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背诵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考语文背诵(共8篇)

中考语文背诵 篇1

一、直接默写:

1、雨昏青草湖边过。

2、俱往矣。

3、,关山度若飞。。

4、妇姑荷箪食。

5、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6、。沙场秋点兵。

7、,带月荷锄归。,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8、黄鹤一去不复返。。

9、,相失万重云?,哀多如更闻。

10、游子乍闻征袖湿。相呼相应湘江阔。

11、,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12、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

13、戎马关山北,_________________。

14、居高声自远。

15、今我何功德。

16、种豆南山下。

17、已是悬崖百丈冰。

18、了却君王天下事。

1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0、须晴日,分外妖娆。

21、?烟波江上使人愁。

22、乱入池中看不见。

23、江山如此多娇。

24、无情有恨何人觉?。

25、日暮乡关何处是。

26、多谢浣纱人未折。

27、,赢得生前身后名。

28、,但惜夏日长。

29、,关山度若飞。

30、待到山花烂漫时。

31、马作的卢飞快。

32、,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

33、大漠孤烟直。

34、晴川历历汉阳树。

二、理解默写:

1、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深入所写对象的内心,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近乎变态心理的句子是:。表现作者

内心感受(主旨句)是:,描写割麦勤劳辛苦的句子

是:,;反映官俯对贫困农民残酷剥削的诗

句是:。诗中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

和关心的诗句是,。

直接提示赋税繁重使农民困苦不堪、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

是:。

2、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气蒸云

梦泽,波撼岳阳楼”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之美,杜甫诗《登岳阳楼》中的“。”与孟浩然的诗有异曲同工

之妙。

3.“。”崔颢登上黄鹤楼,见江

雾迷漫,暮霭沉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4、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佳句,如:。

5、连战、宋楚瑜的大陆之行,又一次证明:故乡,人的生命之根。请写出两句表达乡情乡

愁的古代诗歌名句:。

6、天下之楼,以诗文而名。《登鹳雀楼》中脍炙人口的一句

“,”道出了千古志士登高致远的进取之心;《黄

鹤楼》中传诵不衰的一句“,”则唱出了多少游子去国怀乡的羁旅之思。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写了被喻为“千古壮观”的塞外奇特风光的句子

是。

8、生活中,人们常用《爱莲说》一文里“。”的语句,来比喻那些洁身自好、不为世俗左右的人。

9、“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表现了雄浑,开阔的意境。古诗词中有很多这样的写景诗

句,请写出你最熟悉的连续两

句:。

10、请你从积累的古诗中写出一个与“大海”有关的完整诗

句:。

11、王维的《使至塞上》中表现塞外奇特壮美风光的句子

是:。

12、《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的诗句

是:。写木兰去征战的矫健雄姿的句子

是。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

是。表现木兰不愿作高官而但愿还乡的醇厚质朴的句子是。写出与

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有关的句子

是。具体描绘戍守边关的情景(写军中的苦寒生活)的诗句是。写出伙伴惊忙原因的句子

是。篇末四句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是,。

13、美术兴趣小组到莲花池边写生。带队的林老师告诉同学们:画莲花,不仅要画出莲花的外形,而且要表现出植茎于泥、滋养于水的莲花

“,”的君子本色。(周敦颐《爱莲说》)

14、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两句名言:“予独爱莲

之。”

15、崔灏《黄鹤楼》中点明主旨的句子

是。诗人触景生情抒发思乡情愁的诗句是:。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

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

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

子:。

16、《爱莲说》点明主旨、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的句子

是。写莲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集

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写莲正直美名远播的句

子是。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相对比的两句话是。

17、2003年入春以后,SARS病毒(非典)肆无忌惮,为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战争,在各条

战线上特别是涌现出了一大批敢于向病魔宣战的英雄,正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所写的:。

18、《沁园春 雪》一词中化静为动描绘了北国山原的壮丽雪景的诗句

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的诗

句:。揭示主旨句子

是:。写想像的雪后晴天

美丽雪景的句子是:。“望”有登高远

眺之意,它在本词中统领的内容

是。

赞扬当代英雄的句子是。

19、《归园田居》点明劳动地点及庄稼生长情况的语句

是。表明诗人勤劳的语句

是。抒发了诗人归隐田园而不悔,与世无争,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的感情的句子是:。虽然田里长草,夕露沾衣但是作者还生活在愉快之中,是因

为。

20、阎伯理的《黄鹤楼》用“坐窥井邑,俯拍云烟”写登楼远眺城乡景色,崔颢的《黄鹤楼》

也写了登楼远眺的美景,这两句

是:。

21、《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成为传世绝唱,不但艺术地再现了诗人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

出了某种审美观点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中华文化对曲折美的追求的诗句

是。表达诗人追求清净隐逸思想的诗句

是:。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了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心清如水;愉悦了百鸟的性情,使它们在山林间尽情歌唱。这真

是:。

22、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一词中,既表现梅花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形象,又写梅花

特征的句子是。最能体现“梅”高尚品格的句子

是。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的诗

句是:。写梅花虽俏丽但不想争占春光,只想报

告春天来临的消息的句子是:。陆游《卜

算子·咏梅》中,写梅花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是。

写梅花所处的环境之艰难,但它仍然开放的句子

是:。表现诗人高洁品质的句子

是:,。

23辛弃疾《破阵子》中表现作者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的豪情壮志的句子

是:,;描写阅兵场景壮观而激烈,表现

将士们身先矫健,英勇杀敌的句子是:。

表达词人辛弃疾叹岁月不在,人已老矣的复杂心理的点睛之笔是。

作者直抒胸臆,表现自己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反映作者壮志难酬、点名全词主旨的句子是。

24、《登岳阳楼》中“,”两句,气势恢弘,被

誉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诗人眼观浩荡烟波,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

舟为家的两句是。看到国家因战乱未平,多灾

多难,诗人不禁老泪纵横的诗句是。

25、《蝉》中歌颂品格高尚者的诗句是(借蝉抒怀的句子

是):。

26、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敬佩和爱戴,他的功

绩冠盖古今。我们用虞世南《蝉》一诗中的,两

句诗来称赞他。

27、《孤雁》一诗中 “,”两句

深切地写出了失群者的心情,显示出诗人对同伴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以野鸦反衬

孤雁,表达了诗人爱憎之情的句子

是。

28、《鹧鸪》中描写鹧鸪习性和形貌特征的诗句是首

联。颈联,则表现了游子、佳人的羁旅之思、相思之苦。尾联,两

句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29、《采莲曲》中人花相映,采莲少女衣脸和荷叶、荷花相映的诗句是。描写采莲少女的诗句是。

“人面桃花相映红”和王昌龄《采莲曲》中的两句诗含义相同,这两句诗

是。

30、《莲叶》中直接描写莲叶色彩和形象的诗句

是:。荷花荷叶得以差差绿、柄柄香是因

为:。

31、《赠荷花》。两句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既是写花,又是写人,借以歌颂

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的两句诗是:。

写荷花花叶互照互映互衬,即使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的诗句

是::,!

