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评析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评析(共8篇)

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评析 篇1

——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评析

2004年高考作文因为有许多省市单独命题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观。虽然越是分散命题,大家越是注重一种既定和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而且这些省市大多第一次高考自主命题,总是希望给人们一个“沉稳”的感觉,但是仔细玩赏品味,依然能够看出一种“灵动”——个性与创意。揣摩诸多考题,我们醒悟:这些高考作文题的命题不是没有特点和规律的,了解和研究这些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必将有助于我们把握高考作文复习的方向,提高高考作文复习的效率。下面我们来对十五份卷(包括四份全国卷和十一份省市卷)中的作文题进行评析。

全国卷Ⅰ:全国卷Ⅰ用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等地。作文话题与2003年全国卷作文话题“感情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非常相似,也是从理性感悟的角度立意。话题的语言材料是学生熟悉的三句名言和一句谚语,话题为“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表述平实,容易把握,这对学生全面、准确地审读和理解题意很有帮助。但同时也正是审题比较容易,学生要写出不同一般的文章也就比较困难,这就更加有利于从“发展等级”上实现人才的筛选。这个话题可以引发多种观点:1.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调整和提高自我;2.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容易闭目塞听,凡事主观臆断;3.盲目听取别人的错误意见定会误人误己;4.对别人的意见不必太在意,关键是要有自己的主见„„可以综合这些观点谋篇布局,也可以选择最佳角度立意。人们常说:写作是有形的思维,思维是无形的写作。构思时一定要兼顾“他人的意见”与“自己的看法”两方面进行立意,论证时不能片面、绝对,更不能肯定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要有辩证思考和全面说理。如果文章中有古今中外事例的正反论述,可能更好。

全国卷Ⅲ:全国卷Ⅲ用于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命题程式类似于2003年全国卷,选择中国古代寓言作为作文话题材料。由于寓言类的题材本身就具有通俗的哲理性,因而从中提取主题,引发思考,就比较自然。与2003年的“智子疑邻”有所不同的是2004年这个寓言比较直接地点明了题意,更加容易使人感悟其中的道理。和全国卷Ⅰ作文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很相似,全国卷Ⅲ作文话题是“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话题中的“与”字清晰地告诉了我们:二者不是完全对立的,如何“既看到了自己又不至于忽略了别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实际上,看到自己的智者绝对不会看不到别人,能够看到别人的人才能真正看到自己。而且,通常人们所说的“把自己当作自己,把自己当作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把别人当作别人”这些话,是很有哲理意味的,也值得我们在为人处世时深思参照。人生活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人离不开社会,离不开集体。人活着,既要想到、看到自己,更要想到、看到他人,既要为自己,更要为他人。当然,如果仅仅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又偏题了。

全国卷Ⅱ:全国卷Ⅱ用于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命题虽然采用了时尚的网络表达方式,对于熟悉网络的中学生来讲,可算是营造了一个考场上的作文情境,但话题材料似乎并不时尚,对话语言也很平常。“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这个话题,给考生传递了一个虽然很有现实意义却很难写出新意的“信息”。在立意角度上看,话题是一元的,不新鲜,无非是“要正确看待挫折带来的‘痛苦’”;文题是传统类型的,虽然和传统的“面对挫折”、“战胜脆弱”这些文题有所不同。这个话题虽然也是关系型的,但是话题涉及到的两个概念并不并列,也不表示必然的联系,我们要关注的是客观情况与主观情感的问题,简单地说,这篇作文应是表述对某些人“遭遇挫折”后“放大痛苦”这种现象的反思。然而我们不能简单说“遭遇挫折”之后不要“放大痛苦”,这里有两个思考维度:一: “挫折”是什么程度的挫折,“遭遇挫折”后“放大痛苦”应该不应该?二:“放大痛苦”有三个层次的区别——1.把痛苦放大,例如张国荣跳楼自杀;2.保持一种痛苦,例如勾践卧薪尝胆;3.把痛苦缩小或化解掉。这道作文题最大可取之处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灵健康(现在这些独生子女一般都心理脆弱),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我们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因为话题比较切实,学生可用材料倒是比较丰富,构思也有一定的发挥的余地。

全国卷Ⅳ:全国卷Ⅳ用于广西、内蒙古、陕西、海南、西藏等地。全国卷Ⅳ和全国卷Ⅱ一样,也采用了时尚的网络表达方式。这则话题所引的语言材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因而不算陌生,但选用了新话题“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可以算是对现代人观念的一种挑战,命题本意显然的不在于就事论事。所以,考生既可以旧事新议,也可以广而论之,可写的内容是很广泛的。此外,命题材料还和教材有联系,“阿Q!”这句话的潜台词似乎是:“真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学生对此十分熟悉,这对把握题意是十分有利的。这则材料的寓意有些类似1990年高考作文“玫瑰园里的花和刺”,但立意范围更加宽泛,立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快乐幸福”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一种感受,一种心态,它和人的思维观念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多往好处想,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就会获得更多的幸福。——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知足常乐”。2.“思维方式”对“快乐幸福”的感觉影响较小,“幸福”不纯是“想”出来的,主要来自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改善;要从自立自强过程中获取幸福感,而不能像阿Q一样一味自我麻醉。——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不知足常乐”。3.幸福感既来自实际利益,也来自思维调节,二者不可偏废。——这种观念比较辩证。而上述三种理念又可以迸发出一些思想的火花,足以成文。

北京卷:北京卷作文题目虽然是命题形式,实际上和话题作文很相似,有人称之为题引式话题作文。“包容”这一话题兼具人文性、时代性和思辨性,不仅显示了故都杂言相处、异俗同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同时又体现了大国都市与世界接轨的精神气质和胸襟气度,传递一种友好的信息,并指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文题的教化作用,强调品德修养——例如要求同存异、有容乃大;例如要多看别人的优点、长处,不要戴有色眼镜看人;例如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学会化干戈为玉帛;例如要“念人之功、忍人之过、用人之长,容人之短”。文题质朴、亲切,简洁中蕴涵着深刻含义——“包”是一种人文精神,“容”是一种人生境界,“包容”是从以人为本的根基上升华的对别人、对异已、对他者、对异质的尊重与容纳。从命题的含义来看,有两

种呈现明显梯度的要义:第一要义“宽容、大度、不计较、有气量”,水平一般的考生就能够理解,而第二要义“一并容纳、接受不同意见”,则只有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才能把握。这样,既保证了所有学生有话可说,又保证了认识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在审题立意上取得一定的优势。考生如果不是“只从其中一方面写”,则肯定又上了一个档次。从操作上讲,考生可以联系房龙先生的《宽容·序言》,联系蔡元培先生为北京大学奠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方针,抒写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可以写怎样“包容”、为什么“包容”,也可以写“包容”了怎么样或者写不“包容”了又怎么样等等。命题不足之处是:由于话题过于宽泛,考生难以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并且不利于严防套作和宿构。实际上,话题的大气注定了作文的大手笔,要尽量放飞思维,体现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在选材方面,诸如老师包容学生、家长包容儿女则是平庸之作。有不少的考生因为审题不到位,出现了偏差,例如写成了“忍耐”、“虚心”、“礼貌”、“谦让”、“信任”、“改错”等等。而这次北京命题最大的遗憾是文题“包容”所倡导的精神与要求中“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之说形成了巨大的反讽。

上海卷:承接前两年的“面对大海”和“杂”,上海再一次以“忙”这个题目呈现出大都市的喧哗和丰富。在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现实生活中,不仅仅上海人“忙”,天南地北的很多人也很忙,但到底忙什么呢?上海高考作文命题,从“遥望星空”到“面对大海”到“问苍茫大地”,在保持开放、大气的同时,变得越来越务实了。这是一个比较实在的文题:其一,话题贴近学生读书生活中的各种体验,贴近学生心灵。其二,考生写作时切入的角度和可用的材料都比较丰富。其三,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文题看似平易通俗,实则需见功力——因为“平”,笔下就难起波澜;因为“俗”,笔下就难出新意。话题的平易通俗必然会导致不少考生在立意上肤浅简陋,考生只有透视繁忙世界人事物语中的人类心理和时代精神,才能立意深刻,脱颖而出。事实证明考生作文之“意”不是作为技能训练出来的,而是出于与之相对应的思想、境界、见识、情怀。其四,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这种考题无疑会引导将来的写作教学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丰富人生的方向发展。从具体化构思方面讲,人们如此之“忙”,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有没有值得认真反思、冷静审视的必要?我们的“忙”到底有没有价值和意义,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有没有负面的价值和反面的意义?为什么平平常常的一曲《常回家看看》竟然会让那么多人热泪盈眶?“忙”可能是某些成功人士的重要标志,但是“碌碌无为”已经蚕食了我们的时间和心灵。我们可以赞扬某种“忙”,或者嘲讽某种“忙”,或者同情某种“忙”,也可以提倡积极参与某种“忙”。可以对“忙”持辩证的态度,也可以把“忙”和“闲”联系起来思考,生活完全为“忙”所牵制固然不好,但是完全放松休闲,整天无所事事也绝非正道。

天津卷:天津今年首次独立进行高考命题,在作文题目的设计上仍然延续了近几年话题作文的基本思路,采用“材料——分析——要求”三段式。木匠从实用出发,放弃树根;艺术家从审美出发,以树根为“至宝”。我们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思考社会、集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是真正的人才?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面临人生重大选择的高中生理应明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人类对人才的定义是多元化的。在多元价值的现代社会,判断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审视的角度和判断的标准,只有相对的“材与非材”,没有绝对的“材与非材”。我们可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体现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人尽其材,物尽其用”等方面的思考。也可以阐述:对于拥才者而言,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用才者而言,应该能用不同的眼光评估每一个人,努力发掘他们不同的价值,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我们还可以运用辩证法分析:1.多一条标准多一批人才。2.一个人“有用”还是“没用”,没有固定的判断条件和标准,这和个人的主观性和社会需求性有关。3.“材”与“非材”并非绝对的,二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4.“非材”可以雕琢而成为“材”,要注重培养,使之有用武之地;老师对待“差学”的粗暴做法,就是“木匠”对待“材料”的做法,校园中应该多一些“艺术家”,少一些“木匠”。

