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局工作情况总结
区司法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工作系列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区各级乡村振兴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乡村振兴工作当作重点之重,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精准谋划,明确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和目标
与街道以及利民村两委共同制定了区司法局帮扶利民村工作计划,明确重点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巩固利民村前期帮扶成果,全面落实“户增收、人脱贫”具体措施,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9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二、优化配强驻村干部,强化一线乡村振兴力量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局机关抽调2名干部组成利民村驻村工作队,工作队人员一律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吃住在村。
今年以来工作队在村期间充分发挥作用,全面排查乡村振兴基础工作情况,全面调查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全面询查贫困户享受政策知晓情况,帮助镇、村发现问题、反馈问题、督促整改问题,帮助补齐乡村振兴短板弱项,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性工作。二是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纽带”作用、吃住在村,与“群众打成一片”,全力投入乡村振兴工作,进一步加强了一线攻坚力量。三是驻村人员与乡村振兴工作队强势联合,确保排查问题整改到位,驻村工作队在排查问题的基础上,召开专门会议分析梳理问题存在的原因,联合制定整改方案,及时逐项整改,并一一核查问题是否整改到位,做到不走过场,不留死角,不放过任何隐患和问题。三、加大乡村振兴政策宣传,提高帮扶干部政策知晓率
一是召开乡村振兴工作例会。
严格落实乡村振兴例会制度,今年以来,我局共召开2次乡村振兴大会,研究部署各阶段的乡村振兴工作,同时学习相关乡村振兴政策和文件。二是召开帮扶干部培训会。共召开2次培训会,均由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姜云主持,会上传达国家、省、市区乡村振兴会议精神,学习乡村振兴最新政策、新知识,要求全体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和精准掌握乡村振兴新政策新知识,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深入贫困村、贫困户家中宣讲,提高法律、政策知晓率、明白率。三是继续学习《习近平乡村振兴论述摘编》。局机关利用每周例会,组织全体帮扶干部专门学习《习近平乡村振兴论述摘编》,次次学,每篇学,做到全文学习;深入帮扶利民村,联合该村召开《习近平乡村振兴论述摘编》专题学习会,区司法局全体帮扶干部与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利民村两委共同学习;结合工作深入学。紧密联系乡村振兴工作实际开展学习,把《论述摘编》作为开展乡村振兴攻坚的工作的行动指南,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带着问题学习,对准问题思考,着力解决问题。四、精准发力,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精准制定帮扶计划,做到一户一计划,一人一措施精准,为贫困户制定个性的帮扶措施,确保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按时做好每月的结对帮扶走访工作,努力做好“六清一改”工作,为贫困户清理庭院、室内卫生、粉刷两户内墙等工作,重要节日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有效落实乡村振兴各项政策;
二是积极宣传政策,着力解决政策不清问题。帮扶干部在走访过程中,把国家各级乡村振兴政策宣讲作为一个工作重点,让老百姓真正了解国家政策的目理解并认同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三是精准运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着力解决贫困家庭收入低问题。通过走访,切实掌握每个贫困家庭实际情况,分析致贫原因,了解脱贫致富需求,帮助他们充分运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脱贫。五、法律援助乡村振兴落实情况
将法律援助惠民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民生工程。在原有法律援助受案基础上,将失独家庭、环卫工人、在读大学生、农村留守儿童、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因特殊情况处于暂时性经济困难的特殊群体、将追索劳动报酬、工伤赔偿、强制医疗和家庭暴力等案件纳入法律援助范围。
1、组网建点
依托法律援助工作站,建立辐射全区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区现有16家法律援助工作站,分别承担着各村屯、社区援助联系点和各领域的法律援助联系职责,形成了法律援助全覆盖网格化服务模式。
在区信访局和区交通事故处理中心新建立了两处法律援助接访室,将援助重心向群众诉求聚集区和领导重点关注处转移。在区法院、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看守所建立法律援助接待办公室,打通法律援助中心和涉诉困难群众最后一公里。
2、开展法律援助助力乡村振兴
(1)和全区12个贫困村签订了法律援助乡村振兴协议。在贫困村的村委会显著位置悬挂法律援助人员的信息和联系方式,公开承诺免费为贫困村委会及村民提供法律服务。发放法律援助乡村振兴联系卡1200多张。
(2)为贫困村和贫困、户解决法律难题。我们在走访大阳岔后葫芦村的贫困户时,得知某苗圃拖欠1名贫困户的工资,虽经多次索要也没有给付,我们立即为贫困户办理了法律援助手续,代理他向区法院起诉并很快讨回了工资。在松树镇汤河村和富兴村走访时,村委会反映本村的土地被外来的人员非法转让给他人,村委会和镇政府派人多次制止都无效。我们指导两村委会正在收集并固定相关证据,下一步将依法维护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合法权益。
(3)为区政府乡村振兴项目提供法律保障
去年, 天津市东丽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二三三五五”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 自觉把司法行政工作置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审视, 为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营造了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
积极推进法治东丽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治区办和法建办的职能, 将“法治东丽建设”纳入区绩效考核, 推动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开展。二是全方位推动东丽区各层次、各方面的法治建设, 东丽区流芳台村被命名为第五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三是创新载体, 完善“五位一体”媒体法制宣传格局, 依托津塘公路车站宣传橱窗开展常态化法制宣传, 此举系全市首创。四是高标准推动“六五”普法中期检查, 在市检查督导组对东丽区“六五”普法工作视察中, 东丽区考核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 并已被推荐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区。
狠抓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
一是以创建“五好司法所”为契机, 加强基层规范化建设。二是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工作体系, 设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3个专项组, 明确了各专项组的职责任务。三是深化人民调解工作, 完善人民调解纠纷受理、审查、登记等工作流程, 依法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程序。东丽经济开发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命名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
一是加强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 建成东丽区社区矫正申心, 为推进我区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和规范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二是以无瑕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为载体, 依托相关企业建立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18个。三是组织召开综治委特殊人群专项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工作会议, 部署工作任务, 推动各单位职能发挥。
深化为民法律服务举措
一是推进村 (居) 法律顾问全覆盖项目民心工程的开展, 依托司法所稳步推进村 (居) 法律顾问全覆盖, 已实现全区村 (居) 聘请法律顾问达到70%的目标。二是大力推进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 成立法律知识讲座讲师团, 组织律师深入所有各村居、学校、驻区部队开展法律知识讲座200场。三是积极服务民生, 配合军粮城、金钟、新立3个街道做好分房选房工作, 充分发挥了公证处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的职能。
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
关键词:司法;宣传
