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图审查机构管理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施工图审查机构管理(共7篇)

施工图审查机构管理 篇1

最后更新时间2011/5/2

4各县(市、区)建设局、廊坊、燕郊开发区规划建设局:

为加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市场管理,保障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图审查质量,维护市场秩序,规范执业行为,增强企业自律意识,提高我市勘察、设计及施工图审查水平。依据河北省建设厅《进冀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管理办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对外埠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及施工图审查机构进冀承揽工程项目,需办理备案手续;结合我市实际,具体规定如下:

一、廊坊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进冀(进廊)勘察设计企业的监督管理。

二、进廊勘察设计企业享有与我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相同的权利,履行同等的义务,并接受我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依法委托机构的监督管理。

三、进廊勘察设计企业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建筑市场秩序,为工程建设单位提供符合国家规定深度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成果,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保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质量。

四、办理工程勘察设计备案和施工图审查备案手续,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办理进冀备案的勘察设计单位需提交的材料: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2、企业资质证书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3、工商注册地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该企业近三年未发生违法行为和质量事故的信誉证明(一个月内有效)

4、中标通知书或者业务委托书原件及复印件(办理招标报名的勘察设计企业提交招标公告)

5、工程设计责任保险单据原件及复印件

6、已签订生效的建设工勘察、设计合同原件及复印件(合同签订一个月内进行进冀手续办理;办理招标报名的勘察设计企业中标后补交)

7、《进冀勘察设计企业工程勘察、设计人员登记表》(附件一)及其职称证书、毕业证书、身份证、注册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并在注册证书复印件上加盖注册执业印章

8、《进冀勘察设计企业工程勘察、设计人员登记表》(附件一)中所列人员的近三个月的社保证明。

9、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介绍信.10、单项工程勘察设计进冀备案表(一式四份,见附件二)

(二)、办理进廊备案的勘察设计单位需提交的材料: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2、企业资质证书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3、中标通知书或者业务委托书原件及复印件(办理招标报名的勘察设计企业提交招标公告)

4、工程设计责任保险单据原件及复印件

5、已签订生效的建设工勘察、设计合同原件及复印件(合同签订一个月内进

行进冀手续办理;办理招标报名的勘察设计企业中标后补交)

6、《进廊勘察设计企业工程勘察、设计人员登记表》(附件三)及其职称证书、毕业证书、身份证、注册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并在注册证书复印件上加盖注册执业印章

7、《进廊勘察设计企业工程勘察、设计人员登记表》中所列人员的近三个月的社保证明。

8、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介绍信.9、单项工程勘察设计进廊备案表(一式四份,见附件四)

(三)、外埠施工图审查机构进廊备案需提交以下材料: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2、企业资质证书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3、工商注册地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该企业近三年未发生违法行为和质量事故的信誉证明(一个月内有效)

4、中标通知书或者业务委托书原件及复印件

5、《进廊施工图审查机构人员登记表》(附件五)及其职称证书、毕业证书、身份证、审查资格证、注册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并在注册证书复印件上加盖注册执业印章

6、《进廊施工图审查机构人员登记表》中所列人员的近三个月的社保证明。

7、单项工程施工图审查进廊备案表(一式四份,见附件六)

8、河北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五、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材料齐全、符合规定要求的,签署意见,由备案单位送交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六、各县(市、区)建设局要加强对进廊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和施工图审查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廊坊市建设局

施工图审查机构管理 篇2

一、审查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是否根据本工程的工程设计文件及施工图纸、工程施工合同、相关工程审批文件、现实环境等进行编写, 编写后按相关规定完成编审程序的内部审查会签, 并由施工单位总公司技术负责人审签。

二、按施工组织设计内容进行审批

1审查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 依据采用的法律、法规、规范、强制性标准文件是否采用了新标准、新规范, 不得继续引用废止标准。

2审查工程概况是否与本监理项目概况一致, 审查核对内容:建设地点、建设规模、项目投资额、合同工期、质量要求等。

3审查施工组织及布置 (管理目标、施工组织体系及管理机械设置、劳动力组织及主要工种劳动力安排、材料组织计划及现场管理和仓库管理、施工机械需用计划、施工部署) 等内容与招标阶段承诺是否满足, 并根据实际工程项目情况认为不满足的, 应由施工单位解释补充完善。资金、劳动力、材料、设备等资源供应计划应满足工程施工需要。施工总平面布置应科学合理。施工质量保证体系、技术管理体系应符合施工合同要求。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是为保证工程产品能满足技术设计和有关规程规范的质量要求, 有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人员职责、活动能力等构成的有机整体。为此必须严格审查如下工作: (1) 审查承包人的质量保证组织机构是否健全、人员是否到位。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置既要符合施工竞标文件的承诺和施工合同的要求, 也要满足现场施工的实际需要, 做到有组织, 有领导;人员落实, 职责明确;持证上岗, 制度完善。承包人进驻工地, 必须及时组建现场项目管理机构和提供人员名单, 报监理部审批。对于更换竞标承诺的主要人员时, 必须经业主同意, 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查备案。 (2) 审查承包人专职质量检验机构是否建立健全。专职质量检验机构必须是专门从事质量检查工作的独立机构, 应配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专职质检员, 填写《施工质检员资质认证申报表》报监理审查, 凡兼职的或既是质检员又兼任现场施工员等其他工作的, 均视为不是专职质检员或视为职责不明确, 监理部应责令承包人予以改正。承包人的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完全能够切实履行“三检制”的要求。 (3) 审查承包人的质量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完善, 职责分工是否明确。为保证质量保证体系有效运行, 实行管理业务标准化, 管理流程程序化, 制订与质量管理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职责, 作为承包人行动准则, 以确保质量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4) 审查承包人是否建立完善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伴随大量与质量有关的信息, 如来往函件, 监理的通知及指令, 承包人内部管理文件、档案等, 必须建立传递快、效率高, 及时作出反应和决策的信息处理系统。杜绝施工管理松懈, 项目经理指挥不力的事件发生。

对承包人的技术管理体系应着重审查以下方面: (1) 严格对承包人的人员素质进行资格审查, 坚持持证上岗, 以保证构成技术管理体系的重要因素, 即人的因素具有与工程建设相适应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2) 审查承包人所选用的施工机械设备的型号、类型、性能、数量等, 能否满足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要求。 (3) 拟采用的施工方法, 施工方案在技术上是否可行, 对质量有无保证。 (4) 各施工工序之间是否平衡, 会不会因工序的不平衡而出现窝工。 (5)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是否正确, 其检验方法, 检验频率, 检验标准是否符合合格技术规范的要求。 (6) 技术保证措施是否切实可行。 (7) 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是否切实可行。 (8) 检测仪器、检验设备是否满足质量标准。 (9) 检查承包人所有试验人员是否经过业务培训和持证上岗, 是否满足本工程试验工作的需要。 (10) 委托试验单位是否经过有关部门的认定, 并能满足工程施工要求。

4审查进度计划

(1) 对承包人提交的各项进度计划进行审查, 并在合同规定或满足施工需要的合理时间内审查完毕, 审查工作按以下进行:①阅读文件、列出问题、进行调查了解;②提交问题与承包人进行讨论或澄清;③对有问题的部分进行分析, 向承包人提出修意见;④审查承包人修改后的进度计划直到满意并批准。

(2) 进度计划的审查内容。①工期和时间安排的合理性;②施工总工期的安排应符合合同工期;③分项工程工期合理。

5审查安全技术措施应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施工安全体系健全, 安全方案要针对项目实际情况, 有先进、具体、完整可行的保护及安全措施, 采用方案正确、清晰, 安全应急预案与防范措施是否合理重点审批, 安全技术措施应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6审查施工总平面布置应科学合理。

施工总平面图, 是指导现场施工的总体布置图。它把拟建项目组织施工的主要活动描绘在一张总图上, 作为现场平面管理的依据, 实现施工组织设计平面规划。审查要根据工程的现场环境, 工程设计文件等做到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的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项目监理机构审查施工单位报审的施工组织设计, 符合要求时, 应由总监理工程师签认后报建设单位, 并按相关程序转发相关单位备案。项目监理机构应要求施工单位已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施工组织设计需要调整时, 项目监理机构应按程序重新审查。

以上为本人的监理实践审查施工组织设计的一些工作方法, 有误请给予以指正, 增进学习。谢谢!