重庆卷:重庆“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这个话题和全国卷Ⅰ中的作文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卷Ⅳ中的作文话题“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在探究“关系”方面非常相似。由于话题中两个概念构成的关系并不完全矛盾,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兼容的主题和比较温和的审视态度,如果要偏重一方,就要为自己的观点设计一个特定而又可靠的前提,这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写作时一般情况下必须兼顾两个方面,要明白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辩证地、全面地、具体地看待生活处理事情。每个人都在别人的期待中生活,如何对待别人的期待?别人对“自己”可能有不切合实际的期望(过高或过低),“自己”要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实际上“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可以简化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认可关系。从哲学上讲,“自我”与“他人”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范畴,人类一直在寻找它们之间的平衡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而丧失了自我;也有很多人因为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期望盲目操作而害己害人;当然也有很多人因为能平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最终成为强者。处理这个问题的原则应该是:自我认识是前提,他人期望是参考。对于正处于人生转折点的高中生而言,这一话题的确很有思考的价值,有很强的导向意义。考生面对这一话题应该有话可说,有情可诉,有理可讲。重庆这个文题还使我们想起了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心灵的选择”,不过这个话题已经从道德层面的观照转变为自我意识的提醒,显然突破了传统完美主义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正视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在“理性”的光芒中,探求健康个性的培养和张扬。这是一种难得的人文关怀,激活了生命的沉淀,因而显得更加温馨。从个人意识向他人意识的拓展,是人类逐渐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强调个人意识与他人意识的并重,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广东卷:命题者选取了由寓言《郁离子·冯妇》改编的一则材料,要求考生写一篇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的作文。“语言与沟通”这个作文话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从大的角度讲,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变得十分重要。从小的角度讲,广东省是全国著名的方言区,是方言最顽固的地方,甚至还有许多小地方的方言,很多人不会讲普通话,连广东人自己交流起来也觉得比较困难。深层次地说来,语言学是当今人文学科的前沿阵地之一,语言学曾引发了现代哲学和现代文化的方向性变革。这个话题无疑是在引导考生对现代科技发展和人类情感隔膜的现状进行深刻思考——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便利了人们的交流,另一方面又使人们在情感上更加隔膜。如何加强人们的语言交流进行成功的心灵的沟通?在构思的时候必须想到:语言不仅仅是指口头语、书面语,还有人类肢体语言;语言是沟通的重要媒介,但又不是唯一的;语言对于沟通多么重要,有时没有共同语言,又“话不投机半句多”„„问题多么复杂!特别要注意领会命题者的隐性导向——“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考生不能另起锅灶,不可谈非人类的语言,也不好根据材料中的“虎”、“火”之误

解,只说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更不能产生惯性的错误——谈什么“言为心声”、“理解万岁”等等。当然,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个话题空间可能比较局促狭窄,虽然大部分考生在语言交流中都有或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但毕竟不深不透,因而文章富有文采和真情实感就更加重要了。

浙江卷:文题材料来自于2003年浙江省首届公众人文素养及需求的调查报告(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课题组承担),命题者通过简洁而有说服力的调查材料以及明白晓畅的提示语,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人文素养与发展”的关系,启发学生思考社会矛盾,让学生理解生活富裕了,还要有建设精神家园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对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发展进行思考并出谋划策,这非常符合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核心内容。“人文素养与发展”是一个非常前沿且深具时代意蕴的话题,特别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这个话题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从当前世界发展的态势来看,人类文明已呈现出经济建设与科学文化的交融趋势,社会进程中偏废任何一方均会导致毁灭性的灾难。人类要想进步,必须学会用“两条腿”走路。这道作文题在语文气质、人文气息方面均有较好的表现,但其可操作性与创新意识均显不足。因为文题缺乏适当的解析,材料没有给学生提供确定的信息,话题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大清楚,学生对“人文素养”这一术语,“耳熟”却不“能详”。有人认为,这个话题“口”开得比较大,进去容易出来难,学生容易写泛泛而论的议论文,但不深刻透彻。实际上,由于观点、内容、文体方面有相当的限制,这个话题比较适合于写思辨性散文。话题中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条件式的关系,写作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切实的角度、充实的材料和巧妙的构思。考生一方面要注意:大气的话题要有大气之作——为思想而文,为精神而文,乃是大气之作;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要善于“化大为小”——哲理生活化、内容具体化,切入点小而准。

江苏卷:命题者从自然的两极“山”与“水”切入,用优美典雅的语言勾勒出“山”和“水”的特点以及“山”、“水”给人的启迪,充溢着诗情画意,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让考生在审读中得到美的熏陶。“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这一话题内涵深刻丰富,具有较强的人文气息与哲学气质。文题可作以下三个层次的悟读:其一,自然意义上的山和水,确定山与水不同的内涵,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的熏染、影响;其二,运用象征或比喻,拓展“山”与“水”的外延,由自然山水而推及人事、性情、道德、文化意义上的山水,谈人格特征、谈人生感悟、谈文化思想;其三,撇开山水,提炼出哲学意义上的“稳中有变、动中有静”这样的话题,探究“沉稳”与“灵动”的价值区别,也可以藉此展现考生思维的深刻性、辩证性。这三个层面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只要选择好一个切入点,依照一条确定的线索组织材料,突出中心与重点,一定可以使你的思想篝火明亮起来。当然,江苏这个文题对文化积累不够或悟性不足的考生而言,无疑是一道难题。有人认为必须写出材料中蕴涵的“变与不变”互为转换理念,强调材料中的“然而”是切题的标尺云云,还是把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混为一谈了。由概括材料寓意来确定自己作文的主旨,这自然是安全迅捷入题的一种技巧,但思考要见深度,要有新意,也并不容易。如同北京卷文题一样,考生如果能够“兼写两个方面”,例如扣住“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表述“变与不变”的哲理性或丰富多彩的人性,例如赞美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例如由水智山仁写到人的且智且仁或由水灵山稳写到人的且灵且稳,例如写水的灵动教人“柔”、山的沉稳教人“刚”,文章肯定又上了一个档次。不过“只写一个方面”也能写出佳作,例如立意来自材料,写一篇有关“仁者乐山”或“智者乐水”的散文,例如立意来自话题,写一位有“山的沉稳”的父亲,仍然能够立意深刻、意境深远、感人肺腑。就整体而言,江苏作文题目是一个有层次、有品位、充满活力、蕴含生机的题目,但也有不足之处:

1、说是话题作文,实际上又不符合话题作文的命题规律,提供的材料有意无意地成了制约写作的重要因素,写作难度比较高,作为竞赛题似乎还可以。

2、“给材料”与“给话题”之间缺乏必要的过度性的语段。话题的重心是“灵动和沉稳”,而材料的重心是“变与不变”,使考生难以协调和适应,似乎有“话”无“题”了。因而有不少考生反映考试时找不到真切的感觉,也不大明白立意的倾向,只好在镣铐的束缚下尽量跳出美丽的舞蹈了。

湖南卷:湖南卷的作文话题是“家庭教育”。命题者对我国目前家庭教育情况基本肯定,但又指出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是我们应试构思的大概框架。命题风格朴实、内涵丰厚,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现实性;尤其是审题上不为难学生,有利于表达真情实感。在这里,“家庭”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没有比喻或象征的含义。确实,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家庭、社会也很重要,这是一个长期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又是一个改革开放以来漏洞百出问题多多的社会热点。学生是家庭的重要成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高中生,对家庭教育都有真切(或幸福或痛苦)的体验,因而可用材料丰赡充裕,切入角度可大可小,构思可虚可实,关键只在于选定一个中心深入述说。阅卷之后发现,完全偏离话题的文章极为少见,考生的失误比之于往年大为减少。当然,明显虚构、宿构和“移花接木”之作在所难免。写这篇文章,考生应该注意的是,材料中有肯定也有否定,这就要求有辩证思考,一分为二分析问题。考生最好是站在被教育者的角度来感悟这个问题,就会有特殊的感受。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命题人似乎有这样的意图:在一个家庭中,家长和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家庭教育孩子也有发言权。然而,考生的作文却不能成人化。

湖北卷:材料中的故事似乎是一个寓言,“买镜”可以说是一个比喻的说法。虽然是“寓意型”话题作文,但是寓意比较浅近,审题几乎没有什么难度。题意的核心关系到人的思想觉悟和认知方法的问题,问题的本质是我们怎样对待自身的缺陷,要勇于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命题的意图似乎在于引导理性启蒙和人格塑造,话题可以论及个人、论及国家、论及民族甚至论及全人类,因而从写作技巧上讲,“买镜”可以换成“自我认识与他人评价”之类的话题,这样考生在审题时就不会“遭遇”人为的无谓的障碍。“买镜”有两种情况:买明镜与买昏镜。它体现的是做人的学问、做人的艺术,可以看出做人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要买模糊镜子的人看来是不多的。但是,自命不凡、自我感觉太好,因而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希望“模糊”的人,却真的还不少呢!顺着这个角度写下去,似乎可以把握命题者的意图。这道文题的不足之处也是比较明显的:1.材料老套、沉闷,立意受限制,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很难有自由发挥的空间;2.材料表述比较繁杂,不少考生反而无所适从,有的考生干脆以“镜子”为话题了;3.跟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中的某些语段极为相似,似乎和思想政治、伦理道德说教若即若离;4.命题有模仿2002年台湾国文考试题目《对镜》之嫌疑,而且“买镜”又不如“对镜”灵活且空间大。

