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通用8篇)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篇1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南安华侨中学 林永文 (/12/24)

一、两个事实:

牐犖蠢瓷缁岬姆⒄苟匀瞬诺囊求越来越高,如系统、专业的知识;聪慧、灵敏的大脑;勤奋、专注的品质;合作、竞争的意识等诸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就目前的课堂而言,普遍缺乏的恰恰是善意的、发自本性的合作与帮助,而彰显的很多时候却是内心世界的狭隘、自私、嫉妒的神情、动作与言语。试想,不愿与他人合作、不善与他人合作、不懂与他人合作的人涉足社会后如何与他人交往、又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这不得不说是令人担忧的一个问题……

牐牎缎驴纬瘫曜肌吩谖奘双期待的目光中呼之而出,其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一重要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大家都在尝试或积极准备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但更多的只是"披着羊皮的狼"。她的形式简单易学,几个人分成一组,七嘴八舌,谓之"小组合作学习",一些公开课用之者更甚,以博取大家的美言;一些竞赛课用之者也不乏其人,以显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的"奥秘"。究竟是学生问题,还是教师假以"小组合作学习"来搞"包装"?……就目前而言,许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实在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心,不得不令人匪夷所思。

牐牰、原因分析:

牐1、虽然"小组合作学习"的口号大家都在津津乐道地谈论,许多教研活动更是将其作为研究重点来对待,但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我们教师本身是在比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做学生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就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势必造成合作教学能力和技巧的贫乏。无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也不能为学生的合作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只能简单地要求学习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

牐2、现在大多数学生是家庭中的"王子"、"公主",家庭环境过多地促成了其狭隘、自私、不善与人合作、不愿与人分享成功的心理,从而在课堂上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找茬"、"挑刺"、互相埋怨,而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合作学习所必备的"互相包容"、"不嘲笑别人"以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等没有真正树立,实际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牐3、组织形式依样画葫芦,别人的"拿来就用"。不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随意地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不动态化地变更小组人数及人员的组成,没在一套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小组合作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缺乏创新,是毫无生命力可言的,它的最终结局只能是--走向死亡。

三、改革措施:

牐1、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牐牐⑿∽楹献餮习"并不拿来就可以用的,它看似简单,其背后隐含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教师首先要进行学习和研究,掌握其精髓。(①"互赖理论":互勉,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通用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②"接触理论":单纯机械地接触,尚不能形成促进性学习,增进学习效果,只有发展成为合作性的关系,才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才能有效地学习。)还要通过各种活动、方法让学生明白:我只是社会中千千万万个人中间的小小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比我好的,我能从他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比我差的,我帮助他,内心是多么喜悦;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学生只要建立了这种意识,便会在课堂中自发地进行合作、交流,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牐2、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牐犎魏我恢中问健⒎椒ǘ际怯赡谌菥龆ǖ模"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革新,教师需根据班级规模与教室空间大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同质"或"异质"的学习小组,原本秧田式的座位编排形式也随之变成"马蹄型"、"半圆型"等,以增加生生之间的目光交流,便于言语交流,这为更好地进行合作创造了条件。但是,仅仅做到这些对于"合作学习"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座位编排形式的改变,它更依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如果仍沿用以前习以为常、得心应手的一套教学程序,而不为学生更好地合作创造条件,那形式再变也是徒劳。

牐牽梢运担构建科学的、与之匹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首先,教师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并阐明"小组"的特殊意义,让学生明晰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为整个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神圣的使命、伟大的任务。反之,如果小组内有一人落伍、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第二,教师要给每个小组下达"任务"、分配"工作"。这要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之上,强调组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合作,也可适当引进组际间的竞争。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沉下去",深入到每一个学习小组,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并适时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第三,大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个人的发言将代表小组,个人的成败将与小组息息相关,以增强集体荣誉感,促使其在今后的小组合作中全力以赴。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结论,教师要作出妥善的处理,切不可凭个人感觉"决定一切",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与讨论与探索。

牐犞档靡惶岬氖牵"模式"不能走向僵化,如果把模式纯粹地"模式"化,那是与学生的心理特征不符的。因此,教师对小组的管理要做到动态化,进行教学时也不能一味地使用相同的教学方式,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保证其有旺盛的生命力。