高基庙司法所是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了解关注司法工作的“窗口”,是社会主义法制宣传阵地的前沿。积极适应新形势发展,回应社会关切,传播司法正能量,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全面及时、准确客观地向社会传递人民司法公正司法、为民司法的工作举措和工作成果,充分发挥司法宣传工作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凝聚力量的作用,全面提升司法公信,维护司法权威,树立良好形象,对于促进辖区平安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结合本县司法实践,笔者认为,切实抓好基层司法宣传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司法所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去年12月,建起了镇区中心街道司法行政文化一条街,总长度两公里,在77根电线杆上挂起了154块宣传牌,内容涵盖了司法行政的四大职能。通过各种途径的法律宣传,切实提高了基层广大干部及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为法治社会的有效建立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发挥司法所贴近基层,服务便捷的优势,为广大基层组织和弱势人群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法律帮助。今年上半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件,涉案金额达117.8万元,切实维护了受援人的合法权益。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做到了制度化、经常化,近几年来无一例重新犯罪。特别是人民调解工作成绩斐然。在抓人民调解工作时,狠抓人民调解队伍的培训。做到了网络全覆盖,镇、村、组、户均建有调解组织和信息员,每月全镇组织一次矛盾纠纷排查、一次调解主任例会已形成惯例。发现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做到了“小纠纷不出组,大纠纷不出村,疑难复杂纠纷不出镇”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大调解”工作机制。近三年来,我镇无一例未调结的纠纷。在“人民调解文化社区行”工作中,通过各种途径广泛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栏、漫画、人民调解文化一条街等形式,宣传人民调解文化的氛围。每年并印制人民调解文化纸巾两万份,分发到全镇各中小酒店、宾馆及各种娱乐休闲场所,让过往的消费人群体会到人民調解文化的氛围。今年,我所已办理人民调解案件12件,并建有纸质卷和电子卷各一份。下面将重点介绍二方面司法宣传工作的经验。
一、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积极发挥司法所工作效能
高基庙司法所在石首市司法局党组及高基庙镇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努力实现党委、政府满意,人民群众信任为已任的工作目标。该所认真贯彻石首市司法局党组提出的“以数字司法为总览,以打造三大工程为主线,以构建五大平台为载体”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认真做好“四篇借势文章”。在普法依法治理、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工作中,制定了具体工作目标,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改进工作作风,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创建平安石首、法治石首,服务人民群众、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认真总结,深入分析,正确把握司法行政宣传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近年来,高基庙市司法行政系统各级党委和宣传部门全面、准确、及时地向社会宣传高基庙司法行政工作自身改革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的情况,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等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和取得的突出成效,增进了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对司法行政工作职能、作用的理解和认同。在人民调解工作中,以大调解中心为载体,狠抓组织网络及队伍建设。全镇共建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27个,村民调解小组201个,聘请调解信息员932人,做到了人民调解网络遍布城乡。近两年来司法所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07件,调解成功率100%。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疑难重大纠纷23件,赔偿标的达351.3万元。实现了小纠纷不出组、大纠纷不出村、疑难复杂纠纷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处理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今年3至5月间,高基庙镇某企业连续发生3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高基庙司法所闻讯后,主动请战,积极组织调解,将3起可能引起群众性事件的纠纷得以圆满化解。其中有一件受损方当事人系湖南省华容县人,最终领到7.2万元赔偿金时,感慨万分,对司法所工作人员说:“外乡人的权利同样可以受到法律保护啊!”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高速公路建设、铁路建设、公路扩建、招商引资项目等迅猛发展,征地拆迁无疑增多,由此带来的矛盾纠纷日趋增加。在司法所人员本身不多的情况下,只得不分白天黑夜,无法定的双休节假日,每天穿梭于田间地头、村组农户进行走访调查,摸排矛盾纠纷隐患,及时调处化解。在调解过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一桩桩难事得以化解,让一对对紧皱的眉头漏出了笑脸。
参考文献:
[1]包美霞.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对策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5,(3):81-85.
一、注重创新,推进全方位
法制宣传教育
一是拓展普法工作新领域。通过举办法制宣传教育“流动大展台”百场巡展,组织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系列教育,编印《“法律进工地”知识读本》、《新居民法律知识读本》等法制宣传专题资料,深入开展“深化‘法律十进’,推进依法治市”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契合专题宣传日、周、月等节点,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劳动者权益保护宣传周、“浙江法治宣传月”、“水法宣传月”、“质量宣传月”、税法、禁毒、交通安全、青少年暑期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服务市重点工作开展,通过上下联动、部门互动宣传等形式,向市民分发“三改一拆”系列宣传资料,共编印、发放各类法制宣传资料2.2万册,编印主题宣传资料4000册,举办专题法律讲座66场次,开展送法下乡活动82次,接受法律咨询服务783余人次,发放普法宣传品1.6万份。
二是探索法治文化新模式。拓展法治文化阵地,重点推进“法治广场”、“大型法制宣传牌”等新型普法阵地建设,在崇福镇新建一个“法治广场”,在“东方法制园”融入“四合一”普法元素,着力提升普法宣传的规模效应。拓宽法治文化宣传渠道,依托新兴媒体及普法微博群,重点推出“法育未来”主题栏目,打造**“微言法语”特色品牌。推进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在恒基建设集团建立法治文化展示厅、法制宣传流动长廊和网上法制教育栏目等普法阵地,打造“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强化普法工作对外宣传力度,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法制新闻作品获得全省法制好新闻评选一、二、三等奖,《监狱里的招聘会》还荣获了全国广播专题(评论)类二等奖。
三是迎接**督查。印发《**市“六五”普法中期检查标准》,要求各镇(街道)、各部门(单位)对照标准认真做好自查和迎检的准备工作。召开全市“六五”普法工作推进会,听取“法律十进”牵头部门工作汇报,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对下阶段工作提出要求。为迎接上级“六五”普法中期督查,组织开展“六五”普法中期检查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专门听取了“六五”普法中期工作情况汇报,市人大法工委还对“六五”普法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我市普法工作得到**市督查组的充分肯定。中期督查结束后,又召开“六五”普法中期检查工作交流会,通报**市督查组对我市中期督查的有关情况,并就下一阶段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四是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大力推进“诚信守法示范企业”创建,发文表彰了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市“诚信守法示范企业”。全面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依法完善自治章程,实行动态管理,进一步提升创建工作质量,组织申报浙江省民主法治村(社区)”2家、**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8家。在召开创建工作专题会议,做好迎检各项准备的基础上,省级、**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检查组先后分别对屠甸镇汇丰村、濮院镇新联村、梧桐街道三新村和振东新区进行考核验收,对创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单位”培育评选活动,巩固和提高创建工作实效。
二、夯实基础,筑牢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
一是加强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推进星级规范化司法所创建工作,狠抓司法所组织机构正规化、干部队伍专业化、业务工作效能化、所务管理制度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今年,梧桐、乌镇、高桥司法所分别申报争创浙江省五星、四星和三星级规范化司法所。扩大基层综合法律服务中心覆盖面,在8个镇(街道、新区)建立综合法律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窗口化、综合性”的法律服务。规范基层人民调解机制,指导基层司法所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各项工作制度。石门司法所结合实际制订了首席人民调解员、等级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员持证上岗、兼职人民调解员聘任、人民调解疑难案件移送和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考核奖惩等6项制度。抓好“以奖代补”审核发放,激发基层调解员的积极性。全年全市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461起,比去年增长19%,调解成功率达99%。
二是构建人民调解专业化格局。推进多调对接机制,在梧桐、乌镇、崇福试点成立驻派出所人民调解工作室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警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室,实现治安调解和人民调解的无缝对接。通过警调对接全市