福建卷:这是一道别出心裁、富有创意的作文题。彻底取消了审题,可以说是“零审题话题作文”;在文体上,选择的自由度极大:人物评论、文学评论、杂文短剧、故事新编等等,尽可展其所长。文题的创意主要体现在话题性质与其他省份不同,把作文与读书紧紧结合起来,试图引导学生关注文化阅读,开展心灵的对话,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很符合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宗旨。题目中有十个提供给学生选择的“话题人物(形象)”,其筛选很有讲究,不仅兼顾其性别、身份、种族和术业所属领域,而且做到东西方文化、科学与人文、课内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相结合,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给足了学生写作自由空间。我们认为,写作的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诠释,作文中的话题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哲理或事理,高中生大可凭借上述人物诠释自己对世界本体人生百态的理解,做到大气、大胆的“六经注我”,而不是匠气、怯懦的“我注六经”。理想的文章格局似乎是:由对象触发思想,由思想集合材料,由材料塑造形象,由形象表达主题。福建这种取材广、限制少、主动性强、灵活性高的作文命题方式令人称道,命题立意上的创新更加让人兴奋,孔子、苏轼、鲁迅、曹操、宋江、薛宝钗等等,只要你平时多读书,有自己的见解,不把自己的视野完全束缚在课内,那么,一定能写出很有个人见解的好文章。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给语文教学以正确的导向。特别是曾国藩,功过是非历史并无定论,这就更加能够撞击出学生思想的火花。文题美中不足在于:1.所提供的写作对象涵盖面不够,命题过于讲求面向教材,却背离了学生阅读的现状。2.缺少必要的提示,例如有的考生不敢确定“桑提亚哥”是否就是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甚至面对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冬妮娅,许多学生也一脸茫然。福建是个以山区为主的沿海地区,人口素质层次不一,这种试题好象不切合福建实际情况。3.评判标准难以把握——一方面,学生各抒己见,百花齐放;另一方面,阅卷教师是否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能否看出其中“余秋雨式的错误”,令人忧虑。

辽宁卷:“平凡与自豪”是一道极为平民化、极具亲和力的作文题,又是一道富有后现代色彩的作文题,这可不是一般的“话说‘平凡’”,——关注平凡个体胜过眷顾英雄人物;尊重独立自由神圣平凡的个体,胜过看待专制奴役束缚大众的所谓的精英人物;以“真”消除“伪”,以“凡”取代“圣”,以“个体叙事”反抗“宏伟叙事”。这道试题的出现给我们的写作带来了新的命题范式,启发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和全国卷Ⅲ一样,作文命题涉及到了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问题。文题的导向是如何正确对待平凡,如何理解在平凡中孕育着伟大。在人们的认识中,伟大与平凡是两极,可平凡就是平庸吗?鄙弃平庸是应该的,但只赞颂伟大而不甘于平凡轻视平凡,却是错误的。平凡充实并非没有自豪的理由,并非没有魅力可言。从根本上说,平凡是一种选择,自豪是一种心态。考生在构思立意时如果能够因小见大、辩证思考,一定可以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在审题时千万不要把“平凡与自豪”和“平凡与伟大”、“平凡与崇高”混淆起来而误入歧途。不少专家认为,在“平凡与自豪”这个话题之下,也容易出现抄袭或宿构现象,而且作文好写但是难以写好,但象辽宁这样命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包容”,这样“忙”下来,肯定会使语文教学逐步走上一个健康、有序、全面、客观的正确的轨道。

整 体 评 价

通过上面各地高考作文题的分析,不难发现,尽管各具地方特色可谓千姿百态,但有几点是共通的。十五道文题就整体而言,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从形式上看,基本上仍然是话题作文,个别地方没有使用“话题”的提法,但本质还是相同的。北京卷大概属于题引式话题作文,而上海为了避免在材料和导语的处理上可能会画蛇添足,反而产生不必要的干扰,则干脆不用材料和导语,真是简洁的“命题式话题作文”。大多数作文题目(全国ⅠⅡⅢⅣ卷、天津、重庆、广东、浙江、江苏、辽宁等卷)沿袭了2003年全国试卷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种关系型的话题形式。不过其中的关系已逐渐趋向简明、灵活,而且有的实际上不一定是必然的联系(例如全国卷Ⅱ);作文要求也有所降低,比如说北京卷和江苏卷,允许考生单写其中的一个方面。很明显,命题者试图在开发与限制之间寻找一种折中的平衡。这种形式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可以有效地防止宿构,又能够考查学生思维的辩证性、严谨性、整合性和创造性。

二、从内容上看,命题取向基本上具有开放性和人文性。一方面,为了拓展高考作文的“表述领域”,有意把考生的眼光引向外部世界,引向社会现实生活,引向人的生存环境,引向难以预测的未来。这方面代表性作文题是上海的“忙”、广东的“语言与沟通”、浙江的“人文素养与发展”等。另一方面,鉴于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又刻意地把考生的思考引向主观世界,让考生侧重感悟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呵护心灵建设,关心人格的塑造和发展,注重价值取向的评判和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方面代表性文题是全国Ⅱ卷的“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关于人的心理调控)、重庆卷的“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关于人的自我意识)、辽宁卷的“平凡与自豪”(关于价值观念)、天津卷的“材与非材”(关于人才评判)、湖北卷的“买镜”(关于个性健康和思想方法)等等,让人倍感亲切和温馨。

三、体现新课标的教书育人理念,关注中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前夕,命题者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要积极渗透新课标的理念,为新课标的实施奏响前奏曲。这一设想理应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赞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把写作和阅读联系起来,把写作和生活联系起来,把写作和思考联系起来,并且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具有“审美与探究能力”。如果说福建卷作文题侧重考察学生阅读的广度的话,那么江苏卷作文题则是侧重考察学生阅读的深度;天津卷作文题间接地涉及到了审美意识,浙江卷作文题则直接地论述人文素养的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导向或指向是十分明确的:学生平时课外的阅读视野要与当代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科学家的生活关注面趋同;学生要注重生活哲理和辩证思考,努力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境界。可以肯定,2004年高考作文命题,基本上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由所谓的“创新求奇”向“平实辩证”的自然过渡(虽然全国ⅠⅡⅢⅣ等卷沉稳有余而灵动不足),同时也基本上拆除了道德的篱笆,淡化了说教的色彩(虽然湖北卷和辽宁卷还有一些思想意识倾向性),真正回到了“大语文”的层面。

四、深刻反思并大胆改进话题作文题型结构模式,已成趋势。东拉西扯何时了,话题知多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连续若干年只考话题作文的做法有了不同的看法,对话题作文题型结构模式也有了不少的改进设想。虽然2004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基本上仍然是话题形式,而且竟然其中有十道是关系性题型!轰轰烈烈之后必然会冷静反思——“话题作文”真是到了“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阶段了。高考作文命题在不断创新、相互学习和借鉴中呈现出了多样化、多元化,预示着“传

统话题作文时代”即将终结。根据各种信息演绎归纳推理,不久的将来,高考作文可能有以下三种基本题型:1.命题式话题作文。这类文题跟2003年北京题《转折》、2004年北京题《包容》、2003年上海题《杂》、2004年上海题《忙》相似,这不仅仅意味着某些传统理念的回归,而且更加有效地防止宿构和随意拉扯。2.对话式话题作文。对话是21世纪人类社会解决矛盾纷争、进行心灵交流的主要手段。在作文训练和考试中,“对话”或许是单极的,但却是一种自然表白。这类文题的基本模式可以是“以‘××××’为话题,与×××对话”,例如“以‘文学与人生’为话题,与鲁迅对话,写一篇文章”。当然,文题肯定留给学生足够的选择余地,也就是说,一个文题之中提供了好几个话题,如同2004年福建作文题,有十个“话题人物(形象)”提供给学生选择。这类文题实际上是“二合一”模式,既提供了话题,又同时提供了述说对象,其作用在于能够比较全面地考察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包括社会阅历和叙事、抒情、议论等表达能力)。3.问题式话题作文。当代中学生再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对某些问题是不能不深思熟虑的,或历史或现实,或社会或人生,或事业或生活等等,这也是“重在参与”的必然要求。因此,类似“以‘××××现象或问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样高考文题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

人道是:中流击水成败有分晓,华山论剑境界明高下。15道高考作文题,经过综合分析,似乎可以将其排出座次:上乘文题——福建卷、上海卷、江苏卷、广东卷;中等文题——辽宁卷、北京卷、浙江卷、重庆卷。下乘文题——湖北卷、天津卷、湖南卷、全国卷。

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评析 篇2

2011年的全国高考已经落下帷幕, 综合研究今年高考试题, 可以说是稳中有变、变中出新、新中带奇。具体来说, 有以下特点。

(一) 立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突出主干知识与焦点问题。

2011年历史试题均依据考试大纲或本省市考试说明, 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同时, 突出考查主干知识与焦点问题。

1. 考查时间、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等基本知识与理解、分析、综合、判断、归纳等基本能力。

如北京文综第23题历史文献排序;天津文综第9题国际关系大事排序;上海单科第9题的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和民族政权的对峙;广东文综第23题的马歇尔计划;福建文综第23题的杜鲁门主义;浙江文综第12题“小国寡民”;浙江文综第15题的明清会馆;江苏单科第15题罗斯福新政内容;山东文综第9题的科举制与读书、做官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关系等。

2. 焦点及热点问题是历年高考必然会涉及的问题, 在2011年的高考试题中, 侧重考查以下焦点与热点问题。

(二) 利用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2011年高考试题运用了多种类型的材料, 如图片、示意图、漫画、海报、宣传画、表格、媒体报道、诗歌、歌谣等, 有的甚至是学生的课堂笔记。具体表现如下。

1. 图片材料。

课标文综第25题“货币使用示意图”, 第32题商品、资本流动示意图;天津文综第4题的“大清邮票”, 第10题的“马拉汽车”;江苏单科第7题“天津同升和帽庄”, 第17题“阳台对话”;山东文综第10题农业生产工具, 第13题营业执照;福建文综第14题的坎儿井, 第24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变化图, 第16题的境外抗战;浙江文综第22题的绘画作品, 等等。

2. 漫画材料。

北京文综卷第17题“殖民侵略”;江苏单科第2题“进士分布图”;福建文综第22题经济大危机时期的漫画;安徽文综19题“近代德意志代议制 (政体) 的特点”;上海单科33题“对垄断组织本质的认识”;四川文综17题“20世纪初中国政治民主的社会诉求”, 等等。

3. 表格材料。

北京文综卷第19题企业结构表;山东文综第12题民族工业的发展;广东文综第17题农民会员数量变化原因, 第18题杂志封面等;上海单科第3题“欧洲中世纪的采邑制”, 第29题“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海南单科第22题“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影响日本政局变动的社会因素”;福建文综第24题“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等等。

