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的几点思考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依法治校的几点思考(通用8篇)

依法治校的几点思考 篇1

依法治校是学校落实规范办学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新常态下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依靠法律,依靠教育的本质规律和规章制度来规范办学行为是我们学校管理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

近年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家长对学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家教矛盾、因校园安全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解决等,越来越凸显出学校的被动局面。因此,学校依法治校,规范办学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势在必行。

我校推进依法治校的设想

㈠理念先行,夯实依法治校基础。

1.成立领导小组,做好依法治校的实施与宣传。

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依法治校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党政负责人,各分管领导和家长委员会成员以及学校兼职督学组成。制定学校“依法治校实施方案”,按照地区相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学校工作重点,使依法治校工作有计划按步骤进行。与此同时做好依法治校的宣传工作,让全体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充分认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2.转变观念,规范办学行为。依法治校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学校要把法律知识作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和课时要求,改革评价机制和标准,实施过程性考察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把常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切实做好体育、艺术、品德、科学等非语数英学科的规范教学。

3.普法学法,提升法律意识。

提高教师依法从教能力。教师既要做好《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重要法律法规的学习,又要根据《依法治教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自治区教育厅、市区教育局关于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办学行为的政策、规定,明确自身权利,自觉践行法定义务,依法从教。

加强学生法制教育。通过校园网站、橱窗等宣传阵地普法,请法制副校长讲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法,营造法治文化氛围。

㈡构建依法治校长效机制。1.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学校章程》,将学校管理纳入依法治校的轨道,以《学校章程》为总纲,完善各项制度,把已有的制度对照《学校章程》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细致的修订,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应条款进行及时修改和废止。

2.加强民主管理,推进依法治校进程。

首先,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定期召开例会,审议和通过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及修改,对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提出意见,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二是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重大决策、财务收支、以及涉及教职工权益的事项,及时向教职工公布并接受监督;切实治理教育专项收费,严格执行公示制度,通过公示栏公示牌等形式,向社会、家长公布收费项目、标准及内容,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3.强化落实、增强执行力。严格落实《工作岗位责任》,对各类事故相关责任人执行问责制。严格落实

学校《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的有关规定,将学校的人、财、物及周边安全,环境整治工作责任到人,做到目标清晰。

㈢立足发展,依法管理增强实效。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强化教师师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提高职业素养,杜绝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抓好教风、学风建设;完善学校内部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坚决杜绝领导、教师自立名目、推销资料、办班收费等违规行为。

2.建立安全机制,依法保护学生权益。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尊重并维护学生的人格和权益。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继续做好学生大病和特殊病史、手术史的排查备案工作,加强对新校舍、新设施的安全排查,维护校园安全秩序。加强对教师学生的安全教育,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增强预防和妥善处理事故的能力,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家校矛盾和家教矛盾。

3.依法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在教师管理中,既要依法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他们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关心教师健康,改善教师待遇。特别是学校应从实际出发,站在大局的角度,担当起保护教师的责任。

依法治校的几点思考 篇2

一、依法治教的重要性

依法治教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 它对于保障教育事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一) 依法治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要求

当人类社会站在21世纪门槛之上时, 知识经济就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并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与此同时,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教育成为了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实行依法治教, 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必须顺应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 加强教育改革力度, 重视教育法制建设, 迎合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通过全面推行依法治教, 保证我国的高等教育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

(二) 依法治教是保障公民享受受教育权利的重要途径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虽然《宪法》有如此明确的规定, 但现实中, 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受教育者往往处于被教育、被管理的弱势地位, 其法定权利常常遭遇到各种侵犯。因此, 需要在法律法规中对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更加明确的规定, 需要通过法律进一步规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参与教育的行为, 需要大力推行和深化依法治教工作, 以保障受教育者真正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权利。

(三) 依法治教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有效手段

当今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由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 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均受到猛烈冲击, 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也不例外, 尤其是随着西方腐朽意识形态侵入大学校园, 造成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混乱, 甚至使一些人误入歧途。加之我国高等教育逐年扩招, 教育规模越来越大, 教育活动日渐复杂, 要有效协调处理各种教育关系, 解决教育纠纷, 必须实现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 唯有如此, 才能维护好高校和谐稳定发展的大局。

二、目前高校依法治教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起步较晚、起点较低, 因此, 在高校依法治教的过程中, 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育立法工作明显滞后,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当前, 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 办学规模迅速扩大, 办学形式更加丰富, 尤其是近十余年中, 民间资本逐渐进入高等教育系统, 导致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公办高校开办二级学院的数量猛增。随着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市场化, 随之引发的教育法律问题也更多更复杂。虽然我国已经建构了以《教育法》为主干的教育法律法规框架体系, 但从实际需求来看, 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还远未达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数量要求和质量高度, 教育立法工作明显滞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实际, 解决具体教育法律问题时, 常常发现一些规范文辞含糊, 难以操作, 某些领域还依然是法律空白。因此, 急需补充配套的法律法规, 出台操作性强的法律条文, 避免含糊不清和“法律空子”出现。

(二) 教育普法工作流于形式, 缺少实质内涵和实效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 我国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普法教育活动。大学生是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宝贵人才资源,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 相应的与教育相关的普法工作必当大力开展。然而, 我们发现, 尽管接受过专门系统的普法教育, 但很多高校领导、高校教师、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素养、法治精神依旧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某些人的实际状况甚至令人担忧。倘若教师尚且如此, 试问学生更何以堪?如此的教育普法工作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缺少实质的知识内涵, 教育效果自然不佳。

(三) 教育主体的守法意识不强, 自觉性尚未养成

尽管我国的教育法制建设已发展了二十多年的历程, 高校法治宣传工作也是并驾齐驱, 但大部分教育主体依旧法律意识淡薄、自觉守法的习惯还未能养成。从总体上讲, 高校教育主体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不知法、不懂法甚至漠视教育法律的情况屡见不鲜。教育主体自觉守法的思想境界不高, 加之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 逐渐滋生出以权代法, 以钱代法的现象, 教育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教育主体的维权意识也不强, 某些人由于存在人为的思想障碍导致其缺少依法维权的勇气。

三、关于高校优化依法治教的几点思考

(一) 重视教育立法工作, 健全教育法律法规

英国著名学者哈耶克认为:“法治意味着政府的全部活动应受预先确定并加以宣布的规则的制约———这些规则能够使人们明确地预见到在特定情况下当局将如何行使强制力, 以便根据这种认知规划个人的事务。”可见, 建立一套权威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教育法律体系是高校治教合法性的重要基础, 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实现高校动态稳定的重要保证。当前, 国家要高度重视教育立法工作, 加强教育立法的规划, 增加立法投入。要特别重视对教育新生事物尤其是教育问题事件的立法调研, 破除因立法供给不足或一些规章制度不统一而引发的矛盾问题, 加快建立一部高层次、高水平的专门法律, 确保依法治教有法可依, 尽量减少法律上的漏洞。要加强对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规律的前瞻性预测工作,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立法经验, 通过引进、利用以克服我国教育立法滞后的现象。要系统全面地看待教育法律问题, 在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条件下, 适当扩大地方人大和政府的立法权限, 做到集权和分权的有效融合, 促使教育法律问题的解决过程始终做到有法可依。

