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云阳农业基础的调查与思考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加强云阳农业基础的调查与思考(精选8篇)

关于加强云阳农业基础的调查与思考 篇1

农业是基础的论断,既是对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经验的总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2010年2月,中央再次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新形势下要继续推进农村农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求 “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与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障主要农产品的基本供给,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一、农业在新时期的基础地位仍然不能替代

我国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确保粮食供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如果粮食等基本农产品的供给出现问题,就会危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全体国民的生产与生活。由于农业生产的不可替代性,粮食问题已经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许多国家的政府已经将粮食作为一种战略物资来看待;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由于从08年以来,农产品价格反复出现了阶段性的上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相继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一再强调要稳定农产品的生产,稳定农产品市场,进而稳定人心、稳定社会。

从云阳县的情况看,加强农业基础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粮食仍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最主要的食品,离开了来自于农业的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的供应,就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2008年以来的生活必须品供求状况,人们已经再次亲身经历。第二,云阳工业基础薄弱,要提升产业结构发展工业,就必须按照贴近资源,贴近传统,1

延伸产业链的要求来规划产业发展,将重点放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走工业带动农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道路。第三,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更多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庞大的农民群体是天然的产业工人来源。云阳是人口大县,全县115万多农业人口中有农村劳动力64万多人,已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39.07万人,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通过“阳光工程”、“移民培训计划”等技能培训可让更多的农民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第四,农村是生态建设的主要地区。云阳由于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地灾隐患较多,有资料表明地灾隐患达980多处,荒山荒坡约占全县幅员面积的12.6%,根据重庆市森林工程总体规划,云阳的森林工程建设的总体任务是84.31万亩,为云阳的生态产业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加强农业在新时期的基础地位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加强农业基础是实现全面小康,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重庆“3.14部署”,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从目前情况看,云阳作为三峡库区县,在实施城乡统筹、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1、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建设资金缺乏。尽管县委县政府争取资金不断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了维修建设,但仍有相当部分设施老化:许多村级道路还没有正常使用就已经损坏,一些塘、库由于缺乏必要的维护以致泥沙淤积,基本失去了蓄水能力;部份引水灌溉渠也由于年久失修而不能引水灌溉,降低了农业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加之在田间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家有机肥料的使用量急剧减少,导致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下降;而进行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又占用了一些地理区位比较好的良田熟地,特别是像云阳这样的三峡库区县,由于库区水位抬升淹没的多是沿江熟地熟田,新县城的搬迁及城镇建设又占用了部份良田沃土,导致优质农耕地的数量在近年不断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3亩,远低于人均耕地0.8亩的国际警戒线,耕地保护已经亮起了红灯。

2、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云阳县与其它区县一样,将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作为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项重要举措,据统计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约为25万人;从我们的抽样调查情况看,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50岁以上的农民成了农业生产的主体;外出务工农民约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56.2%以上,有的村镇达到80%左右,以云阳平安镇的双平村为例,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76.7%,而40岁以下外出务工农民占该年龄段的84.6%。由于外出务工的绝大多数是青壮年,村集体维修塘、库、堰,建人畜饮水池等农业基础设施都缺乏劳动力。特别是现在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有文化、有知识的新型农民,而外出务工的绝大多数都是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青年农民,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3、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外出务工仍然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云阳同样经历了三峡工程“不上不下”的时期,国家对库区的投资项目少,导致城乡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就业岗位不足,城镇失业率高于其它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能力在减弱。从抽样调查情况看,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9%,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占14.17%,务农收入占24.92。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加上聘请季节工所要付出的工钱,以致务农不但没有多少收益,甚至还要出现亏损。实践证明,农村二、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农村经济相对繁荣,农民收入较高,比如重庆市农民收入增长快的地区,大部分在交通便利或是城市近郊地区。

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我们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继续推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作为库区县农业大县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重庆市的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走出一条有库区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

1、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国家与重庆市给予的库区产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扶持资金,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机制,进一步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

建设。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推进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按“十一五”规划解决39.6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在今后两年内解决好15万人口的饮水安全。主要采取整体推进与分散解决相结合的方式,让群众有水喝并逐步让农民群众饮上安全卫生的水和放心水,逐步改用自来水。二是要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通过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土地整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改良田地的质量,不断提高土壤肥力。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加速农网改造的速度,按计划在2010年前将农网全部改造完。清洁能源主要是建设沼气池,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圈,让农民用上清洁的能源,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示范推进村、农业主导产业区。四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按照“十一五”规划,到2012年,全县要实现100%乡镇、30%村通畅,100%的村通达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全县“十一五”期间需要实施村通达工程总里程为3521公里,在确定实施村通达工程补助时要坚持对人口相对集中并且有资源等县里确定的“六个优行”安排资金。

2、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技推广能力,不断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农业是一个受社会生产力、自然力双重作用和制约的基础产业,要从根本上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必须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减轻农业遭受自然风险成本,使农业生产形成一种长效的增长机制。首先是仍然要与高校合作实行县校联合,县里提供课题、场地及部份资金,利用和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为云阳提供农业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与产业发展支持。形成以院校和良繁中心为依托,其它社会机构和组织为补充,以科技人员为纽带,以专业示范户为辐射点,联结广大农户的多元化科技推广网络体系。第二是要继续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和机制。从目前国家层面看农业科学技术转换机制不够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技运用脱节,导致先进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所以应加快建立与完善农技推广的补贴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业技术部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3、加强对农业产业的培育。按照 “农业稳县”的战略,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农业产业主要是发展牛羊、柑橘两大主导产业,打造重庆市的“牛羊大县”和“柑橘大县”。为实现这个目标,县委、县政府出台制定了“一免”、“三奖”、“七补”,的产业政策,主要是加强牛羊基地建设,到2011年,建成25个山羊生产重点乡镇,5个标准化规模养羊示范基地乡镇,30个山羊特色养殖专业村,30个肉牛养殖小区。扶优扶强牛羊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为打造中国“山羊之都”奠定基础;加强规模养殖场建设。云阳是重庆市“百万吨优质柑橘产业化工程”重点区县,在今后五年,全县将在“一江三河”流域的22个基地乡镇新建晚熟品种柑橘标准化果园15万亩,柑橘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为促进柑橘产业发展,县政府落实了系列优惠措施。以农户为主体,依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专大户,推进柑橘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关于加强云阳农业基础的调查与思考 篇2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调查,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食品安全逐渐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实施不断深入的市场准入制度让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济宁市为例, 一个传统农业大市, 是粮、棉、油、菜、果、肉、蛋、奶、水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和复杂苛刻的技术壁垒, 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结构, 加大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产品质量, 已成为开拓国内外市场, 促进产品流通,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 近期对农业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 认真分析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 并对下步加快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加以思考。

1 发展现状

多年来, 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 各级都做了大量工作。总体上讲, 起步不晚、发展不快。农业标准化基地从无到有、由点到面, 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早在1991年, 济宁市就以战略的眼光, 面向国际市场需求, 着手抓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生态农业试点工作。在任城区大郝村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要求, 开发了33.3hm2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994年结合实施“农业十大工程”, 用2a的时间, 建立了0.667万hm2无公害蔬菜基地;1996年全市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到1.33万hm2。随后, 在典型的推动下, 各县市区从试点抓起, 全市无公害蔬菜由点到面迅速发展, 邹城、曲阜、鱼台、金乡、汶上、泗水等县市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无公害基地。但在这期间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多是流于形式。真正引起重视, 作为工程全面实施是从2002年开始的。随着广大农民群众认识的不断提高, 农业标准化工作也不断深入, 截至目前, 全市各类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已发展到398处、23.33万hm2, 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已发展到201处、6.07万hm2;坚持“三位一体, 整体推进”的方针, 强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 品牌优质比率快速提升, 总数达到926个、认证面积达25万hm2;各类市场以产品为主体形成和发展, 分布在各市各主产区, 部分市场正在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设立了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专营点。围绕农业技术标准的推广, 全面普及了现行国家农业技术标准, 制定和修订了37项地方农业标准。同时还组织编写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要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管理办法》等技术小册子, 聘请了专家对基地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 引进了一些新技术、新品种, 大力推广了农作物秸杆还田、配方施肥、CO2气肥、生物农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专用肥、生物菌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秸杆气化等新成果、新技术。