32、世事难料,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苏轼如是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们用《赠荷花》中的两句诗说:。

33、秋瑾女士曾发出“秋风秋雨愁杀人”的感叹。李商隐的“,”和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34、《白莲》一诗中写出白莲淡雅高洁,独具个性和气质的诗句是:。抒写白莲内心幽恨,流露出诗人在隐居中孤高寂寞、自伤迟暮的情怀的诗句是。

35、《莲》中,表达诗人对莲子的喜爱之情的诗句是:。把莲子的风味香气写得那么传神,使全诗充满回归自然的乡野气息的诗句是:。

36、马致远曲中咏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崔颢名诗《黄鹤楼》中云:“。”与其意境相仿。

37、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流连忘返;幸福是陶渊明“,”的悠闲自得;幸福是苏轼“,”的美好祝愿。

38、《黄鹤楼》中,交代黄鹤楼地理位置的句子是: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黄鹤楼命名由来的句子是:《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概括黄鹤楼外观特征的句子是: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为了说明黄鹤楼这一外观特征,具体描写其位置、外观以及登楼所见的句子是: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生动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情态的句子是: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39、《于园》一文中从堂前到后厅再到卧房槛外的空间方位顺序,说明了于园“三奇”的特点,这“三奇”分别是实奇,空奇,幽阴深邃奇。体现了圆子主人地位不同寻常的句子是非显者刺,侧门钥不得出。写四周景色及感受的句子是:四周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

40、《黔之驴》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请找出各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

41、名言警句积累,在下面选择你喜欢的两个内容,各写一句名言警句;你可以全做,以正确的两句计入成绩

(1)珍惜时间:

(2)勤奋学习:

(3)珍视友谊:

(4)热爱学习:

中考语文背诵 篇2

究其原因,最根本一点,就是私塾里的语文教学,非常注重背诵。在时代已进人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必要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部分,比如背诵,回答是肯定的。我们不但要继承背诵这一传统,而且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下面我就背诵的有关问题,提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背诵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一个人汉语言能力高低强弱的重要表现。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么什么是语感呢?语感就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素质高的人,往往是语感能力强的人,能达到一听就明,一说就清,一读就懂,一写就通的程度。因此,培养语感,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应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获得语感必须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熟读成诵能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使语言的要素词语、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背诵的篇章多了,语言运用的各种规则就会在大脑中自动整合成一种语言直觉,产生一种强烈的语感,而有了语感,就能在听说读写中分辨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优劣。

二、背诵可以为说和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1978年9月,钱钟书先生出席了在意大利召开的第26届欧洲汉学家会议。会上,他用流利、纯净的意大利语作了题为《古典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并不很长的即兴式演讲。在演讲中,他根据内容的需要,时时援引、背诵意大利文学家的作品,不管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名家名作,还是二三流作家的作品,甚至是意大利本国人也感到比较陌生的,他都能随时援引、背诵,而且一字不差,使得欧洲的文学家大为吃惊。此外,他还引用背诵了不少英、美、法、西班牙、葡萄牙等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品,使演讲大放光彩。究其原因,固然钱先生是一个语言天才,但与他博闻强记,读书甚多,且注重背诵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好的口才并不是天生的。要想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文,必须对古今中外的锦言佳句、优秀篇章,大量地记忆、背诵。背得多了,记得多了,自然会在说和写的时候引经据典,左右逢源,文笔流畅,文采斐然。历史上所有的文学家和饱学之士,哪一个不是扎扎实实地读了很多书,背了很多的名著名篇呢?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文称于郡中”。“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足以称之为天下的奇才,也是从“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得来的。近代著名的文家大师茅盾能背出《红楼梦》的前80回,赢得了朋友的一桌酒饭,被传为佳话。巴金说他有200篇文章装在肚子里,大为受益,等等。先有读书和背诵,才能有更高意义上的说话和作文。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还有郭沫若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都揭示了这个道理。因此,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大力加强背诵。

一是教给学生一些背诵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让其科学地背诵。对背诵的目的和材料的意义有清楚的认识,要限制时间,增强紧迫感,提高注意力;充分利用早晚大脑没有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时间去背诵;不要到恰能背诵的时候就停止,而要在此时趁热打铁,加紧背诵,以求达到一种“过度的学习”。研究发现,假定恰能背诵的程度为100%,那么学习程度达到150%时,其遗忘最少,识记效果最佳。

为了防止遗忘,还必须经常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所以在背诵的材料记熟,大面积的遗忘还未到来之前,就要经常复习,加深印象,以求巩固。

二是要教给学生一些背诵的方法。背诵的方法很多,如分层背诵法,即把要背诵的文章划分层次,搞清层与层之间的联系,然后逐层背诵。抓领头句、领头字、过渡句背诵法,抓关联词语背诵法,提示背诵法等。提示背诵法适合于课堂上边讲边背时使用,即在学生还没有达到熟练背诵的情况下,教师提示段落中的有些句子让学生接着背诵。还有多种感官背诵法,即在记忆的时候,同时用眼看,用耳听,用嘴念,动手写,动脑想,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多种刺激叠加在一起,在大脑中的印象就十分深刻。若是再把想象、联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思维参与思考,记忆就会更加牢固。