(二) 完善教育普法机制, 提高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素养

邓小平明确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 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因此, 要增强高校依法治教的效果, 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 要从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校的高度, 重视对高校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普法教育工作, 以提升其遵守和执行教育法律法规的能力和水平。其次, 要增加对教育普法活动的经费投入, 要全面系统的进行经费规划, 统筹安排, 有计划、分步骤地在全国各大高校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普法教育活动, 尤其是对民办高校的普法经费要加大投入和监管, 以确保其真实落到实处。再次, 要有效运用各种普法媒介和载体, 既形式多样又内涵丰富, 营造良好的普法教育学习氛围, 扎实有效的推进教育普法工作, 要防止形式主义, 要使教育法律法规的内容真正深入人心, 并融入高校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

(三) 完善教育法律救济制度, 健全教育法律救济机制

“权利与救济是唇齿相依, 没有救济, 权利就只是一纸空文。”因此, 我们在构建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同时, 还必须健全相应的救济制度和救济机制, 这对于维护事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并真正让高校实现依法治教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 首先应该扩大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诉的事项范围。大学生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对象,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引发的与学生相关的争议比较常见, 既有在学校行使教育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发生的侵害学生权利的争议, 也有与教育活动相关的一些诸如侵犯学生的人身权、财产权等的民事争议, 这些争议都应该纳入高校申诉机构的受案范围, 让当事人的矛盾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其次, 高校申诉处理委员会要做到公平、公正、合法, 严格履行回避制。以高校大学生的申诉为例, 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0条规定: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的参与度必须落到实处, 切忌只是形式“点缀”, 在受理具体案件的过程中, 被处理部门的负责人要进行严格回避, 不能参与最终表决, 否则有失公平正义。最后, 还要建立申诉与诉讼有效衔接的救济机制。当事人权益遭受侵害之后, 可以选择向高校内部的申诉处理委员会申诉、对申诉结果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机关机构再申诉, 教育行政部分的申诉结果要具有终极性。此外, 当事人也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依法做出判决, 对判决结果不服的, 可以依法上诉。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高校系统而言, 依法治教更是当务之急, 倘若不正视和及时施行依法治教, 势必会在高校改革发展中衍生出许多棘手的问题, 从而成为制约高校和谐健康发展的瓶颈, 最终影响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 2012.

[2]徐聆.依法治教的重要意义及途径[J].中国民族教育, 2013 (01) .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依法治校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党的领导;法制建设;普法教育

“建设法制中国”“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明确作出了“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结合学习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思想”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本人的体会是: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全面加强法制建设,坚持普及法律教育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途径。

一、加强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这首先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和正确决定的。再次是由“四项基本原则”确定的;最后是历史、现代和将来所必须的。中国的历史已充分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解放中国。中国的现实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将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发展创新不仅使中国不断壮大,而且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且正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要实现依法治国,也同样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实现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是基础

法制是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各项法律制度,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的法律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中全民智慧,代表人民利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母法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他是全民意志的体现,要实现依法治国,完善法制。必须抓好以下基础工作。

1、要维护法律法规尊严,严肃执行现有法律,确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国内外情况变化,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完善、补充、废除、制定。使法制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2、必须根据我国特色,加强执政党内部的建章立制。通过党内的建章立制,强化党纪党规建设,把执政党的权力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使其在法律制度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切实做到治国先治党。通过一整套全面系统的党内规章制度来约束、监督权力的使用,高悬党纪和国法两把利剑,才能确保依法治国的实现。

3、加强法制建设,应首先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再好的法律法规都要靠人来执行。因此,要实现依法治国,就必须造就一支高效、公正、廉洁的执法队伍。毋容置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伴随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具有我国特色的执法机构已基本健全,执法队伍不断加强,“公、检、法、司”职责明确,为维护法制尊严,打击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稳定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必须看到,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形色色的诱惑,执行队伍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表现在有的人员素质不高,良莠不齐,甚至执法违法,有的经不起金钱美色等糖衣炮弹的打击,甚至不顾党纪国法,充当黑社会和违法分子的保护伞。近年来一些公、检、法、司队伍内的高官和普通执法人员腐败行为的相继曝光,充分说明公、检、法、司队伍的建设亟待加强,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如不解决,势必影响依法治国进程。

4、依法治国必须确保政令统一,不得政出多门,更不得各行其是。政令统一就要保证上至国家各部、委、办,下至各省(市)、自治区人大及各级地方政府发布的各种地方立法(条例、命令、办法、制度、决定等等),均应符合全国人大颁布的各项法规,真正做到“下级”服从“上级”,严禁政出多门。杜绝此地禁止,彼地可行。致使人们不知所是,左右为难。同时,避免法律盲区,防止打法律“擦边球”。

三、坚持普法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的有效措施

坚持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是确保“依法治国”的有效措施。对此,应注意分类教育,重点培训和分类普及工作。

1、首先,要对我们的各类各级“官员”进行教育。古人曰:“天下难治,人皆以民为难治也,不知难治者,非民也,官也”。古人所论,至今仍不失现实意义。对此,习近平同志早年在福建主政建宁期间就曾对某些党员干部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权力无论大小,都是人民给的,也只能受命于人民,为人民谋利益。人民把权力交给了我们,我们在使用权力的时候,就要让人民放心”。毛泽东同志也早就教导我们“我们的一切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但是,现在我们有些干部,却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信念动摇,目无党纪国法,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干违反党纪国法的勾当。他们有的官商勾结,贪污腐败;有的重利贪色,收敛钱财;有的跑官要官违法违规提拔他人,营造私人圈子......。其犯罪手段之恶劣,涉及范围之广泛。(党内政府内、军队内、企业内、文教卫生高校内均有)受贿数额之巨大,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之严重,都创建国之最。严重地践踏了党纪国法。幸亏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及时挥起党纪国法的利剑,出台各项规定,派出巡视组到各地检查,全力惩治各种腐败,拍住了一群“苍蝇”,捕住了一批“老虎”。体现了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得到了人民的坚决拥护。同时也证明了“治国先治官”的必要。鉴此,要推行依法治国,首要的问题要对各级官员进行普法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惧法、守法。要将“官员”的守法情况列入其考核指标,并严惩不法之官。只有依法严格治“官”,才能实现依法严格治党,最终达到依法治国。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2、加强对全体共产党员普法教育。之所以如此,是由执政党的地位决定的。党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就必须教育全党知法、守法。尤其是我们国家的各级各类“官员”,绝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即使普通党员有的也是“官员”后备。因此,对党员的普法教育,也是对“未来官员”的守法教育,也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需要。只有使全体党员知法守法,才能实现依法治国。

3、要抓好全民普法教育,使法律知识、法律讲座进社区、进课堂、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通过教育学习使全体公民知晓相关法规,从而达到人人守法、用法,使守法光荣,违法可耻成为全体公民的共识。

4、加强法治培训,做到警钟长鸣。要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有关高校设立法律培训机构,安排专职教师,定期组织各级干部和执法人员、专(兼)职法律宣讲人员参加学习培训,提高干部守法意识,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水平。增加专(兼)职法律宣讲人员的业务水平,以促进法律教育和执法队伍建设。

综上所述,“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治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党全民的不懈努力。但我们坚信,有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通过不断完善法制,增强全党全民的法律意识,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有效发挥法律监督体系的作用。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

[2]《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3]毛泽东选集.

