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认识厘米练习题(精选12篇)
一、判断。
别针长5米()
铅笔长50厘米()
小明高2厘米()
二、填空。
(1)32厘米-9厘米=()厘米
(2)()厘米+8厘米=38厘米
(3)()厘米-7厘米=40厘米
三、在○里填上>、<或=。
84厘米○48厘米
44厘米○50厘米
四、填空。
40厘米+60厘米=()厘米
15厘米+5厘米=()厘米
五、画一画。
(1)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2)试着画一个每边长都是4厘米的正方形。
六、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曲别针长3()一张儿童床长2()
七、判断正误。
(1)人的大拇指指甲盖大约是1厘米。()
(2)300厘米=100厘米+200厘米。()
(3)一条线段长8厘米。()
参考答案
一、×;×;×
二、23;30;47
三、>;<
四、100;20
五、略
六、分析:学习长度单位很重要的就是要了解长度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则用米作单位。1米大约有两臂伸开的长度;1厘米约只有图钉的长度。由此可以判断:铅笔和曲别针的长度可以选择“厘米”作单位;大树和儿童床则应该选择“米”作单位。
答案:铅笔长18(厘米)一棵大树高10(米)
曲别针长3(厘米)一张儿童床长2(米)
七、分析:“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中最常用的两个长度单位,因此不但要掌握它们各自的实际长度,还要牢记它们之间的进率,即1米=100厘米。
第(1)题的错误是没有记清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这题正确的应为2米=200厘米。
思考一:教材展现的情景图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阅读教材,教材的情景图是一群孩子用不同形状的工具测量书本的短边,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初步感悟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的必要性;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如测书本用了5枚回形针,测铅笔盒用了5把小刀,数量都是5,但是由于回形针与小刀长度不同,还是不能比出两者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再次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用同样的立方体测书本与钢笔盒,才分出长短。通过这一过程,形象地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安排练习,分别用相同的工具(立方体或平面图形)估测不同的物体。然后再出现尺子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开始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的物体。
思考二:有必要让学生体验“用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长度”这个过程吗?
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我们来研究一下学情。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是否对测量一无所知?因为赛课中好几位老师在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物体测量之前,先说说打算选什么工具来测量,学生回答除了尺子还是尺子。学生已经知道了有现成的工具(尺子)可以用,却硬塞给学生不同的工具测量,他们能否感悟到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况且总是非常勉强地硬拽着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或不规则的物品以及用立体的、平面的图形来进行测量,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这样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迷茫。再者,学生学过了“比长短”的内容,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笔者认为二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了比物体的长短,应该选用直条形的物品去测量,而不是让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立体的、平面的东西去摆。奥苏贝尔曾说过,教学的关键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要先了解学情,摸准起点,这对于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自己已经走到三楼了,为什么还要他们配合你退回到一楼重新再走一次?毕竟不是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研究“长度单位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呀!
思考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既然学生对测量长度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认识,笔者的看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应是认识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表象。有几位赛课教师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结果基本上都要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体验。如果一节课把过程性目标无限放大,那么知识技能目标如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都是在知识的探究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渗透的,而不是另起炉灶、独立行事。不过话又说回来,根据教材的安排,这是学年初的第一课时,考虑到此时学生还未完全进入学习状态,心还在假期里飞翔,所以期初第一课时的内容适当减少,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单独作为一课时,也未尝不可。
思考四:如何做到教材和学情两者兼顾?
