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概论复习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复习(精选6篇)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复习 篇1

1.如何理解“环境艺术是一门整体的艺术”?

2.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则是什么?评价标准有哪些?

3.1997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利马会议文件《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的总结》指出:“近代建筑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纯体积的视觉表演,而是创造人们能够活动的空间。要强调的已不再是外壳而是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建筑。”对于这段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4.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5.你认为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过程中,应该着重加强哪些方面的训练?

6.家具(或环境设施)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

7.请回答多种关于公共艺术的定义

8.何为“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研究这些学科理论?

9. 环境艺术设计方法中的“公众参与”的含义及其形式?

10.在进行郊野、乡村项目的环境艺术设计时,你认为应如何处理自然因素与人工因素的关系?

10.谈一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继承传统文化与艺术,借鉴西方文化与艺术时需注意的问题?

11.环境艺术设计是否需要提倡地域性?地域性与时代性有何关系?

12.阐述一下你所认识的“大众文化”?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复习 篇2

一、新媒体环境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众所周知, 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不但丰富了当下人的生活方式, 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方式, 尤其作为年轻的大学生, 更是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和学习阵地。基于此种情况, 必须构建适合当下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特性的教学模式, 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考试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 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脱轨为真正结合, 为此要求从内容到方法, 从具体课堂到考核都要求适合新媒体下学生的特点, 由此提出新的教学模式, 即“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

二、“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在《艺术概论》教 学中的尝试与探索

(一) “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构想

所谓“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 即从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特点出发, 紧密联系当下环境和大学生实际特点, 将课程内容依据培养目标做成可实践的模块, 这种教学模式即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几个大的模块 , 以一案例或一热点问题 , 甚至是一次参观活动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模块式教学实用性强, 互动性强, 针对性强, 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 从而能更好地完成相关的教学。以下就以《艺术概论》课程为例, 来谈谈这种模式的具体应用探索。

(二) 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在《艺术概论》教学 中的尝试与探索

1.确立可实践的模块教学内容体系

模块的划分必须从素质核心和能力本位的角度出发, 按照一个种类的能力和素质为一个模块的原则进行划分。现以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为例, 设计成三个模块, 分别是: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上编为艺术总论, 系统论述了艺术的本质、特征、起源、功能等, 归为基础模块, 用来夯实学生的艺术基础。中编为艺术种类, 归为拓展模块, 帮助大学生拓宽艺术视野, 并掌握鉴赏作品的方法。下编为艺术系统, 对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进行了全面介绍, 归为专业模块, 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采取可实践的模块教学方法体系

(1) 辩论、讨论实践法——基础模块部分

基础模块部分涉及到的内容是上编艺术总论, 此部分主要是辩论、讨论实践法。如艺术的起源是巫术说还是劳动说、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是审美娱乐还是审美教化, 可以做成辩论赛, 学生们准备和进行辩论赛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师的适时点评更能加强其艺术思辨能力。所谓讨论实践法, 就是将难以做成辩论赛的基础理论部分做成讨论性的话题, 学生的观念和看法可能有偏差, 教师就他们的观点进行纠偏和深化, 这一教学方式可让学生对一些理论化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

(2) 竞赛、参观、作品实践法——拓展模块部分

中编归为拓展模块, 即艺术的五大种类, 关于实用、造型、表情、综合、语言艺术的学习, 可采取竞赛、参观、作品实践法。所谓的竞赛实践法, 就是将门类艺术常识化为知识竞赛的题目, 知识PK中不但学生兴趣浓郁, 而且也会提前自主学习和复习, 无形之中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所谓参观实践法就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观摩艺术创作活动, 这样在实践中会让理论知识更加有形的印刻在学生心中。所谓的作品实践法, 就是依据所学不同专业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专业作品来, 比如讲某艺术家的作品, 编导的学生根据艺术家的人生和作品编写剧本, 制作的同学拍成小视频, 音乐的同学写成歌词, 表演的学生在视频中做演员, 这样既锻炼专业实践能力, 又进行了合作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让理论更接地气, 更易具有可操作性。

(3) 访谈交流、热评作品实践法——专业模块部分

下编为艺术系统, 归为专业模块部分, 即具体结合学生的专业来进行此部分的学习, 可采取访谈交流、热评作品实践法。所谓的访谈交流实践法, 比如在讲解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应该具备的优秀艺术素质时, 可以让学生去访谈专业突出的学哥学姐, 做访谈的过程, 其实已经开始去学习身边人的优秀品质了, 这种实践性的操作比直白的讲述更好。所谓的热评作品实践法, 分为三个阶段为:他评、自评、教师评, 这样的点评, 学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会知道自己作品努力的方向。