[4]习近平同志谈“治国理政”.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王岐山同志有关讲话.

作者简介

依法治校的几点思考 篇4

------以湘潭市国税局为例

摘要:推进税务系统依法行政工作,是坚持执政为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推进税务系统的依法行政工作,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税收秩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税务机关和每一个税务人员面前的重要任务。为此,我借助在湘潭市国税局的实习机会,通过访谈等调研方式,对推进税务系统依法行政工作作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税务系统、依法行政、思考

第一部分:前言

一、研习原因、目的

依法行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一个政党取得政权后,应当把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宪法和法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这是党在夺取政权与执政时期的最大区别。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而税收作为政府凭借国家强制力参与社会分配的一种方式,必须时刻体现依法行政的原则,只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分配的公平公正。同时,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推进税务系统依法

行政工作也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国家始终要求各级税务机关将依法行政的各项要求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努力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使税法得到有效执行和普遍遵从。尽管如是要求,但实际上关于税务系统依法行政工作仍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此次研习试图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建议、思考,从而为税务系统更好地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提供参考。

二、相关概念界定

税务系统:税务系统是负责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部门,包括国家税务局系统和地方税务局系统。

税收: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方式。它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在征收、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殊关系,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马克思指出:“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恩格斯指出:“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19世纪美国法官霍尔姆斯说:“税收是我们为文明社会付出的代价。”这些都说明了税收对于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

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设

立,并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权力,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原则。依法行政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对政府活动的要求是政治、经济及法治建设本身发展到一定程阶段的必然要求。

三、研习设计

(一)研习对象:本次研习地点为湘潭市国税局人事科,主要通过日常的工作和对文献的分析,了解税务系统依法行政工作的详细。

(二)研习内容:本研习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论部分,二是实践调查部分。理论部分包括国内外学者对于税务系统依法行政的文献和局内的政策文件。实践调查部分主要为访谈。

第二部分:研习调查结果

在为期42天的实习里,我通过翻阅文献和访谈,主要有以下了解:

一、对税务系统依法行政工作的认识

(一)关于依法行政和税务系统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就是要符合“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基本要求。税务系统依法行政,就是要将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税思想贯穿到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税务管理、细化干部管理等各项税收工作中去,真正在税务系统的各项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税务系统依法行政工作贯彻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税收工作,一般来说,包括税务系统工作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与纳税人及其他行政相对人具有行政管理关系的税收征管工作,也包括税务机关内部、税务机关上下级之间、税务机关与其他部门之间、税务人员相互之间的管理关系、教育关系、监督制约关系、业务关系、协调配合关系等。税务系统依法行政,就是要贯彻于这些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层次。

(三)纳税环境对依法行政的监督和推动作用。税务系统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监督,而完备的社会监督机制的形成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去承载。纳税环境的改善,包括税务系统依法行政是否健全,广大的纳税人既是监督者,也是承受者,这种监督的实质就是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一种制约,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税务机关的行政工作能真正符合国家和纳税人及其他行政相对人的利益,这种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推进税务系统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税务系统依法行政应处理好几对关系。一是正确处理依法行政与组织税收收入和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严格坚持组织收入原则,构建科学的税收计划体系,努力提高税务机关干部职工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二是正确处理税收法律的刚性与构建和谐征纳秩序的关系问题,要融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法律的教育、引导职能。三是正确处理对内依法行政与对外依法行政的问题,二者并重,并相互依托,共同推进。四是依法治税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在依法行政工作中,我们要正确对待创新,正确理解创新,创新必

须有前提,即在不违反政策、法律、法规、规章的前提下,不损害行政相对人权利的前提下,才能创新。

二、税务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湘潭市国税局通过各种形式的努力,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了广大纳税人的好评,得到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的肯定。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各项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税收行政立法的机制和程序不够完善,包括在制定税收规范性文件的机制和程序上,缺乏规范。特别是省级以下在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过程中,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往往没有经过必要的法制审查,造成一些不符合现行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的文件出台,对依法行政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一些税务干部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依法行政的观念还没有牢固地树立起来,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税务人员素质低,业务能力差,难以胜任税收工作,影响了税收征管措施的贯彻落实。在执行税收政策、法律、法规上,在处理税收业务问题上,不是主动寻找法律依据,而是凭主观臆断、凭工作经验办事,一味地想当然,认为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三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越权执法、随意执法等现象仍然存在。税收的强制性、税法的刚性和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纳税人反映比较强烈。在税收执法方面,过多地强调法律的强制性,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按程序办事,甚至有意规避法律、法规规定,侵害纳税人或其他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四是行政执法的监督渠道不够畅通。目前纳税人对我们税务机关的有关意见和建议,不能很快或者很充分地被决策层所掌握;同样相关税收改革措施或征管决定,相当一部分纳税人也难以及时了解。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对话”渠道不畅通,影响了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执法措施实施社会监督,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税务机关贯彻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

五是税收执法责任制落实较差,税收执法监督不力,一些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得不到及时救济。虽然国家税务总局已出台税收执法责任制,与其配套的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也开始实施,省局也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和办法,使税收的法制建设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是由于这些办法和措施实行时间不长,执行力度不够,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磨合或完善的地方。

六是税收法制专业人才缺乏,法制部门职能淡化,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工作上疲于应付,主动性较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纳税人等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影响了税务机关的社会形象。全面贯彻税务系统依法行政,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增添措施,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推进税务系统依法行政。

第三部分:对策思考

加强税务系统依法行政工作,我认为,主要应当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要充分认识税务系统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解决好税务系统税收立法、规范性文件制定这个前提,做到有法可依;落实好依法执行法律、法规、规章这个关键环节;突出收执法责任制这个重要节点,将权力与责任有机联系起来;确保监督制约机制的长效作用,注意内外并重的监督体制;构建一支专业化、高效率的法律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法律工作机构和组织体系。

(一)充分认识税务系统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意义。税务系统依法行政,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链条的重要一环,我们税务机关要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有关职能部门要明确分工,加强配合,实行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的目标责任制。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办法和配套措施,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职能部门。

(二)建立和完善税务系统税收立法、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制。税收立法,单就税务系统的税收立法方面,侧重于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于规章的制定,必须坚持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形成制定规章的合理机制,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合法性论证等制度,形成广泛共识,注重法制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与纳税人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通过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工作调研、网上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纳税人、行政相对人和基层税务机关的意见,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寻求广泛共识。要深入调查研究,尤其要进行立法评估和效益分析,使税收立法既具有前瞻性,又符合当前工作实际。同时要建立税务行政决策

