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防灭火注浆计划(精选7篇)
作者:MT/T702—1997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
煤矿注浆防灭火技术应用至今仍未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规范,为使这项技术更加规范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首部《煤矿注浆防灭火技术规范》,从而为注浆防灭火实际应用提供全煤炭行业统一的技术依据。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查阅了国内外有关的技术资料,重点查阅了国内煤矿注浆防灭火设计、实际应用的资料和论文,以及黄泥注浆代用材料(页岩、矸石、粉煤灰、尾矿等)的有关科研成果及其推广应用的技术报告等,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包括执行说明)的有关规定和《矿井防灭火规范》的相关内容一致的原则,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由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提出。
本标准由煤炭工业部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邵启胤、王长元、徐承林。
本标准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负责解释。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注浆防灭火工艺过程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矿井注浆防灭火的实施、设计与施工等。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均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煤矿安全规程》1992—10—22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
《矿井防灭火规范》(试行)1988—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注浆防灭火方法 method of fire fighting by grouting 是将注浆材料(黄土、页岩、矸石、粉煤灰、尾矿等)细粒化后加水制备成浆,用水力输送到煤矿井下注入需防灭火区域内,封堵漏风通道、包裹煤岩阻止氧化、冷却煤岩温度而预防或扑灭矿井火灾的一项技术措施。
3.2 沉降速度 settling velocity 浆液的悬浊液液面在量筒中匀速下降的平均速度,mm/min。3.3 临界稳定时间 critical stable time 浆液的悬浊液液面在量筒中匀速下降的时间,min。3.4 塑性指数 plastics index 表征注浆材料的可塑性的指数。3.5 粘度系数 viscosity coefficient 表征浆液内部微粒间阻碍其相对流动的一种内摩擦特征的系数,Ps.S。3.6 氧化镁胶体混合物含量 amount of magnesium oxide colloid mixture 浆液中的固体材料所含极细散胶体部分的体积百分比含量,%。3.7 含砂量 quantity of sand 注浆材料中,0.05~0.25mm粒径的砂质成份的重量百分比,%。3.8 氧化交叉温度 cross temperature in oxidation 物质在氧化反应炉中氧化升温曲线与反应炉加热升温线的交点的温度值,℃。3.9 恒温吸氧量 amount of absorbed oxygen at constant temperature 单位重量物质在静态恒温吸氧实验过程中的吸氧量(体积),mL/s。3.10 土水比 ratio of clay to water 注浆防灭火浆液中的固体材料的自然堆积体积与水的体积之比。3.11 浆液的制备 preparation of grout 将注浆材料(黄土、页岩、矸石、粉煤灰、尾矿等)与水混合用水力或机械搅拌的方式形成浆液的制造方法。
3.12 注浆方法 ways of grouting 用钻孔或专门设置的管路将浆液注入到防灭火区域的方法。3.13 采空区氧化带 oxidation zone in gob 在回采工作面采空区中的煤最易氧化自然发火的区段。一般要求
4.1 采用注浆防灭火的矿井需备有完整的矿井开拓开采图、通风系统图及注浆管路系统图。
4.2 新建矿井应有所有煤层、拟建水平和不同地质构造区域煤的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以及开采同煤系煤层邻近生产矿井的自然发火危险程度等级资料。
4.3 生产矿井应有矿井自然发火危险程度等级资料以及新开煤层、新水平和不同地质构造区域煤的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
4.4 应有注浆材料来源、种类、数量及其有关性能的分析资料。矿井注浆防灭火设计
5.1 矿井注浆防灭火设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选用的注浆材料种类及其性能分析资料;
——主要注浆参数;
——浆液的制备方法;
——输送浆液的管路系统及计算;
——注浆方法;
——矿井注浆防灭火效果考察;
——矿井注浆防灭火安全措施。
5.2 矿井注浆防灭火设计的工程实施由基建施工单位(基建矿井)或矿井(生产矿井)负责进行,设计部门派人到现场指导。
5.3 矿井注浆防灭火设计的.工程完工后由批准部门组织验收。注浆材料
6.1 注浆材料的种类:黄土、页岩、矿井矸石、粉煤灰、尾矿等。
6.2 注浆材料成浆性能指标(0.1mm以下级别的样品)应达到如下规定:
——沉降速度1~10mm/min;
——临界稳定时间为20~60min;
——塑性指数7~14(粉煤灰可小于7);
——粘度系数(1~2)×10-3Pa.S;
——氧化镁胶体混合物含量20%~35%;
——含砂量10%~30%(粉煤灰可小于10%)。
6.3 用矸石、粉煤灰、尾矿作注浆材料时,须进行氧化性能实验,其指标应达到如下规定:
——氧化交叉温度在300℃以上;
——恒温吸氧量小于0.1mL/g; ——固定碳含量不大于8%,含硫量不大于1.5%,烧失减量不大于20%,发热量不大于2000J/g。6.4 页岩、矸石必须经破碎、湿式球磨机球磨,其粒度要求在5mm以下,其中尢于0.5mm的粒料应占10%以下,小于0.1mm的粒料应占60%以上。主要注浆参数 7.1 灌浆系数
防火灌浆系数为3%~12%,灭火灌浆系数相应加大。
采用粉煤灰浆防火时,灌浆系数为5%~15%。7.2 土水比
矿井防灭火注浆浆液的土水比应为1:2~1:5。在回采工作面洒浆防火时,土水比应为1 :2~1 :3。7.3 注浆量
矿井注浆量按式(1)计算:
…………………………………(1)式中:QW——矿井注浆量,m3/h;
k——灌浆系数;
G——矿井日产煤量,t;
δ——土水比的倒数;
M——浆液制成率,取0.9;
rc——煤的密度,t/m3;
t——矿井日注浆时间,h。制浆方法
8.1 黄泥浆的制浆方法
——水力制浆
一般采用人工取土或机械取土,将土疏松,经水力(水枪)冲刷混合成浆。当采用水枪直接取土时,其供水压力、水流量和台数应能满足取土制浆的要求。水力制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土水比。
——机械搅拌制浆
应建立浆池,黄土加水在浆池中搅拌成均匀浆液后即可输入井下。浆池应设2个以上,一个作注浆用,另一个进行搅拌制浆,交替使用。浆池的容积应能保证注浆量的要求。8.2 页岩浆和矸石浆的制浆方法
页岩浆和矸石浆的制浆方法相似,将页岩和矸石破碎后,用湿式球磨机加水球磨成浆,进入输浆管路。8.3 粉煤灰浆的制浆方法
从电厂贮料场挖取粉煤灰,运到矿井地面制浆站,将粉煤灰用专门的搅拌筒加水搅拌成浆或用水枪冲搅成浆后直接进入输浆管路。8.4 尾矿浆的制浆方法
矿井洗选厂排出的尾矿直接输送到浆池,经沉淀脱水后搅拌成浆进入输浆管路。8.5 注浆期间浆液流量和土水比的测定
在注浆期间,每班测定一次浆液的流量和土水比,流量测定可用电磁流量计或体积法,土水比测定可采用比重法。输浆管路
根据矿井地面的不同制浆方式,井下可采用集中或分区的输浆管路系统。
在浆液流人输浆管路前,应设置筛网过滤,网的孔径宜为15~20mm。9.1 输浆管路的管径和水头损失值按经验式(2)、式(3)计算:
…………………………………(2)
…………………………………(3)式中:
; ;
D1——输浆管路的临界管径(内径),m;
Q——浆液流量,m3/s;
r1——水的密度,t/m3;
r2——浆液的密度,t/m3;
r3——注浆材料自然堆积密度,t/m3;
n——干扰沉降指数;
W1——加权平均自由沉降速度,m/s;
W2——颗粒分布曲线上相当于95%处粒径的自由沉降速度,m/s;
