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关系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精选9篇)

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关系 篇1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a)孔子的师生观:一是以“道”为凝聚力,形成政治理想至上的独特的师生关系。二是以“礼”界定“仁”,严格恪守上下尊卑的伦理道德。

(b)布贝尔的师生观:一种纯粹的十足的“我—你”关系,亦即“对话”、“包容”和“共享”关系。

2、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动态的、平等的、民主的交往关系,是一种基于“对话”基础上的教学活动。教与学的关系具有多向性、相互性、自主性等特征。教与学的关系不是高级与低级的关系,而是教服务于学。

3、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不能完全割裂的内在联系。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反过来,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互联系的,间接经验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是学生通过亲身探索、发现、实验、操作等形式获取知识;间接经验是学生通过听课、读书等方式,从教师(等他人)、从书本那里获得的知识经验。

5、动力与操作的关系:相互配合完成教学活动(既要有动力来发动和维持,又要有一定的程序、方法、形式来具体操作)。

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关系 篇2

一、教与学的关系

尽管外语教学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但是, 不可否认, 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为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教学大纲等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以教学活动的形式去实现的。教师“闻道”在先, 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受过专门的外语教育训练。因此, 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进度、结果和质量等诸方面, 都要由教师决定和负责, 教师始终居于教学过程的领导地位。但是, 这绝不意味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语言技能, 都要靠学生自己主动的去学去练, 这样才能有长进, 教师的作用只能是主导而不能包办代替。因此, 英语教学过程必须革除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 成为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成为学生积极学习、逐步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犹如“导演”, 学生犹如“演员”, 也就是说,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之中。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学得快、用得活。所以说,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此外,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教材、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对学生来说, 都是外在的东西, 是学习的外因。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使这些外在的东西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东西一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交际能力以及智能、品德、性格等。所以, 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外语学习的动力问题。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外语学习的差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习者在生理和认知上的差异, 这些差异包括学习者的年龄、智力、语言潜能、认知风格等。教师要对学习者进行启发诱导, 给学生指明认知的最佳路线, 有扶有放, 充分发挥学习者认知的主观能动作用, 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 把外语学习活动逐步推向前进。然而, 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代替不了学生外在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全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要在学生身上得到反映。从辩证的观点来看, 人不是环境的消极产物, 而是在积极主动地作用于环境和改造环境, 从中接受教育和影响。人既是环境的产物, 又是反映和改造世界的主体, 没有主体的能动作用, 任何环境和教育都起不了作用。因此, 没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就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 在教学过程的管理中, 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还得充分认识到, 学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 是积极的活动者, 所以要求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容器”, 简单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发挥其内在的学习动力, 才能学会独立思考, 才能主动进取, 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应该充分认识到, 教师教学不能只是传授知识, 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 及时教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

总之,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矛盾,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目的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 启发学生求知欲望这个内在因素。以教师为主导必须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加以制约, 否则一切都以教师为中心, 就会忽视外语教学的特殊规律性;学生为主体也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下, 否则, 同样会违背外语教学的特殊规律。因此,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与学这个基本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首先,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的依据, 也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是以教材为传播中介。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社会需求以及学生层次和发展特点进行选编的。因此, 教师对教材的性质、功能、内容和结构等, 都要深入了解, 特别要注意了解教材的整体, 熟悉教材, 具备与教材相关联的广博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灵活运用教材, 激发学生, 鼓励学生进行更有效地学习。在了解教材的基础上, 教师要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 就得讲究教学方法。首先, 教师要了解各种外语教学方法。例如, 语法翻译法、语言结构法、听说法、意念一功能法、交际法等。教师必须弄清楚各种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应用原理和条件、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劣得失以及应用的方式和步骤等。其次, 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学的技能, 形成教学的技巧。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计划的编制、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具的使用、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效果的诊断和补救, 等等。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对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研究, 教师才能对各种教学方法兼收并蓄, 取百家之长为己用, 逐渐形成自己教学的独特风格和优势, 熟练掌握和运用教学这门艺术。

应该说, 教材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工具, 教学方法则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 二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教材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其效能。因此说, 教学方法与教材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因材施教”, 其中“材”除指学生外, 还应包括教材, 即教学方法要针对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和应用。

三、结语

英语教学过程有两大基本任务, 即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传授英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英语教学过程由许多环节组成。英语教学环节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主要有目标、教材、教学、评定等四大环节。它们是既围绕着教师如何教, 又围绕着学生如何学而展开的。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 要注意处理好“教与学”及“教材与教法”两个基本关系。

参考文献

[1]亨利·法约尔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周安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2]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

[3]刘玉柱.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山东大学出版社, 1986.

[4]皮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孙耀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5]于北辰.高等教育管理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8.