3、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牐牻萄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较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较之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及课外活动中去。与之同时,带来的问题是:人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快慢都有可能与别人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更是完全自然的现象,这也就决定了在学习成效上存在明显的差别。有的学生发展较快,有的学生发展较慢,教师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势必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为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中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为他们定一个"水平线",并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超越这条线,只要有点滴的进步,哪怕是隐性的,也要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与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感。这样的评价,比量化的评价更有效果,比一刀切的评价更有针对性与实际意义;这样的评价,可以激起部分学生再接再厉,可以燃起部分学生"奋发"的欲望;这样的评价,不一定要形成文字,只要教师心中有一把可长可短的尺子。

牐牐⑿∽楹献餮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合作"二字,对于未来的社会、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而言,是必需的;"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未来的课堂可能更是必需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其作一些思考,哪怕只是瀚海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也是有价值的。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篇2

镜头一:课堂上, 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时, 教室里一下子热烈起来。看上去学生们在热烈地讨论着, 可把镜头对准某些小组, 却见小组中的成员一碰头, 就各自把自己的想法说完, 然后就迅速地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至于别人怎么说却根本不当一回事。也有一些小组比较内秀, 三言两语就结束, 也没有确切的讨论结果, 甚至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根本没有讲话的机会。

镜头二:课堂上, 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时, 很多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 垂头丧气, 根本顾不了倾听;当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拨引导时, 学生却在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 这样的课堂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为活动而活动, 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 思维深度不够, 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与反思中, 我认为要想使小组学习取得真实的效果, 教师就应该对小组讨论学习给予方法指导, 让学生明确合作目的, 精心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去活动、去参与。

1.课前准备

要实施有效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 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我通常安排每小组由6人组成, 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学困生2名, 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要想使小组学习取得实效, 组内的分工更为重要。每一位学生都要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不是每个人做同样的事情, 而是为解决共同的问题每位学生做不同的事情。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 负责组织、管理组内成员的学习交流;副组长负责记录组内成员的交流讨论成果以及精彩发言等;每位成员轮流做中心发言人, 向全班展示组内讨论的结果, 以免出现固定学生回答问题, 后进生无所事事的情况。这些分工可以说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前提, 只有分工明确, 才能让每位学生, 尤其是后进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此外, 在小组学习之前, 还要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展开。刚采用小组学习时, 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没有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 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过长, 耽误教学进度;另一种情况就是一小部分学生有预习, 思维又敏捷, 迅速举手, 为了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只好让他们发言, 小组学习早已不见踪影。所以, 吸取教训之后, 我开始要求学生准备预习本, 布置一定量的预习思考题, 这一举措已经看到了效果。比如在上《济南的冬天》时, 由于布置了预习作业,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并加以赏析。学生在课前已经对文本语言进行了品味, 写下了感想, 课上就能直接进入组内交流环节, 既使课堂环节流畅, 又培养了学生的赏析、合作、交流能力。

2.课堂教学

开展合作学习之初, 学生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 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 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合作学习之初, 我的问题难度不大, 学生尝到了合作讨论的好处, 有了成就感, 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如上《蓝蓝的威尼斯》时, 我设置这样的问题加以讨论:“①随着行踪的变化, 作者介绍了威尼斯的哪些景观?它们体现了威尼斯哪几方面的美?②威尼斯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 它的魅力集中体现在‘蓝蓝’上面, 文章是怎样表现‘蓝蓝’的?”这几个问题不仅涵盖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还注意到了解决难度上的层递性。我尽可能地设计通过讨论学生能得出答案、又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在小组活动过程中, 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 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给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我认为不一定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 但一旦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就一定要有所调控, 由浅入深, 精心组织。

3.评价反馈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 教师要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对于一些学生普遍能回答的问题, 教师不要都给予表扬, 应有选择地加以鼓励。比如对后进生, 哪怕是答上一小点, 教师也应及时表扬鼓励,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回答错误时, 教师一定要慎重评价, 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 明确努力方向, 只有这样才显得评价更有意义, 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一次听《白鹭》这节示范课时, 老师让学生概括画面, 并用一个字来形容。学生在回答之后, 老师展示自己的答案, 在“悠然站立图”中老师和学生都用“闲”字形容, 一名学生提出用“逸”字后, 老师大加赞赏, 之后这节课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学生发言更为积极。可见, 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能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 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 最终实现课程宗旨。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和做法 篇3

小组合作学习规则习惯科学评价一、小组合作的现状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有竞争型学习、个体型学习和合作型学习三种方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与其他两种学习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需要互动,配合和支持,有利于成员之间拓展视野,充分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智慧,成员们处在一种利人利己的学习情境。

