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际出发创设教学环节
北仑芦渎中学
顾婧婧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太多的束缚,太多的“标准”说法,学生自由思索的空间很小,思想被牢牢地束缚,没有放飞的机会,由此,也使得我们的课堂少了一份生机,多了一份古板。使得学生一节课下来,收获甚少,而且显得非常疲倦,总觉得数学是极其深奥的东西,是枯燥的学问,是高深的科学。学习起数学来是单调的,是被动的,是没有任何兴趣与激情的。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厌倦数学,如何改变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得爱好数学呢?学生是生活在实际生活中的群体,周围的环境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学生,学生对生活最亲近,实际的生活对学生最有吸引力。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新课的教学。
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常见的,就看你发现没有。教给学生的数学知识,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交给学生一件解决实际生活的任务,学生是乐意的,并且也是非常想把这项任务干好,因为人人都有成功感.,都渴望成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课的教学,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觉到学习数学实际上就是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时,课程的导入可以先设计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中:木工师傅在刚刚做好的木门框的直角处各钉一根木条,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是为什么呢?从而导出三角形特有的性质:三角形的稳定性。那学生就要发问了:“为什么只有三角形具有这个性质呢?”教师可以通过实验介绍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确定时,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完全被确定。接下来带领学生通过数学作图的方法验证其的理论依据,引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去干事,学生是非常愿意的,这样的引入,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潜在的内驱力,还能使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传授新知。
新大纲要求教师“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求低、中、高年级的教师都必须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采用不同的形式,提供较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让学生从自己周围熟悉的事物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新大纲中也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开展教学活动”,允许教师调整课程内容。教材的脱离生活是客观存在的,在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对于教材中单调的知识传授,学生接受起来也显得牵强。在教学中只有把新知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才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等,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比如: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浙教版七上),这节课是对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节总结和复习课,关键是明确解这类问题时的思路,课本设计大量篇幅强调思考步骤,学生读后更是不知其所以然。我在教授这节课时,就以柴桥地区移动电话收费为背景设计问题,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下体会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理解问题、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回顾。这样,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就变得活跃,学生也变得积极主动。
三、在新知的巩固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二者相依相成。学数学的目的是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如何做到学以致用呢?那就在巩固新知的时候,安排一些结合学生实际的数学问题。比如,学习完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后,提出这样一个实际问题:有A、B、C三个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村庄,要建一个加油站,使加油站到三个村庄的距离相等。这样,既结合了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就是为了应用于日常生活,又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
四、知识的小结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一、心怀训练意识, 善捕捉, 训练无处不在。
对于心怀训练意识的教师而言, 语言文字训练的材料俯首皆是, 语言文字训练的时机无时不在。课堂上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内容, 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 都可能为他们所捕捉, 并成为他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宝贵资源, 成为他们自由挥洒、创造生成的一个个节点。
1. 在理答中点拨。
一位老师在上《培养良好习惯》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借书的?
生:借书时, 我先看书脊, 了解书名和作者, 后来再翻开目录, 查看内容简介, 再大概翻了书页, 看看是不是我想看的书。
师:老师发现你讲清了借书的过程, 如果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连起来说, 这样会更清楚。
生:借书时, 我先看书脊, 了解书名和作者, 接着翻开目录, 查看内容简介, 然后大概翻了书页, 看看是不是我想看的书, 最后决定是不是借这本书。
师:看, 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的顺序可以把一连串的动作讲得很清楚。同学们, 都试着说一说。 (全班练习说借书过程)
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 又是一种教学评价。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的即时评价, 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 直接着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在上述教学案例中, 教师心中怀有训练意识, 才能从学生发言中及时捕捉训练点, 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点拨: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表述可以把一连串的动作讲得更清楚、更连贯。如此, 在不经意间, 使语言文字的训练有了灵气和智慧。
2. 在对话中延伸。
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字“暖”时, 发生了这样一幕:
师:“暖”是个生字, 你怎么记住它?
生:有了太阳天气就暖和。所以“暖”的左边是“日”。
生:“暖”的左边是“日”, 右边是个“爱”。
师:右边是个“爱”字吗?
生:不是。
师:同学们, 小眼睛看仔细:“暖”的右边中间部分可是两个“横”。
师:同学们, 和老师一起书空。写右下面时要特别注意, 有两横, 上横短下横长。
……
辨析字形, 是识记生字的重要一环。上述教学案例中, 面对学生辨析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不是轻易放过, 或简单指正, 而是启发引导, 注意在比较中让学生确切地了解“暖”的字形特点, 而且还顺势进行了延伸———书空。这看似闲来的一笔, 却透露出教师强烈的训练意识———细微之处见精神。因为生字的掌握, 除了认读之外, 书写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只有经过亲身体验, 字形、字义才会在学生心中生根。
3. 在解读中挖掘。
有训练意识的老师, 在解读教材时不会把“教懂”课文当作唯一目标。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 另辟蹊径, 凸显了四字词语的训练:
(课始)
师:关于这部《国榷》, 文中用了哪些四字词形容它?
生:翔实可信, 流传千古……
师:文中这样的四字词不少于30个, 高度概括了《国榷》的历史地位, 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课中)
师:谈迁遭受的厄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 你能用四字词来形容他此时的心情吗?