参考文献

施工图审查机构管理 篇3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依据《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试行)》、《江苏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江苏省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法规、规章和规范,制订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现场审查是医疗机构校验审查的形式之一,是指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医疗机构的基本条件和执业状况,在医疗机构执业地点进行现场检查、评估、审核,并作出相应结论的过程。

现场审查结论是依法作出校验结论的依据之一。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经卫生行政部门执业登记,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校验现场审查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省卫生厅负责全省医疗机构校验现场审查的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登记机关”)负责其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校验的现场审查工作。

第五条医疗机构校验现场审查工作,由登记机关组织有关专家或者委托有关机构组织进行。第二章组织实施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试行)》第七条规定于校验期满前3个月向登记机关申请校验,并提交校验申请材料。

第七条登记机关应当对医疗机构提交的校验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确认受理后开展校验现场审查工作。

第八条医疗机构校验的现场审查可实行分散审查和集中审查。采取集中审查的登记机关,应当集中受理校验申请,在受理截止日起30日内完成现场审查,做出校验结论,办理相应的校验登记手续。

第九条校验现场审查期由登记机关确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进行现场审查:

(一)2个校验期内未曾进行现场审查的;

(二)医疗机构在执业登记后首次校验的;

(三)暂缓校验后再次校验的;

(四)校验期内任一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累计≥6分。第十条现场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符合情况;

(二)医药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执行情况;

(三)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十一条现场审查人员一般不得少于3人(门诊部、诊所等小型医疗机构不得少于2人);审核人员应熟悉、掌握医疗机构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医疗管理专业知识。现场审查工作实行回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二条现场审查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严格严谨的原则,按照《江苏省医疗机构现场校验基本标准》(见附件)进行审查,并形成现场审查报告和结论,及时提交登记机关。第三章结论

第十三条现场审查结论包括“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的应当明确提出整改要求。

第十四条登记机关根据书面审查和现场审查情况,作出校验结论。现场审查不合格的,登记机关应作出“暂缓校验”结论,并根据情况给予1-6个月的暂缓校验期。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上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下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校验的现场审查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第十六条登记机关应当加强对现场审查的管理,有关资料应当按及时归入医疗机构档案。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积极配合登记机关开展现场审查工作。对拒不配合、干预、阻挠工作人员进行现场审查的,登记机关应当作出“暂缓校验”结论,并下达整改通知书,给予1个月的暂缓校验期。对暂缓校验期满,仍不配合进行现场校验的,按“校验不合格”,由登记机关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第五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省卫生厅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如与上位法不一致或国家出台新的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二十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江苏省医疗机构校验现场审查基本标准(试行)

(一)(医院及设置床位的其它医疗机构)审查项目

审查要求

审查方法

分值(分)

扣分标准

一、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符合情况

1.床位配置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内容

核查实际开放床位数

床位配置低于基本标准低限,每下降2%扣1分

2.科室设置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符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内容

核查医疗机构科室设置

必设诊疗科目每缺1个扣5分

3.人员配备达到相应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核查医生、护士、卫技人员花名册和资格、执业、职称证,人员与科目相符。

每床位配备卫生技术人员比例每下降2%扣1分;床护比每下降2%扣1分;人员职称不达标每人扣5分;每个必设诊疗科目无注册医师扣10分,每个非必设诊疗科目无注册医师扣5分;其它人员配备不达标扣5分/人

4.业务用房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诊疗功能分区合理

核查建筑面积、业务用房、诊疗室、输液室、处置室等。业务用房能满足诊疗要求,诊疗功能分区、流程合理。

建筑面积不合要求扣5分,诊疗功能分区、流程不合理扣5分。

5.设备配备达到相应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甲、乙类大型医用配置符合规定

核查基本设备配备和专科设备。核对医院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

设备配备不合要求,每缺1件扣5分。设备无配置许可证,每缺1件扣3分。

6.医疗机构工作制度、人员岗位职责齐全、实用。

核查医疗机构工作制度、人员岗位职责。

医疗机构工作制度、人员岗位职责每少1项扣2分;不实用扣1分

二、依法执业情况

1.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情况

1、核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准登记项目与医疗机构实际情况(核准项目变动应先办理申请变更登记手续);

2、医疗机构的名称及各专科名称命名符合规范要求,未经批准,不得以“中心”等冠名;

实际开放床位数增加未及时变更,床位数每超10%扣5分;超范围(超核准诊疗科目、超技术准入项目)执业扣20分/项;无人员配备的诊疗科目未及时注销扣5分;其它项目变动未办理申请手续扣5分/项;名称使用不规范扣5分

2.医护人员依法执业

对照值班表或处方、医嘱,核查《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护士执业证》及其他岗位证书,审查依法执业情况。

发现无资格、非卫技人员执业扣20分/人;医师超执业范围执业扣5分/人;无本机构注册证书扣5分;实习、进修医生独立执业扣3分/人

3.医院感染管理符合相关规定

查医疗废物处理、消毒隔离和重点部门的管理情况(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临床检验部门、消毒供应室等)。

一处不符合规定扣3分。

4.病案及时归档,按规定时间妥善保存,无丢失等现象

检查病案室,随机抽查病案归档情况。

管理混乱、病案管理不到位,扣3分,发现病案丢失扣5分。

三、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

1.成立医疗质量、病案、药事、设备、输血等管理委员会及医学伦理委员会,人员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能按计划定期活动

查阅文件、记录及有关资料。

无管理组织不得分,质量管理组织缺一个扣2分,人员结构不合理扣2分;管理组织不按时活动扣2分。

2.有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对临床、医技科室行使指导、检查、考评和监督职能;对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实行责任追究制

查阅相关资料。

监督、检查不到位扣2分,发现问题无整改措施扣2分。

3.严格执行诊疗、护理常规、规范

抽查医生、护士各2-5名。

1人不合格扣3分。

4.严格贯彻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核心制度执行到位。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甲类手术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率均达到100%

查阅资料、现场察看、暗访,抽查手术病历10份、死亡病历5份、疑难危重病例病历10份。

1项制度执行不到位扣2分;发现1例未讨论扣2分;1例讨论不符合要求,扣2分;扣完为止。

5.严格执行病历书写规范、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以及手术分级管理规范

抽查门诊病历10份,住院病历20份(含手术病历10份),处方50张。

病例书写不符合规范一份扣2分,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每例扣3分,未经审批和准入擅自开展超范围手术,或其他诊疗技术,扣10分。