虽然小组合作优势明显,但是目前教育一线教师从小所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竞争型学习、个体型学习这两种学习模式,并且在工作后对如何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缺乏相应的培训,以至于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时,出现课堂很热闹,却没有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目前中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的研究比较多,而对如何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规则、教师应该如何组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建设分析得比较少,实用性较差。本文根据有关文献以及自己从事课堂教学经验和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建设进行探索,具体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一些基本习惯的培养、小组合作奖励结构、客观的科学评价进行分析。

讨论这些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积极、更加和谐、更加有效率地参与课堂中,发挥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

二、目的和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甚至是相互作用,生生之间的合作比其他任何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化和身心发展的影响都更有力。

1.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相比,生生互动更加亲切,学生更能通过互动熟悉各种社会角色,培养沟通与合作的技巧和对事情有更好的应变能力.

2.生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建立和保持与他人的合作关系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尤其是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中,生生互动学习让生生直接交流频繁,可以从某个方面预示着学生未来的人格发展,如果小学阶段就出现不合群,那么能看出来这个孩子在未来的心理和人格方面的变态.

3.生生互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互动过程中学生之间的观点将碰撞产生创意的火花,相互间的观点能受到启迪,而学生之间原有对事物的理解差异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到更加丰富的理解。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和做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习惯的培养

合作互动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特色,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首先要体现合作互动原则。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

1.学会倾听。首先,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的要求,了解任务的步骤和目的。其次,还要学会倾听同学的语言,理解同学的语言,进而提出赞同、补充甚至是反对意见。

2.学会分工。在现有的常规课堂当中,一般来说小组的合作学习,分组的原则根据座次就近原则进行分组,那以这种混搭形式的分组,就存在分工的问题。由于小学3~6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动手完成科学实验,操作员这个角色最受欢迎,大多数小组接到任务以后,都愿意充当操作员这个角色,造成不合理分工,由谁去分工。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采用轮换负责的方法,先由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分工。活动结束后让各小组负责人说一说他们是如何分工的,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进而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

3.学会讨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都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综合全组的意见,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得出本组的结论,并且小组讨论也应该是有组织者的讨论,这样小组讨论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二)规则的制定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想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就必须制定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经常是教师刚出示任务,教室里马上就出现一片热烈讨论或分组实验的场面,而老师就得立即在此前提是学生先思考,再讨论。

一般科学实验课需要到专门的实验室去上课,6人组成一个小组的圆桌,共8个小组,学生平时在教室上习惯了,一般1-2周会换到实验室去上课,学生在新的环境中会比较好奇,面对器材和新的小组同伴,自然就没有在课堂上那样坐得住,小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容易与同伴发生争执。

因此,除了习惯的培养以外,规则的制订就比较重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科学课上要制定规则:首先,是实验课前的座位的安排,先根据学生的人缘、兴趣相近的自愿自行组合成一个小组,如果小组内出现不合作的成员,小组可进行投票踢人,直至小组成员能互相合作为止。其次,是实验课中的要求:(1)进入实验室后都应该面向教室黑板坐好,而不是讨论甚至是触摸器材。(2)先知道要做什么实验,再制订实验方案。(3)在老师发出指令后(铃铛响)开始或者暂停实验。(4)实验完成后由老师指定一个人代替小组发言汇报实验结果。再次,是实验课后,老师要求小组把所有器材都收拾整齐干净,静坐在位置上,等老师检查合格的情况下方可离开。

此外,有些实验课是可以在教室里分组,这时一般根据座位来组建小组,前后4人为一个小组,安排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组内事物。

(三)小组合作奖励结构

小组合作奖励结构,奖励结构是指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学习行为的方式,主要包括:①奖励类型,如分数、表扬或物质性鼓励;②奖励频数,如奖励间隔时间的长短、奖励数量的大小等;③奖励的可接受性,如直接奖励或间接奖励;④奖励的对象,如面向全班、面向小组或面向个人。

小组合作学习从传统的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所有奖励应该以小组为对象,并以小组成员的总体成绩为奖励标准,这样既可奖励小组又可兼顾个人成绩。促使学生们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

(四)客观的科学评价

在小组汇报交流中,我们常听到“我认为”“我觉得”,而不是“我们认为”。教师对小组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而不是“你们的”。显然,学生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偏重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偏重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这种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评价对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评价一定要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首先,要重视个人评价和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其次,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也为“合作学习”步入成功注入新的催化剂。

参考文獻:

[1]于乐颂,张天宝.试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J].中国冶金教育,2008,(03):40-44.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篇4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思想,其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纪元初期。在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申述着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西方,早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习可以从互相教授中受益。1806年,小组合作学习的观念从英国传入美国,这一概念受到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和推广应用,并最终在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了合作学习理念。所以,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①在当代美国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在其《教育改革研究》一书提到;“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他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到目前为止,合作学习有着几十年发展的历史。然而,长期以来,班级授课制在课堂教学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孩子们在教室里坐了12年,学习的目标就是听老师讲课,记住所有的信息,以便使在考试的时候像反刍一样吐出来。这种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灌输式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使得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状态,往往只关注学习结果而忽略课学习过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讲授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更多的知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不过随着讲授进行,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的注意力在下降,通常只是促进了对事实信息的低水平学习。反而妨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很难得到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将学生分为几人一组,然后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进一步的得出结论并向教师汇报结果的过程。这样的合作学习是形式化的,并没有抓住合作学习的精髓。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合作学习在课堂活动上的开展,是它落到实处。本篇文章通过查阅合作学习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教育实习经历,根据对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对课堂教学的学习,结合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二)研究背景

几千年前,犹太法典就提到,要理解犹太法典,人就必须有一个学习的同伴。早在一世纪,昆体良就提出,学生能从教与学中相互受益。罗马哲学家塞内佳也也赞扬了良好的合作学习,他说“当你教别人的时候,你就相当于又学一遍”。在18世纪晚期,兰凯斯特和贝尔在英国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学习小组实践,这一思想也随之传入美国。美国合作学习的倡导者帕克把他对合作学习的概念引入到公立学校中,创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和民主氛围。帕克之后,杜威将合作学习作为他著名的教学方法的一部分,普及了合作学习的理论实践。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威尔逊兄弟在明尼苏达大学建立了合作学习研究中心。在我国,合作学习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年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在90年代,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一)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1、社会互赖理论

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论,最有影响力的是社会互赖理论。在20世纪初,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库尔特•考夫卡提出,小组是一个动态的整体,成员之间的互赖关系是可以改变的。后来他的同事库尔特•勒温在20世纪30年代修正了这一见解,勒温认为小组的本质是小组内相互依赖的成员作为一个整体,达到动态的平衡。因此,一个小组或小组成员的变动都会影响替他小组或者子组成员的状态;内在的紧张关系使得学生团队成员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社会互赖理论假设,社会互赖关系的构建方式,确定个体之间的互动,而个体之间互动又会决定学习结果。积极的社会相互依存关系关系会导致促进互动,消极的社会相互依存关系往往会导致对抗互动。在缺乏社会互赖的情况下,个体之间没有任何作用,任何个人都独立于他人。促进性互动,会增加成就努力、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成果;而对抗性互动或缺乏互动,都会导致成绩的降低、消极的人际关系进和心理功能障碍。

2、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皮亚杰、维果茨基、认知科学和学术辩论的理论为基础的。皮亚杰提出,小组合作是通过意识到他人的情绪和观点,协调自己的情绪和观点,来努力实现共同目标。从皮亚杰和相关的理论认为当个人处于合作环境中,会造成社会—认知冲突,从而引发认知不平等,并进而促进个体的观点和认知的发展,对于同一学习任务,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持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在皮亚杰的认知中,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迫使小组中某位成员与其他成员达成共识,来加速学生的心智发展。维果茨基及其相关理论认为,人们独特的心理功能和成就在社会关系中都有其起源。他的核心概念就是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学习者必需进行信息复述和重建,才能保存进入记忆系统,与现有的认知结构相融合。而做到这一点的有效途径就是,在合作学习中,向同伴解释自己所学习的材料,从而促进辅导者从中受益。

3、行为学习理论

学习行为理论基于这样的假设,学生为了得到一些外部奖励、并努力完成任务的行为,但当没有奖励或惩罚时对学生将不在起作用。合作学习提供外部刺激让所有团队成员都努力参加。因为它假定,在本质上,学生不会平白无故的帮助其他同学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强调在社会交换的个体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之间是如何平衡奖励和代价之间的关系。

(二)启发与反思

社会互赖理论假设是在合作的基础上,基于动力不足,人际因素和内在动机的实现来自于重要的工作目标的共同愿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假设合作学习是通过描述个体之间组成发生了什么的相关的概念。然而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个人的事情。虽然三者在本质上有差异,但是社会互赖理论、行为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为合作学习形成了一个稳固三角形。可以得出,合作学习理论是21世纪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与方法。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包含内容相当广泛,其主流代表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合作学习理论和策略,其合作学习的定义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斯莱文 美国)

二、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引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存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约翰逊兄弟 美国)