2 主要问题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 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 但仅仅是初步的, 与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要求还远远不适应。质量意识淡薄。在农民群众中, 传统的数量型、粗放型生产习惯仍占主导地位;在生产企业中, 还没有真正把产品质量当作生命来看待;各级党委政府的农产品质量观念不强, 在工作指导上未能形成共识;市场运作滞后。由于农业产品市场准入工作没有展开, 目前已取得质量认证的产品没有专营市场, 显示不出其质优的优势, 效益上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在交易方式、产品包装的标准化程度, 以及信息收集、发布等方面, 尚处于较低水平, 具有明显的初级市场特征, 部分批发市场带有浓厚的集贸市场味道, 有的市场还处于以收费代管理的经营模式;质量检测跟不上。由于目前农业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质量检测工作很难渗透到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全过程, 导致农产品出口中农药残留、抗生素、激素类生长剂超标等问题时有发生。市场准入刚起步。就全市农产品市场情况看, 由于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不健全, 各类产品混销的局面没有打破,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推行。四是场地挂钩不紧密。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没有形成有序的共同体, 市场销售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普遍, 特别是在无公害产品销售上大都是单打独斗, 组织化程度低。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刚刚起步, 市场运作跟不上步伐, 绝大多数还没建起市场准入制度, 已经取得认证的产品没有专营市场, 和普通产品一样在同一市场销售, 消费者难以辩认优劣, 造成优质不能优价市场上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或管理不力, 也只好流于形式。五是农产品质量认证滞后。通过对大型农贸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系统的质量检测, 发现大部分农产品质量已基本达到无公害标准, 但由于没有经过质量认证, 既便是优质无公害产品也不能得到社会和消费者的认可。从市场开拓情况看, 农产品销售的主体还在国内, 出口创汇产品种类少, 真正形成规模的仅限于大蒜、花生仁、水产品等。

3 发展对策

为从根本上保证农产品食用安全, 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 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必须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 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基本思路是:面向国际市场, 着眼国内市场,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结合生态农业建设, 在开发产品中应用无公害技术, 在推广无公害技术中开发产品, 在开发中以大宗农产品为首选对象, 以生产基地建设为突破口, 农产品生产实行全过程控制, 用产品信誉培育市场, 用市场拉力促进产品生产, 进而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农业产业环境, 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3.1 建立无公害食品控制机制

把发展无公害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目标纳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之中, 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及其食品安全指标体系, 制定相配套的生产操作规程。全面普及无公害农业知识, 组建农业质量管理、执法监督及质量检测三位一体的农产品安全性控制机构。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及销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 确实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加大农业环保工作力度, 严禁有害化学品的滥用, 从水源、土壤、空气、生态等方面采取措施, 下决心摈弃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和高消费的发展模式, 开发无污染、无公害的生产资料, 进而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 缓解对环境的压力。

3.2 加强无公害农业相关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通过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 改进无公害农业生产资料 (农药、肥料、饲料、饵料等) 的人工化学物质的配方, 开发出高效、低残留、无污染的生物制品, 研究开发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腐殖酸类肥料、矿质肥料及其掺和肥料等。在开发、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生产资料加工企业。

3.3 严格遵循农业标准化建设原则。

实行统一完善的系统管理。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是从生产到市场的全过程控制与管理, 涉及无公害农产品的每个环节都应纳入控制与管理之中, 要建章立制, 做到生产有规程, 产品有标志, 认证有程序, 市场有监理, 过程有记录, 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控制在严格管理之中;要全面规范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农产品是丰富多样的, 具体到每种产品都应有与之相对应的产地、产品环境标准和生产全过程的操作规程配套;要循序渐进地开发。由于消费市场对无公害农产品正处于培育扩大过程, 在生产中必须相适应地发展。由于技术进步的渐进性, 有些农产品生产的无公害技术还受现实技术水平限制, 难以达到无公害的质量标准, 因此也决定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渐进性。现阶段重点是围绕大众化消费开发大宗农产品。

3.4 坚持准确的市场定位

市场销售在适中价位上以质量树形象, 以数量求效益。以国内市场为主体, 既适应现阶段生产技术条件的要求, 又有利于培育开发潜力巨大的市场, 有计划地逐步开发;市场销售在适中价位上以质量树形象、以数量求效益。目前, 正处在由温饱向小康跨越的阶段, 整体消费能力并未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消费承受能力还是消费选择的重要因素, 因此, 高价位只意味着拒绝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适中价位是加快发展的基础。

3.5 构建一套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市场营销机制。

关于加强云阳农业基础的调查与思考 篇3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扶持;农业服务体系;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中存在财政支持不足、农业保险体系建设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农业利润率偏低等问题,对此,必须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1 当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面临的问题

1.1 财政支持比重不足,补贴形式比较单一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但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基础条件改善和生产设施投入较大,农业公共财政投入率仍然很低。例如,重庆市2015年农林水支出331.3亿元,仅占重庆GDP(1.57万亿元)的2.1%,又如重庆市2015年公共财政在生产性方面的补贴标准为;6.67 hm2以上种粮大户补助230元/667 m2,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240元/667 m2,农机具补贴率50%,水稻种植大户投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过10万元的,经立项并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补助6万元,而一个66.67 hm2的种植大户,仅机械设备方面的投入需100万元以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更大,由此可见,财政支持率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来说仍然只是九牛一毛,扶持效果十分有限。同时,补贴结构也不太合理,偏重于按规模补贴、一次性补贴和购置机械装备补贴,不利于经营主体扩大规模,技术改良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补贴结构。

1.2 农业生产风险大,保险体系建设滞后

农业是弱势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利因素将严重波及其他环节,收益风险性很大。例如,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产量受气候、疫情、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价格则随市场供需上下波动,不确定因素多,产值难以把控,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就会受到重大损失。但我国农业保险刚刚起步,不仅覆盖率低、保险品种少,赔付比率小,而且理赔手续繁琐,导致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参保热情和动力。

1.3 专业化服务组织少,社会化服务程度低

调研情况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往往本身是农民,且发展至今仅有二三年的历程,尽管从长远来看,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但现在时间太短,改变的进程比较缓慢,规模的扩大不过是家庭生产经营的简单复制,仍然局限于自我生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专业化服务组织依然比较分散和薄弱,社会化服务水平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1.4 农产品平均利润率低

首先,农业产业链分离的较多,研究、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程度较低,且各环节利润分配不均。其次,由于品牌培育投入较大,单个经营主体经济实力有限,往往只能生产低附加值的普通农副产品,导致经营利润低下。

2 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思考

2.1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优化财政补贴结构

首先,建立健全财政补贴稳定增长机制,不断提高财政补贴资金总额,将财政补贴与经营主体投入资金的比率增加到合理的比率。其次,着力优化财政补贴结构,对经营主体实施全方位补贴,保姆式培育。一是同时补贴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实现产加销均衡发展。二是大力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和促进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分工,提高各环节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三是全面落实经营主体投入性补贴,以合理比率补贴经营主体在基础条件改善,生产规模扩大,农业技术改良,机械装备购置和科研成果转化等各个方面的投资,推动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四是发挥财政补贴的引导功能,着力提高农业融资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业风险保险。