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关系 篇3

关键词:师范院校:武术套路:教学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005-01

1前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和成功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师范院校武术套路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在目标、内容、方法、考核上仍存在若干问题。为此,本文将对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且提出解决矛盾的基本对策,旨在为套路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武术态度。

2师范院校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2.1教学方法陈旧,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一直采用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高度统一的教学模式,所有学生无论基础好差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规定的教学内容。武术套路教学主要以“运动技能为中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全都围某一个项目的一个动作或一套动作进行。其教法和手段千篇一律:“讲解一示范一跟我学、跟我做、跟我练,纠正错误”,课堂秩序井然有序,学生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对武术课不感兴趣,学生的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这与教法陈旧和用之不当密切相关。

2.2武术基本功、套路的枯燥性与大学生追求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的心理之间的矛盾

拳谚曰:“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可见,武术基本功的重要性,基本功是练好武术的前提和基础,应贯穿于习武的始终。但是武术基本功,例如蹲马步、踢腿、压韧带等有枯燥性、劳累性的特点;另外,套路演练水平提高阶段的习练也缺乏趣味,而当代大学生普遍喜欢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希望在快乐中学习,武术套路的这些消极特点与大学生追求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的心理相互矛盾,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速了他们的兴趣转移。

2.3大学生追求“难、美”动作的心理与自身素质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喜欢武术的原因除了武术的攻防技击价值外,其次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武术的观赏价值。在套路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对简单朴实的武术动作普遍不感兴趣,相反,对那些“难、美”的动作兴趣比较浓,例如腾空飞脚、旋风脚、腾空摆莲等。“难、美”动作的完成是以良好的身体素质为前提的,套路教学面向的是学生大众,而不是专业运动员。许多大学生可能会由于自身素质不好而不能完成这些动作,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2.4教学评价的统一性要求与大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

武术套路教学评价一般是从套路完成情况、动作规格、劲力和节奏、熟练程度与连贯性四个方面进行统一评定,然而,当前的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招收的学生,大多数没有良好武术基础,由于身体素质、认知、情感、智力、性格等因素的原因,大学生在学习上不免存在个体差异性,这就使教学评价的统一性要求与大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挫伤了那些武术“天资”较差的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解决矛盾的基本对策

3.1更新观念,转变思想

改革的理论总是和改革的实践共存的,所以转变观念必将伴随着改革的实践过程。目前,制约和影响我国院校武术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因素来自于传统的思想和旧观念,如果不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举步维艰。因此,武术教师首先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禁锢,树立现代教育观、体育观。其次,根据现代体育专业武术课程发展的需要,武术教师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扎实而精深的专业知识及广泛深厚的学科以外的科学文化知识,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开设多元式的武术课程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内心需要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武术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其乐融融的现代型教育观。

3.2突出武术的技击性

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整套练习。整个武术套路中除了几个过渡动作外,其余的动作都有攻防含义,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性,武术失去了技击属性也就不再是武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大学生的心理出发,突出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初学动作时,教师要对各个动作进行攻防含义的讲解,还可以与大学生进行攻防演示,加深大学生对动作的理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初步掌握所学动作后。即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攻防转换的打斗练习,这些动作最好与所学的动作类型相似,这样不仅满足了大学生的“打瘾”,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还巩固了所学习的动作内容,提高了大学生的防身自卫能力。

3.3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未来社会对不同层次、规格人才的共同要求,就是能力的培养,这是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武术课程教学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和各项运动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要在教学中强调以教师精讲、引导、指导下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方法上,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注重科学性和实效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法

多年来,武术课一直以学生能否完成一套或几套武术套路动作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无论学生基础如何,层次怎样,追求的目标就是一个,及格或者高分,学生完全是在被动学习。这种考核的最大弱点是在每个学生面前都是“一刀切”,仅仅注意到武术教学的结果。而不注意武术教学过程的评价,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因此,要加大考核改革力度,考试中除规定内容外,应增加自选内容,改变考核方法,把注重结果的评价转变为过程的评价,并将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出客观公正、以人为本分层次的考核制度。

4结束语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 篇4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学生个体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间接经验,即由书本、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

2、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①就学生的认识任务而言,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地接受间接经验,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这是因为:a、间接经验经过特殊的加工并且有教师的指导,学生通过它掌握知识便捷而有效;b、学生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间接经验,可以不受个体时空的限制,避免走前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从而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基础知识接受过来,使个体的认识达到同人类认识水平一致的高度;c、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和改造世界,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②就教学中教学的任务而言,学生在教学中主要的不是探求新的真理,而是学习和继承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即书本知识。

3、也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强调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因为学生的认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通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学生的间接经验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以间接经验为主并不是不要直接经验。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偏面观念。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2、掌握知识是智能发展的主要基础。(正面)学生的智能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反面)离开或排斥掌握知识,智能发展无从生长。

3、发展智能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事实)实践表明: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

① 教师应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是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②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知识虽然并不等于智能,知识掌握得多也并不一定表明智能发展得好,但两者互相联系,教师调动学生

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就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③ 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

了解实质教育派和形式教育派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

2、教学为何具有教育性?