三、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嘎斯基 美国)

四、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徐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王红宇 中国)

五、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王坦 中国)

六、合作学习乃是一种创新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使学生活动成为共同的活动,其成败关系团队的荣辱。(林生傅 台湾)

我国著名合作学习研究者王坦曾总结;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筹为理论基础,理论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础,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道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二)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

合作学习的理解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些内涵是共通的,合租学习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1、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

将班级中的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小组合作学习是由不同背景、不同性别、不同技能和学习兴趣所组成的异质小组,以团队成员讨论活动为基本形式,创建出能让每个成员都有平等参与讨论的小组活动形式。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一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接受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人的思想,进一步实现社会化。

2、以明确的目标达成标准

小组合作学习转变了传统课堂教学重视个人成绩的状况,将重心转为由几名学生组成的合作小组。改变了原有的以竞争、个人化为主的交往方式,使小组内部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能够使合作小组能够朝着同样的目标努力。而小组与小组之间实行小组奖励方法,使小组间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发挥各小组的集体才能,让小组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

3、面对面的互赖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一切都围绕考试这跟指挥棒转,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交流,因而教学活动完全由教师控制,降低了学生的参与进课堂的欲望。为了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沟通和理解。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是满足学生交往需求的一种方式,让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帮助、交流和提供有效的信息、为达到相互的目标为彼此支持,在合作中学会信任,同时也是让课堂回归本真、充满活力的促进性互动。

4、以小组团队的成绩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中的个人竞争变成了小组竞争,每个人都有小组的归属感和群体意识,强调了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合作精神⑥。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需要总结有益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除此之外,合作学习还具有一个特点就是:合作学习是一种由教师控制教学和学分配学习任务的过程。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类型 到目前为止,合作学习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有几十年发展的历史。结合国内外的合作学习理论和实践,将小组合作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师生互动型

苏联“合作的教育学”流派所提出师生互动型的合作学习,其代表人物阿莫那什维利、沙塔洛夫、伊万诺夫等。师生互动合作主要关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合作问题,强调师生要善于合作;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强调人格上师生的平等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旨在建立一个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2、师师互动型

师师互动型的合作学习是由于美国联合教育理念和实践实践的兴起,其代表人物有鲍文斯和胡卡德。为了弥补一间教室只有一名教师上课时各自为政的情况,他们提倡两名或多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协作教学,使得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合作教学以及评议。我国学者更加生动的论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就教学内容内容,使得教师们之间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已达到对思维、科研、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⑦

3、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主要代表以欧美等国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为基础所提出的,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代表人物有斯莱文、约翰逊兄弟等。从传统教学过程来看,它只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而忽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强调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学习和交流,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我们可以说,合作学习中生生互动的类型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课堂的人际交往中需要扩大其互动性,使互动式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地利用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这篇论文中,我主要是对这一合作学习类型的研究。

4、全员互动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论文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应用策略

初中数学的难点不在于知识的灌输上,而在于合理运用方式方法,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能让大家对初中数学有个清晰的认识,对抽象思维的转变,有个直接的手法。合作交流不仅仅能帮助初中生更好的理解数学这门功课,还能锻炼自己的思维理念,更好的投入到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去。

一、改变传统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的理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由以前单纯的传播知识,变成了现在系统的深入,这一点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可在一些下面的农村中学里,发现许多老师的教学观念却没有多大的改观,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手段有些落后等情况,实行“填鸭教育”,“题海战术”的老师大有人在,这种只是将知识概念机械的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利用重复的手段来记忆内容。初中数学教育的根本就是培育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推理能力,所以,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动手、观察、表达、交流,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信,找到快乐,也帮助老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像在苏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的《图形与证明》这一章节,着重讲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以及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如果采用以前的讲述方式,学生很容易会将其中的概念和定理搞得混淆,不妨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假如每个小组中有四名成员,事前的预习,可以让一名同学负责一个图形具体的概念知识,然后在课堂上,展开小组讨论时,让每名同学轮流发言,简单说出自己对所负责的图形的认识,通过交流,小组学生就能够对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有个清晰的认识,这样,老师在讲授具体的知识点时,也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让学生主动去对教材内容上的知识点进行了解,也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丰富课堂教学,便于学生理解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老师要根据每名学生的特点,进行认真的小组划分,尽量使每名小组成员都有不同的特点,这样,既方便交流探讨过程中“火花”的涌现,也保证学员之间的合作能够及时互补,共同促进,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当然,老师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对小组进行合理的调控,只要是能够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学生的共同进步,都不失为是一种好的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帮助老师丰富课堂教学,以往教材后面出现的探讨性知识,比方说“聊一聊,讲一讲”,就有很多老师受限于学生的固定编排,而将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忽略掉了。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的《数据在我们周围》的学习时,老师可以先让每个小组成员,设计出一个简单的统计项目,可以是自己每天晚上几点睡觉,也可以是父母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等等,让学生在自己小组中进行数据统计,对大数据有个简单的概念,然后,老师再利用教材上面更加完善的统计例题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像统计和学生有关的数据,例如班级中学生年龄的分布情况的普查时,老师同样可以借助小组来进行数据的汇总,这样不仅能促进小组间的交流,还能帮助老师节约课堂时间;而像在统计一些需要抽样的调查时,老师则能够清晰的在小组中选举例子,比方说统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老师可以抽取小组中一到两名同学进行问询统计,这样直观的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

