的凝聚力与荣誉感,使校园内的生活更为和谐轻松,更为活跃高雅,青春的活力便得以高度发挥,个性爱好也得到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技能的培养,使理论与实践得以结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视野,个人特长得以发展,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校园文化建设,还能促进在校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综合素质,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头版头条处于院报的指导地位,是每期院报的核心内容,始终围绕着医院的党委的工作思路和医院的重大工作事项。国家的政策、上级领导的关怀及同行的建议等都会出现在头版头。医院组织比武竞赛、老干部安置工作等都利用头版头条展示。将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及时传达到工作人员当中去,使大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紧跟上级领导步伐,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制度、规范在医院及时的到贯彻和执行。院报作为院指导工作、引导舆论的载体,已成为医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策,引导全院工作人员建设发展医院的重要喉舌和纽带。2 围绕医院工作中心,及时报道医院工作要闻
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我院院报作为全院工作人员提供了全院发展和建设的总量信息,结合医院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形势,及时在院报上刊载党委决定、指示、思路,指导医院各项工作,反映全院目标任务完成和各室落实工作情况,对重大理论问题、热点焦点问题跟进引导,用医院精神统一全院工作人员思想和行动,用目标和理念强化人员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以此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推动全院各项作协调发展。围绕医院工作中心,及时报道医院工作要闻改革发展动态,使广大医院工作者通过医院院报就能知晓医院大事,自觉朝医院制定的战略目标努力。为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医院召开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动员及培训大会,院报编辑及时将会议内容、精
神及会议结果报道出来;做模范党表率,打造学习型机关,3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大力宣传学科建设
把医疗质量、服务态度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点,医院形象是医院文化的综合反映,多年来,我院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服务宗旨,从人员素质、服务质量、医疗质量、医德医风、环境设施等方面着手,更新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要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服务方向,把病人满意与不满意,作为衡量医院优良工作的根本标准。既要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把正确的价值观、服务观贯彻落实到日常医疗工作中去。做到医院管理围绕着病人,基础设施着眼于病人,业务建设为了病人,后勤保障方便病人,文明服务面向病人。院报紧紧围绕医疗、保健、教学、科研、护理等中心工作,集中展示了专科特色、技术优势、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设施设备等全面建设的情况。护理部以考促学,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学习、考核;门诊实行优质护理服务,全程无缝隙陪护,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理念;肿瘤一科积极贯彻落实“三好一满意”活动,推行优质护理,提供满意服务,展现了广大医务人员善于探索,努力奉献的精神风貌,扩大了医院品牌形象在医疗行业中的影响。提升医院文化品味 文艺副刊显神威
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医院院报不仅为广大工作人员提供了医院发展和建设的总量信息,更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平时大家都忙于工作,虽有一些业余爱好也没想到去做、去实现,为了使广大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进来,院报给了大家一个很好的平台,将一个版面作为医院文化,立足医院精神文明建设,不断用优秀作品引导读者,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营造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刊登的有医生、护士对患者的关爱,同事之间的帮助,对医务工作者的赞美,有致病友的心里话等,都来至对生命的敬畏、对爱的奉献。篇幅不大,情真意切,十分感人。此外还有许多小散文、诗歌、学习心得、观后感等,包含着对祖国、对军队、对医院的热爱之情。成功之道在于诚信(观《立秋》有感),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字字句句融入到医院的工作中,激励大家在工作中恪守职责,让诚信助医院腾飞;滔滔江河水,淹不尽浩浩中华魂„„一篇祖国颂,一组九寨风光美美的摄影作品,让人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一句“都道牡丹倾城国,怎比秋菊傲霜立。”展现了广大医务人员顽强拼搏,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道出了不随波逐流、廉洁奉公的崇高情怀,更加显示出高超医术、高尚医德、全心全意、真情奉献的工作作风。
--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探讨
2005年,安徽省国土资源系统实行体制改革,全省国土资源所的机构和人员编制由乡(镇)人民政府管理上收到县(市)人民政府管理,为县(市)国土资源局的派出机构,有些市县还实行了中心所体制。这次改革对全省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是无疑是个巨大的创新,对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特别是对加强耕地保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基层国土资源所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前沿阵地,是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国土资源所建设关系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在基层的贯彻执行。当前,“双保”工作在全国深入开展,国土所的前沿职能凸显重要,所以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必须结合实际、放眼长远、与时俱进、敢于突破;必须加快建立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大力建设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依法行政、廉洁高效、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国土资源管理队伍。