4. 重要历史人物言论。

课标文综第26、27题, 分别摘选黄宗羲、苏格拉底言论;江苏单科第9题、第10题、第24题A, 分别摘选费孝通、毛泽东、米庆余等言论;福建文综第18题、第41题B, 分别摘选林则徐奏章和康有为、白寿彝言论;浙江自选第9题, 分别摘选夏衍、[美]马士的言论;海南单科第29题, 摘选奕䜣等言论, 等等。

5. 对思想史的考查较多, 难度相应较大。

江苏单科第5题用进化论的观点诠释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第13题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天津文综历史第3题李贽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课标文综第27题苏格拉底捍卫思想自由原则的主张;北京文综第20题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福建文综第21题文艺复兴时期探索与发现、思想与文化等成就;浙江文综第38题顾炎武的分权和评判君主专制思想;山东文综第27题黄宗羲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安徽文综第14题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对待西学态度的比较, 等等。

(三) 古今贯通, 中外相联。

2011年高考试题中, 贯通古今、中外相联的题目较多, 这类题目综合性相当强, 难度相对较大, 试题分值都较高。如天津文综历史第12题的古今的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19分) , 第13题全球化的发展历程、近代中国与全球化的关系、对全球化的认识;山东文综第27题明清儒家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福建文综第38题古今中国政治的重大变革;浙江文综第38题中国古代到现代的政治文明;安徽文综第35题古代和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等等。

(四) 贴近生活, 关注热点及地方文化。

1. 社会生活在高考试题中也成为命题关注的区域。如天津文综第6题;浙江文综第17题;江苏单科第7题, 等等。

2. 考查地方历史、关注地域文化。新课标自主命题的省市试题重视地方历史文化的考查, 给本地考生以亲切感。北京文综卷第12题北京出土的货币;安徽文综第12题的安徽名胜古迹和第35题的古代安徽经济, 等等。

(五) 文史常识与史学研究题屡有出现。

2011年高考试题重文史常识与史学研究的考查。如天津文综第1题的古今地名对照;山东文综第27题史实与史观;广东文综第38题;浙江文综第14题;安徽文综第22题;浙江文综第14题, 等等。

个案评析:

1. 课标文综卷。

(1) 创设新情境, 提供新材料, 在新情境下考生提取有效信息、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主干知识少, 边缘化知识变得重要。尤其是选修内容。如第45题答案完全来源于材料中, 与课本知识无任何联系。第47题显得有点偏、难。

2. 北京文综卷。

(1) 稳定性。试题形式和分值仍然保持不变, 材料沿袭以往风格。即围绕某一主题, 引用四段材料, 探究四个问题。如第37题以“国家制度”作为切入点, 分别从“秦到汉的政治制度”, “1787年宪法与《独立宣言》”等4个方向设计问题。 (2) 时代性。北京文综卷从来不刻意回避热点, 如第38题涉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努力。

3. 天津文综卷。

延续2010年的试题布局, 将政治、历史与地理三部分明确分开;关注主题知识、热点问题, 如第6题的民生问题、第7题城市化、第8题的危机意识、第9题的单位GDP能耗、第12题的法制与社会。

4. 安徽文综卷。

继承2010年试题的特点, 稳中求新。 (1) 创设新情境, 引用新材料, 知识考查与能力立意并重。如第12题的安徽境内的文物古迹;安徽文综第13题绘画作品;第16题的中国军队境外抗战;第19题德意志第二帝国漫画;第20题大国崛起示意图。 (2) 选修内容一改2010年单纯采用选择题的方式, 而是一道选择题、另一道与非选择题相整合, 分值基本基本稳定在10分左右。 (3) 两道非选择题的设计可以说是东边日出西边雨。一道题延续2010年强综合、大跨度的设计特点, 如第35题中国古今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另一道题则是中外横向对比, 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如第36题的政治制度变化。 (4) 关注社会热点。如第22题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露问题。

5. 福建文综卷。

(1) 考查内容基于模块, 突出主干知识, 引用丰富材料, 体现能力立意。如“坎儿井”、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美国的经济危机。 (2) 运用新材料, 纵横考查历史知识。如第38题第二小问, 通过三个时段和三幅漫画解读出有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与当时的国际环境, 总体要求比较高。

6. 广东文综卷。

创新仍是广东历年高考试题的特点, 2011年表现为:如第16题以辛亥革命后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为题, 从微观中看辛亥革命宏大历史的影响;第17题以大革命时期农民入农会的数量变化看北伐战争的影响;第38题将历史知识与史学研究相结合, 第39题以探究的方式考查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思潮的兴起与变革, 很好地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等等。

7. 江苏单科卷。

(1) 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广泛, 图文并茂。如第2题、第6题、第7题、第11题、第17题等。试题难易度起伏较大。如第1题学生可能就会碰钉子。其他如第6题、第9题等难度亦不小。重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如第2题的科举制、第4题的行省制、土地制度的变迁等。非选择题以“小切口、深分析”的方式设计, 新颖而有高度, 具有综合性、探究性的特点, 如第21题儒学的教化功能;第22题剖析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原因、表现及评价;第23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原因、对政治的影响及认识。

8. 山东文综卷。

(1) 灵活考查思维能力。如第11题通过对近代纺织企业与其他行业的数量比较, 考查了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不均衡性, 考查历史思维深度与广度。如第15题从空间上涉及欧美四个主要国家, 从时间上涉及近代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三个历史阶段, 考查考生对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把握。 (2) 突出研究性, 注重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考查。如第27题以“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设题, 突出了史料在历史探究中的地位。

9. 浙江文综卷。

整体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和素质教育要求, 凸显理解和应用能力, 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融为一体;贴近时代生活, 强调“以史为鉴”。不刻意回避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如辛亥革命100周年、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中东问题, 引导历史教学培育民族精神和培养世界意识的现代公民;注意梯度区分, 关注知识联系, 如第12、21题中外关联, 第38题古今贯通, 等等。

二、201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提升策略

高考复习要求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 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一) 夯实基础知识, 理解历史概念。

考题形式千变万化, 新颖材料层出不穷, 但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大家的历史知识贮备上面。因此, 要脚踏实地, 稳步推进, 牢固地掌握备考知识点, 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为下一轮综合复习奠定坚实基础。

落实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重要经济政治制度、重要历史概念、重要历史结论等, 并作相应的分类、对比研究;通过多种途径梳理主干知识;注意对历史素养方面知识的复习。

(二) 把握历史主干, 重构知识体系。

在夯实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对历史知识进行重新整合, 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意义重大。最好是打破模块局限, 构建通史框架体系。按历史发展的阶段重新整合历史知识, 构建通史框架, 加强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 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史观。

(三) 了解基本史观与史学范式。

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证史观。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因和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现象与本质;实事求是;英雄与人民群众史观;阶级斗争史观, 等等。

2. 全球史范式。

要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将中国史放到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考查。尤其是要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主动融入世界, 参与国际竞争的原因、表现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影响。

3. 现代化范式。

它强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 推动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 从而带动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变化。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用现代化的理论来阐释历史。

(四) 关注人类社会。

在平时复习时, 应尝试以某一个社会问题为主题, 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性与逻辑性, 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公民意识为例。历史上, 封建专制制度、教会的神学世界观、封建落后的思想文化培养了适应封建政治文化发展的臣民意识, 根本谈不上什么公民意识。近代以来的思想启蒙运动、政治革命, 公民意识在不断提高。但近代的中国, 民众的这种意识却极其淡薄。改革开放后, 随着思想得到了较大的解放, 民主法制建设的完善, 我国公民社会主义民主、法律意识得到提高。在复习过程中, 以公民的民主法律意识为主线, 联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法律制度与人文主义, 古代中国封建专制集权制度, 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革命, 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律制度建设与完善等史实, 来构建小专题进行复习。

(五) 训练高考试题, 提高解题能力。

解题能力只能在训练中得到提高, 科学的训练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方式。高考试题的规范性、导向性是毋庸置疑的,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 要注意训练近三年的高考试题 (尤其是新课改区的试题) 。

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评析 篇3

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翡冷翠山居闲话

(徐志摩)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这边艳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

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平常我们从自己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我们执事的地方,那无非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一间狱室移到另一间狱室去,拘束永远跟着我们,自由永远寻不到我们;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堆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是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所以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恣态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曼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

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哥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卑斯与五老峰,雪西里与普陀山,来因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斯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莺,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心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18.填空。

作者认为,要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你____、____、不必带书。

19.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为什么用“扮”、“装”这两个字眼?

答: 20.在畅叙如何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之后,作者在最后一段做了怎样的拓展与深化?

答: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胡适曾经说过,徐志摩的人生只有“爱”、“自由”、“美”。对爱、对自由、对美的讴歌正是本文的感情基调。

B.一个“你”字频频出现在文章中,不仅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而且使人如临其境,得到美的享受。

C.作者以空间为序,写澄蓝的天空、山罅里的泉响…对美好自然的描摹之中,含蓄地歌颂生命、礼赞青春。

D.文章第三段写山泉,一连用了几个“流”字,既写出了山泉的悠长,又写出了它恢弘的气势,营造了物我一体的意境。

E.这篇文章联想丰富、组合自由、气韵生动,尽管不无“西化”的色彩,但汉语的优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答:()()

这是一篇田园牧歌似的散文,文学色彩明显浓于议论性散文《话说知音》(2002年全国高考选文)。文章情调悠闲纡徐,从容自适。全文用与读者“你”交谈“闲话”的口吻展开,亲切自然,又带有些急于让“你”与之共享、与之“众乐乐”的迫不及待。作者始终扣住“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的主题,从个体内心感受的角度,着意抒写独自作客于翡冷翠山中的妙处和快乐的心境。文本的内容及形式均切合考生的认知结构,对考生备考具有多方面的检测价值和良好的阅读导向作用。

第1段写“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必矫饰,可以完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因为山中的大自然是远离现代文明之嚣闹繁杂的一个幽僻之处。在那儿,你不用在乎人家怎样看你,“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答案拟为“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似概括得不够完美。

第2、3段写独行山中的舒畅更无可比拟。徐志摩偏激地认为“顶好是不要约伴”,这对天性浪漫的诗人来说,不啻于骇世奇言。“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着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它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它的姿态是自然的,它的生活是无阻碍的。两个比喻贴切极了。此时,人与自然已经互通融合、天人合一了。