三、利于课堂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由于部分农村地区的教学条件相对落后,部分教师教学观念的陈旧,所以,在每堂课的最后,不能很好的对课上的内容进行总结,久而久之,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很容易会使课堂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的被学生理解记忆,导致老师的教学效率不高,所以,为了更好的对数学知识进行总结,老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对在课尾对堂上内容进行总结,这个过程,学生也能提出自己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和建议,方便老师对课堂内容的创设。例如,像在苏教版数学七年级的《走进图形世界》这一课时的后面,有个小章节的复习,上面对每本章节涉及的内容都有一个归纳,老师在每堂课的课尾就可采用习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中,为其他的小组成员涉及一些例题,来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复习,等小组的例题交流完毕后,老师可以对每个小组集中出现的典型例题进行讲解,譬如线段和射线的变形判断题,老师可以鼓励每个小组提出典型问题,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也能设计一张统计表格,对每个小组的提问次数进行统计,在周总结、月总结的时候,对提出问题多的小组,要进行相应的奖励。综上所述,自主探究中,小组交流学习目的在于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有效掌握数学知识。整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灵活性,从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强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浅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篇6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区别于以往的单独学习或者同桌交流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小组合作学习与其他教育方法不同的是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数量一般是四到六人。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习能力、学习进度和其他品质最好各不相同,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感觉更加良好,容易接纳他人,使每个成员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能力较低的学生也更容易提高他们的成就感。这样每个成员有了责任感,乐于承担个人和小组的义务和责任,支持和鼓励其他成员,乐于同伴之间互相帮助、辅导与合作。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更何况是小组成员中的四到六人呢?大家都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或多或少地从其他成员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品质上的,态度上的,或者其他方面的。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个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分担不同的小组工作,如声音洪亮的,普通话标准的可以做汇报员;写字既快又好的可以做记录员;有领导组织才能的可以做组长。这样大家都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发现自从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很多以前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开始讲出自己的想法了。那些平时上课爱动的学生在其他成员的监督目视下,也自觉地克服了上课爱动爱说话的坏习惯。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了,但是老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一间教室里也在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但看到的却是一团糟:一个小组的学生正在为由谁来记录而争吵;另一个小组中,一个组员静静地坐着,因为害羞而不加入小组活动;第三组的两名成员在谈论动画片,一名组员在写作业。其实合作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学习。学生不一定知道如何合作,即使知道也不一定去做。把学生安置在小组中学习与在学生中构建合作性学习并非一码事。

合作性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距离上与其他学生靠近,或者让学生在一起讨论学习资料,互相帮助,或一起分享学习资料。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将他们的思想融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从而带动自己的个人成绩及各方面的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的能力也得到了挖掘和锻炼,知识、能力和思想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篇7

1. 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 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是一种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 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并以小组的总成绩作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凝聚力,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加强学习之间交流与协作。

2. 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

首先, 合作学习以小组为主体。教师在进行分组前, 要综合平衡小组成员间的学习成绩、成员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等因素。成员数量以四人一组比较有效, 因为可以两两组合灵活交流, 然后在此基础上互相交流学习, 达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 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之间是合作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 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不再以竞争为目的, 而是通过相互合作和帮助, 实现成绩的共同提高。最后, 合作学习的考核注重对小组的考核。因为只有当团队成员都达到学习目标要求时, 这个团队才算是成功的团队, 成员个体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所以团队内部既彼此分工, 又相互协作, 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这是实现合作学习目标的关键。

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改变传统语文课堂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语文课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情况。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公平的关系。学生在合作中互相交流、共同分享, 这样有利于实现我们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语文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缺乏理性思考的方面