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应按照“设置科学、结构合理”的要求,健全“职责分明、执法严格、服务热情”的工作机制。确保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法律法规宣传更加深入,查处违法违规案件以及化解信访和矛盾纠纷的能力明显增强,辖区干部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基本实现“机构管理规范化,设施配套标准化,管理工作制度化,人员素质优良化”的目标。近年来,经过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我省开展“基层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活动以来,部分国土资源所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硬件设施、软件建设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随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基层国土所建设仍显得任重道远。
1、尽快将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纳入国家公务员队伍。基层国土所人员肩负着党和国家有关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工作,履行着政府国土资源管理职责,与政府其他公务员一样,代表政府加强对土地、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的管理、规范人民群众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国土所人员既不同于传道授业的人民教师,也有别于救死扶伤的医生,更不同于那些为群众提供收费服务的社会服务人员,就是因为国土所人员是在代表政府形象、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社会事务、规范社会秩序。在全国很多省市,其实也有很多基层国土所人员己纳入了国家公务员。为了党和国家的国土事业,基层国土人涌于奉献,无怨无悔,但是对这种人为不尽合理的“政治和身份待遇”,基层国土人一直感到很不公平。试想,如果能将现有的国土所人员的“事业”身份突破到“行政”身份,这无疑将对提高广大基层国土人的责任感具有重大意义,也才可能真正是国土系统体制改革的里程碑,否则,其他任何只在皮毛上做手术的所谓体制改革,都将是换汤不换药、扬汤止沸的做法。
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之分,这是我国现有体制的表现,作为县级国土资源局,法律上也常被叫作“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当然是代表政府履行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基层国土所是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派出机构--这是改革方案中的提法,为何基层国土所从县局派出后,从“行政”变成了“事业”?更为不可理解是,在这种体制下,基层国土所人员的工资标准,也是五花八门。作为事业人员,当然是依据其职称来确定工资标准,但是现在好象还没有明确的基层国土所人员应该取得何种与职业性质相关的职称。就我县来说,国土所人员约50人,有的依据管理人员确定工资标准,有的依据事业人员确定工资标准--这是自愿,有高级农艺师,有中级经济师,有助理农经师等等。如果要按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基层国土所人员应该选择什么专业技术职称?
由于基层国土所人员由于身份的限制,工作做得再好、个人能力再优也得不到提拔与重用,长此以往,损伤基层国土所人员工作积极性。县局班子换届,只能从乡镇或其他局中选派行政身份干部任职,造成国土局领导班子成员不懂业务或不精通业务,工作上不去。如能改变基层国土所人员身份,建立合理的考评提拔机制,从基层所中选拔优秀人员到县局班子任职,就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国土所工作人员积极性,提升国土部门业务能力。
2、加快理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编制和经费的步伐。安徽省省以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垂直管理工作已经开展了七八年了,但现实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也不尽如人意。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18亿亩耕地红线就像一根千万伏的高压线,群众不能碰、各级政府也不得触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更是要死死守住这条红线。目前,各地经济发展势头的不断增强,违法用地形势依然严峻,随着国土资源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全面展开,基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压力日益加大,若想彻底改变目前基层执法监察的局面,必须要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我认为加快理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编制和经费保障的问题,才是治根之策。
安徽省以下国土系统理论上己经实现了垂直管理,而实际上这种体制改革结果又是怎么样?有人喻为“垂而不直”或“垂不直”国土体制:人事权“垂直”了吗?好似“垂直”了,但编制却牢牢控制在地方政府手里,你想用人,我却用编制定额控制你;财权“垂直”了吗?人员工资、工作经费还是县级国土资源局负担,也就是地方财政负责,这能叫垂直吗?国土系统体制改革也是政府提出的,但政府又有多大决心愿意将国土系统“垂直”掉?因为现在的各级政府都受制于“土地财政”的束缚,开发商两眼盯着土地不放,各级政府也是时刻打着脚下这片土地的主意。
当今的形势,好似土地就是政府的摇钱树,只要政府兜中无银,便把贪婪的双手伸向我们的财富之母--土地。基层国土人的来去存留都控制在同级政府手中,政府就是爹,现在的环境下,谁敢对爹说不?就是爹不发威,基层国土人也要考虑“端谁的饭,归谁管”,你去查爹非法占地,即使爹不将你轰走,也要让你饿死!如果现在的这种基层国土所人员编制和经费管理不能突破羁绊,想让基层国土人能够放开手脚大刀阔斧地管好用好国土资源,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编制管理改革首先是改变编制管理权限,实行系统垂直,即“条条”管理;其次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确定编制人数多少的问题,要根据辖区面积、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考虑;经费管理改革主要是要改变经费来源渠道、彻底摆脱在“土地财政”下变相“以地养人”的状况。
3、加大内部培训力度,用先进知识武装基层国土人员。就目前而言,基层国土资源所的人员结构很复杂,大部分人员原来并没有从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也非国土资源管理专业毕业,或转业退伍安置,或社会待业青年招工,或从其他部门调入,真正从院校科班毕业、精通业务的并不多。
笔者认为作为基层国土所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业务技能,甚至做到“一专多能”。因为作为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来说,各科、股室之间业务分工是十分明确的,但落实到基层所,就是那么几个人,是无法明确分工到人的,所以说基层所人员都应该是“通才”,才能适应目前的国土资源管理形势需要。
一是继续加强岗位培训,努力提高基层国土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建议市、县级国土资源局利用机关科、股室业务优势,抽调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分期分批到相关科、股室轮训,这将对提高基层国土人的业务水平起到很好的作用。二是加强在职学历培训,鼓励基层国土所人员脱产进修,依托地方院校特别是要利用国土资源相关学科优势突出的国内一流院校,对优秀的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分期分批的专业学历培训,提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基层,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经常被组织到相关的财经院校进行专业培训。很多乡镇国土所人员,从来没有人专门到大专院校学习过,就全省范围来说,有机会到大专院校进行专业培训恐怕也是寥寥无几。不难想象,在如今瞬息万变的社会,永远埋头在田间地头的国土人,素质能有多大的提高?一个只会拉皮尺而不会用电脑的土地勘测员,他的工作效率能提高吗?