使学生认识到背诵的重要作用及掌握一些背诵的方法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背诵热情,调动其背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还可常常示范背诵。可以背课内的,也可以背课外的,教师的这种素养和积累越深厚,越容易以榜样的力量去推动学生,使他们乐于去背,争相去背。由于高中学生的自控力还不算太强,所以教师还要有一定的检查和督促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去落实背诵。

语文教学呼唤背诵 篇3

然而时至今日,它却遭到了种种非议:有人认为背诵是读死书,死读书,是愚笨落伍的教学法;有人认为背诵拘系思考,残害性灵,使人变得机械麻木;更有甚者,把语文教学水准日渐低落、语文素质江河日下的账算到它的头上,认为与它有莫大的关系。因此,摒弃背诵的呼声此起彼落,响彻云霄。于是人们对它嗤之以鼻了,对它白眼相向了;于是它被冷落了,从雄踞几千年的历史舞台的中央站到一边去了,消尽了昔日的风采。这一切都不是无中生有,不是危言耸听,试看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有多少课文要求背诵?试看我们的语文老师,有几个在备课中体现了背诵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作出了背诵的要求?有几个在教学中进行了背诵的训练?试看我们的中小学生,有多少人在早读课上认真朗读?有多少人能背很多文章?笔者记得,自己读小学的时候,几乎每篇课文都能背;读中学时,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远比现在多得多。记得那时老师对学生的背功非常重视,抓得极严,凡要求背诵的篇章段落,学生一一要在老师面前过关。也记得,那时早读课上,校园里书声琅琅,声震霄汉。然而这一切都成了历史,怎不教人伤心泪落!

造成今日之局面,原因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背诵的重要作用理解不够,对背诵的重大价值认识不足。其实,背诵的作用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一、背诵是培养语感的不二法门

古代,蒙童入学后,大字不识几个,先生就带他们读课文了。熟读之后便要求背诵,名曰“温书”。温书是学生的日常功课,先生要求极严,如果不符要求,先生的戒尺是不认人的。待学生背诵后,先生再开讲(讲解文句的意思)。学生识字不多,句子意思也不理解,为何就要求学生背诵呢?原来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尽管在古代尚无语感这一概念,但经验告诉人们,学习语言,培养儿童对语言的感受和认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蒙学阶段是儿童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抓住这一有利时期让学生多读多背,增强其对语言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懂得: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哪个词跟哪个词相搭配,哪个词在前,哪个词在后,是有规则的。虽然这些规则学生尚不懂得,但读得多背得多了,潜意识中便会模糊地感受到。这种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文法知识)要重要得多。事实上,古代尚无文法,即使有文法,如果没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作基础而跟学生去谈抽象的理性知识,岂不是对牛弹琴!而古代虽无文法,但人们照样写文章,韩柳欧苏的文章照样光耀千秋,流传万代。何也?笔者敢断言,原因之一,得力于他们对语感的深厚积淀。然而培养语感的前提在于熟读成诵,没有大量的背诵作基础,语感从何而来!对于语感与背诵的关系,梁实秋先生曾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求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也说:“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语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关于对联的事情。中国人有贴对联的习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总要贴上对联以渲染气氛。然而现在的读书人,小学生且不说,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有多少人会撰写对联?不说撰写,就连贴也贴错,往往把左边的贴到右边,右边的贴到左边,令人啼笑皆非。如果学生能背诵大量的古诗,能够背诵一些像《滕王阁序》那样的骈文,语感培养起来了,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吗?

二、背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由之路

我们常听人们作报告,有的人的报告言辞畅达,文采焕发;有的人的报告却语言滞涩,枯燥无味。何哉?前者语言材料积淀深厚,后者语言材料蕴藏浅薄。而背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由之路。学习语言有一个由“死”到“活”的过程。先要“死”,才能“活”。所谓“死”,就是要多读多背多积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方能“活”。没有深厚的语言材料积累而想语言文采斐然,只能是一种美丽的幻想。古人读书,十分重视背诵,清代的郑板桥在《自叙》中说他“每读一书,必千万遍”。“千万遍”,虽有夸张,但熟读成诵则是无疑的。古往今来,大凡在语言文学上卓有建树者,无不满腹诗书。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十岁左右能背诵诗赋十余万言;杰出的女文学家蔡文姬,年轻时能背诵其父蔡邕的四百多篇作品;文学巨匠茅盾,能背整部《红楼梦》;蜚声文坛的巴金,能背诵两百多篇的散文集《古文观止》,这还仅是他所能背诵的书的一部分;著名作家李准说他《古文观止》基本能背,中国的诗词民歌他能背七八百首,等等。古人说:“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足见熟读背诵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的背诵,当然是指古诗词名篇,文言经典作品,现代美文精品。这些作品,字字珠玑,句句玉语,是语言艺术的精华,这些东西不多积累,焉能为文?没有厚积,焉有薄发?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现在的学生作文。现在学生也学修辞,修辞中有一种叫“引用”的辞格,然而学生学了却用不上。什么原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脑子里无“米”,拿什么做“炊”!故现在的学生作文,语言多无文采,味同嚼蜡。如果能背诵大量古诗文,作文时定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何至于此!

三、背诵是加深理解的重要手段

读书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读书读到难懂处,百思不得其解。可是再读,便隐隐约约、朦朦胧胧似有所悟。每读一遍,理解便加深一层。这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此,古今文人学者多有心得,如苏东坡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义自知”,朱熹的“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也谈到背诵与理解的关系,他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理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落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忆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所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

背诵,对于古诗文阅读尤其有用。古诗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学生视为畏途。之所以如此,从文言文来说,主要是语言的障碍。背诵,是对付文言文阅读的高招,只要多读多背,就可以打破文言文难懂的坚冰。从古诗词来说,除语言障碍的难处外,意境、风格的领会也是难点,然而只要熟读成诵,难点自然冰释。对此,香港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永贤在《语言心理学与语文教学》中指出:“背诵文学作品,特别是文言文较艰深的作品,有益无害。实验证明,倘能背诵,理解也不差;当时不理解,日后会逐渐理解。”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脑海中,一辈子也洗磨不掉。因而才有可能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光看不行。”

以上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实,背诵的作用还不止此,例如背诵能锻炼记忆力,背诵能增长智慧,等等。

背诵之于语文,犹如加减乘除法之于数学,加减乘除法都不懂,还学什么数学;连文章都不能背几篇,还学什么语文!为了使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实践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做出成效,为了切实提高国人的语文素质,语文教学呼唤背诵!