① 从社会要求看,教学活动是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来开展的,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

② 从教学内容看,科学知识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③ 从教学手段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具有教育因素;

④从教师看,教师是具有一定思想观点的人,在教学中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立场、观点、个性特征,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

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目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对学习的积极性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因此,教学具有教育性。

说教学具有教育性,并不是说掌握了知识就等于提高了思想,养成了优秀的品德,关键是要看学生如何接受教学,如何掌握知识。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运用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煤焦油泵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2、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理由是:

① 学生在各方面并不成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德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安排,需要教师的指导。

② 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

③ 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有较丰富的知识。

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使身心各方面得到发展;否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3、相对学习对象而言,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理由是:

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有被学生主动地吸收、消化才能为学生所掌握;

② 学生虽然许多方面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仍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必然会削弱教学的效果。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 篇5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知

可使用课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课题。

二、识文认字,检查预习1、2、3、4、5、出示本课生字(带拼音)学生认读

出示生字所组的本课词语(去掉拼音的)学生认读 多音字处理 重点生字的字形处理 指导书写本课重难点的生字

三、品读感悟,理解课文1、2、3、4、初读课文,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段落的学习,抓住重点字词句的教学 学生谈感悟 指导朗读

四、自主检测,巩固延伸 可以用小练笔的形式

论沟通过程中的人际关系论文 篇6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师生关系; 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规律; 成功的师生沟通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认知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度及信任度。“亲其师,信其道”, 这句出自《学记》的古训一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

一、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美国教育家季洛特说:“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联系,方能夺得每个学生的心。”

成功的教育,是通过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有效程度来决定的。教师首先要有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教师还要养成这样的一种意识:学校开展的所有工作,都是在这种师生关系中进行的,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师生沟通实践中应遵循的人际交往规律

师生沟通的实质是一种人际交往,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师生沟通必须遵循一般人际交往的普遍规律。

1、事半功倍的“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称为“第一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有关人际知觉的经典内容。社会心理学家通过许多实验证明:在人际交往中,对某人的最初印象,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对该人以后一系列心理及行为特征的解释。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2、不可忽视的“动机效应”

心理学认为,人从事任何活动都是由需要产生动机,再由动机激发行为的过程。而动机作为人各种行为的内在因素,教师需要经常思考自己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和认知自己的“良苦用心”,只有当学生认定教师一方的沟通动机是善意的,师生沟通才能有良好的开端。

3、营造温馨的“自己人效应”

当学生了解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后,教师还需与学生进一步拉近心理距离。这时,要更多地寻找与学生共同的话题点,各抒己见,让他们视你为“自己人”,使双方的沟通不断融洽,沟通才能深入下去。这就是人际沟通中的“自己人效应”。

4、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此消彼长”效应

沟通一般都有明确的目的,因而就产生了“究竟是谁影响谁”这个最关键的问题。在师生沟通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希望对学生产生影响,并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导向作用,但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发挥自己的影响力,那么沟通的目的就无法实现。反之,还很有可能被学生所左右,陷入尴尬、甚至“悲惨”的境地。

三、可能影响师生有效沟通的负面因素

1、对师生关系的错误定位

相对于年轻的学生,教师在丰富的社会经历、权威的知识见解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而正是这种优势,使得部分教师往往有种“高大上”的感觉,一旦处理不好,则容易拉大师生间相处的距离,造成沟通上的落差和师生间的不平等地位。如果教师习惯于维持自己的权威地位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习惯于单向沟通而不注意倾听,那么,这种缺乏平行沟通与双向沟通的方式会使得学生因畏惧而不敢接近,害怕相处,沟通意愿减弱,或者厌烦老师,一有机会就想从教师身边消失,使得教师即使有再好的沟通愿望也无法实现。如一些学生嫌老师“唠唠叨叨”,根源可能就在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错误定位。

2、以“我”为主的本位主义思想

本位主义,其原意是指习惯固守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以己度人,甚至还有些自恋和自大。教师如果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始终从本位主义出发,就会容易使自己陷入一个过于自我或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这种师生间的本位主义交流,使得教师喜欢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学生,认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最好的意见,容易缺乏对学生情感和需要的理解与尊重,把学生视为灌输自己一切价值观的最好对象。学生会因此产生抵触、抗拒和排斥心理,拉大师生情感上的距离,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故而严重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如一些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后你一定会懂得我是真正的为你好”等一系列强迫癖的表现。