一天的听课,笔者始终在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既尊重教材,又关注学情?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必要性并理解“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此,我对书本情景图稍作改动,就是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而不是用不同形状的物品测量。课前每桌下发一些小棒,不同桌学生之间的小棒长度有所不同,同一桌的小棒长度相同。每桌再准备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用小袋装起来,并设计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形成1厘米的表象。
环节一: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小棒(不同桌学生的小棒长度不一样)量一量书本的短边,反馈时重点提问:为什么书本的短边一样(教师拿几本比一比),结果却不一样?是不是摆错了呢?引导学生发现摆的小棒长度不一样:小棒长一点的摆的根数少一些,小棒短一点的摆的根数多一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同样长度的物体用不同长度的工具测量,结果不同。只有小棒的长度相同,测得的结果才会相同。然后用PPT把画面定格在用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短边(即下图的左边书本图)。
接着投影画面出现用另一种长度的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长边,与前一个画面进行比较(如上图),让学生感受结果相同并不表示长度相等,关键还是所用小棒的长度要统一。然后让学生练习,用一定长度的小棒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长短不同的小棒作标准去量书本的短边,再让学生感受、比较书本的长边和短边都摆了5根小棒,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体验尺子产生的过程
学生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这两个物体的长度都比较短,其中一个比一根小棒长一些,另一个比两根小棒短一些),设问:长的物体长多少根小棒,能比出来吗?怎么办?引导学生发现小棒短一点就可以了。学生换成用准备好的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都正好,可以比较出长的比短的多了几根小棒。
然后引导学生第二次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测量练习纸上的物体的长度,提问:为什么现在的结果相同了?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方便吗?你有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把小棒一小段一小段接起来,课件演示连接的过程,形成一把尺子的雏形。向学生介绍:大家想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古人也是这么想的,用这样的方法发明了很好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课件演示标准的尺子。
[设计意图]设计中让学生用统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经历实物测量的过程体验,贵在检验“测量标准要一致、测量工具要统一”的重要性,从而明白“尺子”产生的必要性,为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作好铺垫。
环节三:认识1厘米
先介绍尺子,然后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尺子上找1厘米(顺着数倒着数均可),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用手指比划表示1厘米的长度,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再从准备好的图中找出长约1厘米的线(有画成水平的、竖的、斜的、也有大于1厘米的和小于1厘米的),并用尺子验证。接着不用尺子,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不说线段),同桌比一比谁画得准,再用尺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认识尺子,通过在尺上找、用手比、闭上眼睛想、身边找、图上找、徒手画1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充分检验1厘米,使学生对1厘米有深刻的认识,逐步建立长度观念,为后续学习几厘米和其他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谈话:熊二想做一张和你们一样的课桌,愿意帮它吗?我们这个课桌面多长呢?谁有办法量出来告诉它。
咦?为什么同样长的课桌边,大家说的数却不同呢?
是呀,我们量东西的时候要有统一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量东西的統一单位——厘米。
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来量物体的长度?
聪明的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尺,尽管尺长得不一样,但它上面却有一样的东西。想不想去研究?拿出自己的小尺,仔细观察,小尺上都有些什么呢?
二、认识1厘米
1厘米的长度在小尺上是从哪里到哪里?
除了这里的1厘米,还有哪里有1厘米?
小结:在这样的尺上,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都是1厘米。
三、感知1厘米
1.比一比
请大家拿出这根很短的小棒,在尺上比一比有多长。(1厘米)
像老师这样夹住小棒的两端,用左手慢慢抽出小棒,现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就是1厘米,记住1厘米。现在不用小棒,用你的小手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用左手将这根小棒放回,你比划的1厘米准吗?
2.找一找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找一找。
3.捏一捏
你能凭印象捏一个1厘米的橡皮泥吗?
四、认识几厘米
谈话:我们刚才认识了1厘米,出示2、5、8厘米的线段。几厘米?为什么?
反问:那13厘米呢?——13大格
五、量一量,总结测量方法
1.自己探索量法
我们认识了尺,知道1大格就是1厘米,几大格就是几厘米。这有两条线段,你有本领量出它们的长度吗?
2.巩固完善量法
大家看,这把小刀到底是几厘米?为什么量得不准确?
六、画一画
我们学会量线段的长了,你能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吗?