共调处各类纠纷1271起,调处成功率达100%,此项工作因而获得**市**年度司法行政工作创新奖。发挥访调对接、诉调对接和检调对接机制优势,快速有效解决矛盾纠纷,全年调处涉访矛盾纠纷20起,通过诉调对接调处矛盾纠纷314起,通过检调对接调处矛盾纠纷2起,调处成功率均达100%。强化医调、交调、劳调等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健全调解
员考核机制,规范人民调解文书格式。一年来,市医调委共调处医患纠纷61起,涉案标的**万元;市劳调委共调处劳动争议纠纷126起,涉案标的597.5万元;市交调委共调处交通事故纠纷2249起,涉案标的5154.26万元。
三是推动人民调解系列化创新。启动村级规范化调解室创建工作,在河山镇华台村、梧桐街道百福村和崇福镇景卫村建立了3个试点调解室,推进人民调解室硬件设施的规范化、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和人民调解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启动人民调解“道德观察员”试点工作,发挥“道德观察员”的监督协调作用,同时抓好47个以人民调解员个人名字命名的调解室建设,提高人民调解公信力,这项工作因而获得**市**年度司法行政工作创新奖。启动镇(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联调中心建设工作,制定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实施意见、考评细则等,结合实际在崇福、**两镇先行开展联调中心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启动矛盾纠纷预警排查机制,建立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三改一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按月报送制度,开展“三改一拆”矛盾纠纷排查7次,调处纠纷50件,调处成功率达到100%。
三、优化服务,完善半小时法律援助网络
一是打造“三零”服务品牌。根据省厅五星级规范化创建标准,完善窗口建设,增设电子屏、岗位引导牌等设施。建立**市法律援助网络平台**子平台,与各法律服务单位进行联网,实行法律援助案件网上审查、审批、指派,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深化援调对接机制,积极推行法律援助“点援制”,实现了法律援助“零距离”。推行多项便民服务措施,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于材料齐全的申请全部实行“当天审查、当天受理、当天指派”,对残疾人、老年人等有特殊困难的当事人提供预约、上门等便捷服务,实现了法律援助“零等待”。将 12348法律咨询专线电话纳入网络平台并配置录音监督,落实援助案件质量监管和投诉举报制度,组织听庭24次,回访案件40件,抽查案件卷宗500余份,实现了法律援助“零投诉”。全年受理法律援助案件754件,解答咨询1905件,挽回经济损失1213万元,涉及受援人数1265人,其中群体性案件32件,涉及人数467人。
二是延伸法律援助服务触角。加强与劳动、公安部门协作,新成立劳动仲裁院法律援助站和市看守所法律援助站,指派律师定期值班,提供法律咨询。拓展法律援助网上平台,在**市率先开通法律援助官方微博与微信公众平台,接受群众网上援助申请、宣传援助知识内容、解答网民咨询。下放法律援助初审权,在符合规定条件的前提下,由法律援助站直接开展法律援助申请的初审,有效加快办理法律援助的速度,方便当事人就近获取法律援助。全市已建立部门法律援助站10家,镇、街道(振东新区)援助站13个,有援助人员40人,村社区联络点联络员208人,市、镇、村三级法律援助网络全面形成。
三是加大弱势群体维权力度。开展法律援助走进“新居民聚集地”宣传活动,提高新居民维权意识。开展法律援助短信宣传,每月向群众发送短信1万条,提高群众对法律援助的知晓度。加快讨薪案件的介入速度,加强与劳动等部门、镇(街道)法律援助站的协调配合,及时掌握欠薪、讨薪情况,综合运用申请法院诉讼保全、先予执行等方式有效化解农民工劳资纠纷。全年共办理农民工讨薪、工伤事故赔偿等法律援助案件116件,受援人数467人。**年,市法律援助中心被浙江省司法厅授予“全省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同时,加强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扩大援助范围和覆盖面。
四、发挥优势,构建社会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监督管理,营造健康法律服务环境。制定出台公证处财务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公证处年度考核等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开展律师、基层法律服务执业检查和公证质量检查活动,并在全省率先开展法律服务行业群众满意度第三方测评活动。加强法律服务行业行风建设,依靠行业自律、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制约机制,推进诚信建设、落实所(处)务公开制度、落实投诉查处,营造法律服务新环境,全年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实现“零”投诉。全市律师共为机关、企事业单位担任法律顾问352家,代理各类诉讼和非诉案件2318件,比去年增长0.6%;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法律顾问101家,办理各类案件550件,比去年增长0.8%;市公证处办理各类公证事项8301件,比去年减少5.4%。
二是深化法律顾问工作,服务“法治**”建设。完善市政府、政府部门、各镇(街道)三级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市政府专门设立了法律咨询服务团,16个行政执法部门、5个镇(街道)和16个市直属单位聘请了法律顾问。深化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修订出台《村(社区)法律顾问补贴考核发放细则》,落实日常监督检查和年度考核。全年村(社区)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560人次,开展村务“法律体检”176次,办理法律援助13件,为村(社区)和村(居)民代理诉讼11件,参与调解矛盾纠纷12起。推进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引导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服务,优化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帮助中小企业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是发挥律师专业优势,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组建由律师组成的专业法律服务咨询团,深入企业组织开展法律体检、法律宣传、法律咨询等专项活动,协助企业建立风险预警防控长效机制。全年律师参与服务省重点建设项目2项,担任规上企业法律顾问76家,参与服务企业破产重组2家,参与服务企业清算(重整)4家。服务“三改一拆”专项工作。组织广大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到顾问村(社区),协助调处矛盾纠纷5件,提供法律咨询25人次,开展法制宣传3次,参与拆改方案和措施法律论证1次。服务金融工作,积极引导律师为各类金融机构事前合同审查、债权质押等新业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全市律师担任金融机构法律顾问17家,办理金融法律事务90件,办理贷款、抵押公证1200件。
五、严格执法,实施特殊人群规范化管理
一是做好社区矫正工作。规范社区矫正执法监督,印发社区矫正执法监督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社区矫正执法责任制,强化执法案卷质量考评。开展“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年”活动,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站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全市207个村(社区)全面建立矫正帮教工作站。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更新社工业务知识,组织社区矫正业务培训4次。落实重点对象排查管控,组织各司法所每月开展社区矫正对象排查,并联合公安、检察、法院等单位,开展社区矫正联合执法督查3次,严厉查处违纪违规违法矫正人员,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健全人技合一监控平台,升级社区矫正执法装备,配置身份信息采集、执法仪、录音笔、录音电话和电子网等监控设备,基本实现局所网上联动监管。今年,全市新接收社区矫正人员398人,比去年增长19%,解除社区矫正356人,目前在册社区矫正人员为544名,无再犯、无脱管、无漏管。
二是落实帮教安置工作。开展全面大排查工作,做好2008年回归人员的定点监测,并修改完善《**市安置帮教实施细则》。联合省乔司监狱走访调查全市归正人员帮教安置基地建设情况并组织职业推介。认真落实重大活动、节假日期间重点归正人员的管控措施,并对涉及“三改一拆”工作的归正人员进行跟踪调查。加强帮教延伸工作,进一步密切监地衔接,配合监(所)开展改造质量回访调查。年末全市共有归正人员1972名,帮教率99.89 %,安置率99.64%,重新犯罪25人,重新犯罪率1.26%。
六、提振信心,打造高素质司法行政干部队伍
一是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引导党员干部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加强党务政务公开,及时公开有关年度考核推优、人事任免、党员关爱专项资金捐款等事项,同时严格执行外出活动请假审批制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开支,对涉及人财物的重大事项,局党组、班子成员均实行集体讨论,民主决策。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组织开展好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等相关工作,市委严管干部的“八项要求”和提升干部“八项能力”等精神得到有效落实。
二是切实加强机关文化建设,激发工作动力。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局理论学习中心组“司法行政大讲堂”等平台和载体,开展“四学四强”、“团结共事、激情干事”大讨论等活动,全年组织集中学习11次。加强重点课题调研工作,确立调研课题22个,其中梧桐司法所《单亲家庭子女普法教育的调查和思考》获评**市局调研成果三等奖,另3篇调研文章获评**市局调研成果优秀奖。激发队伍活力,向全系统干部征集“金点子”,开展“庆五一”趣味运动会、摄影作品展示、演讲比赛、爱心菜园、退休干部座谈会等活动,营造团结协作的司法行政文化氛围。
一、以司法行政建设为根本,全面提高队伍素质和工作实效
