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子女帮扶案例(精选12篇)
四年四班
一、学生情况介绍
基本资料:张湜浛,女,11岁,小学四年级四班学生;
背景资料:家庭组成成员:爸爸、妈妈、外婆;
家庭教育状况:爸爸、妈妈外出务工,她自小跟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对其百般疼爱、百依百顺,对她的要求从来不说半个不字。
个性特征:张湜浛长聪明、活泼,但自信心差,性格执拗,容易动怒。上课不太听讲,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自己做小动作,很少参与课堂的任何活动。与同学的关系很差,大部分都不愿意跟她玩,她也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
二、原因分析
1.外婆的无原则溺爱。张湜浛外婆一味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她任性、蛮横、不讲道理。
2.父爱、母爱的缺失。张湜浛的爸爸、妈妈为了生活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她,到大城市打工赚钱,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让她的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
3、张湜浛的外婆很少让她与同龄的小朋友玩,让她成了一个缺少交往体验、惟我独尊的小皇帝。小学四年来,张湜浛在同学的交往中常常遭到了同伴的排斥,由于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从而加剧了她的易暴易怒情绪。
三、具体教育措施
1.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老师主动和孩子亲近,和她做朋友。对她的情绪表示理解。当她调皮时,不要直接批评,要调查清楚,搞明白是什么原因,然后和她讲道理,让她慢慢的平静下来再探讨原因。
2.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我和张湜浛的家长联系,告诉她的外婆一味的娇纵孩子,已经造成不良后果,要对她的无理要求说“不”,当她犯了错误要注意方法,及时批评教育;让张湜浛的爸爸、妈妈通过电话经常和她联系,关心她的学习、生活,让她感受到自己和其她小朋友一样拥有父母的关爱。
3.教给她一些正确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通过适当的提示帮助她回想生气的原因。请她大胆的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带动班上学生给她找优点、和她做朋友。
4.在集体生活中,多鼓励她与其她同学交流和玩耍,多些机会让她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四、初步成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张湜浛已经有些进步,易怒现象少了,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人际关系好了在班里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学做朋友,上课有时也能举手发言了,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也强了,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也高了。希望她有更大进步,明天更美好。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现状
1.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
近年来,政府虽然在环县县城先后配套新建了三所中小学,但是“入学难”依然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县城当地户口,在县城没有固定住所,入学后根据家长的务工情况变化,流动性大。因此,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择校时,一部分家长表示“做了多方面努力学校才接受”,一部分家长表示孩子在选择学校时曾“遭受到学校拒绝”。这就说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选择学校是一个很大问题和难题。
2. 进城务工人员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大多知识层次及认知水平较低,加上务工忙等因素影响,部分家长从不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甚至不会辅导,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情感与心理方面产生影响。
3. 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够科学
进城务工人员在精神上对孩子的关爱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学习生活中有了烦恼向家人倾诉的比例并不高,而老师就更低。孩子与家长、老师缺乏沟通,而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案例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这部分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非常不适应城里的生活,他们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此外,快节奏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一时半会难以适应,从而导致成绩差。
石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该生现就读于甘肃省环县红星小学三年级。他学习习惯差,不善学习,懒于思考,从来不做家庭作业;课后也从不读书复习,自觉复习几乎没有过,知识无法巩固掌握,学习成绩不理想;个人卫生习惯差,不剪指甲,不常换衣服,甚至有时还戴着“黑项圈”,影响了班级的精神风貌。
于是我走进石同学的家中,了解其家庭现状,以便和她进行真实的沟通。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石同学家长受文化程度和生活压力的影响,没有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也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而且对孩子精神生活不够关心,认为孩子只要能吃好喝好就行。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和家长商量,三方必须有密切的联系,我要做家长的“好帮手”、孩子的“好朋友”。在平时生活中多关心这个孩子,让孩子树立自信心,给她讲人生的道理。当孩子的成绩很不理想时,我按捺住自己的脾气,不责骂,不体罚,静下心辅导孩子,找出她存在的问题。一次又一次的家访,一遍又一遍的辅导,她终于改掉了以前学习的坏习惯。看到孩子的进步,我非常有成就感。我想,有太多这样的孩子需要我们付出耐心,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牵着他们的手慢慢前进。教育是门慢艺术,请静等花开。
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可行性建议
1. 政府应凸显“以人为本”的工作职能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出台专门的方针政策,投入必要的资金,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农民城建设,给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必要的就业岗位,给其子女提供教育机会,发展公共服务业。
2. 学校应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上,一定要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倾注更多的爱。把问题较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管理任务落实到班级任课教师身上,在生活、学习上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爱,并把这一项工作作为学校对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保证关爱活动深入扎实而不走过场。