七、认识大约
老师捏了一个橡皮泥,几厘米?你们想捏几厘米?各自捏一捏。
你捏的是几厘米?正好5厘米吗?在5厘米和6厘米之间到底是5厘米还是6厘米?
注意,现在它要动手术了。(小刀切成正好5厘米)现在它多长?(再切比5厘米少一点点)现在呢?(大约5厘米)(再切比4厘米多一点点)现在呢?(大约4厘米)
谈话:我们认识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了1大格就是1厘米,几大格就是几厘米,非常接近几大格就是大约几厘米。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上面都有长度,首先来量量我们手掌的宽,再量量食指的长。
八、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先是通过故事《阿福的新衣》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认知冲突:裁缝师傅用手给阿福量衣服的长度,告诉徒弟身长三拃,徒弟认真地用自己的手量了三拃,做好了衣服。可阿福穿在身上,却太小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进而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拃做出来的衣服大小不同,让学生理解统一标准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揭示1厘米——认识1厘米——制作并认识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量一量(量课前“师傅和徒弟的一拃长”及“数学书的宽约几厘米”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学会测量。通过让学生实际测量师傅和徒弟的一拃各有多长,并通过比较,再次体会建立统一标准的必要性。特别是在教学“制作刻度尺”这一操作活动时,学生们集思广益,开拓思维,力求完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古代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指生说,然后出示资料: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拃
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
作单位来量一量桌的长度。
学生量。指生说是多少?
生:拃
生:3拃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有大有小,测量的不准确)
教师说明:在测量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单位拃,虽然得出了结果,但测量的不准确,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实物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演示,认识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了解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程度,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演示)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演示)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交流后,演示)
(3)认识几厘米。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
4、、9的长度。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知道1厘米不仅仅是从刻度0到刻度1的距离。通过多种形式,巩固1厘米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构了丰富、科学的厘米表象,深刻理解了直尺上的1厘米就是1大格,2厘米就是2大格……为后面自主探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3、用厘米量
(1)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画棒有多长?
(2)量一量:纸条有多长?
(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纸条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演示)
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3)估一估,小正方体,角硬币的长分别是多少?
(4)量一量。用正确的方法量出小正方体,角硬币的长分别是多少。(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分析、反思,体会到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势,并且能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三、方法应用、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长。
3、判断题。(演示)
4、量一量。
量出数学书的宽度
量出你的橡皮的长度、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6、想一想,你的一拃有多长?
()厘米
人体上的“尺”
人的身体很有趣。如果把一个成年人头的长度当作一把尺,那么身高相当于7个头长,肩宽等于2个头长,上肢等于3个头长,下肢等于4个头长。用脚长也可以测量,因为人的身体约是脚长的7倍。但人体的几把尺不是一成不变的,小孩的头要大些,身子短一些。在不同地区,人体的几把尺也不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加深用厘米量的正确测量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使学生明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厘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四、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请生回答)
师:这节,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进一步认识了刻度尺,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能估计一个物体大约的长度。同学们采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成功的掌握了本节的学习重点,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是,还有几个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向这些同学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回答问题,好吗?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长度单位厘米,是在上册“比一比”中学了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所以二年级的小朋友还是比较难学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测一测、量一量、估一估等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及如何对一些较短的物体进行测量。
因此我根据这课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第一,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第二,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这个观念也是学生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拉链扣、纽扣宽度等等,对学生建立1厘米与生活实际练习起来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时也要对少数落后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关键词]尴尬 厘米 认识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31
“认识厘米”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上过此课的教师想必都经历过以下的尴尬。
尴尬一:测量课桌为什么不用尺子?
如下图,这是学习新课前教材安排的例题,在此之前,还安排用各种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
教学片断A:
师:同学们,前面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现在我们继续测量课桌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办法?
