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 秋思教学反思(共13篇)
石琳
每周的星期三是我们语文组集体教研活动时间,本周我非常荣幸地接到了讲一节公开课的通知。我准备尝试我没有讲过的公开课的课型——诗歌,于是,征得了备课组全体成员的同意,《古代诗歌四首》被初步确定。
但是,四首诗一节课下来,必然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再说刚刚开始上七年级的学生,自然不会读诗的方法,无法融会贯通。于是,我们又商定,压缩内容,择其要来讲,于是乎大致确定为《天净沙秋思》。力求让学生能够在此课上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方法技巧,更主要的是可以融会贯通,感受到朗读和体会是读诗的要着。
一、课前研读
于是我开始研究《天净沙秋思》其文: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而荒凉古道上,瑟瑟秋风中,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可是要能为学生传达出这种“风流”谈何容易?
于是我们又开始着眼于马致远其人。马致远(约1251-1324),字千里,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但他是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而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很显然是他晚年之作,因而“断肠”之痛可以随处看到。
二、初定学案
基于这种考虑,我决定无论是出示课题解题、还是回顾归类思乡诗;无论是吟读诗歌,感知情境的初步感知,还是解读诗歌,进入情境的深入赏析;无论是评读诗歌,深化情境,还是最后走出诗境,回归作者本人的文人情怀,我们都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的、踊跃的、全面的、深入的参与,在这节课上,我能够感受到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够感受到学生声情并茂的表达,能够感受到学生抑或浓郁抑或恬淡的哀愁,能够感受到他们对马致远其人抑或深刻抑或肤浅的理解,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也许,读诗、词、曲,也就大抵如此了„„
三、教后反思
讲完这节课,我感到语文课堂一定要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能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最大容量地去训练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应力求达到知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在此同时,听过好几节语文课,有些教师只在于过多进行内容分析,而忽视了作者的情感抒发,“文以情而发,”我始终还是坚信这样的一句话,因此在课堂上我仅仅抓住“秋思”的主题,让学生围绕词语、句子进行品读和赏析,品读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同时对一些重点的词句进行拓展延伸,像讲到“昏鸦”时,我让学生读相关诗句“饥啅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元稹。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昏鸦”意象的理解。
首先是景物相反而相成的效果之美。小令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 把“枯”、“老”、“昏”这三个形容词摆在一句里成为一组;第二句把“小桥”、“流水”、“人家”三个词摆在一句里成为一组;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 又把“古”、“西”、“瘦”这三个词摆在一句里成为一组。这种安排, 作者是很费了一番斟酌的。请看, “枯”、“老”、“昏”这三个形容词, 在字义性质上, 在情调上, 在色彩上, 是协调一致的, 都给人一种朦胧、渺茫、暗淡的感觉。同样, “古”、“西”、“瘦”这三个词儿, 在字义性质上, 在情调上, 在色彩上, 也是协调一致的, 都给人一种迟暮、凄凉、低沉的感觉。而第一句和第三句之间的情调、色彩又交相配合, 互相适应。可是第二句就不是这样, 这一句只有一个“小”字是形容词。不过我们却能体会到, “流水”从这座“小桥”下边经过, 在“小桥流水”旁边有一户或者几户“人家”, 虽然没有明确地写“流水”和“人家”是不是“小”, 可是那种小巧玲珑的感觉, 就跟第一、第三句的朦胧、迟暮的感觉不一样。这样写, 一方面既体现了在重叠的、相同的句法里边修辞的变化;另一方面, 第二句的景物形象和第一、第三句并列在一起, 更收到虽然相反而实际上却是相成的效果。
其次是景物描写点面结合之美。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 和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描绘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景物, 非常的具体, 但是只有这三句还不免有美中不足的感觉。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是一个个分散的“点”, 尽管很具体, 却缺少一个背景, 那就是“面”;第二, 如果把前三句当作一幅图画来看, 色彩不免太暗淡, 太单调, 缺乏光泽, 不够鲜明。于是在这三句以后又加上一句“夕阳西下”, 这就使得前面三句所描写的景象有了一个背景, 这个背景把画面上的若干“点”都连在一起了。再有, “西下”的“夕阳”是红色的, 这就使得画面增添了一层光泽, 因而, 整首曲文的色彩也就比较鲜明了。同时, 这一句更点明了时间, 而且给前三句的秋景加强了情调, 加浓了气氛。最末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画龙点睛, 使前面四句的具体描写都有了着落, 点明了作者的本意, 交代了曲子的主题。
第三是简约与深细相依之美。《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练, 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 28字, 既无夸张, 也不用典, 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 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 骑着一匹瘦马, 迎着一阵阵飕飕的西风, 在古道上踽踽独行。小令的前三句, 18个字, 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 一字一词, 一字一景, 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 凝练并不简陋, 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 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 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 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第四是静景与动景相映之美。《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 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 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 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 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 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 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层金红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 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 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 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学生分析: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写、说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催下……”(音频:陈星《流浪歌》)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随着凄苦哀伤的音乐带着满腔的激情和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听完这首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这首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最容易思念自己的故乡及亲人?