我认为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次和蔼的谈话,哪怕是拍一下学生的肩膀之类亲切的动作,都是体现老师关爱的形式。老师要善于运用这些关爱的形式,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更要在生活上予以帮助,使学生能将老师当作自己的贴心人。
如果社会多一份投入和关怀,家庭多一份监管和教育,学校多一份沟通和爱护,我们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会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茁壮地成长!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热点课题。文章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一些抽样调查,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有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吗?”“都玩不长。”
这是15岁的孙榆跟记者的一段对话。因为父母经常在不同的城市打工,他也不得不经常转学。颠簸漂泊的生活让他不断留级,也没什么长久的友谊。
在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长期辗转在城市打工,出现了一批像孙榆一样的孩子。他们為了不成为农村留守儿童,跟随父母来到城市,但因为父母工作经常变动,他们不得不像农村留守儿童一样:由爷爷奶奶照料生活,甚至独自生活在陌生的城中村。
进了城,依然留守
孙榆的父母如今在石家庄打工,孙榆跟妹妹在河南郑州第七十六中学上学。离开郑州前,父母把66岁的奶奶黄仲英从老家河南信阳接到郑州,照顾孙榆兄妹俩。
如今祖孙三人住在郑州一城中村仅有十几平方米的出租屋里。记者在现场看到,狭小的房间里,祖孙三人的衣服、铺盖塞得满满当当。没有书桌,两个孩子就坐在床边,把小桌板放在腿上做作业。灯光昏暗,孙榆写字的时候把腰弯得很低。
因为姿势别扭,时间一久,腰和胳膊会疼,腿也会被压得不舒服。因此很多时候孙榆都在教室做完大部分作业才回家。
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位于郑州市北部,生源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该校副校长陈广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年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增多,学校招生规模也出现爆发式增长,由5年前每届8个班发展到去年的每届24个班。目前学校3?700名学生当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例达到3?100?人,占全校总人数的82%,跟孙榆一样“留守”的学生不少。
与孙榆一样,11岁的小婕和8岁的弟弟孙冠冠也留守在南方的城市——广西南宁。
每天下午5点左右,70岁的陆生连就要提前赶到万秀小学,她不仅要去接小婕和孙冠冠,还要顺便把邻居的小孩也接回家。因为邻居夫妻俩下班都太晚,不能去接孩子放学。
小婕的妈妈农兰芳在电话里说,之前她和丈夫曾在南宁打工,去年他们在老家新建了一栋楼房,由于欠了不少债,今年春节后她和老公决定到广东省惠州市打工。孩子没法带走,只得留在南宁读书。“我们也知道这样对孩子不好,可实在没有办法。”姐弟俩曾是留守儿童,农兰芳深知不利于他们成长,毅然决然地将两个孩子接到南宁读书,只是生活压力太大,不得已姐弟二人再次留守在城里。
万秀小学位于南宁市区一处城中村,放学时正是下班高峰期,路上的小轿车、电动车和行人交融在一起,喧闹声此起彼伏。走过狭窄的城中村主干道,走进更窄的巷道内,两边的楼房靠得太近只可见一线天,即使白天光线也显不足,当地人称其为“握手楼”。在一栋墙体未经粉刷的楼房前,陆生连用电子卡打开门,这里就是他们租住的地方。
房间有二十几平方米,一张高低床把本就局促的客厅几乎占满,床头摆放着一张书桌,两名孩子平时在这里写作业。姐弟俩每天早上七点多出门,除了午餐时间,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外婆陆生连负责照料二人的生活。
14岁的鑫鑫则已经一个人独自在郑州生活多年。从幼儿园开始,鑫鑫就被父母从老家南阳市带到郑州市读书,但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父母离开郑州市到附近的中牟县做生意,留下他一个人在郑州市读书生活。
一家“午托部”成了鑫鑫在异乡的“家”。每个月缴纳600元钱,这里就能供应一日三餐,还有辅导老师帮解决学习难题,目前这里接纳了20多个像鑫鑫这样的学生。在“午托部”里,大房间里住六七个孩子,小房间则住两三个。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午托部”里有的孩子已经住了五六年。
由于处在升学关键期,八年级的学习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性格较为内向的鑫鑫虽然看起来很懂事,但学习上的压力仍是他难以排解的困难。有时作业到了很晚也写不完,或者一些难题总是无法解决,鑫鑫就会大哭一场,父母只能通过电话安慰他一番,但最终问题还要靠他一个人去面对。
不仅是南宁、郑州这样的二、三线城市,广州市也存在留守情况。广州市海珠区康乐中学是一所接纳随迁子女人数较多的学校,学校在校900多名学生中,95%以上是外地户口学生。副校长唐仁说,上个学期一名学生,父亲在佛山工作,母亲和哥哥在湖南工作,这名学生一个人在广州学习生活。因为学校不能寄宿,所以这个孩子独自居住在离学校半小时车程远的出租屋。
父母流动难安定,孩子“留守”城中村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不少地区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敞开大门。正是看到城市优质的教学条件,以及留守儿童带来的成长问题,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将孩子带到所在城市就读。
在有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甚至超过本地学生。如珠海市教育部门今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珠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为199?810人,其中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数为116?096人,占比58.1%,超过户籍学生数量。南宁市教育局也对记者表示,近年来,由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人数急剧增加,原来按常住人口规划的学校布局和办学规模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教育资源接近饱和,同时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存在周期性高峰和流动性难以预测,也增加了师资配置和资源配置难度。
而这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随迁子女学生中,因父母工作不稳定,在照顾子女与赚钱养家两方面往往难以兼顾,父母离开、孩子留守现象并不少见。南宁市一位中学校长说,不少家长来自安徽、湖南、河南等地,主要从事装修、建筑、销售等岗位,“他们时常更换工作单位和工作地点,有的虽然在一个城市却难住在一起,有的选择别的城市打工,还有的甚至出了省,家长会根本没办法参加。”
记者采访发现,“再留守”群体具有明显的分层,即小学阶段相对少、初中阶段相对多。南宁市一位小学校长说,孩子越小越离不开父母,但随着随迁子女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也慢慢增强,“不少孩子小学阶段就会洗衣做饭,每天独自搭公交车上学,具备了这些条件,不少家长才敢离开他们。”
这些“再留守”的随迁子女,父母基本都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养家才远走,经济困难使他们大多数都只能生活在城市里房租廉价的城中村。尤其在专门针对随迁子女的民办学校中,超过80%的学生为随迁子女。如在南宁市,万秀村、燕子岭社区、官桥村等民房多,且价格相对便宜,是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也是?“再留守”孩子生活的地方。