跟踪反馈机制,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评估反馈。

(三)严格按照法定原则、法定程序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必须坚持以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规章等为执法基础,严格按法定的执法原则、执法程序、执法内容、执法项目办事,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过程中的回避、告知、听证等各项程序制度,依法保障纳税人和其他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加大涉税事项的公开力度。将所有需要纳税人及其他行政相对人周知、遵守和执行的事项和信息,通过公报、网站、报纸、政务公开栏等形式对外公布,提高税收执法的透明度。认真落实税源精细化管理措施,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切实加强税务稽查力度,合理界定税务机关内部税源管理、税款征收、税务稽查和法律救济等各环节的职能。公正、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对税务机关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享有较大自由裁量权的行为,要进行梳理、分类,制定具体、细化的实施办法,从源头上降低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的风险。

(四)认真贯彻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加大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力度,努力做到违法必究。税收执法责任制是贯彻税务系统依法行政的关键环节,从本质上讲,就是把税收执法权力转化为执法责任,把权力与责任有机地联系起来。一是要认真开展考核评议,以计算机考核为依托,实行人机结合,拓展考核的深度和广度。积极探索对考核结果的综合利用,逐步实现全员综合考核。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监控,使执法重心由原来的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移,实现行政执法监督方式质的飞跃。二是严格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完善追究范围和追究形式,确保追究结果公

平公正,过罚相当,最大限度预防、遏制重大执法违法案件的发生。

(五)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监督制约,形成长效机制。一是加强对税收执法行为的事后监督,促进税收执法检查与执法监察工作的结合,确保成效。二是自觉接受对税收执法行为的外部监督。如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等,高度重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自觉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我们实施的监督。认真配合监察、审计、检察等专门监督机关的工作,积极落实监督决定。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监督,主动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切实依法解决人民群众通过信访举报反映的问题。

(六)坚持以人为本,培养法律专业人才,建立健全法律工作机构和组织体系。加强法制队伍建设,培养、选拔、配备一批法律专业人才,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并为他们在经费、办公环境、工作机制、手段等方面创造条件,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保障。在法律人才的培训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兴税战略,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税务干部队伍。

主要参考文献:

1、关于税务系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见2005

2、湖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湖南省国家税务局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反馈报告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 湘国税函„2009‟223号

3、赵光珍 依法行政与证据运用——税务机关依法行政有效性之探讨 财经问题研究 2005

4、王祥 建立服务型税务机关:基于依法行政体制的思考 当代经济2010(7)

5、郭筑明 税务稽查实践依法行政的思考 北京财会 2003(8)

依法治校,依法执教 篇5

案例回放:某学校正在上下午第二节课,任课教师李某因故未到教室上课,也未向学校领导请示派人代课,而是自己安排本班班长王某坐在讲台上,看管学生自习,并示意说:“哪个学生捣乱,用棍子敲!”上课没十分钟,该班学生范某斜坐在座位上削铅笔,王某以为他在吃东西,遂从讲台上将教师常用的教棍扔下打范某。范某出于本能,用手一挡,棍头正好刺往后排坐着的女同学陈某的左眼。造成左眼失明。经市公安局法医鉴定,其左眼珠已萎缩,需摘除并安装义眼,属于重伤乙级,父母带着陈某四处求医,累计花费数万元。

读了案例,令人失色,悲惨一幕,既是偶然,亦是必然。当务之急,解决问题,追究责任。我不是律师,仅从自己二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经历经验出发,结合教育教学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谈谈对此事件的看法。

首要责任是学校。从案例看出,该校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平时管理不严,管理不善,对教师到岗情况监督不到位,造成教师李某自由散漫,擅自旷课,这是事故发生的根源。

当然教师李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不该未经请示领导,私自缺课;

2、不该示意班长王某哪个捣乱,用棍子敲,显然这是体罚学生的做法,这种处理违反纪律学生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可以看出李某平时很大可能有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这违背了教师法,有悖师德。

此起案例,再次警示学校领导,警示全体教师: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是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

学校领导要“依法治校”,应当积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严格履行保护学生安全的职责,保护学生安全,积极预防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制度和良好的法制环境,明确学校的安全责任,强化安全意识。教师要“依法执教”,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做到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必须是做人的典范。我认为一个好教师最起码的要求,首先是要做一个依法执教的教师,这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一个普通教师至少要做到这一点,方不枉为人师。自觉增强法律意识。现在,有少数学校的个别教师法律意识不强,法纪观念淡薄。因此,广大教师应当把坚持正确的职业行为方向的问题自觉地提高到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高度来认识。除了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和作为教育基本法的《教育法》之外,与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密切相关的还有《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于每个教师来说,认真学习、掌握和贯彻《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自己依法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自觉地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应当增强法律义务意识,懂得不履行或违背法律规定教师应该担负什么责任。这样,才能促使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更自觉地端正行为方向。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当然值得称道,但如果连做一个依法执教的教师都不能的话,那就不配“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光荣称号了。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依法治教首先要加强学习,要与时俱进地转变观念,履行《教师法》等相关法规的规定。为此,我们要从点滴做起,平日的教学管理中充分贯彻“依法执教”的精神,结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充分尊重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教育问题、实施教学。

依法治校的几点思考 篇6

我校于xxxx年被授予胶南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荣誉称号。X年来,学校依法治校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学校始终把依法治校工作当做保障学校整体工作健康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不断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不断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促进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全校师生员工,自觉按照“依法治教师范学校”的“标准要求工作,我们对近年来我校“文明学校”创建活动进行了认真的复查,现将复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1.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将依法治校工作写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在每年的工作计划中明确了具体目标和任务。校长办公会经常专题研究依法治校工作有关问题。学校还定期召开依法治校工作会议,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快推进学校改革发展步伐。

2.成立领导小组。我校成立了以学校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年级组负责人为成员的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机构和专门领导负责依法治校工作,聘请从事法制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配备好聘任的法制副校长、辅导员,明确校内职能机构、工作岗位的职责与任务,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方位推进的依法治校工作格局。

3.开展法制教育。认真贯彻实施普法规划,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重要的日常工作,建立普法责任制,做到有措施、有落实、有总结;健全教师法制教育制度,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及考核内容;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法律,积极参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法制培训工作;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法制意识强;积极开展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能够组织学生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能够通过板报、橱窗、广播、征文、演讲、模拟法庭、参观展览等多种渠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法制教育主题活动。

二、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完备

1.管理制度完善健全。学校依法制定了《铁山中学章程》《铁山中学教职工代表大会章程》《铁山中学学生会章程》 并严格按照《章程》实施办学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加大规章制度建设力度,制(修)定了《铁山中学制度汇编》,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2.完善管理体制。学校依法实行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决策程序,并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保障作用,明确学校党组织、校长、校务会、教代会等各种机构的职责权限和议事规则,做到相互配合,权责统一,依法办事。

三、活动行为规范,管理秩序良好

1.办学活动规范。多年以来,学校始终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贯彻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努力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全面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积极研发校本课程,多方构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意识,提高课程执行力和开发的自觉性、自主性。

2.办学行为规范。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办学活动,严格执行“五严”规定,学校教职员工爱岗敬业,劳动纪律性强,学生行为习惯良好,教育教学水平在社会上反映良好。“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学校近五年来未发生过违规办学行为和重大责任事故,教师、学生没有违法乱纪和刑事犯罪行为。为此,近年来,我校先后被授予“胶南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青岛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3.管理秩序良好。学校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学管理,制定了《铁山中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和《铁山中学教学事故和教学管理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严格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学校构建了校、教务处、年级组三级联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行推门听课、教学督导制、学生评教制,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规范化、科学化。