2.同学们知道吗?早在我国封建时期的元代,有一位叫马致远的著名曲作家写了一首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写的就是漂泊羁旅的游子之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72页,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感悟思乡之情及景色的残破美,从而体会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写作技法。]
三、背景知识简介
1.关于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晖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句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3.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4.关于作者。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年轻时也曾热衷功名,但是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他一直未能得志,几乎一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对文体及作者等背景知识的简介,使学生了解文化常识,从而达到不仅积累知识,而且帮助理解课文的目的。]
四、课文分析: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的作品吧!
课中休息,欣赏同学们的作品——《天净沙·秋思》(课前布置学生作画,教师将学生作品扫描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2.挑起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画与课文结合起来分析,感受这首散曲的意境。
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体会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写作技法。]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和联想扩写这首曲,可以以“我仿佛看到了……”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把自己当作是文章中的主人公。(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画)请同学们分小组,先在组内说,然后选出你们认为说得好的同学到台上说。
提示:注意情景交融。
先小组练说,再指名说,并稍加讲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在于为学生创造地学提供一个空间,将课文延伸,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以画促思,让学生们的个性在绘画和解说中得到充分发挥。]
六、作业设计:(任选其一)
1.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2.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
3.联想自己与他人的一段思念家乡的经历,写成文章,或联想出一两句古诗。
4.收集思乡的诗句,并与本文比较它们的异同。
“残花风沙烈马,轻烟枯木残霞,薄雾彩蝶黄花。残阳似血,魂伤人在天涯。”,讲完了这首元代的散曲小令,我不禁就这样吟诵起来,是的,这首曾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小令,是多么的精练,古人宋玉曾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全篇仅五句,二十八个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前四句没提到过一句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没有一个字不在抒发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于是,在这节上,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渲染这种浓烈的悲苦之情。我采用图文结合的讲解方法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诗人流浪他乡,心中孤寂悲伤的思乡之情。诗中“小桥流水人家”穿插在这种悲凉的曲调当中,将乐景与哀景融为一体,更反衬出他的思乡愁绪。但是,我想这曲小令除了让学生理解诗句,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更应该让学生学会这首小令的写作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并让学生依据这首诗进行仿写。学生在仿写的过程虽有点难度,但表现得都很积极兴奋。