中考作文积累、背诵1 篇4

听雨的境界

那天被困在雷阵雨中,找了个屋檐躲雨。原以为阵雨是下得过的,可过了半个钟点,雨势有增不减,加之电闪雷鸣,自然不敢回家。

我独自一人站在那屋檐下。那地方虽小,但对于我,却像是一个小世界!颇有“野旷天低树,江清„雨‟近人”的韵味!

这大抵是一种境界。

雨下得很大,远处已是白茫茫的一片了。这不免叫人想起“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那颗激昂澎湃的心,不正是我一样,在这样一个被浩雨锁着的世界中来读吗?雨声是震耳的,仿佛是自己置身于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

这近处的雨却很缓,颇有几分江南的意韵了。无雨的江南便是无味的!雨落在江南的河里,水便有了生命,她们在水里翩翩起舞;雨落在江南的桥上,桥便有了苍桑,躺在那儿安然地接受风雨的洗刷;雨落在江南的房子上,屋檐便有了灵气,雨声飞入那寻常百姓家,老人在屋里喝茶、对弈,姑娘在檐下抚琴

——这真是“烟雨濛濛唱扬州”的意境了!

视线再移近些,便是看屋檐滴雨了。屋檐滴雨,是要叫人断肠销魂的。这檐上的雨,不知引出了多少多情的诗句。我最爱的,是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的一生仿佛是雨中一首凄婉的歌,经历了国破和家亡,那样漂泊不定,任雨拍打。试想黄昏时分,一个削瘦的女子独自“守着窗儿”,终日以雨为伴,以酒为友,无奈“风雨助凄凉”,人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世人“都云作者痴”,可“谁解其中味”?

雨包含着人生的百味。于每个人,这“味”,都是不同的,能从中尝到它,便是听雨之二境。

或多或少地感悟了一些雨,心里的愉悦是不消说了!就像苏子二游赤壁,得到了人生哲理后的豁然。这是一种超脱和智慧,不禁又开始让人向往起《庄子》的《逍遥游》中的那个境界!

中国古代的文人是极易将自己与自然结合起来的。有陆游的“一树梅花一放翁”,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欧阳修的“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更有李白流芳千古的“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经典。还有他的爱月、好酒,陶渊明的爱菊,柳宗元的爱山、爱水……

这令我突然想起《红楼梦》中的一回:宝玉答妙玉的生日贺词,一时想不出用什么来答她的落款“槛外人”。岫烟姑娘曾建议用“世人”二字,意为“凡世中扰扰一人”。

这个解释是极妙的!“世人”只有通过自然的洗涤,将自己融入自然,才能够真正读懂自然,真正感悟人生。

而这,就是听雨的第三境。

佛语中有“涅槃”一说,不知“水”能否称作是一种“涅槃”。天地间的万物本是轮回着的,水世世代代地在天地间循环,早已超脱了生与死的界限与定义。

同“天人合一”一样,雨是水的化身,水也是雨的化身。

听雨的三境,也正是“读水”之三境!

书恋

我爱书,当朋友们大谈网上阅读的快捷方便时,我辩不过,我只是爱那一本本精心挑选的在书架上可感可触的书,那一张张似有余温的留有残香的纸。

书之寂。捧起一本书,翻开那曾被折过的一页,面对那一道折痕,我会痴痴地笑。那会儿,我兴奋地将它折起,向往生活的每一秒,去寻找生活的字典,去翻阅书中的未知。我因此时常捧起,放下,再捧起。当所有书中的折痕再次被舒展,当我手掌中的汗水浸透那纤维的纹路,回想读书一路,是甜美,是蛹化蝶的酸楚和壮美。

我总愿一杯茶、一张桌、一本书地沉寂,轻轻翻动那一页页、一张张,仿佛翻动我的梦想,翻开我的人生。我知道,书是与我有着同样的体温。诚然,读书是缓慢的,读书是寂寞的,白纸黑字的页面上也鲜有图画。但我不愿与上网观书对比。我宁愿笨拙古板地翻书静坐。我会大声诵读,仿佛自己便是那斗酒做诗的太白,是那指点江山的孔明,是那激扬文字的谭嗣同……

我亦会默默轻吟,会像杜甫一样不能酣眠,辗转反侧。书中有贫有虐,有孝有逆,有喜有忧。我乐于踏进悼红轩,感同曹雪芹一起用血去批阅,用词去增删。我乐于和小王子一道开启心灵的未知,倾听花朵的倾诉,稚草的童言。我乐于在浩渺的历史烟云中同英雄一道煮酒论天下,粪土万户卿相,我乐于合上书时不禁泪流满面,我乐于放下书后静静地思考,我乐于在书中永不止步地寻找、追求。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香茗酬知音。我愿意以书会友,与他们讨论有关于书的人生和故事,我愿捧上一杯茶花一个下午的工夫去讨求一本书的典藏和出处,读书是最幸福的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时常合书于架上,便出门去行路。路中我反复嚼着临行前的余味,淡淡的苦涩伴有一点香香的甜,却无法言明,道清。当有一天,我再次轻轻开启架上冷凉的书,取出永不蒙尘的书,我总是会不禁哭出声来。

读书人生,是写意的人生,是件幸福的事。我爱书,爱那一本本精心选出并实在可触的书。有一种书恋,在我的脑海里破土并疯长,那该是一种不渝的恋情,任我向它倾心永远。带一本书,轻装上前,我走过了年少的清晨,正赶往多彩的正午,即使有一天我走进黄昏,也将一直有书相伴。我爱书,即使我不能向你道明,说清。

故乡,我永远的梦

一日,偶读到作家莫怀威的一句话,“云海落日飘忽柔曼,美国的落日眨眼就落下,而只有故乡的落日才最能打动人的心。”是呀!只有故乡的落日才是最能打动人的心啊!为了求学,我踏上了离家的路,但是故乡的记忆却并未随时间而消褪,反而越来越清晰了。正如一句诗所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身在外地,每当我仰望那轮明月,便想起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在鲁西南平原上,那里总有似乎望不到头的麦田。清晨,一声一声的鸡啼回荡在我的小村里;傍晚,一丝一丝的袅袅炊烟无限柔情地笼罩着它。故乡的记忆好似一个水坝,开一个小口也能决堤。如今,当我站在故乡之外,站在童年之外,我依然发现自己的身影依然飘荡在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