四、管理民主科学,权益得到保障

1.管理民主科学。学校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推行校务公开;教职工工作组织健全,教职工大会定期召开;财务收支情况、福利待遇以及教职工权益等事项,及时向教职工公布,做到公开、合法、可行;学校的招生规定、收费项目与标准等事项,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学校建立与社区、家长相互联系沟通的制度,能妥善对待和处理社会对学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2.保障教师权益。依法聘任具有相应资格的教师,依法与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与责任;依法提供其相应工作条件,保障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研、进修、培训等权益,依法保障教职工工资和相关福利待遇足额及时发放;保障教师通过校内民主管理机制参与学校管理,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监督的权利,保证教职工对学校重大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建立和实行教师申诉制度,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3.维护学生权益。学校健全学籍管理制度,依法维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尊重学生人格及其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保障学生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无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及侮辱、歧视学生的现象,对学习有困难,心理、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有具体帮教措施;实行收费公示制;加强对学校教学、生活、活动环境、设施安全的检查,维护校园安全;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报告制度和处理程序,依法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建立和实行校内学生申诉制度,保障学生申诉的法定权利。

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走依法治校之路,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施教,使学校整体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保证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少的困难与问题:如学校门外交通隐患,小商小贩和百货商店,学校附近的加油站,影响了学生的安全和身心健康。今后,我们将继续坚守依法治校理念,按照上级部门的有关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总结,探索,切实抓好每一项工作,不断开创“依法治校”工作的新局面,使我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依法治校的几点思考 篇7

本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 参加的中职学校有15 所, 涵盖广州市辖区内市属、区属的公办和民办中职学校, 总计学生样本2 000 人, 其中有效样本1 886 人, 回收率为95.2%;教师样本300 人, 其中有效样本279人, 回收率为98.6%;家长样本300人, 其中有效样本218 人, 回收率为90.7%。除问卷调查外, 访谈校长10人、教师75人、学生120人和家长75人。问卷调查采取分层抽样和多级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混合抽样方法, 访谈采用集中访谈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研内容围绕学校安全感状况、安全意识与安全教育状况、校园安全事故状况以及学校安全管理状况等四方面展开。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 采用频数统计的方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中职学校安全感状况

中职学校安全感状况调查分为“校园内部安全”和“学校周边环境安全”两部分。

1.中职学校学生家长及学生对校园安全的看法

有80.9%的家长觉得孩子在学校的安全是有保障的, 19.1%的家长认为学校“不安全”。对校园安全的看法方面, 15.7%的家长认为校园安全问题“极其严重, 已经涉及较大数量的未成年人”;51.7%的家长较认可校园安全“涉及一定数量的未成年人, 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但还没那么严重”;16.9%的家长认为“没有可靠的调查结果加以说明, 所以, 不太好说”;15.7%的家长认为“只涉及少数未成年人, 所以, 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小题大做”。另外, 有11.6%的中职学校学生家长回答自己孩子发生过校园安全事故, 这一比例比小学和初中要高5%-6%, 比普通高中略低。

只有5.3%的中职学校学生在校内感到“不安全”, 感到“很好、没问题”和“没大问题”的比例高达85.7%。

上述数据显示, 对校园内部安全, 中职学校的家长和学生普遍感到满意, 中职学校学生对校内安全的满意度比家长要高。但与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的调查数据相比较, 无论是中职学校学生还是家长, 认为在校不安全的比例以及校园安全问题极其严重的比例, 都比小学、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的比例要高几个百分点。

2.中职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周边环境及安全状况的满意度

中职学校的教师、学生对学校周边环境及安全状况的满意度有一定差距。在“很满意”和“比较满意”方面, 中职学校教师的比例是51% , 而学生比例为43.5%, 教师的整体满意度比学生要高近8 个百分点;有56.5%的中职学生认为学校周边环境及安全状况“一般”、“不满意”。进一步调查显示, 有32.6%的中职学校学生曾在学校周边网吧接触到暴力、色情、赌博、邪教等有害的网络内容, 有39%的学生承认自己或其他学生在学校或学校附近遭受过被人打骂、勒索等暴力侵害, 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学校学生受侵害的比例。

与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的教师相比, 中职学校教师在对学校周边安全满意度方面没有显著差距;但在“不满意”方面, 中职学校教师的比例为7.8%, 低于小学 (14.6%) 、普通初中 (19.9%) 和普通高中 (15.0%) , 差异比较显著。访谈发现这主要是因为中职学校教师对学校周边安全期望值相对较低, 导致对学校周边环境的容忍度比其他类型学校教师要高。

调查数据还显示, 学生对学校周边环境及安全状况的不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 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职学校、高校的学生回答“一般”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2.5% 、45.5% 、56% 、56.5% 、61.1%。这显然与学生的认知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有关。

在学校安全事故原因的调查中, 有54.2%的中职学校学生选择了“学校周边环境不安全”, 校长及教师选择不安全的比例更高, 达到75.7%, 学校周边环境问题集中体现为黑网吧、赌博、无证流动摊档、治安隐患、交通隐患等。这说明, 进一步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对保护学生安全、减少学校安全事故十分必要。

(二) 中职学校学生安全意识与安全教育状况

1.中职学校学生安全意识评价

对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的评价, 中职学校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存在很大的差异。认为自己“安全意识很好, 自我防范意识强”的学生比例达61%, 而只有11.7%的校长及教师这么认为。与普通初中、普通高中的学校教师对学生安全意识的评价相比, 88.3%的中职学校教师认为自己学生安全意识差, 这一比例要高过普通初中的75.3% 、普通高中的79.7%。

如何评价师生关于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评价存在的巨大差距?在学校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调查中, 67.7%的学生选择了“师生缺乏安全意识, 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差”, 居所列主要原因的首位。可见, 在对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的认知方面, 中职教师的数据比学生的数据更客观可信。

2.中职学校安全教育状况

关于中职学校安全教育现状,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学校经常开展安全教育, 83.9%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16.1%教师回答偶尔或极少开展安全教育。75.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安全知识来源于学校, 居安全知识来源的第一位。44.6%的学生认为学校安全教育有用, 这一比例比小学、普通初中低许多, 与普通高中持平, 可见学校安全教育的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5.4%的中职学生回答学校几乎没有开展过安全教育, 这一比例比其他学段的比例要高。

关于学校的安全教育形式, 学生和教师都最认可的是“举办专门的安全教育活动”, 其次是“老师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渗透”, 居第三位的是“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上述形式是目前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 有23%的学生和1.5%的教师选择了“其他”选项。与其他学段相比, 中职学校的师生对上述安全教育形式的认可度高许多。

在对中职学校教师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方面, 79.6%的校长及教师表示参加过学校安全教育方面的培训, 20.4%的校长及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关培训, 没有参加的比例比小学、普通高中要高, 与普通初中持平。