6.医技科室严格按照有关管理规范开展工作

查阅检验、影像、药剂、输血等科室资料、现场察看。

一处不符合规定扣3分。

注:

1、部分医疗机构开展业务未涉及本标准中的部分内容,相应分值可不计,剩余分值折合成百分率。

2、一级医院或100张床位以下的其它类别医疗机构,对第三条的第1、2项要求可酌定。

3、得分率>80%的为校验现场审查合格;80%≥得分率≥60%的为校验现场审查基本合格;得分率<60%的为校验现场审查不合格。

4、现场检查中如发现存在影响医疗质量和安全的严重问题可直接定为不合格。

江苏省医疗机构校验现场审查基本标准(试行)

(二)(门诊部、诊所等未设置床位的医疗机构)审查项目

审查要求

审查方法

分值(分)

扣分标准

一、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符合情况

1.人员配备达到相应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核查医生、护士、卫技人员花名册和资格、执业、职称证,人员与科目相符。

人员配备不达标每人扣5分;

2.科室设置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符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内容

核查医疗机构科室设置

必设诊疗科目每缺1个扣5分

3.业务用房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功能布局合理,符合卫生学和无障碍设计要求,应做到诊疗室、处置室、治疗室等各室分开,诊疗功能分区、流程合理。

核查业务用房面积、诊疗室、处置室、治疗室等。

房屋面积不达标不得分,各室未分开扣5分

4.设备配备达到相应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核查基本设备配备和专科设备。

设备配备不合要求,每缺1件扣2分。

5.医疗机构工作制度、人员岗位职责齐全、实用。

核查医疗机构工作制度、人员岗位职责。

医疗机构工作制度、人员岗位职责每少1项扣2分;不实用扣1分

二、依法执业情况

1.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情况。

1、核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准登记项目与医疗机构实际情况(核准项目变动应先办理申请变更登记手续);

2、医疗机构的名称及各专科名称命名、使用符合规范要求

超范围(超核准诊疗科目、超技术准入项目)执业扣20分/项;无人员配备的诊疗科目未及时注销扣5分;其它项目变动未办理申请手续扣5分/项;名称使用不规范扣5分

2.医护人员依法执业。

对照值班表或处方、医嘱,核查《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护士执业证》及其他岗位证书,审查依法执业情况。发现无资格、非卫技人员执业扣15分/人;医师超执业范围执业扣5分/人;无本机构执业证书扣5分;实习、进修医生独立执业扣3分/人

3.严格执行诊疗、护理常规、规范。严格执行病历书写规范、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药品管理规范。

抽查门诊登记、病历5份,处方10张;对照现存药品,抽查药品进耗存登记。

1人不合格扣3分;病历书写、处方不符合规范扣2分/份;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扣3分/例,超范围使用药品扣1分/例

4.消毒隔离与传染病防治符合相关规定。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灭菌剂、消毒剂浓度和配制更换记录标识准确,高压灭菌符合要求,治疗室、换药室等各项空气消毒措施落实,并有详细的记录。

2、口腔等诊所消毒灭菌设备及医疗器械齐全,能够满足业务工作需要。

3、严格按照规定处理污水和医疗废弃物。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购置、存放、处置符合规范要求,并有详细的记录。

4、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要求登记、报告传染病疫情,严禁瞒报、谎报、迟报。

一项制度未执行扣3分;

无消毒灭菌设备扣3分,措施未落实或不规范一项扣2分; 医疗废弃物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不规范一项扣1分; 未按要求登记、上报传染病疫情发现一例扣3分; 未按要求登记、上报传染病疫情发现一例扣3分;

注:

1、得分率>80%的为校验现场审查合格;80%≥得分率≥60%的为校验现场审查基本合格;得分率<60%的为校验现场审查不合格。

施工图审查机构管理 篇4

摘要: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一直都是我国建筑业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而工程预结算审查又是工程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从建筑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工程预结算审核在整个工程成本管理中的作用,并就如何进一步降低工程成本提出自己的拙见。关键词:工程造价;成本管理;预结算审查;经济学

一般而言,建筑工程的造价由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四项费用构成。建筑工程预结算就是根据建筑施工图和施工方案等计算出装饰工程量,然后套用现行装饰工程消耗量定额,并根据地区材料预算价格、工程建设费用等编制的用于确定装饰工程造价的经济文件。它可以很清晰地体现整个工程的造价。由于其编制工程中又涉及到额定项目的正常使用或调整、换算使用等专业技术工作,因此编制工作复杂。环节多等诸多因素往往会导致计算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和弊病。因此,进行建筑施工预结算审查是消除此类错误和弊病的重要保证措施,也是进行工程成本管理的重要举措。

一、当前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当前我国建筑业的迅猛发展,许多新结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导致预算定额缺项甚多,需要补充的项目与内容不断增多,自然存在定额换算不合理的问题。然而,因缺少调查和可靠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导致结算定额或补充定额含有较多的不合理性;其次,高估冒算现象在结算时比较普遍,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获得较高收入,不是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创造社会信誉等方面着手,而是采用多计建筑工程量,高套定额单价,巧立名目等手段人为地提高建筑工程造价。另外,由于建筑工程造价构成项目众多,且变动频繁,使计算程序复杂,计算基础不一等等均容易造成错误。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细致专业地去对待这一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核算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工程量

工程量审查包括项目完整程度和项目工程量计算两个方面。首先,工程项目的不完整,主要是指项目编制过程中出现重复计算或漏算项目的问题,完成这方面审查的关键之处是要熟悉工程设计图样,施工过程,预算定额和消耗量定额,如果工程预算或工程结算中所列的工程量项目,通过套用预算定额后,包含了工程设计图样中的全部工作内容,那么就做到了不漏项。反之,如果工程预算或工程结算中所列的工程量项目,套用预算定额后,重复计算了工程设计图样中的工作内容,那么就出现了重项现象;反之如果计算结果不包括工程设计图样中的全部内容,就会出现漏项现象。而审查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看工程预算或者结算是否出现重项或者漏项现象,并对此加以纠正。

其次,审查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主要依据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工程设计图样进行。计算时主要要看工程设计图样的内容和尺寸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符合工程量计算规则的规定,计算过程是否有纰漏,有无人为的多算或少算现象。

(二)定额套项审查

定额套项审查包括套用定额的工作内容是否与工程量项目的设计内容一致,工程项目是否重复套用,材料应用是否合理等问题。对于换算定额单价的审核,除遵循上述原则外,还

要弄清允许换算的内容是定额中的人工,材料和机械中的全部还是部分。同时注意换算的方法是否准确,进行定额套价换算时,尤其要注意细节,着重注意工程量数据的小数点是否点错了位置。

(三)费用计取的审查

此项包括直接工程费,工料费;间接费用;利润和税金的计算等方面的审查。此项审查的重点即为:材料预算价格与材料实际市场价格的审查。材料价格的合理性与准确性是审查的主要内容。所谓合理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材料预算价格要按照工程造价部门颁发的地区统一价格执行;二是所采用的材料实际市场采购价格要取得建设单位的认可。所谓正确性是指编制预算时的材料预算价格的选项要正确。