3.制订可实践的模块考核评估体系

(1) 基础模块实践考核法

基础模块部分, 教师主要是依据学生的读书笔记和欣赏札记以及学生知识竞赛、辩论赛中的表现, 作为考核学生的依据之一, 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发言、演讲、讨论等方式也要计算在内, 因为学生们已将课堂变为学堂体现了创造力在其中, 将此作为学生的学习创意分, 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十五。

(2) 拓展模块实践考核法

拓展模块部分, 学生要以作品的方式 (剧本、视频、音频等形式) 呈现, 如可根据课本内容, 做成几个专题作品, 教师进行评价, 此作为最终考核学生的依据之一, 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五。教师也可推荐学生去参赛, 因获奖学生毕竟是少数, 所以参赛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十。

(3) 专业模块实践考核法

专业模块部分, 可以去收集或调查学生的访谈情况, 以及其专业作品的展示情况, 这一部分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另外在此基础上, 写一篇学习本门课的总结收获及建议报告, 这是更高站位的关注本门课, 此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十。综合考虑这些内容给予学生形成性评价。

通过实践, 发现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符合了当下新媒体环境要求的教法上知能一体, 学法上知行一致, 不但会真正锻炼学生的能力, 而且也会消除学生们对理论课的偏见, 理应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1]王勇.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特征研究[J].现代视听, 2013 (01) .

艺术概论复习资料必备 篇3

《艺术理论》试题 A卷 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什么是灵感?

灵感或灵感思维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新概念和新意象的顿悟式和突发性的思维方式。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等特点。

2、什么是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创作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的特点,是由艺术家的主观方面的特点和作品的客观特征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艺术家的创作见解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表现,是一个艺术家在全部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基本特色和创作个性。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创作上成熟的重要标志。

3、什么是艺术传播?

艺术传播就是艺术的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徙、变动、蔓延,达到公共化或社会化的过程。艺术信息、受传者、传播主体和传播媒介(或加上传播效果),就是艺术传播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4、共鸣

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

5、什么是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指的是艺术作品之中那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形象体系,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其中,典型人物是艺术典型的主体,典型性格是典型人物的核心。

6、建筑艺术的涵义及其审美特征是什么

建筑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建筑的基本特征:(1)造型的形式美追求;(2)环境的人格化体现;(3)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1、什么是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他们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著的代表人物。

2、什么是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

3、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4、什么是艺术中的幽默?

幽默是喜剧性的一种独特形态,它把内容和形式中美和丑的复杂因素交合为一种直率而风趣的形式外化出来。幽默所引发的笑,常常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

5、书法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书法是以线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线条与组合;(2)具象与抽象;(3)情感与象征。

6、什么是艺术欣赏的审美效应?

审美效应是艺术欣赏活动具体运作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的作用和目的。艺术欣赏活动最为显著的审美效应,是能够产生共鸣;其二是能够陶冶欣赏者的情绪,净化他们的灵魂;其三是能够深化人们的哲思,提高其精神境界。

7、什么是艺术创作的物化与表现?

即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的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的、稳定的、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态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8、雕塑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物质与技艺的统一;(2)造型与观念的融合。

二、简答:(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要点)

艺术与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后的发展进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但由于宗教反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与艺术的本质不同。

2、简述艺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要点)

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艺术主体和艺术客体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它们之间的运动形式,决定着艺术创造的总体趋势;艺术主体是指在艺术活动中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与审美对象相对应的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认识和实践者,艺术客体是与艺术主体相对立的诸客观审美事物,是艺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艺术主体具有能动的创造性;艺术主体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和艺术创造能力;艺术创造主体与艺术客体的相互交流运动与相互作用,是艺术活动的核心,二者的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同时主体应处于矛盾统一体的主要方面。

3、简述艺术活动中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和意念,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具有很强的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和整体性,它以具体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主要材料,以情感作为思维的中介和动力,并体现出浓烈的创造色彩和艺术家对事物的整体把握。

4、简述艺术创造中的崇高。(要点)

崇高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崇高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向于征服、掌握)客体。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在这里,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呈现为实践主体迫使现实客体与之趋向统一的过程。