讲完这节,我感到语文堂一定要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最大容量地去训练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应力求达到知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在此同时,听过好几节语文,有些教师只在于过多进行内容分析,而忽视了作者的情感抒发,“文以情而发,”我始终还是坚信这样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撇弃了的情感,只是把单调的字、词、句拿到堂上,想必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虽然在这方面我做得还不算太到位,可是我深深意识到了这一点。
另外,我感到一堂除了夯实教学重点,紧紧抓住教学情感外,更为重要的是精妙的教学设计。这是个逐渐成熟的教学功夫,教师一定要有教学敏感性,当看到本的每一篇时,要很快地找到切入点。这节我就以“秋思”为切入点,由一首诗来引出“秋思”的诗题。另外,在听时,我还发现了九年级的一位老师在讲文言文时,从文题的重要的字去找切入点,由文题的两个字来统领全文,使整个教学设计紧凑而有序。
课题:《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马致远、文体小令等相关知识。
2、体会蕴含在各个意象背后的“愁”情。
3、培养学生在赏读中领会小令的意境美,在诗人的情感长河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教学重点:
体会蕴含在各个意象背后的“愁”情。教学难点:
体会“天涯”意象所透露出来的诗人的漂泊无依和“断肠”愁绪,理解作者的精神处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到中秋的时候,我总会遥望明月,吟诵唐代诗人王建的题为《十五夜望月》的诗歌。好一个“不知秋思落谁家”啊。其实,有秋思之感的不光老师一人。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人都有一种“秋思”的情结。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解题
大家先看一下这个题目和我们一般所见的诗歌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明确:由两部分构成。通过书下的注解,我们可以知道“天净沙”是曲牌名,而“秋思”是诗歌的正标题。“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所以我们一般叫做“元曲”,它也是诗歌的一种。
(二)自由诵读
(1)放出声来,自由诵读两遍。
(2)请一名学生读,自评、同桌或其他同学自愿点评。
1(3)齐读。
过渡:有人说,这首曲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前面三句如同搭积木一样,把很多景物堆积起来了。
(三)明确景物
问:大家能不能找找,都有哪些景物呢? 明确: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
问:那我们再来看看,曲子中,在这些景物前边分别加上了哪些修饰词呢? 明确: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
过渡:说一说,当这些普通的景物加上修饰词后给你是什么感受呢?(说整体感受、描述场景)
三.意象研读探究
(一)研读意象(1)枯藤老树昏鸦 “枯藤”——给人枯寂感。
“老树”给人苍老感。(能否想象一下这棵老树是什么样子的——非常苍老、非常粗、没有生命力、枝干甚至有些腐烂……)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飞了一天,很疲惫,给人一种昏沉感。
问:同学们这么一说,就这么几句已似乎有画面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你觉得这幅画面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呢?
明确:灰黑色……而这样的颜色给我们带来的感觉一般是非常压抑的、忧伤的。过渡:刚才我们同学在说感受的时候紧紧地抓住了景物前面的修饰词。我们发现,这些很普通的景物在特定的场景中有着非常美妙的情感。在读诗歌词曲时,我们一般将这些词叫作“意象”。
(2)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带给人们的是温馨、玲珑之感。“流水”是清新的,澄澈的,流动的,活泼的,非常有生命气息的。
“流水”——有生命气息,有活力。但“落花流水忽西东”“落花流水春去也”中的“流水”是另一种意境。“人家”是一个小家庭的住所,是亲人相聚的场所,是其乐融融有着欢声笑语的地方。(3)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是荒寂的,有一种苍凉感。
“西风”——是萧索的,让人的心情衰飒不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瘦马”——因长途跋涉而羸瘦,有一种无力感,疲惫感,辛酸感。
总结:正是这些修饰语让这些普通的表示景物有了非常丰富的味道,我们在诗词曲中称呼这样的词语为“意象”。
(二)理解对比
我们发现这些意象中,既有黄昏的“乌鸦”、萧瑟的“西风”,又有潺潺的“流水”、其乐融融的“人家”,你觉得把这些意味似乎不大一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协调吗?