理性是一种具体的、辩证的思维, 是最高级和最完全的认识能力。理性不断追求事物的合理性, 不断追求事物的发展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保持一份理性。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缺乏理性思考的几个方面。

1. 课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泛滥

许多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曾经看过一位老师在上一堂公开课上, 整节课下来居然使用了十次小组合作学习。有一些问题学生按照一般的常识都能得出答案的也要进行一次合作学习。更有一些语文老师不管是讲生字词也好, 还是讲解文言文, 还是写作, 都必使用小组合作学习。

2. 重形式轻实质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是当做自己教学设计的一种展示, 而没有考虑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收获。课堂上只是看到学生在形式上讨论着, 有一些学生或者根本没有讨论教师提的问题, 只是在聊天。还有一些教师为了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就让学生课堂上自由组合进行讨论问题, 而不到几分钟就马上停止讨论。

小组合作是为了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会的知识, 然后再一起讨论得出自己的答案, 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知识面, 提高他们的认知发展区。但是在这种表面的热闹之下, 学生并没有真正地获得知识, 并没有掌握语文的一些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师重视形式从而忽视了基本知识点的传授, 也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不合理

教师在组合小组成员的时候欠理性思考。有一些语文教师为了方便组合, 只把前后座位的学生凑在一组。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 教师就让二十几人一组。另一些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 导致组员的性别单一、成绩水平单一。这样的组合不利于学生的互助协作。教师对小组成员不理性组合, 违背了异质组合的小组组合原则。

4. 教师与学生的参与形式化

教师与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也出现了不理性的现象。当小组在讨论的时候, 教师没有去直接地指导学生, 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有一些教师只是形式地去看看学生的讨论的情况, 但是并不知道学生具体哪里知道, 哪里需要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与讲解。在学生方面, 存在参与程度不同的情况。有些小组差生几乎不参与讨论, 更多地就是依赖学习成绩好的同学, 而学习优秀的同学也成了一个组全部观点的代表人。小组的观点就是优秀学生的观点。这样形式化的参与实质是在浪费课堂的实践, 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帮助。

5. 教师对学习的结果评价缺少理性

教师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的时候, 只是注重对结果的评价, 而没有对小组合作的时候成员的合作程度与协作程度进行评价。教师只是片面地评价答案的对错, 也没有理性地看到组员们在沟通技巧方面的改进以及小组答案与标准答案之间的差距在哪里。教师在点评的时候只是对小组进行点评也没有适当做一些个人评价, 这都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三、对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理性思考

1.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预设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教师合理对学习讨论的问题进行预设是关键。有效的学习内容既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 也让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更具针对性。学习的内容既不能难, 也不能太过容易。太难的内容不易达到学习目标, 久而久之会产生畏难情绪;太过容易则让学生失去讨论的兴趣, 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 语文教师要综合考量课程知识点和教学重难点, 将那些争议性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 通过让学生互相启发, 实现观点的碰撞。只有这样, 学生讨论起来才有积极性, 才有解决问题的动力, 进而通过互相交流掌握知识。

2. 教师掌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我们要理性地对待语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理性地对待不是说小组合作学习给我们带来的不利一面, 例如, 出现了热闹的场面, 却在浪费时间, 还有只是形式的运用, 而忽视了学生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 然后片面地全盘否定小组合作有利于我们学生发展的一面, 最后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就不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理性地对待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能看到小组合作带来的不利, 既而恰当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让它实现对我们语文学习真正的价值。语文课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首先, 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考虑怎样的语文问题适合用小组合作讨论。太难的问题不易进行讨论, 而太简单的问题也不易进行讨论, 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在还在地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学生通过讨论又可以得出一些答案的问题。还有就是当教师在上课讲解一些问题, 学生对它的理解有分歧的时候, 则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通过讨论, 深刻理解问题。例如, 在教学生字的时候就通常就不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有些让学生去理解文本思想情感方面的问题适合去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例如, 在讲解胡适“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时候, 文章的前三段并没有写我的母亲, 作者这样的安排是什么意图?这样的问题就适合去让学生小组讨论, 通过讨论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与作者写作的技巧。其次, 教师应该考虑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 不要在一节课上进行十几次小组合作学习, 一般在三次左右就可以。最后, 教师应该在讨论的时间上进行控制。给学生的讨论的时间也不能过长, 让学生讨论二十分钟, 这样课堂的次序会变得很乱, 而且也会占用过多的上课时间, 从而降低课堂的效率。当然也不能安排讨论的时间过短, 这样学生都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讨论, 同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 教师理性地组合小组成员