与此相关,当前不少城市在改扩建,城中村不断被拆除,由此带来的居住难题成为“再留守”增多的因素。陈广融说,随着附近几个村庄被拆掉,房源减少的同时租金也变高了,不少务工人员纷纷搬离,由于更换学校难度太大,只得将孩子留下来。
成长之忧,成才之险
一位“再留守”学生的爸爸告诉记者,自己在外面最担心的还是孩子的安全问题。“城里车多、人多,孩子如果走路不规矩很容易被车撞到。现在经常有拐卖儿童的新闻,很担心孩子的安全。”
农兰芳说,奶奶年龄大了,只能负责接送、做饭,学习上不能提供任何帮助。她说,两个孩子学习成绩都一般,“我觉得要是能多给她们补补课,成绩会提高一些的。”小婕曾在补习班里学习了一个月,英语成绩提高到90多分,“每个月300多块的补习费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太贵了,最后只补了一个月。”
留守城市的孩子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生活里的各种安全隐忧。更重要的是,在最需要呵护和引导的年龄缺失规导,他们面临着更高的成才风险。
一脸稚嫩的孙榆对记者说,他已经15岁了,这个年纪已经能克制对父母的思念了,他知道家里的难处,学好功课是对家里最好的回报。今年的目标是拿到全校前十名。神色间俨然一个小大人。
记者采访时,正好碰到孙榆在做作业,其中一道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文章是毕淑敏的《我在寻找那片野花》,文中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荞的下岗女工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困窘的故事。
“这个故事能教给我们一些道理,对生活中的困难,要乐观面对不能放弃,直到把它克服。”孙榆说。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孙榆一样上进懂事。陈广融说,“再留守”的学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些孩子像孙榆一样在困难中积极奋进,但也有一些孩子被父母接到城市里后,沾染上玩游戏、泡网吧等不良嗜好,有的为筹集费用,甚至纠结社会人员参与偷盗。
在万秀小学老师眼里,正读七年级的小峰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问题少年。目前爷爷在城里照顾他的生活,却管不住他,夜不归宿、逃课、K歌、打游戏是经常的事。他平时和几个玩伴混在一起,并且还交了女朋友。“前几天我们去逛街,看一个人不顺眼,就把他打了一顿。”小峰若无其事地对记者说。
广西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王翔南说,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相似,“再留守”群体多为独居或由亲属代管,其生活虽然可以得到基本照料,但他们与城市学生在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旦遇到学习和人际交往等问题,没有父母的指导,其安全感就会下降,其行为容易出现偏差,导致出现各种成长问题。
不少孩子在初中阶段进入叛逆期,监管的缺失容易导致不良行为。唐仁说,很多学生都住在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这些地方往往居住人员庞杂,黑网吧、游戏厅等不少,没有家人在身边管教,孩子一沾上就很容易陷进去。
王翔南认为,“再留守”孩子在城市面临成才高风险,又缺乏有效的矫正,容易在城中村等聚居地形成偏离城市社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成为一个游离于城市社区之外的“边缘群体”。
一些地方随迁子女群体违法犯罪也呈多发趋势。来自南宁市兴宁区检察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至今,该检察院辖区内随迁子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占全院未成年人犯罪受案总数的62.33%。
城镇化的新挑战待解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旭东说,“再留守”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背后有深层次原因。农民工子女进了城怎么办?这无疑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问题,需要城镇化政策的衔接、相关措施的跟进、NGO组织资源的整合等各方面统筹推进。
南宁市第十七中学校长张焰说,每学期开学之初学校就会与家长协商,尽量减少留守现象。针对“再留守”问题,经过多次沟通,有的家长已经回到孩子身边。
今年2月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普遍对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开放,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民工未成年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和落实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参加中考、高考政策。
不少城市也正在努力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广东省今年宣布全面放开异地高考,只要满足“父母拥有合法稳定的职业、合法稳定的居所;父母在广东拥有3年的社保、居住证,子女有在广东就读的3年高中学籍”条件,就可以参加广东高考,报考的院校也不再仅限于职高。率先破除了多年来随迁子女在城市就读却不能在城市升学的藩篱。
南宁、郑州等城市教育部门表示已基本实现随迁子女“应读尽读”。2015年南宁市接收的随迁子女学生人数上升到12.8万人。郑州市?2015年随迁子女在校生达到27.8万人,占全市全部入学人数的40%左右。陈广融说,近几年来学校招生规模呈“爆发式增长”,由五年前的每届8个班发展到现在的每届24个班。目前教师数量、教学设施均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资金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唐仁介绍,广州市对每个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补贴(中学)标准为每學期每人1?200元,仅此一项,每年对康乐中学的投入就超过200万元。
需要城区、开发区教育局安排就读小学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需持以下报名材料到暂住地的城区、开发区教育局提出申请。
1、家庭户簿和父母的身份证;
2、父母双方在南宁市的暂住证或居住证明(有效期一年);
3、父母双方在南宁市居住的证明(所列证件之一:市区内居住房屋的产权证、购房合同备案证明,当地居委会出具的房屋居住租赁证明);
4、父母务工就业证明(所列证件之一:工商营业执照、劳动用工合同);
5、学生原就读学校证明所在地具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就学(或转学)证明;
近年来,随着韶州路的开通和我县经济的蓬勃发展,身处城乡结合部的韶州中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人数增多,我们充分认识到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的重要性,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工作,开展好相应的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学校首先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园生活的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主要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的工作类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的人数比例、学校在此工作方面已做的相关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与难点、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结合摸底情况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工作内容
