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研究(精选10篇)
2013-03-12 14:18
提高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对策及建议
基于以上对于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调查和对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几点提高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对策及建议。
1.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教学团队。纵观现行教育体制,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众多用人单位关注的则是学生的个人综合的职业素养如工作态度、团队意识、对企业的忠诚度、社会责任感和法律责任感等。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学校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严重错位。对于高等职业院校不仅仅要高度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发展,还要高度重视高职学生的人格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及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个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培训得以提高,但他的人格修养、法律意识、品德操行绝非朝夕就能树立起来。所以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是通过几场报告、几次讲座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细致的引导,鲜活的实践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从事法律专业教学的教师、讲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以及学生辅导员进行整合,把关于劳动就业的法律知识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手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使得劳动就业法律法规的教育及法律意识的培养常规化、常态化、全程化。
2.在就业指导课中加入就业法律知识的内容。现如今,《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相继出台与实施,高职学生就业正走向社会化、市场化、法制化。培养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做好毕业前的法制教育工作,能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做到知法守法,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
高职院校现有的法律课无法满足学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对于法律的需求,所以在现有的就业指导课中加入就业法律知识的内容是最为便捷的选择。
一个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培训得以提高,但他的人格修养、法律意识、品德操行绝非朝夕就能树立起来。所以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是通过几场报告、几次讲座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细致的引导,鲜活的实践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课程内容也要适应市场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在学生择业和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课堂、教材中难以出现的侵权行为,并且法治进程随时代的变革也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因此相关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顺应时代变化,增强对学生的指导性,切实地为高职学生解决择业和就业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做到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预测毕业生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规避可能发生的就业风险和就业陷阱。
3.鼓励法律专业教师开设相关选修课程。鼓励法律专业教师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为学生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讲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知识,增强学生就业法律意识。
4.建立学生就业法律援助的网络体系。有学校设立学生就业法律援助中心,并建立相应的网络体系,在网站开设相关政策法规查询、相关司法解释、典型案例分析、求职 心理素质培养、在线法律咨询等平台,为更的多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一个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培训得以提高,但他的人格修养、法律意识、品德操行绝非朝夕就能树立起来。所以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是通过几场报告、几次讲座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细致的引导,鲜活的实践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及辅导员必须重视的问题。除了以上提到的法律教育以外,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诚信教育、择业、应聘、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等都应该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一、存在的问题
由于当前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原因, 致使高职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使得无数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极为严峻。这种情况之下, 有部分企业更是利用高职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不足、法律知识的极度匮乏以及维权意识的观念薄弱等等缺点来侵犯高职学生就业的合法权益;而有一些高职学生为了进入理想的企业工作更是伪造证书, 以此来蒙混过关, 而由于高职学生本身具有的散漫性质, 所以随意违背合约规定和毁约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这些情况都是因为高职学生在就业、择业和实习过程中, 法律意识极为薄弱而造成的, 因为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薄弱, 使得他们对我国的法律规定并不了解, 对法律缺乏信仰, 在求职与就业的过程中无法区分违法与合法的界限。所以, 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犯的时候也只能忍气吞声, 不能采取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有的高职学生甚至会采取暴力的手段来对企业人员进行报复, 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使自己、学校与企业都受到了伤害。
二、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 就业法律知识缺乏
通过对高职学生的走访了解得知, 大部分的高职学生对于法律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可是一旦谈及在择业、就业与实习中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之时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得到救助这些问题, 高职学生们也就一无所知、哑口无言了, 从这方面可以看出, 这些高职学生们的就业法律意识极为薄弱。
(二) 就业法律意识淡薄
在通过对一些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调查了解到, 普遍高职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极为重视, 也对此狠下苦功, 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 可是对于就业法律知识的掌握相当之少, 甚至没有掌握法律知识的意识, 对法律知识根本没有丝毫的重视, 他们的就业法律意识极为淡薄。
(三) 对法律知识没有主动的学习意图
由于我国的教育采取的是教师教导的方式, 一旦对学生有用途的重要知识教师都会给学生进行教导, 这也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都只是等待教师的教导, 对于主动学习没有意图。因此在对就业法律知识的学习上面, 普遍学生都没有主动学习的意愿, 部分学生是在等待教师来进行教导, 而一些学生则是根本就没有学习的意愿, 不愿意学习。
三、原因分析
如今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对于就业的法律意识极为淡薄, 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也相当的少, 而且高职学生们也没有对就业法律知识学习的主动性, 这些因素导致高职学生在实习、择业与就业的过程中遇到种种合法权益被侵害以及侵害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事情, 对此我们将对于这些因素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与了解。
(一) 高职院校中指导课程不足
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中都存在着法律理论和实践教育严重缺乏的情况。高职院校中在课程安排上全都是偏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关于法律指导课程极少, 仅仅只是满足了教育部所规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包含的两章内容, 在此之外关于法律知识的讲解与指导课程就一概全无。而且对于这两章内容的教授中不仅授课的时间很短, 就连教师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 再加上高职院校对于法律知识的教授也没有给予同样程度的重视, 使得大部分的教师无法将法律的教学指导和提高高职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进行有机的结合。
(二) 就业形势致使高职学生不敢维权
随着我国教育的进步, 大学生越来越多, 高职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高职学生在就业与择业的过程中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 使得现在的高职学生与就业单位之间, 不论是经济地位或者信息掌握方面都呈现出一种极为不平等的局面。从而促使很多的高职毕业学生为了寻求一份工作, 无数次的降低自我要求, 被迫接受用人单位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三) 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不重视