教师在理性组织小组合作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在性质上应该按照异质来进行分组, 按照学生的智力、认知、性格、学习成绩进行分组。一个小组里面有智力高的也有智力低的学生, 既要有成绩好的学生也应该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在性格上最好是外向的与内向的学生都兼有, 只有这样的组合, 学生才能在小组中互相学习, 彼此提高。其次, 在人数一般在4到5个人左右。人数太少不能够深入讨论, 人数太多则有可能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讨论。最后, 在小组成员中进行具体的分工, 可有组织者、提问者、交流者与总结者。只有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任务, 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在分工的时候也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进行。管理能力强的担任组织者, 表达能力强的可以担任交流者。总之要进行有效的小组组合, 让他们彼此激励、互补、各展其长, 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中不仅能在文化知识上互助、互长, 还能在品德、纪律、性格等方面得到完善和提高。

4.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理性化

教师要做到理性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就应当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当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 教师不应当只是走过场一样去每个小组看一看, 而没有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与交流。教师这样的参与不利于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的提高, 同时也没有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的学习与讨论。教师应该去两三组进行指导, 这样既没有浪费太多的时间, 也了解到学生的讨论情况。教师要理性地参与讨论, 不能老是布置完讨论的问题后, 在教室转了一圈, 就去讲台上待着了。然后很快让学生们汇报讨论的结果, 等学生们都汇报完结果后, 老师就直接进入下个环节的学习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参与小组讨论也不够积极, 参与程度很不均等。有一些小组的学生讨论很激烈, 有一些小组却出现冷场的局面, 而在一个小组里面的每一个学生参与程度也不一样, 学习成绩好的积极参与, 而学习差的学生确很依赖学习成绩好的。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需要, 还要考虑每一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5. 教师进行有效的评价

教师在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时候, 既要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小组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既要注意学生讨论的结果又要注意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去理解参考答案。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除了分数外, 还应同时伴随列表和简述, 以此来对其成绩作出综合的总结性评价。例如, 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写作训练时, 可分阶段进行分类评价。初始阶段评价:审题立意和口述文章 (或提纲) ;第二阶段评价:书面作品任务。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就是一组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文章, 在新课“喂——出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追溯已学课文的主题, 有利于归结、理解新课的主旨——“不从根本上处理好环境问题, 环境的污染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在评价的时候除了教师的点评,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点评。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学习过程中, 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合作意识、促进交流能力的发展, 改变传统语文课堂沉闷的教学氛围。然而教师对小组合作不理性的运用, 导致课堂上出现一些“偏差”。笔者指出缺少理性思考的方面, 并提出对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语文课堂,小组合作,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1]赵艳红.教学智慧:教师权衡的艺术[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2]吕宁.中学语文合作学习探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2011.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与探索 篇8

课前,教师必须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设计的问题应中心明确、难易适度,要有启发性、针对性,最好是选择教材中的重、难点,或者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说有所得。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探究的问题无论是教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都要能聚合课堂教学的焦点,有一定的难度,适合学生学习和能力现状,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所以,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有价值而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适时提出问题,把握好讨论的契机,及时导入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探讨问题,从而取得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二、科学分组,在小组成员间产生促进作用

三、独立思考是小组讨论的前提,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改革的培养目标也是如此。讨论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才能有针对性地讨论,有目的性地讨论,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讨论,最终得出结论,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而且达到小组讨论的最佳效果。

四、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观点,碰撞和沟通同行,达到共创

小组讨论以独立为基础,如果小组成员盲目听从“优生”,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讨论就没有意义。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观点,这个本身就是价值,不管讨论结果是对是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自主表达,最终是受益者。同时,教师在参与小组讨论学习时,要注意保护儿童文化,呵护学生的想象精神,允许学生争辩,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

五、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协调与合作中提高学习质量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合作学习既要发挥个人的作用,更要发挥集体的作用,要使这两个作用相辅相成。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习惯。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去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去研究。而"小组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方式被广泛的重视和采用,有利于改变了传统课堂中静态和单向的人际交往模式,能逐步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局面,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讨论”会真正地落到实处,让学生从中受益,让教学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文学荣编著.《做智慧的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应关注的55个问题》.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2]《初中教学研究》.江苏省教育学会初中教育委员会主办.

[3]《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主办.

[4]《新课程教学案例》.《南北桥杂志社》.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协办.

上一篇:企业经营部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大学生优秀团员自我鉴定书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