生:橡皮、铅笔、水彩笔……
师:方法很多,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测量课桌的长度。(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师随机板书)
师(观察结果):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聪明的人们发明了尺子。(由此引入尺子、厘米的认识)那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课桌的这条边大约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现在不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来量?(学生面面相觑,陷入沉默)还可以用橡皮、铅笔等物品去量。(学生觉得奇怪:“这些东西怎么可能量出物体的长度?”迫于老师的压力,学生只好充当操作工,花了好大力气量了半天,最后被老师告知“这些方法有局限性,还是要统一单位,回到尺子的学习上去”……)
【思考:张奠宙教授指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追求学生能够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理解所学知识的核心内容,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既然要让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这个体验是必须的,那是否可以换个形式呢?】
教学片断B: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故事,想不想听?(想)在很久以前的英国,那时尺子还没有发明呢!一天,有人给国王送了一块珍贵的布料,这块布料到底有多长呢?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有我的2个手臂那么长。”有的说:“用我的一柞去量,有6柞。”还有的说:“比我的4支毛笔短一些。”听了大臣们的话,国王的头都晕了。同学们,你们听懂了这块布到底有多长吗?(生说“没听懂”)
师:国王也没有听懂,想了想说:“那就用腰围来量吧。”这时有两个大臣开始量了,可不一会儿,又争吵起来。一个大臣说:“这块布有四围长。”另一个大臣说:“这块布有二围长。”咦?这又是为什么呢?来看看。(课件出示:这两个大臣一胖一瘦)真的,腰围不一样,测量的标准就不一样,矛盾又产生了。
师:怎么办呢?聪明的人们想呀想,终于想出了办法,即规定大家统一用三种小棒测量物体。一根这么长(出示1米长的小棒),它到底有多长,下个星期我们就来学习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另一根这么长(出示1分米长的小棒),二年级下册时我们再来认识它;还有一根闪亮登场了(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你知道它有多长吗?(板书:1厘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
【思考:课始通过故事引入,效果非常好,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学生进入角色,既感受到了度量方法的多样性,又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有效地达成了目标。】
尴尬二:1厘米的小棒好难拿呀?
1.一看:拿出1厘米的小棒,记一记。
2.二比划。
师边说孔雀飞的口令,边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并用1厘米的小棒来验证,然后生尝试比划验证。
3.找1厘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汇报,师用小棒验证)
师:把你找到的1厘米指给同桌看一看。
估一估:这一条线段(4厘米)能摆几根1厘米长的小棒?
师:如果线段长5厘米,老师要摆几根这样的小棒?20厘米呢?100厘米呢?
……
【思考:教学中,我设计了记、比划、找、估、摆1厘米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但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老师,我的小棒掉到地上了!”“老师,我拿不牢!”……原因何在?正所谓“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我只能望“棒”兴叹,束手无策。这时,同年级的教师送来了“曙光”:给1厘米的小棒装上一个长柄(如右图),便于操作。于是,我让每位学生用牙签或塑料小棒做1厘米的小棒,1厘米的小棒很短,为了方便学生操作,可在小棒的侧面粘上一根短柄。这样教师、学生拿起小棒想怎么验证就怎么验证,高效简便。】
第一课时 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
2、知道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测量。教学重点: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教学难点: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教学准备:尺子、硬币、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1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问:我们可以用这根米尺干什么?
3、你能用它来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的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米以外的其它长度单位。揭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厘米
先介绍1厘米,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举例说明什么物体大约1厘米。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试一试
2、认识分米
10厘米就是1分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1分米等于10厘米,2分米等于几厘米?3分米呢?1米是铄多少分米?1米又是多少厘米?