生:伤心欲绝, 泪如雨下, 痛不欲生……
(课终)
师:同学们, “文字即画面”, 让我们想象谈迁重写《国榷》的画面, 在寒风凛冽的清晨、在烈日炎炎的午后……他在干什么呢?请选择一个画面展开想象, 细致地描述。老师有一些四字词供你参考。 (出示约20个四字词语供学生参考)
……
上述课例, 无论是课始, 还是在课中, 或者是课末, 教师都紧扣文本“四字词语多”这一语言特色展开教学, 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感受到理解, 再到积累、运用“四字词语”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 既关注了文本的言, 又彰显了作者的意, 既突出了对文本语言特色的把握, 又实践了对“四字词语”的说写运用, 使“得意”与“得言”水乳交融, “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 放大了语言训练的质量与效能。
二、讲究训练形式, 善变化, 训练扎实有效。
找准了语言文字训练的点, 是否就一定能达到显著的效果?答案是否定的。任何美好的事物, 都是内容与形式达到协调才能共现其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训练形式只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与语文学习特点来确定, 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1. 举一反三, 巧妙练。
“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获得者许嫣娜老师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 对“互相”一词的处理, 值得咀嚼。
师:傣族人民你拿瓢往我身上灌, 我端盆向你身上泼。这就叫“互相泼水”。 (板书:互相泼水) 跟着老师一起写。
师:生活中, 你帮助我, 我帮助你, 就叫———
生:互相帮助。
师:现在, 请大家我读给你听, 你读给我听, 互相读读看。
师: (课终) 在这节课上, 我们一起互相认识, 成了朋友。
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实际, 许老师先通过讲解泼水的情景让学生明白“互相”的意思, 接着用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说明, 然后又将“互相”一词巧妙地融入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课终, 许老师还不忘再次强调, 看似无意, 却是有心。这样的练习不是机械、简单的重复, 而是举一反三、巧妙的随机练习, 润物无声。试问, 一个词语经过老师课堂上的四、五次反复出现, 还有哪个同学不会理解和应用呢?
2. 引入游戏, 趣味练。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 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 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 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此在训练中要达到最佳的效果, 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游戏就是一个好办法。
有老师在学生辨析多音字“假”时, 采用了“伸出手指头, 动脑选一选”的游戏方式。
师:同学们, “假”是多音字, 读jià时意思为:照规定或经请求批准暂时离开工作或学习场所;读jiǎ时的解释为:不真实的, 不是本来的, 与“真”相对。现在就请同学们以自己的手指作为答案选项, 选 (1) 就马上伸出一个手指, 选 (2) 就伸出两个手指, 看谁选得又快又准。准备开始!
师:暑假的“假”选哪个音? (生动作呼应)
师:狐假虎威中的“假”选哪个音, 请伸出手指?
……
练习就在师生快乐的手指游戏中完成。耳目一新的训练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 他们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积极参与———还有什么比学生全身心参与更让人感到亲切舒服呢?
【关键词】主动学习 奖励 集体合作 学习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好胜心和创造性都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和禁锢。在新课程标准教材的英语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如下是我的几个做法:
一、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在使用教材时,我常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知识上的一些联系,对教材内容作一些调整或重组。如在教Go for it七年级上册时,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所以,我没有按部就班地去教前面的三个预备单元。我让学生们结合字母和字母组合,认认真真地学习音标知识,熟记48个因素,教会他们拼读单词的技巧。这样,在以后学习新课前,学生们就能利用音标知识去预习单词,在课外学习时,碰到生词也能自己“教”自己发音了。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不尽。”
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任务型教学
Go for it 教材的特点是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个主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任务型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在八年级的教材中,生词多,语法多,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难重重,不知如何下手。其实,我们可以利用每个单元中的素材进行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但是这些都必须由教师交给学生活动任务后,由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去实现。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的英语基础不一致,学习能力也有大小。所以,教师在给学生确定学习活动任务时,必须注意策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保证各类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得知识,取得进步。如在进行八年级的第四单元第四课时教学时,我给基础较差的学生的任务是:以四个学生为一组,互相介绍假期随父母去旅行时是如何到达目的地;给成绩中等的学生的任务是:以四人为一组,讨论“珠海——广州——上海”“武汉——北京——城都”“昆明——广州——珠海”这些旅程有哪些交通方式;给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任务是:以四人为一组,讨论“珠海——中山——广州——海南”这一旅程中,观赏沿途风光、省时、省钱三个不同目的的最佳交通方式。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都兴趣盎然地投入讨论。讨论结束后,各选出一组学生作汇报,老师作裁判,评选出完成任务最好的一组学生。我对每类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总结,肯定他们的成绩并给予奖励。
三、指导学生巩固和活用知识
在一节课中,当老师讲完知识点后,很多学生其实还掌握得不牢固。所以,还要再巩固一下。巩固是一个消化当堂所学知识的不可忽视的关键性教学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常用的策略是:
(一)在游戏、表演中巩固知识
初中学生尚未成熟,童心未泯,可以让他们在愉快的游戏或表演中学到和巩固知识。例如,在学习了动词的一般过去时的用法后,我给学生出示了几组时间和动作都打乱顺序的图画,让学生分组先把这些图画排列正确,然后选择其中一组,用一般过去时去表演。表演后,请其他组的同学做“裁判”兼“医生”,给表演的那一组打分,并分析得分高低的原因。在表演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目的就是巩固一般过去时的用法,检查动词的使用是否正确。经过这个环节,学生们得到了活用知识的机会,对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同学们学得有趣,老师教得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二)通过竞赛或课堂小测巩固知识
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开展听写比赛、表演比赛、抢答比赛、默写比赛、讲故事比赛等。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即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适时地进行几分钟的课堂小测,效果更佳。我们知道,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缺一不可。因此,各种形式的小测都可进行。例如,在学完了现在进行时后,我进行了一次听和说比赛:以每竖行为一组,第一个人快速说出一个动词,第二个人说并拼出该词的现在分词,另一人则用该现在分词说一个句子,后面的同学不能重复前面的词,看哪几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得又快又对。每组同学都不甘落后,個个同学都全身心投入,真是既紧张又活跃。经过这次比赛,同学们既巩固了所学的单词,又加强了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开拓了思维,活学活用,大大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善用教学方法,再加上爱心和耐心,学生就会越来越喜欢英语,就会主动积极地学习英语,主动参与每一项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一定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发挥潜能,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田宝,戴天刚,赵志航等.教育心理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王琼瑛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发表看法和互相交流讨论等主动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并懂得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步骤:
步骤一: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
教师将以下四个材料的内容,采取图文结合的形式,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1. 同病施同药,效果却不同