2.2 完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

首先,提高农业保险的赔偿率,保障农业经营主体丰产丰收,灾年略有赢余。其次,健全农业保险种类,实施价格、产量、自然灾害等全方位保险和生产、经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覆盖。最后,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细化损失认定标准,规范赔偿各项程序,增强理赔工作效率。

2.3 完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新型農业服务体系应至少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促进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分工,努力实现生产资料供给专业化、种养殖技术队伍专业化,疾病防控和病虫害防治组织专业化,产品加工和销售队伍专业化;二是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通过技术培训、田间科技示范等方式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三是加强农业院校、科研机构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形成技术引进、技术配套、生产加工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2.4 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

首先,大力提倡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农副产品品牌质量认证,大力发展名、特、新、优产品品种,走高端农副产品发展道路,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其次,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从单纯的横向开发、扩大经营规模向纵向开发、实现种养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转变,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同时,做好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与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农业发展局面。最后,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体验式采摘农业,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拓展农业发展的功能。

2.5 畅通销售渠道

首先,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等流通服务组织,推动销售环节的专业化,提倡经营主体+流通组织紧密合作的产业化模式,合理分配利润,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其次,加快“三品一标”农副产品市场培育,通过有效的质量监管,严厉的执法查处,建立制度完备、信誉卓著,运行规范的高端市场,作为优质农副产品销售的主阵地。

最后,发展产品直供直销,可在城市社区开通直销门店,在农贸市场、菜市场等设置产品直销点,实现“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市对接”,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最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平台,即时发布农情信息,畅通销售渠道。

3 结语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主体数量、规模、积极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对此,必须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金融服务水平、完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畅通销售渠道,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创造更好条件,促进我国农业早日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李永果,谭昕,张晓明.恩阳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调研[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5(6).

[2]罗国莲.苏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思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8).

关于加强云阳农业基础的调查与思考 篇4

农业标准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农业标准化,就是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生产流程全面纳入系统化、规范化轨道,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消费安全,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农业标准化既是一种经济管理手段,也是一项基础性的技术手段,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载体和抓手。最近,我就农业标准化问题深入镇村、企业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并对如何加快我市农业标准化进程形成了一些初步想法。

一、正确把握形势,充分认识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新形势要求,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从国内外的实践看,农业标准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快农业国际化和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可以说,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首先,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农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日趋明显,特别是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市场由当初的供不应求转变为现在的供求平衡或结构性过剩,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正因为如此,从去年开始,农业部全面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在XX、上海、天津、深圳等城市进行试点,着手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进入市场。质量已成为农产品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占有市场的关键因素。在这种形势下,要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就必须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而农业标准化的核心,就是通过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起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可见,推行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治本之策,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其次,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加快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加入WTO后,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这为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为创汇农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关税壁垒越来越小的同时,技术壁垒却越筑越高。近年来日、韩、俄、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对我国的蔬菜、禽肉、水产品等农产品进口实行限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WTO有关规则和协议规定,农产品贸易要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国际兽医组织制定的动物健康标准、国际植物保护联盟制定的植物卫生标准以及ISO等国标标准作为质量检验或纠纷仲裁的技术依据。也就是说,标准化是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首要的是要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和质量标准组织农业生产。只有这样,我们的农产品才能打破贸易壁垒,进入国际市场。否则,农产品就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条件,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推行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按标准化组织农业生产,其实质就是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规范为农民便于接受、易于掌握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并通过规范操作和严格监督,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行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就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普及过程,就是推动农业生产向集约型、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过程。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标准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都是建立在高度标准化基础之上的,从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到产中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再到产后的分级、加工、包装、储运、质量检测等,都有一整套严格的标准规范。同样,我们要实现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奋斗 目标,也必须自觉运用标准组织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和科学管理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逐步形成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

总之,推行农业标准化,是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那么,我市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如何呢?应该说,近几年来我市在推行农业标准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一是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开始探索起步。在贯彻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同时,从我市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发布了《红提葡萄优质生产栽培技术规程》等一批地方农业标准,为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持。二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全市规划建设了**无公害蔬菜示范园,**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 “**”花生油绿色食品原料基地,** 葡萄酒绿色食品基地,**绿色鸡蛋饲料原料基地等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总面积将近10万亩。三是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已有“**”牌活化水、“**”牌大花生、“**”牌系列花生油等产品获得了A级绿色食品认证,“**”牌葡萄酒、“**”饲料A级绿色食品认证正在办理过程中;**无公害蔬菜示范园生产的蔬菜,**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生产的苹果,**优质葡萄生产基地生产的葡萄已通过了**市无公害农产 品质量认定。农业标准化的推行,促进了农产品品质的提高,为我市优势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市已有“**”苹果,“**”葡萄酒,“**”蔬菜,“**”西瓜等30多种优质农产品注册了商标,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农产品品牌。同时,农业标准化的推行,增强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了创汇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已有3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XX年全市出口农产品5.63万吨,创汇1800万美元。

尽管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的农业标准化建设只能说刚刚开始起步,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一是各级对农业标准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群众的质量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农业结构调整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标准化知识宣传力度不大,按标准组织生产还没有成为管理者和生产者的自觉行动;二是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够完善,集中表现在农业标准偏少,严重制约了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步伐。如在蔬菜生产上,目前仅有韭菜、白菜、茄果蔬菜、番茄、甘蓝等少数几个品种制定有生产技术标准,而作为我市瓜菜当家品种的辣椒、大蒜、大姜、园葱、芋头、西瓜等农产品,目前都没有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这是造成当前农业生产无标准、管理不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监管手段还不完善,特别是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管理使用不尽规范,致使部 分农产品药残、肥残超标。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存有薄弱环节,畜产品在进入国内外大市场流通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另外,即使一些质量较好的产品,在进入大中城市超市过程中由于缺乏认证也常常受阻,只能随着季节性市场进行常规销售,价格普遍偏低,体现不出应有的价值。必须看到,目前标准化工作已引起了各级的高度重视,推行农业标准化的大气候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如果我们不能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把农产品质量迅速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就势必要在新一轮竞争中落伍,甚至要被淘汰。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强化措施,把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扎扎实实地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整体素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二、实施重点突破,带动农业标准化的全面推行

推行农业标准化,是传统农业现代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场革命,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生产方式的改变,必须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因地制宜,循序推进。就全市而言,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当前要抓住三个重点搞好突破:

一是要抓重点领域,在生产、加工环节上搞突破。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农产品质量和档次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和加工两个环节。为此,推行农业标准化,首先要从生产、加工环节上搞突破。在生产环节上,要改变过去单纯靠经验、凭传统搞农业生产的习惯,抓紧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规范,逐步用具体的生产标准和科学的操作规程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规范起来,使农业生产有标准,操作有规程,质量有保障。在加工环节上,要组织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严格执行标准,着力在精深加工上做文章,提高加工、保鲜和包装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出口农产品,一定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规范操作,确保产品质量,维护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提高农产品质量,必须以科技作支撑。要把推行农业标准化与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以标准化为载体,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和管理经验组装配套,使之系列化、程序化、简易化,成为广大农民能够掌握的技术操作规程,使先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是要抓重点产业,在优势产业上搞突破。蔬菜、果品、种子、花生和畜牧等产业既是我市农业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市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只要把这些产业的标准化抓好了,就可以带动我市农业整体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要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入手,集中推进农业重点产业的标准化进程,带动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根据各镇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水平,蔬菜生产,要着力抓好**等大沽 河流域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在大姜、大蒜、元葱、辣椒和蔬菜设施栽培标准化生产上搞突破;果品生产,要着力抓好**的葡萄生产基地,**的果品生产基地和**的名优瓜果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在葡萄、苹果等传统优势产品和西瓜、桃、梨、草莓等优质果品标准化生产上搞突破;种子生产,要着力抓好**的种子生产基地和**的制种基地建设,重点在专用粮食、蔬菜育种以及苗木、花卉标准化生产上搞突破;花生生产,要着力抓好**大花生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在花生绿色食品生产上搞突破;畜牧生产,要着力抓好**的畜禽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在奶牛、肉鸡、生猪、肉牛标准化生产上搞突破。力争经过3年努力,全市五大主导产业按照标准化生产加工的农产品比重达到60%以上。同时,对新引进、发展的新兴产业,一起步就要按照标准化的组织生产,提升农业产业层次。

