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教学设计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白堤”。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三、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四、背景介绍
(一)写作背景
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
2、横向比较: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
(二)创作缘起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五、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六、分析赏读课文:
1、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参考: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了杨贵妃的凄美,哀怨。
2、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不过,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写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是谁呢?(李白)
出示李白的同样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三首。
《清平调》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问: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说,师总结: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
师小结: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4、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学生寻找,谈论。比如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有赏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此处注意提醒学生,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说木叶》里提到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而后面,“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
先让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问:”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么理解?
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马上会想到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无义,自己曾经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风而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爱情,到最后,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
所以,后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
5、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学生找,然后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七、分析主题
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1:“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2: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3: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4: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讽喻说。
(2)爱情说。
(3)
双重主题说。
学生参阅书本说明,教材是偏向于“讽喻说”的。简单介绍讽喻说的观点。
再介绍了“爱情说”的观点。投影出示。
还有“多主题说”的,投影出示。
请学生自己发表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学生若回答不出来,就请他们看第一单元的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告诉学生,我们在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时,也应该要知人论世的,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虽然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他对唐明皇的荒淫无度作了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自己的爱情经历,因为他也经历过一段绝望的爱情,所以到后来,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歌颂。
教师投影相关资料: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入到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唐不再是那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也不是传统的充当祸水的红颜,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成为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著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歌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一.四分文本通其意
本课之前, 学生已学习过《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诗, 特别是被要求全诗背诵过白居易的同类之作《琵琶行》, 对这种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不会陌生。阅读叙事诗, 便不得不把握诗歌的叙事线索, 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长恨歌》表现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按照李杨爱情产生和发展、变化和转折、升华、神化四个主要过程的时间顺序, 刻画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 有力突出“长恨”主题。
在备课时我按照三分法切分了文本结构, 即“渔阳鼙鼓动地来”至“魂魄不曾来入梦”的马嵬事变前后事件为一独立部分, 叙述贵妃玉殒、君王失落的情节, 此部分前后各为一部分。然而实际教学出现了一段美妙的小插曲, 我根据既定想法让学生细读并讨论了马嵬事变前后事件这一部分, 希望学生能领悟玄宗对贵妃由色的迷恋向情的眷念的升华, 没想到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马嵬事变的紧张和事过境迁玄宗的感伤, 还进一步提出, 以“归来池苑皆依旧”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可单独划分为一部分。接下来便精彩了:师生探讨了这种划分的可行性并达成了肯定的一致意见, 我顺势让学生把这新的第三部分, 即描述太极宫中的寂寞玄宗对佳人的思念的一部分改写为一首第一人称视角的抒情诗。学生既兴味盎然又浅斟低唱, 一些即时之作活脱脱刻画了一位失势孤独的皇帝, 传达了对恋人无限的怀念和对自己深切的伤悼。课堂节奏由此一抖, 抖出了一股灵动之气。课后我还请同学们推举一名同学为大家执笔完成一份集体作业:按照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结构模式, 写一出以《长恨歌》为基本参照的剧本, 定稿之后大家共同修改完善, 作为一学期全班同学的学习成果汇报。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 四分法真的非常有道理, 很符合白氏描写李杨爱情悲剧的初衷。如果说玄宗在马嵬事变时惊魂未定, 那么回到京都后便不仅仅是“甫定”了。这一时期, 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贵妃, 恰足以突显对其的真挚感情。惟其情愈真, 恨才愈显深长。单列为一部分, 更利于感知白氏对玄宗心情的直接反映和侧面描摹。