3、不懂变通的角色固着思维

一个人在社会中身份是不断变化的,如一位女教师可能要扮演教师、妻子、女儿、媳妇、领导、职工、乘客等多种不同的角色。每种角色都有一定的行为模式,教师的行为特点也得有相应的变化,如果不能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场合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行为,始终固守一种角色,就是角色固着。角色固着会给人际沟通造成较为严重的障碍,对于师生沟通来说,当教师扮演的角色十分适宜时,师生沟通就会比较顺利;如果教师固着于某种角色不善转换,师生沟通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调节角色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难做到的,因为人的大脑里都有一套警戒调节系统,它会根据情况随时调节人的行为,但如果是在非常熟悉的人面前,这套警戒调节系统有时就会“渎职”,甚至连对方在对你有所暗示时还不能察觉。教师在他们的学生面前就经常会犯这类错误。

4、将不良情绪带入沟通交流

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关系 篇7

一、课前准备是课堂讨论的基础

教师在课前要对讨论的问题做充分准备, 估计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制定严格的讨论方案, 尽量做到心中有数。具体来说, 教师应在课前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 精心设计讨论题目

提出一个恰当的讨论题目是实施课堂讨论的前提条件, 讨论题的设计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有趣的讨论题, 能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兴致, 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活跃, 使讨论处于越来越热烈的氛围之中。如在讲“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政府宏观调控”时, 我分别设计了两个题目:“假如你是一位彩电厂的厂长, 你将怎样提高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假如你是国务院总理, 你将采取什么措施刺激经济增长?”看到这类题目, 学生的自我感觉很好, 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一下子提高了。有的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整个讨论的气氛活跃、热烈。

2.“实”。

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听闻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些事情作为讨论题, 学生就不会感觉到遥不可及, 反而感到亲切、自然。如在讲“前言”和“价值规律”的内容时, 我分别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题:“如果你买到的商品是假冒伪劣产品, 该怎么办?”“有人认为夏天购买皮衣冬天卖, 冬天购买空调夏天卖可赚大钱。假如你是商人, 你认为如何?”通过讨论,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经济头脑, 而且使学生懂得如何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热”。

即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有时比较复杂, 且处于变动之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 有些热点将会冷却, 也可能会出现新的热点。生活在新世纪的学生很关心这些问题, 但仅凭现有的知识水平不可能完全理解它们。这时,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设计一些难度稍低的论题。如讲“兼并、破产”和“我国的对外关系”时, 我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假如你的父母下岗了, 你该怎么办?”“‘一国两制’可否用于解决台湾问题?”这类题的讨论, 不在于学生讨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只要能言之有理也就达到目的了。

(二) 认真指导学生选材

材料选择的多少、好坏, 直接影响讨论的效果。选材时, 教师应积极指导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 收集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报刊杂志、图书馆、网络、课本中搜寻资料, 或进行社会调查收集信息。收集的材料一方面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 另一方面又要贴近学生生活, 切忌追求新奇怪诞的内容, 也不能随意选一些牵强附会的东西, 甚至是一些小道消息, 应注意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典型性。

其次, 筛选材料。我们应对多渠道广泛涉猎的各种材料和信息进行删减, 精心地挑选, 科学地分类, 要经过一个“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筛选过程。

再次, 整理材料。我们应根据讨论中问题设计的先后、难易、深浅, 对筛选的材料进一步整理、概括, 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问题设计”, 利用材料结合讨论内容写好发言提纲, 做好发言准备。

(三) 合理安排讨论形式

课堂讨论的空间设计关系到讨论的气氛, 教师为了创设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 使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状态下进行创造性的探索, 可选择以下讨论形式。

1. 传统式的讨论。

教师站在讲台上, 学生坐在课桌旁, 虽然这种方式简单、易组织, 但教师有居高临下之感, 学生也有压迫之感, 很难形成平等的气氛。

2. 圆桌式的讨论。

将课桌一排排围成圆形或长方形, 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 这样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自然就能形成。

3. 茶话式的讨论。

一间大房, 几杯淡茶, 若干张条凳, 一边欣赏着美妙、柔和的轻音乐, 一边侃侃而谈, 在宽松和自由的环境里, 思维任意驰骋, 此种感觉, 确实与众不同。

二、突破主题是课堂讨论的关键

课堂讨论犹如“放风筝”, 教师既要让风筝自由自在地飞翔, 又要紧紧抓住手中的线。课堂讨论的成败, 关键是教师能否正确发挥其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 会“设疑”