在关于家长对安全教育责任的看法调查中, 90.9%的家长认为“家长有责任, 要配合学校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 列第一位;其次是“是学校的责任, 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安全教育列入教育计划”, 占70.5%;只有8%的家长认为“家长没责任, 孩子进了学校, 就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事”, 这一比例比其他学段的普遍要高4%-5%。在开放性问答中, 许多教师和校长提议要加强对家长的安全教育。

可见, 与其他学段的学生相比, 中职学校学生的安全意识比较低, 自我防范与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 这与中职学校的安全教育、教师安全教育能力以及家长的重视程度等密切相关。

(三) 中职学校校园安全事故及处理

从事故类型、事故原因、事故责任认定与处理三方面来了解中职学校校园安全事故状况。

1.中职学校常见的校园安全事故

调查显示, 中职学校校园安全事故具有多样性。主要类型有意外受伤、摔伤、体育运动扭伤、财产被盗、被人打骂、勒索、食物中毒、受到校外不良青年滋扰、轻微交通事故、传染病等。在被调查家长中, 11.6%家长回答自己孩子发生过校园安全事故, 这一比例比小学和初中要高5%-6%, 比普通高中略低。在众多的学校安全事故中, “学生间打架、斗殴、辱骂、勒索等”同时被学生和学校教师排在了首位, 被家长排在了第二位, 同时有39%的中职学生表示自己或其他学生在学校或学校附近遭受过被人打骂、勒索等校园暴力侵害。“交通安全事故”被家长列为学校安全事故的首位, 被学校教师和学生列为第二位;“食品卫生安全事故”被家长和学生列为第三、四位, 与其他教育阶段的学校相比, 中职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发生的比例较高, 家长和学生的反映较强烈;“学校设施不安全”和“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被学生、家长排在了最后两位。此外, 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实验活动或游戏等引起的事故”也是常发的事故。

2.中职学校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在校园安全事故众多诱发因素中 (多选题) , 学生和教师同时将“学校周边环境不安全”和“师生缺乏安全意识, 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差”列为前两位 (见表1) , 这与前面的分析吻合。学校安全事故的内部因素, 如“校舍、操场、饭堂、楼道、实验室等设施不安全”和“学校的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两个选项, 学生的选择比例高于校长和教师, 存在显著差异。访谈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更能切身感受到学校内部的不安全因素, 而校长和教师缺乏学生的这种切身体验或出于避责动机。只有12.1%的校长和教师选择了“学校举办者对学校安全所需费用投入不足”, 这一结果与访谈结果出入很大, 访谈中校长等学校安全管理者将“安全经费缺乏”视为安全事故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这可能是因为学校教师很少需要考虑经费问题, 而校长却必须考虑这一因素。此外, 在“其他”一栏中, 社会青年在中职学校周围聚集带来不安全问题, 中职学校师生反映尤其强烈。除上述常见诱因外, 校长和教师在开放性问答中认为, 家庭教育缺位, 家长素质参差不齐, 政府对于校园周围如黑网吧、小卖部等场所的社会管理不到位, 也会导致校园安全事故。

3.安全责任认定与处理

调查数据显示, 学生、家长、学校大多数都明确自己在学校安全中应该承担的职责。84.4%的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 15.6%的教师不太明确或不明确;74.5%的学生明确自己在学校安全中应该履行的义务, 25.5%的学生不太明确或不明确;90.9%的家长认为家长有责任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说明, 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安全职责的教育。

关于家长如何应对孩子所发生的安全事故, 大多数家长不愿意把事情闹大, 不希望与学校发生直接冲突, 根据事故的轻重首先选择“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要求引发事故的当事人赔偿”, 或者“申请保险赔偿”, 家长要求学校赔偿的比例相对较小 (见表2) 。这一结果与访谈结果有出入, 访谈结果显示, 学生伤害事故出现后, 即使不是校方过错, 家长也往往要求学校出面解决或赔偿。调查结果冲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学校的特殊地位, 即使家长主观上不希望与学校发生冲突, 但在家长要求引发事故的当事人赔偿未果又投诉无门的情况下, 只好来找学校解决。因此, 建立快速、有效、畅通的校园安全事故解决途径十分必要。

关于如何减轻学生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 家校双方对意外伤害保险或基金赔偿的认可度较高。对“购买学生意外伤害险”, 学校、学生及家长的看法比较一致, 有66.7%的学生觉得“有必要”, 85.3%的家长想为孩子购买意外伤害险, 有14.7%的家长没有购买学生意外伤害险的意向, 而没有购买的原因主要是学校没有发动家长购买, 自己买费用太高;安全保险意识不够, 没必要买;或对保险公司的服务不满意;或已经为孩子购买其他保险;个别原因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可见, 加强保险知识的宣传与服务, 对提高中职学校学生家长和学生的参保积极性很重要。

关于学校安全事故赔偿分担的可行形式 (多选) , 表3 显示, 商业保险和赔偿基金是家长和学校都比较认可的方式, 而社会集资募捐认可度较小。与小学、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同项调查的数据相比,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 中职学校的各项数据明显要高许多。可见, 中职学校在安全事故赔偿上的压力明显更大, 诉求更迫切。除表3 所列方式外, 中职学校校长和教师建议家长、学校各出资一部分向保险公司投保;由国家财政部门按学校的规模划拨定额的专项经费至各学校帐户, 并累积成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新生入学注册时购买安全保险;家长投保校园学生伤害险;上级划拨专项经费购买校方责任险, 等。这些调查结果与访谈结果一致。

(四) 中职学校安全管理状况

学校安全管理是预防学校安全事故的关键。关于学校安全管理措施, 学校和学生的看法高度一致, 都把“加强学校安全管理, 如校门、宿舍进出管理”、“对教职工以及保安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健全学校安全规章制度”等预防安全事故的管理措施放在前面, 而把“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的事后处罚管理措施排在最后 (见表4) , 说明学校师生都认为学校安全管理措施应该重在预防。

关于学校安全工作的监督与检查, 家校双方的看法基本一致。其中“多部门联合检查与学校内部自检相结合”这一措施在家校之间的认同度最为一致, 教师和校长还将此点列为首位。这说明, 学校教师职工安全责任意识比较强, 希望能得到其他部门支持, 通过自检和多部门联合检查能消除学校安全隐患, 因为学校设施设备的安全隐患有些可以通过自检发现, 而有些隐患的排查却需要专业知识, 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定期检查以排除隐患。家长更倾向于认为“学校主管部门会同公安、交通、文化、卫生、工商、城管等部门, 定期对学校检查” (78.7%) , 其次是“学校定期内部自检” (67.4%) 。同时有56.2%的家长表示在学校安全监督方面, 学生与家长也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但这一比例明显低于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学校的同项调查结果, 可见中职学校家长在参与学校安全监督方面欠缺主动性。

同时, 针对事故发生后有家长无理取闹的行为, 调查显示, 家长对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表示出理解与支持。当出现校园安全事故后, 对公安机关依法处理一些家长无理取闹、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行为, 有70.4%的家长“非常赞成”或“比较赞成”, 这说明, 多数家长对待学校安全事故的处理是比较理智并愿意配合的, 不愿意因为事故而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但与其他学段学生家长的高支持度相比, 中职学校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度低了20%左右。因此, 相对于其他学段, 中职学校尤其要重视家校的沟通与合作。加强家长的法律意识, 明确界定学校责任以及其他相关主体的责任, 对有效解决中职学校安全事故至关重要。