i——每米管道长度的水头损失值,m;
λ——水的摩阻系数;
V——浆液流速,m/s;
g——重力加速度,m/s2;
D2——实际选用的管径(内径),m,d——注浆材料的当量直径,mm;
η——水的运动粘滞系数,mm2/s;
Wi——注浆材料某一粒级平均自由沉降速度,m/s;
ai——注浆材料某一粒级的重量百分比。
9.2 由输浆管路的总水头损失值,确定是采用自流(靠自然压头)输浆还是选用相适应(流量和压力)的泥浆泵或注砂泵加压输浆。
9.3 输浆管路系统应避免“两头高中间低”的布置方式,并尽量减少拐弯。9.4 井下输浆管路应紧靠井巷壁铺设,固定牢固,并涂以防锈漆。9.5 每次注浆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管路。注浆方法
根据矿井的具体条件,可选择一种或几种注浆方法。10.1 钻孔注浆
按防灭火区的条件可采用两种形式:
a)从井下巷道或钻场向注浆区域打注浆钻孔,钻孔开孔孔径应不小于108mm,终孔孔径应不小于89mm,封孔要严密,钻孔与输浆管路的连接要牢固,并能承受最大的注浆压力。
b)从地面直接向注浆区域打注浆钻孔,钻孔孔径应不小于108mm,钻孔内应全长度下套管。10.2 埋管注浆
随着回采工作面推进向采空区内埋设管道进行注浆,出浆口距工作面的距离应不小于15m。10.3 密闭墙插管注浆
工作面回采后从密闭墙上方的注浆管向采空区注浆。此时,密闭墙的强度应满足注浆的要求,注浆时应派专人监护,一旦发现有溃浆征兆时,应立即停止注浆。10.4 洒浆
在回采工作面由输浆管路上接出耐压胶管,向采空区均匀地洒上一层浆液。洒浆时,浆液出口压力应不大于0.3MPa。
10.5 注浆区的排水措施 注入采空区的浆液的脱水时间一般为7~15d,浆液中脱出的水一部分被围岩吸收,一部分滞留在注浆区的下部空间。注浆区的排水措施主要采取两种:
a)在注浆区下部的密闭墙的底部设置排水孔或溢水孔,在注浆后应随时观察这些密闭墙的排水量的变化情况。
b)在注浆区下部进行采掘前,必须对注浆区进行打钻孔或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泄水。注浆防灭火的效果考察
11.1 注浆区温度和气体成分的检测
11.1.1 派专人定期检测注浆灭火区、注浆防火工作面及其采空区内的气温、煤温和出水温度。
11.1.2 具有自然发火危险程度的矿井均应建立完善的火灾束管监测系统或地面气体分析实验室。气体分析成份主要有:氧气、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采集气体的地点为:
——回采工作面的回风巷、上隅角、采空区氧化带回风侧;
——通向火区的密闭墙内侧或钻孔内;
——其他需要的地点。
采用人工取样在地面进行气体分析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取样必须使用专用取样袋或取样器,取样后应在5h内送到地面实验室进行分析;
——注浆防火区域应定期对各取样点取一次样;
——注浆灭火封闭区域内每天取一次样;
——回采工作面或其他地点在发火期间(未封闭的情况下)每班取一次样。11.2 注浆防灭火区的管理
11.2.1 建立防灭火注浆台帐,主要内容应包括
——注浆区位置;
——钻孔工程;
——注浆工程;
——防灭火密闭墙工程;
——气体分析及温度记录;
——泥浆分布状况等。
注浆防灭火是目前煤炭企业主要的防灭火措施之一, 在防灭火注浆系统管路输送中, 确定合理的、安全经济的管路临界流速非常重要。当实际流速小于临界流速时, 管底容易淤积注浆材料, 浆液输送困难, 直接影响注浆的安全运行;当实际流速大于临界流速时, 管路输送阻力增加, 浪费能源, 投资增大, 同时出口压力增加, 不利于浆液的均匀分布。只有按稍大于临界流速进行设计运行时, 管路输送才既经济又安全可靠, 同时节约能源, 因而在注浆过程中十分重视这一参数的计算[1]。
1 影响输浆管路临界流速的主要因素
(1) 注浆材料的密度越大, 临界流速越大。注浆材料密度对临界速度的影响非常明显, 材料密度越小, 越易于形成均匀悬浮, 浆体流动中用于支持固体颗粒的均匀悬浮的能量就越小, 阻力降低, 临界流速越低;反之, 则相反。在注浆过程中, 一般注浆材料的密度比水大, 随着注浆材料密度的加大, 临界流速越来越大。
(2) 注浆材料的平均粒径和最大粒径越大, 临界流速越大;细小颗粒所占比例越大, 临界流速越小。减小粒径可使临界流速下降, 从而可降低运行流速, 速度水头也随之降低, 且摩阻损失系数减小。同时颗粒的组成对临界流速具有显著的影响, 注浆材料的颗粒比例合适时, 浆液的粘度更低, 流动性能更好。
(3) 自由沉降速度越大, 临界流速越大。自由沉降速度越大, 注浆材料形成的悬浊液就越难以稳定, 浆体流动时的阻力增加, 临界流速增大。
(4) 浓度对临界流速具有双重作用, 浓度越高浆液的粘度越高, 固体颗粒的沉降速度越小, 故临界流速越小;同时浓度越高, 浆液的粘度越高, 雷诺数越小, 临界流速越高。因此, 在低浓度范围内, 浓度的提高对浆液抑制紊动起主要作用, 浓度越高, 临界流速越大;超过一定浓度后, 浓度提高对减小颗粒沉速起主要作用, 浓度越高, 临界流速越小;进一步提高浓度, 会出现临界流速增加、变化较小和继续减小三种情况。
(5) 通常管路直径越大, 粗糙度越小, 临界流速越大, 但是管径对临界流速的影响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浆液的浓度以及注浆材料颗粒比重都影响着管径与临界流速的关系[2]。
2 临界流速计算公式
国内外一些设计研究单位在试验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输浆管路的临界流速计算公式, 主要有:
(1) 秦皇岛黑色冶金矿山设计院公式:
式中, Uc为浆液临界流速, m/s;ρs为浆液中注浆材料固体颗粒的密度, t/m3;ρ为浆液中水的密度, t/m3;Sv为固体颗粒体积比浓度;D为注浆管道内径临界直径的数值, m。
(2) 马鞍山矿山研究所公式:
式中:Cw为固体颗粒质量比浓度;其它符号同上。
(3) 前苏联学者B.C.克诺罗兹公式:
当d≤0.7 mm
当0.07 mm<d≤0.4 mm
当0.4 mm<d≤1.5 mm
其中P=100Cw/ (1-Cw) , β= (ρs-ρ) /1.7
式中, d为浆液颗粒的直径, mm;其他符号同上。
(4) 法国学者杜兰德1952年公式:
式中, FL为系数, 与粒径和体积浓度有关, 可从杜氏提出的曲线图查取;其他符号同上。
(5) C.A.肖克公式:
式中, CD为固体颗粒沉降阻力系数。
(6) 我国学者费祥俊在分析临界流速和各种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推导出的公式[3]:
式中, g为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m/s2;α为浆液中固体颗粒的抑紊减阻系数的数值;λ为水的摩阻系数的数值;为各级颗粒在浆液中平均自由沉降速度的数值, m/s;Δ为注浆管道当量粗糙度的数值, m。
与前几个公式相比, 该公式综合考虑了注浆材料密度、粒径、自由沉降速度、管径和浆液密度、浓度对临界流速的影响。
3 临界流速的计算
矿井防灭火注浆的实质是将泥浆注入采空区, 借助泥浆自身的粘性将采空区内的浮煤及冒落岩石包裹起来, 隔绝空气与煤接触的机会, 防止煤炭氧化。注浆材料主要是黄土, 注浆代用的材料有页岩、矸石、粉煤灰、尾矿等, 上述材料细粒化后加水制备成浆液 (可以向浆液中添加提高其防灭火性能的添加剂) , 用水力输送到防灭火区域内。
浆液的土水比的确定相当重要, 因为它直接影响灌浆的质量与效果。随着煤层倾角、注浆方式、处理对象、注浆季节、输浆路线的不同, 对浆液的水土比例应作相应的改变, 采空区注浆通常取1∶2~1∶5, 实测时取1∶4。以黄土为例, 注浆材料密度2.5 t/m3, 平均自由沉降速度0.016 7 m/s, 利用不同经验公式计算所对应的临界流速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 不同经验公式计算所得的临界流速有所不同, 但临界流速的值都是随管径的增加而加大。费祥俊公式计算所得的值与实测值相近, 因此, 在实际注浆过程中, 可根据费祥俊公式, 求得输浆管路临界流速, 用于指导矿井防灭火输浆管路的设计和实践[3]。
4 结论
综上所述, 注浆防灭火作为重要的矿井防灭火技术手段, 输浆管路的临界流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影响临界流速的主要因素有注浆材料的密度、颗粒的平均粒径和最大粒径、粒度级配以及管路直径和粗糙度、浆液浓度。费祥俊公式综合考虑了影响输浆管路临界流速的各主要因素, 因为计算所得的结果与实测值相近, 在矿井防灭火注浆过程中, 可以应用该公式计算临界流速。
参考文献
[1]岳超平, 樊荣.综采工作面防灭火灌浆工艺[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1, 38 (5) :65-67.
[2]丁宏达.物料粒径对浆体管道输送临界流速的影响[J].水力采煤与管道输送, 2011 (4) :1-6.