4、加强基层国土所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现纵观全省,基层国土资源所培养和锻炼了大批的优秀共产党员,所以为了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基层国土资源所应当按照“两人设立一个党小组,三人成立一个党支部”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有条件地设置党支部或党小组。在党支部(小组)内部设置专职的纪检干部,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经常性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有效推动惩防体系建设和治本抓源工作在国土资源管理一线深入开展。
加强国土所干部队伍建设主要包括提高人员素质、创造能上能下的干部成长环境、加强队伍凝聚力建设、提高基层国土人的战斗力等等。如果在国土执法监察队伍建设中,能像交通、林业等部门一样,设立国土公安队伍,真正发挥执法监察作用,就能有效地控制违法用地的发生。
关键词:人文素质;校园文化;地学人才;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各国竞争最为激烈的是人才竞争。在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关注地球、关注资源、关注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地球科学在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更加突出。培养一大批具有精深专业技能和深厚人文素质,能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效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来推进地球科学学科发展、实施国家能源战略和部署的高素质地学人才显得尤其迫切。
然而,近年来,在地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急功近利现象,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的倾向尤为明显,导致一味追求“热门专业”、过于迁就“市场需求”,人文素质教育流于形式。许多的大学生在忙考研、考证的同时,却信仰迷茫、价值观扭曲、责任感缺失、心理承受力下降。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系统性和科学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我国著名教育家杨叔子曾指出:面对高新技术的挑战、学科综合化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过窄的专业教育,局限了学生的学科视野;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基础训练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底蕴不够。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阻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
提高地学人才的人文素质是社会发展对新时期地学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树立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修养和品格,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抑制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观念意识、品质情操、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等,主要是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熏陶、感悟、培养,使人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理性地处理问题的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是各项素质发展中最根本、最基础的。
早在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威廉·冯·洪堡从古希腊文化中的“完美人性”受启发,提出了培养“完人”的大学教育培养目标。在洪堡看来,所谓完人,也就是“有修养的人”,即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英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作为古典教育的支持者,在当时盛行培养“实用”人才的情况下,坚守自由教育的理念和培养通才的传统。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这种“绅士”智力发达,情趣高雅,直率、公正、客观、举止高贵,注重礼节。
著名美国高等教育思想家赫钦斯也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人的理性,养成智性美德,养成最高的智慧(睿智)及最高的善(至善),从而培养出“完人”。也就是说只有具备德、智、善等素质的人才是完人。德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全人”,而不是培养只具有某一方面知识技能的人。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大学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够胜任社会工作,具有专业知识,智识和通识并重,而且要有健全人格、科学的世界观和崇高的理想。他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育及世界观教育是他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点之代表。他说:“我们试反躬自省,当读画吟诗,搜奇探幽之际,在心中每每感到一种莫可名状的恬适。即此境界,平日那种是非利害的念头,人我差别的执着,都一概泯灭了,心中只有一片光明,一片天机。”蔡元培认为这正是人发展的前提。
二、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对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校园文化是指全体师生共同认可并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是在长期的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中积淀而形成的并积极作用于全体师生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持久的精神氛围。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形态。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校园的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设备设施、图书资料、人文景观、绿化卫生、娱乐场所等。它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自然美感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感情、道德行为、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制度文化主要是指行为规范、准则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历史积淀形成的为大家所认同的文化观念。包括学校的优良传统、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理想信念、审美情趣、心理素质等。一所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都属于这一领域。