就算时间是杀手,除掉我脑中封存的知识,它也永远不能夺走故乡的记忆。我依然记得村口的小河,弯弯曲曲载着我对亲人的思念;我依然记得父亲种的那棵歪脖子树,挂着儿时五彩斑斓的梦想;我依然记得村东边那口井,黑黑的井口装载着我的不安。时间能使绿叶枯萎,能使容颜衰老,能使沧海变桑田,但它却风化不了我对故乡的无限回忆。

故乡,我永远的梦。如果我是失根的兰花,飞舞的秋蓬,那故乡的记忆就是我重归大地的力量。时间会使水变成汽,但它不能阻止汽凝成水,重回大地。当雨点骄傲地对大地说:“我是你千万次放逐又千万次唤回的孩子。”时间只能叹息,因为在对故乡的记忆面前,它无能为力。时间不会风化人们对故乡的记忆,不然怎会有“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的郁郁低吟?不然怎会有“不知何处吹杨柳,一夜征人尽望乡”的痴痴哀怨?不然怎么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还”的期盼?不然怎会有“还顾望故乡,长路漫浩浩”的惆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故乡的记忆会因我们的年迈而愈加清晰。

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一枝一叶总关情,情到深处忆故乡。故乡,装载着我们的梦。即使树高千丈,叶落必将归根:即使时间流逝,故乡的记忆也永远不会风化,永远不会。

暗香

当老巷再一次活生生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已快认不出它的模样。在这飘着小雪的世界里,仿佛只剩下一条幽静曲折的老巷和一个故地重游的游子。

十年,十年之后的老巷依旧保持着沧桑的古建筑风格,剥落了朱漆的窗棂在寒风中一张一合,“吱吱呀呀”声中仿佛我的童年正一步一步从那儿走出。我抬头望见那座熟悉的二层小阁楼,墙壁上布满了密密的爬山虎,阁楼之上、檐角之下,藤蔓之后,隔着一层薄薄的窗纸,我仿佛看见一张似曾相识的脸正远远近近的走来,那是谁?老巷吗?

我想那也许是幻觉,我走在这条寂静的老巷中,没有人,甚至一点熟悉的声音也听不见,老巷中一片空荡荡,似乎陌生了十年,老巷的脸已看不清楚,我没有去敲开一家的门,也许真的害怕了,怕老巷在我的记忆中真的瞬间就消失,难道十年珍藏的记忆就这样一点点流逝,我想记住老巷的脸。我打算走了,不带走一点老巷的气味,这或许是个明智的选择,只记住老巷一张永恒的脸,对我来说是个安慰。也许就这样走了,什么也不会发生,而当我最终难舍的挥手作别,我看见了她——梅园——曾经的乐土。当我走近,梅园中已没有曾经的欢笑。园门是虚掩的,已腐朽了一块,我小心推开,一阵寒风迎面扑来,呈现在眼前的已是一处废园了。园中的梅树依然存在,孤独地伫立着,地上已铺满了落花,园中的池子里也积满了厚厚一层,在寒风中慵懒地起伏。梅园中一片安静,只听见雪花落在睫毛上的轻吟还有就是那深深浅浅脚步的叹息。

一载一载,花开花落,这种简单的生死就在梅园、在老巷中轮回吗?我问自己,倘若这样,老巷的脸我已记不起了。

十年,仅仅十年,老巷正一点点的衰老,我分明看见他剥光叶片的青春和长满褶皱的生命。我走了,也许忘掉今天的一切,会是个残忍的想法,而有时现实就是这样。当我踏着这一地的落花离去,一种浅薄的暗香扑鼻而来,这„„这连我也不敢相信,这种暗香游走于肺叶的每一个角落,身上的毛孔也另:始贪婪地呼吸着。这暗香萦绕周身,十年的回忆如潮水般不可抵御,我记起曾经的欢喜忧伤,老巷的脸正一点点清晰向我走来。我捧起一把梅花,深深呼吸着,是它们,这十年如故的暗香,沉淀十年的回忆。一个失去生命的生命仍然有他独特的魅力,恰若这暗香,虽然浅薄,却让人一生难忘。老巷的脸一点点鲜活,那青春正一点点洋溢其中,正是这十年如故的暗香,让我再一次看到老巷年轻的脸庞。

我走了,带走一衣的暗香,当我回首老巷,阁楼之上,檐角之下,藤蔓之后,那张似曾相识的脸上正绽放出老巷特有的微笑,倾园倾城,永生难忘„„

香雪·红梅

人说萝岗香雪美,魅力处处闻。到此处一看,方知此言非虚。

漫步在梅林小径,独观此香雪奇观,我深深被她多彩多姿的魅力吸引了:白如雪,绯如桃,一枝独秀,数朵争妍。整片梅林里,弥漫着淡雅清香。更有流溪河穿行其间,片片花瓣随流水,朵朵香雪逐清波。观此景,闻此臭,宛如天仙挥长袖,嫦娥洒暗香。萝岗香雪的魅力,恰在于此。

虽说香雪魅影难挡,但一次旅程,却让我发现了那比萝岗梅更深刻的魅力,那深远、开阔的气息,那沉甸甸的意味……

那是在歌乐山上,独自谒拜江姐殉国之所。拾级而上,沿路一片白雪,仿佛在奠祭红岩烈士。蓦然间,一道红光闪闪,双眼循光望——竟是一树红梅吐芬芳,朵朵红花战雪浪。我激动了,抚摸着这一树红梅,两行热泪自眼眶溢出——不,这是感性的结晶,是激情的精华!那一刻,我与它相视无言,只有那泪滴与雪花在无声的交流着……

它红得鲜艳,使人想起了歌乐山上的一位位爱国忠魂。长眠此山,他们也许已被世人遗忘。但这一树红梅,却是他们“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写照。倘若为烈士们树一丰碑,那么,就在这周围栽一圈红梅吧——让烈士们当年殉国之血,把这红岩梅染红,让它红得灿烂!啊,这一树红梅,让我明白了,让我顿悟了,让我感受了——红岩梅的魅力,在于它那“一片丹心向阳开”的忠诚,那“飞雪迎春到”的勇气,那“且为忠魂舞”的深情!