二.焚琴煮鹤怎如喂马劈柴
诗歌是美的世界, 是精神的呢喃, 虽说好诗需要多读, 但我感觉, 总是这般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 似乎有些千篇一律, 味同嚼蜡。即便是在反复朗读中熟习了诗歌的节奏、韵律, 可怎也找不到情感的脉动。一首经典的诗歌被机械地读出来, 真好比焚琴煮鹤, 暴殄天物。
教法上我要跳出讲解诗歌的窠臼, 学法指导上我希望能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如果再执教《长恨歌》, 我准备把“以意逆志”的思路深入渗透到朗读的过程中, 在设定过程和方法目标时就有所体现。
《长恨歌》本身就是一首表现李杨坚贞爱情、描写二人死别后绵长相思的作品, 笼罩着深沉的感伤色彩。如果能陪伴学生通读诗歌, 并结合背景分析主题后, 再引导学生像白氏一样, 以旁观者的身份由事及情, 嗟叹吟咏诗歌章句, 该是何等的清远洒脱!学生将不仅仅完成这一首诗的情感体认, 更将由此一点一滴的训练和引导, 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表现去读完整本书的诗歌, 读通整本书的诗歌。
三.要留困惑在人间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时, 曾举出自己的一则教法。他在讲述古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事件时, 有些内容故意留着不讲完, 让学生借助以前学过的知识去进行独立解释。这种选择较深刻地影响了我, 我在执教《长恨歌》时, 也有意忽略了白居易早年的思想状态和价值取向、李杨爱情在中晚唐的诗性书写等内容, 不是不提, 而是只顺口说几句相关诗句, 足够让思维积极的同学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些内容对理解全诗主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然而我偏偏不强调, 不展开。很多诗本来就难有“达诂”, 诗歌主题朦胧些, 多义些, 引导学生分析时含蓄些, 或许可以如毛姆所说的, 有了争议更可以保持“不朽”。叶兆言不是开玩笑地说过嘛, “对于中国的古典诗人来说, 诗不朦胧, 根本就玩不起来”。
一些学生似懂非懂的诗句和语言文学类的专业名词偶尔从教师口中蹦出来, 跳跃在教室中, 也许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回想以前用幻灯片补充相关信息的日子, 认真的学生一见到陌生知识点和名言警句等就抓紧时间抄写下来, 感觉非常可怜。面面俱到的语文课似乎形成了枯燥的语文学习, 如果换一种方式, 在重点明确突出的课堂上, 留一些不解和困惑给学生, 让他们产生一定的印象从而在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时地反刍, 生活化的语文课也将能够更稳妥地得到实现。
摘要:在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系列中,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作为“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单元的定本出现的, 意在藉此促使学生根据对诗人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的了解和对诗歌文本整体的把握, 去领悟诗歌的情感和意旨。本文谈谈笔者的教学感受。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
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
2、诵读全文
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
二、幻灯介绍白居易及写作背景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原是玄宗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被玄宗看中,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召入宫中。后被立为贵妃,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加上杨国忠为非作歹,朝政日渐败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与杨贵妃等匆匆逃亡,行至马嵬坡,羽林军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三、幻灯片展示,检查预习情况
回眸( ) 凝脂( ) 云鬓( )骊宫( ) 鼙鼓( ) 城阙( )千乘( ) 花钿( ) 萦纡( )旌旗( ) 龙驭( ) 踌躇( )马嵬( ) 悄然( ) 耿耿( )霜华重( ) 衾 ( ) 临邛( )绰约( ) 玉扃( ) 参差( )珠箔( ) 仙袂( ) 迤逦( )飘飖( ) 凝睇( ) 人寰( )擘 ( )
四、放录音诵读欣赏,并要求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不重生男重生女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骊宫高处入青云……不见玉颜空死处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五、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层赏读,内容把握
第一层: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内 容:
玉环超凡姿色和李对她极度恩宠--入宫、得宠、杨家显赫--交代长恨之因,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
思 考:
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3、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第二层:渔阳鼙鼓动地来--魂魄不曾来入梦
补充材料: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附之。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大将陈元礼护驾。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诬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李隆基无可奈何,用白绫让其自缢。时38岁,已追随皇帝17年。
内容:
马嵬兵变 贵妃缢死
入蜀及归途的思念 --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 揪心的“恨”
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第三层: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内容:方士招魂 仙山寄情 -- 浪漫主义手法 -- 深化、渲染“长恨”主题
解题:
长恨歌
A、谁恨? 李隆基和杨贵妃
B、恨什么? 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C、为什么恨?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D、怎么表现恨?
入蜀道上--归途的思念--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思考:分析玉环被杀后李隆基的感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景物描写)
1、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
3、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用月色和铃声给予玄宗的特殊感觉表现玄宗悲痛的心情。)
4、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这两句景物描写刻画了人物什么心理?
景物依旧,物是人非,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表现了怀念之情。
5、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此处景物描写又表现了玄宗什么感情?
从黄昏到黎明,集中表现了玄宗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鲜明地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
6、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焦急与迫切、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贵妃凄美寂寞哀怨的情态
7、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 “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托物寄情。(叙事见情)
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尾有何用意?