5、简述艺术家应具有的修养和能力(要点)

艺术家应具有的修养 :(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2)广博的知识;(3)深邃的思想;(4)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艺术家应具有的审美创造能力:(1)敏锐的感知能力;(2)丰富的想象能力;

(3)精湛的艺术技能。

三、论述:(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艺术生产的意义与特征(要点)

艺术生产,既不像一般物质生产那样,完全基于实用的目的,生产人类必需的生活用品,也不像一般精神生产那样,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演绎和概念论证,而是将自己的主体精神和审美意识渗透于生产过程,并物化为审美产品的活动。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统一。

艺术生产,就是以审美思维和审美物化为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和制作的活动。艺术生产,是艺术掌握方式的重要方面,是艺术创制的精神实践和物质实践的统一。艺术生产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艺术生产涵盖艺术思维的过程,但不能取代艺术思维的方式,艺术思维方式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认知和反映,艺术生产则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变革与创造。

由于艺术生产同时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基本特性,因而在生产过程中就要既遵循精神生产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由于艺术生产具有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许多不同的特点,因而艺术生产就不能完全遵循一般精神生产或物质生产的规律,而要在此基础上,遵循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属于艺术生产特有的规律。艺术生产的规律,是艺术整体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活动多种规律中的一种。艺术生产的规律,就是在艺术规律的规范和制导下,遵循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基本原则,按照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的要求,创制审美产品的一般性规律。艺术生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第二,审美属性与商品属性的并重; 第三,创造性与工艺性的结合。第四,个体生产与集体生产的交叉。

2、论述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要点)

第一,情景交融。又可分作两个类型,其一,景中有情,即景生情;其二,情中见景,即“情生景”。(6分)

第二,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人们对于和谐美意境的创造和追求。意境,应是实境和虚境相互转化和融合的结果。(6分)

第三,意与境谐。即指主体在艺术活动中得以升华的审美精神和生命意识与作品中建构而成的具有浓郁美感氛围的交融与和谐。(6分)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复习 篇4

1、设计工作要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2、工艺专业是主体专业。它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工艺流程、进行工艺设备的选型和布置和向其它专业提供设计依据和要求。

3、工厂设计的任务:按期提供质量优良的设计文件,使得工厂建设或技术改造得以顺利地进行,并为投入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第一章:基本建设程序和前期工作

1、基本建设的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一)基本建设前期工作阶段。通常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安全与评价;可行性研究;项目申请报告;设计文件编制。

(二)施工阶段。包括内容:1.建设准备;2.组织施工。

(三)竣工投产阶段。包括内容:1.生产准备;2.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

2、政府对于投资项目的管理分为审批、核准和备案三种方式。对于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审批制;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项目,则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

3、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4、实行审批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实行核准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实行备案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备案手续后和项目开工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

5、建设单位委托持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综合)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按环保部门的要求提供环境影响报告书。

6、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审批。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7、可行性研究:为了防止和减少投资失误、保证投资效益,企业在进行自主决策时,应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产品技术方案等内容进行分析论证,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8、项目申请报告:是企业投资建设应报政府核准的项目时,为获得项目核准机关对拟建项目的行政许可,按核准要求报送的项目论证报告。

9、项目申请报告应重点阐述项目的外部性、公共性等事项,包括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众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内容。

10、编写项目申请报告时,应根据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对拟建项目从规划布局、资源利用、征地移民、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为有关部门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核准提供依据。

11、厂址选择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即选择建厂的地区位置和选择建厂的具体厂址。

12、设计资料的分类:(1)设计依据资料(2)设计基础资料(3)设计技术资料。

13、设计基础资料:(一)气象(二)地质、地震(三)地形地貌(四)交通运输(五)水文和水源(六)原材料、燃料(七)动力供应(八)通讯(九)厂区附近情况(十一)概、预算(十二)技术经济(十三)改建、扩建工程(十四)协议及证明文件。

14、设计阶段分三个阶段进行: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15、施工图与初步设计图的区别?