关键词:防灭火;注浆;注氮;堵漏
中图分类号: TD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167-21 矿井及I0104103综采工作面概述
双马煤矿井田南北长13.7km,东西宽4.0-4.9km,井田面积为68.2km2。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设置有主斜井、副斜井、回风斜井3条井筒,工作面采用盘区布置方式,Ⅰ0104103首采工作面采煤工艺为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采煤工艺,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首采煤层为4-1煤层。
2014年矿井瓦斯及二氧化碳鉴定结果:绝对瓦斯涌出量3.45m3/min、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5.17m3/min,属瓦斯矿井。4-1煤煤尘爆炸指数为36.53%,火焰长度80mm,自燃倾向性等级属Ⅰ类,容易自燃,吸氧量为0.78cm3/g干煤,最短自然发火期为38天;4-3煤煤尘爆炸指数为36.15%,火焰长度100mm,自燃倾向性等级属Ⅱ类,自燃,吸氧量为0.70cm3/g干煤,最短自然发火期为52天。
Ⅰ0104103首采工作面为区内后退式回采,回采长度1700m,布置为“U” 通风方式,工作面设计配风量1100 m3/min,为上行通风。
2 火灾综合预防技术
双马煤矿通过合理分配风量、在上、下隅角挂设风帘、构筑沙袋墙、构筑密闭墙等方式,形成了一套井下采空区注氮、注浆、堵漏等预防火灾技术。
2.1 预测预报技术
①通过安全监控系统的CO、CH4、O2和温度传感器,连续监测工作面、上隅角、回风流的CO、CH4、O2和温度变化情况。
②通过在工作面、上隅角、回风流、采空区埋设束管,设置束管监测点,每班分析采空区、上隅角及回风流的空气组分,重点监测CO、O2、C2H2、C2H4、C2H6等气体的浓度变化。
③通过人工(鉴定管、便携式瓦斯氧气两用仪、便携式一氧化碳报警仪、红外测温仪、多种气体测定器等)检测的方法对工作面、上隅角、回风流、架间的CO、CH4、温度、氧气进行检测。
④通过人工定期采集工作面、采空区、上隅角、回风流、架间的气样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标志性发火气体浓度的变化。2.2 管风防火技术
①严格按照作业规程规定控制I0104103综采工作面风量,防止风量过大向采空区供氧,同时加强内部漏风管理,减小I0104103综采工作面回风、运输顺槽两巷的风压差。
②I0104103综采工作面设计风量为1100m3/min,遵循“瓦斯矿井各用风地点风量不得高于设计风量的20%”的原則,I0104103综采工作面风量应控制在1100m3/min—1320m3/min。
③加快I0104103综采工作面推进速度,每天推进速度不低于2.6m/d。
2.3 密闭堵漏预防技术
随着采煤技术现代化发展,综采工艺开采强度大,围岩压力较大,顶底板松软强度低且淋水较大,在采后的联络巷或风、机两巷采用普通的密闭封堵防灭火措施易出现闭墙变形裂缝、顶板破碎、措施管孔失效等问题,导致采空区漏风引起自燃发火或积水压力冲垮密闭。
I0104103综采工作面采后与其采空区相连通的巷道所有的密闭均设计采用双墙充填密闭进行永久封闭,充填材料选择承压力强、防水不燃、膨胀充填效果佳且具有一定强度的新型密闭充填材料。
2.4 注浆预防技术
灌浆防灭火技术在我国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中使用较为普遍,其作用主要是浆液充填煤岩裂隙及其孔隙的表面,增大氧气扩散的阻力,减小煤与氧气的接触和反应面;浆水浸润煤体,增加煤的外在水分,吸热冷却煤岩;黄泥灌浆的实质是抑制煤在低温时的氧化速度,延长自然发火期。
I0104103综采工作面预防性灌浆主要在工作面100m范围内,采空区分别间隔30m埋入1根埋管,共埋入三根埋管,黄泥灌浆主管路与第一根埋管连接。工作面推进100m以内采空区的埋管不进行回收,回采超过100m后,在采空区上帮埋入1趟4寸地质钻杆,埋入采空区长度不小于20m,地质钻杆与端头支架固定,随支架推动前移。回风顺槽的灌浆支管路依次向后拆除(距工作面不大于40m)。
2.5 注氮预防技术
氮气防灭火的作用是:氮气注入采空区具有降低氧气浓度、冷却降温作用,还有抑爆的作用。我矿采取的注氮技术主要是利用液氮气化设备增压升温制取氮气,通过管路送入井下,注入采空区等煤炭可能自燃的区域。主要用于防治采空区自然发火和瓦斯爆炸,加快封闭并熄灭火区的过程模式。所使用的液态氮气均利用我集团公司煤化工附属产品。注氮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2.5.1 机巷预埋管注氮
正常开采情况下,从地面注氮站通过注氮管路将制好的氮气输送到工作面采空区,在工作面机巷采取埋管注氮的方法向采空区连续压注氮气。工作面注氮方式采用每间隔30m交替预埋Φ1080mm的管路,向采空区深部连续注氮的方式预防采空区发火。这样泄氮出口处于切顶线后50m以外的采空区内,漏风相对小,且属于“氧化自热带”,利于采空区内空气惰化和自燃发火的预防。
2.5.2 施工注氮孔注氮
I0104103综采工作面在停采超过15天或者采空区有自然发火隐患,在辅助运输巷施工注氮钻孔,通过辅运巷向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进行注氮。
3 综合防灭火技术在双马煤矿的工程实践
通过应用预测预报、封堵漏风、注浆、注氮等防灭火技术,目前03综采面及采空区气体成分稳定,工作面中部(80#支架处) 氧气浓度20.3%,一氧化碳浓度0ppm,温度22.4℃;采空区氧气浓度10.2%,一氧化碳浓度45ppm,温度19.8℃;上隅角氧气浓度19.8%,一氧化碳浓度14ppm,温度19.8℃;工作面氧气浓度20.3%,一氧化碳浓度5ppm,温度18.6℃;无自燃发火隐患。
3.1 火灾预测预报技术工程实践
①人工检测:03综采面配备专职瓦斯检查员实现专人定点检测工作面中部、上隅角、工作面、回风流瓦斯、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测定每隔20个支架采空区温度,并对上隅角、工作面、回风流、密闭内气体取樣分析,为工作面防灭火预测预报提供第一手技术参数。
②安全监控系统监测:矿井安装KJ31N安全监控系统,实时监测03综采面上隅角、工作面、回风流一氧化碳、瓦斯、温度等参数,每7天对传感器进行调校,确保上传数据准确。
③束管监测系统:矿井安装北京东西电子SG-2003束管监测系统,每班对工作面、上隅角、回风流等地点抽取气样进行色谱分析;沿工作面风巷上墙帮敷设三根束管,错距为50m、100m、150m,循环交替埋设,每班抽取采空区气样分析;工作面推采过的运输联络巷、回风联络巷密闭墙体上预埋束管,抽取闭内气样进行分析,为工作面自燃发火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3.2 堵漏风技术工程实践
①在I0104103综采工作面下隅角挂设挡风帘,有效降低风流直接经过采空区的现象,提高工作面有效风量;在I0104103综采工作面上隅角挂设导风帘,控制风流经过上隅角,稀释了上隅角有害气体浓度,使有害气体浓度控制在安全浓度以内,效果明显。
②综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每隔10m在上隅角构筑沙袋墙,降低采空区漏风率,从而降低了采空区自然发火。
③在I0104103综采工作面通过03回风顺槽5#联络巷时,在5#联络巷构筑密闭,使用新型填充材料,先砌筑两道墙体,在墙体中间填充混凝土,在最外面一道墙体顶部预留¢15mm钢管,墙体中间充填新型材料,由于树脂和催化剂发生化学反应,迅速膨胀,可以渗入密闭墙体和周边煤体裂隙,且致密性较好,能够很好的密封密闭墙体及周边巷道的漏风,有效降低了密闭漏风现象。
④严格采空区地表裂隙填埋制度,实行定期人工填埋和机械填埋的制度,防止采空区地表裂隙漏风导致上覆煤层或采空区浮煤自燃着火。
3.3 注氮惰化采空区技术工程实践
在I0104103综采工作面停采期间,为防止采空区遗留煤炭自燃氧化发火,利用矿井注液氮系统,对03综采面采空区采空区注氮气33622m3惰化采空区, 采空区的氧气浓度由18.6%降至10%,一氧化碳浓度由45ppm降至0ppm。
4 总结
生产技术部
2011
我矿煤层为不粘煤,燃点在271~285 0C,且在失水状态下易于着火;煤在地面自燃发火期为2-3个月左右,根据煤炭自燃倾向鉴定报告,我矿5-1煤、4组煤均为Ⅰ类容易自燃。所以发生内因火灾的可能性极大。一方面,随着生产规模增大,综采、综掘电气设备及皮带等引起外因火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井下浮煤自燃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防治火灾事故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改善生产技术管理,充实防火组织机构,建立健全防火基础设施,做好我矿的防灭火工作。
二、火灾事故分析和预兆
(一)、发生火灾的条件
1、热源条件。要具有一定温度和足够热量的热源。
2、可燃物条件。这是发生火灾的基础。
3、空气。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缺乏足够的氧气,燃烧是不能进行的。
(二)、引起外因火灾的火源有
1、明火。吸烟、电焊、喷灯、电炉、灯泡取暖、摩擦火、撞击火等。
2、电火。主要机电设备性能不好、管理不善、损坏、过负荷、短路等。
3、炮火。不按规程放炮,放明炮、不装炮泥等。
4、瓦斯、煤尘爆炸。
(三)、矿井火灾的危害
1、可造成工作面或采区、甚至整个矿井停产。