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用此句结尾有点明题旨的作用。
二、主题分析
1、教师提供写作背景,然后再分析主题。《长恨歌》主题的三种典型观点:
你认为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附录:写作背景
①《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②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2、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
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
三、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
2、选背喜欢的句子
3、课外阅读《长生殿》或《梧桐雨》
李洪波
对于第一部份从皇帝的角度看,重色是每个皇帝的本性,也是人之本性,只是皇帝的标准不同,他要求的美色必须是“倾国倾城”之人,这是他们的标准。如有绝代佳人,他们必不放手。自古爱江山不爱美人的皇帝屈指难数,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人历历可数。从美人的角度看,只有倾国之貌才有可能享受到特殊的待遇。杨玉环能得到唐明皇的青睐也不是偶然,首先她有这样的先天条件,“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把杨玉环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去看待了。由于一个是权倾天下,一个是貌倾全国,一个是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是娇媚恃宠的妃子,两人真是天合之作。不过诗里掩盖了一个历史史实,家丑不可外扬吗,对于杨如何入宫之说没有具体叙述了,这也是为下文作一个铺垫吧。李杨之间有没有真正的爱情?在这一节里,我们不好确定,最多只能看到“君王从此不早朝”,说明李的荒淫无度。
第二部份写了他们之间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作为一代君王,却无法拯救自己心爱的`妃子,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与无奈啊。
第三部份写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文中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遗憾)。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
这首《长恨歌》是元和元年十二月,即公元81月,白居易35岁,任盩至尉,盩至就是现在的陕西盩至县和盩至人陈鸿、王质夫,同游盩至时所作,当时白居易和陈鸿都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的文学作品,因为是悲剧结局,所以以“长恨”为题。这首诗据近现代学者考证,其中有白居易自己爱情悲剧的影子。
大约在唐德宗贞元六年(790),白居易自越中北归徐州符离私宅(其父白季庚此前曾在徐州任职)。此后几年间,他除了与当地一些青年文士诗酒高会,登山临水,仍在继续读书,为应进士科做准备。不过,其间发生的最重要的事,还要数他与邻居少女产生的恋情。姑娘名叫湘灵,比他小四岁邻居,长得活泼可爱,粗通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为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当时白居易十九岁、湘灵十五岁,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题为《邻女》的诗,追叙了这件事:“娉婷十五胜人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赞美了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这是年少时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纵然此后白居易虽辗转洛阳、襄阳、浮梁等地,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符离的湘灵姑娘,依然记得湘灵的一颦一笑。 到贞元十四年,即公元7,白居易二十七岁,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第一首题为《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每次到了高处,他就禁不住回头远望湘灵,虽然看不见,但他知道,在远处的西楼之上,湘灵应该凭栏在独自思念着自己。 在第二首诗《寒闺夜》中他也说:“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从这首诗中他想象着湘灵独自之人在寒冷的闺房之中独自就寝,难以成眠,只好相伴着通宵不灭的灯火,与之形影相伴。 第三首题为《长相思》:“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二月东风来,草拆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前两首都抒写了自己的思念之苦,以及湘灵对自己的思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最后一首则述写了这段恋情的苦衷:“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是说,两个人难以相伴,看来这种爱情很难有结果。同时,在这首《长相思》中,也能够看出他日后所作《长恨歌》的影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从这三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经过十七年的相处和八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之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810)初,白居易二十九岁考上进士,回符离住了近十个月,他在这段时间多次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门阀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写了题为《生离别》的诗:“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