(一)抓司法队伍建设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一是在原有各项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党委议事、廉政、监督等规章制度。二是实行每周一例会,坚持人事调整、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党委集体讨论决策。三是成立司法局工会,选举产生了局工会的第一届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和女职工委员会。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健全了领导组织机构,保障了决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2、加强机关队伍建设。一是实行责任制战略。从局长到职工,人人都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对工作目标、实施办法、考核标准及奖惩措施予以明确细化。并成立了由局长、副局长为首的责任制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定期考核,奖优罚劣,使干警既有紧迫感,又有积极性。二是实行规范化战略。完成了局规范性文件的汇编工作,进一步健全了工作考勤、办公用物、财务卫生、局域网管理等各项制度,初步实现了“以制度理事,以职责管人”的工作机制。三是实行人才引进战略。重视人才储备,两年间引进了3名法律专业的本科大学生,提高了司法行政队伍的综合素质。四是实行人性化管理战略。注重人才培养,组织44名司法助理员参加了北京市“司法助理员职业技能岗位练兵活动”,取得了全市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开展了“发展司法我出力,司法发展我受益”演讲比赛活动,并组织机关干部到上海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使干警认识到不足,激发了斗志,有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和蓬勃向上的工作氛围。
3、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在所务管理方面,制定了《基层司法所岗位责任制考核标准》,健全了百分达标、监督、奖惩、用车等工作制度。在队伍建设方面,组织司法助理员到兄弟区县学习取经,并对负责宣传报道、内勤等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在业务工作方面,对5名司法所长实行了轮岗交流,进一步统一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强化了司法工作观念。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基层司法所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
(二)抓工作作风建设
局党委厉行求真务实的作风建设。坚持发现问题,不隐瞒;遇到问题,不回避;处理问题,不护短。如公证处在办理一份证据保全公证时,缺乏事实依据,局党委坚持实事求是,按照真实性与合法性的原则,依据法律程序,对错误予以纠正,撤销了此份公证。当事人特向我局赠送锦旗以示感谢。在此基础上,深化开展了“执法为民,服务发展”主题活动,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巩固了改进工作作风和强化服务观念的立足点。在局党委身体力行的影响下,全局上下形成了敢做敢为的良好风气和严谨认真的办事态度。
(三)抓信息化建设
局党委高度重视信息工作,一是在今年三月份,调拨人员专门成立了外宣科,加大了宣传力度。二是与各科室处所建立了信息投递网络,加强了与法制晚报、劳动午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联系。三是对信息报道人员进行了摄影、照相技术的专题培训。初步实现了外宣工作的规范化和信息办公的自动化。截止6月25日,局编发信息、通讯共计278篇,各级媒体刊播346篇次,稿件刊登量比去年同期增长480%,在全市区县中跃居第三,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二、以普法依法治理为先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进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
1、及时调整充实了依法治区领导机构、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及法制报告员、宣传员队伍。目前,全区普法依法治理领导机构人员550名,报告员380名,宣传员460名,法律志愿者480名,法制副校长84名。基本形成了人大监督,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法制宣传依法治理工作格局。
2、组织召开了两届依法治区工作会议。总结经验,部署工作,分别对和200*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先进进行了表彰。并与各委、镇(街道)签订了《法制宣传依法治理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考核重点和工作方向。
3、加强了规范化建设。制订完善了有关重点对象、基层民主法制、宣传队伍建设等10项规范性文件。并对全区各部门在-20间学习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了整理汇编,即“折子工程”,为“四五”普法终期验收奠定了基础。
(二)抓好防非宣传,倡导依法防非
一是及时下发文件,对全区防非法制宣传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并将各种宣传资料近万份迅速转发到全区各部门。二是成立了法制宣传小分队,先后深入到****等重点村镇和集贸市场、建筑工地等密集区域,进行宣传咨询。三是充分运用板报橱窗、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做好农村宣传,要求做到村村有板报、户户有资料、天天有广播。四是协调区广播电台、电视台、“**周刊”开设了依法防非基本知识专题节目。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防非意识和战胜“非典”的信心。
(三)开展主题活动,深化普法效果
1、坚持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年9月28日,与区政府、文化委等部门联合在**广场举办了专题法制文艺演出,2000多名观众到现场观看。从中则优选拔了相声《****》、快板《****》参加了北京市法制文艺大赛,分别荣获了“创作奖”和表演奖。
2、围绕“12•4”宪法宣传日,在****庄村,举办了书画笔会活动,创作了法制文化作品50余幅;在****镇举办了大型赠书仪式,向过往群众赠送了《公民常用法律知识手册》4000余份;在司法局法制培训中心,为群众举办了以合同、土地承包和占地拆迁为主要内容的免费法制讲座,各地村民100余人参加。
3、围绕村委会换届选举,今年6月—7月,先后深入到全区各镇宣传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积极协助各村开展换届选举工作。并围绕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组织全区80余家单位开展了宪法、行政许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三法”宣传周活动。
通过开展这些喜闻乐见、集中强化的宣传活动,扩大了宣传效果,调动了干部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
(四)加强阵地建设,创新普法形式
一是挂牌成立了**区法制教育培训中心,为我区干部群众学习法律知识、进行法制宣传开辟了新阵地。二是与北京**学院政法系共建了***区法律志愿者工作站,就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工作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并聘任了94名师生为法律工作志愿者。三是在全区开展了建立村(居)民法制学校活动,为广大群众学习法律知识开辟了第二课堂。
(五)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
以落实“四民主”为核心,积极开展了创建活动,全区目前有34个村被评为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其中4个村被评为市级首批“民主法治示范村”。***村还荣获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荣誉称号。
(六)完成了“四五”普法中期考核工作
按照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对区(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检查的通知》要求,我们从组织保障、重点对象、社会宣传、基础工作、法制实践5个方面,就34项内容,进行了认真准备,组织全区有关部门召开了工作部署会,将各项任务落实到“家”,形成了既有统一领导,又有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为我区获得“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奖”尽了一份力量。
三、以创建平安司法为主线,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一)人民调解工作
1、健全调解组织。针对调解员变动大的特点,坚持每年对基层调委会进行调整,不断充实调解队伍。目前,全区共有调解组织417个,调解人员1585名。其中,镇级调委会17个142人,农村、社区调委会387个1394人,厂矿企事业与市场调委会13个49人。健全的调解组织,为做好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2、加强规范化建设。开展了标准化人民调解委员会争创活动,出台了调解员岗位责任制、纠纷登记排查以及回访、反馈等规章制度。对调解人员档案实行电子管理,初步形成了“三级网络、规范建设、分片包干”的工作机制。
3、纠纷调处工作。以“调防结合,以防为主”为方针,以防止矛盾激化为重点,调处各类纠纷。两年来,共调解纠纷8632件,调解成功8454件,成功率为98%。防止矛盾激化214件。减少了群众的诉讼之累,又减轻了人民法院的负担,发挥了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2015年以来,我县司法行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司法局的精心指导下,紧抓“法治建设年”的良好契机,不断深化依法治县工作,充分发挥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等职能作用,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深化法治宣传职能
(一)创新开启“5+3”普法宣传模式,全面加强法治宣传工作 年初制定了《XX县“法律七进”主题宣传月活动方案》,全年在20个乡镇、20个县级部门开展了系列法治宣传活动,极大的提升了全县普法教育进程。同时,针对法治宣传工作实际和城乡普法对象特点,创新开启了“5+3”普法模式,即在每个乡镇开办一期“法律明白人”暨人民调解员培训班、一堂院坝法治讲堂、一次街头法治宣传、一场校园法制讲座、一次企业法治宣讲;在每个县级部门开办一堂机关法治讲座、一次法律知识考试、一次入户“五四”法治宣传活动。全年共计开办“法律明白人”及人民调解员培训班35场、院坝法治讲堂102场、街头法治宣传46场、校园法制讲座56场、企业法治宣讲18次、机关法治讲座23堂、职工法律知识测试41次、入户“五四”法治宣传活动156次。一年来,直接接受我局普法宣传教育的机关干部职工达3000余人,农村普法骨干(“法律明白人”及人民调解员)达3500余人,青少年学生达8万余人,农村群众10万余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员工4000余人,教职人员及信教群众3000余人。初步形成了“社会、家庭、自我”加“学校、乡村、社区”等的“3+x”法治教育格局。
(二)充分运用法治宣传节点,全面提升法治宣传实效