明确:协调。一三两句的萧索、沧桑与第二句的温馨、明快形成的对比,也正是在对比中,让我们才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秋”的苍凉、萧瑟。
四、探究“天涯”意象,进一步体味情感
(一)研读“天涯”意象,感知“天涯”之远
问:诗人在一连用了九个意象之后,情感犹如烟花一般终于爆破了。我们看看哪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明确:“断肠”或“断肠人”。什么意思?形容极度悲伤的情况。为什么会这么悲伤呢? 夕阳:当炎炎红日变成“夕阳”这个称呼之时,也代表着天要黑了。
西下: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古代科学还非常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还不太懂得地球绕着太阳转的道理,大家能否猜猜人们所看到的“夕阳”往西走是在在干什么呢?(回家);连太阳都能回家,可是人呢?(“在”天涯——天涯,指天边,也就是很远的地方)
在:老师觉得这个词太普通了,反正诗人漂泊在外,浪游天涯。能不能将这个“在”换成“游”字?(不可以,“游”字不能非常明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愁绪,或许让我们想起了愉快的旅游。而“在”是一个静态的词,连太阳都能移动,能够回家,而断肠人在那里没有动,黄昏来临,将何去何从啊!)“在”所表达的是一种静止的状态。王维也在九月九日想起了远在华山之东,也就是他老家的兄弟们——“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里的“在”和这个“在天涯”的“在”非常相似。
天涯:字面理解是指非常遥远的地方。(我们常用 “天涯海角”比喻极远的地方。从视
觉的角度来讲,非常广阔。而人就会变得非常渺小,孤零零的感觉。加上“夕阳西下”的背景,显得非常悲凉。)而当人在“天涯”的时候,最容易想家。
(二)介绍作者,升华主题
马致远(约1251—1321),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
五、课堂小结
虽然这首曲子是作者所写的“断肠人”的情感,但它激起的却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的情感。尽管我们每个人未必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长河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
当代诗人于坚说“21世纪是一个‘漂泊’的时代”,也就是做我们每个人最起码都是或都应该是一个精神的漂泊者,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六、作业安排
1、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
2、抄写重点字词、词意;
3、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
《次北固山下》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四课(板书)
二、作者简介和题解。(预习检测)
1、作者、背景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思:思绪)。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明义。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范读。
3.作划分节奏的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教师小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四、解释下列词语(小组讨论1分钟+展示)
(1)枯藤:干枯的枝蔓
昏鸦: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3)断肠: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4)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五、检查翻译
展示完,小组起立同桌之间复述句子意思(2分钟),抽学生(小飞侠)复述诗句意思)
过渡: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不错,理解了诗意,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呢?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案
六、品析诗句 感悟诗情
1.此曲表达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具体通过哪些景物表现出来的?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独立思考2分钟、小组讨论2分钟。小组展示)
师做引导,三张图片()
七、写作手法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小令通过描写这么多的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 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八、小结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 “天净沙”是曲牌名, “秋思”是题。将秋郊黄昏之景与羁旅之愁结合在一起写, 是负有盛名的情景交融的佳作。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书中将此曲称为“秋思之祖”,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赞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诗毕, 一幅古老的水墨画跃然纸上。孤枯的藤枝, 蔓延缠绕在饱经风霜的老树上, 时不交运的昏鸦, 催人心魄, 营造了秋日黄昏悲切凄凉的氛围。安静的小桥, 等待着凝成冰镜的流水, 炊烟飘飘的人家, 似喜似愁, 以静谧、安详、温馨的气息衬托旅人对家乡对亲人的牵挂与漂流异乡的孤苦与寂寥。残留的古道通向远方, 萧萧的西风吟唱着仕途失意之苦, 是何等难耐的悲凉!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 瘦弱的马驮着全部的家当, 载着疲倦的旅人, 孤独地前行。