三、调研结论与建议

(一) 调研结论

第一, 中职学校的家长和学生对校园内部安全总体上比较满意, 但中职学校学生的安全感较其他学段学生的安全感要低。学校周边环境不安全对中职学生形成较大威胁, 学校周边环境问题集中体现为黑网吧、不良社会青年骚扰、赌博、无证流动摊档、治安隐患、交通隐患等。

第二, 与其他学段学生相比, 中职学校学生的安全意识相对较低, 自我防范与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差, 这与中职学校的安全教育不到位、教师安全教育能力不足以及家长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有关联。

第三, 相对其他学段, 中职学校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需求更大, 而对中职学校教师的安全教育培训力度以及家长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却相对较低。学校安全教育在时间安排、内容、形式、效果、对象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

第四, 中职学校校园安全事故具有多样性, 较之其他学段, 中职学校的“校园暴力”与“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突出。

第五, 中职学校校园安全事故多由学校外部不可控因素造成, 学校可控的、属于内部管理的事故相对较少。中职学校内部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安全经费缺乏, 普通的中职学校大多是老校, 经费多数自筹。因为缺乏资金, 中职学校生存压力大, 安全设施设备老化或缺乏, 负责安全的人员不仅缺乏, 且专业能力不足, 部分中职学校迫于生存有时无法顾及安全需要。

第六, 相对其他学段学校, 中职学校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更多问题, 如师生比例过大导致人手不够;教师的安全责任不明确, 对学生安全管理重视不够;中职学校的保安管理实行物业与学校双方管理, 保安的素质参差不齐;保卫人员不足, 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处理;饭堂后勤实行社会化管理, 经营者为追求利润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等等。

第七, 相对其他学段学校, 中职学校安全管理难度更大。首先是中职学校在校生大多处于青春期, 易冲动, 感情用事, 自我约束力与抗诱惑能力不足, 自我效能感较低等, 这有可能造成一系列校园安全问题, 例如学生结伙斗殴, 校园暴力团伙化;校内外学生勾结作案多;学生财物失窃现象严重, 处理困难, 调查取证很难;校外周边治安环境较差, 学生在校外被抢、被打现象比较多, 学校很难监控。其次是中职学校学生普遍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责任意识淡薄, 对孩子放弃管教或疏于管教, 经常将责任推给学校。

第八, 商业保险和赔偿基金是家校双方都比较认可的学校安全事故赔偿分担的可行形式。相对其他学段学校, 中职学校家校双方对意外伤害保险需求更大。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校学生遭遇意外伤害的风险相对较高, 另一方面由于中职学校学生面临就业的现实, 在实训、实操、实习过程中, 安全风险增加。但中职学校学生及家长主动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的意愿却不及其他学段学校的学生和家长。

第九, 无论普通学校还是中职学校, 事故发生后学校责任通常被无限扩大。加强家校沟通和家长的法律意识, 明确界定学校责任与其他相关主体的责任, 对有效解决学校安全事故至关重要。

(二) 建议

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下, 树立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法治思维, 依法保护师生在校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应该成为中职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新常态。

1.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学校安全法规, 是依法治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

目前, 我国虽然还没有出台专门的《学校安全法》, 但相关的学校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学校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由四部分组成:一是部分普通法律涉及的学校安全条款,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二是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专门就学校安全所制定的法规、规章, 如《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等;三是由国务院各部委颁发的一系列包括工作指南在内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如《中小学安全工作指南》、《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校车安全管理责任书 (范本)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 (试行) 》等, 以及涉及学校卫生防疫、毒品预防、网络安全等多项学校安全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四是地方性相关法规、条例、规定。这些法律法规对守护学校平安起到重要作用, 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这些法律法规是依法治理学校安全工作的前提条件。

2.依法健全中职学校安全内部管理制度, 加强“制度防”与“人防”

要做好学校安全工作, 必须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 做好“制度防”与“人防”。首先做好“制度防”。中职学校内部应当建立健全一系列安全工作制度, 如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 学校安全日常管理工作制度, 安全宣传、安全保卫和安全检查制度, 突发事件及其他安全事故的报告、应急处理制度, 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管理制度, 危房报告制度, 食品、饮用水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药品、危险品、实验室物品管理制度, 学校组织大型的校外活动申报审批制度, 学校安全教育教学制度, 学生安全信息通报制度, 学生健康档案制等等。其次, 要做好“人防”。从学校内部管理来看, 社会形势的日益复杂化使学校安全隐患增多, 新的安全问题如网络安全、性安全、新疾病防控、心理健康等不断涌现, 学校安全问题的处理要求专业性、专职性, 而不是光凭热情解决问题。因此, 学校需要配备相对稳定的保安、校医、心理教师、宿管人员等专职人员。规模小的中职学校可以探讨建立以社区或街道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固定为学校提供专项安全服务。

3.依法落实各方责任, 强化综合治理

学校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学校内部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更需要社会的参与和相关部门的各负其责, 应坚持“积极预防、依法管理、社会参与、各负其责”的方针, 在健全工作制度、加强基层指导、强化督导检查、狠抓工作落实等综合治理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 依法落实各方责任。《中小学幼儿园管理办法》专章对学校安全责任相关部门 (包括各级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质检、新闻出版等) 所应承担的学校安全责任进行了全面、具体的规定。加强与社会相关部门、社区、家长的合作, 构建完善的包括中职学校在内的学校安全防范体系。应该继续落实学校安全联席会议制度, 提高多部门间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力度。构建由社区、政府、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校安全防范体系, 建立与110 联防的报警系统, 与当地派出所实行“警校共建”, 成立由街道或社区、派出所、村治保会、学校组成的安全工作小组等工作制度, 上述措施被证明对改进校园周边环境、降低人身与财产伤害事故发生率具有显著成效。

其次, 加大对中职学校安全资金投入力度,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共同负担的社会化风险分担机制。由于中职学校生源与教学的特殊性, 足额稳定的安全资金投入对中职学校安全工作的高效展开尤为重要。经费问题直接关系到安全硬件设施的投入、建设与维护, 安全人员的稳定与学校责任险的落实等是“人防”、“物防”、“技防”的物质基础。安全经费来源有以下四种, 学校举办者投入一部分;国家财政部门按学校的规模划拨定额的专项经费至各学校帐户, 并累积成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学生学费中包含一部分;鼓励社会集资募捐。落实由学校举办者出资、按学校学生人数向保险公司投保学校责任险,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共同负担的社会化风险分担机制。对民办学校应给予一定的专项扶持基金或政策支持, 确保民办学校安全投入到位。

第三, 教育督导机构应当组织学校安全工作的专项督导, 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检查指导, 实现多部门联合检查与学校内部自检相结合, 督促学校建立健全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对检查不合格的学校限期整改。

4.落实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 全面提升师生安全素养

首先, 落实安全培训。学校安全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应推动针对校长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常态化、规模化, 中职学校应当制订教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 使教职工熟悉安全规章制度、掌握安全救护常识, 能够教给学生预防事故、自救、逃生、紧急避险的方法。