接着,作者连用4个分句进一步描写独自畅游山中的美妙,抒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这里,以一贯之着徐志摩批判文明、崇尚自然的自由理想。答案认为这两段是说“不要约伴”,差强人意。

第4段作者进一步提醒你“也不必带书。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一个反问句,更加肯定地道出“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的主题。

第18题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对内容要点的归纳。

第19题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牧童、渔翁、农夫、吉卜赛人、猎户这几种人,不仅在装束上最无拘无束,同时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人。作者之所以要用“扮”、“装”这两个字眼,是因为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像牧童等人那样洒脱,那样自由自在地去接近大自然。

第20题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然而,这部奇书,却并非那么好懂,作者提出的条件是:“心灵上不长苍瘢,眼不盲,耳不塞”,若再结合作者在文章中一再强调的“山居”“不要约伴”“不必带书”等要求和叮咛,我们可以约略窥得读懂大自然这部奇书的方法和途径:不但需暂时远离尘俗和现代文明的喧嚣,也需一个从容、空旷、能容万物的自由心境,更要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倾听”。答案说“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大自然;大自然可以慰藉我们的心灵,指示我们的人生方向(即最高等教育)“是符合作品愿意的。

第21题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本文的最大特色是笔调清新流畅,语言亲切、流畅而富于表现力。徐志摩散文的语言“在白话的基础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陆耀东《徐志摩评传》),词藻丰富,驱遗自如。文章善用排比,琅琅上口,富有气势和节奏感。如“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气的宇宙里自得。”读来有一种畅流不息、行云流水之美。

文章巧用比喻,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不说“头发”“胡须”,而说“蓬草”“苔藓”,更显情趣,更具诗性;“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投身大自然就像小孩扑入母亲的怀抱,而且如裸体的婴儿般赤纯、天真,与大自然体悟相通,妙契同化。这是怎样的愉快和幸福!“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这又是多么美妙的联想!“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行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用“疮瘢”来比喻“低俗、污秽的东西”,把“大自然”比作“无行迹的最高等教育”和“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再贴切不过了!

由于句式的变换,长短句的结合,文章显得气韵生动,富于弹性和韵律:“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状语“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后置,起到强调作用。若按一般的句式,则是“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在火车,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带书”,就显得平淡多了;“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使用反问句式,肯定的意味更浓烈。若还原成一般陈述句,“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的”,效果则不够强烈,也太呆板。

此题C选择肢中的“以空间为序”不对,“在对美好自然的描摹之中,含蓄地歌颂生命、礼赞青春”属无中生有。D选择肢说“流”字“写出了它恢弘的气势”不当,“营造了物我一体的意境”的分析也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

18.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不须约伴

19.答:在作者眼中这几种人在装束上是最无拘无束的,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最自由的。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像牧童等人那样自由,那样接近大自然。

20.答: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既深奥又浅易;只要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大自然;大自然可以慰藉我们的心灵,指示我们的人生方向。

全国高考作文评析 篇4

目前看来,各省市作文材料的选择以贴近现实的时事和哲思类的寓言、名言等二分天下。不论前者还是后者,善思考、多积累、阅历广、眼界宽、格局大的考生都会占据优势,因为不论什么作文题目,能够选拔出来的一类作文都具备相似的特征,是同一个阅卷标准的产物。

归根结底,所有的材料类作文都是一种解决途径:用你所知道的新材料来印证你所生活的世界,去启发你的思考、引导你的关注、抒发你的情怀、表达你的观点。

所以,未来的所有考生们,请切记在作文练习中坚持联系现实的眼光。以今年的某几个题目为例。比如新课标卷材料的主题“同学关系”,每个高中生都必然会经历;北京卷中所提到的“手机”,现在的高中生几乎每个人都有。这些都是来自生活的材料,而你的立意呢?也该当是出自你对生活的点滴发现和深入思索。

像是北京卷材料,学生们面对着这样一段对话,完全可以从手机联想起已经消失的BP机,从而想起一个又一个曾经贴近生活而又消失的时代(全民自行车被全民电动车取代、蜡烛被电灯取代、纸书即将被电子书取代等)。当然,你更可以据此而去思考,自己又被这样的科技进步改变了多少。曾经习惯“马赛克”画面的古老游戏,如今也津津乐道于3D画面的质量了……考生还可以想起从诺基亚的砖头机到苹果的智能机的飞跃,想起社交网络、电子阅读等很多生活中曾经接触的东西,它们同样在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而新课标卷这个题目,不但贴近个人生活,更加给我们留下了直面时事的空间。敏感的学生或许看着这段材料就直接可以联想到前阵子网上很火热的“杀室友”事件,形成联想后,自然能提升文章深度,拓展格局。所以,这次的作文题,恰恰是新课改以来,作文高分应该努力的方向。

至于哲思类的“心灵鸡汤”们,如果仅仅停留在“如何指导我未来的生活”这个角度,那就眼界太小了。哲思类的命题用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本质上和“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的小学作文类似。因而,即使哲思类也不能简单处理,一定要推广,不仅是个人的,更是群体和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对哲思本身的对与错来说,考生当然也可以反对或批判,然而这时候的立足点也要结合时代来看,比如“不合时宜”、带来不良的社会导向等。批判不能是强词夺理,不能抬杠,更不能故作新论。

高考语文作文结构,2004年 篇5

看惯了太多的勾心斗角,也看倦了太多的贪官污吏,内心迷惘而又不知所措你却笑着对我说,若心中有德,一切终将释然。(提出中心论点)

心中有德,是那淡泊名利的心境。(分论点一)

你静静地漫步于乡间丛林,身上穿着打着层层补丁的衣服,脚上穿着破了洞的草鞋,脸庞被晒得黝黑,唯有那眼睛依旧炯炯有神。我望着你,陌生而又熟悉。身于豪门,本该享受荣华富贵,平步青云,怎奈你那高昂的头颅,始终不愿垂下,宁可受苦受累也不为那“五斗米折腰”。你心中始终以百姓为重,却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事例概括、分析论证)因为心中有德,那淡泊名利的心境,所以千百年来人们牢记你,那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点题,呼应分论点一)

心中有德,是那舍生取义的精神。(分论点二)

你站在驶向零丁洋的船头上,平静而又无奈,平静是因为你视死如归,无奈是太多的无德者与元兵相勾结,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却敌不过内外夹攻。留炎汗多次来找你,他给你讲了那么多你看不到的“美好前程”,可你不但不接受,还对着留炎汗破口大骂,骂得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事例概括)是的,我知道,纵然你失去所有,可你还有一件东西永存心中,那就是德。你没有忘记百姓,没有忘记国家,于是便有了零丁洋上的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刹那,远处的宋代为你永存。(分析论证)因为心中有德,心中那舍生取义的精神,所以你永垂不朽。“文天祥”深深烙在人们的心上。(点题,呼应分论点二)

心中有德,是那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情怀。(分论点三)

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多少个日日夜夜,你睡不上一点好觉,吃不上一顿好饭,更令人叹息的是,后主刘禅之无能。救国之重任全压在你身上,可你没选择逃避,你面对着,支撑着。不仅给蜀国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谱写出了著名的《出师表》,以示你心中之德。(事例概括、分析论证)因为心中有德,那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之心,使卧龙之名——诸葛亮流芳百世,成为千古佳谈。(点题,呼应分论点三)

于是我明白了,因为心中有德,所以面对权利可以保持平静的心态;因为心中有德,所以为国可以舍生取义;因为心中有德,所以常为国着想,为百姓担忧,直至死而无憾。

立德在心中,使心中有德,让你不再迷惘,而是在德之引导下,走正确之路,并无怨无悔的走完一生。即使平淡也有滋味,即使平凡也会伟大,即使孤独也会快乐,因为心中有德!(结尾,呼应开头)

【结构】【结构】 【结构】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并列结构(从“ 是什么 ”的角度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分论点一:心中有德,是那淡泊名利的心境。(事例概括、点题、分析论证)分论点二:心中有德,是那舍生取义的精神。(事例概括、点题、分析论证)分论点三:心中有德,是那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情怀。(事例概括、点题、分析论证)▲结尾部分:深化话题重申中心论点

直面挫折

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活是风雨与阳光的协奏曲,既然要生活,就必会遭受到风雨的洗礼。现对挫折,我们怎样才能弹奏好生活的乐章?(提出中心论点)

直面挫折,就需要勾践“卧薪尝胆,历经磨难而不屈”的坚毅。(分论点一)

会稽一战,越王勾践沦为吴王夫差的俘虏,他要做夫差的马夫,为夫差牵马,干牛马般的粗重活,吃猪狗不如的饭菜,堂堂国君,竟要饱受此等耻辱!然而他没有沉沦,而是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不断激励自己,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成为一代霸主。(事例概括)如果勾践在直面挫折时,没有那种坚毅的人生态度,终身都可能沦为夫差的俘虏。(分析论证)直面挫折,勾践的坚毅不屈让他名垂千古。(点题,呼应分论点一)

直面挫折,就需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心态。(分论点二)

面对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民不聊生的现实,他企图通过入仕为国效力,然而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他最大的人生热情被付诸东流,他哀叹,郁闷,痛恨,在残酷现实面前,他选择了辞官归隐,寄情于山水田园,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南山下悠然采菊,在柳树旁的宅堂前饮酒写诗,逍遥自在。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事例概括)如果陶渊明在直面挫折时,没有那种恬淡的心态,那么他肯定会抑郁一生的。(分析论证)直面挫折,陶渊明的恬淡心态让他成为佳话。(点题,呼应分论点二)直面挫折,就需要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豁达。(分论点三)

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他失意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虽没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但他仍高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屡遭贬谪,仍能笑谈人生。(事例概括)如果苏轼在直面挫折时,没有那种乐观豁达的心态,那么他也无法在官场失意的人生中,寻找到人生中的乐趣。(分析论证)直面挫折,苏轼的乐观豁达让他名随史留。(点题,呼应分论点三)