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一次,有两个做小买卖的人找他看病。他们都是在路上被大雨淋了,头痛、发烧、咳嗽、鼻子不通气。张仲景给他们每人开了一帖麻黄药。第二天早上,一个病人吃了药,出了一身汗,病已好了一大半;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出了一身汗,病却反而加重了。这是为什么呢?张仲景仔细进行了分析研究,原来两个人尽管病因、症状都差不多,但一个人看病时没有汗,另一个人正在出汗。没有汗的病人吃过药发了汗就好了;原来有汗的病人再吃发汗药,汗就出得太多了。于是,他另换了一个药方,这个人吃药后病也很快好了。2. 寓言故事:按图索骥
伯乐是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年老后,他的儿子很想继承这项专门的技能,以免失传。他把伯乐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垒起的酒药饼。”他就根据这条出去“相马”结果找到了一只癞蛤蟆,兴冲冲地回家对父亲说:“总算找到了一匹马,额头、双眼同书上说得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像垒起的酒药饼。”伯乐听了,哭笑不得地对儿子说:“你是找到了一匹好马,但它太会跳,你可驾驭不了啊!”。3.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54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为外国记者举行了一场电影招待会,放映中国戏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工作人员准备了一份长达十几页的说明书。周总理批评这位工作人员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周总理只要工作人员在请柬上写上一句话:“请你欣赏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果然,那天外国记者都来了,放映前翻译只作了3分钟的说明,观众便看得如痴如醉,外国朋友高度赞扬这部中国戏剧片。
4.随机应变的“烟灰缸”
浙江省一厂家曾生产了一种质地和造型均不错的烟灰缸,大量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西班牙。过了一段时间,产品渐渐受到冷落,原来这些国家寓所里普遍安装了电扇,电扇一开,宴会就飞起来,很不卫生。他们马上试制了一种口小、肚大、底深的新式烟灰缸,果然又受到欢迎,但好景不长,销量再次下降,原来情况有发生了变化,有些国家的居民室内安装了空调,主妇们嫌口小的烟灰缸不好清洗,为此厂家又设计出一种口大而底深的新样式,再度占领了市场。
教师在学生阅读时给出阅读思考的题目:
(1)张仲景第一次临床实践不大成功的例子说明什么?(2)伯乐的儿子为什么会闹出此等笑话?(3)从电影招待会的成功举办得到了什么启示?(4)烟灰缸重新占领市场说明了什么? 步骤二: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问题的看法 教师归纳总结:
张仲景第一次临床实践不大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同样患了感冒,由于发病过程中症状不同,用药就要有所区别。张仲景没有从两个人不同的实际出发,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对症下药,致使一个病人病情加重,犯了主观主义错误。但是,张仲景到底不愧是名医,它没有止步就事论事,而是极善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经过努力,逐步把感冒分成六类八型,发展了“辩证论治”的中医理论。
伯乐的儿子迷信《相马经》,从书本出发,死记硬背,而不是从实际出发,不去认真了解事物的真相,凭掌握到的一鳞半爪材料,便贸然下结论,一直闹出了笑话,把癞蛤蟆当成千里马找来了。这是一种主观主义态度。
外国人对中国传统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知之甚少,而对莎士比亚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很熟悉,对中国戏剧知之较少,而对于歌剧却很熟悉,周总理从外国朋友的实际出发,来介绍中国传统名剧。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主观符合客观,该厂家坚持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该厂家根据市场需求,坚持发展的观点,追求卓越,努力创新才使其产品长盛不衰。主要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道理用到实际生活中,就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这是遵循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否则从主观想象出发,或从书本的条文出发,就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是唯心主义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第二步骤的操作,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是,要让学生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每个材料的归纳总结,教师要与教材的观点密切结合。如果学生有好的材料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分析。
步骤三:结合上述材料讨论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学生继续分组讨论,发表对问题的看法
教师归纳总结:第一、重视调查研究。只有真正地把实际情况搞清楚了,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否则,那是办不成事情的。
第二、全面掌握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要力求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有关各方面的基本事实,而不能满足于一鳞半爪、零星的和残缺不全的材料;要力求重点地掌握有代表性的关系到全局的实际情况,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以为只有本单位、本人的情况和要求才叫做实际,忘记了还有更大范围和更为重要的实际,尤其是国家的大局和人民的利益。否则,便是丢掉了更为重要的实际。
第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只有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够自觉地做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做到从实际出发。
第四、有务实的态度。所谓务实的态度,就是讲老实话,干老实事,做老实人。那种说假话、大话、空话,弄虚作假,都违背了务实的态度,是非常要不得的。
在教师归纳中,用多媒体展示两个材料,进一步说明从实际出发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有务实的态度。
1.“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早年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远涉重洋到了美国,在印第安那州普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50年春天,当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后,他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召唤,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下定决心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去。就在这一年,他同200多位热爱祖国的留美学生一起,克服千难万险,回到祖国,当时年仅27岁。从此,邓稼先同刚从欧美各国归来的前辈物理学家钱三强、彭恒武、王淦昌等一起工作,把整个身心都献给我国的原子弹、氢弹事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枚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创造了奇迹,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的时间,苏联用了五年,法国用了八年,而中国只用了两年八个月。
邓稼先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国防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一切都置之度外。他长年不能与家人一同生活,但他从不向组织题任何要求,为了使祖国的国防早日强大起来,等稼先及他的亲人们默默的忍受了个人痛苦,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一次,他在杭州参加一个会议,有人问他:“老邓,凭你的水平和资历,你完全可以把日子过得舒坦一点,到国内国外讲讲学,游览一下名胜。你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条路,甘心在如此艰苦的岗位上工作呢?”他回答说:“是呀,到处转转,当然好。但是,一个人总得为人民多干点事嘛!”邓稼先为发展我国的物理科学研究事业,特别是新中国的核事业,建立了卓越的成绩,成为“两弹元勋”。
2.诚实小卫士
上海有个小学生叫小月,有一天她心情格外沉重。因为,她书包里放着的那张“防非典情况调查表”上,有爷爷帮她填写的不实之词。到了学校,她忐忑不安。眼看老师要来收那份表格,她鼓起勇气,将“家中是否接待过外地人员”一栏中爷爷填写的“无”字划去,用铅笔写上“外地表姐来过”的实情。经过询问核实,老师要求爷爷将小月领回家,进行为期两周的医学观察。爷爷原本就是怕小月要留在家中观察,才隐瞒了接待过外地访客的实情,这一来,谎言被揭穿,孩子的功课要受影响,他当然很恼火,就在校门口责骂了小月。小月哭着被领回了家。小月在家中着实收了委屈,可是,小月在学校却“红”了。她勇于讲真话的事情在学校被传开,大家称赞她是“诚实小卫士”.萨斯病毒的突然袭来,像大自然的许多灾难一样,无法预料,让我们措手不及。因此,灾难一旦发生,就应该及时得让人们了解灾难的真相,采取必要的措施。欺骗和隐瞒只会加重灾难,尤其是传染病,更是刻不容缓。北方某地有位老人与一萨斯病人接触,需要隔离,调查人员要求家属提供与老人接触的名单,家属坚决不说实话,结果一家7口感染,3人死于萨斯,更多的人为此隔离。谎言最终都要付出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第三步骤的操作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必要时教师进行引导和补充。
步骤四:教师通过分析,帮助学生懂得我们现在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十多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的成就,就在于对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准确的把握,做到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步骤五:组织学生讨论: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案例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情景对话:从前,有个牧师劝穷人信教。
他问一个穷人:“你死后愿升天堂,还是愿下地狱?”