2、产生大量高温火源可能引起瓦斯、煤尘爆炸。
3、发生火灾后,形成火风压,出现风流逆转现象,使灾情扩大,破坏通风系统。
4、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直接对井下工人的生命安全形成威胁。
5、救灾过程中,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6、要烧毁设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7、封闭火区冻结可采煤量,有可能影响接续,损失大量煤炭资源。
(四)、内因火灾的预兆
1、视力感觉。煤在低温氧化过程中聚热,使煤壁、空气温度升高形成水珠。
2、气味感觉。煤从自热到自燃,氧化产物中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所以能放出煤油味、汽油味、松节油味或焦油味等。
3、温度感觉。指空气温度和流出水的温度,一般高于正常温度。
4、疲劳感觉。因煤炭自燃产生大量的CO,使人体有病态感觉,如头疼、精神不振、疲劳等
(五)外因火灾的预兆:
井下发生外因火灾时,附近的人能看见明火,稍远的人会受到高温烟气的侵袭,同时一氧化碳还会使人中毒。
一、外因火灾的预防措施
容易发生外因火灾的地点是胶运大巷、皮带顺槽、采掘工作面、机电硐室、爆破材料库等场所,规定如下:
1、井口附近20m内严禁烟火,严禁携带烟草和点火物品入井,严格执行入井人员检身制度;
2、井下严禁使用灯泡取暖和使用电炉,杜绝在井下使用明火;
3、爆破材料库、变电所、配电硐室、检修硐室、井底车场、皮带机尾,移变硐室等都应配备2个8kg手提式干粉灭火器,0.5立方米沙箱,所有井下工作人员都应熟悉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及存放地点。
4、井下和井口房不得从事电焊和喷灯等焊接工作,如果必须在井下主要硐室、主要进风巷和井口房进行这项工作,必须制定安全措施,经矿长批准,并由矿长委派专人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工作。
5、井下和硐室内不得存放汽油、煤油和变压器油;井下用的润滑油、绵纱、布头、纸等必须存放在盖严的铁桶内,并由专人送到地面集中处理;驻矿安监处要经常监督、检查这项工作。
6、井下爆破材料库的炸药和雷管必须分别贮存,贮存量符合《规程》规定,任何人不得携带矿灯进入爆破材料库。
7、消灭井下电气设备的失爆现象,机电设备应定期检修,避免设备带病运行。
二、井下皮带火灾的预防措施
(一)、主井皮带
1、胶带沿线50米一处的洒水胶管必须配备齐全, 并定期对底板、机架及沿线管路、电缆进行清洗。
2、各岗位点、硐室必须配齐灭火器、沙箱。并定期检查,保证安全可靠。
3、胶带保护装置齐全、动作灵敏可靠。
4、避免满载启动,减少空转时间。
5、托辊损坏不转的应及时更换,防止胶带与其摩擦产生发热现象。
6、胶带张紧装置配置应合理,防止胶带重载打滑。
7、胶带不允许跑偏运行。
8、应经常对职工进行有关胶带防火知识的培训教育,并考核建档。
(二)、集中运输巷胶带
1、皮带机检修工、司机、巡视工必须经过学习和业务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2、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
3、设备实行包机制“责任到人”,要加强设备动态巡回检查,皮带沿线不得有缺辊和坏辊。
4、机巷内应整洁,无杂物、无积煤、无淤泥、无积水。
5、巷内应设置消防管路,并每隔50米设置三通变头。机头、机尾应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沙箱(机头:灭火器3个,机尾灭火器2个,沙子分别不少于0.2m3)
6、皮带跑偏应及时调整,以防撒煤引起皮带摩擦着火.7、清扫器、漏斗下要有专人经常清理浮煤,检查清扫器的磨损情况。
8、漏斗挡煤板要经常更换,以防撒煤。
9、胶带机上的各种保护(跑偏、纵撕、堆煤、烟雾、闭锁、打滑、断带、超温洒水)严禁甩掉不用,应定期对各种保护进行灵敏度试验,对不合格装置及时更换。
10、设备在运行中撒落在机头、机尾、巷道内的浮煤应及时清理,严禁摩擦皮带。
11、对喷雾装置在开机前打开喷雾。
12、严格执行现场交接班制度,接班后首先对设备及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
13、皮带司机及巡视工每班要向队领导详细汇报设备运转情况和巡查情况。
14、加强设备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保养。
15、皮带机巷内严禁存放油料和使用过的棉纱等易燃物品。
(三)、运输顺槽皮带
1、皮带机检修工、司机、巡视工必须经过学习和业务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2、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
3、设备实行包机制“责任到人”,要加强设备动态巡回检查,皮带沿线不得有缺辊和坏辊。
4、机巷内应整洁,无杂物、无积煤、无淤泥、无积水。
5、巷内应设置消防管路,并每隔50米设置三通变头。机头、机尾应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沙箱(机头:灭火器3个,机尾灭火器2个,沙子分别不少于0.2m3)
6、皮带沿线不得有托辊损坏,不转的应及时更换,防止胶带与其摩擦发热。
7、液力偶合器必须使用合格的易熔金属,严禁把易熔的金属塞安装在加油孔上,严禁使用熔丝、保险丝代替易熔塞,严禁使用螺丝、木塞代替易熔塞。
8、皮带巷内每天要清扫、冲洗架子电缆、管路、设备上的积尘。
9、带仓的储带量达到一定长度时容易跑偏,司机要多加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并随时清理下面的煤块和杂物。
10、转载点要经常清理浮煤,检查清扫器的磨损情况。
11、卸料点的挡煤皮要经常更换,以防撒煤。
12、各种保护严禁私自甩掉不用,应定期对各种保护装置进行灵敏度实验,对不合格装置应及时更换。
13、设备在运行中撒落的煤应及时清理以防浮煤摩擦皮带。
14、对喷雾装置在开机前必须打开。
15、严格执行现场交接班制度,接班后首先对设备及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汇报,火灾较小时立即处理,及时汇报调度室。
16、司机及巡视工每班要向队值班领导详细汇报运转情况汇报。
17、加强日常维护和定期保养。
18、停皮带时一定要把皮带上的煤拉干净。
19、皮带机巷内严禁存放油料或使用过的棉纱。
(四)掘进巷皮带
1、皮带机检修工、司机、巡视工必须经过学习和业务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2、皮带机司机必须集中精力,不准擅自离开岗位,不得委托无证人员开车,并负责清理机头附近浮煤、杂物和洒水灭尘。
3、皮带机、机尾应配置至少2台灭火器,并备有体积不少于0.2m3的沙子。
4、皮带机头、机尾转载或卸载点应设喷雾灭尘装置,并保持完好有效。
5、皮带机头或控制开关附近20米以内瓦斯浓度达到1.5%时必须停止运转,切断电源进行处理,瓦斯浓度降到1%以下方可开机。
6、皮带巷内延伸水管是每隔100米设置一个三通并接6分闸阀,机头、机尾也要设置三通及闸阀。
7、安设皮带机巷采用局扇通风不得无故停风机,如必须停风机时应采取可靠措施并经值班领导同意。
8、皮带机巷如需电气焊作业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报矿长审批后方可使用。
9、皮带机巷每周要清扫一次煤尘,包括巷壁、电缆、皮带架,每旬进行一次洒水灭尘防止煤尘飞扬。
10、每天派专人清理一次皮带架下的浮煤,防止摩擦皮带。
11、皮带机所有的连接件、紧固件必须齐全、可靠,各辊筒转动灵活,轴承润滑良好,清扫器完好有效。
12、所有托辊应齐全、转动灵活,承载托辊无脱胶。
13、皮带机安设应平、稳、直,在巷道起伏处应用调节支腿进行调平。
14、皮带应无撕裂、扯皮,接头应完好可靠。
15、皮带机运转声音正常,皮带应无刮卡、跑偏、打滑、跳动 等现象。
16、皮带机信号系统应灵活准确,按钮动作可靠。
17、皮带司机应经常检查运转情况,经常检查电动机减速器、轴承温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汇报。
18、皮带机司机必须随时清理干净机头、机尾浮煤,随时进行洒水灭尘。
19、在皮带机停止运转前必须将所有的煤卸完,然后再停机,关闭喷雾,清扫开关、电机及机头机尾的煤尘和浮煤。
(五)、井下焊接防火措施
1、电焊、气焊使用前必须先检测巷道风流中的瓦斯浓度,瓦斯浓度在0.5%以下时,方可使用。
2、电焊、气焊使用前必须先清理巷道,将焊接地点周围15m范围内的可燃性物品清理干净。
3、电焊、气焊使用地点应备有两个灭火器、沙子和水。
4、进行焊接工作时,工作地点的下方用不燃性材料设施接受火星。
5、每焊完一处,应有专人负责喷水,将火星熄灭。
6、电焊、气焊焊接工作完毕后,工作地点应再次用水喷洒,并应有专人在工作地点检查1小时,发现异常,立即处理。
(六)、井下浮煤自燃预防措施
1、所有掘进巷道在掘进过程中不准向联巷内倾倒浮煤,如暂时堆放必须在一个月内清理完毕。
2、所有掘进巷道在掘进完成后,将所掘进区域的浮煤清理完毕,方可验收。
3、井下文明生产所清理的浮煤,不得随意倾倒,必须升井倒至排矸场。
4、井下施工路面起底等工程所出浮煤必须升井倒至排矸场,不得随意倾倒。
三、地面火灾预防措施
为了保障我矿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避免地面受火灾危害,特制定如下预防措施:
1、实行防火责任制。矿属各单位一把手负责领导消防工作,并指定车间,班组的防火责任人,将防火工作纳入生产管理计划之中,使防火工作与生产密切配合,以保证防火措施有效地贯彻 执行。
2、建立义务消防队,义务消防队在防火委员会领导下,进行防火与灭火工作,积极组织进行防火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开展防火安全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火险隐患,努力完善消防目标管理责任制,堵塞漏洞、严格把关。
3、制定各单位工种所必要的防火制度、公约和安全操作规程。
4、厂、库、区禁止吸烟,有火灾危险的车间、生产场地禁止使用明火。特殊情况确需进行电焊、气割及其它明火作业时要制定详细、全面的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执行。
5、各车间、皮带走廊生产场地的可燃物(刨花、锯木、煤尘、棉纱等)在工作后要彻底清扫和处理。
6、通道、走廊、楼梯等安全出入口及通向消防设备和水源通道要保持畅通,防火间距不准存放易燃和可燃物。
7、车间或工作场所临时存放易燃物和可燃物品时,要根据生产需要,规定存放限额,易燃和可燃液体不准用开敞的或有漏洞的容器盛装。
8、凡有通风装置的车间内发生火灾时要立即关闭通风系统。
9、安装电气设备时要由电工人员进行,禁止使用不合格的保险装置,电气设备不准超负荷;电气设备要定期检查,发现可能引起火花,短路、发热及电线绝缘损坏等情况时必须立即修理,凡能够产生静电引起火灾设备要安设导除静电设施;易燃、易爆车间内要采用防爆型的电气设备,车间及厂房的电气设备在工作结束时必须切断电源。
10、机修车间必须保证:(1)消防设施完好,阀门手柄灵敏可靠;(2)加工车床、电氧气焊、设备检修重点部位附近必须配备足以扑灭现场起火的灭火器,并保持完好。(3)氧气瓶、乙炔放置保证安全距离,严禁重撞和打击;(4)设备检修油脂、棉纱严禁随地乱仍;(5)建立废油棉纱回收制度;(6)加强现场监督检查,指定专人负责车间防火、防爆检查工作,发现问题下发隐患通知单限期整改。
11、对发生的火灾事故必须及时上报,坚持“三不放过”原则,要对事故责任者和防火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直至追查法律责任。
12、消防设备和灭火工具必须设专人管理,保证完好。
13、发生火灾事故时,必须立即向矿调度汇报。
四、内因火灾预防措施 自燃火灾一般容易发生在回采工作面的两巷(进风巷和回风巷)、两线(工作面开切眼和停采线)和工作面遇断层、变薄带跳面以及采空区等大量浮煤堆积地带,火源隐蔽,但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易于发现,加强对这些地点有害气体(尤其是一氧化碳)浓度的监测,对于及早采取预防和处理内因火灾的措施意义重大。
1、在开采技术方面,一是要提高煤炭回采率,减少遗煤,工作面采高保证见顶底;另一方面是加快回采速度,回采完后按《规程》要求快速进行永久性封闭。
2、对地面原4煤层采空区自燃和煤柱的煤炭及时清挖,防止有害气体串入井下。
3、及时填堵地面采空区塌陷裂隙,减少地面漏风。
4、对采空区进行散沙灌浆,喷洒阻化剂。
5、对于综掘巷道,及时清理联巷中的浮煤。
6、加强对上下出口片帮煤的清理。
7、加强对回采工作面回风隅角CO、CH4等有害气体的检查。
8、采用“U”形通风系统,必要时采取均压通风。
9、派专职瓦检员对采煤工作面三班不定时观测。
矿
井
防
灭
火
措
施
富源团结煤业有限公司 2015年1月30日
团结煤矿矿井防灭火措施
一、概述
火灾是矿井五大自然灾害之一,造成矿井火灾的因素很多,防范难度较大,为确保矿井安全生产,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第215条规定《生产矿井和在建矿井必须制定井上、下防灭火措施,矿井的所有建筑物、煤堆、矸石山、木料厂等处的防火措施和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防火的规定》在认真查找掌握引发火灾的原因、规律和类型的基础上,针对我矿实际生产状况和开采技术条件,制定矿井综合防火措施。
二、井上防灭火
1、按照“预防为主,消防并举”的防火基本原则,建立健全防火制度,并严格落实到责任到人。
2、矿井消防用水
为保证消防用水充足,在地面建消防水池二座,并保持贮水量不少于300立方,敷设消防管路到各作业地点。确保消防管路24小时畅通。
3、防止烟火入井
木料场、矸石山距进风井不得小于80m,木料场距矸石山距离不得小于50m。矸石山和锅炉场不得设在进风井的主导风流的上风侧,也不得设在表土10m以内有煤层的地面上和设在有漏风的采空区上方的塌陷范围内。井口房和通风机房附近20m范围内,不得有烟火或用火炉取暖。由井口值班室人员对每班下井作业人员进行检查,严格携带烟火下井。
4、设地面消防材料库
为贮备足够的消防器材物料,且供应及时,随时使用,在井上设地面消防材料库,消防材料库储存的材料、工具的品种和数量应符合有关规定,有井口工区设专人管理、建帐立卡,定期检查、更换、补充。材料工具不得挪作他用。
5、φ2m绞车房、主要通风机房、地面变电所、压风机房、木料厂、充电室等要害场所,必须有灭火器4个和1.5m2的灭火沙,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灭火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6、机电队每季度应对消防水池、防火门、消防材料库和消防器材的设置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安全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按“六落实”要求限期整改。
7、井口房电气设备必须定期检查,严防有明电现象。
三、井下防灭火
1、预防外因火灾的措施
(1)为保证消防用水充足,在地面建消防水池二座,并保持贮水量不少于300m2,敷设φ100mm消防水管两路,通至井下所有巷道,消防管路应每隔50m设置三通和阀门。
(2)进风井口应装设防火铁门,防火铁门必须严密并易于关闭,打开时不得妨碍提升、运输和人员通行,并定期维修,如果不设防火门,必须有防止烟火进入矿井的安全措施。
(3)在+1666水平集中运输大巷设置井下消防材料库,消防材料库储存的材料、工具的品种和数量应符合有关规定,由机电队负责定期检查和更换。
(4)严禁使用灯泡取暖和使用电炉。井下不得从事电气焊和喷灯等工作。确需施工须制定专门措施报总工师批准,指定专人在现场检查,且在工作地点两端10m范围内不得有可燃性材料,并有供水管路、沙箱、灭火器、专人负责喷水,(上述地点至少备有两个灭火器,0.5m2沙)。
(5)井下各掘进工作面必须有机电硐室,所有开关必须进入硐室,且在硐室里备有两个灭火器,0.5m2沙箱)。
(6)预防电器设备失控引火。加强用电管理,做好电气设备的选型和安装,杜绝电气火源。及时检查机械设备的清洁、润滑、运转、控制和保护装置,预防机械摩擦起火。
(7)井下爆破作业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操作规程》、《作业规程》中的有关规定,严防爆破引火。
(8)井口房至井底车场及井下机电硐室不得用可燃性材料支护(包括背帮背顶),不得用可燃性材料搭投临时操作台、休息台。(9)井下风筒必须用双抗阻燃型。
(10)井下使用的汽油、煤油和变压器油必须装入盖严的铁桶内,由专人押运至使用地点,剩余的汽油、煤油和变压器油必须运回地面,严禁在井下存放。使用的润滑油、棉沙、布头和纸等,必须存放在盖严的铁桶内,用过的棉沙、布头和纸也必须放在盖严的铁桶内,并由专人定期送到地面处理,不得乱扔乱放。严禁将剩油、废油泼洒在巷道和硐室内。
(11)井下各硐室、车场、变电所等机电硐室,应按规定配有足够的防火沙和灭火器。变电所机电硐室应安设防火铁门。(规程460条)
(12)井下所有电气设备、电缆应经常检查、维修。不合格的设备要及时更换,杜绝失爆,防止发生火灾。
(13)井下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并熟悉本工作区域内灭火器材的存放地点。
(14)矿井每年应进行至少一次反风演习和救灾演习,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熟练掌握本工作区域的避火灾路线。
(15)通防及机电队组织有关人员每季度应对井下消防管路系统、消防材料库和消防器材的设置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发生火灾时应采取的措施
1、发生火灾时的行动原则
(1)地面发现火灾事故,由后勤队负责组织人员积极进行救火,控制火势,防止事故扩大。
(2)任何人发现井下火灾时,首先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灭火,并迅速报告矿调度室。
(3)调度室接到通知后,及时向危险区发出火警信号,并通知有关人员撤出危险区。迅速向矿领导及富源救护大队汇报。
(4)救护大队未到达前,立即成立以矿长为组长的救灾指挥部,根据灾害情况果断判断事故性质和影响范围,提出处理方案,由总工程师及各副矿长组织实施。
(5)设法弄清火情,组织力量抢救灾区人员,严防此生事故的发生。
(6)正确调整风流方向,控制火灾继续扩大。
(7)侦察火情,弄清发火性质、位置、火势、波及范围、消防等情况,为制定灭火方案提供依据。
(8)制定正确的灭火方案,采取果断行动。
(9)处于火区的人员必须服从指挥,沿指定的避灾路线有秩序地撤离灾区。
五、防止煤层自燃发火的措施
1、煤层自然发火的初期预兆
(1)巷道中温度升高、湿度增加、出现雾气、巷道壁及支架上出现水珠,这是煤炭已开始自燃的征兆之一。
(2)巷道中或回采工作面出现煤油味、汽油味、松节油味、焦油味,表明已发展到自热阶段后期。
(3)从煤炭自燃或自燃的地方流出的水或空气温度都比平常明显升高。