施工图与初步设计图纸的不同之处是:施工图的平面、剖面图较完整、详细,尺寸标注详尽,必要时还应附有局部放大图。施工图有设备安装图和非标准件图,而初步设计则没有。施工图设计一般没有说明书,只在图纸上对施工和安装中的注意事项作必要的说明。但如果施工图对初步设计有比较大的修改和变动,应对变动部分、变动原因和新设计方案的确定等问题予以说明,并作出修正概算和修正设备表。

第二章:工厂总平面布置及运输设计

1、总平面布置的工作中的主要措施?1)按功能划分厂区。①主要生产区 ②辅助生产区 ③仓库、堆场区 ④动力区 ⑤厂前区。2)合理组织人流、物流。3)选择建筑形式。4)布置紧凑。5)考虑扩建与改建。6)防火卫生要求。

2、工厂的组成 :

(一)主要生产车间(二)辅助生产车间(三)动力设施(四)仓库设施(五)行政管理和生活福利设施(六)运输设施。

3、水泥厂主要生产车间:1)石灰石破碎车间2)粘土烘干车(3)生料粉磨车间4)熟料烧成车间5)混合材烘干车间6)水泥粉磨车间7)水泥包装车间。

陶瓷厂主要生产车间:1)坯料制备车间2)成型车间3)焙烧车间4)上釉及彩饰车间(5)检查和装配车间。

玻璃厂主要生产车间:(1)原料车间(2)熔制、成型车间(3)切裁及包装车间。

4、风向玫瑰图是根据各地气象台多年对风向频率统计资料绘制的,呈多边形,以夏季主导风向为依据。表达的意义:1)所示风向由外边吹向中心;2)向心线最短的风向,表示最小频率风向。

5、厂区的建筑系数:指建筑物、构筑物和堆场的面积总和占全厂面积的百分数。反映厂内建筑的密度。工厂的建筑系数,一般在22~30%之间,工厂扩建后,一般在27~35%之间。

6、厂区的利用系数:指建筑物、构筑物、堆场、铁路、道路、地下管线的总占地面积占全厂面积的百分数。反映厂区面积有效利用的程度。

7、竖向布置设计任务?是对厂区的天然地形进行改造,使之适合企业的建设和生产经营要求;合理地确定建筑物、构筑物、铁路和道路的标高,使相互之间的关系协调,满足生产和运输技术的要求;合理地组织场地排水,确定排水措施,保证及时排出厂区的积水,不受雨水和洪水的危害。

8、竖向布置的方式:1)连续式竖向布置2)重点式竖向布置3)混合式竖向布置(区段式竖向布置)。

第三章:工艺计算及工艺设备选型

1、物料平衡计算是以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及生产班制为基础,对工厂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物料量的一种近似计算方法。

2、物料平衡计算的作用(目的)?

1)计算从原料进厂至成品出厂各工序所需处理的物料量,作为确定车间生产任务、设备选型及人员编制的依据。2)计算各种原料、辅助材料及燃料需要量作为总图设计中确定运输量、运输设备和计算各种堆场、料仓面积的依据。3)计算水、电和劳动力的需要量,确定原材料、燃料等的单位消耗指标,作为公用设计和计算产品成本等的依据。

3、工艺设备,按照性质可分机械设备和热工设备;按照用途又可分主要设备和辅助设备。

4、工艺设备选型和计算的任务?

根据配方、生产性质、产量大小和工艺流程选择设备的型式,然后确定设备的规格大小,最后根据各工序的加工量和设备的生产能力进行计算,确定所需设备台数。设计的顺序是先选定主要设备,辅助设备的选择往往要结合工艺布置来进行。

5、主机平衡:水泥厂主机设备的选型计算称为主机平衡。主机平衡即在物料平衡计算(年平衡量或周平衡量)和选定车间工作制度的基础上,计算各车间主机要求的生产能力,为选定各车间主机的型号、规格和台数提供依据。

第四章:工艺设计及车间工艺布置

1、工艺设计的主要任务?

确定生产方法、选择生产工艺流程;确定生产设备的类型、规格、数量,选取各项工艺参数及定额指标;确定劳动定员及生产班制;进行合理的车间工艺布置。

2、工艺设计时初步设计时的步骤?

1)确定各车间生产任务。2)选择生产工艺流程及主机设备。3)确定主要工艺参数、定额指标及车间工作制度。4)物料平衡计算。5)设备选型及计算。6)车间工艺布置并绘制工艺布置草图。7)计算设备的电力安装容量以及蒸汽、压缩空气和其它动力需要量,计算人员数量和运输量。向土建等专业工种提供资料。8)根据土建设计,绘制正式工艺布置图。9)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计算。10)编写工艺设计说明书。

3、确定工艺流程的依据?