总之,各项费用的审查计算不但要遵循某些费用定额和有关文件的规定,而且还要从根本上把握住费用计算的基本方法,保证工程造价的准确性。

三、预结算审查在工程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施工图预算或工程结算编制完成以后,需要认真地进行审查。因为预结审查对于提高预结算编制的准确性,正确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方针政策,降低工程造价,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正确而严谨的工程预结算审查对于加强工程成本管理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控制装饰工程造价;其次,有利于加强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节约建设投资;第三,有利于施工承包价格的合理确定与控制。施工图预算对于招标工程是编制标底的依据;对于非招标的承发包工程,它是合同价款结算的基础;最后,预结算审查,是核实工程预算的真实价值,积累和分析技术经济指标。提供准确数据,进而通过有关指标比较,找出设计中的薄弱环节,以便及时改正,是不断提高设计水平的有利鞭策者。

四、总 论

总之,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同时兼具知识性,技巧性,政策性的综合性工作。它是工程成本管理是否有效果的重要体现形式,是工程造价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工作的准确与否直接体现了工程成本管理的效果如何。所以,认真做好预结算审查工作对于节约工程成本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必须在工作中本着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好审查工作,在工作实际中历练自己,为我国工程成本管理的合理进行,贡献自身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丛培经,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田永复,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施工图审查机构管理 篇5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印发《深圳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施工图审查机构、建设等相关单位:

为了规范我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和管理,确保施工图质量,保障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广东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设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我局制定了《深圳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日 深圳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我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含勘察文件,以下简称施工图)的审查和管理,确保施工图质量,保障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广东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和建设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含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图审查和监督管理。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的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均应进行施工图审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 本方法所称施工图审查是指施工图审查机构(以下简称审查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规定,对施 2 工图中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的审查。

第四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施工图审查的统一监督管理。

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区主管部门)按照建设项目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施工图审查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 审查机构应当在认定资质许可范围内从事审查业务。其中勘察文件、岩土工程设计文件必须由取得工程勘察审查资质的审查机构审查。

市主管部门可以结合本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对所需审查机构的数量进行合理测算并向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相关建议。

第六条 审查机构中专职从事审查工作的审查人员不得低于各专业审查人员要求数量的50%。

专职从事审查的注册人员在审查期间保留其注册资格,但须暂停勘察设计执业;兼职从事审查工作的注册人员,应当与审查机构签订至少1年以上的聘用合同。

审查人员只能在一个审查机构从事审查工作。

第七条 按规定应当进行审查的施工图,未经审查合格的,不得使用,主管部门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

设计企业不得依据未经审查合格的工程勘察报告进行工程设计。

第八条 施工图审查管理应当坚持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审查内容

第九条 施工图审查包括程序性审查和技术性审查。第十条 程序性审查应当包括:

(一)是否取得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二)勘察设计企业或者注册执业人员是否越级或者超范围执业;

(三)勘察设计企业和注册执业人员以及相关人员是否按规定在施工图上加盖相应的图章和签字;

(四)送审资料是否完整、格式是否规范;

(五)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第十一条 技术性审查应当包括:

(一)是否符合作为勘察、设计依据的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文件的要求;

(二)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要求;

(三)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

(四)是否达到规定的勘察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

(五)勘察文件提供的参数、结论与建议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六)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是否安全;

(七)建筑幕墙、轻型钢结构、建筑装饰、基坑支护等工程是否安全;

(八)建筑节能设计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九)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必须审查的内容。第十二条 对于甲级工程勘察项目,审查机构应当到作业现场进行核查。核查内容包括:

(一)勘察纲要是否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二)现场作业是否按勘察纲要执行;

(三)现场作业情况及原始资料是否真实,包括:孔位、孔深、采取率、取样及各种原位测试等;

(四)室内实验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其他工程勘察项目,审查机构根据建设单位要求或者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对现场作业原始记录和测试、试验记录等进行核查。

第三章 审查委托

第十三条 按照规定应当进行招标的施工图审查项目,建设单位应当依法采用招标方式(含抽签定标方式)选择审查机构。

第十四条 审查机构与所审查项目的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但具有资质的审查机构只有一家的除外。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开展工程勘察前,确定勘察审查的审查机构。

第十六条 同一房屋建筑工程或者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设计的各专业与专项工程施工图,原则上应当委托同一家审查机构审查。

第十七条 施工图审查收费应当严格执行物价部门颁布的审查收费标准。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委托审查机构承接施工图审查业务的,应当签订合同。建设单位应当在合同签订之日起15日内,将合同报送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 审查程序

第十九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向审查机构提交完整的施工图和相关材料。

第二十条 对于技术较复杂的工程项目,在满足施工图审查条件的前提下,建设单位可以按需求合理分段进行送审。审查机构按照要求出具相关施工图审查成果。

第二十一条 施工图审查原则上不超过下列时限:

(一)大型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为15个工作日,中型及以下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为10个工作日;

(二)工程勘察文件,甲级工程勘察项目为7个工作日,乙级及以下工程勘察项目为5个工作日。

建设单位和勘察设计企业补正材料时间不计算在审查时限内。

第二十二条 审查机构对施工图进行审查(含作业现场核查),审查中发现问题需要建设单位或者勘察设计企业进行补充、修改的,应当书面反馈建设单位或者勘察设计企业。建设单位和勘察设计企业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书面答复或者改正。补正材料一次性送审查机构审查。

第二十三条 审查机构完成施工图审查,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出具审查意见:

(一)审查合格的,审查机构应当向建设单位出具审查合格书,并将经审查机构盖章的全套施工图交还建设单位。同时,审查机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将审查情况报主管部门备案。

审查合格书应当有各专业的审查人员签字,经法定代表人签发,并加盖审查机构公章;全套施工图的每页图纸上应当加盖审查专用章;

(二)审查不合格的,审查机构应当将施工图退还建设单位并书面说明不合格原因。同时,应当将审查中发现的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和注册执业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问题,报主管部门。

第二十四条 经审查不合格的施工图退还建设单位后,建设单位应当要求原勘察设计企业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施工图送原审查机构重新审查。

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修改审查合格的施工图。

确需修改且修改内容涉及下列情形之一的,建设单位应当将已作变更的施工图送原审查机构审查:

(一)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二)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的安全性;

(三)勘察设计企业和注册执业人员以及相关人员在施工图上加盖相应的图章和签字;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重大设计变更。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审查机构要求,配合工程勘察现场核查工作;工程勘察企业派人全程协助审查机构人员开展现场核查工作。

第二十七条 审查机构应当完善施工图审查档案管理制度,配备档案管理人员,设立档案室,妥善归档保存施工图审查档案。施工图审查资料归档应当符合有关要求。

第二十八条 审查机构在审查工作中应当对审查情况做好汇总工作,按季度填写施工图审查情况季报表上报主管部门。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建设单位对送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负责。

第三十条 勘察设计企业对勘察设计质量负责。

第三十一条 审查机构对施工图审查质量负责,承担审查责任;但不替代或者减轻勘察设计企业的责任。

第三十二条 主管部门应当对审查合格的施工图审查项目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抽查。重点抽查诚信记录排序靠后的审查机构审查的项目、审查费用低于规定收费幅度下限的项目。

第三十三条 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审查机构的监督检查。主要检查下列内容:

(一)是否符合规定的条件;

(二)是否超出认定的范围从事施工图审查;