现如今的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就业最为最终目标, 所以对于学生的就业率极为看重, 对于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重视程度极高, 而在高职院校中就读的学生不论是家长的期望还是学校的目标都让这些学生们的最终目标是成功就业, 因此导致学校和学生都对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高度重视, 从而忽视了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 产生了只要是专业课程学生就重视有余, 而对于公共课程就一概不理的情况出现, 使得学生忽视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 没有达到就业对于法律的基本要求。
(四) 就业的指导工作不足
现如今,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 并且将就业指导的课程纳入了教学计划之中, 可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也只不过是围绕着毕业高职生所签订的就业协议有多少, 该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多少等等情况, 在就业指导的课程上忽略了学生对于就业方面法律法规的了解与掌握, 忽视了学生在就业与择业的过程中能否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以及怎样才能诚信就业等等问题, 导致高职学生的就业法律知识不足。
四、提高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一些措施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就业法律意识薄弱、就业法律知识不足的情况, 以及高职院校中在法律教育中存在着问题, 所以就此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及方法。
(一) 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学团队
在如今的教育模式下, 高职院校多是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学习, 而用人单位确是更多的关注于学生职业综合素养, 比如说团队意识、工作态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法律的责任感等等, 这也就导致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错位出现, 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迟迟上不去的原因也就在此。所以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应该不仅仅是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对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也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和人格的教育都是一个高职院校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将从事法律教育的专业教师和进行职业指导课程教授的教师以及一些辅导员进行整合, 组成一个专业的教学团队, 对学生的就业进行专门的辅导教育工作, 将就业过程中将会遇到的法律知识, 以及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使学校教师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达到常态化、常规化以及全程化的效果。
(二) 对就业法律知识进行渗透工作
随着我国对于毕业生的各种保护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实施, 使得高职学生的就业逐步走向市场化、社会化和机制化。因此, 培养好高职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 对毕业生在毕业之前的法制教育工作, 都会让高职学生在就业与择业的过程中做到知法守法, 树立起良好的法制观念。
可是如今的高职院校对于高职生的法制教育不能满足高职生在择业与就业的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各种对法律的需求, 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加入就业的法律知识, 将就业法律知识进行渗透, 这是最为方便与快捷的方式, 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就业的指导学习中了解到就业法律知识的重要性。而关于课程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 需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变化, 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各种技术的出现, 各种侵权方式层出不穷, 高职生在择业与就业的过程中将会有可能面对这些侵权方式, 而在课本中这些侵权方式还没有出现, 所以这就要求学校以及教师要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详细的关注与了解, 然后为高职学生们进行讲解, 解决他们将会在未来的就业中遇到的各种侵权问题, 使学生尽量避免遇到侵权事件的发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学生多讲一些侵权的案例, 加强他们的警惕性, 加深他们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将实际案例与课本上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
(三) 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法律知识传授的选修课
对专门进行法律知识传授与讲解的教师, 高职院校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 鼓励他们积极开展法律知识传授的选修课, 让更多想要学习法律知识的学生有机会、有途径学习到法律知识, 这些教师开展的选修课也能及时的为学生教导最新的维权方式与手段, 将开始为学生系统而全面的讲解法律知识, 使高职学生的就业法律知识与意识都得到全方面的提高。
(四) 建立一个健全的学生就业法律援助网络体系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要对就业法律知识进行一个专业而又详尽的了解与认识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健全而又完善的学生就业法律援助网络体系。有的院校已经建立起了这种网络体系, 这种体系可以有效的帮助高职学生们解决在遇到自身合法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受到的伤害。在网站上面开设一些关于法律知识的查询与问答, 以及案例的分析和在线咨询等, 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更为专业的指导与帮助。
(五) 增强高职学生法律维权的能力
现在有许多的不良用人单位, 他们利用高职生们社会知识经验浅薄这一不足, 来制造一些陷阱, 使得许多的高职毕业生们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发生, 教师在对高职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的同时, 也要对他们维权的能力进行培养, 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以此来保护自己。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之一, 是高职院校工作者们共同的责任, 必须要引起工作者们以及高职院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尤其是从事于思想教育这一部分的工作者和辅导员们, 他们对于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帮助高职学生们提高对法律知识的认识, 帮助他们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帮助他们在择业、就业与实习的过程中顺利前行。同时促使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表面化、片面化和短期化的情况得到改善, 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中对于学生就业法律知识教育的种种问题, 让这些高职毕业生们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去, 使高职生的权益不受到侵害, 同时也创造出一个良好和谐的就业环境。
摘要:高职教育在我国一直都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样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也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对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给予了科学的定位,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这一科学定位将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 表达的一清二楚。如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到来, 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形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众多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手段来进行人才培养, 例如:半工半读、顶岗实习和订单式的培养等等方式, 这些方式促使高职学生的就业率有了极大的提升, 可在此同时这些高职学生们就业、择业以及在实习过程中产生的法律矛盾也开始频频出现, 将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这一缺点明显的表露了出来。在这样的状况下, 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已经成为了一个迫不及待的事情, 高职院校必须要对就业工作加强指导的力度和深度, 对于高职学生对于就业法律意识的学习给予加强, 避免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研究,教育,院校
参考文献
[1]何杰.加强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教育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03:109-110.
[2]李会欣.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问题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2:59-61.
[3]姚金凤.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工作的完善[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4:100-101.
[4]侯斌.对增强高校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思考[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2, 03:144.
[5]戴伶俐, 章毓林.分析大学生就业法律盲点加强就业指导中法律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03:42-44.