1)原料的组成和性质2)产品品种及质量要求3)工厂规模及技术装备水平4)建厂地区气候条件5)半工业加工试验。

4、生产车间工艺布置的任务:确定车间的厂房布置和设备布置。

5、生产车间工艺布置的要求?

生产车间工艺布置包括厂房布置和设备布置。

(一)进行车间工艺布置设计时重点考虑的问题:1.最大限度地满足工艺生产、设备维修的要求;2.充分有效地利用本车间的建筑面积和建筑体积;3.为本车间将来的发展和厂房的扩建留有余地;4.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设计符合有关的规范和规定;5.与总体设计相配合,力求做到与相关车间的连接方便、布置紧凑、运输距离短;6.避免人流和物流平面交叉;7.充分注意建厂地区的气象、地质、水文等条件对车间工艺布置的特殊要求;8.征求和了解其它专业对车间工艺布置的特殊要求。

(二)厂房布置:厂房布置包括平面布置和立面布置。1.厂房的布置方式。有集中式布置和分散式布置两种形式;2.厂房的平面布置。确定厂房的面积和柱网布置(跨度和柱距);3.厂房的立面布置。即空间布置,确定厂房的层数和高度。

(三)设备布置:把车间内的各种设备按照工艺流程要求加以定位。

6、物料的储存期:某物料的储存量所能满足工厂生产需要的天数,称为该物料的储存期。

7、物料的储存的目的?

保证工厂的连续生产,避免由于外部运输的不均衡、设备之间生产能力的不平衡,或由于前后段生产工序的工作班制不同,以及由于其它原因造成物料供应的中断或物料滞留堆积而堵塞,保证工厂生产连续均衡地进行和产品均衡出厂,以及为了满足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和产品检验的需要及均化或预均化工艺的要求。

8、确定物料储存期长短的主要影响因素?

1.物料供应点离工厂的远近及运输方式;2.物料成分波动情况;3.地区气候的影响;4.均化工艺上的要求;5.质量检验的要求。

9、物料的均化目的?

可以提高物料成分的均匀性。物料成分均匀性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稳定生产工艺过程,而且可以利用劣质原料和燃料,扩大原料资源,延长矿山使用寿命等。

10、四段均化环节?

1)原料矿山按质量情况计划开采和矿石搭配使用。2)原料在堆场或储库内的预均化。3)粉磨生料过程中的配料控制与调节。4)生料入窑前在均化库内进行均化。

第五章:工艺设计所需的其它专业知识

1、水泥厂用电具有下列特点:(1)用电量较大。(2)负荷较均衡,供电要可靠。

2、回转窑水泥厂的电力负荷,大部分属二级负荷,少部分属三级负荷和一级负荷。立窑厂的电力负荷属二级负荷。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课件文本) 篇5

第一节环艺设计的含义和基本观点

一、环艺含义

环境一词广义上指:围绕主体的周围事物,尤其是人或生物的周围,包括具有相互影响的外界。环境的含义十分广泛,根据其构成因素的性质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

保持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对我们的生存环境进行艺术化设计,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创造理想生活的一种有效手段。

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尚在发展中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我们的生存环境进行规划设计的一门专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艺系是这样定义环艺设计的:环艺设计是时间与空间艺术的综合,设计的对象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广义上说环境艺术设计包含现代几乎所有的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而狭义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以建筑的内外部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内部环境艺术设计:以室内、家具、陈设等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综合设计;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以建筑、雕塑、绿化等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前者冠以室内设计的专业名称,后者冠以景观设计的专业名称,这两者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最为迅速的两翼。)

环境艺术设计——是综合各种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手段,在人与其生存的环境中创造出符合生态原则,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和氛围、意境及文化内涵,并保持与周围环境形成有机整体的综合艺术。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观点:

1、树立生态价值观和绿色设计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伴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而诞生的新新专业。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来耐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换,这就需要设计师转换观念,从维护和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层面来看待环艺设计。

生态学和绿色设计观念将成为整个设计思维过程中的主导因素,要用与自然和谐的整体观去构思和策划项目,充分考虑人类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如: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成功的将自然景观引入超高层集中式办公建筑中,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

目前,我国的生态建筑尚在试验阶段,环艺设计工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1、设计师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在设计中使用环保材料,解决好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充分考虑减少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在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计师要积极的创造生态化环境:

在室内环境方面:通过在设计中引入自然要素和户外景致,让人与自然相融合并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室外环境方面:征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和城市文化特色消失等特色,根据联合国计划倡导的“国际城市发展模式”,许多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用生态学的原理来进行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在设计中树立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原则。

2、树立以人为本的环艺设计观

环艺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创造室内外环境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并始终把人对环境需求,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需求放在设计的首位。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就是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安全与健康,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

需要,让使用者的意志得到体现,使用者的情感得到关怀,在此基础上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方面的问题;

成功的设计往往以人的行为需求为核心,把环境中的人作为设计关爱的对象,根据不同的人和使用对象相应的考虑对环境的不同要求。(环境和景观不仅要讲求美的形式,而且是供人使用的,因此离开了人的使用,环境和景观将失去其意义。)

3、注重时代感、民族性和地域文化相融合现代环艺设计更注重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与本民族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在设计中体现出时代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都有着历史的延续性,在与国际合作规划开发的项目中,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的文化往往以能显示不同的,民族特色而受到青睐;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应该从本民族和丰富的地方文化中吸取精华,并融入到与国际接轨的前卫的设计理念,从而探索和创造出个性鲜明的设计作品。

4、注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尚在发展中的学科;

在创造室内外环境时要高度重视科学性,也要高度重视艺术性,更要高度重视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环艺设计者除了需要在观念上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在设计思维和表现手段上也要予以重视。

第二节 中外园林和环境艺术的发展

现代环境艺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作为一种美化人类生存环境的思想、方法和手段,却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一、中国园林艺术(环境艺术起源于传统的园林艺术)

1、中国园林的历史演进

中国园林最早可追述到西周时的“灵囿”

古代园林具有农业生产的性质(周边围合,其中种蔬菜和蓄养禽兽),后来过渡到游乐和狩猎的场所

发展到秦汉时称为“宫苑”(在一个圈定的大范围内与宫室紧密相连的综合体,将居住功能和苑囿形式集合起来,并劈有游乐和狩猎的场所。)秦在渭水以南修建上林苑,汉在此基础上发展(以湖水位中心,堆山筑岛,修建宫室,这种有山有水,一池三山(蓬莱、方丈、瀛洲,是秦皇汉武访仙求药,祈求长生不老地方)的格局成为以后皇家园林的传统样式)

魏晋是中国园林的转折期,这时期山水画家和田园诗人的大量出现,使园林艺术向自然山水园林转变,这时放弃一池三山的格局,追求返璞归真,淡泊宁静的自然情趣,被赋予怡情养性,寄托情怀的内涵。

唐代是全盛时期,如兴庆宫、大明宫、华清宫,出现了历史上第一座公共游览性质的大型园林——曲江

宋代,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合,创造诗情画意的园林境界,出现了艮岳、金明池、琼林苑等皇家园林。

明清时期,艺术与技术的成熟,使园林艺术达到历史的顶峰,出现南北园林之分: 北方园林:集中在北京一带,主要为皇家园林,北方园林气势宏大,风格华丽,利用自然地形,多依山傍水,使人工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完美的结合(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南方园林:多集中在江南、岭南一带,主要为私家园林。

1、当时江南一带经济文化发

达,气候温和湿润、风景秀丽,适合花木的生长,且河流纵横,盛产造山的石料,为园林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有利条件。

2、私家园林虽然占地有限,但善于在有限的空间里堆山垒石、栽花植木,理水开池,修建亭廊阁榭,并顺应地势的起伏组织不同的空间和景观,营造出通透、曲折、幽深的园林环境

这一时期,著名的文人与画家也积极的投身到造园中去,出现了一批造园家和理论著作(计成《园冶》、文震亨《长物质》、李渔《一家言》等)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园林艺术从早期的生产性实用性过渡到观赏游乐和寄情抒怀为主要功能,古人将宅院与园林,居住环境和人工环境,休闲环境紧密的联系起来,体现了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中国园林的审美特征和手法:

审美特征:中国园林以自然风景式特点著称,其布局是不规则,不对称的,是用人工景观达到表现自然美的典范,这和中轴线对称呈几何图形式的欧洲园林有明显的区别。同时,中国园林是集建筑、雕刻、书法、绘画于一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

手法:在大型园林中:一般依山就水,巧于因借,把山水风景作为园林表现的主题和背景,建筑置于山水中,与山水融为一体,使人工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完美的结合(北京颐和园,颐和园中万寿山和昆明湖是园林艺术的主体和构图中心,山中部的建筑群与两侧建筑群能够顺应山势而起伏跌荡,与远处的西山、玉泉山及周围的湖光山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共同形成丰富的园林景观,产生诗画般的意境。)