穷人回答说:“唉,看吧!哪边的玉米面便宜,就到哪边去吧!”
问题1: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知识目标: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2.能力目标: 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运用课本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进行思考,进行人生选择。【教学重难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与方法。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4.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为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讲述寒假同学聚会经历。某同学与2011年开始创业,在安海投资开办一家影楼,半年赚了10万,于是2012年扩大规模(原因:龙年结婚的人多),在水头和泉州失去有连续开了两家影楼。结果事不遂人愿,安海和水头的影楼虽没有亏损但效益不高,泉州的影楼亏损了20万。请同学分析一下原因可能有哪 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急于扩大规模,没有研究清楚市场;对自身能力估计不足;泉州市场大,品牌多,消费能力较高等。总的来说就是没有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师活动: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来得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对于每个同学来说,接下来可能会面临很多的选择,比如就业还是升学,就业的话要选择哪个工作,事实上在做选择之前,我们都会考虑到很多的情况。上星期我们请同学回去考虑了一下你对未来工作的5个要求,现在请几位同学上来说说看你对工作的要求是什么,如果让你对这5个要求进行排序的话,你会怎么排?
学生活动:回答并排序。
教师点评:实际上我们刚才所做的活动是在测试同学在职业选择中的一个价值取向。最后留下的就是同学们在找工作中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同学们可以看一下你所留下的这个条件是符合你客观实际的吗?那么你身上哪些因素是属于客观实际的呢?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叫客观实际。请同学翻开课本第二面,小字部分。同学们一定有听说过一句话叫做“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橘子是一种喜阳的植物,所以在淮南可以生长,在淮北就不能生长。这就是因为土地的客观实际决定了能够种植的农作物。同时呢,大家也知道,多吃水果有益健康,因为水果中的一些微量元素可以保持我们的身体平衡。而我手中的这个橘子富含了维生素C,这就是橘子身上的一个客观属性,同时橘子也有润肺止咳的功能,因此有人说多咳嗽的话多吃橘子可以好得快。但事实是这样的吗?实际上从中医的角度讲,橘子是属于比较热性的水果,而橙子是属于凉性的水果,如果你的咳嗽是由于着凉了引起的,而且吐出来的痰是清稀白黏的话,这是属于风寒性咳嗽,可以吃一些温性的橘子,而如果你是咽喉肿痛,咳嗽痰发黄的话,是属于风热性的咳嗽,这个时候就应该吃一些清热的橙子。
可见,同样是咳嗽也要看症状的不同而下药,这就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这也就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教师活动:同学们一定都听说过拔苗助长的故事吧。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客观植物生长的规律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想问题办事情时要做到实事求是。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活动:联系到我们生活中来,大家都知道,每隔几年国庆节的时候天安门都会有一个较为盛大的阅兵仪式,这个时候领导人都会站在汽车上进行阅兵,同学们可以试想一下几千年前的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阅兵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不可能,因为那个年代还没有汽车这种东西。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有像同学们这个年纪的大学生都要去到农村,相应毛泽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但是结果却造成那几年整个国家的发展滞后了许多,直到改革开放才有恢复高考。而近十年来,又引发了一阵“下乡热”,许多大学毕业生去到农村工作。同学们想一下,现在的这种下乡热还会造成像以前那种不好的后果吗?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不会,因为现在的客观实际是农村对知识对科技有需要。【课堂讨论】
1.一切从实际出发成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等;
2.没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成语: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好高骛远、照本宣科、抱薪救火等。【板书设计】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客观实际的含义
2.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1)坚持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3.意义: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前提和依据。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社会历史条件是做出选择的前提 2.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影响人生选择
六月一日,是我们最快乐的.一天,那天,太阳高照,我们学校举行游戏大比拼.我们各个班级排着整齐地队伍来到了红艳艳的操场上,我们班举行的是循环运球,我们分成四个组,每组13人,比赛开始了,老师一声口哨,我们都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印球,排在后面的同学都在为前面的同学加油鼓劲,我排在最后一个,老师在我们每组的最后一个扎上红领巾,眼看我们这一组将要输了,我接过球,使出浑身力气,拍着球往前赶.虽然我们都努力了,可我们这一组还是输了.我们一个个精疲力尽地坐在地上,心里感到很惭愧.
比赛虽然输了,可通过这次比赛,让我明白,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齐心协力,团结是一种力量.这也是一个让人感到很愉快的六一.