充分利用“3.15消费者维权日”、“6.16安全生产月”,“12.4”法治宣传日等宣传节点,在全县共开展大型法治宣传活动13场次,发放普法书籍12000册,散发普法宣传资料30000余份;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集中法治宣传活动,先后在橄榄广场、清河广场、任市社区等地开展综治平安、安全生产、法律进机关、消费者维权等集中法治宣传活动30余次。
(三)组织开展“六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全面落实普法规划。今年是“六五”普法收官之年,为全面检查验收我县“六五”普法开展情况,从8月中旬开始,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卢玲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文斌,县政协副主席杨元辉,县公安局党委书记、督察长黄克应等县领导分别带队,县委宣传部、县依法治县办、县司法局、县民政局、县直工委等相关部门同志参与,分5个小组对全县20个乡(镇)及8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六五”普法工作情况进行了检查验收,并在检查验收过程中及时梳理好经验、好做法,指出发现的个性问题和存在的共性问题,为下一步普法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好的思路。同时,在县委宣传部、县依法治县办的协助下,我县“六五”普法工作顺利通过市上验收,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肯定。
(四)圆满完成“法治示范创建”,全面加强依法治理 目前,我县已成功创建市级法治示XX县,县法院成功创建学法用法示范机关,新太乡、新宁镇成功创建市级法治示范乡镇,宝塔新村被司法部、民政部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二、强化基层司法行政职能
(一)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截止10月底,全县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879件,调解成功3867件,调解成功率达99%。一是加强组织网络建设,夯实人民调解阵地基础。建立起了“县、乡(镇)、村(社区)、组”四级人民调解组织机构和信息网络,组建了XX县人民调解员专家库,积极推动医患纠纷、物业纠纷等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建设,设立了信访人民调解工作室,基本形成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遍布乡村、覆盖全县”的人民调解网络格局。目前,全县现共建立各级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333个。其中建立县级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村调委会192个,居调委会34个,乡镇调委会20个,企事业单位调委会83个(含57个学校及教育局调委会),道路交通事故调解委员会1个,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1个,教育行业调解委员会1个。二是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增强矛盾纠纷化解能力。每月定期通过以会代训、以案代训与实地观摩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员巡回培训,“法律明白人”培训。同时,开展“星级调委会”、“人民调解能手”、“等级人民调解员”评选活动,选出一批调解工作出色、思想素质过硬的优秀调解员,通过典型引路,提振人民调解队伍的精气神。目前,全县共有在册人民调解员2320人,今年以来,共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16次,参加培训人员2400余人次,组织人民调解员、村(社区)居民旁听调解案件86次;评选出四星级调委会1个、三星级调委会3个、二星级调委会11个,三级人民调解员3名、二级人民调解员5名、一级人民调解员2名,市级调解能手2名、县级人民调解能手7名。推评首席人民调解员1名,推评省级人民调解员1名。
(二)规范社区矫正工作,加大矫正管控力度
近年来,我县着力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法制化,有效做好了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教育改造工作,确保了全县社会治安的稳定。截止到2015年10月底,全县累计接收各类社区服刑人员560人,累计解除社区服刑人员397人,建议撤销缓刑收监执行1人,建议撤销假释收监执行1人。现有社区服刑人员163人,其中缓刑120人,假释11人,暂予监外执行4人,管制28人。通过社区矫正信息平台进行思想汇报164人次,发布公益劳动公告1次,警示教育通知8次,法规教育提示17条。共开展社会调查评估72件,71例评估建议被人民法院等委托单位予以采纳,采信率达98%,全县无一例社区服刑人员再次违法犯罪情形。
(三)抓好刑释解教工作,提高安置帮教质量
我县按照“不脱帮、不漏帮,不脱管、不漏管”的工作思路,积极引导和扶持刑释解矫人员就业,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安置帮教工作,形成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良性工作机制。截止2015年,我县刑释解矫人员共计600人,其中刑释203人,累计解矫397人;以上人员均登记建档,落实了帮教措施,安置帮教率100%,无重新犯罪,无脱管漏管。
三、提升法律援助水平
一是完善法律援助机构。目前,共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30个,计划用2年时间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依托村支两委及村法律顾问,逐步推进村(社区)规范化法律援助工作点建设,目前,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共有人员43名,村、社法律援助联络员220余名;每个站点均配备了1-3名专兼职工作人员,配置了办公用品,基本实现了“四有”、“两公开”、“两表一册一单”,即有牌子、有办公场所、有基本办公设施、有工作人员,设置了法律援助联络员花名册、《来电、来信、来访接待登记表》、《案件受理登记表》和《法律援助申请转办单》,公开了法律援助站(点)工作人员及援助阵容信息,公开了工作职责、业务范围、办事流程等。二是推进法律援助工作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广运用司法部“法律援助信息管理系统”、“法律援助案件办理信息录入系统”操作平台,案件录入率达95%以上;强化业务培训,把两个平台应用纳入了司法行政系统每月一次集中业务培训例会内容,目前全县所有乡镇司法所、7个法律服务所和4家律师事务所均开通了网上法律援助申请受理平台,60名司法助理员和法律服务从业人员学会了系统平台的操作应用。
2015年,我县已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20件,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0%;受理各类来访、咨询(包括代书)人次2040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100%;新建规范化法律援助工作站目标任务数2个,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00余份,共为受援人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35万余元,现各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均已安装服务热线电话。
四、深化法律服务职能
(一)公证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2015年,共办证数量892件,其中民事类公证744件,经济类公证168件。公证援助案件1件,解答法律咨询共800余人次,积极维护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为老弱病残“送法上门”共办理公证62件,免收公证费20000元,办证质量无一例假证、错证出现,未接一例投诉案件。
(二)律师服务工作成效显著
今年,全县律师共担任法律顾问46家,代书924件,办理民事诉讼代理341件,刑事诉讼辩护及代理49件,行政诉讼代理16件,参与各类调解108件,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32件,解答法律咨询1353人次,律师见证50件,劳动仲裁、劳动争议案件17件,办理法律援助20件,授法治课、法治讲座38场次,受教育人数达4.4万余人次,避免、挽回经济损失达1100余万元。
(三)基层法律服务稳步推进
一方面,进行全面清理整顿,重新审查登记,目前全县基层法律服务所检查工作已全面结束,我县7个法律服务所全部合格,22名法律服务工作者已全部通过年检审查。另一方面,严肃执业纪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一经发现有违规办案,扰乱法律服务市场秩序的行为,坚决进行查处,净化了基层法律服务市场和执业环境。
(四)司法鉴定业务优质高效
今年,我县全面启动司法鉴定机构“质量建设年”活动,及时制发了《XX县司法鉴定机构“质量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XX县司法鉴定规范化管理应用办法》,提高了司法鉴定质量和工作效率;对全县司法鉴定档案管理进行了统一和规范,为XX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公正执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全年我县司法鉴定机构共办理司法案件鉴定数140件,鉴定结论采信率为百分之百。
五、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宣传工作方面
一是宣传方式稍显得单一,需进一步开掘宣传渠道;二是部分乡镇和单位应提升对法治宣传工作的重视;三是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不够,应进一步培养创造性工作能力。
(二)人民调解工作方面
一是人民调解队伍综合素质及结构仍有待提高,目前,我县专职调解员仅424人,占总人数的18%,大部分调解员是由村(社区)干部兼任;二是人民调解工作经费难落实以及调解员个案补贴标准偏低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三是受经费制约,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基础仍显薄弱,硬件设施、培训力度有待提高。
(三)社区矫正工作方面
一是社区矫正队伍机制与社区矫正执法要求不相适应。未成立社区矫正执法大队,未配备相应数量的人民警察,社区矫正执法人员没有相应的表明身份的执法证件,没有统一着装;二是矫正工作队伍力量与社区矫正执法要求不相适应,全县社区服刑人员近两百人,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仅有30人;三是社区矫正经费保障与社区矫正执法要求不相适应,社区矫正工作具体而细致,任务重、责任大,需要予以一定的经费保障。
(四)法律援助工作方面
一是法律援助日常办公经费不足,特别是用于开展法律援助宣传、法律文书印刷的资金有限;二是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建设经费和工作经费不足,目前各站(点)的建设及运行经费均由县司法局从有限的行政经费中拨出;三是工作人员到省、市参加法律援助专题培训较少,对法律援助新政策、新动态、新信息掌握不够。
六、2016年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
1.继续深化“星级人民调委会”及“个人调解室”创建工作,推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专业调委会建设。