结合目前教育部门已采取的行政措施,我校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位地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1、关注业余生活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养低、工作忙碌,对孩子的教育缺少办法和时间的特点,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得到心灵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指引,同时也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安心工作,让他们的孩子能度过快乐、健康的课余时间。
学校以素质教育理念为主导思想,各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寓教于乐,激发出孩子的求知欲,同时也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将爱心洒向每一个孩子。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向不愿与同学交往、心理存在芥蒂和隔阂等问题,安排班主任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鼓励,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2、关注校园生活
我们创造条件设计多种活动,使同学互相了解,互相认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在开学期间开展“手拉手 一本书 传友情”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通过手拉手结对的形式,通过民主生活会、校园广播、假日帮扶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服务和帮助,使他们在读到一本好书的同时,交到一个好朋友,留下一份美好的记忆。
3、关注个性发展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每学期开展送温暖活动。买学习用具送给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同县城的学生一样享受节日的快乐。
我们联系社会有爱心的人士,准备和外来务工子女结对,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并亲自带领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现了他们的心愿。
二、工作成效
今年来,我校动员各方力量关心进城务工子女,通过我们系列活动的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全面发展,争做一名优秀学生,来报答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进城务工者对于我校的做法纷纷给予好评,教师们也积极响应,主动地投身到关爱行动中,希望奉献自己的爱心,从而形成了一股关心进城务工人员生存情况的浪潮。
三、经验总结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同一片蓝天下流动的花朵”,他们因为生活来到了这里,当中却又只能生存在城市的边缘,他们感受着城市的文化氛围却又难以割舍对故土的眷恋和依赖之情。他们的父母为这座城市的进步和发展奉献着智慧和青春、挥洒着辛劳和汗水,这些孩子的成长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和关心。因此,关心和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校要继续把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工作纳入到共青团的服务范畴,让城乡学生共享一片蓝天,进一步采取措施,广泛宣传,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在马岭学校这片热土上,构建“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感情,少一点指责”的和谐氛围,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关注进城务工子女的生活状况,及时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一年来,我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入学教育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简化入学手续,安排随班就学
随着来场务工人员的增多,我校决定简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手续,凡在我学区经商和务工的人员在其子女入学时,提供相关证明,我校就会先安排其子女随班就读,与本学区学生共享相同的教育资源,然后按照学籍管理要求,完成相应的转学手续。本里共安置2名务工随迁子女。
二、坚持免试入学,同享各项政策
我校坚持免费免试入学原则,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并采取免试入学、同编班级,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政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费用负担。
三、开展校园活动,增强学生信心
我校定期举行主题班会、队会和各种文体活动,鼓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极参与,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生活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的环境氛围中,增强学习、生活信心,让他们切实体会与农场孩子一样的成功与愉悦。
四、关心学生生活,感受“家庭”温暖
我校教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格外关爱,建立了学生档案,实行帮扶机制,不仅在学习上无偿地课外辅导,在生活上也非常的关心他们的冷暖,无论哪个学生身体不舒服或遇到什么困难,都尽力去帮助他们,并能深入到学生当中和学生谈心,及时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做“知心的妈妈”,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感受到“家庭”温暖无处不在。
我校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存在问题等等进行调查。各班主任为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六、建立家校联系,促进健康成长
一、拼音是朗读的基石
对于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学生来说, 拼音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先从拼读每一个字入手, 读字必须要拼读。再由字到词, 读准每个词。特别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以及轻声音和儿话音。如:“蜘蛛 (zhīzhū) 要读准翘舌音;盖儿、一会儿、一块儿等这些“儿化”韵的读法是, 发出词语的音后接着把舌头翘起, “儿 (ér) ”不能单独读;收拾、朋友、葫芦、轻轻地、灯笼、星星等, 带点的词要读轻声, 朗读轻声的技巧是“轻”、“快”、“带”, 轻轻一带, 字音就又轻又快。要读准这些词语, 生字卡片就是学生反复练习的有利工具。最后到句子和课文。低年级的每一篇课文都标有拼音, 这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读准字音。利用好每一篇课文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
二、课堂是朗读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课上不仅要读课文, 还要对学生进行听、说、写的训练。怎样才能高效地利用好课堂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呢?