(4)当人接近火源附近时,有头痛、闷热、精神疲乏、裸露皮肤微痛等不舒适的感觉。
(5)结合人的直接感觉,进一步进行井下空气成份变化的检测,确定煤层自然发火和预防。
2、防止煤层自燃发火的措施
(1)建立健全预防自然发火制度,并配备足够数量的检查仪器仪表。每10天对各采煤工作面回风巷、上隅角及密闭内进行一次一氧化碳测定。
(2)矿总工程师每月主持召开一次防治自然发火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解决矿井防治自然发火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提出针对性的防止煤层自然发货措施。
(3)积极选用煤炭回收率高,回采速度快,采空区易于隔绝的先进开采技术。
(4)采用沿空掘巷,实现无煤柱开采新技术,取消区段煤柱。(5)坚持由边界到中央、由上山到下山、先上层后下层的正规回顺序。
(6)防止采空区漏风,回采工作结束后45天内必须进行永久密闭,废弃巷道在撤除设备24h内进行永久密闭,采区结束后7天内必须进行永久性密闭。
(7)加强通风管理,不断优化矿井通风系统,使通风系统时时保持合理、稳定、安全、可靠,满足防火要求。
(8)正确合理地选择通风设施的位置,减小密闭内外气压差。(9)提高密闭墙质量。密闭墙必须二道为一组,间隔5.0米,并在外侧密闭墙上部留ф100毫米的观测孔,待密闭牢固后自观测孔内灌注黄泥浆。
(10)、矿井必须采取综合(包括灌浆、喷注阻化剂、注惰性气体、注胶、均压等)预防煤层自然发火的措施,回采工作面要采取随采随灌的防火措施,对其它容易发火地点,必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合理方法实施防火措施。配备齐全防灭火设备、器材和材料。
(11)利用KSS-2000束管监测系统对采空区、密闭内CO及其它有害气体浓度进行连续检测分析。在采煤工作面回风巷、采区回风巷一翼安设CO传感器进行监测。
(12)充分利用束管监测系统与人工取样相结合,作好防火的预测预报工作,定期对井下可能发火地点进行气体成份分析,发现隐患及时进行处理。
3、煤层自然发火的治理
(1)当火灾发生在矿井总进风流中时应立即进行全矿性反风。(2)当火灾发生在总回风流中时,只有维持原风流方向在瓦斯涌出量小的情况下适当减小风量,但不得停风。
(3)当火灾发生在采区时,风流控制原则是稳定风流,保持正常的通风,要特别注意防止风流逆转。
(4)当发生在采区进风流中时,立即进行区域性反风。(5)在采区进回风巷、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安设防火门,防火门始终处于常开状态,当发生火灾时采取直接灭火措施后仍不能灭火,则立即同时关闭进、回风巷的防火门,并用黄泥进行封堵,为砌筑永久防火墙争取时间,从而控制火势的蔓延,降低财产损失。
(6)采空区发生火灾时,要采用隔绝灭火法和联合灭火法进行灭火。将在通往火区的所有巷道砌筑密闭墙,将火区封闭,使密闭内氧气耗尽,二氧化碳增加,燃烧自行熄灭。采用从地面或井下巷道向以封闭的火区内打钻灌泥浆,或注入惰性气体,使火区尽快熄灭。(7)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发生火灾时,要在正常通风的情况下采用直接灭火法进行灭火,并从进风侧进行灭火,要有效地利用附近的灭火器材和防灭火管路进行灭火,在进风侧难以取得效果时,可采取局部反风,从回风侧灭火,进风侧要设置水幕,并将人员全部撤出。在上述方法无效果时,采取隔绝方法进行灭火,立即同时关闭进、回风巷的防火门,并用黄泥进行封堵,从而控制火势的蔓延,为砌筑永久防火墙争取时间,将火区封闭起来,使密闭内氧气耗尽,二氧化碳增加,燃烧自行熄灭。
(8)独头巷道发生火灾时,要在保持正常通风的情况下积极灭火,保持独头巷道的通风原状。如局部通风机停止运转时发生火灾,严禁局部通风机开启,在进行探查后再采取安全措施。
(9)火风压对矿内正常通风设施造成破坏引起风流逆转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流。将设置在排烟路上的巷道内的防火管路及水幕打开以降低烟温,并控制火源进风侧的供风量,但不得造成瓦斯积聚;通风设施全部设法开启降低通风阻力,但要注意防止冒顶堵塞排烟通道。
(10)健全通风设施、简化通风系统、缩短通风线路,保证通风断面,提高通防设施质量保持风压稳定。
(11)为确保发生火灾后迅速控制风流,机电科、通风工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做到主要通风机的反风设施、设备保持完整、灵活可靠;矿井反风及区域反风风门保持灵活可靠,以确保在《规程》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顺利反风。
六、矿井灭火方法
1、直接灭火(1)、用水灭火
在火源明确(非电气设备和油类火灾),火势不大,灭火地点顶板稳定,通风系统正常,风路畅通无阻,水量充足的情况下采用。灭火前要首先切断附近电气设备电源,灭火人员站在上风侧,从火源外围逐渐向火源中心喷射,在灭火过程中要避免水蒸气和煤渣飞溅伤人,同时保持正常通风,以使高温烟气导入回风流中。瓦检员在现场随时检查瓦斯、氧气、一氧化碳浓度含量。(2)用砂子或岩粉灭火
当发生电气设备火灾和油类火灾时,应首先切断电源,使用砂子或岩粉直接撒布在火源上,覆盖火源与空气隔绝灭火。
2、封闭灭火
在矿井火灾不能用直接法扑灭时,采用防火墙将火源或发火区域严密封闭,切断火区的空气源。
3、联合灭火
为使矿井灭火工作迅速有效,通常采用联合灭火方法灭火,即在使用防火墙隔绝灭火的同时,采取向火区注入惰性气体(氮气)的方法来灭火,通过注入氮气,降低氧气浓度,降低火源温度。
七、火区启封管理
1、火区管理
(1)每一个火区都要建立一份火区管理台账,并按标准详细记录有关资料。
(2)建立健全防火墙管理制度。
(3)加强封闭火区的检查工作,做好详细记录。
(4)采空区、煤柱或工作面开采过程中若发现自燃烟雾或明火、一氧化碳超限时,定为自然发火事故。
(5)任何人发现井下自燃火灾或自燃预兆应立即向矿调度室报告。调度员立即通知救灾领导小组各成员,并向云维集团调度室汇报。(6)救灾领导小组根据井下火情迅速研究确定灭火技术方案。未经救灾小组同意,严禁任何人改变火区通风系统。
(7)煤矿要建立自燃火害档案。对每一次自燃事故都要填写火区管理台账,详细记录每次自燃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展过程、防灭火措施及火灾过程。绘制火区位置图,火区位置图和管理台账,必须永久存档管理。
(8)所有密闭墙都要编号,并在火区位置图上标明。防火墙附近要设置栅栏、揭示警标,禁止人员入内。
(9)防火墙内的气体成分和温度由通防队进行取样化验,气样送上级授权单位进行分析化验。防火墙内、外的空气温度、空气压差、气体成分,每周取样化验一次,对每次化验结果都必须报矿长、总工程师及有关职能科室。(10)每周检查一次防火墙墙体。发现封闭不严或其他缺陷或火区有异常变化时,必须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11)封闭的火区只有经取样化验证实火已熄灭后,方可启封或注销。
火区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时,方可认为火区已熄灭。
① 火区内的温度下降到30℃以下,或与火灾发生前该区的日常空气温度相同。
② 火区内空气中氧气浓度降到5.0%以下。
③ 火区中不含有乙烯、乙炔,一氧化碳浓度在封闭期间逐渐下降,并稳定在0.001%以下。
④ 火区的出水温度低于25℃,或与火灾发生前该区的日常出水温度相同。
⑤ 上述4项指标持续稳定的时间在1个月以上。
2、火区启封
(1)、火区启封时必须有富源救护大队参加启封。火区的回风流必须引入回风巷,火区回风流经巷道不准有任何人工作或停留,并安排在通往回风巷道口中设专人站岗。有电气设备地点必须切断电源。(2)、准备好足够启封火区和重新封闭火区所需的一切物料、设备和灭火器具。
(3)、启封时,必须使用铜制工具,并要避免使用的工具与支架、设备等铁制物件碰撞,产生火花,引爆瓦斯。
(4)、启封火区时,应逐段恢复通风,同时测定回风流中有无一氧化碳。发现复燃征兆时,必须立即停止向火区送风,并重新封闭。
(5)在启封火区工作完毕后3天内,每班必须由富源矿山救护大队检查通风情况,并测定水温、空气温度和空气成分。只有在确认火区完全熄灭、通风等情况良好后,方可从事正常生产工作。
3、注意事项:不得在火区的同一煤层的周围进行采掘工作。
1、在同一煤层同一水平的火区两侧、煤层倾角小于35°的火区下部区段、火区下方邻近煤层进行采掘时,必须编制设计,并遵守下列规定:
(1)必须留有足够宽(厚)度的煤(岩)柱隔离火区,回采时及回采后能有效隔离火区,不得影响火区的灭火工作。
防 灭 火 岗 位 责 任 制
2013年
富泓煤矿 防灭火岗位责任制
富泓煤矿有限公司2010年6月取本矿C5、C8、C12煤层煤样送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进行了煤炭自燃倾向性鉴定,结论均为三类不易自燃。
根据鉴定报告,富邻煤矿煤层没有自然发火倾向,因此矿井井下防灭火工作主要是防治外因火灾的发生,以及对炮采工作面和采空区密闭的监控。
一、矿井下防灭火工作领导小组:
矿成立井下防灭火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安全矿长(涂利华)
副组长:总工程师(陈林贵)
成 员:生产矿长(陈云恩)、机电矿长(陈天荣)、综合主管(丁政友)、通安队长(冯焕义)、机电队长(杨朝金)、辅助救护队队长(李天江)、调度室(邓全林)。
二、各部门职责
1、矿长为井下防灭火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矿井井下防灭火工作,负责井下防灭火工作所需人、财、物的落实。