2.进一步转变观念,实现“重调轻防”向“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转变。3.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员专家库。
4.积极协调沟通,真正建立起“三调联动”纠纷联防联调机制。
(二)充分发挥对犯罪高危群体的矫治性作用,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1.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完善县、乡社区矫正机构,增加政法专项编制,充实社区矫正队伍力量及社区矫正经费。
2.进一步加强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建立与狱所无缝衔接机制。3.继续扎实开展社区矫正社会调查评估工作。
(三)充分发挥法治宣传在维稳中的先导性作用,深化推进“法律七进”活动
1.推动“法律七进”活动向纵深开展,重点探索法治宣传的新形式、新方法,变面的宣传为有针对性点的宣传。
2.创新普法形式,继续充分开发互联网、手机短信平台、电视等媒体,大力推进依法治县向纵深发展。
3.做好“七五”普法的启动工作。提早谋划、科学布局,做好我县“七五”普法规划的编撰工作,向县人大常委会作好汇报,争取对“七五”普法作出相关决议。
(四)充分发挥法律服务的保障性作用,积极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进一步加强规范化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建设。从财力、物力、人力上继续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建设投入,深化“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实效。二是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工作人员的培训。采取多形式、探索多渠道,加大对援助工作人员的政治理论及业务技能培训。三是进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宣传力度。结合“法律七进”活动,积极开辟法律援助宣传专栏、开办法律援助之声电视栏目、举办法律援助宣传周等活动,广泛宣传法律援助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
一、从根源上找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办法
地基深埋地下从不作声, 但它无时无刻不在支撑着大厦。笔者认为要提高法院在人民心中地位, 提高司法公信力, 确立司法权威其核心问题, 就是要牢固确立“执法为民”这个理念。“执法为民”不但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 而且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客观地说,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 社会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各种利益观此起彼伏, 一些不良思想不断涌现, 身处其中的法院工作者和法院队伍不能不受影响。在诸多现实影响面前, 思想上的任何偏差和动摇, 都可能使自己的执法目标和方向发生错误, 手中的执法权力被滥用。在这种形势下, 只有抓住执法理念这个思想核心, 从根本上解决权从何来、为谁掌权、为谁执法、如何执法等重大思想和认识问题, 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一切保护人民的“执法为民”意识, 才能有效地防止法院执法中的权力错位, 以严格、公正、文明的执法行为抵御腐朽思想对法院干警的侵蚀。历史经验表明, 没有正确的执法观, 再好的制度规定在实践中也会被扭曲。只有执法为民这个地基打牢了, 打深了。才能把司法公信力这座大厦建好。
二、网络舆论对司法工作及司法公信力的影响
解决了核心问题, 我们再来谈谈周边环境对建立司法公信力的影响, 现在是一个资讯发达的社会, 一个小消息不再像古代那样需要快马传递好几个月才能到达, 如今你只用按按键盘全世界的新闻就跳出在你的面前, 这是一个资讯爆炸的年代, 2011年5月的数据表明, 中国的网民超过了4.77亿这个数字, 远远把美国甩到后头, 中国的网络是世界上网民最多, 覆盖最广, 规模最大的。伴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 网络的技术也不断提高, 加上网民数量的迅速攀升, 网络媒体正在成为新闻传播领域中一只重要的中坚力量, 随之而生的网络舆论正在成为引导主流與论的主要途径。
“舆论”, [1]考究其古汉语语源, 缘于“舆人之论”, “舆”出现于春秋末期, 本意指车轮, 后引申为车子, “舆人”指的是造车之人, 当时人分十等, 舆人为第六等, “舆人之论”意为下层百姓的议论, “舆论”即是“舆人之论”的简称。1762年, 卢梭将拉丁文中的“公众”和“意见”两个词语联在一起, 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舆论”概念, 就是“公众的意见”。相对于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来说, 舆论更多的是一种民间声音。
2003年8月16日, 有关媒体报道了刘涌二审被改判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消息, 即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众多网民的关注。网民纷纷撰文抨击, 间接促使最高人民法院50年来第一次提审普通刑事案, 并罕见地推翻沈阳高法的判决, 改判死刑, 立即执行。网络舆论对本案的最终结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还有2011年网络上讨论的沸沸扬扬的云南男子李昌奎强奸杀人, 一审获死刑, 二审改判获死缓的事情。两年前,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男子李昌奎奸杀了同村女孩王家飞, 又将她3岁的弟弟摔死。一年前, 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李昌奎死刑。李昌奎上诉后, 2011年3月4日,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因李昌奎有自首情节而改判其死刑缓期执行。这一次改判经过三个多月的发酵, 终于在网上形成舆论热点, 并最终将云南省高院推向了风口浪尖。网友几乎一边倒地质疑云南省高院的判决结果, 面对网络舆论的质询, 2011年7月16日, 云南省高院向李昌奎案件被害人家属送达了再审决定书, 将对该案决定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再审。无论这次再审结果如何, 本次事件表明网络舆论又一次影响了司法工作的开展。
英国媒体理论家斯图亚特·霍尔提出, [2]受众对媒介文化产品的解读, 一般分为三种:优势解读、妥协式解读、对抗式解读。
“对抗式解读”, 是指受众把编码者的意思抛到脑后, 解读出来的意义与编码者相互对立。信息因此被误读、曲解的可能性时常发生, 网络则加剧了这种可能。网络上的信息会迅速地变异、曲解, 一旦网民非理性跟风后, 网络舆论愈加偏离常轨。然而随着社会开放性和公平性的不断提升, 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对抗式解读也来越多地显露出来。由此可见如果网络舆论是很容易被错误引导的。
霍尔指出:[3]“根据这种一般看法, 我们可以粗略地勾勒出电视传播过程的如下特点。广播的制度结构及其实践和生产网络、它们的构成的关系和技术基础结构, 都是制作一个节目所必须的。这里, 生产建构了信息。那么, 在某种意义上, 流通就从这里开始。当然, 生产过程并非没有其‘话语的’方面:它也完全是由意义和思想来架构的:即应用中的知识———这关乎生产和日常秩序、历史地界定了的技术技巧、职业观念、制度知识、定义和设想, 有关观众的设想等等, 所有这些都通过这种生产结构来架构节目的体例。进而言之, 尽管电视节目的种种生产结构开创了电视话语, 但并未构成一个封闭系统。”由于各种事物———世上的物、人、事———本身并没有任何固定的、最终的或真正的意义。是我们——在社会中, 在人类文化中———使事物有意义, 对其指意, 因而从一个文化或时期到另一个文化或时期, 意义常常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 这个意义从来就不只是关于其自身的, 而且是涉及到文化过程和文化关系的。每一个符号都加入了一个我们称之为文化的意义之网。关于斯图亚特·霍尔对于传统媒体的理论, [4]其实和现在社会的网民对于网络媒体的信息接受方式是一样的。
举个例子, 在这次的“我爸是李刚”这个事件里, 因为关于法院审判信息透明度相对较低, 加上事件处理的跨度较长, 网络上出现很多谣言, 例如李启铭被判缓刑啦, 家属没有得到赔偿啦, 对法院审判形象造成很大的损害, 严重动摇了法院的公信力, 其实事实上最后李启铭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而我们现在法院公众信息好比是一台蒸汽发动的汽车, 怎么追也追不上。703804论坛是在温州本地有很大影响力的论坛, 2010年在703804上出现一个贴名字是2010年温州最牛的警车, 反映的是鹿城区人民法院警车闯红灯的事情, 后来法院针对这个帖子在703804发表了公告, 说明了当时警车押解犯人的情况, 网络舆论的导向就站在了支持法院的这边。这件事情法院及时公开信息, 解答了人民群众的疑虑, 消除了不良后果。
我们放眼看看现在的互联网, 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网民“聚”到一起, 所关注的主题也各种各样, 即使对同一主题, 也都各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由此也造成了网上舆论的分散性和多元化。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 名字也是虚拟的, 没有道德的束缚, 不受任何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的审查, 因此讨论时常常是“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也给一些信息造假者和谣言传播者提供了绝好的舞台, 使他们能够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或有意散布虚假信息, 制造混乱。
当然在网络社区中也存在着一批人, 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对新事物接受快, 富有爱国主义和正义感, 对我国现行法律熟悉, 这批人也可称为网络中的精英分子, 他们在网民中常常比较有威信, 这群人的言行对网络中的舆论起着风向标的作用。他们常常能够解答平常人所不了解的问题, 当时这批人对法院工作了解不够深入, 常常只从浅处看到问题, 只会单单按照法律规条来分析事情, 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样发表的言论就会和事实相偏离, 因为他们是权威, 所以, 普通网民就会被严重误导。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往往会听到这样一些说法, 例如, 有人说, 网上许多人都说法院判的有问题, 我们看法院怎么办?看法院怎么改判?等等。某些人心理上存有一定的误区, 以为网上的质疑都是有道理的, 而法院判案肯定有问题, 要不然怎么会有人对法院判案有异议呢?其实, 法院和法官分别作为裁判机关和审判案件的裁决者总体上都是值得我们信赖的。
我们要对法院的审判工作和法官队伍素质有一个总体评估和正确的判断。表面上看来, 似乎我们听到的关于法院判案的不同意见比以前多了很多, 似乎目前法院的判案水平今不如昔, 法院判案的公正度在下降。难道我们的法院审判工作和法官的审判水平果真如此吗?