1.重视课前预习
为了节省课堂上的宝贵时间, 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预习课文, 并把预习要求贴在每一个学生的语文书上。开始时, 老师要花一两节课与学生共同预习, 让他们在实践中明白该怎样进行预习工作。之后, 要利用家长会的时间, 适当地对家长进行辅导。请家长帮忙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毕竟低年级的孩子自觉性比较差, 有了家长的支持和督促, 情况会好些。这样在上课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很熟悉了, 讲解的时间就会少, 读的时间就会多。
2.重视范读和适时的领读
在低年级, 应主要以教师范读为主, 指导学生养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 克服照字读音的顿读以及和尚念经式的唱读, 做到不读断句, 使句子连贯。范读时必须给学生以示范, 学习的榜样。教师范读时应声情并茂, 和谐婉转,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自然的、娓娓动听的声音, 直观地再现作品的神韵意境, 给学生带来强烈的美感, 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为学生学习朗读提供良好的条件。对于学生读不好的文章, 教师可以采用领读的方式来读, 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 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
3.重视朗读与感悟相结合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 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读中感悟, 悟中促读, 两者相辅相成, 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 做到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明代朱熹说, 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之中, “心到”犹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 才能读得好。——先“意会”, 然后才能言传。在教学《海鸥纪念碑》时, 先引导学生找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蝗虫多? (一大块黑云、隆隆的声音) 哪些词语看出蝗虫来势汹汹? (扑向、啃吃) 人们是怎样的? (哭着、喊着、祷告着) 已经绝望了。通过理解后学生再读, 自然读得投入。
三、个别指导是提高朗读能力的捷径
个别朗读指导是对课堂朗读教学的一种延续, 也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利用早晨、课间的几分钟对一个学生指导朗读学过的课文, 一方面学生对学过课文熟悉, 另一方面学生对这篇课文是有朗读的基础, 指导起来效果更好。指导中可以先请学生来读, 老师判断出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告诉学生怎样改。或者老师范读, 学生模仿读。在指导时可以是全文指导, 也可以是课文的一两个小节。这种面对面单独指导, 能准确了解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又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告诉学生再读课文就这样读。学生往往通过一次指导, 朗读上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激励性的评价是朗读的内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因此, 在学生朗读时, 要给学生鼓励性、激励性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语要能触及学生的精神领域, 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暗示”的可能。这样可以调动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比如“看, 你读得多好, 不但正确而且流利, 最可贵的是很有感情。”“读书是一门艺术, 这位同学哪些地方读得慢, 哪些地方读得快, 哪些地方读得重, 哪些地方读得轻, 请大家仔细琢磨琢磨, 相信一定读得比刚才更出色!”这种对学生朗读结果作出判断的评价, 无形中给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看似不经意的评价, 其实既有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 又是一种朗读方向的引领。学生不仅读懂文本, 习得方法, 并且增长了学习的信心。可见, 恰到好处的点拨、评议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 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幽默的评价能调节课堂气氛, 能启迪学生的智慧, 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一节课中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朗读机会, 但朗读训练必须做到全员参与, 扎实有效。因此, 评价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摘 要】 “厌学”英语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通病,原因是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价值观缺失、自卑、缺乏自信心,解决的方法是激发学习英语的内在潜能:一是建立自信,从人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建立自信,从人的潜能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营造“快乐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
【关键词】 激发 学习英语 内在潜能
我校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定点学校,到我校读书的学生几乎都是农民工子女。这些学生在小学阶段都是随自己的父母打游击战,父母到哪里工作,他们就到哪里读书,而且几乎都是到一些很不规范的私立小学就读。由于这些学生居无定所,学无定校,教无定人,父母对小孩又管束不严,学生本身也不能自律,社会、家庭、自身等等多方面的原因养就学生懒惰、厌学的习惯,学生基础很差,况且,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小学都没有学过英语,一开始就以三级跳的形式学七年级英语,学生在重压下也就更加厌学了。怎么样才能化解学生的厌学情绪呢?学生的内在潜能又该如何激发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厌学”英语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通病
我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了解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之所以对学习英语兴趣不浓,热情不高,信心不足,积极性低下,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价值观缺乏。
由于受到长辈和社会上“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知识贬值”、“学了没什么用”这种思想便深深地扎根于这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思想中。由于这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价值观缺失,理所当然也就厌学了。
(二)学生对学习英语存在严重的自卑感。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很多在小学时都没有学过英语,他们以三级跳的形式到正规的中学学习后,成绩很难跟得上原来在市属正规学校就读的学生,因此,他们大多都有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