快乐六一切从实际出发作文250字
一、从实际出发, 积极开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
1. 教材资源的开发。
要教好思想品德课程, 任课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从实际出发, 要敢于打破教材内容等于课程资源的狭小界定。教材内容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不是唯一的资源。突破教材的局限, 并不是对教材资源的完全放弃。我们首先要充分运用好教材。新课程教材中有很多与知识内容相贴切的生活化的材料, 可以根据需要重新加工整理充分利用起来。当然, 教材也不是时时处处都配有好的课程资源,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努力去精选课程资源并加以巧妙使用,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学生资源的开发。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 有其自身心理特征的认知规律, 有不同的发展需要, 他们的学习方式、家庭背景、原有知识、生活经验、活动方式、情感、兴趣爱好等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如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某一个问题师生之间可以多一些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少一些直接的给予。所以, 在开发课程资源时, 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周边的一切, 努力寻找学生兴趣所在, 以便于学生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 教师资源的开发。
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思想品德课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人格因素, 又受其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的制约。教学工作是教师的第一要务,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更新教育观念, 工作认真负责, 才能赢得学生的青睐和信任。教师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兴趣爱好都是可开发的课程资源。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这样才容易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被学生所接受。此外, 教师还要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 不断发现教育问题和教育困惑。只有不断反思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 才能不断开发和生成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实现有效教学。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的识别范围, 开发与利用的程度, 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 教师的情感和工作态度, 教师的日常行为习惯等都将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资源。
二、重视学法指导, 让学生会学和学会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再主动那也是事倍功半;学习方法得当, 学习热情高涨, 则能事半功倍。没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就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于思想品德教材笔者通常比较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三个大问题:本框或本课讲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怎样去操作?简单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把握了这三大问题, 也就把握了一框或一课的主要内容, 同时, 笔者还指导学生如何去收集资料, 逐渐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材料的收集既要注意多样性, 真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但学生的精力有限, 作业负荷量大, 因此又特别要讲究针对性, 有了针对性, 才能显出实效性。如对教材中涉及有关法制教育方面的内容, 笔者就让学生多关注、收集《案件聚焦》《东方110》等节目内容。对教材中涉及相关的国情教育的内容, 笔者则要求学生多关注、收集我们中山市的开发和建设的事迹。学生有了这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掌握了相关的学习方法之后, 就学得更有味、更主动、更有效了。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笔者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活动。这样, 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 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结合实际, 改革传统的评价方法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不仅有诊断和选拔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有激励和引导功能。要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提高的过程。能否有效地对传统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此笔者从实际出发, 改革传统的评价方法, 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尝试。
1. 将终结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
传统评价主要以纸笔考试为主, 通常一学期两次 (期中和期末) , 后又改为期末一次, 这种方法太过注重结果, 学生的各种潜能、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创新意识、实践探究能力等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对此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期末考试照旧考, 占学业总分的60%, 针对平时学生学习过程 (主要看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参与活动能力、小论文、演讲赛、合作探究、作业质量、收集材料等) 的表现, 增设成绩点, 每次1-5分, 教师做好平时记录, 期末加以累计乘40%, 再加上60%的期末成绩作为学生学业成绩总分。由于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知情意行都得到了兼顾, 学生在课堂及课外活动中的参与率大大提高, 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激发。
2.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人的价值取决于社会公正客观的评价, 而传统的思想品德学科接受性评价主要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这种评价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达不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为此, 笔者将思想品德学科评价做了改革, 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 学生自评。自评就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从不同角度和方面进行分析, 有利于学生自我归纳, 继续提高。 (2) 同学互评。同学之间开展互评既能使评者发现别人的优点, 学习别人的长处, 学会相互尊重, 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也使被评价者了解自己, 校正自我, 鞭策自我, 激励其进一步主动和他人合作。平时, 笔者注意适时地联系社会热点, 将教材激活, 让学生参与评价, 这样, 教学评价活动更能服从和服务于思想品德课教学。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缺少了教师评价是不完整的。在对学生评价中, 尽力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这是全面评价的关键。这些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同伴的观察和评价, 然后在此基础上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客观的描述, 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从而增强他们进一步主动学习的勇气和决心。
一、整体语言教学与字母拼音教学的区别所在
(一)整体语言教学
教学内容侧重于阅读中语言的整体性含义就是所谓的整体语言教学。整体语言教学注重语言是否具有实用性,对单个字母、拼音及词汇等不过于强调。整体语言教学强调的是要对整个阅读中的字母和词汇都进行逐步理解,是由总到分的教育形式所呈现的。
(二)字母拼音教学
教学内容侧重于阅读中单个字母、拼音及词汇等的教学形式就是字母拼音教学。它没有强调整体性含义的阅读,而是强调字母拼音要具有准确性和语言整体性,是由分到总的教育形式所呈现的。
二、我国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英语课程对我国学生而言是一种外语课程,教育部门多半注重的是中学、高中乃至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则不够重视。因此这也是我国小学英语起步较晚的原因。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忽略了字母拼音教学,对于整体语言教学却过于侧重,导致二者发展不平衡。相比于整体语言教学,小学英语教学更注重的是英语运用的实践性和交际性。整体语言教学却只注重于语句的熟练,忽略对整体的理解和掌握。整体语言教学相比于在乎英语的阅读结果而言,更在乎的是在英语阅读中所传达的信息和文化。目前我国多半从实际交际为出发点,进行小学英语的阅读教学。首先引入阅读主题,需将整篇文章进行拆分阅读,之后再进行自由读、分角色朗读、跟读、朗读。直到学生能熟练读出语句。那么对整篇内容就有了较深的了解,教师就可开展讲解,做到对逐个词汇、音准、词意的讲解。其实教师应该当学生能够熟练地把语句读出来之后,就要对阅读内容、词汇音准、词意等对学生进行详细讲解。还应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情况的掌握,相应地对阅读的难点、盲点等知识进行补充。