其实, 回顾这些年的法院工作, 应当看到, 法院所承办的案件的种类在不断扩大, 由原来传统的婚姻继承案件、刑事案件扩大到行政诉讼案件、知识产权案件、土地房屋案件、海商事案件等等, 法院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法院所承办的案件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在面对这样数量庞大的案件面前, 努力工作并不断提高审结率和执结率。此外, 经过法院的法律业大、高级法官的培训 (送到大学里接受培训) 、法官学院的建立、司法考试的入门关等等, 法官素质大大提高, 应当说, 法官的素质比改革开放初期要高很多。
民意作用于司法活动往往是通过引起权力机关干预而形成的, 对于敏感案件的办理, 要事先向党委、人大、政府通报案情, 寻求理解和支持。在司法活动遭受网络等舆论干预时, 要善于借助党委和政府力量来排除对抗, 维护司法的独立性。与此同时, 要根据网络等媒体的级别和影响范围, 由相应司法机关处理, 协调宣传部门, 积极寻求新闻单位、互联网管理部门、网络媒体的支持。要正面回应, 主动出击, 打好专家牌和“舆论领袖”牌, 以强化主流言论, 孤立非主流言论。实践证明:司法要赢得舆论的认同, 只能对涉案的事实进行最权威的法律释明。对于网上热炒的案件, 各级司法机关必须在证据确凿的支撑下, 作出令人信服的法律解答, 切实防止案件事件化。盲目简单的“封堵”, 不过是权宜之计, “疏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置若罔闻的消极态度, 最终损害的是司法的公信力。
三、关于对于网络舆论影响的应对方案
由此看出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性, 网络就是一个双刃剑, 我们一定要加以重视和利用, 如何让网络成为一个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良好的平台, 我们要完善和做到以下几点:
1. 提高司法公信力基础和根基就是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
法官队伍, 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法官队伍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方针政策的重要关键环节。所谓的素质过硬就是除了扎实的业务技能和较高的知识水平外, 还要有高尚的情操, 要有一心一意为党, 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满腔热忱。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在人民群众面前展示出廉洁奉公的法官形象。要建立完善的法官管理制度, 任人为贤, 任命法官不单单依靠文凭为着重点, 要从全方位去考察。提高我国司法公信力不仅仅是法院的责任, 更加是每一位法官, 每一位司法工作者的责任。
2. 提高司法部门的司法能力水平, 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关
键。首先要加强审判工作公开化, 加强审判工作管理已成为各级法院对审判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提高审判水平与审判效率, 建立行之有效的审判工作管理方法, 并借助于审判水平和效率评估体系的监管功能, 让我们能够建立起法院内部的案件流程监管体系、上下级法院间互查体系, 通过规范的管理来促进司法工作水平的有序, 有效提高。
3. 通过传统媒体加强司法宣传, 除网络之外开拓司法公信
力的有力途径, 司法部门通过传统平面媒体, 电视传媒加强司法宣传, 让法院对人民群众不再陌生, 一方面有利于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有力监督, 一方面有利于更多的民众了解法院各项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绩, 从而扩展司法权威的宣传面。通过扩大宣传, 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养成尊重司法审判的良好习惯, 从而降低社会纠纷的解决成本, 减少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 最终让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信任司法, 自觉维护司法, 为提高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其次要从网络中进行实际操作:
1.法院应该常设网络监督员
法院应该常设网络监督员, 除了报告网络上的突发事件, 还有就是加强引导网络舆论的功能, 做到及时公开信息, 作出解释。让老百姓知道我们做了什么, 为什么这么做。及时收集信息, 有错就改, 改了要及时承认。对网络舆论导向做到及时, 明了, 不让网络上的信息出现扭曲、偏轨, 让大众接收了错误的信息, 出现错误的舆论导向。
2.设立网络交流平台
设立了资讯平台, 可以及时解答人民群众的疑问, 提供法律咨询, 给人民群众办事提供便利。创建论坛, 微博给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反映问题, 排忧解难的网络社区。让我们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加大法院正面宣传力度, 树立网络良好形象, 把便民、为民的理念真正的体现出来。
(1) 培养法院网络上的舆论领袖地位
注重培养法院网络上的舆论领袖地位, 运用舆论领袖的意见在论坛的互动中达到统一。让论坛上的网民们的意见都在短时间内汇集在一起, 虽然网络空间里群体的压力并不明显, 但为了保持人们心理上的一致性, 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总是在互相交流中形成相对集中的情绪方向和意志方向的。而舆论领袖只要利用自己的独特身份, 在互动交流中影响和感染其他群体, 就能很好地对论坛的舆论进行引导, 使舆论向常轨发展。
(2) 积极通过“权威”引导网络舆论方向
网络舆论导向能够自然进行传播, 那么谁在民众心中有威望, 也就是“权威”, 他的意见就会自然而然地对舆论引导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毫无疑问, 在网络相关话题上积极引入具有权威性的意见, 重要性不可以或缺。“权威”主要包括:媒介、政府以及专家和专业组织。在网络上适当的时机引入媒介意见, 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政府清晰的态度在人们心里有着独一无二的权威地位, 在相关重大问题上, 适时引入政府机构的权威信息, 以及相关官员的言论解答, 都能很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的方向。
(3) 加强和网络媒体平台的沟通
和网络上影响力较大的媒体加强联系, 务求其相关报道全面展示新闻的各个角度, 详实地介绍新闻背景, 在新闻中表现不同声音, 使网民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个事件,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客观公正的解读, 而避免网络舆论归于片面或极端。
在新时期下, 法律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 法院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和艰巨。现如今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司法需求的不断提升, 大家对司法公信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司法公信力是司法的生命, 是司法的灵魂, 是司法的根本之所在。司法公信力的高低, 不仅影响到法院和法官的形象, 事关人民法院审判职能能否有效发挥;还会影响到群众对法律的信仰, 事关社会规则和秩序遵守与维护;更会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认同。如何确立法院威信, 如何确立司法公信力, 如何确立法律权威, 这就要求我们以与时俱进的精神, 认真研究和解决法院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把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新经验, 新方法及时上升为理论, 探求法院工作规律, 指导法院工作创新, 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规范各项司法工作的规章制度, 打造业务精湛的司法工作人员队伍, 切实做到立法为民, 执法为民, 通过不懈的努力把法院的威信建立起来, 把司法公信力真正的建立起来。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来, 人民的生活, 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网络资讯发达,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舆论正冲击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宗教等各个方面, 网络舆论所代表的民意、思潮、价值评价和监督, 对法院审判工作和裁判结果的影响越来越大, 法院和法官的工作稍有不慎, 都可能以始料未及的新闻点吸引大众的眼球, 并瞬间传遍国内外, 成为热议的话题。由于网络的普及与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及互动性, 使得现如今许多民众认为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在网络媒体上更能有效地表达自己观点和诉求, 这也使得民众参与网络舆论的热情普遍高涨, 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反映也呈现出了与传统媒体所不同的特点。从正面来说, 网络舆论往往反映的是底层民众的声音, 由于政府的决策和行为最终也将作用于底层民众, 所以这种源于民间的舆论监督有利于民众客观地对各级政府施行有效的舆论监督, 以及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但从反面来说, 由于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 名字是虚拟的, 道德与法律在网络上难以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 网络上常出现一些针对政府的非理性的谩骂与攻击, 甚至是刻意散布虚假信息或谣言以图制造混乱的情况, 从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不良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舆论, 是司法机关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主要以网络舆论对法院公信力的影响, 通过对法院本身问题出发, 举例大量相关事实, 进行详细的剖析, 对相关事件的发生及其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提出相关问题, 通过讨论找出相应措施, 对我国法院提高司法公信力提出了几点做法, 及相关的应对方法作出讨论。
关键词:公信力,法院,为民
参考文献
[1]古汉语研究, 1994, (01) .