在这红岩上,我不觉吟出了心灵的赞歌——

香雪漫天舞,红梅一处开。

忠魂壮心在,且待春日来。

追赶青春年华

——又见桃花开

朝露昙花,咫尺天涯。在我们不经意间,多姿的桃花又悄悄开放了。在我们的忽略下,美丽的青春年华悄然流逝了。聪明的你,可曾注意到她轻盈的脚步?

游丝软系飘香榭

风不停,绿树荫,阳光明媚,天很蓝。

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们,在河岸边奔跑嬉戏,一阵轻盈的风吹来,夹杂着些许幽香。“好香呀!”小之的鼻子最灵。“看!”我胖乎乎的手指着河岸边那一排排桃树,那一朵朵如玉脂般晶莹的桃花。风吹过,一片片花瓣随着风,旋转着落下了。“好美啊!”“嗯,我们很快就可以吃到桃子了。”

躺在草地上,柔软的小草抚摸着我们。“真想像桃花一样赶快长大。”“嗯,当大人多好,不用别人管,时间多的都用不完了。”

年少无知的我可曾知道大树旁一棵小桃树上,花骨朵儿正在悄悄开放。

风刀霜剑严相逼

刚升入初中的我,倚在一棵桃树旁,看着天空中白云带着思念,轻轻拍打着树叶。年少轻狂的我,怎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蕴。总向往的伟大勇气与胜利,可过高的期许总让我跌的更加粉身碎骨,生活中一切过于平淡。一次次考试的失利,升学的压力,父母的期望,把我裹得严严实实。

“难过啊,难道这就是成长,就是青春吗?我不要。”我喃喃自语。

然而,当时垂头丧气的我可知雨中的桃花正摇摆着裙边?

翠减红衰愁杀人

这个夏天仿佛是一步一步挪过来的,但终究还是来了。开学前一天,漫步在河岸边。桃花又开了。翠绿的叶掌遮掩不住俏丽的面庞,悄然的身影。那一抹抹掩面偷笑的绯红。“是在笑我笨吗?”就快面临一场分别。我恍然大悟:在不经意间我流失了我的花季。我所渴望的却又是我所遗失的,年少中最重要的——美丽的青春年华。

那一朵朵灿烂的桃花,是否剩有前年的残花败叶?

雨季花季,青春年华,我们无法挽留,就在现在,追赶现有的年华,不要让遗失的,再次成为最重要的。

后记:“昨夜风吹处,落英听谁细数。”请追赶,现有的青春年华。

梦里花落知多少

花开花落,落叶归根,看燕去燕归,看浮云飘过,我一一与你们握手,体味芳香。——题记

嗅文人的墨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最好的写照。那是一种恬淡闲适的心情。谁说人生就是仕途?他选择了田园,却让自己永存在了自己的诗句当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她的美丽。泪水淌下,带着悲伤,在心灵上留下痕迹,却也在岁月上留下痕迹。品着她的“人比黄花瘦”,品着逝去的岁月,却早已在心灵上刻上他们的回忆。

翻过一页日历,我嗅着他们的墨香,久久沉醉„„

踏作家的脚步

与他一起放风筝,感受心重重地坠下去的感觉。与他一起叹息,感受故乡的变迁。那北国的雪就像他说的一样,有一种旋转升腾的精神,让人震撼。和她一起望着纸船向远方漂去,带着深深的思与念,泪水模糊了双眼,那纸船早已给她的爱一起荡进母亲的梦乡。这是多么深刻的情感!还要与他一道去听云南的歌会,那朴实的少数民族风情,让我欣然。

翻过一页日历,我踏着他们的脚步,不时停留„„

读时代人的文字

喜欢读着他的《边城》,喜欢读着他的《品三国》,喜欢读着她的《论语心得》,还喜欢读着他的诗集。那是最贴近现代生活气息,那是他们的古人的崇敬之情,那是他对生命与岁月的感悟。我愿意每天都与他们一道,愿意跟着他们的文字,让心灵激荡,让灵魂生辉。

翻过一页日历,我读着他们的文字,暗暗感动„„

中考语文背诵 篇5

中考优秀古诗文推荐背诵篇

(7-9年级 共61篇)

43《孟子》三则 【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三】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44《庄子》一则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45《礼记》一则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46《列子》一则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47【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48【出师表】(诸葛亮)49【桃花源记】(陶潜)50【答谢中书书】(陶弘景)51【三峡】(郦道元)52【杂说 四】(韩愈)53【陋室铭】(刘禹锡)54【小石潭记】(柳宗元)55【岳阳楼记】(范仲淹)56【醉翁亭记】(欧阳修)57【爱莲说】(周敦颐)58【记承天寺夜游】(苏轼)59【送东阳马生序】(宋濂)60【湖心亭看雪】(张岱)61【河中石兽】(纪昀)

1【关雎】(诗经)2【蒹葭】(诗经)

3【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 4【观沧海】(曹操 东汉)5【饮酒】(陶渊明 东晋)6【木兰诗】(北朝民歌)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唐)8【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唐)9【次北固山下】(王湾 唐)10【使至塞上】(王维 唐)

1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唐)12【行路难】(李白 唐)13【黄鹤楼】(崔颢 唐)14【望岳】(杜甫 唐)15【春望】(杜甫 唐)1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唐)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唐)1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唐)19【卖炭翁】(白居易 唐)20【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唐)21【雁门太守行】(李贺 唐)22【赤壁】(杜牧 唐)23【泊秦淮】(杜牧 唐)24【夜雨寄北】(李商隐 唐)25【无题】(李商隐 唐)26【相见欢】(李煜五代南唐)27【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北宋)28【浣溪沙】(晏殊 宋)29【登飞来峰】(王安石 宋)30【江城子】(苏轼北宋)31【水调歌头】(苏轼 北宋)32【渔家傲】(李清照 宋)33【游山西村】(陆游 南宋)3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3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南

宋)

36【过零丁洋】(文天祥 南宋)37【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元)38【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元)39【己亥杂诗】(龚自珍 清)40【满江红】(秋瑾 清)41【论语】12章

42【曹刿论战】 《左传》

中考语文背诵 篇6

考试前一天,有几位同学问我:老师,考场上作文是现场写,还是写以前的作文?