2、安全矿长负责监督井下防灭火工作措施的落实和工程的实施,控制重大事故的发生。
3、矿总工程师全面负责井下防灭火技术工作,负责矿井井下防灭火方案、措施的实施,负责井下防灭火工作资金的安排使用。
4、机电矿长负责井下各机电硐室、机电设备的防灭火工作。
5、生产矿长负责井下防灭火工作组织实施,优先安排井下防灭火工作所需人、财、物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对井下防灭火工作存在的问题会同总工程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案。
6、综合主管在矿长的领导下负责井下防灭火工作所需资金和设备的落实,保证井下防灭火工作的顺利开展。
7、工会主席负责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对广大职工进行通风、瓦斯、防火等井下防灭火知识教育,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自主保安能力。
8、通安队负责井下防灭火工作的实施和井下生产单位防灭火工作的监督检查;并负责对职工进行井下防灭火专业知识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素质。
9、调度室负责井下防灭火工作落实的协调工作。
三、各级人员井下防灭火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一)矿长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1、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井下防灭火工作的政策、标准、指令,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对矿井的井下防灭火工作负第一责任。
2、按照上级有关规定配备足够的、有经验的、工作能力强的管理干部及工作人员保证矿井通风队伍的稳定。
3、保证井下防灭火工作所必须资金的投入,并在矿财力所允许的条件下尽量筹措资金应用井下防灭火的新技术、新手段,促进矿井井下防灭火治理工作装备现代化。
4、负责组织领导井下火灾事故的抢救和处理,及时组织追查分析事故的原因和制定今后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二)总工程师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1、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井下防灭火工作的政策、标准、指令,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直接对井下防灭火工作行使技术管理责任,并向矿长负责。
2、负责组织井下防灭火技术措施的编审工作。
3、按时参加由矿长组织召开的井下防灭火工作会议,及时处理井下防灭火工作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4、负责领导井下防灭火的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工作。
5、参加和组织矿井重大井下防灭火事故的抢救以及善后处理追查、分析原因,制定防范措施等工作。
(三)安全矿长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1、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井下防灭火工作的政策、标准、指令,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直接对井下防灭火的安全工作负责,并向矿长负责。
2、负责监督安全规程、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处理好井下防灭火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3、按时参加由矿长主持召开的井下防灭火会议,及时处理井下 防灭火工作中出现的安全隐患。
4、充分发挥安全监督检查的领导职能,及时发现井下防灭火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并监督有关部门及时解决,严肃处理井下防灭火中出现的“三违”现象。
5、负责每月组织一次井下防灭火检查,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安排处理。
6、负责监督检查井下防灭火资金的落实情况。
7、负责主持和领导重大井下防灭火事故的分析、处理工作。
8、参加每月一次的井下防灭火例会。
(四)生产矿长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1、负责所管方面的井下防灭火工作落实到实处。
2、按时参加由矿长主持召开的井下防灭火工作会议。
3、对所管方面井下防灭火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并组织落实。
4、严格按井下防灭火的规定组织生产,加强管理,杜绝井下防灭火事故发生。
5、在安排和布置生产地区的同时必须考虑井下防灭火工作需要。
(五)机电矿长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1、负责全矿电器设备的管理,保证井下电器设备台台合格,杜绝失爆和电器设备失火事故。
2、定期组织检查电器设备和电缆的安全情况,保证安全用电。
3、按时参加由矿长主持召开的井下防灭火工作会议。
4、加强对矿井主要通风机的管理,保证其安全正常运转。
(六)调度室主任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1、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及时准确认真传达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命令、决定、指示等。
2、认真学习和掌握规程和措施,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生产必须服从安全。
3、当生产中发生重大井下火灾事故时,要迅速掌握有关情况,要及时向有关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并通知有关部门和辅助救护队,尽快组织抢救。参加重大事故的抢救、追查和处理工作。
(七)通安队长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1、在安全矿长和总工程师的领导下,对井下防灭火的技术业务管理工作具体负责。
2、按时参加由矿长主持召开的井下防灭火工作会议,及时解决其中的技术问题,重大问题向总工程师、矿长汇报。
3、负责督促井下防灭火资金落实,保证资金合理使用。
4、参加矿组织的安全质量大检查,参加每月一次的井下防灭火例会。
5、参加井下防灭火事故的抢救、追查、分析、处理工作,从技术上吸取教训,改进技术管理。
(八)机电队长防灭火岗位责任制
1、在机电矿长领导下,负责机电方面的一切技术业务管理工作,是保证全机电设备安全运转的第一责任者。
2、负责机电人员的安排调整,出勤管理,合理使用劳动力,全 面完成机电工作和上级交办的任务。
3、搞好机电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保证安全运转,实现机电设备台台完好,消灭失爆;保证井下充足的机电备件,控制机电事故,减少事故影响的时间。
4、负责机电人员的政治和业务学习及培训工作,特别是现场操作指导,努力提高机电人员的技术素质水平。
(九)、技术员防灭火岗位责任制
1、在矿长领导下,全面负责全矿的防灭火技术管理工作。
2、认真贯彻和执行上级有关技术方面的政策和规定。
3、负责全矿的防灭火安全技术措施编制工作,并负责向职工传达贯彻。
4、不断采用防灭火新技术、新措施,积极改善工作面的生产环境。
5、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四、其他生产单位及人员岗位职责:
1、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职工井下防灭火的教育和培训,要让职工认识到井下防灭火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要求职工爱护好通风设施,严禁同时打开两道风门。
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落实有关井下防灭火的政策、法规、安全技术措施以及上级对本单位的指示。
3、各部门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矿井各项井下防灭火管理制度,爱护井下通风设施和设备;生产过程中要按规定使用好各项通风设施 和设备。
五、本责任制从即日起实行,修改解释权属富泓煤矿。
2013 7
煤层火灾和煤炭自燃是我国矿井的主要灾害之一, 长期以来严重威胁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和影响着矿井的经济效益。更为严重的是煤层火灾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火灾, 有其固有的特点, 如煤体蓄热性好、火源点隐蔽, 松散煤体内部自燃氧化放热, 故煤层火灾防治难度较大。一般的防灭火技术如注水、注氮、灌浆等, 均难以达到快速防灭火的效果。然而胶体防灭火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适合煤层火灾特点的高效防灭火技术, 并且它集降温、阻化、堵漏、固结水等性能于一体, 较好地解决了注水、灌浆过程中的流失问题, 为煤层火灾防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1]。