三是要抓重点指标,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上搞突破。药残、肥残和疫病菌存,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也是消费者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因此,在推行农业标准化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把影响人体健康的这几项主要指标控制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强农资市场管理,从源头上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和不合格兽药的生产经营,避免流入生产环节。要按照农业标准化的要求,严格控制和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特别在蔬菜、果品等鲜活农产品生产上,坚决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施用。在化肥、作物生长调节剂及其他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上,要严格按要求限量使用和按程序使用,确保重金属、亚硝酸盐、激素等几项影响人体健康的指标不超标。争取用3年时间,全市五大主导产业的主要产品全部达到无残毒安全农产品要求,有60%以上的产品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三、抓住关键措施,加快农业标准化推行步伐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突破,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推进。从我市实际出发,具体工作中应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要建体系,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标准体系的建立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标准就谈不上标准化。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个体系建设:

一要抓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行农业标准化,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好市场准入问题。鉴于农业部已全面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际,要把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建设作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根据我市主导产业、优势产品总体发展规划,责成市直有关部门迅速搞好现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收集、整理和汇编工作,规范和指导全市的农业生产。对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我市特色农 产品生产,建议由技术监督部门牵头,组织涉农部门借鉴和参考国际标准以及先进地区标准,抓紧研究制定地方标准,争取用3年时间,首先把蔬菜、果品、种子、花生、畜牧等重点产业的标准体系健全完善起来。同时,适应创汇农业发展需要,要抓紧搜集、整理国际标准和出口国家先进标准,并用以指导和组织创汇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二要加快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保障。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抓紧建立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今年要重点抓好市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及**蔬菜批发市场检测点的建设运营,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年争取在农业基础条件较好、产业特色鲜明的**等镇以及**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重点检测点,并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备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建立快速检测点。同时,积极鼓励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专业协会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点,并将其纳入全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扩大检测覆盖面。力争经过3年努力,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形成以市质量检测站为龙头,以重点检测站和快速检测点为骨干,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专业协会自建检测点为补充,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便捷的农业标准化质量监督检测网络。

三要加强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建设。农业标准化是一项新生事物,而且科技含量高,技术要求强。要加快实施步伐,必须有一个配套完善、功能强大的推广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现有组织资源的作用,把农技推广服务的重点转到农业标准化的普及推广上来,使之成为农业标准化推广服务的骨干力量。要按照提高市一级、加强镇一级、健全完善村一级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使全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形成一个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的有机整体。市级农技推广服务组织要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提高装备水平,增强服务功能,全面搞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指导服务。镇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要紧紧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发展,抓紧对农技人员进行培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地搞好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及服务工作。村一级要配备专门科技副主任,加大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服务力度,并且每个村庄都要安排5-10名科技带头户,带动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开展。

2、要抓龙头,拉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组织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的重要力量,对他们来说,产品质量不仅关系一时的效益,更关系长远的发展,因而对提高农产品质量要求更为迫切,行动更为自觉。如**镇高效农业开发公司去年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500多个高标准大棚,实行统一标准、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 一销售,生产的无公害蔬菜、瓜果供不应求。该企业计划3年内投资500万元,建成占地5000亩的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再如**集团在**等镇投资兴建的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场,也有效带动了当地畜牧养殖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推行农业标准化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要以订单农业为载体,组织引导加工企业在农产品主产区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农户按照企业要求和标准规范生产,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定向收购,逐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紧密型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农业标准化的迅速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是权威部门颁发的优质农产品“身份证”,也是优质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通行证”。要组织引导加工企业积极做好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推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使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全部实行标准化规范生产,提高我市农业标准化的整体水平。同时,要尽快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必须按市场规则办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切实做到优质优价,靠利益吸引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目前许多大中城市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市规划,从XX年起,市内农产品市场必须销售经检测合格的农产品,不合格的严禁进入市场。我们也应该逐步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引导生产和消费。当前,首先要在**蔬菜批发市场、**花生批发市场、**西瓜批发市场等农产品交 易集散地规划建设优质农产品专营区,严把市场准入关;在市区建立优质农产品专卖店或在超市设立专营柜,推介优质安全食品。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等新路子,加强与大中城市团体消费群体及经营单位的联系,通过专供和配送等形式,迅速把我市的优质农产品打入大中城市市场,实现优质优价,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实施。

3、要抓示范,带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当前广大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水平也不够高,技术准备还很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就必须从示范引导入手,通过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要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引导作用,带动广大农民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目前已经建成的81处农业示范园区,要在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的基础上,迅速把示范重点转到农业标准化生产上来,力争尽快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园,其中**无公害蔬菜、**现代农业、**优质葡萄、**优质苗木四个市级示范园要力争年内率先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并逐步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示范园过渡。新建的农业园区,从一开始就要按照农业标准化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特别是XX高科技农业示范区,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按照标准化要求规范生产和运作,使之成为全市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龙头”。同时,要积极培植和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种养大户。种养大户来源于农 民,植根于农民,在推行农业标准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引导作用。要结合农业标准化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一批种养大户,通过重点扶持,使其率先实现标准化生产,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示范园区建设还是培植种养大户。都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原则组织生产。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形成市场、占有市场。要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实现标准化生产创造条件,进而从整体上推进全市的农业标准化建设。

四、创新运行机制,激发推行农业标准化的内在动力

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全面提高农业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治本之策,也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开拓创新,尽快建立与市场农业、标准化生产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生产机制、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的转变,从机制上、制度上为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一要创新经营体制,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标准化涉及千家万户,但标准化生产又是以规模化经营作基础的。在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分散、规模普遍较小的情况下,要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纳入社 会化大生产的轨道。要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根据群众意愿和推行农业标准化的实际需要,大力发展合作社、专业社、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地域相近,从事同一产业或产品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统一按照标准化要求规范生产。在此基础上,引导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跨形式、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逐步构建起沟通上下、覆盖全市的组织网络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适应生产国际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需要。要组织指导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搞好市场信息、技术指导、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的自我服务,以群体优势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要逐步完善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机制,使每个社员都能从整体利益出发,严格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实行规范化生产。

二要创新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行农业标准化,核心是要实现从“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这就客观上要求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成的产业链条和有机统一的整体;才能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食品质量安全。要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步伐,紧紧围绕蔬菜、葡萄、花生、种子和畜牧等主导产业,采取引进一批、提高一批、盘活一批的办法,迅速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群体。要进一步加大对农 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采取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参与的形式,盘活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培植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生产规模大的加工企业,增强对农业标准化的带动能力。要立足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吸引国内外农副产品加工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市设立分厂或建立原料生产基地,拉动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联结形式和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逐步形成紧密的经济共同体。特别是目前已在农产品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的企业,要引导他们加大投入,强化服务,严格标准,逐步把生产基地建设成为企业的原料“生产车间”,实行标准生产、定向收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标准化发展。