(三)学生对学习英语缺乏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大多数对学习英语都存在畏难的情绪,他们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他们遇到困难会临阵退缩,随着困难的不断积累,就不想学或无法学,甚至弃学。
二、激发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习英语的内在潜能的方法
(一)建立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自信是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心理,消除畏难情绪,建立自信。
1.从人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建立自信。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身上都有着自己的长处,有着许多别人希望得到的东西。周总理在极其繁忙的工作中能学会几门外语;张海迪是病倒在床的残疾人,也能奇迹般地学好英语。他们都靠满怀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获得成功;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原来英语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他们由于有了坚定的信念,甘于吃苦,勇于拼搏,成绩也很快提高了起来。
2.从人的潜在能力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关于人的潜在能力,前苏联学者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正常人如果发挥了自身潜藏能力的一半,那么他将掌握40多种外语,学完几十门大学课程,可以将叠起来厚厚的全苏百科书背得滚瓜烂熟。这个比喻说明每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并非没有“天赋”。既然每个人都有学好的能力,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必将取得好成绩呢?
其实,学英语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难,只是有没有信心和毅力而已。美国人类研究社社长卡尔·斯米歇尔曾说:“如果你认为一种语言很难,那你将会感到困难。但是,如果你真的把精神放松,相信你自己,相信你的老师,并且懂得学习是你头脑中要做的最自然的事情之一,事情就会比你所想的情况还要容易。”这段话给我们一个很深刻的启示: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挑战自我,都会尝到成功的喜悦。
3.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教学实践表明,自我效能感、自信与成功是互相依赖的。一个在学习的历程中充满失败记录的学生,叫他怎么去自信呢?成功记录越多,成绩越好,自信心就越容易获得,自我效能感就越高。反之,自信心降低,自我效能感就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训斥。要善于发现学生哪怕是很小的成功或微小的进步,并及时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时老师的一次表扬、一个热情勉励的语句,都可能让学生产生新的希望,产生神奇的力量,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大大的加强。
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对他们提出有梯度的要求,并且要创设各种机会,让他们体会取得进步、获得成功的乐趣。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要倍加小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尊心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就更浓了。
(二)营造“快乐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
1.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水平,激活课堂气氛。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改革教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把新知识融合于旧知识中,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教师要把讲台当舞台,给予学生表演自己的艺术才华的空间,使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进去。
2.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不能再停留在“课本+黑板+粉笔”的简单、呆板的教学模式上,要适应初中生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模型、挂图、录音和多媒体等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进行英语教学。要善于使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从而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3.课堂上多开展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有趣。
“在活动中学”、“在用中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听、说、唱、游戏、表演等各种活动,努力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趣味无穷。
我国有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的政策规定
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把占流动儿童少年的绝大多数、处于弱势地位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从“流动儿童少年”群体中单独提出,突出强调,这是首次直接把政策焦点对准农民工子女。《意见》指出,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要求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地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并提出“加强对以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为主的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扶持和管理”。《意见》还明确了流入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公安部门、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机构编制部门、劳动保障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城市人民政府的社区派出机构等各职能部门,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责任。提出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规定“流入地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还规定,要根据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数量,合理核定接收学校的.教职工编制,要求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学校要做到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流入地政府要制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除了要求“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外,《意见》还根据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提出“要根据学生家长务工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制订分期收取费用的办法”,以切实减轻农民工子女教育费用负担。