3、认识毫米
1厘米中间有几个这样的小格?每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1厘米等于几毫米?2厘米呢?量很短或很薄的物体就要用毫米做单位。量一量硬币的厚度。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 练一练1、2、32、4、5
长度单位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第一课时
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个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指名回答。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教学设计
2.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3.精编教学设计:认识厘米
4.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设计
5.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6.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7.《认识厘米》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评课稿
8.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教学反思
(A)找出下列各组单词中划线部分发音不同的单词
1. A. penB. pencilC. spellD. case
2. A. that B. thankC. game D. am
3. A. goldB. lost C. notebook D. OK
4. A. dictionary B. this C. familyD. ring
5. A. yesB. family C. sorry D. dictionary
(B)找出与所给字母含有同一音素的字母
1. CA. Y B. U C. P D. S
2. QA. WB. R C. O D. Y
3. HA. EB. X C. K D. S
4. JA. IB. O C. M D. A
5. VA. DB. J C. M D. U
Ⅱ.词汇
(A)看图写出英语单词
1.____ 2. ____ 3. ____ 4. ____ 5. ____
(B)根据首字母、中文意思及句意完成单词
1. ——Is that y____ backpack?
——No, it isn’t.
2. ——Is this his ____(棒球)?
——Yes, it is.
3. ——What’s this in E____?
——It’s a backpack.
4. ——How do you s____ pen?
——P-E-N.
5. ——What’s this?
——It’s a ____(电脑).
6. ——What’s that?
——It’s a n____.
7. Is that your English book in the l____ and f____ case?
8. Please c____ Mary a____ 0315-8372976.
Ⅲ.选择填空
1. ——Is that ____ backpack?
——No, ____.
A. you, it’s not B. your, it isn’tC. you, it isn’t
2. ____ do you spell that?
A. How B. Is C. What
3. ——Is it ____ watch?
——Yes, it is.
A. your B. a C. A and B
4. My name ____ Mike. Please call 8989157.
A. is B. are C. am
5. ——Is that your computer game ____ the lost and found case?
——Yes, ____.
A. in, it is B. on, it’s C. in, it’s
6. ——What’s this?
——____ a pencil.
A. It is B. It’s C. A and B
7. ——Is that ____ book?
——No, it isn’t.
A. his B. her C. A and B
8. ——What’s that?
——It’s a ____.
A. watchB. eraser C. ID card
9. 你想知道某物叫什么时,你应问“____”
A. What’s this?
B. What’s your name?
C. What this?
10. 想知道对方姓名,应问“____”
A. How are you? B. Are you Kate? C. What’s your name?
Ⅳ.看图完成对话
(A)
A: What __1__ this __2__ English?
B: It’s a __3__.
A: __4__ do you spell it?
B: __5__.
(B)
A: Sorry, Mary. Is this your __1__?
B: Yes, thank you. And that is __2__ dictionary.
A: And Jane, is this your __3__?
C: No, it isn’t. It’s her ruler.
A: OK, and this is my __4__. And this is __5__ pencil case, Jane.
Ⅴ.根据所给中文完成句子
1. “那是你的双肩背包吗?” “不,不是的。是他的双肩背包。”
——Is ____ your ____?
——No, it ____. It’s ____ ____.
2. “这用英语怎么说?” “它是橡皮。”
——____ ____ ____ English?
——____ ____ ____.
3. 你怎样拼写“金子”?