“枯藤老树昏鸦”点明了季节是深秋, “枯藤”“老树”把人一下子推进秋天的悲凉之中, 紧扣主题悲秋。“枯”“老” 进一步突出深秋的肃杀, “昏鸦”是指黄昏归巢的乌鸦, “昏”字一出使其顿失活力,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动不动、毫无生气的暮鸦, 与秋的意境相吻合。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 风景幽静, 而人家安居其间, 是显得非常安逸悠闲, 比起自己的奔波不定来, 更引起羁旅之苦, 而别人的一家团聚也更引起自己的思家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在西风中冷落的古道上, 独自骑着一匹瘦马旅行, 在写景色的萧条、感情的凄楚的同时也暗示了这个旅人的生活状况和他为什么在这黄昏的秋郊还在奔走着的原因, 给人以悲凉之感。一个“古”字唤起了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 “西风”即秋风, 既点明了季节, 又增添悲凉气氛, 而旅途劳顿的“瘦马”, 使整个画面带有令人沮丧的感情色彩。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断肠人”指漂泊天涯, 极度忧伤的游子, “夕阳西下”点明具体的时间, 傍晚, 黑夜即将来临, 那个可怜的游子抬头望了望半空中的夕阳, 身影拖得很长很长, 眼看就要天黑, 自己还不知在哪里过夜, 惟有无奈地叹息了。不仅写景, 而且写人, 于暮色苍茫中, 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 远离家乡, 羁旅漂泊的人来。
这首小令寥寥二十八字, 既无藻词, 又无典故, 却能无比鲜明突出地反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形象, 没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是难以办到的。这首小令的艺术成就如下:
1、借景抒情, 以景达情。
全部思乡之情都通过一组组景物组成的画面来表达。作者把愁思融进画面, 把抒情主人公及其坐骑瘦马组成黄昏行旅的画面, 从而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孤寂的心境, 企望的目光, 并且可以使人透视到马背上主人公疲惫憔悴的身影。作品的主题就通过这样一幅秋郊日暮羁旅图展现出来了。
散曲的语言凝练自然, 明白如话, 而内涵丰富, 意境深远。特别是开头三个句子, 无一个动词, 仅仅排列了九个名词。这九个独立的名词, 实际上是九个独立的意象。本来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自然联系, 但诗人把它们有机地糅合在一起, 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呈现一幅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 给人深刻的印象。在诗歌意象的排列组合上, 这首小令是中国诗
歌史上成功的典范。
2.时空关系处理的巧妙。
就空间来说, 那充满人物感受的景不是“断肠人”故乡的景, 而是“天涯”的景。就时间来说, 那是夕阳西下, 游人思归的时候, 而不是早起出发的时候。正是这种时空关系的处理使整首曲子笼罩在一幅悲凉寂寞的气氛之中, 再加上与景物描写相结合, 便产生出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达到非一般作品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
3.构思精巧。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蒙太奇 实景 虚景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这首著名的小令通过画面或镜头组接的方式,简洁传神地勾勒出夕阳西下,游子独行无依的晚景图,表达出一份浓浓的羁旅之愁。对此,历来的评析并无多少异议;但在怎样解读,以求更准确地把握这种意蕴上,倒可以尝试新的途径。
设若我们自己就是导演,该怎样执导拍摄这样一组画面?我们知道,电影是离不开蒙太奇手段的。所谓“蒙太奇”就是剪辑和组合的意思,它是电影的构成手段、叙述方式,即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组接,具体可划分为“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心理蒙太奇”……在《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构成平行蒙太奇,而“小桥流水人家”则与前面两组画面构成对比蒙太奇。我们可以这样来拍摄这组画面:
日落时分。晚霞映红天际。苍茫的大西北原野上,一条古道蜿蜒着伸向远方。
画面外隐隐传来马铃声。镜头推向远处,一个小黑点在逐渐增大,增大;镜头更近一步推进,一个瘦瘦的诗人骑在一条同样瘦瘦的老马身上,慢慢向我们走来。西风吹拂着他单薄的衣衫。诗人满脸的疲惫、满脸的尘埃、满脸的焦虑忧伤。他抬眼打量起前方,想找寻投宿的地点。但见几棵老树,几丛枯藤,树顶上或落或旋着一群乌鸦。诗人呆呆地望着。一瞬间,另一组鲜活的画面出现在镜头前——一孔小小巧巧的石桥卧在那里,桥下是淙淙碧绿的水流,水流旁有丛丛芭蕉掩映着的房屋,芭蕉丛或屋窗前还隐约着女人的身影——这是诗人江南故乡的景象啊。这时,画面外传来几声鸦啼,镜头切换到诗人被从幻梦中惊醒的脸上,怅然若失取代了先前的丝丝兴奋与惊喜。诗人回望西天,太阳正要坠下地平线,他长叹一声,急急地打马而去,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那苍凉的鸦声一地伴随着画面。