我说,什么意思?

一位大胆的男生扬起脸,理直气壮地对我说:我们小学里的考试作文,都是把以前的作文背诵一下,再写到卷子上的。我明白了,以前有学生就洋洋自得地告诉我,他们老师每逢考试,就让学生背诵几篇作文,然后到考试时根据题目,采取掐头去尾法、东拼西凑法、牵强附会法、死拽硬拉法等等“手段”,炮制一篇作文,常常因此而取得高分呢。于是,他们习惯了考前背作文,考场默作文。

我告诉学生:当场写!

也有家长私下问我,背一篇应付考试是否可行。自然,我都告诉他们不能这样做。

记得七年级第一次正式写作文,我要求当堂完成。其中有一位同学的文章,我印象比较深,在刚参加夏令营时,他就已经写过,而且几乎没有变化。我告诉这位同学,文章写得不错。但,这次作文,只是他的“保留曲目”,已经失去了魅力,我给他降低了一个等次,并在作文评语中注明“似曾相识”。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老师平时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好文章,尤其是经典文本,当做用来积累、学习、运用语言、素材的方法,那倒也算是积善积德的事儿,比如有老师喜欢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文赋之类的做法,于作文而言多少有些好处。我教每一届学生,都会提供10篇为学生精心挑选的经典文章,像《汉字是我家》、《药香如蝶》等,这些文章文质兼美,不仅对语文学习大有裨益,对孩子的精神成长也是满满的正能量。我对学生说,能被就背,不能背诵,多读读也好。又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当初就是为初中生写作而量身定制的“范文”,无论是其 篇章结构,还是语言运用,对七年级学生写作有很大的示范意义,所以,一般教材中都会作为规定动作,要求学生背诵。写作文,首先要“入格”再考虑“出格”。毋庸置疑,朱先生的文字能给面对作文咬断笔头、绞尽脑汁的学生以很好的可操作性模仿。对于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完全可以不受这种固定模式的局限,然而,现实是,能够超越的毕竟还是凤毛麟角。

如果仅仅是为了在考试时攫取分数而让学生背作文,实在是得不偿失。从学语文的角度来看,背诵作文去应对考场作文,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学生作文中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学习如何投机取巧。我们不能仅仅为了分数,而忘记了学生阶段“作文即做人”的道理。

退一万步讲,学生如果是背诵自己以前的作文还算是自己的东西的话,那么,有自作聪明者把别人的好文章背诵来再复制粘贴到试卷上,就是一种抄袭或剽窃了,弄不好,聪明反被聪明误。有一次中考阅卷,老师发现一篇精彩作文,遂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让其他老师争相一读为快。可是,很快就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原来,这篇文章,就是把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一篇散文,原封不动地抄录在此。于是喜悦化为愤怒,得分可想而知。某年高考作文,某地报纸上就刊登了一篇满分作文,有细心的读者就发现,这篇满分作文,竟然是一位知名作家的作品。好尴尬!

以前我批改学生作文时,也会遇到一种情形,有两三个学生的作文,竟然是一模一样,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他们抄袭某“优秀作文选”上的文字并不幸“撞车”了。于是,我痛下决心,每次作文,不再带回家去写,而是当堂完成。我以前喜欢把学生的优秀作文打出来发到我的博客上,可是,后来有一位老师对我说,不要发在博客上公开了,因为如果学生的作文被当成范文,被其他同学“背”去了,再写在自己的试卷上,如有雷同,就说不清谁是谁非了。我想想,确有道理。

即使是自己的作文,也用不着“背好”一直用来应对各种考试。如果有学生这样做,至少说明,这个孩子对写作文还不感兴趣,还没打算好好写。这需要老师从教的角度去多多关注,正面引导,而不是迎合世俗,不择手段。虽说应试有种种有违人性的做法,老师也似乎有很多无可奈何之处,但作为教师还是要守住底线的。背出来的文字,只是一次次的重复自己,一次次的在原有水平上徘徊,那不是写文章,而是在写字。

这不是说好的素材不能反复用,关键是看为什么用,怎么用。比如,第一次写了,第二次还可以从语言上琢磨,第三次还可以从 篇章上调整,第四次还可以从详略上变化,第五次还可以从叙述角度上变化,第六次还可以从文体上转换……这个过程,每一次都有一个重点训练,每一次都达到一个目的,每一次都会有提升,最终达到“文章本天成,妙手而得之”的境界。

略谈语文背诵训练 篇7

一.狠抓背诵背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规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背诵优秀诗文240篇 (段) ”, 其中第一学段 (1~2年级) 要“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 在第二学段 (3~4年级) 中提出:“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展开想象, 领悟诗文大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在第三学段 (5~6年级) 中提出:“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段) 。”

我们天天讲, 语文教学要“抓纲靠本”, 这个口号是对的。“纲”, 就是语文《课标》;“本”, 就是编者根据《课标》编写的语文课本。《课标》是教学之“纲”, 是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的指导性文件。既然《课标》都明确提出了背诵的教学要求和规定了背诵的教学任务, 那么,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忽视背诵背功、不抓背诵背功呢?因此, 作为教师就要不折不扣地按照《课标》规定的教学要求去做, 应该“照办没商量”。

二.狠抓背诵背功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需求

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 它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而且这二者是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忽视背诵背功, 不抓背诵背功, 就不能很好地或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造成这种局面, 究其原因, 主要是我们有些教师思想不解放, 教学观念没有转变, 对背诵背功缺乏正确的认识, 责任不在学生。