教师要注意对提出的论点巧妙设疑, 循序渐进, 找到讨论的契机, 引导讨论步步深入。设疑可从两方面入手:其一, 先易后难, 逐层深化。教师设计问题时, 要符合学生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如讨论“商品的价值”时, 教师可先写上“一把斧子=15公斤大米”这一等式, 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提问:“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人类劳动——在产品中都凝结了人类劳动——都是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设疑方法, 可以不断地深化学生的认识。其二, 在看似无疑处设疑。有些知识貌似无疑, 但却蕴涵着丰富的智力因素, 教师可根据讨论内容挖掘隐藏在背后的“潜台词”, 抓住“教眼”设疑。如讨论“企业的经济效益”时, 教师可提问:“企业的利润越高, 经济效益就越好吗?”然后, 教师可让学生在感到困惑的地方提出问题。这样既增加了知识的难度, 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 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巧“点拨”

治国讲“把握机遇”, 作战讲“抓住战机”, 讨论点拨也要讲究“时机”, 即“适时而点, 相机而拨”。点拨要掌握火候, 恰到好处, 当点则点, 该拨则拨。如讨论“有钱就有粮, 无粮也不慌”时, 有个学生说:“只要有钱, 就可以买到粮, 即使在国内买不到, 可以到国外去买。”对此, 有些学生认为对, 而有些学生则认为不对, 但又不知如何反驳。此时, 教师可加以点拨:“同学们, 国际粮食市场的形势如何?这一形势对我国有利吗?”学生会很快对自己整理的资料进行分析、思考, 最后明白:“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粮食来满足中国13亿人口的粮食需求。要解决吃饭问题, 只有靠自力更生。”通过教师适时、相机的点拨以及学生的积极思考, 学生终于明白了道理, “发现了真理”。

(三) 善“引导”

讨论中, 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独立思考, 各抒己见, 大胆地交流, 又要紧紧围绕中心做好启发引导工作。具体来说, 教师应考虑以下两方面内容: (1) 讨论内容上的引导。如论题“金钱是万能的吗”, 在谈论时, 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认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货币的作用、货币的主要职能, 从而认识货币并不是万能的。最后引导学生把调查来的情况进行汇报, 注意应有正确对待金钱的实例, 也要有错误对待金钱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实例。 (2) 具体操作上的引导。当讨论不起来时, 教师要设法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当讨论出现卡壳时, 教师要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当讨论出现分歧时, 教师及时指出, 避免在细节之处纠缠;当讨论出现错误时, 教师要给以及时纠正;当讨论偏离中心时, 教师要突出重点, 剔除派生的问题。

三、总结提高是课堂讨论的延伸

总结、讲评主要由教师来做, 概括出一个比较符合目标要求的结论, 指出讨论的优缺点, 进行补充与提高性讲授, 目的是引导学生辨清是非曲直, 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师也可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讲评, 使学生明辨正确与谬论所在, 从中受到启示和提高。如对“金钱是万能的吗”的讲评时, 教师或学生可按讨论中引导的顺序总结, 重点在最后一部分, 达到让学生不做金钱的奴隶, 不把追求金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目的。总结讲评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延伸和提高知识的过程。当然, 总结讲评是要注意三点:其一, 简明扼要, 突出主题, 还要解决学生在讨论中没有明确的问题。其二, 以理服人。有些疑难问题, 教师要阐明自己的观点, 讲解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切忌以教育者自居, 或以教训的口吻强制让学生接受, 这样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其三, 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对一些有争议问题, 学生一时想不通, 教师不能强求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因为对任何问题的认识, 总有一个过程, 需要一定时间, 不能急于求成, 否则“欲速则不达”。

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关系 篇8

摘 要: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既关系到城市的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也关系到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和“十三五”期间城市发展的布局。本文以新疆阿图什市为例,重点讨论本区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期为当前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阿图什市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8.028

Abstract: Peri-urban permanent demarcation of basic farmland protection work both to food securit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 of arable land, but also to adjust and improve the urban development "Thirteen Five" period central city land use planning layout. Taking Artux city as an example, focusing on the region's permanent demarcation of basic farmland mai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with a view to a permanent basic farmland around the city current delineation of reference.

Key words: urban periphery; permanent basic farmland; Artux city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消耗的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因此,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工作是一项影响重大的、有全民共识的国家战略决策[1]。同时,耕地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不仅作为一项课题需要被深入研究,也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视[2]。大多地区考虑到当地今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中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任务量而存在划远不划近、划劣不划优的现象。对此,各地政府应切实肩负起法律和政策赋予的主体责任,按照耕地数量和质量并重管理的要求,在加强和完善已有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基础上,将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现有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耕地,将良田沃土、绿色田园永久留给子孙后代。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对于耕地保护工作绝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就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实行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并重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优化城市发展格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3]。2014年国土资源部联合农业部共同部署开展了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2015年又下发14号文对106个重点城市周边提出了初步划定任务,要求切实做好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4]。