1 胶体防灭火材料类型
煤矿防灭火材料的胶体与化学中的胶体不同。化学中的胶体是指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粗分散体系和溶液之间的一类分散体系, 而煤矿防灭火所用的胶体主要是指水的凝胶、假凝胶、或较浓的泥浆、粉煤灰等形成的类似凝胶的体系。在防灭火胶体中, 大量水被机械地包裹于具有多孔结构的凝胶孔洞中、高分子材料的链段结构中或吸水性黏土矿物的层间结构中, 呈半固体状且不易流动。胶体防灭火材料具有一定的强度, 具有固体的某些特征, 但它又不同于固体, 是由固、液两相组成。根据成胶材料性质和原料的特点, 胶体防灭火材料可分为凝胶类、稠化胶体类和复合胶体类三种类型:
(1) 凝胶类:它包括溶胶或真溶液通过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一种不能流动且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材料, 吸水性树脂或吸水性黏土矿物等吸水后形成的凝胶颗粒堆积而形成的假凝胶。
(2) 稠化胶体类:向黄土、粉煤灰、细砂或矿粉等浆液中加入少量某些材料, 使浆液的黏稠度增加, 使它具有良好的触变性, 管道流动性。并且流动时不易沉降, 同时稠化胶体与煤壁之间有着良好的附着性, 对煤中的裂隙和空隙有一定的充填作用。
(3) 复合胶体类:从形成原因上看, 复合胶体可分为三类: (1) 向黄土或粉煤灰的浆液中添加少量高分子材料, 由于高分子材料的架桥作用, 使浆液形成几乎不能流动的复合胶体; (2) 向黄土、粉煤灰、细砂等浆液中加入一些胶凝原料, 通过化学反应使其失去流动性而形成复合胶体;这类复合胶体中的固体颗粒仅起填充作用, 不参与形成网状骨架结构; (3) 向黄土、粉煤灰的泥浆中加入一定的吸水性材料 (如吸水性黏土矿物、吸水树脂) , 由于吸水材料吸附了大量水分, 使浆液失去流动性, 而形成复合胶体[2]。
2 胶体防灭火材料的结构
2.1 凝胶的结构
凝胶通常是由两相组成的, 具有三维的网状结构。假凝胶一般也是由小的凝胶粒子堆积而成的。在凝胶中, 随质点形状和性质的不同, 所形成网状结构的形态差异也很大。不同凝胶结构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质点形状、质点的刚性或柔性以及质点之间联结的方式等3个方面。
(1) 质点形状
质点形状对形成凝胶所需的最低浓度值有着显著的影响, 形状越不对称所需的浓度越低。胶凝时质点的形状固然很重要, 但还必须相互连接形成网状结构, 否则不能形成凝胶。
(2) 质点的柔性或刚性
柔性质点通常形成弹性凝胶, 而刚性质点形成非弹性凝胶, 这两种凝胶的许多性质都是不一样的。
(3) 网状结构中质点联结的性质
质点联结的性质对凝胶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凝胶中质点间的联结主要有三种类型: (1) 质点间依靠分子间的作用力形成结构; (2) 质点间依靠氢键形成结构; (3) 依靠化学键形成网状结构[3]。
2.2 稠化胶体的结构
稠化胶体是向黄土、砂石或粉煤灰的浆液中加入少量添加剂 (基料:如吸水性树脂、吸水性黏土矿物) , 使泥浆黏稠度增加, 从而使较稀的泥浆达到浓泥浆的灌浆效果。此外, 稠化胶体的添加剂还是一种良好的分散剂, 它的加入可以防止泥浆中颗粒物的沉降。
稠化胶体是由泥浆和增稠添加剂形成的具有特殊性质的混合物分散体系。可以把稠化胶体看做是经过改性的泥浆。向稀泥浆中加入的少量添加剂是吸水性分散剂, 加入后泥浆变得黏稠, 并且泥浆分散性得到提高, 不易沉淀。
2.3 复合胶体结构
复合胶体材料的组成以及结构都极其复杂。对于基料以化学键形成的胶体, 如以硅氧化物为基料与泥浆形成的复合胶体, 复合胶体中的主体骨架仍是网状结构的二氧化硅, 泥浆中的黄土或粉煤灰主要是以混合物的形态充填于网状结构的骨架之间。
以线性高分子材料为基料形成的复合胶体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线型高分子为单元在水溶液中经过交联形成的胶体。这种胶体的骨架主要是交联的高分子材料, 增强骨料如黄土和粉煤灰充填在大分子骨架间, 阻碍材料流动的力主要是化学键力, 因而胶体强度较大。
另一种是靠高分子材料与固体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而形成网状骨架的复合胶体。这种复合胶体中加入的黄土或粉煤灰等颗粒物往往成为网状结构的结点。结点与高分子链段的末端有较强的作用力, 因而可以通过线性高分子材料的架桥作用将泥浆中的固体颗粒物连成整体, 进而呈现出类似于凝胶的性质。
3 胶体灭火机理
3.1 胶体对着火物体表面的作用
(1) 胶体对着火物体的润湿性和结膜封闭性;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胶体在成胶前的润湿性与水相当, 这类胶体在注入过程中, 在注胶口附近的流量很大, 它对着火物体的润湿主要是浸渍。但随着胶体的向前流动阻力的增大, 导致流量减小、流速减慢, 此时胶体与固体接触面之间的润湿主要是铺展和沾湿, 因而溶液流过的地方都会形成一层胶体覆盖层。
(2) 胶体与着火物体间的粘附性。固液界面发生吸附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固液界面能会自动减小。胶体与着火物体间作用力较大, 使二者间界面能降低, 因而黏附力较强, 因而与着火物体之间的粘附性通常比较好, 能附着于着火物体的表面, 形成一层胶体, 或滞留于着火物体的裂隙中, 减少在固体垂直面或斜面上灭火水的流失, 提高了冷却吸热效果;同时隔绝着火物体与氧的接触, 因而灭火性能较好。
3.2 胶体与着火物体吸热降温
胶体均有固水性, 能够使一定量的水包裹在胶体的网状结构骨架中而失去流动性。因胶体的主要成分是水, 比热很大, 水温升高能够吸收大量的热能, 同时也使胶体内部温度不会升的很高, 因此胶体材料在高温下其内部结构基本都能保持稳定。同时在较高温度下, 胶体中的水分汽化也能吸收大量的热能。当1L水汽化时, 可以吸收539kcal的热量, 并且体积会扩大1720倍, 在水蒸气占燃烧空间的30%或降温至燃烧物质闪点、燃点以下, 燃烧就会自行停止。
3.3 复合胶体对煤体的作用
煤不同于其他着火物体, 所以胶体在煤层的防灭火过程中, 除了具有以上的作用外, 还具有另外的防灭火性能:
(1) 复合胶体对煤体孔隙、裂隙的充填。煤是多孔介质, 所以煤中微孔隙的表面积非常大, 并且孔隙对煤氧氧化放热影响非常大。胶体在初始状态流动性较好, 能够通过任何通道, 也可以渗透到煤体的孔隙、裂隙、胞腔中。向松散煤体中注入胶体后, 大量胶体充填在煤体的孔隙、裂隙和胞腔内, 阻止了煤体表面活性结构对氧以及其他可燃性气体的吸附、同时惰化了煤体的表面, 可以防止煤炭自燃的发生。
(2) 胶体与煤体间的机械键合。当胶体固化后, 在煤体的孔隙、裂隙、胞腔中产生了机械键合。因此机械键合非常广泛地存在于煤与胶体的接触面上。使胶体与煤体之间存在着强大的结合力, 难以分开。机械键合的形式通常有钉键、根键、钩键和榫键等四种形式。这些机械键合力很强, 仅当胶体被破坏后胶体才能和煤体分离。胶体与煤体间的机械键合使煤与胶体紧密接触, 一方面增加了导热性能, 另一方面使煤的表面活性基团被胶体覆盖, 阻止了煤氧氧化放热。
(3) 阻止煤氧物理、化学吸附及化学反应;胶体隔绝了煤氧接触, 减少或阻止了煤对氧的物理吸附。同时胶体中含有多种离子和分子, 一些结构是亲电试剂, 它们能够与煤表面提供的电子活性结构发生化学吸附, 形成络合物, 使煤体表面更加稳定, 从而使其表面活性结构失去活性, 使煤氧化学吸附和化学反应减少[4]。
4 胶体防灭火技术的特点
胶体防灭火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型防灭火技术。目前, 胶体主要有凝胶、稠化胶体和复合胶体等多种胶体, 并且都具有良好的防灭火性能, 其主要防灭火特点如下:
(1) 阻化性;胶体在高温下仍具有阻止氧气与着火物的氧化反应, 并使物体表面惰化而阻止燃烧的作用, 同时也可以很好地防止煤层自燃。
(2) 充填性能;胶体可以充填在煤体的孔隙、裂隙和胞腔内, 阻止了煤体表面与氧气的吸附和惰化煤体表面的作用。
(3) 耐热性;胶体材料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网状结构不易破坏且不急剧失水, 使胶体结构保持稳定;
(4) 渗透性、蠕变性、黏弹性;胶体能够渗透到煤层的裂隙中, 堵住漏风;在煤层间隙受力发生蠕变时胶体不会破裂;由于胶体有黏弹性, 它能紧密充填于煤层间隙, 即使破碎煤层也不会产生漏风裂隙。
(5) 具有良好的吸热性, 且灭火时不会产生大量水蒸气;胶体有很大的热容, 可吸收大量热, 使煤温下降同时在灭火时不会产生大量水蒸气[5]。
参考文献
[1]邓军.新型复合胶体防灭火技术及应用用[M].煤矿安全.2001, 12 (12) :42-44
[2]文虎.胶体泥浆灭火技术.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998, 18 (增) :14~16
【煤矿防灭火注浆计划】推荐阅读:
防灭火措施12-04
防灭火工作总结10-06
综合防灭火月度规划11-09
1.1矿井综合防灭火措施07-23
煤矿防排水应急预案12-25
煤矿雨季三防巡视制度06-05
煤矿雨季三防工作总结09-22
煤矿一通三防知识考试题库11-21
灭火作文300字07-10
燃烧与灭火课件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