[6]刘海志.关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法律意识的思考[J].技术与市场, 2008, 07:99-100.
[7]刘海志.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就业法律意识[J].机械职业教育, 2008, 12:42-43.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律意识;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前言
社会意识包括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法律意识不仅能制约公民的行为,做到不犯法、不徇私。还能提高公民维护法律的意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在未来建设祖国的人才,他们拥有强大的法律意识能直接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明,还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在新时期,我国的高校要注重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法律常识的了解,创造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法律常识缺乏
法律常识是法律意识培养的基础,但是通过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走访调查发现,他们的法律常识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的法律素质水平较为低下。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定位的错误以及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却专注于专业课知识的学习,从而忽视了法律知识的基础课程,这种舍本逐末的学习态度,在当今社会即使掌握了一技之长,但是由于法律常识的匮乏,也难以拥有较高的法律意识,这种情况就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学生会运用自己所学进行高科技的犯罪活动;二是该学生在自身的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难以做到运用正确的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常识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基础知识,该法律常识的多少是衡量现阶段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依据。掌握法律常识不单单是关乎学习的问题,更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的义务。
(二)法制观念淡薄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与生活当中,由于法制观念的淡薄,形成了亵渎法律的意识,往往难以做到自觉的遵守法律制度,履行维护法律权威的义务。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亵渎法律的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在现实生活当中形成正确的法律的权利观念,对于权利意识的严重缺乏使他们难以对自己的合法权利的进行运用,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合法权利,甚至肆意践踏别人的合法权利,缺乏最为基本的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法制观念,尤其是大学生权利观念的塑造以及培养,应该作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的重要内容受到重视。从“经济人”角度分析我国的法律权利,是以相关者的利益为基础的,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由于法制观念的淡薄,在法律意识的塑造过程中难以正确的处理索取与付出两者的平衡统一关系,该享有的权利放弃,不该享有的权利争取;该履行的义务逃避,不该履行的义务干涉。
(三)缺乏法律信仰
坚定的对于法律的信仰,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的精神支柱。当代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只有在心里时刻保持着对于法律的尊重,以一颗对于法律信仰之心,进行法律实践的活动才能实现对于法律价值的正确追求以及极大的促进法律意识的培养。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法律信仰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对于法律的信仰,是指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而进行的行为,但是某些高职院校的学生曲解了法律信仰,认为只要有违法行为的发生就要彻底的抹杀,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信仰存在着盲目性以及过激行为。例如某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网上肆意的夸大或者过分的宣传社会的不良风气和政府的贪污受贿现象并对行政执法的公平以及公正性提出严重的质疑,就某种程序而言,导致该类学生此种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主要是对法律信仰的不够坚定,缺乏正确的对于法律的信仰。
二、解决高校学生缺乏法律意识的对策
(一)建设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环境
孟母三迁、近朱者赤都让我们明白了环境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因为为了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法律意识得到培养,可以通过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环境,建设法律教育环境,来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塑造。高职院校的官方教育机构要严格遵守法律制度的规章及程序开展各项教学工作。能够就学生普遍关注的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国家奖学金、党员干部、成绩考评等工作,严格按照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评选以及监管,如果发现有徇私舞弊行为的存在,一定要严肃处理,通报批评。只有这样才能建设良好的法律教育环境,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二)结合法律和心理的双重教育
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采取法律与心理教育的结合来实现。以心理教育促进法律意识的培养,以法律意识辅助大学生理性处理心理问题。高职院校不同于综合性的本科大学,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面对来自家庭、就业、学习等多方面综合的压力,极易使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进而严重影响了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通过对两种教育的结合,可以教学学生以合法的手段进行心理问题的处理,指导学生进行自身性格以及法制观念的完善。
三、结语
我国拥有众多的高职院校,他们都希望拥有一个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而学生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组成元素,只有学生们遵纪守法才能令校园更加和谐美好。只有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在校园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才能远离犯罪活动,因此新时期下必须要注重对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黄少洪.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特点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4(08).
[2] 王灵.论高职高专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培养[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03).
[3] 李丹梅.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4] 孙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之我见[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
[5] 崔英芬.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2).
[6] 孙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之我见[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违法维权的事件,有时候是当事人不懂得法律,误
入歧途,触犯了法律,有时候是当事人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让我们为之惋惜!为了解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现状,现做以下调查,耽误
您几分钟时间,请您认真做出选择。
1.您现在所在的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2.平时您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法律知识:
A自己平时阅读一些法律书籍B通过电视报纸等途径了解一些
法律知识
C通过学校设置的法律基础课学习D平时不怎么关注,感觉用不到
3.您觉得了解法律基本知识对我们有意义吗?(多选)
A有意义,但是我基本不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B意义不大,可以用法律维护权利的地方太少
C没有,法律离我很远。我们还没有进入社会,以后再了解也不迟
D有意义,法律帮我解决实际问题
4.你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
A 3月15日B 11月1日
C 12月1日D 12月4日
5.您觉得下列哪几部法律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大?(选三个)
A民法B刑法C婚姻法D合同法E婚姻法F劳动法G保险法
6.刑法规定应负刑事责任的最低法定年龄是:
A14岁B 16 岁C18,因为18岁就成年了D不清楚
7.当您做暑假工作或者做兼职时,您会主动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吗?(多选题)
A会的,合同能防止公司违约,以维护自身合法权利B合同是用人单位单方面拟定的,签不签无所谓
C这取决与用人单位是否有书面合同,如果他们要求口头签订合同,我也会同意D合同签不签影响不大,只要我工作了,他们敢不给我报酬,我就打官司
8.若某人借您钱到期不还,您觉得您有权利把那个人关起来,或者强行拿他的其他私有财产做抵押吗?