三要创新导向机制,大力实施农业名牌战略。同工业产品一样,现在农产品市场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质量和品牌的竞争。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是变质量优势为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优质优价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推行农业标准化过程中,要切实增强品牌意识,把培植农业名牌作为实施标准化生产的重要内容,尽快把产品质量融入品牌价值,增强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对“**”蔬菜、“**”西瓜等已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势农产品,要以推行农业标准化为契机,加大开发力度,提高产品品质,改进包装 形象,使其以全新的面貌进入市场,尽快成为区域性、全国性的名牌产品。对**葡萄这一传统优势农产品,要积极搞好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工作,争取尽快完成**葡萄的原产地标识注册,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维护**葡萄声誉,扩大品牌效应。

五、加强组织领导,为推行农业标准化提供根本保证

推行农业标准化,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要从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到突出的位置来抓。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推行农业标准化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而且涉及面广,工作要求高,不是某一个职能部门所能单独承担的,必须成立班子专门抓。要抓紧成立由市级分管领导任组长,技术监督、农口部门、环境保护、工商管理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全市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各组成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心抓好农业标准化建设。要组织有关部门抓紧编制全市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迅速研究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措施,并抓紧展开农业标准化试点工作。同时,要把农业标准化纳入镇和市直有关部门的重点工作考核,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切实增强各级抓好农业标准化的责任感、压力感和紧迫感,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是要搞好宣传培训。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力度,迅速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使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农业标准化建设。要采取多种形式,结合开展“绿证”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等活动,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技术培训,使其尽快掌握质量管理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为此,建议把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作为今年农村党员夏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和宣传,使广大农村党员都能懂得什么是标准化,为什么要搞标准化,怎样按标准化组织农业生产,成为推行农业标准化的明白人、引路人、带头人,并充分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农业标准化的全面推行。同时,要增强全社会的安全消费意识,让消费者尽快认识并接受农业标准化产品,为推行农业标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于加强云阳农业基础的调查与思考 篇5

调查与思考

王满生 罗善平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强势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已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课题。为此,笔者近期对我县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初步了解了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总体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一些建议。

一、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现状

我县地处吉泰盆地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物产丰富,区域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我县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建基地、扶大户、强龙头、树品牌”的产业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呈现出鲜明特色。

1、建立了一批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从2003年开始,我县已陆续申报成功了泰和乌鸡、竹篙薯、马铃薯、泰和肉牛等4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泰和乌鸡、竹篙薯、马铃薯3个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已通过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检查验收。

2、打造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2001年,农业 部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在全国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一体化申报工作,县农业部门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建立了茶油、绿色大米、茶叶以及水产品、生猪饲养等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并积极组织有关单位和经济实体开展了申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三品”认证工作。到目前为止,经中国绿色食品中心认定,野生压榨一、二级茶油为有机食品,仙凤牌白凤贡米、白凤香米、白凤精制米、白凤玉雪粘米、白凤福临门米为绿色食品,万合竹篙薯、南车水库水产品、蜀口茶叶、福海农业生态有限公司的生猪、井冈红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杨小26”等农产品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

3、制订了一系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近年来,我县依据国家颁布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结合本地的生产实际,制定了泰和乌鸡、泰和竹篙薯、马铃薯、百合、茶叶、“稻鸭共栖”绿色大米等一系列生产技术规程,用技术标准、技术规程指导生产,推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进程。

4、注册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商标。为实施品牌战略,我县部分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无公害农产品商标,如苏溪镇注册了“井冈红”牌杨小26,县乌鸡办注册了“泰和乌鸡”,白凤米业公司注册了“仙凤牌”大米,马市镇注册了“蜀口牌”绿茶等。由龙头企业或无公害农产品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统一制作了专门包装箱、包装袋及检验合格证,对检测合格的产品,进行统一商标、统一包装,既方便了农户,又树立了品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中,尽管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农产品生产还处于低、小、散的局面,总体竞争力不强。

一是在认识上仍处于低水平。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各界对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认识尚有差距,部分生产者和经营企业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谋划,注重眼前利益,抱有投机心理,对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打造知名品牌,缺乏主动性,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是在生产经营上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目前全县尚有诸多农产品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虽有标准,但没有严格按标准执行;产地市场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周边市场拓展不够,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营销组织网络不健全,难以有效组织我县农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优质优价难以实现。

三是在要素保障上不够有力。目前,我县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中存在扶持力度不够,重点不突出,扶持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和基础设施滞后,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还不健全,农产品生产还是沿袭传统的生产技术,科技开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农业标准化生产。

四是在管理水平上亟待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涉及到各个方 面和多个部门,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不够,还未有效形成整体合力。迄今为止,我县最有特色的泰和乌鸡还没有相关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导致我县特色农产品很难在全国农产品市场上发挥品牌效益。

三、推进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几点建议

按标准进行农业生产,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农产品品质使之成长为名牌的技术基础。因此,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必须在生产,加工、流通三个关键环节上下功夫。

(一)抓基地强基础,做好农业标准化基地的申报认定工作。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基地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一是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的要求,围绕本县粮食、泰和乌鸡、肉牛、果蔬、水产等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建立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标准化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不合要求的要进行环境改造。二是抓好标准化基地生产环节的管理,重点加强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严格生产过程各个阶段的管理制度,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农业生产上使用,提高规范化操作水平。三是建立从基地环境条件、生产过程、产品销售全程监督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监督。四是积极引导并组织各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在巩固现有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品牌的培育力度,力争2年内将冠朝和禾市粮食高产创建基地、澄江万亩生态果业基地、螺溪肉牛养殖基地、澄江千亩水产养殖基地、泰垦茶叶基地、万合和冠朝油菜基地、碧溪和桥头香菇基地、南溪和螺溪早西瓜基地等申报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与商标注册,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兴科技增效益,做好农业标准化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一是抓好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传媒形式,宣传《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知》、《江西省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以及上级部门出台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广大农民的标准化生产意识和标准化操作技能。二是抓好技术培训。首先,做好农业系统管理、质量监督和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工作,全面普及质量管理知识、标准化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有效指导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其次,通过卡片、技术手册等方式把农业标准化细化成简便可行的操作规程送到农民手中,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三是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丰富农业标准化系统管理知识,培养更多的农业标准化管理人才。四是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样板。在示范样板区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开发新产品,做到严格按程序实行标准作业,从播种到收获、加工、保鲜、包装,每一道工序都按照规范化操作,保障农产品的质量。通过示范样板的引导,带动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企业和农民标准化操作技能和水平。五是组织科技攻关,解决农业标准化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点,提高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水平。

(三)育龙头拓市场,延长农业标准化产业链。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把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主要突破口。一是按照“建立一个体系,形成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要求,引进和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加工龙头企业。严格执行农产品有关加工标准,搞好加工过程的跟踪监控,提高加工、保鲜、储运和包装质量,提高产品档次。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尽可能多的在国内沿海城市建立无公害农产品销售网点和专销区,采取鲜货包装,净果、净菜上市,直供超市或实行配送,实行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推行优质优价,杜绝不安全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努力营造一种公平竞争、文明经营的氛围。

关于加强云阳农业基础的调查与思考 篇6

【文献号】4435

【原文出处】延边党校学报

【原刊地名】延吉

【原刊期号】200501

【原刊页号】54~56

【分 类 号】D2

【分 类 名】中国共产党

【复印期号】200507

【标 题】关于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调查与思考

【作 者】韩基灿/文英/金东春

【作者简介】韩基灿,中共延边州委党校科研部副教授/文英,中共延边州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主任、教授/金东春,中共延边州委党校科研部讲师(吉林 延吉 133001)