三种文化的融合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风、院风、班风。这种风气凝聚成一所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励积极向上的信心、陶冶高尚的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說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幼儿教育在校园环境的建设方面可谓先行一步了。来到一所正规的幼儿园,你会发现不论是室内室外、也不管是墙上还是地上,教师们为幼儿创设着一个又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探究园地,这里一个游戏角,那里一个试验桌。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被激发起游戏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我们应该打破机械静止、一成不变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尽量多地开辟出能让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和实践的园地。在校园整体规划设计、学校大门、围墙、标志性的雕塑等方面,都应该充分体现学校特色、时代气息。在较显眼的位置开辟学生的作品展示栏,陈列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电脑作品等,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实践创新的平台。中国地质大学校园内的“院士长廊”是一处很好的人文景观,引导学生领悟其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常常能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深远影响。
寄情于山水,融美于心田。优美的环境能陶冶性情,使人愉悦,让人净化,对于人格的完善、人生境界的提升乃至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传播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人们常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来赞誉教师。建设一支既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又有崇高的人格魅力的教师队伍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已故地质学家池际尚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楷模式的教師。中国地质大学著名校友温家宝在第21个教师节前夕发表的九·九讲话中深情说道:“老师给我们讲的每一堂课在我们心日中留卜多么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我的晶体光学就是池际尚教授讲的,她不是仅仅讲一堂课,而是整整给我们讲了半年。至今,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她的音容笑貌,她讲得是那么清楚、那么深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刘宝珺给母校来稿中说道:“池老师对我的教育关心是全面的,她是我的楷模,对于我的成长有深刻的影响。我从她那里学到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地质学家,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像池际尚这样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教师,无疑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影响和感染,对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高尚的师德、广博的知识,高度的敬业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优秀人文素养,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应。
(三)加强校风学风建设
校风和学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校风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内在特征和风格,它会持续影响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言行。学风则是指一个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等。校风学风建设是学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完成学校培养人才的任务。
如利用新生军训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系列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校、爱专业、遵守校纪校规的教育。结合“五四青年节”、“七一”、“国庆节”、“九一八国耻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和寒暑假等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演讲比赛、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科技文化艺术节、“挑战杯”大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服务社会的能力、交际表达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让学生充分发展个人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精神力量,有助于帮助学生以丰富的知识武装头脑,以美好的情趣陶冶性情、以高尚的道德升华人格。
杨叔子先生说过:“没有科学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坠入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黑暗及社会灭亡的深渊。”因此,对地学人才的培养不能单单关注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更应该注重地学人才人文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复合型的新型人才。21世纪地学人才应该是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新型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一卷)[M].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李玲,杨龙.校园文化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 福建预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5),6,1.
[3]万清祥,陈华荣.高校面向西部培养特色人才的思路与对策[J]. 理论月刊,2010,(6):37-39.
【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推荐阅读:
加强学风建设 提高干部素质10-14
加强教师师德教育06-18
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提高教师素质10-20
加强师德学风教育 做一名合格的教师06-05
“四抓四提高”加强纪检干部综合素质07-17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案10-01
个人师德素质提高总结09-22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心得与感想06-10
加强党性修养争做师德楷模10-23
加强师德修养心得体会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