A有,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我的权利
B没有,任何人都不能禁止别人的人身自由,而且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这样做也是情理之中,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D要看有没有借款合同,有合同应该走法律渠道。没有合同,那我只能这样做
9.当您权利受到侵害时,您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B自己解决,上访或者打官司太费时间
C找自己的亲属,以暴制暴D感觉很委屈,但无能为力
10.你认为对法律的执行哪些监督是有效的A.报刊,杂志B.电视,广播
C.互联网D.党委,政府,人大
11.当日常生活中您的名誉受损了,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护自己?
A无所谓,清者自清B说说就行,激怒了人则会被群殴
C根据法的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D通过暴力解决
12.您觉得通过法律途径您的权利有多大可能得到维护?
A 30% ,法律根本不会注意弱势群体的权利B 40%,官官相护,有钱能使鬼磨
C90%,法律越来越公正了D许多问题根本不能用法律解决
13.您如果很需要买手机,碰巧碰到有人拦着你向你卖一部非常便宜,但可能来路不明的二手手机,您会买吗?
A会,手机便宜实惠,反正不是我偷的B不买,否则等于隐藏赃物,会受处罚
C手机可能是偷的,还是别贪小便宜了D不买,并打电话向警方反应
14.你在公交车上遇到骚扰时,你会如何去做?
A出声制止,维护自己的权益B用适当的方法让他得到惩罚 C瞪他一眼,然后换个地方或下车D默默离开,不敢出声
15.你认为大学开设的法律基础教育课要如何上,才能取得提高同学们法律素养的效果?
A尽可能介绍能解决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B从案例中说明相关法律理论
C按照教学大纲粗略将一下就行D这门课与日常学习生活无关
16.您认为我国法律有效执行的主要原因是(A法律本身没有足够多的权威B执行机关执行不严
C一些领导与干部不守法D多数对法律尊重不够
E其他
17.您认为当我们维权时,有时法律的公正性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是? A法律本身没有足够多的权威
B我国权利机关和司法机关相互制约,司法机关的工作没有自主性C一些司法机关收受贿赂导致办案不公
D当法律没有实现公平时,大多数人没有再上诉,选择忍气吞声
18.您觉得现阶段我国应该从哪些方面让遵纪守法和维权意识深入人心?(多选)
A多组织法律讲座,普遍法律知识B 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惩治力度C让法律深入农村基层,使普通民众学习法律,并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D多建设一些维权渠道,让维权更简便
19.您觉得现阶段我国应该从哪些方面让遵纪守法和维权意识深入人心?(多选)
A多组织法律讲座,普遍法律知识
B 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惩治力度
C让法律深入农村基层,使普通民众学习法律,并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D多建设一些维权渠道,让维权更简便
20您认为对法律的执行哪些监督是最有效的?(单选题)
A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舆论监督
B法律在执行过程时更加透明,让公众参与进来
C加大人民群众监督
D设立一个专门的监督和调查机关,监督执法部门的执法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1
(一)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1
(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2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2
(一)法律信仰严重缺乏„„„„„„„„„„„„„„„„„„„„„„„„2
(二)法律权利义务认识存在偏差„„„„„„„„„„„„„„„„„„„„3
(三)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脱节„„„„„„„„„„„„„„„„„„„„„3
(四)法律意识淡薄„„„„„„„„„„„„„„„„„„„„„„„„„„3
(五)法律观念模糊„„„„„„„„„„„„„„„„„„„„„„„„„„4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对策„„„„„„„„„„„„„„„„„„„4
(一)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观念„„„„„„„„„„„„„„„„„„„„„4
(二)提高大学生对法理知识的认知„„„„„„„„„„„„„„„„„„„5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5
(四)提高高校法学教育的水平„„„„„„„„„„„„„„„„„„„„„5
(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6
(六)净化社会环境„„„„„„„„„„„„„„„„„„„„„„„„„„6
(七)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6
(八)齐抓共管,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6 参考文献„„„„„„„„„„„„„„„„„„„„„„„„„„„„„„„„„7
I 浅析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法律、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大学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希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全民法律素养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因此,高等教育中应当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法律意识 培养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法律、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它包括法律认知、法律情感与意志、法律价值观三大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指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祖国的希望,是未来经济社会的主要建设者、管理者和接班人,其法律意识的有、无、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法律意识的水平,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保障。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乏,法律素养的不足,经常有违法犯罪的事件发生,甚至有些是震惊全国的恶性犯罪行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亟待加强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它的解决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提高全民的法律素养,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因为一个国家法律理想实现的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公民的法律意识,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能为社会提供示范作用,更能影响到下一代公民法律意识的养成。依法治国的实现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二是 全社会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提高。这两个方面互为存在的条件。只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却没有人遵守,法律制度就形同虚设。并且,法律意识不仅是法律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也是法律制度实施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重要的不是法律制度是否完备,而是遵守这些法律法规的人是否具备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能够自觉主动维护好法律秩序。因此我们说,建设法治国家,根本还是在于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法律意识的强弱和法律素养的水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市场经济对经济活动的发生采取的是“意识自治”的原则,以“自由、公平、竞争、效率”为基础。而民法的思想核心就是保护这种“意思自治”。同时,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法律的保障。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就是自由竞争,然而竞争总是伴随着一些违法现象的存在,为保证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备的法律做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活动于其中的市场主体也需要有法律意识。大学生是今后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法律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大学生今后可能是企业的管理阶层,其法律意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守法程度,因而我们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就要培养大学生对公平、公开、竞争等主体精神的认同,以及对法治的尊重。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到专业知识,也要培养其法治精神,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这一现象的关注度逐渐增强。有调查显示,虽然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整体上是有着显著效果,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信仰严重缺乏
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最高目标,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大学阶段是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成熟期,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应该在大学阶段形成,而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我国高校老师在讲授法律基础课的时候,往往强调法律的工具主义,即过分强调法律的镇压、强制、执行的效力,而往往忽视了法律的指引、评价和激励作用。从而导致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重视和认同法律的工具,大多数人认为学习法律能够保护自己,因此他们更关心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法律,而对法律所拥有的社会整体功能价值则不关注。很多大学生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非常多的以权压法、以钱买法、关系能通法等等,对法律缺乏坚定的信念。在遇到具体的法律问题时,宁愿忍气吞声,也要息事宁人。学而不用,知其不信,甚至还知法犯法。
(二)法律权利义务认识存在偏差