【内容提要】保证权力正确运行的关键是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而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从改 革领导体制和机制、监督体制和机制入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以领导权力为重点,全面建设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

【摘 要 题】调查思考

【关 键 词】权力/制约/监督

【正 文】

2004年初至五月上旬,我们对12个州直部门和延吉、敦化两市,以建立健全教育、制 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试点情况和学习贯彻两个条例情况为主要调查内容 ;以在全州党政机关干部中发放抽样调查问卷(发出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01份。发放 对象包括乡镇领导干部、企业领导干部、副县级领导干部)为基础,进行了关于加强对 权力制约和监督的调研,形成了以下看法。

一、目前我州在权力制约和监督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在权力制约和监督上存在观念障碍,导致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认识误区

1.权力至上观念的影响及法制观念淡薄。在我国由于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权力 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思想文化上缺乏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传统。重人治、轻法治 的观念在我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如特权思想、官本位观念、长官意志、官 僚主义等等。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宪法和法律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行使公 共权力制约的作用如何”时,68%的人认为“有作用,但不起重要作用”或“基本不起 作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公共权力在运行中得不到法律法规的有效制约,甚至出 现权大于法的状况。

2.民主意识和监督意识淡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 在增长,但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影响的惯性和计划经济高度集权制的影响下,民主 的发育程度还很低。“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在很大一部分人中还没有真正成为规 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意识。有些监督对象缺乏主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把自己当作“特殊 的例外”。问卷调查显示,有28%的人对主要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中自觉接受监督的情 况表示不满意。不少监督主体民主意识淡薄,潜意识中怕“官”、怕“权力”,因此,在思想上不愿监督,行动上不敢监督,缺乏政治责任感。

3.对于共产党掌握的公共权力也必须受制约和监督的认识不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 唯一的执政党,没有竞争对手,相对没有直接的外部压力和牵制。这一方面为中国共产 党创造了运用所掌握的公共权力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公 共权力膨胀,权力不受限制,产生权力腐败的可能性。防止权力腐败的最有效途径就是 建立自我防范体系,建立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机制,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共产党执掌公共 权力,同样必须建立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否则照样出问题。

(二)在权力制约和监督中存在体制性障碍

在调研中,大家普遍认为目前对权力运作的制约和监督仍然很难,特别是对“一把手 ”的制约和监督更难。如对“一把手”监督的问卷调查中,共有94%的被调查者认为对 “一把手”难以监督。产生上述问题我们认为:

1.领导体制问题。这一问题突出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权力高度集中是我们原有政治 体制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许多弊端的总根源。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由于种种复杂原 因,领导干部权力过分集中现象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地方比较严重。主要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且不受制约和难以监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体制造成的。另外,集体领导制度和

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执行不力,这些必然助长权力的滥用。问卷调查显示,对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制度和严格执行议事规则,半数以上的人认为执行的不好。评价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质量时,认为“大多是一 般”的占51%,认为“差,不少是走形式”的占30%,大多数人表示不满意。贯彻执行民 主集中制不彻底,领导班子内部监督无力,有些部门领导班子内部缺少正常的相互监督 和帮助,几乎不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2.监督体制问题。这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监督体制的设置不符合监督的内在规律。我们 现行的监督体制,监督者受制于被监督者,使监督难以有效实施,这一体制在党内监督 实践中暴露出缺陷。从现行的党内监督双重领导体制中,各级纪委既是同级党委的被领 导者,又是同级党委的监督者,实践中很难保证专门监督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当问 到“您认为目前纪检双重领导体制对同级党委成员的监督作用如何”时,认为“有一定 作用,但不起重要作用”、“不能发挥作用”的为89%,可见,现行的监督体制,在确 保监督权的行使与到位方面存在着根本的缺陷。

3.权力运作中制衡机制缺乏问题。不少同志指出,目前既存在由于领导体制不合理导 致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同时还存在权力运作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而产生的 权力腐败问题。权力运作过程中依然存在对某项权力的权限、授权的范围、行使的程序 不清,对重要的权力没有进行分解,又没有配置相对应的权力对其进行必要的制约,一 个部门、一个岗位、一个人拥有绝对权力的现象。

(三)在权力制约和监督上存在机制障碍

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第二种是以道德制约 权力,第三种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目前这三种监督机制都存在运行不畅的问题,特别是 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机制存在障碍。问卷调查问到“群众对公共权力的行使能起监督作用 吗”时,89%的人认为群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未能起到应起的作用。当问到新闻媒体对 权力的监督作用时,认为“有作用,但作用不大”或“基本没有作用”的占59%。当问 到“自下而上的监督效果”时,认为“有效果,但效果不大”或“没有实际效果”的占 89%。这表明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很有限的。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 权利对权力制约监督的机制存在障碍。

1.缺乏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监督的信息来源机制。就全地区来说权力运作的透明度不 高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便实行政务公开,也存在着公开的内容不彻底,公开的范围 受限制,公开的时间不及时,公开的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当问到“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程度如何”时,认为“不怎么理想”和“很不理想”的占79%,不满意程度 高。信息资源短缺,信息渠道不畅,广大群众对政府权力运作过程不知情,难以有效参 与和监督。

2.缺乏对群众监督的权利保障机制。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都是以权利来制约监督权力,这种监督相对于权力来说比较脆弱。如果没有比被监督者更大更强有力的权力支持、有效保护和及时行使,那么监督者的监督权利很难得到保障。缺乏对群众监督的保密和 安全保障机制、激励支持机制,影响群众监督的积极性。

3.缺乏对权力制约监督的落实机制。首先是制约监督的制度不健全。主要是党的领导 机构设置、职权、运行、工作制度、议事规则、表决程序等还没有制度化、规范化,有 待于创新和深化。其次是落实制度缺乏刚性。不少制度和措施只停留在一般号召上,抓 落实不坚决不彻底,不执行也没有后果责任。这样既存在制度上的缺陷,又存在执行制 度不力的问题。在制度建设问卷调查中,认为“首先严格实行现有的监督制度”的占52 %,“首先必须补充完善现有监督制度”的占48%,说明健全制度和加强制度落实并重的 必要性。

二、加强对权力制约监督的对策思考

(一)构建有利于互相制衡的体制和机制,制约权力运行

1.改革权力运行机制,构筑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必须紧紧抓住改革权力运行这 个核心,继续突出抓好规范事权、财权、人权,从源头上杜绝权力腐败的滋生和蔓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必须有效削减权力,分解权力,弱化权力,从根本上减少事权。要 本着总体弱化经济性审批,部分弱化社会性审批的原则,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切实做到 应减必减。对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妨碍对外开放和公平竞争的审批事项,要坚决取消。对可以用市场机制运作的审批事项,要采取公开招投标、拍卖和挂牌出让等方式公开进行。对经过审核,确需保留的审批 事项,要简化审批程序,规范操作规程,形成有效的审批约束机制和事后监管机制。

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全面规范和公开财权,构筑科学规范的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按 照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的要求,完善财会核算中心功能。在运行机制上,要严格执行“收 支两条线”制度,做到收缴分离和罚缴分离。要完善政府采购中心职能,充分发挥集中 采购的收付作用。要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所有收费项目,都要 将收费依据、收费标准向社会公开。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规范和公开人权,构筑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建立公 开、公平的选人用人机制,扩大民主和群众的参与程度,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 监督权,公开选人、公正用人。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必须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 选拔任用条例,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考察预告、任前公示、任职试用期、差额票决制,严格选拔任用程序,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 上有本事,实践上有政绩和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同时,要加大对 不称职干部的调整力度,畅通干部“出口”,形成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机关事业 单位用人,全面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党政机关新录用干部,严格实行公开招 考,择优录用制度。