这种解读和以往略有不同,以往把“枯藤”、“小桥”、“古道”、“夕阳”四句皆解为实景,而这里却把“小桥”句解为虚景,即“枯藤”、“古道”、“夕阳”三句实写游子眼中所见,而“小桥”句则虚写中眼前所见面引发的心中所想,两者正好构成电影中的对比蒙太奇。自然,“断肠”一句则可视为游子的胸中之叹了。关于这一句,不同的读者又有三种不同的读法:其一,断肠人在——天涯;其二,断肠人——在天涯;其三,断肠——人在天涯。很显然,这三种读法所强调的情韵、意义是有所不同的,但无论哪一种读法,“断肠人”都可以从两方面去解读。一方面,它可以是羁旅天涯、思乡心切的游子所发出的自艾自怜似的慨叹——“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日暮乡关家何在,烟波江上使人愁”;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指游子心中想到的家中的思妇——“日之将夕,牛羊下山兮,胡不归”、“望断天涯路”、“肠断白蘋洲”。因此,这里的“天涯”即指远离故土,叫人断魂的漂泊地,也指思妇所在的遥远的故乡。从这种角度去解读,游子心中的羁旅之愁、思恋之苦也就更加凄苦动人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
2、过程与方法:自主、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
教学用具:
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白话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创作背景
远处的小村庄里,炊烟袅袅。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村边流过。一座小桥横跨在小溪上。桥边还停着一条小船,几条小鱼围着船桨绕了一圈又一圈,尽情地玩耍。村子里经常看见小孩子在打闹嬉戏。
破败的道路,西风吹起,尘土飞扬。非常瘦的马发出一声哀叫,似乎想起了一些事情。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天净沙 秋思》。《天净沙 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本曲用9个意象描绘出萧瑟的秋景,表达出漂泊他乡的游子之思,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所以,学习该课不仅能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元曲这种艺术形式,还能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漂泊他乡的游子的“秋思”之感。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及曲中出现的意象,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拥有对古代诗歌作品的感悟力。依据:对于古代诗歌,能够熟读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另外,体会曲中的意象可以帮助学生更深的了解作曲人的感受。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体会本曲的意境与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
(对教材的把握是能够上好课的关键,然而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说学情
《天净沙 秋思》是七年级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的元曲,所以对于元曲这种文学体裁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现在的学生没有古人的离乡漂泊的经历,所以较难体会到那种思乡的愁绪,这应该是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
(了解了学生的学情,我对教法有以下设想)
三、说教法
诵读法、问答法
依据: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读是理解和感悟的桥梁,只有在反复朗读中才能渐渐体会到诗词中景物所包含的感情,并在读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试图体会作曲者的秋思、愁思、乡思。
(说完了教法,我想来谈谈学法,学生的学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是教学的核心)
四、说学法
诵读法、探究法、联想法
依据:在本课的学习中,诵读法应该是贯穿始终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秋思”这个话题(联系课文)进行讨论,老师可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提问,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本曲。
(下面是我说课的重点,说教学程序)
五、说教学程序
在本课的学习中,诵读是个很关键的步骤,我想通过配乐朗读,学生朗读和默读以及讨论学生读后的感受来开展我的教学活动。
依据:在阅读与交流中体会到文章的音韵美,意境美,作者情绪之凄美。并明白曲中的情景交融以及哀景写哀情的手法。
(一)导入
配乐朗诵(利用多媒体),读后简单介绍关于元曲和马致远的生平。
马致远,字东篱,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
前人论曲,无不推崇这首小令。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
(二)自主分析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再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理解本曲的内容。本曲中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都请同学们用勾画出来,我们接下来还会一起讨论分析。(教学重点)
(三)感受意境
1、全班思考讨论:请同学们再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 从画面中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思考: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什么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体现的?