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都是对应的。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学生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出现的偏差。一方面一些大学生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利。比如:受教育权、公平对待权等等,一旦发现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会马上去诉诸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乃至现在学生告母校的案子已经屡见不鲜。可以说这样的现象是我国进行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之一。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的是,现在的部分大学生将自己的权利无限的扩大化解释,甚至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学校的校规校纪已经束缚了自己的思想,故而出现了违纪、逃课,甚至出现了校园暴力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则漠视或淡化自己的义务,甚至逃避自己的义务。比如恶意拖欠学费。在面对自身利益的利害权衡时,有些人往往在取舍上具有明显的“自利”倾向,面对自身利益的不合理“诉求”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一些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弹性,不愿意为自己的过错行为承担责任。
(三)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脱节
通过我国多年来的普法教育,尤其是在大学生中间的发展宣传,如我校专门为新生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并作为必修科目开展学习,有关法律理论知识已经在大学生心中扎根,其对法治的关心、法律知识的掌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受其年龄、心理、知识文化结构等自身因素及社会风气、法制传统、法律教育等非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养成自觉追求法治精神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在碰到实际法律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感到非常茫然。如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出现的种种问题,有的不能分辨真假招聘启事而上当受骗;有的在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如何签订,有的在工作中,遇到了法律问题只想着“吃一堑长一智”,不想声张,更别说去寻求法律上的帮助;有的上网交友陷入不法之徒布下的陷阱„„
(四)法律意识淡薄
各高校认识到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从而使大学生法律意识整体上得到了提高。大学生也都能看到法律意识的增强对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巩固有着重要意义,因而能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修养。但是,还存在着一部分同学的法律意识淡薄现象,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对权利义务的认识不正确。法律关系的核心就是权利义务之间的对等关系,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由于传统观念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功利主义观念影响到了部分大学生,让其 产生了歪曲的权利义务观。还有部分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中持有法律就是“强制和约束”的观点,没有形成正确的权利观。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与我国传统的法律意识分不开的,封建社会法律要求人们仅仅是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行事,要求人们单方面遵守法律,而没有给予其对等的权利。这种“法律是强制义务”的意识与现代的法治理念是冲突的,因为法律存在的本质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的权利,而不是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法律要求人们行使权利应当在必要的范围内,是为了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都能有效行使,而传统法律意识所强调的单纯的义务观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害无利。受到传统法律意识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权利观念淡薄,权利受损后的维权行动也很少开展。
(五)法律观念模糊
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重要依据。法律观念的形成需要大学生有意识地吸收法律知识,法律知识的多寡是评价大学生法律观念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贫乏,法律观念模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不清权力与法律的关系。受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权大于法”的错误观念,认为有权有财的人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二是分不清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部分大学生认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对二者之间的区别没有清晰的认识;三是维权意识缺乏。很多大学生自身的权利受到侵犯后,都不能够主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们或者不知道这种侵犯自己权益的行为是违法的,或者明知违法却不知采取何种方式维权,甚至还有不相信法律能够保护自己权利的想法存在。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就是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及法律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观念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是由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是全体人民意志的反映,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在我国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应当强化宪法和法律的这种权威。培养大学生宪法、法律至上权威性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应当做到将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时刻放在心间,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明了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什么行为是犯罪行为,让学生能够明确了解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并且对宪法和法律规范有着明确的认识;二是改善我国的法治环境,将依法治国的国策贯彻到底,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落实到实处。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 社会环境,使大学生对我国的法治发展有信心,能够从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进而了解法律的内涵,尊重法律的权威,能够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够自觉维护法律的执行,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和爱法。
(二)提高大学生对法理知识的认知
法理知识是对法学的一般理论、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认识,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知识和理性基础。四项法理知识是建构法律体系的基础和灵魂,也是塑造大学生良好法律品质的法文化底蕴。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法理知识,才能使大学生为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使得大学生知道什么是法律允许做的,什么是法律不允许做的,自觉地按照法律模式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一点就关系到学校法律基础课程开设和教师传授方面的问题。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法律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如果履行了义务就必然获得相应的权利,要想取得一定的权利就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在学法的过程中,应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拿起法律的武器去捍卫它;在行使自己的个人权利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时刻铭记自己对国家社会、集体、他人的义务并自觉履行。
(四)提高高校法学教育的水平
法律意识的培养特别是法律观念的形成要以深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而高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获得系统法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因而,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法律素养,就要对高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的质量做严格的要求。首先,高校领导要重视法律基础课的开设以及教学的水平,保证授课教师的水准,提供充足的教学经费,保证课时量。其次,要重视法律基础课教材的编写工作,因为法律的清理、更新工作很快,这就要求高校能够根据国家的立法计划及时更新教材,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法律讯息。最后,要注意授课方式。法律条文比较晦涩难懂,并且社会经济生活状况万千,因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最好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向学生详尽分析其中的法律法规以及法理精髓,提高学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加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精干的专职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为补充,整合组建地道、高质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绪和各方面压力的不正确释放,而不良情绪和压力源自于家庭、社会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低下,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家庭过高的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有的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们有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