2.建立合理的分权机制,强化对权力的互相制衡。权力结构的合理配置,对提高权力 运行的效率和防止权力的滥用具有重要作用。必须对权力进行适当分解、科学配置,防 止权力过分集中,使权力系统之间相互独立,相互牵制,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适 当分离开来,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分解权力是约束权力的一种好办法。在横向上,一 个部门权力的行使,要受到其他部门的监督和制约;在纵向上,权力的行使必须经过若 干程序、步骤和环节,各个环节之间应相互制约。同时对每一种权力,设置相对制约的 权力。要对每项权力进行严格的界定,加强内部监控,形成部门之间、单位之间、领导 干部之间权力运行各个环节能够相互协调,互相制衡。

3.要完善权力的授予机制,强化对权力行使主体的制约。对权力的制约,首先就要从 权力行使者的选择开始。在权力授予关系上必须保障权力所有者对权力行使者的选择权。按照我国的宪政体制,权力所有者是全体人民。人民群众有权选择能够全心全意为人 民谋利益的人授予权力,权力行使者必须向人民负责。从体制上改革目前党政领导干部 的选拔任用制度,真正解决好人民群众在很多情况下,无权选择领导者,或者只有形式 上有选择权的问题。要完善党和国家的选举制度,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党代表、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要进一步扩大各级党代表、人民代表和领导人差额选举的范围和 比例,要改革候选人提名方式,更加注重民意和公认度,要引入候选人的竞争机制等等,切实体现大多数选举人的意志,从而形成最基本的制约。要对“一把手”的权力进行 科学配置,慎重授权,对“一把手”的权力范围进行科学界定,并通过法规制度予以确 立;要建立“一把手”权力与责任相配套的授权机制,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实行领导责 任追究制,从授权机制上制约“一把手”的权力。

4.要建立依法制权的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合法性及其后果的制约。依法制权就是要 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法律授权做什么就只能做什么,一旦越权违规就要受到法律制裁。健全完善行政立法和行政执法体系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当前我国在规范公共权力如何 运作方面的立法滞后,要加快制定规范制约权力运行方面的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和完善 有关行政实体法和程序法等,明确规定权力的授予范围、方式,权力运行的程序和界限,确保权力的合法性、权威性、规范性。对权力运行后果的制约,主要实行严格的考核 制、奖惩制和责任追究制。对权力运行消极后果的查处,主要实行罢免制、弹劾制、引 咎辞职制。

(二)健全完善有效的权力监督体制和机制,规范权力运作

1.创新监督体制,强化专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一要理顺党内监督体制。建 立与同级党委平行,向同级党的代表大会(或向同级党的代表大会常设机构)负责,同时 直接受上一级纪委领导并对其负责的领导体制,重点解决对同级地方党委及其班子成员 的监督问题。问卷调查中问到“党的纪检体制是否可以实行垂直领导体制”时,认为“ 可以”和“可以,但有一定条件”的,两者相加为99%。在现行双重领导体制下,就要 以上一级纪检机关的领导为主,加强上级党委和纪检机关对下级党委的监督,强化自上 而下的监督,如加强巡视、谈话、诫勉等措施。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运用党风、政风、行风监督权,查办案件检查权,党纪、政纪处分权,行政监察建议权,干部任免一票否 决权,强化监督的力度。二要建立人大的专门监督机构。在各级人大设立监察机构,重 点加强各级人大对“一府两院”及其领导成员的监督。三要强化政协和民主党派的监督。充分利用民主党派的社会联系面广、影响大的特点,对公共权力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 监督。四要加大各职能部门的监督力度。要赋予司法机关、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监督 部门相对独立的监督权,切实履行执法监察职能,增强监督力度。

2.突出监督重点,紧紧围绕权力的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进行监督。一是加强对领导班 子和“一把手”的监督。各级领导班子必须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规定办事。建 立健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凡属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审批和大项资 金使用,都要集体讨论决定,严格按照程序办事,防止权力向个体集中。特别要严格限 制党政一把手的权力,形成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要加强对领导班子在重大决策上的监 督,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民主 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实行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决策 后的责任追究制。要切实加强对各级“一把手”的监督,对履行职责不到位的,要及时 进行诫勉谈话或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推动各级“一把手”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推行上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对党政正职的监督,各级党政正职对所属单位正职的 监督,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所属单位正职监督的做法。凡是因为疏于监督而导致下级 违法违纪和为政不廉的,要追究上级组织

和主要领导人的责任。要切实提高领导班子民 主生活会的质量,力戒走形式,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强化班子内部教育和监督作 用。通过巡视、明察暗访、开展专项举报、进行民主测评、个别访谈等措施,重点发现 和解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不廉洁问题和权力滥用问题。二是加强对领导机关、实权部门和关键岗位的监督。一些实权部门和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直接掌管着执法权、审批权、行政裁量权,权力相对集中,必须作为重点部位加强监督。对容易发生腐败 的重点行政权力,进行细化分解,减少审批环节,明确办结时限,能公开的全部公开,最大限度地削减在行政审批、行政执法领域的自由裁量权。同时对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实 行定期轮换制。

3.创新监督理念,努力实现监督方式的转变。一是监督关口前移,规范在前,预防在 先,把被动监督变为主动监督。根据领导干部的职位、职权、职责易于失监、虚监、弱 监的具体工作环节,超前制定一些有效管用的制度规定。要加强预防性、预测性工作,及时发现研究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要注意从经济生活和权力运行过程中发现新矛盾、新 问题,研究总结新经验、新办法。充分运用巡视、诫勉谈话等预防机制,发现苗头,及 时打招呼,提个醒,防患于未然。二是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监督。注重查 找现行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容易诱发权力腐败行为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认真制定 怎样教育,怎样监督,怎样制约权力的制度和规定。针对具体情况制定易于操作的工作 方案、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使各项制度系统配套,相互衔接,相互照应。要加大制度 落实力度,强化制度的刚性。落实制度要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严明党的组织纪律 和行政纪律,强化执行制度的强制力,及时检查督促落实制度情况,对那些落实制度不 得力的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根据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

4.建立“阳光体制”,强化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舆论监督。建立“阳光体制”是强化人 民群众监督的前提条件。当只有知情的时候,才有可能谈得上监督。建立“阳光体制” 的核心在于政务公开,使权力运行透明化。不敢公开,很大程度上存在问题。通过深化 改革,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政务公开制度,建立确保公共权力运行和官员状 况透明度的相关制度。政府应向社会公众公开各类办事程序、办事依据、办事时限和办 事结果,各项重大决议及各项重大事件;制定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政府信息网络,使政府信息公开最大化,以确保公民的知情权,方便群众了解政府的运作。要充分利用 协商对话、举报制度、民主评议、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形式,为人 民群众参与监督提供便捷的通道。要鼓励支持保护群众对权力监督的积极性。对检举、控告被监督者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经查证属实的给予表扬或奖励;对打击报复监督者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要充分利用新闻舆论在监督方面所具有的“低成本、高效 率”、“公开、及时、有效”的特点,切实发挥新闻舆论对被监督者所形成的无形的巨 大心理压力和政治压力的作用来遏止权力的滥用和权力的腐败。新闻媒体要坚持党性原 则,遵守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正监督,提高舆论监 督的质量,真正成为政府的镜鉴,人民的喉舌。

关于加强云阳农业基础的调查与思考 篇7

一、关于当前影响党支部作用发挥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 我们也感到, 当前运输一线党支部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影响和制约了党支部作用的发挥。