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年未三十生自发!” 人生最痛苦之别莫过于生离别。若是死离别,时间还可以逐步把痛苦减轻,然而生离别会让人一辈子挂念和痛苦。白居易30未到,就已生白发,可见相思之苦了。其中“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人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四句,则反映了他和湘灵对婚姻的绝望情绪。 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来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冬和元和一年(807)秋,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他在一首题为《冬至夜怀湘灵》中说:“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在一首题为《感秋寄远》:“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另一首题为《寄远》:“欲忘忘不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坐看新叶落,引上最高楼。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白居易在盩至任县尉,这时他已三十六岁,依然是孑然一身。孤独和寂寞折磨着他,他只有寄情于花草,把花当作情人。他在《戏题新栽蔷薇》诗直呼出了他的心声:“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作夫人。” 元和三年(808)末,白居易已作了左拾遗,这时的他已三十七岁了,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白居易婚后和杨氏夫人关系并不坏,但白居易仍然时时想起初恋情人湘灵姑娘,直到元和七年(812)和八年(813)还写诗思念湘灵。一首题为《夜雨》中写道:“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不学头陀法,此心安可忘!”另一首题为《感镜》:“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须去,秋水无芙蓉。经年不开匣,红尘覆青铜。
今朝一拂试,自照瞧悴容。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在贬谪途中,大概是天意怜人,白居易竟然再次遇到湘灵。经年分隔,年少时九曲柔肠的痴恋和多年的别恨顿时历历在目、涌上心頭。白居易禁不住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娥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白居易此时已经四十四岁,湘灵当时也已四十岁了,依然遵诺守身未嫁。在此诗中白居易叙说的口吻已经平和很多,远不如《潜别离》沉重,但不经意间的一个“恨”字,还是泄露了心事。造化怎能如此弄人?明明彼此深爱,偏偏天各一方。少年离别之后,终生郁结成“恨”! 当年湘灵姑娘曾送给白居易一双鞋子,白居易一直保存着,多年来,不论在朝在野,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元和十一年(816)夏天,白居易在翻晒衣物时,再次见到了他已保存了十八年的湘灵在和他私订终身时给他做的一双鞋子,情不自禁,又写了《感情》一诗:“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苦赠我者谁?东邻蝉娟子。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
1. 讽喻说
只把唐玄宗当做皇帝写, 讽刺他荒淫误国, 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 爱美人, 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 美人也会失去。
2. 爱情说
把唐玄宗当做凡人写, 全诗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二人的爱情遭遇, 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 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留给读者的是二人那刻骨铭心的爱情。
3. 双重主题说
皇帝也是普通人, 诗人对李杨二人荒淫无度而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对二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相思赋予了深切的同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说明李杨二人既是爱情悲剧的制造者, 又是爱情悲剧的承担者。
4. 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
二、我比较赞同爱情说, 原因如下
1. 从诗歌创作的背景看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 (公元807年) , 当时诗人在盩厔 (今陕西周至) 任县尉,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 有感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 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2. 从创作题材看
文学史上, 以离奇、曲折, 又极富传奇色彩的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的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的《马嵬》、苏轼的《荔枝叹》、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的《长生殿》, 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的翘楚。