(六)净化社会环境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这其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开创一片明净的天空,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落实到实处,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坚决杜绝“权大于法”现象的出现。二是加强对腐败的打击力度,维护法律的尊严,确保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坚决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等不良风气,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另一方面要严惩一切凶杀、暴力的犯罪案件;禁止发行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等相关书刊、音像制品;坚决取缔非法网站对大学生的毒害,强化社会治安,在全社会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七)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道德与法律的同质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以及两者界限的模糊性是道德与法律进行一体化运作可行性的基础。虽然道德与法律有很大差异,但在规范这终极意义上两者先天是兼容的。而且我国传统社会中的“礼”,这种伦理法律化低成本高效运作的历史为我国法制现代化提供了道德与法律一体化运作的历史实证的先河。寻找道德与法律的契合点,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这将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八)齐抓共管,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需要全体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首先必须依法治校,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司法机关 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形成一个好的法治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现代法制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更是未来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其现代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主法制化得进程。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预防和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同时提高其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完善,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进程。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支持,还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有效调节社会资源,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的良好环境,使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实现良性发展,使青年学子成为一个有理想、负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综合素质较高、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丰富以及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孩子的成长与成才越来越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为了孩子高兴,家长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大大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和优越感。然而,一些孩子在这种满足中却养成了蛮横无理、唯我独尊的品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轻者与同学不和,重者触犯法律。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成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正文:法律意识是人们对相关法律规范的理解和认识,是国家意识对社会大众行为要求的体现,法律意识的强弱影响着人们对法律规范的遵守程度。根据公安部门不完全的统计,在全国的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占有相当的比例,并呈现逐年增加、年龄渐小的趋势。究其原因,除了娇身惯养外,更重要的是法律意识的淡薄,有的甚至没有法律概念。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认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道德、纪律的遵守和执行。有句话说得好,“道德是法律的底线”,在生活中道德对人们的约束范围要比法律宽泛的多,人们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在道德的要求下进行的。如:出行要靠路的右边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公交车上应主动为老人让座,买票要排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团结他人等等都是道德的范畴,违反道德会遭到社会公众的谴责,但不会受到法
律的制裁。对学生而言,讲文明、懂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则是道德对自己的要求。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能懂的、应做的这些道德层面去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心理形成一个潜在的约束机制:好的行为会受到赞美表扬,不好的行为会受到指正批评,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的约束意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就为法律意识的培养打下了基础。一个道德意识很强的人,他的法律意识肯定不差。
另一方面,严格遵守学校纪律也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纪律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行为的管制和约束,是维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一种手段。在学校里,纪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就像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一样。它要求学生按时到校、上下课,及时交作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是针对所有学生的具体要求,没有特殊可言,它让学生感到这是自己必须做的。良好的纪律不仅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并能为以后法律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
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渗透和宣传。
观念意识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一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法律意识的培养也不例外。要想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就需要教师做长期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时机渗透一些法律知识,向学生讲解一些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学习到法律知识。如:在要求学生学习和劳动方面,就可以告诉学生:在我国《宪法》中就有明确规定,我国公民有劳动和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它说明在我国劳动和受教育既是权利
可以行使,又是义务必须执行。在个人行为方面,虽然我国法律规定10岁以下的人属无行为能力人,可以不负法律责任,但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可以干,他们实施的行为要由他们的监护人即父母承担责任。此外,小学生只能实施与自己年龄智力相当的行为,如同学之间相互赠送铅笔、橡皮、本等东西是可以的,如果未经家长许可私自赠送价值较高的物品,则是无效的。此外,教师也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相关的法制教育的资料和短片,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加深视听印象,强化法律意识。
三、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大多数言行都来自于家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的给学生讲解一些法律常识,为孩子做出自己的榜样。自己的良好行为必定会给孩子带来重要的影响。如过马路时,要让孩子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在外出游玩时,要告诉孩子紧随父母,不能私自乱跑,更不能跟陌生人走。在找不到自己的父母时,可以向警察说明原因或者站在原地别走,等待父母来找自己。孩子一人在家时,教育孩子千万别给陌生人开门,如果陌生人硬要撬门时,可以立即给父母打电话,并打开窗户向外面大声呼救。此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设定一些相关的问题情境,问孩子:如果你遇到这种事情你会怎么办?让孩子用自己的思维去解决,然后家长对孩子的方法进行说明指正,增强孩子的安全法律意识。家长还可以利用影视中的一些片段来告诫孩子为什么不能那么做,如果做了就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让孩子在心里建立相应的法律意识。
四、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司法人员的宣传和辅助。
司法部门是国家法律法规的维护、执行和宣传机关,而其工作人员则具体负责着法律法规的解释和实施,代表着国家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对外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和法律法规的象征。因此,如果让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学校给学生现身说法的话,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些司法人员经常走进校园为师生进行法制教育,并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因为他们讲述的大都是自己亲手办理的案子,从犯罪动机到实施犯罪,从犯罪危害到受到法律惩处后的悔恨,都能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动,让其感觉到遵法守法的重要性,从心理建立起法律的防线,为法律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对此,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法制学习教育,学校和司法部门可以共同制定一套法制教育方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也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现场,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从而建立起自身的法律意识。
一、当代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