三、合理优化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一)层次化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无论教师采取哪一种教学方式,都要因材施教。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分析,要帮助学生做到更好地掌握英语阅读内容。小学生仍处于初级阶段,心智发展也是不成熟的,运用单一的教学形式进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就会让一部分小学生对英语阅读知识的掌握受到影响。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用两种教学方法交替教学,取两种教学形式之长。
(二)小学低年级阶段要侧重于字母拼音的教学
小学生的心智随年龄的增长发生了不少变化。小学生逐渐掌握、丰富了基础知识,他们在变化前和变化后有很大的差异。两部分的差异分为低年级阶段和高年级阶段,在不同阶段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其侧重点也存在着较大区别。低年级阶段把着重点放在了英语字母拼音上,其次是了解英语阅读内容的含意。他们由于在英语词汇量以及词义的掌握上存在着限制,整体语言教学无法完整开展,小学生也很难以掌握英语阅读。低年级阶段学好字母拼音尤为重要,学好字母拼音能够为以后的阅读学习打下基础,因此低年级教学要注重字母拼音的学习。在之后步入高年级阶段,小学生对字母拼音就不会陌生了,这样能使得英语的整体阅读语言教学逐步渗透。
(三)平衡式阅读教学
字母拼音教学和整体语言教学这两种教学形式,两者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字母拼音难以把握整篇阅读的整体语言含意,因为字母拼音教学所主张的是对字母的分解学习以及对字母语音和字母语义的掌握。而整体语言教学在字母语音、字母语义的准确性方面极高,但是却只能够把握整篇阅读的整体语言含意。如果对这两种教学形式单独进行分析的话,两者之间是处于一种完全对立的关系;要是将这两种教学形式融合在一起,二者之间则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并且缺一不可。因此,必须把字母拼音教学和整体语言教学两种教学形式相融合,使二者形成平衡式的阅读教学形式,用于小学英语阅读的教学中。
结束语
那么如何才能找着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毕业生们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首先,要对自身的条件进行准确的评估。不要以简历上花哨的文字来迷惑自己,而应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及所学专业来确定自己适合工种。其次,应选择好将要从事的行业,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所能提供的机会要比一般的行业多得多。这两点一定要注意,最好找有经验的亲朋好友谈一谈,多了解一下各方面的情况,不要一味孤行。
有了上面的思想指导,就应该确定具体的战术了。首先,不要忙着四处投档、面试。应多从网上、报刊上了解一下该行业的状况,最好是知名站点或大报,这样得到的信息的准确性及可信性都要高一些,
其次,应竭尽所能对用人单位的情况进行了解,了解的情况应是各方面的,还可以把搜集起来的资料做成对比表格,便于在选择时进行比较。
现在,就应该进入实质性的行动了,“先发制人,出奇制胜”。不要急着去填什么表格,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直接去见用人单位的主管,当然,有些人可能不接受这种方法,但是,只要你方法得当,相信会事半功倍,因为,真正欲求才的用人单位不会放弃每一个人才的。不然,即使你的解很才能,都有可能被埋没在一大堆花哨的简历之中,而与机会失之交臂。
当然,机会是一瞬即过的,如先发制人的机会没把握住,那么就应该在应聘过程好好下功夫。首先,应写好自己的简历,不要千篇 一律,应针对每一个用人单位的情况来写(但切莫华而不实),这样被选中面试的可能性要大些。其次,在面试时要把前面搜集来的信息进行有效利用,当然不要夸夸其谈,而应提出一些实质性的东西,相信用人单位对此不会视而不见。如果你其它方面的情况都符合用人单位的条件,那么相信这份工作就非你莫属了。
机遇永运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我是个农村山区教师,光荫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从事语文教学已经二十几年了,不说成为行家能手,按理说也应该是个善教者。可悲的是很长一段时间,我竟然一直觉得自己越来越不会教书了。一篇课文到手,真有些无从下手。不由感叹:教语文真难,教作文更难!课改之后,专家学者对课堂教学各种理论指导更让我茫然:该听谁的?怎样才算是好课?孩子们学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学会、学好?将这些感受和同伴们一说,发现大家都很困惑,所以我一直试图寻找出路。下面就谈谈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感悟,请同仁赐教。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身边的同行们,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教师写下水文,这对初学写作文的学生来说,是有帮助的。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的确能帮助学生作文。可这种做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照着老师下水文的思路写下去。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能力并不能获得持续发展。二是老师为学生订一些课外读物,比如《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刊》、《作文》、《小学生作文向导》等,让学生模仿作文。而这些刊物上的作文,大都是城市学生的作文,与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因而其借鉴作用也就不那么明显,比如城里的学生可挤公共汽车、玩游戏机、逛公园等内容,而农村的学生就没有这些方面的生活经历。不仅如此,而且还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导致学生懒惰、抄袭、不诚实等。实际上,通过这两种办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得不到获得持续发展。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文时,应该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解决问题。
一、立足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不仅是为人处事之道,也是教学生作文之道。比如:我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上有这样一篇作文,是一篇续写作文,有这样一段开头:“今天天气晴朗。早晨,我穿着件漂亮的新衬衫去上学,心里特别高兴,可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显然,这次作文,是要求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写出后面的情节。如果老师还是去找一篇范文读给学生听,然后就让学生作文,那么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许就是挤公共汽车,“我”的衬衫被别人弄脏,或者“我”的新衬衫……如果农村学生也像这样去写作文,不但形成不了作文的能力,反而会导致对作文丧失兴趣,越来越怕写作文,最后也就不会写作文了。
在教学这次作文时,我的具体做法是:“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在晴朗的天气里,你穿着新衬衫去上学,你心里觉得怎么样?”同学们回答:“感到高兴。”“那么,你们感到高兴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天气晴朗、新衬衫。”“那么,意想不到的事情与哪两个因素有关?”“与天气和新衬衫有关。”“好吧,就抓住天气和新衬衫这两个因素加以联想,在我们农村,上学路上会发生哪些变化?”通过这样一引导,同学们那紧皱的眉头开始舒展了。
二、拓展思路
抓住关键,拓展思路,是引导学生作文的必由之路。
经过前面的引导,学生们都知道了那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与“天气”和“新衬衫”有关,因而可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路。“请同学们继续想一想,天气会怎样变化?新衬衫又会怎样变化?”同学们回答:“天气变成下雨,新衬衫变成脏衬衫。”“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围绕‘天气转变’和‘弄脏新衬衫’两个方面加以合情合理的联想,下面用十分钟的时间作准备,想好后,举手说一说。”
还不到十分钟,就有同学陆续举手。江颖伟说道:“我刚走到半路,一场瓢泼大雨下了起来,我怕淋湿我的新衬衫,赶紧往前跑,可是,雨大、心里又着急,脚就不听使唤,一跟头摔倒路边的水田里,爬起来不容易,在田里滚了一番,才爬起来坐在田埂上,新衬衫面目全非了……”杨继发说:“谁知天公不作美,已经快到学校了,天下起了大雨,路边没有躲雨的地方,只见路边有一棵枯树,枯树上有一束束的稻草,我就捡一束稻草顶在头上遮雨,水就顺着稻草杆往下流,谁知那稻草杆上的泥浆等污秽之物就雨水流到我的新衬衫上,走到学校旁边,我把稻草从头上取下来,才发现自己的新衬衫变成了一件很脏的衬衫,我心里好不滋味,站在学校旁边的房檐下哭了起来……”江红同学说:“我快走到学校了,听到已经敲上课铃了,我三步并作两步走,这时刚好碰到许加样的爸爸赶牛回家吃早饭,可牛一跑,跳进人家的秧田里打了一个滚,又继续朝我这边跑来,我躲迟一步,牛从我的身边挤了过去,我左衣袖被擦满了泥浆……”这样一来,同学们的思路拓展了,学生们就有东西写了,也不必去照抄别人的东西了。
三、写好结尾
学生打开了思路,就不愁写不好作文了。于是,我便接着指导:“同学们,今天的作文大家都有事可写了。就把你们的想法写下来吧!但是我在这里还想提醒大家一句,写好作文的过渡部分,可算续写作文成功的一半,还应该注意作文的结尾部分,几部分都写好了,你的作文才算写好了。”我还鼓励学生发挥想像,构思好结尾,通过叙述这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可以写事过之后的心情,也可以写自己获得经验、启迪。
这次作文,由于同学们的思维活跃,因此非常成功。事后,我在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立足实际去拓展思路,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又体现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的佳语。
作者邮箱: bixianjun70@126.com