3. 从标题看
长恨歌:歌是文体。恨:遗憾。代表感情的深度和失去感情后痛苦的沉重。长: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上。空间上无论何地, 去蜀路上、蜀地行宫里、还京路上、长安宫中, 明皇都在思念贵妃。时间上, 无论何时, 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从春风起到秋雨落、从现实到梦境。明皇不间断地思念贵妃。
4. 从诗歌本身看
整首诗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主要写玄宗重色、求色、得色后的表现。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 哪个国王没有三妻四妾, 更何况“天生丽质, 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羞花美女———杨玉环, 如何不令玄宗为之倾情?作者用极度夸张的语言来表现玄宗在得到玉环后对爱情的忠贞和专一, “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 便是佐证。这不能不说作者是在极力赞美二人的爱情。
第二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回看血泪相和流”, 作者只用一句“渔阳鼙鼓动地来”就把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轻轻带过, 重点写了玄宗无奈痛失贵妃的极度撕心裂肺之感。
第三部分诗人用大量笔墨, 运用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浓墨重彩来渲染李对杨的忠贞思念之情。去蜀地, 黄土飞扬, 秋风萧瑟, 栈道曲折, 高入云霄, 山高行人少, 旌旗无光, 天色暗淡。这是作者用悲凉的秋景来烘托李隆基的哀情。在蜀地, 水碧、山青、月明。走便巴山蜀水, 无心赏景。朝朝暮暮不胜哀痛。这是诗人透过美景来写哀情, 使哀更哀。回到长安, 作者更是写了李对杨的思念之情。从春天思念到秋天、从白天思念到夜晚、从夜晚思念到天亮。尤其是“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八句, 作者不厌其详, 由傍晚到入夜, 到夜深, 到黎明, 到清晨。十分细腻地刻画了李隆基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 忧伤无度。写出了李对杨的相思刻骨铭心。
第四部分从“临邛道士洪都客”到完,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写了李杨二人虽天上人间, 却彼此思念痴心不改。特别是仙境中的杨贵妃, 见到汉使, 含情脉脉, 托物寄词, 重申前誓, 照应了唐玄宗对她的思念, 说明二人心心相印。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进一步深化了爱情说的主题。
——读《长恨歌》《红楼梦》有感
《长恨歌》与《红楼梦》描述的都是细腻的情感世界,一个是怀有旧情愫的上海,一个是看似富丽堂皇实则充溢着悲情的大观园。读罢这两部文学著作,我一边感叹王琦瑶悲悯的人生,一边嗟叹宝黛爱情的香销殆尽。发生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故事,一个是小女人的一生,一个是一群人的悲剧。纵然历史更迭,朝代变迁,时间改变的,不过是生活方式,而不变的是对爱情的执着与思考。
《长恨歌》以极其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个20年代以后的旧上海——浮华,奢靡,阴暗,腐败。王琦瑶谜一样的一生吸引着她周围的人,从吴佩珍到蒋丽丽,从程先生到康明逊,唯一主宰了王琦瑶精神世界的人只有李主任,这个“总是当机立断,不拖延,也不迂回,直接切入正题的。是权力使然,也是人生苦短”的国民党政府高官。李主任的来去从来不是王琦瑶能左右得了的,王琦瑶能做的只有等,时间或长或短,等不来也不怨,等来了也不过分欣喜。16岁的年龄便当上了高官的情人,过早地看淡了世间事。她以为李主任在一天,就是天长地久。殊不知,李主任也不是万能的,李主任也有不测风云。
得知李主任遇难时,王琦瑶不哭不闹,整日的早出晚归,直到姨娘也走了,王琦瑶才从悲痛中走出来。离开爱丽丝公寓,开始新的生活。王琦瑶这样知人心识实务的女人也许真正爱过李主任,尽管是片刻的欢愉,也让王琦瑶铭记一生,以至于忽略了落花无情流水有意的程先生。王琦瑶的一生是琐碎的,在几个男女朋友的陪伴下就过去了。上海女人的情感是细腻的,是敏感的,那种敏感是到骨子里面的,吴佩珍那样取悦于王琦瑶,王琦瑶并非没有觉察,蒋丽丽如此维护王琦瑶,她不是没有看到。只是她太小心翼翼了,太知人心了,看得出她们内心的想法,所以才会表现的看似冷漠。
王琦瑶的内心没人读得懂,就算是严家师母整日的与她呆在一起,但目的也只是与王琦瑶比较姿色,比不过自然要气急败坏;就算是康明逊与王琦瑶在一起并有了自己的孩子,康明逊终究不能逃脱家庭礼教的束缚,依然不能给王琦瑶幸福;老克腊只不过是年轻气盛,一时动了情,我想他从未了解过王琦瑶。在那繁华落尽的旧上海,在那熙熙攘攘的平安里,唯一算是了解王琦瑶的只有程先生了,为了她,程先生一生未娶,王琦瑶不是不知道。只是,王琦瑶年轻时太气盛,不
想嫁给平庸的程先生,换句话说是有一丝虚荣的;生了薇薇之后,王琦瑶便觉得自己配不上程先生。其实她不知道,程先生不在乎这些的,他一直在等王琦瑶,只是直到去世也没有等到王琦瑶的一句话。我为程先生感到悲哀,也为王琦瑶的一生感到无尽的惋惜。一场鲜艳的荼毒,无声无息间悄然落去。
王琦瑶的一生是悲情的,尽管荣华享尽,终究是没有个正经身份,永远都是见不得人的身份。更因为比别人多了几分聪明,便不珍惜对自己好的人。从吴佩珍到蒋丽丽,从蒋丽丽再到程先生,还是有人一直在乎王琦瑶的。就算是消失了很多年后来又找到王琦瑶的蒋丽丽,多年过去,她依然在乎王琦瑶,只不过她们在对方面前太过沉默,隐晦的太深了,就算是有十二分的热,也会被心墙隔住的。
“站在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这是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弄堂,整部作品中,写了王琦瑶从十六岁当选上海三小姐到被老克腊害死的四十年的沧海桑田变化。透过王琦瑶的一生,我看到旧上海的奢靡与堕落,也提醒自己要珍惜身边的人,一生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王琦瑶的四十年,不也就是日复一日就这么来了么?谁能有几个四十年呢?