(三)是否使用不符合条件的审查人员;

(四)是否按规定上报审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

(五)是否按规定在审查意见上签字盖章、在施工图和重大设计变更文件上盖章;

(六)施工图审查质量;

(七)施工图审查取费是否符合规定;

(八)审查人员的培训情况;

(九)施工图审查文件档案管理情况。

主管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时,有权要求被检查的审查机构提供有关施工图审查的文件和资料。

第三十四条 审查机构及人员有以下行为的,应当记入不良行为记录;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给相关单位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一)不符合认定条件;

(二)超出认定的范围进行审查;

(三)与所审查项目的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未按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进行回避的;

(四)使用不符合条件的审查人员;

(五)未按规定上报审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

(六)未按规定在审查意见书和施工图上签字、盖章;

(七)未按本办法规定的审查内容进行审查,存在错审、漏审的问题;

(八)未按照本办法规定程序出具审查报告;

(九)未按规定进行施工图审查取费;

(十)未按规定建立施工图审查文件档案;

(十一)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三十五条 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应当加强对在建工程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以下不良行为应当责令相关单位整改,记入不良行为记录;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

(一)施工图未经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格,擅自施工的;

(二)擅自修改施工图,降低建设工程质量的;

(三)施工图中存在违反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

(四)施工图内容已作重大设计变更,但未报经原审查机构审查合格的。

监理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发现以上不良行为,应当及时告知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

第三十六条 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对施工图审查工作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投诉和控告,并组织核查处理。

第三十七条 市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审查机构和人员的诚信档案,按规定向社会公布。

区主管部门及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应当按规定将不良行为记录情况报送市主管部门。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施工图审查合同范本、审查报告等本办法涉及的相关表格,由市主管部门统一制定。

公证机构审查和核实义务之思忖 篇6

关键词:公证机构,核实义务,调查核实权

一、公证机构审查和核实义务概述

(一) 公证机构审查和核实义务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二十八条、二十九条以及《公证程序规则》第五章都对公证审查和核实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具体而言, 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按照法律程序对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民事法律行为予以证明, 或者根据他们自己的申请, 对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本证明其真实性和合法性。在我国, 公证机构的审查核实是指遵照《公证法》及《公证程序规则》的规定, 公证人员针对必须接受公证的事项有异议的时候, 对公证事项的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进行调查核实, 从而确认公证事项和文件是否真实和其来源是依照法律规定。

(二) 审查核实义务的原则

真实性和合法性是公证机构审查工作的生命线, 它直接决定了公证书的质量。审查的客体主要包括对书证的审查和对证人证言的审查。对书证真实性的审查,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一, 对书证制作者的审查。对书证制作者的审查首先审查的是书证制作者的签名、盖章、捺印是否属实, 是否存在虚假签名, 私刻公章的情形。其次就是在制作者主体真实的情况下, 审查该制作主体出具书证的资格。其二, 对书证形式的审查。对书证形式的审查主要是审查书证有无变造痕迹。其三, 对书证实质真实的审查。一是要审查明确书证记载内容所表达的真实含义, 二是审查明确书证所表达的含义是否是书证制作者的真实意思表示。三是审查书证与待证事实的关联性。

而对证人证言的审查, 其一是对证人资格的审查。证人资格的审查, 首先证人必须是对公证待证事实具有亲身知识的人。第二, 证人必须是能够正确表达意志的人。第三, 证人必须是与当事人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其二是对证言的规范性审查。最后是对证言内容的审查。证人证言作为一项复杂的证据, 主客观各方面因素都会给这类证据的证明力造成影响, 因此必须结合证人的各项因素加以综合分析。另外, 对于办理某些公证例如委托书公证时必须进行目的审查。我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无效。因此, 目的不法在法律上存在着违法性。

怎样审查证明材料的真实、合法?首先, 公证员在进行公证审查时应达到公证行业内公证员的平均水平以及应负有起码的注意义务, 也就是说应当具备一名普通公证员审查公证事项和证明材料的能力与经验。根据我国《公证法》第23条规定, “证明对象真实合法”是我们公证的首要目标, 对于公证审查的注意义务一般只要求根据可搜集到的证据, 能够实现“优势证据”和“证据真实”的高度盖然性即可。

其次, 对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核实不能超过公证员一般注意义务的限度, 即只要形式上足以证明公证申请人提供的各类材料本身是真实、合法的, 公证员在针对具体的案件时则需根据经验法则、逻辑规则和自己的理性良心来判断证据和认定事实。这就决定了公证审查核实权的行使, 是对公证员法律素养和专业执业水平的考验, 直接决定了公证质量和公证执业风险的大小和可能性。

二、公证实务中公证审查和核实存在的问题

实质审查即实体性审查, 也叫“全面性审查”, 即对公证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形式审查即形式性审查, 也叫“间接性审查”, 即公证书, 对文件, 签名或盖章签名的真实性, 并与本原件, 等保持一致。这种方法一般只能证明签字和印章的真实性。原则上, 公证机构公证员不对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一般而言, 证明材料的由相关单位出具, 其真实性也由相关单位负责。在我国《公证法》中, 明确规定公证员具有有权审查的义务, 但对公证员履行其义务应采用何种审查方式,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对此, 《公证法》只是模糊地规定根据公证事项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公证规则。因此, 公证人员如何审查是尽到实质的审查义务, 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 公证的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并不是独立的, 但对同一公证事项来说这两种方式的“审查与确认”需并行不可偏废, 如果偏重实质审查就会加重公证机构和公证员的责任, 如果偏重形式审查, 就不利于公证质量的提高, 至于公证实践中这种限度的把握, 还需要公证员根据办证经验、当事人的要求和办证惯例来确定。

公证机构公证人员审查核实权有限, 同时相关部门不配合, 这是造成公证机构审查核实困难的实质原因。在目前的公证实践中, 审查核实过程是必要的传导公证的过程中, 公证人员在行使过程中这种权力必须履行的义务并认真核查。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赋予公证机构主动收集证据的权力, 公证机构的核实只能是存在的事实和当事人提供的材料的前提下, 无法为当事人补充证据。也就是说, 公证人员审查核实, 一般的范围不得超过当事人提供材质证明的范围。

在目前的公证实践中, 公证人员负责审查当事人提供材料的真实性, 这是因为具有法律效力的事实和文书都是由申请人提供的相关材料予以证明的。而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 部分社会公众的诚信度不高, 容易出现造假, 客观上对公证人员的审查核实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结合笔者从事公证工作实践及与同行交流所得, 现实情况下, 公证机构进行核实并不顺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目前法律没有赋予公证机构具体明确的核实权。

《公证法》仅在第二十八条、二十九条规定公证机构具有审查、核实义务, 但没有赋予具体明确的核实权。很多机关不配合公证机构的核实。例如继承公证中, 需要当事人提供被继承人家庭关系中法定继承人的亲属关系证明。但当事人基本反映开具证明难, 公安机关基本不给予证明, 甚至拒绝公证机构的核实。由于法律没有赋予公证机构具体明确的核实权, 加上我国户籍制度不够完善, 公安机关公民信息系统中也未能全面反映公民家庭关系, 故公安机关拒绝出具证明, 甚至公证机构向公安机关核实情况时, 公安机关往往以户籍制度不健全或者保护当事人隐私为由拒绝。