新课程强调课堂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这一点毋庸置疑,“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体现这一主旨就符合现代教学常规。但是在我们看到的课堂上,“取学生而舍教师”的教法正在流行起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起到引导作用无疑是我们会宁教师的难点。我看到的几节语文课,无一例外都运用了一个基本模式,即“情境引入——学生自己解读课文——设疑及解答问题——思维拓展(总结全文)”。在这个模式中,教者束缚在“引导”的窠臼中,情境创设走不出教材,又要顾忌时间空间局限,结果是“情境”既不动情,又无环境创设;学生自己解读课文时,教师没能给学生解读的重点、难点;设疑及解答问题这个环节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这几节语文课上,一是教师受制于所谓“要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思维”的观点,设疑缺少目标,问题解答不准确,错误多,甚至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二是议题的意义不大,问题太简单。三是没有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思维、讨论兴趣,学生或者呆坐而不讨论,或者成了部分学优生的天下,或者讨论无结果,不了了之;思维拓展环节,远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不能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要知道,课堂取舍原本就是围绕三维目标进行取舍的,而我们因取舍而脱离了教学目标,淡化了三维目标。所以教师的引导作用并不是单纯强调教师说得少或者不说,也就是“舍教师”,而是要引导好、说清楚,特别是在实际教学中更要根据自己学生知识能力、年龄差异、班级特点定位教者的引导有时甚至是主导作用,而不是如发达地区或者录像课上那样的课堂教学,因为我们的学生从知识、技能、情感、思维等多方面还没有达到那样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教法上还不能完全摒弃教师的精细讲解、耐心辅导,甚至有时候还需要举一反三地去处理某些重点难点问题。
如进行《月光启蒙》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没有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进行讲解,而是将文章的顺序打乱,以第二自然段为主,让学生仔细体会文章中所描述的母亲歌声带给我们的感受。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首先,我会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歌声的描写,为什么会说歌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引导学生思考:因为这是母亲在为“我”轻轻地吟唱,在宁静的月夜下,母亲的歌谣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月夜的清幽,在宁静、清幽的月夜中轻轻吟唱的母亲是那样的圣洁与美丽。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对母爱的描写。“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没有急着去休息,而是“搂着我”“深情地”为我吟唱。“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因为“黄河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两个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让学生明白“不长五谷”,收成不好,生活困难,但是作者的家乡却是一个充满了歌谣的地方。母亲的歌声里不仅充满了对孩子的爱,还有对家乡和生活的爱,通过深情的吟唱将浓浓的乡情传给了作者。
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芳香的音韵”,声音为什么还能闻到香味呢?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通感的描写手法,仿佛透过歌声闻到了花香。
我在设计这些教学程序时全是以“母亲的歌声”为主线,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分析人物性格,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教师也不用大范围地串讲了,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朗读,领悟文章中的情感。这次的教学让我学会了很多,要想让学生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教师首先必须要认真研究、钻研教材,找到准确的切入点,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对于情感的需求很大,需要我们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情怀,还要能够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准确掌握在自己手中,操纵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想象、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当代知名诗人孙友田以他的一首《月光启蒙》向我们描述了他的童年。那诗一般的语言和新奇的想象,让我们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他的朴素与真诚。他的文章,在字里行间都有浓浓的诗情。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我舍弃了那些繁杂的讲解,而是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让学生仔细品味,充满感情地朗读。我为他们出示了这一小段:
她用甜甜的嗓音
深情地为我吟唱,
轻轻的,
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我对学生说:“作者用他那诗一样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他的感受。现在,我们就要像朗读诗歌一样,充满感情地朗读。”音乐声响起,在轻缓的乐声中,学生都轻声慢读。当他们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时,就放佛进入了梦一样的世界,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准确把握自己的主导地位,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要摒弃以往“面面俱到”的想法,从一个“切入点”入手,努力找到那个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段,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怎样取舍,我们都必须坚守语文的味道,不能抛弃语文的本质,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并且,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有效解读,只有教师有“一桶水”,才能顺利地给学生“一杯水”,只有当教师把握到文章的精髓时,才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挥洒自如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俗话说,“教无定法”,但一节课上总有“主法”,不可能“法法俱到”,所以既要注重教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的取舍,又要精心设计教法取舍。取舍有度,贵在求质,我们要从自己的学校、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计适合于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取舍,实现高效课堂,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使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让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即“用教材教, 而非教教材”.的确, 只有教师敢于超越教材, 才会有鲜活的教学内容, 学生才能爱学、乐学, 数学才能以它特有的魅力将学生紧紧地吸引,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期潜移默化的训练, 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一、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 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显得苍白无力.在教学中, 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 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 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时, 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
例如, 在教学六年级《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这节课时, 我先出示了一扇门的平面设计图, 告诉学生这是老师朋友家里的一扇门, 现因装修, 要沿着这些边框 (师用手指划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边框) 钉上密封条, 至少需要准备多长的密封条呢?这就用到了平面图形的周长意义和计算方法.之后, 我又提出除了玻璃部分、门锁部分以及下面的三个图案部分外, 其余部分均要涂上米黄色的油漆, 涂米黄色油漆部分的面积该是多大呢?这就用到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一生活背景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就会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的意识, 进而激发他们积极探索, 从而把已学到的数学知识, 应用于生活, 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对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独特的作用.生活需要数学的指导, 数学需要生活的经验支撑.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抓住生活中的小事, 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通过实践来证明数学是有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实际, 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 引导学生探索:课桌椅摇晃该怎么办?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椅子;学习了圆的知识后, 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 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的圆心在哪里.