[2][4]斯图亚特.霍尔的传媒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4, (06) .
关键词:法律推理;法律逻辑;司法工作;探讨
法律推理是以现有法律规范与已知事实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为法律的适用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它的目的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前提得出一个有效的判决结果,是法官在审判实务工作中经常会运用到的论证方法。就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法律工作者常常将最常见的三段论逻辑推理方法运用到司法审判过程中,但对于法律推理的技术问题和适用技巧仍然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
1 法律推理的基本概念
法律推理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来推出新的判断结果的过程”,这在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这种提法与亚里士多德的必然推理很相似;第二个含义是指论证,这是需要双方通过辩论,各自运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这类似亚氏的辩证推理或修辞推理。为探讨法律推理与司法工作,先来探讨法律推理的基本概念。国内外学者对于“法律推理”的科学定义还有不同的意见,许多专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关于法律推理的观点。法律界利用这种观点,可以将法律推理与法律规范等同来看,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在欧洲,就必然会受到大多数学者认可和支持。
2 法律推理的基本特征
法律推理的特征是从确认的具体案件事实出发,在过程分析中用一般的法律条款,通过逻辑性和论证性推理,得到司法判决结果的思维活动过程。
2.1 法律推理与实事求是
法律推理要基于事实,要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援引法律,这种推理绝不是一种思维活动,它必须具有充足的现实性和目的性,法律推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给司法判决提供正当的法律理由。这样才会使判决合理,有利于社会和谐。
2.2 法律推理与知识创新
任何推理需要依据客观事实,它需要创造知识,只有法律推理具有科学的“知识创新”,才能依据法律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这种结论隐含在原有的法律体系之中,只不过由于各种情况,没有把它揭示出来;当然,有时候这种法律推理得到的结论,也可能是法律主体通过理性推导出来的,符合发展规律的结论。
2.3 法律推理与内在逻辑性
在法律推理中,如果单纯的把法律推理,只看成是形式逻辑的推理是不恰当的,这种观点是具有片面性的,因此,法律推理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形式逻辑的基础之上,这样法律推理才能得到验证,否则,法律推理虽然也依据实质内容的前提,也依据案件的事实和法律的规范,但可能得出的结论,因为形式逻辑错误的偏差会遭到质疑。法律推理的内在逻辑性是法律理论基础,是一个包含形式逻辑在内的完整系统。“在系统中,各种法律推理的方法可以视为广义的逻辑方法,如演绎逻辑、归纳逻辑、类比逻辑、概率逻辑、模糊逻辑、辩证逻辑,实践理性的经验逻辑等”。
3 法律推理与司法工作
在现代法治国家,法律要求是公正的,因此,无论法律的制定还是执行,都离不开法律推理的运用,这样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法律要公平。我国是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在法治建设方面,一方面,国家加快了法制建设步伐; 另一方面,逐步加大执法力度,并着手司法制度的改革,其目的是促进司法工作开展。因此,要求在司法审判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法律推理,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司法的正确。
3.1 法律推理有利于司法决策
参与公开审理的法官在司法审判中,同一件案件可能会有多种方案,因此,如何做到公正无私。最为法官就要运用法律推理,为司法判决寻找法律的理由,其目的就在于从众多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中选择出一种最佳的解决方案,然后有理有据的向社会公众公开法院作出司法判决,这样才能使社会信服,才有利于民众相信司法决策的公正。这样的法律推理,才有助于实行司法决策公开,这样才可以做到社会公众真正的监督法院审判,才能实现法院审判工作的正确之路,得到广大人民的满意。在我国,法律推理这一过程不是法官必须履行的义务。有时候判决书是高度概括,但高度概括的判决书往往没有应有的说理或分析过程,而这一点恰恰是很难说服案件中当事人的关键,容易出现上诉。因此,我国应该通过立法渠道,尽快将法律推理规定为法官的法定义务,这样在法官的判决书上,就改变了司法文书的形式,法官在审判案件中,这样就可以利用法律论证,将法律推理的过程呈现在法律文书上。
3.2 法律推理有利于司法民主
在法官作的判决书,应包括控辩双方当事人及代理人和辩护人参与。这些诉讼程序中的检察官、律师和法官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他们的地位不同,但都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工作者。虽然拥有不同身份,但他们都是参与诉讼的主体,尽管他们各自运用法律为准绳进行推理,为被告双方服务,在法庭上展开激烈的辩论。这种制度的设计有利于形成公正合法的判决,有利于监督法院判决的合法性。这种多方参与的司法决策民主,有效地防止了司法独断,从而可以提升法院在当事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让当事人切实感受到司法的透明。各方当事人通过法律推理积极参与到法院判决的整个过程中,就基本上实现了当代法治社会所要求的司法决策民主。
3.3 法律推理有利于提高素质
在法律推理的过程中,需要司法人员具有较强逻辑性和论证性,这也是在法治社会的发展中必然的选择。因此,要重视法律推理的探讨,特别是提高发挥刑事逻辑在法律推理中的作用,有利于确保法治原则的实施,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规则治理的事业,如果完全否定逻辑在法律推理中的作用,这不仅有悖于法治的目的,也不利于提高司法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因此,应强调逻辑在法律推理中的作用,强化法院判决书中法律推理的逻辑性和论证性,这不仅是对法官的个人素质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司法人员提出的要求。我国司法人员全面提高了司法素质,这必将为我国司法工作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春燕.试论法律推理与司法公正[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02)
[2]韩登池.论法律推理与司法改革——以司法裁判为视角[J].政治与法律,2010(01)
【司法局工作情况总结】推荐阅读:
司法局年度司法行政工作总结暨工作计划10-31
县司法局2009年司法行政年终工作总结06-11
区司法局工作总结07-23
司法局党组工作总结09-08
市司法局18年工作总结11-18
××司法所2010年司法行政工作总结11-25
司法局副主任履职工作总结06-18
乡镇司法局年度爱国卫生工作总结09-16
市司法局上半年工作总结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