笔者通过对所在院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涵盖了对现有法律课程的评价、日常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法律知识的获得途径、对法律的信任程度等, 通过调查发现, 当前高职学生有较强的正义感, 有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 也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愿, 但在法律意识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法律知识较为欠缺
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基本的法律知识只是“听说过”, 但对具体内容并不了解, 例如很多学生不了解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和界限, 再比如在“您知道国家法定节假日加班的工资不低于平时几倍”这一题中, 近一半的学生回答错误。另外相当多的学生对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不熟悉, 例如在专门针对会计专业二年级学生进行的调查中, 承认自己对《税法》不熟悉的学生占到半数以上。此外, 高职学生法律知识的结构不均衡, 大部分学生对公法了解较多, 对与自己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私法了解甚少, 对实体法了解较多, 对维权需要掌握的程序法的认识几乎是空白。
(二) 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与社会实践衔接不紧密, 遇到问题处理不当
一些学生虽然知道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定, 但是不能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 例如当被问到“如果有人以低价向你推销来路不明的自行车, 你会购买吗?”时, 尽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买卖赃物是违法行为, 但仍有近四成的学生表示还是会购买。再比如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们在遭遇侵权行为时有较强的维权意识, 但对于维权的方法和途径不了解, 一些学生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 更是将所学过的法律知识抛之脑后, 采取过激甚至违法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 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不乐观
受社会上一些“权力至上”、“特权观念”的影响, 学生在权力和法律面前会出现权高于法的认识, 缺乏对法律的信任和认同感, 更谈不上对法律的尊重和敬畏。例如在被问及“你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时, 有半数以上学生选择“法律不如权力有用”。还有一些学生, 他们关心我国的法治化进程, 渴望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但在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被报道时, 立即表现出悲观或是愤世嫉俗的态度, 这说明高职学生法律心理还不成熟。
二、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 社会因素的影响
首先, 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旧的法律观念的影响, 权力至上、特权观念等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的思想产物, 在人们的思想中仍然根深蒂固, 高职学生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在, 一方面, 学生们倡导公开、公平、公正, 但在遇到评优、入党、担任学生干部等具体利益面前时, 又希望能通过特殊手段为自己获取利益。
其次, 经济结构的转型带来的多元价值碰撞对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尤其是目前人们对价值观的判断和取向较多地选择现实利益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标准, 以物质利益而非法律规定作为行为准则。受此影响, 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 对社会公义、法律的信仰也出现质疑。
(二) 法律基础内容多、学时少, 教学效果甚微
2005年3月, 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中, 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将“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 主要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但是法律基础课的知识点多, 内容涵盖了我国几个基本的部门法, 而授课时数却只有16个课时, 教师在授课时只能是蜻蜓点水, 罗列知识点, 无法对立法背景和立法目的做深入的介绍, 组织案例分析和对当下热点问题讨论的时间也非常有限, 因此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 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在指导自己行为上很少得以体现。思政课程培养方案的调整, 使得法律基础的课时在原本就不多的情况下更加缩减, 法制教育的效果甚微, 有可能产生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漠的问题。
(三) 法制教学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
法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它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但目前高职法律教育中, 实践教学环节非常有限, 一是不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理论讲授为主, 忽略实践教学环节, 忽略对学生法律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法律知识只是划在书上, 难以内化。二是缺少课外实践的机会, 非法律专业学生参加校外实践的机会几乎为零,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少将学生带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 使法律教育与社会脱节, 学生难以亲身体验法律。
三、提升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分析
(一) 重视高职学生的法制教育
当前很多高职学校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培训, 轻法律素质培养的现象, 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专业建设和技能训练上。诚然, 侧重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本身就是高等职业的教育理念, 但如果只懂专业技术而没有一定的法律知识, 专业知识也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我们应当将高职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切实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 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构建完善的法制教育体系。
(二) 加快法律类课程的改革
1. 明确法律基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并以法律为准则去引导自己的行为。法律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法律基础的课时有限, 我们不能期待在短短的十几个课时内就实现这个目标, 只有通过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自觉地遵守法律、运用法律, 因此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 不应仅仅是对法律知识的讲授, 更应当关注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养成,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让学生能切实感受法的作用, 内心真正尊重法律、信仰法律。此外, 在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应当避免脱离实际的对这一课程有过高期待, 即法律基础课程并不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大部分的现实问题, 而是知道如何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如何寻求法律专业人员的帮助。
2. 进一步加强法律选修课的开发。
在开设法律选修课时, 要注意对教学目标的定位, 法律选修课是对法律基础课的必要补充, 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情感、法律信念。在教学内容上, 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际需求编排内容, 例如开设针对劳动关系、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系列公选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 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 还应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分组辩论与讨论等方式, 在案例的选取上, 更多地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贴近生活, 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共鸣。可多发掘《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视频案例, 使教学更为形象和生动。
3. 探索结合专业开展法制教育的途径。
高职教育是要培养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 更有利于学生“内在性”地消化与专业知识密切关联的、在当前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识, 进而增加学生学法的实效性。因此在高职法律教育中, 应当加强与专业、行业的联系, 调整不同专业的侧重点, 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例如针对会计专业, 可以重点讲解《税法》,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 重点讲解《旅游法》等法律法规, 而物流专业则着重介绍物流法规等。
(三)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提升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 高职院校自身应当做到依法治校, 严格依照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 开展教学活动, 尊重学生人格, 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从社会角度来说, 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做到执法公平、司法公正, 这样, 法律才能被人们所信仰, 同时, 社会媒体也应注重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引导, 形成校园内外的健康互动。只有通过各方面、多层次的合力, 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国强.高职学生法制观念淡漠表征及其发生逻辑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5) .