在小面积园林中,对自然山水不只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将它经过艺术提炼,运筹布局,根据不同的环境和要求,创造出咫尺山林,让“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写意山水画意境再现园林中(江南私家园林,在造园中,主要以亭台、楼榭等建筑与廊、墙的连接来营造空间,无论是采用分景、隔景、透景、框景、借景的组合手法,还是采用园中有园,小中见大,引人入胜的空间布局手法,都是为了通过对景物的重新组织,在时空变化中获得人与物游、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这类造园手法在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外国造园艺术

1、欧洲园林模式

欧洲园林以法国和意大利的欧洲古典园林为代表,其次是产生于18世界的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

欧洲古典园林的特点:崇尚理性的精神,追求人工化的几何图形式设计,布局追寻理性的逻辑,将和谐当做形式完美的最高原则,表现出人对大自然的支配态度。

意大利——在文艺复兴时出现一种代表性的园林形式“台地式别墅园林”,根据其地形濒海多山地,别墅园林多建于山坡地段的中层或最高处,就坡势做成若干层的台地。(别墅建筑通常位于山坡的中层或最高处,在它的前面沿山坡引出一条中轴线,水池、植坛、树木都成几何式对称均衡的布置。台地式园林的理水方式很有特色,成为园林的主景之一,水从山坡的高处引注而下,层层跌落形成水瀑,在下层台地则用水落差的压力做出各式喷泉,在低一层又汇聚为水池。)

法国——17世纪,文艺复兴传入法国,根据本国地形,把中轴线对称均齐的规整式园林布局运用于平地造园,形成自己鲜明的园林特色(巴黎凡尔赛宫,其特点是规模大,壮丽的中轴线从宫中央向西边两公里外延伸,园林的边缘与自然相连,比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相比,更显出古典主义原则下的理性美。)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起源于18世纪初,是欧洲园林的近代形式。

2、阿拉伯园林和日本园林

阿拉伯园林以波斯园林为原型发展起来的,阿拉伯最先是沙漠上的民族,对水和绿洲的感情也反映在他们的园林艺术中,传统形式的阿拉伯园林主要是附属住宅的庭园,四面围着

柱廊和敞开的厅堂,中央有一个喷泉。

到14世纪,阿拉伯园林发展到全盛时期,有两种形式(应用于中东、北非、印度等地):

1、一种是以水渠、草地、树木、花池为主题的对称均齐布局,建筑居于次要地位;

2、一种是突出建筑物,沿顶端的建筑向前延伸出两条分别与建筑垂直和平行的十字形交叉道路,中央为水渠,以此贯穿园林整体布局(如印度泰姬陵)

日本园林受宗教禅宗哲理思想影响很深,在运用园林元素表现自然物方面显示出高度的概括性和精炼的意境,具有很强的写意性。

池泉筑山亭——以自然水体形态的湖面为主题的山、石、树木、岛屿、小桥组成的综合园林景观;

枯山水——常见于寺庙园林,在庭院地上全部铺上白砂以象征水面,利用石头的组合和造型象征岛屿和山峦,以抽象的造景方法把宗教的哲理和园林艺术完美的结合起来。

平亭——设置低矮的树、石,望去平坦

茶亭——既茶室所在的庭院,要求环境安静便于沉思,园中铺有石径,配有石灯和石水钵等庭院小品。

环艺设计概论大纲

第一节环艺设计的含义和基本观点

1、环艺的含义

2、环艺的基本观点(4点)

第二节中外园林与环艺的发展

一、中国园林艺术

1、中国园林的历史演进

2、中国园林的审美特征及手法

二、外国造园艺术

1、欧洲园林模式

2、阿拉伯园林和日本园林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王文,是河南大学08级环境艺术专业研究生。我的个性随和,开朗。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一直担任班长一职,学习认真踏实,每年都获得学校奖学金。

在本科毕业后,我选择了先工作再考研。在从事设计相关工作的两年中,我对本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工作,让我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让我知道了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把哪些知识做为重点教给学生,让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中去,我觉得这是我的优势所在。此外,我还善于运用PSCDCAD3DSK等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创意的表达。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我相信自己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努力工作。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复习 篇6