(2016-2017学年)
根据上级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关要求,结合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老师和学校少先队等组织的育人功能,更好地开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工作,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深入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良好氛围,切实抓好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关爱工作,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加强关爱工作的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领导小组,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
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组 长:凃义安
副组长:毛克武、杜登共、唐鸿 组 员: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2、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教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制度
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促使更多的帮扶老师成为“代理家长”。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在校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其他在校儿
童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4、建立健全教师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谈心交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谈心交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不认真、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衡的“问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班级要着重上好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二)、不断总结,促进“关爱”工作深入高效开展。
1、全体教职工要充分认识这项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意
义,要从办人民满意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和高度出发,扎实抓好关爱留守学生工作。
2、各年级要结合本方案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3、广大教职工要积极配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活动收到实效,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让我校所有留守学生都得到温馨的关爱,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4、不断总结经验,突出特色,大力宣传,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让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关爱留守学生。
【关键词】阅读;分享;微信圈
一、培训班激人奋进
社会针对学生阅读和习作的培训班极多。外来务工家长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孩子对阅读支离破碎的理解,靠补习能真正提升吗?老师要寻求方法,发挥家长余热,让孩子走上“深”阅读路。
二、班级阅读,营造氛围
【策略一】购书阅读,让教室充满书香味
我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教室,给孩子们买书,这感染了个别家长,有家长义务奉献一套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丛书。班中设置专员管理书籍,分别给书分门归类,孩子们阅读氛围浓浓。
【策略二】一周一品,奖励优秀
我指定孩子们每周摘点美词佳句供大家赏析,孩子随意写读后感。积极的孩子会认真写,让孩子通过投影展示,说观后感,影响其他同学。
三、依托校外资源点燃阅读之火
班级读书会局限班级学生,拓展到外围墙,和全国各地的同龄一起,发现阅读的乐趣。
【策略一】参与活动,赢家长认可
1.家委会讨论通过
今年五月,导师召唤我们班成为全国百班千人读书活的成员,组织家长讨论,家长肯定此次活动的意义。
2.家委会买书
说到做到,请家委会买书。:
【策略二】依托导师,促班级读书会
1.导师直播,学生网上交流
学生提前看完书,如约守候在手机前,聆听微信群里导师机器人的直播。孩子们在群里提或回答问题,激发了班级群的第二天,第三天的讨论……学生在班级群朗诵文章片段,说书中的故事。这种寻找书中的人物,书中的事物,发现自己认为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感兴趣的地方,做上标记,利用微信机器人在群里进行直播,名师坐镇为大家指引思路。学生们兴致高涨,活动有待继续。
2.班级阅读,继续升级讨论
问题在手机微信中还没被解答,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在课中继续聊书。同学们一起探讨从书中找答案,当分歧较多的时候,老师引导归入文本。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确定读者时刻回归文本,所言切题。这样读者才能在谈话中找到让自己迈向理解之路的线索,学生阅读之路在继续。
【策略三】分享期
1.遇难再读,写信交流
我们进入了创作阶段,说说书中的人物和自己的十岁那年,和四川的同学们建立联系,我们一起合作探讨。不仅将自己的所得内容与远方的朋友交流,而且也写下自己的童年趣事。阅读与习作顺理成章地进入孩子的世界。
2.结合理解,用画表意
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不强,用绘画去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四、善用朋友圈,激起家长“晒圈”心
【策略一】评比优秀,晒圈表扬
1.发图片,收表扬
《十岁那年》读书活动中,把学生作品发到班级微信群,家长互夸孩子成果。当自己孩子被别人夸,家长们内心是自豪的!接下来,家长陪伴孩子一起看书,发现书中秘密的照片在微信群中接踵而来。
2.利用朋友圈,激起表现欲
在成人世界,发朋友圈是记录自己心情和事情的。当别人为之点赞是被肯定。我们要善于利用家长心理,让家长把孩子看书过程,以及对书内容理解发到朋友圈,每天老师提醒持续七天。孩子们确实很能干,看书很认真,父母中的朋友也会夸奖自己的孩子很爱阅读,家长也为自己的孩子感到欣慰!
【策略二】结合作品,图文创作
1.深入作品,创作生活
老师让全班阅读时,要让孩子联系生活找找自己是怎样的,比如结合阅读《永不变老的日记》这书的理解,让他们试模仿创作属于自己的七天生活,匹配文字,从孩子们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创作,生活感言。阅读不只是读者被动的接受作者传达的讯息,而是读者主动介入及诠释文本意义的过程。
2.延续创意,暑期再读
假期,还得与书有约。学生们阅读与爱丽丝周末聊天系列五本书,这套书集人生道理和常识,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中西方生活中的差异,知道爱情、友情等的处事方法,家长坚持将孩子的想法发到微信朋友圈。大家的点赞,孩子们收获的不只是表扬,到的将是文化的沉淀。
培养孩子“深”阅读习惯是迫在眉睫。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只要我们能帮助孩子一起挑选适合他们看的书,加上适当的让孩子们自我创作写文配图,发个朋友圈,孩子们亦会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
[2]《语文:表现与存在》.