轻轻翻开史册,你会看到,仲尼厄而《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因为他们都能直面挫折,故成就了不凡业绩,成为历史的天空中最闪耀的星。如果直面挫折,能与坚毅同行,我们会多了一份顽强不屈;如果直面挫折,能与恬淡的心态同行,我们会多了一份泰然自若;如果直面挫折,能与乐观豁达同行,我们会多了一份坚定沉着。在风雨兼程时,如果我们能直面挫折,学会坚毅,学会恬淡,学会乐观豁达。那么,生活处处有阳光!(结尾,呼应开头)

【结构】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并列结构(从“ 怎么做 ”的角度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分论点一:直面挫折,就需要勾践“卧薪尝胆,历经磨难而不屈”的坚毅。分论点二:直面挫折,就需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心态。分论点三:直面挫折,就需要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豁达。▲结尾部分:深化话题重申中心论点

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语言在沟通中是多么地重要!它是一把闪光的钥匙,使沟通直接到达人的心坎上。(提出中心论点)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分论点一)

诚然,父母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当子女跌倒时,是痛斥“没用的东西,怎么搞的”,还是送以一句“这次是有点失策,下回努力”,即会收到截然相反的效果。当子女摘吃了早恋的禁果时,父母们是郑重声明:“那不行,绝对不行”,还是先说一句“你的心情爸妈能理解”再述之以理,效果更不用提起。(事例概括)尽管沟通的心都如月光般皎洁,但语言的表达却让沟通的效果不一样。(分析论证)可见,亲情的沟通,要用好语言的钥匙。(点题,呼应分论点一)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分论点二)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事例概括)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分析论证)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点题,呼应分论点二)恰如其分的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分论点三)

文学著作中简•爱与男主人公罗伯特早期的认识,便因为罗伯特孤傲的语言表达而困难重重。幸好,简•爱直接而爱憎分明的语言打破了两人间的障碍,两颗相爱的心才得以沟通。刘兰芝被遣回家时对焦仲卿所说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焦仲卿“誓天不相负”的回答当中,爱情得到了沟通。(事例概括)爱情有时不能像柳永说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需要沟通。(分析论证)爱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点题,呼应分论点三)

一言以蔽之,请好好运用语言的钥匙,让沟通直接到达心坎上。(结尾,呼应开头)

【结构】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并列结构(从“ 为什么 ”的角度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证)

分论点一: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事例概括、点题、分析论证)分论点二: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事例概括、点题、分析论证)分论点三:恰如其分的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事例概括、点题、分析论证)▲ 结尾部分:深化话题重申中心论点

谈坚持

人们都希望驻足金碧辉煌的“罗马宫城”,到达魂牵梦萦的“象牙之塔”,实现自己长久的梦想,这就需要不懈的努力,因为坚持就是胜利。(提出中心论点)

坚持是对极限的挑战,是对心血和汗水的慷慨挥洒,是对理想的执着,是不到长城不止步的豪迈。(分论点一)刘翔在汗水里争渡,在“苦海”里泛舟,最终登上奥运会冠军的宝座,是坚持;阿姆斯特朗战胜癌症,连续七次获得环法自行车冠军,这旷古绝世的奇迹还是坚持。(事例概括)没有坚持,刘翔就无法登上冠军的宝座;没有坚持,阿姆斯特朗就无法战胜癌症。(分析论证、点题、呼应分论点一)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成功往往就诞生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分论点二)爱迪生的风骨令人折服,他发明蓄电池历时十年,进行了五万次实验,才取得了成功。这就是坚持的力量。有幅漫画,画面上那位老兄挖了四口井没有见到水便扬长而去。其实有的井距水层只有一锨之遥,如果再坚持一下,胜利便属于他了,然而他放弃了,于是与成功失之交臂。(事例概括)丢弃恒久长远的坚持,捡起浅尝辄止的遗憾,当然摘不到金灿灿的苹果了。(分析论证、点题、呼应分论点二)坚持需要七擒孟获的韧性,需要六出祁山的不坠之志,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孤独,更需更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大智大勇。(分论点三)张海迪从小便患了脊柱瘤,胸椎以下的肢体永远失去了知觉,然而她却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了英语、日语和德语,甚至翻译创作了几十万字的小说:这就是坚持。(事例概括)坚持使她只有三分之一的躯体放射出灿烂的光彩,坚持使它终于托起了一轮不落的人生太阳。(分析论证、点题、呼应分论点三)

当然,坚持不是固守,更不是画地为牢。试想,如果蔡伦在造纸的多次失败之后,仍坚持原来的作法,而不是大胆的改进原料,那么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恐怕就要改写成“三大发明”。鲁迅若不是认清形势,弃医从文,中国现代史上恐怕就要多一个平凡的医生.而少一个文豪。那种只知在陈迹斑斑的老路上挥汗如雨,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是莽夫,是懦夫,其结果势必南辕北辙,头破血流。

远方的诱惑是我们之所以忙碌,之所以奋斗,之所以拼搏之所在。当我们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当我们汗流浃背,精疲力竭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心中默念一声:再坚持一下。(结尾,呼应开头)

【结构】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递进结构(从“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的角度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分论点一:坚持是对极限的挑战,是对心血和汗水的慷慨挥洒,是对理想的执着,是不是不到长城不止步的豪迈。

分论点二: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成功往往就诞生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分论点三:坚持需要七擒孟获的韧性,需要六出祁山的不坠之志,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孤独,更需更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大智大勇。▲结尾部分:深化话题重申中心论点

位置

鸟儿飞翔在天空,天空是它的位置;骏马奔驰在原野,原野是它的位置;猛兽出没于山林,山林是它们的位置;鱼儿潜游在清溪,清溪是它们的位置。你有你的位置,我有我的位置,大家各有自己的位置。(提出中心论点)

有位置的人是幸福的。(分论点一,从“为什么”的角度正面论证中心论点)

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上,如果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天地,那么,就不会迷失自我,丢失方向。可以时刻提醒自己:嘿,你的位置在这里。鲁迅弃医从文,拾起文笔作利匕,是因为发现了自己的位置;史铁生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一篇《我与地坛》使千万人声泪俱下,是因为发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找到了位置;华颜钧流落街头,双目失明,以卖艺为生,但他为自己赢得了位置,于是,便赢得了生命„„

有一些人没有位置,没有位置的人是残缺的。(分论点二,从“为什么”的角度反面论证中心论点)

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务,他们没有坚韧的支持,理性的判断;面对白热化的竞争,他们没有终极的目标,强大的动力。他们疲劳地奔波在荒漠之中,失败是他们永远的归宿。

屈原自投汨罗江,一代文豪自此灰飞烟灭,是因为在腐败的楚国宫廷没有赢得应有的位置;李白行走江湖,游历山水,与朝露斜晖为伴,以麻布黄卷为友,也是因为争权夺势的朝廷没留下他的位置;蒲松龄厌倦官场,隐居山野,一本《聊斋志异》映出了一些人的狰狞面孔,也是因为在浮浮沉沉的前半生没找到自己的位置„„

有些人位置很“低”,但心很好,像李素丽,照样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有些人位置很“高”,但心不正,像成克杰,最终还是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愿你我都能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快快乐乐生活下去!(结尾,呼应开头)

【结构】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正反结构(从“ 为什么 ”的角度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分论点一:有位置的人是幸福的。

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评析 篇6

沟通,勿轻语言

“鸡同鸭讲眼碌碌”,这是广东著名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主题曲的一句歌词,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语言在沟通中的重要性。正如“一言不合,倒戈相向”所言,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甚大,所以,我们在沟通中要重视语言。

首先,语言对沟通有重要影响。英国有一款小轿车,车型新颖,马力强劲,其性价比十分优越。然而,这款车在德国却打不开销路。英国汽车公司总部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派人到德国调查。原来这款车的英文名字被翻译德文后叫“类便”,难怪没有问津了。由此可见了,语言对沟通的影响是多么巨大。语言沟通成功,我们办事就容易得多了。百事可乐公司产品“7up”直译成中文就是“七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七上八下”,怪怪的。翻译人员别出心裁,叫它为“七喜”,取“起”的谐音,“起”不就是“上”吗?可这么一改,“七喜”便被广大中国人民接受,销量大增。语言就这样在沟通中扮演了这么一个重要的角色,利用好了,沟通就成功了;利用不好,沟通注定失败,谁愿意买“类便”呢?更不用说坐了。

然而,语言不光是口头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沟通从心开始”,若谁想光靠一张嘴信口开河与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沟通,那他注定要失败。“山中竹笋,皮厚嘴尖腹中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我们周围这些空有三寸不烂之舌的“竹笋”、八面玲珑的“芦苇”又何其多,表面上看,他们确实是擅于沟通,交游广阔,但是实质上,又有谁会与他们有心灵的沟通!无可否认,语言在沟通中有重要地位,但是,若在沟通中过分依赖语言,而不注重内心交流,沟通必然是失败的。

既然语言与沟通关系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沟通中该如何对待语言呢?我认为,必须用最真诚的话语来沟通。梁晓声说,无话可说是一种寂寞。刘英在《现代的寂寞》中说,终日说的话并非内心的话才寂寞,我是认同刘英的,用心中的语言沟通,我们就不会寂寞,沟通成功。

【点评】

这篇文章的过人之处首先表现在其清晰而完整的结构上。作者用一句流行歌词和一句古谚引出话题,一俗一雅,既避免了对原话题材料的机械重复,又展示了自己良好的文化素养,马上撩亮了阅卷者的眼睛。接下来对话题的论述,两个企业文化的例子一正一反,精当又俊俏,要言不繁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可谓事实胜于雄辩。然后是作者对话题的扩展论述,他引用了解缙的对联从反面讽刺了那些徒有语言却不善沟通之辈,此处引证出人意料,显示了作者良好的文化领悟能力。最值得称道的是文章最后对话题的总揽,梁晓声和刘英的语言看似悖逆,实则是深化话题,令人深思,使文章的结尾如撞巨钟,余音袅袅。

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评析 篇7

2014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高考英语新课标卷分甲、乙两套 ( 以下简称甲、乙卷) , 使用甲卷的地区有海南、宁夏、黑龙江、吉林、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云南、贵州、甘肃等 ( 其中云南、贵州、甘肃不考听力) , 使用乙卷的地区有河南、河北、山西等。这两套新课标卷的考试形式、试卷结构、题型、题量、分值等都相同 ( 山西除外) , 试题的难度也基本相同, 但乙卷整体上难度略大。