看过《长恨歌》,再次回味《红楼梦》的时候,与初读的感觉并不完全一样的。再读《红楼梦》,不仅仅是为了宝黛爱情而惋惜,也为中国古代礼教对爱情的束缚而痛心。曹公才华盖世,下笔不凡,字字珠玑,句句钻心。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满纸写的是荒唐言,流下的确实是辛酸泪,其中滋味,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
《石头记》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幻化成了衔玉而生的贾宝玉,我想应该是天意。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的泪,是为自己而流,也是为了还宝玉的债。贾府的兴衰盛败,暗示了整个封建体制最终的瓦解,那段昌盛是封建礼教的昌盛,那落寞的结局也是封建制度的末路。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贾史王薛,四大
家族洋洋洒洒在金陵辉煌了些许年头。以贾府的王熙凤为例,贾府上下几百人的生计均掌握在这个“放诞”,“无礼”破落户手中,贾府的衰败也是从她的挥霍开始的,纵然元妃在朝中极力维护贾府,却也难逃腐败堕落的结局。
我想黛玉是寂寞的,她娇弱的身躯掩饰不了清高的内心,一句“心比天高,命比情薄”流露出黛玉一生无尽的悲凉。我想黛玉是孤独的,不然也不会一个人在林子里葬花,黛玉葬花的情景至今不能忘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黛玉为自己的身世感到伤悲与无奈,葬的是落花,也是黛玉寄人篱下的内心独白。
“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好一句“花落人亡两不知”,叹尽了多少世态炎凉,尝尽了多少离别相思之苦。黛玉的一生是冰冷的一生,即使宝玉真的爱过她,那一点点温热也暖不了黛玉的孤独。“冷月葬花魂”,月是姑苏城外的月,人,却在贾府煎熬,葬送的是花魂,也是黛玉一生仅有的宝黛情。“刁钻”、“小家子气”最终没有理所当然的成为宝二奶奶,只落得了一个“世外仙姝寂寞林”的下场。黛玉弥留之际,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我想,黛玉要说的是”宝玉,你好狠心。“就算是临死,她也是要怪宝玉的,她并非不爱宝玉,只是方式冲破了传统的礼教,众人中,也只有她能做到从来不劝宝玉去走仕途之路,所以她不被众人看好。黛玉离开时,一边是葬礼,一边是宝玉与宝钗的婚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随风散去的是被泪水淹没的宝黛情,随梦远去的是对宝玉的一丝留恋与不舍。
与黛玉不同,宝钗一直是众人眼中的大家闺秀,就连贾母也称赞她“稳重平和”。宝钗的确识大体,懂人心,做事滴水不漏,赢得大家赏识,但她的“任是无情也动人”终究没有得到宝玉的心。大观园里,宝钗做事圆滑,从不得罪人,对谁都好,有人说她奸诈,一切都是为了得到宝玉。其实不然,谈及奸诈狡猾,宝钗不及王熙凤万分之一;谈及冷漠无情,不及贾母的一丝一毫,贾母看似仁慈,实则冷酷无情,就算是外孙女的幸福,她也牺牲得起。宝钗也是悲哀的,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堂堂大家小姐竟代替黛玉与宝玉成亲,最终却被宝玉抛弃独守空房,那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没能锁住一段众人期待的“金玉良
缘”。她的悲哀源自她对封建礼教的服从和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两者在那个君臣父子的时代显的格格不入。一句“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道尽了多少黛玉与宝钗的辛酸命运。
《红楼梦》 的核心是衔玉而生的宝玉,他深得贾母宠爱,却生性顽劣,从小在女孩子堆里混,行为乖张性格风流。看似潇洒,其实内心是渴望一种平等的,而不是袭人、宝钗的宠惯,在诺大的大观园里,他让着众丫头,赖着贾母,怕着贾政,唯有黛玉是知己,唯有黛玉是真心相对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贾宝玉最后会为了黛玉而出家。
在那个昏暗封建的社会里,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是不被祝福的,但他们依然坚守着最纯真的爱情。宝玉虽顽劣,对黛玉却是真心实意的;黛玉虽小心眼,对宝玉却是一片痴心。在大观园里,形形色色的人,琳琳总总的情与爱,都被残忍的封建礼教所埋葬。贾府的那段兴衰荣辱,埋葬了一个时代的灵魂与人性,不单单是黛玉的,还有大观园里的一竿子人等,都难逃被摧残的命运,我深为他们感到悲哀。
《长恨歌》和《红楼梦》里的世界是有相似之处的,都是以悲剧结尾。纵然时代变迁,但对爱情的追求是一样的,程先生对王琦瑶一如贾宝玉对林黛玉。50年代的大上海的奢华竟像是百年前《石头记》里的大观园,在鸽子都自由放飞的年代,王琦瑶自导自演了一曲“长恨歌”。
【长恨歌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长恨歌原文07-11
长恨歌改写作文06-08
长恨歌主题争论10-30
长恨歌原文逐句翻译09-23
《长恨歌》原文及释文11-15
长恨歌译文及解析11-23
长恨歌课文读书感悟12-01
关于长恨歌主题的论文12-12
长恨歌之白居易12-20
白居易的长恨歌读书笔记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