笔者在高校从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工作十余年,一直进行“环境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有在美国高校学习相同课程的经历。本文结合自己对该课程的教学经验,以及在国外高校学习该课程的心得,试图探索适合于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环境工程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开设“环境工程概论”双语课程的意义

环境问题已经跨越国界,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既急迫地需要发展经济,又需要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其面临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发达国家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和对环境污染治理的经历,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因此开设“环境工程概论”双语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外环境治理方面的管理方法、法律法规和技术经验,开拓学生的视野,有效地补充国内教材中缺乏的专业知识。

二、“环境工程概论”双语教学问题探讨

1. 开课对象

双语教学对于学生的英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有较高要求。“环境工程概论”这门课,涉及一些较专业的环境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把开课对象定位为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该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可以推荐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选修。这些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已经学习了3个学期,很多学生还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而且他们也已经完成了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英语水平和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些为“环境工程概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双语教学课程中的教材选择,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没有相应的双语教材可供使用,因此只能选择原版教材或自编教材。我们选择了Gilbert M.Masters著的《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为本课程的主要教材。这本书被多所美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选为本科生的适用教材,因为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环境污染中涉及到的水、大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各种环境因子的产生和治理方法,并讨论了目前的热点环境问题,比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空洞、风险评估、室内空气污染等,内容深入浅出。此外,该书列举了大量例题,每章后面还配有一定量的思考题和练习题,便于学生理解书中的内容,并加以练习和运用。

但该书部分涉及到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都是以美国为背景,中国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熟悉程度较低,可能会影响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另外,该书的价格较高,部分同学可能会由于价格问题不会购买,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该书中一些关于单位转换和环境化学的内容,学生已经在前期的基础课程中学习过。所以,我们决定将该书相关重点内容在课前复印给学生,供学生课前复习和课堂理解。同时,当涉及到法律法规内容时,适当补充中国相应的环境法规内容,并通过与美国的环境法规相比较,扩展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目前对双语教学的模式探讨较多,并无定论。关键问题在于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不一,导致没有适用于所有学校的统一模式,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按照笔者所在学校环境专业的学生水平,拟采用“半外型”双语教学,即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和英文幻灯片,英文授课比例占50%左右,其余内容用中文对讲授内容进行适当地解释和补充。目前打算运用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要求提前预习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提前一周上传课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预习,熟悉专业词汇的英语表达,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课堂教学内容。

(2)布置阅读任务

笔者在美国学习该门功课时,教师每周都会发一些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料,要求学生自学,并在后续课堂中以测验方式进行考核。该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节约课堂时间,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环境问题的发展日新月异,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解决方法也不断推陈出新,因此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和观看近期热点的环境问题或前沿的污染治理技术,对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增强英语阅读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3)进行英文汇报

并在该课程中后期,当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模式比较熟悉,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专业词汇后,要求学生针对自学的阅读内容制作英文的PPT,并在全班范围内汇报。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将这项任务分组进行,每人完成一部分内容,而且控制汇报时间在10分钟左右,这样让学生不至于有太大压力,都能积极地参与,而且在制作PPT和汇报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用英语进行写和说的能力。

4. 课程考核方法的探究

“环境工程概论”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核,应该既能体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又能体现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因此可以考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考核。为了考核能尽量公平公正,可采用闭卷考试为主(约占总评成绩的70%),课堂演示为辅(约占总评成绩的30%)的方式,并且对于本课程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的学生,给予额外加分奖励。

在闭卷考试试题中,可以采取用英文出题,但不完全要求用英文作答。但对于某些问答题和论述题,要求学生用全英文作答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对于这类题目,可以允许用中文作答,但是对于用英文作答的学生,应该予以适当奖励,例如该题实际得分可以在卷面得分的基础上,增加20%,以此鼓励学生用英文作答。

三、结语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目前还处于尝试和探索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去继续研究和解决。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老师和学生出国交流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些为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迫切需要通过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对专业方面英语水平。

摘要:阐述了在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环境工程概论”双语课程的意义,并探讨了该课程的开课对象、教材选用、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各教学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为该双语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并为其他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双语课程,环境工程概论,教学讨论

参考文献

[1]张晓飞.船海工程专业《船舶概论》课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124-126.

[2]施锦芳.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及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02):33-35.

[3]林静雯,季颖,董怡华,陈志英.“环境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5):82-84.

上一篇:课外阅读的教学论文下一篇: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