____ ____ you ____ ____?
4. 请给玛丽打电话。
____ ____ Mary.
5. 请打8372568这个号码。
Please ____ ____ ____.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练习一
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一厘米的理念,知道1厘米的长度单位。教学准备: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老师:过了一个假期,在教家里做了哪些有益的活动,如果你们在家里有些物体是有长短的要知道有多长该怎么办(教师做示范)记录下来。
让学生自由发言,可能学生会提出不同的想法,老师不作评价。老师:要想准确的答案该怎么办。
二、出示直尺
师: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直尺来量。
1、首先老师说明尺上“0”是表示起点,就象我们在赛跑时,从起点开始尺子上有竖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2、认识1厘米
问:一厘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上用手指一指,指名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一画1厘米有多长。
问:如果你能用手指比画出1厘米有多宽。问:在寻找1百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用手比画
用手指在尺上量一量感知1厘米有多长,在用学生在桌上或纸上画出1厘米长度。
4、认识几厘米
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在用手指比一比,谁能上来试一试,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活动汇报从“0”刻度到刻度3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4也就是3厘米„„
5、用厘米量
同学们都懂了1厘米有多,3厘米有多长,如果老师指数量你们能用尺量出它们有多长。
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在黑板上订正。
三、练习
练习一
第1—3题
1、填一填,第一题
2、量纸条,拿一张纸条,先估计3厘米大约多长,再用尺量出它的准确数。
3、量实物
如课本、练习本等。
四、布置作业: 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做了大胆处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思想”。
首先,采用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A、B、C、D中找出一个与所给字母含有相同音素的字母。
1. a A. h B. s C. m D. f
2. q A. o B. s C. p D. u
3. s A. a B. x C. i D. j
4. d A. f B. i C. b D. h
5. m A. s B. a C. o D. k
Ⅱ.写出与下列字母含有相同元音音素的字母(大小写)。
1. Ii ____
2. Uu ____ ____
3. Hh ____ ____ ____
4. Bb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5. Mm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Ⅲ.按要求写出下列词的相应形式。
1. I am(缩写形式)____
2. It’s(完全形式)____
3. two(同音词)____
4. you(同音字母)____
5. yes(反义词)____
Ⅳ.用所给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1. This is ____(I) pen.
2. Is it ____(you) book?
3. ____(my) am He Xu.
4. How are ____(your)?
5. Excuse ____(I). What’s your name?
Ⅴ.选择填空
1. ——Are you Jim Green?
——____.
A. Yes, I’m B. Yes, I amC. No, I amD. Not, I’m not
2. This is Kate Green, ____.
A. Mr Kate B. Miss KateC. Miss Green D. Mr Green
3. ——Hello! Are you Mr Du?
——No, I’m not.
——____.
A. Hello B. Sorry
C. That’s all rightD. Excuse me
4. Can you spell ____ name, please?
A. you B. your C. yours D. it
5. This ____ Zhou Hua.
A. is B. are C. am D. be
6. Welcome ____ England!
A. to B. at C. in D. /
7. ——____ is “A”? ——It’s here.
A. How B. What C. Where D. Who
8. ——How do you do?
——____
A. Fine, thank you, and you? B. How do you do?
C. Thank you. D. OK.
9. ——____. Are you Song Jing?
——Yes, I am.
A. Sorry B. OK C. Good D. Excuse me
10. ——Thank you.
——____.
A. Thank you, too B. You’re welcome
C. That’s right D. See you
Ⅵ.根據句意,使用方框中所给的词语填空
take…out of, put, writer’s, dictionary, that,
found, sharpen, games, in English, hear
1. My penceil is too blunt. Will you ____ it a little?
2. If you have a lot of new words in this reading, you have to look them up in this ____.
3. We like to ____ some small presents ____ my mother’s handbag as soon as she gets home.
4. ——Is ____ your ruler?
——Yes, of course.
5. This time we can ____ a new song on the air.
6. Who can sing this song ____?
7. I often see many children play ____ after school.
8. Miss Forgetful usually finds her things at the lost and ____.
9. ——Shall we ____ the fruits in the middle? ——Certainly.
10. ——Have you heard of that famous ____ name? ——No, never.
Ⅶ.从B栏中找出与A栏相对应的答语
(A)
1. Good morning, class!
2. What’s your name, please?
3. Can you spell your name, please?
4. How do you do?
5. Excuse me! Are you Mr Green?
6. Sorry!
7. Nice to meet you.
8. See you later.
9. Thank you.
10. Good afternoon.
(B)
A. That’s all right.
B. My name is Hao Xiu.
C. No, I am not.
D. Good morning, Mr Du.
E. Yes, L-I-N, Lin, T-A-O, Tao.
F. How do you do?
G. Nice to meet you, too.
H. See you.
I. Good afternoon.
J. You’re welcome.
Ⅷ.补全对话
(1)
A: Good afternoon, Sir.