1. 个别支部书记定位不清。

他们总是支部工作与日常生产工作分不清, 有的支部书记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生产任务的完成上, 对支部工作精力投入不够,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支部工作。还有的支部书记把支部工作完全定位在党建工作本身, 与中心工作联系不紧、不会切入, 把支部工作与行政工作割裂开来, 形成了“两层皮”。

2. 党支部书记自身素质的不适应。

部分支部书记文化水平偏低、观念陈旧, 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跟不上改革发展的步伐。有的支部书记对党支部的业务不熟悉、研究不够、能力不适应, 对党支部工作融入中心工作, 只是有融入的想法, 缺乏融入的办法。

3. 党支部开展党内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党支部对党总支布置的活动, 不能结合自身的特点, 细化展开措施, 而是照搬照套, 上下一般粗。个别支部反映上级活动过多、镜头常换、缺乏连续性, 使得党员无所适从。有些工作, 在支部落实过程中, 追求形式、忽视内容, 以空洞的口号和原则性要求, 代替具体的工作标准, 缺乏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

4. 对党员作用的发挥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调研中, 一些职工群众反映, 党员管自己还行, 发挥带动作用不够。比如, 党员“岗区”、“发现问题”活动, 绝大部分党员还是满足于管好自己, 对周围职工违章违纪, 熟视无睹, 持与己无关的态度。这一方面说明党员的责任意识欠缺, 另一方面表明党支部对党员发挥作用还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党员身边发生违章违纪, 对党员还没有建立惩处机制, 使党员觉得“管了得罪人, 不管也无所谓”。此外, 有部分党员虽然工作勤勤恳恳, 但技术业务素质不强, 在新技术、新设备大量采用的新形势下, 难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二、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作用的几点思考

1. 要落实责任机制, 切实提高党支部建设水平。

要把党支部建设作为强基固本的重要任务, 放到突出的位置抓好。要坚持党支部工作和党员队伍作用分析制度,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及时研究分析新形势下支部工作和党员队伍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大胆创新, 积极探索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要着力加强党支部基础工作, 抓好兼职支部书记的培训工作, 提升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2. 要精心设计党内活动, 搭建有利于党支部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活动平台。

党内活动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发挥党支部作用的有效载体。一是党内活动设计要精。要紧贴中心工作、紧贴支部实际、紧贴党员思想, 从有利于中心工作的开展,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支部和党员作用, 党员愿意参与, 职工群众欢迎的角度, 精心设计好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二是切入点要准。把握好中心工作的需求, 找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 支部和党员作用发挥的着力点, 使党内活动融入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过程;三是活动内容要实。要有具体的目标, 可行的措施, 真正把党支部的作用体现在确保运输安全生产上, 党员的作用体现在自身工作岗位上;活动不宜过多过滥, 要立足实际、实用、实效, 尽可能地少而精, 少一些规定动作, 多为基层党支部留一些发挥空间, 调动基层党支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注重结合, 不要再重起炉灶、另搞一套。

3. 要准确把握好党支部工作的定位, 在融入中心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车间党总支要准确把握好党支部工作的定位, 做到“融入”中心, 提供三个保证:一是思想保证, 通过对班组职工的座谈、走访和谈心等工作, 及时准确做出对职工的思想预测分析, 及时做好形势任务教育, 有效化解职工们的思想问题, 确保职工队伍的稳定;二是组织保证, 主要是加强支部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 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发挥支部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三是精神动力保证, 就是要发挥党组织的宣传思想工作优势, 激励人、鼓舞人、凝聚人, 真正把职工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的决策上来, 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确保安全生产和运输经营任务上来。

4. 要拓展党员教育管理新途径, 引导、激励党员立足岗位发挥作用。

关于加强云阳农业基础的调查与思考 篇8

一、发展现状和取得的实效

1.发展现状

2004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上简称农机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同年,国家对购置农业机械实施补帖政策。县人民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抓住发展的良好机遇,及时制定有关政策,采取多方面措施,努力开创我县农业机械化工作新局面,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明显实效。截止2004年底,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12.9万千瓦,其中拥有各型拖拉机13248台49423千瓦,农用水泵289台,联合收割机236台7784千瓦,水稻插秧机3台,机动喷雾机4826台1061千瓦,机动脱粒机1862台7075千瓦,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261台2486千瓦,农副产品加工作业机械2629台,农用运输车725辆26307千瓦,饲料粉碎机139台。农机机械拥有量由2000年的11.6万千瓦提高到12.9万千瓦,累计增长13.5%;农业机械原值19256万元,比2000年增中705万元,累计增长3.8%;2004年拥有农机从业人员748人,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54户,农机维修网点82个。2004年完成机耕170.5亩,机耕作业面积242万亩作业亩,机械收获140万亩,农机运输作业8268万吨公里,2004年实现农机经营总收入5781万元,利润达到573万元。

2.农机化发展工作成效显著

(1)宣传发动工作效果明显。县人民政府及农机局在《农机促进法》颁布后,通过召开会议、悬挂标语、印发资料、开展培训、接受咨询、传递信息、落实责任等方式,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宣传,其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达到预期效果,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意义有了更深地理解,在认识上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

(2)农业机械发展迅速,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截止2004年底,农业机械拥有量在2000年基础上增长13.5%,农机产值增长3.8%。大、中、小各型农业机械发展较快,门类比较齐全。全县农机从业人员、专业大户增长迅速,年机耕面积、收播面积、秋整地面积、运输总量等增幅较大,耕种、收播和运输等机械化程度达到70.5%,已位于全市中上水平。

(3)农机服务体系比较健全,职责明确,服务到位。全县有7个乡镇农机管理站,有专业管理人才25人,全县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正常,服务网点建设,各类服务已深入乡村和农户,农机从业户达到54户、人员达到748人,广大农机用户和农民群众满意度较高。

(4)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认真推广新型农机和新型技术,农村惠民政策得到落实。县农机局自2004年以来先后组织各乡镇农机技术员进行科技赶场和新型农机现场展示、演示会,积极推广、运用新机械和新技术,使我县近些年农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仅2004年农机购机补贴金额80万元,充分调动农机大户的购机积极性。

二、对今后农机发展的思考

在调查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了解到全县农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发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一部份干部和群众对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认识不高,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机械作为商品,完全由商家和农民自主决定自由发展。

2.全县乡镇农机管理运行情况不容乐观,绝大多数乡镇农机因体制原因导致管理工作无法到位,因为原农机站的撤消,队伍也极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的管理发展和服务。

3.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示范推广力度不够。县境内无农机新机具示范演示基地,不能有效地将引进的先进性农机具及时向广大群众示范、演示,影响了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进度。

4.农机专业人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要求越来越高,一批先进的、新型的农业机械须要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来操作和运用,才能发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5.乡村机耕道路建设相对滞后,不能配套农业机械的大面积推广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6.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所履行的安全职责与所承担的安全责任不一致,制约了农机安全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

三、推进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宣传《农机促进法》,要运用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农机促进法》有更深的理解,知法用法,努力推进我县农业机械化向前发展。

2.切实搞好我县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着力在体制机制上狠下功夫,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科学设置县、乡公益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保障人员工资和工作运转经费,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基层队伍稳定和管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3.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引导和推广步伐,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幅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对设备老化的要进行更新和改造,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农业机械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抓住新农村建设和惠民政策的契机,继续坚持“村民自筹、投工建设为主,政府以奖代补为辅”的原则,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快乡村机耕道的建设步伐。

5.大力发展小型和微型农业机械。由单一的粮食作物机械化向农、林、牧、副、渔等全方位转化,由小型农业机械向大中型农业机械集约化转化。在生产环节和规模经营上下功夫,在机械收割等农机运用方面有较大的推进。

上一篇:银行年度报告分析下一篇:相信自己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