背诵作为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 作为语文教学基本训练的内容, 它与“死记硬背”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死记硬背”指的是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学会运用某些知识, 而只是让学生死记一些定义和术语。这种做法对掌握一门知识来说, 是有害的, 应该反对。但是, 背诵就不同了, 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熟读成诵的过程, 也就是加深理解的过程。许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都知道, 文章的某些好处, 往往很难百分之百地讲出来, 即使讲出来, 光听别人讲, 体会也是不深刻的。要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就不能只让学生听老师讲, 就不能只让学生埋头题海做练习, 还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才行。而背诵就是反复诵读课文的一种训练。背和不背是大不一样的。不背, 就像过眼烟云, 转瞬即逝, 就像陌生路人, 不相应援。只有会背、背熟, 才能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所谓“胸藏万汇凭舌吐, 笔有千钧任歙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青少年学生精力旺盛, 记忆力强, 应该趁这大好年华多记多背, 为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储备基本的知识。

三.狠抓背诵背功是完成知识向能力迁移的重要手段

汉代辞赋家扬雄说:“能读千赋则善赋。”书读得十分纯熟, 以至于背诵, 就能达到朱熹所说的“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地。这样, 学生所学的知识, 才能在笔下自然而然地显涌出来。这即是“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诌”的道理。熟读尚且如此, 更何况背诵呢?由此可见, 背诵背功对于学生体验语感、训练思维、提高读写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它是完成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的重要手段。

说背诵是“老一套”是毫无道理的。从古至今, 重视背诵背功, 并得益于背诵背功的例子举不胜举。顾炎武据说曾背下《十三经》和《资治通鉴》, 养成了过目不忘的记忆力, 而后才成为彪炳千秋的大儒。能将《古文观止》中二百多篇散文背下来的人就更多了。著名作家巴金, 他除了能背诵好几部书外, 对《古文观止》中的二百多篇散文背得尤熟。他说:“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 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 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著名的小说家钱仲书先生就更不用说了, 他对古今中外的名词佳句都能够做到信手拈来, 他的背诵背功可以说是无人可比的, 他所取得的突出文学成就不能说与他的背诵背功没有关系。

总之, 背诵一些名篇佳句是《课标》的要求, 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需要, 也是学生完成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手段。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背诵背功的训练, 语文教师要放开胆子理直气壮地狠抓背诵背功。

徐梅, 江苏省新沂市新安镇黄墩小学教师。

摘要:背诵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是语文教学基本训练的重要内容。背诵名篇佳句是《课标》的要求, 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需要, 是学生完成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手段。

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背诵 篇8

【关键词】 语文教学;背诵;方法

中学教材中背诵篇目占有很大比重,许多学生畏“背”如虎。怎样才能加强记忆、取得事半功倍的背诵效果呢?根据我平时课堂中的点滴体会赘述如下。

一、理解记忆法

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记忆。背诵课文要尽量运用意义记忆,即加强理解记忆。要反对不求甚解的死读书的学习方法。背诵一篇或一段文章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了解文章的层次、来龙去脉,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抓住一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先分析、后综合,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得多了。背诵也要因文而法,如背诵议论文,可以从分析论点、论据、论证入手;背诵记叙文,可以从了解和掌握有关事实、记叙顺序入手。

二、提纲挈领法

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文章的“纲”便是文章的脉络,而文章的脉络又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所以,背诵课文时,一定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连绵不断。这样,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只要我们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边读边想,边想边背,背诵也就不太困难了。

三、示范激励法

一些功底深厚的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背诵之前,往往自己先在学生面前熟练而有表情地背诵一遍。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背诵信心无疑是有很大激励作用的。此外,由于人们的记忆力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在学生开始练习背诵之后,教师就要深入学生,一方面进行背诵指导,一方面及时发现背诵课文“千里马”,并让这些“千里马”在全班同学面前作示范背诵。这样做,对于增加其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背诵信心,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关联词提示法

例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么一段:“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斯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这段文字中含关联词“……而……使……则……使……则……故……而……”其中第一句中的“而”连接两个分句,表并列关系;第二句中的“使……则……使……则”构成两对关联词,分别表示假设关系;第三句中的“故”连接上下两个句子,表因果关系;“而”连接两个分句,表并列关系。我们只要把握住这些关联词,边想边背,句句衔接,环环紧扣,背诵这段文字也就不大困难了。

五、趣味背诵法

在学生练习背诵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记忆,消除持续背诵造成的单调感、疲劳感,依据“寓教于乐”的原则,无妨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①“对歌”式背诵法。即摹仿山区或某些兄弟民族“对歌”的方式,由甲、乙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轮流背诵;②“接力赛”式背诵法,即摹仿体育运动中接力赛跑的方式,由三个学生每人一句,上递下接,循环往复;③“叠罗汉”式背诵法,即摹仿杂技演员“叠罗汉”的方式由第一人背诵第一句,第二人接背二、三句,以下依次每人递增一句,连续不断,直到背完为止。以上方法不但趣味性强,而且参与面广,并能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不妨一试。

六、分层背诵法

比如《为学》这篇课文,首先要注意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找出联系。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大段,提出全文的观点:人求学确实有难易之别,但只要努力去学,就能变难为易。要记住这一段,一是要理清它的主要观点,二是要理清由一般事物到具体事物的推理过程,三是要抓住对照的写作特点。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为第二大段,是用“僧之南海”的事例证明上述观点。第二自然段头一句是第一层,交待地点、人物;第六自然段是第三层,交待结果;中间贫富二僧的两次对话是第二层。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大段,总结全文,勉励晚辈应向贫僧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前一句承上文而引出后一句;后一句顺着上文而来反问点明题旨。经过这样一番梳理,就很容易背诵了。

七、“三步记忆法”

第一步是抓住文章的思想用脑默记,第二步是闭目回忆,实在回忆不起来时,就“偷看”一下,第三步是迅速反复,多次诵读。

八、抓头助记法

“抓头助记法”是指在全面学习或复习一篇课文时,有意识地对要记内容的头一句、或头一句中的头一个字,以及与上文有转折或跳跃性联系的连接句的头一个字作强化记忆。在需要时,可利用这些句子或字来帮助记起有关的内容。而对那些句子不多的短文短诗,更可以把每一句的头一个字依次集中起来,加以背出。这样,到需用时便可信手拈来且很少差失。如白居易《暮江吟》一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在背出后,再把每句的头一个字依次集中起来,即“一半可露”。这样无论如何也不会因某句卡壳而影响全诗背诵。

上一篇:2024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练习试题下一篇:水务局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