其次, 落实安全教育。中职学校应当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设置要求制订学期、学年安全教育计划, 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 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和互救能力。鼓励学校开发安全教育校本教材, 提高安全教育内容的具体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安全教育应当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内容, 并根据安全教育内容组织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事故预防演练。此外, 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也十分重要, 这对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事故意义重大。

摘要: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是中职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以广州地区中职学校安全管理现状为调查蓝本, 围绕学校安全感状况、安全意识与安全教育状况、校园安全事故状况、学校安全管理状况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 并通过与其他学段学校安全状况比较, 分析当前中职学校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依法治理中职学校的安全管理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安全管理,依法治校

参考文献

[1]雷思明.校园安全制定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依法治校的几点思考 篇8

【摘要】大学章程是由高校权力机构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治校总纲,是大学治理中最根本的规范性文件。一直以来,教育领域乃至社会各界在其功用与价值的认知上,始终存有异议。伴随着高校新一轮大学章程的陆续出台,关于大学章程“无用论”的思想再次出现,我们有必要从学理角度对其功用与价值作进一步的理性分析,以期深入挖掘大学章程的理论价值,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大学章程的功能与价值。

【关键词】大学章程 功用 策略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DIA130299。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10-02

大学章程建设不仅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理论要求,也是大学依法治校、依章自主管理和促进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尽管我国大学章程的存在已有若干年,但对其存在的价值、功用的认识却存在多种歧义。近来,更有大学章程“无用论”说法的再次出现。认为高校即使没有大学章程依然可以正常办学,即便制定出来也难以有实质性的落实和执行。伴随着新一轮大学章程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阻力,我们有必要从学理的角度对大学章程的功用做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一、大学章程内涵解读

我国的大学章程发展至今已成为一个《教育法》中的法律概念,但学术界对其概念内涵的界定仍然存在不同的表述。笔者结合其中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大学章程是根据教育法规定,由大学权力机构制定的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治校总纲,是大学治理中最根本的规范性文件,以条文的形式对学校宏观层面的规划和宗旨以及内部体制管理方面的重要问题进行规范和约束的自律性文件。

在大学管理体系中,大学章程是一般规章制度制定的依据,一般规章制度需要围绕大学章程展开和细化。因此,明确大学章程在国家法律与一般规章之间承上启下的特殊身份,是深刻理解大学章程内涵的基础,从而展开对其功用的思考和讨论。

二、大学章程功用的深层解析

大学章程建设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更是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制度创新的具体实践,其重要性不可置否。但由于对大学章程的功用与价值等问题缺乏应有的共识,导致制定章程的工作最终变成了悬而未决的难题。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章程的功用做进一步的深层解析,明确如何发挥大学章程功能。

(一)大学章程是高校依法办学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最早的大学章程出现在晚清时期,在其内容、形式和制定主体上都已初具规模。直到1998年《高等教育法》和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各高校应当依法制定章程,依章管理学校。截至2014年10月9日,经教育部核准公布章程的高校已有32所。因此,可以说,大学章程已经被提升至大学“宪章”的地位,大学章程是一所大学在法律地位上得到认可的前提和基础。

(二)大学章程是高校依法治校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在教育领域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是最终实现教育行政管理法制化,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随着各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张,大学章程的制定便是为各高校依法自主治校提供具体可行的依据。因此,依法治校首先要做到依章治校。

首先,大学章程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凝聚了全校广大教职员工共识的过程,集中体现了民主管理的思想和要求。以某校为例,在大学章程的制定过程中共计调动校内外100余人共同参与,既保证了民主管理思想的落实,也使得全体教职员工能够行使自身的民主权利。其次,完善的民主监督体系是大学章程在保障依法治校顺利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虽然开始逐步开展依法治校和按章治校的战略,但不能否定的是以校长为首的学校行政权力仍处于支配地位。因此,为了真正实现“权利制约权力”的民主秩序,就要综合全方位民主监督力量,探索构建全面的监督机构和制度。

(三)大学章程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和理性选择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普遍存在着权力结构不均衡的现象,大学章程的建设和实施是有效规避和治理这些不合理现象和问题的重要手段。

首先,从横向划分来看,高校的权力主要由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三部分组成。大学章程作为指导和规范高校建设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三种权力进行合理定位,正确调整各种权力之间的关系,规范各项权力运行机制。其次,从纵向划分来看,高校权力可以分为校级管理和二级学院自治两个层级。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可以明确规定院、校两级职权范围,充分发挥学院在人才培养、科研、学科体系建设方面的作用,坚持做到以二级学院自治为核心,充分发挥学院办学的主体作用。

三、依法治校背景下切实发挥大学章程功用的有效策略

大学章程的功用体现在它是高校得以合法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和理性选择。我们要确保在发挥大学章程功用的过程中,既不擅自夸大也不忽视其在规范办学和自主治校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推翻关于大学章程“无用论”的说法。

(一)捍卫大学章程在高校自主管理中的“宪章”地位

一份大学章程的制定凝聚了校内外相关人士的众多力量,因此,在正式实施大学章程之前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大学章程的内容、地位和作用等,营造依章治校、依章办学的舆论氛围。使全校教职员工对大学章程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积极参与到大学章程的实施和贯彻中来。另一方面,要扩大宣传范围,使得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明确制定大学章程、依章办学的必要性,把握当代高校改革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当全社会接受并树立了大学章程的意识,才更有利于章程在学校中的顺利实施。

(二)建立健全与大学章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体系

要想充分发挥大学章程的作用,就势必要建立能够与其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体系。及时修订、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废除那些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明确大学章程与大学规章制度之间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大学章程作为宏观层面的意志体现,可以对大学内的基本问题和重要事项做出规定,而大学规章制度的制定则主要针对于学校办学活动和管理工作中的具体细节问题。

(三)完善保障大学章程有效实施的监督管理机制

除了通过上述两种方式来充分发挥大学章程的作用,还需要建立与大学章程相适应的有效的监督机制。我国《高等教育法》中就曾明确提出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具有对学校管理的监督权。在对大学章程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的过程中,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是最为重要也是最需要维护和保障的一部分。此外,还需要建立针对大学管理者在保障大学章程有效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体系,并将保障章程落实情况与绩效评估、责任制考核和干部任期考核等工作相结合,从管理者层面确保学校各项办学活动按照章程规定开展。最后,政府对于各公立大学的管理和大学章程的落实情况的监督也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完善相应的配套监督机制。

总之,大学章程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对于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广大师生员工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面对大学章程“无用论”错误思想的侵袭,我们要在章程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广泛采纳并虚心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将大学章程建设落到实处,不断推动大学章程走向成熟,最终实现大学依法治校和依章自主管理的办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强.我国大学章程的历程与现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36.

[2]张清杰.大学章程建设之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4(6):54.

[3]闫立.大学章程是高校治理的总章程[J/OL].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4]覃晓丹.论我国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J].前沿,2010(21):199.

作者简介:

张琦(1989-),女,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上一篇:电影名人的成功故事下一篇:别了第二故乡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