(教学重点及难点)
(四)课外拓展
对比阅读
天净沙 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这就是我对教学程序的设计,下面是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本课应以景与情的交融为重点来设计,表达出“断肠人”的秋思、愁思、乡思。)
六、说板书设计
近景:枯藤 老树 昏鸦
中景:小桥 流水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远景:古道 西风 瘦马
情景交融 哀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一份简单而不简约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并且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说练习设计
1、背诵并默写《天净沙
秋思》
2、搜集一些关于秋天的诗词,并交流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3、读了这么多关于古人对秋天的感悟,你又是怎样认识秋天的呢?写写你的想法。(600字左右)
设计意图:
1、识记能帮助学生增加古典知识的积累。
2、古人对于秋天有不同的认识,有悲秋的也有赞秋的,在搜集过程中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1、体会本首诗词的意思和包含的情感。
2、品味诗词的特点。【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朗读法、联想法、讨论点拨法
2、采用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2、了解什么是元曲及特点。
3、理解词语意思。
4、初步感悟本首曲的意思和表达感情。
二、课前检查
课前小组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作好记录。老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课堂展示
(一)导入新课:
1、师诵读童谣《秋天到》,让学生体会秋天到处是丰收的景象,空气中弥漫着果实的浓香。
2、大雁南飞时,在外打工的人也开始准备回家的行囊,希望在新年之夜和亲人欢聚一堂。
3、在大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回家的迫切之情时,有一个人牵着瘦弱的老马,一个人孤独的走在荒凉的小道之上,他就是——元代马致远(板书)。
4、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作品——天净沙.秋思(板书课题)
(二)、预习展示
1、简介元曲及特点。(出示课件)
作者生活于元代,在元代最著名的文化遗产是元曲,“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
2、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3、写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通过课题大家知道了哪些信息?(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季节是秋季、在秋季时表达的感情等等)
2、今天我带来了马致远人在他乡的旅途中所经过了这一处景色,(出示课文插图),现在请你观察插图,看看图中有哪些景物。
3、学生小组根据课文插图讨论并在插图中圈出来。
4、学生回答观察到的景物。(枯萎的藤蔓、苍老的大树、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石桥、潺潺的溪水、荒凉的小道、一匹瘦弱的老马、西落的太阳、孤独的人)
5、教师出示课文课件。6.试读一遍,找出问题。
教师小结:正音:枯藤(téng)
瘦马(shòu)
夕阳(xī)7.下面请大家听教师朗读,划出节奏。(配音乐师朗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抽查学生根据理解的节奏来读文。
9、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
10、学生观察本曲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根据特点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魄无助的生存境遇。
11、根据理解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1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13.小组朗读,并推举代表在班级朗读。
(四)合作学习
1、学生通过情景插图和课文对照整体感知小令意思。
2、检查学生在预习时所理解的词语意思。
3、小组合作把词意带入文中理解意思。
4、小组推选代表译文。
5、师生共同归纳译文。
(五)深入学习
1、景物描写,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2、感情的抒发,通过朗读,我感受到这首小令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3、主题理解,通过朗读,我觉得,这首小令的主题是表达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思乡
之情。_。
(六)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小组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晚景图与天涯游子的心绪之间的联系。讨论结果:
(1)正面衬托(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老树:让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古道:道路苍凉。
西风:冷风,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体,更吹凉孤寂的内心。瘦马:乃游子所骑,由马瘦自然可以联想到主人的清贫。
夕阳西下:日暮乡关何处是?天色渐晚,我将投宿何方?安身何处?看来,今天晚上,又是一个无比孤独、凄凉的夜晚!
教师小结:你看,景物描写,不着一字,字字含情。这是衬托,正面衬托的效果。(2)反面衬托(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小桥 流水 人家:孤独的游子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一派幽雅、安宁、温暖的景象,这样安详温馨的画面,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使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教师小结:这一句,同样景中融情,不过,与刚才那几句所不同的是,这里用的是反衬,从反面衬托。
(3)教师小结: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想:又是一个深秋的黄昏,一天快要结束了。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它依依不舍地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回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2.这首小令,最能体现主题的诗句是那一句?你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主题句:断肠人在天涯。
主题: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七)、学以致用。
1、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自由创作
2、个人读创作作品,简单点评。
(八)课堂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读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写作技巧,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是收获巨大!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读今古群书,写绚烂华章。做少年雅士,竞时代风流!(九)作业布置
根据本课所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十)、板书设计
枯藤
老树
昏鸦
以哀景写哀
衬托凄凉无比
借景抒情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思乡之情
小桥
流水
人家
乐景写哀
【天净沙 秋思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天净沙·秋思赏析09-21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05-26
《天净沙·秋思》作文400字07-11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10-17
《词曲》之《浣溪沙》、《天净沙秋思》教案06-21
秋思,秋思郑巢,秋思的意思,秋思赏析06-20
张籍《秋思》赏析07-27
张籍《秋思》扩写10-02
《秋思》诗歌赏析11-17
秋思.详细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