本文通过介绍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工作要求、工作步骤、初步成果等方面总结分析了此次阿图什市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前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研究区概况

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阿图什市隶属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地处东经75°30′~78°28′、北纬39°24′~40°45′之间,边境线长129 km。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干旱少雨,无霜期长,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大。博古孜河和恰克玛克河是市境两大主要水系。境内天然水资源7.376亿m3,其中地下水3.148亿m3,地表水4.228亿m3,年引水量3.64亿m3,其中引用地表水3.22亿m3,引用地下水0.42亿m3。土壤有机含量低,质地较黏重,结构性差,缺磷,少氮,钾较丰富,以灌淤土为主,潮土、棕色荒漠土、盐土、水积土也占有较大面积。

1.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阿图什市是克州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基础设施较好,特别是城市建设发展较快,交通方便,商业发达,个体工业品贸易市场极为繁荣,被誉为“国际大巴扎”和“帕米尔高原上的商品集散地”。全市有维、柯、汉等11个常驻民族。2013年总人口26.3万余人(不含流动人口)。2013全年阿图什市实现生产总值3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亿元,增长6.81%;第二产业增加值8.52亿元,增长16.97%,第三产业增加值20.86亿元,增长15.2%。

2 研究区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

2.1 工作要求

(1)此次划定工作拟划入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与已有基本农田面积之和应达到下发初步任务范围内总耕地的60%以上。

(2)此次划定工作应以研究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管制分区为基础,按照允许建设区“鼓励划”、有条件建设区“尽量划”、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应划尽划”的要求,最终使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拟划入比例达到下发初步任务的80%以上。

(3)划定工作完成后应达到耕地集中连片程度、平均质量等级有所提高的目的,同时能够起到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控制城市无序扩张、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作用。

2.2 工作步骤

2.2.1 调查摸底 阿图什市此次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是基于阿图什市最新变更调查成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质量等别评定和地力评价成果等进行开展的。通过外业调查和内业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阿图什市现阶段未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的数量、质量、布局等进行了调查和摸底。

2.2.2 核实举证 研究区相关部门在经过摸底调查工作后基本掌握了全市尚未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范围的城市周边的耕地状况,对不能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城市周边、交通沿线的耕地进行统计并且向上级提交了相关的证明材料。

2.2.3 制订方案及组织实施 根据上级下达的划定任务,阿图什市人民政府组织国土资源、农业主管部门编制了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方案。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当地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划定工作。

2.3 工作成果

阿图什市耕地总面积655.78 hm2,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初步下发任务为653.74 hm2,拟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488.71 hm2,占下发初步任务的74.76%。下发任务中限制建设区内耕地面积为72.08 hm2,拟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范围的耕地面积为54.09 hm2,占下发初步任务的75.04%。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可知:此次阿图什市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完成后,拟划入的面积与已有永久基本农田之和达到下发初步任务范围内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限制建设区拟划入比例尚未达到该范围内下发初步任务的80%以上。

3 存在的问题

本文结合新疆阿图什市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实践认为,目前关于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问题上。

3.1 数量难保证

国家规定下发的初步任务总面积中扣除其中已纳入土地变更调查面积后,拟划入的面积与已有的基本农田之和须达到初步任务范围内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拟划入比例达到该范围内下发初步任务的80%以上。根据研究区划定成果得知此次划定工作达到了下发初步任务范围内耕地总面积的60%的要求,未达到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下发初步任务的80%的要求。

3.2 质量参差不齐

阿图什市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大部分为裸山、裸地,难以利用,全市其他土地面积在50%以上,农用地由于受到水资源的限制,大部分集中在自然和人工河流域或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带。因此并非所有拟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的耕地都是高质量、高产能的优质耕地,为尽量完成上级下达任务而不得不将本区域内质量差、产能低的耕地也划入基本农田范围[5]。因此,阿图什市此次拟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范围的耕地质量有优有劣,参差不齐。

4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4.1 保证数量

划定工作完成后未达到上级下达任务量的地区一般需要进行补划工作,通过后期的补划工作以确保永久基本农田的数量。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扩展边界来实现,即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界线的基础上适当扩展1~2 km边界,但是不能单纯地向外扩,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扩展。

4.2 兼顾质量

保证数量是首要任务,但是对于部分县市而言,土地资源禀赋不高,土地利用难度大,耕地资源本身就比较匮乏,如果一味地强调基本农田的数量或者达到初步下发的任务量而进行补划工作,无疑使得拟划入基本农田的质量难以保证。对此,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在地区总量可以保证的前提下允许同一地区的其他县市代补。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地区任务总量,也不会因为强调数量而忽视了质量。

5 总 结

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构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理论体系,是划定和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的重要保障[6]。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符合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护了耕地资源,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有效促进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能够有效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7]。此外,只有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工作划定完成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才能开展。由此可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之,划定和保护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永久基本农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永久稳定的基本农田对严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8]。因此,及时合理划定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对促进国土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9]。

参考文献:

[1]张满红.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工作20年回顾与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251-254.