[2]赵勇.对高职法律基础课的几点思考[J].科学大众, 2008 (6) .
关键词:思政课;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119-01
近年来,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大力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重要力量的高职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其法律意识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因此,对高职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和提高其法律意识,已经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主阵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进行法制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深入研究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如今高职院校大学生有基本的法律知识,对一般的法律问题有较正确的看法;有较强的正义感,有维护自身权益的意愿。通过调查发现在高职大学生身上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对法律诉求的信心不足,法律意识有明显的本位思想,在法律认识与行动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法律的信任程度不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紧紧抓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为主线,用这条主线串联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重要内容,在有限的时间里,构筑起一个学法、懂法、守法的防护网,增强同学们预防犯罪的“免疫力”。那么,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有效的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思索探讨。
一、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是二十一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的法律意识,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随着我国加入WT0的成功,融人世界经济的进程日益加快,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市场经济实质就是法治经济,不仅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具有比较丰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具备相关的法律意识,了解相应的市场经济游戏规则,只有这样才能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才能在市场经济中求生存和发展。因此,加强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现代化建设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法律意识,而思政课课堂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最直接、最主要途径,其教學效果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因此,要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就必须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而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思政课教师要更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
3、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高校法制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而法制教育则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为核心。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能更好的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自身行为,维护校园秩序,形成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理顺与学校、教师关系,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4、有利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法律素质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当前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和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学生将来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法律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政治、心理等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
二、思政课视角下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1、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培养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思政课课堂教学是高职大学生认识法律、接受法律知识的主阵地,因此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培养高职学生法律意识最重要、最主要途径。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要从多方面努力:明确课程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针到法律知识多,课时少,在课时的内容的选择上,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抓主线,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讲授一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案例,优化组合要讲授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那就要求我们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恰当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吸引学生积极思考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鼓励式教学、促进学生踊跃发言的交流讨论等等;丰富提高教学手段,熟练操作现代先进的电教设备;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考评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优化建设教师队伍,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加强知识、科研、教学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师个人魅力尤其是教师亲和力的培养,学生对思政课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的个人魅力。
2、开展思政课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途径。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只靠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开辟组织第二课堂的不同活动。开设法律选修课、开设系列法律知识专题讲座, 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典型生动案例剖析、举行法律咨询活动等,寓教于乐,使法制深入人心,使学生知晓其中道理.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时时处处以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组建大学生法律社团,引导法律社团积极组织法律体验活动,努力发展起一批具有正确法律观念的法律宣传委员;组织学生到法庭进行旁听;开展模拟法庭;带领学生参观监狱;参与社区矫正的志愿者工作,或者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就社会治安问题、物业纠纷、家庭纠纷、新法在当地实施情况等与法律相关的问题进行社会调研。使大学生通过参加校外法律实践活动,实实在在地树立起法律至上等法律观念。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建新,袁贵: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透视.?社会科学论坛(河
[2]谢尚果.大学生法律意识研究及其提高的途径[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1.您了解法律吗?()
A.非常了解B.部分了解C.有一点了解D.一点也不了解
2.您知道自己作为未成年人,享有哪些权利吗?()
A.知道B.不知道
3.当您遇到侵犯您权利的时候,您的解决方法会是:()
A.忍过去B.及时向老师反映C.向家长反映D.向司法机关求助E.其它
4.在平时的生活中,您是否注意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A经常B.很少C.没有
5.您了解法律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A学校 B同学 C家长 D媒体 E 报刊杂志 F其他
6.您会关注立法等法律热点事件吗?()
A.会B.不会
7.您认为法律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A.保护公民的权利B.惩罚违法犯罪C.规定公民的义务D.其它
8.购物后你会索要发票吗?()
A.从未索要B.索要,商家不给即作罢
C.索要发票后,不久即丢弃D.凡购买商品时必定索要发票
9.父母偷拆你的信件,偷听你的电话是侵权吗?()
A.是B.不是C.不清楚
10.发现有人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利益时你会怎么做?()
A.报警B.告诉家长或向老师反映C.上前制止D.置之不理,立即躲开
11..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在(.),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并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标志。
A.任何时候B.、国家法定节假日外
12.()不得在中小学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A.学校老师除外其他人B、任何人
13.在上课时有同学捣乱,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权利遭到侵犯由()来保护。
A、家长与老师B、老师与同学C、警察与老师D、家长与同学
14.你听说过杭州富二代“70码”事件吗?()
A. 听说过,并曾进行了深入了解B.听说过,但不了解具体情况C.完全没听说
15.你如何看待重庆打黑事件?()
A.打黑大快人心,弘扬了社会正气B.打黑只是一时之事,黑恶势力可能会重新抬头
C.听说过,不关注D.完全没听说
16.对于现今法律宣传的力度你是否满意?
A 满意B 不太满意C 很不满意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内涵丰富,是我国社会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尝试通过“三化”探索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作 者:余立 YU Li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北京,lOOl24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xx 25(5) 分类号:G 关键词:大学生 法律意识 培养途径
【试析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研究】推荐阅读:
试析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论文09-20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研究06-21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10-03
试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分析教育论文07-04
试析涉农资金审计07-15
高职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