B: Good afternoon. What’s __1__ name, please?
A: __2__ __3__ is Li Lan. __4__ do you __5__?
B: How __6__ __7__ do? __8__ you __9__ your name, __10__?
A: __11__ L-I, Li, L-A-N, Lan.
B: Thank you.
A: __12__ __13__. __14__!
B: __15__!
(2)
A: __16__ __17__. Are you Mr Read?
B: No, I’m __18__. I’m Mr Brown.
A: __19__.
B: __20__ all right.
Ⅸ.阅读理解
(A)
Hi, my name’s Kay. Look, what’s this in English? It’s a backpack. It’s my backpack. What color is it? It’s black. Oh, what’s that in English? It’s a cap. It’s not my cap. It’s Victor’s cap. Victor is my brother. Is this Victor’s watch? No, it’s my father’s. His name is Tim. He is a teacher.
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句子正误。对的用T表示,错的用F表示。
1. Victor is Kay’s brother.
2. Kay has(有) a watch.
3. The cap is Victor’s.
4. Kay’s backpack is red.
5. Kay’s father is a teacher.
(B)
Sam: What’s this? It’s an American eraser. It is made(被制造) in our hometown(家乡). But it isn’t mine. Hi! Jim, is this your eraser?
Jim: No, it isn’t. Maybe(可能) it’s Ann’s, I think.
Sam: Excuse me, Ann.
Ann: Yes?
Sam: Is this your eraser?
Ann: No, it isn’t. I think it’s Lucy’s.
Sam: Lucy, is this your eraser?
Lucy: Oh, yes. Thank you very much.
Sam: That’s all right.
Jim: Look! What are those?
Lucy: I think they are oranges.
Ann: No, they aren’t. I think they are apples—yellow apples.
Jim: Are they in a box?
Lucy: No, they are in a basket(籃子).
Sam: Whose are they?
Lucy: Sorry, we really(确实) don’t know.
1. At last(最后) the eraser is ____.
A. Ann’s B. Lucy’s C. Jim’s D. Sam’s
2. What are those in the basket?
A. Bananas B. Apples C. Pears D. Oranges
3. ——Whose apples are those?
——____.
A. Lucy’s B. Sam’s C. Jim’s D. No one knows
4. Sam and Jim are ____ boys.
A. Chinese B. Australian C. American D. Japanese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right? ____.
A. Ann knows the eraser is Lucy’s
B. Lucy knows whose the apples are
C. Sam knows the eraser is Lucy’s
D. Some oranges are in the box
(C)
I am an American girl. My name is Lucy. I am a new student. I am twelve years old. Now I am in Class Six, Grade One. My teacher is Miss Gao. I have a sister. Her name is Lily. We are twins. We look the same. She is in a different school.
I am on duty this morning. At school I help my teacher put her map, ruler, and pictures on her desk. I tell my teacher everyone is here. But I am wrong. Jim is not at school. I don’t know where he is. I think he is at home.
1. Lucy is ____ girl.
A. an English B. an America C. an American D. English
2. Lucy is ____ student.
A. an B. an old C. a new D. not a old
3. Lucy is in ____.
A. Class One, Grade Six B. a different school from Lily
C. Mr Gao’s class D. American
4. Lucy is ____.
A. right B. careful(小心的)
C. not wrong D. wrong
5. Jim is not at school. ____.
A. Lucy doesn’t know where he is, either
B. He is ill
C. He’s in Lily’s class
D. He is not at home
【二年级认识厘米练习题】推荐阅读:
二年级数学厘米的认识12-17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12-25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学反思07-03
2024年秋二年级上册教案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07-28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练习题教案04-04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钟表练习题12-20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米,厘米练习题07-14
《认识厘米》教案09-27
四年级大数认识练习题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