( 注: 使用乙卷的山西省卷面总分为180分, 其中听力30分不计入总分, 阅读理解每小题3分, 共60分, 完形填空每小题2分, 共40分。)

2014年是高中英语实施新课程以来高考命题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与以往的全国高考英语新课标卷相比, 2014年的两套试卷最大的变化有两点:

1. 增加新题型, 改变试卷结构。试卷取消了沿用多年的考查语法、词汇与情景交际的单项填空题, 取而代之的是语法填空题。试卷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将阅读理解调至第二部分, 将完形填空调至第三部分, 将语法填空置于第II卷, 与第四部分的写作同属主观题。

2. 将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全部置于语篇情景中, 突出语用要求。除了听力以外, 试卷各大题型的命制都以语篇材料为载体, 实现了语篇情景交际功能的最大化。尤其是语法测试形式的改革, 将语法知识置于情景丰富的语篇中考查, 突出了语用要求, 使语法的运用更加真实、自然, 实现了语法的真正交际功能。

尽管题型和试卷结构发生了变化, 但这两套试卷仍然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考纲为依据命制, 力求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突出对英语学科素养的考查。试题的题型结构相对稳定, 题量适中、梯度明显、难易搭配适当、重点突出, 选材丰富、紧跟时代、贴近生活, 具有较高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 能够考查出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试题的测试价值取向正确, 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人才, 有利于促进中学英语教学改革。

下面, 笔者拟对2014年全国高考英语新课标甲、乙两卷的各大题型从命题立意、考查内容、备考建议等方面做一分析, 并对2015年高考英语复习备考提出建议, 供参考。

一、听力

【命题立意】

听力要求考生能听懂所熟悉话题的简短对话和独白, 能理解主旨和要义、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对所听内容做出推断、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听力命题对所选语言材料的难易度把握较好, 内容简单易懂, 设题突出考查对事实细节的理解能力和简单的推理判断能力。材料语言优美, 语速适中, 符合多数地区听力教学的实际水平。试题涉及的话题均为考生熟悉的情景和内容, 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

【考查内容】

甲、乙两卷听力部分考查的内容完全相同。该部分考查考生理解主旨和要义、获取具体事实性信息、对所听内容做出推断等能力, 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具体事实性信息的能力和推断能力, 这两类题目分别占该大题的60 % 和35 % 。

试题情景内容涉及找地方、帮助、人物身份、观点、天气与着装、参加体育活动、看电影、旅行、求职面试、对城市生活和小城镇生活的不同看法等。对话情景真实、自然, 场合清楚, 符合生活实际, 整体难度不大。

【备考建议】

听是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技能, 听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说、读、写三种技能的发展。因此, 听力教学必须纳入常规的课堂教学之中。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 全国各地的考试方案接踵出炉。让英语回归工具性, 将英语纳入社会化考试, 实行一年两考, 试行等级考试, 英语改革已经成为这次考试改革的重头戏。尤其是, 英语听力已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不少地市的试题结构做了重大改革, 调整了听力的分值, 有些地方的听力已经实行一年两次考试。无论怎么改革, 其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提升英语学科素养, 突出英语的交际功能。

为此, 教师一定要改变观念, 考虑考生今后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 应将听力教学纳入常规教学之中, 正确引导考生对待听力, 坚持开设听、说课, 还语言的本真。此外, 在地区和学校的大型考试中要保留听力内容, 并将听力成绩计入总分, 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 千万不要因为目前有些地方的听力成绩仅算作参考分而忽视听力教学或对考生放弃正常的听力训练。

二、阅读理解

【命题立意】

阅读理解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 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 主要考查考生的6种阅读技能: 理解主旨和要义, 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 做出判断和推理, 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阅读理解侧重考查考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能力, 同时还考查考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阅读策略等。试卷将阅读理解部分提前, 突出了阅读的重要地位。

【考查内容】

甲、乙两卷阅读理解均由5篇短文组成, 总词量在2000词左右。短文体裁丰富, 涉及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以说明文为主。短文题材多样, 内容新颖, 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突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生活气息, 甲卷涉及对人性的信任、地球日、雇佣中国保姆教孩子学汉语、地铁套餐指南、紧张工作日的做饭建议等, 乙卷涉及剑桥科技节、旅鸽、做出抉择、拯救濒危语言、未来工作所需基本技能等。

甲、乙两卷的40个阅读理解小题突出考查考生理解文中具体信息的能力以及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这两项分别占该大题总量的37. 5% 和45% , 难度较大的阅读技能, 如理解主旨和要义, 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等, 在这两套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小 ( 仅占7. 5% ) 。另外, “七选五”任务型阅读理解突出考查考生对语篇上下文的连贯性、一致性的把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对文章基本结构理解能力的考查在甲卷中呈显性, 在乙卷中呈隐性。

具体来说, 甲卷主要考查阅读理解的5种技能, 设置主旨要义1题 ( 占5% ) 、事实细节9题 ( 占45% ) 、猜测词义2题 ( 占10% ) 、推理判断7题 ( 占35% ) 以及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1题 ( 5% ) , 但未考查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的题目。乙卷主要考查阅读理解的4种技能, 设置事实细节6题 ( 占30% ) 、推理判断11题 ( 占55% ) 、猜测生词词义和词语指代2题 ( 占10% ) 以及理解作者的态度1题 ( 占5% ) , 但未考查主旨和要义的题目。

相比而言, 甲卷的阅读理解整体难度不大, 没有太难的篇目, 题目也比较简单, 但乙卷整体难度较大, 尤其是C、D两篇难度略大, 个别题目不易作答。

请看阅读理解文章具体考查的内容:

请看考纲语言运用项目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具体考查内容:

【备考建议】

1. 对考纲中要求的6种阅读技能都要采用合适的阅读策略强化训练, 对每年都着重考查的事实细节题、主旨要义题、推理判断题和猜测词义题要高度重视。对难度较大的推理判断题、主旨要义题、理解文章基本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的题目, 要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并加强训练。对容易得分的事实细节题更要加强训练, 力争在这方面少出错、不出错。

2. 坚持大容量的阅读训练, 在阅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形成一定的阅读策略, 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 如略读、跳读、寻读、推理判断、猜测生词、预测下文等。

3. 加强快速阅读训练, 提高阅读速度。近年来, 阅读理解一直保持着较大的容量, 总词量近2000词。要想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5篇阅读理解, 必须有速度作保障。因此, 进行限时阅读训练非常必要。

4. 关注文化意识方面的题材, 在大量的语篇中体验英语国家丰富的文化内涵、欣赏语言的美感、陶冶情操。了解一定的异文化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完形填空

【命题立意】

完形填空要求考生运用词汇知识填补短文, 使补足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 重点考查考生在具体语篇中正确理解词汇意义和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 同时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推理与思维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完形填空的命制突出语境对选项的制约作用, 考生要在掌握文章主旨大意的基础上, 深入理解语篇、语境和语意, 正确把握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义的连贯性, 准确把握词汇在语篇层面的意义。

【考查内容】

甲、乙两卷完形填空的短文词数均控制在250词左右, 有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 材料新颖, 情节完整, 难易适度, 设空科学、合理, 选项有一定的迷惑性。选项中的词语均为实词, 词义丰富、完整, 在上下文语义连贯方面起着决定作用。另外, 选项的词义反差较大, 不涉及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词义辨析, 完全避免了考查语法的倾向。

具体来说, 甲卷考查名词3题 ( 占15% ) 、动词及短语动词8题 ( 占40% ) 、形容词3题 ( 占15% ) 、副词5题 ( 占25% ) 、介词短语1题 ( 占5% ) , 涉及5种词类, 覆盖面广, 穿插分布科学、合理, 突出对动词 ( 含短语动词) 的考查, 但对副词考查的比例稍大。乙卷考查名词9题 ( 占45% ) 、动词4题 ( 占20% ) 、形容词4题 ( 占20% ) 、副词3题 ( 占15% ) , 涉及4种词类, 突出对名词的考查, 但对动词考查的比例较小, 也未考查短语动词, 从第44题至第53题连续10空没有设置动词。此外, 形容词和名词设空比较密集, 如第45 ~ 47题连续3空考查形容词的用法, 第49 ~ 52题连续4空考查名词的用法。

相比而言, 甲卷的完形填空整体比较容易, 短文简单、易懂, 词义对比度大, 考生能够较容易地在文中找到还原的线索。

请看试题具体考查的内容:

【备考建议】

1. 将选项置于语境中理解其真正意思, 做到句意前后关联、逻辑推理正确, 尤其是词义丰富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另外, 还要注意常用词语一词多义现象, 尽量多记几个意思。

2. 立足语篇, 从整体出发, 始终考虑上下文语境, 联系前后文意思, 照前顾后, 找到选项还原的线索是做题的关键。

3. 关注文化意识方面的题材, 了解异国 ( 尤其是英语国家) 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这对完形填空解题很有帮助。 ( 注: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要求参见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目标7 ~ 8级的描述。)

四、语法填空

【命题立意】

语法填空是2014年全国高考英语新课标卷新增加的题型, 置于语言知识运用的第二节。该题在一篇200词左右的语言材料中留出10个空白, 部分空白的后面给出所填单词的基本形式, 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填写空白处所需的内容 ( 不多于3个单词) 或所提供单词的正确形式。

该题考查考生对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掌握情况, 突出考查考生在语篇中灵活运用语法基础知识的能力以及理解上下文意思的能力。

【考查内容】

甲、乙两卷语法填空的短文词数均控制在200词左右, 有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 内容浅显易懂, 句子结构简单, 故事情节完整, 论述有理有据, 能够满足测试语法知识的需要。短文设空科学, 布局合理, 难易适度, 突出语用要求。

该题考查的语法项目有冠词、名词、代词、连词、介词、形容词、副词、动词时态、非谓语动词、从句引导词的用法、构词法以及固定短语和惯用法, 涉及语法基础知识和词汇知识的诸多方面, 侧重考查词法, 兼顾考查句法。