[2]陈雪婧.基于GIS的昌吉市基本农田入选决策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5.

[3]渠霓,赖亦康.推进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六个建议[J].北京农业,2016,20(3):187-188.

[4]安济文.基本农田划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3,33(1):197.

[5]彭丹青.基于CA-Markov模型的潜江市基本农田划定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6]邓红蒂.规划修编与基本农田保护[J].中国土地,2005 (9):27-28.

[7]李自力,余丹丹,辜超.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实施及研究[J].科技广场,2015,18(9):224-227.

[8]钱凤魁,王秋兵,边振兴,等.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理论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3):22-27.

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关系 篇9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自诞生之初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当前高等学校的激烈竞争中,独立学院必须妥善处理其发展过程中继承与摒弃、回报与支持、互利与共生、辅助与支撑、融合与并进等关系,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竞争实力,获得长远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办学体制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产物。自它诞生之日起,即因其公办高校与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但是,随着近年来独立学院数量和招生人数的递增,逐渐表现出办学理念落后、产权归属模糊、办学水平参差不齐、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为规范独立学院办学行为,教育部公布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计划用5年的“过渡”期,引导独立学院向“撤”、“并”、“转”三个方向发展,今后几年将是独立学院的发展关键期。独立学院要想平稳渡过过渡期并有所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好以下五方面的关系。

一、独立学院与母体院校的关系:继承与摒弃

独立学院是母体高校的派生物和服务社会功能的延伸,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母体有着割舍不断的亲缘关系,依托母体成为其办学之初的生存基础和发展源泉。但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一方面有的母体高校对独立学院干预太多,使得其缺乏足够的办学自主权,制约了独立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有的独立学院过分依赖母体高校,一味继承母体高校的管理模式,忽视自身办学的特殊性,导致办学效益不高,发展后劲不足。妥善处理母体高校和独立学院两者的关系,无论是维护母体高校品牌效应还是促进独立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独立学院在办学之初,应该继承和借鉴母体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但是这种继承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将先进的理念和有效的措施与独立学院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与自身的办学定位相结合,与市场规律相结合。由于独立学院办学的特殊性即按照市场机制运行,所以其在学校管理模式、教师选拔聘任、经费使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市场经济的原则。这种新型的办学机制给独立学院带来了发展优势。但其依托于母体高校,就不可避免地在教学管理方法、学生管理模式、人事考核管理、工资分配制度等方面受到母体高校的影响。现有的独立学院管理者多为母体高校的原相关领导,其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将母体高校的做法套用过来,而忽视了独立学院与公立高校的本质区别。独立学院摒弃母体高校思维定势的影响,坚持自己灵活新型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与母体高校保持继承与摒弃的关系,取其精华如校园文化氛围、教学质量管理等,弃其糟粕如传统的教师铁饭碗思想、人才提拔的论资排辈等。独立学院应根据学生的特殊身份和学习要求等,在深入分析母体高校教学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制定满足学生需要、符合学生实际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人事制度管理上,应实行全员聘任制,摒弃传统的铁饭碗观念,对教师实行绩效考核和能力测评,对不能胜任的教师定期培训或解聘,真正使优秀的教师获得优厚的报酬,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学生管理上,在借鉴母体高校现行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改革,如实行导师制、完全学分制、末位淘汰制等,加强学生管理,提高育人质量。

二、独立学院与投资主体的关系:回报与支持

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高校的品牌效应和智力支持,吸纳社会资本,提高办学投入,是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转型、办学机制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既缓解了国家投入高等教育经费的不足,也有效地利用了社会资金,增强了高等教育办学市场的竞争性,为高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面对形形色色的投资主体,如母体院校投资、企业投资、财团投资、个人投资等,不同的投资主体对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发展方向、目标追求等存在很大差异,正确处理好投资主体与独立学院的关系成为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独立学院的投资主体,其最主要的办学初衷是收益回报,而其中对经济收益的追求更为强烈,独立学院应该在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给投资者以较大的回报。通过经济收益激发投资者投资激情,使其从收益中拿出更多资金注入到学院的下一步发展中,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教学设备、添置图书资料、提高教师待遇等,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使得投资者收益不断提高,学院发展经费逐渐充裕。但是作为投资主体不能简单地将利益最大化作为办学投入的唯一追求。投资主体应该重视学院的长远发展,给学院领导层以充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支持学院各项建设。现有独立学院大部分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投资者基本为董事长,院长为董事会聘任,定期向董事会汇报工作,接受董事会的领导和监督。但一些董事会和院长的权责划分模糊,出现了外行管内行,董事会或董事长越俎代庖,没有给院长以充分的信任和权力,导致部分独立学院的院长成为董事会的傀儡。投资主体应该尊重聘任院长的办学理念,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尊重,保证其有职有权,明晰划分董事会和院长的权责,消除院长的工作顾虑,让其放手去干,最终使双方互利共赢。