在低年级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 ……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 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 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 还有一年级的“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球的认识”, 通过看一看 (看圆柱有什么感受?) 、找一找 (学具盒中哪个是圆柱) 、摸一摸、比一比 (它们是圆柱体吗, 鸡蛋、灯泡等的形状是球吗?)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玩一玩 (玩玩圆柱形玩具, 你发现了什么?) 等活动, 即让学生动眼观察, 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 动口叙述, 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这些都离不开数学.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 用数学头脑想问题, 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方法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而且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也会使学生感到数学与自身价值的存在,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真正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
如在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 我布置了一道题:老师有500元钱, 该怎样存比较合算?学生不但要到银行了解各种存款种类的利率, 还必须考虑教师这些钱能存多久, 最后还要考虑存的方法, 是逐年存再逐年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存入, 还是整存整取?有没有国债可买?有没有建设债券可买?然后进行交流汇报, 并阐述理由.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不但加深学生对“利息”的理解, 进一步掌握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 又让学生懂得储蓄的意义以及利率调整与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体验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掌握了技能, 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目前,我们学校教研活动主要还是存在这样几个问题:1.学校教研形式化——不注重内容;2.学校教研随意化——不讲求质量;
3.学校教研经验化——不重视科研方法。为此我认为要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必须“由形式走向内涵”。
那么如何由形式走向内涵呢?我的思路是: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提高教研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
一、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不针对问题的教研活动是没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因此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是我校本教研由形式走向内涵的前提。在实践中教师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将它们提炼为校本教研的主题。主要是缺乏引领,老师们像一只只无头苍蝇乱飞乱撞。
上学期我校语文组,经过一周的听课,发现了十几个关于语文教学的问题。如: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浓厚的课外读兴趣进行自主阅读;新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课堂的教与学上;班级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有效参与问题;文本理解中教师指导策略问题,等等。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应该先解决什么?哪些问题是适合校本教研的问题?
经过讨论,学校确定了其中一个问题作为本学期校本教研的主题,而且明确了选择校本教研主题的四大原则:一是校本教研的问题应该来自真实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凭空设想、杜撰或是某种理念的翻版;二是这些问题通过研究有解决的可能性;三是这些问题应该是教
研组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四是这些问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
有效的理论学习可以扩大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的灵敏度,是校本教研由形式走向内涵的基础。在我校有许多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认为,理论学习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空而无用。如何突破理论学习这个“瓶颈”?我们通过查找资料学习,对教师主要采取“菜单式专题理论学习”、“拓展式理论学习”和“问题式理论学习”等形式的培训。
我校开展了以“快乐阅读,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活动前一个星期,学校教导处搜集了许多有关“兴趣阅读”的理论文章提供给教师们选择学习,并且要求必须在以后的观课、评课中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教师们对这种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反映很好,好像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他们觉得通过这样的理论学习,课堂观察的目的明确了,更容易发现问题,也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了,与过去那种为了应付检查的理论学习效果完全不同。
三、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
教学中如果只凭感觉、经验是无法找到问题的症结的,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提高科研含量,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所以说提高研究的科学性是校本教研由形式走向内涵的关键。
在实践中我发现: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是比较适合我校教师研究的方法,而科学的课堂观察更是进行有效教研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对课堂观察技术的指导,并对教师提出了课堂观察的三点要求:主题要明确;角度要适当;方法要简便。
四、提高教研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
制度是行动的保障,行动有了制度的“护航”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所以提高教研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是校本教研从形式走向内涵的保证。
依据校本教研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性,在我校构建了“我看我自己,我学身边人,我做现代人”的“三我”校本教研制度。大力倡导我校教师进行教研合作和资源共享,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水平。
五、实施两大策略。
基于我校教研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确定了推进校本教研的策略,即“一个落点,两个主体,三个要素”。一个落点,即校本教研要围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而开展,它是校本教研的目的和归宿;两个主体,即一个是学校,一个是教师,他们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和主要参与者;三个要素,即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是实施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为此,我们采取了两大策略:
(一)以点带面,积极推进校本教研。
我们学校就曾开展过这样的活动,以教科室为指挥棒,骨干教师和高级教师中心,带动一级二级及其新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许多教师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跳出我们自己学校的范围,吸取其他兄弟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而自己上公开课的老师也可以得到众多优秀教师的指导与点评。因此,这样的活动给我校很多参与的教师极大的帮助,受到我校部分教师的赞赏。这样的活动可以以点带面,推进我校校本教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创建具体的操作模式。
在实践中,我们构建了一种能够充分体现校本教研三要素的具体操作模式,即“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校本教研模式。
它的基本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讨——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
【从实际出发创设教学环节】推荐阅读: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12-06
从实际出发的名言警句07-27
从终点出发500字初中作文05-25
《相约冬奥从心出发》直播观后感悟07-06
徐悲鸿画马教学实际11-11
二年级数学下册《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05-25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07-17
《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反思09-22
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10-30
初中作文出发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