(二) 目前公证机构没有一套统一的户籍、婚姻查询系统。

当事人户籍关系、婚姻状况不清楚, 完全靠当事人到相关机构开具证明, 当当事人提供开具的证明前来公证时, 公证机构出于谨慎审查和核实义务, 需要再次对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明予以核实, 但公证机构由于没有一套统一的户籍、婚姻查询系统, 还得再次到相关部门核实, 造成人力、物力浪费, 也给相关部门工作带来麻烦。由于目前我国户籍制度不完善、婚姻登记制度存在建档时间较短、信息库信息不全、全国各区域之间不联网等弊端, 导致当事人的户籍信息及婚姻情况很难核实清楚。

(三) 目前全国不动产没有统一登记制度, 当事人涉及不动产公证时, 公证机构无法核实该不动产的具体信息, 尤其是受理异地不动产相关公证时, 公证机构仅能进行形式审查, 这也给公证工作带来困扰。

(四) 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证明的不严谨性加大了公证机构核实的难度。

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开具证明的随意性, 私企单位公章管理的不严谨, 加上国有企业的解散、分立、合并等情况经常发生, 以及当今社会人员流动性增大, 人事档案管理混乱, 事事讲人情, 拼关系, 基层组织及单位随意盖章出具证明的情况屡见不鲜, 这也给公证机构的核实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

(五) 异地调查核实的难度很大。

虽然《公证程序规则》第三十三条规定了公证机构有委托异地公证机构核实公证事项及有关证明材料的权力, 但是实践中由于存在异地核实成本过高、调查不便等诸多因素, 导致异地调查核实基本仅能局限于电话调查核实, 这也使公证机构的核实结果存在一定片面性。

(六) 对当事人的制假造假行为惩罚不力, 对制假造假的当事人没有任何威慑力, 客观上助长了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假造假的嚣张气焰。

三、公证机构审查核实权的行使路径

目前, 对于公证机构的审查核实权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亟需得到重视和解决。公证需要保证质量, 公证程序也需要更好的执行。因此, 公证机构要提高公证的质量, 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审查核实一贯公证办理的全部过程。

公证员不论是了解申请人的情况, 还是在审查核实的过程中, 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认真对待当事人。通过与当事人的面对面交流以及对其书面材料的审查, 尽最大努力地了解当事人的情况, 仔细检查和比对其他材料, 以确认身份。

(二) 重视询问笔录, 防范执业风险。

在制作询问笔录时, 将当事人阐述的事情原委、公证员所判断的公证事项、公证后的法律后果以及向当事人阐明后当事人的意见等情况记录下来, 明确告知公证事项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

(三) 进一步落实公证核实法律职权, 运用形式逻辑和日常生活逻辑识别证明材料, 进一步增强办证科技含量, 使用录音录像设备, 采取照相、录音、录像等一系列措施, 对办证过程进行实时全程录音录像。

(四) 建立网络诚信档案并定期公布“黑名单”, 对提供虚假证明的当事人予以曝光, 并将各个公证处信用查询系统联网。加强法制宣传, 搞好普法教育, 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虚假证明过错责任追究和制裁制度。

审查核实, 不但是一个公证人员显著的职责, 而且是一个公证人员一项重大的义务。为了使社会各界确保公证机构的公证质量, 切实提高公证的社会公信力。面临公证中存在的许多现实问题, 一方面相关部门需要营造良好的公证环境, 另一方面更需要公证人员的不懈努力, 通过仔细的尽职调查, 依法客观合理的运用调查核实权, 努力履行谨慎义务。

参考文献

[1]谢估平主编.公证与律师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2]王雄杰, 俞剑英.公证职业风险的识别、评估与控制[J].中国公证, 2009 (12) .

[3]胡永刚.公证过程中几种常用证据的理解与审查[J].中国公证, 2011 (6) .

[4]樊崇义主编.证据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施工图审查机构管理 篇7

质量标准 | 商务服务/法律服务来源:国家检验检疫总局 浏览: 444 2010-09-01

摘要:为统一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工作,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本准则同一计量,对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

1.总则

1.1 为统一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制定本准则。

1.2 本准则等同采用GB/T15481-1995国家标准,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增加了有关计量认证的特殊要求(本准则中用黑体字表述)。

1.3 本准则适用于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

1.4 为保持与GB/T15481-1995文本的一致性,1.3款所指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在本准则中统称为“实验室”。

2.参考文件

2.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细则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条文释义

2.4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管理办法

2.5 JJF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2.6 GB/T15483.1-1999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 第1部分:能力验证计划的建立和运作

2.7 GB/T15483.2-1999 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 第2部分:实验室认可机构对能力验证计划的选择和使用

3.定义

3.1 实验室laboratory

从事校准和/或检验的机构。

注:

1.如果实验室只是某组织的一部分,该组织除了进行检验工作之外,还进行其他活动,则术语“实验室”仅指组织内进行检验工作的那部分。

2.本准则中的术语“实验室”是指在下列情况下,开展检验工作的机构:

——在或来自一个固定的地点,——在或来自一个临时的设施,或

——在或来自一个可移动的设施。

3.2 检验实验室 testing laboratory

从事检验工作的实验室。

3.3 校准实验室 calibration laboratory

从事校准工作的实验室。

3.4 校准 calibration

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注:

1.校准结果既可给出被测量的示值,又可确定示值的修正值。

2.校准也可确定其他计量特性,如影响量的作用。

3.校准结果可以记录在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中。

3.5 检验 test

按照规定的程序,为了确定给定的产品、材料、设备、生物体、物理现象、工艺过程或服务的一种或多种特性或性能的技术操作。

注:------检验结果通常被记录在称之为检验报告或检验证书的文件中。

3.6 校准方法calibration method

为进行校准而规定的技术程序。

3.7 检验方法 test method

为进行检验而规定的技术程序。

3.8 检定(验证)verification

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3.9 质量体系 quality system

为实施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

3.10 质量手册 quality manual

阐述一个组织的质量方针、质量体系和质量实践的文件。

注:质量手册可以列出与实验室质量工作有关的其他文件。

3.11 参考标准 reference standard

在给定地区或给定组织内,通常具有最高计量学特性的测量标准,在该处所做的测量均从它导出。

3.12 标准物质 reference material

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好地确立了特性、用于校准仪器、评审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材料或物质。

3.13 有证标准物质 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

附有证书的参考物质,其一种或多种特性值用建立了溯源性的程序确定,使之可溯源到准确复现的表示该特性值的测量单位,每一种出证的特性值都附有给定置信区间的不确定度。

注:

1.有证参考物质一般成批制备,其特性值是通过对代表整批物质的样品进行测量而确定,并具有规定的不确定度。

2.当物质与特制的器件结合时,例如,已知三相点的物质装入三相点瓶、已知光密度的玻璃装成透射滤光片、尺寸均匀的球状颗粒安放在显微镜载片上,有证参考物质的特性有时可方便和可靠地确定。上述这些器件也可以认为是有证参考物质。

3.所有有证参考物质均应符合本规范中测量标准的定义。

4.有些参考物质和有证参考物质,由于不能和已确定的化学结构相关联或出于其他原因,其特性不能按严格规定的物理和化学测量方法确定。这类物质包括某些生物物质,如疫苗,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规定了它的国际单位。

3.14 溯源性 traceability

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注:

1.此概念常用形容词“可溯源的”来表述。

2.这条不间断的比较链称为溯源链。

3.15 能力验证 proficiency testing,利用实验室间的比对,对实验室的校准或检验工作进行判定。

3.16 要求 requirement

为能识别和考核一个实体,将对其特性的需要转化为一系列定量的或文字描述的规范。

4.组织和管理

4.1 实验室应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其组织和运做方式应保证固定的、临时的和可移动的设使满足本准则的要求。申请计量认证实验室一般为独立法人;非独立法人的需经法人授权,能独立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有独立帐目和独立核算。

4.2 实验室应满足以下要求:

(a)有管理人员,并具有履行其职责所需的权利和资源;

(b)有措施保证所有工作人员不受任何来自商业、财务和其它会影响其工作质量的压力;

(c)其组织形式在任何时候都能保证判断的独立性和诚实性;

(d)对影响检验质量的所有管理、执行或验证人员规定其职责、职权和相互关系并形成文件;

(e)由熟悉检验方法和程序、了解检验工作目的,以及懂得评定检验结果的人员实施监督。监督人员与非监督人员的比例应足以保证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

(f)有负责技术工作的技术主管(无论如何称谓);

(g)有负责质量体系及其实施的质量主管(无论如何称谓)。他可以直接与负责实验室质量方针和资源决策的最高管理者及技术主管联系。在规模较小的实验室中,质量主管也可以是技术主管;

(h)在技术或质量主管不在时,要指定其代理人,并在质量手册手册中规定;

(i)应在质量手册或程序文件中规定,保证委托方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

(j)适当时,参加国际、国家、行业或自行组织的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和能力验证计划;

(k)对政府下达的指令性检验任务,应编制计划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5.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5.1 实验室应建立和保持与其承担的检验工作类型、范围和工作量相适应的质量体系。质量体系要素应形成文件。质量文件应提供给实验室人员使用。实验室应明文规定达到良好工作水平和检验服务的质量方针、目标并作出承诺。实验室的管理者应将质量方针和目标纳入质量手册,并使实验室所有有关人员都知道、理解并贯彻执行。质量主管应负责保持质量手册的现行有效性。

5.2 质量手册以及相关的质量文件应阐述实验市为满足本准则的要求所制订的方针和工作程序。质量手册和相关质量文件应包括:

(a)最高管理者的质量方针声明,包括目标和承诺;

(b)实验室组织与管理结构以及它在任一母体组织中的地位和相应的组织图;

(c)管理工作、技术工作、支持服务和质量体系的关系;

(d)文件的控制和维护程序;

(e)关键人员的岗位描述及相关人员的工作岗位描述;

(f)实验室获准签字人的识别(适用时);

(g)实验室实现量值溯源的程序;

(h)实验室检验的范围;

(i)确保实验室评审所有新工作的程序,以保证实验室在开始新工作之前有适当的设施和资源;

(j)列出在用的检验程序;

(k)处置检验样品的程序;

(l)列出在用的仪器设备和参考测量标准;

(m)仪器设备的校准、检定(验证)维护程序;

(n)涉及检定(验证)的活动,包括实验室之间比对、能力验证计划、标准物质的使用、内部质量控制方案;

(o)当发现检验有差异或发生偏离规定的政策和程序时,应遵循反馈和纠正措施的程序;

(p)实验室关于允许偏离规定的政策和程序或标准规范的例外情况的管理措施;

(q)处理抱怨程序;

(r)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的程序;

(s)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程序。

5.3 实验室应定期对其工作进行审核,以证实其运作能持续地符合质量体系的要求。这种审核应由受过培训和有资格的人员承担;审核人员应与被审核工作无关。当审核中发现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可疑时,实验室应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并书面通知可能受到影响的所有委托方。

5.4 管理者应对为满足本准则要求而建立的质量体系每年至少评审一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性,并进行必要的更改和改进。

5.5 在审核和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形成文件。对质量负责的人员应保证这些纠正措施在议定的时间内完成。

5.6 除定期审核以外,实验室还应采取其它有效的检查方法来确保提供给委托方结果的质量,并应对这些检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审,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此):

(a)尽可能采用统计技术的内部质量控制方案;

(b)参加能力验证试验或其他实验室间的比对;

(c)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和/或在内部质量控制中使用副标准物质;

(d)用相同或不相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e)对保留样品的再检验;

(f)一个样品不同特性检验结果的相关性。

人员

6.1 实验室应有足够的人员,这些人员应经过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a)实验室最高管理者、技术主管、质量主管及各部门主管应有任命文件;

(b)最高管理者和技术主管的变更需报发证机关或其授权的部门确认;

(c)非独立法人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应由其法人单位的行政领导成员担任;

(d)实验室技术主管应具有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熟悉检验业务。

6.2 实验室应确保其人员得到及时培训。检验人员应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6.3 实验室应保存技术人员有关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的技术业绩档案。

设施和环境

7.1 实验室的设施、检验场地以及能源、照明、采暖和通风等应便于检验工作的正常运行。

7.2 检验所处的环境不应影响检验结果的有效性或对其所要求的测量准确度产生不利的影响,在非固定场所进行检验时尤应注意。

7.3 适当时,实验室应配备对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监测、控制和记录的设施。对影响检验的因素,例如生物灭菌、灰尘、电磁干扰、湿度、电源电压、温度、噪声和振动水平等应予以适当重视。应配备停电、停水、防火等应急的安全措施,以免影响检验工作质量。

7.4 相邻区域内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7.5 进入和使用影响工作质量的区域应有明确的限制和控制。

7.6 应有适当措置确保实验室有良好的内务管理。并符合有关人身健康和环保要求。

8.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8.1 实验室应正确配备进行检验的全部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如果要使用实验室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限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则应保证符合本准则规定的相关要求。仪器设备购置、验收、流转应受控。未经定型的专用检验仪器设备需提供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

8.2 应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并由维护程序;如果任一仪器设备有过载或错误操作、或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检定(验证)或其他方式表明有缺陷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加以明显标识,如可能应将其储存在规定的地方直至修复;修复的仪器设备必须经校准、检定(验证)或检验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实验室应检查由于这种缺陷对过去进行的检验所造成的影响。

8.3 每一台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都应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

8.4 应保存每一台仪器设备以及对检验有重要意义的标准物质的档案,其内容包括:

(a)仪器设备名称;

(b)制造商名称、型号、序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c)接收日期和启用日期;

(d)目前放置地点(如果适用);

(e)接收时的状态及验收记录(例如全新的,用过的,经改装的);

(f)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或复制件);

(g)校准和/或检定(验证)的日期和结果以及下次校准和/或检定(验证)的日期;

(h)迄今所进行维护的记录和今后维护的计划;

(i)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的历史记录。

9.量值溯源和校准

9.1 凡对检验准确度和有效性有影响的测量和检验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校准和/或检定(验证)。实验室应制定有关测量和检验仪器设备的校准与检定(验证)的周期检定计划。

9.2 应制定和实施仪器设备的校准和/或检定(验证)和确认的总体计划,以确保(适用时)实验室的测量可追溯到已有的国家计量基准。校准证书应能证明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并应提供测量结果和有关测量不确定度和/或符合经批准的计量规范的说明。自检定/校准的仪器设备,按国家计量检定系统的要求,绘制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方框图(适用时),以确保在用的测量仪器设备量值符合计量法制规定的要求。