三、入口和出口的关系:互利与共生

独立学院作为顺应社会教育需求而生的新兴事物,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成为其生存与发展的绝对依托,成为其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面对社会对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质疑,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力,成为提高独立学院社会声誉、树立其品牌效应的直接路径。通过就业出口的延伸来拉动独立学院招生人口的扩大,实现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质量、规模、效益的协调一致,成为独立学院生存发展的坚实基础。

独立学院面对激烈的市场办学竞争,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必须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体现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专业设置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成为独立学院投资者和管理者首要思考的问题。一些投资者一味地追求短期效益的收回,在专业设置上缺乏足够的前期调研,只是将新专业的投入成本作为是否兴办的唯一依据,主要以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为主,如语言学、管理学、教育学等,而忽视了专业的市场适应性和人才需求性。独立学院在设置新专业时,应“慎重论证,深度发展”。所谓“慎重论证”,就是要在分析自身办学条件的前提下,考虑母体高校的学科优势,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既要敢于突破传统专业,对于目录外专业又要慎重论证;“深度发展”是指在专业设置后,应就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发展方向作深度思考,注重专业的持续性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转变。课程设置必须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科逻辑为准则,与教学条件相适应,加强通识教育,注重文理知识的渗透,增加选修课程、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品格的融合渗透性培养。同时,应充分发掘学生其他方面的热情,如参与实践活动、参与社团组织等,将课程学习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寻找到受教育者的学习兴奋点,从而实现有形知识“无形化”,保障人才特色培养计划的落实。

四、外聘师资与专任教师培养的关系:辅助与支撑

现有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以母体高校在职教师兼职和退休教师为主。办学之初,作为独立学院的投资方往往首先考虑通过外聘的方式来解决教学师资问题,这也符合教育部关于“独立学院要充分发挥校本部的智力、人才资源优势”的精神,使独立学院在刚刚兴办时就能共享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但是,随着普通高校的连续扩招,校内教师编制相对紧张,原有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大大增加,教学负担加重。在这样的情境下,校本部的教师再兼职独立学院的教学任务便会感到力不从心,教学投入不足,教学质量不能保证。近年来,不少独立学院也注意自身专任教师队伍建设,以逐步形成以自有师资队伍为支撑、外聘教师为辅助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梯队。

起初,独立学院的人才引进面临一些困难。随着近些年高学历毕业生的增多,很多硕士毕业生将独立学院作为就业的主要领域,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储备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独立学院应抓住机会,完善相关人事政策,努力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让人才“来得了、留得住、干得好”。首先,从社会的角度,应该注重营造关心和支持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鼓励企业、财团、社会基金等力量以多种形式资助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优秀学院办学举措的宣传力度,引导优秀高学历毕业生到独立学院工作,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建设和提高创造相对公平和宽松的社会环境。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法规和政策层面上给予独立学院专任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地位,在教师评职晋级、教师资格认定、医疗和其他各项社会保险的落实等方面与母体高校教师享有同等待遇。只有这样,才能为独立学院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解除后顾之忧。母体高校要由原先向独立学院“输血”改变为帮助其自我“造血”,从原先的只是向独立学院派遣教师为主逐步转变为充分利用校本部师资为其培训青年教师为主,帮助独立学院的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独立学院自身应将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发展人才作为学院长线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建立优秀教师培训专项基金,有计划地安排年轻教师参加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培训,充分利用现有校本部兼职高职称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实行“奖教金制度”,通过开展青年教师讲课大赛、教学研究活动等方式,为学院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努力为其解决住房、子女入学等生活困难,增强青年教师的心理归属感,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最终使年轻教师成为学院发展的中流砥柱。

五、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融合与并进

从现有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独立学院对教师的科研重视程度还不够,重教学、轻科研成为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没有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没有成文的科研管理办法、没有像样的教研科研成果等。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投资者教育理念滞后,没有认识到科研力量在学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专任教师教学工作量过大,使得年轻教师教学负担过重,无暇顾及科研;办学经费紧张,对科研资金投入不足;缺少研究力量,专任教师普遍职称水平较低,前期成果较少,在各项课题申报中处于劣势。中外大学发展史证明,一所大学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研,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科研,校园学术氛围的营造离不开科研,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科研。

上一篇:大学生骨科岗位毕业实习报告下一篇:做菜的初中日记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