[3]《儿童网络读书会的指导与实施——“七彩虹读书会”为例》.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现状
为了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权益, 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6部委制订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这在政策上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了保证。但是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和其自身社会性弱势的心理特点, 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 包括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其他情绪等, 会不同程度出现焦虑、自卑、压抑等心理, 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本人所处的广西梧州市从2004年到2006年, 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人数超过1万人。2007年, 梧州市接收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校已有38所, 一年所接收的学生达5566名, 农民工子女免借读费比例达到84.51%。从政策上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已基本解决了, 但是其心理健康问题却仍然突出。
在抽样调查的几所中小学中, 我抽取四年级到六年级和初一到初三中小学生共350人作为测试对象, 收回有效问卷共346份。结果显示:73%的家长文化水平偏低, 学历为小学或小学以下;66%的家长平时没有时间辅导子女, 占68%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经常担心自己的成绩不好;78%左右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见到老师会心里紧张, 无法正视老师的目光;58%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敢在公共场合和别人进行交流, 心里呈现一种恐惧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对于日常的学习,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积极性不高, 认为学习对于自己可有可无, 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父母;对于人际交往与沟通,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本身有着自卑的心理, 加上他们大多讲方言, 难以沟通, 所以在人际关系交流上会出现极大的障碍。调查还发现这些孩子普遍自身经济条件和个人认知与城市儿童有着较大的差距, 主要心理特点呈现“排斥性”和“边缘化”。对于身边的陌生人有抵触心理, 在学校有封闭心理, 对老师患有恐惧心理。由心理问题所引起的其他各种问题逐渐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凸现出来, 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因为与他人沟通有障碍而引起自闭心理, 在面对人际关系问题时容易过度情绪化, 在考试等压力面前过度压抑与焦虑。
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原因分析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异常行为形成在家庭, 反映在学校, 根源在社会。
1. 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长期处在某种特定的环境和集体中, 就会习惯于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特定的集体生活, 一旦换了新的环境就会有种紧张、压抑的陌生感。不同的环境会让已经适应某种环境的人们调整心态去适应新的环境, 然而调整的过程会对个体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经历坎坷、生长环境差、生活质量不高, 整个生活环境的状态影响了他们的心理, 导致他们性格自闭、孤僻, 不善于与人交往沟通。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环境基础, 再加上后天环境的转换, 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变化更加活跃。他们常常最先感觉到变化和冲击, 而且他们正处在人格和思想观念的形成期, 思想主要靠自己的环境和经历支配, 因此环境的不适应对他们心理的冲击是巨大的。
2. 家庭环境的影响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都是家庭经济条件贫困的群体。在与同龄的城市儿童相处中, 由于家庭条件的巨大差异导致学生内心自卑感加强, 在学校的相处中很少主动与他人沟通, 即使沟通也不习惯提及家庭, 长期的逃避与压抑势必引起心理问题的产生。由于学生正在心理的成长期, 心智不成熟, 容易导致攀比心理的产生。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无法达到与城市儿童相同的生活水平, 因此在生活中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失衡, 自卑感也因此产生, 严重的甚至引起心理扭曲。
在调查中发现, 78%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认为上学就是遵从父母的指令, 家长一直灌输“好好学习, 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有好的生活”、“父母这么辛苦挣钱, 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等思想, 让学生思想压力增大, 学习动机不明确, 怕学习成绩下降或者考试失败而无法安心学习。
3. 学校与周边环境的影响
学校是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上学期间所处最多的环境, 所以学校也成为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性格内向、孤僻, 不合群、攻击性行为多、不喜欢与同伴交流, 对学校环境不适应。但许多学校并没有正确对待这些问题, 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进一步严重, 最终导致一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极端的做法。在学校中由于学生不善于与人沟通, 学校也没有及时处理和疏导, 导致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内心压抑, 无法安心学习, 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产生矛盾。
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学校作为一个对孩子成长、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在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1. 学校应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普查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形成。所以学校应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 在此基础上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学校要按阶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普查, 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日常学习中, 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利用课程的优势, 全面、系统地进行心理辅导, 尤其是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对于学生日常的攀比行为, 学校应及时进行教育疏导, 以杜绝这种行为。
2.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背景的特殊性, 从较为落后的农村学校转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学校, 肯定不适应新学校的教育方法和环境, 所以学校应该与学生的家长及时沟通, 建立良好的教育沟通渠道, 优化学生家庭教育模式。在我们定点帮扶的学校发现, 由于务工人员的教育意识的落后性,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满意时常常非打即骂, 学生已经对家庭有了恐惧感, 对学校也有了压抑的感觉。因此, 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可以用“家校联系本”, 每个星期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及时反映给家长, 家长也把学生周末的表现写到本上, 交回学校中。通过密切家校联系来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 有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在学校与家庭两方面建立良好稳定的教育环境。
3.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在客观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果城市儿童端正对待农村儿童的态度, 和谐地沟通, 会使整个学校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老师, 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教师坚持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渗透思想观念、渗透心理健康意识, 在对待全体学生公平公正的前提下, 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个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 并且努力为他们构造一个稳定的文化氛围, 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心理成长。
4.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要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还必须建立一支在校长直接领导下的, 以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 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使每一位教师都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 这样才能真正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问题, 不仅要在大方向上依靠我国政策与制度环境的改革与完善, 在现实中也要靠学校教育环境的转变, 掌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群体心理的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让学生有个平和、平等、安静、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只依靠一方面, 而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才能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使他们能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叶一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
[2]沈年耀.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状及对策.特区经济, 2007 (8)
[3]聂依匆.青少年心理疾病时代悄然来临.西藏日报, 2001.
[4]周石其, 欧阳鹏飞.和谐社会理念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商场现代化, 2006 (9) .
【进城务工子女帮扶案例】推荐阅读: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总结05-24
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高考工作的通知09-18
进城务工农民管理工作措施12-09
关于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的大学生调查报告09-30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12-16
关爱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11-21
进城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