具体来说, 甲卷的短文为记叙文, 讲述作者在上学途中目睹一个男孩骑车追赶公共汽车归还乘客失落东西的经过。短文给出单词的空白有7个, 涉及动词、代词和形容词, 以动词居多, 未给单词的3个空白涉及连词、介词和助动词。该卷突出对动词的考查, 涉及动词时态、助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用法, 占整个大题的60% , 但未考查从句引导词的用法。乙卷的短文为议论文, 论述当面对比较棘手的困境时, 不要急于求成, 要耐心地付出努力。短文给出单词的空白也有7个, 涉及动词、形容词和名词, 未给单词的3个空白涉及冠词、连词和关系代词。该卷考查语法知识的面比较广, 常见语法项目均有涉及, 考点分布比较合理, 对动词时态及非谓语动词形式的考查占整个大题的30% , 但未考查介词的用法。

相比而言, 甲卷的语法填空整体比较容易, 对语法知识的识记考查比重较大, 考生容易作答。

请看试题具体考查的内容:

【备考建议】

1. 明确考纲中语法知识考查的范围, 每项内容都要复习到位, 确保知识的覆盖面, 又要突出重点, 掌握所列语法项目的基本用法。

2. 分析命题特点, 掌握语法考查重点。今年高考英语新课标卷首次采用这种题型, 仅从两套试卷中难以全面地看出其命题特点与规律。为此, 我们要仔细研究2007 ~ 2014年广东卷以及今年辽宁卷中的语法填空题, 定会发现该题的考查重点和命制规律。

3. 掌握答题技巧, 加强训练。要充分理解语言材料的意思, 运用所学语法知识从句子结构的语法性和上下文的连贯性方面综合考虑。给出单词的空白, 侧重单词的正确形式。不给单词的空白, 侧重句法、固定搭配、惯用法等。熟悉答题方法后, 关键是练习实践, 在适量的语篇练习中感悟语法运用的灵活性, 谙熟命题规律, 掌握答题技巧, 提高语法知识运用的准确性。切忌死记硬背语法条文和规则。

五、短文改错

【命题立意】

短文改错给出一篇约100个单词的短文, 文中有10处语言错误, 错误类型包括词法、句法和行文逻辑等, 要求考生对每个句子进行判断, 如有错就将其改正。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书面语篇的校验能力, 衡量考生在语篇中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准确性。

【考查内容】

甲、乙两卷短文改错的短文词数均控制在100词左右, 有说明文和记叙文两种, 内容和句子结构都比较简单, 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难度与考生的书面表达水平相当。短文设置错误以词法为主, 兼顾句法和行文逻辑, 错误类型有缺词、多词和错词, 以错词居多。文中设置的错误都是考生在平时写作中常犯的颇具共性的错误, 自然、真实, 没有生编硬造的错误。

具体来说, 甲卷的短文为说明文, 从上课时间、课程安排、课外活动、校园环境、师生关系等方面介绍作者梦想的学校是什么样子。在10个句子中设置了10处语言错误, 涉及冠词、名词、介词、形容词、动词的适当形式、动词时态、主谓一致和句型结构等。这10个句子均为简单句, 并且句子较短、结构简单, 除了两个句子未设置错误以外, 其他8个句子均设有错误, 其中设置两处错误的句子有两个。乙卷的短文为记叙文, 讲述作者种植圣女果的经历、收获和感悟。在7个句子中设置了10处语言错误, 涉及冠词、名词、代词、介词、连词、形容词、副词和动词时态等。这7个句子中, 含3个简单句、3个复合句和1个并列句, 并且绝大多数句子都较长, 结构也颇为复杂。每个句子都设有错误, 其中设置两处错误的句子有3个。较复杂的句子过多, 给考生准确理解句子结构带来一定的困难。

相比而言, 甲卷的短文改错整体比较容易, 但乙卷的难度明显较大。

请看短文改错的错误类型及题量:

从表中可以看出, 甲、乙两卷短文改错设置的错误类型和题量都完全一样。三种错误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 增加10% 、删除10% 、修改80% 。多数为修改, 增加和删除各有一处。

请看试题考查的错误类型和考点:

【备考建议】

1. 以语篇为整体, 以句子为单位, 从词法、句法和行文逻辑等方面识错、纠错, 重点从语言运用的正确性上甄别错误。

2. 学会分析句子结构, 尤其是较复杂的句子, 弄清词性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多从语法角度考虑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不要随意改变词义 ( 行文逻辑错误除外) , 纠正错误要从同根词上考虑, 如词性、词形变化等。

3. 把握语言灵活运用的多样性, 多从句意和语义方面考虑语言运用的正确与否。加强基础知识训练, 正确把握常用词语的拼写形式。

4. 将语法学习与改错相结合, 将书面表达与改错相结合, 加大练习力度, 在大量的纠错中感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此外, 严格按照题目的指导语和指令规范答题, 减少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误。

六、书面表达

【命题立意】

书面表达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情景, 用英语写一篇10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 情景包括目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等, 提供的情景形式有图画、图表、提纲等。

该题考查考生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考生应该能够准确使用语法知识和词汇, 使用一定的句型、词语、词组等, 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时, 考生需要注意所写短文内容要点的完整、应用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数量和准确性、上下文的连贯性和语言的得体性。这些都是高考书面表达评分的重要依据。

【考查内容】

甲、乙两卷书面表达的风格截然不同, 所供情景材料有文字提纲, 也有文字说明及广告图片, 属于半控制性写作。试题涉及的内容是考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情景, 所给内容要点明确、清晰、具体, 呈半开放性, 既限制写作范围, 又留给考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尤其是甲卷, 仅规定所要表达的方面, 但不给具体的内容, 留给考生更大的自主发挥空间。

相比而言, 乙卷的书面表达比较容易, 因为短文的题材和体裁均为考生所熟悉, 广告图片中给出了很多可以使用的关键英语单词。但是, 甲卷的难度显得较大, 近似命题作文, 大量内容需要考生自己组织和发挥, 该题更能考查出考生的写作基本功。

请看试题具体考查的内容:

【备考建议】

1. 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合理布局。认真审题, 分清主、次要点, 突出重点。

2. 弄清词性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做到词性准确、拼写正确。正确把握句子的时态和语态, 注意主谓一致和名词的单复数形式等。

3. 学习单词、短语和句型时, 要经常进行汉译英练习。学会使用5种简单句的基本句型, 尽量尝试使用较高级的词汇和较复杂的语法结构进行书面表达, 提升档次。

4. 坚持写作训练, 以基础表达为抓手, 多仿写、多临摹、多练笔、多总结, 注意语句表达的连贯性、得体性, 力求避免汉语式表达。将写作与改错结合起来, 养成良好的纠错习惯。

总之, 高考英语新课标卷命题灵活, 重在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学科素养。因此, 在备考中, 一定要明确考纲的各项要求并落实到位, 一定要突破考纲词汇以消除试题中的“拦路虎”, 一定要潜心研究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以准确把握考点和重点, 一定要将读、写放在重要地位以抓住核心。这样, 复习备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评析 篇8

二、试题主要特点分析

1,突出主干知识,力求对综合地理素养的考核

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的考试内容依然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综观全卷,试题的选材均围绕中学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设问都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为出发点,考查学生对地理主干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其中,地图知识部分考查的主要有比例尺、等高线等考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考查了气温垂直变化、天气系统、地球运动中的月相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等核心内容;人文地理部分考查的则有环境保护、人口增长、工业区位、农业区位、交通区位等主干知识点;还考查了中国与世界部分的区域空间判断与区域特征分析。可见,全国文综卷Ⅱ每一个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都源于中学地理学科主干知识板块中的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

同时,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在紧紧围绕主干知识设计考点的基础上,从凸现地理学科的特色出发,还力求对考生进行综合地理素养的考核。如通过第7题估算甲聚落的气温,第39题第(4)小题“据图5分析古荆州地区的交通区位”等试题的考查,对考生是否具有对地理知识的敏感程度,具有极佳的评价功能。又如,要顺利解答第36题的3个设问和第39题第(5)小题,考生就必须具备对主干地理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再如,第1~3题组、第4~5题组、第11题等,综合性很强,回答这些试题对知识运用与支配的自如程度至关重要。而且,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的能力测试中,对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基本预测能力,地理信息加工能力,运用地理知识、方法、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等核心地理能力的考查,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所体现的对综合地理素养的考核,是其最大亮点之一。

2,根植基础,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

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考查“双基”的痕迹十分明显。如第4~5、6、7、9~11等题对地理数据的处理,第36、39等题对区域空间的判断与区域特征的把握,第2、4~5、6~8、36、39等题对“白色污染”、自然增长人口数、净迁入人口数、高压天气系统、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区位等基本概念的理解,第1、3、4~5、7、8、9~11、36、39等题对工业区位、人口增长、气温垂直变化、反气旋、地球运动、农业区位、交通区位等地理原理与规律的理解与运用,第4、5、6~8、36、39等题对常见地理图表的判读和识别、分析与综合所需的基本技能等。这些试题都选取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素材,立足于对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的考查,体现了中学基础教学的特征。

综观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的所有试题,其切入点新颖,设问灵活,在思考方面也具有相当的深度与创新,整份试卷几乎找不出要用死记知识点来解答的设问,它需要的是考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分析、评价、论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这充分体现出只要考生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就能在实战中得到高分的特点。如第39题第(4)小题,虽然它运用全新的资料来提供信息,考生对把握题旨也有困难,应该说是一道很难的试题,但考查的还是考生比较熟悉的交通区位问题,只要具备有关交通区位方面的知识建构,再根据试题所提供的信息与设问的实际,把相关知识重新组合、迁移,使新旧思维线索联系起来就能够完成试题的要求。

3,结合新课程考核目标要求,试题质量有很大提升

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对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大目标和要求的考核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仔细分析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可以发现很多试题对每一个考核目标的要求在层次和水平上有了新的提升。如第4~5题和第6~8题对试题信息的获取与解读,不仅要求考生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而且更要求考生能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与价值,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并能够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才能完成作答。对调动和运用知识这一目标的考查,这两组试题所体现的要求,同样也从“将所学地理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的角度,提升到了“准确地运用地理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地理问题”的层面。又如,对第39题第(4)小题的作答,既需要考生极强的信息解读和准确运用有关信息的能力,更需要考生具有“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上学期体育教学计划下一篇:环境监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