9.3如不可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实验室应提供结果相关性的满意证据,例如参加适当的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9.4实验室建立的测量参考标准只能用于校准,不用于其他目的,除非能够证明其作为测量参考标准的性能不会失效。

9.5测量的参考标准的校准工作应由能提供对国家计量基准溯源的机构进行。应编制参考标准进行校准和检定(验证)的计划。计量检定用最高计量标准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相关规定考核合格。

9.6适用时,参考标准、测量和检验仪器设备在两次检定(验证)/ 校准之间应经受运行中的检查。

9.7如可能,标准物质应能溯源到国家或国际计量基准,或溯源到国家或国际标准参考物质。应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有效期内)。

检验方法

10.1实验室应对缺少指导书可能会给检验工作带来危害的所有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样品的处置和制备、、检验工作编制指导书,并在质量文件中规定。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指导书、标准、手册和参考数据都应现行有效并便于工作人员使用。

10.2实验室应使用合适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所有检验工作以及职责范围内的其它有关业务活动(包括样品的抽取、处置、传送和贮存、制备,测量不确定度的估算,检验数据的分析);方法和程序应与所要求的准确度和有关检验的标准规范一致。

10.3没有国家、国际、行业、地方规定的检验方法时,实验室应尽可能选择由知名的技术组织或有关科技文献或杂志上公布的方法,但应经实验室技术主管确认。

10.4需要使用非标准方法时,这些方法应征得委托方同意,并形成有效文件,使出具的报告为委托方和用户所接受。

10.5当抽样作为检验方法的一部分时,实验室应按有关程序文件的规定和适当的的统计技术抽取样品。

10.6应对计算和数据换算应进行适当的检查。

10.7当使用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采集、处理、运算、记录、报告、存贮或检索检验数据时,实验室应确保:

(a)符合本准则要求;

(b)计算机软件应形成文件并能满足使用要求;

(c)制定并执行保护数据完整性的程序,这些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贮存、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的完整性;

(d)对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进行维护,以保证其功能正常,并提供保证检验数据完整性所必需的环境和工作条件;

(e)制定和执行保证数据安全的适当程序,包括防止非授权人员接触和未经批准修改计算机记录。

10.8实验室应制定其技术工作中所使用的消耗材料的购买、验收和贮存的程序。

检验样品的处置

11.1实验室应建立对拟检验样品的唯一性识别系统,以保证在任何时候对样品的识别不发生混淆。

11.2在接收样品时,应有其状态,包括是否异常或是否与相应的检验方法中所描述的标准状态有所偏离。如果对样品是否适用于检验有任何疑问,或者样品与提供的说明不符,或者对要求的检验规定得不完全,实验室应在工作开始之前询问委托方,要求进一步予以说明。

实验室应确定是否已完成对样品的必要准备,包括是否按委托方要求对样品进行的相应准备。

11.3实验室应在质量文件中规定有适当的设施避免检验所用样品在储存、处置、准备检验过程中变质或损坏,并遵守随样品提供的任何有关说明书。如果样品必须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贮存或处置,则应对这些条件加以维持、监控和记录(如必要);当检验样品或其一部分须妥善保存时(例如:基于记录、安全或价值昂贵或日后对检验进行检查的原因),实验室应有贮存和安全措施,以保护这些需要妥善保存的样品或其部分状态的完整性。

11.4实验室应有对检验样品接收、保存或安全处置的质量程序文件,包括为维护实验室诚实性所必须的各项规定。

记录

12.1实验室应有适合自身具体情况并符合现行规章的记录制度。所有的原始观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记录以及证书副本、检验证书副本和检验报告副本均应归档并保存适当的期限。每次校准和检测的记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其能够再现。记录应包括参与抽样、样品准备、检验人员的标识。记录更改应按适当程序规范进行。

12.2所有记录(包括8.4条中有关校准和检验仪器设备的记录)、证书和报告都应安全储存、妥善保管并为委托方保密。

证书和报告

13.1对于实验室完成的每一项或每一系列检验的结果,均应按照检验方法中的规定,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在检验证书或报告中表述。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证书或报告中还应包括为说明检验结果所必需的各种信息以及采用方法所要求的全部信息。

13.2每份检验证书或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信息:

a)标题,例如“检验证书”或,“检测报告”;

b)实验室的名称与地址,进行检验的地点(如果与实验室地址不同);

c)检验证书和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序号)和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

d)委托方的名称和地址(如果适用);

e)被检验样品的说明和明确标识;

f)检验样品的特性和状态;

g)检验样品的接收和进行检验的日期(如果适用);

h)对所采用检验方法的标识,或者对所采用的任何非标准方法的明确说明;

i)涉及的抽样程序(如果适用)

j)对检验方法的任何偏离、增加或减少以及其它任何与特定的检验有关的信息,如环境条件;

k)测量、检查和导出的结果(适当地辅以表格、图、简图和照片加以说明),以及对结果失效的证明;

l)对估算的检验结果不确定度的说明(如果适用);

m)对检验证书或报告(不管如何形成)内容负责人员的签字、职务或等效标识,以及签发日期;

n)如果适用,作出本结果仅对所检验样品有效的声明;

o)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复制检验证书或报告(完整复制除外)的声明。

13.3如果检验证书或报告中包含有分包方所进行的检验结果,则应明确地标明。

13.4应合理地编制检验证书或报告,尤其是检验数据的表达应易于读者理解。注意逐一设计所承担不同类型检验证书或报告的格式,但标题应尽量标准化。

13.5对已发出的检验证书或报告作重大修改,只能以另发文的方式,或采用对“编号为xxxx的检验证书或报告”作出补充声明或以检验数据修改单的方式。这种修改应有相应规定并符合本准则第12条的全部相应要求。

13.6当发现诸如检验仪器设备有缺陷等情况而对任何证书、报告或对证书或报告的修改单所给出结果的有效性产生疑问时,实验室应立即书面形式通知委托方。

13.7当委托方要求用电话、电传、图文传真或其它电子和电磁设备传送检验结果时,实验室应保证工作人员遵循质量文件的程序,这些程序应满足本准则的要求,并为委托方保密。检验的分包

14.1如果实验室将检验工作的一部分分包,接受分包的实验室一定要符合本准则的要求;分包比例必须予以控制(限仪器设备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及特种项目)。实验室应确保并证实分包方有能力完成分包任务,分包方并能满足相同的能力要求;实验室应将分包事项以书面形式征求委托方同意后方可分包。

14.2实验室应记录和保存调查分包方的能力及符合性的详细资料,并保存有关分包事项的登记册。外部协助和供给

15.1实验室在选择本准则未涉及的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品以支持其检验工作时,应选用能充分保证实验室检验质量的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

15.2如外部支持服务或供应商无独立的质量保证,实验室应制定有关程序确保所购仪器设备、材料和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如有可能,实验室应确保所购仪器设备和消耗性材料在使用前按相应的检验所要求的标准规范进行检验、校准或检定(验证)。

15.3实验室应保存为检验提供所需的支持服务和供应品的所有供应商的记录。

16抱怨

16.1实验室应在质量文件或程序文件中,作出处理委托方或其他单位对实验室工作提出抱怨的规定。记录和保存所有抱怨及处理意见。

上一篇:祝教师节祝福语下一篇:关于大学生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